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五
卷二十五 第 231a 页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五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太和五年。文宗喜食蛤蜊。一日御馔中有蛤蜊劈不
张者。忽变菩萨像。帝惊异。有旨迭兴善寺令众僧瞻
礼。因问侍臣此何祥也。或对。大乙山有惟政禅师。深
明佛法。请诏问之。帝召政而问焉。对曰。物无虚应。此
殆启陛下信心耳。经云。应以菩萨形得度者即现菩
卷二十五 第 231b 页 X75-0231.png
萨形而为说法。帝曰。菩萨形今见矣。未闻其说法何
也。对曰。陛下见此。以为常耶非常耶。信耶弗信耶。帝
曰。非常之瑞。朕焉不信。政曰。陛下闻其说法矣。何谓
未闻。帝大悦。诏天下寺并立观音菩萨像奉祀焉。

九年四月丁巳。宰相李训上疏请罢内道场。沙汰僧
尼滥伪者。制可。是日诏下。方毁大内灵像。俄暴风聿
起。含元殿鸱吻俱落。发三金吾仗。舍内外城门楼观
俱坏。光化门墙亦崩。士民震恐。帝以训所请忤天意。
亟诏停前沙汰。诏复立大内圣像。风遂顿息。见旧史
五行志。是岁冬十一月。宰相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不
克。事败。训注皆死之。」

【论曰。唐自中世而后宦官弄权。及文宗之世李训
当轴。欲去其患而谋之不臧。至于僧尼本出乎良
民子息多者无从安颈。方议出家。抑固有父母慈
仁为子为养生善世之计者。馀何能为哉。训乃妄
为沙汰之举。及天意见诫。训不自知畏。遂至于败。
本朝黄门苏公子由尝有诗曰。佛法入中原。儒者
耻论兹。功施冥冥中。亦何负当时。此方旧杂染。浑
浑无名缁。治生守家室。坐使斯人疑。未知酒肉非。
曷与生死辞。炽然吴闽间。佛事不可思。生子多颖
悟。得报岂汝欺。时有正法眼。一出照耀之。谁为邑
中豪。请诵我此诗。呜呼。子由之诗。天下之达识者
也。然吾徒自古迄今有贤有不肖。如世之有君子
小人。不无交相资于其问。唯贤者知贤而容不肖。
卷二十五 第 231c 页 X75-0231.png
则两相忘而天下廓然安矣。或者过为之谋。猥图
进身之计。终于误国误身者。如训之谬古今。岂一
人而巳哉。】

「是岁南泉普愿禅师将示寂。第一座问曰。和尚百年
后向什么处去。师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座云某
甲随和尚去还得否。师云。汝若随吾。则须衔一茎草
来。乃集门人告之曰。星翳灯幻其来久矣。勿谓吾有
去来也。言讫而逝。师得法于马祖。后归池阳。自架禅
室以居。凡三十年不下南泉。会宣城观察使陆公亘
请下山。伸弟子之礼。由是学徒云集。陆尝问。弟子从
六合来。彼中还更有身否。泉云。分明记取。举似作家。
陆云。和尚大不思议。到处世界现成。泉云。适来总是
天夫分上事。陆他日又云。弟子薄会佛法。泉云十二
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泉云犹是阶下汉。泉又
云。不见道。有道君王不纳有智之臣。一日见人双陆。
大夫拈起骨子云。恁么不恁么。只恁信彩去时如何。
泉拈起骨子云。臭骨头十八。尝示众曰。道个如如。早
是变了也。今时师僧直须向异类中行。又曰。我于一
切处而无所行。他拘我不得。唤作遍行三昧普现色
身。又曰。如今不可不奉戒。我不是渠。渠不是我。作得
伊如狸奴白牯行履却快活。你若一念异即难为修
行。才一念异便有胜劣二根。亦是情见随他因果。更
有什么自由分。又曰。老僧十八上解作活计。有人解
作活计者么。出来共你商量。须是住山人始得。珍重。
卷二十五 第 232a 页 X75-0232.png
无事各自修行。大众不去。师复云。如圣果也大可畏。
没量大人尚不柰何。我且不是渠。渠且不是我。他经
论家说法身为极则。唤作理尽三昧。似老僧向前被
人教返本还源去几。恁么会。祸事。兄弟。近日禅师太
多。觅个痴钝人不可得。不道全无。于中还少。若有出
来共你商量。如空劫时还有修行人否。有无作么不
道。阿你寻常巧唇溥舌。及乎问著。总皆不道。何不出
来。莫论佛出世事。兄弟。今时人担佛著肩头上行。闻
老僧言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便聚头拟推。老僧无休
推处。你若束得虚空作棒。打得老僧著。一任汝推。师
与赵州门风。天下推仰以为绝唱云。

