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国 (自动笺注)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第二
宋括山一菴釋本編集
明麟喻居士羅所蘊較訂
後漢
戊午明帝永平元年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佛知此震旦國。
眾生緣熟。
將來教化
梓潼帝君甞言。
受業報。
為卭池龍。
覊於積水之下。
連年旱虐
水復為泥。
身既廣大
無穴可容。
烈日上臨
內外熱惱
鱗甲中。
生小蟲。
咂齧困苦
一日晨涼。
天光忽開。
五色雲氣
浮空而過。
中有瑞相
紺髮螺旋
金容月瑩
山靈河伯
萬眾稽首
讚歎懽喜
動天地。
天香繚繞
隨處生春。
予乃仰首
哀號乞垂。
救度萬靈
諸聖咸謂予曰
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也。
今以教法
流行東土
教化身。
將往中國
爾既遭逢
宿業可脫。
予乃身自踴躍
天光中。
具陳往昔報應
之理。
世尊答言
善哉帝子
於向孝家忠國
又復
憫世
護持心。
因果未周。
仇敵相爭
人我相
肆興
殘忍
遷怒于物。
業債當償。
今復自悔
欲求解脫
汝於
此時
復有冤親之想。
與夫嗔恚愚癡念否。
予聞至理
心地開明
內外罄然
虗空住。
自顧其身隨念消滅
復為男子
灌頂智。
予歸依焉(出六十六化。
其書雖不紀年
今云佛以教
法流行東土隨教化身。
將往中國
故在此年也)。
明帝夜夢金人長大
項有
日光
飛至殿庭
旦問羣臣。
太史傅毅奏曰。
周昭王時
西域佛出世
其形長丈六尺。
黃金色。
陛下所夢。
將必是乎。
博士王遵
推周書異記佐之。
帝遂遣中郎
蔡愔博士秦景等一十八人
使于西域
佛法焉(法苑
公元前976年
珠林
弘明集等○諸家紀載感夢
與經至之年。
往往不同
或謂七年感夢求法。
至十年還。
或謂二年感夢
七年
公元前973年
遣使
十年還。
如此說。
果是迢迢萬里
三載之餘。
所可往返
資治通鑑
今載八年
佛巳入中國。
則七
公元前975年
年方求其教。
豈有八年巳有佛哉。
信知七年遣使之說非也。
今據方志等書。
當是三年感夢求教
至八年還之
為是)。
辛酉四年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蔡愔等。
天竺隣境月支國。
梵僧
摩騰竺法蘭
欲奉經像來此震旦
遂同東還
甲子七年
乙丑八年蔡愔等還洛陽
摩騰入闕獻經像
帝大
悅。
舘于鴻臚寺
間行而後至(漢書)。
公元66年
丙寅九年皇弟楚王英
最先奉佛。
喜為浮圖齋戒
甞奉縑贖罪
帝還之以助伊蒲塞桑門盛饌
王公
貴人
遂爭效之(漢書)。
丁卯十年帝於城西雍門外。
別立一寺
與滕蘭居
之。
白馬䭾經而來
遂名曰白馬寺
初譯出四
十二章一卷(譯記)。
戊辰十一年帝幸白馬寺
進曰。
寺東何舘。
曰。
昔有阜無因而起。
夜有異光
民呼聖塚。
滕曰。
阿育
王藏如來舍利天下
凡八萬四千所。
震旦境中
十有九處
此其一也。
帝大驚。
駕幸拜之。
忽有圓光
現塚上。
三身現光中。
帝喜曰。
不遇二大士。
安知上聖
遺祐哉。
詔塔其上。
是年竺法蘭
出佛本行五卷(三寶
紀)。
已巳十二年詔以釋迦寶像
奉安節陵清涼
供養
公元70年
