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自动笺注)
淨土聖賢錄卷三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
**承遠
承遠
不詳其所出。
始學於成都唐公
資川詵公。
荊州
進學玉泉真公
真公令居衡山設教
人從
化者萬計
始居山西南巖石下
人遺之食則食。
不遺
食土泥。
羸形垢面
負薪槱。
化人
中道而教
之權。
得以疾至。
故示專念法門。
塗巷
刻谿谷。
誘掖
人皆負布帛
木石
委之嚴戶。
不拒不營
宇既具。
是為彌陀寺
營造之餘。
施與餓疾者。
貞元
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終於寺。
年九十一。
先是釋法
照者。
廬山
正定中。
安樂國。
見蒙惡衣侍佛者。
佛告曰。
衡山承遠也。
出而求之。
肖焉。
乃從之學。
天下
照在代宗時國師
言其師有至德
天子
嚮而禮焉。
度其德不可徵。
乃名其居曰舟道場。
宗元製碑
立石寺門之右(柳子厚文集)。
**法照
公元767年
法照
不知何許人也。
大歷二年
衡州雲峯寺
勤修
不懈
一日僧堂鉢中
五色祥雲
雲內山寺
寺東北有山。
山下有㵎。
㵎北石門
門內復有一寺
牓曰。
大聖竹林寺
他日
復於鉢中雲中數寺。
池臺
樓觀
菩薩雜處其中
所見問知識。
一僧曰。
聖神變化
不可情測。
若論山川勢面
五臺也。
四年。
照於郡之湖東寺
五會念佛道場
祥雲彌覆。
中現樓閣
阿彌陀佛及二菩薩
滿虗空。
衡州舉郭。
焚香瞻禮
良久方滅。
照復遇一老人謂曰。
汝曾發
願往金色世界
禮覲大聖
今何輒止。
言訖不見
照遂
公元770年
與同志數人。
遠詣五臺
五年四月六日
五臺縣
光寺。
其夕四更
遙見異光照身。
即之。
行五十里。
得一
山。
山下有㵎。
㵎北有一石門
二童子。
自稱善財難
陀。
至一寺。
牓曰大聖竹林寺
鉢中所見
地寶
以為莊嚴
入寺登講堂。
文殊在西
普賢在東。
師子座
萬眾圍繞而為說法
作禮問曰。
末代
夫。
聖時遠。
知識隘劣。
障垢尤深。
佛性無由顯現
浩瀚
未審修何法門
最為其要。
文殊告曰。
汝今念
佛。
正是時。
修行門。
無過念佛
供養三寶
福慧
修。
此之二門
為善要。
我於過去劫中。
因觀佛故。
念佛故。
供養故。
一切種智
是故
一切諸法。
般若
波羅蜜
甚深禪起。
乃至諸佛。
皆從念佛而生。
故知
佛。
諸法之王。
照問當云何念。
文殊言。
世界西有阿
彌陀佛。
彼佛願力不可思議
汝當繼念
令無間斷
決定往生
永不退轉
語巳。
二大聖同舒金臂摩照
頂曰。
汝以念佛故。
不久無上正等菩提
若善男女
等。
願疾成佛者。
無過念佛
則能速證無上菩提
照歡
作禮
辭而退。
二童子送出寺門
舉頭忽失所在。
立石標記其處。
至四月十三日
照與五十餘僧。
同往
金剛窟。
䖍心禮三十五佛名。
照禮纔十徧
忽見其處
廣大嚴淨琉璃宮殿
文殊普賢俱在一處
獨詣
剛窟所。
願見大聖
以身撲地
梵僧佛陀波利
引入
一院
額曰金剛般若寺
寶莊嚴。
光明閃爍
照雖歷
靈異
而未語人也。
是年十二月
華嚴寺
念佛
道場
絕粒要期
誓生淨土
至七日初夜
正念佛時。
梵僧入謂曰。
所見臺山境界
胡不傳示世人
不見
照心異之
翌日又見梵僧語如前。
照曰。
非敢
秘密聖道
生疑謗耳。
僧曰。
大聖文殊
現在此山。
招人謗。
何惜焉。
但以所見境界
普告眾生
使見聞
者。
菩提心。
作毒鼓緣耳。
照遂憶所見
錄以傳世
年。
江東釋慧從。
華嚴寺諸僧
隨照金剛窟。
及立
石標記處。
瞻仰舊跡
大眾悲喜未巳。
忽聞鐘聲
其音
雅亮
節解分明
眾愈驚異
知照所見不虗。
因書於屋
壁。
見聞者共發勝心。
後於化竹林寺題額處。
建寺
一區
仍號竹林焉。
於是篤志念佛
日夜無曠
忽見
公元773年
佛陀波利謂曰。
汝華巳就。
後三年華開矣。
至期謂眾
曰。
吾行矣。
端坐而逝。
或言照嘗於并州五會念佛
宗時詔入京師
宮人念佛
亦及五會
號五會法師
(宋高僧樂邦文類)。
**少康
少康
姓周
縉雲仙都山人
生而不言
七歲
靈山寺
禮佛
母問識否。
發言曰。
釋迦牟尼佛
父母遂捨之
出家
年十五。
能通五部經。
貞元初
洛陽白馬寺
殿中文字放光
探之。
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也。
祝曰。
若於淨土有緣
當使此文再現光明
言巳。
光復
閃爍
中隱隱有化菩薩
康曰。
劫石可磨。
我願無易
矣。
遂之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影堂瞻禮
忽見導真
升空
謂曰。
汝依吾教。
廣化有情
他日功成
必生安
養。
南至江陵
遇一法師謂曰。
汝欲化人
當往新定
在於彼。
言訖不見
乃適新定
乞錢誘小兒念佛
念佛
一聲
即與一錢
如是年餘
男女少長見康者。
皆云
阿彌陀佛
念佛之聲。
盈於道路
遂於烏龍山淨土
道場
築壇三級
每遇齋日
善信畢集
所化三千許人
升座
高聲唱佛。
共和之。
一唱佛。
眾見一佛
其口出。
十聲
則有十佛。
貫珠焉。
康謂眾曰。
汝見佛
公元前1855年
者。
必得往生
眾皆欣慰
二十一年十月
道俗曰。
淨土增進心。
閻浮提厭離心。
汝曹此時
光明
真我弟子
遂放異光數道
寂然而逝。
塔於臺
巖。
號臺巖法師(宋高僧樂邦文類)。
**辯才
辯才
姓李
襄陽人
其誕也。
異香發於室。
七歲
峴山
禪師出家
周遊列郡
師事長安安國寺懷威律師
報恩寺義頒律師
剖析經義
無所不通
為章信寺
僧主
密修淨土二十年。
未嘗告人。
獨與護戎公善
謂曰。
才必生淨土
期在十年
至期。
使弟子任公
所期巳及矣。
任公至。
才曰。
吾去矣。
安坐繩牀
默然
歸寂
聞天西來
異香滿室。
年五十六(宋高僧佛祖統紀)。
**善道
善道
臨淄人
嘗入大藏信手探卷
得觀無量壽佛經。
專心念佛
修十六妙觀
及往廬山
遠公遺跡
然增思。
遁跡終南
修般舟三昧數載。
寶閣瑤池
宛然在目
復往晉陽
從綽禪師無量壽經。
入定
日。
綽請觀所生處。
道報曰。
師當懺悔三罪
方可往生
師嘗安佛像檐牖下。
自處深房
一罪也。
當於佛
前懺。
又甞役使出家人
二罪也。
當於四方僧前懺。
又因造屋。
多捐蟲命
三罪也。
當於一切眾生前懺。
靜思往咎。
洗心悔謝
久之
