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昙无忏¶ (自动笺注)
僧傳第三
*曇無懺
曇無懺
或云曇摩懺。
中天竺國人也。
六歲
父憂
獨與母居。
沙門達摩耶舍。
以懺為其
弟子
習學小乘
後遇白頭禪師業大乘。
年二十誦大小乘經二百餘萬言從兄善能
調象
騎殺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誅之。
令曰。
敢有視者夷三族
親屬敢往者。
懺哭而葬
之。
王怒欲誅懺。
懺曰。
王以法故殺之。
我以親
而葬之。
並莫違大義
何為見怒。
傍人為之寒
心。
神色自若
王奇志氣
遂留供養之。
明解呪術所向皆驗。
西域號為大呪師
後隨
入山
王渴須水不能得。
懺乃密呪石出水
因讚曰。
大王惠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隣國
聞者皆歎王德
于時雨澤甚調百姓稱詠
悅其道術深加優寵
頃之王意稍歇待之
薄。
懺以久處致厭。
遂辭往罽賓
欲演大乘
不合
乃東適龜茲(音丘慈)頃之進到姑臧
止於傳舍慮失經本枕之而寢。
有人牽之在
地。
警覺
謂是盜者。
如此三夕
空中語曰。
如來解脫之藏。
何以枕之。
懺乃慚悟別置
高處
夜有盜之者
數過提舉竟不能動
明旦
懺持經去不以為重。
盜者見之。
謂是聖人
拜謝
河西王沮渠蒙遜僣據涼土。
懺嘗
告蒙遜云。
有鬼聚落必多災疫
蒙遜不信
躬見為驗。
懺即以術加蒙遜蒙遜見而駭
怖。
懺曰。
潔誠齋戒神呪驅之乃讀呪三日
謂蒙遜曰。
已去矣。
時境首有見鬼者云。
數百疫鬼奔驟而逝。
內獲安。
時魏虜拓跋
燾聞懺有道術。
遣使迎之。
蒙遜既事懺日久
不忍舍去。
後又慰辭以迎。
蒙遜既吝懺不遣
公元433年
又迫魏之強。
至蒙遜義和三年三月
懺因請
西行
更尋涅槃後分。
蒙遜忿其欲去。
密圖
害懺。
以資發遣
厚贈寶貨
臨發之日懺
流涕
告眾曰。
懺業對將至。
眾聖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義不容停。
發蒙遜果遣刺客
於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歲宋元嘉十年也。
遠近共嗟焉。
既而蒙遜左右白日見鬼
神以劍擊蒙遜。
至四月蒙遜寢疾而亡。
*杯渡
杯渡者。
不知姓名
乘木杯渡水。
人因目之。
初在冀州不修細行
神力卓越世莫測其由。
嘗於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渡竊而將
去。
家主覺而追之。
見渡徐行
走馬逐之不及
至于孟津河浮木杯於水。
憑之渡河
不假
輕疾如飛。
俄而及岸達于京師
時可
四十許。
帶索襤縷殆不蔽身。
言語出沒喜怒
不均
嚴氷叩凍洗浴
或著履上山
徒行
入市
一蘆圌(音遄)子更無餘物。
嘗從延賢
法意道人處。
意以別房待之
後欲往瓜步
江。
江側航人
告渡不肯載之。
累足
中顧言詠
自然流直渡北岸
廣陵
村舍李家八關齋
先不相識
乃直入齋堂
坐。
置蘆圌於中庭
眾以其形陋無恭敬之心。
李見蘆圌當道
移置牆邊。
數人舉不能動
渡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
于時有
一豎子窺其圌中。
有四小兒並長數寸。
面目
端正衣裳鮮潔
於是追覓不知所在
後數
見在西界蒙籠樹下坐。
禮拜還家
供養
不甚持齋
飲酒噉肉
至於辛鱠。
無異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國劉興伯
兗州刺史
遣使要之
負圌而來
興伯使人
視。
十餘人不勝
伯自看唯見一敗衲及一木
杯。
後還李家
得二十餘日。
清旦忽云。
欲得
袈裟
中時令辦。
李即經營
至中未成。
渡云。
暫出
至瞑不返。
合境聞有異香
疑之為怪。
處覓渡。
見在北巖下敷敗袈裟於地臥之
而死。
頭前脚後皆生蓮華。
鮮香
一夕而萎。
邑共殯葬之。
後數有人北來云。
見渡負
蘆圌行向彭城
乃共開棺鞾履存焉。
既至
城遇有白衣黃欣
深信佛法見渡禮拜
請還
家。
家至貧但有麥飯而已
渡甘之怡然止得
半年
忽語欣云。
可覓蘆圌三十六枚。
須用
之。
答云。
此間止可十枚
無以買。
不盡
辦。
渡曰。
汝但檢覓宅中應有
欣即窮檢。
果得
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雖有其數亦多破敗
