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245a 页
No. 2137
金七十论卷上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 三苦所逼故
欲知灭此因
见无用不然
不定不极故」
说此偈缘起。昔有仙人名迦毗罗。从空而生
自然四德。一法二慧三离欲四自在总四为
身。见此世间沈没盲闇起大悲心。咄哉生死
在盲闇中。遍观世间。见一婆罗门姓阿修利。
千年祠天隐身往彼说如是言。阿修利汝戏
在家之法。说是言竟即便还去。满千年已而
复更来重说上。言是婆罗门即答仙曰。世尊
我实戏乐在家之法。是时仙人闻已复去。其
后更来又说上言。婆罗门答之亦如是说。仙
人问曰汝能清净住梵行不。婆罗门言如是
能住。即舍家法修出家行为迦毗罗弟子。外
曰此婆罗门欲知从何因生。答曰三苦所逼
故。何者为三苦。一依内二依外三依天。依
内者谓风热淡不平等故能生病苦。如医方
说从齐以下是名风处。从心以下是名热处。
从心以上并皆属淡。有时风大增长逼淡热
则起风病。热淡亦尔是名身苦。心苦者可
爱别离怨憎聚集所求不得。分别此三则生
心苦。如是之苦名依内苦。依外苦者所谓世
人禽兽毒蛇山崩岸坼等所生之苦名曰外苦。
依天苦者谓寒热风雨雷霆等。通如是种种
为天所恼而失心者名依天苦。三苦所逼故
卷一 第 1245b 页 T54-1245.png

苦分明已显现。一者八分医方所说能灭
身苦。二者可爱六尘能灭心苦。是因已显现。
何假复欲知。答曰。此义不无但为二种过失。
是故欲知不违道理。其二失者。一无定。二无
极。外曰。若八分医方等有两过失故不足为
灭苦因者。四皮陀中有别因。此因得果是定
是极。故汝欲知则无所用。四皮陀中说言。
我昔饮须摩味故成不死。得入光天识见诸
天。是苦怨者于我复何所作。死者于我复何
所能。答曰。汝见随闻尔有浊失优劣。翻
此二因胜变性我知故。所见因者医方中所说
有不定不极过失。随闻因者传闻所得。初从
梵王乃至仙人。故说四皮陀名随闻。此皮
陀者亦两过失。如是见医方复有三过失。一
者不清净。如皮陀中说。兽汝父母及眷属悉
皆随喜汝。汝今舍此身必得生天上。如马祠
说言。尽杀六百兽。六百兽少三不具足则不
得生天为戏等五事。若人说妄语诸天及仙
人说此非是罪。如是等罪随如是等罪随闻
因中有。是故不清净。二退失者。如皮陀中
说。无故而帝释及阿修罗王。为时节所灭。时
不可免故。是法若灭尽。施主从天退。故有退
失义。三优劣者。譬如贫穷见富则忧恼。丑好
及愚智忧恼亦复然。天中亦如是。下品见上
胜次第生忧恼。是故有优劣。此三及前两由
此五过失。皮陀不为因。外曰。若尔何因为
胜。答曰。翻此二因胜。谓二因者一医方所说。
二皮陀所说。翻此两因欲知所得因。此因有
卷一 第 1245c 页 T54-1245.png

胜前两。外曰。此因何因得。答曰。变性我知
故。变者。一大。二我慢。三五尘。四五根。五五
知根。六心。七五大。是七名变自性所作故。自
性者无异本因。我者知者。诸人知此二十五
真实之境不增不减决定脱三苦。如解脱中
说偈。若知二十五随处随道住。编发髻剃头
得解脱无疑。外曰。云何分别本性变异及知
者。答曰。本性无变异。大等亦本变。十六但
变异。知者非本变。本性者能生一切不从他
生。故称本性。本性能生于大等。是故得本
名。不从他生故。是故非变异。大我慢五尘。此
七亦本亦变异。大从本性生故变异。能生我
慢故是本。我慢从大生故变异。能生五唯
故称本。五唯种从慢生故变异。能生大及根
故名本。声唯种者生空及耳根故为本。乃至
香唯种生。地及鼻根。如是七亦本亦变异。十
六但变异者。空等五大耳等五根舌等五作
根及心。是十六法但从他生。不生他故但变
异。知者非本异者。知者者此中名我知为体
故。此我不能生不从他生。异前三故非本非
变异。外曰。此三义何量为知。世中有量能知
如称尺等。知长短轻重。答曰。證比及圣言。
能通一切境。故立量有三。境成立从量。此
卷一 第 1246a 页 T54-1246.png