道因定出。
謂綽曰。
師罪
滅矣。
後有白光來照時。
往生相也。
道行京師
者如市。
忽微疾。
即掩室。
怡然念佛而逝。
異香天樂
西而隱(佛祖統紀)。
**智欽
智欽。
不詳其人。
專習禪業。
又禮念萬五千佛名至萬
遍。
後於柳州阿育王塔前。
一臂
求生淨土
弟子
護。
夜半庭前光照異常
因問何人秉炬。
三問
中應曰。
來迎欽法師耳。
護急啟戶
見佛身放大光明
旛華寶葢
騰空飛下。
即時化去(佛祖統紀)。
**知元
知元。
字後覺
姓陳
眉州洪雅人
歲在寧夷聽講
涅槃經。
宛如宿習
夕夢佛手摩其頂。
年十一出家
授以經疏。
通達深奧
年十三。
升堂講論
黑白傾聽
宣宗朝。
召入
賜紫袈裟
奏復天下廢寺
乞歸
山。
僖宗朝。
錫號悟達國師
沈香座。
膝上忽生人面
瘡。
時蜀僧迦羅摩。
令元以泉水洗之。
瘡忽語曰。
公知
袁盎晁錯乎。
公即
我乃也。
累世求報。
而公
世為高僧
戒律精嚴
不得其便。
今公受賜過奢
故能
害之。
而迦諾尊者三昧水洗我。
我去汝。
不為怨矣。
瘡遂差。
元少欲。
過中不食
六時行道
累致顯應
一日
忽聞空中聲曰。
必生淨土
乃訊曰。
孰之語邪。
空又應
曰。
佛也。
又見一菩薩庭中
丁寧讚諭
不見
臨終
時。
囑令棄屍飼魚鳥。
曰吾久與西方淨土有期
今其
時矣。
言訖右脅面西而沒。
年七十三(宋高僧傳神僧傳)。
**端甫
端甫
姓趙
天水人
母夢梵僧舍利令吞之。
遂誕甫。
十歲
道悟禪師出家崇福寺
十七剃染。
安國寺
參講座。
兼通經律。
梵僧瑠璃盛滿舍利
吞之曰。
三藏大教
盡貯汝腹矣。
自是才辯無礙
演經
太原
傾都畢會。
德宗徵入。
賜紫方袍
迄順憲兩朝
尊禮
涅槃唯識
一百六十座。
日持諸部。
以淨
土為息肩之地。
所得供施數十百萬。
悉以嚴飾殿宇
公元836年
方丈單牀。
泊然自得
開成元年六月一日
西向
脇而滅。
異香鬱然
茶毗得舍利三百餘粒(宋高僧傳)。
**雄俊
雄俊
姓周
成都人
講說
戒行
甞罷道從戎。
尋復
為僧。
亦頗知愧悔
常持佛名。
大歷中
暴亡
入冥
主者
呵責
命付地獄
大呼曰。
觀經言。
五逆罪
臨終
念。
即得往生
雄俊造罪
不犯五逆
若凖念佛之功。
合生淨土
不然
三世諸佛。
即成妄語
合掌諦念
臺忽現。
乘空西去
同時有自冥還者。
傳其事云(宋高僧
公元839年
佛祖統紀雄俊入冥自陳念佛主者放還乃入西山專意念佛四年別眾坐逝與此互異)。
**惟恭
惟恭
荊州人
常事酒博。
暇則誦經。
祈生安養
同寺有
靈巋者。
頗類之。
里人為之語曰。
靈巋作盡業。
惟恭
繼其跡。
地獄千萬重。
莫厭排頭入。
恭聞曰。
我雖罪無
所逃。
仰賴佛力
十念往生
豈復墮惡道邪。
一日
病。
巋出寺。
見少年手執樂器
所從來。
西來迎恭
上人耳。
一人懷中蓮華
華合如拳
葉出異光
望寺
而馳。
次日至寺。
恭巳亡矣。
巋因感悟改節
名德
(佛祖統紀)。
**大行
大行
州人初學天台教。
後入泰山居焉。
結草為衣
拾果為食。
行法三昧
普賢大士現身
一日歎曰。
人命無常
不久磨滅
未知來世
何處受生
遂入大藏
叩禱。
信手探之得阿彌陀經。
於是專心思念阿彌陀
公元836年
佛。
閱三七日。
夜半忽覩琉璃地。
心眼洞明
又見佛及
二大士湧立空中
僖宗行名
入內
賜號常精進
公元837年
菩薩
後一年
琉璃復現
左右曰。
寶地復現
安養
之期至矣。
即日右脅而終(宋高僧佛祖統紀)。
**志通
志通
姓張
鳳翔人
出家洛下
遇嚩日囉三藏
行瑜
教法
通禮事之。
錢文穆王時
東遊吳越
天台山
智者道場
淨土靈瑞傳。
發心願生彼國。
自是
向西唾。
不背西坐。
一日登山招手巖。
誦四十八願。
願速生淨土
投身而下
墮一大樹中。
枝輭斡柔。
殊無
少損。
乃復整身登巖。
誓曰。
大願巳發。
餘生可厭
唯望
聖眾。
同來接引
再投而下
栖於草上
久之蘇矣。
眾僧
尋至掖歸。
越州華山
默修淨業
後見白鶴孔雀
成行而下
又見蓮華開合於前。
通曰。
白鶴孔雀
淨土
境也。
蓮華光相
受生處也。
相見矣。
乃起禮佛而終。
茶毗
五色祥雲環覆火上
舍利鱗砌於身(宋高僧
佛祖統紀)。
**可止
可止。
姓馬
范陽大房山人。
年十二出家
十九抵五臺
山求戒。
文殊靈光燭身。
二十三。
往并部習法華
法論
後於長安開演
化導日眾
未幾
故鄉
母猶
在堂
持盂乞食養母
長誦金剛經。
晚居長壽淨土
公元951年
院。
後周廣順元年正月二十二日
微疾
弟子念阿
彌陀佛。
助吾往生
奄然而化。
年七十五(宋高僧傳)。
**紹巖
紹巖
姓劉
雍州人
七歲出家
高安禪師
徧覽經書
有如宿習
後居錢塘湖心寺。
諷持法華經。
晝夜
間。
期滿萬部。
得生淨土
俄感蓮華於陸地
焚身
供養西方三聖
吳越王俶力勸止之。
投身娥江
中。
如有物藉其足。
得不死。
吳越王寶塔寺
淨土
公元971年
院以居之。
宋開寶四年七月
有疾
不求藥石
作偈累
篇。
門徒曰。
吾誦經二萬部。
決生安養
跏趺而化。
毗。
舍利無算
年七十三(宋高僧佛祖統紀)。
**守真
守真
姓紀
字法燈
永興萬年人
出家聖壽寺
從朗
師學起信論。
次依性光師傳華嚴法界觀
後禮演秘
闍黎瑜伽教。
竝得心要
明達諸法。
宣暢妙典
四十
無少怠。
賜號曰昭信
常於中夜西方無量壽觀。
念佛三昧
期生淨域
開寶四年秋八月九日
命眾
同唱佛名。
久之令止。
奄然歸寂
年七十八。
闍維獲舍
利焉(宋高僧傳)。
**延壽
延壽
字沖元
錢塘王氏子也。
誦法華。
錢文穆王時
稅務
多用官錢買放生命
罪當死。
赴市曹。
王使
人瞷之。
不變
命釋之。
四明翠巖禪師出家
復參
天台韶國師。
發明心要
甞於國清寺行法華懺。
禪觀
中。
觀音菩薩甘露灌其口。
因是大辯才。
以宿
未決
智者禪院
作二鬮。
一曰一心禪定
一曰
行莊嚴淨土。
冥心精禱。
七拈皆得淨土鬮。
於是一意
公元961年
淨業
建隆二年
忠懿王請住永明寺。
賜號智覺禪
師。
日課一百八事。
夜往別峯。
行道念佛
旁人時聞
天樂之音。
誦法華經。
積一萬三千部。
居永明十五
年。
弟子一千七百人
常與眾授菩薩戒。
鬼神食。
贖生命。
皆以迴向淨土
著宗鏡錄一百卷
天台
慈恩異同之旨。
又著萬善同歸集。
集中指歸淨土
處。
最為切要
其略曰。
問。
唯心淨土
周徧十方
何得
蓮臺
寄形安養
而興取舍之念。
豈達無生之門。
厭情生。
成平等。
答。
唯心淨土者。
了心方生。
如來
思議境界經云。
三世一切諸佛
