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031-013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易像钞卷一      明 胡居仁 撰
 
 
 
 
 
 
卷一 第 1b 页 WYG0031-0133d.png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
 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
 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
 鬼神也(易大传/)
河图上下左右皆九层中具十五外包十五纵横皆为
 十五中央四方分为五位皆以生数统成数而同处
 其方彻上下三奇即为乾三耦即为坤二在五与七
 之间即为离一在六与十之间即为坎自五而一而
卷一 第 2a 页 WYG0031-0134a.png
 六两奇一耦反覆之即为巽兑自十而二而七两耦
 一奇反覆之即为震艮贯左右皆然即图即卦伏羲
 原不曾费手为画
七八木火之数九六金水之数郑氏曰木火用事而物
 生故曰精气为物金水用事而物变故曰游魂为变
 游魂谓之鬼物终所归精气谓之神物生所信木火
 之神生物东南金水之鬼终物西北二者之情之状
 与春夏生物秋冬终物相似
卷一 第 2b 页 WYG0031-0134b.png
河图中五圈便是五行本体中一圈便是土体万物皆
 生于土生此
河图为龙马所负之图图圈内凡五样古今无异议特
 黑白之文为旋毛则古今未言之惟郑氏通志始有
 之至宋庐陵朱公升临川吴公澄皆谓其然近日灵
 宝许公亦云然即今马可以例见特今马惟有旋毛
 无此阴阳顺逆生成象数耳又曰凡天阳数必在左
 顺而往凡地阴数必在右逆而来至于阳在阴中亦
卷一 第 3a 页 WYG0031-0134c.png
 左顺而往阴在阳中亦右逆而来皆定体也(杨止庵/)
阳自后而生往前为顺一三入而为主六八环于外而
 从之阴自前而生来后为逆二四入而为主七九环
 于外而从之一三自后而生往前为顺者阳中之阳
 七九自前而生来后为逆者阳中之阴二四自前而
 生来后为逆者阴中之阴六八自后而生往前为顺
 者阴中之阳一奇一耦从先至后各顺其序如兄弟
 然一生一成从内至外各有其别如夫妇然
卷一 第 3b 页 WYG0031-0134d.png
谚咎人辙云无四六图以生数言北与东一三共四南
 与西二四共六以成数言北与东六八共十四南与
 西七九共十六有四六则已全体造化矣易言哉易
 言哉
数者祗是气之分限节度处(朱/子)河图许多圈子皆天地
 气数痕迹(蔡元/定)
河图阳生于正北长于正东盛于正南极于正西阴生
 于正南长于正西极于正北终于正东纵观则阳生
卷一 第 4a 页 WYG0031-0135a.png
 阴中阴生阳中横观则一九太阳居西北二八少阴
 居东南以西则九分为二七以南则二七合为九此
 河图之相生而未始不相克也(章本/清)
造化不出五行一六水即坎二七火即离三八木即震
 巽四九金即兑乾五十土即艮坤此图书之所同似
 不必析某为某卦补某为某卦一一穿凿以强合之
 (章本/清)
易曰参伍以变图之中五与一四合五二三合五为三
卷一 第 4b 页 WYG0031-0135b.png
 五图之中五与十为三五七八合为十五九六合为
 十五亦皆三五三个五为十五五个三为十五参以
 三伍以五三其五伍通为参五其三参通为伍图与
 书无往不合
卷一 第 5a 页 WYG0031-0135c.png
 
 
 
 
 
 
 
 
卷一 第 5b 页 WYG0031-0135d.png
洛书上下左右皆五层皆以奇数统耦数而各居其所
 玉齐胡氏曰一得五成六而合九四得五成九而合
 六二得五成七而合八三得五成八而合七又如二
 四成六而九居中一八成九而六在旁二六成八而
 七处内三四成七而八在下书之九六七八无适而
 不遇其合也