尘生不可显现。非不定无二。是名證量。二者
比量。比量者。以證为前。比量有三。一者有
前。二者有馀。三者平等。三者圣言。圣言者。
若捉證量比量不通此义。由圣言故是乃得
通。譬如天上北郁单越非證比所知。信圣语
故乃可得知。圣言者。如偈说。阿含是圣言。圣
者灭诸惑。无惑不妄语。因缘不生故。转通
一切境者。若有馀量及馀所知不出此三义。
平等六量以圣言摄故。境成立从量者。境谓
二十五义摄一切故。成立者。明此二十五。云
何得名境。智量所行故。故得成于境。由證比
圣言故得略立三广则二十五。外曰。说量有
三。量相云何。答曰。对尘解證量。比量三别
知。相有相为先。圣教名圣言。对尘解證量
者。耳于声生解。乃至鼻于香生解。唯解不能
知。是名为證量。比量三别知者。一有前。二
有馀。三平等。此三种智因證量故。能别此三
境及三世。是名比量。如人见黑云。当知必
雨。如见江中满新浊水。当知上源必有雨。如
见巴吒罗国庵罗树发华。当知憍萨罗国亦
复如是。相有相为先者。相有相相应不相
离。因證此相故。比量乃得成。圣教名圣言者。
如梵天及摩㝹王所说四皮陀及正论。外
曰。说比量有三。何量何境界。能所得通达。答
曰。依平等比量。过根境得成。若所依比不
显。随圣言则现。依平等量者。谓于比量中是
曰平等量。自性及与我。此境过根故平等能
别。大等诸末有三种德。一乐。二苦。三痴
卷一 第 1246b 页 T54-1246.png

德比本。是故自性由平等比成。我者应决定
有。大等变异为他故。故我亦由平等成。若依
證比量。有义不得成。为出智外故。依圣言得
解。如上天帝释北郁单越等。外曰。自性及我
无不可见故。如非自在二头三手。答曰。实有
诸义八种不可见。何者为八。以偈示曰。
「 最远及最近
根坏心不定
细微及覆障
伏逼相似聚」
世间实有物远故不可见。譬如堕彼岸此则
不能知。近故不可见。如尘在眼则不能取。根
坏故不见。犹如聋盲人不能取声色。心不定
故不见。譬如心异缘不能得此境。细微故不
见。如烟热尘气散空细不知。覆障故不见。譬
如壁外物隔覆不可知。伏逼故不见。譬如日
光出星月不复显。相似故不见。如粒豆在豆
聚同类难可知。如是实有物八种不可见。无
物有四种亦复不可知。一生前不可见。如泥
未作器。器则不可知。二坏无故不见。如瓶
破坏已则不可复知。三互无故不见。如牛
中不见马马中不见牛。四极无故不见。如非
自在人二头及三手。如是十二种有无不可
见。是故汝谓不可见故便言自性及我无。是
义不然。外曰。若谓自性及我不可见者。于十
二中是何不可见。答曰。一因缘故不可见。
何者一因缘。以偈示曰。
「 性细故不见
非无缘可见
大等是其事
与性不似似」
性细故不见非无缘可见者。自性实有。微细
卷一 第 1246c 页 T54-1246.png