开成元年。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
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端甫卒。史馆修撰裴休制
碑曰。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灵骨之所归也。于戏。为
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
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舍此无以为
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
水赵氏。世为秦人。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
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
摩其顶曰。必当大宏教法。言讫而灭。既成人。高颡高
目大颐方口。长六赤五寸。其音如钟。夫将欲荷如来
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相奇表欤。始十岁
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十七正度为比丘。𨽻安
国寺具威仪。于西明照律师禀持犯。于崇福寺升律
卷二十五 第 232b 页 X75-0232.png
师传涅槃唯识大义。于安国寺素法师复梦梵僧告
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天下。
囊括川注逢原委会。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夫将
欲伐株杭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
辩欤。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
倾都毕会。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常出入
禁中。与儒道论议。赐紫方袍。岁时锡施异于他等。复
诏侍皇太子于东朝。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
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宪宗皇帝数幸其寺。侍之若
宾友。常承[(厂@((既-旡)-日+口))*页]问。注纳偏厚。而和尚符彩超迈。词理响
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
为务。由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
事。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斡蜀潴蔡荡郓。而
天子端拱无事。诏和尚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
场于秘殿。为人请福。亲奉香火。既而刑不残。兵不黩。
赤子无愁声。江海无惊浪。盖参用真乘以毗大政之
明效也。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固
必有冥符玄契欤。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标表
清众者十一年。讲涅槃唯识经论。位处当仁。传授宗
乘。以开诱道俗凡一百六十座。运三密于瑜伽。契无
生于悉地。日持诸部十馀万遍。指净土为息肩之地。
严金经为报法之恩。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
殿宇。穷极彫绘。而方丈匡床静虑自得。贵臣盛族皆
所依慕。豪侠工贾莫不瞻向。荐金玉以致诚。仰端严
卷二十五 第 232c 页 X75-0232.png
而礼足。日有千数。不可殚书。而和尚即众生以观佛。