河图自一至十五十五点之在马背者其旋毛之圈有
 如星象故谓之图非五十五数之外别有所谓图洛
卷一 第 6a 页 WYG0031-0136a.png
 书自一至九四十五画之在龟背者其背文之坼有
 如字画故谓之书非四十五数之外别有所谓书(纂/言)
一十五河图之中数三其一十五为洛书之全数
洛书三其九为二十七三其六为一十八以成四十有
 五而乾遂得其九以为九坤遂得其六以为六此洛
 书所以为天道
图书之数自北而东同自南而西异物物生所同成所
 异物而无以自成者岂生数之固然盖成数之不足
卷一 第 6b 页 WYG0031-0136b.png
 耳故名之为人而无以自成皆物乎物之数者也易
 逆数不论生底造化全论成底造化
河图洛书皆木数居东伏羲画卦皆自下而上即木之
 自根而干干而枝也其画三木之生数其卦八木之
 成数重卦则亦两其三八其八耳(胡廷/芳)
下天一之象进中五西北六之所由生左天三之象进
 中五东北八之所由生右天七之象退中五西南二
 之所由生上天九之象退中五东南四之所由生又
卷一 第 7a 页 WYG0031-0136c.png
 六退中五成北之一八退中五成东之三二进中五
 成西之七四进中五成南之九
图书三同二异或曰阳不可易而阴可易阳不可易谓
 一三五阴可易谓二七四九刘氏曰北东阳始生之
 方四南阳极盛之方阳主进数又必于进极而后变
 胡云峰曰相生则有不易之体相克故有变易之用
 水木不变而金火通变盖金入于火不别于火火能
 炼金乃别其金金火固有通变之妙也
卷一 第 7b 页 WYG0031-0136d.png
纵上下共十横东西共十右斜西南东北共十左斜东
 南西北共十同河图之十纵上中下共十五横左中
 右共十五右斜西南中东北共十五左斜东南中西
 北共十五又纵东四三八西二七六横南四九二北
 八一六皆相乘十五同河图之十五
图对待为流行书流行为对待
图生数居中成数附于五生数之外中为主外为客书
 奇数居正耦数附于四奇数之侧正为君侧为臣造
卷一 第 8a 页 WYG0031-0137a.png
 化贵阳贱阴假图书以显其理出于自然之妙非可
 容一毫智力抑扬于其间
天五居中地十合归四隅既为以阳统阴之象又若纯
 阳用事而阴气尽敛无一用事之象
纵横合之成十既为天地阴阳之大数四方合之各十
 五象日月朔望之分上下合之成三十左右合之亦
 成三十象日月晦朔之辨又为日月阴阳之大数
图明天地生成之体贵得偶书表阴阳消息之行主尊
卷一 第 8b 页 WYG0031-0137b.png
 阳(邓潜/谷)
图二七在南书九在南阳究于九图书不易在天为明
 命在人为明德中天而生为天下至圣之固聪明睿
 知达天德禀受之初毫釐不容有偏才偏便去知入
 愚偏甚则为下愚乃图书全体则人人原自具足不
 少亏欠
洛书阳生于正北长于正东极于正南消于正西阴生
 于西南长于东南盛于东北终于西北九退为七八
卷一 第 9a 页 WYG0031-0137c.png
 退为六火金易位为相克以南九分为二七以西二
 七合为九亦未始不相生也(章本/清)
图书生克不同而一之在下者无不同一万化之根也
 天一生水凡物之初生其形皆水水乃有生之最先
 也一岁十二月一日十二时皆肇于子子水位也水
 生于阳成于阴气始动则阳生气聚而静则成水故
 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生水之初属一至成水则
 六矣(章本/清)
卷一 第 9b 页 WYG0031-0137d.png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图书固是卦画之原然易传
 明言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观鸟兽之文与
 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
 明之德以𩔖万物之情则俯仰远近无之非则无之
 非画程子谓见兔亦可起卦政如此
