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校订三国遗事叙¶ (自动笺注)
No.2039
*校訂三國遺事
三國遺事
金氏史記而作。
收錄新羅高句
百濟三國遺聞逸事者。
高麗忠烈王時
一然所撰也。
凡五卷
分為九門
初無序跋
冠以三國年表
所紀神異靈妙
專主崇佛弘
法。
論者謂荒誕不經
不足取信。
流風
俗。
往往散見其中
州縣都市
地勢沿革
歷然有徵
苟欲三國舊事
采葑采菲
寧容
遺之哉。
其書以元至元大德間成。
後二百餘
公元1512年
年。
明正德七年壬申再刊。
慶州府尹李繼
福跋其後云。
東方三國
史遺兩本
無所刊。
只在本府
歲久刓缺
一行可解僅
四五字。
因欲改刊
廣求完本
閱數歲不得焉。
州牧使權公。
聞余之求。
求得完本送余。
再刊之舉。
出於繼福。
所謂完本者。
亦非真
完本
恐闕損寫本已。
我邦所傳有二本
一在
德川侯。
一藏男爵田氏
並係正德再刊。
文字摸稜
魯魚焉馬。
率仍其舊。
甚則空紙脫
葉。
文斷義絕。
不可讀。
於是二家藏本。
三國史記
高麗史。
東京雜記
東國通鑑
備考
輿地勝覽
海東石苑
漢土歷代
史書
西域求法高僧傳。
唐續高僧傳等。
參互
檢覈。
訂其譌舛
補其闕漏
活字印行
以公於
世。
至元距今六百餘年。
元主忽必烈征東
省。
高麗為導。
來寇於我筑紫。
鎮西諸軍
殲之。
戰敗之餘。
麗主至欲驅儒生充軍伍。
一然以高麗人
矻矻著書其間
不使
當時曲折
取信天下後世
三韓與我
關係
邈在往世
此書所載。
有間及我者。
且書
中插入鄉歌者。
多係新羅語。
鄉歌猶謂國風
新羅古言已亡。
纔存鄉歌十餘首
實為滄海
遺珠
匪直新羅舊事
足以參我古言。
考古之士。
討其源而究其委。
庶幾乎其有所
公元1902年
資焉。
明治三十五年壬寅九月上澣
*例言
一斯編。
本無目次
今據編中標題補之。
又第
一卷靺鞨渤海條闕二葉
三卷月山
一葉
伯嚴石塔舍利條闕二葉
其他
或佚標題
或脫篇名。
不可考者。
闕疑
一年表。
首闕二葉
不可補焉。
中文字闕
失。
斷爛不能讀者
縮摹以存疑
倘以意
擬定文字
則加()分之。
其屬闕失者。
□□標識之。
一干支數字。
時或有差
行文中有誤脫
紕繆補正之。
間或辯其是非於鼇頭。
假借音通字。
不敢改之
標出其由於鼇頭
避字亦然
但省畫字
如建作[肂-、]武作正則
改之
建係高麗太祖諱字
武則惠宗諱字
並以其難通讀也。
蘇軾云。
前輩不敢妄改
古書
文字屬別體者。
務存其舊形供博
一端
活字印刷
烏焉易訛。
覽者諒焉。
*三國遺事目次
年表
第一
紀異第一
朝鮮魏滿朝鮮
韓二府
七十二國樂浪
北帶南帶
靺鞨渤海□□□□
卞韓百濟辰韓
四節遊宅新羅始祖赫居世王
第二南解第三弩禮
第四脫解王金智脫解王代
烏郎細烏女未鄒王竹葉
奈勿王金堤上第十八實聖王
琴匣智哲老王
興王桃花女鼻荊郎
天賜玉帶善德王知幾三事
真德王庾信
太宗春秋長春郎罷
第二
□□□□
文虎王法敏萬波息
孝昭王代竹旨郎聖德王
水路夫人孝成王
景德王忠談師表大德
恭王元聖大王
雪興王鸚鵡
武大王長弓
四十八景文大王處容郎望海寺
真聖大王居陀知
孝恭王景明王
哀王傅大王
扶餘前百濟北扶餘
王後百濟
洛國
第三
興法第三
順道肇麗難陀闢濟
道基原宗興法厭髑滅身
法王禁殺寶藏奉老普德移庵
東京興輪寺金堂十聖迦葉佛宴座石
遼東城育王塔金官婆娑石塔
高麗靈塔寺皇龍寺丈六
皇龍寺九層
皇龍寺鐘芬皇寺藥師奉德寺鐘
靈妙丈六
佛山佛山万佛山
生義寺石彌勒興輪寺壁普賢
三所觀音眾生柏栗
敏藏寺前後所將舍利
□□□□
彌勒仙花未尸郎真慈
南白二聖努肹夫得怛怛朴朴
芬皇寺千手大悲盲兒得眼
洛山二大觀音正趣調信
魚山佛影臺山五萬真身
溟州五臺山寶叱徒太子傳記
臺山月精五類聖眾南月山
□□□□□□□□
鍪藏寺彌陀殿伯嚴石塔舍利
卷第
義解第五
圓光西學寶攘梨木
良志使錫歸竺諸師
二惠同塵慈藏定律
元曉不羈義湘傳教
蛇福不言真表傳簡
開東楓岳鉢淵藪石記勝詮髑髏
心地繼祖賢瑜珈法華嚴
第五
神呪第六
密本摧邪惠通降龍
明郎神印
感通第七
仙桃聖母隨喜佛事郁面婢念佛西昇
廣德嚴莊憬興遇聖
真身受供月明兜卛
善律還生金現感虎
天師彗星歌真平王
正秀歌救氷女
避隱第八
朗智乘雲普賢緣會逃名文殊
惠現求靜信忠掛冠
包山二聖永才遇賊
勿稽子迎如師布川山五比丘
德王念佛
孝善第九
真定師孝善雙美大城二世父母
文王代向得舍割股供親景德王
 孫順埋兒興德王代
貧女養母
三國遺事目次(終)
三國遺事王曆第一
公元前57年
|前漢宣帝五鳳(甲子)四|
|新羅|
|第一赫居世姓朴卵生年十三甲子即位理六十年俅娥伊英娥英國號徐羅伐又徐伐或斯羅雞林之譌至脫解王時始置雞林之號||
公元前53年
|甘露(戊辰)黃龍(壬申)
公元前48年
元帝初元(癸酉)永光(戊寅)建昭(癸未)六|
|新羅|高麗|
|甲申金城|第一東明甲申立理十九年姓高名朱蒙一作鄒蒙壇君之子|
公元前32年
|成帝建始(己丑)河平(癸巳)陽朔(丁酉)鴻嘉(辛丑)永始(乙巳)四|
|新羅|高麗|百濟|
||第二瑠璃王一作累利又□留東明子立壬寅理三十六年姓解氏|第一溫祚王東第三子圭第二癸卯立在位四十五都慰禮城一云蛇川今稷山|
|元延(乙酉)四
公元前6年
哀帝哀帝建平(乙卯)四|
|||丙辰移都漢山廣州|
公元前2年
|元壽(己未)
公元1年
平帝元始(辛酉)七|
|第二南解次次雄父赫居世母閼英姓朴氏妃雲帝夫人子立理二十年此王位云居西干|||
公元8年
|孺子初始(戊辰)二|
||癸亥(移都內城亦云不而城)||
公元9年
|新室建國(己巳)天鳳(甲戌)六|
||第三大虎神王名無恤一作味留姓解氏瑠璃第三戊寅立理二十六年||
|地鳳(庚辰)三|
|第三弩禮一作弩尼叱今父南解母雲帝妃辭要王之女金氏甲申立理三十三年尼叱今或作尼師今|||
公元23年
|更始(癸未)
後漢虎帝建虎(乙酉)三十一|
|新羅|高麗|百濟|駕洛國一作伽耶金州|
||第四閔中王名邑朱姓解氏大虎之子甲辰立理四年第五慕本王閔中之兄名愛一作憂戊申立理五年第六國祖王名宮亦云大祖癸丑立理九十三年後漢傳云初生開目能視後遜位子母弟次大王|第二多婁王溫第二子戊子立理四十九年|首露壬寅三月卵生是月即位理一百五十八年因金卵而生故金氏開皇曆載|
公元56年
|中元(丙辰)二|
|第四脫解一作吐解尼叱今昔氏父琓夏國含達婆王一作花夏國王母積女國王之女妃南解王之女阿老夫人丁巳立理二十三年王崩水葬末□疏井丘中塑骨安東岳今東岳大王||||
|明帝永年(戊午)十八
公元76年
章帝建初(丙子)八|
|第五婆娑尼叱今姓朴氏父弩禮王母辭要王之女妃史肖夫人庚辰立理十二年||第三己婁王多婁子丁丑立理五十五年||
公元84年
|元和(甲申)三章和(丁亥)二
公元89年
和帝永元(己丑)十七
公元105年
殤帝元興(乙巳)
公元106年
延平(丙午)永初(丁未)七|
|第六祇磨尼叱今一作祇味姓朴氏父婆娑母史肖夫人妃磨國王之女□禮夫人一作愛禮金氏子立理二十三年是王代滅音質國今安康及押梁國今□山||||
公元114年
|元初(甲寅)永寧(庚申)建光(辛酉)延光(壬戌)
公元126年
順帝永建(丙寅)六|
|第七逸聖尼叱今父弩禮王之兄或云祇磨王妃□禮夫人日知文王之父□□夫人祇磨王之女母伊刊生夫人或云□□王夫人朴氏甲戌立理二十年||第四蓋婁王巳婁子戊辰立理三十八年||
公元132年
|陽嘉(壬申)永和(丙子)漢安(壬午)建康(甲申)
公元145年
冲帝永嘉(乙酉)
公元146年
本初(丙戌)|
||第七次大王名遂國祖王母弟丙戌立理十九年|||
公元147年
|桓帝建和(丁亥)和平(庚寅)元嘉(辛卯)永興(癸巳)二|
|第八阿達羅尼叱今||||
公元155年
|永壽(乙未)三|
||乙巳國祖王年百十九歲兄二王俱見弑于新王|||
公元158年
|延熹(戊戌)九|
|又與倭國梖嶺|第八大王伯固一作伯句乙巳立理十四年|第五肖古王一作素古蓋婁子丙午立理五十年||
公元167年
|永康(丁未)|
|立峴个彌勒大院東嶺是也||||
公元168年
|靈帝建寧(戊申)熹平(壬子)光和(戊午)六|
||第九故國川王名男虎或云夷謨己未立理廿年國川亦曰國壞乃葬地名|||
公元184年
|中平(甲子)五|
|第九伐休尼叱今||||
公元189年
|洪農又献帝永漢(己巳)初平(庚午)興平(甲戌)建安(丙子)|
公元215年
|第十奈解尼叱今|第十山上王|第六首王一作貴須肖古之子甲午立理二十年|第二居登王首露子母許皇后己卯立理五十五年姓金氏|
公元220年
|曹魏文帝黃初(庚子)
公元827年
明帝大和(丁未)六|
|第十一助賁尼叱今|第十一東川|||
公元233年
|青龍(癸丑)四|
|||第七沙泮王一作沙□□□□仇首之子立即廢||
公元237年
|景初(丁巳)
公元240年
齊王正始(庚申)九|
|第十二理解尼叱今一作詀解王昔氏助賁王之同母弟也丁卯立理十五年始與高麗通聘||第八古爾王肖故之母弟甲寅立理五十二年||
公元249年
|嘉平(己巳)五|
||第十二中川王|||
