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四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
 第五十四卷目錄
 星變部彙考二十八
  憲宗一則 世祖中統三則 至元二十九則 成宗元貞二則 大德十一則 武宗至大四則 仁宗皇慶二則 延祐六則 英宗至治三則 泰定帝泰定四則 致和一則 文宗天曆二則 至順三則 順帝元統二則 至元六則 至正二十四則〉
庶徵典第五十四卷
星變部彙考二十八
公元1256年
憲宗六年星變
《元史·憲宗本紀》六年六月太白晝見
公元1260年
世祖中統元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中統元年五月乙未熒惑南斗,留五十餘日。
公元1261年
中統二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二年二月丁酉太陰掩昴。
六月戊戌太陰犯角。
八月丙午太白犯歲星。
十一月庚午太陰犯昴。
十二月辛卯熒惑犯房。
壬辰熒惑鉤鈐
中統三年星變
公元1262年
《元史·世祖本紀三年十一月乙酉太白鉤鈐
公元1264年
至元元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元年二月丁卯太陰南斗
四月辛亥太陰軒轅御女星。
五月丙戌太陰犯房。
己亥太陰犯昴。
秋七月甲戌彗星輿鬼,昏見西北,貫上台,掃紫微文昌北斗旦見東北,凡四十餘日。
八月丁巳改元,詔曰:比者星芒示儆雨澤愆期,皆闕政之所繇,顧斯民之何罪。
宣布維新之令,溥施在宥之仁。
大赦天下,改中統五年至元元年
十二月甲子太陰犯房。
 按許衡傳》至元二年,召至京師,命議事中書省
上疏曰:三代而下稱盛治者,無如漢之文、景,然考之當時天象數變山崩地震未易遽數,是將小則有水旱之災,大則有亂亡之應,非徒然而巳也。
而文、景克承天心,一以養民為務,今年勸農明年田租,懇愛如此,宜其民心得而和氣應也。
臣竊見前年秋孛出西方,彗出東方,去年彗見東方,復見西方
議者謂當除舊布新,以應天變。
以為曷若直法文、景之恭儉愛民為理義正可信也。
天之樹君,本為下民。
孟子謂民為重,君為輕,《書》亦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以是論之,則天道恆在于下,在于不足也。
為君人者,不求之下而求之高,不求之不足而求之有餘,斯其所以召天變也。
其變已生,其象已著,乖戾之機已萌,猶且因仍故習,抑其下而損不足,謂之順天不亦難乎。
公元1265年
至元二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二年六月丙子太陰犯心宿大星
至元四年星變
公元1267年
《元史·世祖本紀四年八月庚申填星天樽距星。
壬午太白軒轅大星
十月甲子歲星軒轅大星
十一月乙巳填星天樽距星。
公元1268年
至元五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五年正月甲午太陰犯井。
二月戊子太陰天關
己丑太陰犯井。
公元1269年
至元六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六年十月庚子太陰辰星
至元七年星變
公元1270年
《元史·世祖本紀七年正月己酉太陰犯畢。
九月丁巳太陰犯井。
十月庚午太白右執法
十一月壬寅熒惑太微西垣上將
公元1271年
至元八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八年正月丙寅太陰犯畢。
三月丁亥熒惑太微西垣上將
九月丙子太陰犯畢。
至元九年星變
公元1272年
《元史·世祖本紀九年五月乙酉太白犯畢距星。
九月戊寅太陰御女
十月戊戌熒惑犯填星。
十一月丁卯太陰犯畢。
公元1273年
至元十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十年三月癸酉客星青白粉絮,起畢,度五車北,復自文昌貫斗杓,歷梗河,至左攝提,凡二十一日。
公元1274年
至元十一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十一年二月甲寅太陰井宿
十月壬戌歲星壘壁陣
公元1275年
至元十二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十二年七月癸酉太白犯井。
辛卯太陰犯畢。
九月己巳太白少民
己卯太白太微西垣上將
十月癸丑太陰犯畢。
十一月丙戌太陰軒轅大星
十二月戊戌填星犯亢。
戊申太陰犯畢。
至元十三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十三年九月辛亥太白南斗
甲寅太白南斗
十一月丁卯太陰犯填星。
十二月辛卯朔熒惑鉤鈐
〈按天文志》十一月丁卯十二月乙卯,又十二月辛卯朔辛酉
至元十四年星變
公元1277年
《元史·世祖本紀十四年二月癸亥,彗出東北,長四尺餘。
公元1278年
至元十五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十五年二月丁丑熒惑天街
三月丁亥太陰太白
戊子太陰熒惑
十一月辛亥太白熒惑填星聚於房。
公元1279年
至元十六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十六年四月癸卯填星鍵閉
七月丙寅填星鍵閉
八月庚辰太陰房宿距星。
庚子歲星軒轅大星
十月丙申太陰太微西垣上將
閏十一月癸丑太陰熒惑
公元1280年
至元十七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十七年四月庚子歲星軒轅大星
七月戊申太陰房宿距星。
己酉太陰南斗
八月丙子太陰犯心宿東星。
九月甲子太陰右執法犯歲星。
公元1281年
至元十八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十八年夏五月壬子歲星右執法
七月癸卯太陰房宿距星。
八月丙寅熒惑諸侯西第三星
閏八月癸巳朔熒惑司怪南第二星
庚戌太陰犯昴。
九月甲申太陰軒轅大星
十一月甲戌太陰五車南星
丁丑太陰犯鬼。
丁亥太陰掩心東星。
十二月丙午太陰軒轅大星
公元1283年
至元二十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年正月己巳太陰軒轅御女
庚辰太陰南斗,犯距星。
二月庚寅太陰掩昴。
庚子太白犯昴。
壬寅太白犯昴。
乙巳太陰犯心
三月己未歲星鍵閉
庚申太陰犯井。
壬戌太陰犯鬼。
乙巳歲星犯房。
癸酉歲星掩房。
四月己亥太陰犯房。
壬寅太陰南斗
五月丙寅太陰掩心東星。
七月丙辰太白犯井。
癸亥太陰南斗
乙丑太白犯井。
庚午熒惑司怪
八月丙午太白軒轅
丁未歲星鉤鈐
九月壬子太白軒轅少女
戊午太陰犯斗
己巳太白右執法
壬申太陰掩井。
癸酉熒惑犯鬼。
甲戌太陰犯鬼,熒惑積尸氣,太白左執法
十月丙申太陰犯昴。
十一月戊寅太白歲星相犯
十二月甲辰太陰熒惑
公元1284年
至元二十一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一年九月太白南斗
十一月庚子太陰犯心
 按天文志》二十一年閏五月戊寅填星犯斗
七月甲申太白熒惑
九月乙未太陰犯井。
十月己酉,犯軫。
十一月丙戌,犯昴。
己丑,掩鬼。
至元二十二年星變
公元1285年