奇数南北一九分分东西三七分分耦数西南东北二
 八分分东南西北四六分分学者皆当思其所以然
水火互根水一而火九水阳内景始于一火阳外光究
卷一 第 10a 页 WYG0031-0138a.png
 于九也一而三为进数为发散为木九而七为退数
 为收敛为金俱有至理
吕叔简曰学问工夫只在个定火火定则百物兼照万
 事得理水明而火昏静属水动属火故病人火动则
 燥扰狂越及其苏定浑不能记苏定者水澄清而火
 熄也故人非火不生非火不死事非火不济非火不
 败惟君子善处火身安而德滋
图与书俱出伏羲之世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或至禹时
卷一 第 10b 页 WYG0031-0138b.png
 又因洛书之传而衍其义为九章大法耳非至禹时
 而洛书始出也或曰圭与龟通用禹时又有玄圭之
 瑞因衍为畴故曰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又曰禹锡玄
 圭告厥成功云
瞿九思曰河图洛书是合作一个看底不是分作两个
 看底书之一九二八三七四六总是图中一个地十
 分开来
王子植曰图书皆一在下一者止之归宿之地也止于
卷一 第 11a 页 WYG0031-0138c.png
 一者逆数也
卷一 第 12a 页 WYG0031-0139a.png
此图本来无一字邵子若问先天一字无马明衡吾在
 鸿濛未判中苏伯厚欲求象外无穷意都在先天未
 画中王伯安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
 人有个圆圈在不向蒲团坐死灰
卷一 第 13a 页 WYG0031-0139c.png
孔子曰易有太极周子曰无极而太极邵子曰道为太
 极又曰心为太极又曰能造万物者天地能造天地
 者太极朱子曰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
 形器已具而其理无眹之目西山蔡氏曰邵子所谓
 一动一静之间者非动非静而主乎动静是为太极
天道此立地道此立人道此立不特人物物亦有此一
 图故曰一物各具一太极万物统体一太极只人是
 直生动物则横生植物乃倒生直生为正横生倒生
卷一 第 13b 页 WYG0031-0139d.png
 皆偏正者理通偏者理塞遂有灵蠢之异耳君子修
 之吉不失其直故曰人之生也直小人悖之凶便或
 横或倒了故曰罔之生也幸而免
太极只消一图可以圆亦可以方合内外彻上下贯左
 右而无不通周子图而为五然无极此图分二此图
 分五此图成男女此图化生万物此图得意者总可
 以一图而了也因其以无极番易遂谓无极与易有
 两般因其以五行番八卦遂谓五行与八卦有两般
卷一 第 14a 页 WYG0031-0140a.png
 已无以得周子之意或又不达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之大义而故
 盘旋于真精妙合二气交感化生无穷之物𩔖中第
 以最灵自厚幸则又何时可望立脚太极之上而能
 生两生四生八以成大业于天下乎间尝互證朱子
 之言其曰太极非有以离乎阴阳也即阴阳而指其
 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耳(然则阴静阳动上加一/圈只是明其不杂之意)
 (不然是离阴阳/而言太极也)又曰今人说是阴阳上别有一个无
卷一 第 14b 页 WYG0031-0140b.png
 形无影底是太极非也(然则阴阳上别有一/圈全要得意于圈外)又曰理
 不外乎气若说截然在阴阳五行之先及在阴阳五
 行之中便是理与气判为二物(知此则分作五圈不/特判为二且似判为)
 (五/也)又曰非太极之后别生二五而二五之上先有太
 极(会五圈为一圈便/可无先后之疑)又问自太极以至万物化生只
 是一个圈子何尝有异曰人物本同气禀有异故不
 同(如此却因气禀之/异圈而为五也)北溪陈氏谓分而为五非有欠