次第熟視皆已新完。
密封之。
因語欣令
開乃見錢帛皆滿。
可堪百許萬。
識者謂是杯
分身他土所得䞋施。
迴以施欣。
欣受之皆
功德一年辭去
欣為辦糧食
明晨
糧食具存
不知渡所在
東遊吳郡
路見
釣魚師。
因就乞魚。
魚師施一餧者。
渡手弄反
覆還投水
游活而去。
又見網師更從乞魚。
瞋罵不與
渡乃拾取兩石子擲水中
俄而
兩水牛鬪網中
網既碎敗不復見牛。
亦已隱。
行至松江
乃仰蓋於水中乘而渡岸
經涉會稽剡縣天台山
數月而返京師
時遊止無定。
請召或往不往時南州有。
陳家。
頗有衣食
渡往其家甚見迎奉
都下復有
一杯渡。
父子五人不信
都下看之。
如其杯渡
形相一種
陳設一合及刀
薰陸手巾等。
渡即食蜜都盡。
餘物宛
膝前
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
即留
弟停都守視
餘三還家
家中杯渡如舊
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噉蜜為異爾。
乃語
陳云
刀子鈍可為磨之。
二弟還都云。
彼渡已
靈鷲寺
其家忽求黃紙兩幅作書
不成
字。
合同其背。
陳問上人作何券書
渡不答。
莫測其然
時吳部民朱靈期使高麗
還值
舶飄經九日
至一洲邊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採薪
有人路。
靈期乃將數人隨路告
乞。
行十餘里聞磬聲香煙
於是共稱佛禮拜
須臾一寺光麗
多是七寶莊嚴
又見十
石人
乃共禮拜還反
少許唱導聲。
住更看。
猶是石人
靈期相謂此是聖僧
罪人不能得見。
因共竭誠懺悔
更往乃見
真人
靈期等設食。
食味是菜。
香美不同
世食。
竟共叩頭禮拜
乞速還至鄉。
一僧云。
此間去都乃二十餘萬里
但令至心不憂不
速也。
因問靈期云。
杯渡道人不。
答言
甚識。
因指北壁一壺掛錫杖及鉢云。
此是杯渡
住處
今因君以鉢與之。
作書著函中。
別有
一青竹杖
靈期云。
但擲此杖置舫前水中
閉船靜坐
不假勞力必令速至。
於是辭別
一沙彌送至門上
語云
此道去行七里至船。
不須從先路去也。
如言西轉七里許至船
即具如所示。
唯聞舫從山頂樹木上過
都不
見水。
三日石頭淮而住。
亦不復見竹杖
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
乃見杯渡大航
捶捶之曰。
馬馬何不行。
觀者甚多
靈期等在
遙禮之。
渡乃自下舫取書并鉢。
開書視之
無人識者
大笑曰。
使我還耶。
及鉢擲雲
中還接之曰。
不見此鉢四千年矣。
渡多在
延賢法意處。
時世以此異物競往觀之。
有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乃問杯渡
已死。
金城江邊空塚中。
看果如所言。
寧子時為黃門侍郎
在家患痢。
遣信請渡。
呪竟云。
難差。
有四鬼皆被傷截寧子泣曰。
孫恩作亂為軍人所破。
二親及叔皆被
痛酷
寧子果死。
又有齊諧妻胡母氏病。
眾治
不愈。
後請僧設齋
齋座有僧勸迎杯渡
渡既
至一呪。
病者即愈
齊諧伏事為師。
因作傳記
公元426年
從來神異不可備紀。
元嘉三年九月辭諧
入東。
留一錢物寄諧倩為營齋
於是別去。
行至赤山湖患病而死。
諧即為營齋
并接屍
公元427年
還葬建康覆舟山
至四年吳興邵信者。
奉法
傷寒無人敢看。
悲泣觀音
一僧來云。
杯渡弟子
語云
莫憂家師尋
相看
答云。
渡死已久。
何容得來
道人云。
來復何難。
便衣帶頭一合許散。
與服之病
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崗下。
昔經伏事
杯渡
兒病甚篤。
思念恨不得渡與念神呪
明日忽見渡來。
言語如常
即為呪病者便愈。
公元428年
至五年三月渡復來齊諧家。
呂道惠聞而怛
之杜天期水丘熙等。
並見皆大驚。
即起禮拜
渡語眾人言。
年當大凶勤修福業
法意
人甚有德
可往就之。
修立故寺以禳災禍也。
須臾門上一僧喚渡。
便辭去云。
貧道當向
交廣之間不復來也。
齊諧拜送慇懃於是
絕迹
頃世亦言時有見者。
*曇諦
釋曇諦。
姓康氏
其先康居國人
漢靈帝時
附中國。
獻帝末亂移止吳興
諦父肜嘗為冀
州別駕
母黃氏晝寢夢見一僧
呼黃為母。
麈尾并鐵鏤書鎮二枚
眠覺見兩物具存
因而懷孕生諦。
諦年五歲母以麈尾等示之。
諦曰。
王所餉。
母曰。
汝置何處
答云不憶。
十歲出家
不從師悟自天發
後隨父之
