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六十四卷经律疏义¶ (自动笺注)
唐貞元開元釋教錄卷中
公元374年
甲戌歲西明寺翻經
臨壇沙門圓照集上
四朝應制翻經論及念誦法并修疏記碑表錄集等總三百四十二卷(并目錄三百四十五卷)
*
一百九十三卷經論及念誦法
六十四卷經律疏義
八十六卷貞元新集古今制令碑表記錄并目八十九卷
*六十四卷經律疏義
代宗朝新再譯。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三卷
公元401年
青龍寺翻經講論大德沙門良賁
奉詔修述
疏云。
此經凡有四譯。
第一大始三年
月氏三藏法護譯為一卷
仁王般若
第二後秦弘始三年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云童於長安西明閣逍遙園譯為兩卷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
第三梁承聖三年
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波羅未陀。
梁云真諦
洪府寶因寺譯為一卷
仁王般若
并疏六卷
然則本初方言尚隔。
梁朝所譯隱而不行
秦時翻流宇內
自古高德疏義寔繁。
百座相仍崇護國矣。
粵惟。
唐肅宗皇帝
重昌堯化。
革弊救焚
至憂黎元
澡心齋戒
南天竺師子國灌頂三藏
名阿目佉。
唐言不空。
翻傳眾經以安社稷
茲願未滿仙駕歸天
我今寶應
公元766年
法師諱良賁
俗姓郭氏
陜府虞邑人也。
功踐緇門
尋師訪道
外博經史儒墨九流
內習佛經五乘八藏
若性若相教義周圓
奉詔翻經兼修疏義
裁成三卷京邑傳通
時永泰二年繕寫云畢。
修表進上請以流行
詞曰。
沙門良賁言。
伏奉今年二月十一日恩命
在內於南桃園修撰新譯仁王般若經疏。
微僧寡學懼不稱旨
洗心滌慮扣寂求音。
發明起自於天言
加被仰憑佛力
咸約經論演暢真乘
亦猶集群玉於崑山
大川溟海
火生於木。
七曜而俱明。
識轉於體。
一相等照
道者法也。
載法者經也。
釋經者疏也。
廣度有同大通
菩提心如陛下意。
謹以今月八日
永泰二年十一月八日奉詔內修撰疏沙門良賁上表
寶應元聖武皇帝答曰。
法師
智炬高明詞峯逈秀
親憑梵夾弘闡微言
幽[(阜-十+止)*責]真宗演成章疏
如來祕藏
群有迷津
貫玉聯珠鉤深致遠
再三披閱頗謂精詳
傳之招提為法寶也。
是日墨詔褒美新疏流通
光庇釋門勸勵後學
洎章敬寺梵宇初成。
執疏伏膺
常數百眾
紙貴如玉無以如焉。
或在安國伽藍敷揚亦爾。
官給飲食以供聽徒。
數年之間歸者如市。
大曆七祀正月十六日
不空三藏奏請入目
勅旨依奏。
宣付中外
編入一切經目錄
如上中說
法師大曆六年徙居集州
教授傳經不遑寧止
至十二年三月十日
春秋六十一。
二十九。
微疾不興而卒於彼。
遺身還京上都城東置墳塔矣。
十三年也。
其表中云。
陀羅尼念誦儀軌一卷
承明殿講密嚴對御一卷
修撰隨表上聞
留在紫宸未宣中外訪本不獲
故闕列名。
如或得之請書於左。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問經四卷
上都大興善寺
翻經講論大德沙門潛真述疏云。
一述古者
按晉世雜錄開元釋教
復有尚書比部員外郎李端
述疏序曰。
如來以其深妙道。
度難化眾生
無量法門
無邊法教
俾夫順其機之所悟。
於是乎住持
隨其性之所安。
於是迴向
其趣也或異。
其歸也則同。
故雖三藏派別
有以見其還源矣。
五乘條分
有以見其返本矣。
夫諸法相者。
無非空也。
去來今世本空也。
