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山门结集祖师章安尊者世家¶ (自动笺注)
釋門正統第二
良渚沙門宗鑑
*山門結集祖師章安尊者世家
原夫身子為轉法輪將。
同門稱為第二世尊
喜得佛覺三昧
而後世美為分缾瀉水。
豈不以其
父折薪其子克。
負荷者。
不易得歟。
矧兼此二。
敢後揄揚
涅槃疏主結集教藏世家
**灌頂
字法雲
吳姓
台之臨海章安人
三月能隨母
三寶名。
有僧過門
謂其母曰。
此子非凡
以為
字焉
七歲捨入攝靜寺
為慧拯師弟子。
日記萬言
十具戒。
智者光宅
研繹觀門。
頻蒙印證。
同門
慧解第一
故能纂其微言
行于後世
智者之說
法也如雲如雨
能領.能持唯師而巳。
私記緣起曰。
灌頂
昔於建業聽經文。
次在江陵奉蒙玄義
還台嶺仍值鶴林
荊揚往復
途將萬里
前後補接
聞一徧。
非但未聞不聞亦乃聞者。
未了卷舒
鑽仰
堅高
猶恨緣淺不再不三。
咨詢無地
如犢思乳。
惟念斯言。
若墜將來
可悲涅槃
明若樹若石。
今經
稱若田若里。
聿遵聖典
書而傳之。
又著涅槃玄義
公元614年
敘曰。
大業十年十月
廬於天台之南。
管窺智者之義。
輙為解釋
運值隋末。
寇盜縱橫
海閙山暄。
無處紙筆
匿影沃洲
陰林席箭。
推度聖文
衣殫食盡。
仍蒔
薪。
勤兼曉夜。
凡歷五載
何日不見兵火
菜食水齋
雲被
孤居獨處
抽思卷舒常住之卷。
酬報
公元602年
身手
讚歎解脫之法。
仰謝心口也。
仁壽二年
奉詔
九夏弘宣。
六宮仰止
遣使送還
賜予良渥。
貞觀
公元610年
六年八月七日
終于國清寺
壽七十二。
臘五十二。
示疾
室有異香
臨終弟子曰。
彌勒經說世尊般涅
槃日。
眾名香。
煙昇若雲。
汝多焚香
吾將去矣。
因申
遺誡
詞理切至
門人感悟
靡不涕零
起合掌。
如有
所敬。
口稱安養四聖尊號各十聲
奄然而逝。
先是
公元1100年
元年
同學智晞臨終曰。
吾生兜率天矣。
先師
智者寶座行列皆悉有人
唯一座空。
天人云。
卻後
公元610年
六年
有頂法師來陞此座。
計歲論期。
審晞不謬。
輔行
云。
大師生存
常願兜率
臨終云觀音來迎。
當知
軌物隨機
順緣設化
不可一準
是月九日
窆于寺之
南山
智者陳時
欲創國清。
巳標基伐木
未遂
期。
囑師修營
一依舊式
大業之初
煬帝南巡
師以梵
宇新成。
出山迎接
引見慰問
酬對如響。
聖眷彌隆
員外散騎侍郎乾威送還
賜物三千段。
氈三百領
飯僧
落成增飾院宇
壯觀海西
神用無方
幽顯
化。
老父染患百藥不瘳
子祈救。
焚香法華
病者香氣入鼻而愈。
樂安嶺南曰。
安洲溪深樹密
不通
留連愛翫
顧而誓曰若斯地坦夷
當來
經。
曾未浹旬
白沙徧涌。
如玉鏡。
講法華光明以
酬願
一日擊鐘涅槃經。
海㓂忽來。
道俗駭散。
師怡
自若
渠魁反見門首兵旗耀日
執仗者長丈餘。
奮發
兇徒奔潰
佛隴講暇。
學徒累石為塔。
擬別
得二片為塔門。
有光英者先運一石
咸疑厚大
方欲
傍求。
師舉杖揮之。
即迸為兩。
厚薄均等
用充塔戶。
符契
師所著述涅槃二卷
十卷
玄問云。
古來
傳譯
什師命世升堂入室
一肇而巳。
肇作涅槃論。
翫味
卷不釋手
此復云何
答曰。
高僧盛德
日月
懷。
不親承。
其門難見。
然其作論談。
不在小。
非三
藏也。
其言不涉界外。
非別圓也。
歸宗指極
乃見通教
義耳。
觀心論疏二卷
式師収在隨函錄中。
且云攷其
所說
入品位。
江浙名流
或疑偽矣。
八教大意
卷.國清百錄五卷智者別傳一卷
餘闕本者不能
載。
法付智威
吳越國王謚總持尊者
孤山讚云。
三月
能語。
早歲出家
杖揮裂石。
言涌白沙
香流愈病。
鐘擊
摧邪。
智晞所覩。
推驗無差。
淳智贊曰。
佛世多聞尊慶
喜。
天台強記章安
法王樂說河傾
法子總持
海納
菜食水齋大教
冰牀雪被解雄經。
中結
苦勞
後人受賜何容易。
**附九弟
***普明法師
朱姓
會稽人
少小立志
異于常童。
聚沙
福事
刈蒿以為殿塔。
有僧乞食
因云。
即子既有善
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彼有初依菩薩
現身說法
洎大
公元618年
十四年
山越嶺。
來入天台
正值智者講次。
座眾
既散。
禮足歸依
願盡此生
師弟子。
智者笑曰。
宿緣
所牽。
今得相遇
於是服勤左右
晨夕無懈。
專求禪法
行方等般舟觀音懺摩
誦法一部
隆冬中
身不
衣絮
苦節行道
見僧云。
名法京。
未為嘉稱
可改
明。
此名曉朗。
照了三世
懺訖以啟智者
智者曰。
既冥
中所示。
改舊從新
智者玉泉
令造大鐘佛隴
用。
江陵道俗競為經營
臨鑄有盲人來觀。
知相不吉
摸。
破缺
乃倍土再造
支體不具者莫來。
遂得鏗
鉉。
聲聞七千里。
洎隱國清。
取水頗艱。
地多礓石
念曰
若此石出水。
不亦快乎。
言訖泉涌
周給遐邇
甞鑄丈
六盧舍那像。
異人施金。
而隱國清。
講堂狹小
師欲
廣之。
議于章安
安勸勿改。
俄有括州都督孝節
柱。
泛海而來
章安赤城
見師身長十餘丈。
高出
林表
翼從數十人
章安
苦諫之。
所欲當成
章安
感其神異
合掌向林曰。
不敢更諫。
一依仁者
創堂之
日。
感動山王
朝隱軫。
狀若雷震
摧樹傾枝。
一步
許。
佛隴下。
直到於寺。
至於日沒
還返舊縱。
砰砰
磕。
勢若初至。
房侍者
恒聞共語。
陰往察視
不見
形。
聽其言唯勸修善
緣畢示寂
換衣就滅。
經于信宿
左三指。
師不畜私財
得施隨捨。
金銅像十軀。
大藏二過
利益事。
一運其心。
金帛自送
充其支度
***智越
南陽人
止父求婚
出家
父從之。
剪髮
方。
智者金陵
北面請業
授以禪法
深達五門
玅。
誦法萬遍
居學徒之首。
智者晦迹台嶺。
四眾
以付之。
二十年間。
循循善誘
不違重寄
即為二眾依
止。
四部歸宗
智者忌辰
隋帝勅供千僧
師又以長餘
助之。
文皇后崩設齋
呪願每獲。
百殿曾不固留。
公元616年
大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示疾
右脇而逝。
山崩
地動
所見聞。
壽七十四。
***高麗波若
公元596年
開皇十六年
禪法佛隴
未幾證悟
智者謂曰。
於此有緣
閑居靜處
成辦玅行。
華頂
峰去此六七里。
是吾昔日頭陁之所。
往彼學道
進行
必有深益。
勿慮衣食
道訓以來
影不出山
十有六歲
公元613年
大業九年二月
忽至佛隴國清。
密告善友
壽命將盡。
來別大眾
