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七十一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
 第一百七十一卷目錄
 國號部彙
  陶唐氏帝堯一則
  有虞氏帝舜一則
  夏后氏大禹一則
  成湯一則 盤庚一則
  武王一則
  始皇帝一則
  高帝一則
  文帝一則
  武帝一則
  武帝一則
  南齊高帝一則
  武帝一則
  武帝一則
  北魏〈道武帝天興一則
  北齊文宣帝一則
  北周孝閔帝一則
  文帝一則
公元684年
  高祖一則 中宗嗣聖一則 神龍一則
  後梁〈太祖開平一則
  後唐〈莊宗同光一則
  後晉〈高祖天福一則
  後漢高祖一則
  後周〈太祖廣順一則
公元947年
  遼〈太宗大同一則
  宋〈太祖建隆一則
  金〈太祖收國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明〈太祖洪武一則
 國號總論
  白虎通〈號〉
 國號紀事
 國號雜錄
皇極典第一百七十一卷
國號部彙
陶唐氏
帝堯建國號曰唐。
史記·五帝本紀不載。
劉恕外紀》堯年十三,佐摯封植受封於陶。
年十五,改國於唐,故號陶唐氏
有虞氏
帝舜建國曰虞
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
〈注〉索隱曰:虞,國名。
尚書·孔序注》帝舜姓姚氏國號有虞
《路史》帝舜有虞氏其先國於虞,始為虞氏。
夏后氏
大禹建國號曰夏。
史記·夏本紀:禹即天子位,南面天下國號夏后
《路史》禹封高密處於櫟,是為有夏,曰夏伯
〈注〉王充云:堯以唐侯嗣位,舜以虞地得達,禹繇夏起,湯自商興,皆本興昌之地為號,重本不忘始也。
商成湯建國號曰商。
史記·殷本紀不載。
通鑑前編:商王踐天子位,於亳定都建國號曰商。
盤庚國號曰殷。
書經·盤庚上》盤庚于殷。
蔡傳周氏曰:商人稱殷,自盤庚始。
自此以前,惟稱商。
盤庚之後於是殷商兼稱,或只稱殷。
史記·殷本紀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河南,復居成湯故居,迺五遷,無定處。
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
盤庚告諭諸侯大臣乃遂河南,治亳。
〈注〉鄭元曰:治於亳之殷地,商家自此徙,改號曰殷。
竹書紀年成湯注:商人後改天下之號曰殷。
王定天下,仍太王之國號曰周。
史記·周本紀不載。
尚書·孔序注》周武王,有天下號也。
通鑑前編殷王小乙,二十有六,祀古公亶父,自豳遷於岐,改國號曰周。
始皇帝天下,仍周封號曰秦。
史記·秦始皇本紀不載。
《秦本紀秦非子居犬丘。
周孝王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
孝王曰:昔醫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
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附庸
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高帝建國號曰漢。
史記·漢書·高帝本紀不載。
《魏書·崔元伯傳元伯黃門侍郎,議曰:漢王定三秦,滅強楚,遂以漢為號。
文帝受漢禪,仍漢封號曰魏。
公元213年
《魏志·武帝本紀漢獻帝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
 按文帝本紀注·獻帝傳》曰:辛未,魏王登受禪公卿列侯陪位燎祭天地五嶽四瀆,曰:漢歷世二十有四踐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窮王綱不立,五緯錯行,靈祥並見,推術數者,占之古道,咸以為天之歷數,運終茲世,凡諸嘉祥民神之意,比有漢數終之極,魏家受命之符。
漢主神器宜授於臣,憲章有虞致位
祗承皇象敢不欽承
謹擇元日登壇受帝璽綬告類於爾大神:唯爾有神尚饗永吉兆民之望,祚於有魏世享
