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正传三十一人(附见八人)¶ (自动笺注)
新修往生傳卷下
*正傳三十一人(附見八人)
*唐南岳釋承遠
*五臺釋法照
*并州釋僧衒(啟芳圓果附)
*唐朔方釋辨才
*鎮州釋自覺
*台州釋懷玉
*唐觀察韋文晉
*唐李知遙
*
*吳郡釋齊翰
*吳郡釋神皓
*睦州釋少康
*彭州釋知玄
*汾州僧藏
*唐郁州約山翁三人
*唐元子
*唐釋雄後
*汾州季祐(張鍾馗附)
*兖州釋太行
*長安尼淨真(衡州悟性附)
*荊州惟恭(靈巋附)
*後唐溫州釋鴻莒
*石晉鳳翔釋志通
*大宋錢塘釋紹巖
*大宋東京守真
*大宋餘杭釋悟
*大宋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
*大宋耆山釋遵式
*大宋觀音縣君吳氏(侍女附)
*大宋明州黃長史
*大宋司士王仲回
*華嚴講師有誠
**南岳彌陀和尚承遠
始學於成都唐次資川詵。
詵即
黃梅公法嗣也。
巖石之下。
人遺之食則食。
不遺
食土茹草木。
其取衣亦類是。
法照國師
在廬
山入三昧
安樂國。
見蒙弊衣侍佛者。
彌陀告曰。
衡山承遠也。
出而密求。
見師於巖谷間。
羸形垢面
汲水
以供清眾
望之釋然定中所見也。
問其事符
契。
師事之。
法照
代宗師道德。
天子南向
禮焉。
其後名益顯。
人皆負布帛
木石以送。
不拒。
祠宇不日而成。
德宗賜額彌陀寺
人從其化者。
萬計
凡物眾有餘。
即以施餓疾者。
安坐終于
寺。
壽九十一。
**釋法照
公元767年
南梁人
唐大曆二年
棲于衡州雲峯寺
慈忍
戒定
為時所歸
二月十三日
僧堂鉢中
五色
雲。
雲中有寺。
寺之東北大山
山有㵎。
㵎北石門
去可五里
復有一寺
金牓題曰。
大聖竹林寺
照雖目
覩。
而未知果何境也。
二十七日食時
復於鉢中見五
色雲。
中現數寺。
元有山林穢惡
金色界
池臺樓觀
眾寶間錯
菩薩眾而處其中
中有諸佛嚴淨國土
種種勝相
異所見。
訪問之。
有嘉延曇暉二僧
聖神變化
不可凡情測。
若論山川面勢
五臺爾。
公元769年
四年夏
照於衡州東寺
五會念佛道場
其年六
二日
五色祥雲
彌覆其寺。
雲中亦有樓閣
有數
梵僧
身可丈餘。
執錫行道
又見彌陀佛與二菩薩
身高大等虗空界。
日既暮矣。
照於道場之外。
老人
曰汝先發願。
金色界禮覲大聖今。
何輙止。
照曰。
時難
路難。
不止如何
老人曰。
但能亟去之。
何其難也。
照未
暇對。
老人忽隱。
照以所見勝異
發願曰。
以此身。
奉覲大聖
縱經火聚冰河
終無退墮
其年八月一十
十三日
與同志數人。
遂離南岳
無艱險。
五年四月
公元770年
五日
五臺縣
遙見寺南。
有數道光
六日佛光寺
一如鉢中所見
略無差別
是夜四更
復有異光
北來
射照。
照乃問曰。
此何祥也。
吉凶焉在。
僧云。
大聖
思議光。
攝汝身心耳。
照聞之。
即具威儀
步尋其光。
至一寺。
寺之東北
五里
果有山。
山有㵎。
㵎北有石
門。
旁有二青衣。
纔八九歲。
顏貌端正
一稱善財
難陀
相見歡喜。
問訊法照云。
何故多時流浪生死
始來相見
遂引照入門
北行五里
見一金門
門上
有樓。
百尺
兼有挾樓。
漸屋門所。
方見有一寺
前有
大金橋。
寺門大金牓。
題曰大聖竹林之寺。
方圓
二十里。
中有一百二十院。
院院皆有寶塔
黃金為地
華臺玉樹充滿其中
照。
入寺至講堂內。
文殊在西
普賢在東。
皆據師子高座
其身及座。
高可百尺
說法
之音。
歷歷在耳
文殊左右菩薩萬數
普賢亦有無數
菩薩
前後圍繞
照。
於二菩薩前作禮問曰。
末代凡夫
智識淺劣
佛性心地無由顯現
未審
修行於何法門
最為集要。
易得成佛
利樂眾生
惟願大聖
我疑網。
文殊曰。
汝所請問
正是時。
修門無如念佛
供養
三寶
福慧雙修。
此最為要。
我於過去劫中。
因觀佛故。
念佛故。
供養故。
得於一切種智
是故一切諸法
般若波羅蜜多。
甚深禪定
乃至諸佛正徧知海。
皆從
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諸法之王。
汝等應當常念
令無
休息
照曰。
云何念。
文殊曰。
世界西有阿彌陀佛
彼佛願力不可思議
繫念諦觀彼國。
令無間斷
之後
決定往生佛國中。
永不退轉
速出三界
成佛
說是巳時
二大聖。
舒金色手。
法照頂。
而為授記
汝巳念佛故。
不久無上正等菩提
若善
男子善女人
願疾成佛者。
無過念佛
則能速證無上
菩提
盡此一報之身。
定超苦海
說是巳時
文殊
聖。
而說偈言
汝等欲求解脫者。
應當先除我慢心。
名利慳貪
却如斯不善意
應專念彼彌陀號。
即能安住佛境界。
若能安住佛教界。
是人常見一切
佛。
得常一切佛。
即能了達真如性。
若能速斷
煩惱
則能了達真如性。
苦海中而常樂
譬如蓮花
不著水。
而心清淨出愛河
即能速證菩提果。
於是
師利菩薩又說偈言