數日無疾而卒。
龕出寺門
回旋示別。
眼即
便開。
至山仍閉。
覩者咸發道心
***清河法彥
大建七年智者天台
蒙授禪那
寂坐
林間。
不停房舍
入定七日方起
以證白師。
師云。
是背捨觀中第二觀相。
山神數嬈試之。
恬然不動。
公元611年
七年二月三十日卒于國清。
壽六十。
***會稽大志
顧姓
出家即事智者
智者見其形神洒落
高放物表
為立今名。
誦玅經。
索然閑靜
音聲清轉
忘疲
復於廬山甘露行杜陀行。
投身猛獸
獸輙
避去
飡粒若盡。
唯以餅菓繼命。
如是七載
禪誦不休
大業中屏除佛教
大法陵遲
遂衣孝服
慟哭
前三日。
誓捨形骸
明正教。
東都上表曰。
陛下
興隆三寶
貧道當然一臂嵩嶽
報國恩。
帝許之。
遂集七眾
大齋
絕粮三日
登大棚。
布褁其臂。
灌之
以臘。
如炬然之。
光徹巖岫
見者痛入心髓。
而志形色
不變
或誦經文
讚佛德。
眾說法。
聲聲不絕。
燒巳
下棚。
跏趺入定
七日而卒。
留願文七十餘紙。
意在共
諸眾生為善知識
讀之感激
無不墮淚
***臨海智璪
張姓
年十七。
二親俱逝。
釋服染病
久醫無
效。
乃於靜夜
力疾出庭
向月而臥。
至心月光菩薩
唯願大悲濟我沈痾
繫念旬。
夜夢一人形色異常
東來謂曰。
我今殊來為汝治病
即以口就璪身。
第吸漱。
涉于三夜
因爾稍痊。
灼知三寶是我歸。
仗投
安靜寺。
禮慧憑為師。
智者世良導。
伏膺請業
遣行法華懺悔二七日。
初夜懺訖就牀。
欲坐。
見九
頭龍地涌出。
上昇虗空
明旦咨白
智者曰。
此表九
道眾生聞法華經。
將破無明地。
入法性空耳。
又住寶
林寺行之。
初入懺夜如有人來搖動戶扇
璪問。
何人。
即答。
我看燈耳。
如是數過。
寺有慧成大德聞之曰。
堂素有惡鬼
今聞此聲。
取人也。
侵曉扣戶
喚之
未及應。
成繞堂喟云。
苦哉苦哉。
其人亡矣。
開戶
云。
汝猶在耶。
吾謂昨夜兒巳害汝。
故此嗟耳。
成咨永
陽王。
王遣數十人執仗防護
璪曰。
命由業也。
防護
所能加乎。
願諸仁者將領還城。
啟王云。
防人去。
鬼入堂內
槌壁打柱。
周遍東西
堂內六燈。
璪即滅
五。
留一行道坐禪誦經。
坦然無懼。
至三七日。
事恒如
此。
行法將訖。
青衣稱讚善哉
言巳不現。
甞往會
稽。
路由剡溪李行村乞食
主人進毒蕈。
食訖前邁
主人噉其餘。
皆吐痢幾絕
鄰人持藥追師
十里方及。
疾行無恙
問。
何故見尋。
具陳上事
師笑曰。
貧道
公元605年
他。
可棄藥而返。
信道力所熏。
不能傷也。
大業元年
駕幸江都
主僧出參引見內殿
遙見之。
避席
令坐。
通事舍人正方送還
智者千僧齋。
四十九人出家
施寺物二千段。
米三千石。
香酥等。
公元610年
又為造四周土墻
六年
揚州參見
給事侍郎
公遠送還
智者千僧齋。
一百人出家
施寺物
公元638年
一千段。
嚫僧絹各一疋。
九經參覲
貞觀十二年卒。
***頴川智晞
陳姓
先世官寓閩越
幼懷脫俗
年二十投
智者出家具戒
稟受禪決。
如救頭然。
佛隴
創造
整。
經臺未搆。
香爐峰者多栢木
有神據之。
無敢
睨視
咸請師伐之。
師曰。
山神護惜
不可造次
夜夢
香爐峰木。
用捨訖。
遂取用之。
大小咸宜
更無所
少。
智者沿江居民約。
捨作放生
永絕採捕
歷年
浸遠
復立扈梁師與章安智者塔。
焚香呪願
頃有
漁人見立在扈上。
意謂隨水。
呼舡往救。
不見矣。
相報示。
改惡從善
復停採捕
僧法雲欲往香爐峰
坐。
師諫曰。
山神剛猛
道力微弱
慎勿往。
不從
方越宿。
神即現形
驅雲令還。
自陳巳。
深生敬仰
山銅忽爾響震山谷
師云。
喚吾也。
香湯浴我。
十二月十七夜趺坐
如意說法
尋即寂然
眾哭不
巳。
復啟眸戒曰。
有生必滅。
世相如是
寧足悲耶。
今吾
去爾。
勿撓吾意也。
又云。
吾習禪來將五十年。
負信
施。
當自䇿勵
唐喪光陰
或問生處
答曰。
據吾所夢。
報在兜率
宮殿青色
在天西北
見吾先師
侍左右者
公元644年
皆坐寶座
唯一座空。
吾詢所以
答云。
六年
灌頂
當昇此說法
十八日旦
弟子曰。
汝等早齋。
吾命不
久。
有氓登山問疾
食竟辭還。
師念其遠來。
苦留不住
謂曰。
既不少留。
即當疾去。
雨必作矣。
杲日麗天
無雲翳。
頃之大雨傾瀉
日當亭午
趺坐而逝。
咸聞空
中絃管聲
龕于智者塔前二百步。
壽七十二。
初師禮
育王寶塔八萬四千拜。
旋遶千匝
紫文印于右
臂。
方整明亮
終身不沒
臨終告弟子云
眾聖印我。
也哉
吾生內院必矣。
***富陽等觀
公元1109年
孫姓
依止智者
天台貞觀九年十二月
公元1110年
餘杭法忍寺請敷演大教
至十年正旦皐亭廟神
菩薩大戒云。
禪師經過廟庭
弟子巡遊不在
今故
遠來求師授戒。
師即索爐然香云
吾為檀越菩薩
戒。
神蒙戒巳。
即便辭去
明日夜半
燒香剃頭
洗浴
淨衣
面西趺坐
彌陀觀音勢至智者號。
為慧法
師說三觀義云。
此親承大師口說者。
言畢而終。
***昭丘道悅
張姓
年十二投玉泉寺出家
常誦大品
若及玅經為日課
智者創造未有鐘磬
師於泉源
怪石懸之。
每誦經卷
通輙加一下
聲韻淩徹。
聞者
肅然
幽冥之途。
屢有祥感。
知而不傳
因患水腹
脹急
如鼓。
世醫拱手
唯念般若治之。
一夕誦次。
腹水
流。
試以手摩。
洪腫頓退。
茲非所謂轉重障輕受者乎。
隋末盜起。
兇賊朱粲遽來加害
端坐曰。
沙門也。
浮幻形骸
任加白刃
賊奇之而去。
師一生唯衣麤麻。
日止一食
且分其半以資飛走沈泳之屬。
慈善所熏。
或飛來肩上。
或招至手中。
雖弊服蔽身。
而絕𤼭虱。
隣居乞虱養之
居山五十餘年。
壽七十二。
永徽中
有見其跪足擎錫於清溪之上。
自稱般若法師
言訖
不見
*山門傳持教觀法天宮左溪三尊世家
原夫治推文景
文景之書且無一事可紀。
則其
緜固本根而壽。
漢氏之脈必有斡旋
運用者人皆
知締創之難。
不知保守之尤難。
上不遺夫祖宗
托之重。
而下合夫為天下得人之仁。
所以竝列
祖位無媿也。
三尊世家
**智威處之
縉雲人
蔣姓
母朱。
世業儒。
祖為唐興宰。
八為本州堂長
父母歸納婦。
中途忽逢梵僧曰。
何意欲違昔日重誓耶。
因示其五願曰。
一.臨終
念。
二.不更墮地三途
三.即還人中
不高不下處託
生。
四.童真出家
如法奉戒
五.不為流俗之僧。
葢師前
徐陵
年數歲。
家人擕以候誌公
公曰。
天上石麒
麟也。
後為陳左僕射智者止觀
深有所得
故立
此願。
今為蔣氏子。
實先酬不高不下託生之願。
智贊曰。
親逢智者良願
果作宗師副宿期是也
聞願巳。
不復還家
