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48b 页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2a 页
法华经传记卷第六
**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 越道人一
* 河薰雄二
* 释通慧三
* 隋沙弥四
* 僧福缘五
* 彭子乔六
* 释慧胜七
* 尼法空八
* 释妙莲九
* 释慧生十
* 释昙义十一
* 释清慧十二
* 建王谷十三
* 尼妙法十四
* 唐林通十五
* 李山龙十六
* 僧法贤十七
* 释僧智十八
* 释慧达十九
* 女扬氏二十
* 释法道二十一
* 北道僧二十二
* 释思约树二十三
* 竺长舒二十四
*** 越州观音道场道人一
百济沙门释发正。梁天监中。负笈西渡。寻师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2b 页 T51-0072.png

能顿忘桑梓。归本土发正自道闻他说。越州
界山有道场。称曰观音。有观音堵室故往
视之。欀椽烂尽。而堵墙独存之。尚有二道
人。相要契入山。一人欲诵华严经。一人欲诵
法华经。各据一谷。策作堵室。其诵华严者。期
月可毕。心疑其伴。得几就往候之。曾无一卷。
其人语曰。期已将尽。粮食欲绝。宜及至期竟
之。若不能念诵一部。正可诵观世音经也。便
还其室。于是此人心自悲痛。宿因钝根。乃至
心读诵。昼夜匪懈。谙得略半。后数日。其人复
来者为此人以实告之。其人语曰。我已诵华
严矣。奈何如此观世音之初。况径两三日而
不谙乎。我若舍汝而去。则负所要。若待汝竟
精食欲尽。既于三日不竟。理不得相待耳。将
以明复来者矣。子其免云。此人至到悲痛倍
前。至心诵念。才得竟毕。明旦其人复来者语
曰。如此观世音之初。尚不能诵。无可奈何。
我时舍汝而去也。此人跪曰。昨暮才得竟
耳。于是其人大喜。欲以相试。乃坐床诵之。三
十卷经。一无遗落。次复此人上床诵之。始得
发声。即于空中。雨种种华香。华溢堵室。香闻
遍谷。气氲满天。不可胜计。于是诵华严者。
即下地叩头。头面流血。忏悔谢过。事毕欲别
去。此人止曰。常有一老翁馈我食。子可少待
与。久久不来。相到与者。此人欲汲水。如向
老翁担食参休于草下。此人怪而问曰。我伴
适来。望得共食。有何事窜伏不馈。翁答。彼人
者轻我若此。岂忍见乎。于是始知。是观世音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2c 页 T51-0072.png

所在。此人所[贝*系]堵墙至今犹存哉。发正亲所
见焉。
*** 河东薰雄二
河东薰雄。少诚信佛道。蔬食数十年。贞观中
为大理丞。十四年春坐。为连刺史李仙童事。
系御史台。于时上以为党。心大怒使治书侍
御史韦悰等鞫问。忽防禁严密。坐禁者十数
人。大理丞李敬玄司直王。忻并连此坐。与
雄同屋囚禁。皆被锁牢固。雄专念诵法华经
普门品。数日得三千遍。夜中独座诵经。锁忽
自解落地。雄惊告忻玄。忻玄共视锁仍法合
地。其钩亦俨然不坏。而钩锁相离数尺。玄等
异之。雄恐罪责。告守者请锁开锁。是夜监察
御史张守一宿直命。更开锁。史以火烛照之。
见锁不开。而自然相离甚怪异。因开锁锁之。
用纸封缠其锁。书署封上而去。雄后坐诵经
五更。锁又解落。而有声如人开者。雄惧又告
忻玄。忻玄等谓。欲晓不宜请史。既明共视
之。钩锁各离在地。而锁犹合。其封署处。全固
不动。钩甚完密。无可开。敬玄自少及长。不
信佛法。见其妻读经。常谓曰。何故乃为胡神
所媚。而读此书耶。及见雄此事。乃深叹寤
曰。吾乃今知。佛为大圣无有伦匹。诚不可思
议也。时忻亦诵八菩萨名。满三万遍。昼锁自
解落。视之锁拔伏地。雄不为异也。玄于是信
服愧悔。既而三子俱灵。玄乃写法华经。画八
菩萨像。归依供养。临时病笃在家。玄未问疾。
具说其事。临病愈摄职。问台内官吏。与玄说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3a 页 T51-0073.png

