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往生王臣第三¶ (自动笺注)
淨土聖賢錄續編卷二
*往生王臣第三
**張師誠
張師誠
字心友
號蘭渚
湖州歸安人
夢日輪照窗。
寤而生師誠
母早故。
事父以孝聞。
少年登科第歷任
封疆
為江蘇巡撫
見蘇城殺業甚夥。
出示勸戒
放生河等處。
嚴捕魚之禁。
署中不宴客
不殺生巳
長齋奉佛。
棲心淨土
自號一西居士前賢淨土
論說
徑中徑又徑一書。
後附淨土歌詠
其自作數
十首
最為警切
今錄其八首
一云
佛緣幸遇鴻名
火急西歸一生
不向此生拼力去。
胞胎再入墮無
一云
纔提佛號眾魔侵降云何一心
口耳相
聞心應手
牟尼歷歷推尋
一云
全拋名利悲歡
切巳無如一端
斫斷愛繩慧劍
雲棲七筆萬回
看。
一云
船乘大願塵寰
自利利他念一般。
先借枝
蓮界穩。
羽毛豐滿任飛還。
一云
執持無間初衷
尤在臨時一念融。
堪惜坡公公據在。
未能著力棄前
功(自注東坡常以彌陀自隨生西方公據似有志於淨土者乃疾革時則西方不無箇裏
不得錢世雄云固先生平時履踐至此更須著力曰著力即差語絕而逝是東坡臨終未著不能徃生
可歎息)。
一云
最怕臨終神識迷。
舌根堅硬氣難提。
若非
平日心專一。
那得資糧助往西。
一云
唯心自性理難
水火鏡觀取譬精。
念到一心心佛合。
臨時自有佛
來迎(自注般舟三昧經水火鏡之喻謂以鏡具水火之性喻眾生本具佛性之力也須假日月之光
來照者喻彌陀慈光攝取之力也以珠艾能引水火者信心念佛之力也故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非託空
參果能專注靜修念到一心不亂則此心此性克復其初與佛融成一片臨命終時自能見佛)。
一云
留一愛未全捐。
便恐臨時被此牽。
欲出娑婆除必
盡。
次公名論許重詮(自注宋楊次公嘗謂愛不重不生娑婆不一不生極樂夫
樂之生必由念一洵為至論而欲出娑婆設有一愛未除即恐難離世網非獨愛重者然也當云愛不除不出
公元1828年
娑婆似更精到)道光八年
六旬餘。
乞假歸里
靜居斗室
西馳
逾年卒。
臨終時。
彌陀經畢。
纔與佛號
至第
五聲
寂然而逝(張蘭渚年譜
徑中徑又徑。
石心述)。
**章攀桂
章攀桂
不詳其人。
乾隆間
服官在外
篤信淨業
自號
寶嚴居士
投子沙門世惺
蓮宗集要一書
自為
序曰。
淨名云。
隨其心淨則佛士淨。
華嚴云。
應觀法界
性。
一切唯心造。
唯心淨土之旨也。
樂邦苦域。
金寶
泥沙
淨心生。
麤妙境現。
此理唯禪淨雙修者。
可以
默契
初機淺學
何由得其門哉。
永明料揀云。
但得見
彌陀
何愁不開悟
雲棲謂持名一法
徹上徹下
小兼收。
所以淨土者。
當以持名為正課
以修一切
善法為助因。
正助既分。
而後修行之路。
較然不惑
大師彌陀經。
以信願行
判為一經資糧而以一
心不亂專持名號為宗旨
確論與。
余素慕佛乘
公元1850年
西極
宦遊三十年
夷險備歷
十念定課。
公元1849年
一日忘也。
己酉春
投子憨公遊浮山
華嚴寺
偶於案頭龍舒淨土文。
理明詞達。
誠為淨土津梁
篇帙稍繁。
讀者不終卷而廢。
乃與憨公。
徧取淨
土諸篇。
細心商確
重加編集
冗者節之
缺者補之
門別類。
略如蘧庵淨土指歸
大旨一主阿彌陀
經。
以持名為宗旨
開卷以此冠首
行人
守約
二六時中專名號
以為正行
而以深信
願。
往生前茅
願行三者相須
淨業乃成。
淨土
佛門
異方便。
而持名又異方便中方便世。
凡六卷
帙雖半於龍舒
義實該乎蓮藏。
爰付剞劂
四方淨侶
以為不背教理
不越淨規。
愚者暫得
心開
智士益增淨行
斯願足矣
若夫唯心淨土
則在
當人默契
無須門外漢饒舌也。
後莫知其所
(蓮宗集要)
總論曰。
向來宰官往生
不下數十人
然皆古記
傳。
近代無聞
余廣採博訪
寥寥然僅得二人
夙因之易昧若斯也。
嗚呼
豪貴學道
自古為難
像季
不更宜然
今者。
一則尊貴
而不戀世榮
則歷夷險而不廢定課。
有志淨業者。
當以二人為軌
則。