即往國清投禮章安
煬帝勅度四
十九僧。
師其一焉。
受具巳。
詢求心要
定慧圓明
寂照
公元760年
無礙
欲卜勝地
以所悟法門
饒益有識
上元元年
神力飛一錫於門外
洎尋之。
乃在蒼嶺通山
可五
百里
狹隘不容廣眾
凌空再擲。
軒轅丹山
華院也。
師既戾止
剪棘
班荊為座。
聚石為徒。
夜禪
殆無虗日
學子明來習禪者三百。
習講者七
百。
登座則有紫氣覆頂。
狀如寶蓋
烏雀旁蹲。
有若
畜。
煬帝甞以塵尾扇.辟支佛牙真金像雕.檀龕賜章
安。
章安回施永鎮伽藍
艸創之初。
眾苦無水。
乃浚一
井。
二尺許。
供給千眾。
冬夏無竭
迄今賴之。
師身強
七尺
骨骼古雅
封官朝散大夫
大師號。
天與多能
富于才藻
甞製桃巖寺碑
王簡棲頭陀寺氣度
公元682年
相埒
永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示滅
異香七日
絕。
方其坐滅之時。
隣郡仙居上畈之人。
見其赴俗舍
之齋。
咸謂至人行無方所
起滅不可測也。
吳越國王
謚玄達尊者
皇祐初仙居伍袟於傳道處。
宇以
公元1082年
殿亭。
奉安真像之夜有虎遶殿三匝而去。
元豐五年
十三代孫繼忠。
躬禮舍利
增飾其塔。
行實而論曰。
與天宮威同時
行化俱受封官繼祖之位
橫論
之。
只有八世
分則成乎九也。
如來般涅槃後。
結集一代教典
二弟子。
一名商那和修
一名末
田地
故付法藏中。
橫列二十三。
豎分二十四。
二弟
居國雖異。
行化則同故也。
智者示滅
章安結集
一家教觀。
二弟同時行化
結集日。
煬帝送供十
年。
阿難結集闍王亦送供一夏
挹流尋源
智者
東土一佛
章安多聞何殊阿難
二威不異商那和修
與末田地
煬帝闍王亦外護符契。
平昔坐禪舊地
涉三百載。
春艸不生。
異哉。
**慧威
劉姓
東陽人
幼入空門
祝髮受具
縉雲威大
弘台道。
摳衣焉。
刻志禪那
忘寢與食。
覩師墻奧。
千里
多居山谷
罕交人事
故其止觀說行。
無得
而名焉。
惟見其深入威師之室。
遂以小威稱之。
法付
弟子玄朗
吳越國王謚全真尊者
**玄朗
字慧明
雙林善慧大士六世孫也。
瑞夢
有娠
產巳但莞爾而笑。
未甞啼泣
九歲𨽻業清泰
公元692年
寺。
授經過七紙。
如意中剃度
得戒於光州律師
會稽宗禪師商確祕要
互相述許而各云大旨
未周。
聞天盛行止觀法門
可以銷眾滯。
一理
親附之。
一家宗趣靡不精通
悟解深密
復依恭禪師
研心法。
以十八種物行頭陀教。
深厭人寰
志棲林
壑。
因巖建立招提
面列翠峰
左縈碧㵎
艸氈
枕。
凡三十年。
因號左溪
每言。
泉石可以昏蒙
雲松
可以遺身世。
以此始。
以此終。
故心不離定中。
不甞藥味
揉紙而衣。
掬泉而食。
誦經則朔禽下聽
鉢則群猿來捧。
有盲狗至山長嘷于地。
特為懺悔
逾旬日。
雙目豁明。
每翹跪祈圓通大士
願生兜率
苑。
觀近彌勒焚香
斂念咸降舍利(天寶中建塔藏之
會昌毀廢
有僧緘
公元973年
祕歷授來雲。
開寶六年建塔巽隅安奉焉)。
開元十六年
剌史王正容屢屈。
出山暫居城郭
擬親法喜
辭疾不就
博通儒典
羣言
其所止觀
為本祗樹園內。
甞聞此經。
燈佛前無有少法。
因字以詮義
因義以明理
因理以
同如。
定慧雙修。
空有皆捨。
此其略也。
剌史張成綺撰
行狀凡三千言。
謂師誨人無倦
不待眾。
一鬱多羅
四十餘年。
尼師壇
終身不易
食無重味
居必偏廈
非因尋經論
不徒一燭非因瞻禮聖容
不虗行一
公元728年
步。
遂得遠域龍象
隣境耆耋填門擁室。
陽夏陰。
弗召而自至也。
所居蘭若
坐非正陽
屋宇凋零
移殿
與像。
用力實艱。
杖錫指撝工人
聽命從舊貫。
儼若
天成
又壘二塔。
繪事不以牛膠
悉調香汁
細行
若此
一日門人曰。
六即道圓
萬行無得
戒為心
公元754年
本。
汝等師之。
天寶十三載九月十九日示寂
壽八十
二。
臘六十一。
有夢其居寶閣四重者。
寤告其隣。
夢亦恊。
葢表欲界四天慈氏內院也。
荼毗巳。
門人
舍利塔左溪西源
像法也。
信人舍利塔
州之東源
永慕也。
稟法十二人
的子湛然
故淳智
贊曰。
大慈無倦人心
門下果生英傑嗣。
新羅法融
理應.純英悉葉舊學
來傳此道。
流布海東
吳越國王
謚明覺尊者師撰法華科文二卷
修治法華文句
千卷
禹山沙門神逈為之敘引普門子序止觀輔行
傳弘決云
惟昔智者大師降生示世
誕敷玄德
大拯
橫流
覆簣於大思。
振絕維於龍猛
命家作古
以中
觀為師宗立極
建言以上乘為歸趣
爰付灌頂
灌頂
引而伸之
欽若弘持。
廣有記述
教門戶牖
自此重明
繼之以法華威。
威公宿植不愆千素。
復次天宮威。
公敬承如水傳器。
授之左溪玄朗
玄朗卓絕
天機
斷。
相㳂說釋遑恤我文載
敭於毗壇湛然
然公間生
總角
頴悟左溪
深相器異
誓以傳燈師子
永嘉真覺
大師同門友(玄覺)。
特貽手帖
招覺山居
復書千餘
言。
有喧不在廛。
不在山之語以激之
山中穆公
于石而序之曰。
師與覺同道也。
師之言非不知也。
將有激云示覺之言。
非責也。
彼將有說云爾
非常
所知
反是而議者惑也。
招提遺迹頗形賦詠
與耆
年所談脗合。
永嘉虗巳。
云巖上引眾飛錫杖。
即卓菴
時山水竭涸剌。
山以錫之說也。
雙林紹光云。
神鬼
棺葬遠峰即弟子欲塔其舍利
神物潛瘞之說。
華仲云屏石挂秋雲
即葬巳。
神運石
屏障卯位風
之說也。
是三者。
質諸李華碑銘
不合焉。
世尊
道因神其事耶。
銘云。
磁石湊金。
澄流見月。
法與心起。
緣隨定沒。
眾生未度。
我為舟筏
將如趙代
豈忘荊越
趍道云何
知之在行
煩惱鷇。
寂滅城。
不住之住。
不生之生。
兜率天樂。
徘徊下迎
潺湲左溪
東入滄海
青松白月
亡地在。
四輩盡哀
時乎不待
頌德空嶺。
劫塵無改。
**附三人
***神邕法師
字道恭
蔡姓
暨陽人
襁褓中聞唱經聲。
凝神側聽之貌。
年十二。
辭親入道
請業法華
公元738年
師。
開元二十六年
勅度𨽻籍香嚴寺
依法玄儼師。
四分律鈔
儼曰。
此子當為學者司南
出輔篇律
記。
抉其膏腴
窮彼衢術(遂音)。
一宗學子
罕能與聯鑣
軌者。
又從左溪天台止觀法華玄疏.梵網經等。
敷演
學者宗之。
天寶中長安
安國寺
公卿
風。
結轍而至。
方欲大闡禪律
倐值安史梃亂。
東歸
湖。
經歷襄漢。
著作郎韋子春
氣剛學贍。
與之酬抗
子春折角
滿座驚服
舍人范咸歎曰。
闍棃可謂塵外
摩利。
中師子矣。
故鄉法華
名卿鉅儒賦詩
復。
支許之游。
為邑故事
至德迄于大曆
頻受
眾請登壇受戒
丹陽以南金華以北稱為教授師。
