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自动笺注)
歷朝釋氏資鑑卷第
閩扆峯沙門熈仲
南北朝
姓蕭
名衍。
建康
自壬午盡丁丑
四主
五十六
公元502年
年。
禪于東魏
元氏至孝武。
東西(出宗景明三年)。
壬午四月
武帝受禪登位
年三十七。
改元天監
帝既登極
思與蒼生
同契等覺。
共會徧知
垂衣臨朝
盛敷經教
廣延愽古
搜遺文。
扇以淳風
利於法俗
天竺國
聞帝弘法
珊瑚佛像
表崇敬也(統紀)。
釋慧超大僧正
超形八尺
腰帶十圍
戒德內
修。
威儀外潔。
凡在緇侶
皆遵成訓
給傳羊車
局足
健步
衣服等供。
聲教所被。
五部憲章咸稟則之。
講論之暇。
大力善神言。
當集同緣。
共來飡受。
就講之日。
倐然滿座
容貌[王*(十(罩-卓+衣))]異。
有識者。
竟席方散。
其感跡徵異若此(本傳)。
帝召大士寶誌至闕。
尊寵之。
下詔曰。
誌公跡拘
塵俗
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焚浸。
蛇虎不能侵懼。
語其
佛理
則聲以上
談其隱倫。
遁仙高者。
豈得以俗
常情空相拘制
自今隨意行化
勿得復禁。
由是
出入禁內
癸未法雲寺雲光法師
出入諸殿。
講法華經。
雨華
帝欽禮之。
意其證聖
一夜含光殿。
焚疏。
誌公雲光二師
齋習日。
誌公獨赴。
雲光不知。
帝敬
誌焉(僧史)。
一日誌公便殿
誌忽顰蹙
引頸興嘆
帝怪問
之。
誌曰。
仇歒生也。
帝罔測。
是年候景生於鮮卑
朔鎮。
東昏侯後身也。
南齊初。
帝妃郄氏有三女
雍州剌史。
而妃薨。
其性酷妬
至是化為巨蛇。
入于
後宮
通夢于帝。
功德拯拔離苦
帝閱大藏
慈悲
懺法
請僧禮佛懺罪。
尋化為天人
於空中謝帝功德。
得生天。
畢世不復議立后(南史)。
甲申三年四月八日
率道二萬餘人
重雲
殿。
捨道奉佛。
親製願文。
略曰。
弟子梁國皇帝蕭衍
和南
十方佛法僧寶。
伏見經云。
菩提心者即是
佛心
其餘諸善不得為喻。
能出三界苦門
無為
勝路
弟子在昔迷荒。
躭事老子
歷葉相承
染此邪
法。
今捨舊習
歸憑正覺
願使未來生童男出家
眾生
取成佛。
寧可正法中長淪苦道。
不樂依
老子教暫得生天。
大乘因。
永離邪見(卞正)○十一日
詔勑門下
大經中說
道有九十六種。
唯佛一道
正道
餘皆外道
朕捨外道
以事如來
公卿能入
此誓者。
各可發菩提心。
老子孔子雖是如來弟子
為化。
只是世間之善。
不能革凡成聖
公卿百官
侯王
宗族
宜反偽就真。
捨邪入正
經論云。
事外道心重。
佛法心輕。
即是邪見
若心一等
無記性。
佛心強。
老子弱者
乃是清信
清者表裏俱淨。
信是信正不
邪。
故言清信佛弟子
其餘諸善。
皆是邪見
不得稱正
信也。
門下施行○十四日公卿抗表
尊承詔命
手勅答曰。
能反迷入正
可謂夙植善根
宜加勇猛
公元503年
次年三月十七日
侍中蕭綸啟。
略曰。
臣聞。
如來
慈悲雲。
甘露雨。
屬值皇帝菩薩御物
法化民。
講道傳經
德音盈耳。
臣今啟迷方
粗知歸向
菩薩
大戒
戒節身心
老子邪風
法流真教
伏願
天慈曲垂矜許
自是百官皆捨邪歸正矣(卞正論)○是
年帝於本第
光宅寺
鑄金丈八像。
匠臨就冶。
不足
欲上請。
忽有使者
領銅十五車至。
奉勑
寺。
即就鎔寫
一鑄便成。
唯覺高大
試量乃二丈二尺
以狀奏聞
勅云。
初不送銅。
斯乃神奇應感也。
遂鐫於
華趺。
以為靈誌也(感通錄)。
乙酉四年
初帝夢神僧告曰。
六道四生大苦惱。
何不為作大齋救拔之。
帝問諸沙門
誌公勸帝
尋經。
有因緣。
乃取藏經。
躬身據覽。
創造儀文
三年
乃成。
於是捧文停香燭白佛
若此文理恊聖凡情
拜起
香灯自明
儀式未詳
灯暗如初
言訖地一
初起
燭盡明。
乃召誌公問曰。
何處堪建此會
曰。
潤州澤心寺。
江心一峯