《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二年二月壬戌太陰犯心
天文志》二十二年二月辛亥太陰東井
癸丑太陰犯鬼。
壬戌太陰犯心
八月癸丑太陰東井
十二月己亥歲星犯填星。
公元1286年
至元二十三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三年正月壬午太陰軒轅太民。
乙酉太陰犯氐。
二月丙午太陰犯井。
三月己巳太陰犯婁。
癸巳歲星壘壁陣
五月己巳熒惑太微右執法西垣上將
庚戌歲星壘壁陣
乙酉熒惑太微右執法
六月丙申朔太白御女
八月乙卯太白軒轅右角星。
九月甲申太陰天關
十月甲午朔太白右執法
十一月己卯太陰東井
辛巳歲星壘壁陣
十二月戊戌太白東咸
丁未太陰東井
丁巳太陰犯氐。
公元1287年
至元二十四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四年正月甲戌太陰東井
乙酉太陰犯房。
二月庚子太陰天關
辛丑太陰東井
閏二月癸亥太陰辰星
甲申太陰牽牛
三月丙申太陰東井
四月癸酉太陰犯氐。
甲戌太陰犯房。
七月戊戌太陰南斗
辛丑太陰牽牛
壬寅熒惑輿鬼積尸氣。
壬子太陰司怪
八月癸亥太白犯亢。
丙子填星南犯壘壁陣
己卯太陰天關
辛巳太陰東井
甲申太白犯房。
九月丁酉熒惑長垣
庚子太白天江
乙巳太陰犯畢。
辛亥熒惑太微西垣上將
壬子太白南斗
十月壬戌太陰牽牛大星
乙酉熒惑左執法
十一月壬辰太白壘壁陣月暈金、土二星
丙申熒惑太微東垣上相
庚子太白晝見
丙辰熒惑進賢
十二月丙寅太陰犯畢,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二十四年七月甲辰熒惑輿鬼
公元1288年
至元二十五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五年正月乙巳太陰犯角。
戊申太陰犯房。
三月丁亥熒惑太微東垣上相
戊子太陰犯畢。
己亥太陰掩角。
四月戊午太陰犯井。
五月戊申太白犯畢。
六月甲戌太白犯井。
丁丑太陰犯歲星。
七月己亥熒惑犯氐。
庚子太白犯鬼。
乙巳太陰掩畢。
八月丙辰熒惑犯房。
己未太白軒轅大星
九月癸未朔熒惑天江
庚子太陰犯畢。
癸卯熒惑南斗
十二月辛酉太陰犯畢。
甲子太陰犯井。
甲戌太陰犯亢,熒惑壘壁陣
公元1289年
至元二十六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六年正月辛丑太陰犯氐。
三月甲午太陰犯亢。
五月壬辰太白犯鬼。
七月戊子太白經天四十五日。
辛卯太陰犯牛。
乙未太陰犯歲星。
八月辛未歲星晝見
九月戊寅歲星犯井。
乙未太陰犯畢。
丙申熒惑太微西垣上將
十月癸丑太陰牛宿距星。
甲寅熒惑右執法
閏十月丁亥辰星犯房。
己丑太陰犯畢,熒惑進賢
十一月戊辰太陰犯亢。
十二月辛巳太白南斗
 按天文志》二十六年閏十月己丑太陰犯井。
十一月丁巳熒惑犯亢。
至元二十七年星變
公元1290年
《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七年正月庚戌太白犯牛。
癸丑太陰犯井。
丁卯熒惑犯房。
二月戊寅太陰犯畢。
庚寅太陰犯亢。
三月壬子熒惑鉤鈐
四月丙子太陰犯井。
壬辰熒惑守氐十餘日。
五月乙丑太陰犯填星。
六月己丑熒惑犯房。
七月辛酉熒惑天江
九月癸卯歲星犯鬼。
十月辛巳太白犯斗
十一月戊戌太陰填星
辛酉太陰左執法
十二月辛卯太陰犯亢。
天文志》二十七年正月壬申熒惑鍵閉
公元1291年
至元二十八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八年正月壬寅太白熒惑填星聚奎
二月癸未太陰左執法
甲申太白犯昴。
三月丁未太陰御女
己酉太陰右執法
庚戌太陰太微東垣上相
乙卯太白五車
四月乙未歲星輿鬼積尸氣。
五月壬寅太陰少民
甲寅太陰犯牛。
六月辛卯太陰犯畢。
七月己亥太白犯井。
八月丙寅太白輿鬼
丙子太陰牽牛
癸未歲星軒轅大星
戊子太白軒轅大星,并犯歲星。
癸巳太陰熒惑
九月庚戌太白右執法
丙辰熒惑左執法
戊午太白熒惑
辛酉歲星少民
十月丙戌太陰軒轅大星御女
己丑太陰太微東垣上相
十一月甲辰太白《志》太陰犯房。
丙午熒惑犯亢。
丁未太陰犯畢。
甲寅太陰犯歲星。
庚申熒惑犯氐。
十二月庚辰太陰御女
癸未太陰東垣上相
己丑熒惑犯房。
庚寅熒惑鉤鈐
 按天文志》二十八年九月庚戌太白右執法
十一月甲寅太陰犯歲星。
公元1292年
至元二十九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九年正月戊申太陰犯歲星及軒轅左角
二月己巳太陰犯畢。
己丑歲星軒轅大星
四月丙子太陰犯氐。
六月己丑太白犯歲星。
閏六月戊申熒惑狗國
七月辛未太陰犯牛。
八月丁酉辰星右執法
己亥太白犯房。
乙巳歲星右執法
九月辛巳大白南斗
十月乙巳太陰犯井。
丁未太陰犯鬼。
乙卯太陰犯氐。
十一月壬戌太陰壘壁陣
己卯太陰太微東垣上將
十二月庚子太陰犯井。
甲辰太陰太微西垣上將
 按天文志》二十九年九月壬戌熒惑壘壁陣
公元1293年
至元三十年星變
《元史·世祖本紀三十年正月丙寅太陰犯畢。
丁丑太陰犯氐。
庚辰歲星左執法
二月壬辰太陰犯畢。
乙巳熒惑天街
庚戌太陰犯牛。
癸丑太白壘壁陣
三月辛未太陰犯氐。
四月癸丑太白犯填星。
六月己丑歲星左執法
丙申太陰犯斗
七月甲子太陰建星
辛巳太陰犯鬼。
八月甲午辰星太微西垣上將
甲辰太陰犯畢。
戊申太陰犯鬼。
九月丁卯太陰犯畢。
十月庚寅彗星紫微垣抵斗魁,光芒尺許,凡一月乃滅。
丙申熒惑犯亢。
己亥太陰天關
辛丑太陰犯井。
十一月乙丑太陰犯畢。
丁卯太陰犯井。
庚午太陰犯鬼。
丙子熒惑鉤鈐
戊寅歲星犯亢。
十二月乙未太陰犯井。
 按不忽木傳》三十年,有星孛帝座
帝憂之,夜召入禁中,問所以天變之道,奏曰:風雨自天而至,人則棟宇待之江河為地之限,人則舟楫以通之。
天地所不能者,人則為之,此人所以與天地參也。
父母怒,人子不敢疾怨,惟起敬起孝。
《易·震》之象曰君子恐懼修省《詩》曰敬天之怒,又曰遇災而懼。
三代聖王克謹天戒,鮮不有終
漢文之世,同日山崩者二十有九,日食地震頻歲有之,善用此道,天亦悔禍海內又安。
前代龜鑑也,臣願陛下法之。
因誦文帝日食求言詔》
悚然曰:此言深可朕意,可復誦之。
詳論款陳夜至四鼓明日進膳,帝以盤珍賜之。
公元1294年
至元三十一年,成宗即位星變
《元史·成宗本紀三十一年四月戊申太白晝見,又犯鬼。
五月庚戌朔太白輿鬼
六月丙午太陰犯井。
八月庚辰太白晝見
戊戌太陰犯畢,太白軒轅
九月丁巳太白經天
丙寅太陰填星
辛未太陰軒轅
乙亥太白右執法太陰平道
十月壬午太白左執法
癸巳太陰填星
乙未太陰犯井。
十一月己酉太陰犯亢。
庚申太陰犯畢。
癸酉太白犯房。
十二月癸未歲星犯房。
丁亥歲星鉤鈐
壬辰太陰犯鬼。
庚子太陰犯房,又犯歲星。
公元1295年
成宗元貞元年星變
《元史·成宗本紀元貞元年正月乙卯太陰犯填星,又犯畢。
癸酉歲星東咸
二月癸未熒惑太陰
壬辰太陰平道
癸卯太陰犯歲星。
三月庚戌太陰犯填星。
壬戌太陰犯房。
四月庚寅太陰東咸
閏四月癸丑歲星犯房。
甲寅太陰平道
乙卯太陰犯亢。
丁巳太陰掩房。
五月丁亥太陰南斗
七月丁丑太陰犯亢。
甲申歲星犯房。
八月乙酉太陰犯牛。
壬子太陰壘壁陣
九月甲午太陰軒轅
戊戌太陰平道
十月辛酉辰星犯房。
壬戌辰星鍵閉
戊辰太白晝見太陰犯房。
十一月甲戌太白經天及犯壘壁陣
乙酉太陰犯井。
丁亥太陰犯鬼。
十二月丙辰太陰軒轅
甲子太陰天江
公元1296年
元貞二年星變
《元史·成宗本紀二年正月壬午太陰輿鬼
丙戌太白晝見
丁亥太陰平道
庚寅太陰鉤鈐
二月丁未太陰犯井。