性亦如是。不如第二头第三手毕竟无故不
可见也。外曰。若不可见。云何得知有。答曰。
缘事见自因自性所造。事依平等比量知自
性实有。外曰。何等是其事。答曰。大等是其
事。从自性生大。从大生我慢。从我生五唯。从
五唯生十六见。大等事有三德。故知自性有
三德也。与性不似似者。是事有二种。一者与
自性不相似。二者与自性相似。譬如一人生
二子。一则似父。一则不似。是因为事有似本
不似本。后当广说。此论等有如此事。若弟子
可则。于自性等为有为无亦有亦无。云何如
此圣执不同故。有诸圣人谓土聚等已有瓶
等。卫世师等谓先无后有此义等。释迦所说
土聚中瓶不有不无。由是三说。是故我执是
中间。答曰。我先破释迦执。后破卫世师。释迦
所说非有非无。是义不然。自相违故。若非有
者即成无。若非无者即是有。是有无者一处
相违。故不得立。譬如有说此人者亦死亦活。
此言相违则不成就。释迦言亦如是。三藏曰。
此计不然。何以故。释迦无此执故。若释迦说
非有不执无。说非无不执有。离有无执故不
成破也。今破卫世师执耶执。卫世师我义中
有五因。能显因中定有果。何等有五因。
「 无不可作故
必须取因故
一切不生故
能作所作故
随因有果故
故说因有果」
一无不可作故者。世中若物无造作不得成。
如从沙出油。若物有可作如压麻出油。若物
卷一 第 1247a 页 T54-1247.png

知自性有大等。二必须取因故者。若人欲求
物。必须取物因。譬如有人计明日婆罗门应
来我家食故我今取乳。若乳中无苏酪何故
不取水。求物取因故。故知自性中有大。三一
切不生故者。若因中无果者。则一切能生一
切物。草沙石等能生金银等物。此事无故。故
知因中有果。四能作所作故者。譬如陶师具
足作具从土聚作瓶瓫等。不从草木等以作
瓶瓫。故知自性能作大等。故自性有大等。五
随因有果故者。谓随因种类。果种亦如是。
譬如麦芽者必随于麦种。若因中无果者。果
必不似因。是则从麦种豆等芽应成。以无如
此故。故知因有果。卫世师等执因中无果。是
义不然。故知因中定有果。中间问已竟。还续
说前义。与性不似者。不似有九种。
「 有因无常多
不遍有事没
有分依属他
变异异自性」
一有因者。大等乃至五大皆有因。自性为大
因。我慢大为因。五唯慢为因。根等十六物。
五唯为其因。自性不如是。无有因生故。故谓
不相似。二无常者。大等从性生。生故是无
常。无常有二种。一暂住无常。二念念无常。暂
住无常者。相违缘未来。是时则暂住。譬如山
树等。未有火灾时。是则暂停住。火灾若来至。
是时五大等。则没五唯中。五唯没我慢。我慢
没于大。大没自性中。故大等是无常。自性不
如是。常无有没故。三多者。谓大等则为多人。
人不同故。慢等亦如是。自性唯是一。多人所
卷一 第 1247b 页 T54-1247.png

空天。大等诸物则不如是。不遍一切故。是故
与性异。五有事者。大等诸物欲起生死时。依
此十三具。能使细微身轮转于生死申缩往
还故。自性不如是。无有申缩故。六没者。大等
诸物转末还本则不可见。是名为没。如五大
等转没五唯中不复见大等。乃至大没自性
中。大亦不可见。自性不如是。无有转没故。七
有分者。大等皆有。分分分不同故。自性不如
是。常无分分故。八依他者。谓大依自性。我慢
依于大。五唯依我慢。五大等十六。并依于五
唯。自性不如是。不由他生故。九属他者。大等
从本生。末不自在故。譬如父存时。儿不得自
在。自性不如是。无本为他故。由此九种因。本
末皆不同。故谓不相似。已说不相似。相似今
当说。与性似者。以偈示曰。
「 三德不相离
尘平等无知
能生本末似
我翻似不似」
相似有六种。初三德者。变异有三德。变异者。
所谓大我慢乃至五大等。此二十三皆有三
德。一乐。二苦。三痴闇。末有三德。故知本有
三德。末不离本故。譬如黑衣从黑缕出。末与
本相似。故知变异有三德。变异由本故。自性
有三德。谓本末相似。二不相离者。变异与三
德不可分离故。譬如牛与马。其体不为一。三
德与变异。其义不如是。自性有三德。斯义亦
复然。同不相离故。本末则相似。三尘者。是大
等变异。我所受用故。故说名为尘。自性亦
如是。我所受用故。四平等者。是大等变异。一
卷一 第 1247c 页 T54-1247.png