公元254年
|高貴鄉公正元(甲戌)甘露(丙子)四|
||||第三麻品王父居登王母泉府卿申輔之女言今貞夫人己卯立理三十二年|
公元260年
|陳留王景元(庚辰)四|
|第十三未鄒尼叱今一作味炤又未祖又未召姓金氏始立父仇道文王母生乎一作述夫人伊非文王之女朴氏妃諸賁王之女光明娘壬午立理二十二年||||
公元265年
|西晉虎帝泰始(乙酉)十|
||第十三西川王名藥盧又若友庚寅立理二十年|||
公元275年
|咸寧(乙未)五大康(庚子)十一|
|第十四儒禮尼叱今一作世里智王昔氏父諸賁母□召夫人朴氏甲辰立治十五年補築月城||第九責稽王古爾子一作責替誤丙午立治十二年||
公元291年
|惠帝元康(辛亥)九|
公元298年
||第十匹烽上王雉葛王名相夫壬子立治八年|||
公元301年
|永寧(辛酉)|
|第十五基臨尼叱今一作基立王昔氏諸賁王之第二子也母阿爾夫人戊午立治二十年||第十汾西王責稽子戊午立治六年|第四居叱彌王一作今勿父麻品母好仇辛亥立治五十五年|
公元302年
|大安(壬戌)二|
||第十五美川王一云妙禳名乙弗又瀀弗庚申立理三十一年|||
公元304年
|永興(甲子)二|
|||第十一比流王仇第二子沙泮之弟也甲子立治四十年||
公元306年
|光熙(丙寅)|
公元307年
|丁卯年國號新羅新者德業日新羅者網羅四方之民云或系智證法興之世||||
|懷帝永嘉(丁卯)六|
公元310年
|第十六乞解尼叱今昔氏父于老音角干即察解王第二子也庚午立治十六年是王代百濟兵始來侵||||
公元313年
|愍帝建興(癸酉)
公元317年
東晉中宗建虎(丁丑)大興(戊寅)
公元322年
明帝永昌(壬午)大寧(癸未)
公元326年
顯宗咸和(丙戌)九|
公元329年
|己丑始築碧骨堤周□萬七千二十六步□□百六十六步水田一萬四千七十|第十六國原王名釗又斯由或云岡上□辛卯立理四十年甲午增築平壤城壬寅八月移都安市城即丸都城|||
公元335年
|咸康(乙未)
公元343年
康帝建元(癸卯)二|
公元344年
|||第十二契王汾西元子甲辰立理二年||
公元345年
|孝宗永和(乙巳)十二|
公元356年
|第十七奈勿麻立干一作□王金氏父仇道文王一作未召王之弟未仇角干母休禮夫人金氏丙辰立理四十六年陵在占星臺西南||第十三近肖古王比第二丙午立理二十九年|第五伊品王父居叱彌母阿志丙午立理六十年|
公元357年
|昇平(丁巳)
公元362年
哀帝隆和(壬戌)興寧(癸亥)
公元546年
廢帝大和(丙寅)五
公元371年
簡文帝咸安(辛未)二|
||第十七小獸林王名丘夫辛未立理十三年|辛未移都北浦山||
公元373年
|烈宗寧康(癸酉)三|
公元375年
|||第十四近仇首王近肖古之子乙亥立理九年||
公元376年
|大元(丙子)二十一|
公元384年
||第十八國壤王名伊速又於只支甲申立治八年|第十五枕流王近仇首甲申立理二年||
公元397年
|安帝隆安(丁酉)五|
公元452年
||第十九廣開王名談德壬辰立治二十一年|第十六辰斯王枕流王弟乙酉立治七年第十七阿莘王一作河芳辰斯子壬辰立治十三年||
公元402年
|元興(壬寅)三|
公元222年
|第十八實聖麻立干一作實主王寶金王父未鄒王弟大西知角干母禮生夫人昔氏登也阿干□也妃阿留夫人壬寅立治十五王即鵄述之父||第十八腆支王一作真支王名映阿莘子乙巳立治十五年||
公元405年
|義熙(乙巳)十四|
公元237年
|第十九訥祇麻立干一作內只王金氏父奈勿王母內禮夫人金氏未鄒王女丁巳立治四十一年|第二長壽名臣癸丑立治七十九年||第六坐知王一云王父伊品母貞信丁未立治十四年|
公元419年
|恭帝元熙(己未)
公元420年
宋武帝永初(庚申)三|
公元1260年
|||第十九久爾辛王腆支子庚申立治七年|第七吹希王一云金喜父坐知王母辛酉立治三十年|
公元423年
|小帝景平(癸亥)
公元424年
文帝元嘉(甲子)二十九|
公元427年
||丁卯移都平壤城|||
公元453年
|世祖大初(癸巳)|
公元487年
|||第二十毘有王久爾辛子丁卯立治二十八年|第八銍知王一云金銍□□希母仁德辛卯立治三十六年|
公元454年
|孝建(甲午)三大(丁酉)八|
公元458年
|第二慈悲麻立干金氏父訥祇母阿老夫人一作次老夫人聖王之女戊戌立治二十一年妃巴胡文王女一作□叱希角干一作□□角干女||第二十一蓋鹵王一云近蓋鹵王名慶司乙未立治二十年||
公元465年
|大宗泰始(乙巳)
公元473年
後廢帝元徽(癸丑)四|
公元479年
|始與吳國己未年倭國兵來侵始築明活城入避來圍梁州城不克而還||||
公元477年
|順帝昇明(丁巳)二|
公元535年
|||第二十二文周王作文明蓋鹵子乙卯移都熊川二年第二十三三斤王一作三乞王文周丁巳立理二年||
公元479年
|齊太祖建元(己未)四|
|第二十一毘處麻立干一作知王金慈悲第三子母未欣角干之女己未立理二十一年妃期寶文王之女||第二十四東城王名牟大一云麻帝又餘大三斤王之堂弟己未立理二十六年||
公元483年
|武帝永明(癸亥)十一
廢帝|
公元492年
||第二十一文咨明王明理好又个雲又高雲壬申立理二十七年||第九鉗知王父銍知王母邦媛壬申立理二十九年|
公元194年
|高宗建虎(甲戌)四永泰(戊寅)永元(己卯)二|
公元500年
|第二十二智訂麻立干一作智哲名又智度王金氏父訥祇王弟期寶文王母烏生夫人訥祇王之女妃迎帝夫人儉攬代漢只登許作角干之女庚辰立理十四年||||
公元501年
|和帝中興(辛巳)|
公元681年
|已上為上古已下為中古||第二十五虎寧王名斯摩即東城第二辛巳立理二十二年南史云名扶餘隆誤矣寶藏王之太子詳見唐史||
公元502年
|梁高祖天監(壬午)十八|
公元514年
|第二十三法興名原金氏冊府元龜云姓募名秦父智訂母迎帝夫人法興諡諡始乎此甲午立理二十六年陵在哀公寺北妃巴丑夫人出家名法流住永興寺行律令始行十行日禁殺度為僧尼|第二十二安藏王名興安己亥立理十二年|第二十六聖王名明穠虎寧子癸巳立理三十一年||
公元520年
|普通(庚子)七|
公元521年
||||第十仇衝王知子母□女辛丑立理十二年中大通四年壬子納土投羅自首王國壬寅至壬子合四百九十年國除|
公元527年
|大通(丁未)二|
|羅|麗|濟|
公元531年
||第二十三安原王名寶辛亥立理十四年||
公元529年
|中大通(己酉)六|
公元536年
|建元(丙辰)是年始置年號始此|||
公元535年
|大同(乙卯)十一|
公元540年
|第二十四真興王名彡宗一作深金氏父即法興之弟立宋文王母只召夫人作息夫人朴氏妃忠刁夫人英失角干之女剃髮為尼庚申立理三十六年|第二十四陽原一云陽崗王名平成乙丑立理十四年|戊午移都泗泚稱南扶餘|
公元546年
|中大同(丙寅)大清(丁卯)三
公元550年
簡文帝大寶(庚午)
公元551年
侯景大始(辛未)開國(辛未)十七承聖(壬申)
公元555年
敬帝紹泰(乙亥)|
公元614年
|||第二十七威德王名高明甲戌立理四十四年|
公元616年
|大平(丙子)
公元557年
陳高祖永定(丁丑)
公元560年
文帝天嘉(庚辰)六|
公元559年
||第二十五平原王一作平岡陽城動之云高己卯立理三十一年||
公元566年
|天康(丙戌)光大(丁亥)大昌(戊子)
公元569年
宣帝大建(己丑)十四鴻濟(壬辰)十二|
公元219年
|第二十五真智王名金輪一作舍輪金氏真興母未氏尼干之女一作色夫人朴氏妃如刁夫人起烏公之女朴氏立治四年治衰善北第二十六真平王白淨□□東語太子母立宗文王之女萬呼一云萬寧夫人名行□尼妃摩耶夫人金氏名福肹□後妃僧滿夫人孫氏己亥立|||
公元583年
|至德(癸卯)建福(甲辰)禎明(丁未)
公元590年
隋文帝開皇(庚戌)十一|
公元1310年
||第二十六嬰陽王一云平陽名元一云大元庚戌立治三十八年|第二十八惠王名季一云王威德戊午立|
公元601年
|仁壽(辛酉)
公元605年
煬帝大業(乙丑)十二|
公元659年
|||第二十九法王孝順宣惠王己未立|
公元617年
|恭帝義寧(丁丑)|
公元660年
|||第三武王或云武康献丙或小名一耆篩德庚申立治四十一年|
公元618年
|唐太祖武德(戊寅)九|
||第二十七榮留王名又建成戊寅立治二十四年||
公元627年
|太宗貞觀(丁亥)廿三|
公元前1109年
|第二十七善德女王名德曼父真平王母麻耶美人金氏聖骨男盡故女王立王之匹飲文王壬辰立治十六年仁平(甲午)立治十四|第二十八寶藏壬寅立治二十七年|第三十一義慈王武王辛丑立治二十年|
公元650年
|高宗永徽(庚戌)六|
公元707年
|第二十八真德王勝曼金氏父真平王之弟國其安文王阿尼夫人朴氏奴追□□文王之女也或云月明非也丁未立治七年大和(戊申)六(已上中古聖骨已上下真骨)第二十九太宗武烈王春秋金氏真智子龍文興文王之子也龍作龍樹母天明夫人文貞太后平王之女也妃訓帝夫人文明王后庾立之妹小名文熙也甲寅立治七年|||
公元836年
|現慶(丙辰)五|
公元883年
|||庚申國除自溫祚癸卯庚申六百七十八年|
公元661年
|龍朔(辛酉)麟德(甲子)二|
