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十二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
 第八十二卷目錄
 佛菩薩部彙考六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二十一祖婆盤頭尊者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師子比丘尊者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大師
  二十九祖慧可大師
  三十祖僧璨大師
  三十一祖道信大師
  三十二祖弘忍大師
  三十三祖慧能大師
神異典第八十二卷
菩薩部彙考六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公元73年
《景德傳燈錄》:二十祖闍夜多者,北天竺國人也。
智慧淵沖化導無量
後至閱城敷揚頓教,彼有學眾,惟尚辯論為之首者,名婆修盤頭
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為眾所歸
尊者將欲度之。
先問彼眾,曰:此遍行頭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
眾曰:我師精進何故不可
尊者曰:汝師與道遠矣。
苦行歷於塵劫,皆虛妄之本也。
眾曰:尊者何德行而譏我師
尊者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
我不禮佛,亦不輕慢
我不長坐,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亦不雜食
我不知足,亦不貪欲
無所希,名之曰道。
遍行聞已,發無漏智,歡喜讚嘆
尊者又語彼眾曰:會吾語否。
所以然者,為其求道心切
絃急即斷,故吾不贊。
令其住安樂地,入諸佛智
復告遍行曰:吾適對眾挫抑仁者得無惱於衷乎。
曰:我憶念七劫,前生常安樂國,師於智者
月淨記我非久,當證斯陀含果。
時有大光菩薩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禮謁
師叱我曰:重子輕父,一何鄙哉
時我自謂無過,請師示之。
師曰:汝禮大光菩薩,以杖倚壁,畫佛面以此過慢,遂失二果。
責躬悔過已來,聞諸惡言,如風如響。
況今獲飲無上甘露而反生熱惱耶。
惟願大慈以妙道垂誨。
尊者曰:汝久植眾,當繼吾宗聽吾。
偈曰: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尊者付法已,不起座奄然歸寂
闍維舍利建塔
後漢明帝十七年甲戌歲也。
指月錄》:初,月氏國王師德風,躬詣問修敬已。
開演
祖曰:大王來時好道,今去亦如來
時王歎服
彼遇婆修盤頭付法已,于其座上以首倒植,象娑羅樹枝
奄然而化眾。
闍維百千人舉之不能
乃至諸羅漢,以神力舉之,亦不能
動眾炷香祝之,遂頹然委地
闍維收舍利建塔。
《二十一祖婆盤頭尊者
《景德傳燈錄》:二十一祖婆盤頭者,羅閱城人也。
姓毘舍佉,父光蓋母嚴一家富而無子。
父母禱於佛塔而求嗣焉。
一夕,母夢吞明暗二珠,覺而有孕。
經七日,有一羅漢名賢眾,至其家。
光蓋設禮賢眾端坐受之。
一出拜,賢眾避席,云:回禮法身大士
光蓋罔測其由,遂取一寶珠,跪獻賢眾,試其真偽
賢眾即受之,殊無遜謝
光蓋不能忍,問曰:我是丈夫致禮不顧
我妻何德尊者避之。
賢眾曰:我受禮納珠,貴福汝耳。
汝婦懷聖子,生當為世燈慧日故吾避之。
非重女人也。
賢眾又曰:汝婦當生二子,一名婆修盤頭,則吾所尊者也。
二名芻尼,昔如來雪山修道芻尼巢於頂上
既成道,芻尼受報為那提國王
佛記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羅閱城毗舍佉家,與聖同胞,今無爽矣。
後一月果產二子。
尊者婆修盤頭年至十五,禮光度羅漢出家
感毗婆訶菩薩與之授戒。
行化至那提國,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
一名摩訶羅,次名摩挐羅。
王問尊者曰:羅閱城土風與此何異
尊者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國有二師化導
曰:二師者誰。
尊者曰:佛記第二五百年,有一神大士出家繼聖,即王之次子摩挐羅,其一也。
吾雖德薄敢當其一。
王曰:誠如尊者所言,當捨此子作沙門
尊者曰:善哉
王能佛旨
即與授具付法,偈曰:泡幻無礙如何了悟
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尊者付法已,踴身高半由旬屹。
然而四眾仰瞻,虔請復坐,跏趺而逝。
茶毗得舍利建塔。
後漢殤帝十二年丁巳歲也。
指月錄》:婆修盤頭尊者行化至那提國。
彼王有二子,長名摩訶羅,次名摩挐羅。
初,那提國有象為害,挐羅生而象息。
至是三十年矣。
人尚不知其所以息。
王方祖語,忽使者報有象巨萬逼城。
王憂之。
祖曰:挐羅出,患解矣。
王試命挐羅出,挐羅遂出城南,向象撫腹大喝,城為震動,群象顛仆,頃皆馳散。
至是,人始知三十年之安,以挐羅也。
王大敬信,命挐羅依祖出家
《二十二祖摩挐羅尊者
公元165年
《景德傳燈錄》:二十二祖摩挐羅者,那提國常自在王之子也。
年三十遇婆修祖師出家傳法至西印度
國王得度,即瞿曇種族歸依佛乘勤行精進
一日行道處見一小塔,欲取供養眾,莫能舉。
王即大會梵行禪觀咒術三眾,欲問所疑。
尊者亦赴此會,是三眾皆莫能辨
尊者即為王廣說:塔之所因今之出現王福力之所致也。
王聞是說,乃曰:至聖難逢世樂非久。
傳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證四果
尊者深加慰誨曰:汝居此國,善自度人。