 合而为一非有馀得意于五而会归于一由周子进
卷一 第 15a 页 WYG0031-0140c.png
 孔子因孔子及周子神明默成俱存乎人矣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四象八卦要思这不是说个天地
 虚悬道理元初圣人画卦若是画一画象天画一画
 象地又画一画象人便是扬子云之太玄了知此图
 之圈而为五似以一圈为人而又以一圈为物学者
 须是会五于一始为得之
太极者在天地之先而不为先在天地之后而不为后
 终天地而未尝终始天地而未尝始与天地万物圆
卷一 第 15b 页 WYG0031-0140d.png
 融和会而未尝有先后始终者也有太极则两仪四
 象八卦以至于天地万物固已备矣非谓今日有太
 极而明日方有两仪后日乃有四象八卦也虽谓之
 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实一时
 具足如有形则有影有一则有二有三以至于无穷
 皆然是故太极者无物之先本已混成有物之后未
 尝亏损自古及今无时不存无时不在万物无所不
 禀则谓之曰命万物无所不本则谓之曰性万物无
卷一 第 16a 页 WYG0031-0141a.png
 所不主则谓之曰天万物无所不生则谓之曰心其
 实一也古之圣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尽心知性以
 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皆本乎此也(邵伯/温)
泉南陈布衣真晟言心言敬而以心字中之一点规而
 大之为太极以不失此一点为敬意味殊是亲切须
 知心之乚一腔也方寸也横列三点三才也三才统
 体一太极太极统体为一心君子戒慎恐惧全体而
 勿失此之谓敬耳若指中一点为太极左右二点为
卷一 第 16b 页 WYG0031-0141b.png
 动静似为未圆之见
朱子答何叔京性者三才五行万物之理而已矣非有
 一物先立乎未生之前而独存乎既没之后也其曰
 执曰用曰建亦体此理以修己治人而已矣非有一
 物可以握持运用而建立之也
朱子答杨子直谓太极含动静可以本体而言也谓太
 极有动静可以流行而言也若谓太极便是动静则
 是形而上下者不可分而易有太极之言亦赘矣夫
卷一 第 17a 页 WYG0031-0141c.png
 既以太极为形而上矣其解无极又谓所以著夫无
 声无臭之妙却似有两层形而上也能知周子以无
 极二字番易字则自不为两层之解矣
朱子婺源学藏书阁记天理民彝自然之物则其大伦
 大法之所在固有不依文字而立者然古之圣人欲
 明是道于天下而垂之万世则其精微曲折之际非
 托于文字亦不能以自传也故自伏羲以降列圣继
 作至于孔子然后所以垂世立教之具粲然大备天
卷一 第 17b 页 WYG0031-0141d.png
 下后世之人自非生知之圣则必由是以穷其理然
 后知有所至而力行以终之固未有饱食安坐无所
 猷为而忽然知之兀然得之者
天地万物昼夜寒暑弥满六合流行今古皆易也主之
 者太极(止庵/杨氏)
太极浑然一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人物各得一理似
 乎分矣合而言之又浑是一理实未尝分正如天地
 间总是一月光万川虽各得一月光总是一月光(敬/轩)
卷一 第 18a 页 WYG0031-0142a.png
 (薛先/生)
朱子之言太极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玉齐胡氏谓此
 不杂乎阴阳之太极形器已具而其理无朕玉齐胡
 氏谓此不离乎阴阳之太极不杂之太极虚一之一
 不离之太极挂一之一不杂之太极不可图不离之
 太极可图具如右
薛文清先生曰心所具之理为太极心之动静为阴阳
 太极理虽至妙而其实不外乎身心动静五常百行
卷一 第 18b 页 WYG0031-0142b.png