武帝受魏禪,仍魏封號曰晉。
公元258年
《晉書·文帝本紀魏甘露三年五月天子封帝為晉公晉國置官司焉。
 按武帝本紀泰始元年冬十二月景寅,設壇於南郊百僚在位,柴燔告類於上帝曰:魏帝稽協皇運紹天明命以命炎。
魏室多故幾於顛墜,實賴有晉匡拯之德,用獲保厥肆祀弘濟艱難,此則晉之大有造於魏也。
誕維四方,罔不祗順,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永答眾望
武帝受晉禪,仍晉封號曰宋。
公元416年
《宋書·武帝本紀晉義熙十二年十月天子詔:高祖進位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宋公
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卯,設壇於南郊,即皇帝位,柴燔告天。
策曰:晉帝以卜世告終曆數有歸,欽若景運,以命於
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用酬萬國之情。
隆天保,永祚於有宋
明靈是饗
玉堂鑑綱》武帝太尉封宋王,受恭帝禪,國號宋。
南齊
高帝受宋禪,仍宋封號曰齊。
公元479年
南齊書·高帝本紀宋昇明三年三月甲辰,宋帝詔太祖進位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齊公
四月癸酉,詔進齊公爵為王。
辛卯,宋帝禪位,詔曰:相國齊王天誕𠮏聖,河嶽炳靈,拯傾扶危,澄氛靖亂獄訟去宋,謳歌適齊。
天之曆數,皎焉攸徵。
遜位別宮,敬禪於齊。
建元元年夏四月甲午,上即皇帝位於南郊
《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三年蕭道成廢其主劉準而僣立,自號曰齊。
武帝受齊禪,仍齊封號曰梁。
公元501年
《梁書·武帝本紀齊中興元年十二月,齊帝詔高祖進位
相國百揆封十郡為梁公
天監元年夏四月丙寅高祖皇帝位於南郊
設壇柴燔,告類於天曰:齊氏以曆運斯既,否終則亨,欽若天應,以命於
敬簡元辰,恭茲大禮升壇受禪告類上帝,克播休祉,以弘盛烈,式傳厥後,用永保於我有梁。
明靈是饗
《魏書·宣武帝本紀景明三年夏四月蕭衍廢其主寶融而僣立,自稱曰梁。
武帝受梁禪,仍梁封號曰陳。
公元557年
陳書·武帝本紀梁太平二年九月,梁帝詔進高祖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陳公
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高祖皇帝位於南郊柴燎告天曰:梁氏圮剝薦臻曆運有極,欽若天應,以命於霸先
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用答民心,永保於我有陳。
明靈是饗
北齊書·文宣帝本紀天保八年陳霸先弒其主方自立,是為陳。
北魏
公元398年
道武帝天興元年,詔建國號曰魏。
《魏書·道武帝本紀天興元年六月丙子,詔有司議定國號
群臣曰:昔周秦以前,世居所生之土,有國有家,及王天下,即承為號。
自漢以來,罷侯置守,時無世繼,其應運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資。
國家萬世相承,啟基雲代
臣等以為若取長遠,應以代為號。
詔曰:昔朕遠祖,揔御幽都控制遐國,雖踐王位未定九州
逮於朕躬,處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諸華之主。
民俗雖殊,撫之在德,故躬率六軍掃平中土凶逆蕩除遐邇率服
宜仍先號,以為魏焉。
布告天下,咸知朕意。
北史·崔宏傳》黃門侍郎,與張袞總機要,草創制度
時詔有司議國號
宏議曰:三皇五帝立號也,或因所生之土,或以封國之名。
故虞、商、周始皆諸侯,及聖德既隆,萬國宗戴,稱號隨本,不復更立
商人屢徙,改號曰殷。
然猶兼行,不廢始基之號。
《詩》殷商之旅,此其義也。
國家雖統北方廣漠之土,逮於陛下應運龍飛
雖曰舊邦受命維新
以是登國之初改代曰魏。