三月乙酉太陰鉤鈐
五月丁丑太陰平道
六月乙巳太白天關
丁巳太白犯填星。
癸亥太陰犯井。
七月壬午填星犯井,太白輿鬼
八月庚子太陰犯亢,太白軒轅
癸卯太陰天江
乙卯太陰天街太白上將
九月戊辰太白左執法
壬申太陰南斗
丁丑太陰壘壁陣
己丑太陰軒轅
十一月丁丑太陰月星,又犯天街
庚辰太陰犯井。
丁亥太陰上相
戊子太陰平道
壬辰太陰天江
十二月丁未太陰犯井。
乙卯太陰進賢
公元1297年
大德元年星變
《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元年三月戊辰熒惑犯井。
癸酉太陰軒轅大星
五月癸酉太白犯鬼積尸氣。
乙亥太陰犯房。
六月乙未太白晝見
七月庚午太陰犯房。
八月丁巳,祅星出奎。
九月辛酉朔,祅星復犯奎。
十月戊午太白經天
十一月戊子太白經天
十二月甲辰太白經天,又犯東咸
丙午太陰軒轅
甲寅太陰犯心
閏十二月壬戌太陰壘壁陣
癸酉丙子太白建星
 按閻復傳》元貞三年〈即大德元年,因星變上疏言定律令,頒封贈,增俸給通調內外官。
且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今郡守徵租受杖,非所以厲廉隅
江南公田租重,宜減,以貸貧民
多采用。
公元1298年
大德二年星變
《元史·成宗本紀二年二月辛酉歲星熒惑太白聚危,熒惑犯歲星。
辛未太陰左執法
丙子太陰犯心
五月戊戌太陰犯心
六月撫州之崇仁星隕為石。
壬戌太陰犯角。
七月癸巳太陰犯心
八月壬戌太陰犯箕。
九月辛丑太陰五車南星
癸卯太陰五諸侯
己酉太陰左執法
十月壬戌太白牽牛
戊寅太陰角宿距星。
十一月己亥太陰輿鬼
辛丑辰星牽牛
壬寅太陰右執法
十二月戊午太白經天
己未填星輿鬼
乙丑太白犯歲星,太陰熒惑
庚午填星輿鬼太陰上將
申戌,彗出子星下
己卯太陰南斗
 按五行志》二年六月撫州崇仁縣辛陂村星隕於地,為綠色員石邑人張椿狀聞
大德三年星變
公元1299年
《元史·成宗本紀三年正月丙戌太陰太白
己丑中書省臣言:天變屢見,大臣宜依故事引咎避位
帝曰:此漢人所說耳,豈可一一聽從耶。
卿但擇可者任之
丁酉太陰西垣上將
戊戌太陰右執法
乙巳太白經天
二月乙巳熒惑五諸侯
三月戊戌熒惑輿鬼
四月己未太陰上將
丙寅填星輿鬼太陰犯心
五月丙申太陰南斗
己亥太白犯畢。
六月庚申太陰掩房。
丁卯熒惑右執法
壬申歲星晝見
七月己卯朔太白犯井。
丁未太陰輿鬼
八月丁巳太陰犯箕。
戊辰太白軒轅大星
己巳太陰五車星。
九月壬辰流星色赤,尾長丈餘,其光燭地,起自河鼓,沒於牽牛之西,有聲如雷。
乙未太陰昴宿距星。
丁酉太白左執法
十月丙子太陰犯房。
十一月乙酉太白犯房。
公元1300年
大德四年星變
《元史·成宗本紀四年二月戊午太陰軒轅
五月甲午太陰壘壁陣
辛丑太白輿鬼太陰犯昴。
六月丁巳太白犯填星。
七月辛卯熒惑犯井。
八月癸丑太陰犯井。
甲子辰星靈臺上星
閏八月庚辰熒惑輿鬼
九月戊午太白犯斗
壬戌太陰輿鬼
甲子太白犯斗
十二月庚寅熒惑軒轅
癸巳太陰房宿距星。
公元1301年
大德五年星變
《元史·成宗本紀五年正月己酉太陰五車
壬子太陰輿鬼積尸氣。
辛酉太陰犯心
二月己卯太陰輿鬼
三月戊申太陰御女
丁卯熒惑犯填星。
己巳熒惑填星相合
四月壬申太陰東井
五月癸丑太陰南斗
乙卯熒惑右執法
丁卯太白犯井。
六月甲申歲星司怪
癸巳太白輿鬼歲星犯井。
甲午太白輿鬼
七月丙午歲星犯井。
辛亥太陰壘壁陣
庚申辰星太白
八月壬辰太陰軒轅御女
乙未填星太微上將
九月乙酉,自八月庚辰彗出井,歷紫微垣天市垣,凡四十六日而滅。
十月癸未太陰東井
辛卯,夜流星大如杯,光燭地,分為二星,沒于危宿。
十一月己亥歲星東井
戊申太陰犯昴。
十二月甲戌歲星司怪
辛卯太陰南斗
 按天文志》五年九月乙丑,自八月庚辰,彗出井二十四度四十分,如南河大星色白,長五尺,直西北後經文昌斗魁,南掃太陽,又掃北斗天機紫微垣三公貫索星長丈餘,至天市巴蜀之東、梁楚之南、宋星上,長盈尺,凡四十六日而滅。
辛卯,夜流星,大如杯,色赤,尾長丈餘,光燭地,自北起,近東徐徐而行,分為二星,前大後小相離尺餘,沒于危宿。
公元1302年
大德六年星變
《元史·成宗本紀六年正月壬戌填星太微上將
二月庚午太陰犯昴。
三月壬寅太陰輿鬼
癸卯歲星犯井。
甲寅太陰鉤鈐
四月乙丑朔太白東井
戊寅太陰犯心
庚寅太白輿鬼
六月癸亥朔填星太微西垣上將
乙亥太陰犯斗
七月癸巳朔熒惑填星辰星聚井。
庚子太陰犯心
戊午太陰熒惑
八月乙丑熒惑犯歲星。
己巳熒惑輿鬼
辛巳太陰犯昴。
壬午太白軒轅
九月丙午熒惑軒轅
癸丑太陰輿鬼
丁巳太白右執法
十月壬午熒惑太微西垣上將
十一月辛卯填星左執法
乙未辰星犯房。
癸卯太陰犯昴。
己酉太陰軒轅
十二月庚申朔熒惑犯填星。
乙丑歲星輿鬼
乙亥太陰輿鬼
庚辰熒惑太微東垣上相
癸未太陰犯房。
大德七年星變
公元1303年
《元史·成宗本紀七年正月戊戌太陰犯昴。
甲辰太陰軒轅
二月戊寅太陰犯心
四月癸亥太陰東井
丙寅太陰軒轅
乙亥歲星輿鬼太陰南斗
甲申熒惑太微右執法
丁亥歲星輿鬼
五月壬辰辰星東井
閏五月戊辰太陰犯心
七月戊寅歲星軒轅
己卯太陰犯井。
乙酉熒惑犯房。
八月癸巳太白犯氐。
甲午熒惑東咸太陰牽牛
乙巳歲星軒轅
辛亥熒惑天江
九月丙寅太白晝見
辛未熒惑南斗
甲戌太陰東井
乙亥太白南斗
壬午辰星犯氐。
十月丁亥太白經天
辛丑太陰東井
十一月己未太白經天
丙寅填星進賢
戊辰太陰犯井。
己卯太陰東咸
十二月丙戌太白經天
熒惑壘壁陣
丙申太陰東井
辛丑太陰明堂
丁未太陰天江
公元1304年
大德八年星變
《元史·成宗本紀八年三月乙丑,自去歲十二月庚戌彗星見,約盈尺,在室十一度,入紫微垣,至是滅,凡七十四日。
公元1305年
大德九年星變
《元史·成宗本紀九年正月丁巳太陰天關
甲子太陰明堂
己巳太陰東咸
三月甲寅熒惑犯氐。
戊午歲星左執法
四月庚辰太陰犯井。
壬辰太白犯井。
五月癸亥歲星左執法
七月丙午熒惑犯氐。
甲寅太白經天
丁卯熒惑犯房。
八月辛巳太陰東咸
乙未熒惑天江
九月丁巳熒惑犯斗
十月丙戌太白經天
十一月庚戌歲星太白填星聚於亢。
癸丑歲星犯亢。
丙寅歲星晝見
壬申太白經天
十二月丙子太陰西咸
庚寅熒惑壘壁陣
己亥辰星建星
公元1306年
大德十年星變
《元史·成宗本紀十年正月丁巳太白建星
閏正月癸酉太白牽牛
己丑太白壘壁陣
二月戊午太陰犯氐。
三月戊寅歲星犯亢。
四月辛酉填星犯亢。
六月癸丑太陰羅堰上星
己未歲星犯亢。
七月庚辰太陰牽牛
八月壬寅歲星犯氐,熒惑太微西垣上將
九月己巳熒惑太微右執法
壬午熒惑太微左執法
十月甲辰太白犯斗
辛亥太陰犯畢。
甲寅太陰犯井。
十一月辛未歲星犯房。
壬申太陰犯虛。
甲戌熒惑犯亢。
戊子熒惑犯氐。
辛卯太陰熒惑
十二月壬寅太白晝見
乙巳歲星東咸
戊午太陰犯氐。
公元1307年
大德十一年星變
《元史·成宗本紀十一年六月丙午太陰南斗杓星。
己巳太陰犯亢。
七月壬午熒惑南斗
九月癸酉太白右執法
己卯太白左執法
十月乙巳太白犯亢。
甲寅太陰明堂
十一月丁卯太白犯房。
丙子太陰東井
乙酉太陰犯亢。
辛卯辰星犯歲星。
 按天文志》十一年十月己酉熒惑壘壁陣
己未太陰太白
十二月丁巳填星鍵閉
公元1308年
武宗至大元年星變
《元史·武宗本紀》至大元年正月乙丑太陰犯井。
秋七月庚申流星起自勾陳南行,圓若車輪,微有銳,經貫索滅。
壬申太白左執法
八月癸未大陰熒惑
十月辛丑太白南斗
十一月庚申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至大元年正月辛未太陰犯井。
甲申太陰犯填星。
二月丁未太陰犯亢。
甲寅太陰犯牛距星。
三月乙丑太陰犯井。
五月癸丑太白輿鬼
七月庚申流星起自勾陳南至大角旁,尾跡約三尺,化為白氣,聚于七公南行,圓若車輪,微有銳,經貫索滅。