离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坥无丘陵。王公舆台皆以
诚接。议者以谓成就常不轻行者唯和尚而巳。夫将
欲驾横海之大航。拯群迷于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
道欤。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胁而灭。当暑而
尊容若生。竟夕而异香弥郁。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
乐之南原。遗命茶毗。得舍利三百馀粒。方炽而神光
月皎。既烬而灵骨珠圆。赐谥大达。塔曰玄秘。俗寿六
十七。僧腊四十八。弟子比丘比丘尼约千馀辈。或讲
论玄言。或纪纲大寺。修禅秉律分作人师。五十其徒
皆为达者。于戏。和尚果出家之雄乎。不然何至德殊
祥如此其盛也。承袭弟子自约.义正.正言等。克荷先
业。虔守遗风。大惧徽猷有时堙没。而閤门刘公法缘
最深道契弥固。亦以为请。愿播清尘。休尝游其藩。备
其事。随喜赞叹。盖无愧辞。铭曰。贤劫千佛。第四能仁。
哀我生灵。出经破尘。教网高张。孰辨孰分。有大法师。
如从亲闻。经律论藏。戒定慧学。深浅同源。先后相觉。
异宗偏义。孰正孰驳。有大法师。为作霜雹。趣真则滞。
涉伪则流。象狂猿轻。钩槛莫收。抳制刀断。尚生疮疣。
有大法师。绝念而游。巨唐启运。大雄垂教。千载冥符。
三乘迭耀。宠重恩[(厂@((既-旡)-日+口))*页]。显阐赞导。有大法师。逢时感召。
空门正辟。法宇方开。峥嵘栋宇。一旦而摧。水月镜像。
无心去来。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三年三月六日。僧统清凉国师澄观将示寂。谓其徒
卷二十五 第 233a 页 X75-0233.png
海岸等曰。吾闻偶运无功先圣悼叹。复质无行古人
耻之。无昭穆动静。无纶绪往复。勿穿凿异端。勿顺非
辨伪。勿迷陷邪心。勿因牢斗诤。大明不能破长夜之
昏。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
真离玄微。非言说所显。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对
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孤我矣。言讫而逝。师生历九
朝。为七帝门师。春秋一百有二。僧腊八十有三。身长
九尺四寸。垂手过膝。目夜发光。昼视不瞬。才供二笔。
声韵如钟。文宗以祖圣崇仰。特辍朝三日。重臣缟素。
奉全身塔于终南山。未几有梵僧到阙。表称于葱岭
见二使者凌空而过。以咒止而问之。答曰。北印度文
殊堂神也。东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有旨启塔。
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遂阇维。舍利光明莹润。舌
如红莲色。赐谥仍号清凉国师。妙觉之塔。相国裴休
奉敕撰碑。其铭曰。宝月清凉。寂照法界。以沙门相。藏
世间解。澄湛含虚。气清钟鼎。雪沃剡溪。霞横缑岭。真
室寥夐。灵岳崔嵬。虚融天地。峻拔风雷。离微休命。实
际厖鸿。奉若时政。革彼幽蒙。烱乎禹质。元圣孕灵。德
灵冉冉。凝眸幻形。谷响入耳。性不可为。青莲出水。深
不可窥。才受尸罗。奉持止作。原始要终。克谐适莫。凤
藻瑰奇。遗演秘密。染翰风生。供盈二笔。欲造玄关。咽
金一像。逮竟将流。龙飞迁飏。疏新五顶。光衔二京。跃
出法界。功齐百城。万行分披。华开古锦。启迪群氓。与
甘露饮。燮赞金偈。怀生保乂。圣主师资。聿兴遐裔。贝
卷二十五 第 233b 页 X75-0233.png
叶翻宣。译场独步。译柄一挥。几回天[(厂@((既-旡)-日+口))*页]。王庭阐法。倾
河涌泉。属辞纵辨。玄玄玄玄。紫衲命衣。渍凉国号。不
有我师。孰知吾道。九州传命。然无尽灯。一人拜锡。统
天下僧。帝网冲融。潜通万户。历天不周。同时显晤。卷
舒自在。来往无踪。大士知见。𠃔执厥中。西域供牙。梵
伦遽至。奏启石验。嘉风益炽。敕俾图真。相即无相。海
印大龙。蟠居方丈。哲人去矣。资何所参。即事之理。塔
锁终南。