唯心量。
隨順忍。
或入初地
捨身速生極樂佛土
故知識心方生唯心
淨土
著境祇墮所緣境中。
既明因果無差。
知心
無法
平等之門。
無生之旨。
雖即仰教生信。
其奈
未充
觀淺心浮境強習重
須生佛國
以仗勝緣
易成
速行菩薩道。
疑論云。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
達生不可得。
即是真無生。
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
愚者為生所縛。
聞生即作生解。
無生即作無生解。
不知生即無生。
無生即生。
不達此理。
相是非。
此是
謗法邪見人也。
問。
心外無法
佛不去來
何有見佛及
來迎之事。
答。
唯心念佛
唯心觀。
徧該萬法
了境
唯心
了心即佛。
故隨所念無非佛矣。
般舟經云。
如人
夢見七寶親屬歡喜
覺巳追念
不知在何處
如是
佛。
此喻唯心所作。
即有而空。
無來去。
又如幻非實
心佛兩忘不無幻相
則不心佛
空有無礙
去來
不妨普見。
即無見。
常契中道
是以佛實不
來。
心亦不去。
感應道交。
唯心自見
造罪眾生
感地
獄相。
唯識論云。
一切地獄
同見獄卒等。
能為逼害
事。
故皆是罪人惡業心現。
無心外實銅狗鐵蛇
事。
世間一切事法。
亦復如是
然彼遮那佛土
匪局東
西。
正解了然
習累俱殄。
理量雙親
問。
觀經明十六
觀門。
皆是攝心修定
觀佛相好
諦了圓明
方階淨域
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
九品經文
自有升降
上下
攝。
不出二心
一定心。
修習定觀。
上品往生
專心
但念名號
善資薰。
回向發願
得成末品
仍須一生
歸命
盡報精修
坐臥之間。
常面西向
當行道禮敬之
際。
念佛發願之時。
懇苦翹誠
無諸異念。
就刑獄。
狴牢
怨賊所追。
水火所逼。
一心求救
願脫苦輪。
無生
廣度含識
紹隆三寶
誓報四恩
如斯志誠
不虗棄。
如或言行不稱
信力輕微
無念念相續之心。
有數間斷之意。
恃此懈怠
臨終望生。
但為業障
牽。
恐難值其善友
風火逼迫
正念不成
何以故。
如今
是因。
臨終是果。
應須因實。
則不虗。
聲和則響順。
直則影端也。
如要臨終十念成就
但預辦津梁
合集
功德
回向此時
念念不虧
無慮矣。
善惡二輪
樂二報。
三業所造。
四緣所生
六因所成。
五果所攝。
一念瞋恚邪婬
地獄業。
慳貪不捨
餓鬼業。
愚癡闇蔽
畜生業。
我慢貢高
修羅業。
堅持五戒
即人業。
精修十善
天業
證悟人空。
聲聞業。
知緣
性離。
緣覺業。
六度齊修。
菩薩業。
真慈平等
即佛
業。
心淨
香臺寶樹
淨剎化生
心垢
邱陵阬坎
穢土稟質
皆是等倫之果。
能感增上之緣。
是以離自
心原。
更無別體
欲得淨果。
但行淨因
如水性趨下。
騰上
勢數如是
何足疑焉。
又甞作四料簡云。
有禪
淨土
十人九錯路。
陰境若現前
瞥爾隨他去。
無禪
淨土
萬修萬人去。
伹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有禪
淨土
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
當來佛祖
無禪
淨土
鐵牀銅柱
萬劫千生
箇人依怙
開寶
公元975年
八年二月二十六日
晨起
焚香告眾。
趺坐而化。
年七
十二。
後有僧來自臨川
經年遶其塔。
人問故。
曰。
我病
入冥
見殿左供一僧像。
王勤致禮拜。
因詢其人。
曰杭
永明禪師也。
往生西方上上品矣。
王重其德。
禮敬耳(樂邦文類萬善同歸)。
**晤恩
晤恩
字修巳
姓路
常熟人
年十三。
聞人彌陀經。
有所感。
遂投興福寺出家
後唐長興中
崑山慧聚
寺學南山律。
既而聽習法華光明諸經。
止觀論咸
精微
終日一食
不離衣鉢
畜財貨。
臥必右脅
跏趺
布薩
澘然流涕
徧誨人以西方淨業
公元986年
一乘圓旨。
講演法華二十餘部。
宋雍熈三年八月朔
夜覩白光自井而出。
門人曰。
吾報齡極於此矣。
絕粒禁言。
一心念佛
一沙門執金爐焚香
三遶
室。
言是灌頂
吾巳生淨土
嘉汝所修。
故來相迎。
夢覺
門人至。
猶聞異香
二十五日
眾說止觀指歸
觀心大義
端坐面西而化。
年七十五。
寺眾聞管弦
鐸之音。
喨亮空中
久而漸遠。
茶毗得舍無算
恩弟
公元1849年
文備
洞明觀法
一室坐忘三十年
雍熈二年
疾。
淨土見前
累足而逝(宋高僧佛祖統紀)。
**文輦
文輦。
永嘉平陽人
受戒
徧學三乘
縉雲明昭
師法會。
疑情頓決。
後復依天台德韶禪師
重有悟入
公元978年
閱藏經三周
宗說兼通
逍遙無滯
太平興國三年
栴檀
結成一龕
趺坐其內
自持火炬
誓曰。
願舍此殘
軀。
上供十方諸佛菩薩
命眾唱佛。
助我往生
須臾
發。
其煙五色
旋轉虗空
猶聞佛聲。
頃之乃寂。
火熄
舍利無算
年八十四(宋高僧傳)。
**義通
義通
字惟遠
姓尹
高麗國人
頂有肉髻
眉長五六寸。
受具後。
華嚴起信
晉天福時
來遊中國
天台
居寺見韶國師。
忽有契悟
及謁螺溪法師
一心
公元968年
三觀之旨。
遂留受業
具體焉。
開寶元年
漕使顧承
公元982年
徽。
舍宅為寺。
請通居之。
太平興國七年
寺額為寶
雲。
敷揚教觀。
幾二十年。
常呼人為鄉人
有問其故。
曰。
吾以淨土故鄉
諸人皆當往生
即吾鄉中之人
公元988年
也。
端拱元年十月二十一日
右脇而化。
闍維
舍利
滿。
年六十二(佛祖統紀)。
**有基
有基。
字及賢
姓王
錢塘人
五歲出家
天台壽昌
超為師。
十歲受具
寶雲智者教。
往事之。
法華止觀
隨言解義
曲盡其妙
端拱元年
郡人講演
教於太平興國寺
學者數百人
白黑月。
必集眾誦
菩薩戒法
道俗念佛
四十年。
數至萬人
遇歲歉則
公元983年
持鉢以供聽眾
祥符八年六月
示疾
弟子令祥請曰。
和尚西歸
可無留訓。
基乃廣談圓旨。
逾時
眾忽見西
方現光。
空中奏樂
基曰。
西方三聖人來也。
右脅西
向而化。
有夢基具威儀西方者。
有夢基坐青蓮
佛說法者。
有夢阿彌陀佛為基授記者。
法智聞而
歎曰。
臥病談禪
臨終見佛。
希有事哉。
茶毗
舍利
無算(佛祖統紀)。
**省常
省常
字造微
姓顏
錢塘人
七歲出家
十七受具戒。
湻化中
住南昭慶
慕廬山之風。
謀結蓮社
無量壽
佛像
血書華嚴淨行品。
於是蓮社淨行社。