庚午十三年法蘭十地斷結經(釋教錄)。
公元71年
辛未十四年五岳道士
費叔才褚善信等。
七百餘
人。
生忌心。
詣闕斥言
佛法虗偽
乃言。
佛法
不能壞。
請與道士驗之。
帝從其請。
敕叔才等。
盡出
其經訣。
佛經築壇
以火驗之。
正月十五日火作
道經俱燼。
唯佛之經像儼然
善信等自愧而死。
由是
道士一眾
稽首欽服
法師
大眾中。
唱偈言。
師子類。
燈非日月明。
池無江海納。
丘無山岳榮。
雲垂世界
善種開萌
顯通希有法。
處處群生
至是彌加崇敬
佛法自此興焉(漢法本內傳太宗皇帝白馬寺詩云。
門徑蕭蕭綠苔
一回登此一徘徊
青牛謾說函關去。
白馬親從印土來。
欲定是非烈焰
要分真偽高臺
春風也解嫌狼藉
吹盡當年道教灰○延光集)。
壬申十五年
公元73年
癸酉十六年法師示寂
法蘭譯經
五部十三
卷。
甲戌十七年西天二十祖奢夜多尊者
以法付婆
盤頭
偈曰。
言下合無生。
同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事理竟。
即以首倒植木枝
奄然而化(五燈)。
公元75年
乙亥十八年丙子章帝建初元年
公元77年
 丁丑戊寅已卯庚辰
 辛巳壬午癸未八年
公元84年
甲申元和元年有神鳳凰白鹿白烏之瑞。
徐州
刺史王景
上金人。
頌美先帝致佛之功(漢書)。
公元86年
乙酉丙戌三年丁亥章和元年
公元88年
 戊子二年己丑和帝永元元年庚寅
公元91年
 辛卯壬辰癸巳甲午
 乙未丙申丁酉戊戌
 已亥庚子辛丑十三壬寅
公元105年
 癸卯甲辰十六乙巳元興元年
公元106年
 丙午殤帝延平元年丁未安帝永初元年
公元108年
 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公元113年
 壬子癸丑七年甲寅元初元年
公元115年
 乙卯丙辰
公元629年
丁巳四年西天二十一祖婆盤頭尊者
以法付
摩拏羅。
偈曰。
泡幻無礙
如何了悟
達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
跏趺而逝(五燈統紀)。
公元118年
戊午已未六年庚申永寧元年
公元121年
 辛酉建光元年壬戌延光元年
公元123年
 癸亥甲子乙丑四年
公元127年
 丙寅順帝永建丁卯戊辰
 己巳庚午辛未六年
公元132年
 壬申陽嘉元年癸酉甲戌
公元135年
 乙亥四年丙子永和元年丁丑
公元138年
 戊寅己卯庚辰
公元141年
 辛巳六年(蜀郡鶴鳴山張道陵
號天師
符水醮籙之術。
道書二十四卷
死。
子孫傳之。
公元142年
盛于世。
道家醮禱。
宗此而始)壬午漢安元年
公元143年
 癸未甲申建康
公元145年
 乙酉冲帝永嘉元年丙戌質帝本初元年
公元147年
丁亥威帝建和元年月支支婁迦讖至洛譯經
公元148年
戊子安息國沙門安清字世高
至京譯經
公元149年
己丑三年庚寅和平元年
公元151年
 辛卯元嘉元年壬辰二年
公元153年
 癸巳永興元年
公元154年
甲午二帝宮中
鑄黃金浮圖老子像。
覆以百寶
華蓋
奉祀之。
由是百姓向化
事佛彌盛(漢書)○世人
金銀作佛鑄像
自此而始(三寶紀)。
公元155年
乙未永壽元年丙申丁酉
公元158年
 戊戌延熹元年已亥庚子
公元161年
 辛丑壬寅癸卯甲辰
公元165年
 乙巳
公元166年
丙午西天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以法付鶴勒