慕容永奉進魏土。
大名州之上國,斯乃革命徵驗利見元符也。
臣愚以為宜號為魏。
道武從之,於是稱魏。
北齊
文宣帝受魏禪仍魏封號曰齊。
公元550年
北齊書·文宣帝本紀魏武定八年三月辛酉進封齊王
夏五月戊午,即皇帝位於南郊柴燎告天曰:魏卜世告終上靈厭德,欽若昊天,允歸大命,以禪於臣
敬簡元辰升壇受禪肆類上帝,以答萬國之心,永隆嘉祚,保祐有齊,以被於無窮之祚。
北周
孝閔帝受魏禪,仍魏封,號曰周。
公元556年
《周書·孝閔帝本紀魏恭帝三年十二月丁亥,魏帝詔以岐陽之地封帝為周公
庚子禪位於帝。
元年春正月辛丑,即天王位。
戊申,詔曰:上天有命,革魏於周,致予一人受茲大號
文帝受周禪,仍周封,號曰隋。
公元580年
《隋書·文帝本紀周大象二年五月靜帝即位
九月,封高祖隋國公
大定元年二月,周帝禪位於隋。
高祖受隋禪,仍周封,號曰唐。
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玉堂鑑綱》帝祖虎仕西魏有功封隴西公
父昺,於周世封唐公
襲爵
隋末,起兵,受恭帝禪,國號唐。
公元前200年
中宗嗣聖七年太后臨朝稱制,改國號曰周。
〈即武后天授元年
公元684年
唐書·武后本紀:后專寵與政高宗崩,皇太子即位
尊后為皇太后臨朝稱制
光宅元年二月戊午廢皇帝廬陵王幽之
天授元年九月壬午,改國號周。
通鑑綱目嗣聖七年侍御史傅游藝上表,請改國號曰周,賜皇帝姓武氏。
太后不許
游藝給事中
於是百官宗戚百姓,合六萬餘人,俱上表游藝所請。
太后可之
則天樓,赦天下,以唐為周。
公元705年
神龍元年中宗復即帝位復國號曰唐。
公元684年
唐書·中宗本紀中宗皇帝位,皇太后臨朝稱制
嗣聖元年正月廢居均州,又遷於房州
聖曆二年,復為皇太子
太后老且病。
神龍元年正月張柬之等以羽林討亂
甲辰皇太子監國
丙午,復於位。
二月甲寅復國號唐。
後梁
公元907年
太祖開平元年建國號曰梁。
五代史·梁太祖本紀開平元年夏四月甲子皇帝即位
國號梁。
後唐
公元923年
莊宗同光元年,即皇帝位。
國號曰唐。
五代史·唐莊宗本紀同光元年夏四月己巳皇帝即位國號唐。
公元926年
通鑑綱目唐莊宗同光四年夏四月,有司議即位禮。
李紹真、孔循以為,唐運已盡,宜自建國號。
監國左右何謂國號
對曰:先帝賜姓於唐,為唐復讎,故稱唐。
今梁朝之人,不欲殿下稱唐耳。
監國曰:吾年十三,事獻祖獻祖吾宗屬,視吾猶子
又事武皇先帝,垂五十年。
經綸攻戰未嘗不預
武皇基業,則吾之基業也。
先帝天下,則吾之天下也。
安有同家而異國乎。
李琪曰:若改國號,則先帝遂為路人梓宮安所托乎。
不惟殿下不忘三世舊君,吾曹為人臣者,能自安乎。
前代旁支入繼,多矣。
宜用嗣子柩前即位之禮。
眾從之。
監國服斬衰於柩前,即位
百官縞素
既而御袞冕,受冊
百官吉服稱賀
後晉
公元936年
高祖天福元年建國號曰晉。
五代史·晉高祖本紀天福元年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國號晉。
《遼史·太宗本紀天顯十一年冬十月甲子,封敬瑭晉王
丁卯,召至,賜坐,上從容語之曰:吾三千里舉兵而來一戰而勝,殆天意也,觀汝雄偉弘大,宜受茲南土,世為我舊輔。
遂命有司設晉陽備禮冊命
十一月丁酉,冊敬瑭大晉
後漢
高祖建國號曰漢。
公元947年
五代史·漢高祖本紀不載。
《遼史·太宗本紀大同元年二月辛未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自立為帝,國號漢。
通鑑綱目漢高祖天福十二年,晉主知遠大梁諸鎮多降。
始改國號曰漢。
仍稱天福年。
曰:余未忘晉也。
後周
公元951年
太祖廣順元年建國號曰周。
五代史·周太祖本紀廣順元年春正月丁卯皇帝即位國號周。
公元947年
太宗大同元年建國號曰遼。
《遼史·太宗本紀大同元年二月丁巳建國大遼
公元960年
太祖建隆元年建國號曰宋。
《宋史·太祖本紀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巳,定有天下之號曰宋。
公元1115年
太祖收國元年建國號曰金。
金史·太祖本紀收國元年正月壬申朔,即皇帝位。