異域大法器,吾當化令得度
曰:師應跡十方動念至寧勞往耶。
尊者曰:然。
於是焚香遙語月氏國鶴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國教導鶴眾,道果將證。
自知之。
時,鶴勒那為彼國王寶印修多羅偈。
忽睹異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
曰:此是西印度佛心祖師摩挐羅將至,先降信香耳。
曰:此師神力何如
答曰:此師遠承佛記,當於此廣宣元化
時,王與鶴勒那俱遙作禮
尊者知已,即辭得度比丘
月氏國,受王與鶴勒那供養
後鶴勒那問尊者曰:我止林間,已經九白。
印度一年一白弟子龍子者,幼而聰慧
我於三世推窮,莫知其本。
尊者曰:此子於第五劫中,生妙喜婆羅門家。
曾以栴檀施於佛宇,作槌撞鐘受報。
聰敏為眾欽仰
又問:我有何緣而感鶴眾。
尊者曰:汝第四劫中嘗為比丘。
赴會龍宮,汝諸弟子咸欲隨從,汝觀五百眾中無有一人堪任妙供
時,諸弟子曰:師嘗說法,於食等者於法亦等。
今既不然,何聖之有。
即令赴會,自汝捨生,趣生轉化諸國。
其五百弟子德薄,生於羽族
今感汝之惠,故為眾相隨。
鶴勒那聞語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脫
尊者曰:吾有無上法寶,汝當聽受未來
際而說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時鶴眾聞偈,飛鳴而去。
尊者跏趺寂然奄化
鶴勒那與寶印王起塔。
後漢桓帝十九年乙巳歲也。
指月錄》:摩挐羅尊者至西印度,彼國王一日行道處,忽現一塔高尺四寸,欲舉以供養
眾力莫能舉。
大會四眾,問所由,眾莫能知。
祖曰:此阿育王塔,感王精進,故現耳。
王曰:敢問法要
祖曰:佛法能具七事三物乃可學。
王問三物七事為何
祖曰:所去三物:貪、嗔、癡。
所具七事:大慈、歡喜無我勇猛饒益降魔、無證。
所以了不明了以此耳。
王聞,乃投祖出家
祖即辭往月氏國,鶴勒那迎祖供養,授無上法寶。
祖即踊身空中,呈十八變返座,指地發一神泉
說偈曰:心地清淨泉,能潤于一切
從地而湧出,遍濟十方世。
偈已,泊然寂滅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公元208年
《景德傳燈錄》:二十三祖鶴勒那者,月氏國人也。
姓婆羅門
千勝母金光以無子故,禱於七金幢
即夢須彌山一神童持金環,云:我來也。
覺而有孕。
七歲遊行聚落
民間淫祀,乃入廟叱之。
曰:汝妄興禍福幻惑於人,歲費牲牢傷害斯甚。
言訖廟貌忽然而壞。
由是鄉黨謂之為聖子
年二十二出家,三十遇摩挐羅尊者付法眼藏
行化中印度,彼國王無畏海,崇信佛道
尊者為說正法
次王忽見二人素服尊者王問曰:此何人也。
師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為說法,故來禮耳。
良久不見,惟聞異香
王曰:日月國土總有多少
尊者曰:千釋迦所化世界各有百億,迷盧日月
我若廣說,即不能盡。
王聞,忻然
尊者無上道,度有緣眾。
以上龍子早夭,有兄師子博通強記,事婆羅門厥師。
既逝弟,復云亡歸依尊者
曰:我欲求道,當何用心。
尊者曰:汝欲求道,無所用心
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
尊者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
汝若無作,即是佛事
經云:我所功德無我所故。
師子聞是言已,即入佛慧
尊者忽指東北云是氣象
師子曰:我見氣如白虹貫天地,復有黑氣五道橫亙其中
尊者曰:其兆云何
曰:莫可知矣。
尊者曰:吾滅後五十年,北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
吾將滅矣,今以法眼付囑於汝,善自護持
乃說偈曰:認得心性時,可說思議
了了無可得,得時說知
師子比丘聞偈,欣愜然未曉將罹何難。
尊者乃密示之。
言訖,現十八變歸寂
闍維畢分舍利,各欲興塔。
尊者復現空中而說偈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
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
大眾聞偈,遂不復分。
就馱都場建塔焉。
後漢獻帝二十年己丑歲也。
指月錄》:鶴勒那尊者月氏國人
誕而天雨
花國王以其有神,徵乳於宮中
宮嬪育之,即分身各為其子,有千許。
王曰:我無儲嗣,將育爾為太子
今者千身,孰為正子哉。
言已,一子放光,忽皆不見見於父母家。
王莫能如何
年二十二出家,三十得法
行化中印度,有上足龍子早夭,其兄師子博通強記,事婆羅門
將葬龍子眾力舉其柩不能動
祖謂師子曰:昔汝弟欲冥福汝而塑一佛像,汝方信婆羅門投於地。
今汝弟雖謝世,猶欲感悟汝,故示斯異。
汝亟供像柩斯舉矣。
師子奉命而柩舉。
未幾婆羅門師死,師子歸依尊者
《二十四祖師子比丘尊者
公元258年
《景德傳燈錄》:二十四祖師子比丘者,中印度人也。
姓婆羅門
得法方至罽賓國,有波利迦者,本習禪觀故有禪定知見執相捨相,不語之五眾
尊者詰而化之,四眾皆默心服
禪定達磨達者,聞四眾被責,憤悱而來
尊者曰:仁者習定何當來此。
既至於此胡云習定
從曰:我雖來此,心亦不亂。
隨人習,豈在處所。
尊者曰:仁者既來,其習亦
既無處所,豈在人習。
曰:定習人故非人習定
我雖來此,其定嘗習。
尊者曰:人非習定定習人故
自來時,其定誰習。
彼曰:如淨明珠內外無翳。
定若通達,必當如此
師曰:定若通達一似明珠
今見仁者,非珠之徒。
彼曰:其珠明徹,內外悉定。
我心不亂,猶若此淨。
祖曰:其珠無內外,仁者何能定。
穢物動搖,此定不是淨。
達磨達蒙尊者開悟心地朗然
尊者既攝五眾名聞遐邇,方求法嗣,遇一長者引其子,問尊者曰:此子名斯多,當生便拳左手