與會者。
一百二十人
皆稱淨行弟子
王文正公旦
公元1020年
為之首。
比邱千人焉。
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
常端
念佛
有頃
厲聲唱曰。
佛來也。
泊然而化。
見地
皆金。
移時方隱。
年六十二(佛祖統紀)。
**知禮
知禮。
字約言
明州金氏子也。
父母禱佛求嗣。
夢神
僧𢹂一童𢌿之曰。
佛子羅睺羅也。
未幾生禮。
七歲
喪母。
號哭不絕。
白父求出家
遂往太平興國寺
依洪
選師得度
稍長。
寶雲寺義通師學教觀。
圓頓之
旨。
一受即了。
湻化中
通既歸寂
受請主乾符寺。
尋徙
保恩院。
敷揚教觀。
學徒踵至
明州旱。
禮與慈雲式公
光明懺。
三日不雨。
自焚一手
如期大雨
公元1022年
祥符三年
重建保恩。
賜名曰延慶
六年
念佛
戒會。
親為疏文以勸曰。
原夫一念本融。
諸法無礙
熏既異。
感報成差。
是以順性而修。
則顯諸佛淨土
情而作。
則循五趣苦輪。
所以娑婆者。
升出尤難。
落者眾。
經云。
得人身者。
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
大地
土。
直待三乘行備
方免四趣受生
境界麤強
煩惱
熾盛
自力求脫。
實難其人。
若夫安養者。
國土莊嚴
身心清淨
直至成佛
不墮三塗
經云。
無惡道之名。
何況有實。
又云。
眾生生者。
皆是阿鞞䟦致。
若欲生彼。
但當稱彼佛號
修彼佛慈。
必為彼佛本願攝取
捨此
報身
定生彼國。
具如經說
實非臆談。
今結萬人以為
一社
心心繫念
日日要期
每歲仲春
同集一處
同修
供養
聽法音。
會彼萬心。
以為一志
俾成淨業
誓取
往生
況劫濁命光
其猶風燭
一息不至
三塗現前
自寬
不思來報
當依佛語。
順人情。
頓息攀緣
念佛
自此二月望日。
歲舉以為常。
甞集十僧
法華三年
期以懺畢。
焚身供養妙經。
求生淨土
為眾沮。
不果
復集十僧大悲三載
三指供佛
公元1020年
天禧四年
駙馬李遵勗奏禮高行
賜號法智大師
住世演教
禮以從上諸祖闡揚淨土者。
多談事相。
罕示觀門。
暫被時機
未窮圓頓。
因取天台觀無量壽
經疏。
研極理奧。
曲暢元風。
成妙宗鈔數萬言
其釋題
略云。
觀者。
舉能觀。
十六觀也。
無量壽佛者。
舉所
觀要。
十五境也。
能觀皆是一心三觀
所觀皆是三
一境
毗盧遮那徧一切處。
一切諸法。
皆是佛法
眾生性德之佛。
自非他。
非因非果。
即是圓常
覺之體。
起信論云。
所言覺義者。
心體離念
離念
相者
虗空界。
無所不徧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常住
法身
依此法身
說名本覺
故知果佛圓明之體。
是我
凡夫本具性德。
一切教所談行法
無不為顯此之
覺體。
故四三昧。
通名念佛(一常坐即一行三昧常行即般舟三昧半行
坐即法華三昧非行非坐亦名隨自意三昧詳見摩訶止觀)。
雖俱念佛
而是通塗
顯諸佛體。
若此觀門及般舟三昧
託彼安養依正之
境。
微妙觀。
專就彌陀真佛體。
雖託彼境。
須知
同居一心
心性徧周
無法不造
無法不具
一毫
法從外生
則不名為大乘觀也。
言心性具一切
法造一切法者。
實無能具所具能造所造。
即心是法。
即法是心。
造因緣。
及所造法。
皆悉當處全是心性
是故
觀若依若正。
法界觀法界境
生於法界
正色心。
是則名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觀唯境。
故釋觀字一心三觀
無量壽一體三身
體宗
力用
竝從圓。
判教屬頓。
寄語行者
觀雖深妙
本被
初心
若能進功
何憂不就
未入品。
為因亦強。
生至
彼邦。
得預大會
所見依正。
微妙難思
入聖階。
度生
亦廣。
塵境麤強
誠為險處。
故須外加事懺。
內勤
觀。
正助雙行
加願要制。
必於寶剎
速證無生
解觀
門。
其意在此。
禮他所撰述
指歸淨土
此其最切者。
時方天下放生池
禮歲遇佛生日
放生會。
眾作法。
縱諸魚鳥
有司以聞。
樞密劉筠撰文
立碑
公元1028年
院內。
天聖六年正月元日
示寂
光明七日
五日
結跏趺坐
大眾說法畢。
驟稱阿彌陀佛數百
聲。
奄然而逝。
年六十九。
露龕二七日
爪髮加長。
闍維
時。
舌根不壞。
蓮華然(四明教行錄觀經疏鈔佛祖統紀)。
**遵式
遵式
字知白
台州寧海葉氏子也。
母夢嚥明珠而生
式。
長往東掖山依義全師出家
勤苦自厲
初學
部。
繼入國清寺
然指普賢像前。
誓傳天台教法
雍熈
初。
寶雲事義法師
常行方等三昧
積勞
嘔血
兩足皮裂。
以死自誓
忽見觀音垂手指其口。
出數蟲。
又指端出甘露灌之。
身心清涼
所患頓失
巳而頂高寸許。
聲如洪鐘
慧辯無礙
示寂
反天
公元990年
台。
淳化元年
寶雲
至道二年
緇素專修淨業
生西方記。
咸平中
歸東掖。
精舍
率眾念佛
公元1029年
昧。
祥符七年
應杭人請主昭慶寺
尋赴蘇州講經
元寺。
復反杭。
靈山
王欽若杭州
奏復天竺寺
名。
賜式號曰慈雲
式嘗以天台智者放生故事語欽
若。
欽若奏請西湖放生池
報可
先後依經撰
集諸懺法
圓融三觀
淨土為歸。
又因知府馬亮
道。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決疑門略云。
佛法
有二。
一者小乘不了義法
二者大乘了義法。
大乘
復有了義了義
今談淨土
唯是大乘了義了義
之法也。
此教詮旨
圓融因果
頓足佛法之妙。
經云。
方諦求。
更無餘乘。
一佛乘。
斯之謂與。
是則十方
穢。
卷懷在於剎那
一念色心。
羅列徧周法界
天真本具。
緣起新成。
一念既然
一塵亦爾。
故能一
一塵中一切剎。
一一心中一切心。
一一心塵復互周。
重重無盡無障礙。
一時頓現非隱顯
一切圓成無勝
劣。
我心既然
生佛體等。
此則迴神億剎。
實生於自巳
心中
孕質九蓮
豈逃乎剎那際內。
信此圓談。
則事無
不達
昧斯至理
觸類皆迷。
故云諸佛如來法界
身。
一切眾生心想中。
乃至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但直決疑情。
令知淨土百寶莊嚴
九品因果
竝在眾
生介心中
理性具足
方得往生事用隨願自然
常流
執此非彼。
行願門文多不載。
別有論往生
坐禪法云
欲修往生觀者。
當於一處
繩牀西向
觀想故。