樊鄧
遇見關中僧䂮(音略)道人
忽喚䂮名。
䂮曰。
童子何以宿老名。
諦曰。
向者忽言。
阿上
沙彌
為眾僧採菜被野猪所傷
不覺失聲
耳。
䂮經為弘覺法師弟子
為僧採菜被野猪
所傷
䂮初不憶。
此迺詣諦父。
諦父具說本末
并示書鎮麈尾等。
䂮迺悟而泣曰。
先師
法師也。
師經姚萇講法華。
貧道都講
姚萇餉師二物
今遂在此。
追計弘覺捨命
寄物之日。
復憶採菜之事。
彌深悲仰。
性愛
林泉
後還吳興
入故章崑山
閑居㵎飲二十
餘載
宋元嘉末卒於山。
壽六十餘。
*求那跋摩
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鎧。
剎利種。
累世為王
治在罽賓國。
年十四便機見俊達深度
仁愛
汎博崇德務善。
其母嘗須野肉令跋摩辦之。
跋摩曰。
有命之類莫不貪生
夭彼之命非仁
人矣。
年二十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博曉四舍
誦經百餘萬言
深達律品妙入禪要。
時人
三藏法師
年三十罽賓國王薨。
絕無
嗣。
眾咸議曰。
跋摩帝室之胤。
才明德重。
請令還俗以紹國位
群臣數百再三固請。
摩不納。
乃辭師違眾林栖谷飲
孤行山野
迹人世。
後至闍婆國。
初未至一闍婆王母
夢見道士飛舶入國。
明旦果是跋摩來
至。
王母敬以聖禮從受五戒
母因勸王曰。
宿
因緣得為母子
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後
生之因永絕今果。
王迫以母勅
奉命受戒
漸染既久專精稍篤。
頃之隣兵犯境
王謂跋
摩曰。
外賊恃力欲見侵侮
若與鬪戰傷殺
多。
如其不拒危亡將至。
今唯歸命師尊不知
何計。
跋摩曰。
暴寇相攻宜須禦捍。
但當起慈
悲心勿興害念耳。
自領兵擬之。
旗鼓始交
賊便退散
王遇流矢傷脚。
跋摩為呪水洗之。
信宿平復
後為跋摩立精舍
躬自琢材傷王
脚指
跋摩又為呪治之。
有頃平復
京師
沙門慧觀慧聰等遠挹風猷思欲參稟。
公元424年
元嘉元年九月
文帝迎請跋摩。
帝即勅
交州刺史泛舶延致
觀等又遣沙門法長
道冲道雋等往彼祈請
文帝知跋摩已至南
海。
於是復勅州郡令資發下京
路由始興
停歲許。
始興有虎市山
儀形聳峙峯嶺高絕
跋摩謂其髣髴耆闍
改名靈鷲
山寺
外別立禪室
去寺數里磬音不聞。
每至鳴椎。
跋摩已至。
冐雨不沾
或履泥不污。
時眾
俗莫不肅增敬
寺有寶月殿。
跋摩於殿北
壁手自畫羅云像。
定光儒童布髮之形。
像成之後每夕放光
久之乃歇。
始興太守
茂之深加敬仰
茂之將死。
跋摩躬自往視
說法安慰
家人夢見茂之在寺中與眾僧
講法
山本多虎災。
自跋摩居之。
晝行夜往
或時值虎以杖按頭抒之而去。
跋摩嘗於別
坐禪
累日不出。
寺僧沙彌往候之。
見一
師子緣柱而立
亘室彌漫青蓮花
沙彌
驚恐大呼
往視師子無所見。
未終之前
遺文偈頌三十六行
自說因緣云。
已證二
果。
自封緘付弟子阿沙羅云
我終後可以
此文還示天竺僧
亦可示此境僧也。
既終
後即趺坐繩床
顏貌不異似若入定
道俗
千有餘人
並聞香氣芬烈
咸見一物狀若
龍蛇
可長一匹許。
起於屍側直上衝天。
莫能
詔者。
即於南林戒壇前。
外國闍毘之。
六十有五。
*僧亮
釋僧亮。
未詳何許人
戒行著名
欲造丈六
金像
湘州伍子胥廟多有銅器
亮告刺史
張劭健人一百大船十隻
曰。
廟既靈驗
犯者必死。
且有蠻人守護
詎可得耶。
亮曰。
福德則與檀越共。
如其有咎躬自當之。
即給人船。
三日至廟。
廟前有兩鑊容百餘斛。
中有巨蛇。
長十餘丈。
遮行路。
亮乃執錫呪
之。
蛇即隱去。
俄見一人秉笏出云。
聞師道業
非凡營福事重
今特相隨喜。
於是令人輦取
廟銅。
既多十取一。
而舫已滿。
及歸遇風水甚
利。
群蠻相報不及矣。
還都鑄像既成
唯焰
光未備。
文帝為造金薄圓光
安置城寺
太始中明帝移像湘宮寺焉。
*道生
竺道生
本姓魏氏
鉅鹿人
生而頴悟聰哲
神。
其父知非凡器愛而異之
後值沙門竺法
汰。
改俗歸依
年在志學便登講座。
吐納
辯辭珠玉
宿望學僧當時名士
皆慮
詞窮莫敢詶抗
年至具戒器鑒日深
初入
公元430年
廬山幽栖七年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
鑽研群經
萬里從師不憚疲苦
遊長安從
什公受業
關中僧眾咸謂神悟
還止青園寺。
宋太祖文皇深加歎重
太祖設會
帝親同
眾御于地筵。
下食良久
眾咸疑日晚
帝曰。
可中耳。
生曰。
白日麗天
天言始中。