上曰: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
賓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
金之色白完顏部尚白
於是國號大金
禮志收國元年春正月壬申朔,諸路官民耆老畢會,議創新儀,奉上皇帝位。
离合懣、宗翰乃陳耕具九,祝以闢土養民之意。
復以良馬九隊,隊九匹,別為色,并介弓矢矛劍奉上
國號大金,建元收國
公元1271年
世祖至元八年建國號曰元。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八年十一月壬戌建國號曰大元,詔曰: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紀統
肇從隆古匪獨我家
且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
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大以殷中。
世降以還,事殊非古。
乘時而有國,不以利而制稱。
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
是皆徇百姓見聞狃習,要一時經制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
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
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大業,宜早定於鴻名
古制當然,於朕心乎何有
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
大冶流形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寧萬邦,尢切體仁之要。
事從因革道協天人
於戲
稱義而名,固匪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負於投艱
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公元1368年
太祖洪武元年建國號曰明。
《明昭代典則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太祖皇帝位。
詔曰:朕惟中國之君,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
傳及子孫,百有餘年。
今運既終海內疆土豪傑分爭
朕本淮右庶民上天眷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致英賢左右
兩淮兩浙江東江西湖湘漢沔,閩廣山東,及西南諸郡,各處寇攘,屢命大將軍與諸將校奮揚威武,已皆戡定民安田里
今文大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尊朕為皇帝
以主黔黎,勉徇餘情。
吳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天地鍾山之陽,即皇帝位於南郊
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
吳二年洪武元年
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國號總論
白虎通》
《號》
夏殷周者,有天下大號也。
百王同天下,無以相別改制天下大禮號以自別於前所以表著己之功業也。
必改號者,所以天命已著,欲顯揚己於天下也。
己復襲先王之號,與繼體守文之君,無以異也。
不顯不明,非天意也。
受命王者,必擇天下美號,表著己之功業明當致施是也
所以自表克於前也
不以姓為號,何。
姓者,一字之稱也,尊卑所同也。
諸侯各稱一國之號,而有百姓矣。
天子至尊,即備有天下之號,而兼萬國矣。