壬申太白左執法
八月壬子太陰軒轅太民。
九月壬申填星犯房。
丙子太陰犯井。
癸未太陰熒惑
十月辛丑太白南斗
十一月庚申太白晝見
癸亥熒惑犯亢。
己巳太陰掩畢。
甲戌熒惑犯氐。
乙亥辰星犯填星。
閏十一月壬寅熒惑犯房。
丁未太陰犯亢。
十二月甲子太陰犯畢。
丙子太陰犯氐。
戊寅太白建星
 按五行志》元年七月流星勾陳,化為白氣,員如車輪,至貫索始滅。
公元1309年
至大二年星變
《元史·武宗本紀》二年二月己巳太陰犯亢。
辛未太陰犯氐。
三月戊戌太陰犯氐。
己亥熒惑犯歲星。
十月壬申太陰左執法
十一月己亥太陰右執法
庚子太陰上相
十二月庚申太陰犯參。
 按天文志》二年二月己巳太陰犯亢。
辛未太陰犯氐。
庚辰太陰太白
三月戊戌太陰犯氐。
己亥熒惑犯歲星。
丙午熒惑壘壁陣
五月辛卯太陰犯亢。
六月乙卯太白犯井。
癸酉辰星輿鬼
乙亥太陰掩畢。
八月乙亥太陰軒轅
丁丑太陰右執法
九月丙午太陰進賢
十月壬申太陰左執法
十一月己亥太陰右執法
庚子太陰上相
辛丑熒惑外屏
十二月庚申太陰犯參。
癸亥辰星犯歲星。
辛未太白壘壁陣
至大三年星變
公元1310年
《元史·武宗本紀》三年正月甲午太陰右執法
二月辛亥熒惑月星
壬戌太陰左執法
乙亥太白月星《志》甲戌
三月庚寅太陰犯氐。
丙申太陰南斗
丁未太白犯井。
甲寅太白軒轅御女
戊辰太白晝見
六月乙卯太陰犯氐。
七月戊寅太陰右執法
己卯太陰上相
九月辛巳太陰建星
辛卯太陰犯大廩。
十月甲辰朔太白經天
丙午太白左執法
癸丑熒惑犯亢。
十一月甲戌朔太白犯亢。
丁亥太陰犯畢。
 按天文志》三年正月壬辰太陰軒轅
丙申太陰平道
二月庚申熒惑天街太陰軒轅少民
三月甲申太陰犯井。
甲寅太陰軒轅御女
五月乙酉太陰平道
癸巳熒惑輿鬼
八月甲子太白軒轅太民。
乙丑太陰掩畢大星
十二月甲辰朔太陰羅堰
庚申太陰軒轅大星
辛酉太白犯填星。
丙寅太白犯氐。
公元1311年
至大四年星變
《元史·武宗本紀》四年二月甲子太陰犯填星。
三月丙戌太陰太微上相
四月甲寅太陰犯亢,熒惑壘壁陣
癸未太陰犯氐。
六月丁未太陰太微東垣上相
庚戌太陰犯氐。
七月癸巳太陰掩畢。
丁酉太陰犯鬼距星。
閏七月丙寅太陰軒轅
九月乙卯太陰犯畢。
十月丙申太白壘壁陣
十一月甲寅太陰輿鬼
十二月庚辰太白經天
癸未太白經天
甲申太陰太微西垣上將
壬辰太白經天
公元1312年
仁宗皇慶元年星變
《元史·仁宗本紀皇慶元年正月癸丑太陰太微東垣上相
二月壬午太陰犯亢。
三月丁酉朔熒惑東井
壬寅太陰東井
四月丙子太白晝見
壬午熒惑輿鬼
癸未熒惑積尸氣。
庚寅太白經天
六月己巳太陰天關
七月戊午太陰東井
八月戊辰太白軒轅
辛未太陰犯填星。
壬午辰星右執法
乙酉太白右執法
九月丁巳太陰犯亢《志》太白
十月丁亥太陰平道
戊子太陰犯亢。
十一月己亥太陰壘壁陣
十二月甲申熒惑填星辰星聚斗《志》作井〉
戊子太陰熒惑
 按天文志》皇慶元年八月丁亥辰星左執法
公元1313年
皇慶二年星變
公元1314年
《元史·仁宗本紀二年正月戊申太陰三公
三月庚子熒惑壘壁陣
丁未,彗出東井
壬子禿忽魯言:臣等職專燮理去秋至春亢旱民間乏食,而又隕霜雨沙,天文示變,皆由不能上恩澤,致茲災異,乞斥臣等以當天心。
帝曰:事豈關汝輩耶。
其勿復言
御史中丞郝天挺上疏時政,帝嘉納之。
七月己丑朔歲星東井
辛卯太白晝見
乙未太白晝見
丙辰太白晝見
丁巳太白經天
八月戊午朔太白晝見
壬戌歲星東井
壬午太陰輿鬼
延祐元年星變
《元史·仁宗本紀延祐元年二月癸酉熒惑東井
三月壬辰太陰熒惑
閏三月辛酉太陰輿鬼
丙寅太陰太微東垣
五月戊午辰星輿鬼
六月乙未熒惑右執法
十月庚戌辰星東咸
十二月甲午太陰輿鬼
癸卯太陰犯房。
甲辰太陰天江
延祐二年星變
公元1315年
《元史·仁宗本紀二年正月乙卯歲星輿鬼
己未太白晝見
癸亥太陰軒轅
丁卯太陰進賢
二月戊子太白晝見
癸巳太白經天
丙午太白經天
四月庚子太陰壘壁陣
五月辛酉太陰天江
庚午太白晝見
六月甲申太白晝見
是夜太陰平道
癸卯太白東井
丙午辰星輿鬼
九月己酉太陰犯房。
辛酉太白左執法
冬十月丙子朔客星太微垣。
十一月丙午客星變為彗,犯紫微垣,歷軫至壁十五宿,明年二月庚寅乃滅。
辛未,以星變天下減免各路差稅有差
甲戌左丞相合散等言:彗星之異,由臣等不才所致,願避賢路
帝曰:此朕之愆,豈卿等所致
其復乃職,苟政有過差,勿憚于改。
可以百姓者,當悉言之,庶上下交修天變可弭也。
公元1316年
延祐三年星變
《元史·仁宗本紀三年九月癸丑太白晝見
丙寅太白經天
十月甲申太白犯斗
公元1317年
延祐四年星變
《元史·仁宗本紀四年三月乙酉太陰犯箕。
六月乙巳太陰犯心
八月丙申熒惑輿鬼
壬子太陰犯昴。
九月庚午太陰犯斗
公元1319年
延祐六年星變
《元史·仁宗本紀六年正月戊寅太陰犯心
二月己亥太陰靈臺
三月己巳太陰明堂
癸酉太陰日星
甲戌太陰犯心
五月辛酉太陰靈臺
丁卯太陰犯房。
丙子太陰壘壁陣
六月己亥歲星東咸
七月壬戌太陰犯心
丙子太白太微右執法
八月乙酉熒惑輿鬼
閏八月丙辰辰星太微右執法
癸亥熒惑軒轅
甲子太陰壘壁陣
乙亥太白東咸
十月癸亥熒惑太微左執法
乙丑太陰犯昴。
戊辰太陰東井
庚午太白晝見
辛未太陰軒轅
十一月辛卯熒惑進賢
十二月丙寅太陰軒轅
壬申太陰犯心
 按天文志》六年閏八月丁巳太陰犯心
十月庚子太陰明堂
公元1320年
延祐七年星變
《元史·仁宗本紀七年正月乙未太陰犯明堂上星。
癸卯太陰犯斗
二月辛丑《志》辛酉太陰軒轅御女
壬戌太陰靈臺
丁卯太陰日星
庚午太陰犯斗
三月戊子太陰酒旗上星熒惑進賢
庚寅太陰明堂
四月甲寅太白犯填星。
壬戌太陰犯房。
五月庚寅太陰犯心
癸巳太陰天狗
丙申太白犯畢。
六月庚申太陰犯斗
癸亥太陰壘壁陣
丁卯太白犯井。
辛未太陰犯昴。
七月丁亥太陰犯斗
戊戌熒惑犯房。
己亥太陰犯昴。
八月丙辰太白靈臺
乙丑熒惑天江
丁卯太白太微右執法
壬申太陰軒轅御女
九月乙酉太陰壘壁陣
丙戌熒惑犯斗
癸巳太陰犯昴。
戊戌太陰犯鬼。
己亥太白犯亢。
十月庚戌太陰熒惑于斗。
癸亥太陰犯井。
十一月癸卯熒惑壘壁陣
十二月乙卯太陰掩昴。
戊午太陰犯井。
庚申太陰犯鬼。
公元1321年
英宗至治元年星變
《元史·英宗本紀》至治元年正月乙未太陰掩房。
甲辰辰星外屏,水、、火、土四星聚奎
二月壬子、火、土三星聚于奎。
辛酉太白熒惑
癸亥太陰犯心
三月丁丑太陰掩昴。
四月戊午太陰犯心
庚申太陰犯斗
五月戊寅太白鬼宿積尸氣,太陰軒轅
庚辰太陰明堂
六月己未太陰虛梁
辛酉太白經天
七月癸巳太陰犯昴。
八月丁未太陰犯心
己酉太陰犯斗
壬子熒惑軒轅
九月乙亥熒惑靈臺
壬午熒惑太微西垣上將
丁酉熒惑太微右執法
十月甲午太白經天
戊申熒惑太微左執法
十一月辛未熒惑進賢
丙子太陰虛梁
戊寅辰星犯房。
丙戌太陰犯井。
己丑太陰酒旗,又犯軒轅
辛卯太陰明堂
己亥太白西咸
十二月甲辰熒惑犯亢。
庚戌太陰犯昴。
辛酉熒惑入氐。
公元1322年
至治二年星變
《元史·英宗本紀》二年正月丁丑太陰犯昴。
庚辰太白建星
辛巳太白建星
辛卯太陰犯心
甲午熒惑犯房。
丁酉太白犯牛。
二月己亥朔熒惑鍵閉星。
丙午熒惑犯罰星。
戊申太陰犯井。
庚戌熒惑東咸
辛亥太陰酒旗軒轅
壬子太白壘壁陣
癸丑太陰明堂
己未太陰天江
壬戌太白壘壁陣
五月丙子熒惑退犯東咸
六月壬申熒惑犯心
七月己亥熒惑天江
戊午太陰井宿鉞星
九月己未太陰明堂
十月庚辰辛巳太陰犯井。
己丑熒惑壘壁陣
十一月甲辰太白壘壁陣
乙巳熒惑壘壁陣
戊申太陰掩井。
己未太陰東咸
庚申太陰天江
辛酉熒惑犯歲星。
十二月己丑太白歲星熒惑三星聚於室,太白壘壁陣
乙亥太陰掩井。
戊寅太白犯歲星。
己丑熒惑外屏太陰建星
公元1323年
至治三年星變
《元史·英宗本紀》三年正月壬寅太陰鉞星,又犯井。