那。
偈曰。
心隨萬境轉。
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喜
亦無憂。
示寂
公元167年
丁未永康元。
公元168年
戊申靈帝建寧己酉
公元170年
庚戌三沙安世高
自至京譯經
九十五部。
凡一
百一十五卷
辛癸沙門安世高廬山
䢼亭廟甚靈。
會三
十餘船。
奉牲請福
神輒降語曰。
舟有沙門
可與請來
客請高至。
神復降語曰。
吾昔與子俱出家學道
吾好
施而多嗔。
今為廟神
而壽盡旦夕。
恐墮地獄
吾有
千段雜寶物。
可為立法營塔。
使生善處。
高使出
形。
神現大蟒
悲淚如雨
取絹物。
辭別而去。
高至豫
章。
為建大安寺(由高而名)。
江淮寺塔之始也。
俄而神即
命過報云得生善處
後人山西澤中
見死蠎。
頭尾
數里。
潯陽縣大虵是也(自鏡錄)。
公元172年
壬子熹平元癸丑甲寅乙卯
公元176年
 丙辰丁巳戊午光和元年
公元179年
己未天竺沙門竺佛朔。
洛陽
譯般舟三昧
二經三卷
公元180年
庚申三遣中大夫
洛陽佛塔寺中。
飯諸沙門
燒香
散華然燈(三寶紀)。
公元181年
辛酉安息優婆塞安玄。
嚴佛調
譯經二部(三寶
紀)。
公元182年
壬戌癸亥六年
公元184年
甲子中平元年支讖自至
譯經六十七卷
公元185年
乙丑
公元186年
丙寅西域支曜
譯成具等經十二卷
公元187年
丁卯沙門康巨譯經一卷
公元188年
戊辰
公元189年
 己巳光熹元年庚午獻帝初平元年
公元191年
 辛未壬申癸酉四年甲戌興平(元年)
公元195年
乙亥二年牟子避世隱居
銳志佛道
著理惑三十
七篇
其文有問曰。
佛道至尊至大。
堯舜周孔不脩
之。
六經不見其辭。
子既悅詩書禮樂
奚為復好佛道
豈能經傳聖業哉。
牟子曰。
不必孔子之言。
不必扁鵲之方。
合義者從。
病者良。
君子博取
善以輔其身。
子貢曰。
夫子何常師之有乎。
堯事君疇
事務成昭。
旦學呂望
丘學老聃
亦俱不見六經
也。
四師雖聖。
比之於佛。
鳥獸之於麟鳳也。
堯舜
周孔且猶與之。
況佛之智見
窮諸法原奧。
焉捨而不
學乎。
六經事義
或有所關。
不見記。
何足怪疑哉。
問曰。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
沙門剃頭
俗。
豈合聖人孝子之道也。
子曰。
齊人船渡江。
父墮水。
其子攘臂捽頭顛倒
使水從口出。
而父命得
甦。
夫捽頭顛倒
不孝莫大
然以全父之身。
拱手
孝子之常。
父命絕於水矣。
孔子曰。
可與適道
未可
權。
所謂時宜施者也。
泰伯斷髮文身
孔子稱之至
德。
未甞毀之也。
由是而觀。
苟有大德
不拘於小。
沙門
家財
棄妻子。
不聽音視色。
可謂讓之至也。
何違聖
語。
不合孝乎。
豫讓吞炭漆身
聶政皮面自刑
伯姬
火。
高行截容。
君子為勇而死義
不聞譏其自毀沒也。
沙門除髮進德
比之四人
不巳遠乎。
又問曰。
不孝
無後
沙門棄妻子。
財貨
何違孝之行也。
子曰。
長左者必短右。
前者必狹後。
妻子財物
世之餘也。
清躬無為
道之妙也。
孝子曰。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
多。
又曰。
誦詩脩禮節。
鄉人傳業
名譽洋溢
中士
施行
恬淡所不恤。
許由栖巢木。