表正向故。
跏趺端坐
頂脊相對
不昂不傴。
調
和氣息。
定住其心。
然所修觀門。
經論甚多
初心凡夫
那能徧習。
從要易。
略示二種
二種中。
仍逐所宜
不必併用
有於餘觀想熟者任便
但得不離淨土
法門
皆應修習
所言二種
一者扶普意。
坐巳。
自想
即時所修。
計功合生極樂世界
當便起心
生於彼想。
蓮華結跏趺坐
作華合想。
作華開想。
當華開時。
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
作眼目開想。
見佛菩薩及國
土想。
即於佛前坐聽妙法
及聞一切音聲
皆說所樂
聞法。
所聞要與十二部經合。
作此想時。
大須堅固
心不散。
心想明了
如眼所見
經久乃起。
二者直想阿
彌陀丈六金軀
坐於華上。
專繫眉間白毫一相
毫長一丈五尺
周圍五寸
外有八楞。
其毫中空
右旋
宛轉
在眉中間
瑩淨明徹
不可具說
顯映金顏
分齊
分明
作此想時。
停心注想
堅固勿移。
然復應觀。
想念
所見
若成未成。
想念因緣
無實性相
所有皆空。
鏡中面像。
如水月影
如夢如幻。
即空即假即中。
不一不異
非縱非橫
不可思議
心想寂靜
則能成就
念佛三昧
天聖中
別於寺東日觀庵。
送想西方
往生之業。
尋講維摩經畢。
與眾訣別
講席弟子
公元1032年
祖韶。
作謝緣詩。
將歸寂。
其明年為明道元年。
十月
八日
有疾
醫藥
仍為眾略說法要
令請彌陀像。
觀音至。
炷香祝曰。
我觀觀世音
前際不來
後際
不去。
十方諸佛。
同住實際
願受我一炷之香。
諸佛證
往生安養
或叩其所歸。
對以寂光淨土。
脫。
年六十九。
人見大星隕於靈鷲峯
紅光赫然(樂邦
佛祖統紀蓮宗寶鑑)。
**義懷
義懷
姓陳
永嘉樂清人
京師
景德寺為行童。
聖中。
試經得度
徧參諸方
明覺禪師翠峯
偶汲
水折擔。
大悟
作偈呈覺。
覺稱善。
其後五坐道場
鐵佛天衣
化導甚廣。
懷既了法原。
密修淨土
問學者云。
若言捨穢取淨。
厭此欣彼。
取捨之情。
眾生妄想
若言淨土
則又違佛語。
畢竟如何
自答云。
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晚以疾居池陽
山庵
弟子智才住臨平佛日寺
迎歸侍奉
才往蘇州
懷促之歸。
別眾而逝。
年七十二(僧寶傳樂邦文類)。
**本如
本如。
明州句章人
少依法智法師
詞翰
請益
公元1034年
義。
法智曰。
為我知事三年
卻向汝道。
三年復請。
厲聲一喝
復呼曰。
本如。
豁然有省。
以頌呈。
法智
公元1823年
肯之。
祥符四年
東山承天寺
大振法道
三十年
講法涅槃光明無量壽等經。
天台教觀。
至六
七遍
嘗集百僧修法華長懺一年
瑞應屢見。
寶歷
年。
賜號神照法師
丞相章得象諸賢結白蓮社
公元1051年
宗欽其道。
賜名白蓮寺
皇祐三年五月十八日
微疾
升堂說法
與眾訣別
遂逝。
年七十。
江上漁人見雲
端有僧西向去。
天氣盛暑
異香非常
明年
門人啟鑰
如生
有大蓮華產於塔前(佛祖統紀)。
**仁岳
仁岳。
字潛夫
姓姜
霅川人
法智南湖之化。
往而學
焉。
久之
豁然有得
又與十同志修請觀音三昧
宴坐
靜室
恍如夢覺
後歷杭州叢席。
大宏法化
年老
鄉主祥符
賜號淨覺
晚年專修淨業
三指供佛
公元1064年
至嚴
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
門人曰。
翌日
午刻當行
明日
留偈安坐而逝。
嘗著彌陀經疏二
公元1094年
卷。
又作指歸二卷以釋之。
其後三十年
寺眾夢岳
宜遷塔。
及開龕。
色身不壞。
舍利盈滿
具禮葬焉
(佛祖統紀)。
**處謙
處謙
姓潘
永嘉人
母夢瑞雲入懷
三年始生。
依常
寧寺契能出家
祥符得度
即往學於天竺
雲深
器之。
復謁神照法師
大明圓頓之旨。
未幾首座
尋歸主常寧
慈雲妙果赤城慧林淨住南屏天竺
十坐道場
閱四十年。
講唱不倦
登門三千人
賜號
公元1075年
神悟
熈寧八年四月十五日
晨興
沐浴更衣
集眾諷
普賢行法
阿彌陀經。
頃之升座
稱讚淨土功德
復告
眾曰。
得無生日用久矣。
今以無生而生淨土
寂然
而逝(佛祖統紀)。
**慧才
慧才。
姓王
永嘉樂清人
祥符得度
年十三。
受具戒。
往學於四明
自恨昏鈍
常持大悲呪
忽夢一梵僧
數丈。
袈裟被之。
翌日臨講。
豁然開悟
前後所聞
洞曉
後謁慈雲
北面服勤
旦夜不替。
治平初
住法
寶閣
賜號廣慈
未久。
退居雷峯塔下。
翹足誦大
悲呪百八為課。
翹足一晝夜。
彌陀佛號
一夕
至寶宮殿
有告之曰。
淨土中品
所生也。
元豐
年春
為道千人大戒雪峯
方羯摩。
觀音像頂
放光明。
燈炬日光
皆為映奪
淨慈守一禪師為作
公元1073年
光記。
六年五月二十一日
更衣就座
書偈贊佛畢。
曰。
吾生淨土決矣。
泊然而往
年八十六(佛祖統紀釋氏稽古略)。
**靈照
靈照
姓盧
蘭溪人
出家寶慧寺。
未朞月。
通法光明
二經
歲往錢塘香巖師學教觀。
復往吳興
淨覺岳師
台宗戶牗無不通曉
元豐中
吳山解空
寺。
繼遷景德寺
熈寧中
華亭超果寺。
先後歲中
春首
必開淨業社。
與者二萬人
輒多獲驗。
嘗於夢
中見聖儀相。
跪而問曰。
靈照一生大乘經。
期生
安養
克果願否。
觀音指曰。
淨土不遠。
有願即生。
又誦
深夜
忽夢普賢示身。
發心普賢像。
誦經萬部。
公元1090年
嚴淨業。
元祐五年冬
臥疾
侍者曰。
安養之期
巳至。
遂面西累足而化。
闍維
異香襲人
舍利流迸(佛
祖統紀)。
**思義
思義
字和甫
姓凌
湖州武康人
試法華經第一得度
明智法師學。
悟解過人
修四三昧行。
頸上生一
公元1071年
肉癭
夜夢功德天食之以
其疾即消。
熈寧四年
紫服
號淨慧
丞相蘇頌帥杭。
請師居天竺
大振道法
公元1088年
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
中夜
趺坐別眾而逝。
眾誦
久之忽蘇曰。
適隨觀音大士行。
見金色人長身
臂。
謂我曰。
汝報緣未盡。
過七日當來迎。
至二十五日
趺坐而化。
󰢍龕之日。
赤雲垂布。
引導狀。
向西
而沒(佛祖統紀)。
**宗賾
宗賾
襄陽人
父早亡。
母陳氏。
鞠養舅氏
少習儒業
博通世典
年二十九。
真州長蘆禪師出家
深明
宗要
元祐中
長蘆寺
迎母於方丈東室
勸母薙染
公元1092年
持念阿彌陀佛
始終七載
