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译经篇二 本传四人 附见八人¶ (自动笺注)
高僧傳卷第二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
*譯經二本四人附見八人
西京大興善寺天竺沙門那連耶舍
傳一(萬天懿)
西京大興善寺賢豆沙門闍那崛多
二(僧就法智)
東都雒濱上林翻經館南賢豆沙門
摩笈多傳三(侯君素徐同卿劉憑費長房)
東都上林翻經沙門釋彥琮傳四
(行矩)
那連提黎耶舍。
隋言尊稱
天竺烏場
人。
正音應云鄔荼。
荼音持耶反。
其王與
佛同氏。
亦姓釋迦
剎帝利種。
隋云土田
主也。
由劫初之時先為分地主
因即號焉。
所謂國王是也
舍年十七發意出家
名師備聞正教
二十有一得受具篇。
宿老歎佛景迹
或言。
國有鉢。
國有
衣。
頂骨牙齒神變非一。
遂即起心願得
奉。
以戒初受須知律相。
既滿五夏發足
方。
所以天梯石臺之迹。
龍廟寶塔之方。
廣周
諸國。
並親頂禮無遺逸。
竹園一住
年。
通履僧坊多值明德
一尊者深識人
機。
見語舍云。
若能靜修應獲聖果
恐汝遊
涉終無所成。
爾日雖聞情無領悟
晚來
却想悔將何及。
耶舍北背雪山
南窮師子
歷覽聖迹仍旋舊壤。
乃覩烏場國主真大
士焉。
自所經見罕儔其類。
試略述之。
民以理民愛若親。
後夜五更先禮三寶
伎樂竭誠供養
日出昇殿方覽萬機
辰時香水浴像。
宮中常設百僧齋。
及夫人。
自行食。
齋後消食習諸武藝
景將昳寫十行經。
與諸德僧共談法義
與群臣量議治政
暝入佛堂自奉燈燭
禮拜讀誦各有恒調。
了其常業還退靜。
三十餘年斯功不替。
王有百子
誠孝居懷。
釋種餘風胤流此國。
但以寺接山阜
野火
所焚。
各相差遣四遠投告
六人為伴。
行化
雪山之北。
至于峻頂。
有人二路
人道
荒險鬼道利通
行客心迷多尋鬼道
漸入其
境。
便遭殺害
昔有聖王
於其路首。
毘沙
天王石像
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錯入鬼
道。
耶舍覺已。
口誦觀音神呪
百步追及。
鬼害
自以呪力得免斯厄。
因復前行
山賊
專念前呪便蒙靈衛。
賊來相突對
不見
循路東指芮芮國。
突厥亂西
不通
鄉意絕。
乃隨流轉
北至泥海
旁。
南岠突厥七千餘里。
彼既不安遠投齊
公元568年
境。
天保七年屆於京鄴。
文宣皇帝極見殊
偏異恒倫。
耶舍時年四十。
骨梗雄雅物議
憚之。
緣是文宣禮遇隆重
安置天平寺中。
請為翻經
三藏殿內梵本千有餘夾。
勅送於
寺。
以上房。
為建道場供窮珍妙。
別立厨
庫以表尊崇
又勅昭玄大統沙門法上
二十餘人
監掌翻譯
沙門法智居士萬天
傳語
懿元鮮卑
姓萬俟氏
出家師婆羅
門。
聰慧有志力。
梵書語工呪符術
是故預參傳焉。
初翻眾經五十餘卷
正法
弘暢眾心
宣帝重法殊異
躬禮梵
本顧群臣曰。
此乃三寶洪基
故我偏敬
奉信推誠如此也。
耶舍每於宣譯之暇。
時陳神呪
冥救顯助立功多矣。
未幾授昭
玄都
俄轉為統。
所獲供祿不專自資
慈惠興福業。
設供飯僧施諸貧乏
囚繫畜咸將濟之。
市廛鬧所多造義井
漉水津給眾生
又於汲郡西山建立
寺。
泉旁谷制極山美。
收養厲疾
別坊
四事承務周給
又往突厥
館。
勸持六齋
羊料放生受行素食
又曾遇
百日不起
天子皇后躬問起居
耶舍歎
曰。
我本外客
德行未隆。
乘輿今降。
重法
爾。
內撫其心慚交集
健德之季周武克
佛教與國一時平殄
耶舍外假俗服。
三衣
避地東西不遑寧息
五眾彫窘
投厝無所
儉餓溝壑者。
減食施之。
老病
扶力者。
隨緣濟益。
事力匱薄。
拒諫行之
神志休強。
說導無倦
此負留難便歷四
年。
有隋御寓。
重隆三寶
開皇之始。
梵經
公元563年
應。
爰降璽書
請來弘譯。
二年七月
子道
密等。
侍送入
大興善寺
其年季冬
翻譯
昭玄沙門曇延三十餘人
令對翻傳。
主上禮問殷繁
供奉隆渥
年雖
朽邁行轉精勤
曾依舍利陀羅尼
具依
修業
夢得境界
自身作佛。
如此靈祥雜沓