夏者,大也明當守持大道殷者中也。
當為中和之道也。
聞也,見也,謂當道著見中和之為也。
周者,至也,密也,道德周密無所不至也。
何以知,即政立號也。
《詩》云:命此文王,于周于京。
此改號為周,易邑為京也。
春秋傳》曰:王者受命,而王必天下美號,以自號也。
五帝無有天下之號,何。
五帝大能禪,以民為子,成於天下無為立號也。
或曰、虞者,號也。
蕩蕩也。
蕩蕩者,道德大之貌也。
虞者,樂也,言天下有道,人皆樂也。
論語曰:唐虞之際,帝嚳天下號曰高辛
顓頊天下號曰高陽
黃帝天下號曰有熊者,獨宏大道德也。
高陽者,陽猶明也,道德高明也。
高辛者,道德大信也。
國號紀事
《魏志·文帝本紀注》太史丞魏代漢見讖緯魏王曰:春秋佐助期》曰:漢以許昌天下
故白馬令李雲上事曰:許昌見於當塗高當塗高者當昌於許。
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是也當道高大者魏。
當代漢。
今魏基昌於許,漢徵絕於許,乃今效見,如李雲之言,許昌相應
公元305年
《晉書·惠帝本紀永興二年六月李雄僣即皇帝位,國號
公元306年
通鑑綱目晉惠帝光熙元年六月成都王成皇帝國號大成
〈按:華陽國志國號太武《蜀錄》作大成〉前趙錄》劉淵大單于,有眾五萬,都於離石
曰:帝王豈有常哉,惟德所授耳。
今見眾十萬,皆一當晉十,鼓行而摧亂,晉如拉枯耳。
上可成漢高之業,下不失魏武
雖然未必同我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於人心
是以昭烈崎嶇一州之地,而能抗衡天下
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
今且可稱漢,尊後主,以懷民望
為壇南郊,僣即漢王位,國號漢,追尊安樂公禪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公元319年
光初二年六月劉曜宗廟社稷南北郊長安下令曰:蓋聞王者之興,必禘始祖
皇家之先,出自夏后,居於北方,世跨燕朔
光文以漢有天下歲久恩德結於庶民,故立漢祖宗之廟,以懷民望
昭武因循,遂未悛革
今欲除宗廟,改國號,御以大單于太祖,亟議以聞。
於是太保司空呼延晏等,議曰:今宜承晉母子傳號,以光文本封盧奴中之屬城
陛下勳功茂於平洛終於中山
中山分野大梁趙也,宜革稱大趙,以水行承晉金行國號曰趙。
從之。
通鑑綱目晉元帝太興二年冬十一月石勒趙王位,稱元年,是為後趙
公元337年
前燕錄》咸康三年春正月慕容皝昌黎郡
九月鎮軍左長史封奕等,以任重位輕,宜稱燕王
群議
公元338年
《晉書·成帝本紀咸康四年夏四月李壽李期,僣即偽位,國號漢。
通鑑綱目晉咸康四年,成主李期驕虐日甚,所誅殺大臣多不自安
尤忌漢王壽威名,使出屯涪。
不免每當入朝,常詐為邊書,辭以警急
初,巴西處士龔壯,父叔皆為李特所殺。
欲報仇,積年除喪
壽數禮辟之,不應而往
自安之策。
曰:蜀民本皆晉臣節下,若能發兵西取成都稱藩於晉,則福流子孫,名垂不朽豈徒今日之禍而已
然之。
遂襲成都
世子勢,為翊軍校尉開門納之。
遂克成都屯兵宮門,奏殺大臣數人,縱兵大掠,數日乃定。
太后任氏,令廢縣公幽之
縊而卒。
羅恆、解思明等,勸壽如策。
用任調等言,遂自稱帝,改國號曰漢。
公元350年
後趙錄》:石閔,虎之養孫。
晉永和六年,閔既殺鑒,司徒申鍾、司空郎闓等四十八人,共上尊號,閔於是僣即皇帝位於南郊
閔欲滅去二石之號,下令曰:孔子曰:死姓而王七月者,七十有三國
趙李讖書炳然,且德星鎮衛,宜改國號曰魏。
〈一作衛
公元351年
前秦錄》皇始元年春正月苻健師將軍左長史元碩等,請依劉備漢中王故事,表侍中大都督關中諸軍事大將軍大單于秦王
怒曰:吾豈堪為秦王邪。
且晉使未返,我官位輕重,非汝曹所知也。
既而密使梁安諷、元碩等,上尊號,偽讓再三然後許之。
丙辰,僣即天王位於南郊國號大秦
公元386年
後秦錄》建初元年五月姚萇僣即皇帝位於長安國號大秦
公元385年
通鑑綱目晉太元十年春正月,燕慕容沖稱帝阿房,是為西燕
九月乞伏國仁自稱單于,置將相,分其地置十二郡,築勇士城而都之。
秦封以為宛川王,是為西秦
公元396年
晉太元二十一年六月三河王光自稱涼天王國號大涼。