 之间后人论太极即作高远不可究诘之理求之去
 道远矣
房审权曰太极在天地之先而不为先在天地之后而
 不为后
易有太极先要理会易字又要体贴有字盖有易而无
 太极者易无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吉凶大业一齐都
 无说处
蠡测各具一太极本来自具非分而与之之谓统体一
卷一 第 19a 页 WYG0031-0142c.png
 太极千灯一光非还而合之之谓
明道先生曰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物皆然都自这
 里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人则能推之虽能推之几时
 添得一分不能推之几时减得一分百理具在平铺
 放着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尽子道添
 得些孝道多元来依旧
太极者两仪未判之真元乾元者乾仪先立之太极太
 极在乾仪中即名乾元太极在坤仪中即名坤元实
卷一 第 19b 页 WYG0031-0142d.png
 非二物又曰乾仪立太极全体在乾元故大坤仪立
 太极全体在坤元故至天根乾元之端月窟坤元之
 端为物亦一而已又曰太极一圈即乾坤二元之统
 会也(管登/之)
极之为言始于箕子申于孔子其为物不贰而生二生
 四至百千万亿以迹观之浑无一物以理求之枢纽
 万物圣人见其理故曰太极昧者惑于迹故设为太
 清太虚太空之号而于太极之理无睹焉学术邪正
卷一 第 20a 页 WYG0031-0143a.png
 所由判也(方达/卿)
太极者造化之根底未有天地由此生天地故曰先天
 既有天地由此生人生物故曰后天非先天之外又
 有一后天先天之体即后天之用也非太极之外又
 有先天后天天地之体用即太极之体用也(章本/清)
问论性者或以理言或以气言或兼理气言何如顾叔
 时曰厥初一气也孰主宰是理也所谓性盖自其主
 宰言之也曰如此得无遗气曰既曰自其主宰言便
卷一 第 20b 页 WYG0031-0143b.png
 是就气上点出理来曷尝遗气吾侪要识性须从主
 宰处认取方有下落虽曰性不离于气亦必知其有
 不堕于气者存而后性之真面目始见耳若向气上
 认取他这个纷纷纭纭清浊纯驳千态万状将指何
 者为性曰然则理与气二乎曰识得理是气之主宰
 如何分而为二曰然则理与气一乎曰识得理是气
 之主宰如何混而为一又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
 哉坤元万物资生人与禽兽都从那里来有何差殊
卷一 第 21a 页 WYG0031-0143c.png
 其不同者只是这些子灵处耳曰何以有这些子不
 同曰理同而气异也曰这些子恐亦是理之发窍曰
 诚然第谓之发窍便已落于气矣这个窍在禽兽仅
 通一隅在人可周万变自禽兽用之只成得个禽兽
 自人用之便成得个人至于为圣为贤与天地并其
 究判然悬绝而其分岐之初不过是这些子故曰几
 希自从源头上看也又曰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存之
 则人矣去之则禽兽矣存与去两者其间不能一寸
卷一 第 21b 页 WYG0031-0143d.png
 故曰几希此从念头上看也从源头上看便知人绝
 无可自恃处从念头上看便知人略无可自肆处由
 叔时之言观之此一图以乾南为统体则诚明之性
 乃人之源头以离东为发窍则明诚之教乃人之念
 头从源头上看不通便塞绝无少可自恃处从念头
 上看不存便去略无少可自肆处此一图方始到手
张心虞曰学者谓太极多说得高远令人难寻如薛敬
 轩之言极是切近其言曰只于身心口鼻耳目手足
卷一 第 22a 页 WYG0031-0144a.png
 动静应事接物至近至小处看太极尤分明不必专
 论于千古之上六合之外也然近者小者既尽则远
 者大者可默识而一以贯之矣