餓首陽
孔子稱其賢曰。
求仁得仁者也。
不聞譏其無後無貨
也。
沙門脩道德。
以易遊世之樂。
淑賢
以貸妻子
歡。
不為奇。
孰與為奇哉。
又問曰。
孟子曰。
吾聞用夏
變夷。
未聞用夷變夏。
吾子周孔之道。
捨而學夷狄
之術。
不巳惑乎。
曰。
子伹見禮制之華。
而暗道德之實。
炬燭之明。
未覩天庭之日也。
孟軻所云。
專一耳。
孔子欲居九夷
君子居之。
陋之有。
禹出西羗
聖哲
由余產狄而覊秦。
況傳曰。
北辰之星。
在天之
中。
在人之北。
以此觀之。
漢地未必天中也。
佛經
十方界
統皆屬佛之化。
而其法乃萬法之原。
是以
復尊而學之。
何為當捨周孔之道。
金玉相傷
隋璧
相妨
人為惑。
特自惑乎。
問曰。
佛道無為淡泊
人多譏毀
云其說廓落難用。
虗無難信何也。
至味
不合眾口
大音不比於眾耳。
咸池蕭韶
莫之
和也
鄭衛絃歌時俗之音。
不期拊手也。
非以管窺之見
而謗堯舜
接輿毛氂之分。
而剌仲
尼。
皆躭小而忽大者也。
夫聞清商而謂之角。
彈絃
之過也。
聽者之不聰矣。
和璧而名之石。
非璧之賤
也。
視者之不明矣。
大道無為
非俗所見
不為譽者貴。
不為毀者賤也(餘文見藏中弘明集)。
公元196年
丙子建安元年西土千歲寶掌和尚
住世千歲
至是東遊此土。
不食
日誦千餘卷
後入蜀禮普
賢(五燈)。
公元197年
丁丑沙門康猛詳竺大力
洛陽
四諦及興
起行等經。
六部十一卷
公元198年
戊寅
公元199年
 己卯庚辰辛巳壬午
公元203年
 癸未甲申乙酉丙戌
公元207年
丁亥十二天竺沙門曇果猛詳。
共譯中本起經
卷。
公元208年
戊子十三西天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以法付師
比丘
偈曰。
認得心性時。
可說思議
了了無可得。
得時說知
復告以後難乃示寂
眾欲分舍利
復現
空中說偈。
一法一切法
一切一法攝。
吾身非有無。
一切塔(五燈正宗記竝已丑歲入滅)。
公元209年
己丑庚寅
公元211年
 辛卯壬辰癸巳甲午
公元215年
 乙未丙申丁酉戊戌
公元219年
己亥二十四永平十年丁卯是年
一百五
公元638年
十三年中。
緇素十二人
譯經二百九十二部。
三百九
十五卷(開元釋教錄)。
*三國
魏姓曹。
洛陽
五主。
凡四十五年。
姓劉。
成都
二主
凡四十三年。
吳姓孫。
都(武昌建業)。
四主凡五十九年。
公元220年
|庚子(魏高祖丕黃初元)|(蜀昭烈王備)|(吳太祖權)|(十一月獻帝禪位魏王丕改元)|
公元821年
|辛丑(二)|(章武元據西蜀)|(元全有吳楚)|
公元822年
|壬寅(三)|(二)|(黃武元)|
公元823年
|癸卯(四)|(後主建興元)|(二)|
月支支謙吳譯經
公元824年
|甲辰(五)|(二)|(三)|
西域僧維祇難(此云障礙)。
武昌譯阿差末菩薩等經○
沙門竺律炎同至譯經
|乙己(六)|(三)|(四)|
公元826年
|丙午(七)|(四)|(五)|
公元827年
|丁未(烈祖叡太和元)|(五)|(六)|
|戊甲(二)|(六)|(七)|
公元232年
陳思王曹植
字子建
精通書藝
不好黃老
惟每讀佛
經。
留連嗟玩。
以為至道之宗。
甞著辨道論
見意
(今載藏弘明集)。
公元289年
|己酉(三)|(七)|(黃龍元)|
公元290年
|庚戌(四)|(八)|(二)|
公元291年