所謂案牘雖忙姑少置朝朝十念不宜不覺
味乎其言哉。
*往生居士四之
**黃武城
武城
泰州姜堰人
世業儒。
遇法宗和尚導以念佛
公元1671年
康熙十年
微恙
沐浴更衣
請法宗至決擇臨終
關。
猛省
頓斷恩愛
不容妻孥相見
一心念佛
三日
後。
趺坐合掌而逝(蓮藏)。
**吳如庵
如庵
徽州人
入籍常州宜興縣。
生平信向佛乘
公元1673年
中和尚。
遂修淨業
康熙十二年夏
微疾
數珠
分給子女
教之修持
姻親俞有光往省之。
如庵
談及念佛法門
如庵曰。
念佛之法。
須間也念。
忙也念
行坐也念。
夢寐也念。
乃至鬼哭神號無不念。
纔是真
念佛的人。
欲得真念者。
只在一信字。
當緊信。
當緊信。
乃說偈曰。
參神念佛本非歧。
三聖慈悲引我
西。
勸世人勤念佛
白蓮臺上阿彌
命家人。
念佛號。
趺坐而逝(蓮藏)。
**愈有光
俞有光。
新安人
幼居宜興
吳如庵同修淨業
日持
佛號五千。
金剛三卷
發願往生
後見如庵西歸
精進
念佛緊要四字於牀右。
以自警策
康熙
公元1674年
十三年三月三日
徧別親友
作偈曰。
西方淨土是吾
家。
一句彌陀度歲華。
清磬數聲明月上
此身隱坐白
蓮華
初八日
微疾
家人曰。
吾去。
汝等切莫啼哭
念佛相送。
十二日
閉目寂然
眷屬圍繞
張目曰。
念佛緊要
言訖而逝。
年七十八(蓮藏)。
**蘇起鳳
起鳳
字岐山
崑山人
幼年矢志宗乘
參知識。
悟入
一生戒殺
蟲蟻不傷。
晚年篤修淨土
四威儀
公元1699年
中。
未嘗間缺
康熙三十八年
年巳八十。
時值嚴寒
被而坐。
十一月二十六日午間。
謂其孫甸方曰。
淨土
之緣熟矣。
三日前即見佛來。
吾不欲顯言耳。
今夜
時。
吾往矣。
更餘披衣而起。
焚香然燭。
端坐向西。
命家
中人念佛
自亦隨之。
三更聲音漸低。
寂然而化。
吳敬山者。
起鳳同里
蓮社友。
年逾七十。
發願
學。
甸方以其年老
勸之專修淨土
可以一生成就
山信之。
晝夜念佛不輟
未及一載。
至戚友來。
謂旬
方曰。
今早敬山護法神現。
接引往生臨行安然
脫。
屬我致謝是以來耳(西歸直指)。
**惲又騑
惲又騑。
常州人
素誦金剛經。
長子嗣曾
季子臯聞
淨業
其年春
又騑疾作
二子呈蓮藏一函
又騑甚
喜。
二子曰。
大人既信淨業
何不從此修持
又騑遂以
誕日茹素
日持佛號萬聲
至五月二十六日
諸子
進參劑。
又騑不服
曰。
藥醫不死病
乃舉念珠云。
佛度
有緣人。
時舉家忽聞蓮華香。
諸子驚異
請曰。
大人
意況若何
答曰。
月白風清
香烟滿路。
遂面西端坐
公元1700年
而逝。
事在康熙三十九年(蓮藏)
西史氏曰。
淨業者。
不在時之久。
而在信之篤。
又騑
發心
一月耳。
一念堅勇。
疾證菩提
游移莫決者。
誠可龜鑑也。
**王貞
王貞生。
崑山人
父彥敷。
為崑庠善友
崇奉三寶
生多習氣
不甚信奉
一日得病
見有長大黑鬼
謂是
前世怨仇
貞生怖甚。
勇猛念佛
求生西方
念佛
懈。
鬼形遂現。
由是往生益切。
念佛益銳。
至數日。
復現
臨歿時。
氣盡力竭
其聲漸低。
隱隱西去
(西歸直指)
西史氏曰。
臨終善友
為難值。
貞生所見惡鬼
明為
怨仇
實則善友也。
且貞生既得往生
惡鬼必能度脫
一得兩全
不可謂非幸也。
**蔡鵬
蔡鵬九。
字資萬
蘇州西洞庭山人
世為賈。
九則
二氏書。
高人逸士遊。
後遇唯然和尚
勸修淨業
佛經
放生會。
巳而持長齋。
自號虗白居士
亡何
公元1780年
得疾。
乾隆四十五年。
八月八日終於家。
先一夕。
浴。
將旦集家人與訣。
謂曰。
世間眷屬
報盡則離。
圖久
長者
當結法緣
若輩勉之
眾哭。
曰。
勿哭。
為我
齊聲
阿彌陀佛
復謂其子曰。
蔬食者。
一年矣。
喪中設祭
享賓。
勿用肉。
汝若憶我須常斷殺。
能斷殺者。
是為孝
子。
勉之
轉面向西而逝。
及將斂。
遷尸於堂。
向西如
故。
其子跪而祝之。
面始仰。
卒年五十(一行居集)
西史氏曰。
往生者。
首重慈心不殺
有明文。
今汝若
憶我一語
直身眾生之身。
菩薩之心矣。
悲哉言乎。