自性亦如是。一切我同用。是故说相似。五无
知者。是大等变异。不能识分别。乐苦及闇痴。
知我独得故。离我诸法无有知。自性亦如是。
本末同无知。其义则相似。亦能生本末。似
者大能生我慢。我慢生五唯。乃至五大等。自
性能生大。故本末皆相似。我翻似不似者。变
异与自性。有六种相似。我无此相似。是故翻
于似。又翻不似者。变异与自性。九种不相似。
我翻于八种。故名翻不似。我有多义故。与自
性不相似。外曰。变异与自性。已说有三德。是
三德者。何等为相。以偈答曰。
「 喜忧闇为体
照造缚为事
更互伏依生
双起三德法」
喜忧闇为体者。是三德者一。萨埵。二罗
阇。三多磨。喜为萨埵体。罗阇忧为体。闇痴
多磨体。是现三体相。照造缚为事者。是三
德何所作。初能作光照。次则作生起。后能
作系缚。是三德家事。更互伏依生双起三德
法者。何等三德法。其法有五种。一更互相伏
者。若喜乐增多。能伏忧痴闇譬如盛日光。能
伏月星等。若忧恼增多。能伏喜乐痴。亦如明
日光。能伏星与月。若闇痴增多。能伏忧喜乐。
亦如日盛光。星月明不现。二更互相依者是
三德相似。能作一切事。如三杖互能相依能
持澡灌等。三更互相生者。有时喜生忧痴。有
时忧恼能生喜痴。有时痴能生忧喜。譬如三
人更互相怙同造一事。如是三德在大等。中
更互相怙共造死生。四更互相双者。是喜有
卷一 第 1248a 页 T54-1248.png

时与闇双。痴亦如是。有时与喜双。有时与
忧双。如婆娑仙人说偈。
「 喜乐为忧双
忧恼与喜双
有时喜忧恼
与闇痴为双」
五更互起者。是三德更互作他事。譬如王家
女相貌甚可爱。是名为喜德。是喜转成色。为
夫及生属。而作于喜乐。是名作自事。能令同
类女。一切生忧恼。是名作他事。亦能生他痴。
犹如婢使等。恒忧其驱役。无计得解脱。其心
转痴闇。是名生他事是名为喜德。能作自他
事。忧生自他事者。譬如劫贼缚王家女。时有
王种乘马执杖来相救拔忧转作王种。王是
可畏境。生女欢喜。我当得解脱。是名生他事。
杀害劫贼故。能生贼忧恼。是名生自事。馀贼
见王故。如杌不能动。是名生他痴。是名忧生
自他事。闇生自他事者。如大厚黑云能起电
等。闇痴转作云。一切农夫有种食者。皆生
欢喜。是名生他事。又能生闇痴。譬如贞女与
夫相离见此云电。忧夫不得还。能生女痴故。
是名生自事。亦能生忧恼。譬如估客在于道
中。寒湿不能载。其心则忧恼。是名生他事。如
此五种者。是三德家法。复有三德相。
「 喜者轻光相
忧者持动相
闇者重覆相
相违合如灯」
喜为轻光相者。轻微光照名之为喜。若喜增
长一切诸根轻无羸弱能执诸尘。是时应知
喜乐增长。忧为持动相者。持者心高不计他。
如醉象欲斗。敌象来相拄。若忧增长者。是人
卷一 第 1248b 页 T54-1248.png

忧德增长。闇为重覆相者闇德若增长。一切
身并重。诸根被覆故。不能执诸尘。是时应
知闇德增长。外曰。若三德互相违。犹如怨家
者。云何共作事。答曰。实如此三德互相违。为
属一我不自在故。得共一事。譬如相违合为
灯。三物合为灯。是火违油炷。油亦违火炷。如
是相违法。能为人作事。三德亦如是。其性虽
相违。能为我作事。外曰。上说亦相似我。已
得一种。馀五我未得。已成就三德。馀五亦应
然。以偈答曰。
「 不相离等成
由德翻无故
末德随本德
非变异成得」
不相离等成者。不相离等五。义如前说。变异
中已成。由是未成故。自性中得成。由德翻无
故者。是不相离等五义变异中成故。故知自
性中必有。云何如此。由三德故。若三德不独
住。知更互不相离。若不相离者。当知即为尘。
既名为尘者。当知即平等。若平等所受者。是
故知无知。若尘若平等。若无知。是故知能生。
若知。变异中有此六义者。则知自性中亦有
此六义。云何知如此。若翻则无故。若除本自
性。末则无六义。譬如除去缕。则无有别衣。即
衣即有缕。缕衣不相离。末必由于本。本末不
相离。末德随本德。非变异得成者。是世间中
一切末德必随本德。犹如赤缕所作衣。衣必
随缕赤。变异等亦如是。由三德故五义得成。
由末六义故非变异中知有六义。外曰。世间
中若物不可现。是物则为无譬如第二头。如
卷一 第 1248c 页 T54-1248.png