伽藍焦山以接衢婺往來之眾。
吏部侍郎奏上
額。
大曆初
嶽道士吳筠造論數篇。
斥毀釋教
無知
者惑之。
師與勍敵
旗鼓纔臨。
倒戈矣。
遂著破倒翻
迷論三卷
佛法興行
師之力也。
朝以僧統獎之。
貞元
四年示寂
塔于大曆北京
弟子智昂.靈徹.進明.慧
昭等咸露鋒頴。
禪律互傳。
祕書首挍書郎陸灌為銘。
戶部員外郎丘上卿為碑
***吳興道
字宗達
張姓
崇勳茂德
世為吳中右族
夙負殊操
潔士稱之。
榮耀不足關於心。
聲塵未嘗
其性。
年二十。
天竺威師進具
報恩興師
毗尼
學。
愀然而歎曰。
孔老之學。
不明三世昭昭之業。
異適而求冥山
先佛則不然。
萬象無根
我獨以
無生一念覆疑山之峻。
囦流妄有。
我獨以不二字
停倒海之波室。
是遠而悟者天隔
遂誓傳台道。
親稟
左溪
一受心宗
方造其極。
物有凋折而苦節不衰
晦明至行不變
法華三昧淵乎我裏。
從容
門人曰。
堯舜之民不必獨。
獨義教之至也。
若不
至。
民何外焉。
吾恐大教未周。
羣機未發。
諸子於邪
見之網。
吾徒得無過乎。
乃欲廣寫法華經。
道場
經院以燭繼。
景揚大雄慈聲。
葢平生之願歟。
一之日
發其心。
二之日規其趾。
作不逾序
功成焉。
寺山
福地
嗚呼
羣峰合沓就我
大藏孤峙
疑天
作以待用
此持經之境也。
及以清晝山空次不動
真念
凝乎寂寞
經聲在於窅冥
此持經之聲也。
大曆
元年
州將韋元甫兵部尚書劉晏侍御史王圓開.州
刺史陸尚.殿中侍御史陸迅.大理評事張象境。
誘其
心。
共獲殊勝
相與飛表奏聞
詔書特下。
署名曰。
道場(蘇州研山報恩寺)。
焯乎盛哉
經王之慧日
昇于天孚。
自江以東。
總一十七所。
皆因師之首置也。
舉精行大
二七人
持法華。
報主恩也。
師以無緣慈眼極觀
四生
多溺空見
乃鑄盧舍那及毗盧遮那像。
明智
不有
法體非無。
將欲古佛證經之由。
乃起多寶
塔。
淨土受生之業。
遂作彌陀色身
法華一經駭。
聞得記。
方等四部
喜廣教盡。
無垢淨光
葢是如來
開方便。
疏雖有作。
功乃無為
人天機。
便知有殊
常之福。
又寫天台一教。
溢乎道場
真詮昭昭
清景
不極
師又曰。
佛法壽命
其惟常住乎。
常住不存
我法
安寄。
於是買莊二所
田為義。
嘉穀以登身田
修。
期聖利不絕。
自非平等之施。
孰能於事理雙全哉。
物伇我慈。
日月不足
門人有懈廢者。
接彼退機。
講法
玄義天台止觀四分鈔文。
臨壇度人。
授心揚律。
盈乎石室之籌。
天寶年。
靈巖道場行法三昧
大明上燭天界
我身正念。
儼在光中。
以問荊溪
溪曰。
智慧光明。
從心流出。
精志所致耶。
又於本
寺入法華道場
忽覩此身在空中坐。
先證者知是滌
公元784年
垢之相。
不然
萬法有無礙之用哉。
興元元年七月
二十九日
告終于支山本寺。
壽七十一。
臘四十六。
當寺。
葢公.輸公同大殿忽崩。
得非法匠將亡之應
乎。
示寂之日。
驕陽久焉。
嘉苗若燎。
辭世之夕。
風號
暴。
天地慘黷
亦我法陵遲之變也。
傳教門人靈輸.法
盛.道欣入如來室。
得厥鴻猷
張而未弛。
奉教門人
靈源等。
高志警拔
德隣先賢
志行以撿議。
敷大
乘以基性。
霅川皎然夙聆德聲
勒銘于石(金鈔杼山集)。
***大義
蕭山徐氏子。
生而英特
七歲父授書籍
記數千言
十二從釋山陰靈隱寺
凡是經教開卷
公元555年
通。
敬畏之。
中宗即位
制度人。
師試蓮經
中第
一。
自後聽習弘闡稱心
開元中所親
因入天台
佛隴
𨵃大藏
劬勞
謁見左溪
稟承止觀
超然悟心
以畢大事
平生誦法華.涅槃
大.小戒本以為行業
時。
咸聞空中天樂聲。
*山門記主荊溪尊者世家
嗚呼
聖賢應迹
豈曰無故而來
譬之泉流不至甚急
以木槩之。
驚波遽起。
故必有累卵之危。
然後見徇
守死之節。
古曰。
疾風知勁艸
板蕩純臣
生乎百
之後
金湯正法
功齊力倍於教主者。
荊溪是也
佛隴之道。
得不岌岌乎。
其殆哉。
撰記主世家
**湛然
戚姓
常之荊溪人
人尊其教。
以為號。
家世
儒。
獨有拔俗志。
童齓邈然
異於常倫
年十七訪道
淅東。
金華芳巖和尚
示以天台教門
及授止觀等。
本因求於左溪
溪與之言大駭異日謂曰。
汝何夢矣。
答曰。
疇昔之夜。
夢披僧服。
二輪遊於大河之中。
曰。
嘻汝當以止觀二法羣生生死淵乎。
乃付以
平昔弘之說。
師德凝粹
神鋒爽拔
其密識深行。
冲氣慧用。
方寸之間。
合於天倪
始以處士
傳道學者
悅隨群流通川也。
天寶初
縫掖登僧籍。
年三十八矣。
尋詣越之曇一律師
博究律部。
次往吳
門開元蘭若
敷演止觀
左溪歿。
師挈密藏
獨運于東
南。
弟子曰。
道之難行也。
我知之矣。
古之至人
靜以
觀其復。
動以應其物。
二俱不住
乃蹈乎大方
今之人
或蕩於空。
或膠於有。
自病病他。
道用不振
將欲取正
捨予誰歸。
於是大啟上法
旁羅百行
盡攝諸相
入於
無間
文字以達。
導語以還源。
乃祖述所傳章
句凡十餘萬言
心度諸禪。
身不逾閫。
三學俱熾。
群疑
日潰。
求珠問影。
見罔象之功。
行止觀之盛。
本師
也。
痛念智者破斥南北之後
百餘年間。
學佛之士
俱以雙弘定.慧。
圓照一乘為事
初無單輪隻翼之弊。
豈期自唐以來
傳衣鉢者。
唱於嶺嶠
法界
名相
者。
盛於長安
是三者率皆道行卓犖
名播九重
帝王範。
故得侈時其學。
自名一家
然而宗經。
論。
判釋
無歸華嚴者。
唯尊我佛。
唯識者。
不許
經。
與夫教外別傳
但任胸臆而巳。
師追援其說。
一一
辨明
誠欲指南
方位不易
橫身受敵不惜也。
識者
謂非。
荷負此宗。
則圓義永沈矣。
楊子雲曰。
昔者
塞路
孟子辭而闢之廓如也。
後之塞路有矣
自比於孟子
今於師亦云。
葢昔天竺祖師馬鳴造大
起信論。
首述歸敬三寶
偈有曰。
及彼身體相。
法性
真如海。
賢首藏師消釋之。
乃謂釋論云。
眾生數中
名為佛性
馬鳴作一三寶
贊之賢主
作別
三寶釋之。
師謂非唯不符佛祖大意
亦乃釋論初無
是說。
清涼觀師於華嚴大疏復以瓦石性之
翼成賢首偏見
因有金錍之作。
葢申涅槃佛性
進不
教部權實之義以救其弊。
故假夢寄客
立以賓主
欲茲錍一施
厚膜必去。
一切處。
悉見毗盧遮那之
指耳。
又憫天台五義釋題四釋消經。
乃說巳心中
行法門。
前後諸師與夫儒宗悉皆罔識名字
故於
止觀輔行法華記中力為發揮
更與諸宗對辨。
釋法文句
說界如。
則斥賢首宗一中無量
一界
具十。
一一十如。
自若他。
若因若果
一心故。
故云
無量中一
一中無量
不可一說
不可以多說。
不可
權說
不可以實說。
因果善惡空有大小凡聖.漸頓.