**唐漚和
唐漚和。
不詳其出。
身列武庠。
不信因果
晚年與鑒
機子遊。
始信向。
因教以受持十念法。
精進不懈
年九
十六。
微疾
忽躍起合掌曰。
佛來迎我
溘然而逝(蓮
宗集要)。
**陳君魁
陳君魁。
池陽貢生也。
遇淨川老僧
指示念佛
長齋
戒殺
精勤禮念。
晝夜不輟
發願印施龍舒淨土文。
菩提緣。
半年
兩覩阿彌陀佛
滿虗空。
末後又見。
自知往生時至
沐浴焚香
手執數珠
端坐而化(蓮宗集要)。
**陸士銓
陸士銓。
字近堂
蘇州元和人
始習扶鸞術。
歸玉壇為
弟子
為壇友祈疾。
神教梁皇懺
士銓因禮懺發
心。
遂詣天寧庵。
菩薩戒。
會有寂根菩薩
極樂國
來。
降於玉壇
開闡淨土法門
教人痛念生死
屏絕
趨。
一心念佛
先後凡十一會。
由是與會者。
始知回向
極樂
然故習未忘。
有出入。
唯士銓一意持名修觀。
誦法華經。
長齋一二年。
尋得瘍疾。
漏下減食遂開肉
戒。
疾亟
臥牀不能起。
自知將終。
愧悔甚切。
先歾前
公元1699年
七日
葷腥
連稱阿彌陀佛
有女年十餘。
戒以持齋
念佛
去時勿哭。
病革
目光上燭
若有所見口稱
白鶴
及諸上善人。
連稱佛佛
右脅而逝。
香滿
公元1787年
室中
時乾隆五十二年。
五月十八日也。
年三十九。
諸友詣壇。
叩士銓生處
天君報曰。
陸子大幸
臨終正念
幾至墮落
現巳得生西方邊地矣。
其明
年。
五月朔
士銓降壇諸子曰。
有一件最切巳事。
不能逃。
人人忘却者。
汝知之乎。
現前爾等
四大
輕安
精神強健
曾不一旦臥病於牀。
魂離魄散。
西不辨
南北不分
前路茫茫
無把握
隨業輪轉
苦無窮。
唯有平生虔修淨業者。
到時自見佛來接引
生蓮華中
受諸快樂壽無量
諸子有志道者
信行三事耳。
信者。
西方之有淨土
猶此城之
有閶胥。
娑婆在東。
猶此城之有婁
娑婆既實實是
有。
淨土豈不實實是有
同在圓明覺海之中。
舉念可
到亦猶同處一城之內。
舉足可到也。
既信得淨土
定可到。
又須信念佛法門
如穿衣喫飯一般穿衣免
凍。
喫飯免飢。
念佛生死
今日明日不信
未為真
信。
終身信。
一念不信
未為真信
從今日去
直至
終。
一信到底
更無纖毫疑惑
方為真信既信有西方
矣。
又信有念佛法門矣。
空言讚歎
何益生死
故凡發
信心者即當如教奉行
今日信。
今日即行
明日信。
即行
不可曰。
今後生。
且待耄年未晚
見道
青冢多埋紅粉骨。
黃泉半是黑頭人。
耄年可待
也。
不可曰。
父母之事未完。
兒女之債未了
且待
閒暇無事未晚
豈知無常迅速
鬼使臨門
不可
他道。
父母之事未完。
兒女之債未畢。
且待閒暇無
事時。
然後來也。
又有勇猛一時
懈弛一時是謂人而
無恒
譬如雞之抱卵
必其息息不離於卵。
熱氣
續。
方能生育
今日抱之明日去之。
未有能生者也。
涵養蓮胎。
亦復如是
至願一字
尤為緊要
世間
念佛者。
固不乏人
然或求現生富貴
或求來世
壽。
好人身。
不至墮落
此為背佛意指
佛教
出生
死。
偏要生死
佛教你生極樂
偏要娑婆
信行
盡付東流
譬如耕田下了稗子
而望其生苗
也。
有是理乎。
故發真信者。
當行真行
真行者。
當發
真願盡此一生
決定不生天上人間
決定要生西方
淨土
如此念佛
方為隨順佛語。
不至唐喪光陰諸子
公元1791年
勉之
其後四年
嘗再降黃敬敷家。
勖勉同壇。
語多
至(一行居集西方公據書證)。
**馬榮祖
馬榮祖
字宁良
浙江秀水人
能文
弱冠諸生
早逝
繼母甚謹
年三十
咯血疾。
五年疾甚
進食輒吐。
有僧祥峰者。
出家時。
榮祖習。
及是參
學還。
宿慧頓開信解通利
榮祖異之
語及却病方。
祥峰曰。
子病殆非藥石所能療。
子能放下萬緣
觀佛
念佛
日久功深。
坐斷無明
無量劫來。
生死重病。
直下
解脫
復何身病之患乎。
榮祖瞿然有省。
遂長齋修
業。
病良巳。
先是夜夢虗空中。
涌出壽字。
不可算數
爛然
巳而閱梵書
阿彌陀
一名無量壽
亦名無
量光。
適與夢符
自喜以為宿緣在是矣。
尋讀六祖
壇經
默契法原。
愧悔交切