|辛亥(五)|(九)|(三)|
公元292年
|壬子(六)|(十)|(嘉禾元)|
公元293年
|癸丑(青龍元)|(十一)|(二)|
公元294年
|甲寅(二)|(十二)|(三)|
公元295年
|乙卯(三)|(十三)|(四)|
公元296年
|丙辰(四)|(十四)|(五)|
公元297年
|丁巳(景初元建丑為正)|(十五)|(六)|
公元298年
|戊午(二)|(延熙元)|(赤烏元)|
公元299年
|己未(三齊王即位復用夏正)|(二)|(二)|
公元300年
|庚申(邵陵厲公芳正始元)|(三)|(三)|
公元301年
|辛酉(二)|(四)|(四)|
康居三藏康僧會
金陵設像行道
國人初見沙門
異之。
有司以聞。
權詔至問之。
會廣陳如來之化因曰。
來化千年
靈骨舍利
神應無方
昔育王奉為
八萬四千塔。
遺化也。
權曰。
舍利可得。
當為塔之。
無驗
國有常刑
請期七日。
謂其屬曰。
佛法廢興
在此一舉
加意懇求
至期無驗
乃展二七又無應。
權曰。
趣烹之。
會更展期又七日。
眾懼矣。
至五鼓聞。
有聲
起視瓶中
五色錯發
黎明進之。
王臣大悅
曰。
希世之瑞也。
會又言。
舍利威神無能壞者。
主使
力士槌之。
砧碎而光明自若
於是建塔佛陀里。
又為
寺額建初
南寺塔自此而始○闞澤
官太
太傅
吳主問曰。
佛何年入中國。
何緣未及此方。
公元241年
曰。
永平佛法初至。
計今赤烏四年
百七十餘年
公元71年
矣。
永平十四年
道士褚善信等。
乞與西僧角法。
善信
負妄而死。
中國人
既不出家
無人流布
加之罹亂
故歲方至本國
吳主曰。
孔子老子之教。
與佛比對
若何
澤曰。
孔老二教
法天制用。
不敢違天
佛之設教
天法奉行
不敢違佛。
以此言之。
優劣可見矣(宗炳明佛論等)。
公元122年
|壬戌(三)|(五)|(五)|
|癸亥(四)|(六)|(六)|
|甲子(五)|(七)|(七)|
|乙丑(六)|(八)|(八)|
|丙寅(七)|(九)|(九)|
|丁卯(八)|(十)|(十)|
|戊辰(九)|(十一)|(十一)|
西天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以法付婆舍斯多。
偈曰。
說知見時。
知見俱是心。
當心知見
知見于今
法巳。
祖留罽賓(統紀)。
|已已(嘉平元)|(十二)|(十二)|
|庚午(二)|(十三)|(十三)|
天竺沙門曇柯迦羅(此云法時)至洛陽僧祇戒本。
時比
丘特剪髮而巳。
未有律儀
迦羅始出戒本。
而以戒心
日用(通論)。
|辛未(三)|(十四)|(太元元)|
天竺波羅芬多至
神異不測
|壬申(四)|(十五)|(侯官侯亮建興元)|
天竺沙門康僧鎧。
洛陽無量壽等經三部
卷。
|癸酉(五)|(十六)|(二)|
|甲戌(高貴卿公元元)|(十七)|(五鳳元)|
支謙自至
至是譯經八十八部。
一百一十八卷
博覽經籍
時語曰。
支郎眼中黃。
形雖細是智囊
主高其才。
拜為博士
固辭不受(一云輔導東宮有稗益)。
初受
業於支亮。
受業支讖
世稱天下博知。
不出三支
(釋教錄)。
|乙亥(二)|(十八)|(二)|
西域沙門曇無德(此云法藏)。
四分律至洛陽安息
門曇諦至亦善律學
同出戒經一卷曇摩迦羅
又請曇無德等。
羯磨法。
中國戒法自是而始。
|丙子(甘露元)|(十九)|(太平元)|
西域沙門彊梁接(此云無畏)。
交州譯法三昧經六
卷。