至於通宗理契皆空也。
或以種種經法種種譬喻
而必以虛空立義
乃會於如如
則知是經者諸佛
寶應元聖武皇帝
撫運賢劫大興佛事
大廣智三藏不空金剛者。
得念總持
惟深實相
遍遊印度
堅哉求法之誠。
不遠中華
廣哉傳法之志。
獲是梵本重茲翻譯
聖言猶其詳備矣。
勝義猶其圓通矣。
興善寺上座大德潛真
學則該通
才稱辯博
說法要尤精空門。
傳譯之初也。
奉詔言。
闡揚之次也。
特承付囑
言詮理。
得理然後忘言
因法證空。
空明然後捨法。
法苟漸也。
言其已乎
於是暢其宗宣其義搜其機要會其旨歸。
編而為疏。
凡有四卷
所以後來之學。
無上之因。
豈徒名數篇章而已
法師諱潛真
俗姓王氏
字義璋
太原花族代為夏州朔方縣道鄉里人也。
列孝珍師即公之中子也。
年在學數業尚典墳
兼好佛經誦持無替
甫及弱冠有。
公元732年
制度人。
法師志業素高
以經應選
玄宗皇帝開元二十年正月八日
制至九月二十四日度訖。
挾名聞奏本州靈覺寺
洎乎明年具足戒
自後聽習經論詳考宗源。
暑往寒來卷不釋手
翻經著述逮乎終年
又撰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疏三卷
上都大興善寺翻經講論大德沙門潛真
述疏云。
此經凡有三譯。
一西晉大熙元年
法護譯。
名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兩卷
亦名嚴淨佛土經。
文勢古語簡理幽。
二者皇唐天后
*發菩提心義一卷
*發菩提心戒一卷(并三聚淨戒十善法戒)共十三紙
右並翻經大德潛真
親奉三藏和上示以祕教
入曼茶羅
灌頂壇。
受成佛印
仰諮密要
爰集斯文
永流傳通不絕。
右通仁王經五部一十二卷疏義共同第一帙。
公元738年
論曰。
法師開元二十六年十九出家
洎乎明年登壇具戒
博考經論關內河東代曆四朝
弘宣妙旨
綱紀興善保壽伽藍
獎勸京都僧尼二眾。
春秋七十一。
僧夏四十九。
貞元四年龍集戊辰五月十四日
遺誡門人
二十一日右脇累足
枕手怗然稱念彌陀
卒於大興善寺本院傳法之堂矣。
僉定四分律疏十卷
公元403年
謹案四分律者。
梵云曇無德。
秦言法藏
姚秦弘始五年壬寅之歲。
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覺明諷出梵文
竺佛念筆受
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歲次戊申
支法領又從西國梵本來。
長安中寺校勘
至十四年辛亥譯畢。
沙門慧辯等筆受
六十一卷
今合為六十卷
有道律師
製疏六卷
北齊慧光律師
造疏一百二十紙。
有道律師
修疏九卷
有道律師
撰疏七卷
泊隋朔法願律師裁疏十卷
公元618年
大唐龍興平一區宇
四方無事三寶增明
智首律師
述疏二十一卷
次有慧滿律師
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時流通絕矣。
高祖神堯皇帝
武德元年歲在戊寅
相州日光法礪律師製疏。
至九年景戌成就
總分十卷
宗依成實論。
今稱舊疏是也
高宗天皇太帝咸亨元年歲在庚午
有西大原寺。
今稱西崇福寺也。
懷素律師
俗姓范氏
撰開四分律宗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部大毘婆沙論俱舍論等。
今稱新疏是也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受佛付囑欽尚釋門
信重大乘尊崇密教
兩疏傳授學者如林執見相朋數興違諍。
聖慈愍念務息諍源。
使水乳無乖一味和合
大曆十三年歲在戊午。