後詣山陰大覺林。
三歸
五戒
日持佛名三萬。
阿彌陀金剛經。
一周
兼修
淨觀。
暇輒邀諸梵侶
晝夜課佛名。
其年正月下旬
蘇歸。
閱月病作。
三月初。
臥牀不能起。
所親曰。
我從
三十五歲。
菩提心。
唯求嚴淨佛土
利益眾生
雖卿
相之榮。
視同敝蹤矣。
今即沉疴在體。
一念歡喜心。
未曾少變。
庶幾臨終正念
直往西方耳。
或問數口嗷
嗷。
何以善後
曰。
此有天焉。
非吾所及也。
至十八日。
云。
明日要大懺悔
晨起搭衣禮佛
向西端坐
阿彌
陀佛名數百。
雲棲發願文。
炷香
就寢
三日
云。
三聖現前為我說法
常在大光明中
其明日
云。
菩薩淨水沐我。
洗我夙垢。
頓獲清涼
樂不可言
向晚
有友沈鴻調來視。
念佛否。
曰。
念。
鴻調曰。
不可
著相
曰。
即心即佛
何著之有。
遂屏諸穀食。
日飲
醆。
巳而唯飲淨水二日
方向午。
家人曰。
佛來迎
我。
連舉阿彌陀佛
右脅而逝。
時乾隆五十六年。
三月
二十九日也。
年四十八。
無子。
遺命立後
時祥峰和
尚。
閉關蘇州文星閣
念佛三昧
其年冬夜夢三
入室
南向坐。
一僧服。
旁兩居士
神儀儼然
上有
白光覆頂。
祥峰禮足巳。
三大德何來。
僧服者曰。
西
方來
祥峰曰。
莫非阿彌陀佛國中人否。
曰然。
因問
名。
三人同聲曰。
汝名甚麼
祥峰曰。
弟子法名達文
服者曰。
却來妄語
祥峰曰。
真也非妄
僧服者又問。
名甚麼
祥峰曰。
弟子法名達文
僧服者云。
還要妄語
祥峰曰。
子實非妄語。
如何上座云我妄語
僧服者
一切眾生
妄為真。
執假為實故受輪轉
若有智
者。
知是妄語
即無輪轉
汝莫自迷失本真心。
當知真
無心
真知無知
覺知乃魔。
無知覺。
汝當信受
懷疑惑。
祥峰言下開悟
復進曰。
上座之說的是佛法
不可思議
請問上座
既自阿彌陀佛國中來。
可曾見
阿彌陀佛否。
一人答曰。
我向汝說汝終不信。
汝須
親見始得。
三人齊起。
各向祥峰頂上一拍。
為說偈曰。
應當勤精進。
修諸清淨業
因深則果實
慎勿生疑惑。
又曰諸法從心生。
法從心滅。
心法本來空。
取舍
可得。
又曰。
生佛心法譬如夢中鏡。
如幻三摩提。
巳知少分。
偈畢。
忽見馬榮祖
嚴整威儀
頂禮三人
人即騰空
向西而去。
空中樂音嘹亮
佛聲朗然
榮祖
更向祥峰三拜
曰。
蒙師勸我
淨業
歸依三寶
今巳
淨土
大安樂。
故求菩薩
來演妙法
以報深恩
向祥峰三拜
合掌念佛
向西而去。
晨鐘乍發。
遽然
而覺。
向晨書之為紀夢篇。
祥峰後隱婁江福城院。
終。
預知時至
念佛坐脫(一行居集。
西方公據
書證染香集)
西史氏曰。
近堂以降壇而勖同學
今宁良以托夢
而謝深恩
孰謂一生安養
杳無信息乎。
雖然機緣
熟者。
不可一槩例也。
**彭希涑
彭希涑。
字樂園
號蘭臺
蘇州元和廩生
二林居士
從子也。
年二十六。
舉於鄉。
少喜蔬食
成童後。
長齋
五年巳而得咯血疾。
始開肉禁。
然因病發心
信向
佛乘
六齋
華嚴經。
日課西方佛名。
求生淨土
舟車南北
未嘗廢忘。
嘗作回向十首
一云
輾轉
十二支
塵沙劫數了何時
空王足下稽首雙淚
潛流自知
二云
風力吹人豈自由
幻緣牽引惹閒
愁。
病魔天遣重重逼。
垂死方悲不早修。
三云
由來
相盡空虗
萬劫貪癡未易除。
何似彌陀一句子。
六根
收拾了無餘。
四云。
營營逐逐如閒
人命須知呼吸
間。
却恐修行正路
臨歧回首黑漫漫
五云
靜觀
時落日斜
了知極樂路非賒。
十年蕩子歸處
一念
回光便是家。
六云。
風林下百千樂。
好鳥枝頭和雅
音。
一百八粒菩提子
種得蓮根十丈深。
七云
心心
續憶彌陀
萬事浮雲一任他。
何待命終生彼國。
現前
先巳出娑婆
八云。
塵障時法身現。
心月暎為波
大千無盡音聲海。
收拾根絕送迎
九云
佛心
佛原無隔。
六字緜緜覺亦忘。
我巳千生煩惱
醍醐
此日灌焦腸。
十云。
我為菩提發宏誓。
不求福利與生
天。
虗空普賢願。
未到蓮邦怎得圓。
二林居士
雲棲往生集。
事詞太略。
欲重加採葺。
續以近今故事
甫創其凡。