癸卯太陰犯井。
二月癸亥朔熒惑太白填星三星聚于胃。
癸酉太白犯昴。
辛巳太陰東咸
五月戊戌太白經天
癸卯太陰犯房。
庚戌太白犯畢。
六月癸未填星犯畢。
十月己巳太白犯亢。
丙子太白犯氐。
十一月己丑朔熒惑犯亢。
庚寅太白鉤鈐
乙未太白東咸
壬寅熒惑犯氐。
十二月己巳辰星壘壁陣
辛未熒惑犯房。
辛巳熒惑東咸
 按天文志》二年九月辛卯填星退犯畢。
公元1324年
泰定帝泰定元年星變
《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元年五月丙午太白犯鬼。
丁未太白鬼宿積尸氣。
十月丙寅太白犯斗
己巳太白入斗,太陰犯填星。
庚午太白犯斗
壬午熒惑壘壁陣
十二月庚午熒惑外屏
乙亥太白經天
泰定二年星變
公元1325年
《元史·泰定帝本紀二年正月丙戌辰星天雞
壬寅太白建星
二月庚寅熒惑辰星《志》歲星填星聚于畢。
六月丙戌填星井鉞星。
丙午填星犯井。
八月癸巳歲星天樽
十月壬辰熒惑犯氐。
癸巳填星退犯井。
十一月戊午填星退犯井宿鉞星
十二月乙酉熒惑天江辰星建星
甲午太白壘壁陣
公元1326年
泰定三年星變
《元史·泰定帝本紀三年正月辛酉太白外屏
三月丙午填星井宿鉞星
戊辰熒惑壘壁陣填星犯井。
庚午填星太白歲星聚于井。
四月戊戌太白犯鬼。
壬寅熒惑壘壁陣
七月戊辰太白經天
八月丁酉太白軒轅御女,以星變下詔恤民
九月癸亥《志》壬戌太白太微右執法
十月辛巳太白進賢
十一月乙卯太白鍵閉
 按天文志》三年七月戊辰太白經天至于十二月。
公元1327年
泰定四年星變
《元史·泰定帝本紀四年正月己酉太白犯牛。
三月丁卯熒惑犯井。
九月壬子太白犯房。
閏九月己巳太白經天〈按《志》作至十二月〉
壬申,以災變天下
十月乙巳,晝有流星
戊午辰星東咸
十一月癸酉太白壘壁陣
乙亥熒惑天江
十二月己未歲星退犯太微西垣上將
公元1328年
致和元年星變
《元史·泰定帝本紀致和元年二月壬戌太白晝見
五月庚辰,有流星大如缶,其光燭地。
七月丙戌太白軒轅大星
文宗天曆元年星變
《元史·文宗本紀天曆元年九月庚辰,太犯亢宿
天曆二年星變
公元1329年
《元史·文宗本紀二年正月甲子太白壘壁陣
二月己酉熒惑井宿
五月庚申太白鬼宿積尸氣。
六月丁未太白晝見
七月癸亥太白經天
十一月癸酉太陰犯填星。
公元1330年
至順元年星變
《元史·文宗本紀至順元年七月庚午歲星氐宿
八月戊辰太白氐宿
九月己丑熒惑鬼宿
甲午熒惑鬼宿積尸氣。
十一月甲申熒惑退犯鬼宿
丙戊,太白壘壁陣
公元1331年
至順二年星變
《元史·文宗本紀二年二月壬子太白晝見
乙卯太白犯昴。
三月丙子朔熒惑鬼宿
五月丁丑熒惑軒轅左角
甲午太白畢宿
庚子太陰太白
辛丑太白經天
六月丁未太白晝見
丁卯太陰犯畢,太白犯井。
八月乙卯太白軒轅大星
丙辰,以星變,令群臣議赦。
庚申太白軒轅左角
九月丙子太白犯填星。
 按天文志》二年三月己卯熒惑鬼宿積尸氣。
十一月壬申朔太白鉤鈐
公元1332年
至順三年星變
《元史·文宗本紀三年五月癸酉熒惑東井
 按《寧宗本紀》九月丁丑填星太微左執法
十月己酉太白犯斗宿。
公元1333年
順帝元統元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元統元年七月己亥太陰房宿
九月甲午太陰鎮星
乙未太陰天江
丁巳太陰犯填星。
己未太陰氐宿
十月甲子太陰入犯斗宿
十一月甲午太陰壘壁陣
辛亥太陰太微東垣上相
壬子太陰犯填星。
癸丑太陰亢宿
癸酉太陰鬼宿
乙亥太白壘壁陣太陰軒轅
己卯太陰進賢
癸未太陰東咸
 按天文志》元統元年正月癸酉太白晝見
二月戊戌,亦如之。
己亥填星退犯太微東垣上相
丙辰太陰天江下星
三月戊寅太陰太微東垣上相
五月丁酉熒惑太微右執法
六月丁丑太陰壘壁陣西第二星
七月己亥太陰房北二星
九月甲午太陰東咸第一星,填星進賢
乙未太陰天江下星
己未,犯氐距星。
十月犯斗東北星。
十一月,犯壘壁陣西第二星
癸丑,犯亢南第一星。
癸酉,犯鬼東北星。
公元1334年
元統二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元統二年正月戊戌太陰軒轅
庚戌太陰房宿
二月癸酉太陰太微上相
丁亥太白經天
三月辛丑太陰犯填星。
四月丁丑太白經天
戊寅太白晝見
辛巳太白晝見
壬午,復如之。
壬午夜太白鬼宿積尸氣。
七月甲午太白晝見
己亥太白經天
甲辰太白經天
丙午,復如之。
己酉太白晝見
夜,有流星大如酒杯,色赤,長五尺餘,光明燭地,起自天津,沒於離宮之南。
庚戌太白經天壬子,復如之。
夜,熒惑鬼宿
癸丑甲寅太白經天
八月丙辰朔太白經天,凡四日
癸亥太白經天
丙寅戊辰太白經天
辛未,赦天下
自是日至甲戌太白經天丁丑己卯,復如之;夜,犯軒轅
庚辰壬午太白經天
九月庚寅太白經天
壬辰太陰南斗
癸巳太白靈臺
甲午太白經天
乙未太白經天己亥壬寅,復如之。
乙巳太白太微垣。
壬子太白太微垣。
十月癸亥太白太微上相,復犯進賢
乙亥太陰軒轅太白犯填星。
十一月乙未填星亢宿
庚戌熒惑太微垣。
天文志》二年正月壬寅太陰軒轅夫人星。
戌,太陰房宿北第二星
二月癸酉太陰太微東垣上相
丁亥太白經天
三月辛丑太陰進賢,又犯填星。
四月丁丑太白經天
戊寅太白晝見
辛巳壬午,皆如之。
壬午夜太白鬼宿積尸氣。
七月己亥太白經天
甲辰,亦如之。
丙午,復如之。
己酉太白晝見
夜,流星酒杯大,色赤,尾跡約長五尺餘,光明燭地,起自天津之側,沒於離宮之南。
庚戌太白經天
壬子熒惑入犯鬼宿積尸氣。
癸丑太白經天
甲寅,亦如之。
八月丙辰朔太白經天
丁巳戊午己未,亦如之。
癸亥丙寅戊辰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丁丑己卯,皆如之。
己卯夜太白軒轅御女星。
庚辰太白經天
壬午,亦如之。
九月庚寅太白經天
壬辰太陰南斗魁。
癸巳太陰犯狗宿東星,太白靈臺中星
甲午太白經天
乙未,亦如之。
己亥壬寅,皆如之。
乙巳太白太微右執法
壬子太白太微左執法
十月癸亥熒惑太微西垣上將太白進賢
乙亥太陰軒轅夫人星,太白犯填星。
十一月乙未填星亢宿距星。
庚戌熒惑太微東垣上相
公元1335年
至元元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至元元年二月甲戌熒惑逆行太微
四月壬戌太陰左執法
五月癸卯太陰壘壁陣
六月壬戌太陰犯心宿。
七月乙未太陰壘壁陣
八月辛亥朔熒惑氐宿
九月丁亥太陰犯斗宿。
庚寅太陰壘壁陣
十月甲寅熒惑南斗
甲子太陰昴宿
丁卯太陰犯斗宿。
戊辰太白晝見
十一月丙戌太白經天
己丑辰星犯房。
己亥太陰太微垣。
庚子太陰左執法
辛丑下詔改元,詔曰:朕祗紹天明入纂丕緒於今三年夙夜寅畏,罔敢怠荒
茲者年穀順成海宇清謐,朕方增修厥德,日以敬恤民為務,屬太史上言星文示儆
將朕德菲薄,有所不逮歟。
天心仁愛,俾予以治,有所告戒歟。
弭災有道善政為先。
更號紀年,實惟舊典。
世祖皇帝在位長久天人協和,諸福咸至,祖述之意,良切朕懷。
今特改元統三年仍為至元元年
遹遵成憲誕布寬條,庶格禎祥永綏景祚
十二月壬子太陰壘壁陣
辛酉太白壘壁陣
乙丑太陰軒轅夫人星。
丙寅太白經天丁卯,復如之。
夜,太陰右執法
庚午太白經天壬申,復如之。
癸酉歲星晝見
乙亥太白歲星晝見
戊寅太白經天歲星晝見
閏十二月乙酉熒惑壘壁陣
庚子太陰犯心星。
壬寅太陰箕宿
癸卯太陰南斗
天文志》至元元年二月甲戌熒惑逆行太微垣。
四月壬戌太陰太微左執法
五月癸卯太陰壘壁陣東方四星
六月壬戌太陰犯心宿大星
七月乙未太陰壘壁陣西方二星
八月辛亥熒惑氐宿東南星。
九月丁亥太陰入魁,犯斗宿東南星。
庚寅太陰壘壁陣西方二星
十月甲寅熒惑犯斗宿西第二星
庚申太陰壘壁陣東方二星