者。其量不可知。不可言无量。自性亦如是。何
因得知有。
「 别类有量故
同性能生故
因果差别故
遍相无别故」
自性实有。云何得知。别类有量故。是世间
中若物有作者。此物有量数。譬如陶师从有
量土聚作器有数量。此器若无本。器应无数
量。亦应无器生。见器有数量。是故知有本。缕
成衣等譬。其义亦如是。此法中大等变异亦
有数量。何者为数量。大有一我慢。一五唯
五根。十一大有五。是变异者。我见有有量。因
平等似量。决知有自性。若自性无者。此变异
无数量亦复应是无。同性故者。譬如破檀木。
其片虽复多。檀性终是一。变异亦如是。大等
虽不同。三德性是一。以此一性故。知其皆有
本。故知有自性。能生故者。若是处有能是
处则可生。譬如陶师有瓦器能能生瓦器不
能生衣等。是器生者依能故得成。此能必有
依。谓依于陶师。变异亦如是。变异者。有生是
生因能成。是能有依处。自性是其依。因此
能生故。则知有自性。因果差别故者。世间因
果差别亦可见。譬如土聚为因瓶等为果。是
器能盛水油等。土聚则不能。是因果差别。
缕衣亦如是。如是大等变异定是果。见此果
知有别因不相似。是故有自性。遍相无别故
者。复有别因为知自性是实有。遍相者。三种
世间。谓地空天。实时一切世间无差别。五大
十一根没五唯中无差别。乃至大没自性中
卷一 第 1249a 页 T54-1249.png

无故。自性亦应无。自性若无。生死亦无。是义
不然。是自性实。后更能生三种世间故。故知
自性有。为五因故立有自性。外曰。若自性
有者。不能生变异。以无伴故。譬如一人不能
生子一缕不生衣。自性亦如是。以偈答曰。
「 性变异生因
三德合生变
转故犹如水
各各德异故」
性变异生因者。此义中自性有三德故能生
变异。自性无此德。汝言则为实。若有三德不
相应故不能生异。是事不然。三德合生变
故。譬如有多缕。和合能生衣。三德亦如是。更
互相依故。所以能生异。外曰。世间生有两。
一者转变生。如乳等生酪等。二非转变生。如
父母生子。自性生变异。为属何因生。答曰。
转故如乳酪自性转变作变异。故是变异即
是自性。是故别类生。此中不论受。外曰。若
一因不能生多种果。此义中自性若是一。云
何得生三种世间。生天则欢乐。生人则忧苦。
生兽等则闇痴。若从一因生。云何得三品。答
曰。犹如水。各各得异故。
「 天水初一味
至地则变异
转为种种味
各各器异故」
若在金器其味最甜。若至地上随地气味种
种不同。三种世间亦如是。从一自性生三德
不同故。天上萨埵多。是故诸天恒受欢乐。人
中罗阇多。故人多受苦。兽道多摩多故兽等
恒痴闇。是等诸道中三德。恒相应。以有偏多
故。故如此差别。如是一自性能生三世间。三
卷一 第 1249b 页 T54-1249.png

说我。我者微细如自性。云何知有我。为显我
有故。而说如是偈。
「 聚集为他故
异三德依故
食者独离故
五因立我有」
一聚集为他故者。如自性变异知者故得解
脱。初偈说如此。又说五因成立自性及变异
竟。我人最微细。应当次成立。人我是实有。聚
集为他故。我见世间一切聚集并是为他。譬
如床席等。聚集非为自用。必皆为人设。有他
能受用。为此故聚集。屋等亦如是。大等亦如
是。五大聚名身。是身非自为。决定知为他。他
者即是我。故知我实有。二异三德故者。自性
及变异。六种相似义。上来已说偈。三德不相
离。尘平等无知。能生本末似。我翻似不似。因
此六异故。是故说我有。三依故者。若人依此
身。身则有作用。若无人依者身。则不能作。如
六十科论中说。自性者人所依故能生变异。
是故知有我。四食者。如世间中见六味饮食。
知有别能食。如是见大等。所食必知应有别
能食者。是故知有我。五独离故者。若唯有身。
圣人所说解脱方便即无所用。如昔有仙人
往婆罗门众所说。如是言。
「 一切富皮陀
一切饮须摩
一切见儿面
愿后成比丘」
若唯有身。何用是义。故知离身别自有我。若
无别我唯有身者。则父母师尊死后遗身。若
烧没等。如是供养则应得罪。应无福德。以是
义故知有别我。复有圣言。
卷一 第 1249c 页 T54-1249.png