|丁丑(二)|(二十)|(二)|
士衡棄俗出家
是為漢地沙門之始○士衡甞於
洛陽
講道行經
為此講經之始。
|戊寅(三)|(景耀元)|(景帝休永安元)|
西域白延至洛譯經
|己卯(四)|(二)|(二)|
罽賓國以賊竊
釋子形服作亂
王怒毀寺殺僧。
王秉
劒至師子尊者前曰。
師得蘊空否。
曰巳得蘊空。
王曰
生死否。
曰巳離生死
王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
曰身非我有何吝於頭。
王即斬之。
白乳涌高數尺。
自墮于地而死。
後弟子收師。
報體而建塔焉。
|庚辰(元帝奐景元元)|(三)|(三)|
大力吳譯經
至是還西域
|辛巳(二)|(四)|(四)|
天竺支疆梁樓至洛譯經(正宗)○竺律炎於揚都
譯經
三部沙門朱士。
行於洛陽
講道行經
義有不通
發迹于闐
求正本焉。
|壬午(三)|(五)|(五)|
公元263年
|癸未(四)|(炎興元為魏所滅)|(六)|
公元264年
|甲申(魏咸熙元)||(吳歸命侯皓興元)|
魏四十五年中。
西域沙門六人
所出經律論十二
部。
凡一十八卷
*西晉
姓司馬
洛邑長安
為東西京(至元
帝都建康東晉)。
西晉
四主
五十二年。
公元265年
|乙酉(晉世祖泰始元十二月受魏禪)|(吳歸命侯皓甘露元)|
十二月晉世祖武帝即位
龍顏奇偉
盛明革運
佛事
廣造伽藍(方志)。
○吳主孫皓
遍毀神祠波及
宇。
遣臣詰僧。
會會挫其辭。
乃召會。
問佛之善惡
應。
會曰。
明主仁德治天下。
赤烏嘉禾苗。
善既
有應。
惡亦如之。
易稱積善餘慶詩美。
求福不回
皓曰。
周孔既明。
安用佛教
會曰。
周孔不欲深言故。
略示其
迹。
佛教不止淺言故。
詳示其要。
為善也。
聖人唯恐
善之不多。
陛下以為嫌何也。
無以酬之。
遂罷他日
宿衛治。
得金像。
皓使置穢處。
以為笑樂
俄得腫疾。
隱處尤痛。
卜曰坐犯大神
皓禱諸廟不效
宮人曰。
不請福於佛耶。
皓曰。
佛神若是怪乎。
曰佛之威靈
天。
皓悟曰。
吾以慢像致此耳。
乃迎像供事之。
請會
說法悔罪
會為開示玄要及授五戒
少頃疾愈。
由是
奉會為師。
祟飾寺塔(法苑)。
公元266年
|丙戌(二)|(寶鼎元)|
曇摩羅察(此云法護)。
燉煌人
初遊西域
大賷梵經
還歸
東夏
是年至長安譯經
教相廣流此土者。
法護深有
殊功
為此土求經沙門之始也。
公元267年
|丁亥(三)|(二)|
公元268年
|戊子(四)|(三)|
公元269年
|己丑(五)|(建衡元)|
公元270年
|庚寅(六)|(二)|
公元271年
|辛卯(七)|(三)|
西域揵陀勒至洛陽
人莫能測。
偶曰。
盤鵄山有古寺
基。
可共脩立
眾人依言。
發掘果得石基。
因共脩立
勒為寺主
去洛百里
朝朝至洛赴齋。
暮乞油一鉢
寺。
然燈其行如飛(僧傳)。
公元272年
|壬辰(八)|(鳳凰元)|
法護
出新道行十卷河州唐述谷。
至是立寺。
東谷中有一天寺。
常聞鐘聲。
人入其山。
每逢仙聖
惚現寺。
北嶺上
出於醴泉
而且白。
服者不老。
公元273年
|癸巳(九)|(二)|
公元274年
|甲午(十)|(三)|
公元275年
|乙未(咸寧元)|(天冊元)|
公元276年
|丙申(二)|(天璽元)|
公元277年
|丁酉(三)|(天紀元)|
公則悟放蕭然勤法事。
至是遷寂
忽現空中
言。
生西安樂界矣(僧史)。
公元278年