甲子太陰昴宿西第二星
丁卯太白犯斗宿魁第三星。
戊辰太白晝見
十一月甲申太白經天
丙戌,亦如之。
己丑辰星房宿上星鉤鈐星。
丙申太陰鬼宿東北星。
己亥太陰太微西垣上將
庚子太陰太微左執法
十二月壬子太陰壘壁陣西方二星
辛酉太白壘壁陣東方第六星。
甲子太白經天
乙丑太陰軒轅夫人星。
丙寅太白經天
丁卯,亦如之。
太陰太微右執法
庚午太白經天
壬申,亦如之。
癸酉歲星晝見
乙亥太白歲星晝見
戊寅太白經天歲星晝見
閏十二月乙酉熒惑壘壁陣西第八星
庚子太陰犯心宿大星
壬寅太陰箕宿距星。
癸卯太陰犯斗宿魁東南星。
公元1336年
至元二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二年正月壬戌太陰右執法
甲子太陰角宿
丁卯太陰房宿
二月辛巳太陰昴宿
甲申太白經天
三月壬戌太陰犯心宿。
甲子太陰箕宿
乙丑太陰南斗
四月丙戌太陰角宿
五月庚戌太陰靈臺
丙辰太白晝見
丁巳,亦如之。
六月戊子太白井宿
七月己酉太白鬼宿
乙卯太白熒惑
八月己卯太陰犯心宿。
辛巳太陰箕宿
九月庚戌熒惑太微垣。
十月丙子熒惑左執法
丁酉太陰昴宿
己亥熒惑進賢
十一月己酉太陰壘壁陣
己未太陰壘壁陣
丁卯太陰房宿
 按天文志》二年二月己丑太陰太微西垣右執法
十一月己酉太陰壘壁陣
公元1337年
至元三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三年三月辛亥太陰靈臺
四月甲戌,有星孛王良至七月壬寅沒于貫索
辛卯太陰壘壁陣
庚子太白晝見
五月壬寅太白鬼宿
乙巳太陰軒轅
戊申太白晝見
壬子太陰犯心宿。
戊午太白晝見
己未太陰壘壁陣
辛酉太白晝見
丁卯彗星見於東北,大如天船星,色白,約長尺餘,彗指西南至八月庚午始滅。
六月庚午太白經天
辛未甲戌,復如之。
乙亥太白靈臺
己卯太白經天
夜,太白太微垣。
壬午太白晝見太陰犯斗宿。
丁亥太白太微垣。
己丑太白晝見庚寅,復如之,至七月辛酉方息。
七月癸卯太白經天
乙巳,復如之。
丙午太白經天
庚戌太白晝見
甲寅太白經天
辛酉太白晝見
壬戌太白經天
癸亥甲子,復如之。
八月庚午彗星不見,自五月丁卯始見,至是凡見六十三日,自昴至,凡歷一十五宿而滅。
甲戌太陰犯心宿。
九月己亥熒惑犯斗宿。
甲辰太白《志》太陰犯斗宿。
丁未太陰壘壁陣
己酉太陰壘壁陣
辛亥太陰軒轅
十月庚午太白晝見
丙子太陰壘壁陣
壬午太陰昴宿
丁亥太白晝見太陰鬼宿
庚寅太白晝見辛卯,亦如之,丙申,復如之。
十一月丁酉太白經天
戊戌太白亢宿
己亥太白經天
壬寅太陰熒惑
癸卯太陰壘壁陣
丁未填星鍵閉
辛亥太陰五車
甲寅太白《志》太陰鬼宿
丙辰太陰軒轅
丁巳太白經天太陰太微垣。
戊午太白經天
癸亥太白經天
甲子乙丑,復如之。
十二月己巳歲星退犯天樽填星犯罰星。
甲戌熒惑壘壁陣太白東咸
 按天文志》三年五月丁卯彗星見,測在昴五度
八月庚午彗星不見
其星自五月丁卯始見,戊辰西南行,日益漸速,至六月辛未,芒彗愈長,約二尺餘,丁丑上丞己卯光芒愈甚,約長三尺餘,入圜衛,壬午華蓋、杠星,乙酉鉤陳大星天皇大帝,丙戌四輔,經樞心,甲午出圜衛,丁酉紫微垣戊戌貫索,掃天紀七月庚子河間癸卯經鄭、,入天市垣,丙午列肆己酉太陰光盛,微辨芒彗,出天市垣,掃梁星至辛酉光芒微小,瞻在房宿鍵閉之上、罰星中星正西,難測,日漸南行,至是凡六十有三日,自昴至,凡歷一十五宿而滅。
公元1338年
至元四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四年正月癸卯太白建星
甲辰,復如之。
丙午太白《志》太陰五車
辛亥太陰軒轅
己未填星東咸
庚申太陰南斗太白牛宿
二月戊寅太陰軒轅
己卯太陰靈臺
三月戊申填星退犯東咸
六月辛巳填星退犯鍵閉
閏八月己亥填星犯罰星,太陰犯斗宿。
庚戌太陰犯斗《志》作昴〉宿。
乙卯太陰鬼宿
九月丙寅太陰犯斗宿。
戊辰太白東咸
癸酉奔星如杯大,色白,起自右旗之下,西南行,沒於近濁。
甲申太陰軒轅
乙酉太陰靈臺
庚寅太白犯斗宿。
十月辛亥太陰酒旗
十一月辛未熒惑氐宿
丁丑太陰鬼宿
戊寅太白壘壁陣
十二月庚子熒惑房宿
癸卯太白經天己酉,復如之。
庚戌太白經天
辛亥,復如之。
壬子熒惑東咸
乙卯太白外屏太陰犯斗宿。
丙辰太白經天
公元1339年
至元五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至元五年正月庚午太陰井宿
乙亥熒惑天江
二月甲午太陰昴宿
壬寅太陰靈臺
四月壬寅太陰日星房宿
五月庚午太陰犯心宿。
壬申太白犯斗宿。
丙子太陰昴宿《志》畢宿右股西第三星
六月甲辰熒惑退入南斗
七月辛酉壬戌熒惑南斗
甲子熒惑南斗太陰房宿
甲戌太白經天
八月己丑太白經天
庚寅太白晝天。
辛卯太白經天
甲午太陰犯斗宿。
丁酉太白軒轅
戊戌己亥太白經天
壬寅甲辰太白經天
乙巳太陰昴宿
九月戊午太白經天
己未太白經天
十月己亥熒惑壘壁陣
十一月丁巳熒惑壘壁陣
十二月甲午太陰昴宿
癸酉熒惑外屏
 按天文志》五年七月甲戌太白經天
乙亥丙子,亦如之。
至元六年星變
公元1340年
《元史·順帝本紀六年正月丁卯太陰鬼宿
乙亥太陰房宿
二月己丑太陰昴宿
丙申太陰太微垣。
癸卯太陰犯心宿。
丁未太陰羅堰
戊申熒惑月星
己酉彗星房星大,色白,狀如粉絮,尾跡約長五寸餘,彗指西南,漸往西北行。
三月癸亥太陰軒轅
庚午太陰房宿
壬申太陰南斗
戊寅太白月星
辛巳彗星見,自二月己酉三月庚辰,凡三十二日。
四月乙巳太陰雲雨西北星。
五月丁卯太陰犯斗宿。
六月癸卯太白晝見
己酉太白晝見
辛亥太白晝見,夜犯歲星。
七月甲寅太白晝見
丁巳太白晝見
庚申太陰犯心宿。
壬戌癸亥太白晝見
甲子太陰羅堰
乙丑丙寅太白晝見
癸酉太白晝見
九月辛酉太白《志》太陰虛梁
丁卯太陰昴宿熒惑犯歲星。
甲戌太陰軒轅
十月丁酉太白南斗
己亥太白犯斗宿。
十一月乙卯太陰虛梁
戊午熒惑氐宿
甲子《志》丙寅辰星東咸
戊寅辰星天江
十二月癸未太陰虛梁
乙酉太陰犯土公。
丁亥熒惑鉤鈐
乙未熒惑東咸
戊戌太陰明堂
天文志》六年二月己酉彗星測在房七度太陰
虛梁南第二星
三月丙子太陰虛梁南第一星
四月辛未太陰虛梁西第二星
六月辛亥太白歲星皆犯右執法
公元1341年
至正元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元年正月甲寅熒惑天江
庚申天陰井宿
辛未太陰犯心宿。
癸酉太陰犯斗宿。
甲戌太白晝見
二月己卯太白晝見
庚辰太白晝見
丙戌太白晝見
癸巳太陰明堂
六月庚午太陰井宿
七月乙酉太陰犯填星。
庚寅太陰雲雨
九月庚辰太陰建星
壬辰太陰鉞星,又犯井宿
十月乙卯歲星氐宿
丁巳太陰月星
十一月己亥太陰東井《志》作東南第一星
庚子太陰天江
十二月丁巳太白壘壁陣
 按天文志》至正元年正月甲戌太白晝見
乙亥丙子丁丑,皆如之。
三月癸酉太陰雲雨西北星。
公元1342年
至正二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二年正月戊子太陰明堂
甲午熒惑月星
三月戊子太陰房宿
四月庚申太陰羅堰
五月甲申太白經天
七月乙未太陰太白
丁酉太白晝見
八月丙午太白晝見
九月丁丑太陰羅堰
戊子太陰井宿
十月癸卯太陰建星
甲寅太陰天關
十一月辛卯歲星熒惑太白聚于尾宿。
公元1343年
至正三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三年二月甲辰太陰井宿填星牛宿熒惑羅堰
乙卯太陰氐宿
三月壬午太陰氐宿
七月庚辰太白右執法
公元1344年
至正四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四年十二月壬戌太陰外屏