希涑欣然任之與妻顧氏。
篝燈鈔寫
成書
九卷
名曰淨土聖賢錄。
刻行於世。
又嘗手書法華
公元1793年
一周
累年始竣。
乾隆五十八年十月三日病瘧且痢。
房中出。
就母寢。
絕口不及家事
日唯勸母念佛
曰。
他日西方好相見也。
先歾前三日。
請澄谷和尚至牀
設几案。
三歸五戒
懺悔發願
益加懇至
自言一
二日間。
淨念現前
寶池蓮華
宛然可掇也。
十三日早。
命家人張接引佛像
移榻向西。
仍請澄谷和尚至。
煩師。
助我念佛
至晚喃喃誦佛名。
右脅而逝異香
滿室中
年三十三。
二林居士贈以詩曰。
徧界蓮華
鼻香。
翛然撒手便還鄉
昌黎不識西方路。
孤負當年
十二郎
顧氏。
名韞玉
早慧能詩
年二十九。
得疾亦念
佛坐逝(蘭臺遺槀)。
**彭紹升
彭紹升
法名際清
字允初
一字尺木
蘇州長洲人
公元1794年
聰穎
年十六。
諸生
明年舉於鄉。
明年
南宮
進士終於家。
不信佛。
世間文字
志存利濟
自省曰。
吾未明吾柰何
或告以道家修鍊法習之
三年不效
後讀佛書
爽然曰。
道之所歸在是矣。
始信
佛乘
梁谿忠憲
廬山劉遺民為人
故又號
二林
兩公修學地。
同名東林也。
純孝
居母喪。
宿殯側者三年
父歿。
念佛道場
又願以平日所誦
華嚴十部
彌陀經一千部。
金剛經一千部。
佛號
千萬聲。
代父回向西方
巳而盡棄所習。
專心竺教
方山永明之書。
尤推蓮池憨山
淨土之前導。
年二
十九。
斷肉食。
五年
從聞學定公。
菩薩戒。
自是
近婦人
知歸子自稱
言志在西方。
行在梵網。
自誓
文云
若我際清。
受戒巳。
還復破戒
增長
毀壞善根
唯願護法諸天
行誅殛。
世鑒戒。
我際清。
克厲身心
護持戒品
盡此形壽
必生安養
三寶
為我證明。
俾我速得念佛三昧
臨命終時。
離塵垢。
親見彌陀
脫然西邁
更無遮障
見者聞者。
發心
極樂國
無生忍
回入娑婆
普度有情
正覺
後閉文星閣
一行三昧
所處曰。
一行
居。
閉關十首
一云
德門頭事孰真。
脚邊狼籍
公元1793年
幾多
而今回向無生國。
蜨夢龕中瞌睡頻。
二云
真身徧十虗。
塵塵寂滅更無餘。
休將知見重分別。
一念回光識得渠。
三云輪珠一串無頭尾。
念念明時
粒粒圓。
六字打開無盡藏
拈來放去只如然。
四云。
深處悄如山。
長日何人更扣關
報與諸公護惜
休從門外追攀
五云
峰山雲深處。
聞說幽人
䇿短
多事東風漏泄
經聲又度小樓西。
六云。
梅蕚破寒林。
得意春風枝上禽。
聲色中休錯過
焚香為爾觀音
七云
舉首低頭放下蓮池不隔
一毫端。
迦陵音裏分明說。
常寂中休自瞞。
八云。
閨中寂寥
人傳此夕是元宵
法華課罷無餘事。
龍井新茶一瓢(目注時為二女子授法華經)。
九云
重向尼山
舊盟。
鏗然點瑟無生
蓮華脚下如輪大。
沂水春風
掉臂行。
十云。
香山老子清真
每到歧涂一問津。
華原消息斷。
谿邊依舊十分
又令畫工極樂
世界圖。
本淨三經
依正莊嚴
四易稾。
半載
乃成。
自題偈曰。
若人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
性。
一切唯心造。
我讀華嚴偈。
信入淨土門
由諸佛淨
願。
成就莊嚴
淨願虗空
不拒種種相。
無邊功德
水。
涌現寶蓮華。
一華一眾生。
具有如來藏。
寶池及寶
樹。
圍繞闌楯
重重樓臺
充滿虗空界。
或浴香水
流。
享上妙味
趺坐經行
或誦經聽法
衣裓
華。
供養十方佛或上善同會
畢入菩提場。
眾鳥共天
樂。
暢發和雅音。
從聞入思修。
一念超越
況乃無量
壽。
安坐寶華臺。
慈雲人天
諸根一雨
聞法得解
脫。
直至補處
如斯利益事。
思議何可窮。
亦如彼畫
師。
一心轉變
不離毫端量。
現此寶王居。
非我復非
渠。
一即徧一切
與能畫人
畢竟了無有。
願見者聞
者。
如我所發心
𠙥茲一念功
自致退轉
何論萬億
程。
當處具足
又憫末法眾生
不具正眼
互相抵觸
一乘決疑論。
通儒釋之閡。
華嚴念佛三昧論。
以釋禪淨之諍。
淨土三經新論。
以暢從上蓮宗
竟之旨。
居士傳。
善女人傳。