開合心法
正一自在
一切諸法悉皆如是
是知
法界者。
未窮斯玅。
致使惑果事而迷因理。
如論慈
恩釋四種聲聞曰。
人見經教中一定性聲聞
便謂
灰身滅智
無成佛之因。
誰知滅後彼土得聞。
又曰。
不知彼論。
自申方等唯識
所以迦葉自悲敗種
至法
華會
敗種還生
天親即以其論(法華)申之
若棄如來
實之文。
而滯菩薩弘權之教。
偏執之愆莫大(指唯識論)。
申之可知
又曰。
全迷玄文大旨
而欲文句消經。
蔽理觀深微
而但以事相釋義
言弘斯典者遠矣。
問弘經者為名利壅巳。
大悲益他自行暗於玅宗。
何殊無目而導。
彼此俱迷。
自他咸沒。
如論止觀明靜
前代未聞。
著述及習禪者曰自漢明夜夢。
洎乎
朝凡諸著述
當代盛行者。
溢目預廁禪門衣鉢相傳
者盈耳。
豈有不聞止觀二字
未若天台說此一部
定慧兼美
義觀雙明
一代教門
法華經旨。
成不
思議十乘十境
待絕滅絕
寂照之行。
前代未聞。
斯言
有在。
南山歎曰。
衡嶽台崖雙弘定慧
南山
附而虗授哉。
又因感遇止觀有旨歸處
及歎六宗(陰陽
儒墨名拜道德)九流(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
與此背馳
則曰。
今運居
像末
矚此真文
自非宿植玅因
為難遇。
十乘.十
出自一家
十界.十非他所未簡。
教行無準
如何
歸。
且如六宗情期大同
九流詮述小異
莊生歸於
爾。
老氏專歎去奢
況馬祀。
羊烝。
因招三惡
晡祠祭。
果致燒然。
如此旨歸所趣。
非遠尚不逮人天
何關
藏通漏盡
如其所計豈。
凡有所說
混一如。
願諸
同遇者。
深生慶幸心。
來世重聞。
早契無生忍
又曰。
適與江淮四十餘僧往禮五臺山
因見不空三藏
含光云。
曾侍三藏親遊天竺
彼有僧問曰。
大唐
天台教迹。
最堪簡邪正
偏圓
止觀
功推第一
能譯之。
至此土耶。
豈非中國失法求之四維
而此
少有識者
魯人耳。
厚德向道者
莫不仰之。
敬願
學者行者
隨力稱贊
應知自行兼人
竝異他典。
若說
若聽。
境智存焉。
若冥若顯。
種熟可期。
竝由弘經者有
方故也。
直爾講說
是弘經者。
何須衣.室.座之三
誡。
如來所遣豈可聊爾
省躬揣見。
自覺多慚。
迴以
眾緣。
強復疏出。
縱有立破。
為樹圓乘。
使同志者。
開佛
知見
終無偏黨
而順臆度
冀諸覽者。
悉鑒愚誠
一句
染神。
咸資彼岸
思惟修習
永作舟航
隨喜見聞
恒為
主伴。
若取若捨。
經耳成緣。
或順或違。
終因斯脫。
願解
脫之日。
依報正報。
常宣玅經。
一剎一塵
無非利物
願諸佛。
冥熏加被
一切菩薩
密借威靈
在在未說。
為勸請。
若有說處。
親承供養
一句一偈
增進菩提
一香
永無退轉
天寶末大曆初
優詔連徵。
辭疾
不就
始居蘭陵中。
清涼
晚歸台嶽
大嶽大飢
際。
揭厲法流
學徒愈繁。
瞻望堂室
以為依怙
師慈以
接之。
謹以守之。
大布而衣。
一牀而居。
以身誨人。
耆艾
不息
和易所及
麤狂擾從
德充化成
身世俱離。
建中
公元744年
三年二月五日示疾
佛隴語學徒曰。
無方
無體
生歟。
死歟。
旨一貫。
歸骨此山。
報盡今夕
要與汝
談道而訣。
一念無相謂之空。
無法不備謂之假。
不一不異謂之中。
在凡為三因
在聖為三德
爇炷則
初後同。
相涉海則淺深異。
流善利利人在此而巳爾。
其志之言訖
隱几泊然
壽七十二。
臘三十四。
門人
全身起塔祔于智者塋兆西南隅。
師有始終心要
厥今盛傳
神智釋云
因始果終。
諦德無別
華嚴名法
身。
方等為實相。
般若佛母
法華髻珠
涅槃號佛
師。
三諦一法
佛說種種名。
龍猛之而造論。
智者
得之開拓
傳及荊溪
立為心要
是則佛祖授受
不旨歸乎此矣。
像末情澆。
不能信重
而更別求心
之術。
良由近代大乘雜濫故也。
悲夫
神智
贊。
則師之顧命
獨以三觀為訓者。
真法慧命之所
存矣。
師所著書法華釋籤(內有十不二門別行).法華疏記.止
輔行十卷法華三昧補助一卷方等補助
二卷.略維摩十卷
三卷
重治涅槃疏十五
卷.金錍止觀義例一卷止觀文句科各六卷
司封員外郎李華止觀大意一卷
此外製述
不傳
梁肅於師碑銘後復論之曰。
聖人不興
其間
有命世者出焉。
智者以法付灌頂
再世至于
左溪
明道若昧。
待公而發。
乘此寶乘
煥然中興
葢受
業身通者三十有九。
搢紳先生高位崇名
屈體
教者。
數十人
師嚴道尊。
遐邇歸仁
嚮非命世而生。
何以臻此。
入室弟子元皓.以肅甞摳衣公堂
獲知
德善與教之所由然也。
俾刻金石
紀于舊山
無所
愧。
不敢讓。
止觀統例云。
當二威之際。
止觀法門
緘授而巳。
其道不行。
天寶中左溪始弘解說
知者
葢寡。
荊溪廣以傳記
數十萬言。
網羅遺法
勤矣備矣
寧僧統云。
觀夫梁公之論。
筆勢痛快
轥轢前作
非此
何以鴻儒
此筆何以哲匠
深入堂奧
宗廟之美。
百官之富宜其語不虗發矣。
吳越國王
謚圓通尊者
宗元錄云。
元祐間
永嘉忠遣門人掃塔
艸棘荒蕪
卒難辨認
即按梁公碑云大師瑩兆百步
尋而獲之。
其龕巳空。
乳香一塊
夜夢元弼山神
曰。
昨者天神遣多人取全身去也。
不須再懷猶豫
就舊基建石塔焉。
**附四人
***普門子
何姓
嶽州人
史部尚書晏之後。
父珍。
為常
義興
師屢戰文場。
存登膴任。
抽簪脫俗
南嶽
方丈之中。
儒書釋典
銅缾錫杖
麻衣葛屨而巳。
天台一宗
深有造詣
又得古文關鍵
荊溪與之為
多聞友。
甞為荊溪撰釋籤及輔行序。
言習禪之弊最
切。
其文曰。
虗無者。
名教之道廢。
遺文字者。
述作
義乖古。
梵皇乘時利見
聖賢道契
德音莫違。
尚假
言詮寄諸結集
況時淹像季學。
知幾領會之賓。
無一二。
有窮默坐
甘節昏懵
白首論心
遲回
於半滿。
人之多僻若是乎。
未階捫象。
各陳乳色。
即心是佛
悟入之門。
不異空。
本末誰迹。
冥絕
待。
章句何施。
嗚呼
大教陵夷若是
葢由未辨文字
性離。
孰喻總持之功深(云云)。
梁補闕送虗上人歸越
有云。
東南高僧普門元皓
予甚深之友。
豈苟云乎
公元749年
八年季冬。
六日示寂君山偏室
壽八十四。
臘四
十五。
門人環集遺文二百餘篇
勒成十卷
陽羨
蔣防為之序。
然古謂嶽州君山
宜興亦有君山鄉。
鄉有淨樂寺。
荊溪受業相去數里有南嶽寺
乃稠
道場
土人云。
袁府君治此有善政。
為地主。
廟號
果利。
沒時天降銅棺。
鬼神營葬山頂
號君山(亦曰銅棺)。
豈師甞居此。
南嶽土人賢其父子
因以嶽州君山
名名其所居耶。
***元皓法師
字廣成
秦姓
吳門人
幻依晉陵靈山寺慧
禪師出家
具律戒。
𨽻本州龍興尋。
荊溪囑累弟
子。
受法止觀
巳得醍醐
深以修大行
感大果。
大網
大處為其大願
宴居三昧
常隨佛後。
希夷
得。
人莫能知。
注解涅槃經為其首序
則錄其所
證之意。
見于文耳。
此乃師之法要
王輔嗣之說
易。
司馬遷自敘
管仲能言輕重
孟子贊揚春秋
公元817年
儒釋不同
其義一也。
元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公元818年
滅。
明年十一月十三日闍維
塔于本郡虎丘東山南。
原師耽學味道
不涉餘事。
荊溪言。
曾無倦色
分折
義理
別川注。
默記暗誦
一言不失
數年之後