|羅|麗|
公元721年
|第三文武王名法太宗之子也母訓帝夫人妃慈義一作訥王后善品海于之女辛酉立治二十年陵在感恩東海中|
公元666年
|乾封(丙寅)總章(戊辰)二|
公元668年
||戊辰國除自東明甲申戊辰合七百五年|
公元670年
|咸亨(庚午)上元(甲戌)儀鳳(丙子)調露(己卯)永隆(庚辰)開耀(辛巳)|
|羅|
公元681年
|第三十一神文王金氏名政明字日炤父文虎王母慈訥王后妃神穆王后金運公之女辛巳立理十一年|
公元682年
|永淳(壬午)
公元683年
虎后洪道(癸未)文明(甲申)垂拱(乙酉)永昌(己丑)
公元690年
周天授(庚寅)長壽(壬辰)二|
公元前929年
|第三十二孝昭王名理恭一作洪金氏神文王母穆王后壬辰立理十年在望寺東|
公元694年
|延載(甲午)天冊(乙未)通天(丙申)神功(丁酉)聖曆(戊戌)久視(庚子)長安(辛丑)四|
公元702年
|第三十三聖德王名興光本名隆基孝昭母弟也先妃陪昭王后嚴貞元大阿干之女也後妃占勿王后諡炤德順元角干之女壬寅立理三十五年陵在東村一云長谷|
公元705年
|中宗神龍(乙巳)二景龍(丁未)三
公元710年
睿宗景雲(庚戌)
公元712年
玄宗先天(壬子)開元(癸丑)廿九|
公元737年
|第三十四孝成王金氏名承慶父聖德王母炤德大后妃惠明王后真宗角干之女丁丑立理五年法流火葬骨散東海|
公元742年
|天寶(壬午)十四|
|第三十五景德王金氏名憲英父聖德母炤德大后先三毛夫人出宮無後後妃滿月夫人諡景垂王后垂一作穆依忠角干之女壬午立理二十三年初葬頃只寺西岑鍊石為陵後移葬長谷中|
公元756年
|肅宗至德(丙申)乾元(戊戌)上元(庚子)寶應(壬寅)
公元763年
代宗廣德(癸卯)永泰(乙巳)|
公元225年
|第三十六惠恭王金氏名乾運父景德母滿月王后先妃神巴夫人正角干之女妃昌昌夫人金將角干之女乙巳立理十五年|
公元766年
|大曆(丙午)十四
公元780年
德宗建中(庚申)四|
|第三十七宣德王金氏名亮相父孝方海干追封開大王即元訓角干之子母四召夫人貞懿后聖德王之女妃具足王后狼品角干之女庚申立理五年|
公元784年
|興元(甲子)貞元(乙丑)二十|
公元785年
|第三十八元聖王金氏名敬慎一作敬信書云敬則父孝讓大阿干追封明德大王母仁□□一云知鳥夫人昭文王后昌近伊已之女妃淑貞夫人神述角干之女乙丑立理十四年陵在鵠寺今崇福寺有也或遠所立碑|
公元805年
|順宗永貞(乙酉)|
公元859年
|第三十九昭聖王一作昭成王金氏名俊邕父惠忠大子聖穆后妃桂花王后明公己卯立而崩第四十哀莊王金氏名重一云明父昭聖桂花王后辛卯立理十年元和四年己丑七月十九日王之叔父憲德興德兩伊干所害而崩|
公元806年
|憲宗元和(丙戌)十五|
公元809年
|第四十一憲德王金名彥昭聖母弟貴勝娘諡皇娥王后忠恭角干之女己丑立理十九年陵在泉林村北|
公元821年
|穆宗長慶(辛丑)
公元825年
敬宗寶曆(乙巳)二|
公元826年
|第四十二興德王金氏名景暉憲德母弟妃昌花夫人諡定穆王昭聖之女丙午立理十年陵在安康北比火壤與妃昌花合葬|
公元827年
|文宗大和(丁未)開成(丙辰)五|
公元836年
|第四十三僖康王金氏名愷隆一作悌顒父憲貞角干諡興聖大王一作□成禮英匝于子也母美道夫人一作深乃夫人一云巴利夫人順成大后忠行大阿干之女也妃文穆王忠孝角干之女一云重恭角干丙辰年立理二年第四十四閔(一作敏)哀王金氏明父忠恭角干追封康大王追封惠忠王之女貴巴夫人宣懿王后無容皇后永公角干之女戊午立至己未正月二十二日崩第四十五神虎王金氏名佑徵父均貞角干追封成德大王母貞□夫人追封祖禮惠康王妃從一作繼大后明海□□之女己未四月立至十一月一十三日崩第四十六文聖王金氏名慶膺神虎王母從大后妃炤明王后己未十一月立理十九年|
公元841年
|虎宗會昌(辛酉)
公元847年
宣宗大中(丁卯)十三|
公元858年
|第四十七憲安王金氏名誼靖神虎王之弟母昕明夫人戊寅立理三年|
公元860年
|懿宗咸通(庚辰)十四|
公元861年
|第四十八景文王金氏名膺廉父啟明角干追封義(一作懿)恭大王即僖康王之子也母神虎王之女光和夫人文資皇后安王之女辛巳立理十四年|
公元874年
|僖宗乾符(甲午)六|
公元875年
|第四十九憲康王金氏名晸父景文王母文資皇后一云義明王后乙未立理十一年|
公元880年
|廣明(庚子)中和(辛丑)四|
公元886年
|第五十定康王金氏名晃閔哀王母弟丙午立而崩|
公元885年
|光啟(乙巳)三|
公元887年
|第五十一真聖女王金氏名曼憲即定康王同母妹也王之匹魏弘大角干追封惠成大王丁未立理十年丁巳遜位小子恭王十二月火葬散骨于牟梁西卉一作未黃山|
公元888年
|昭宗文德(戊申)龍紀(己酉)大順(庚戌)二|
|羅|後高麗|後百濟|
公元890年
||弓裔大順庚戌始投北原良吉丙辰都鐵圓城(今東州也)丁巳移都松岳郡||
公元892年
|景福(壬子)二|
|||甄壬子始都光州|
公元894年
|乾寧(甲寅)四|
公元897年
|第五十二孝恭王金氏名嶢父憲康王文資王后丁巳立理十五年火葬師子寺北骨藏于仇知堤東山脇|||
公元898年
|光化(戊午)天復(辛酉)三|
公元901年
||辛酉高麗||
公元904年
|景宗天祐(甲子)三|
||甲子國號摩震置元虎泰||
公元907年
|朱梁開平(丁卯)四|
公元912年
|第五十三神德王朴氏名景徽本名宗母貞花夫人夫人之父順弘角干追諡成虎大王祖元隣角干乃阿達王之遠孫文元伊干追封興廉大王祖文官海干義父銳謙角干追封宣成王妃成王一云懿成又孝資壬申立理五年火葬藏骨于箴峴南|||
公元911年
|乾化(辛未)
公元915年
末帝貞明(乙亥)六|
公元917年
|第五十四景明王朴氏名昇英父神德母資成妃長砂他大尊角干追封聖僖大王之子大尊水宗伊干之子丁丑立理七年火葬皇福寺散骨于省等仍山西|甲戌還鐵原太祖戊寅六月裔死太祖即位于鐵原京己卯移都松岳是年法王慈雲王輪內帝釋舍那又創天禪院(即普膺)新興文殊地藏□□□□前十大寺皆是年所庚辰岩下立油市故今俗利市乳下十月大興寺或系壬午壬午又創日月寺或系辛巳甲申創外釋神眾院興國寺丁亥創妙寺己丑龜山庚寅安||
公元921年
|龍德(辛巳)
公元923年
後唐同光(癸未)三|
公元924年
|第五十五景哀王朴氏名魏膺景明母弟也母資成甲申立理三年|||
公元926年
|明宗天成(丙戌)四|
公元前986年
|第五十六敬順王金傅父孝宗伊干追封神興大王祖官□角汗封懿大王桂娥康王之乙未納土于陵□□東向洞|||
公元930年
|長興(庚寅)
閔帝
公元934年
末帝清泰(甲午)二|
公元前57年
|自五鳳甲子乙未合九百九十二年|||
公元936年
|石晉天福(丙申)八|
||丙申三韓|乙未子神釰篡父自立是年國除自壬子至此四十四年而亡|
漢高惠小文景虎昭宣元成哀平
後漢明章和殤安順質桓靈農獻
魏晉宋齊梁陳隋
李唐大高中睿玄肅德順憲穆文虎
宣懿僖昭景
朱梁後唐石晉劉漢郭周
大宋
*紀異卷第一
敘曰。
大抵古之聖人
方其禮樂興邦
仁義
設教
怪力亂神
在所不語。
然而帝王
將興也。
符命
受圖籙。
有以異於人者。
然後能乘大變
大器
大業也。
河出
圖。
洛出書。
聖人作。
以至虹繞神母而誕
羲。
龍感女登而注炎。
皇娥窮桑之野。
有神自稱白帝子
交通生小昊。
簡犾
吞卵而生契。
姜嫄履跡而生棄。
胎孕十四
月而生堯。
龍交大澤而生沛公
自此而降
豈可殫記。
然則三國始祖
皆發乎神異
何足怪哉
此紀異之所以𠌲諸篇也。
意在
斯焉。
**古朝鮮(王儉朝鮮)
書云
乃往二千載有壇君王儉
立都阿斯
達(經云無葉山
云白岳。
白州地
云在開城東。
白岳宮是)開國朝鮮
同時
古記云。
昔有桓因(謂帝釋也)庶子桓雄
天下
貪求人世
知子意。
下視三危太伯
可以弘益人間
乃授天符三箇
遣往理之。
雄率徒三千。
降於太伯山頂(即太伯今妙香山)神壇樹
下。
謂之神市。
是謂桓雄天王也。
風伯雨師
雲師
而主穀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
主人
間三百六十餘事。
在世理化
時有一熊一虎
同穴而居。
常祈于神雄。
願化為人
時神遺靈
一炷
二十枚曰。
爾輩食之。
不見日光
百日
便得人形。
熊虎得而食之。
忌三七日。
得女身。
不能忌。
不得人身
女者無與
為婚。
故每於壇樹呪願有孕。
雄乃假化而
婚之。
生子
號曰壇君王儉
以唐高即位
公元1031年
十年庚寅(唐堯即位元年戊辰
則五十年丁巳。
庚寅也。
疑其未實)都平壤城(今西
京)始稱朝鮮
移都白岳山阿斯達。
又名
弓(一作方)忽山。
又今彌達。
御國一千五百年。
虎王即位己卯箕子朝鮮
壇君乃移於
藏唐京。
還隱於阿斯達為山神。
壽一千九
百八歲。
唐裴矩傳云。
高麗孤竹國(今海州)。
以封箕子朝鮮
分置三郡
玄菟樂浪
帶方(北帶方)。
通典亦同此說(漢書則真臨樂玄四郡
今云三郡
名又不同何耶)。
**魏滿朝鮮
前漢朝鮮傳云。
自始燕時常得真朝鮮
(師古戰國時□國始略得此地也)。
為置吏築障
秦滅燕。
遼東
外徼