諸法唯心造。
了心不可得。
依此修行
是名真實相。
普賢菩薩又說偈言
普觀汝
一切眾。
常應謙下諸比丘。
忍辱是即菩提因。
無瞋
必招端正報。
一切眾見皆歡喜
即發無上菩提心。
依此語而修行
微塵佛剎從心現。
悉能廣修諸行願。
運接一切諸有情。
速離愛河彼岸
法照聞巳。
歡喜
踊躍
疑網悉除。
復作禮巳合掌而立
文殊師利
言。
汝可往詣諸菩薩院。
次弟巡禮
法照受教
次第
禮。
遂至七寶果園
其果纔熟。
可大如盆。
即取食之。
香美
法照食巳。
身意泰然
迴至大聖前。
作禮辭退
還見二童子。
送至門外
禮巳舉頭。
遂隱不見
師乃愴
然。
倍增悲感
四月八日
華嚴寺般若院。
西樓下安
止。
十三日。
日中後。
法照與五十餘僧。
同往金剛窟巡
禮。
到無著見大聖處。
䖍心禮二十五佛名。
凡禮十餘
徧。
忽見其處盡是琉璃七寶宮殿
文殊普賢一萬菩
薩。
佛陀波利
俱在一會
法照見巳。
惟自慶喜
隨眾
歸寺。
時。
華嚴寺西樓上。
忽見寺東山半
五盞聖燈
大如椀。
照祝曰。
請分百盞燈。
遂分百盞
祝曰。
分為千盞燈。
又分千盞。
行行相對
徧於山半
因此忘身
獨詣金剛窟所。
願見大聖
夜後分至
剛窟。
重禮二十五佛名十徧
五會阿彌陀佛二千
口。
悲淚啟告
自惟無始惡業漂流生死
種種剋責。
身三十餘次。
自撲未巳。
忽見一梵僧
身長七尺
稱是
佛陀波利
法照前語曰。
師今悲泣有何意耶。
答云。
願見大聖
波利言。
師但閉目隨我而行。
遂引法照
金剛窟。
一院
黃金題牓金剛般若之寺。
寺皆七
寶莊嚴。
房廊樓閣
都一百七十五間。
金剛般若一切
經藏
寶閣中。
遂向大聖
投身作禮
合掌啟告文殊
師利言。
唯念何時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廣度眾生
入無餘。
何時果我無上願海
發是願巳。
爾時文殊
告言善哉
再為摩頂授記言。
汝心真正志為菩提
能於惡世
發斯勝願。
樂群生。
如汝所說
必當速證
無上菩提
必能速具普賢無量行願
圓滿具足
為天
人師
無量眾。
法照
授記巳。
稽首作禮
又問。
未審
今時未來世。
一切同志念佛四眾
不為名利勇猛
精進
臨終定感佛來迎接
上品往生
速離愛河否。
告言
決定無疑
除為名利及不志心
言訖遂遣童
難陀
茶湯來并藥食
法照言。
不須藥食
大聖言。
但食無畏
遂進兩椀
一椀
味甚香美
大聖自進
三椀湯并及藥食
其器皆琉璃寶成。
既而令波利送
出。
照意不欲出。
大聖告言
不可
汝今此身元是質礙
不淨之體。
不應住此。
但為汝今與我緣熟。
一報盡。
得生淨土
方始得來
言訖不見
還在窟前佇立
天明
獨見梵僧
法照曰。
好去好去
努力努力
勇猛
進。
作是語巳。
忽然不見
良久遲迴悲喜不巳。
始知大
悲願
難可思議
法照
雖覩聖異。
不敢妄傳。
生疑
謗。
至冬十二月初。
遂於華嚴寺
念佛道場
載念文
普賢記我。
不久當證無上菩提
又記我念阿彌陀
決定往生
絕粒邀期誓生淨土
無生忍
速超
苦海
救度群品
如是七日。
初夜念佛時。
忽見一梵
僧。
至道場內。
法照曰。
汝之淨土
華臺生矣。
三年
華開。
汝期至矣。
然汝所見者。
臺山境界
何故不說。
訖而隱。
翌日申時念誦次。
復見梵僧
年約八十。
嚴峻
法照曰。
所見臺山境界
何不依實
錄。
示眾生。
所見聞發菩提心。
斷惡修善
大利
樂。
師何秘密
不向他說。
照答曰。
實無有心秘密斯事。
恐人疑謗墮於地獄
所以不說。
梵僧告云。
大聖文殊
見在此山。
尚有人謗。
豈況於汝。
汝今所見境界
但令
多人見聞之者
菩提心。
來登此山。
無量無邊
罪。
斷惡修善
念佛名。
得生淨土
即是利益無量
邊眾生。
豈不大哉
何慮疑謗
祕而不說。
法照聞巳。
曰。
謹依所教。
不敢秘密
梵僧微笑
即隱不現。
法照
依所教。
具前逢遇實錄示眾
江東釋惠從。
大曆
正月九日
與花嚴寺僧崇暉明謙等三十餘人
法照
金剛窟所。
親遇般若院所立石標誌
同行
眾。
䖍誠瞻仰
悲喜交集
倐聞其處。
鏗然鍾聲
清音
雅亮
眾感驚歎靈異
書之精舍屋壁
普使見聞
同發
勝心。
共期佛果
後於所見竹林寺處。
特建一寺
林焉。
工畢。
照曰。
吾事巳矣。
吾豈久滯於此哉。
累月
示滅
逆推向聞梵僧之說。
三年
**釋僧衒
并州人
少念慈氏生內院。
至年九十。
遇道
禪師
淨土誘掖未悟。
迴心焉。
衒。
迫於頹暮
積累之功不大
於是早暮禮佛常千拜。
念佛之號常
公元774年
萬徧
窹𥧌勤䇿。
兢兢不懈三年
真元九年
有疾
至于大漸
弟子曰。
有漏人。
方茲有疾
詎意
阿彌
陀佛授我香衣
觀音勢至示我寶手
此以西。
皆淨
土境
吾其從佛去矣。
遂終。
後七日異香不散。
并汾之
人。
因於淨土發信焉。
汾西悟真寺
有啟芳圓果
法師
昔甞以老教衒。
既又目擊其事。
乃於觀音像前
懺悔往咎。
折楊枝置觀音手
誓曰。
等於淨土
有緣契。
當使楊枝七日不萎
至期而楊枝益茂
芳果
慶抃
以夕兼晝。