何得
中。
遂取鉢便食。
於是一眾從之。
莫不歎其樞
得衷
涅槃後品未至。
生曰。
闡提當成
佛。
此經來未盡耳。
於是文字之師。
誣生為邪
擯而遣之。
生白眾誓曰。
我所不合經義
請於見身即見惡報。
若實契佛心捨壽
師子座
拂衣入吳之虎丘山
竪石為徒
涅槃經。
闡提佛性處曰。
如我所說
佛心否。
群石皆首肯之。
其年夏雷震青園
殿。
龍昇天光西壁
因改寺名曰龍光
人歎曰。
龍既去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廬山
巖岫
山中僧眾咸共敬服
涅槃大本
南京
果稱闡提悉有佛性
與生所說若合
符契
生既獲斯經。
尋即講說
宋元嘉十一
年。
廬山升于法座講說涅槃
將畢忽見麈
尾紛然而墜。
端坐正容隱几而卒。
*曇摩密多
曇摩密多。
此云法秀
罽賓人也。
年至七歲
澄正
每見法事自然欣躍
親愛而異
之。
遂令出家
罽賓多出聖達
屢值明師
博貫
群經特深禪法
所得之要皆極其微奧。
為人
沈邃慧解
儀軌詳正
生而連眉
故世號眉
禪師
少好遊方誓志宣化
周歷諸國遂適龜
茲。
至一日王夢神告王曰。
大福德人
當入國。
應供養。
明旦即勅外司
若有異人
入境必馳奏聞
俄而密多果至
自出郊迎
乃請入宮
遂從稟戒盡四事之禮。
密多安而
能遷不拘利養
居數載密有去心
神又降夢
曰。
福德人捨王去矣。
惕然驚覺
既而君臣
固留莫之能止。
遂度流沙進到燉煌
閑曠
之地建立精舍
植㮈千株開園百畝
房閣池
極為嚴淨
頃之後適涼州
仍於公府舊寺
更葺堂宇
學徒濟濟禪業甚盛。
常以江右
公元424年
志欲傳法
宋元嘉元年展轉
俄而
出峽停止荊州
長沙寺造立禪閣
誠懇
祈請舍利
有餘日遂感一衝出聲
光滿室。
門徒道俗不更增勇猛。
人百其心。
頃之沿流東下至于京師
初止中興寺
晚憩
祇洹
密多道聲素著化洽連邦。
至京甫爾
都禮訊。
宋文袁皇后皇太子公主
莫不
設齋桂宮請戒椒掖
參候之使旬日相望
祇洹寺譯出禪經禪法要普賢虛空藏觀
等。
常以禪道教授
千里諮受四輩
遠近
號大禪師
會稽太守平昌孟顗
深信正法
三寶己任
素好禪味敬心殷重
及臨浙右
與同遊。
乃於鄮(音茂)縣之建立塔寺
東境
舊俗多趨巫祝
及妙化所移比屋歸正
自西
公元433年
徂東無思不服
元嘉十年還都鍾山定林
下寺。
密多天性凝靜雅愛山水
鍾山鎮
埒美嵩華
常歎下寺基構臨㵎低側。
於是
公元435年
高相地揆卜山勢
元嘉十二年斬木刊石
營建上寺
士庶欽風獻奉稠疊
禪房殿宇
層構
於是息心眾萬來集
諷誦肅邕
望風成化定林達禪師神足弟子
弘其風
教聲震道俗
故能淨化久而莫渝。
勝業崇而
弗替。
蓋密多之遺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
凡所游履不興造檀會敷陳教法
初密多
之發罽賓也。
有迦毘羅神王衛送
遂至龜茲
中路欲反。
現形告辭密多曰。
神力
自在遊處
不相隨共往南方
語畢即收
影不現。
遂遠從至都即於上寺圖像著壁。
至于今猶有聲影之驗。
潔誠祈福不享願。
公元442年
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
十有七。
*求那跋陀羅
求那跋陀羅
此云功德賢
中天竺人。
大乘
故世摩訶衍
婆羅門種幼。
五明
論。
後遇阿毘曇雜心。
尋讀驚悟
乃深崇佛
法。
家世事外道禁沙門
乃捨家潛遁
師範
投簪落䰂(音采)專精志學
受具
博通三藏
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
有緣
東方
隨舶泛海中途風止
淡水復竭舉舶憂
惶。
跋陀曰。
同心并力十方佛稱觀世音
何往不感乃密誦呪懇到禮懺
俄而信風
暴至密雲降雨
一舶蒙濟。
宋丞相南譙王義
宣鎮荊州
房殿請講華嚴等經。
而跋陀自
忖未善華有懷愧歎
即旦夕禮懺請觀世
乞求冥應
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
來至其前曰。
何故憂耶。
跋陀具以事對
答曰。
無所多憂
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
語令迴轉
曰。
得無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覺心神
悅。
起語義皆通備領華言
於是就講。
元嘉
譙王屢有怪夢。
跋陀答云。
都將禍亂
未及一年元兇構逆
孝建之初譙王陰謀
逆節
跋陀顏容憂傪未及發言