今既長矣,而終未能舒,願尊者示其宿因
尊者睹之,即以手接
曰:可還我珠。
童子開手奉珠。
眾皆驚異
尊者曰:吾前報為僧,有童子名婆舍。
吾嘗赴西海齋受䞋珠付之。
今還吾珠,理固然矣。
長者遂捨其子出家
尊者即與受具
以前緣故,名婆舍斯多。
尊者即謂之曰:吾師密有懸記罹難非久,如來正法眼藏今轉付汝,汝應保護普潤來際。
偈曰: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
當心知見知見於今
尊者說偈巳,以僧伽棃密付斯多。
俾之他國隨機演化
多受教,直抵南天
尊者以難不可苟免獨留罽賓
本國有外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
學諸幻法,欲共謀亂乃盜為。
釋子形像潛入王宮
且曰:不成即罪歸佛子。
妖既自作禍,亦旋踵事。
既敗,王果怒曰:吾素歸心三寶何乃搆害一至於斯
即命破毀伽藍祛除釋眾。
又自秉劍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
尊者曰:已得蘊空。
曰:離生死否。
尊者曰:已離生死
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
尊者曰:身非我有,何惜於頭。
王即揮刀斷尊者首。
白乳高數尺。
王之右臂旋亦墮地,七日而終。
太子光首歎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禍。
時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為光首廣宣宿因,解其疑網
遂以師子尊者報體而建塔焉。
魏齊王二十年己卯歲也。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公元325年
《景德傳燈錄》:二十五祖婆舍斯多者,罽賓國人也。
姓婆羅門
父寂行母常安樂。
初,母夢得神因而有孕。
既誕,拳左手
師子尊者顯發宿因,密受心印
後適南天中印度
國王名迦勝,設禮供養
時有外道無我尊先
王禮重,嫉祖之至,欲與論義
幸而勝之,以固其事。
乃於王前謂祖曰:我解默論,不假言說
祖曰:孰知勝負
曰:不爭勝負,但取其義。
祖曰:汝以何為義。
曰:無心為義。
祖曰:汝既無心得義乎。
曰:我說無心當名非義
祖曰:汝說無心當名非義
我說非心,當義非名
曰:當義非名,誰能辨義。
祖曰:汝名非義,此名何名。
曰:為辨非義,是名無名
祖曰:名既非名,義亦非義。
辨者是誰,當辨何物
如是往返五十九番,外道杜口信伏
於時,祖忽面北合,掌長吁,曰:我師師子尊者今日遇難,斯可傷焉。
即辭王,南邁達於南天
潛隱山谷
時,彼國王天德迎請供養
王有二子,一凶暴而色力充盛
一柔和而常嬰疾苦。
祖乃為陳因果
王即頓釋所疑。
咒術師忌祖之道,乃潛置毒藥於飲。
中祖知而食之,彼反受禍,遂投祖出家
祖即與受具,後六十載,太子德勝即位
復信外道,致難於祖。
太子不如,密多以進諫被囚。
王遽問祖曰:予國素絕妖訛,師所傳者,當是何宗
祖曰:王國昔來實無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
王曰:佛滅已千二百載,師從誰得耶。
祖曰:飲光大士,親受佛印
展轉至二十四祖師子尊者,我從彼得。
王曰:予聞師子比丘不能免於刑戮,何能傳法後人
祖曰:我師未起時密,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
王曰:其衣何在
祖即於囊中出衣示王。
王命焚之。
五色相鮮,薪盡如故
王即追悔致禮師子
真嗣既明,乃赦太子
太子遂求出家
祖問太子曰:汝欲出家當為何事
曰:我若出家不為別事。
祖曰:不為何事
曰:不為俗事
祖曰:當為何事
曰:當為佛事
祖曰:太子智慧天生,必諸聖降跡。
即度出家
六年侍奉,後於王宮受具
羯磨之際,大地震動頗多靈異
祖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
汝當善護,正法眼藏
普濟群有聽吾。
偈曰: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
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
不如多受偈,再啟祖曰:法衣宜可傳授
祖曰:此衣為難,故假以證明汝身。
無難何假。
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
不如多聞語,作禮而退。
祖現神變,化三昧自焚
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勝王創。
浮圖而祕之。
東晉明帝太寧三年乙酉歲也。
三才圖會,婆舍斯多尊者師子尊者出家,至中天竺國。
其王曰:迦問曰此苑有泉,熱不可探。
願為決之。
祖曰:此為湯泉,有三緣所致
一神業,其二鬼業,其三熱石
王曰:幸尊者驗之,三緣此果何者而致之。
尊者曰:此神業所致也。
即命爇香臨水為其懺悔
須臾,瀕水現一長人,尊者曰:我有微祐,得遇尊者,即生人中,故來辭耳。
已而遂隱
後七日其水果清,冷如常泉。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公元388年
《景德傳燈錄》:二十六祖不如蜜多者,南印度德勝王之太子也。
受度得法,至東印度
彼王名堅固,奉外道師長梵志,暨尊者將至,王與梵志同睹白氣貫於上下
王曰:斯何瑞也。
梵志預知尊者入境,恐王遷善,乃曰:此是魔來之兆耳。
何瑞之有。
即鳩諸徒眾,議曰:不如蜜多將入都城,誰能挫之。
弟子曰:我等各有咒術可以動天地入水火何患哉。
尊者至,先見宮牆黑氣,乃曰:小難耳。
直詣王所,王曰:師來何為
尊者曰:將度眾生
曰:以何法度
尊者曰:各以其類度之。
梵志聞言,不勝其怒。
即以幻法大山尊者頂上
尊者指之,忽在彼眾頭上