其例非一後移住廣濟寺
外國僧主
羇客
得物心。
一旦弟子曰。
吾年
老力微不久去世
及今明了誡爾門徒
法難宜勤修學
人身難獲慎勿空過
就枕
奄爾而化。
時滿百歲
開皇
八月二十九日也。
初耶舍先逢善相
云。
必至百。
亦合登仙
中壽果終。
其言驗
矣。
登仙冥理猶難測之。
然其面首偉特
異常倫。
頂起肉髻聳若雲峯
目正處中
下量等。
耳高且長輪埵成具。
見人榮相未
於斯
固是傳法碩德也。
法主既傾哀
道俗
昭隆之事將漸墜焉。
前後所譯
經論
一十五部。
八十餘卷
菩薩見實
藏日藏法勝毘曇等是也。
沙門深明
給事道寶等度語筆受
昭玄沙門曇延
昭玄沙門靈藏等二十餘僧。
監護始末
公元566年
五年冬
勘練俱了。
沙門彥琮制序具見
齊周隋二經錄。
尋耶舍遊涉四十餘年。
國五
十餘。
里十五萬。
瑞景靈迹勝寺高僧
駛水
深林山神海狩。
無非奉敬
並預懲降。
既廣周未遑陳敘
沙門彥琮為之本傳
流於世。
時又有同沙門毘尼多流支。
言滅喜。
不遠五百由旬
來觀盛化
開皇
年。
大興善。
譯象精舍大乘總持經二
部。
給事道寶沙門法纂筆受
沙門彥琮
制序。
闍那崛多
言德志北賢豆賢豆
本音
陀羅婆陀那。
此云主處。
天帝所護故
也。
賢豆之音。
彼國之訛略耳。
身毒天竺
此方
訛稱也。
而彼國人
總言賢豆而已
乃之
以為五方也。
揵陀囉國人也。
隋言香行國焉。
居富留
富羅城
丈夫宮也。
剎帝利種。
姓金
(俱凡反)步。
云項也。
謂如孔雀之項。
彼國以
為貴姓
父名跋闍邏婆囉。
此云金剛堅也。
懷遠量長乘清範
位居宰輔爕理
政。
崛多昆季五人
居最小。
宿殖德本
道心
適在髫髫便願出家
二親深識
度。
不違其請。
本國有寺名曰大林
遂往
投。
因蒙度脫
其郁波弟耶。
此云常近受
持者。
所謂和上
此乃于闐訛略也。
曰嗜那耶舍。
此云勝名。
專修宴坐妙窮定
業。
其阿遮利耶。
此云傳授
或云正行
即所
阿闍梨也。
亦近國之訛略耳。
名曰闍若那
跋達囉。
此云智賢
遍通三學明律藏。
自出家後。
孝敬專誠
教誨積年
指歸
觀。
然以賢豆聖境靈迹尚存
便隨本師
瞻奉
時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
師徒結志
遊方弘法
初有十人
同契出境
路由迦臂
施國。
淹留歲序
國王敦請其師。
奉為法主
益利頗周。
將事巡歷
便踰大雪山西足
天險峻極也。
至厭怛國。
既初至止
野曠
民希。
所須食飲無人營造
崛多遂捨具戒
竭力供待
經時艱。
冥靈所祐。
幸免
橫。
又經渴囉槃陀及于闐等國。
屢遭
雨寒雪。
暫時停住
既無弘演
栖寓非久。
吐谷渾國。
便至鄯州
于時西魏大統
元年也。
雖歷艱危心逾猛勵。
發蹤跋涉
于茲
十人之中過半亡沒
所餘四人僅存
至此
周明帝武成年。
初屆長安
草堂
寺。
師徒遊化已果來心。
更登淨壇受具
足。
精誠從道尤甚由來
稍參京輦漸通華
語。
尋從本師勝名。
明帝延入後園
佛法
殊禮別供充諸禁中
思欲通法
由自展。
具情上啟
即蒙別勅。
為造四天王
寺。
聽在居住
自茲已後翻新經。
既非弘
泰。
羈縻而已
所以接先闕本。
傳度梵文
十一面觀音
金仙問經等是也。
譙王宇文
儉鎮蜀。
復請同行於彼三年
恒任益州
主。
龍淵寺。
又翻觀音偈佛語經。
建德
像教不弘。
五眾一期同斯俗服。
武帝
勅追入京輦
加爵祿逼從儒禮。
秉操
守死無懼。
帝愍其貞亮
哀而放歸
路出
甘州北由突厥
闍梨智賢西滅度。
崛多
和上
乃為突厥所留。
久之和上
化。
隻影孤寄莫知所安。
賴以北狄君民頗
福利
因斯飄寓
隨方利物
齊僧寶
公元575年
道邃僧曇等十人
武平六年
相結同行
公元576年
採經西域
往返七載將事東歸
凡獲梵本
二百六十部。
行至突厥
俄屬齊亡。
亦投
彼國。
與同講道相娛
所齎新經請翻
名題
勘舊錄目轉覺巧便
有異前人
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
大隋受禪
公元581年
即興
暹等齎經先來應運
開皇元年
屆止京邑