或问易有太极何处见得龙冈贺氏曰吾心浑然一太
 极也吾心本来无一物也而万物皆备反观之谓知
 来顺应之谓数往无时而不反观随时而为顺应盖
 无所不用其极也又曰随时制变者易也而廓然大
 公之体无不具廓然大公者太极也知易者浑身都
卷一 第 22b 页 WYG0031-0144b.png
 是易都是极
今人言太极多似悬空捞摸不根易说王子植曰易变
 易也此体常运谓之生孔子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
 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若指其呈露遍满者而
 言自一息一念一举动一语默一刻一时一日一月
 一年一纪以至元会运世之始终皆生生也皆变易
 也故举易之一字而道无馀蕴矣学者要先知易然
 后可与言太极
卷一 第 23a 页 WYG0031-0144c.png
易筌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天之极也立地之道曰
 柔与刚刚柔地之极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人
 之极也天非阴阳不立地非刚柔不立人非仁义不
 立犹屋之有极而立为屋三极者参而三合而一极
 之为言至也太极者至之又至非寻常之极故曰太
 极
卷一 第 24a 页 WYG0031-0145a.png
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乾
 坤定南北之经对待以立本震兑当春秋之分流行
 以致用立本者以阴阳交合为义致用者以四时进
 退为序体则阴阳相含用则阴阳有别(邵子/)
先天易之体也先致其用后天易之用也先立其体先
 天卦位以三女从乾三男从坤后天卦位以三男从
 乾三女从坤(通/变)
卯为日门太阳所生酉为月门太阴所生不但日月出
卷一 第 24b 页 WYG0031-0145b.png
 入于此大而天地之开物虽始于寅至卯而门弥辟
 闭物虽始于戌至酉而门已阖一岁而春夏秋冬一
 月而晦朔弦望一日而昼夜行度莫不由乎左右之
 门也(思齐/翁氏)
出震而昼全用坤道坤西南居巽离兑之中入兑而夜
 全用乾道乾西北居坎艮震之首母亲而父尊用和
 而体严也潜谷邓氏曰巽离坤皆阴卦而致用于南
 乾坎艮皆阳卦而藏用于北生德必柔德成必刚圣
卷一 第 25a 页 WYG0031-0145c.png
 人秉刚德以自克自复致和柔以并生率育乎民物
 也念庵先生曰发育之功天地所固有然天地不常
 有其功一气敛闭而成冬风露之撼薄霜霰之严凝
 陨穫摧败生意萧然其可谓寂寞而枯槁矣郁极而
 轧雷霆奋焉百蛰启群卉茁氤氲动荡于宇宙之间
 则向之风霰为之也是故藏不深则化不速蓄不固
 则致不远天地且不能违而况人乎
易逆数或以自震而乾为往而顺自巽而坤为来而逆
卷一 第 25b 页 WYG0031-0145d.png
 如此却是半顺半逆念庵先生曰以其变易不穷终
 不离于主宰而言故谓之逆又曰易有太极逆也生
 两仪是顺今看来出震见离夹之巽坤之间入兑归
 坎夹之艮乾之间亦是逆数
才动则坤之用行才静则乾之体立震兑动静之门也
 自出震以后匪坤列于西南万物无以成自入兑以后
 匪艮列于东北万物无以生夏易首艮商易首坤疑
 此
卷一 第 26a 页 WYG0031-0146a.png
异教有以心鼻相对为息愈把捉愈不定硬坐久将虚
 灵活泼天机尽窒杀羲文传人方居则先天首定于
 上身定于下天地定位象口止手恭鼻息口通山泽
 通气象足交而出股交而入雷风相薄象离目外照
 坎耳内听水火不相射象是为太极对待之全体动
 则后天东方明震出巽齐离见以坤役为终西方晦
 兑说乾战坎归以艮成为止是为太极流行之大用
离坎分昼夜言震之出至离而中兑之说至坎而中离
卷一 第 26b 页 WYG0031-0146b.png
 昼之明居巽坤之中欲其巽而顺又常欲如坤之晦
 坎夜之劳居乾艮之中欲其战而惕又常欲如艮之止