人始
知之。
荊溪歎曰。
回也如愚。
好處山林
宴坐一室
以梁
二君苦勸請之。
始著涅槃經解
既成之日。
二君
亡。
此亦師獲麟一句也。
同學知名百餘人
成乎事業更相輝映
則有上都雲華清涼觀法
師。
孔門游夏焉。
不列僧數者三人
翰林梁肅.諫
大夫蘇州剌史田敦.撿挍右散騎常侍兼御吏中
太原尹河東節度使崔恭
緇流受業五人
持經講論
之無窮。
崔公行紀德。
鑱諸琬琰
立于
虎丘羅漢石壇之左。
鎧菴曰。
崔公此碑乃師實錄
者方知。
止觀統例云。
荊溪滅後。
知其說者適三四人
葢指師與崔梁等也。
又見清涼觀師曾稟受荊溪
觀。
厥後恃其辨博
別生異見
迯逝天台螟蛉
賢首
荊溪金錍義例之作屢有彈訶云。
***梁肅
字敬之
早從釋氏學。
天台宗教於荊溪
執弟
子禮
志在一乘
最為精博
孤山承云
朝廷中得
道者
梁學士一人而巳。
公嘗刪定天台止觀
六卷
見行于世。
慈雲謂其文雖簡要
修相闕略
又述止觀統例。
其文雄深雅健
有易翼。
中庸步驟
韓昌黎獨步元和
然以五原及諸文較之。
不及
也。
唐史謂大曆貞元間
文士尚古學。
唯公最稱淵
奧。
愈從其徒游。
銳意鑽仰
自振一代
觀此亦可
知韓筆所自來矣。
柳子厚先友
亦稱其最能
為文
公。
又述天台荊溪碑銘
崔恭序之曰。
知法要識權實
天台山禪林寺碑。
達教源。
用境智。
荊溪大師碑。
至今山家金石之文。
唯此二碑為冠。
子厚龍安
禪師無姓和尚等碑及東海若等文。
本朝晁以道
明智法師碑敘教。
觀師承遠端緒
東南文寶
庶幾焉。
公有文集二十卷
惜其板本磨滅
無與再刊
者。
鎧菴曾於北蜂處覩寫本
無為子楊傑親題其後
公元793年
鑽仰無巳。
貞元九年十一月卒于長安
享年四十三。
崔公云。
朝廷尚德
故以公為太子侍讀
國尚實錄故。
以公為史館修撰
發號令敷王猷
故以公為翰林
士。
三職齊著。
則公之處朝廷不為不達矣。
年過四十。
士林
比夫顏子黃叔度不為不壽矣。
碌碌者。
老於郎署
白首久世
何補哉。
***法劍
房州龍興寺
嶽州道場
楞伽北峰
越閫五十載。
鄉閭氏族不以告人。
而世以無姓稱之。
或曰周人也。
讀法金剛般若等經。
逾千萬。
或說
有為
曰。
未甞作。
或譏以有跡。
曰。
未甞行。
受教
不失其宗。
聽信不惑其道。
楊炎道州宰相
徵過焉。
以為宜居京師
強以行。
不可
將以聞。
曰。
願間
公元794年
乃往
明年楊玄相位竄謫南海上。
如其志。
李蕚
嶽州
恃辨盛氣
欲屈其道。
聞一言。
服為弟子
河東
藏之舉族受教
京兆尹楊嚴以其隱地為道場奉
和。
張惟儉
西峰廣其居。
凡以貨利堂下者不
選紀
受之亦無言。
柳子厚銘讚曰。
和尚順承中道
而紹天台之本。
統勤求端慤
而成極樂至願
雖其
不可聞。
以時事𢎿之。
則師當為荊溪弟子
以子
厚稱梁肅先友
普門所敬。
楊炎敗於建
中之元。
荊溪滅於建中之三。
天台本統荊溪
其誰哉。
故其碑云。
和尚嚴事
皆世高德可見
終于
聖安寺
法付懷遠
遠居長沙安國寺為南嶽戒法
來侍師。
會其終。
全身葬于卓然師之塔東。
*山門授受脩外琇竦寂通七祖世家(內附二人)
原夫䆳脩而降
葢有潛德而不耀者。
中興導師
所業
實權輿焉。
五嶽崢嶸
崑山產玉。
四溟浩渺
水生金。
緬懷繼世之功。
敢靳特書之筆。
母以子貴
詎不信然
若夫興復振起之。
則寂通最為渤澥
之平相矣。
撰䆳脩外琇竦寂通世家
**道䆳
不知何許人
大曆中荊溪委付止觀輔行記。
公元805年
其敷掦。
同門公素畏服之。
貞元二十一年
有最澄
者。
日本明敏僧也。
遠泛溟涬
來求教法
䆳師講誨
弟子
盡寫一宗論疏歸過天台
郡守陸淳求一
言作據陸判云。
最澄闍黎形雖異域
性實同源
特稟
生知觸類玄解
遠傳天台教旨
又遇龍象䆳師。
總萬
行於一心
殊塗三觀
親承祕密
理絕名言
猶慮
他方學徒
未信受用
印記
安可不從
巳而泛海
旋指一山天台
號一寺為傳教
風行電照
盛化
國。
遂遙立師為其天台始祖焉。
師更有素.脩二師傳家
**廣脩
留姓
東陽昆人。
早歲入䆳師之室。
研窮教觀。
日誦法華維摩金光明.梵網及四分戒本。
天台刺史
公元843年
韋珩講摩訶止觀于郡齋
會昌三年二月十六日
終于禪林
壽七十三。
臘五十二。
󰢍全身金地道場
公元866年
門弟子甚夥。
法付上首物外
咸通七年
門人良諝
發墳火葬
得舍千餘粒。
重塔藏焉
**物外
揚姓
福州侯官人
初從脩法師定慧學。
值大
歉歲
艱於乞食
跏趺入定
弟子曰。
汝如不死。
五穀登時
當擊磬引我出定
後果歲方從定起。
公元885年
中和五年三月十五日
終于國清。
子敬休.慧凝.元
琇。
塔在智者塔院側。
**元琇
天台人
弟子清竦常操
下義從。
下德儔。
下慧贇.修雅
越州人
餘姚龍泉上方僧紹恩誦
法華
作歌曰。
山色沉沈。
松煙羃羃
空林之下。
盤陁
之石。
石上有僧。
結跏橫錫。
白蓮經。
旦至夕。
左之
右之
虎跡狼跡
十片五片。
異華狼籍
偶然相見未深
相識
是古之人。
今之人。
是曇彥。
曇翼
我聞此經
深旨
覺帝稱之為大事
今日冥心子細聽。
醍醐
入集腹裏
佛之意兮祖之髓。
我之心兮經之旨。
可憐
彈指舉手
不遠目前正是
大矣哉。
奇特
空王
要使羣生得。
光輝一萬八千土。
千土皆作黃金色。
六道一光中。
狂夫猶自彌勒
我恨當年學空寂。
一得無心便休息
今日聞誦此經。
始覺驢乘未端
的。
我昔心猿調伏
長將金鎻虗拘束。
今日聞誦
此經。
始聞無物為舉跼。
我亦當年神兒戲。
長恨光陰
半虗棄。
今日聞誦此經。
始覺聚沙小事
我亦當
年學吟詠
將謂冥掜亂禪定
今日聞誦此經。
何妨
筆硯真性
我昔曾遊山與水。
將謂他山故里
日親聞誦此經。
始覺行行寶所
我亦當年不出戶。
不欲紅塵治步武。
今日覩聞誦此經。
始覺山河無寸
土。
師誦此經一字字
字字爛嚼醍醐味。
醍醐之味珍
且美。
不在唇。
不在齒。
只在勞生方寸裏。
師誦此經一
句句。
句句白牛動步
白牛之步疾於風。
在西
在東。
在勞生日用中
日用不知一何苦。
酒之腹。
之腑。
長者揚聲不迴
何異聾兮何異瞽。
世人之耳
非不聰。
耳聰向經中聾。
世人之目非不明。
目明
向經中旨
合聰不聰。
合明不明
轆轤高下
浪死虗生
世間縱聽師之音。
誰人能識師之心。
世人縱識師之
形。
誰人能識師之名。
名醫王行佛令。
未為勞生
心病
能使狂者定。
垢者淨。
邪者正。
凡者聖。
如是則非
但人恭敬
恭敬
亦合動龍鬼讚詠
讚詠
豈得
覺合廣之徒不稽歸命
**清竦
天台人
弟子志因.義寂.覺珍。
因。
錢塘人
弟子
贄.義清.可榮.晤恩
恩。
見荷扶持傳。
**羲寂
字常照
胡姓
永嘉人
在孕母厭葷血
及產乃蒙
紫帽而出。
齠齓即白二親
求入開元寺投師
師授法
華經。
讀誦㫷月而徹。
老宿悉奇之。
祝髮會稽
律。
深達持犯。
復造天台
求授止觀法門
其所領解
河南一徧照也(古傳蒲州不聽泰。
溜州一徧照)。
智者所說教迹。
安史挺亂以來
會昌籍沒之後
當時碩德但握半珠
隱而不曜
所有法藏
多流海東
痛念折枝摧。
網羅之。
先於金華古藏中。
僅得淨名一疏而巳。
後以
錢忠懿王覽內典
昧於教相。
請扣韶國師。
韶稱師洞
明台道。
王召師建講
遣使日本
求其遺逸
仍為造
寺。
賜號淨光
追謚九祖尊者