不捨觀念
後數月。
觀念中。
忽覺。
七寶大池。
池間有大寶帳。
身入其中
且見觀音
至。
寶華臺。
臺下蓮華
彌滿千萬。
阿彌陀佛由西而
來。
一最蓮華
華中光明
㸦相輝映
芳等前禮
曰。
閻浮眾生
依經念佛
得生此耶。
佛告芳曰。
如念我
名。
生我國。
無有一念而不生者。
又見其國。
地平
掌。
寶幢珠網上下間錯
又見一僧一寶逐逐
來。
謂芳等曰。
法藏也。
夙願因。
故來迎汝。
芳等乘
車前邁。
又覺其身坐寶蓮華。
又聞釋迦如來文殊
菩薩
梵音聲。
稱讚淨土
其前又有大殿
殿有三道
寶階
第一道上純是白衣
第二道上僧俗相半
其第
三道惟僧無俗。
指道僧俗
謂芳曰。
此皆閻浮
佛之人。
遂生於此
汝奚不自勉也。
芳果既悟。
與其
儔言之。
後五百。
二人無病。
遽聞鍾聲。
問之傍僧。
咸曰
不聞芳果曰。
鍾聲乃我事。
非爾有矣
頃刻二人同終
焉。
**釋辨才
襄陽人
母初姙娠
即倐惡葷茹。
至其誕夕。
盈室
七歲出家
後乃周遊州郡
窮經籍。
祿山
紀。
血腥河洛
才乃託疾
絕音不語。
三年
祿山岳敗。
肅宗疊降璽書
以形褒美
才於淨土潛修密進
二十
許年。
未甞言於人。
但與仼公善密。
一日謂仼曰。
才以
幻身巳及頺齡
盡此報身必生淨土
期遂所生
蓋十
公元778年
年爾。
十三年秋
有疾
至于暮冬八日
弟子曰。
汝詣
公言之。
向之所期巳及十年
公無忘焉。
弟子以其
言白之。
公曰。
豈師之別我耶。
驟往省問之。
及門
或報
之曰。
仼公至也。
才曰。
至則吾其去矣。
乃自趺坐
湛然
示滅
時邑子石顒。
從役城上
聞其音樂西來合奏
聞諸妙香氣由西散下。
至于清旦益盛焉。
**釋自覺
愽陵人
習諸經律。
大小之乘條然分辨
久而
念曰。
人事紛紛
日新萬端
若入泰山
得一盤石之上。
公元766年
結茅以居。
大曆元年
平山之西重林院。
覺曰。
空山
無人
煩慮不生。
煩慮不生之地。
豈宜佛教無聞乎。
公元768年
固有鬼神在焉。
於是為諸幽陰
晨夕講貫三年
年大旱。
群盜蜂起
又加林麓蒙翳虎狼交跡
覺。
採果
實。
日充一食
恒陽節度使張昭
以時亢旱
入山
曰。
無政術。
禍累百姓
三年亢陽
涓澤不下
引咎
責。
無補矣。
又曰。
聞。
龍王依師聽法
與諸傳類忘
其施雨。
願哀蒸黎大悲
覺乃焚香遙望潭洞
而祝
曰。
惟龍之為雨澤其滋。
不滋不澤。
龍孰為德。
頃刻
雲霧四起
甘澤大下。
歲有年。
覺自入法以來
常發
四十九願。
其願者。
願由大悲菩薩
接見彌陀
於是
卛檀度。
大悲像。
高四十九尺。
造寺居之。
及寺之成。
盛陳佛事大悲前。
俯伏泣曰。
聖相巳就。
梵宇巳成。
願承聖力。
早發安養
其夜三更
忽有祥光二道
作金
色光
光中阿彌陀佛
乘雲而下
觀音勢至左右隨之。
佛乘金臂
按覺首曰。
守願勿[怡-台+(犮-乂+又)]。
利物為先。
寶池生處
公元779年
孰不如願
俄而光收雲斂
杳無朕迹
後十一年七月
望夕
復見一人
雲間半身
有若毗沙門狀。
俯謂
覺曰。
安養之期於斯至矣。
即日覺以所見弟子
精勤勇猛
如來無生懈墯
既而大悲前。
趺化識。
**釋懷玉
丹丘人
□想淨業
僅四十年。
日誦彌陀佛號
公元766年
五萬徧。
通誦諸經三百萬卷
唐天元年六月九日
念佛
忽見西方聖眾。
數若恒河沙
中有一人
手擎銀
臺。
前而示玉。
玉曰。
懷玉者。
本望金臺
何為銀臺
耶。
言發臺隱。
人亦不現。
於是後彌加精苦
既三七
日。
向之擎銀臺者。
復來告曰。
法師精苦故。
得陞
品。
又曰。
上品往生
必先見佛。
可宜趺坐以俟佛也。
旋踵間。
異光照室。
玉。
乃以手約人曰。
不宜觸此光明
吾欲蹈之而去。
三月
異光再發。
弟子疑其謝世
繞問之。
玉曰。
其時也。
又曰。
汝徒若聞異香
我報即
盡。
次日弟子慧命曰。
此報必盡復於何國受生也。
玉不答。
惟書六句偈云。
清淨皎潔無塵垢。
蓮華化生
父母
我經十劫修道來。
出示閻浮眾苦
一生
行超十劫
永離娑婆淨土
偈畢香氣四來
弟子
有見佛與二菩薩
共御金臺
臺傍千百化佛
西下
玉。
玉恭合掌含笑而歸。
**唐朝觀察使韋文晉
立行孤潔
常建西方道場
念阿
彌陀佛。
前發願。
志詣西方
菩薩道。
守護佛法
正法輪。
廣度含識
至六月內面向西。
加趺合掌
念阿
彌陀佛六十聲。
忽然而化。
異香滿宅。
內外皆聞。
種種
祥瑞
不可稱說
**長安李知遙
淨土教主
念佛眾為師範
後因
忽云。
念佛和尚來。
命水著衣。
香爐出堂。
空頂禮。
乃聞空聲
說偈曰。
報汝李知遙。
功成自招
引君生
淨土
將爾上金橋。
却扶就床坐而逝。
眾聞異香
**唐信士
榮陽人
舉家奉佛。
母及姉妹
同祈淨
方。
父明任太廟令
蘇頲
禮部尚書
卿少子。
為儒
生。
兼崇佛理
不顧冠冤。
息心禪觀
密嚴經。
願生安
公元733年
樂國
至開元二十一年
疾困篤。
有翳人及同遂者。
咸勸俞言。
具進魚肉
以救嬴頓。
痊復之後
修持淨戒
不亦可乎。
牧卿曰。
如此浮生