母臨終無疾。
念佛而逝。
自謂報親之心盡矣。
乃遵廬山之規。
蓮華勝會
僧俗
西方妙觀
其次專持佛名。
迴向發願
期生
淨土
自為文以唱之曰。
夫以念為念。
以生為生者。
見之所失也。
無念無念
無生無生者。
邪見
之所惑也。
念而無念
生而無生者。
第一義諦也。
是以
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則上無諸佛之可念
下無淨土
可生
佛事門中
不捨一法
總攝諸根
葢有念佛
三昧
還原要術
示開往生一門
所以終日念佛而不
乖於無念
熾然往生而不乖於無生
故能凡聖各住
自位。
感應道交。
東西不相往來
神遷淨剎
此不
可得而致詰也。
故經云。
若人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
號。
乃至是人終時。
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
樂國土。
如來世尊
雖分折攝二門
現居淨穢兩土。
然本聖之意。
豈直娑婆國土
邱陵坑坎
五趣雜居
土石諸山。
穢惡充滿
以是可厭
極樂世界
黃金
地。
行樹參空。
樓聳七珍
華敷四色
以是為可欣。
葢以
初心入道
忍力未湻。
須託淨緣。
以為增上。
何則
娑婆
國土
釋迦巳滅。
彌勒未生。
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
現在
說法
娑婆國土
觀音勢至
徒仰嘉名
極樂世界
彼二
上人
親為勝友
娑婆國土
諸魔競作。
惱亂行人
極樂
世界
大光明中
決無魔事
娑婆國土
邪聲撓亂
女色
妖婬
極樂世界
水鳥樹林
咸宣妙法
正報清淨
實無
女人
然則修行緣具。
無若西方
淺信之人。
偏生疑謗
竊嘗論之。
此方之人。
無不厭俗舍之喧煩
蘭若
寂靜
故有捨家出家
殷勤贊歎
娑婆眾苦
何止
俗舍之喧煩
極樂優游
豈直蘭若寂靜
出家
美而不願往生
其惑一也。
萬里辛勤
遠求知識者。
發明大事
決擇死生
彌陀世尊
色心業勝。
願力
洪深
一演圓音
無不明契。
參知識。
而不欲見佛。
惑二也。
叢林廣眾
皆樂棲遲
少眾道場
不欲依附
極樂世界
一生補處
其數甚多
上善人。
俱會一處
既欲親近叢林
而不慕清淨海眾
其惑三也。
此方之
人。
上壽不過百歲
而童癡老髦。
疾病相仍
沈睡眠。
常居大半
菩薩猶昏隔陰。
聲聞尚昧出胎
尺璧
陰。
十喪其九。
而未登不退
實為寒心
西方之人。
壽命
無量
一託蓮胞。
更無死苦。
相續無間
直至菩提
所以
便獲阿惟越致。
佛階決定可期。
流轉娑婆促景
而迷
淨土長年
其惑四也。
若乃位居不退
果證無生
欲無欲。
居塵不塵
方能興無緣慈。
運同體悲。
迴入塵
勞。
和光五濁
其有淺聞單慧
或與少善相應。
便謂永
四流
高超十地
詆訶淨土
耽戀娑婆
掩目空歸
流浪
竝肩牛馬
接武泥犁
不知自是何人。
擬比大
菩薩
其惑五也。
故經云。
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
則不
信諸佛誠言
不願往生淨土
豈不迷哉。
若夫信佛言
而生淨土
則界繫之所不能拘。
劫波所不能害
人間八苦
無天上之五衰
無惡道之名。
何況有
實。
唯顯一乘之教。
決定無三。
歸依一體三寶
奉事
如來
佛光照體。
萬惑潛消
法味資神。
六通具足
十七品助道法。
應念圓成
三十二應隨類身。
塵剎
土。
周旋五越。
普被諸根
不動一心
徧行三昧
定水
於三千。
眾生火宅
自利利他
皆悉圓滿
然則
心淨土。
自性彌陀
解脫之要門。
修行捷徑
了義大乘
無不指歸淨土
前賢後聖
自他皆願往
生。
凡以度人。
先須自度故也。
嗚呼
人無遠慮
必有近
憂。
一失人身
萬劫深悔。
故率大海眾。
各念彌陀佛。
千聲
乃至萬聲
迴向同緣。
願生彼國。
竊冀蓮池
會。
金地法明
互相資。
必諧斯願。
操舟順水
更加
棹之功。
十萬之遙。
可不勞而至也。
一夕一烏
白衣
風貌清美
可三十許。
揖謂賾曰。
欲入蓮華會。
一名
賾乃取會錄問曰。
姓名
答曰。
普慧。
書巳。
衣又云。
家兄求書一名
令兄何名。
答曰普賢
遂隱
既覺。
謂諸耆宿曰。
華嚴離世間品。
普賢
普慧二菩薩
助揚佛法
吾今建會。
共期西方
二大
幽贊
乃以二大士為會首
於是遠近嚮化焉(蓮
寶鑑樂邦文類)。
**元淨
元淨
字無象
姓徐
杭州於潛人
十歲出家
稍長。
就學
慈雲
慈雲沒。
復事明智
聞講止觀
第一義
應太
守呂臻請。
大悲閣
賜號辯才
主上天竺
退隱
南山龍井
時賢蘇軾趙忭輩。
欽其德器
屢致褒詠。
巳復主靈山慈雲講席
說法晝夜無間
居常精修
土。
未嘗暫歇。
指供佛。
左三右二
嘗禱大士放光
光即隨現。
一日僧熈仲同食
仲視淨眉間有光如
螢。
攬之得舍數粒
後常有於臥處得舍利者。
將示
寂。
乃入方圓晏坐
謝賓客
止飲食。
僧道潛曰。
淨業巳成。
七日無障
所願遂矣。
及七日。
出偈示眾
公元1091年
脅而化。
年八十一。
時元祐六年九月晦也(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從雅
從雅。
錢塘人
始從海月辯法師學止觀
後入南山
王院
誦法華經五藏
金剛般若四藏
彌陀經十藏。
舍利塔千徧
釋迦三十萬拜。
彌陀百萬拜。
佛號
五千萬聲。
禮法一字三拜三過
心期淨土
一生
坐不背西。
無為楊傑安樂國讚三十首以贈。
雅欲
發起眾信
遂於淨住寺九品三輩
讚於石。
雅道行。
賜號法寶
一日無病。
面西趺坐而逝。
天樂
鳴空。
室有異香(佛祖統紀)。
**可久
可久。
不詳其所出。
明州
誦法華。
願生淨土
人號
為久法華
元祐八年。
年八十一。
坐化
越三日
還謂人
曰。
吾游淨土
見諸勝境
與經符契
此間淨業者。
臺上
皆巳標名
標金臺者。
一成都廣教院勳公
明州孫十二郎。
一可久。
銀臺者。
明州道姑
訖。
化去五年
道姑亡。
異香滿室。
十二年。
孫十二
郎亡。
天樂迎空。
久言悉驗(淨土文)。
**擇瑛
擇瑛。
姓俞
嚴州桐江人
出家杭州壽寧寺。
熈寧中
神悟法師
深悟止觀之道。
不二門金錍
不𥨊者
數月。
當湖魯氏創一院以迎瑛。
大開法施
久之
遨遊
杭秀蘇湖間。
嘗作往生淨土十願文曰。
願我永離三
惡道
願我速斷貪瞋癡
願我常聞佛法僧
願我勤修
戒定慧
願我恒隨諸佛學
願我不退菩提心。