水面千里
潭月雙映。
雲天
四垂
通幽顯。
堪會神靈
是年十一月十五日
澤心寺。
依儀修設
親臨地席。
詔祐律師宣文
利洽
幽明
金山寺也(金山寺碑及葦江集)○舒州潛山最奇。
而山
麓尤勝。
誌公白鶴道人皆欲之。
因啟武帝
帝以二
人俱具靈通
俾各以物識其地。
得者居之。
道人云。
鶴止處為記。
誌公云。
某以卓錫處為記。
巳而鶴先
飛去。
至麓將止。
忽聞空中錫飛聲。
鶴驚他處
遂卓於山麓
公遂築室
道人不懌
以前不可
也(事文類集)。
丙戌五年冬
雩祭備至
而雨不降。
誌公啟講勝鬘
請雨
即命法雲法師
華光殿。
講勝鬘。
講竟。
大雪
誌公一盆水。
以刀加上。
俄雨大降。
高下皆足
(南史)。
戊子七年
詔𦘕工張僧繇
寶公像。
公𠢐面門
十二面觀音相。
或慈或威。
僧繇竟不能寫他日
臨江縱望。
有物。
泝流而上
公以杖引之而至。
乃紫
栴檀
即雕公像。
神彩如生(感通錄)。
公元508年
是年魏宣武永平元年
治書侍御史楊固上表
以為
當今之務。
宜絕談虗窮徹之論。
桑門無用之費。
救寒飢之苦(通鑑)。
已丑魏宣武於乾成殿。
諸僧朝臣
維摩詰
經。
時魏主專尚浮屠
不事經籍中書侍郎裴延
上疏
以為漢光武
魏武帝
雖在戎馬
未甞廢書
先帝
行師
手不釋卷
良以學問多益
不可暫掇故也。
陛下
法座
親講大覺
凡在耹聽。
塵蔽俱開。
五經治世
之揩模。
應務之所先。
伏願經書互覽。
孔釋兼存
則內
外俱同。
真俗斯暢矣。
佛教盛於洛陽
中國沙門
外。
西域來者
三千餘人
別立永明寺。
千餘間居之。
遠近承風
無不奉佛(通鑑)。
公元503年
庚寅九年
上為太祖文皇帝
鐘山竹㵎
建大愛
敬寺。
太后大智度寺上幸愛敬寺
無碍會
以滿鉢水舍利
最小者隱不出。
帝拜乃於鉢中
光屬天。
回旋久之
舉國未曾有也(感通錄)。
辛卯十年
帝於天監元年
夢檀像入國。
乃令郝騫
八十人
天竺
迎請優填王所佛像其王乃摸
刻紫栴檀一像
付騫等歸。
是年四月五日
達于楊都
帝與百僚
徒行四十里。
迎還太極殿
建齋度人。
大赦
斷殺
自是蔬食斷慾(感通錄)。
癸巳魏延昌二年
西域勒那摩提
寶積經論
十四卷
宣武帝請講華嚴
忽於高座
見天神來云。
請講華嚴經。
都講維那五人
同時於座而逝。
見聞者。
未有也(感通錄)。
丙申天監十五年
越州岳寺石佛像。
初釋僧護
擬造十丈
齊建武中
僅成面璞而亡。
次有僧淑。
襲其
公元507年
功而未成至天監六年
吳郡陸咸夢僧云建安王
疾未瘳。
能治剡縣石佛成就
必愈
經年稍忘。
而僧
復夢促之。
乃啟建安王
王乃捨金委僧祐
專任像事。
公元513年
十二年就功
畢。
座高五丈
而身十丈
像成。
王疾乃瘳(僧史)。
公元516年
是年魏肅宗熈平元年
世宗瑤光寺
未就。
胡太后
石窟寺
又作永寧寺宮側
永寧工巧尤盛。
真金像高丈八尺。
中人者十。
玉像二。
又為九級
圖。
高九十餘丈。
掘基及黃泉
金像三十二軀。
太后
以為嘉瑞
信法之徵也。
飾制[王*(十(罩-卓+衣))]奇。
世華美。
上立剎
復高十丈
剎表寶缾
容二十五斛。
承露盤一十一重。
皆金成之。
永夜鈴鐸
聲聞十里
殿如太極殿
三門
端門
僧房千楹
珠玉錦繡
駭人心目
佛法入中國。
塔廟之盛華夏
皆曰閻浮未之有也。
初成。
明帝與太
后共登視。
宮中事如掌內。
遂禁人登之楊州刺史
李崇上表
以為高祖遷都垂三十年。
明堂未修。
大紊
荒廢
城闕府寺額以頹壞
非所以追隆堂構儀刑萬國
也。
國子雖有學官之名。
而無教授之實。
何異免絲
燕麥
南箕北斗
事不兩興
須有進退
宜罷尚方雕靡
之作。
省永寧土木之工。
瑤光材瓦之力。
分石屈鐫
琢之勞。
諸事非急者。
三時農隙
修此數條。
使國
容嚴顯。
禮化興行
不亦休哉。
太后雖優令答之。
而終
不用其言(通鑑)○胡太后好事佛。
民多絕戶沙門
高陽王李瑒上言
三千之罪。
莫大不孝
不孝