縱因薰穢。
而得痊平
終歸磨滅
不奉佛禁制
而惜微命何為
確然不許
佛事
手執香爐
一心阿彌陀佛
復作是言。
丈夫
一心不退往生西方
奄然長往
異香充蔚庭院
同知
舅氏夢。
寶池華敷
見牧卿合掌趁上。
時當
十九。
**釋齊翰
吳興沈氏子。
少時遊寺。
高靜無塵之地。
然有宿命之知。
而往世之生處
炳如目覩
因捨家焉。
翰。
性不徇時
善不近名
每處一室
如無人。
惟其
不棄寸陰
通法華諸經律部。
精敏無礙
推明勝業
梯引後進
甞謂吳興皎然曰。
我所見。
資彼所聞
毫之善。
並歸淨土
十年遘疾。
入流念佛道場
淨土
境界一念頓現。
翰。
出道場作偈曰。
流水動兮波漣漪。
芙蕖相照兮寶光隨。
乘光以邁兮偕者誰。
是日終于
虎丘東寺
初翰出道場作偈畢。
弟子曰。
不可
捨。
不可失。
汝曹固安養之善乎。
弟子曰。
孰敢忘
之。
翰曰。
佛道不忘。
汝德由昌。
或問和尚捨生
何為
耶。
翰曰。
必謝之期。
雖聖未免
況吾哉。
於是迴瞻聖像
倐然而絕。
**釋神皓
公元747年
器宇軒豁
風采朗邁
天寶六年
詔下每郡度
三人
推其名節
道業出入者薦之。
皓於本郡為薦
首。
尋依會稽曇一師。
精窮律部。
巳而歎曰。
律部所防。
盖繩諸巳。
今之僧徒捐本逐末
能繩巳者。
未始有聞。
吾誰區區取譏眾人哉。
乃歸包山福願寺。
逍遙自得
士人高其志尚
樂從之游。
末年締結西方法社以發
道俗
其間不能遺塵慮以淨六根者。
多引退焉。
時人
以為栴檀林中常材自枯。
真元六年十月遘疾。
十二
五日
弟子惟亮曰。
於今夕必亡。
願生淨土
期至矣。
汝宜班列九品
為我前導
其夕淨土兆朕
現于前。
皓乃澡身易衣以終。
後三日所居之室。
香氣
不滅。
**釋少康
縉雲仙都人
羅氏
夢遊鼎湖峯
得玉女。
青蓮華授之。
且曰。
此華吉祥
授之於汝。
當生貴子
康日
青光滿室。
香似芙蕖
年十有五。
誦法華楞嚴
等經五部
學究毗。
及聽華嚴瑜伽諸論。
真元初至
洛下白馬寺
見殿內文字。
放光明。
不能測。
前而
探取之。
善導昔為西方化道文也。
康曰。
若於淨土
有緣
當使文光明再發。
所願未巳。
果重閃爍
康曰。
劫石可移。
而我之願無易矣。
遂之長安
善導遺像
空中
謂康曰。
汝依吾事利樂有情
則汝之切。
同生
安樂
康聞其語。
如有所證。
南適江陵果願寺。
逢一
僧。
謂曰。
汝欲化人
當往新定
言訖而隱。
洎到睦郡。
人尚無識者。
未從其化。
康乃丐錢誘掖小兒與之。
曰。
阿彌陀佛汝良導。
念一聲。
與汝一錢
小兒
得錢也。
隨亦念之。
後經月餘
孩孺念佛俟錢者。
比皆是。
康曰。
可念十聲乃與爾錢。
小兒如其約。
公元742年
是一年
無長貴賤
凡見康者。
則曰阿彌陀佛
以故
公元751年
念佛之人。
道路焉。
真元十年
康於烏龍山
淨土
道場
築壇三級
聚人午夜行道
道場時。
康自登座
男女面康賡聲。
高唱阿彌陀佛巳。
又賡聲和之。
康唱時。
眾見一佛
從其口出。
速唱十聲
則有十佛。
聯珠狀。
康曰。
汝見佛否。
如見佛者。
決生淨土
禮佛
公元733年
人數千。
亦有竟不見者。
真元二十一年十月三日
道俗
當於安養增進心。
閻浮提生厭離心
曰。
汝曹此時
見光明。
真我弟子
遂放異光數道
棄世焉。
塔臺子巖。
天台德韶禪師
重新之。
今之人
多指其塔。
為後善導焉。
**釋知玄
眉州洪雅人
夢月入懷
因而載誕。
乳哺
間。
見佛輙喜
五歲詠華應聲而就。
七歲遇泰法
師在寧夷寺。
涅槃經。
玄入講肆
若覩前因
佛手案其頂。
出家焉。
丞相杜元頴
作鎮西蜀
聞玄
之名。
命講于大慈寺普賢閣下
黑白之眾。
日合萬數
注聽傾心
駭歎無巳。
其後蜀人
不敢指其名。
本俗
姓。
號陳菩薩焉
外典經籍百家諸子
不該總。
每恨
鄉音不變不堪講貫
乃於象耳山
大悲呪
一夕
夢。
神僧截舌換之。
明日俄變秦音。
時楊邢部汝士高。
左丞元裕
長安楊魯士。
咸造其門。
擬結蓮社
會昌
僧門
玄歸巴岷舊山
雖例施巾櫛
而戒檢愈更
潔。
宜宗誕節
詔玄例施論議
玄奏。
天下廢寺再興
復。
大興梵剎
有力焉。
帝以玄有才識。
特深顧矚
圖形于禁時中。
相國裴公休
玄友善。
亦相激
中興教法
帝賜悟達國師之號。
玄於臥中。
生平
曾遊之境。
歷然在前
因起焚香西向
雖他境象
皆非
其志。
得一淨土
志願滿矣。
言巳空中有聲應曰。
汝之行業
決生安養
奚為不滿也。
玄聞之喜躍
慰。
遂召弟子慈燈
遺表
仍謂燈曰。
淨土之修有
年矣。
今日之聞。
如我昔願。
乃右脇著席而化。
**釋僧藏
西河人也。
賦性謙損
不與物競
耆年則敬
之。
有德則尊之。
出門徧禮塔廟
不受道俗拜。
夏月
草間蚊蚋
凡涉勞苦
必居眾先。
彌陀佛二十
許年。
未甞口言悲惡。
每以速出三界
無先念佛
以故
行若遺。
坐若忘。
飲食𥨊息。
安養之志在焉。
乾符中
病。
病中聞諸天奏樂次第來迎。
皆不去。
乃見淨土
佛。
光照其身。
侍疾者在藏之側。
藏曰。
自惟曠劫以至