为盩厔令(感通录下卷)。
*** 唐溜州释通慧三
释通慧姓虞氏。少有精勤。贞操出家作沙弥。
蔬食苦节。专学律仪。更通律藏。二十岁受具
足。时有相师。语通云。阿师大聪明智慧无邪
相。唯命全短。不能继轨。通闻此语。遂咨诸大
德。将修何功德而得延寿。诸大德达识者共
议。一代教中法华最大。若受持不老不死。若
能依法受持讽诵。必得长寿。通时流议。舍戒
律书。从师受经。即入深山。受持法华经。精勤
讽诵。三年出山。更见前所相者云。阿师修何
功德。得五十年寿。顿能如此。通云。前被相短
寿。入深山讽诵法华经六千遍。若斯胜利欤。
更无馀功德。相者叹曰。大乘功德。能延短
寿。因此功德。遂为大德。年过九十。后实如相
师记。
*** 隋开善寺沙弥四
隋朝开善寺藏公。有给仕沙弥。年十五能识
威仪。不违人情。见者称神情。时有河胤之。
谓藏曰。此沙弥全无年寿。藏闻之悲悯。沙弥
遂归父母家。过五个年。还投藏所。藏公生希
奇念。对胤更告之曰。此沙弥为相改耶。答
曰。相既改得八十年寿。藏公大叹异。语沙弥
云。汝有何胜功德。沙弥答云。更无修功德。唯
昔于僧坊闻一偈。所谓诸佛两足尊知法常
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口游讽诵。不
知几千万遍。时梦。赤服官人。以一卷书自称
官牒。即披读云。汝寿唯十八。今依诵一偈。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3b 页 T51-0073.png

法华经方便品文。汝依诵妙偈。得延其寿。吾
昔入山。五年受持金刚般若得长寿。汝口游
诵胜吾精苦。大乘之力不可思议。莫令懈倦。
闻者无不凝信矣。
*** 沙呵罗国西耳福缘五
外国有寺。名菩提寺。从南十馀里。于空中有
现银宫殿。于中男女诸天而游戏。又有现金
宫殿。中有一圣僧。此事希奇。诸国王臣。云
集礼拜供养。是时圣者云。天下不安稳。谷果
不熟。疾疫竞起。良由不信三宝。三宝境界
不可思议。恒沙劫称叹难尽。佛经之力亦不
可思议。所以者何。我本住沙呵罗国西耳寺。
名曰福缘。住寺小室。恒诵法华经。得无生
忍。我所诵经。入白匣而收置寺内。我本遗骨。
寺西十馀里小山中古冢埋之。舍命之后方
三十年。依愿力故。舌变今煠。时时放光。以彼
应知我语虚实。今来示昔缘。银宫中天人。是
助诵经给仕人也。作是语已。隐而不现。王臣
悲喜交集。寻其本缘。盖如所言。一一不谬而
已(此出西域传。虽非亲闻。今依古记而录出之而已)。
*** 宋益阳彭子乔六
彭子乔者。益阳县人也。任本郡主簿。事太
子沈文龙。见执付狱。遂欲杀之。乔少曾出
家末虽还俗。犹恒诵习观世音经。时文
龙必欲杀子乔。刺无复冀。唯至心诵经。得百
有遍。既大疲极。暂得昼眠。同系者有十许人。
亦俱睡卧。有湘西县吏杜道荣。亦系在狱中。
时如眠非眠。不甚得熟。因恍惚中。见有两白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3c 页 T51-0073.png