敕写国师真奉安大兴唐寺。文宗皇帝御制赞曰。朕
观法界。旷阒无垠。应缘成事。允用虚根。清凉国师。体
象启门。奄有法界。我祖聿尊。教融海岳。恩廓乾坤。首
新二疏。拔擢幽昏。间气斯来。拱承佛日。四海光凝。九
州庆溢。敝金仙门。夺古贤席。大手名曹。横经请益。仍
师巨休。保余遐历。爰抒颛毫。式扬茂实。真空罔尽。机
就而驾。白月虚秋。清风适夏。妙有不迁。缘息而化。邈
尔禹仪。焕乎精舍。」

【论曰。佛法盛衰常与帝道相望。帝之盛莫甚于唐。
佛祛因之大振于中夏。抑内外护相资而成其美
也。清凉生历九朝。为七帝门师。至宪宗别铸金印
加号僧统国师。迹其住世。帝道佛法之盛可想见
矣。迨其没。继以会昌之难。佛世下哀。唐亦终于不
竞。呜呼。兴替常理也。然亦系乎其人也如此。】

「五年正月六日。圭峰宗密禅师示寂。相国裴休撰传
法碑。师姓何氏。果州西充人。释迦如来三十九代法
卷二十五 第 233c 页 X75-0233.png
孙也。释迦住世八十年。为无量天人声闻菩萨说种
种法。最后以法眼付大迦叶。令祖祖相传别行于世。
[(厂@((既-旡)-日+口))*页]此法。众生之本源。诸佛之所證。超一切理。离一切
相。不可以言语智识有无隐显推求而得。但心心相
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巳。自迦叶至达
磨。达磨东来至曹溪。凡三十三世。曹溪传荷泽。荷泽
传磁州如。如传荆南张。张传遂州圆。圆传禅师。师于
荷泽为五世。于迦叶为三十八世。其宗系如此。师豪
家。少通儒学。一日谒遂州。未及与语。退游徒中。见其
俨然在定。忻跃慕之。遂剃染受道。尝赴斋次。受经得
圆觉十二章。诵未终忽然大悟。归以告其师。师印可。
乃谒东京照。照曰。菩萨人也。谁其识之。次谒清凉观。
观曰。毗卢华藏。能从我游者其汝乎。及因汉上僧授
华严新疏。遂讲华严。久之著圆觉.华严.涅槃.金刚.唯
识.起信.法界观等经疏钞。及礼忏修證图传纂略。又
集诸宗禅语为禅藏。并书偈论议凡九十馀卷。或以
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
乃为多闻之所役。岂声利之所未忘乎。曰。嘻夫一心
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
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
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
法行。故自心而證者为法。随行而起者为行。行未必
尝同也。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
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
卷二十五 第 234a 页 X75-0234.png
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
哉。自迦叶至富那夜奢凡十祖皆罗汉。所度亦罗汉。
至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著论释经摧灭
外道为菩萨唱。首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尊
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或
专心禅定。或蝉蜕而去。或化火而灭。或攀树以示终。
或受害而偿债。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辙
迹者非善行。守规墨者非善巧。不迅疾无以为大牛。
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故禅师之为道也。以知见为妙
门。以寂静为正味。慈忍为甲冑。慧断为剑矛。破内魔
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镇抚邪杂解释缧笼。遇穷子
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穷子不
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
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故皇皇于济
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耸。人有
归依者不俟请而往也。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
童幼不简于应接。虽傲狠不怠于扣励。其以阐教度
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故亲师之法者。贪则施。暴则
敛。刚则随。戾则顺。昏则开。惰则旧。自荣者谦。自坚者
化。循私者公。溺情者义。故士俗有变活业。绝血食。持
戒法而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其馀憧憧而来。欣
欣而去。扬袂而至。实腹而归。所在不可胜纪。真如来
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一乎。其十
卷二十五 第 234b 页 X75-0234.png
地之人乎。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议者又焉知
大道之所趣哉。阅世六十二。僧腊三十四。宣宗追谥
定慧禅师。门弟子僧尼四众凡千人。」

【论曰。太和末宰相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不克。事败
训走终南山依密禅师。其徒惧祸不内。密独保庇
之。事急。训奔凤翔。为罗卒所获。宦官仇仕良以密
匿训。追至将杀之。密怡然曰。与训游久。吾法遇难
即救。死固其分也。仕良壮其不挠而释之。唐史书
此盖美其有大节也。密具彻法眼。达佛知见。以广
大无碍辨才阐绎宗教。功力具备。一旦遇死生不
测之际。能自信道若此。昔韩退之文章未必过柳
子厚。其后世所以推先者。特宣抚王廷。凑一节胜
耳。若圭峰史氏所书。乃万行中一行焉。尚尔焜耀
竹帛。矧其开凿人天绍隆法道。称菩萨人不亦宜
乎哉。然则吾祖所谓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圭峰是
矣。】