梵志等怖,懼投尊者
尊者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隨滅。
乃為王演說法要,俾趣真乘
又謂王曰:此國當有聖人而繼于我。
是時,有婆羅門子年二十許,幼失父母,不知名氏
或自言瓔珞
故人謂之瓔珞童子
遊行閭里,丐求度日
人問:汝何行急。
即答云:汝何行慢。
或問何姓
乃曰:與汝同姓。
莫知其故。
後王尊者同車而出,見瓔珞童子稽首於前。
尊者曰:汝憶往事否。
曰:我念遠劫中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轉甚深修多羅
今日之事蓋契昔因。
尊者又謂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勢至菩薩是也
此聖之後復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在震旦。
四五年內,卻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羅
付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
應緣化物方便呼為智。
尊者付法已,即辭王曰:吾化緣已終,當歸寂滅
王方最上乘,無忘外護。
還本座,跏趺而逝,化火自焚
王收舍利塔而瘞之。
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戊子歲也。
指月錄》不如蜜多尊者姓剎帝利
得法後至印度
其王奉外道
祖至,王問師來何為,曰:將度眾生
王異大治齋集諸外道,懇祖預會祖。
初,不欲
而知所會地將陷,乃往
王曰:師肯來耶。
祖曰:吾非應供救死耳。
此地已為龍窟
須臾當下陷。
王恐與其眾,如高原反顧,其地已淵然成湫矣。
王益敬信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公元457年
《景德傳燈錄》: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者,東印度人也。
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
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
尊重供養
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珠。
時王三子,其季開士也。
尊者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此否。
第一子目多羅第二功德多羅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
第三菩提多羅曰: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
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
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
心明為上,此珠光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此,既辨此已。
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
若明其寶,寶不自寶。
若辨其珠,珠不自珠。
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
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
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
有道心寶亦然
尊者歎其辯慧,復問曰:於諸物中,何物無相
曰:於諸物中,不起無相
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
曰:於諸物中,人我最高。
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
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
尊者知是法嗣以時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
至王厭世,眾皆號絕,惟第三菩提多羅於柩前入定
經七日而出,乃求出家
受具戒,尊者告曰:如來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
我今囑汝聽吾。
偈曰:心地諸種,因事復生理。
果滿菩提圓,花開世界起。
尊者付法已,即於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
踊身虛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
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
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歲也。
指月錄》:祖因東印度國王請齋次王,乃問:諸人轉經,師獨為何不轉
祖曰:貧道出息,不隨眾緣。
入息不居,蘊界常轉。
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大師
公元527年
《景德傳燈錄》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者,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