复觉如美丽人。形容至好。道荣心怪之。过起
观子乔觉。道荣问。向得梦不。子乔答曰不梦。
道荣为说其所见。欢喜不可言。自还著械。不
使人知。得四五日。遂非意放散。义安大义太
原王琰。与果有旧。作冥祥记。道其族兄琏。
亲识子乔及道荣。闻二人说。皆同如此(法苑第二
十七)。
*** 青州白苟寺释慧胜七
青州白苟寺道人释慧胜。宋元嘉二十六年。
忽病聋盲。顿失耳眼。自念。此非差疾。又无医
药。唯当誓心归观世音。诵此经一千遍。诵数
载满耳目不觉。豁然自差。
*** 宣州尼法空八
尼法空者。俗姓韩氏。宣州人也。幼岁辞亲。诣
五台山西南百馀里建安寺出家。后于祇洹
寺受戒。每诵法华。用为常务。传闻。有僧道
超。别无行业。但久住五台山华严寺。不出山
门二十馀载。其后命终。生都率内院。时天人
语超曰。汝于人间。别无行业。祇诵法华。承
文殊境界力故。得生此天。汝可还下人间接
四部得令闻知。道超依言不舍天报。下告人
间。法空如此。思惟生希有难遭心。发愿然后
至华严寺西北三泉院。前林中更逢一老人。
谓法空曰。汝寄住此。修行妙法。决證胜果。言
讫遂不见。法空知大圣告。悲泣渧泪。即依此
院。别结草庵。居止策励三业。晓夕靡怠。经五
年取身所著衣。令弟子悉送常住施大众。法
空曰。我从止此来。蒙大圣告。语教示妙法莲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4a 页 T51-0074.png

努力。无得空过。言讫而卒。端坐如生。众茶毗
收舍利千馀粒。四众分之供养而已。
*** 代州总因寺释妙莲九
释妙莲。慈悲济物特诵法华经以为业。谓师
友言。吾以诵经力。生兜率内院。欲值遇慈
氏。此愿可不。师友答甚可。经云。若人受持读
诵。是人命终。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佛
岂虚说。莲弥勤行大精进。讽诵法华。未尝
休息。生年七十有馀。微疾顿起。召请诸师友
语言。吾有微疾。不为痛患。天童来迎。化佛授
手。言讫而逝。端坐如生。三日方苏曰。吾依
诵法华力。至于兜率弥勒内院。诸天赞曰。汝
在阎浮诵法华。功德自至此天处。奉见慈氏
妙相尊。闻法早契不退忍。闻偈生喜心。慈氏
菩萨告曰。尔于人间。以诵法华力故。得生此
处。此处诸天。多是于释迦遗法中。受持读诵
解说书写妙法华经者。尔可速还下人间。接
四部弟子得令闻知。暂持妙法。大销诸罪。
则用补生天之阙行也。尔时白菩萨言。以何
为證。徒众当信受。即菩萨以薰香涂莲手。以
是因缘还活。时彼手香遍满一州。国人皆取
信。作是说已。不久而卒。寺东北起塔。安置
遗身。塔尚薰香。若摩触壁。三日已上香气
不竭。现所见闻也。
*** 唐真寂寺释慧生十
释慧生。从慧如受道。慧之所生。名曰慧生。闻
慧公说地狱相。及见脚疵。深恐怖后世。专诵
法华经。遂一日一夜。不动如入禅定。众皆异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4b 页 T51-0074.png