願我速
阿彌陀
願我決定安養
願我分身塵剎
願我
公元1099年
廣度諸眾生。
元符二年春
於杭之祥符寺示疾
俄奮
凭几西向
阿彌陀經。
卷終而逝(樂邦文類佛祖統紀)。
**宗本
宗本
字無喆
姓管
常州無錫人
出家後。
天衣懷
師。
念佛有省。
後居杭州淨慈寺
大旱
湖井皆竭。
西隅忽湧甘泉
得金鰻魚。
浚為井。
寺僧千餘
賴以汲
飲。
張氏有女死。
母夢女為蛇。
既覺。
得蛇棺下。
持詣本
說法
俄有黑蟬翔棺上。
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
若吾
女者。
可入籠中
當再持詣淨慈。
如其祝。
本復為說法
是夕。
見夢曰。
二報巳解脫矣。
因問生死輪迴
信有之。
何以得免。
女曰。
六道四生
井上轆轤
無一
人可免。
唯修出世法
當得脫耳。
盍問淨慈法主乎。
顯化類如此。
奉詔東京慧林寺。
召對稱旨
賜號
圓照禪師
平時密修淨業
雷峯法師
神遊淨土
一殿殊麗
人曰。
以待淨慈本禪師耳。
資福曦公
至慧林。
禮足施金而去。
人詰其故。
曰。
吾定中見金蓮
華。
人言以俟慧林本公。
其他蓮華無數
云以待受度
者。
或有萎者。
云是退墮人也。
晚居蘇州靈巖寺
元符
間。
示寂
沐浴而臥。
弟子環擁請偈。
熟視曰。
癡子
尋常尚懶作偈。
今日作甚麼偈。
尋常要臥便臥。
亦何特地坐也。
乃索筆書後事付守榮。
擲筆而
逝。
熟睡者然(佛祖統紀蘇州府志)。
**有嚴
有嚴。
姓胡
台州臨海人
六歲靈鷲從師
十四受具
東山學於神照
一心三觀之旨。
修法三昧
赤城寺。
紹聖中
故山東峯
廬於樝木之旁。
因自
號樝菴
嚴護戒律
一鉢之餘。
不畜分寸
所修三昧
瑞應
專事淨業
其所論述
激勸往生
或問生欲
天者。
十善為因
生色天者。
禪定為因
淨土者。
必須
無生妙觀
乃可得耳。
今之學者
都懵教旨
生天
難而生淨土易。
又孰信乎。
答曰。
無難易。
難易在人。
難者疑情。
咫尺萬里
易者信心
萬里咫尺
所云修無
妙觀得生者。
此乃上品往生一門耳。
然不可闢
一門而塞多門
安樂集云。
淨土者有二種
一有
心。
著相欣樂
無相心。
謂理觀相應
若今之世。
鈍根
愚迷障重。
待理觀相應方生者。
或少矣。
原夫
佛慈接物
方便多門
有定散之善焉。
佛法之力焉。
有事福而假願力迴向焉。
有垂終劇怖而賴求救焉。
如是等類
百千萬數。
伹藉其一。
必得往生
定善者修
妙觀
首楞嚴定是也
散善者。
無量壽經十念念
佛。
亦得往生
是也
佛力者。
阿彌陀佛大悲願力
念佛眾生
眾生承佛願力
即得往生
如劣夫從轉
輪王
一日一夜
周行四天下。
非其自力
輪王之力也。
法力者。
如佛告蓮華王菩薩。
令誦灌頂神呪
加持
沙土
散亡者尸。
或亡者墓。
彼之亡者。
墮地餓鬼
畜生中。
承是真言
極樂國
是也
事福假迴向者。
不殺
具諸戒善。
受持秘呪
讀誦大乘
種種福善
莊嚴
淨土因。
得生極樂
是也
垂終求救者。
臨命
終時。
火車相現。
佛力故。
猛火化為清涼風
如僧雄
俊及張鍾󳯔。
一稱佛號
俱生淨土
是也
是故
經云諸
小行菩薩及修小功德者。
不可稱計
皆當往生
佛曰
易往。
子曰難生。
乍可順教談易往。
開人解脫之門。
公元1101年
不須執迷說難生。
塞彼菩提之路。
建中靖國元年
孟夏
一日天神空中謂曰。
淨業成矣。
又夢池中
蓮華
天樂圍繞
乃作自餞詩示眾
後七日跏趺
化(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妙生
妙生。
會稽人
律學
勤修淨土之業。
大通禪師
居潮山象塢。
共明此道。
一夕會門人諷彌陀經。
就榻
端坐
焚香合掌
嗒然而化(佛祖統紀)。
**曇異
曇異。
姓杜
餘姚人
皇祐間得度
習教觀於天竺明智
公元1839年
後入雷峯廣慈之室。
孜孜叩擊
二十年無倦志。
學成
歸里
敷講故山
專勤淨業
誦法華至五千部。
普賢
公元1102年
陀各萬卷
崇寧元年秋
示疾
集眾告曰。
吾生淨土
至。
當乘金臺
隨佛西邁
澡身端坐
結印而逝。
火餘。
舌根舍利
貫珠然(佛祖統紀)。
**善本
善本
姓董
開封人
母無子。
禱佛乃生。
及長。
華嚴
得度
圓照本師弟子
時號大小本。
奉詔上都
雲寺
賜號大通
後歸杭州塢寺
杜門卻掃
專修
公元1109年
業。
有僧定中見方丈彌陀佛示金色身
大觀三年
二月甲子
三指
門人曰。
止有三日在。
至期。
趺坐
面西而化(佛祖通載佛祖統紀)。
**宗坦
宗坦。
姓申
潞州黎城人
年十六。
落髮受具
少通義學
長而遍訪名師
垂五十年。
名播講林。
晚於唐鄧汝潁
之間。
淨土觀經。
勸人念佛
求生安養
聽者如雲
淨業
後於唐州青臺鎮
誓求安養
名作觀。
未嘗
公元1114年
暫忘。
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夢中阿彌陀佛
曰。
說法六日
當生淨土
覺而白眾。
次日講唱
輟。
至五月四日後夜
自知時至
鳴鐘集眾。
告曰。
因緣
聚散
固當有時
淨土勝緣
豈宜錯過
眾念佛。
助我
往生
又日。
享年七十六。
四大分離處。
淨土彌陀
三界苦。
言巳坐脫
滿室雷鳴
白雲覆地
從西而來
三日方歇(蓮宗寶鑑)。
**中立
中立
姓陳
明州鄞人
九歲
出家甬東棲心寺。
受諸
經卷
過目不忘
治平中
試經得度
初依廣智學教觀。
神智繼主南湖
復依之。
座下二百人
無出右者
神智謝事
立繼其席。
常以淨業誘人
命其徒介然
十六觀堂。
以延淨業之士。
巳而謝去。
未幾
重興寶雲
寺。
退居白雲庵
日宣止觀法門
著述頗眾。
應眾請
重主南湖
升座說法
開牗無盡
前後淨名光明
公元1115年
十過
誦法華逾萬部。
為人祈禳輒驗。
政和五年四月
辛亥夕
忽謂門人法維曰。
異香否。
即集眾含笑言
曰。
往生期至。
面西坐逝(佛祖統紀)。
**元照
元照
字湛然
姓唐
餘杭人
初依東藏慧鑒律師
專學
毗尼
後從神悟謙師。
天台教觀。
謙勗以究明法華
本務
從廣慈才法師菩薩戒。
光發見。
乃博
南山一宗
杖錫持鉢
乞食於市。
晚主靈芝三十年。
傳戒度僧及六十會。
篤意淨業
每曰。
生宏律範。
死歸
安養
平生所得
二法門。
嘗集淨業禮懺儀。
自為
曰。
元照自下壇來。
便知學律。
稟性庸薄
為行不肖
後遇天台神悟法師
苦口提誨。
始知改跡。
深求祖教
博究佛乘
於是大誓願
常生婆娑五濁惡世
作大
導師
提誘羣主。
