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八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卷十八宋章如愚
  聖翰門
   歴代聖翰類
包羲龍書三皇以前結繩為政包羲因龍之瑞始作龍書
神農穂書神農嘉禾八穗作穗書
黄帝鳥跡書黄帝蒼頡古文鳥跡
少昊鳳鸞少昊鳳鸞之書取以古文
顓帝科斗書顓帝科斗之書曰科斗帝堯龜書帝堯軒轅靈龜有圖作龜書
夏禹螺書(見類要)
文王鳥書文王時鳥書
漢光武方國手迹一札十行細書成文(循吏傳)
唐太宗賜馬飛白鸞鳳沖霄必假羽翼
   本朝御書
公元986年
太宗飛白書李昉雍熈三年十月内出飛白書一軸宰臣李昉上曰朕每公事退常惜光景讀書之外不住學書除𨽻草外兼習飛白此固非帝王事業但表朕不閒過耳畋遊聲樂所不宫中遣日書籍筆札而已
公元996年
飛白書吕端至道二年六月飛白書二十軸賜宰相吕端等人五軸又以四十軸藏祕閣字皆方圓數尺上謂之曰飛白小草書體與𨽻不同君臨天下復何事於筆硯中心好之不能棄嵗月既久遂盡其法
公元995年
太宗草書經史故事至道元年六月草書經史故事三十紙詔翰林侍讀吕文仲正讀之因遣刻石以數百本令於江東名山地道佛廟各藏一本髙逸不仕有行為州里所稱亦分賜之御書六韜六法雍熈四年北面諸將田重進潘美崔翰殿前劉延對于便殿上訪以禦戎備邊之策延破敵二策惟聖心裁處上因手書六韜兵法将有五才十過之說以賜之御書孝經淳化三年十月上行千字文癸亥祕書監李至言請於御製祕閣碑隂摹石帝曰千字文梁武鍾繇書破碑千餘字俾周興嗣次韻而成非垂世立教文孝百行之本朕當親書勒之碑隂
公元989年
太宗御書急就章端拱二年御書急就章藏於祕閣急就章者漢元時黄門令史游作也先是下詔先賢墨跡有以鍾繇急就章為字多蹐駮上親草書一本祕閣刻石近臣
公元992年
筆翰太宗銳意筆翰兼通篆籀八分飛白草書三十六卷近臣儒行太宗淳化三年詔以小印儒行篇録賜中書密院兩制等人一軸龍圖閣太宗書帖咸平四年十一月上御龍圖閣近臣御書五年十月又詔閣之四壁五經閣上
太宗御筆真宗嘗以太宗御筆集及御書法帖三百三十六卷輔臣太宗嗜學實由天縱屬思援翰極精妙朕孜孜尋訪無遺四方以朕訪求所納甚衆然或因先帝賜其家寶藏即復之王旦以謂文章化人成俗者自太宗始也五代以来筆札無體鍾王之法幾乎絶矣太宗南宫留意翰墨自是學者書體丕變聖教所致
公元1044年
真宗鏤文紅筆祥符二年帝以太宗鏤文紅筆分宰臣王旦以下因曰先帝聴政之暇常以觀書并攻筆法為意每見諸家字體精妙無不學者學之必成等言先帝筆法神氣英異非人所及侍書王著有名於時然望先帝甚逺帝曰王著於侍書待詔中亦無其比仁宗邇英閣御書三十五事慶厯四年三月帝御邇英閣出親書十有三軸凡三十五事自遵祖宗之訓以至小瑕不廢
公元1039年
仁宗飛白書寶元二年十一月内侍輔臣第賜御飛白書一軸次日面謝奏曰陛下萬幾之煩翰墨不倦神筆竒奥曠古未有帝曰聴政之暇無所用心特此以為樂耳賜進士太學天聖八年自後登第賜字必遣中使儒行中庸大學以為
公元1049年
神筆仁宗字勢皆有法度崇政延英宣示飛白琳宫之榜篆額動感之碑皆足以當時榮遇是以寶元之賜宰臣奏稱神筆竒奥御書明堂皇祐元年九月親篆明堂二字飛白明堂之門四字
御書唐人詩賜范祖禹上皇書賜羊祜列傳又書賜孝經(意在隆孝治而形廣愛)其後又書賜六經
公元1155年
御書尚書紹興五年九月趙鼎御書尚書御書裴度六月張浚裴度
   書目
西漢藝文志仲尼没而微言春秋分為五(左氏公穀鄒氏夾氏)詩分為四(毛齊魯韓)易有數家之傳至秦
燔滅文章漢興獻書之路迄孝武書缺簡於是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諸子傳說皆充祕府至成帝使陳農遺書天下劉向經傳諸子詩賦任宏校兵尹咸校數李柱國方技總録而奏之死歆於是羣書而奏其七畧故有輯畧(歆曰謂諸書總要)有六藝畧有諸子畧有詩賦畧有術數畧有方技
畧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易經十二篇周王孫易傳二篇楊何二篇韓嬰二篇王同二篇丁寛八篇孟氏京房十一篇災異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畧說三篇此特摘其顯然者録不盡録下皆類此)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古文經四十六卷伏生二十九卷四十一篇歐陽章句三十一卷說義二篇大夏侯章句二十九卷二十九篇劉向五行十一卷周書七十一篇劉向云周書誥誓號令石渠奏議四十二篇)詩六家四百