之大。
無過絕嗣
豈得輕縱背禮之情。
肆其向法之意。
一身親老。
棄家絕養。
當世之禮。
而求將來之益。
子云
未知生。
焉知死。
安有堂堂之政。
而從鬼教乎。
又今南服未靜。
眾役仍煩。
百姓之情。
實多避役
若復
聽之。
捐棄孝慈
比屋皆為沙門矣○都統僧暹等。
忿瑒謂之鬼教
以為謗佛。
泣訴太后
后責之。
瑒曰。
天神地祇人鬼
傳曰。
明則有禮樂。
幽則有鬼神。
然則
明者為堂堂
幽者為鬼教
本出於人。
名之為鬼。
非謗
太后雖知瑒言為允。
難違暹等之意。
罸瑒金
一兩(通鑑)。
公元503年
丁酉十六年
造寺
蕭子雲飛帛
大書蕭字為
扁。
人稱寺為蕭寺(國史補)○僧祐律師
自齊初大弘
律法
梁武相禮遇。
凡僧事有疑。
皆就審決
年衰
乘輿入內
六宮受戒
王公貴戚
白黑門徒
一萬餘
人。
師有三藏記。
法苑記。
世界記。
釋迦譜。
弘明集。
並行
於世。
己亥天監十八年
會稽僧皎然
高僧十四卷
始自漢永平
終于是歲。
凡百五十餘載
百五十七人
附見二百餘人(大藏)。
是年四月八日
帝講慧約法師
於等覺殿。
菩薩戒。
上屈萬乘之尊。
在三之敬。
暫屏袞服
受田衣。
度淨儀。
曲躬誠肅。
復設無遮大會
野白黑十餘萬
眾。
香華伎樂
於斯時。
自是約師入見
別施漆榻。
作禮
然後就座
皇儲以下盡禮敬焉。
因而大赦
下○詔曰。
梵網經云。
帝王位者。
應先受菩薩戒。
知貴為天子
富有四海
宜修戒心以弘治道
朕思。
若不菩薩戒。
豈能起慈悲心
平等行。
所以受持
正法
在予不疑。
欲以億兆蒼生
資福慶。
天下
輕重
赦除之。
公元520年
庚子歲梁武帝普通元年魏肅宗孝明帝正光
元年
是年九月二十一日
天竺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大師
南海
廣州刺史蕭昂表聞
梁王武遣使詔迎。
一月一日
金陵
帝問曰。
朕自即位以來造寺寫經
度僧不可勝紀
有何功德
師曰。
無功德。
帝曰。
何以
無功德。
師曰。
此但人天小果。
有漏之因。
如影隨形
非實
帝曰。
如何是真功德
師曰。
智妙圓。
體自空
寂。
如是功德
不以世求。
帝復問。
如何聖諦第一義
師云。
廓然無聖。
帝曰。
對朕者誰。
師曰不識
帝不領玄
旨。
知機不契。
十九日去梁。
折芦渡江
二十三日
趍魏境。
尋至雒邑
止於嵩山少林寺
終日面壁而坐
人莫之測○師去後
武帝誌公
公曰。
陛下還識此
人否。
帝曰不識
公曰。
此是觀音大士
佛心印。
帝悔。
即遣人追之。
誌公曰。
莫道遣使
國人去。
他亦不回
矣(僧史)。
魏孝明帝
是年朝服大赦
釋老兩宗上殿
齋訖
侍中劉滕宣敕
請諸法師
道士論議
洛都融覺
沙門曇無最
道士姜斌對論
帝曰。
佛與老子
時不。
姜斌曰。
老子西入化胡成佛
老子開天經。
同時
最曰。
老子周何王生。
何年西入
斌曰。
周定王
三年九月十四夜生。
簡王四年守藏吏。
敬王元年
八十五歲。
周德凌遲
與散關令尹喜西入明矣。
曰。
佛當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
穆王五十二
公元前519年
二月十五日夜入滅
經三百四十五年。
始到定王
公元前517年
三年
老子方生。
至敬王元年
凡經四百三十年。
乃與
尹喜西遁
此乃年載懸殊
無乃謬乎。
斌曰。
若如來言。
出何文紀
最曰。
周書異記。
法本內傳
有明文。
曰。
孔子制法聖人
當明於佛。
無文誌。
何耶。
最曰。
三備經。
佛之文言
在中備。
仁者同管窺。
覽不
弘遠
何能自達
中書令義宣道士姜斌論無宗
旨。
宜令下席
又議開天經是誰所說
中書侍郎魏収
等。
就觀取經
太傅蕭綜李寔等。
一百七十人
讀訖劾
奏曰。
老子只著五千文
餘無言記。
臣等所議。
姜斌文
詞乖謬。
罪當惑眾
帝加斌極刑
菩提流支奏解。
配流
馬邑(魏史)○法師曇無最者。