《潛確類書慕容垂,皝子,苻堅以為將軍
叛秦,稱王。
稱帝國號後燕
公元397年
《晉書·安帝本紀隆安元年二月呂光禿髮烏孤自稱大都督大單于國號南涼
錄》龍昇元年夏六月赫連勃勃僣號大夏天王大單于大赦境內殊死已下。
自以匈奴夏后氏苗裔國號大夏
時晉義熙二年也。
公元407年
《晉書·安帝本紀義熙三年六月姚興赫連勃勃僣稱天王朔方國號
公元409年
義熙五年秋七月姚興乞伏乾歸僣稱西秦王於苑川。
九月戊辰離班高雲雲將馮跋攻班,殺之。
僣即王位,仍號燕。
公元432年
《梁書·陶弘景傳》義師建康,聞議禪代弘景援引圖讖,數處皆成梁字,令弟子進之。
通鑑綱目魏太武帝延和元年方士祁讖奏,改代萬年
崔浩曰:昔太祖應天受命兼稱代魏,以法殷商
國家積德,當享年萬億不待假名以為益也。
纖之所聞,皆非正義,宜復舊號。
主從之。
公元526年
《魏書·孝明帝本紀孝昌二年九月辛亥葛榮都督廣陽王淵、章武王融于博野白牛邏,融歿于陣。
自稱天王號曰齊國
公元615年
《隋書·煬帝本紀大業十一年二月土谷王須拔反,自稱漫天王國號燕。
公元616年
通鑑綱目隋煬帝大業十二年十二月鄱陽賊帥操師乞自稱元興王攻陷豫章郡,以其鄉人林士弘大將軍,詔治書
侍御史劉子翊,將兵討殺之。
士弘代統其眾,與子翊戰,殺子翊,兵遂大振,至十餘萬人
自稱皇帝國號楚。
公元617年
創業起居注大業十三年二月己丑馬邑軍人劉武周太守王仁恭,據其郡自稱天子國號定楊。
唐書·竇建德傳》隋大業十四年建德始都樂壽號金城宮
宗城人獻元圭一,景城孔德紹曰:昔天以是授禹,今瑞與之侔,國宜稱
建德然之。
公元619年
通鑑綱目恭帝皇泰二年八月沈法興涼王,都毗陵
殘忍,專尚威刑,其下離怨
杜伏威歷陽陳稜江都李子通海陵,俱有窺江表之心。
子通江都,克之。
伏威
子通江都帝位國號吳。
《舊唐書·高祖本紀武德元年九月宇文化及魏州鴆殺秦王浩,僣稱天子國號許。
武德二年夏四月乙巳王世充越王侗位,僣稱天子國號鄭。
雲仙雜記則天初,稱周方具告冊文,有吏人大周字,上有兩仙童,長二三寸,執刀划削斯須
視之失去周字。
人知唐必復興。
公元895年
唐書·董昌傳》杭州人僖宗京師
累拜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爵隴西郡
自侈大。
客倪德儒曰:《越中祕記》言:羅平鳥,主越禍福
中和時,鳥見吳、越,四目三足,其鳴曰羅平天冊,民祀以禳難。
大王署名,文與鳥類。
即圖以示大喜
乾寧二年,即偽位,國號大越羅平
公元907年
冊府元龜天祐四年潞州行營使李思安奏,壺關縣庶穰鄉鄉人伐樹樹倒自分兩片,內有六字如左,書云:天十四載石進。
晉高祖即位,議者曰:天字四字兩畫,加之於旁,則丙字也。
四字去中之兩畫,加十字,則申字也。
即位之年,乃丙申也。
《易》云:晉者,進也。
國號大晉,皆符契焉。
公元903年
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許州舞陽人
天復三年八月,唐封建蜀王
四年,唐遷都洛陽改元天祐與唐隔絕而不知,故仍稱天復。
天復七年九月己亥皇帝位。
通正元年十二月,改明年元曰天漢國號漢。
天漢元年十二月復國號蜀。
公元876年
吳越世家錢鏐善射與槊,稍通圖諸書
唐乾符三年浙西裨將作亂石鑑鎮將董昌鄉兵討賊,表偏將,擊破之。
景福二年,拜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刺史
乾寧二年董昌反。
自稱皇帝國號羅平
乃以書告反狀聞。
昭宗下詔官爵封鏐彭城郡王
梁太祖即位封鏐吳越王
龍德元年,賜詔書不名
唐莊宗,賜玉冊金印
自稱吳越國王更名所居宮殿、府曰朝,官屬稱臣
南漢世家劉隱弟龑梁。
末帝即位封南海王
貞明三年,龑即皇帝位,國號大越改元乾亨
二年祀天南郊大赦境內,改國號漢。
公元926年
《閩世家王審知,唐封琅邪王
唐亡,梁太祖加拜審知中書令封閩王
審知卒。
子延翰立。
同光四年中國多故,延翰乃取司馬遷史記閩越王無諸傳示將吏曰:閩,自古王國也,吾今不王何待之有。
於是軍府將吏上書勸進
十月,延翰建國稱王,而猶稟唐正朔
審知養子建州刺史延稟,本姓周氏,自審知時與延翰不葉。