「是月武宗即位。帝自幼稚不喜释氏。秋九月召道士
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冬
十月帝幸三殿。升九仙玄坛。亲受法箓。左拾遗王哲
谏云。王业之初不宜崇信太过。帝不纳。

会昌元年夏六月。以衡山道士刘玄静为光禄大夫
充崇玄馆学士。令与赵归真居禁中修法箓。左补阙
刘玄谟上疏切谏。贬玄谟为河南府户曹。

四年正月。制曰。斋月断屠出于释典。国家创业犹近
卷二十五 第 234c 页 X75-0234.png
梁隋。卿相大臣或缘兹弊。自今惟正月万物生植之
初宜断屠三日。列圣忌各断一日。馀不须禁。三月以
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时帝锐意求
仙。师事归真。归真乘宠。每对必排毁释氏非中国之
教。蠹害生灵。宜尽除去。帝深然之。归真复请与释氏
辨论。有旨追僧道于麟德殿谈论。法师知玄登论座。
辩捷精壮。道流不能屈。玄因奏。王者本礼乐一宪度
则天下治。吐纳服食盖山林匹夫独擅之事。愿陛下
不足留神。帝色不平。侍臣讽玄赋诗以自释。玄立进
五篇。有鹤背倾危龙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之句。帝
知其剌。特放还桑梓。」

【论曰。昔周武废教。沙门犯颜抗争殆数十人。虽不
能格武之惑。然足见吾法中之有人也。及唐高祖
议沙汰。而慧乘.玄琬.智实.法林等皇皇论争引义
慷慨。亦不失法王真子之职。凡自大历而后。祖道
既兴。吾门雄杰多趋禅林。至是武宗议废教。而主
法者才知玄一人而巳。虽武宗盛意不可解。佛运
数否莫可逃。凡释子者处变故之际。无一辞可纪。
佛法尊博如天。亦吾徒失学之罪也。】

「五年五月。作望仙楼于禁中。时赵归真特被殊宠。谏
官数上疏论之。帝谓宰相曰。谏官论赵归真。此意要
卿等知朕宫中无事。屏去声色。要此入道话耳。李德
裕对曰。臣不敢言前代得失。第归真曾在敬宗朝出
入掖庭。以此群情不愿陛下复亲近之。帝曰。朕于彼
卷二十五 第 235a 页 X75-0235.png
时巳识此人。伹不知其名。呼为赵练师。在敬宗时亦
无甚恶。朕与之言。涤烦耳。至于军国政事。唯与卿等
论之。岂问道士。繇是宰相不复谏。而归真遂以涉物
论遂举罗浮山道士邓元超有长生术。帝遣中使迎
之。及元超至。与刘玄靖及归真等胶固排毁释氏。于
是拆寺之请行焉。四月捡括天下僧寺凡四千六百。
兰若僧尼二十六万五百。

五月庚子。敕并省天下佛寺。中书门下关奏据令式。
诸上州国忌。官吏行香于寺。其上州各留一寺。凡有
列圣尊容并今移于寺内。其下州寺并废。两京左右
街请留十寺。寺僧十人。敕曰。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巧
者各一所。如破落悉宜除毁。其行香日。官吏宜赴道
观。上都东都各留四寺。寺僧三十人。中书门下又奏
曰。天下废寺。钟磬铜像委盐铁使铸钱。其铁像委本
州铸为农具。金银鍮石等像销付度支衣冠士庶之
家。所有金银等像。敕出后限一月纳官。