十一月二十七日。
乃遣中使內給事李憲誠。
宣勅語句京城諸寺觀修功德使鎮軍大將軍右龍武軍將軍知軍事兼試光祿
上柱國彭城縣開國伯劉崇訓。
四分律舊疏新疏。
宜令臨壇大德如淨等。
即於安國寺律院
僉定一本流行
是日也。
使司錄勅傳牒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二十九日平明集安國。
至三十日
門司趙鳳詮宣送食料奉勅語。
尚食局索壹阡貳伯陸拾人齋食果子
解齋一事已上自副
即於安國寺供僧慧徹如淨等壹拾肆人
壹併供送充九十日齋食用。
謹牒。
又至十二月一日
內給事李憲誠。
宣奉勅。
貳拾伍釧虅紙壹阡張
筆伍拾管。
墨伍挺。
充大德如淨等僉定律疏用。
敬問諸大德等。
各得好在否。
同日又命內給事李憲誠。
宣奉勅語
寶應元聖武皇帝答曰。
師等。
道著依經功超自覺
雪宮旨奧
火宅舟航
四分律儀一乘扃鍵
歸總會永息多門
爰命有司俾供資費
馬鳴之制佇見裁成
所謝知。
同日京城釋門三學大德等。
表謝曰。
京城釋門眾大安國寺上座沙門法鑾等言。
法鑾聞。
四河入海無復餘名。
兩疏各陳須歸一實。
伏惟寶應元聖武皇帝陛下
光啟法炬廣闢玄關
九重非常之詔。
彌以所用
使四分寶之宗。
和而無諍。
仍令就大安國寺修撰
奉聖恩。
賜香食料紙筆用光法侶
寵錫自天戴無地
會同一疏刊削繁蕪
鷸蜯相厄
漁人罔措
寶應元聖武皇帝批曰。
公元778年
師等。
宗師梵行領袖王城
道祕真玄深戒律。
四分疏義匪異源流
一貫成章
佇資編羂。
有司供備誠謂典常也。
所謝知是時也。
將欲僉定。
共議司存一十四人
各知分位眾差。
大薦福寺大德如淨筆削潤色僉定。
保壽寺慧徹同筆削潤色僉定。
西明寺圓照筆受正字僉定。
安國寺寶意筆受纂文僉定。
沙門超濟筆受證義僉定。
住寺崇叡。
西明寺道邃興玭。
天長寺曇邃。
崇福寺超證。
安國寺神朗智釗。
青龍寺惟幹。
章敬寺希照。
並同證義僉定。
共議篇題名目
勅僉定四分律疏卷。
一卷內但名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臨壇大德奉詔以此為題也。
其日品官崇一宣奉勅語
興唐溫國兩寺三網即與淨土禪院撿校僧等嚴飾道場道行僧伍拾肆人
今月一日
轉經禮懺六時行道
至來年二月一日散。
設其齋糧香油茶藥一事已上。
所司祇供。
宜各精誠問師等好在。
同日右銀臺門司趙夏日宣牒奉勅語。
尚食局索陸拾肆人齋食果盤并粥米生料一事已上自副
即與大濟計會供送興唐溫國兩寺淨土院
每日各依。
恒起今月二日供。
至來年二月二日停。
謹牒。
是日也。
僉定四分律疏大德十四人
恩命分赴兩寺道場
為國轉經行道
其月
道場既畢慶設復終。
大德相歡表謝曰。
沙門飛錫等言。
飛錫金輪騰翥
以十善化人
大聖用心
蒼生為念。
伏惟陛下
洞入微妙明德惟馨
宣詔命於祇園
徵龍象於溫國
隨年五十四轉經千萬偈。
作禮金殿
清齋玉堂
昇座甘露之文。
旋繞蓮花之步。
濟禪師每親法會執鑪虔懇
僧等沐浴聖化。
奉答皇恩
更蒙天慈寵光法侶
香玉戔戔列於梵宮
寶饌金錢雰雰下於淨土
無任殊常之至。
謹附中使崇一
奉表陳謝以聞。
沙門飛錫等誠歡誠慶謹言
寶應元聖武皇帝答曰。
師等。
託跡緇流修行妙教
所錫齋䞋用廣勝因
所謝知。
是日僉定四分律疏大德等。
既奉
公元780年
判官壽州長史劉涉使鎮軍大將軍右龍武軍將軍劉崇訓。
爾時大德奉天恩。
又承使牒一心精博探討律文
二時焚香兩上修撰
新章有理義准新章。
疏理長義依舊疏。
兩疏有據二義雙全
兩疏無憑別依經律。
研精覃思博考毘尼
日來月往不遑寧止
至五月十六日
聖躬不愈。
勅下京城百寺開講
至二十一日
其疏修撰將欲半。
寶應元聖武皇帝