武安董氏。
靈悟洞徹
學優
程譽。
三寶良將
像法金湯
對論有旨。
聲勝
魏史。
公卿達儒降階設敬。
佛法中興
惟其開務矣。
魏主好游苑囿
不親視朝
過崇佛法
郊庿之事。
有司
張溥上疏切諫
以為植不思之冥業。
損巨
費於生民
減祿削力。
近供無事之僧。
崇飾靈殿
遠邀
未延之報。
昧爽之臣。
稽首於外。
玄寂之眾。
遨遊於內。
愆禮忤時
人靈未穆。
愚謂修朝夕之因。
求祇劫之福。
未若萬國懽心
以事其親。
使天下和平
灾害
生也。
伏願淑慎威儀
萬邦作式。
恭致郊庿之虔。
朔望之禮
釋奠成均
竭心千畆
量撤僧寺不急
華。
還復百官折之秩。
巳造。
務令簡約速成
未造者。
一切不復更為
孝悌可以通神明。
德教可以光四
海。
節用愛人
法俗俱賴矣(通鑑)。
辛丑魏胡太后
熈平初
遣宋雲與比丘慧生。
往西
公元前519年
域求經冊。
朞年乾羅國。
是冬回還
次年二月達洛
陽。
得佛經一百七十部。
太后令諸路各建五級浮圖
諸王貴官各建寺於洛陽
高壯嚴。
太后設齋會。
施僧財物
動以萬計
賞賜左右無節
所費不貲(北史及通
鑑)。
公元前518年
癸卯魏景明之初
世宗宦者白整
高祖文
后。
二佛龕於龍門山
皆高百尺
永平中
劉滕復為
公元前496年
世祖一龕
至是二十四年
凡用一十八萬二千餘
工。
而尚未就。
何為哉(通鑑)○司空任城王澄奏。
昔高
遷都
城內唯聽置僧尼寺各一。
餘皆置於城外
公元506年
蓋以道俗殊歸。
靜居塵外故也。
正始三年
沙門統
深。
始違前禁。
自捲詔不行
私謁彌眾。
都城之中。
寺踰
五百。
占奪民居
三分且一。
屠沽塵穢
連比雜居
往者
代北有法秀之謀。
冀州大乘之變。
太和景明之制
非圖。
使緇素殊途
盖亦以防微杜漸
如來闡教
依山林。
今此僧徒戀着城邑
正以誘於利欲
不能
巳。
此乃釋氏糟糠
法王社鼠
內戒所不容。
國史
所共棄也。
臣謂。
都城內寺
未成可徙者。
悉徙於郭
外。
不滿五十者。
併小從大
外州準此
詔從之。
不能行○魏有天下
至於斯時。
佛經流通
大進中
國(通鑑)。
何胤初侈於味。
周顒遣書
勸令菜食
曰變之大者
生死
生之重者。
無逾性命
性命之於彼甚切。
滋味
之在我可賖。
三世理誣則可爾。
若使此理果然
受形未息
一往一來
生死常事
傷心之慘行。
亦自
及。
丈人於血味之類。
雖不身踐。
至於辰雁。
夜鯉能不
取備於屠門
財具之一經盜手。
猶為廉士之所棄。
命之一啟金刀
寧復慈心之所忍。
騶虞雖飢。
非自死
之草不食
聞其風者。
豈不使人多愧。
丈人得此有素
聊復片言啟發耳。
胤由此絕血味。
常遇異僧
受以大
莊嚴論。
世所未有者。
晚入虎丘山
維摩經。
臨終
見天女。
六十餘人
列于堂前
寤猶見之。
沐浴衣冠
少頃而卒(舊史)。
公元525年
乙巳普通六年。
魏孝昌元年。
西域使還。
獲佛爪髮。
髮青紺色。
以物伸之
隨物長短
放之則旋屈為螺○
魏明帝聞達磨道孤高
緇白之眾。
靡然趍向。
聲震
洛都
三屈詔命
師不出山
高之
遂賜二磨訥袈
裟金銀器若干
師皆遜去。
凡三返。
終授之(正宗記)
魏孝昌元年
胡太后與魏主。
各殿居處
太后
群臣曰。
隔絕子母
不聽往來
復何用我為。
我當
出家於嵩居寺耳。
因欲自下髮。
帝與群臣。
叩頭泣涕
殷勤苦請。
乃止(通鑑)。
公元527年
丁未大通元年
武帝普通元年
同泰寺
歷七
寒暑
是歲完成
又聞大通門以對之。
取其反語相恊。
晨夕幸寺
出入是門(通鑑)。
公元529年
已酉改中大通
魏孝莊永安二年
胡太后盡召肅
宗後宮。
皆令出家
太后亦自落髮(通鑑)。
是年九月癸巳
上幸同泰寺
四部無遮大會
上釋
御服持法衣。
行清淨行大捨
以便省為房。
素床瓦器
小車
私人執役甲干。
講堂法座
四部大眾
涅槃經題。
癸卯群臣以錢一億萬。
祈白三寶
奉贖皇
菩薩
僧眾默許
己巳
百辟寺東門。
奉表請還宮