今日
積愆尤。
微塵數。
豈意。
今日聖眾光燭吾身。
真淨教主大悲搆我爾。
次日又謂僧曰。
吾適冥
目。
正在淨土
接諸上善
又曰。
上善人。
咸樂五來
吾等散華
未逾食頃
又曰。
上善人召我。
我其志
矣。
乃起整衣西向而終。
**隋州山翁二人
識達苦空
每月六齋日。
山僧
二人設齋行道念佛
常念阿彌陀佛
臨命終時。
光明
滿室。
半夜日中
又女裴氏。
貞觀年中
因僧教念佛
小豆為數
滿三石。
自知生處
徧辭親知
如法
裝餝念佛而終。
往生極樂
公元1105年
汾陽縣老人
貞觀五年
於法忍山。
借一空房止宿
常念阿彌陀佛
臨命終時。
大光徧照
西登蓮臺而去。
**元子
公元774年
大曆九年
九於潤州觀音寺發心
阿彌陀
佛。
三月
忽病。
夜聞空中異香音樂
空中有人告言
麤樂巳過。
細樂續來。
經日念佛命終的生淨土
數日
異香不絕。
**釋雄俊
成都人也。
膽勇
戒行
天性講說
講肆得財幣。
必也非法而用。
人鄙之。
以為壞道
沙門也。
亦甞罷僧以入軍壘
尋因逃難大僧門。
徒有守名節防未然者。
多畏避之。
俊聞經稱一念
彌陀佛。
即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大喜曰。
賴有此
耳。
故雖造非。
而口輙念佛
其所念。
若存若忘。
猶伶
公元767年
倫之為戲樂爾。
唐大曆二年二月五日
暴亡入冥府。
王曰。
追汝之來誤也。
然汝之惡其積尤大。
可宜略經
塗炭
即令牛頭獄卒數人。
入地獄。
俊至獄門。
且拒
且捍。
大呼曰。
一念阿彌陀佛
猶滅五十億劫生死
重罪
況俊所造未臻五逆
未形十惡
又其念佛時且
不忘。
必若佛語可憑。
豈合更膺塗炭
因復大呼左𩥇
右𩥇焉。
數卒顧不敢凌逼久之
乃以其語報王。
令召俊。
俊至。
王曰。
汝之念佛
本無深信
但其身口
因。
汝可迴世更勵始心。
俊既得回。
屢言所見
滑稽
輩。
戲之以為地獄漏網人。
俊曰。
以為戲。
由今而後
自知過爾
之郡南之西山
浣情滌意專事念佛
三月七日
俊之朋儕七人
西山訪之。
俊喜曰。
時至矣。
汝徒又來。
其亦緣有遇而事有託。
又曰。
汝徒
迴去
若見城中親知
俊語曰。
俊為念佛功德
得生
淨土
他日毋以俊為地獄人也。
語笑之間坐而棄世
**汾州季祐
殺牛為業。
病重時。
見數頭牛
逼觸其
身。
告妻曰。
請僧救我。
僧至告云。
觀經中說臨終十念
而得往生
應聲念佛
忽爾異滿室。
便終。
眾人皆見
異香瑞色祥雲其室上。
又張鍾󳯔。
同州人
販雞為
公元774年
業。
永徽九年
臨終見宅南群雞集。
忽見一人緋皂
衣。
驅雞唱言啄啄
其雞四交上啄兩眼
出血在床。
酉時
值善光寺念佛僧導。
令鋪聖像
阿彌陀佛
異香
奄然而逝。
**釋太行
泰山結草為衣
果木為食。
行法普賢
懺。
三年
精誠既極。
且感普賢現身
行目瞻睹
彌慶
夙因
由是䇿勵諸念。
如來之法尚存
念巳之修未
證。
早暮激切迨忘飲食
末年佛道所修未專一境
又以幻身無常
必歸磨滅
未知來世復何受生
遂於
大藏
追誠叩意。
陳露曰。
願我信心取彼經文
隨其
所得
即永受持
乃縱其意抽而取之。
其所得者。
乃彌
陀經。
日夜誦持絡繹安養
未三七日。
俄於半夜睹琉
璃地。
瑩淨在前
行覺心眼洞明
彌陀佛。
觀世音
勢至無數化佛
于時遠近相傳
事聞僖宗皇帝
入內其所見。
行。
具對之。
曰。
精進之致然也。
公元775年
賜號常精進菩薩
賜爵開國公焉。
後一年
疾。
琉璃復現于前。
行曰。
吾雖無觀想
琉璃
復現
豈安養之期至哉。
即日右脅而終。
異香數日不
散。
久而肉身不壞。
**尼淨真
長安積善寺。
納衣乞食
一生無瞋。
金剛
公元660年
經十萬徧。
專精念佛
顯慶五年七月染疾
弟子曰。
五日十度阿彌陀
觀音勢至菩薩僧眾
不可
數。
如來放光照吾身。
室內咸皆洞明
兩度見極
樂國莊嚴之事。
寶樓寶池
雜色蓮華
開敷水上
德水
諸天童子遊戲池中
聞殊香芬郁。
亦見紫金
臺。
聞天音樂
千萬諸佛皆真金色。
與吾授記
當得
佛。
吾得上品往生
言訖加趺而逝。
光照一寺
又尼悟
公元771年
性。
洛陽人
衡州遇照闍梨
發願念佛
大曆六年
廬山
忽痛。
空中音樂
尼曰。
得中品上生。
見同
念佛人。
西方盡有蓮華也。
身皆金色
時年二十四。
**釋惟恭
出家荊州法性寺。
慢上吞下。
親狎非類
時暫暇。
則誦經文
期陞安養
然而酒徒博侶。
交集
門。
虗誑云為
曾無虗日
同寺有僧靈巋。
頗類之。
人戲而嘲曰。
靈巋作盡業。
惟恭繼其迹。
地獄千萬重。
莫厭排頭入。
恭聞之曰。
我既作矣。
焉能避之。
然賴淨
教主憫我𠎝惡。
拔我塗炭
詎沉地獄哉。
唐乾寧
年。
恭病且死。
人未之知。
時出寺。
百步
路逢少年
六七人
衣裝鮮潔
手執樂器
龜茲部。
巋疑其儔來
供佛也。
問其故。
少年曰。
來自西爾。
又曰。
惟恭上人
何在
巋指其寺曰。
此其寺也。
此其房也。
少年聞之意
甚喜。
乃於懷中一金瓶。