奄棄萬國緇素攀號
遏密八音如喪考妣
至二十三日
儲后欽承遺制
大寶位。
至二十四日
勅語崇訓
先聖所開百座乃修諸功德
一切依前檢校句當
至閏五月二十五日
句當京城寺觀功德使劉崇訓。
奉表上聞
請停京城功德使
上覽所奏將為至公
於是時乃宣墨制曰。
侍衛禁軍
爪牙重寄
勤于夙夜
職在徼巡
釋教修行
公元778年
右如淨等伏奉大歷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勅。
四分律舊疏新疏令僉定一本流行者。
但如淨等德業無取輪桶常才
濫蒙。
公元777年
先朝揀參刪定
執筆覃思
一文三覆
俾晝作夜
以月繼時。
去年二月二十二日起首
至今建中元年五月十六日畢功。
共諸大德再三校勘繕寫云畢。
據先兩本疏分新舊今合成一家
根其關節
勒成五百六十六紙。
分為十卷
上副代宗同文之詔中扶律藏滅諍之
公元781年
進止
是日員外郎房由判。
具舊疏新疏意狀過者。
至建中二年正月十三日狀上祠部
安國寺奉勅僉定四分律疏院。
請進新僉定四分律疏十卷(五百六十六紙成一部)。
*釋四分一部六十卷
奉制具舊疏新疏意狀過者。
伏以。
釋教持護事在律儀
本文難明以疏解義。
今如淨惠徹等商量
若舊疏理長義依舊疏。
新章有理義准新章兩疏有文雙全
兩義謹錄狀上。
伏請處分
祠部表奏
下流行。
*新定四分律疏拾卷
公元778年
右祠部奏。
安國寺僧如淨等狀稱。
大曆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內給事李憲誠。
口勅
令於當寺律院僉定前件律疏
修定已畢請聞奏者。
伏以。
釋教精微言說罕究。
舊疏兩本文字已多。
今之所修又相㳂習。
既准勅所撰。
須有指麾
伏請許以並行任其學者所好
勅旨宜付所司
建中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楊炎銀青光祿大夫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史館修撰上柱國于邵奉行奉勅如右牒到奉行
建中二年二月二十五日侍中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臣盧𣏌給事中班宏
二月二十五日都事直官權判兵部員外郎盧端。
祠部牒安國寺定律疏院僉定筆削潤色
安國寺臨壇大德如淨。
僉定筆削潤色
保壽寺臨壇大德惠徹。
同僉
*大乘理趣波羅蜜多經疏十卷
公元789年
唐貞元五年歲在己巳七月一日
西明寺沙門良秀等言。
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右街功德使希遷
奉宣進止
良秀修撰新翻大乘理趣波羅蜜經疏者。
良秀等聞。
至道同源
聖人一貫
大雄示相。
妙音獨園
寶位分身
湛恩雙闕
佛日聖日
絲綸法輪
所以弘化慈航仁壽域。
不然豈握真符契合
休運感通
良秀等伏以。
此經如來密印
群生之度門。
白馬寶函
青龍祕藏
第一義諦
理去筌蹄
最後乘說於無分別。
加以天文燠發睿
*大乘理趣波羅蜜多經疏十卷
公元788年
今年四月十五日少監馬欽漵奉宣進止超悟千福寺新譯大乘理趣波羅蜜多經。
令修疏者。
伏以聖言玄遠。
至道弘深
欝而未明。
曆年代。
陛下
至德廣被
感而遂應。
如來祕印元聖而方傳。
天人合符
盛時同化
微僧何幸獲奉嘉言
謹詳真宗
因參考句義各為科例
分別條流共為十卷
超悟年將朽邁
學義荒蕪
刺血粉身喜於講受。
負山酌海不堪任。
謹詣右銀臺門。
奉進以聞。
輕黷聖聰伏深戰越
謹進。
公元789年
貞元五年七月十五日醴泉寺沙門超悟等狀進。