譙王問其故。
跋陀諫諍懇切
流涕而出曰。
無所冀。
道不容扈從
譙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與俱
下。
梁山敗火艦轉迫。
去岸懸遠無全濟。
唯一心稱觀世音
手捉笻竹杖投身江中
齊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駃。
一童子尋後
而至以手牽之。
顧謂童子
小兒何能度我。
恍惚之間覺行十餘步。
仍得上岸
即脫納衣
欲償童子
顧覓不見
舉身毛竪
王玄謨
梁山
世祖軍中摩訶衍
加料理驛
信送臺。
俄而尋得。
令舸送都。
世祖即時引見
顧問委曲
企望日久
今始相遇
跋陀曰。
染釁戾分當灰粉
今得接見荷生造。
勅問
並准為賊。
答曰。
出家之人不預戎事
張暢
靈秀等並是驅迫貧道
所明但不圖宿緣
乃逢此事。
帝曰。
無所懼也。
是日住後堂供
衣物
給以人乘。
中興寺勅令移住
秣陵鳳凰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輒有推戶
而喚。
視不見人
眾屢厭夢
跋陀燒香呪願曰。
宿緣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禮懺常為汝等。
若住者為護寺善神。
若不能住各隨所安。
道俗十餘人
同夕夢見鬼神千數荷擔
公元462年
移去。
寺眾遂安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
禱祈
累月無驗
世祖請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
無獲不須相見
跋陀曰。
仰憑三寶
陛下天威
冀必降澤。
如其不獲不復重見。
即往北湖
燒香祈請
不復飲食默而誦經。
密加祕呪
明日晡時西北雲起
初如車蓋
日在
雲合連日降雨
尋常執持香爐未嘗輟手
每食飛鳥乃集手取食。
太宗世禮供隆
公元460年
到。
大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愈。
便與太宗及公
卿等告別
臨終三日延佇望云
見天華聖
像。
隅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慧達
釋慧達。
姓劉氏。
名窣和。
咸陽東北三城
稽胡也。
不事佛目不識字
後因酒會疾。
命終備覩地獄眾苦之相。
出家為僧。
住于
公元435年
文成郡。
元魏太武太延元年流化將訖。
便
西返行及涼州番禾郡東北望御谷而遙禮
之。
人莫有曉者。
乃問其故。
達云
此崖當有像
現。
靈相圓備世樂時康
如其有闕則世
公元547年
亂民苦。
八十七年至正光初
忽天風雨
雷震山裂
挺出石像舉身丈八
形相端嚴
無有首。
登即選石命工彫鐫別頭安訖還落。
公元1341年
因遂住之。
魏道凌遲其言驗矣。
周元年
涼州
城東七里㵎忽有光現。
徹照幽顯觀者
異之
乃像首也便奉至山巖安之。
宛然符會
公元561年
相好圓備
太平斯在。
保定元年置為瑞像
焉。
識者方知其先監。
後行肅州酒泉縣
城西七里㵎中死。
其骨並碎如葵子大。
可穿
之。
城西古寺塑像在焉。
*勒那漫提
勒那漫提。
竺僧也。
元魏洛京永寧寺
五明道術
信州刺史綦母懷文
巧思
天情博藝
國家營宮器械無所不關
利益公私一時之最。
勅令修理永寧寺
提有異術
常送餉祇承。
冀有聞見
而提視之
平平初無敘接。
懷文心恨之。
洛南玄武
有一蠕蠕(音軟)客曾與提西域舊交乘馬衣皮。
時來造寺二人相得
言笑抵掌彌日不懈
旁見夷言不曉往復
乃謂提曰。
弟子好事
人也。
比來供承望師降意
而全不賜一言
北狄耳。
獸心人面
殺生血食何足可尚
不期
對面遂成彼此
提曰。
爾勿輕他。
縱使萬卷
書。
事用未必相過也。
懷文曰。
此有所知當與
角伎賭馬。
提曰。
有何耶。
算術能無
望山臨水懸測高深圍圌(音遄)踏窖不舛升合
提笑而言曰此小兒戲耳。
庭前有一棗樹
子實繁滿。
時七月初悉已成就。
仰視
曰。
爾知其上可有幾許子乎。
懷文怪而笑曰。
算者所知必依鉤股標準
天文地理亦可
推測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計期。
謾言也。
蠕蠕曰。
此即知之。
懷文憤氣不信
即立
賭馬。
寺僧老宿來同看。
具立旁證。
具告
蠕蠕
彼笑而承之。
懷文復要云。
必能知者。
許成核。
幾許瘀死無核
斷許既了。
蠕蠕腰間