勅付所司訪人令譯。
二年
仲春便就傳述
夏中詔曰。
殷之五遷恐民盡
死。
是則吉凶之土。
短長之命。
謀新
故如農望秋
龍首之山。
川原秀麗卉木
阜。
宜建都邑定鼎之基。
永固無窮之業。
茲可域。
城曰大興城
殿曰大興殿。
門曰
大興門。
縣曰大興縣
園花池沼其號並同
寺曰大興善也。
於此寺中傳度法本
時崛
公元585年
多仍住北狄
至開皇五年
大興善寺沙門
延等三十餘人
以躬當翻譯音義乖越
崛多在北。
奏請還。
帝乃別勅追延。
崛多西
公元590年
歸已絕。
流滯十年
深思明世重遇三寶
蒙遠訪欣願交并
即與使乎同來入國。
文帝巡幸洛陽
於彼奉謁
天子大悅
頻仍
未還京闕尋勅敷譯
新至梵本
彌多
或經或書。
且內且外。
諸有翻傳必以
崛多為主
僉以崛多言識異方字曉殊俗
故得宣辯自運。
不勞傳度
理會義門句圓
詞體
文意粗定銓本便成。
筆受之徒不費其
力。
比先抑亦繼之。
爾時耶舍已亡。
當元匠。
大興善更召婆羅門僧達摩
多。
并勅居士高天高和仁兄弟等。
同傳梵
語。
又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藏
慧遠法。
纂僧暉明穆曇遷等。
監掌翻事
銓定宗旨
沙門明穆彥琮
重對梵本再審
覆勘整理文義
昔支曇羅什等所出大集
卷軸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齊世出
月藏經一十二卷
隋初後出日藏分一十五
卷。
既是大集廣本。
前後譯分。
遂便支離
公元586年
部帙羈散。
開皇六年
招提寺沙門僧就。
之為六十卷
就少出家寶坊學。
雖加宣
導恨。
文相未融。
乃例括相從
附入大部
詞旨愜當未善精窮
比有大興善寺沙門
洪慶者。
識度明達
國監寫藏經。
釐改
就所合者。
名題前後得理致。
且今見翻諸
經。
有多是大集餘品。
略而會之應滿百卷
若依梵本
此經凡十萬偈。
據以隋文可三
百卷
崛多曾傳。
于闐東南二千餘里有遮拘
迦國。
彼王純信敬重大乘。
宮中自有摩訶
大集華嚴三部
王躬受持親執鎖鑰
轉讀
開香供養
或以諸餅果誘引小王
禮拜
此國東南可二十餘里。
山甚巖險
深淨窟。
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伽方廣
利弗花聚二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八部
般若大雲經等凡十二部。
減十萬偈。
國法
防衛守護
又有入滅羅漢三人
窟中
寂。
每至月半
諸僧就山為其淨髮
此則人
住持
有生之所憑賴
崛多道性純厚神志
剛正
愛德無厭求法不懈
博聞三藏
真宗
遍學五明閑世論。
經行道場
之趣。
總持通神呪之理。
三衣一食終固其
誠。
仁濟弘誘非關勸請。
勤誦佛經老而彌
篤。
強識先古久而逾詣。
士庶欽重道俗
敬。
王遵仰戒範。
以為師。
因事塵染
流擯東越
又在甌閩道聲載路身心兩救
公元600年
為益極多。
至開皇二十年
便從物故。
春秋
七十有八。
自從西服來至東華
循歷翻譯
合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即佛本行集法
威德念賢護等經是也
詳括陶冶
圓通
明義結具流於世。
費長房三寶
錄。
隋高祖又勅崛多
西域沙門若那竭
開府恭恭都督天奴和仁婆羅門
舍達等。
於內史內省
翻梵古書乾文
公元592年
開皇十二年
書度翻訖。
二百餘卷
奏聞
內。
唐貞觀內典錄。
時又有優婆塞
姓瞿
曇氏。
達磨般若
隋言法智。
父名般若
支。
備詳餘傳。
智本中天國人
流滯東川
嚮華俗。
門世相傳祖習傳譯
高齊之季
昭玄都。
齊國既平佛法同毀。
智因僧職
轉任俗官。
再授洋州洋川郡
隋氏受禪
梵牒即來。
有勅召還使掌翻譯
法智妙善
方言
執本自傳
不勞度語。
業報差別
等。
成都沙門釋智鉉。
筆受文詞銓序義體。
日嚴沙門彥琮制序。
隋代經錄。
達摩笈多
隋言法密
本南賢豆羅囉(力加反)
國人也。
剎帝利種。
姓弊耶伽囉