聖神文武皇帝批曰。
大乘真經旨趣微妙
師夙推上智深達教源。
翻譯就功宗因乃立。
是資章疏用廣筌蹄
欲使後學知歸眾生易度。
餘炎未退修著當勤。
載省科條兼詳體要
發揮既備嘉歎
良深是日內府局令馮幼昇。
奉宣勅旨
超悟師等。
徂秋修義疏。
甚大勤勞也。
秋熱等好在。
同日少監馬欽漵。
奉宣勅旨修疏僧超悟
賜絹五十匹衣一副
同修疏僧少良齊運。
賜絹二十匹。
仍令大盈庫分付是日也。
僧等修表陳謝上聞
沙門超悟言。
超悟伏以。
今日奉進波羅蜜多經疏。
中使馮幼昇。
奉宣進止
超悟絹五十匹僧衣一副
少良等各賜絹二十匹。
捧戴兢惕誠躍誠歡。
超悟聞。
遇深道淺有識知慚。
賞重効微。
無顏以措。
伏惟陛下
道遵釋典理達色空
以微僧忝跡釋流專經論。
勤修義疏演此妙音
徒肆探賾之勤。
豈測精玄之旨。
聖恩曲被賜賚荐臻
煥乎縑緗出於御府
霈然渥澤榮此緇門
恩當一時名茂千古
循涯揣分上無階
冀崇講習之功。
願助山河之福。
無任感戴之至。
謹附中使馮幼昇。
奉表陳謝以聞。
沙門超悟誠惶誠恐謹言
於是日修上聞
請置新經院額。
并請抽僧。
講習住持有闕續填。
望為恒式
聖恩允許所請皆依。
至十九日
中書門下頒宣制曰
醴泉寺西北角本住院一所為國置六波羅蜜經院
兼請抽僧七人常令講習
公元788年
沙門超悟奏。
伏奉去年四月十九日詔。
令與僧般若等詳譯此經。
又續奉進止
千福寺講讚修義疏。
今已繕寫奉進訖。
伏以。
公元789年
貞元五年七月二十四日
醴泉寺沙門超悟上表
*大乘理趣波羅蜜多經疏十卷(各分上以為二十卷)
*大乘理趣波羅蜜多經疏義例訣一卷
*大乘理趣波羅蜜多經疏義目一
沙門智通等言。
伏奉四月十五日少監馬欽漵特宣聖旨。
僧道岸智通新譯大乘理趣波羅蜜疏義進來者。
智通聞。
聖人隱跡有跡。
所以明功
至道忘言立言
所以垂教
言之不惑三極
寧聞於兩致跡之不殊
萬緣同歸一貫
伏惟皇帝陛下
大象膺曆數。
飛龍以統乾元
天衢以啟時。
法日御而垂化
是用因時演教
順化行政
使儒釋交備內外兼崇。
合為化源大拯甿庶
苟有叶於皇極。
無滯於嚮大矣哉。
天下慶幸智通等。
誠歡誠喜載欣載曜。
智通等。
謝時賢學慚緇侶
竊陪師訓謬齒討論
愧無入室之能。
貞元五年九月八日
章敬寺奉詔修疏沙門智通上表
同修疏沙道岸
爾時進疏入內
上覽表章
僧等瞻望闕庭屏營悚懼
至十六日天澤下露錫賚縑緗
頒詔曰。
勅絹㺵拾匹。
宜賜章敬寺修疏僧智通等。
至宜領取
修撰疏多勞也。
秋冷敬問。
師等各得平安好在否。
貞元五年九月十六日特進左監門衛大將軍竇文場是日也。
既蒙錫賚慰及慇勤。
悚戴慚惶修表陳謝
請准例置院抽僧。
永冀傳燈福資聖壽
文曰。
沙門智通等言。
伏奉今日左街功德使竇文場宣聖恩賜智通等絹㺵拾匹者。
智通等。
捧跪慚惶仰戴惴慄
顧茲淺陋
降殊賚於高天
豈彼微功
縑緗王府智通等。
誠惶誠恐誠兢誠懼。
伏惟皇帝陛下
作人父母同佛知
貞元五年九月十六日
章敬寺奉詔修疏沙門智通等表上。
論曰。
佛日西遷法輪東轉
捐軀奉法翻譯殊高。
其次義解。
鉤深致遠探賾索隱
今賁真淨等。
即其人焉。
賁真淨迺往翻經高帝秀悟
今朝傳譯異域欽風
皆述疏弘揚文詞婉麗
性相偕美千古彌芳。
豈謂蕂鼠交侵已從物化
上人
外博九流內窮八藏
承恩翼贊新經。
義等連環同貫玉。
探幽析理覃思斫精。
可謂五百年中間生矣。
*八十
六卷貞元新集古今制令碑表記錄
*高宗京師西明寺制令二卷(碑記附見)
沙門圓照謹依元勅本次集出之。
*京師西明寺錄三卷
*釋氏道宣感通一卷
*開中創立戒壇圖經一卷
終南山大德西明寺上座沙門釋氏道宣律師
修述三部五卷
未入一切經藏。
今請編入目錄
中宗
睿宗
玄宗
*釋氏系錄一卷
右謚大慧禪師沙門一行
開元中奉勅修撰編入史。