瓶中一蓮華。
其合如拳
漸而開之。
其大如盆。
葉葉之下迭出異光
光彩交映
如聚數燈。
望寺而馳。
未達其寺俄失焉。
歸乃大驚。
迴顧
次日歸至寺。
遽聞鐘聲。
又見寺僧咸集門下
問其故。
則曰惟恭夕且死矣。
或曰恭死之時。
寺僧
夢。
蓮華光相
以臨其室
久而西去
巋乃具言所見
里之人。
或以其事勉巋。
巋因感悟
守名節以成高
邁云。
**釋鴻莒
永嘉人也。
就學于長寶興寺
長安之人。
僧門秀異無如者。
謙謙
未始自伐
甞與陳
蔡圭
化度寺
讀碑目瞻數行。
心異之。
曰。
子能誦乎。
曰。
稍誦之。
因覆其文了無一誤
偶熟其文。
復之崇聖寺
寺碑十行
階讀。
纔一
過。
覆而誦之。
如初
圭歎曰。
吾忝為儒
聞有俊人
目未之見。
今日見之於子矣。
不答。
暮年游越。
越之
僧尼請為二眾依止
為行有常
其所有方
含育
茲忍。
未甞犬猫
誦觀經。
結想安養
疊感祥異
公元928年
默而不說。
後唐天成三年
水澇之後
荐飢饉。
盜入其室
無撓
徐謂曰。
汝曹但為天災所困。
無他矣。
過此一時自愛
盜者愧焉。
弟子有欲襲其
無備。
曰。
若為此。
非吾弟子
吾當捨汝去矣。
弟子
公元933年
乃止。
後唐長興四年
恬然無病。
弟子曰。
淨土勝相
適巳來現。
吾即謝世
汝當易新衣
以畢吾事。
其夕三
更果謝世焉。
棺斂三日
一夕倐聞扣棺。
弟子發棺。
乃自棺而起曰。
吾甞告汝
易以新衣
汝負吾言。
海眾謂我衣物不潔
或難親之。
故我就汝易焉。
衣畢。
奄然復化。
**釋志通
扶風人
天台
赤城
華頂
洎見智者
土儀式。
不勝欣抃
不向西唾。
不背西坐。
天台招手
巖。
其為峻峙
下顧千尋
通。
登其上顧曰。
身身臨此境。
於此時捨報見佛。
異日尚何及也。
於是真目西向
自陳大願
及念彌陀因地發行願。
願巳投身而下
至其巖半。
若有神物捧之于樹。
支體無損
通曰。
何其
有生耶。
乃復整心端意
登其巖曰。
余生巳厭。
大願
巳發。
惟諸海眾相接引。
無使此身尚有生也。
因之
再投。
至于巖下蒙茸草上
遲久乃蘇。
寺僧疑通他適
或為犲狼所傷
追而尋之。
乃見其為捨身也。
眾乃舁
公元931年
歸本道場
醫療焉。
六年請遊越州華山
七年將欲
歸寂
通見白鶴孔雀行列西下
又見蓮華光相
託生
處也。
淨土巳現矣。
乃起禮佛對佛而終。
闍維時。
五色煙雲
環覆其火。
法華山僧
咸共見之。
**釋紹巖
雍州人也。
母張氏。
始懷巖夢窹甚奇。
生姿
魁岸
十八進具懷暉律師
尋及游吳會
棲息
公元775年
四明等山。
覃研方等諸經僅十年
又甞與德韶
師。
決疑臨川文益師。
得心要矣。
因止錢塘湖
寺。
誦法華。
甞曰。
願誦此經萬部。
期生安養
日夜
至。
遂感陸地蓮華生焉。
舉城瞻矚
人馬交迹
巖。
以人
公元961年
喧噪
搴而蹂之。
建隆二年
經願云滿
誓焚其身。
彌陀清淨海眾
吳越國王錢氏
苦意留之。
其心
暫止。
其後投身曹娥江中
以餧魚鼈
會有物以
拯之
得以復生
漁者拯巖之時。
似覺有物以扶其足。
驚濤迅激
泰然其上。
錢氏聞之益加欽愛
特於杭州
公元971年
寶塔寺
淨土院居之。
開寶四年七月九日
有疾
中目蓮華光相
以燭巖身。
巖因作偈數首。
以示門
徒。
既而又曰。
吾誦蓮經萬部。
所期異日華九品
受生
今吾未死
蓮臺先至。
修之因。
豈違我哉。
三日將亡。
其心欣慰自得焉。
**釋守真
永興人
從朗師。
起信論。
性光師。
法界
觀。
並得其要。
是後宣揚勝業四十餘年。
始末開導
如一
凡講起信法界觀
七十餘徧。
以燈傳燈
器投器。
嗣于法者二十許人
灌頂道場五徧
水陸
道場二十餘會。
僧尼從而請法者三千餘人
常於三
更輪結無量壽往生密印
五更輪結文殊五髻神呪
公元970年
宋開寶三年仲夏五日
正輪結時。
自覺身登無量壽
國。
舉目見佛。
佛指池中蓮華曰。
華他日為汝父母
公元971年
汝宜守之。
無他日華萎也。
四年
真謂弟子緣遇曰。
來不云死生無常乎。
吾耄矣。
汝之齒也暮矣。
吾欲順
俗預設二塔可乎。
遇曰。
惟師之命。
寺僧弟子
六趣升沈之苦。
萬業流轉之因。
因令叢聲念彌陀
佛。
佛聲之止。
繼以替頌。
真。
彌陀像前。
俯伏念曰。
佛四十八願。
度我有情。
於其願願無遺其焉。
願畢又
香華
於諸堂殿
歷陳供養
其所願者如初
既而
曰。
三更乎。
弟子曰。
三更矣。
真乃就座恬然歸寂
**釋悟
姑蘇人
母甞夢。
梵僧謂曰。
欲寄汝為母矣。
巳而有娠
孩孺之間不親戲玩
年十三。
聞僧誦彌陀
經。
遂求棄俗
崑山慧聚寺。
愽訪五部律文
靈光
皓端師。
研味諸經。
懸解之旨。
輙難敵。
天台三觀
六即之義。
人未之究。
率冥解之。
晚依錢塘志因師。
法華金光明等諸部大經。
一時學者相推伏。
號義
虎焉。
恩。
生平潔苦。
惟一食。
不留餘財。
不蓄長衣
寺每一布薩。
萬眾雲集
布薩時。
常指淨土勝業
公元986年
宋雍熙三年八月朔夜
恩。
白光數道由井而出。
不常
門人曰。