皮袋裏出一物
似今稱錘
穿五色線
線別貫
白珠
以此約樹。
或上或下。
或旁或側。
抽線睫
周迴良久
向提撼頭而笑述其數焉。
乃遣
人撲子實下盡
一一看閱疑者。
自剖看校
量子數成不。
卒無欠䞉。
因獲馬而歸。
提每見
洛下人遠向嵩高少室取薪者。
自云。
百姓
許地擔負辛苦
我欲暫牽取二山洛水頭。
待人伐足。
乃還故去
不以為難
此但數術耳。
無知者。
誣我為聖。
所以不敢
臨終語弟
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往一處行。
汝等念修正
道勿懷眷戀。
便寢疾閉尸而臥。
弟子竊於門
視之
見提身不著床在虛仰臥
相告同視
一僧忽欬。
提還床如舊
遙謂曰。
門外誰何
不來入。
我以床熱故取涼耳。
爾勿怪也。
是後
數日便捨命矣。
*僧意
釋僧意。
不知何許人
貞確有思力。
登座
說。
天花下散于法座
元魏中住太山朗公
谷山寺
寺有高麗等像七尊。
並是金銅
俱陳
寺堂。
堂門常開。
鳥獸無敢入者。
奉法
束躬供養
終前夕有一沙彌。
死來已久。
見形禮拜云。
違奉已來常為天帝驅使
栖遑
無暇廢修道業
不久天帝請師講經
願因一
言得免形苦。
意便洗浴燒香端坐靜室
候待
時至
及期果有天來入寺及房。
冠服羽從
殊特
眾僧初見但謂是何世貴人入山
謁不生驚異
及意爾日無疾而逝。
方知靈感
焉。
*道豐
釋道豐。
未詳氏族
世稱得道之流
弟子
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養
世之術藝無所
不解
齊高帝往來并鄴過問之。
應對不思
隨事標舉
命酒并蒸肫。
勅置豐前令遣
食之。
略無辭讓極意飽噉。
大笑
不與
言。
去後弟子曰。
除却床頭物。
發撤
向者蒸肫猶在。
都不似噉嚼處。
石窟寺
一坐禪僧
每日至西。
東望山巔丈八
金像現。
此僧私喜謂覩靈瑞
日日禮拜
如此
可經兩月
後在房臥
忽聞枕間有語。
謂之曰。
天下更何處有佛。
汝今成道即是佛也。
爾當
好作佛身莫自輕脫
此僧聞已便起持重
視群僧猶如草芥
大眾側手指胸云。
輦頗識真佛不。
泥龕畫像不能出脣。
知慮
何如
儞見真佛不知禮敬
猶作本目期我悉
阿鼻
眼精已赤叫呼無常
合寺知是驚
禪。
及未發前舁詣豐所。
徑問曰。
兩月已來
常見東山現金像耶。
答曰。
實見
又曰。
汝聞
枕間遣作佛耶。
答曰。
實然
豐曰。
風動失心
耳。
若不早治或狂走難制。
便以針針三處
即不發。
及豐臨終弟子曰。
吾在山久
令汝
等有谷汲之勞。
今去無以相遺。
留一泉與
汝。
既無陟降辛苦
努力勤修道業
便於竈傍
去一方石
遂有玄泉
澄映不盈不減
於今
存。
*僧稠
僧稠
姓孫氏
元出昌黎末。
鉅鹿之癭陶
焉。
性度純懿
一覽佛經渙然神解
落髮
沙彌時。
時輩每暇。
角力為戲。
而稠以劣弱
凌侮
稠羞之。
乃入殿中閉戶金剛足。
誓曰。
我以羸弱等輩輕侮
汝以力聞當祐
我。
我捧汝足七日當與我力。
不與必死無
還志也。
如是至第六日
將曙金剛形現手執
一鉢筋謂稠曰。
小子欲力當食此筋。
稠辭以
齋故不欲食。
神乃怖以杵。
稠懼遂食。
食已
曰。
汝已多力。
然善持教勉旃。
神去且曉。
乃還
所居
同列戲侮
稠曰。
有力矣。
恐汝不能
堪。
眾試引其臂。
筋骨強勁非人也。
驚疑
稠曰。
吾與汝試之。
因入殿中橫蹋壁行。
自西
至東凡數百步
又躍首至於數四
引重
千鈞
拳捷驍趫動駭物聽
眾皆驚服
嘗住嵩
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纔足。
忽見婦人弊衣
却坐上聽僧誦經。
不測神人也。
便
訶遣之。
婦有慍色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身亦
不現。
眾以告稠。
稠呼優婆夷
三呼乃出。
便謂
神曰。
眾僧行道宜加擁護
婦人以足撥於故
泉。
水即上涌。
歎異之。
後詣懷州西王屋山
修習前法
兩虎交鬪響震巖。
乃以錫杖
中解。
各散而去。
一時忽有仙經兩卷在于
上。
稠曰。
本修佛道
豈拘域中長生者乎。
須臾自失
後移止青羅山受諸癘疾供養
不憚其臭潰甘之如
坐久疲頓舒脚床
前。
有神輒扶之還令加坐。
因屢入定
每以七
為期
聞有勅召絕無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
允請。
即日拂衣將出山闕
兩岫忽然震響
悲切
駭擾人畜禽獸飛走
如是三日
稠顧
曰。
慕道懷仁觸類斯在。
豈非愛情易守放蕩