淨土聖賢錄。
隨機接引
世多傳而誦之。
又嘗醵金萬兩
入出息。
以剏佛宮
教典
飯僧眾。
開近取堂以周窮乏
潤族田以贍
貧族
舉恤𨤲會以濟孀居
放生會以全物命。
各有
發願文。
回向淨土
蘇杭僧舍
屏居十餘年。
有課
公元1795年
程。
預為終制
俾無立後
乾隆六十年秋
下痢
居文
星閣。
入冬
精神漸耗。
將諸善會貲。
一一屬付其姪祝
華。
以後永久勿替。
僧真清
問曾見瑞應否。
紹升
公元1796年
曰。
有何瑞應
大事來年開印日耳。
至嘉慶元年
正月二十日清晨
作辭世偈云。
出沒閻浮塵點身。
瑣尾竟何因。
而今驀直西方去。
瞥眼收回萬劫
西向趺坐
念佛而脫。
時果為署中開印日。
年五十
七(居士傳。
二林居集。
一行居集。
觀河集。
彭氏家譜
僧真清述)
西史氏曰。
余聞二林不若一林好。
就了廬山錫山
竊深然其語。
及讀一行書
而歎其去就得宜
讀決
疑念佛兩論。
覺非一非二。
無我無渠。
爽然自失矣。
**呂蔚若
呂蔚若錢塘人
樂善好施
篤修淨業
茄素二十餘年。
公元1798年
晨夕課誦無間
嘉慶三年二月朔
抱疾
苕溪章銓
因事至
舍其家。
夜夢一僧趺坐庭中唱佛。
因問
何為
僧曰。
呂某有善根。
不日當歸極樂國土。
君未
之知耶。
覺而異之
晨告其子文燕
愀然曰。
吾父正月
下旬
屬付後事
謂於二月七日
往生淨土
今公夢
如此
信矣。
至初六日
臥室徧滿蓮華香。
經宿不散。
翌日清晨
香愈烈。
自云阿彌陀佛
與諸菩薩皆來矣。
趺坐合掌
唱佛號而逝
章銓為之傳(染香集)。
**曾庚
曾庚。
江蘇寶山人
印顯觀察之子也。
壯年賢良
仕進
好善樂施
尤喜放生
中絕宰殺
有僧授以
公元1808年
念佛法門
篤信力行嘉慶十三年九月
下痢
自知
公元1798年
不起
念佛愈切。
至十月二日
家人曰。
歸期在今
日矣汝等為我稱佛名。
一切不許告我
自起作書
別其歸戒師智照和尚
踰刻。
家人焚香
合掌正念
而逝(染香集)。
**陸西橋
西橋
以字傳。
蘇州人
年少有才。
省試屢黜。
乃慨
發出世心
與妻周氏
同修淨業
膝前一女未嫁。
一日西橋示疾
周氏曰。
後七日吾行。
矣汝勿令我
女知。
之恐其哭泣亂人正念
周氏曰。
諾至期盥沐
衣。
面西端坐
阿彌陀經。
白鶴孔雀句。
舉目仰面
若有所見
寂然而逝。
嘉慶六七年
間事也(徃生近驗錄)。
**淩樹
淩樹。
字吉人
松江婁縣庠生
喜講性理之學。
言行
實。
鄉黨敬之晚年
雲棲法彚。
發信心。
靜坐
佛。
晨夕有定課。
松人多未知念佛法門
樹實
公元1807年
之。
繼起者遂眾。
嘉慶十二年秋
得疾謂所親曰。
我去
必趁中秋好月色。
至中秋夜
念佛而逝。
時月明如
晝(染香集)。
**沈暢
沈暢。
字紫林
元和武生
為人沈靜
以訓蒙自給。
既而
歸心淨土
凡念佛七期必與焉。
節間解館
歲終
南禪寺念佛
一日忽謂其子曰。
吾欲歸去。
其子訝
之越日示微疾
沙門人助念。
合掌而逝。
有顧居
士者。
亦居南禪念佛
先暢而去。
西歸時。
家人皆聞蓮
華香。
欲為延僧助念。
居士無庸
我巳坐蓮華中。
放光照我
我時在光中。
不須燈燭也。
如是三日
祥而蛻。
三日始歇。
事在嘉慶十五年(西歸見聞錄)。
**蔣龜蒙
龜蒙
會稽人
壯年遊幕四方
樂行善事
注意
一門
嘉興楞嚴寺念佛堂。
放生會。
皆其侶建晚
年旋家。
淨室三間
棲息地。
中供阿彌陀佛像。
公元1811年
洪名十萬聲。
數年不閒。
嘉慶十六年某月。
知時
至。
臨終前三日。
徧辭親友至期邀僧十人靜室
佛。
趺坐庭中
僧眾繞行持名。
日將午。
正當行香
掌而逝(染香集)。
**曹聖友
曹聖友。
嘉善人
嘗患風病
手足癱瘓
進香杭之天竺
於佛前發願。
念佛求生誓不退轉
從此行住坐臥
聲不絕。
念至切處。
痛哭流涕
如是十年
嘉慶
公元1801年
六年七月十一日
令其子到北港秋庵
請僧六人
來家念佛
十四日僧至。
聖友曰。
十六日西去
師等三日相助
感謝不淺。
於是日始
每日念香十
枝。
行坐相半
聖友日隨之。
至十六日晚