一十六卷(詩經二十八卷魯故二十五卷二十八卷后氏二十卷傳三十九韓故三十六卷内傳四卷外傳六卷四十一卷毛詩三十九卷故訓三十卷)
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古經五十六卷七十篇七十子後學者記百三十一篇曲臺后蒼九篇明堂隂陽三十三篇周官經六篇即今周禮也周官傳四篇軍禮司馬百五十五篇封禪十九篇武帝時石渠三十八篇)樂六家百六十五篇(樂記二十三篇王禹二十四篇雅歌四篇)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古經十二篇十一卷左氏三十卷公羊十一卷穀梁十一卷鄒氏傳夾氏傳各十一卷公羊外傳五十篇章句三十八篇雜記八十二篇董仲舒治獄十六篇穀梁外傳二十篇章句三十二篇石渠議奏三十九篇國語二十一篇新國五十四篇劉向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記也戰國三十三篇陸賈楚漢春秋九篇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録無書馮商十篇太古以来年紀二篇)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古二十一篇二十二篇二十九篇二十篇十九篇夏侯二十一篇張禹二十二篇王駁說二十篇傅說三卷石渠奏議十八篇孔子家語二十七卷)孝經十一家五十
九篇(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長孫江氏后氏翼氏一篇十八章各有一篇長孫二篇張禹二篇石渠五經惟議十八篇爾雅三卷二十篇小雅一篇古今一卷弟子一篇管仲作)小學十家三十五篇(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八體六技一曰大篆二小三刻符四蟲書摹印六署傳書八𨽻書蒼頡一篇凡將一篇司馬相如作急一篇漢史游元尚一篇李長作訓纂一篇揚雄又作蒼頡訓纂一篇蒼頡一篇杜林蒼頡訓纂一篇一篇)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
公元1156年
百二十三篇六藝九種儒家者流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晏子八篇子思二十三篇曽子十八篇漆雕十三篇宓子十六篇子賤景子三篇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魏文侯六篇李克七篇公孫尼子二十八篇孟子十一篇孫卿子三十三篇芉子十八篇嬰齊周史六十六篇周政六篇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河間周制十八篇寗越一篇王孫一篇孫固一篇十八章李氏春秋一篇羊子四篇童子一篇無心墨子徐子四十二篇魯仲連十四篇平原君七篇虞卿春秋十五篇髙祖十三篇陸賈二十三篇劉敬三篇孝文十一篇賈山八篇孔臧十篇賈誼五十八篇河間王三雍三篇董仲舒百二十三篇倪寛九篇公孫弘十篇終軍八篇吾丘夀王六篇虞丘一篇荘助四篇桓寛鹽鐵十六篇漢劉向所序六十七篇即新序說苑世列女傳圖頌也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法言四箴二)道家者流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伊尹五十一篇太公一百三十七篇鬻熊二十二篇管子八十六篇老子鄰氏傳四篇三十七篇徐氏六篇劉向四篇文子九篇闗尹九篇荘子五十二篇列子八篇老成子十八篇長盧九篇田駢二十五篇老莱子十六篇鶡冠子一篇周訓十四篇黄帝四經四篇六篇君臣十篇黄帝五十八篇力牧二十二篇孫子十六篇齊闕子二篇君子二篇蜀人鄭長者一篇楚子三篇)隂陽家者流二十一家三百六十
九篇(朱子三篇四十九篇容成十四篇張蒼十六篇閭丘十三篇周伯十一篇)法家者流十家