台道鬱而復興
師之力
也(僧寶傳韶適與智者同姓
後身也)。
嚴教主拜像詩云。
憶昔昏霾
里開。
德星一點耀南台
修真自神州起。
法僧
日本來。
道樹幾將巨蠧
慧燈相次寒灰
當時
扶持力。
塵劫茫茫可哀
太平興國初
夜夢寺東
樓柱陷地。
意頗惡之。
翌日徙居西房
是夕雨驟
作。
山頹樓𡉏。
眾謂師獲天眼通焉。
雍熈初
永安縣
精舍請師為四眾三聚戒法
佛像前獲發願
公元865年
一紙
即。
唐咸通六年沙門希皎為七鄉人施戒。
裝塑是像。
願捨報後。
復為男子童真出家
常持布
褐。
傳法利生
以是推之。
師仍皎後身也。
黃巗邑
信士
乘舟泛江。
流水品。
諸水族。
智者昔日
靈石道場。
宛同祖禮文中
方舟泛泛清江上。
法語
碧浪心也。
又甞於明之育王。
夢登國清上方
見寶
一所題曰文殊
觀音大士從臺以手接師。
須臾
驚覺
自是以來一揮塵。
則摐(初江)金玉應召
羽啇和
公元884年
親。
九旬談玅
殆不相違
四年十一月四日示疾
囑門
不許哭泣
祭尊但累小塔。
窆于方丈而巳。
年六十
九。
臘五十。
郡城戒法者。
迎師真相開元寺祭享
縞素哭泣
若喪考妣
郡牧元龜為詩悲悼之。
講三
大部二十許座。
光明淨名梵網等經。
金錍等論亦各
二十徧。
所著止觀義例法華十玅不二門科節各數
卷。
今逸不傳
得法弟子百餘人
海東來學十人
通。
上首也。
天台宗下濕州契能者。
神悟
謙之
師也。
住台之常寧
神悟甞繼其席。
晚年天台
四代所傳爐拂付扶宗忠。
忠不受。
緘藏天台云。
**義通
字惟遠
尹姓
高麗國君之裔。
母郭。
妊誕頗異。
長尺許。
龜山院為釋宗弟子
及冠受具
即傳華
起信
彼尤宗仰
晉天福中天台
雲居契旨。
螺溪
未幾
具體之聲。
浹聞四方
乃歎曰。
圓頓之學。
畢茲轍矣。
欲以此施鄉。
所生之地。
導所未聞。
括囊東下
道由四明
錢忠懿王以國子出剌是郡。
邀至問以心要法門
且請為戒師。
贈詩曰。
海角
天涯
分道不賖。
燈青圓覺
香煖頂袈裟
戒比珠
無纇
心猶鏡斷瑕。
平生慈眼
南望一咨嗟。
相望
幾千里。
曠然違道情。
自茲成乍別。
疑是隔浮生
得旨
玄寂
無心利名
茆齋巳秋夜
誰伴誦經聲。
又贊。
不離三界生。
大師白毫異相
滿月奇姿
戒珠普照
慧海無涯
人天福聚。
瞻之仰之。
巳而緇素歸慕
請留
依怙
師曰。
非始心也。
眾曰。
或尼之。
或使之。
弟子
力。
如曰。
利生何必雞林
師曰。
緣巳汝合。
辭不我却。
止焉。
漕使顧承徽捨第為傳教院。
至太平興國中
寶雲
用昭其祥。
師之至也。
演教.觀二紀
知禮遵式
弟子上首也。
升堂及門不可勝紀
著述頗多
唯觀
公元988年
疏記光明玄贊釋僅存名目
壽六十二。
端拱改元
十月十八日示疾
越三日右脇而逝。
茶毗巳。
門人
公元1065年
骨藏于育王山陽(寺西北隅)。
後七十有七載
延慶文慧
師宗正
甓甃將就蕪沒
重累石。
為之方墳
仍碑
公元1127年
其事。
無何
是寺別改門徑
塔亦隨毀。
宣和丁未
月。
堂董之從。
烏石山僧若權者。
求昌書。
遷葬以示
後來
書略曰。
其骨於日光中。
或青.或黃.或紅.或白
公元1160年
生於骨上。
見者無不歡喜作禮
未曾有。
紹興庚辰
主師院僧智謙。
再刻塔記及吳越國王詩贊。
命工
坐像
修骨塔。
淳熈中
主僧宗瑩再於東廡作振祖堂
四祖師像(智者四明天竺)。
魏和.王史浩俱以偈贊之。
師贊
略曰。
台山墜緒接統興衰
二神足。
師子兒。
慈雲
法智迭和塤箎
人皆謂師蟠英孕秀。
植根堅固
獨幹
雙枝
艸菴教苑遺事曰。
當是時。
台道既微
賴師持
之。
法智慈雲起家焉。
所謂台宗命脈也。
好以鄉人稱之。
故今山家稱為鄉人焉。
竹菴
贊曰。
一切人。
皆是鄉人
冷雲掃電
枯木
決定
願力再來
歸命天台後身
宗元錄云。
予甞𢎿其事迹
無識大者小者。
及至寶雲
但有一影堂耳。
惟相
傳云。
兩眉中間
白毫相舒之長五六尺。
卷乎其中
大士僧也。
洎鄞僧宗曉。
師事迹著於碑。
簡編
者。
別為一集。
號寶雲振祖
附于四明教行錄之後
通師言行
班班可攷矣。
*中興教觀法智大師世家
原夫寶雲二弟子。
行略同。
而惟四明得稱中
祖師者。
弘護之功深也。
惟賜不如
陋巷為疏
附之友。
惟參所畏
負米
禦侮之權。
一人
服。
千萬人敬服矣。
天上雙月
人間一僧
是誰句耶。
章安既往荊溪
次亡誕。
人師紹彼烈。
一家大教
鐘此三良是誰語耶。
第二主法
世家
**知禮
字約言
金姓
四明人
初父經以枝嗣未生。
誠志
頗切。
與妻李禱佛
夜夢梵僧遺一子云
羅睺羅。
公元1200年
及建降庚申歲生師。
遂以佛子羅睺羅名之。
清氣
朗。
骨狀不凡
雖在童齓
不與眾倫。
七歲屬母喪。
號泣
不絕。
劬勞匪易報。
急於出家
父撫而異之。
不奪
其志。
始事太平興國寺洪選為師。
十五受具
即探律
部。
二十學台教子寶雲席下
三日
第一座謂曰。
法界次第
若當奉持(法界次第三卷初學)。
師曰。
何謂法界
曰。
大總相法圓融無礙是也
師曰。
圓融無礙
矣。
何得次第耶。
無語
一月
便自講心經
人皆
屬聽驚傳之。
教法有賴矣。
二載
厥父夢。
即跪
于通前。
通持缾水注于師口。
其引若泉。
其受若谷。
後圓頓教於焉超悟
即代通講授。
洎于數年。
值通
歸寂
復自夢貫通之首。
擐于左臂以行。
慈雲解曰。
非初表受習。
阿難水分缾之莫二也。
後表傳持
操師種智之首而行化也。
由是發大精進
大智慧。
安然露地
煥若彌天
一徒人必謂之登龍折一義。
眾必謂之伏鹿。
故道不求揚而四方盡聞。
不待
千里自至。
淳化中受請于本郡承天綿。
四祀
延慶
專事講懺。
四十餘歲未甞一時香火
供。
未甞一夕茵蓐之溫。
是寺乃至道間後院
主居。
即顯通願捨與師。
永作十方住持
傳演天台
法。
安眾修道
師以其舍宇頹毀
天台僧覺圓募緣
重建
種種圓備
大懼壽不我永。
事或他變。
乃曯于
後賢
善繼者居焉。
非私于子孫也。
遂作戒誓。
使無
反誨。
言乃顧弟子立等作戒誓二篇
戒辭略曰。
夫我大師能仁之制。
乃爾攸聞三月安居八穢。
靡畜
子孫
受業非俗。
如何應知四事本給誰乎。
苟明負經
戒。
則現招惡報
未來隨焚。
況吾始以十方之心。
受茲
住處
逮乎改創。
安施棟宇
元為聚學。
何敢私哉。
又曰。
吾宗五德者。
無擇邇遐
將授以居之。
後後謀
咸然。
一曰舊學天台
勿事兼講。
二曰研精覃思
遠於
浮偽
三曰戒德有聞。
正巳待物
四曰克遠榮譽
不屈
吾道
五曰辭辨兼美
敏於獎導
何哉。
兼講。
則叛吾所
曯。
浮偽
則悞於有傳。
戒德。
則光其化導
遠譽
則固其
至業。
然後辨以暢義。
導以得人
又曰。
苟猶不畏吾言。
吾有誓願
神明照之。
灾祥不僭
汝其戒哉。
誓辭略曰。
竊以如來垂象
久託鷲山
須達歸心
先經祇樹
梵王
奉宮。
而請說淨名
臥室以興談。
至於正法住持
皆屬
塔廟
四依繼軌
咸顯所居
法籍人宣。
故人必依處。
此處雖寄聚落
頗若山林
西映湖光
東連野色
棟宇
延袤
粗可依棲
滅後造堂。
惡世揚法。
日藏稱如來遊
止。
法華謂是佛受用
今茲陋室
永言通經
仰惟諸佛。
慈臨四依哀納。
庶令凡鄙
自然莊嚴
永遠休光
未來
安處
道隆內院
化廣香城
常得善師。
遐聚賢學。
星分
法炬