离心明窍于目前乎坤冕旒以蔽之象坎心聪窍于耳
 前乎艮黈纩以塞之象
乾兑离震同根阳仪乾兑同根太阳离震同根少阴巽
 坎艮坤同根阴仪巽坎同根少阳艮坤同根太阴天
 宇夜静必零露电发必雷随风雨常交致山地相函
 附皆以同根之故
卷一 第 27a 页 WYG0031-0146c.png
有震出然后有离明明体刚高明柔克是以列离于巽
 坤之间有兑入然后有坎陷陷力柔沉潜刚克是以
 列坎于乾艮之间坎尚行以震出要艮而止彊弗友
 刚克离畜牝以巽入要兑而终燮友柔克
夏而秋火克金者也火金之间有坤土焉火生土土生
 金克者又顺以相生冬而春水生木者也水木之间
 有艮土焉木克土土克水生者又逆以相克土金顺
 以相生所以为秋之克木土逆以相克所以为春之
卷一 第 27b 页 WYG0031-0146d.png
 生生生克克变化无极孰主宰之曰帝(云峰/胡氏)
离南坎北天地中正之交震东兑西时令出入之序艮
 东北巽东南辅震以出生坤西南乾西北辅兑以收
 入圣人布置八卦方位其精如此或犹谓其多不可
 晓殆未之深考耳
一而二乾与坤势若平分而坤必以乾为主二而四四
 而八乾坤与六子亦若平分而六子必以乾坤为主
 如卦图次第坤乾夹兑而列于西盖出震半边属阳
卷一 第 28a 页 WYG0031-0147a.png
 属生且长男长女用事便已做得父母入兑半边属
 阴属杀不得父母为主就便不成造化了也
坎离乃乾坤交之中故乾坤全副家当交与坎离震兑
 乃造化出入门户震出边长男动而前少男止而后
 之长男出而作长女入而助之凡以见离而全用其
 出入兑边坤母以藏之之道先其入乾父以君之之
 道后其入凡以归坎而全体其入全体其入正所以
 全用其出盖乾坤不自用而以六子为用乾坤主乎
卷一 第 28b 页 WYG0031-0147b.png
 六子而妙用六子固如此
乾坤夹兑而西列夏秋之交为敛秋冬之交为藏皆老
 之义兑入正当成功而去之时允为老者宜居之位
 此天道也而人事反此必辱且殆又何疑乎
乾坤六子初为气中为精末为形雷风气也山泽形也
 水火精也
乾坤坎离反不转阴阳之对待震艮巽兑反得转一气
 之流行
卷一 第 29a 页 WYG0031-0147c.png
以方位论易乾南坤北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之象耳离
 南坎北日升而昼火明于空月沈而夜水积于渊之
 象耳神无方易无体易未可以方位论也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圣人合八物以象人异教第以四
 大言身漏缺一半
天体圆转动而无穷何处放置得八卦只有地上可以
 陈列八卦或谓文王八卦尝以卦画求之纵横反覆
 竟不得其所以安排之意窃疑以画求之终竟难通
卷一 第 29b 页 WYG0031-0147d.png
 且不成文王以前便无如此次第只而今要移动一
 位终移动不得此便是圣人天地自然之文章也
八卦者河图四正四隅之位洛书四实四虚之数圣人
 原兼图书以作卦故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不可为典要如以乾南坤北等为先天易以乾西北
 坤西南等为后天易皆典要之死杀易非所以为易
 须知八卦皆乾为君乾非先天之定于南又岂后天
 之定于西北乎圣人说天地定位章只是明八卦对
卷一 第 30a 页 WYG0031-0148a.png
 待之体原未折做两截圆而为图说帝出乎震章则
 是陈列地上明个方位次第之理自然如此已耳
先天乾尊于南阳画多于上阴画多于下后天震用于
 东阳卦降而下阴卦升而上先天定位为尊卑贵贱
 之体故卦之纯气中气居四正偏杂居四隅后天交
 易为升降往来之用故卦之交者居四正不交者居
 四隅
夏秋之交火金相克坤立居中以为之生冬春之交水
卷一 第 30b 页 WYG0031-0148b.png
 木相生艮土居中以为之克周子曰五气顺布四时
 行于夏秋之交之土见之易曰天地节而四时成于
 冬春之交之土见之