云虎氏。
有弟四人
身居長子
父母留戀不聽出家
然以篤愛法門深願離俗
年二十三。
往中
賢豆界鞬拏究撥闍城。
云耳出。
於究牟
地。
黃色花因園以得名也。
僧伽囉磨。
此云眾園。
舊云僧伽藍訛略也。
多於
此寺中方落髮
改名法密
年二十五方
受具戒。
其郁波弟耶佛馱笈多。
此云學
密。
阿遮利夜。
名舊拏達多。
此云德施
又一
阿遮利夜。
名為普照
大小經論
咸能
誦說行賓夜法。
行乞食者。
舊名為分
衛。
入第耶那。
此云念修。
舊為禪那取持訶
那。
訛僻也。
恒入此觀以為常業
多受
之後仍住三年
師學問。
師之所得
戶牖
後以普照師為吒迦國王所請。
師至彼經停一載。
還本國。
笈多更留四
年。
於提婆鼻何囉。
云天遊也。
天謂國
王。
遊謂僧處。
其所王立故名天遊
舊以寺
代之。
寺乃此土公院之名。
所謂司也廷也。
又云招提者亦訛略也。
世依字解。
招謂招
引。
提謂提携
浪語也。
此乃西言耳。
正音
云招鬪提奢。
此云四方
處所四方
僧之所依住也。
於是歷諸大小乘國及以
僧寺
聞見倍多
北路商人至於彼。
遠傳
東域大支那國焉。
舊名真丹振旦者。
並非正音
無義可譯。
惟知是此神州之總
名也
初雖傳述不甚明信
未作來心。
以志在遊方無所繫。
遂往迦臂施國。
人為伴仍留此國停住王寺。
笈多遂將四
伴。
國城二年停止
遍歷諸寺備觀
學。
遠遊心尚未寧處。
其國乃是
北路
會。
雪山北陰商侶咸湊其境。
於商客所。
支那大國三寶興盛
同侶一心屬意
此。
非惟觀其風化
願在利物弘經。
便踰
雪山西足
薄佉羅國波多叉拏國達摩悉鬢
多國。
此諸國中並不久住
知風諸寺
儀式
又至渴羅槃陀國。
留停一年
未多開
導。
又至沙勒國。
同伴一人復還本邑。
餘有
三人停在王寺。
沙勒王之所造也。
經住
兩載
仍為彼僧講說破論。
有二千偈。
二部
多破外道
又為講如實論。
亦二千
偈。
約其文理乃是世間論義之法。
又至龜
茲國亦停王寺。
又住二年
仍為彼僧講釋
前論。
其王篤好大乘多所開悟
留引之心
旦夕相造。
笈多係心東夏
無志潛停。
密將
一僧間行至烏耆國。
在阿爛拏寺。
講通
論。
又經二年漸至高昌
客遊諸寺
其國僧
侶多學漢言
雖停二年無所宣述
又至伊
吾。
便停一載。
值難避地西南
路純砂磧
草俱乏。
同侶相顧性命莫投。
乃以所齎經
論權置道旁
越山求水冀以存濟
求既不
勞弊轉增。
專誦觀世音呪。
夜雨忽降身心
充悅
還本途。
四顧茫然方道迷失踟蹰
退。
任前行。
遂達瓜州
方知委曲
北路之道也。
笈多遠慕大國跋涉積年
契同徒或留或歿。
獨顧單影屆斯勝地
言思之悲喜交集
尋蒙帝旨。
延入京城
公元590年
之名寺供給豐渥
開皇十年冬十月也。
止未淹。
華言略悉。
奉別勅令翻經
興善執本對譯。
允正寔繁。
所誦大小
論並是深要
至於宣解大弘微旨
此方舊
學頻遣積疑
然而慈恕立身柔和成性
非道外行在言前。
戒地夷而靜。
智水幽而
潔。
經洞字源論窮聲意。
加以威容詳正
高猛
誦響繼晨宵
法言內外
又性好
端居簡絕情務。
寡薄嗜慾息杜希求
倦誨人有踰利己
曾不忤顏於賤品
心於微類。
遂使未覩者傾風
謁者欽敬
自居譯人之首。
惟存傳授
所有覆疎務存
綱領
煬帝定鼎東都
敬重隆厚
至於佛法
彌增崇樹
乃下勅於洛水南濱上林園內。
翻經館。
搜舉翹秀
永鎮傳法
登即下徵
笈多并諸學士
並預集焉。
四事供承恒常
度。
致使譯人不墜其緒。
成簡無替於時
及隋綱云頹郊壘煙構。
梵本新經一時
斷。
笈多蘊其深解遂闕陳弘。
始於開皇中
歲。
終於大業末年二十八載。
翻經論七
部。
三十二卷
即起世緣生藥本願攝大
菩提資糧等是也。
文義澄潔華質顯暢。
公元619年
唐貞觀內典錄。
至武德二年終于洛汭
初笈多翻普樂一十五卷
未及練覆。
偽鄭淪廢不暇重修
今卷部在京。
多明八
相等事。
沙門彥琮
內外通照華梵並聞
預參傳譯偏承提誘。
以笈多遊履具歷名
邦。
見聞述事前傳
因著大西國傳一
部。
凡十篇
本傳
一方物。
二時候。
三居處。
國政
學教
六禮儀。
飲食
服章
九寶
貨。
盛列山河國邑人物