|戊戌(四)|(二)|
公元279年
|己亥(五)|(三)|
公元前1941年
|庚子(太康元)|(四為晉所滅)|
九月康僧會卒。
譯經十四部三十卷
吳五十九年中。
道俗四人
譯經百八十九部。
凡四
百十七卷
公元前1940年
辛丑(二)
公元前1939年
壬寅(三)劉薩何病死。
入冥梵僧
指往會稽育王
塔處懺悔
既蘇出家名慧達。
會稽遍求不見
偶一
夜聞地下鐘聲
誠懇三日
忽從地涌出寶塔。
一尺四寸七寸
佛像悉具。
達既見塔精勤禮懺
頗多
明州育王塔。
自是始也(塔傳)。
公元前1938年
癸卯(四)抵世常供養沙門不憚
忽有僧來。
貌陋衣
獘。
令常洗足常不肯
僧乃現大身
昇空而去常悔焉
(感通傳)。
公元前1937年
甲辰(五)乙巳(六)丙午(七)
公元前1934年
丁未(八)初太康三年
士衡得道行經梵本
遣弟
子送歸洛陽
未發之間。
于闐小乘眾。
白王云。
漢僧
婆羅門書。
惑亂正典
若不禁之。
聾盲漢地也。
王即不聽賷經。
士衡憤慨
乃求燒經為證。
王乃積火
燔之。
士衡誓曰。
若大法應漢地者。
經當不燒。
言巳
投經火中
火滅經存。
更覺光鮮
大眾駭服
至是遂送
公元前1044年
達。
洛陽三年
復至許昌二年
後無羅叉
放光
般若是也
公元前1933年
戊申(九)乙酉(十四月武帝崩)庚戌惠帝(衷)永熈(元)
公元651年
辛亥元康(元)帝於洛下興聖寺
常供百僧(方志)。
公元652年
壬子(二)于闐無叉羅。
放光般若三十卷
公元653年
癸丑(三)甲寅(四)
公元655年
乙卯(五)優婆塞竺叔譯經二部
公元296年
丙辰(六)天竺耆域
初來交廣。
竝有靈異。
既達襄陽
欲寄過江
舟人見是胡僧
輕而不載。
及船達岸。
前行
路見兩虎
弭耳掉尾
域以手摩其頭。
虎下
道而去。
見者皆敬。
至是于洛陽
或告人。
前世指支
法淵從羊中來。
竺法從天中來。
又曰。
比丘衣服
不應素法。
太守滕永文經得病
兩脚挛屈
起行
域取淨水
楊柳誦呪之者三文
即能行。
一寺樹數十株枯死
域呪之尋即敷榮
病癥
死。
域以布覆應器病者上舉器。
有若淤泥數升。
病者遂活。
公元297年
丁巳(七)
公元298年
戊午(八)訶羅竭。
太康九年
呪治疫疾
十差八
九。
後入婁至山。
以脚蹍石。
出水清美
是年坐化
公元300年
已未(九)庚申永康(元)
公元301年
辛酉永寧(元)沙門法度譯經五卷
公元302年
壬戌太安(元)沙門耆域
知洛將亂。
辭歸天竺
有僧
一言為識。
域令會眾人眾集。
昇座曰。
守口攝身
意慎莫犯眾脩行一切善。
如是得度世。
言訖便默。
於是數百人
各請域中食。
域皆許往。
明日五百舍。
有一。
域始謂獨過及相讐
問方知分身降焉。
既行有
達送者。
徐行追者弗及
畫地於此別矣。
其日
有從長安來者
見域在彼寺。
賈客其夕會域于流
沙。
計巳九千餘里。
公元303年
|癸亥(太安二)|(漢高祖劉淵)|(成始祖李特建初元)|(涼西平武穆公張軌)|(燕高祖)
(慕容廆)|(代昭帝拓跋祿官九)|
沙門支孝龍有機辨。
是年放光般若
人皆宗仰
瞻庚凱尤敬之。
有嘲其胡服者。
龍曰。
道觀之。
誠不
有容服之異。
彼謂我辱。
我棄彼榮。
無心之貴愈
貴。
無心安愈安耳。
公元304年
|甲子(永興元)|(元熈元)|(太宗雄建興元)|||(十)|
沙門白遠字法祖
才敏絕倫
譯經二十五卷
公元305年
|乙丑(二)|(二)|(二)|||(十一)|