八月。制曰。朕闻三代以前未有言佛。汉魏之后像教
寝兴。由是季时传此异俗。因缘染习蔓衍滋多。以至
于蠹耗国家而渐不觉。以至于诱惑人情而众益迷。
洎于九有山原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
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移君亲于师
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且
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
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架藻饰
卷二十五 第 235b 页 X75-0235.png
僣拟宫居。晋宋梁齐物力凋弊风俗浇诈。莫不由是
而致也。况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天下。执
此两端而以经邦。岂以西方区区之教与我抗衡哉。
贞观.开元亦尝𨤲革刬除未尽。流衍转滋。朕博览前
言旁求舆议。弊之可革断在不疑。而中外诚臣恊予
正意。条流至当宜在必行。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
典法。济人利众子何让焉。其天下所拆寺还俗僧尼
收充税户。于戏。前古未行似将有待。乃今尽去岂谓
无时。驱游惰不业之徒几五十万。废丹艧无用之室
凡六万区。自此清净训人慕无为之理。简易齐政成
一俗之功。将使六合黔黎同归皇化。尚以革弊之始
日用不知。下制明廷宜体予意。

六年三月帝不豫。自徵方士服金丹受法箓。至是发
背躁闷失常。遂至大渐旬日不能言而崩。年三十三。
旧史赞曰。昭肃削浮图之法。惩游惰之民。志欲矫步
丹梯求珠赤水。徒见萧衍.姚兴之典学。不悟始皇.汉
武之妄求。盖受惑左道之言。故偏斥异方之教。况身
毒西来之法。向欲千年蚩蚩之民习以成俗。畏其教
甚于国法。乐其徒不异登仙。如文身断发之卿。似吐
火吞舟之戏。讵可正以咸韶而律以章甫加以符融。
何充之佞代不乏人。虽旬卿.孟子之贤未容抗论。一
朝隳残金像燔弃胡书。结怨于膜拜之流。犯怒于匹
夫之口。哲王之举不骇物情。前代存而勿论。实为中
道。欲革斯弊将俟河清。昭肃颇称明断。然听斯蔽矣
卷二十五 第 235c 页 X75-0235.png
(巳上并见旧史)。」

【论曰。旧史武宗纪。著除罢释氏始末甚详。当时虽
黄冠乘宠倾害吾教。然亦大臣李德裕辅成其事
也。新史曰。武宗毅然除去浮图之法甚锐。而躬受
道家法箓服药以求长年。以此知其非明智之不
惑者。特好恶不同耳。噫嘻武宗非明智不惑。岂特
于释老好恶不同哉。其偏信李德裕专权用事朋
党相倾。虽仅有伐叛之劳。未见成功而朝野积怨
巳甚。使更久权。则与李林甫又何异乎。】

「六年三月。宣宗即位。乃宪宗第十三子也。外晦内朗
严重寡言。尝卧病。忽有异光触身。蹶然兴起危坐。穆
宗就见之。抚曰社稷之福也。以玉如意赐之。徙封光
王。又尝梦乘龙升天。及所居之邸尝又有龙戏其沼
中。太和会昌之际群居宴集。未尝发言。或强诱之得
其语。则合席鼓舞以为笑剧。谓之光叔。武宗豪率尤
不为礼。至是哀戚满容接对群僚。处决庶务中外翕
然。方见其隐德焉。

五月辛卯。敕道士赵归真.刘玄靖.邓元超等十二人
以虫惑先朝排毁释氏。并赐朝堂决杖。配岭表。

癸巳。敕上都东都各复大寺八所。并赐新额。

太中元年闰三月。诏曰。会昌季年并省寺宇。虽云异
方之教有资为理之源。中国之人久行其道。𨤲革过
当。事体乖谬。其灵山圣境应会昌五年所废寺宇。诸
宿旧僧可仍旧修葺住持。」
卷二十五 第 236a 页 X75-0236.png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