斯即五天良史
亦乃三聖宏圖
後漢西域傳云靈聖
降集
賢懿之所挺生是也
詞極綸綜。
公元593年
廣如所述。
開皇十三年廣州僧行
懺法
以皮作帖子二枚為善兩字
人擲之。
得善者吉。
又行自撲法以為
罪。
男女合雜妄承密行
青州居士接響
行。
官司檢察謂是妖異
其云。
此塔懺法
占察經。
自撲懺法
依諸經中五體投地
大山崩。
時以奏聞
乃勅內史侍郎李元操
大興善問諸大德
沙門法經彥琮等。
對云。
占察經見兩卷
首題菩提在外
譯文近代所出
眾藏亦有寫而傳者。
檢勘群錄。
無正名及譯人時處。
塔懺與
眾經復異。
不可依行
勅因斷之。
時有秀才
儒林郎侯白
奉勅旌異一部二十卷
多敘感應
即事亟涉。
弘演釋門者。
白字
素。
本相鄴人也。
識敏機對損崇臺省
多聞前古爰引。
賓王觀國程器終于此
職。
有晉祭酒徐同卿
撰通命論兩卷
卿以文學之富。
鏡達玄儒等教。
亦明三世
因果
文言隱密
先賢之所未辯。
引經
正文
會通運命歸於因果
意在顯發
宗助佛宣教導達群品咸奔一趣
蓋卿博
識有據。
故能洞此幽求
又有翻經學士
劉馮
內外旁通比校數法一卷
通玄素偏工數術
以前代翻度至於
法比例頗涉不同
故演斯致。
其序略云。
世之道藝有淺有深。
人之稟學有疏有密。
故尋算之用也。
兼該大衍
其不思也。
則致惑三隅
東夏數法。
自有三等之差。
西天所陳。
無兩端之例。
然則先譯諸經。
並以大千稱為百億
言一由旬為四十里。
依諸算計悉不相符
竊疑翻傳之日彼此
意。
指撝之際於斯取失。
故眾經算數之法。
東夏相參
十十變之旁通對衍。
庶擬翻
譯之次。
執而辯惑
既參隸經誥。
故即而敘
公元595年
之。
至開皇十五年
文皇下勅。
翻經諸僧
撰眾經法式
時有沙門彥琮等。
准的前錄
結而成之。
一部十卷
奏呈入內
並見隋
代費氏諸錄。
時有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
預細衣。
周朝從廢因俗。
傳通妙精玄理
開皇之譯。
即預搜揚
勅召入
從例修緝
列代經錄散落難收佛法肇興年載蕪沒
乃撰三寶一十五卷
始於周莊之初。
甲子
下舒年號
并諸代所翻經部卷目。
軸別陳敘
凾多條例
然而玉雜真偽
難分。
得在通行闕於甄異
錄成陳奏
勅行之所在流傳
最為該富矣。
釋彥琮
俗緣李氏
趙郡人人也。
號衣
冠。
門稱甲族
少而聰敏才藻清新
洞幽
微情符水鏡。
遇物斯覽事罕再詳。
初投信
都僧邊法師
試令誦須大拏經。
減七千
言。
一日便了
更誦大方等經。
數日亦度。
異之也。
至于十歲方許出家
改名道江
以慧聲洋溢江河之望也。
十地論。
譽流振。
州邑所推。
十二在巏嵍山誦法華
經。
不久尋究
便遊鄴下因循講席
乃返鄉
寺講無量壽經。
太原王邵任趙郡
寺宇
聽而仰之。
友敬彌至
齊武平之初
年十有四
西入晉陽
且講且聽。
當爾道張
汾朔。
布道儒。
尚書敬長瑜朝秀盧思道
元行恭邢恕等。
高齊榮望
欽揖風猷
同為
齋講大智論。
親受披導歎所未聞。
及齊
西幸晉陽
延入宣德殿講仁王經
國統
僧都用為承奉
聽徒二百。
並是英髦
帝親
臨御筵。
文武咸侍。
皇太后及以六宮
同昇
會。
侍中高元海
扶琮昇坐
接侍上下
神氣堅朗。
希世驚嗟
析理開神。
咸遵景仰
十六遭父憂
厭辭名聞遊歷篇章
爰逮
子史頗存通閱。
右僕射陽休之
與立林館
諸賢。
交共欵狎
性愛恬靜
延而方造。
及初
進具
日次晡時
戒本萬言誦試兼了。
自爾
專習律檢。
進討行科。
武平齊。
尋蒙延
入。
共談玄藉深會帝心
勅預通道學士
時年二十有一。
宇文愷周代朝賢
以大
易老莊陪侍講論
江便外假俗衣。
持法
服。
更名彥琮
武帝自纘道書無上祕要
于時預霑綸綜。
特蒙收採宣帝在位
每醮必累日通宵
談論之際因潤以正法
時漸融泰頗懷嘉賞禮部等官並不就
朝士王邵辛德源陸開明唐怡等。
情同
公元580年
琴瑟
號為文外玄友
大象二年
隋文作相。
公元581年
佛法稍興。
便為諸賢講釋般若
大定元年
正月
沙門曇延等。
同舉奏度方蒙落髮
時年
二十有五。
至其年二月十三日
高祖受禪
改號開皇