百一十七篇(李悝三十二篇商君二十九篇申子六篇慎到四十二篇韓子五十五篇晁錯三十一篇)名
者流七家三十六篇(鄧析二篇公孫龍十四篇施子一趙毛公九篇)墨家者流六家八十六篇(尹佚二篇墨子七十一篇)縱横家者流十二家百七篇(蘇秦三十二篇張儀十篇蒯通五篇鄒陽七篇主父偃二十八篇徐樂嚴安一篇)雜家者流二十家四百三篇(孔甲盤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伍子胥八篇由余三篇尉繚三十九篇尸子三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二十一篇三十三篇東方朔二十篇荆軻五篇吳子一篇)農家者流九家百一十四篇(神農二十篇)
小說家者流十五家千二百八十篇(伊尹二十七篇鬻子十九篇師曠六篇務成子十一篇)凡諸子二百
公元1155年
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詩賦百六千三百一十八篇屈原王褒二十家三百一十二篇(屈原二十五篇唐勒四篇宋玉十六篇荘忌五十四篇賈誼七篇枚乗九篇相如二十九篇淮南王八十二篇吾丘夀王十五篇倪寛二篇劉向三十二篇王褒十六篇)
自陸賈至朱宇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陸賈三篇枚臯百二十篇朱建二篇嚴助三十五篇朱買臣三篇劉辟三篇司馬遷八篇蕭望之四篇揚雄十二篇馮商九篇朱宇三篇)自孫卿路恭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孫卿十篇賈充四篇張仁六篇時洪一篇王商十三篇徐傳四篇吕嘉五篇路恭八篇)自客主十八篇至隠
十八篇雜一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髙祖歌詩南郡歌詩二十八家二百一十四篇(髙祖一篇泰畤甘泉夀宫十四篇宗廟五篇吳楚汝南十五篇燕代鴈門雲中隴西九篇邯鄲河間四篇齊鄭四篇河間四篇左馮明索三篇京兆尹五篇洛陽四篇河南七篇送迎頌歌三篇南郡五篇)序詩賦為五種兵權
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吳孫武兵法八十二篇齊孫臏八十九篇公孫鞅二十七篇吳起四十八篇范蠡二篇大夫二篇春秋三篇廣武一篇韓信三篇)形勢
十一家九十二篇十八卷(兵法七篇四卷項王一篇)隂陽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十卷(太乙兵法十篇辟兵咸勝方七十篇)技巧十三家百九十
九篇(鮑子兵法十篇止闕二十五篇)凡兵馬五十
三家七百九十篇四十三卷任宏次兵馬四種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闕二十八卷圖書祕記十七篇)厯譜十八家六百六卷(黄帝五家三十三卷止杜忠算術十六卷)五行二十一家六
百五十二卷(泰乙隂陽二十三卷五音定名十五卷)蓍龜十五家四百一卷(龜書五十二卷易卦八篇)雜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黄帝長栁占夢十一卷種樹臧果相蠶十三卷)形法六家百二十卷(山海經十三篇)凡數術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序為
六種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序為四種太乙六畧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三百九十六卷
 唐藝文志曰自漢以来史官列其名氏篇第以為
九種七畧至唐始分為四類經史子集藏書莫盛於開元著録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學者自為之書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可謂盛矣初隋嘉則殿書三十七萬卷唐武徳初有書八萬卷王世充平得隋書八千餘卷宋遵浮舟河西京師砥柱舟覆書盡亡(時令狐徳棻請加錢帛遺書増置繕寫數年書備)貞觀中徵請天下書繕寫藏於