出震动以用其静齐巽见离役坤皆善动之则入兑静
 以体其动战乾劳坎成艮皆主静之功如谓动有而
 静无隳无以求静去羲文出震入兑之旨殊远
皇明大统历日载有嫁娶图以乾为翁坤为姑夫居离
 妇居震本之郊特牲舅姑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授
卷一 第 31a 页 WYG0031-0148c.png
 之室也后人以阴阳家视之皇祖治历明时大义之
 蚀晦亦非朝夕之故矣
日月垂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月出庚八日兑象月
 见下十五日乾象月盈甲壬十六日旦巽象月退辛
 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象月灭乙癸晦夕
 朔旦坎象水流戊日中离象火就已(虞/翻)
才出震即翕以坤土才入兑又止以艮土出震无坤动
 处既多分散入兑无艮静处又何归宿谓易简理得
卷一 第 31b 页 WYG0031-0148d.png
 而成位乎中谓图从中起谓易为逆数皆此
乾全体阳明而发窍在离乾曰大明离亦曰大明秉乾
 之大明以为明者离也乾离皆正南面之位惟人正
 生故为万物之灵而人人具足虚灵不昧之明德物
 横生倒生便多暗塞不明人之正必明而邪必暗所
 从来矣
帝出乎震总在明处出匪明以动即动而明相见乎离
 大明中天矣特言相见不言独见便可以识大学明
卷一 第 32a 页 WYG0031-0149a.png
 亲合一明明德于天下之义旨
图书一皆居下故坤坎之位不易坤乾之藏也坎火之
 伏也乾之下不极火之伏不深万物未有能生者凡
 坤复晦朔亥子之际乃天下之极深处是之谓渊(章/本)
 (清/)
木金土各二以形王水火各一以气王坤阴土故在阴
 地艮阳土故在阳地震阳木故正东巽阴木故近南
 而接乎阴兑阴金故正西乾阳金故近北而接乎阳
卷一 第 32b 页 WYG0031-0149b.png
 坤土王于季夏义在中央故言地不言方兑以成物
 为说故言秋不言西(项平/甫)
后天八卦坎离震兑居四方之正乾坤艮巽居四隅之
 偏说卦传曰帝出乎震至成言乎艮以此證后天之
 方位一一吻合固不必推原其画于何人何时也如
 谓先天画于伏羲后天改于文王进六子退乾坤则
 伏羲仰观俯察徒知先天而不知后天流传数千载
 未尝无易何为不知流行变动直待文王而后改哉
卷一 第 33a 页 WYG0031-0149c.png
 且伏羲之时帝不出震而文王之时天地定位曾得
 而易之哉六子必非圣人所能进乾坤必非圣人所
 能退也(章本/清)
离居乾位阳中含阴坎居坤位阴中含阳震居离阳之
 升于下者起于东也兑居坎阴之见于上者尽于西
 也艮居乎震阳有始而有终巽居乎兑阴虽终而复
 始乾居艮者阳极于上至此为纯阳也坤居巽者阴
 萌于下至此为纯阴也阴阳奇耦其变动不测如此
卷一 第 33b 页 WYG0031-0149d.png
 何必以先后天图而拘泥之哉(章本/清)
瞿九思曰先天乾在南方是天地造化已付托于乾后
 天离在南方以离代乾是天地造化又已付托于离
 孔子始作八卦章后明明提出离来以为千古纲领
 见千古有德位底圣人俱得统于离而离之一卦具
 为千古学脉无疑矣又曰离是天地心法庖牺此个
 心法从天地传得下来
王子植曰若谓别有先天在形气之外不知此理安顿
卷一 第 34a 页 WYG0031-0150a.png
 何处又曰后天有为功课皆是先天无为妙理未可
 岐而二之
先天为八卦定位全体后天即重卦流行大用后天谓
 更定自文王以周易首乾而论耳不知夏易首艮商
 易首坤乾一下西北坤即往西南满局变动而还复
 遂成六十四故首艮者原尊乾首坤者即承乾首乾
 者乃下艮三代圣人授守一道其为易首皆原重卦
 之所自始初非至文王而始有更定之谓也
卷一 第 34b 页 WYG0031-0150b.png
 
 
 
 
 
 
 
 易像钞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