漢興
為遠難守。
復修遼東故塞
浿水
為界(師古曰。
浿在樂浪郡)。
屬燕。
燕王盧綰反入凶奴。
衛滿亡命
聚黨千餘人
東走出塞
渡浿
水。
居秦故空地上下障。
役屬真番朝鮮
夷。
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
王儉(李曰。
地名
臣讚曰。
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
兵威侵降其旁小邑。
真番臨屯皆
來服屬。
方數千里
子至右渠(師古曰。
孫名右渠)。
番辰國欲上書見天子。
雍閼不通(師古曰。
辰謂辰韓也)。
公元前109年
元封二年
漢使涉何右渠
終不肯奉詔
去至界。
浿水
使馭刺殺何者朝鮮裨王
長(師古曰。
何者名也)即渡水
入塞
遂歸報。
天子
何為東之都尉
朝鮮怨何。
攻殺何。
天子遣樓。
將軍楊僕
從齊浮渤海
兵五萬。
左將軍荀彘出遼討右渠
右渠發兵距嶮。
舡將軍將七千人先到王儉
右渠城守
規知樓舡軍小。
出擊樓舡。
樓舡敗走
僕失
眾遁山中獲免
左將軍朝鮮浿水西軍
能破。
天子兩將未有利。
乃使衛山兵威
往諭右渠
右渠請降
太子獻馬。
人眾萬餘
持兵
方渡浿水
使者左將軍疑其為變。
太子已服。
宜毋持兵
太子亦疑使者詐之。
不渡浿水
引歸
報天子誅山。
左將軍
浿水上軍
前至城下
圍其西北
樓舡亦往
會居城南
右渠堅守
數月未能下。
天子以久
不能決。
使故濟南太守公孫遂往正之。
有便
宜將以從事
至。
縛樓舡將軍并其軍。
左將軍急擊朝鮮
朝鮮路人
相韓陶。
谿相參
將軍王唊(師古曰。
尼谿地名
四人也)相與欲降
不肯之。
陶唊路人皆亡降漢。
路人道死
元封
公元前108年
三年夏
尼谿相參使人殺王右渠來降
王儉
城未下。
右渠大臣成已又反。
左將軍使
右渠子長。
路人子最。
告諭其民。
謀殺成已。
遂定朝鮮
為真番臨屯樂浪玄菟
四郡
**馬韓
魏志云。
魏滿朝鮮
朝鮮王準率宮人左右
越海而南至韓地
開國馬韓
上大
書云
馬韓先起。
赫世勃興
於是百濟開國
馬山
崔致遠云。
馬韓
麗也。
辰韓
羅也
公元684年
(據本紀
則羅先起甲子
後起甲申
而此云者
王準言之耳。
以此東明之起。
已并馬韓而因之矣。
故稱麗為馬
韓。
今人或認馬山
馬韓百濟者。
蓋誤濫也。
麗地自有邑山。
名馬韓也)四夷九夷
 九韓穢貊周禮職方氏四夷九貊者。
東夷之種。
九夷也。
三國史云
溟州。
古穢
國。
野人耕田得穢王印獻之春州古牛
首州。
古貊國。
又或云。
朔州是貊國。
平壤
城為貊國。
淮南子注云。
東方之夷九種
正義云。
九夷者一玄菟樂浪
高麗四滿五鳧六素家七東
屠八倭人九天鄙海東安弘記云九韓
一日本二中華吳越四[尤-尢+乇]羅
 五鷹遊六靺鞨七丹國八女真九穢
貊。
**二府
公元前82年
前漢書。
昭帝始元五年己亥
置二外府
謂朝
鮮舊地平那及玄菟等為平州都督府
樂浪兩郡之地置東部尉府(私曰朝鮮傳則真番玄菟
臨屯樂浪等四。
今有平那無真番。
一地二名也)。
**七十二國
通典云。
鮮之遺民分為七十餘國。
地方
百里
後漢書云。
西漢以朝舊地初置為四
郡。
後置二府
法令漸煩。
分為七十八國。
各萬
戶(馬韓在西
有五十四小邑。
皆稱國。
辰韓在東。
有十二小邑稱國。
卞韓在南。
有十二小邑。
各稱國)。
**樂浪
前漢時始置樂浪郡
應邵曰。
朝鮮國
 新唐書注云。
平壤城
古漢之樂浪郡也國
史云
赫居世三十年。
樂浪人來投又第三
弩禮王四年。
高麗第三恤王樂浪滅之。
國人帶方(北帶方)投于羅。
又無恤王二十七
年。
光虎帝遣使樂浪
取其地為郡縣
薩水
南屬漢(據上諸文。
樂浪即平壞城。
宜矣。
或云樂浪中頭山下靺鞨之界。
薩水今大同江也。
未詳
孰是)又百濟溫祚之言曰。
東有樂浪
北有靺鞨
則殆古漢時樂浪郡之屬縣之地也。
新羅人
亦以稱樂浪
今本朝亦因之而稱樂浪郡
夫人
太祖降女於金傳。
亦曰樂浪公主。
**北帶
北帶方。
覃城。
新羅弩禮王四年。
帶方
人與樂浪人投于羅(此皆前漠所置二郡名。
其後僭稱國。
今來降)。
**南帶
曹魏時始置南帶方郡(今南原府)故云。
帶方南海
千里瀚海(後漢建安中馬韓南荒地為帶方郡
韓遂屬。
是也)。
**靺鞨(一作勿吉)渤海
通典云。
渤海
靺鞨
至其酋柞榮立
國。
自號震旦
先天中(玄宗王子)始去靺鞨號。
公元719年
渤海開元七年(己未)柞榮死。
謚為高王
世子
襲立。
明皇典冊襲王
改年號。
遂為海東
盛國。
地有五京
十五府。
六十二州。
後唐天成
公元678年
初。
契丹攻破之。
其後為丹所制(三國史云
儀鳳三年。
高宗戊寅。
公元732年
高麗殘孽類聚
北依太伯山下
國號渤海
開元二十年間
明皇遣將討之。
又聖德王三十二年。
玄宗甲戌
渤海靺鞨
越海侵唐之登州
玄宗討之。
新羅古記云。
高麗舊將柞榮。
姓大氏
殘兵
立國大伯山南
國號渤海
按上諸
文。
渤海靺鞨別種
開合不同而已
指掌圖。
渤海長城東北角外)賈耽郡國
云。
渤海國之鴨淥南海扶餘橻城四府
並是
高麗舊地也。
自新羅泉井郡(地理志。
朔州領縣有泉井郡。
今湧州)至
城府三十九驛又三國史云
百濟末年
渤海靺鞨新羅百濟地(據此
則鞨海又分為二國也)羅人云。
北有靺鞨
南有倭人
西有百濟
國之害也
 又靺鞨地接阿。
羅州東明記云。
本城地連靺鞨(或云今東真)羅第六祇麻王十四年
公元785年
(乙丑)靺鞨兵大入北境
大嶺柵過泥河
魏書靺鞨勿吉指掌圖云。
挹屢與勿吉
肅慎黑水沃沮東坡指掌圖。
公元721年
韓之北有南北黑水按東明帝立十年
 北沃沮
溫柞王四十二年南沃沮二十餘家
來投。
新羅又赫居世五十二年東沃沮來獻
良馬
則又有東沃沮矣。
指掌圖。
黑水長城
沃沮長城南。
**伊西國
弩禮王十四年。
西國人來攻金城按雲
公元632年
門寺古傳諸寺納田記云。
貞觀六年壬辰
西郡今郡村零味寺納田。
則今郡村今清道
地。
清道郡古伊西郡一。
**五伽耶(按駕洛記贊云。
一紫纓。
下六圓卵。
五歸各邑。
一在茲城則一為首露王。
餘五各為五伽耶之主。
金官不入五數當矣。
本朝史略。
並數金官而濫記昌寧誤)
阿羅(一作耶)伽耶(今咸安)古寧伽耶(今咸寧)大伽耶(今高靈)
星山伽耶(今京山玄)碧珍小伽耶(今固城)又本朝史略云。
公元940年
太祖天福五年庚子改五伽耶名。
一金官(為金
海府)二古寧(為加利縣)三非大(今昌寧高靈之訛)餘二阿羅星山
(同前星山或作碧珍伽耶)。
**北扶餘
公元前59年
古記云。
前漢宣帝神爵三年壬戌四月八
日。
天帝降于訖升骨城(在大遼醫州界)乘五龍車
立都
稱王。
國號扶餘
自稱名解慕漱。
生子名扶
婁。
以解為氏焉。
王後上帝之命。
移都于東
扶餘
明帝繼北扶餘而興。
立都于卒本州
為卒扶餘
高句麗始祖
**東扶餘
扶餘王解夫婁之相阿蘭弗。
天帝降而
謂曰。
將使吾子立國於此
汝其避之(謂東明將
興之兆也)東海之濱。
有地名迦葉原土膏腴
宜立
王都
阿蘭弗勸王移都於彼。
國號扶餘
婁老無子。
一日山川求嗣。
乘馬至鯤淵。
大石相對俠流。
王怪之。
使人其石
有小
金色蛙形。
王喜曰。
此乃天賚我令胤乎。
收而養之
名曰金蛙。
及其長為太子
夫婁薨。
金蛙嗣位為王。
次傳位于子帶素。
地皇
三年壬午
高麗王無恤伐之。
殺王素。
國除。
**高句麗
高句麗即卒本扶餘也。
或云今和州成州
等皆誤矣。
本州在遼東界
國史高麗本記
云。
始祖東明聖帝姓言氏諱朱蒙
先是北扶
餘王解夫婁。
避地于東扶餘
及夫婁薨。
嗣位
于時得一女子太伯山南優渤水。
問之。
云我是河之女。
名柳花
諸弟出遊
時有一男子。
自言天帝子解慕漱。
誘我於熊
神山鴨綠室中之而往不返(壇君記云。
君與西河
伯之女要親。
產子名曰夫婁。
今按此記。
則解慕漱私河伯之女而後朱蒙
壇君記云產子名曰夫婁。
夫婁與朱
異母兄弟也)父母責我無媒從人
謫居于此
金蛙異之
幽閉室中
日光所照。
引身
之。
日影又逐而照之。
因而有孕。
生一卵。
五升許。
王棄之與犬猪。
不食
又棄之路。
馬避之棄之野。
鳥獸覆之。
王欲剖之而不能
破。
乃還其母。
母以物裹之。
置於暖處。
一兒
破殼而出。
表英奇。
年甫七歲
󱠖嶷異常
弓矢
百發百中
國俗善射朱蒙
故以
名焉
金蛙有七子
常與朱蒙遊戲
技能莫及
子帶素言於王曰。
朱蒙非人所生
不早
圖。
有後患。
不聽
使之養馬
朱蒙知其駿
者。
減食令瘦。
駑者善養令肥。
自乘肥。
瘦者
給蒙王之諸子與諸臣將謀害之蒙母知之。
告曰。
國人將害汝。
以汝才略
何往不可
宜速
圖之。
於是蒙與烏伊等三人為友。
行至淹水
(今未詳)。
告水曰。
我是天帝河伯孫。
今日逃遁
追者垂及
奈何
於是魚鼈成橋。
得渡而橋解。
追騎不得渡。
至卒本州(玄莬郡之界)遂都焉。
未遑
宮室
結廬於沸流水上居之。
國號高句麗
因以高為氏(本姓解也
今自言是天帝子。
承日光而生。
故自以高為氏)時年
公元前37年
二歲
漢孝元帝建昭二年甲申歲
即位稱王
 高麗全盛之日。
二十一萬五百八戶。
珠琳