(通鑑)。
歲己酉
達磨大師
默坐九年
忽謂其徒曰。
吾觀東南
大乘氣。
而來此土。
傳法得人
西返時至
世尊正法
眼藏
展轉授吾。
吾今付汝。
去後二百餘年。
衣止不
傳。
法周沙界
潛符密契
千萬有餘
汝當闡化
勿輕未
悟。
一念回機。
便同本有。
乃往禹門山聖寺
至十月
初五日
端坐而逝。
世壽一百五十。
門人全身
葬熊
耳山定林寺明帝魏使宋雲西域回。
遇師于葱嶺
手携隻履
翩翩獨往
雲問師何往。
西天去。
語雲曰。
汝主巳厭世矣。
速歸。
雲聞其語。
心忙然。
急行歸朝
公元528年
孝莊即位
具奏其事。
有旨啟壙。
唯空棺隻履
舉朝驚
公元495年
嘆。
奉詔取履
少林寺供養(傳灯太和十九年卒。
訛也。
三國魏明帝丁未
公元246年
太和
六年
東晉癈帝改太和
丙寅庚午
五年
豈有魏孝明十九年耶統紀)。
梁武
帝聞師顯化
製碑
刻于鍾山
其末云。
嗟乎見之不
見。
逢之不逢。
今之古之。
悔之恨之。
朕雖一个凡失。
師之於後云。
唐代宗
謚曰圓覺大師(釋通鑑)。
梁昭明太子統
五歲五經
十二於內省決獄
天性
好佛。
留心內典
躬自講說
釋部經論
披覽略遍。
法事儀注
及立三諦等義。
自出宮二十年。
不畜聲
公元531年
樂。
唯法為樂
中大通三年。
歲辛亥。
四月卒。
天下哭之。
如喪考妣(梁史)。
公元533年
癸丑五年二月二十六日
帝幸同泰寺
金剛經。
無遮大會
皇太子王侯巳下百官
六百九十八
人。
義學僧等一千人
晝則同心聽受夜則更述制儀。
其餘僧尼道士
女冠居士
五眾外國使人
三十一
萬九千六百四十二人
武衛宿直
數萬人
天監
初誌自持一塵尾扇及銕錫奉上
武帝亦未喻
其意。
至是三十餘年。
乃鳴錫升堂
執扇講說者。
抑有
冥符
是講也。
東儲啟請
止許七日
諸僧鑽仰
欲罷不
能。
更延二七。
請益之。
終于三七日。
解講之晨。
殿大像忽放光明。
左右菩薩復續放光
帝躬虔禮
眾咸矚。
捨施銀絹物。
直一千九十六萬。
皇太子
寶經布施
六宮所捨。
六百餘萬。
至于
民庶
並各隨喜
錢一千一百一十四萬。
公元534年
甲寅梁中大通六年○西魏孝武脩
永熈三年(自甲
公元576年
寅盡丙申
三主
三十二年)○東魏孝靜善見(天平元年迁都于鄴
甲寅庚午。
十七
年)。
永寧寺浮圖
是年灾。
觀者皆哭。
聲振城闕
其塔孝
公元535年
二年大風發。
寶缾隨墮。
入地十餘丈。
更新
公元534年
是二月
天震焚燼
經餘三月
其年五月
人從東萊
郡至。
見塔在海中。
光明儼然
同觀者非一。
俄而雲起
其所在(感通錄)○是年傅大士弟子
傳𥆜詣闕
書有詔。
閏十二月赴闕
帝聞大士神異
預鎻諸門。
大士巳知。
作大木槌一雙
先扣一門
諸門皆啟。
正言殿。
唱拜不從徑。
西國所貢寶榻。
帝問大士
師事從誰。
答曰。
無所從。
無所師。
無所事。
設食
竟。
鍾山定林寺
詔令資給
後至已未三月
大士
入都。
武帝壽光殿。
共論真諦
傅曰。
息而不滅。
帝請
金剛經。
大士揮案一下而起。
不省
再請講。
大士
乃索拍板升座
唱四十九偈頌
終而去(士三至本傳)。
公元597年
丁巳東魏大統三年
定州敬德
觀音甚虔。
賊橫引。
遂妄招承
明日將決。
夜夢僧教誦救苦觀音
千遍免苦。
德方誦及半。
有司執縛向市。
旦行旦誦。
臨刑斫之。
刀折三段
皮肉不傷。
凡三換刀。
刀折如初
刑者問之。
以事聞丞相高歡
歡為表請免死。
德還
家。
僧頃上有三刀痕。
今謂高王觀音是也(齊書)。
上虞縣李胤
掘地得佛牙像方二寸一邊十二
一邊十五軀。
巧刻妙絕
中有真形舍利六焉。
奏上
公元538年
以為意。
至戊午歲
胤衘愆縲東冶
舍利在中
署。
光明顯發
大悲救苦
有以哉。
下詔真形舍利
復現於世。
幽顯皈心
時布德。
𠃔叶人靈
宜承佛力
弘茲寬大
天下罪無輕重
咸赦降之(弘明集)。
公元541年
辛酉三月十二日
帝於華林園重雲殿。