徧照十方
流布宗乘。
綿亘三世
帝壽不斷
玅種益滋。
其或惡黨凶徒將來
因占特權結勢。
橫見
欺奪。
廢傳般若
障塞行道
我巳將此處奉上三寶
給傳持。
是人便為因占欺奪佛受用處。
亦是廢轉法
輪處。
亦是離間和合學處。
此人當得三寶
斷學般
極重罪惡
當願若我徒乃至餘人。
將欲占據
傳法處。
動心應時狂迷
動口失音不語。
身手
者或被風率。
遭火爛。
毒虵蝮蝎一切侵害
惡瘡膿
血。
盲聾瘖瘂
肢體闕壞
一切諸難。
令其備受。
乃至
終。
當墮阿鼻地獄
成壞轉寄
無出期。
未來餘殃。
前劫
寧壞我命。
寧斷我命。
寧破我眼。
若壞我形命
終不呪令是人招斯等苦。
若壞我此處。
即是斷我及
一切眾生菩提善根般若種性
亦斷智者教觀壽命
亦滅如來遺化勢力
要言之。
即是壞滅十方三世
三寶壽命正法眼目。
一切眾生三惡趣門。
一切
人天涅槃道路
此人罪報不可思議
仰願諸佛菩薩
諸天龍神
遮護此人。
令一念起此惡心
況至毀壞
景德間
光明玄義有廣.略二本抗行于世。
慈光
恩師發揮解釋略本。
乃謂廣本有十法觀心
文。
後人擅添。
遂以四失評之。
又其弟子清.敏二師
共搆難詞。
輔成其義。
欲廢廣本。
寶山信致書請師辨
折。
師曰。
夫評是議非。
近於諍競
非我志也。
二公
吾宗先達焉。
率爾拒之。
信重請曰。
法鼓競鳴。
何先
何後。
遜讓不獲
遂有扶宗釋難之作。
力救廣本十
觀心等文。
及斥不解發軫揀境之非。
觀成歷法
失。
弟子梵天昭.孤山圓。
又撰辨訛釋難之。
非救
發揮之得。
於是兩家搆詞。
設難往復
各五綿歷七載。
猶未巳也。
師遣門人本如。
與之講論
其說卒能取勝
其後法孫繼忠攢結前後十番之文。
名曰十義書焉。
又如三千具造定境了法用觀等義。
為後指南
葢台.衡之道。
將付寒灰
師中興。
何啻回天之力
其在延慶也。
常行三昧
起信堂中
以九十日為
期。
旋繞地。
車轍之迹。
炎兵煨燼
跡亦泯沒
公元1000年
老宿言者
增感概。
咸平三年大旱
與聞
公元1200年
師同修光明懺摩禱雨
至三日猶未感應
於是
伏地
同誓於上帝曰。
佛事將辨。
不蒙甘澤下降
當各然一手供佛
未竟
雨巳大浹。
天聖中
曾魯宣
靖公(公亮)。
隨侍楚國公
出守四明
一日延慶
巳先夢伽藍神告之曰。
翌日相公來。
具禮迓之。
公至。
師以夢告公曰。
烏有是哉。
默記方寸
至大
拜。
方以師夢為然
於是請于朝。
田闢舍。
大啟法席
延慶遂為望剎。
寺亦圖某像而祠之。
天禧初
師年
幾耳。
順謂其徒曰。
半偈忘軀
一句投火。
聖人之心。
如是
矧其去佛滋久
道者眾。
不能捐捨壽命
以驚發懈怠
勇猛情進之風喪矣。
於是十僧
懺。
期滿三載
共焚其身。
又曰。
真法之供。
懷安養之
國。
翰林學士楊億
師道行。
望風推重
專勤置郵
確請住世
復以欣厭意而興難焉。
師答曰。
終日
相。
而諸法皆成。
終日立法
而懺塵畢盡。
楊公不可
以義屈。
不可以言留。
乃致書天竺慈雲
俾自杭至
明。
面沮其義。
又致書郡守直史館李夷庚
密戒隣社。
徧加安護。
母容以焚。
是年真宗皇帝誕節
揚公叩丞
寇準薦以紫服寵師之德。
樞密使馬知節請揚
公撰先父神道碑
酬以潤筆
揚公悉不受。
惟乞薦師
美號
馬因奏。
乞降旨以受。
上即召揚公問之。
公乃
奏師遺身事。
上深嘉歎
重諭揚公曰。
但傳朕意。
請留
住世
師號
朕當賜之。
潤筆卿宜。
無讓於是
特賜
大師之號。
師之本願
始為所奪。
上繼中貴人
源清
遠至師室。
命修懺法
厚有賜予
俞欲知懺法旨
趣。
乃為撰修要旨
盛行于世。
教苑遺事曰。
內翰
揚公。
有問淨土是何人境界者。
有問法華梵網皆魔
王所說者。
此以理奪事而問之也。
師乃以即理之事
而答之曰。
即此見聞
更無道理
曰。
佛之與魔相去
何。
後公謝啟有云。
少室宗風
靈山之笑視。
黃檗痛杖臨濟
船子揮楫於夾山
此公以禪奪
教也。
師復啟。
殊不領略其說。
葢昔禪教互相為謀。
則不然。
則知大宗師手段
當自有體。
日本國師源
信。
甞遣學徒寂照等持二十七問。
詢求法要
師答之
咸臻其玅。
厥後廣智嗣席。
復遣其徒紹良等二人
金字法華經。
贄見之禮。
哀泣致敬
請學於輪下
三載
其道大成
還國大弘台學。
曾魯公碑其塔。
具道
之。
據教行錄更載答日本十問之文。
但不知為彼國
何師也。
師將示滅
復結十僧大悲三年
又修光
明懺七日
順寂期。
甫及五日
結跏正坐
門弟子
曰。
生必有死。
常分耳。
等當勤修道。
勿令有間
吾之訓。
吾生也。
語畢驟稱彌陀佛號百聲
奄然
公元1028年
而逝。
天聖六年正月初五戍時也。
年六十九。
臘五十
四。
龕經二七日
爪髮俱長。
儀貌如生
其月二十四
日。
闍維于郡南門外
未間先聞異香馥郁
火滅舌根
公元1033年
不壞。
舍利五色
不知其數。
明道二年七月二十九日
靈骨
塔于崇法院之左。
舍利迄今猶有藏瑠璃缾。
奉安大悲閣上者。
弟子升堂千餘
其覩奧極深。
徒繼盛。
若則全.覺琮.本如.崇矩.仁嶽.慧才.梵臻.尚賢
二十人
稟法弟子四百七十八人
手度弟子七十
人。
趙清獻()碑其行全
學錄其實
胡祕書(昉)銘其
塔略曰。
嗚呼
大師出世也。
豈無謂乎。
得不祇園
之法屬乎澆季
而師扶樹之乎。
天台教當流布
而師光大之乎。
門外有車。
諸子不復乘。
師使乘之乎。
衣中有珠。
醉人不復悟。
師使悟之乎。
化城於險道
乎。
浮浮囊於大海乎。
報諸佛之恩乎。
如來使乎
不然
精心向道
忘身為眾也。
若是之甚哉。
昔梁補
闕謂。
天台等覺歟。
玅覺歟。
不可得而知也。
今之談大
師者。
得不以梁公之言而稱讚乎。
慈雲祭之以文。
悼之以詩。
無非極言以暢其所懷。
議者不以慈雲
之言為過而謂師之道。
然凡師著述行于世者。
光明
玄義遺記三卷光明文句六卷.觀無量壽佛
三卷觀音玄義二卷觀音疏記二卷不二門
要鈔二卷.扶宗釋難一卷.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
一卷.融心解消伏三用各一卷
鎻碎部帙
諸文
科目
不復枚舉
嘉定十三正月
宗鑑掛鉢。
上竺與首
座懷怛造像立祖。
且稍正九祖昭穆坐次便侫之輩
撼搖主者
兩可之說。
適眾求齋忌疏文。
因致
意焉。
天上雙月
三千不離空中
人間一僧
四海
傳教行。
豈是等閑勳業
敢忘盡命
欽崇恭惟
中興
教觀。
法智祖師愾邪說之縱橫樅然亂雅。
正宗
杭隉僅若懸絲
佛子尊嚴
海隅出現
三陽
用泰。
一氣
發記主之幽潛
載揚別理。
山門
罅漏
彌顯今宗。
勍敵詎敢跳梁異戶
聞得雋哲
利見大法重光
六十州咸仰化風
誰能繼者。
五百
年必有名世。
數亦偶焉。
漢宮威儀
陽九之屯
厄。
王正謹始驚木鐸以求觀象
布新盡使冰魚
破執言。
祖道汲汲人心
祇見南湖開山之鼻
祖。
開列剎。
再造洪恩
允矣
至公蔽於流俗
等作興化事。
天匠而方斆優填
開闢宗途。
百家
推明孔氏。
式屆涅槃之日。
敬輸葑菲之誠。
仰冀慈
憐。
俯回昭鑑
伏願□等。
信符起信
宗識玅宗。
究修惡
性。
惡之玄微
多聞守約
達本覺始覺之旨趣
一道
偏。
釋門正統第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