香甫及二
寸。
化去(染香集)
西史氏曰。
昔人念佛
痛哭流涕
今則釣譽沽名
即使
勇猛一時
旋復怠弛
用力多而成功少者。
是故
慎之哉。
**馮庭
馮庭
蘇州元和人
受持五戒
嘗於普福禪院
禮華
嚴法兩經
每日千拜。
寒暑不閒。
後居南禪亦然
公元1813年
經之暇。
念佛不輟
如是二十餘載
嘉慶十八年春
預知時至
徧辭親故
安然念佛而逝。
異香三日(染香集)。
**浦文榮
浦文榮。
吳江人
中年
歸依接待寺僧祥謙。
秉受五戒
發心念佛
求生西方
數十日課號不輟
有二子。
一出胥江禪院亦常至父舍。
父子兄弟
同心念佛
嘉慶十八年
榮年七十。
微疾
自知時至
命二子
同稱佛號
合掌而逝。
室中異香
竟日不散(染香集)。
**鄭兆榮
鄭兆榮。
字廷勳
吳江盛澤人。
自幼茄齋好善
中年
漢口
家漸起。
善心益厚。
先是有同事妻某氏。
入冥
神責不孝
欲奪其命。
急求免。
神曰。
爾欲消
罪。
向善人徐大均商之乃可
氏醒。
如其言。
獲免
其徐大均者。
素修淨業
兆榮至戚也。
兆榮聞其事。
信向念佛
日漸加功
慨然捐貲萬金
開善堂。
濟貧困。
回向淨土
客至無事
不交一言
晚年
自將久備杪枋
壽木售人。
時懷數珠及錢。
往諸貧里
施勸念佛
遇隆
號寒。
解衣衣人。
所不惜也。
嘉慶十八年十二月
微疾
至望日
欲辭之他往。
兆榮曰。
宜速歸。
有日矣。
至期。
面西趺坐
眷屬環立
兆榮曰。
為我
佛。
菩薩降臨矣。
眾聞異香
移時而化。
年七十八(染香集)
西史氏世俗愚人
生前不修安養
但知預備壽木
以為安頓一生
及其身入棺中。
無錢財者。
付之一堆
野火
有體面者。
埋之萬里荒山。
其為計亦左矣。
今廷
勳以壽木售人。
其亦有鑒於此夫。
**吳濂
吳濂。
字𦬊謀。
元和庠生
父奉佛。
師林寺某僧善。
病。
僧頻來問疾
開示念佛法門
濂在旁聞之。
恍然
省。
棲心淨業為人簡默
念佛無間
人不知也。
三十餘。
家貧。
教讀為業。
前列
喜色
嘗語所知
曰。
我之志。
固有大者在也。
一日小腹忽起一瘤。
醫治
罔效
瘤潰。
血流不止
賦詩二絕
一云贅瘤還繫贅
瘤身。
自歎今生廢人
四大本來無我相。
皮囊雖好
不多
一云
不用良方不用醫。
自家有病自家知。
晝夜彌陀佛。
證到金剛不壞時。
臥病兩月
病苦
劇。
念力益堅。
臨沒前三日。
預知時至
家人勿近。
期。
名僧人助念。
跏趺合掌而終。
時在嘉慶十九
二月二十三日(染香集)。
**沈廷瑜
沈廷瑜。
嘉興北版人。
端謹
遇事必躬為之。
信口
佛聲。
滔滔不絕
人或笑之。
所不顧也。
如是數十年。
自云。
念佛愈能熟。
處事詳明
年七十三。
微疾
家人曰。
佛來也。
為我炳燭
自焚香而絕。
嘉慶
公元1814年
十九年三月十九日也(染香集)
西史氏曰。
念佛愈能熟。
處事詳明
此真動靜一如
深入三昧者也。
營心名利者。
動云我處事紛心。
無暇
念佛
直至生死到來
放下空手
是誰之過與
**施靜巖
靜巖
華亭人
端謹作事周密
為人謀。
盡心
公元1818年
族多賴之。
嘉慶二十三年春
臥病
藥餌罔效
入夏
劇。
表兄鄭慧葊來視。
憫之曰。
病亟矣。
何不念阿
彌陀佛。
經云。
臨終十念
亦得往生
靜巖曰。
我恨平日
未知念佛
不能念矣。
奈何
遂大哭。
慧葊曰。
無妨
聽我念。
心中
觀想可也。
即朗唱佛名。
靜巖高聲
誦。
纔數十聲
忽曰。
阿彌陀佛并諸菩薩多在目前
畢而逝(染香集)。
**張孝林
張孝林。
號鹿泉
華亭人
奉佛甚䖍。
好施與。
告急者無
弗應。
日誦金剛彌陀諸經。
並持佛號萬聲
嘉慶二十
公元1819年
三年
晨起
家人曰。
吾夢蓮華開矣。
明年正月某夜。
炷香向西。
朗誦彌陀經及心經一周
頂禮者三。
趺坐合掌
默持佛號
至夜半。
含笑而逝。
異香滿室。
是孝林第四子
名驥鍾
隨父修淨業
施與周急
亦如
孝林。
自奉甚薄。
蔬食終年不厭
事親孝。
母死。
哀毀
嘔血數升。
曰父有三兄在。
我去矣。
趺坐母柩前。
默持佛號
三日
捻珠而逝。
載入郡志(染香集)。