難持耶。
乃不約事留杖策漳滏(扶甫切)又嘗有客
負錫初至。
將欲安處問其本
答云。
吾見
此中三為伽藍
言終而隱。
既而掘地為井果
鴟吻二焉。
又所住禪窟前有深淵
見被毛
之人偉而胡貌。
置釜然火水將沸涌
俄有大
從水中出
欲入釜內。
稠以足撥之蟒遂入
水。
毛人亦隱。
其夜因致男子神來頂拜稠云
弟子有兒。
歲歲為惡神所噉。
兒子等惜命不
敢當
弟子衰老將死。
故自供食。
蒙師之力得
免斯難。
稠索水潠之奄成雲霧。
時或讒稠於
宣帝倨傲無敬。
大怒自來加害
稠冥知
之。
生來不至僧厨
無何而到云。
明有大客
至多供設
至夜五更先備牛輿。
獨往谷口
去寺二十餘里。
孤立道側
須臾帝至。
怪問其
故。
稠曰。
恐身血不淨穢污伽藍
在此候耳。
尚書令楊遵彥曰。
如此真人何可毀謗也。
因謂曰。
朕未見佛之靈異
頗可得覩否。
稠曰。
此非沙門所宜
帝強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
數十人舉之能動
稠命沙彌取之。
初無重
焉。
嵩陽杜昌妻柳氏甚妬。
有婢金荊昌沐令
理髮
柳氏截其雙指。
無何狐刺螫(音栻)指
雙落
又有一婢玉蓮
唱歌
昌愛而歎其
善。
柳氏乃截其舌。
柳氏舌瘡爛事急。
就稠
懺悔
已先知謂柳氏曰。
夫人為妬。
前截婢
指已失雙指。
又截婢舌。
今又合斷舌
悔過
乃可免。
柳氏頂禮求哀
七日稠大張口
呪之。
二蛇從口出。
一尺以上
急呪之遂落。
舌亦平復
當終之時異香滿寺。
聞者悚神。
而剋日。
准勅四部彌山。
人兼數萬香柴千計
正中時焚之以火。
莫不哀慟哭響流川
白鳥數百徘徊烟上。
悲鳴相切。
移時
逝。
*寶公
沙門寶公者。
嵩山高棲士也。
旦從林慮向白
鹿山
迷失道。
日將隅中
忽聞鐘聲
尋響
進。
巖岫重阻登陟而趨。
乃見一寺
獨據深林
三門正南赫奕輝煥
前至門所。
看額云靈隱
之寺。
門外五六犬。
其大如牛。
白毛黑啄或踴
或臥。
迴眸盻寶。
寶怖將返。
須臾胡僧外來
寶喚不應
不迴
顧直入門內犬亦隨。
入良
久寶見。
漸次入。
門屋四周房門並。
閉進
講堂唯見床榻高座儼然
寶入西南隅床
上坐
久之忽聞東間有聲
仰視見開孔如井
大比前後從孔飛下。
遂至五六十人
依位
坐訖自相借問
今日齋時何處食來。
或言豫
成都長安隴右薊北嶺南五天竺等。
無處
不至
動即千萬餘里。
末後一僧從空而下
人競問。
來何太遲。
答曰。
今日相州城彼岸
寺鑒禪師講會
各各竪義
一後聰俊
問。
詞音鋒起殊為可觀
不覺遂晚。
本事
和尚
既聞此語望得參話。
整衣而起白
諸僧曰。
鑒是寶和尚
諸僧直視寶。
頃之已失
靈隱寺所在
寶但獨坐柞木之下。
一無
見。
唯覩巖谷
禽鳥翔集喧亂
出山以問尚
法師
尚曰。
此寺石趙時佛圖澄法師所造。
年歲久遠賢聖居之。
非凡所住。
或沈或隱遷
徙無定。
山行者猶聞鍾聲
*阿禿師
釋阿禿師者。
不知鄉土姓名所出
爾朱未滅
之前已在晉陽遊諸郡邑
不居寺舍出入
間。
語譎必有徵驗。
行市里人圍繞之。
大呼手指胸曰。
憐爾百姓無所知。
不識
州阿禿師。
人遂以此名焉。
神武遷鄴之後
以晉陽兵馬之地王業所基。
鎮守并州
來鄴下。
所有軍國大事出帷幄者。
禿師先
人眾泄露
末年執置城內人防家不
聽輒出。
若其越逸罪及門司
當日并州城
門。
各有一禿師盪出。
遮執不能禁。
未幾有人
北州來云。
禿師四月八日雁門郡市捨
命。
下大家以香花送之埋於城外
并州人
怪笑此語。
謂之曰。
禿師四月八日汾橋
東出
一脚有鞋一脚徒跣
但不知入何坊巷
人皆見之。
何云雁門死也。
此人復往北州
鄉邑
眾共開塚看之。
唯見一隻履鞋耳。
并州
神武制約不從浪語不息慮動
民庶
遂以祅惑戮之。
沙門無髮以繩鉤首。
法之日舉民眾詣市觀之。
禿師含笑更無
言語
後六七日有人河西部落來云。
逢禿師形狀如故
但能負一繩籠禿師頭。
不應急走西去
*僧達
僧達
俗姓李氏
上谷人
十五出家
遊學
聽習為業。
經營山寺
將入谷口虎踞
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靈
相許者可
避道
言訖尋去。
造寺安眾綜業。
達返
鄴京
有神現。
身被黃服
拜而跪曰。
弟子
戴山胡也。
王及三谷正備供養
不須還。
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貧道觀機而動
幸無
遮止
又經靜夜有推戶者
稱曰山神之妻。
無暇今故參拜
并奉米糕一筐
進而重曰。
無偏禮佛之時。
請兼弟子名也。
達答糕
可將還。