總有四條
一綱塔寺
二說法旨歸。
坐禪修證。
四三法服衣。
中齋附見
未入一切經藏。
今請編入目錄
*故金剛智三藏行記一卷
灌頂弟子正議大夫中書舍人皇太子諸王章集賢院學士呂向
敬師三藏因而紀之。
今請編入目錄
*東京廣福寺金剛三藏塔銘并序
右混倫翁撰并書。
先朝開府儀同三司
謚大弘教三藏
如前卷及後大廣智三藏集中廣說。
右已上七部十卷
同為第一帙。
*大唐安國法師釋利涉紀傳十卷
右左監門衛府錄事參軍趙克勛字僎修。
編入目錄
右一十卷
第二帙。
*景雲先天開元天寶誥制集三卷(碑表附見)
沙門圓照謹依年代次而述之。
*肅宗制旨碑表一卷
*代宗制旨碑表一卷
*贈司空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碑表七卷
四部十二卷
同為第三帙。
*大唐再修隋故傳法僧信行禪師碑表
*翻經臨壇大德西明安國兩寺上座乘如三卷
右五部一十七卷
並於佛法弘護義深。
事出一時利益永代
或錄表上達
或制下施行主聖臣忠。
匡持像教
圓照不揆庸陋輕敘徽猷
謹依年辰及以月日
洎乎朝代次而述之。
今上修撰僉定四分律疏制表一卷
*般若三藏古今譯經圖記二卷
四部十一卷
同為第四帙。
*大乘理趣波羅蜜多經音義二卷
*三教法王存歿年代本記三卷(上卷佛中卷道下卷儒或分五)
*翻經大德翰林待詔光宅寺沙門言集一卷
*翻經大德西明寺上座賜紫沙門良秀二卷
四部九卷
同為第五帙。
*僧寶唄讚六十首一卷
右朝散大夫太子詹事賜紫金魚袋致仕魯國都昂字高卿撰。
文出中集第二十一卷
時為退朝多暇。
來詣僧房
與大安國寺超濟律師同是鄉人
示斯述作
兼題院讚。
以示將來
*再修釋迦牟尼佛法王本記一卷
*大聖釋迦牟尼佛八相利益天人正覺一卷
*判方等道場欲受近圓沙懺悔滅罪辯瑞相一卷
*釋氏五部翻譯年代傳授人記一卷
右去四月十九日
皇帝降誕之辰。
內道
*新修大莊嚴寺本師釋迦牟尼佛寶塔三卷
*聖朝無憂王大聖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三卷
佛法性身湛然常住
為化六趣示說三身
化身八相成道
現有圓寂全身碎身。
導引四生廣興利益
伏見大莊嚴寺佛牙
無憂王真身舍利者。
大聖釋迦牟尼佛全軀碎質也。
逾千堅潤殊常
緇素虔恭往來瞻禮
光化異相難以備陳
伏惟
陛下
受佛付囑弘獎釋門
欽奉真乘特崇寶塔
高標輪奐光映古今
微僧不才
謹述其記。
庶傳盛跡垂訓千秋
具錄根由
七部十一卷第六帙。
*唐朝法三學大德碑記一十五卷
公元784年
*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二卷
*御題章敬寺詩太子百寮奉和詩集三卷
*大唐貞元開元釋教三卷(上卷翻經中卷疏記集下卷入藏錄)
四部二十三卷
分為第七第八帙。
公元730年
貞元新集總二十九部。
除目錄共八十六卷
先朝制旨。
今上湛恩
獎勸釋門使修梵行。
福利家國普及有情
伏以。
開元十八年歲在庚午
沙門智昇釋教錄。
洎今甲戌又經六十五年。
中間三藏翻經藏內並無收管
年代浸遠人疑偽經
先聖大曆七年編入錄。
制文如上宣示流行
圓照素無藝能
不揆愚拙
謹隨聞見勵己書之。
錄成三卷
伏冀。
聖祚遐長福延萬葉
文武百寮盡孝盡忠
三寶永興遠安邇肅。
聖恩允許
伏乞宣布流行
輕冒天威
伏深戰越謹進。
公元794年
貞元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翻經臨壇西明寺沙門圓照狀進。
唐貞元開元釋教錄卷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