内庫宫人掌之(徵定為四部)玄宗時馬懐素圖書
公元715年
比㑹幸東都乃就乾元殿東序檢校借民異本傳録及還京師遷書東宫麗正殿置修書院於著作院其後大明宫光順門外東都福門外皆創集賢書院學士通籍出入既而太府紙札繕寫兩都聚書四部甲乙丙丁次列經子史集四庫其本有正有副(開元三年四部書上令百姓官人乾元殿東觀書)禄山之亂尺簡不藏元載為相奏以千錢求書一卷又命苗發等使江淮括訪至文宗因鄭譚言經籍未備詔祕閣搜訪於是四庫之書復全分藏于十二庫(開成中分察使奏祕書省四庫見新舊書籍共五萬六千四百七十六卷)其後黄巢之亂而蕩然無復存矣今
歐陽公述終始而定其四庫之目一曰甲部經録其類十一(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䜟解小學著録四百四十家五百九十七部六千一百四十五卷)二
乙部史録其類十三(正史編年偽史史起居注故事職官雜傳儀注刑法目録諸牒地理著録五百七十一家八百五十七部一萬六千八百七十四卷)三
丙部子録其類十七(儒道法名縱横雜家農家小說文厯算兵書五行雜藝類書明堂經脈醫術著録六百九家九百六十七部一萬七千一百五十二卷)四曰丁部集録其類三(楚辭别集總集著録八百一十八家八百五十六部一萬一千九百二十三卷)
舊唐書經籍志曰平世載籍莫得聞今録開元盛時四部諸書以表藝文之盛甲部為經其類十二易以紀隂陽變化書以紀帝王遺範詩以紀興誦嘆禮以紀文物體制樂以紀聲容律度春秋紀行褒貶孝經以紀天經地義論語以紀先聖微言圖緯以紀六經䜟候經解通六大義詁訓以解六經章句小學以紀字體聲韻乙部為史其類十有三正史紀傳志古史以紀編年繫事雜史以紀異體雜記霸史以紀偽朝史起居注以紀君人言動舊事以紀朝廷政令職官紀官品秩儀注以紀吉凶行事刑法以紀律令格式雜傳以紀先賢人物地理紀山郡國譜系以紀世族繼序畧録以紀史策條目丙部為子其類十有四儒家以紀仁義教化道家以紀清淨無為法家以紀刑法典制名家以紀循名責實墨家以紀強本節用縱横以紀辨說詭詐雜家以紀兼敘衆說農家以紀播殖種藝小說家以紀芻辭輿頌兵法以紀權謀制度天文紀星辰象厯數以紀推步氣朔五行以紀卜筮占候醫方以紀藥餌針灸丁部為集其類有三楚辭以紀騷人怨刺别集以紀詞賦雜論總集以紀文章事類(劉昫新唐書少舊唐書一丙多舊唐書三其異同如此)
 古今書録唐開元毋氏撰(名要)初玄宗内庫書籍
公元719年
太宗髙先代舊書開元七年又借繕寫民間異書九年商踐猷等共修成羣書四部二百卷至毋氏畧為四十卷古今書録經史子集分四十類總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並有小序及注撰人姓氏今此録雖非毋氏全書綱目大抵已是以其所定著羣書麗藻目録五代南唐朱遵度撰也凡古今文章著為六例以總括一曰六籍瓊華二曰信史瑶英三曰玉海九流四曰集苑金巒五曰絳闕蘂珠六曰鳳首龍編合二百六十七門總雜一萬三千八百首勒成一千卷(中興書目)國朝崇文總目王堯臣等撰也其書之
公元1061年
總數凡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太祖平定四方天下之書悉歸藏太宗真宗訪求遺逸祕閣以貯禁中之籍至景祐中仁宗始詔羣儒校定修為總目嘉祐搜訪書目首載嘉祐六年六月訪求遺書詔書崇文總目書成後仁宗祕府所藏遺逸多於是開獻書之路下諸道求訪皇朝祕閣書目不知作者類分二十九門總六千七百九卷史館新定書目不知作者載皇祐史館藏書其目分經史子集四部一萬四千四百九卷國子監書目熈寧中國子監書庫鬻書之數總一百二十五部祕書省書目不知作者祕閣書目凡一萬四千九百餘卷髙宗中興紹興初改定崇文總目祕書省續編四庫闕書至淳熈中陳騤等復定中興館閣書目崇文總目並行參㑹衆見輯成書七十卷等例一卷凡五十二門計見在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較之崇文所載實多一萬三千八百一十七卷參三朝所志多八千二百九十卷兩朝所志多三萬五千九百九十二卷(並中興書目編集古録歐陽修所撰)自三代以迄秦漢隋唐五代古文籀篆分𨽻諸
之字莫不皆有序卷帖次第無時後先者盖隨其所得録之耳
 
 
 
 
 
 
 
 羣書考索卷十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