釋法立共法炬等。
譯法喻等經十二卷
公元906年
|丙寅(光熈元)|(三)|(晏平元)|||(十二)|
公元281年
沙門法欽太康二年至是。
譯經五部十六卷
公元907年
|丁卯(懷帝永嘉元)|(四)|(二)|||(十三)|
法護譯普曜經八卷
護究通三十六國典籍
世稱燉
菩薩
公元308年
|戊辰(二)|(永鳳元)|(三)|||(穆帝猗盧元)|
法護譯經
優婆塞聶承。
執筆承旨至是。
遠自譯三
昧等經。
|已巳(三)|(漢河瑞元)|(後趙高祖石勒)|(成四)|(涼)|(燕)|(代二)|
法矩譯法律等經五十卷高僧安慧。
則直天下
病。
祈得神水兩甕
服者皆愈。
又自書大品經入火不
燒。
公元310年
|庚午(四)|(漢淵死子聰立改光興元)||(五)|||(三)|
天竺沙門佛圖澄洛陽巳年百餘歲。
常服自養
積日不食役使鬼神腹。
旁有一孔
常以絮塞之。
夜則拔絮孔中出光。
照于一室
又甞至流水側。
從腹
旁孔中。
引出五臟六腑
洗之訖還內腹中。
又以油雜
臙脂塗掌。
千里外事
皆見掌中
對面焉。
或聽鈴音。
無不驗(晉書)。
公元311年
|辛未(五)|(嘉平元)||(玉衡元)|||(四)|
法師白。
才思雋徹。
敏朗絕倫
道化遠被崤崡
以西
之如神。
南陽張光
字世孺
涼州剌史。
欲令反俗
為巳僚佐
固志不移
遇害
祖弟法祚德行冲允。
為害之。
先是法祖
弟子曰。
我數日對當便辭
別分衣資訖。
明日詣光語忤光意光使收祖。
祖乃曰。
我來畢對此。
宿命久結。
今日事也。
隴上羗胡
將迎
西歸中。
路聞其遇害
咸欲復祖之讐。
率騎與光逆
戰。
生擒光斬之。
乃分祖之骸。
各立寺廟
禮事焉(本傳
張光一作張輔)。
公元312年
|壬申(六)|(二)||(二)|||(五)|
信士道真
承遠之子
承遠既卒。
真乃詢稟諮承
及護絕筆
真自譯經三十六卷
公元313年
|癸酉(晉愍帝建興元)|(三)||(三)|||(六)|
愍帝即位長安
通靈白馬二寺(六帖)○是年有古
維衛迦葉
二佛石像
汎海而入吳松江
滬瀆遙見
浮游
道士巫師往迎。
風濤洶湧
吳縣朱膺素奉正
法。
乃同數人。
共往迎像。
於是乘流自到。
背有銘鋕
之登舟。
其輕如羽。
奉安通玄寺。
上古時。
先佛
教法
流化此土矣(法苑)○竺法護譯經一百七十五
部。
至是絕筆(釋教錄)。
公元314年
|甲戌(二日隕于地復有三日出於西而東行)|(四)||(四)|||(七)|
石勒屯兵葛陂
專事殺戮
佛圖澄欲化之。
有將
軍郭黑略。
素奉佛法
澄即見之。
略乃受五戒
弟子
禮略。
勒戰
澄皆豫記勝負
勒以略有異見
問之曰
有澄也。
勒曰。
天賜也召之。
勒曰。
佛法靈澄知。
勒不
達深理。
可以相從
乃請燒香
以鉢盛水呪之。
須臾
青蓮華。
光色耀目。
勒由此神敬之(本傳)。
公元255年
|乙亥(三天下太饑民相食死)|(建元元)||(五)|(涼西平公寔)||(八)|
公元256年
|丙子(四)|(麟嘉元)||(六)|||(九)|
十二月劉曜攻陷長安出降
乃據中原西晉
四主五十二年。
中華譯經
道俗一十二人
譯經
等六百有餘卷。
寺一百八十所。
僧尼三千七百餘人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之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