延翰立,以其弟延鈞泉州刺史延鈞怒。
二人因謀作亂
十二月,延稟、延鈞皆以兵入,執延翰殺之。
延鈞立,更名璘
即拜節度使封閩王
長興三年,璘上書言:楚王馬殷吳越王錢鏐皆為尚書令,今皆已薨,請授臣尚書令
不報,璘遂絕朝貢
皇帝位,國號閩。
王延政審知子也。
曦立,為淫虐延政數貽書諫之。
曦怒,遣杜建崇監其軍,延政逐之,曦乃舉兵延政,為延政所敗。
乃以建州建國
公元917年
通鑑綱目:梁主貞明三年秋八月清海武節度使劉巖皇帝國號越。
趙光裔楊潛李殷衡同平章事
冬十一月,越改國號漢。
公元919年
貞明五年,吳徐溫自以權重位卑,說吳王隆演曰:今大王與諸將,皆為節度使不相臨制
請建吳國,稱帝而治。
不許
嚴可求屢勸,以徐知詢徐知誥
知誥駱知祥謀出可求楚州刺史可求金陵,見說之曰:吾奉唐正朔,常以興復為辭。
朱李方爭,一旦李氏天下,吾能北面為之臣乎。
不若,先建吳國,以繫民望
大悅,復留可求參總庶政
至是,將吏藩鎮,請吳王稱帝
不許
四月朔,即吳國王位,大赦改元,建宗廟社稷,置百官宮殿文物,皆用天子禮
公元933年
五代史後蜀世家孟知祥蜀,唐長興四年冊封為蜀王
明年閏正月知祥皇帝位,國號蜀。
公元831年
南唐世家李昪,世本微賤,父榮,遇唐末之亂,不知所終
少孤,流寓濠、泗間,楊行密濠州得之,奇其狀貌,養以為子。
楊氏諸子不能容,行密以乞徐溫,乃冒姓徐氏,名知誥
楊溥僣號,拜太尉中書舍人
太和五年封齊王
已而、越諸國皆遣使勸進人望已歸。
天祚三年,建齊國,置宗廟社稷
十月遣攝太尉楊璘傳位國號齊,改元昇元。
二年四月徐氏諸王復姓謙抑不敢徐氏恩,下其議百官百官皆請,然後復姓李氏改名昪
自言唐憲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為徐州判司志生榮。
乃自以為建王四世孫,改其國號曰唐。
唐高祖太宗廟。
北夢瑣言莊宗晏駕明宗皇帝將相推舉
霍彥威孔循上言:唐運已衰,請改國號
明宗藩邸近侍曰:何為正朔
左右奏曰:先帝以錫氏宗屬,為唐雪冤,繼昭宗皇帝後,國號唐。
朝之舊人,不欲殿下稱唐,請更明號耳。
明宗泣下,曰:吾十三事獻祖,洎太祖先帝冒刃血戰,為唐室雪冤,身編宗屬
武皇功業,即吾功業也。
先帝天下,即吾天下也。
兄亡弟紹,於義何嫌。
運之衰隆,吾當自受。
於是不改正朔
人服獨見也。
公元937年
通鑑綱目晉高祖天福二年春正月,吳徐知誥齊國金陵
秋七月稱帝國號唐。
奉吳主為讓王
天福八年春二月,閩富沙王延政稱帝建州國號殷。
晉主開運二年春正月,閩之故臣共迎殷主延政,請歸福州,改國號曰閩。
延政以方有唐兵,未暇徙都,以從子繼昌福州,以指揮使王仁諷,將兵衛之。
《宋史·北漢世家劉繼元并州太原人
崇,漢祖之弟,漢初為太原尹、北京留守
隱帝嗣位,周祖為樞密使,崇謂判官鄭珙曰:吾與郭樞密不協朝廷幼弱,郭得志,吾無類矣。
因泣下。
遂勸繕完甲兵招集亡命,為自全計。
及聞隱帝遇害,崇欲率兵南向,會漢太后下令馮道徐州迎崇子贇為漢嗣,崇信之,謂賓佐曰:吾兒為矣,復何慮哉。
少尹李驤曰:知幾其神,時不可失
郭公之心,必不以天下與人不如精騎疾度太行,控孟津,以觀其變,徐州位定,然後晉陽,即郭公不敢動矣。
崇大怒,罵曰:腐儒離間父子
遽令左右曳出斬之。
曰:僕負王佐才今日愚人畫計,死固甘心,但家有病妻,願同戮於巿。
並殺之,表其事於太后,明無他志
俄周祖為眾所推,降封贇湘陰公
遣使奉書周祖,乞贇歸藩
使還,知贇已死,慟哭,為立祠
遂即皇帝位,國仍號漢,仍稱乾祐年,改名旻
公元1029年
《遼史·聖宗本紀》太平九年八月東京舍利詳穩大延琳僣位,號其國為興遼
公元971年
《宋史·太祖本紀開寶四年十一月南唐主煜表乞去國號呼名,從之。
大學衍義補》仁宗時宋郊名儒進用
有讒之者曰:姓符國號,名應郊天,郊不自安易名
公元1048年
《宋史·明鎬傳》王則涿州人
歲饑,流至恩州,自賣為人牧羊,後隸宣毅軍為小校
恩、冀俗妖幼,相與五龍《滴淚》等經及圖讖諸書,言釋迦衰謝彌勒佛持世
初,則去涿,母與之訣別,刺福字於其背以為記。
妖人因妄傳字隱起,爭信事之,而州吏張巒卜吉主其謀,黨連德、齊諸州,約以慶曆八年正旦,斷澶州浮梁,亂河北
會其黨潘方淨以書謁北京留守賈昌朝,事覺被執,故不待期,亟以七年冬至叛。