金字
般若三慧經。
太子王侯。
宗室外戚百辟卿士
外域
使。
義學千僧
會眾不肅容觀聽。
凡講二十三日
開講迄於解座。
設供普施
京師武侍衛
並加莊賚
焉(梁史)。
帝常作淨業賦。
其序有云。
朕不噉魚肉
不與嬪侍
處。
四十餘年。
不食眾生
無復殺害障
既不御內
復欲惡障
除此二障。
意識稍明。
乃作淨業賦。
其略云。
人生天性
妙氣清靜
外物以動。
欲心
緣而成眚。
過常發於外塵
累必由於前境貪心
不厭
內意自騁
留連絲竹
眼轉移於五色
香氣馞起。
觸鼻發識。
舌之受味。
甘口噉食
身之受觸。
自安怡。
細腰纖手
弱骨豐肌
附身芳潔
觸體如脂。
狂心迷惑倒想自欺
如是六塵
同障善道
紫奪朱。
風靡草。
抱感而生。
與之偕老
隨逐無明
莫非煩惱
由是外清眼境
淨心塵。
與德相隨
與道為隣。
見淨
業之可愛
以不殺而為因
離欲惡而自脩
無障
精神
患累巳除。
障礙亦淨。
如久澄水
如新磨鏡
外照
多像。
內見眾病。
既除客塵
返還自性
心清若水
志潔
如雪。
結縛既除。
憂畏亦滅。
恩愛而長。
違[(厂@?)*頁]生死
永別(具見弘明集)。
公元544年
甲子梁大同十年大士
寶公顯跡
四十餘年。
名播
寰字。
尊師之。
一日問曰。
社稷存亡久近。
公自指
其喉。
及頸示之。
蓋讖侯景也。
又問繼吾後者誰。
公曰。
湖裏生塵(陳霸先生於湖州也)。
後復詢社稷之事。
公曰。
貧道
壞。
陛下社稷隨滅。
公元546年
丙寅中大同元年
公將示寂
出外
公詣內殿
一燭後閤
舍人以聞帝。
帝歸見公出去。
帝曰。
師不
復留矣。
以後事囑我乎。
回山十二月六日入滅
九十三。
奉勑木塔鍾山
龍崗王均撰紀德碑
並畢。
帝忽思木塔
其能久乎。
遂撤之。
改創石塔
貴圖
不朽
以應其讖也。
折塔纔畢
侯景之兵至矣。
誌公
後。
宋太宗大平興國七年
降現城市
太宗降詔。
公元1013年
諱稱寶公
真宗大中祥符六年
謚寶公道林真覺
公元1354年
大師(一云
天監十三甲午歲
示寂
南史及事物紀厚)。
楊文公談苑。
沙門
寶公銅牌
記讖未來事云。
一真人在冀州
開口
弓在左邊
子子孫孫萬萬年。
江南中主名其子
曰弘
冀。
吳越錢謬諸子皆連弘字。
期以應之。
宋宣祖之
諱。
正當是也
同泰寺浮圖灾。
上曰。
此魔也。
宜廣為佛事
群臣稱善。
下詔曰。
道高魔盛
行善障生。
當窮茲木土
倍增往日
遂起十二層浮圖(通鑑)。
公元1010年
已巳大清三年四月
逆賊侯景臺城
懲求無巳。
公元1013年
帝憤之染疾
齋戒不衰
念佛不輟
五月大漸
進膳
不飡
久而索蜜。
未至。
遂崩于淨居殿。
壽八十六○太
公元549年
簡文帝綱即位
帝雖億兆務殷
而卷不釋手
好聽訟。
明若通神
儉約
體安菲素
外絕三驅之禮。
內屏十鍾之宴。
非宗廣祭祀
及諸法事不許音樂
所謂道資人弘。
虗授
事藉躬親
民信乃至
帝自受戒後。
口味備斷。
日止一食
菜羮糲飯而矣。
遇事繁。
日移中則𠻳口
以過。
宮侍御皆無羅綺
膳夫所掌。
歲撤萬金
掖庭
之費。
年減巨億四千以上
便斷房室內殿
寢處衣衾
率素布被
莞席草履
闇室亦理衣冠
暑月未甞
褰袒。
便殿所居
略同沙門
傍無侍御
顧無玩具
左右
經書卷軸
所對唯缾錫香爐
味旦坐朝日。
肝乃息。
夜尋法寶
明發不寐。
所利唯人。
所約唯巳。
起居
常事
禁中實錄
古帝王能爾也。
由是一人
履道
四方化之。
國內普持六齋
兆民皆受八戒
每斷
重罪
終曰不擇
講解著辭。
財法兼施
宮中佛像悉放
光明
夜必澍雨
朝則晴霽
天地震動
異香滿融。
舉國
歸敬
咸希席脫。
法事之盛。
振古未有
靈異萬端
具如
陸雲之序云耳○隱子論。
或謂梁因佛而亡。
蓋亦未
之思耶。
請以漢武校之。
兩漢南北之君。
享國年深
漢梁二武恢崇庠序
養育人材一也。
學仙
學佛
所好亦一也。
漢武在位
五十四年。
尊寵方士
萬機
窮兵黷武
帑廩整然