傳第二十一卷載。
昔寧稟離王侍婢有娠
占之曰。
貴而當王。
王曰。
非我之胤也。
當殺
之。
婢曰氣從天來。
故我有娠
及子之產。
不祥
捐圈則猪噓。
棄欄則馬乳
得不死。
卒為扶餘之王(即東明帝為卒扶餘王之謂也。
此卒本扶餘
亦是北扶餘
別都
故云扶
餘王也。
寧稟離乃夫婁王之異稱也)。
**卞韓百濟(亦云。
扶餘
即泗泚城也)
公元645年
新羅始祖赫居世即位十九年壬午
韓人
以國來降
新舊唐書云
卞韓苗裔樂浪
後漢書云。
卞韓在南。
馬韓在西
辰韓
致遠云。
卞韓。
百濟按本記。
溫祚之
公元前17年
起。
鴻嘉四年甲辰
則後於赫東明之世。
四十餘年。
而唐書云
卞韓苗裔樂浪之地
云者
謂溫祚之系出自東明云耳
有人
樂浪之地。
立國於卞韓。
馬韓等並峙者。
在溫祚之前爾。
非所都在樂浪之北也。
或者
九龍山亦名卞那山
故以高句麗為卞韓
者蓋謬。
當以古賢之說為是
百濟地自有卞
山。
故云卞韓。
百濟全盛之時。
十五萬二千三
百戶
**辰韓(亦作秦韓)
後漢書云。
辰韓耆老自言。
秦之亡人來適
國。
馬韓東界地以與之。
相呼為徒。
有似
秦語。
或名之為秦韓
有十二小國
萬戶
稱國。
崔致遠云。
辰韓本燕人避之者
故取
涿水之名。
所居邑里
云沙涿。
漸涿等
(羅人方言。
讀𣵠音為道
故今或作沙梁
梁亦讀道)新羅全盛之時。
京中
七萬八千九百三十六戶一千三百六十坊
 五十五里三十五金入宅(言富潤大宅也)南宅
 北宅亐比所宅本彼宅梁宅池上
宅(本彼部)財買井宅(庾信公祖宗)北維南維
(反香寺下坊)隊宅賓支宅(反香寺犯)長沙宅上
宅下櫻宅水望宅泉宅楊上宅(梁南)
 漢岐宅(法流寺南)鼻穴宅(上同)板積宅(芬皇寺上坊)別教
宅(川北)衙南宅金楊宗宅(梁官寺南)曲水宅(川北)
 也宅寺下沙梁井上宅里
宅(亐所宅)思內曲宅池宅寺上宅(大宿宅)林
上宅(青龍寺東方有池)橋南宅巷叱宅(本彼部)樓上
宅里上宅南宅井下宅。
**又四節遊宅
東野
谷良宅
仇知宅
宅第四十九憲康大王代。
城中一草
屋。
接角連牆
歌吹滿路。
晝夜不絕。
**新羅始祖赫居世王
辰韓之地。
古有六村。
一曰閼川楊山村。
南今
曇嚴寺。
長曰謁平。
初降于瓢嵓峯。
是為及梁
公元940年
李氏祖(奴禮王九年置。
名及梁部本朝太祖天福五年庚子
改名中興部。
波替東山彼上東村
屬焉)。
二曰突山高墟村。
長曰蘇伐都利。
初降于
兄山。
是為沙梁部(梁讀云道。
或作涿。
亦音道)鄭氏祖。
今曰南
山部。
仇良伐麻等烏道北迴德等南村屬焉
(稱今曰者。
大祖所置也。
下例知)。
三曰茂山大樹村。
長曰俱(一作仇)
禮馬。
初降于伊山(一作皆比山)是為漸梁(一作涿)部。
牟梁部孫氏之祖今云長福部。
朴谷村等西
村屬焉。
四曰觜山珍支村(一作賓之又賓子又氺之)長曰智
伯虎
初降于花山
是為本彼部崔氏祖。
今曰
通仙部。
柴巴等東南村屬焉。
致遠乃本彼部
人也。
今皇龍寺南味吞寺南有古墟。
云是
侯古宅也。
殆明矣。
五曰金山加利村(今金剛柏栗
寺之北山也)長曰祇沱(一作只他)初降于明活山。
是為漢
岐部。
又作韓岐部斐氏祖。
今云加德部。
上下
西知乃貌等東村屬焉。
六曰明佸山高耶村。
長曰虎珍。
初降于金剛山。
是為習比部薛氏
祖。
臨川部。
勿伊村仍仇㫆村闕谷(一作葛谷)等
北村屬焉。
上文六部之祖。
似皆從天
公元944年
而降
弩禮王九年始改六部名。
又賜六姓
令俗中興部為母。
長福部為父。
臨川部為
公元前69年
子。
加德部為女。
其實未詳
前漢地節元年
公元前138年
子(古本云建虎元年
又云建元三年等。
皆誤)三月朔
六部祖各率子弟
俱會於閼川岸上
議曰。
我輩上無君主臨理
蒸民
民皆放逸
自從所欲。
蓋覓有德人。
為之
君主
立邦設都乎。
於是乘高南望
楊山下蘿
井傍
異氣電光垂地。
有一白馬跪拜之狀。
尋撿之。
一紫卵(一云大卵)馬見人長嘶上天
剖其卵得童男
形儀端美。
驚異之。
俗於東
泉(東泉寺在詞腦野北)身生光彩。
鳥獸率舞
天地振動
月清明。
因名赫居世王(蓋鄉言也。
或作弗矩內王言光明理世也。
說者云。
是西述聖母之所誕也。
中華人讚仚桃聖母
有娠賢肇邦之語是也
乃至雞龍現瑞產閼英。
又焉知非西述聖
母之所現耶)位號曰居瑟邯(或作居西干
初開□之時。
自稱云。
閼智居西干一起
因其言
稱之。
自後王者尊稱)時人賀曰
今天已降
宜覓有
女君配之。
是日沙梁里閼英井(一作娥利英井)邊有
雞龍現。
左脇誕生童女(一云龍現死。
而剖其腹得之)姿容
殊麗
然而唇似雞觜。
將浴於月城北川
其觜
撥落
因名其川曰撥川。
營宮室於南山西麓
(今昌林寺)奉養二聖兒。
男以卵生卵如
鄉人
為朴。
故因姓朴。
女以所出井名
名之二
公元前57年
聖。
年至十三歲。
五鳳元年甲子
男立為王。
仍以女為后
國號徐羅伐。
又徐伐(今俗訓京字云徐伐。
此故也)或云斯羅
又斯盧。
初王生於雞井。
故或
云雞林國。
以其雞龍現瑞也。
一說
脫解王時
得金閼智。
雞鳴於林中。
乃改國號雞林
後世遂定新羅之號。
理國六十一年。
王升
天七日。
遺體散落于地。
后亦云亡
人欲
合而葬之。
大蛇逐禁。
各葬五體五陵
名蛇陵
曇嚴寺北陵是也
太子南解繼位
**第二南解
南解西干
亦云次次雄。
尊長之稱。
唯此
王稱之父赫居世。
母閼英夫人
妃雲帝夫人
公元4年
(一作雲梯
迎日縣西有雲梯聖母
祈旱有應)前漢平帝元始四年
公元1年
子。
即位
御理二十一年。
地皇四年甲申崩。
此王乃三皇之弟。
一云
三國史云
新羅
王曰居西干
辰言王也。
或云。
貴人之稱。
曰。
次次雄。
或作慈充金大問云。
次次雄方
言謂巫也。
世人以巫事鬼神祭祀
畏敬
之。
稱尊長者為慈充。
或云。
尼師今。
言謂齒
理也。
南解王薨。
子弩禮讓位於脫解
解云。
吾聞聖智人多齒。
乃試以餅噬之。
古傳如此
或曰麻立干(立一作袖)金大問云。
麻立者。
方言謂橛
也。
標准位而置。
則王橛為主
臣橛列於下。
因以名之。
史論曰。
新羅稱居西干
次次雄者
一。
尼師今者十六。
麻立干者。
四羅名儒
致遠帝王年代曆。
皆稱某王。
不言西干
等。
豈以其言鄙野不足稱之也。
今記新羅事。
具存方言亦宜矣。
人凡追封者稱葛文王
未詳
此王代樂浪國人來侵金城
不克而還
公元18年
天鳳五年戊寅
高麗裨屬七國來投。
**第三弩禮
朴弩禮尼叱今(一作儒禮)初王與妹夫脫解
位。
脫解云。
有德者多齒。
宜以齒理試之。
咬餅驗之。
王齒多。
故先立。
因名尼叱今。
尼叱
公元23年
今之稱自此王始
劉聖公更始元年癸未
公元384年
位(年表云。
甲申即位)改定六部號。
仍賜六姓
兜率歌。
有嗟辭詞腦格製黎耜及藏氷
庫。
車乘
建虎十八年。
伐伊西國滅之。
年。
高麗兵來侵。
**第四脫解
公元402年
脫解齒叱今(一作吐解尼師今)南解王時(古本壬寅年至者謬矣近則後於
弩禮即位之初。
無爭讓之事。
前則在於赫居之世。
故知壬寅非也)駕洛國海中有船
來泊。
其國首露王與臣民鼓譟而迎。
將欲
之。
而舡乃飛走
至於雞林東下西知村阿珍
浦(今有上西知下西知村名)時浦邊一嫗
名阿珍義先
赫居王之海尺之母。
望之謂曰。
海中元無
石嵓。
何因鵲集而鳴。
孥舡尋之。
鵲集一舡上。
中有一樻子。
長二十尺。
廣十三尺。
曳其
船置於一樹林下
而未知凶乎吉乎。
向天
誓爾俄而乃開見。
端正男子七寶奴婢
滿載其中
供給七日廼言曰。
我本龍城國人
(亦云正明國。
或云琓夏國作花廈國。
龍城在倭東北一千里)我國甞有二十八
龍王從人胎而生。
五歲六歲繼登王位
萬民修正性命
而有八品姓骨。
然無棟擇。
皆登大位
時我王含達婆娉積女國王女
為妃。
久無子胤
禱祀求息。
七年後產一大卵
於是大王會問群臣。
人而生卵。
古今未有
吉祥
乃造樻置我。
七寶奴婢載於舡中。
浮海而祝曰。
任到有緣之地。
立國成家
便
赤龍護舡而至此矣。
言訖
童子曳杖率
二奴登吐含山上作石塚
留七日。
城中
居之地。
一峯三日月。
勢可久之地。
乃下
尋之。
公宅也。
設詭計。
潛埋礪炭於其
側。
詰朝至門云。
此是吾祖家屋
公云否。
爭訟不決。
乃告于官。
官曰。
以何驗是汝家。
曰。
本治匠乍出隣鄉。
而人取居之。
請堀
檢看
從之。
果得礪炭。
乃取而居為。
時南
解王知脫解智人
長公主妻之。
是為阿
夫人
一日吐解登東岳
迴程次令白衣
水飲之。
白衣汲水
中路先甞而進。
其角盃貼
於口不解
因而嘖之。
白衣誓曰。
爾後若近遙
不敢先甞。
然後乃解。
自此白衣讋服
不敢
罔。
東岳中有一井
俗云遙乃井是也
及弩
公元前144年
禮王崩。
以光虎帝中元六年丁巳六月
乃登
王位
以昔是吾家他人家故
因姓昔氏。
云。
因鵲開樻。
故去鳥字姓昔氏。
解樻脫卵而
公元79年
生。
故因名脫解
在位二十三年。
建初四年
卯崩葬疏川丘中
有神詔。
埋葬我骨。
髑髏三尺二寸
身骨九尺七寸
齒凝如
一。
骨節連瑣
所謂天下無敵力士之骨。
塑像
安闕內。
神又報云。
我骨置於東岳
公元680年
令安之(一云後二十七世文虎王代。