请。此必然也。及晓更而慧生开眼。悲喜涕泪
交流。众僧问之。何故悲喜。答曰。吾忽见二赤
服人。容仪秀丽。绮衣纨裤服饰鲜华。云我是
泰山府君阎罗王。遣请阿师。即令乘白马须
臾到王所。王从座而下。恭敬就坐。语吾言阿
师昔有地狱定受业处。其地狱业者。父母为
君杀害猪羊鹅鸭等。虽非自杀。恶业故必应
受报。又沙弥时犯用僧分。威仪不调。其罪无
量。应堕地狱。今以诵法华故。其罪销尽。生十
方佛前。然为令知其业处。及普得闻知恶业
果报及灭罪要故。请阿师宜往地狱见应受
罪处。乃敕使者遂使而去。即指东方。更有大
城。相去四五里。次第三十二大城。此是地狱
之城。当巡捡一一城中众生受苦相。即前入
一城门。见铁车铁马铁牛铁驴火炎炽燃。牛
角毛皆如锋铓。马身毛如锋钩。跳踏罪人。于
中无量沙门受苦。使者曰。此诸沙门。不惜将
来。但取现在名利。犯佛净戒。畜不净物。乘车
马等。受人信施。所得果报。又次到一城中。地
有铁𨪏鑗銐如锋铓。遍布其地。复有铁衣缠
罪人。火炎俱炽。中有五百沙门受苦。使者
曰。此诸沙门。昔服俗衣。舍正法服故。受斯重
苦。复次到一城。狱卒以融铜灌口。罪人五体
烧尽。有五千沙门。受斯重苦。使者云。昔不
知三宝四谛等食。求信施故。受此重苦如此。
三十二大城中。若受人信施。不杨枝渗漱香
汤沐浴。游行世间。手触佛经。若犯四重。不知
满足。与白衣共宿。登踏师座。卧佛形像阴凉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4c 页 T51-0074.png

人。若手不净。多有垢秽。捉男女根。爪甲有臭
秽。便捉经卷者。若脚足不净。来行佛地僧地。
乘车马等。游行佛寺门户。若著靴鞋。以上圊
厕而不脱。踏佛僧地灵塔之影。若饮酒食肉。
自言无罪报。若手捉弓箭。若师弟各嗔恚诤
竞生怨想。若手擿众僧果等。自食不与他人。
若引徒众游人间。自称净人。若不著袈裟入
聚落。若起爱憎心。分卫饮食。若不净说法。若
行欲身形常入堂寺。而礼佛像。如此罪人充
满其中。具见受罪人处讫。还投王所。王言。君
若不能受持大乘灭罪经典。必应受此等苦。
更有无量地狱。此则一方小分。闻此说悲喜
交集。觉悟而已。时众僧闻是语已。心意惊
怖。如踏铁刀。各各悲喜。咸信大典。乃至见闻
者。勤行不废。从是已后。讽诵如林。以为规
模矣。
*** 并州释昙义十一
释昙义。并州人也。幼而出家。住十力寺。坚持
禁戒。推诸世务。苦节头陀。常居五台山。愿依
文殊大师策修胜业。每日诵法华两遍。读华
严一帙。以此为恒。如此因修积有年稔。后与
弟子昙训。游历诸台。因至南台。见一比丘尼
诵经口放光。义既发愿。诵法华华严。精诚感
通。自口放光。光中随音韵。化佛出现。临终之
时。具说此事云。唯独自明了。馀人所不见。此
言有验矣。
*** 齐州三总山释清慧十二
释清慧。梓州慧义寺清灵之弟子。从师至齐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5a 页 T51-0075.png

慧亦发愿。为三恶道受苦众。讽诵法华经。其
词云。一切众生流转父母。从冥入冥。互不知
恩。愿诵经力。早得离苦。永證解脱。游诸佛
国。即长安元年七月十五日。至于神龙元年
正月。五年精诵。终不移志。未得感应。悲泣
叹曰。大师清灵深心发愿。为三途受苦众生。
受持金刚般若经。三七日中。速得感应。今吾
五年。精诚无徵。恨非其人。议一大事因缘。
失上乘微验。面目流血。悲泣忏谢。神龙元
年正月十五日隅中。忽然似梦。见一大城。纵
广可五六里许。庄严奇丽。宝幢幡悬列。于中
有金床玉冠。右执白拂者。而坐自谓王者。又
两白银空座。慧将入城。时天童子相从。王见
慧及童子。从座而下甚恭敬。请坐金座。慧升
宝座。童子在银座。王在地胡跪白言。阿师为
三途受苦众生。诵法华经。甚可佛意。但先师
为三涂受苦众生。诵金刚经。放却少多轻者。
今无其人。是故经历五年。受苦众生。既堕
集不论轻重。为师放却之。将与童子共诣。见
受苦处。即童子从座而起。引慧手渐进见城
郭。无有一人。自问。何无人耶。答依师诵愿。
悉生天上。中有一人受苦者见不。此谤阿师
愿。优婆塞姚通是也。慧曰。谤者尚得不退。岂
留不生天。即应声不见。便还王所陈其事。
觉悟自说此因缘。诵经功德。自他俱救如斯
而已。
*** 建德郡王谷十三
王谷建德郡人也。为黄龙国守。库吏器物耗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5b 页 T51-0075.png