民有離心
而不敗者何
也。
未甞去兵也。
梁末年漸踈將佐
去甲兵。
其所
以先敗也。
公廣原教曰。
不可泥。
道不可罔。
過與
不及
為患一也。
夫事有宜。
理有至。
從其宜而宜之
所以聖人之教也。
即其至而至之。
所以聖人
道也。
梁之武帝
齊之文宜。
反其宣而事教。
不亦泥乎。
魏周二君
泥其至而預道。
不亦罔乎。
釋子之苟時。
君之泥佛如此
以是驗梁之泥教。
不為不失
蓋學
佛自有中道也。
梁雖泥道為失。
然不由是而致敗。
在乎弛武踈賢也。
要之隆汙定數
不可苟延
之也。
自古君臣父子纂弑。
狂盜內悔。
可勝紀。
今曲
侯景之叛。
而誣於佛何耶。
共工之於伏羲
蚩尤
黃帝
羿促之於夏楚
昭王不反。
申之於周。
幽勝
廣之於秦。
賈充成濟之於魏。
劉石之於晉。
爾朱之於
元魏
祿山朱泚黃巢之於唐。
何代而無侯景也。
旦以
子之殺父。
如景之狂。
何憚而不為哉。
雖陷臺城
弑逆武帝
何可加訾乎。
公元550年
庚午梁簡文大寶元年西魏文帝大統十六年
公元190年
 北齊文帝高洋丞。
東魏禪。
即位晉陽(自庚午丁酉
五主。
一十八年)。
簡文帝
委心妙法
遍覽玄章。
法集二百卷
法寶
四百餘篇
刺血般若十部
資敬報恩二寺
天姿高明
德性柔懦
終為侯景所制。
不能自立
時數使然也(卞正)○帝登重雲殿。
侯景與帝禮佛
為誓
云。
自今君臣
無猜貳。
臣固不負陛下
陛下不得
負臣。
公元550年
北齊
顯祖文宣帝高洋
是年五月
東魏孝靜帝
即位
改元天保
佛慧早修。
聖智罕測
既臨大祚
公元551年
佛教
明年詔曰。
仰惟慈明
緝寧四海
欲報德正
覺。
是憑諸鷙鳥傷生之類。
宜放之山林
太皇太后
建立寶塔
鷹師曹。
報德寺
公元251年
開闢以來
此至辛未歲
凡二百八十三代七十
六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年○世尊般涅槃至此年。
一千五百載。
公元552年
壬申後梁世祖元帝繹
承聖元年
湘東王也。
三月大敗侯景軍。
走尋為侯瑱殺之。
十一月
位于江陵
是為世祖元帝
體性多能入微靈悟
天居天宮二寺
講法華經。
解成寶論(卞正)。
北齊
是年
僧稠禪師
帝躬舉大駕
郊迎之。
年過七十。
神宇清曠
扶接入內
為說正理
拜受
禪道
自是彌承請誨。
篤敬殷重
因受菩薩戒。
於是
酒禁肉。
放捨鷹鷂
去官畋漁
成仁國。
又斷天下
殺。
是年三月
大勸齋戒
官因私菜。
葷辛悉除。
禁中
四十餘日。
因辭還山
於鄴城建雲門寺
之。
一日駕幸謁稠。
床坐不迎。
有讒於帝。
帝將入
寺。
按其不敬
稠知之。
預出二十里外候。
及至
怪問
其故。
稠曰。
恐身不淨穢污伽藍
在此候耳。
愧悔
巳。
乃躬負稠身往寺。
稠不受。
帝曰。
弟子負師
行遍
下。
未足謝𠎝。
因問弟子
前身曾作何等
答曰。
曾作羅
剎王。
是以今猶好殺
即呪盆水
令帝自觀其形。
果然
帝大驚。
自是坐禪行道
尤銳於前。
仍勑諸州。
別置
肆。
令達定慧者。
就而教授
國儲分為三分
一以供國。
一以自用
一供三寶
自是徹情皈向
通古無倫
大起
寺塔
僧尼滿於諸州。
佛法東流
此焉盛矣(僧史)。
公元554年
甲戌魏大統中
詔僧實禪師曰。
師目麗重瞳
偏同
虞舜
背隆傴僂
分似周公
德宇純懿
軌量難模。
可昭
三藏言為世寶(云云)。
至是復以師才深德大。
請為
三藏
自是陶化京華
久而愈盛(僧史)。
梁武帝金像二軀
重雲殿。
禮事五十許年。
江左未定
利害相雄。
王僧辨乃遣杜龕衛宮闕。
頑㐫
欲毀二像為鋌。
先令人上三休閣。
令鑱
佛頂。
鎚鑿始舉。
二像一時回顧
所遣諸人不能舉。
失瘖如醉
杜龕亦然
見金剛𥪰來擊之。
舉體洪爛。
穿皮露骨而死(感通錄)。
北齊文宣帝
大興佛法
天保中
道士陸脩靜。
梁武
公元504年
開運
天監三年下敕捨道崇佛。
與門徒。
叛入齊。
散金玉。