即位講筵四時相續
長安道
俗咸拜其塵。
因即通會佛理
邪正沾濡
道者萬計
又與陸彥師薛道衡劉善經孫萬
壽等一代文宗
內典文會集
又為諸沙
門撰唱導法。
改正舊體
繁簡相半
即現
公元583年
傳習祖而行之。
開皇三年
隋高祖道壇
見畫老子化胡象。
大生怪異
勅集諸沙
道士
共論其本。
又勅朝秀蘇威楊素何妥
張賓等。
參玄理者。
詳計奏聞
時琮預在
此筵當掌言務。
試舉大綱未及指覈。
道士
自伏陳其矯詐
因作辯教論。
明道妖妄
者。
有二十五條。
詞理援據宰輔褒賞
其年西
域經至。
即勅翻譯
既副生願欣至泰然
東巡旋途并部。
煬帝在蕃任總河北
承風請謁延入高第
親論往還允愜懸佇。
令住內堂
金光明勝鬘般若等經。
又奉
別教撰修文疏。
契旨卓陳足為稱首
又教
大興國寺
爾後王之新詠舊敘恒令和
之。
又遣簫懿諸葛頴群賢
迭往參問
名理宗師有歸。
秦王後作太原
蒙延入安居內第
敘問殷篤。
琮別夜寐
黃色大人身長三丈
手執頗梨椀授云。
椀內是酒。
琮於夢中跪受之曰。
蒙賜寶器
非常荷恩
但以酒本律禁。
未敢輒飲。
寤已
莫知其由。
後王躬造觀音畫像張設
第。
身量所執宛同前夢。
於是私慰素抱
公元592年
悲慶交并
至十二年
勅召入
復掌翻
譯。
大興善。
厚供頻仍
文帝御寓盛弘
三寶
每設大齋皆陳懺悔
帝親執香鑪
宣導
暢引國情恢張皇覽。
御必動容
顧。
欣其曲盡深衷
其言誠感如此類也。
煬帝時晉王
京師曲池營第林。
造日
嚴寺。
降禮延請永使住之。
由是朝貴明哲
數增臨謁。
披會玄旨發信心。
然而東夏
所貴。
文頌為先。
中天師表
梵音為本。
乃專尋教典
日誦萬言
大品法華維摩
楞伽攝論十地等。
皆親傳梵書受持誦讀
每日闇閱要周乃止。
仁壽初年
勅令舍利
荊州
漢王諒
於所治城
隔內造寺
仍置寶塔
所謂開義寺是也
琮初至塔
所。
累日雲霧晦合。
及至下晨。
時正當午
日耀天地清朗
便下舍利痤而藏之
又感
瑞雲夾日五色相間
仁壽末歲。
又勅送舍
利于復州方樂寺。
今名龍蓋寺也。
本基荒毀
南齊初立。
周廢頹滅纔有餘址。
處所
敞堪置靈塔
令人治翦。
忽覺頭上痒悶。
髮中
舍利一粒
形如黍米光色鮮發
兩斧試之。
上下俱陷而舍利不損
頻更椎
打。
光色逾盛。
掘深七尺又獲塼藏。
銅銀諸合
香泥宛然
但見清水滿合
其底蹤跡似有
舍利
尋覓不見
方知髮中所獲。
乃是銀合
所盛。
覓石造函。
遍求不獲乃於竟陵縣
界感得一石。
磨治既了忽變為玉。
五色
潤內徹照見旁人
又於石中眾色象。
石向塔。
又感一鵝飛至函所。
自然馴狎
去住初無相離
雖見同群了無顧眄
還來
首尾十日恒在輿所。
有人將至餘
處。
便即鳴叫飛翔踰院而入。
及至埋訖便
獨守塔遶旋而已。
又感塔所前池有諸魚
並舉出水北望舍利
琮便為說法
日方隱。
又感塔所井水十五日間自然湧溢
埋後乃止。
四月八日雲滿上空
正午將下收
雲並盡。
惟餘塔上團圓如蓋
五色間錯
發日輪。
至藏舍利其雲乃散。
欣感嘉瑞
以狀奏聞
大悅以為記。
藏諸祕閣
公元602年
二年下勅更令撰眾經目錄。
分為
例。
謂單譯重翻別生疑偽。
隨卷有位
帝世
盛行
尋又下勅。
令撰西域傳。
素所暗練
鏡目前。
分異訛錯有徵舉。
故京壤名
達。
多尋正焉。
王舍城沙門
遠來謁帝。
後傳還本國請舍利瑞圖經及國家
祥瑞錄。
勅又令琮翻隋為梵。
合成十卷
西域
琮以洽聞博達素所關心
文章騰翥
京輦推尚
凡所新譯諸經。
及見講解大智
論等。
並為之序引
又著沙門名義別集
公元606年
五卷
詞理清簡
學師欽。
大業二年
東都
新治
與諸沙門詣闕朝賀
被召入內禁。
敘故累宵談述治體呈示文頌
為時
見知如此
因即下勅。
洛陽上林園。
立翻
經館以處之。
給事隆倍逾關輔
新平
邑所獲佛經
合五百六十四夾。
一千三百
五十餘部。
昆崙書。
多梨樹葉
有勅送館。
付琮披覽
并使編敘目錄
以次漸翻。
乃撰
五卷
分為七例。
所謂經律讚論方字
書七也。
必用隋言以譯之。
則成二千二百
餘卷。
勅又令裴矩共琮修纘天竺記。
文義
詳洽條貫有儀。
前後譯經
合二十三部。
百許卷。