調露二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辛酉
見夢太宗
老人貌甚
威猛
曰我是脫解也。
拔我骨於疏川丘。
塑像安於工含山
王從其言。
至今國祀不絕。
東岳也云)。
**金閼智脫解王代
公元60年
永平三年庚申(一云中元六年
誤矣。
中元二年而已)八月四日
公夜行月城西里。
大光明於始林中(一作鳩林)有
紫雲從天垂地。
雲中黃金樻。
掛於樹枝
自樻出。
亦有白雞鳴於樹下
狀聞於王。
幸其林。
開樻有童男
臥而即起。
如赫居世之
故事
故因其言。
以閼智名之。
閼智即鄉言小
兒之稱也。
抱載還闕
鳥獸相隨
喜躍蹌蹌
土擇吉日
冊位太子
後讓故婆娑
不即
位。
因金樻而出。
姓金氏
智生熱漢。
漢生
阿都。
首留。
郁部。
俱道(一作仇刀)道
未鄒。
鄒即王位
新羅金氏自閼智始。
**延烏郎細烏女
公元61年
第八阿達羅王即位四年丁酉
東海濱有延
烏郎細烏女。
夫婦同居
一日延烏歸海採
藻。
忽有一巖(一云一魚)負歸日本
國人見之曰。
非常人也。
乃立為王(按日本帝記
前後新羅人為王者
此乃邊邑小王
而非真
王也)細烏怪夫不來歸尋之。
見夫脫鞋。
亦上其
巖巖亦負歸如前。
國人驚訝
奏獻於王。
相會立為貴妃
是時新羅日月無光。
日者
奏云。
日月之精。
降在我國。
今去日本
故致斯
怪。
遣使二人
延烏曰。
我到此國。
天使
也。
今何歸乎。
雖然朕之妃有所織細綃。
以此
祭天可矣。
仍賜其綃。
使人來奏。
依其言而
祭之。
然後日月如舊
藏其綃於御庫為國寶。
名其庫為貴妃祭天所名迎日縣。
又都祈
野。
**末鄒王竹葉
第十三末鄒尼叱今(一作末祖又末古)金閼智七世
孫赫世紫纓仍有聖德
受禪理解始登王
位(今始稱王之陵為始祖堂。
蓋以金始始登王位
後代金氏諸王皆以末鄒為始祖
宜矣)。
位二十三年而崩。
陵在興輪寺東
第十四儒理
王代。
西國人來攻金城
大舉防禦
久不
能抗。
忽有異兵來助。
皆珥竹葉
與我軍并力
擊賊破之。
退後不知所歸
但見竹葉積於
末鄒陵前
乃知先王陰隲有功
因呼現陵。
公元779年
越三十六世惠恭王代。
大曆十四年己未
月。
忽有旋風
從廋信公塚起。
中有一人乘駿
馬如將軍儀狀
亦有衣甲器仗者四十許人
隨從而來
入於現陵。
俄而陵中似有振動
哭泣聲。
或如告訴之音。
其言曰。
平生有輔
時救難匡合之功。
今為魂魄鎮護邦國
攘災
公元830年
救患之心暫無渝改。
往者庚戌年
臣之子孫
無罪被誅。
君臣不念我之功烈
臣欲遠移他
所。
不復勞勤
王允之
王答曰。
惟我與公不
護此邦。
其如民庶何。
公復努力如前。
三請
不許
旋風乃還。
王聞之懼。
乃遣工臣金敬信
金公謝過焉。
公立德寶田三十結于
鷲仙寺。
以資冥福
寺乃金公討平壤後。
植福
所置故也。
非末鄒之靈。
無以金公之怒。
王之護國不為大矣
是以邦人懷德
與三
山同祀而不墜
躋秩于五陵之上。
大廟云。
**奈勿王(一作那密王)金堤上
第十七那密王即位三十六年庚寅。
倭王遣
使來朝曰。
寡君大王神聖
使臣等以告
百濟之罪於大王也。
大王遣一王子表
心於寡君也。
於是王使第三子美海(一作末吐喜)以
聘於倭。
美海年十歲
言辭動止猶未備具
內臣朴娑覽為副使而遣之。
王留而不
公元861年
送三十年。
至訥祗王即位三年己未
句麗
壽王遣使來朝云。
寡君大王之弟寶海
智才藝。
願與相親
特遣小臣懇請
王門
幸甚
因此和通
命其弟寶海
道於句麗
以內
金正
為輔而送之。
壽王又留而不
公元897年
送。
至十年乙丑
王召集群臣及國中豪俠
御宴
進酒三行
樂初作。
垂涕而謂群
臣曰。
昔我聖考誠心民事
故使愛子東聘於
倭。
不見而崩。
又朕即位已來
隣兵甚熾。
戰爭
不息
句麗獨有結親之言。
朕信其言。
以其親
弟聘於句麗
句麗亦留而不送。
朕雖處富貴
未甞一日暫忘而不哭。
若得見二弟
共謝
先主之廟。
則能報恩國人
誰能成其謀
策。
百官咸奏曰。
此事固非易也。
必有智勇
方可。
臣等以為歃羅郡太。
堤上可也。
王召問焉。
堤上再拜對曰。
臣聞主憂臣辱。
主辱臣死。
論難而後行。
謂之不忠。
圖死
而後動。
之無勇。
臣雖不肖
受命行矣。
王甚嘉之
分觴而飲。
握手而別。
堤上簾前
命。
徑趨北海之路變服句麗
進於寶海所。
公元830年
共謀逸期。
先以五月十五日歸。
泊於高城
而待
期日將至。
寶海稱病
數日不朝。
乃夜
中逃出。
行到高城海濱
王知之。
使數十人
追之。
高城而及之。
寶海句麗
施恩
左右
故其軍士憫傷之。
皆拔箭鏃而射之。
遂免而歸王既見寶海
益思美海。
一欣一悲
垂淚而謂左右曰。
如一身有一臂一面一眼
得一而亡一。
何敢不痛乎。
堤上聞此言。
再拜辭朝騎馬
不入家而行。
直至
之濱。
其妻聞之。
赤馬追至浦。
見其夫已在
舡上矣。
呼之切懇。
堤上搖手不駐
倭國詐言曰。
雞林以不罪殺父兄
來至此矣。
王信之。
室家而安之。
時堤
上常陪美海遊海濱
逐捕魚鳥
其所獲每
獻於倭王。
王甚喜之而無疑焉。
曉霧濛晦
堤上曰。
可行矣。
美海曰。
然則偕行
堤上曰。
臣若行。
倭人覺而追之。
願臣留而止其追
也。
美海曰。
今我與汝如父兄焉。
何得棄汝而
獨歸
堤上曰。
臣能救公之命。
而慰大王之情
則之矣。
何願生乎。
取酒獻美海。
雞林
康仇麗在倭國
以其人從而逸之。
堤上入美
海房。
至於明旦
左右入見之。
堤上出止之
曰。
昨日馳走捕獵
病甚未起
及乎日𣅳。
右怪之。
而更問焉。
對曰。
海行已久矣。
左右
奔告於王。
王使騎兵逐之。
不及
於是堤上
問曰。
汝何竊遣汝國王子耶
對曰。
臣是雞林
之臣
倭國之臣
今欲成吾君之志耳。
何敢
言於君乎。
倭王怒曰。
今汝已為我臣。
而言雞
之臣
則必具五刑
若言倭國之臣者。
必賞
重祿
對曰。
寧為雞林之犬㹠。
不為倭國之臣
子。
寧受雞林箠楚
不受倭國爵祿
王怒。
屠剝堤上脚下之皮。
蒹葭使趨其上(今蒹葭
有血痛俗云提上之血)更問曰。
何國臣乎。
雞林之臣
也。
又使立於熱鐵上。
何國之臣乎。
雞林
之臣也。
倭王知不可屈。
燒殺於木島中
美海
渡海而來
使康仇麗先告於國中
驚喜
百官迎於屈歇驛。
王與親弟寶海迎於南郊
入闕設宴
大赦國內
冊其妻為國夫人
女子為美海公夫人
議者曰。
漢臣周苛
榮陽
為楚兵所虜。
項羽周苛曰。
汝為
我臣。
封為萬祿侯
周苛罵而不屈
楚王
殺。
堤上忠烈
無怪周苛矣。
堤上之發
去也。
夫人聞之追不及
及至望德寺門南。
上放臥長號
因名其沙曰長沙
親戚二人
腋將還。
夫人舒脚。
不起
名其地曰伐知
旨。
後夫人不勝其慕。
三娘子上鵄述嶺。
倭國痛哭而終。
仍為鵄述神母
祠堂
焉。
**第十八實聖王
公元413年
義熙九年癸丑
平壤州大橋成(恐南平壤也。
楊州)王忌
憚前王太子訥祗有德望。
將害之。
高麗
而詐迎訥祗。
高麗人見訥祗有賢行
倒戈
而殺王。
乃立訥祗為王而去。
**射琴匣
公元405年
第二十一毘處王(一作炤智王)即位十年戊辰
幸於
泉亭
時有烏與鼠來鳴。
作人語云
此烏
去處尋之(或云神德王欲行香興輪寺。
路見眾鼠含尾怪之而占之
明日先鳴烏尋之云云
此說非
也)王命騎士追之。
南至避村(今壤避寺村在南山東麓)。
兩猪相
鬪。
留連見之。
忽失烏所在
徘徊路旁
時有老
翁自池中奉書
外面題云。
開見二人死。
一人死。
使來獻之。
王曰。
與其二人死莫若
不開但一人死耳。
日官奏云。
二人庶民
也。
一人者王也。
王然之開見。
書中云射琴匣
入宮琴匣射之。
內殿焚修僧。
宮主
公元414年
潛通而所姧也。
二人伏誅
自爾國俗正月
上亥上子上等日
忌慎百事
不敢動作
十五日為烏忌之日。
以糯飯祭之。
至今
之。
俚言怛忉。
悲愁禁忌百事也。
命其池
曰書出池。
**智哲老王
第二十二智哲老王。
姓金氏
名智大路
又智
度路。
諡曰智澄
諡號始于此
又鄉稱王為麻
公元500年
立干者。
自此王始
王以永元二年庚辰即位
公元501年
(或云辛巳三年也)王陰長一尺五寸
難於嘉耦
發使三
公元500年
道求之。
使至牟梁部。
老樹下見二狗嚙一
屎塊如鼓大
爭嚙其兩端
訪於里人
一小
女告云。
此部相公女子洗澣于此
隱林而
所遺也。
尋其家檢之
身長七尺五寸
具事奏
聞。
遣車入宮中。
封為皇后
群臣皆賀
又阿瑟羅州(今溟州)東海中。
便風二日有亐
陵島(今作羽陵)周迴二萬六千七百三十步。
島夷
水深
憍傲不臣王命伊喰朴伊宗將兵
討之。
宗作木偶師子
載於大艦之上。
威之
云。
不降則放此獸。
島夷而降
賞伊宗為州
伯。
**真興
公元499年
第二十四真興王。
即位時年十五歲。
太后
政。
太后法興王之女子
立宗文王之妃。
公元554年
終時削髮法衣而逝。
承聖三年九月
百濟
兵來侵於珍城。
掠取男女三萬九千。
馬八
千匹而去。
先是
百濟欲與新羅合兵謀伐高
麗。
真興曰。
國之興亡在天。
若天未厭高麗
我何敢望焉。
以此言通高麗
高麗感其言。
羅通好。
百濟怨之。
故來爾。
**桃花女鼻荊郎
第二十五舍輪王