令入佛道
復見高僧傳慧法師云。
方土雖淨。
非吾所願
若使十二劫蓮華受樂
何如
三塗極苦處救眾生也。
由是堅持所見
歷涉歲年
土門
略無歸向
見修淨業
復生輕謗。
後遭重病。
力痿羸。
神識迷茫
知趣向。
既而病差。
頓覺前非
感傷
自克責。
志雖洪大
未堪任。
仍覽天台
疑論
初心菩薩
未得無生忍
要須不離佛。
又引智
度論云。
具縛凡夫
大悲心。
願生惡世
救苦眾生
是處
譬如嬰兒
不得父母
又如弱羽
可傳枝。
自是盡棄平生所學。
專尋淨土教門
二十餘年。
未嘗
暫舍。
研詳理教。
披括古今
頓釋羣疑
愈加深信
復見
善導和尚雜二修。
專修者。
百即百生
若雜修者。
萬千一二。
心識散亂
觀行難成。
一志專持四字名號
幾生逃逝
今始知歸
仍以所修。
展轉化導
未來際。
洪贊何窮
方便多門
以信得入。
大勢至
念佛心。
獲悟圓通
三摩地
復自思念
前所無量罪業
不信淨土
謗法毀人。
業因既成
苦果必就。
內懷慚恥
曉夕兢惶
於是躬對聖前。
吐露肝膽
五體投地
苦到
懺悔
仍發大願
普攝眾生
同修念佛
盡生淨土
欲常
修習
須立軌儀
故集諸文。
布成此法。
從始至末。
第列
十門
竝準聖言。
咸遵古式
事從簡要
法在精專
後賢
披覧
知我志焉。
又撰十六觀經小彌陀義疏
其外
公元1116年
述累數百卷
政和六年秋
弟子諷觀經及普賢
願品。
趺坐而化。
西湖漁人
皆聞空中天樂聲(樂邦
佛祖統紀西湖高僧事略)。
**法宗
法宗。
姓顏
錢塘人
十歲出家
廣慈法師
專研教
公元1095年
觀。
十九。
從廣慧初法師
服勤十年
後歸侍廣慈
依止
觀修大悲三昧
綿歷九載
凡有禱祈
悉獲靈應
嘗與
天竺光明懺期。
至五日。
禪觀中。
忽見慈雲法師
侍僧
數十
作禮問曰。
自昔同修者。
得生淨土否。
慈雲
曰。
元照巳得往生
擇瑛尚欲宏經惡道
宜勤修以
成本願。
宗歸淨土道場
西方三聖像。
五指
佛。
每月集四十八人
同修淨業
名卿賢士
多預其會。
公元1117年
政和七年春
微疾
彌陀聖眾。
授手接引
後三日。
易衣
盥口。
寂然而逝(佛祖統紀)。
**了然
了然
姓薛
臨海人
母患無子。
禱於寺。
夢僧授以蓮華
令食之。
曰汝生子出家
未幾生子
稍長。
遂令出家
十六受具
安國慧法師學教觀。
慧解驟發
泛海
觀世音
山上竹林間
因說百偈以讚。
覺憶其半。
自是頓發辯才
後住白蓮寺
講演天台教觀。
二十餘
年。
唯一食。
常坐達旦
一夕二龍空中
一化
神人
空中下。
於衣袖出簡示云。
七日當行
既寤。
撾鼓眾說法。
垂囑後事
巳而大書曰。
念佛力。
極樂
凡汝諸人
可不自勉
沐浴更衣
與眾同聲
阿彌陀經。
西方世界
倐然而化。
聞天樂盈空。
祥光燭天表。
弟子與咸有空二人亦修淨業
念佛
坐脫(佛祖統紀高僧傳)。
**智仙
智仙
姓李
仙居人
幼不樂世俗。
出家遊學天竺
三觀之旨於首座明義
還鄉白蓮慧師聽講止觀
大有發明
竟嗣其席。
常時繫念
唯在淨土
或曰
法華
三昧
一土一切土。
一身一切身。
一佛一切佛。
不依
止觀修法三昧
沾沾往生為。
仙曰。
荊溪云。
分別
功德品中。
直觀此土。
四土具足
故此佛身。
即三佛身。
大眾
一切眾。
以惑未斷故。
修同淨土
問者
云。
同居類多
何必極樂
仙曰。
教說多故
宿緣厚故。
公元1832年
專住故。
佛願攝故。
仙住白蓮寺講道十三年
西向
念。
未嘗少廢。
微疾
別諸外護。
還寺易牀西向
設彌
陀像。
觀堂行人彌陀經。
卷未終而坐脫
比鄰
寺僧
皆聞念佛沸天
仙樂盈耳。
黎明乃知仙亡
(佛祖統紀)。
**智深
智深
姓沈
嘉禾人
初依海月辯法師學教觀。
既成
嘉禾崇福西寺
光明期懺會。
二十年如一日。
行業
上聞
賜號慈行
平居專志淨土
人稱佛號
從其教
公元1115年
者。
往往顯驗
政和五年六日
示疾
客至。
談論如常
客方出。
坐脫矣。
人共見紫雲向西而沒。
茶毗日。
襲人
舍利無算(佛祖統紀)。
**思照
思照。
姓陽
錢塘人
十四歲。
從淨住從雅聽法方等
南屏
復往東掖神悟
大有契入。
血書法華經。
一字一禮
如是十過
十六觀五藏
彌陀經十藏。
法華經一千部。
華嚴梵網淨土七經等凡二百七
十卷
專修念佛三昧
築小庵曰德雲
三聖像。
每夜
四更即起唱佛。
懈怠比邱
聞聲悚愧
又於月二十三
公元1849年
日。
率道繫念三聖
常及千眾。
三十年。
一日語其
徒曰。
夜夢金身丈六
往生之兆也。
乃日請七僧
公元1115年
助念。
至七日晚
涌身合掌
厲聲唱佛。
趺坐結印而化。
公元1119年
時宣和元年春也。
闍維
牙齒明瑩
如玉石然(佛祖統紀)。
**若愚
若愚。
姓馬
海鹽人
學教辯才法師
龍井久之
後於湖之仙潭。
營室接待僧眾
無量壽佛閣。
勸道
公元1849年
俗念佛。
來者數百人
三十年中。
預會諸賢。
臨沒時。
多有瑞應
或奏愚道行
賜號法鑑
釋則章與愚為友。
同修淨行
既歿
愚夢神人告曰。
汝同學則章。
得普
賢行三昧
巳生淨土
彼方待汝。
愚乃沐浴更衣
眾諷觀無量壽佛經。
端坐默聽
誦畢。
云淨現前
吾其往矣。
遽書偈而化。
偈曰。
本自無家可得歸。
雲邊
有路許誰知。
溪光搖落西山月。
正是仙潭夢斷時。
曰。
室裏千花羅網
夢中七寶蓮池
踏得西歸路穩。
公元1126年
一點狐疑
時靖康元年九月也。
年七十二。
闍維
舍利數百粒(佛祖統紀)。
**仲閔
仲閔。
衢州人
受業祥符寺
後依南文法師
雄辯
稱。
政和初
還鄉浮石山。
學者驟至
嘗言吾座下
五百眾。
不講大部
一生唯講光明觀音
順寂之日。
集眾昇堂
師子座
趺坐
忽見銀臺西至
閔曰。
平生第一義
願取金臺
今何不然
瞑目而化(佛
祖統紀)。
**介然
介然
明州鄞人
受業福泉山延壽寺
時明智立法師
公元1080年
南湖
從之學教觀。
元豐初
專修淨業
三載期滿
同修者曰。
念佛三昧
往生要法也。
乃然三指
誓建十
六觀堂。
中設西方三聖像。
環以池蓮
工竣
復然三指
公元1130年
報佛恩。
建炎四年正月七日
金兵至明州
寺眾盡
散。
然獨不去。
兵至。
訶之曰。
不畏死邪。
然曰。
貧僧一生
願力
建此觀堂
今老矣。
不忍舍去以求生也。
金兵義
之。
謂曰。
為我北地
當作觀堂
似此規制
遂強之行。
後人以去日為之忌。
尊之曰定慧尊者
立像觀堂
之側(佛統祖紀)。
淨土聖賢錄卷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