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
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本國,受王供養
知師密跡,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寶珠發明心要
既而尊者問曰:汝於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
名達磨。
因改號菩提達磨
師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願垂開示
尊者曰:汝雖得法未可遠遊
且止南天竺,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大法直接上根
慎勿速行。
衰于日下,師又曰:彼有大士堪為法器否。
千載下有留難否。
尊者曰:汝所化之方獲菩提者,不可勝數
吾滅後六十餘年彼國有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
汝至時南方勿住,彼唯好有為功業不見佛理
汝縱到彼,亦不可久留
聽吾偈曰: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悽。
悽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
二株,久昌昌復演。
八偈皆預讖,佛教隆替
師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嘗廢闕逮。
尊者順世演化本國
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一名佛大勝
多本與師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禪觀
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捨小趣大與師並化。
時號二甘露門矣。
而佛大勝多更分途而為六宗
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
各封已,解別展化,源聚落崢嶸徒眾盛大
喟然而嘆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跡況復支離繁盛而分六宗
若不除,永纏邪見
言已,微現神力,至第一有相宗所。
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
彼眾中有一尊薩婆羅,答曰: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
師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明實相,當何定耶。
彼曰:於諸中實無有,若定諸相何名為實
師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
汝今不定,當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
當說諸相,其義亦然
師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
不定故,即非實相。
彼曰:不定,即非實相。
知我非故,不定不變
師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
已變已往,其義亦然
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
故變實相以定其義。
師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
有無中,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解潛達,即以手指虛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
故當我此身得似否。
師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
若了非相,其色亦然
當於色中,不失色體。
非相中,不礙有故
若能是解,此名實相。
彼眾聞已,心意朗然,欽禮信受。
師又瞥然匿跡,至第二無相宗所。
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
彼眾中有智者羅提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
師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
彼曰:我明無相,心不取捨
當於明時,亦無當者。
師曰:於諸有無,心不取捨
無當者,諸明無故
彼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
何況無相,而欲知之。
師曰:相既不知,誰云有無
無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
三昧故,我說三昧
師曰:非三昧者,何當名之。
汝既不證,非證何證。
羅提聞師辨析,即悟本心。
禮謝於師,懺悔往謬。
師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
國有魔,非久降之
言已,忽然不現。
第三定慧宗所。