諡真智大王
姓金氏
妃起
烏公之女。
知刀夫人
大建八年丙申即位(古本
云。
十一年己亥。
誤矣)。
御國四年。
政亂荒婬
國人廢之。
此。
沙梁部之庶女
姿容艶美
時號桃花娘。
聞而召致宮中
欲幸之。
女曰。
女之所守。
不事
二夫
有夫而適他。
萬乘之威。
終不奪也。
曰。
殺之何。
女曰。
寧斬于市。
有願靡他
王戲
曰。
無夫則可乎。
曰可。
王放而遣之。
是年
公元556年
見廢而崩。
後二年其夫亦死。
浹旬忽夜中王
平昔來於女房曰。
汝昔有諾。
今無汝夫可
乎。
女不輕諾
告於父母
父母曰。
君王之教。
何以避之。
以其女入於房。
留御七日。
常有五
雲覆屋。
香氣滿室。
七日後忽然無蹤
女因
有娠
月滿將產。
天地振動
得一男。
名曰
鼻荊。
真平大王聞其殊異
收養宮中
年至
五授執事
每夜逃去遠遊
王使勇士五十
人守之。
每飛過月城。
西去荒川岸上(在京城西)率鬼
眾遊。
勇士伏林中。
窺伺鬼眾。
諸寺曉鍾
各散。
郎亦歸矣
軍士以事來奏。
王召鼻荊曰。
汝領鬼遊信乎。
郎曰然。
王曰。
然則汝使鬼眾
成橋於神元寺北渠(一作神眾寺。
一云荒川東深渠)荊奉勅
使
其徒鍊石。
大橋一夜
名鬼橋
王又問。
鬼眾之中。
有出人間
朝政者乎。
曰有。
達者輔國政。
王曰與來。
翌日荊與俱見。
執事
忠直無雙
時角干林宗無子。
王勅
為嗣子。
林宗命吉達創樓門於興輪寺南。
夜去宿其門上
名吉達門。
一日達變
而遁去。
荊使鬼捉而殺之。
故其眾聞鼻荊之
名。
怖畏而走。
時人作詞曰。
聖帝生子
 鼻荊郎室亭
 飛馳諸鬼眾
 此處莫留停
鄉俗帖此詞以辟鬼。
公元937年
**天賜玉帶(清泰四年丁酉五月
正承金傅獻鐫金粧玉排腰帶一條十圍
鐫銙六十二。
曰。
是真平王天賜帶也。
太祖受之。
藏之內庫)
第二十六白淨王。
諡真平大王
金氏
大建
公元934年
一年己亥八月即位
身長十一尺。
駕幸內帝
釋宮(亦名天柱寺
王之所創)踏石梯。
□石並折。
王謂左右
曰。
不動此石。
以示後來
城中五不動石之
一也。
即位元年
天使降於殿庭
謂王曰。
皇命我傳賜玉帶。
王親奉跪受。
然後其使上
天。
郊廟大祀皆服之。
高麗王將謀伐羅。
乃曰。
新羅三寶不可犯。
何謂也。
皇龍寺丈
六尊像一。
其寺九層塔二。
平王天賜玉帶
三也。
乃止其謀。
讚曰。
雲外天頒玉帶
 辟雍龍袞相宜
 吾君自此身彌重
 准擬明朝鐵作墀」
**善德王知幾三事
第二十七德曼(一作万)謚善德女大王
姓金氏
公元632年
平王
貞觀六年壬辰即位
御國十六年
知幾三事
唐太宗送畫牧丹三色
紫白以其實三升
王見畫花曰。
此花定無香
仍命種於庭
待其開落
如其言。
二於靈廟
玉門池。
冬月眾蛙集鳴三四日。
國人怪之
問於王。
王急命角干閼川弼吞等。
鍊精兵二
千人
速去西郊問女根谷必有賊兵
掩取
之。
二角干既受命
各率千人西郊
山下
果有女根谷。
百濟五百人
來藏於彼。
並取
殺之。
百濟將軍亐召者藏於南山石上
圍而射之殪。
有後一千二百人來。
亦擊
而殺之。
一無孑遺
三王無恙時。
謂群臣曰。
死於某年某月日
葬我於忉利天中。
群臣罔
知其處。
云何所。
王曰。
狼山南也。
至其月日
王果崩。
群臣葬於狼山之陽。
後十餘年文虎
大王四天王寺於王墳之下。
佛經云。
四天
王天之上有忉利天
乃知大王靈聖也。
時群臣啟於王曰。
何知花蛙二事之然乎。
曰。
畫花而無蝶。
知其無香
斯乃唐帝欺寡人
之無耦也。
蛙有怒形兵士之像。
玉門者女根
也。
女為陰也。
色白
西方也。
故知在西
方。
男根入於女根則必死矣。
以是知其易捉。
於是群臣皆服其聖智
送花三色者。
蓋知新
羅有三女王而然耶。
善德真德真聖是也
唐帝以有懸解之明。
善德之創靈廟寺。
具載
良志師傳詳之別記云。
是王代。
鍊石築瞻
星臺
**真德王
公元934年
第二十八真德女王
即位自製太平歌。
織錦
為紋。
命使唐獻之(一本春秋公為使往。
仍請兵。
太宗嘉之
許蘇廷方云云
公元660年
者。
皆謬矣。
現慶前春秋已登位
現慶庚申太宗
高宗之世。
定方之來。
在現慶庚申
故知織錦為紋。
非請兵
時也。
真德之世。
當矣。
蓋請放金欽之時也)唐帝嘉賞之。
改封為雞
國王
其詞曰。
「大唐開洪業
 巍巍皇猷
 止戈威定
 修文百王
 統天雨施
 理物含章
 深仁諧日月
 𢪑軍邁虞唐
 幡旗赫赫
 錚鼓何鍠鍠
 外夷違命
 剪覆天殃
 淳風凝幽現
 遐邇呈祥
 四時玉燭
 七曜方方
 維嶽降輔宰
 維帝任忠良
 五三成一德
 昭我唐家皇」
王之代有閼川公。
林宗公
宗公
虎林公(慈藏
之父)。
長公
庾信公
會于南山亐知巖議國事
時有大虎入座間。
諸公驚起
而閼川公略
移動
談笑自若
虎尾撲於地而殺之。
川公膂力如此
處於席首。
諸公皆服庾信
之威。
新羅有四靈地
將議大事
大臣必會
其地謀之。
則其事必成。
一東青松山。
南亐知山。
三曰西皮田。
四曰北金剛山。
公元934年
王代始行正旦禮。
始行侍郎號。
**金庾信
虎力伊干之子
舒玄角干。
金氏長子曰庾
信。
弟曰欽鈍。
姊妹
曰寶姬。
小名阿海
妹曰
公元前754年
文姬
小名阿之
庾信公以真平王十七年
卯生
稟精七曜
故背有七星文。
又多神異
公元672年
年至十八壬申
修釰得術為國仚。
時有白石
者。
不知其所自來屬於中有年。
郎以伐麗
齊之事。
日夜深謀白石知其謀。
告於郎曰。
請與公密先探於彼。
然後圖之何如
郎喜。
白石出行
方憩於峴上。
二女隨郎而
行。
至骨火川留宿
又有一女忽然而至。
公與
三娘子喜話之時。
娘等以美果餽之。
郎受而
啖之。
心諾相許
乃說其情。
娘等告云。
公之所
言已聞命矣。
願公謝白石而共入林中。
更陳
情實
乃與俱入。
娘等便現神形曰。
我等奈林
穴禮骨火等三所國之神。
敵國之人誘
郎引之。
郎不知而進途
我欲留郎而至此矣。
言訖而隱。
公聞之驚仆
再拜而出。
宿於骨火
館。
白石曰。
今歸他國忘其要文。
請與爾還
家取來。
遂與還至家。
拷縛白石而問其情。
曰。
我本高麗人(古本百濟
誤矣。
南乃高麗之。
士。
逆行陰陽亦是寶藏王事)我國
群臣曰。
新羅庾信是我國卜筮之士南也(古本
公元934年
南。
誤矣)國界逆流之水(或云雄雌
反覆之事)使其卜之。
奏曰。
王夫人逆行陰陽之道。
其瑞如此
驚怪
王妃大怒
謂是妖狐之語。
告於王。
更以他事驗問之。
失言加重刑。
乃以一鼠
藏於合中
問是何物
其人奏曰。
是必鼠。
其命
有八。
以謂失言
將加斬罪
其人誓曰。
吾死
之後
願為大將必滅高麗矣。
即斬之。
鼠腹
視之
其命有七。
於是前言有中
其日夜
大王南入新羅舒玄公夫人之懷。
以告
於群臣。
皆曰。
誓心而死。
是其果然
故遣
至此謀之爾。
公乃刑白石
百味三神
現身受奠。
金氏宗財買夫人死。
葬於青淵
上谷
因名財買谷。
每年春月
一宗士女會宴
於其谷之南㵎
于時百卉敷榮
松花滿洞府
谷口架築為庵。
因名松花房。
傳為願剎。
五十四景明王
追封公為興虎大王
陵在
西山毛只寺之北東向走峯。
**大宗春秋
第二十九大宗大王
名春秋
姓金氏
龍樹
(一作龍)角干追封文興大王之子也。
妣真平大
王之女天明夫人
文明皇后文姬。
庾信
公之季妹也。
初文姬之姊寶姬。
夢登西岳
溺。
瀰滿京城
旦與妹說夢
文姬聞之謂曰。
買此夢。
姊曰。
何物乎。
曰。
錦裙可乎。
曰諾。
開襟受之。
姊曰。
疇昔之夢傳付於汝。
妹以錦裙酬之。
旬日庾信春秋公。
正月
忌日(見上射琴匣事乃崔致遠之說)蹴鞠庾信宅前(羅人謂蹴鞠弄珠
之戲)故踏春秋之裙。
裂其襟紐曰。
請入吾家
之。
公從之。
庾信阿海奉針。
海曰。
豈以細事
輕近貴公子乎。
因辭(古本云。
因病不進)乃命阿之。
庾信之意遂幸之。
自後數數來往
庾信
有娠
乃嘖之曰。
爾不告父母有娠
何也。
宣言國中
欲焚其妹。
一日善德王
南山
積薪庭中
火烟起。
王望之問何
烟。
左右奏曰。
庾信之焚妹也。
王問其故。
為其妹無夫有娠
王曰。
是誰所為
時公昵侍
在前
顏色大變
王曰。
是汝所為也。
速往救
之。
受命馳馬
傳宣沮之。
自後現行婚禮
公元654年
德王薨。
永徽五年甲寅即位
御國八年
朔元年辛酉崩。
壽五十九歲。
葬於哀公寺東
有碑。
王與庾信神謀戮力。
一統三韓
大功
社稷
廟號太宗
太子法敏。
角干仁問。
文王
角干老旦
角干智鏡。
角干愷元等。
文姬所出也。
當時夢之徵現於此矣。
子曰皆知文級干車得令公馬阿干
并女
公元前481年
五人
王膳一日飯米三斗
雄雉九首
庚申
年滅百濟後。
除晝饍。
但朝暮而已
然計一日
六斗
六斗
十首
城中市價
布一疋租
三十碩。
或五十碩。
民謂之聖代
東宮時。
高麗因請兵入唐。
帝賞風彩
謂為
聖之人。
固留侍衛
力請乃還。
百濟王義
慈乃虎王之元子也。
雄猛膽氣
事親以孝
公元641年
友于兄弟
時號海東曾子
貞觀十五年
即位
耽婬酒色政荒國危
佐平(百濟爵名)成忠
不聽
囚於獄中。
瘦困濱死。
書曰。
忠臣死不
忘君。
一言而死。