序述事備于經首
素患虛冷發
無時
因卒于館。
春秋五十有四
即大
公元610年
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也。
俗緣哀悼歸葬
人。
大漸之晨。
形羸神爽
弟子曰。
齋時
至未。
對曰未也。
瞑目而臥。
如此再三
迴身引頸向門視日曰。
齋時已至。
吾其
去矣。
索水盥手焚香
彌勒畫像
合掌
諦觀
開目閉目乃經三四。
入禪定奄爾
而終。
持纊屬之方知已絕。
且琮神慧夙成
彰於孩稚
奉信貞恪松梓其心。
本師五臺
沙門道最。
最亦風釆標映
故琮不墜
門。
凡所遊習澹然獨靜。
雖經物忤曾無言
及。
道從俗。
勅附文館
屢逢光價能無
會情。
斯乃立操虛宗。
遊情靡測。
講誦相沿
初未休捨。
會夢入地獄。
頗見苦緣。
由念
經佛等名。
得解脫。
送往山樓之上。
尋又
歷觀諸獄。
備覩同講名僧
五苦加之。
具言
其狀。
為說十善
良久方覺。
後數年更夢
前事
由稱佛菩薩名。
又蒙放免
高祖具聞
勅琮錄出賜道俗永為警誡
自爾專思
罪累
屏絕人事。
息意言筌行方等懺。
供給
貧病
晚以所誦梵經四千餘偈十三萬言。
一遍用為常業
然琮久參傳譯
妙體
文。
此土群師皆宗鳥迹
至於音字詁訓
相符
乃著辯正論。
以垂翻譯之式。
詞曰。
彌天釋道安每稱。
胡為秦。
五失
本三不易也。
一者胡言盡倒而使從
失本也。
二者胡經尚質
秦人好文。
傳可眾
心非文不合
二失本也。
三者胡經委悉
歎詠丁寧反覆
或三或四不嫌其繁。
今裁斥。
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義說
正似亂
詞。
尋檢語文無以異。
或一千或五百。
並刈而不存
四失本也。
五者事以合成
旁及
反騰前詞已乃後說而悉除此。
五失
本也。
然智經三達之心。
覆面所演。
必因
時時有易
而刪雅古以適今時
不易
也。
愚智天隔聖人叵階。
欲以千載上微
言。
傳使合百王下末俗。
不易也。
阿難
出經去佛未久。
尊大迦葉令五百六通迭
察迭書。
今雖千年而以近意量截。
彼阿
羅漢兢兢若此
此生死人平平若是
不以知法者猛乎。
斯三不易也。
涉茲五
失經三不易
胡為秦。
詎可不慎乎。
以不異言傳令知會通耳。
何復嫌
得失乎。
是乃未所敢知也。
余觀道安
師。
獨稟神慧高振天才
領袖先賢開通
學。
修經錄則法藏逾闡。
眾儀僧寶
盛。
印手菩薩豈虛也哉
詳梵典難易
詮譯人之得失
可謂洞入幽微能究
隱。
至於天竺字體悉曇聲例。
尋其雅論
閑明
舊喚彼方總名胡國。
安雖遠識
變常語。
胡本雜戎之胤。
惟真聖之苗。
懸殊
無相濫。
不善諳悉多致雷同
有胡貌即云梵種。
實是梵人漫云胡族。
真偽可哀哉。
語梵雖訛比胡猶別。
改為梵學知非胡者。
竊以佛典之興。
本來
西域
譯經之起。
原自東京
歷代轉昌迄茲
無墜。
久云流變稍疑虧。
動競澆波
尠能
迴覺。
討其故事
在昔人。
至如五欲順情
信是難棄。
三衣苦節定非易忍。
遺體
入道要門。
天性之親出家恒務。
俗有
反之忽然已反。
梵有可學之理何因
不學
又且
發蒙草創
伏膺章簡。
鸚鵡
之言。
邯鄲之步。
經營一字為力至多
歷覽數年其道方博。
乃能包括今古網羅
天地
業似山丘文類淵海
彼之梵法大聖
規摹
略得章本通知體式
研若有功解
便無滯
於此域固不為難
難尚須求
況其易也。
以內人我外慚諮問
枉令
祕術曠隔神州
靜言思之愍而流涕
向使
法蘭歸漢僧會適吳
士行佛念之儔。
智嚴
雲之末。
纔去俗衣尋教梵字
亦霑僧數先
披葉典。
則應五天正語充布閻浮
三轉妙
並流震旦
人人共解。
翻譯之勞。
代代
咸明。
疑網之失。
於是舌根恒淨。
心鏡
朗。
藉此聞思永種性
安之所述大啟
門。
其間曲細猶或未盡。
更憑正文助光遺
迹。
粗開要例。
則有十條字聲。
一句韻。
二問
答。
三名義。
五經論。
五歌頌。
六呪功。
七品題。
專業
異本
十各踈其相。
廣文如論。
公又云。
前人出經。
支讖世高
審得胡本
繼者也。
羅叉支越
斲鑿之巧者也。
竊以得
本開質斲巧由文