當為禮佛兼名也。
因令通禮之時
一拜兼唱。
達遣弟子道為山神讀金光明
經。
月餘虎來盜犬去。
達聞之曰。
此必小道
懈怠不為檀越讀經
具問之。
果云。
日來
別讀維摩耳。
燒香禮佛告曰。
昨雖誦餘經
其福亦屬檀越
若有靈鑒放犬還也。
至曉
還。
看於頂上衘嚙處。
一日少覺微疾
端坐
繩床
口誦般若
形氣調靜。
終於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玄暢
釋玄暢
姓趙氏
河西金城人
少時家門為胡
虜所滅。
禍將及暢。
虜師見暢而止之曰。
此兒
目光外射非凡童也。
獲免
仍往涼州出家
其後虐虜剪滅佛法害諸沙門
唯暢得走。
公元445年
元嘉二十二年閏五月十七日發自平城
代郡上谷
東跨太行。
路經幽冀。
南轉將至
孟津
唯手把一束楊枝一扼葱葉
虜騎追逐
將欲及之。
乃以楊枝擊沙。
沙起天闇人馬
能前。
有頃沙息騎已復至。
於是投身河中
葱葉內鼻孔中通氣度水。
八月一日
揚州
洞曉經律深入禪要占記吉凶靡不
誠驗。
迄宋之季年飛舟遠舉
成都止大
石寺。
手畫金剛密迹等十六神像
昇明三
年又遊西界觀矚岷嶺
乃於岷山北部
陽縣界見齊后山。
遂有終焉之志
仍倚巖傍
結草為菴。
弟子法期見神人乘馬著青單
公元479年
衣。
繞山一匝還示造塔之處。
齊建元元年
四月二十三日
建剎立寺名曰齊興。
其後
太子遣使徵迎。
勅命重疊辭不獲免
於是
東下
中途動疾帶恙至
傾眾阻望。
少時
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曇超
釋曇超
姓張氏
清河人
形長八尺容正可觀
蔬食布衣一中而已
初止都龍華寺
元嘉末
南遊始興
遍觀山水
獨宿松下
虎兕不傷。
中還都。
至齊太祖即位
被勅往遼東弘贊
公元480年
禪道
停彼二年大行法化
建元末還京。
俄又
錢唐隱山
一定累日
忽見一人來禮曰。
弟子居在七里灘
富陽縣人鑿麓山下侵
龍室
群龍共忿。
誓三百日不雨。
今已百日
田地枯涸
欲屈道德前行必能感致甘雨
蒼生功有歸也。
超許之。
神乃去。
南行
公元479年
日至赤城山
為龍呪願
至夜群龍化作人來
禮拜
超更說法
因乞三歸
自稱是龍
超請其
降雨
相看無言。
其夜與超夢云
本因忿立
誓。
師既導之以善。
不敢違命
明日晡當降雨
至期沾足歲以。
大熟以永。
明十年卒。
春秋七
有四
*法度
釋法度。
黃龍人也。
南齊初遊于金陵
高士
名僧紹。
隱居瑯邪攝山
挹度清真待以
師友
及亡捨所居山為棲霞寺
先是道士
欲以寺地為觀。
住者輒死。
後為寺猶多恐動
自度居之群妖皆息。
歲餘忽聞人馬鼓角
之聲。
俄見一人投刺於度靳尚
度命前之
甚都羽衛亦眾。
致敬畢乃言。
弟子
有此山七百餘年矣。
神道有法不得
于前
棲託或非真直。
死病繼之。
亦其命也。
師道所歸
謹捨奉給
并願受五戒永結
來緣
度曰。
人神道殊無容相屈。
檀越血食
世祀
此最五戒所禁。
尚曰。
若備門徒輒先去
殺。
於是辭去
明日一人送錢一萬并香燭等。
疏云。
弟子靳尚奉供
至其月十五日度為設
會。
來同禮拜行道受戒而去。
既而
山廟巫夢神告曰。
吾已受戒度法師矣。
祠祭勿得殺戮
由是廟中薦獻菜飯而已
度嘗動散寢於地。
見尚從外來以手摩頭足
而去。
頃之復來持一瑠璃
甌中如水以奉度。
味甘而冷。
度所苦即間。
其徵感如此
*惠瑱
釋惠瑱。
未詳氏族
上黨元門寺。
奉戒
確禪懺為業。
後遇國滅三寶
抱持經像
于深山。
遇賊欲劫初未覺也。
忽見一人形長
丈餘。
美貌髯顏具好衣服乘白馬朱騌
自山
頂來徑至瑱前。
下馬謂曰。
今夜賊至師可急
避。
瑱居懸崖之下。
絕無餘道。
疑是山神
曰。
今佛毀滅貧道容身無地
故來依役檀
越。
今有賊來。
正可於此取死更何逃竄
神曰。
師既遠投弟子
弟子亦能護師
遂失所在
夜忽降大雪可深丈餘。
雪深道隔遂免賊難
後晴路開群賊重來
神遂告山下諸村曰。
欲劫瑱師汝等急往共救乃。
嚴器入山
擊賊
便驚散
每日恒憑神力安業山阜
測其終。
*僧群
釋僧群。
清貧守節蔬食持經。
羅江縣之霍
山。
搆立茅室
在海中。
上有石盂。
水深
尺。
有清流。
古老相傳是群仙所宅。
群因絕
粒。
菴舍與石盂。
一小㵎。
常以木為梁。
汲水
年至一百三十。
忽見一折翅鴨當梁
頭。
群將舉錫撥之。
恐有轉傷。
因此回歸
遂絕
水數日而終。
臨終左右曰。
少時曾折
鴨翅
此以為報也。
僧傳卷第三(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