贈諸貴游
託以襟期
興道教。
出勑
沙門
道士校術。
道士呪諸沙門
衣鉢或轉。
呪諸
方梁。
或橫或堅。
沙門默無一對
士女貴賤
並以靜徒
為勝。
靜乃高談自矜
唱言
神通權設。
抑挫強侮。
沙門
現一。
我當現二。
今薄示微術。
辭出退。
事亦可見。
命上統。
令與靜捔試。
上曰。
方術小伎。
俗儒之耻。
況出
世也。
天命相拒。
豈得無言。
可令最下座僧對之。
釋曇顯位居末席
酒醉酣盛。
扶輿上座
因立而笑。
李宗云。
向誇現術。
一之與二。
深有其致。
即於座上翅
一足而立曰。
吾巳現一。
卿當現二。
各無言對。
顯曰。
衣物飛舉者。
試卿術耳。
命取稠禪師衣鉢呪之。
動搖
帝勑十人舉之
不動如故
乃以衣置諸梁木
怗然無驗
道士相[(厂@?)*頁]無顏
猶以言辨為勝。
乃曰。
自號為內則小也
道家為外則大也
顯應聲曰。
天子處內。
定小庶人矣。
與其徒。
緘口無言。
文宣
座。
自驗臧否
其徒求哀濟度
皆捨邪歸正
勑令剃染。
曰號神仙者。
上三爵臺
令其投身飛游。
悉委尸于
地。
偽妄斯伏。
下詔曰。
法門不二
真宗在一。
求之正
路。
寂泊為本。
祭酒道士
世中假妄俗人未悟。
乃有秪
崇。
麴蘖是味。
清虗焉在。
瞿晡斯甜。
慈悲永隔
上異
祠。
下乖祭典
宜皆禁絕
不復遵事。
頒勑遠近
咸使知
聞。
道士歸依者。
並付昭玄大統法師
度聽出家
廣如別傳
于時齊境一心奉佛。
無兩事。
迄于隋運
○顯公者上統。
揣其骨則千里驥異世同駕。
以皃
取人
失之自古
則徒節玄黃矣。
何能抗禦之哉。
公元556年
丙子天保七年
文宣晉陽
使人騎白馲駝
我寺。
取經凾去。
使問不知何寺。
帝曰。
但任駝行。
自知
寺處
日晚出城。
行至急。
奄然如睡。
至一山。
名曰
冥寂
山半有寺。
沙彌曰。
高洋駝來也。
便引入寺。
一老僧。
拜巳。
問曰。
高洋天子何似
聖明
爾來
何為
曰令取經函。
僧曰。
洋在寺懶讀經
北行東□
是其房。
可取凾與之。
即乘駝而反。
又如睡夢
奄至
陽。
以凾反命
不久行至谷口水井寺
捨身癡人
解語
忽語帝曰。
先行爾後來也(感通錄)。
丙子梁敬帝
大平元年
西魏恭帝
禪位宇文覺
是為北周孝閔帝
十二月即位
公元557年
丁丑大平二年九月
敬帝禪位陳高祖
論曰。
觀梁之興。
有以異於魏晉
觀梁之治。
有以成今。
於宋齊史。
褒以斯文德
有此武功
始自湯武之師。
唐虞之業。
其實錄也。
豈有慚德哉。
武帝受命
之後
數十年間
禮樂文物
南朝冠。
此梁之治。
獨出
於江在五朝
南北八代之右也。
宋景文新史曰。
梁蕭
氏興江左
有功在民。
終無大惡
以寢微而亡。
餘祉
其後裔。
唐興得八業。
宰相未聞。
貶梁以好佛而致
之也。
文中子知之。
故著中說曰。
戒修梁國亡。
釋迦之罪也。
蓋疾史臣不知梁何以亡。
爭以近跡
引咎於佛矣。
武帝不求賢才
擢用庸鄙
春秋既高。
爼豆
泥情佛教
在廷諍臣矣。
知子莫若父
三蠧並殲。
獨全養嗣正德
不即大戮使陰召逆。
咫尺
玉墀
鞠為茂草
侯景得以稱名犯順
知梁有名將。
棄而勿用
士不知戰。
可乘之機故也。
何謂名將
神念羊偘王僧辨侯瑱徐世譜陸法和
數子之才。
不任之。
杜僧明周文育僧都麥鐵杖等。
皆有將材
不用之。
以資篡臣
湘東御將之道。
侯景未梟。
而陳氏問鼎矣。
梁室速傾。
其患在此。
而議者以為
禮樂戒律定慧不幸而亡梁。
非也。
仁義禮樂
堯舜
三代
皆資而大治
不聞始而大亂也。
所以亂者。
其後
失德而巳。
戒律定慧
漢明帝求其人。
與教傳世
百載
唐太宗大興之。
不害其為正觀之治。
傳世
百年
宋太祖大宗
大興佛教
傳世三百餘年。
以是
明之
則佛不為王化之蠧。
以資治也
夫言佛之
亡梁者。
殆非正論(隱子梁室論)。
歷朝釋氏資鑑卷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