則僣號東平郡,以張巒宰相卜吉樞密使建國安陽
宣政雜錄徽宗遜位前一年,中秋後,在苑中,賦晚間景物一聯云:日射晚霞世界月臨天宇乾坤
寫示宰臣,甚謂得意
稱贊取對精切格韻高勝聖學從臣可及
次年,戎馬犯,順後國號金,亦先兆世界也。
公元前197年
《元史·太祖本紀太祖十年冬十月金宣撫蒲鮮萬奴遼東,僣號天王國號大真
公元1130年
《宋史·劉豫傳》景州阜城人
建炎四年金人大同尹高慶裔知制誥韓昉皇帝國號大齊
《元史·太祖本紀太祖十年冬十月金宣撫蒲鮮萬奴遼東,僣號天王國號大真
公元1343年
名山藏·天敺記》陳友諒與弟友仁、友貴,聚眾為群盜。
元順帝十一年辛卯袁州慈化寺有僧瑩玉,以彌勒佛教,鼓動湖湘麻城人鄒普勝,大唱其術,羅田布賈。
徐壽輝浴鹽塘,有毫光普勝驚怪之,共推為主,舉號紅巾
攻陷蘄黃
壽輝蘄水為蓮臺省建國號天完,以普勝為相。
戊戌春友諒安慶,使其將趙普勝守焉。
友諒龍興壽輝欲都之,友諒不與壽輝不聽
來自江州友諒出迎,覆城西門,盡殺其下,即居壽輝江州,而自稱漢王
率師寇池。
徐達常遇春敗之九華山斬首萬餘。
友諒自得大率舟師十萬,挾壽輝,寇我太平,殺守將花雲,乃大快。
即遣人白事壽輝前,從後椎殺之。
自立為帝,國號漢。
公元1353年
《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十三年五月乙未泰州白駒場亭民張士誠及其弟士德、士信為亂,陷泰州興化縣,遂陷高郵,據之,僣國號大周
公元1347年
名山藏·天因記》小明韓林兒者,徐人群韓山童子,自其祖父白蓮會惑眾眾多從之。
元末,山童倡言天下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
江淮之人,騷然皆動。
黃河南徙元用賈魯,鑿求禹故道
山童陰作石人一眼當道埋之,鐫其背曰:石人一眼天下四反。
河丁掘得,相驚詫
於是潁人劉福通與其黨杜遵道盛文郁羅文素等,告眾曰:山童宋徽宗八世孫也。
帝天下。
我,劉光世後,合輔之
聚眾三千人白鹿莊,殺黑白馬,誓告天地,約起兵
兵用紅巾為志。
元得山童捕殺之。
林兒逃之武安山中
福通據朱皋,攻破羅山真陽確山、杞、舞陽葉諸縣,及於汝寧、光息,眾至十萬。
元順帝十五年福通碭山夾河,求得林兒,復立之,號小明王
國號宋。
公元1353年
《天敺記》明玉珍攻完者,都時道出瀘,暮宿瀘河下。
部將劉澤民曰:此間有隱進士劉禎公,盍見焉。
玉珍往見,喜曰:吾孔明也。
舟中為理問官
先一夕,禎夢冕旒者,造廬,則玉珍云。
久之陳友諒壽輝自立玉珍怒曰:友諒與我比肩漢陽,今如此
使其將守夔,不與通。
壽輝廟。
之眾推玉珍為隴蜀王玉珍不從
屏人說曰:西蜀形勢之地,東有瞿塘,北有劍門沃野千里
青巾苦蜀,明公撫養安全之,民心之歸,天命可知
明公既絕友諒,必不能臣之。
若不大號,以繫人心,是軍士四方之人,或思其鄉土而去,孰守取哉。
弗聽。
明日,又言。
玉珍乃以元順帝二十二年春三月戊辰即位重慶國號大夏
國號雜錄
公元398年
《井觀瑣言元魏石刻,有大代修華嶽廟碑,歐公集古錄跋。
尾云:道武天興元年議定國號,群臣欲稱代,道武不許,乃仍稱魏。
是後無改國稱代之事。
魏碑數數有之,碑石當時所刻,不應妄。
但史失其事爾。
由是言之,史家闕繆多矣。
予於史學非長,故書之,以待博學君子
愚按崔浩曰:昔太祖應天受命兼稱代魏,以法殷商
當時,雖未嘗改國稱代,然二號固嘗並稱矣。
洛中紀異錄》帝嚳有四妃,一生帝摯一生帝堯一生殷之先,一生周之先。
之後封於宋,都商丘
今上前朝作鎮睢陽,洎自開國,乃號大宋
先生皇考諱弘殷,是始驗弘者大之端也。
殷者,宋之始也。
是慶鍾於皇運。
建都在於大火之下,宋為火正,又國家承周火德王
天使心星,是帝王實分野
今高莘氏陵廟,在宋城三十里,即天地陰陽人事際會,亦自古罕有
公元1264年
《西濛野話:元建國號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義也。
建元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義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