至心讽诵观世音经得千遍。身上锁械悉断
绝。人谓希有矣。
*** 长安大寺比丘尼妙法十四
比丘尼妙法。俗姓李氏京兆长人也。母闵
氏。初梦一梵僧持三茎莲华。授而语之曰。与
尔良种。宜善护持。因有身焉。遂诞生立字称
莲华。年渐长大。不乐居家。情欣出俗。年十
二。其姊教法华经。披文如有宿习。日诵八纸。
未盈月馀诵一部讫。人美其德。名曰妙法。遂
于佛前。焚香立愿。讽诵八千遍。兼诵通无量
义及普贤观。三茎之梦。将非其事乎。静夜讽
诵。其声及百馀里。远近所闻无大小声。凡入
道已后。志节弥坚。临终之时告徒众言。普贤
现我前。安慰我心。诸师友悉来迎。即往生净
土。言已而卒。座生三茎白莲。如池生时。华
七日不萎落。见者谓奇瑞耳。
*** 唐洛州虞林通十五
贞观三年。虞林通发心。欲诵法华。俗寰劳
务。多不能称素意。遂因患致死。忽有六人冥
官。前后围绕。至大城门。傍见有一僧自云。吾
是药王也。汝诵经愿。不称其意顿致死。即可
诵一偈。教其文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
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菩萨授偈。谓之曰。
若诵此偈。能变地狱为莲华池。能转苦器。作
佛界身。努力莫忘。林尽诵通。遂入城中见
王。王问。此人有功德不。答无别修善。唯诵一
偈。王曰。其偈如何。林诵之声所及处。受苦之
人。皆得解脱。十八地狱。变作华池。王曰。止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5c 页 T51-0075.png

因缘。祥亲所见闻也。
*** 左监门挍尉凭翊李山龙十六
李山龙。诵法华两卷。以为善业。以武德中暴
亡。而心上不冷如掌许。家人未忍殡殓。至七
日而苏。自说云。当死时被冥官收录。至一官
遭厅。事甚宏壮。其庭亦广大。庭内有囚数千
人。或枷锁或杻械。皆向北面立满庭中。吏将
山龙至厅下。见天官坐高床座。侍卫如王者。
山龙问吏。此何官吏。曰是王也。山龙前至阶
下。王问。汝生平时作何福业。山龙对曰。乡
人每设斋讲。恒施物同之。王曰。汝身作何善
业。山龙曰。诵法华经两卷。王曰。大善可升
阶。既升厅上。东北间有一高座。如讲座者。
王指座谓山龙曰。可升此座诵经。山龙奉命
至侧。王即起立曰。请法师升座。山龙升座讫
王乃向之而坐。山龙开经。曰妙法莲华经
序品第一。王曰请法师下。山龙即止。下
座复立阶下。顾庭内囚已尽。无一人在
者。王谓山龙曰。君诵经之福。非唯自利。乃
令庭内众囚。皆以闻经获免。岂不善哉。今放
君还去。山龙拜辞。行数十步。王复呼还。谓
吏曰。可将此人历观诸狱。吏即将山龙东行
百馀步。见一铁城甚广大。上屋覆其城。傍
多有小窗。或大如小盆。或如盂碗。见诸人男
女从地飞入窗中即不复出。山龙怪问吏曰。
此是大地狱中。多有分隔。罪计各异。此诸人
者。各随本业赴狱受罪耳。山龙闻之。悲惧称
南无佛。吏求出至院门。见一大镬火猛汤沸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6a 页 T51-0076.png