臣甞觀時變。
必有兵革
事。
用兵
審擇其地。
上流迎敵
可以
全。
異國兵來。
陸路不使過炭峴(一云沈峴。
百濟要害
地)水軍不使入伎伐浦(即長嵓。
又孫梁。
一作只火浦。
白江)據其險
公元937年
隘以禦之。
然後可也。
不省
現慶四年己未
百濟烏會寺(亦云烏合寺)有大赤馬。
晝夜六時遶寺
行道
二月
眾狐入義慈宮中。
一白狐坐佐平
書案上。
四月
太子宮雌雞與小雀交五月
泗泚(扶餘江名)岸大魚出死
長三丈。
人食之者
死。
九月
宮中槐樹鳴如人哭。
夜鬼哭宮南路
公元556年
上。
五年庚申春
二月
王都井水血色
西海
小魚出死
百姓食之不盡
泚水血色
月。
蝦蟇數萬集於樹上
王都市人無故驚走
如有捕捉
驚仆死者百餘。
亡失財物無數
六月
王興寺僧皆見如舡楫隨大水寺門
大犬野鹿
西至泗泚岸。
王宮吠之。
俄不知所之
城中群犬集於路上
或吠或哭。
移時而散。
一鬼入宮中。
大呼曰。
百濟亡百
濟亡。
入地
王怪之。
使人掘地。
三尺許。
一龜
其背有文。
百濟圓月輪。
新羅如新
月。
問之。
巫者云。
圓月輪者滿也。
滿則虧。
如新
月者未滿也。
未滿則漸盈。
王怒殺之。
或曰
月輪盛也。
如新月者微也。
意者國家盛而新
羅浸微。
乎王。
太宗百濟國中怪變
公元660年
庚申
遣使仁問請兵唐。
高宗詔左虎衛
將軍荊國公蘇定方神丘行策總管
左衛將軍劉伯英字仁遠
左虎衛將軍𠗦士
貴。
左驍衛將軍孝公等。
統十三萬兵來征
(鄉記云軍十二萬二千七百十一人
舡一千九百隻。
而唐史不詳言之)。
新羅王春秋為
夷道行軍總管
將其國兵
與之合勢
定方
引兵城山濟海。
至國西德勿島。
羅王遣將
軍金庾信精兵五萬以赴之。
義慈王聞之。
會群臣問戰守之計。
佐平直進曰。
唐兵遠
溟海習水
羅人恃大國之援。
輕敵
心。
若見唐人失利
疑懼不敢銳進
故知
先與唐人決戰可也。
率常永等曰不然
兵遠來。
意欲速戰
鋒不可當也。
羅人屢見
敗於我軍。
今望我兵。
不得不恐。
今日之計。
宜塞唐人之路。
以待師老
先使偏師擊羅折
銳氣
然後伺其便而合戰
則可得全軍而
保國矣。
王猶預不知所從
時佐平興得罪
流竄于古馬祚知之縣。
遣人問之曰。
事急矣。
如何
首曰大概如佐平成忠之說。
大臣等不
信。
曰興首在縲絏之中。
怨君而不愛國矣。
不可用也。
若使唐兵入白江(即伎伐浦)沿流
不得方舟
羅軍升炭峴。
由徑不得並馬。
當此之時。
縱兵擊之。
如在籠之雞。
罹網之魚
也。
王曰然。
又聞唐羅兵已過白江炭峴。
遣將
軍偕伯帥死士五千出黃山
與羅兵戰
四合
皆勝之。
然兵寡力盡竟敗。
而偕伯死之。
進軍
合兵
津口
瀕江屯兵
忽有鳥迴翔定方
營上。
使人卜之。
曰必傷元帥
定方懼欲引兵
而止。
庾信定方曰。
豈可飛鳥之怪違天
時也。
應天順人
伐至不仁
何不祥之有。
乃拔
神釰擬其鳥。
割裂而墜於座前
於是定方
左涯垂山而陣。
與之戰。
百濟大敗
王師
乘潮
軸轤含尾鼓譟而進。
定方步騎
直趨
都城
一舍止。
城中悉軍拒之。
敗死者萬餘。
唐人乘勝薄城。
王知不免
嘆曰。
不用成忠
之言以至於此。
遂與太子隆(或作孝誤也)走北鄙。
方圍其城。
王㳄子泰自立為王。
率眾固守
太子之子文思王泰曰。
王與太子出。
而叔
擅為王。
若唐兵解去。
我等安得全。
左右
而出。
民皆從之。
不能止。
定方令士起𡍕立
旗幟
窘迫
開門請命
於是王及太子
隆。
王子泰。
大臣貞福。
諸城皆降
定方以王
義慈。
及太子隆王子泰
王子演。
大臣將士
八十八人
百姓一萬二千八百七人京師
國本五部
三十七郡。
二百城。
七十六萬
戶。
至是析置熊津
馬韓
東明
金漣德安等五
都督府
渠長都督剌史以[歹*里]之。
命郎
劉仁願守都城
左衛郎將王文度熊津
都督
撫其餘眾。
定方以所俘見上。
責而宥之
王病死。
金紫光祿大夫衛尉卿
舊臣
臨。
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側。
并為竪碑。
七年
戌。
命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俄改平壤
道。
高麗之眾於浿江
馬邑山為營。
遂圍
平壤城
大雪解圍還。
涼州安集大使
公元667年
吐蕃
乾封二年卒。
唐帝悼之。
左驍騎
將軍幽州都督
謚曰莊(已上唐史文)新羅別記云。
公元709年
虎王即位五年乙丑秋八月庚子
王親統大
兵幸熊津城。
假王扶餘隆作壇。
白馬
盟。
先祀天神山川之靈。
然後歃血
為文
盟曰。
往者百濟先王迷於逆順
不敦隣好
睦親姻。
結托句麗
文通倭國
共為殘暴
侵削
新羅
破邑屠城
略無寧歲
天子一物之失
所。
百姓之被毒。
頻命行人
諭其和好
負險
恃遠。
侮慢天經
赫斯怒。
行弔伐。
旌旗
指。
一戎大定
固可瀦宮污宅。
作誡來裔
塞源
拔本
垂訓後昆
懷柔伐叛
先王令典
興亡
繼絕
往哲通規
事心師古
傳諸曩冊。
故立
百濟王司農正卿扶餘隆熊津都督
祭祀
保其桑梓
依倚新羅
長為與國
名除
宿憾
結好和親
恭承詔命
為藩服。
遣使
右威衛將軍魯城縣劉仁願。
親臨勸諭
宣成旨。
約之婚姻
申之盟誓
刑牲
血。
共敦終始
分災恤患
恩若兄弟
祗奉
言。
不敢墜失
既盟之後
保歲寒。
若有乖
背。
二三其德。
興兵動眾
侵犯邊陲
神明
之。
百殃是降。
子孫不育
社稷無宗。
禋祀
滅。
罔有遺餘
故作金書鐵契
藏之宗廟
子孫
萬代
無或敢犯。
神之聽之。
是享是福。
歃訖。
弊。
帛於壇之壬地。
盟文大廟
盟文乃帶
方都督劉仁軌作(按上唐
史之文。
定方以義慈王及太子隆等送京師
云會扶餘王
隆。
則知唐帝宥隆而遣之。
立為熊津都督也。
盟文明言
以此為驗)又古記云。
總章
公元668年
年戊辰(若總章戊辰李勣之事而下蘇定方誤矣。
定方年號龍朔二年壬戌來圍平壤之時也)
國人之所請唐兵屯平壤郊而通書曰。
軍資
王會群臣問曰。
入於敵國至唐兵屯
所。
其勢危矣
所請王師糧匱而不輪其料。
宜也
如何
庾信奏曰。
臣等能輸其軍資
大王無慮
於是庾信仁問等率數萬人入句
麗境。
輸料二萬斛乃還。
大喜
又欲興師會
唐兵。
庾信先遣起兵川等一人問其會期
唐帥蘇定方紙畫鸞犢二物迴之。
國人未解
其意。
使問於元曉法師
解之曰。
速還其兵。
畫犢畫鸞二切也。
於是庾信迴軍
欲渡浿
江。
今日後渡者斬之。
軍士爭先半渡
句麗
來掠。
殺其未渡者。
翌日信返追句麗兵。
捕殺
萬級百濟古記云。
扶餘城北角有大岩
臨江水。
相傳云。
義慈王與諸後宮知其未
免。
相謂曰。
自盡
不死於他人手。
相率
此。
投江而死。
故俗云墮死岩。
斯乃俚諺之訛
也。
宮人之墮死。
義慈卒於唐。
唐史有明文
新羅古傳云。
定方既討麗濟二國
又謀伐
新羅留連
於是庾信知其謀。
饗唐兵鴆之。
皆死坑之。
尚州界有唐橋。
是其坑地(按唐史不
公元662年
其所以死。
但書云卒。
何耶。
為復諱之耶。
鄉諺之無據耶。
壬戌年高麗之役。
羅人殺定方之師。
則後總章戊辰
公元668年
何有請兵滅高麗之事。
以此知鄉傳無據
戊辰滅麗之後
不臣之事。
擅有其地而已
非至殺蘇李二公也)
王師百濟
既還之後
王命諸將追捕
濟殘賤屯次于漢山城
高麗靺鞨二國兵來
圍之。
相擊未解。
五月十一日六月二十
二日
我兵危甚。
王聞之。
議群臣曰。
計將何出
猶豫未決
庾信馳奏曰。
事急矣。
人力可及
神術可救
乃於星浮山
設壇修神術
忽有
光耀如大瓮。
壇上而出。
星飛南北
(因此名星浮山
山名或有別說云。
山在都林之南。
秀出一峯是也
京城一人謀求官。
命其子作高炬
夜登此山舉
之。
其夜京師人望人皆謂。
怪星現於其地。
王聞之憂惧
募人禳之。
其父將應之曰官奏曰此非大怪也。
但一
家子死父泣之兆耳。
遂不。
行禳法。
是夜其子下山
虎傷而死)。
山城中士卒怨救
不至
相視哭泣而已
賊欲改急。
忽有光
耀。
南天際來。
霹靂
擊碎砲石三十餘所。
賊軍弓箭矛戟籌碎皆仆地。
良久乃蘇。
奔潰
而歸。
我軍乃還。
太宗初即位
有獻猪一頭
八足者。
議者曰。
是必并吞六合瑞也。
是王
代始服中國衣冠牙笏
法師慈藏請唐帝
而來傳也。
神文王時
唐高宗遣使新羅曰。
聖考得賢魏徵李淳風等。
協心同德
統天下。
故為太宗皇帝
新羅海外小國
太宗之號。
以僣天子之名。
義在不忠。
速改其
號。
新羅上表曰。
新羅小國
聖臣金庾
信。
一統三國
封為太宗
帝見表乃思。
儲貳
時。
有天唱空云。
三十三天一人降於新羅
庾信
在於書。
出撿視之
驚懼不已
更遣
使許無改太宗之號。
**長春郎罷郎(一作羆)
初與百濟兵戰黃山之役。
長春郎罷郎死
於陣中。
後討百濟時。
見夢太宗曰。
臣等昔
為國亡身
至於白骨
庶欲完護邦國
故隨
從軍行無怠而已
迫於唐帥定方之威。
人後爾。
願王加我以小勢。
大王驚怪之。
二魂說經一日於牟山亭
又為創壯義寺於
山州
以資冥援。
三國遺事第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