「 筋骨为绳柱
血肉为泥涂
不净无常苦
富我离此合
汝舍法非法
虚实亦应舍
舍有亦应舍
清净独自存」
若无我者。独存义不存。因此圣言故。故知定
有我。依此五种因。有我义成立。外曰。我者何
相多身共一我。身身各一我。若言云何如此
疑诸师执相遍故。有说一我者。遍满一切身。
如贯珠绳。珠多绳一。亦如毗细天一万六千
妃一时同欲乐。一我亦如是。能遍一切身。复
有馀师说。身身各有我。是故我生疑。答曰。我
多随身各有我。云何知如是。以偈释曰。
「 生死根别故
作事不共故
三德别异故
各我义成立」
生死根别故者。若我是一。一人生时则一切
皆生。处处女人悉俱有胎。亦应有正生。亦应
有童男。亦应有童女。如是各各异。不俱共一
时。是故知我多。复次我一者。若一人死时。一
切人皆死。以无是义故。故知我不一。复次诸
根异故。若人一者。一人聋时一切悉应聋。盲
及暗哑诸疾病等并皆一时。无如是义故。是
故知我多。复次三德别异故。若人一者。三德
应无异。如一婆罗门生于三子。一聪明欢乐。
二可畏困苦。三闇黑愚痴。若人一者。一人喜
乐一切同喜乐。苦痴亦如是。汝说贯珠及毗
细譬。故我一者。是义不然。是故因五义则
知我有多。外曰。我此中有疑。是我者。为作
者非作者。若言云何有此疑。世流布语故。世
间说人去人来人作。僧祛说人非作者。卫世
卷一 第 1250a 页 T54-1250.png

何得知。以偈释曰。
「 翻性变异故
我證义成立
独存及中直
见者非作者」
翻性变异故者。前两偈中说我者异自性亦
殊于变异。翻异二相故。与两不同故。三德是
能作。异此三德故是故非作者。外曰。若非作
者用此何为。答曰。为立證义故。我證义成立。
我是知者故。馀法不如是。独存者。若异性
及变异清净故独存。中直者。与三德异故。三
德申缩不同故。是故为中直。譬如一道人独
住于一所。不随他去来。唯见他来去。如是三
德者。能申缩生死。唯有一我人。能见如是事。
是故为中直。异性变异故。是故我有知故名
为见者。以是事故。故说见者非作者。故三德
能作是义成立。人我是实有是多非作者。此
义亦成立。外曰。若人非作者。决意是谁作。我
今当修法。离恶成就愿。此决意是谁作。若三
德作此决意。是智有知。前说三德无知故。若
人作决意。人则成作者。前已说人非作者故。
故有双过失。以偈答曰。
「 三德合人故
无知如知者
三德能作故
中直如作者」
三德合人故者。是三德无知能作我有知非
作。是二相应故三德如有知。譬如烧器与火
相应热与水相应冷。如是三德与知者相应
如有知能作决意。故说无知如知者。汝说随
世流布语故人能作者。此义我今答。三德能
作故。中直如作者。因此和合故非作说能作。
卷一 第 1250b 页 T54-1250.png