**方剛
方剛
字鐵華
華亭庠生
與蓮生庵主。
方外交
念佛法門
由是長齋念佛
精進數年。
嘉慶二十三
染疾
自知不起
絕食飲水
命其弟邀洵庵夜話
謂曰。
承師開示念佛法門
遵以修行
今我於十五日
去矣。
感不去心
故相邀一別耳。
至期能來一助為望。
口占一聯云。
十念堪憑。
放過臨終一念
眾生
憫。
先了却自巳三生
届期洵庵至。
剛曰。
頃巳見大和
接引
可急焚香
念佛千聲即去矣。
眾稱佛名果至
千聲
合掌而瞑(染香集)。
**潘萬宗
萬宗
吳江黎涇港人。
中年喪子。
發出世心
南海
佛頂山
求藏悟和尚薙染
悟公曰。
爾有母在。
未可也。
修行不在出家
得一良友
不時熏習足矣
萬宗
巳。
晚年
長齋奉佛。
下體素患癬疾。
至是忽升頭面
重。
赴水自盡
方外友定川止之曰。
從業起。
業由
心生。
如其含怨沈波。
則迷根深植。
後生益苦。
可不
耶。
若能悔悟自責
隨緣忍受
益其進修
則禍為福基
所以經歎修行正念
臨終尤甚
祇為心力思故
也。
萬宗言下豁然
由是念佛愈勤。
一載後。
疾良巳。
二十四年仲夏時。
淨室門上油雲盤旋
隱露
放光狀。
心竊異之
是年十月朔
微疾
三日
更衣
端坐繩牀
令妻助稱佛號
移時而寂。
妻為焚
衣。
火滅後。
灰燼中現三聖像。
眉目分明
衣摺畢具
招魂日化襯衫
灰上現大字數十
赤色
惜為
無知者埽去。
遠近歎異
年六十六(染香集)。
**沈舒華
沈舒華。
號苧茶
錢唐孝廉
自幼敬信三寶
力行善事
嘗刊佛經及諸善書印施
戒殺放生等事
尤實力奉
行。
中年五戒
長齋奉佛。
專心淨土
日誦彌陀名號
五萬聲。
數十無間
晚選甯郡教職
辭不赴。
趺坐
蓮臺圖以見志
一夕五鼓
忽睹室中光明
以為天曉
遽起禮拜
未幾復暗。
半月
早誦甫畢。
覺體憊倦
默持佛名不輟
明日晚。
合掌而逝。
時在嘉慶二十四
十二月十五日(染香集)
西史氏曰。
古人鏡光現於壁端者。
月光現於塔
上者。
往生集謂身心瑩徹明驗
室中光明
得毋
是。
**沈虞尊
虞尊
震澤麻園濵人。
自幼至老。
念佛日課
無有
斷。
臨終前一日。
徧召親友告別
屆期澡浴易衣
出坐
堂中
合掌念佛而逝。
卒時室中異香
達於鄰里
年六
十七(染香集)。
**馬敬修
敬修
松江金山縣人
中年好道
里中同志數人。
共修淨業
行願切實
樂善不倦
戒殺放生
尤為勇猛
參一和尚
松濤和尚
相與提持。
益切求生之願。
即受優婆塞戒。
苦志數年。
後病頤腫。
轉側維艱
然志
不稍懈。
松濤和尚問疾
留之念佛相助
三日後。
自見牀前有金小塔。
淩空而下
有四蓮華
鮮盛
異常
合掌謝眾曰。
導師來矣。
連稱佛號而瞑(染香集)。
**許仁
許仁熟。
丹徒南鄉人。
湻厚
父悟誠。
精修淨業
仁熟
篤信三寶
常誦準提呪。
既冠。
肄業城中
每得修貲。
放生濟苦。
悟誠欲為聘妻
辭之。
年二十二赴院試
咯血疾。
後數年漸入沈疴
呻吟牀第
悟誠曉之曰。
病乃宿業所招。
西方阿彌陀佛
無上醫王
汝能
生彼國。
萬劫沉疴
一朝脫去矣。
仁熟恍然
遂請竹林
雪谷和尚
庭中設座。
三歸五戒
發露懺悔
刻志
西方
至四月八日
令延僧念佛。
七日為期
期滿
薙髮披緇
眷屬悲甚。
仁熟曰。
爾等速去。
勿亂我正念
自此持誦益力。
五月一日
又令延僧念佛七日
遂絕
飲水
直身仰臥
莫能舉轉。
至初六日晚
謂悟誠曰。
滿可耳。
上燈起香。
至夜半
窗外紅光
天。
連放二次
仁熟自力轉身
右脇合掌
微笑而逝。
二十五。
悟誠者。
字心僧
詠道詩偈行世
今錄其四
首。
一云
心似浮雲到處閒。
本來不住有無邊。
黃華
真諦
一著研求便落詮。
一云
勤修淨業塵緣
不用思維自了然。
若是狐疑生識見。
密雲濃霧障青
天。
一云
談宗講教滔滔
競說聰明見地高。
何似
修真實行
彌陀一句斬魔刀。
一云
萬劫沈迷悔悟遲。
今朝識路多歧
幻緣報盡成無漏
七寶池蓮占一
枝(詠道詩偈并序)。
淨土聖賢錄續編卷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