明滅不常
死生象也。
絕食禁言。
一心念佛
後三日倐見梵僧一人
儀形甚偉。
捧鑪三
其室
恩問之。
僧曰。
灌頂也。
淨土久矣。
以汝
修。
同我之志。
故來相叩。
俄而弟子至。
僧且失焉。
次日
陞座具言所見
亦為弟子
敷說止觀及諸經要義
文將徹。
恩曰。
瞬息難保
古今常言
豈能今日哉。
是日坐云于止觀講堂
至夜半
僧文偃有興等。
空中歌唄之音。
依俙西衣。
**杭州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
餘杭人
姓王氏
角之歲。
六旬之內。
誦法華經全袟。
既冠不茹葷
日惟
一食
長為縣衙校
壯年慕道
棄吏業。
翠巖禪師
家。
衣不繒纊
食不重味
爾後參見韶國師。
授以心法
初住天台智者嵓。
九旬習定
烏巢衣裓中。
法華
公元974年
懺經七年
禪觀中見觀音菩薩
親以甘露灌于口。
觀音辨才
下筆成文
盈卷乃巳。
志求西方淨土
神棲安養賦。
證驗賦。
萬善同歸集。
宗鏡錄共數百卷
住持雪竇山院。
朝暮演法
夜則念阿彌陀佛
行道
願。
日課一百八事。
未甞癈輟。
錢忠懿王。
請住永明
眾二千。
晝夜修持精進
學者參問
壁立千仞
心為宗。
以悟為訣。
日暮往別峯。
行道念佛
自為難繼。
欲強眾。
然密相隨者。
常及百人
夜靜四旁行人
山中螺唄天樂之聲。
伺求之。
見師於山腹平夷處。
旋繞行道
忠懿王歎曰。
自古西方者。
未有如是
公元780年
永明十五年
弟子一千七百人
常興七眾菩薩
戒。
夜施鬼神食。
放生不計其數
迴向淨土
公元975年
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
晨起焚香
告眾加趺而逝。
沒後數年。
有僧結囊。
訪師所居寺。
并真塔之所在
瞻禮數日不巳。
問之答曰。
某名契光。
撫州人也。
不知師名。
昨因疾死。
至陰府。
所司殿宇
王者居。
文籍曰。
未當死。
速返。
遣人護送之。
仰觀殿間。
畫僧像。
焚香頂拜
乃問獄吏
此何人。
王奉之勤。
曰。
凡人生死
無不此者
唯此一人
不經于此
欲識之。
乃畫其像。
杭州永明寺壽禪師也。
今巳西
方九品上生矣。
釋迦滅度巳來。
方九品上上生。
第二人
王所以奉之之勤耳。
某既得生
晝夜思想
聖人真身塔骨之難遇。
是以不遠千里而來耳。
問撫
州僧者。
法名志全
其人雖巳老。
今淨慈長老圓照
師。
親見之問之。
如所傳云。
**杭州天竺山法師遵式
秀州人
天台教。
高行
苦。
名冠二淅。
愽習教觀。
專志安養
要期般舟三
昧四十九日。
常行而不寐。
素苦羸疾
吐血數升。
以死自誓
遂於道場四角
各置灰盆行道
所及吐灰
盆中
兩足皮裂。
誓不退轉
一日夢寐
白衣
音。
垂手指於口中。
引出穢蟲數十條。
又指間出甘露
注其口。
身心清淨快悅
自此宿疾頓愈。
既出懺。
頂相
高寸餘。
雙手下垂過膝
聲如鳴鍾
皆與舊異。
莫不
仰之。
放生命。
施食
水邊漁者。
夜聞鬼相謂曰。
大雪甚。
懺主不可柰何
有曰。
懺主慈悲
必不忘我
等。
且待且待。
良久
鬼笑呼曰。
懺主果來。
我等飽矣。
漁者起伺之。
果見師携燈踏雪而至。
其精感如此
甞以緣事蘇州
入城三日
葷血絕市。
攉酤不集
吏欲置之法。
寮佐力勸之。
乃巳。
往生淨土決疑
二門
淨土懺儀
行於世。
**觀音縣君
姓吳氏
龍圖閣直學士
遵路妹也。
其夫
都官員外郎呂宏。
楊州廣陵人
進士
京師
異僧
妙悟佛理
吳氏於是時家居。
因閱金剛般若經頌。
亦契空寂
比宏歸。
夫婦各巳齊式清淨
苦節自修
四十年。
終其身不少懈。
吳氏有二侍女
亦皆絕葷血
勤力助為勝業
各以三十五歲卒。
其一頗好禪理
病猶怡然笑語
屏人而逝。
委蛻也。
一奉戒尅苦。
或罙月不食
日飲吳氏所呪觀音淨水一盃而巳。
一日忽見金蓮雙足者三在其前。
巳而早夜坐作
左右俯仰
開目暝目。
無不見也。
又數日見其臍。
又數
日見其身。
又數日見其面目
其中阿彌陀
左右
大勢至也。
巳而又悉見其殿堂國界
皎如指掌
心知安養淨土也。
或詰之。
對曰。
彼士功德巖淨。
可以意言限量述也。
又問其女人何如
曰。
彼皆清
男子
經行遊樂
女人也。
又問彼佛如何說法
曰。
得眼通。
未得天耳故。
但見其問答指顧不能
所說也。
如是三年
未甞一瞬不見在前感疾
往生而終。
吳氏。
觀音有靈感。
每於淨室
引置瓶
數十
水滿中。
手持楊柳謂呪。
必見觀音放光
諸器中。
疾苦飲水輙愈。
呪水積歲不腐
大寒
凍。
世號觀音縣君云。
**明州黃長史
早嫁樂氏。
後喪其夫。
誓不復嫁。
居父
舍修安養之業。
志願精切
臨終時。
手結彌陀印。
口稱
名號
履地而行。
儼然立逝。
魂輭迴夕。
眷愛順俗
灰於地。
用驗其生處
及開盆。
灰中生蓮一朵
如出
池沼
觀者盈門。
僧皓麟目擊踊躍
為讚曰。
西方
土。
在目前。
精進近矣。
懈怠遠焉。
十六觀行。
九品
臺。
果熟自度
華生即開。
清淨善女
至信不迴
寶華