至正七年星變
公元1347年
《元史·順帝本紀七年七月丙辰太陰壘壁陣
十一月庚戌太陰天廩
公元1348年
至正八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八年二月庚辰太陰軒轅
癸未太陰平道
三月丙辰太陰建星
八月丙子太陰壘壁陣
九月己未太陰靈臺
公元1349年
至正九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九年正月庚戌太白建星
辛亥太白《志》太陰平道
二月甲申太陰建星
三月己亥太白壘壁陣
七月丙午太陰壘壁陣
癸丑太陰天關
九月丙戌熒惑靈臺
十一月戊辰太陰畢宿
庚辰太白壘壁陣
公元1350年
至正十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十年正月壬申太陰熒惑
甲戌隕石棣州色黑中微金星;先有聲西北來,至州北二十里乃隕。
二月辛丑太陰平道
甲辰太陰鍵閉
三月己卯熒惑太微垣。
四月丙午太白鬼宿
六月壬子星大如月,入北斗,震聲若雷,三日復還
七月辛酉太陰房宿
辛未太白晝見
丁丑太白晝見
九月癸丑朔太白晝見
壬戌熒惑天江
十月癸巳歲星軒轅
丙申太陰昴宿
十一月戊辰太陰鬼宿
是月三星隕于耀州,化為石,如斧形,削之有屑,擊之有聲
十二月乙未太陰鬼宿
 按五行志》十年正月甲戌棣州白晝空中有聲西北而來,距州二十里隕于地,化為石,其色黑,微有金星散布其上。
有司以進,遂藏之司天監
十一月冬至夜陝西耀州星墜西原光耀燭地,聲如雷鳴者三,化為石,形如斧,一面如鐵,一面如錫,削之有屑,擊之有聲
至正十一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十一年正月丙辰辰星牛宿
丁卯蘭陽縣紅星如斗,自東南西北,其聲如雷。
二月庚寅太陰鬼宿
乙未太陰太微
丁酉太陰亢宿
三月丁卯太陰東咸
戊辰太陰天江
七月己未太陰犯斗宿。
壬戌太陰右執法
己巳太白左執法
熒惑鬼宿
八月乙酉太陰天江
九月乙卯辰星左執法
丁巳太白房宿
戊辰太陰鬼宿
十月戊寅熒惑太微垣。
辛巳太陰犯斗宿。
乙酉太白犯斗宿。
己丑太白晝見熒惑犯歲星。
辛卯太白犯斗宿。
癸巳歲星右執法
丙午熒惑左執法
十一月癸丑,有星孛婁宿
甲寅孛星見于胃宿。
乙卯丙辰,亦如之。
丁巳太陰犯填星,孛星見于畢宿
十二月丙子朔太白晝見
丁丑太白經天
庚辰太白經天是夜,犯壘壁陣
甲申太陰犯填星。
丙戌太白經天是夜,復犯壘壁陣
辛卯太白經天壬辰,復如之。
丁酉太白晝見太陰熒惑
庚子太白經天辰星天江
辛丑太白經天
壬寅太白晝見
 按天文志》十一年七月甲子太陰壘壁陣東方第一星。
十一月辛亥孛星見于奎宿
丙辰孛星現于昴宿
丁卯太白晝見
庚午歲星晝見
十二月辛卯太白經天
甲午,復如之。
公元1352年
至正十二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十二年正月乙丑太陰熒惑
乙巳歲星右執法
二月庚寅太陰太微垣。
癸巳太陰氐宿
三月戊午太陰進賢
壬戌太陰東咸
戊辰太白晝見
五月癸酉朔太白犯填星。
六月辛亥太白井宿
七月丁酉辰星靈臺
八月丁卯太白犯歲星。
九月壬辰太陰軒轅
十月戊午太陰鬼宿
甲子太陰犯歲星。
乙丑太陰亢宿
十一月庚寅太陰太微垣。
公元1353年
至正十三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十三年正月乙酉太陰太微垣。
戊戌熒惑太白辰星聚于奎宿
二月己酉太陰軒轅
庚戌太白熒惑
壬子太陰太微垣。
四月辛丑太白井宿
辛亥太陰房宿
五月乙亥太陰犯歲星。
七月戊辰太白晝見
九月庚寅太陰熒惑
壬辰太白經天熒惑左執法
庚子太白經天
十月甲辰歲星氐宿
癸亥太白亢宿
十一月壬申太陰壘壁陣
十二月丁酉太白東咸
庚子熒惑氐宿
丁巳太陰犯心宿。
公元1354年
至正十四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十四年正月乙丑熒惑犯歲星。
丁卯太白建星
癸酉熒惑房宿
二月戊午太白壘壁陣
六月甲辰太陰斗宿
七月乙丑太陰角宿
壬午太陰昴宿
十月壬子太陰太微垣。
十一月丙子太陰鬼宿
十二月己亥太陰昴宿
至正十五年星變
公元1355年
《元史·順帝本紀十五年正月戊辰太陰五車
辛未太陰鬼宿
閏正月丙午《志》丁未太陰犯心宿。
丙辰太白經天
三月庚寅太陰五車
丙申太陰房宿
癸丑太白經天
六月癸亥太白經天
八月戊寅太白經天
九月己丑太白太微垣。
十月己未太陰壘壁陣
癸酉太陰軒轅
十一月甲申《志》乙酉熒惑氐宿
庚寅填星退犯井宿
己亥太陰鬼宿
十二月壬子朔《志》癸丑熒惑房宿
 按天文志》十五年九月乙丑太白晝見
庚寅太白晝見
公元1356年
至正十六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十六年正月己丑太陰昴宿
五月壬辰太白鬼宿癸巳,亦如之。
甲午太陰斗宿
丁酉太陰壘壁陣
七月丁酉太陰壘壁陣
八月丁卯太陰昴宿
甲戌彗星張宿,色青白,彗指西南長尺餘,至十二月戊午始滅。
冬十月丁未大名路有星如火,從東南流,芒尾如曳篲,墮地有聲火燄蓬勃久之乃息,化為石,青黑色,光瑩,形如狗頭,其斷處如新割者,命藏于庫。
壬辰太陰井宿
十一月丁亥流星酒杯,色青白,尾跡約長五尺餘,光明燭地,起自東北東南行,沒于近濁,有聲如雷。
壬辰太陰井宿
 按天文志》十六年四月癸亥熒惑壘壁陣西方四星
八月甲戌彗星見于正東,如軒轅左角大,色青白,彗指西南,約長尺餘,測在張宿十七度一十分,至十月戊午滅跡西北行四十餘日。
 又按《志》冬十一月大名路大名縣有星如火,自東南流,尾如曳篲,墜入于地,化為石,青黑光瑩,狀如狗頭,其斷處類新割者。
有司以進,太史驗視云天狗也,命藏于庫。
至正十七年星變
公元1357年
《元史·順帝本紀十七年二月癸丑太陰五車
三月甲申太陰鬼宿
壬辰歲星壘壁陣
七月癸未太白鬼宿
甲申太陰犯斗宿
丁亥填星鬼宿
八月癸卯填星鬼宿太白軒轅
己酉歲星壘壁陣西方第六星。
甲子太陰五車
閏九月癸卯,有飛星如盂青色光燭地,尾約長尺餘,起自王良,沒于勾陳
丙午太陰犯斗宿
庚申太陰井宿
十月乙亥熒惑氐宿
甲申太陰昴宿
十二月庚午熒惑天江
戊寅太白犯歲星。
甲申太陰鬼宿
丁亥歲星壘壁陣
庚寅太白壘壁陣《志》庚辰甲申前〉
癸巳太陰犯心宿
己亥流星如金星大,尾約長三尺餘,起自太陰近東而沒,化為青白氣。
公元1358年
至正十八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十八年正月辛丑填星鬼宿
丙午太陰昴宿
二月乙亥填星鬼宿
四月辛卯太白犯鬼。
五月壬寅太白犯填星。
壬子丁未太陰犯斗
戊申太白晝見
八月壬申太陰掩心
甲申,掩昴。
十月己卯十一月丙午太陰犯昴,太白犯房。
辛酉太陰掩心
十二月戊寅癸未太白經天
戊子太陰犯房。
 按天文志》十八年三月丁卯太白在井失行于北,熒惑壘壁陣
十二月戊寅癸未太白生黑芒。
公元1359年
至正十九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十九年正月辛丑太陰犯昴。
癸丑流星酒杯大,有聲如雷。
三月庚戌太陰犯房。
五月丙申熒惑犯鬼。
丙午太陰天江
丁未犯斗
七月丁酉太白上將
甲辰,犯右執法
己酉,犯左執法
九月甲寅,犯天江
十月壬申犯斗
辛巳流星大如
十二月戊辰太白壘壁陣
 按五行志》十九年四月己丑建寧路甌寧縣星墜于營前,其聲如雷。
公元1360年
至正二十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二十年己亥太陰犯井。
三月彗星見。
四月丁卯太陰明堂
癸酉,犯東咸