入此镬汤。蒙贤者称南无佛。狱中诸罪人。
皆得一日休息疲睡耳。山龙又称南无佛。吏
谓山龙曰。官府数移改。今王放君去。可白
王请抄。若不尔恐他官不知。复追录君。山
龙即更谒王请抄。王命纸书一行字。付吏
曰。为取五道等署。吏受命。将山龙更历两曹。
各有厅事。侍卫亦如此。王之遣吏皆取其官
署名书一行讫付山龙。龙持出至门有三
人。谓山龙曰。王放君去。可不多少乞遣我
等。山龙未言。吏谓山龙曰。王放君不由彼然彼三人者。是前收录君使人。一是棒主。当
以棒击君头者。一是绳主。当以赤绳缚君。
一是袋主。当以袋歙君气者。见君得还故。须
乞物耳。山龙惶惧谢三人曰。愚不识公。请至
家备物。但不知于何处送之。三人曰。于水边
若树下烧之。山龙许诺。吏送归家。见亲眷
人正哭经营殡具。山龙入室尸傍即苏。后日
剪纸作钱帛。并酒食自送。于水边烧之。忽见
三人来谢曰。蒙君不失信重相赠遗。愧贺言
毕不见。山龙弥信。诵一部为业。自向大总持
寺主僧辩等说之耳(感通录下卷。并法苑第二十一云。右一验出冥报记也)。
*** 龟兹国沙门达磨跋陀十七
达磨跋陀。唐云法贤。龟兹国人也。天性聪明。
具通三藏。粗识外国言词。谓小为极。自生贡
高。陵辱摩诃衍众。时有巡礼沙门。名曰须梨
耶。诵达法华六千偈。无脱法。对法贤论所诵
幽致。贤识三藏单浅。归心大乘。从须梨耶。诵
达法华。每日五遍为业。敬法夜叉。守护此人。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6b 页 T51-0076.png

四大天王。番番来护光明。临终之时。语徒众
言。昔执小典为极。如执瓦石为金宝。今玩
法华得真金也。以三年讽诵面见普贤。入正
位得不退记。汝等专讽持此经。期正位不过
三生。即注遗书而卒。如入禅定。于遗身骨上
起塔。夏雨盛降。雨不能湿塔。鸟类群飞。不近
塔边。凡见闻者。礼拜供养如市而已(此出外国记)。
*** 金城释僧智十八
释僧智。戒行清洁。然诵法华。以为常业。智自
本无齿。发愿讽诵。梦有胡僧。以杨枝指齿肉。
觉口中齿生。或登古塔上诵经。身疲眠卧。从
塔而堕。未到地上。空中有人。接取无损。智
问谁人。答我是毗沙门也。若人受持法华经
者。我必守护。智后往西域。不知终处矣。
*** 晋沙门释慧达十九
释慧达。诵法华经为常业。以晋隆安二年。于
北泷上。掘甘草。于时羌饿。捕人食之。达为羌
所得。闭在构中。彼中有多人众。先羌择肥者
食之。达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并诵普门品。羌
食馀人已尽。唯在达并一少儿。拟次食。明日
达竟礼诵。羌来欲食。急见一虎从草聚出。吼
哮驰逐。时诸羌散走。幸得大平。将其小儿。还
于本处。诵经之力。感观音应揭焉。
*** 长安城寡女扬氏二十
女扬氏。少亡父母。中年丧其夫。孤寡而住。偏
厌无常。兼厌女身。从师访道。授以提婆品。精
诚勤诵。一年中谙诵。昼夜不疲。梦自坐莲华
中诵经。觉白师。师曰。经曰。莲华化生其事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6c 页 T51-0076.png