瑞。
永示將來
**光州司士參軍王仲回
無為郡人。
因陳本郡
圬垾水
利。
大司農考得其實
請朝廷推恩。
乃有是命。
為性
信厚
未甞與人短長
天衣懷禪師
鐵佛道場時。
亦甞請問
鄉里善人稱之。
既而信嚮淨土
但未
深心耳。
至元祐初
問余曰。
經典多教彌陀生淨
土。
祖師則云。
即是淨土
不用更求生西方。
不同
何耶。
答曰。
實際理地。
無佛無眾生
無樂無苦
無壽無
夭。
又何淨穢之有。
豈得更以生不生為心耶。
此理奪
事也。
然而處此界者。
眾生乎。
是佛乎。
若是佛境
眾生
何苦樂壽淨穢之有哉。
試自忖思
或未
出眾生之境。
則安可不信教典
至心彌陀
求生
淨土哉。
淨則非穢。
樂則無苦
壽則無夭矣。
無念
起念
無生求生
此以事奪理也。
維摩經曰。
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群生
是也
又問。
如何得念不間斷
答曰。
一信心後。
更不
公元969年
再疑。
即是間斷也。
司士欣躍而去。
至二年十二月
旦之夕。
余守丹陽郡
忽夢司士云。
向蒙指示淨土
得生
特來相謝。
再拜而出。
翌日丹徒陳安
止語其夢。
蓋陳令深信淨土故也。
後數日。
司士
進士術衰計。
乃知信然
又聞司士未亡巳前七日。
預知時至
鄉舊為別
時余弟作亦在坐
有見
公元1089年
之語。
然則司士決生淨土矣。
元祐四年四月八日
楊傑述。
新修淨土往生傳下(終)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兩卷(後漢月支三藏譯)
*無量壽佛二卷(曹魏康僧鎧譯)
*無量壽如來會品二卷(大寶積第十七十八唐菩提流志譯)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二卷(吳支謙譯)
右經雖所譯文小有不同其實一本經也。
*觀無量壽佛一卷(宋元嘉中譯)
*阿彌陀一卷(姚秦法師譯)
*稱贊淨土攝受經(唐奘三藏譯)
右二本同譯別。
*鼓音聲王陀羅尼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三卷(縣)
*無量壽經論優波提舍願生偈
*天台智者疑論
*慈愍三藏淨土慈悲三卷
*安養法師往生六卷
*慈恩法師彌陀經通贊二卷
*清涼沙門澄觀觀經疏一卷
*天台觀經疏一卷
*道綽禪師安樂三卷
*懷感法師羣疑七卷
*念佛寶王三卷(沙門飛錫撰)
*往生淨土五卷(沙門飛錫撰)
*善導和尚二十四讚并一行禮文
*壽禪師萬善同歸三卷(神棲安養賦)
*源信禪師淨土二卷
*天竺沙門遵式淨土懺儀一卷
*又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孤山阿彌陀經疏一卷
*孤山西資鈔
*西方念佛三昧一卷
杭州仁和縣候潮門外界奉
三寶弟子
越州助教大中
大正
大順
與家
眷等意者
先考評事
生平歸依繫念
西方阿彌陀佛
屬纊之際。
所期七日毫光
笑正念而逝。
華藏義公和尚
目擊證明。
淨土傳板
謹捨
淨財
成此緣。
用仲追薦莊嚴
仍願見聞讀誦者。
一切眾生
咸歸極樂之邦。
速證菩提之道。
時崇寧
公元1086年
元年六月望日謹題。
錢塘西湖妙慧住持法賜紫釋文義勸緣
公元1088年
保元三年六月十七日巳刻於東大寺北院
同月十九日一交點弁昭自手出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
 乃至修終時
 奉見彌陀佛」
*人名對照表|戒珠淨土往生傳|王古寶珠集|新修往生傳||卷上一僧顯|卷第一二僧顯|卷上二僧顯||卷上二慧永|卷第一三慧永|同三惠永||卷上三慧遠(佛陀耶舍與慧持曇順附)|卷第一一遠法師(慧持等三人附)|同一惠遠||卷上四慧虔|卷第一四慧虔(尼淨嚴附)|同四惠虔||卷上五僧濟|卷第一五僧濟|同六僧濟||卷上六慧恭(僧光慧堪慧蘭附)|卷第一六慧恭(僧光三人附)|同五惠恭||卷上七劉程之|卷第一七劉程之|同七劉程之||||同八闕公則||卷上八僧叡|卷第一八僧叡|同十僧叡||卷上九曇鑒(道海曇泓道廣道附)|卷第一九曇鑒(道海等四人附)|同九曇鑒||卷上十曇弘|卷第一十曇弘|同十一曇弘|||卷第一十一烏長國王|同十二烏長國王|||卷第一十二宋世子(親族四人)|同十三(宋世子親屬四人)||卷上十一法盛|卷第一十三法盛|同十四法盛||卷上十二道瑗|卷第一十四道瑗|同十五道瑗||卷上十三慧進|卷第一十五慧進|同十六惠進(翼讚)||卷上十四慧光|卷第一十六慧光|同十七惠光||卷上十五法琳|卷第一十七法琳|同十八法琳||卷上十六僧柔|卷第一十八僧柔|同十九僧柔||卷上十七曇鸞(龍樹附)|卷第一十九曇鸞|同二十曇鸞(五祖傳)||卷上十八道珍|卷第一廿道珍|同廿一道珍||||廿二法像(〔考〕浩象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