五月乙亥流星大如
六月癸巳太白犯井。
戊戌太陰建星
七月乙丑,犯井宿
戊戌,犯建星
八月辛卯,犯天江
壬辰填星太微
甲辰太陰犯井。
公元1361年
至正二十一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二十一年春正月庚申太陰犯歲星。
二月癸未朔填星退犯太微垣。
壬寅太陰天江
三月丙辰,犯井。
庚辰熒惑鬼宿
五月壬戌太陰犯房。
癸酉太白軒轅
甲戌熒惑太白
六月乙未熒惑歲星太白于翼
戊戌太陰雲雨
甲辰太白晝見
十一月庚戌太陰建星
癸亥,犯井。
壬申,犯氐。
至正二十二年星變
公元1362年
《元史·順帝本紀二十二年正月戊申太白建星
乙卯填星左執法
二月己卯太白壘壁陣
乙酉彗星見于危。
丁酉彗星離宮
三月戊申彗星不見星形,有白氣,掃大角
壬子彗星行過太陽前,無芒在昴至戊午滅。
四月丙子長星見虛、危,四十餘日滅。
丁亥熒惑太陽三十九度,當出不出。
五月辛酉太陰建星
六月辛巳彗星紫微垣
戊子彗星上宰
七月乙卯彗星滅跡
丙辰熒惑西方,成白氣移時乃滅。
八月癸巳太白《志》太陰畢宿
九月丁未太白亢宿
己酉太陰犯斗宿。
丁亥歲星軒轅
丙寅熒惑鬼宿
己巳,有流星酒杯,色青白光明燭地
熒惑鬼宿積尸氣。
十月己卯太陰牛宿
丁亥辰星亢宿
戊子太陰畢宿
十二月壬辰太陰角宿
至正二十三年星變
公元1363年
《元史·順帝本紀二十三年正月庚戌歲星軒轅
二月戊戌太白晝見
庚子,亦如之。
三月辛丑朔彗星東方經月乃滅。
丙辰太白氐宿
四月辛丑熒惑犯歲星。
庚申歲星軒轅
五月壬午太白晝見
甲午,亦如之。
乙未熒惑右執法
六月庚戌星隕濟南
乙卯太白井宿
壬戌太白晝見,夜犯井宿
七月乙酉太白晝見
星墜慶元路西北,聲如雷,光芒數十丈,久之乃滅。
八月壬寅太白軒轅
乙巳太陰建星
丁未太白軒轅
己酉太白晝見
丙辰太陰畢宿
己未太白晝見
辛酉太白犯歲星。
乙丑太白右執法
九月辛未太白左執法
乙亥歲星右執法
丁丑辰星犯填星,丁亥太白犯填星。
辰星亢宿
十月癸卯太白氐宿
戊午太白房宿
十一月癸未太陰軒轅歲星左執法
 按天文志》二十三年七月乙酉太白晝見
丙戌辛卯,皆如之。
八月己酉太白晝見
壬子,亦如之。
 按五行志》二十三年六月庚戌益都臨胊縣龍山星墜入于地,掘之深五尺,得石如磚,褐色,上有星如銀,破碎不完。
公元1364年
至正二十四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二十四年正月戊寅太白軒轅
二月壬子歲星左執法
癸丑太陰西咸池。
四月乙未太陰西咸池。
癸丑太白井宿
甲戌太白鬼宿
乙亥,又犯積尸氣,歲星左執法
六月癸卯三星晝見白氣橫突其中
甲辰河南府大星見南方,光如晝
丁未大星隕,照夜如晝,及旦,黑氣晦暗如夜。
丁巳太白右執法
秋七月癸亥太白歲星合于翼宿
甲子歲星左執法
八月熒惑鬼宿
九月乙丑太白晝見
甲申太陰軒轅
冬十月丙午太陰畢宿
己酉太陰井宿
十二月乙卯太陰太白
天文志》二十四年正月癸酉太陰畢宿大星
戊寅太陰軒轅右角
二月壬子歲星去年九月
九日東行,入右掖門,犯右執法
端門留守三十餘日,犯左執法
逆行端門西出右掖門,又犯右執法太陰西咸南第一星
四月丁未太陰西咸南第一星
癸丑太白入犯井宿東扇北第一星
五月甲戌太白鬼宿西北星。
乙亥,又犯積尸氣。
歲星入犯右執法
六月丁巳太白右執法
七月癸亥太白歲星相合于翼宿,二星相去八寸餘。
甲子歲星左執法
八月丁未熒惑入犯鬼宿積尸氣。
九月乙丑太白晝見
甲申太陰軒轅右角
戊子熒惑入犯軒轅大星
十月丙午太陰畢宿大星
己酉太陰井宿東扇南第一星
丙辰太白犯斗宿西第二星
十二月乙卯太陰太白
 按五行志》二十四年六月癸卯冀寧路保德州三星晝見,有白氣橫突其中
公元1365年
至正二十五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二十五年正月丙寅《志》丁卯太白晝見
戊辰,亦如之。
甲戌太白建星
二月丙午太陰犯填星。
三月戊辰太白壘壁陣
四月壬子熒惑靈臺
五月辛酉熒惑太微垣。
七月丁丑填星歲星熒惑聚于角、亢。
太陰畢宿
己卯太陰畢宿
八月乙未太陰建星
己亥太白《志》太陰壘壁陣
九月丁丑太陰井宿
十月辛卯熒惑天江
己酉熒惑犯斗宿,太陰右執法
庚戌太陰太微垣。
閏十月戊辰太白辰星熒惑聚于斗宿
太陰畢宿
壬申太白辰星
十一月己丑太白熒惑太陰壘壁陣
丙申太陰畢宿
癸卯太陰太微垣。
十二月癸亥太陰畢宿
庚午歲星房宿
辛未太陰右執法
 按天文志》二十五年正月太陰畢宿右股東第四星
五月辛酉流星酒杯大,色青白光明燭地,起自房宿之側,緩緩西行,沒于太微右執法之下。
十二月丙辰太陰太白
公元1362年
《明外史·明玉珍傳》玉珍僭即皇帝位於重慶國號大夏
是歲,元至正二十二年也,越三年冬,蜀中星如雨
明年春玉珍病革,遂卒,凡立五年
公元1366年
至正二十六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二十六年秋七月辛巳大星如斗,自西南而落。
甲午太白經天
丙午太白經天
九月辛丑孛星見東北方
 按天文志》二十六年正月戊戌太陰太微西垣上將
辛丑太陰亢宿距星。
二月戊午太陰畢宿大星
丁丑歲星退行,犯房宿北第一星
歲星鉤鈐
三月甲午太陰左執法
四月己未太陰軒轅大星
乙丑太陰西咸西第一星
丙子太白入犯鬼宿積尸氣。
六月癸酉流星酒杯大,色青白,尾跡約長尺餘,起自心宿之側,東南行,光明燭地,沒于近濁。
七月丁酉熒惑鬼宿積尸氣。
甲辰太白晝見
丙午丁未戊申,皆如之。
八月辛亥太白晝見
己未太陰牛宿三星
庚午歲星鉤鈐
乙亥太陰軒轅大星
九月壬辰太白太微右執法
庚子孛星見于紫微垣北斗權星之側,色如粉絮,約斗大,往東南行,過犯天棓星。
辛丑孛星測在尾十八度五十分。
壬寅孛星測在女二度五十分。
癸卯孛星測在女九度九十分。
甲辰孛星測在虛初度八十分。
太陰太微西垣上將
乙巳孛星紫微垣北斗權星玉衡之間在于軫宿東南行,過犯天棓,經漸臺輦道,去虛宿壘壁陣西方星,始消滅焉。
丙午熒惑太微西垣上將
十一月乙酉太白犯填星。
丁亥太白房宿北第一星
戊子熒惑太微東垣上相太白鍵閉
己丑流星酒杯大,分為三星,緊相隨前星色青明,後二星色赤,尾跡約長二丈餘,起自東北緩緩西南行,沒于近濁。
庚寅太陰畢宿右股北第四星
丙申太白歲星辰星聚于尾宿。
庚子太陰太微東垣上相
辛丑填星房宿北第一星
甲辰太白犯歲星。
十二月戊子太陰畢宿大星
庚申太陰井宿西扇北第二星
乙丑太陰軒轅左角
丙寅太陰太微西垣上將
辛未太陰西咸西第一星
甲戌太陰建星西第三星
公元1367年
至正二十七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二十七年秋七月丁酉絳州星隕光耀如晝
 按天文志》二十七年正月癸巳太陰太微西垣上將
二月乙卯太陰井宿西扇北第二星
三月辛巳填星退犯鍵閉星。
四月丙寅太陰壘壁陣西方四星
六月乙卯太陰氐宿東北星。
辛未太陰井宿西扇北第二星
七月壬辰熒惑氐宿東南星。
丙申太陰畢宿大星
己亥太陰井宿東扇南第二星
八月庚戌熒惑房宿北第二星
癸丑太陰建星西第二星
九月丁丑填星房宿北第一星熒惑天江南第二星
乙酉太陰壘壁陣東方第六星。
辛卯填星鍵閉太陰犯畢大星
癸巳太陰井宿西扇北第二星
丁酉熒惑犯斗宿西第二星
十月戊午太陰畢宿右股西第二星
辛酉太陰井宿東扇南第三星
癸亥太陰鬼宿西南星。
丁卯歲星太白熒惑聚于斗宿
十一月戊寅太白晝見
庚辰太陰壘壁陣東方南東第一星。
公元1368年
至正二十八年星變
《元史·順帝本紀二十八年正月庚寅彗星見于昴、畢之間。
三月庚寅彗星見于西北
是月,有星流東北眾小星隨之,其聲大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