围绕。具白师。师言。经曰。具丈夫相。梦表当
来相。汝所愿必定无疑。女信心贞洁发愿。愿
我父母并亡夫诸亲友。依诵经功必脱苦。梦
父母亡夫诸亲友来告女。吾等依汝恩得莲
华座。以所梦复白师。师言。依汝诵力得净土
迎。女欢喜言。我亦不乐欲乐。以今身善回向
极乐。生十方佛前。文岂简西方。发愿昼夜诵
经。临寿之时白师。我诸亲友并观音来迎。先
生净土。待师语讫而卒。微细音乐。闻于外县。
希有香薰。依寡妇咸。男女持提婆一品者多。
是故长安旧本。多无此品。不勘书写。功大部
品故也。
*** 沙门释法道二十一
释法道。诵观音品为常业。更厌喧杂。入山游
行诵经。忽逢贼。且念贼遇释子不祥。挽弓箭
射之。欲放箭坚著弓。不能放射。贼遂归命。投
弓于地。又不能得如是神人等。舍而逃走。禅
因脱难而已。
*** 隋相州北道僧二十二
相州北道有二人僧。失其名。朋友之道。其利
断金并室而住。一人诵十地论。一人诵法华
经。静夜止诵相告曰。吾等二人。若死者。当来
报因果之有无也。数岁之后。诵十地僧先病
卒。良久无报。朋友僧昼夜悲泣。恨迟来报。
梦来报曰。吾以贡高胜负心。诵十地论。不思
后生苦乐。以心粗故。炎魔法王。配我置收闇
室。若任其罪。灭贡高胜他罪。方生净土。公
追忆我诵经。大光明照闇室身凉苦息。不久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7a 页 T51-0077.png

公何恨我哉。公三年后。当生净土。愿为我
讽诵一百部。速生净土。来迎公神。梦觉澡浴
尘秽。著新净衣。更诵一百部。又梦来报曰。依
公恩泽往净土。经三年来迎。莫废诵业。寤向
同行僧说之。
*** 唐西京胜业寺二僧二十三
释思约树果二人。少小出家。住京胜业寺。
以垂拱三年。俱为内库直岁。忽于五月夜中。
被冥官投。将见王。王问。汝等生时作何业
行。约答曰。诵得法华经三四卷。王合掌敬
之云。且放还。遣人将观受苦之处。行向西南
到一大门。北院见一行长舍。以板为墙。东
西相当作孔。如枷孔无异孔。孔之中皆有僧
头常见。同寺僧大谅身犹见在。头出孔中即
见约果。啼哭惊唤不可具之。其大谅尝捡
挍。修葺殿中三大像。私用像物故被追摄。
每孔边皆有狱卒。形状可畏。执刀刎之。血汗
狼藉。狱卒安头唱活。还即头出孔中。如是不
久。乃经三十度。次西行。又见杀生食肉受
罪之处。无数众僧被割截。声叫难堪。被害
所食众生。咸来索命。分啖食血。又见同寺寺
主僧智感都维那阿六被缚极急。勘当食肉
用僧物罪。约果忽被推。著深黑坑中。俄而苏
活。遍体流汗。心魂无主。后不盈月日。谅即
身死感暴亡。极受辛苦。阿六发心忏悔。不出
房中。读一切经。昼夜勤慇。数见冥司使。二黄
衣人。骑白马来取到阿六门内。一人云。大大
发心。日夜不舍。读一切经故当可放。凡三四
讽诵胜利第八之四¶ 第 77b 页 T51-0077.png

(又出自镜录)。
*** 晋竺长舒二十四
竺长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资货为富人。
竺居。普元康中内徙洛阳。长舒奉法精至尤
好。诵观世音经。其后邻比失火。长舒家悉草
屋。又正下风。自计火已逼近政复出物所全
无几。乃敕家人不得摙物。亦无灌救者。唯至
心诵经有顷。火烧其邻屋。与长舒隔篱。而风
忽自回。火亦际屋而止。于时咸以为灵。里中
有轻险少年四五人。共毁笑之云。风偶自转。
此复何神伺晴燥夕。当热其屋。能令不燃者
可也。其后地甚旱燥。风起亦驶。少年辈密共
束炬。掷其屋上。三掷三灭。乃大惊惧。各走还
家。明晨相率诣长舒家。自说昨事。稽颡辞
谢。长舒答曰。我了无神政诵念观世音。当是
威灵所祐。诸君但当洗心信向耳。自是邻里
乡党。咸敬异焉(法苑第二十三)。
法华经传记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