以為鑿今固非審。
管之暇試復論之。
先覺諸賢高名參聖
慧解
發功業弘啟。
創發玄路早入空門
辯不
起義雅合
佛教流方音尠會。
斯譯彼仍恐難明。
廢後生已承前哲。
梵書漸播真宗稍演。
其所宣出窮謂分明
因此言輒銓古譯。
漢縱守本猶敢遙議。
魏雖在昔終欲懸討。
或繁或簡理容未適。
時野時華例頗不定
晉宋尚於談說
爭壞
其淳。
秦梁重於文才
尤從其質。
非無四
高德緝之以道。
八九大經錄之以正。
以後迭相祖述
舊典成法且可憲章
展轉
同見因循共寫。
莫問是非誰窮始末
僧鬘
對面之物。
乃作華鬘
安禪合掌之名。
禪定
如斯等類固亦眾矣。
留支洛邑
少加新。
真諦陳時語多飾異。
若令梵師獨
斷。
則微言罕革。
筆人參制。
則餘辭必混。
者寧貴撲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
儻見淳
質請勿嫌怪。
昔日仰對尊顏瞻尚不等
親承妙吼聽之猶別。
諍論起迷。
豫𠰳涅
槃之記。
部黨興執。
懸著文殊之典。
二邊
之義佛亦許可。
兩間之道。
比丘未允其
致。
雙林早潛一味初損。
千聖同志九旬共集。
雜碎之條。
訛本水鵠之頌。
俄舛昔經。
一聖纔亡法門即減。
千年已遠人心轉偽。
乏寫水之聞。
復寡懸河之說。
欲求冥會
詎可得乎。
儒學古文變猶紕繆
世人今語
傳尚參差
凡聖殊倫東西隔域。
難之又難
論莫能盡。
必慇懃於三覆
造次於一
言。
歲校則利有餘
日計則功不足
大明
而布範。
長夜成務
宣譯之業未可
也。
不容易理名賢
常思品藻終慚水
鏡。
兼而取之。
所備者八。
誠心法志願益
不憚久時其備一也。
將踐覺場先牢
戒足不染譏惡
其備二也。
筌曉三藏義貫
兩乘不苦闇滯。
其備三也。
旁涉墳史工綴
典詞不過魯拙
其備四也。
襟抱平恕器量
虛融不好專執
其備五也。
沈於道術
名利不欲高衒。
其備六也。
要識梵言
閑正不墜彼學。
其備七也。
薄閱蒼雅
篆隷
不昧此文。
其備八也。
八者備矣
是得三業必長其風靡絕。
若復精搜十
步應見香草
微收一用時遇良材
雖往
者而難儔。
來者而能繼。
法橋未斷夫復何
言。
則延鎧之徒。
不迴隆於魏室。
護顯之輩。
豈偏盛于晉朝
或曰
一音遙說四生各解。
普被大慈咸蒙遠悟。
至若開源白馬
則語
洛陽
發序赤烏
則言隨建業
未應
移此韻始符極旨。
要工披讀乃究玄宗
遇本即依真篤信
案常無改世稱仰述
誠在一心非關四辯
必令存梵詎是通方
對曰。
談而不經旁慚博識
學而無友退愧
寡聞
獨執管錐未該穹壤
理絕名想彌
穿鑿
在昔圓音下神力冥加。
滿字之間
利根迴契。
然今地殊王舍人金口
即令
懸解定知難會
經音若圓雅懷應合
直餐
梵響何待譯言
本尚虧圓譯豈純實
等非
圓實不無踈近。
固守音譯變意
一向
能守十例可明。
緣情判義誠所未敢。
若夫
孝始孝終治家治國
宣至德堪弘要
道。
況復淨名之勸發心
善生之歸妙覺
落髮翦鬚苦違俗訓持衣捧盋頓改
世儀
坐受僧號詳謂是理。
遙學梵章寧
非法
崇佛為主
羞討佛字之源。
紹釋
為宗。
恥尋釋語之趣。
空覩經葉弗興
仰總見梵僧例生侮慢
退本追末吁可
笑乎。
象運將窮斯法見續。
用茲紹繼
可悲夫。
文多不載。
琮師尚宗據深究教源。
故章抄疏記無所及。
述製書論不敘丘
墳。
福田僧官慈悲默語鬼神錄。
極論聖論通學善知識錄等。
並賦
弘瞻精理通顯
初所著通極者。
破世術諸
不信因果
執於教迹好生異端
此論所
宗。
佛理為極。
言辯聖者
釋教宣真孔
教弘俗。
老子不異俗儒
靈寶等經則
非儒攝。
通學者。
勸引儒流遍師孔釋
知內外備識俗真。
善知識者。
是大因
緣登聖越凡。
不因善友無人達也。
門人
行矩者。
即琮兄之子
立行記流之于
世。
矩少隨琮學。
諮訓葉經。
東西兩館並參
翻譯
為性屬文翰。
通覽墳素
夙為左
僕射房玄齡所知
深見禮厚。
貞觀初
奏勅
追入。
既達京室將事翻傳。
遂疾而終。
開演
鄉族流慟接柩。
趙州所譯眾經。
在餘錄。
高僧傳卷第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