同杀执。与贼相随故是故得贼名。人我亦如
是。与作者相随。以世流布语。说我为作者。外
曰。自性与人何因得和合。以偈答曰。
「 我求见三德
自性为独存
如跛盲人合
由义生世间」
我求见三德者。我有如此意。我今当见三德
自性。故我与自性合。自性为独存者是因
苦人唯有能知见。今当为彼令得独存。以是
义故自性与我和合。譬如国王与人和合。我
应使是人。是人亦与王和合。王应施我生
活故。是王人和合由义故。得成我自性和
合义亦如是。我为见故自性为他独存故。如
跛盲人合者。此中有譬昔有商侣往优禅尼。
为劫所破各分散走。有一生盲及一生跛众
人弃择。盲人漫走跛者坐看。跛者问言。汝
是何人。盲者答言。我是生盲不识道故所以
漫走。汝复何人。跛者答言。我生跛人唯能见
道不能走行。故汝今当安我肩上。我能导路。
汝负我行。如是二人以共和合遂至所在。此
之和合由义得成就。至所在各各相离。如是
我者见自性时即得解脱。是自性者亦令我
独存各相舍离。由义生世间者由人为见他
自性为独存故。因此二义故得和合。是和合
者能生世间。譬如男女由两和合故得生子。
如是我与自性合。能生于大等。外曰。已说和
合能生世间。是生次第何如。以偈答曰。
「 自性次第生
大我慢十六
十六内有五
从此生五大」
自性次第生者。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
卷一 第 1250c 页 T54-1250.png

无所从生。自性先生大。大者或名觉。或名
为想。或名遍满。或名为智。或名为慧。是
大即于智故大得智名。大次生我慢。我慢者
或名五大初。或名转异。或名焰炽。慢次生
十六。十六者。一五唯。五唯者。一声二触三
色四味五香。是香物唯体唯能。次五知根。五
知根者。一耳二皮三眼四舌五鼻。次五作根。
五作根者。一舌二手三足四男女五大遗。次
心根。是十六从我慢生。故说大我慢十六。复
次十六内有五。从此生五大。十六有五。唯
五唯生五大。声唯生空大。触唯生风大。色
唯生火大。味唯生水大。香唯生地大。见
自性变异我三法得解脱。我今已说竟。外曰。
已说从自性生大。大者何为相。以偈答曰。
「 决智名为大
法智慧离欲
自在萨埵相
翻此是多摩」
决智名为大者。何名为决智。谓是物名阂是
物名人。如此知觉是名决智。决智即名大。是
大有八分。四分名为喜。四分名闇痴。喜分者。
谓法与智慧离欲及自在。法者何为相。夜摩
尼夜摩。夜摩者有五。一者无瞋恚。二恭敬
师尊。三内外清净。四减损饮食。五者不放逸。
尼夜摩亦五。一不杀。二不盗。三实语。四梵
卷一 第 1251a 页 T54-1251.png

名为智。智有二种。一外智。二内智。外智者。
六皮陀分。一式叉论。二毗伽罗论。三劫波论。
四树底张履及论。五阐陀论。六尼禄多论。
此六处智名为外。内智者。谓三德及我。是
二中间智由外智得。世间由内智得。解脱。何
者为离欲。离欲有二种。一外二内。外者于诸
财物。已见三时苦恼。谓觅时守时失时。又见
相著杀害二种过失。因此见故离欲出家。如
是离欲未得解脱。此离欲因外智得成。内离
欲者。已识人与三德异故求出家。先得内智
次得离欲。因此离欲故得解脱。因外离欲犹
住生死。因内离欲能得解脱。自在者。自在有
八种。一者微细极邻虚。二者轻妙极心神。三
者遍满极虚空。四者至得如所意得。五者三
世间之本主。一切处胜他故。六者随欲尘一
时能用。七者不系属他。能令三世间众生随
我运役。八者随意住。谓随时随处随心得住。
此等四法是萨埵相。若萨埵增长。能伏罗阇
及多摩。是时我多喜乐故得法等四德。是名
萨埵相。翻此是多摩者。翻法等四相。一非
法。二非智。三爱欲。四不自在。此四法是多摩
相。如是四喜四痴分若与大相应。大则有八
分。变时是前生。
金七十论卷上
按开元录亦名僧伽论。或为二卷云。右一论外道迦毗罗仙人造。明二十五谛。所谓数论。经中云。迦毗罗论是也。又长房内典二录。真谛译中有金七十论二卷。复有僧伽论三卷。二目俱存者误也。此论及胜宗十句义论者。非是佛法。而诸外道宗。以此数胜二论为上。欲令博学而破邪现正之者。先须委悉异道之。宗故译出。之恐其失而不。传故编入藏中耳
卷一 第 1251b 页 T54-1251.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