問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婆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師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在,處慧非慧。
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師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
彼曰:不一不二慧能知。
非慧,亦復然矣。
師曰:慧非故,然何知哉。
不一不二,誰誰慧。
婆蘭陀聞之,疑心冰釋
至第四戒行宗所。
問曰:何者名戒。
云何名行
當此戒行,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
依教無染,此名戒行
師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
一二俱破,何言依教。
此二違背不及於行。
內外非明,何名為戒
彼曰:我有內外,彼已知竟。
得通達,便是戒行
若說違背,俱是俱非。
言及清淨,即戒即行
師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
得通故,何談內外
賢者聞之,即自慚服。
第五無得宗所。
問曰:汝云無得無得何得
無所得,亦無得得
彼眾中有淨者答曰:我說無得,非無得得
說得得,無得是得
師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
既云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
見不得,名為得得
師曰:得既非得得得無得
無所得,當何得得。
寶淨聞之,頓除疑網
第六寂靜宗所。
問曰:何名寂靜
於此法中,誰靜誰寂。
彼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
於法無染,名之為靜。
師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
本來寂故,何用寂靜
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
於彼空空,故名寂靜
師曰:空空已空,諸法亦爾。
寂靜無相,何靜何寂。
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
既而六眾咸誓歸依
由是化被南天,聲馳五印
遠近學者靡然嚮風
經六十餘載,度無量眾。
後值異見,王輕毀三寶,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陷於邪見壽年不永運祚亦促。
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惡報應
皆因多智者妄搆其說,至於國內耆舊為。
前王所奉者,悉從廢黜
師知已,歎彼德薄,當何救之。
又念無相宗中二首領,其一波羅提者,與王有緣,將證其果。
二宗勝者,非不博辯而無宿因
六宗徒眾亦各念言:佛法有難,師何自安。
遙知眾意,即彈指應之。
六眾聞之,云:此是我師達磨信響,我等宜須速行以副慈命
言已,至師所。
禮拜問訊
師曰:今一葉翳虛,孰能剪拂
宗勝曰:我雖淺薄敢憚其行。
師曰:汝雖辯慧道力未全。
宗勝自念:我師我見王,作大佛事名譽顯。
暎奪尊威縱。
福慧為王,我是沙門,受佛教旨,豈難敵也。
言訖去至王所
說法要,及世界苦樂,人天善惡等事
王與之往返徵詰,無不詣理
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
宗勝曰:如王治化當合其道。
王所有道何在
王曰:我所有道,將除邪法
所有法,將伏何人。
不起於座,懸知宗勝義墮。
遽告波羅提曰:宗勝不稟吾教,潛化於王。
須臾即屈,汝可速救。
羅提恭稟師旨,云:願假神力
言已,雲生足下至王前,默然而住。
時王正問宗勝,忽見波羅提乘雲而至,愕然忘其問答
曰:乘空來者是正是邪。
答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
王心若正,我無邪正。
王雖驚異憍慢方熾,即擯宗勝令出。
羅提曰:王既有道,何擯沙門
我雖無解,願王致問。
王怒而問曰:何者是佛。
答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答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答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
答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
答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
若不用,體自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
答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
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名人在眼。
曰:見在耳。
曰:聞在鼻,辨香在口。
談論在手,執捉在足。
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
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
王聞偈已,開悟
悔謝前非咨詢法要
夕忘倦。
迄於九旬時,宗勝既被斥逐退藏深山
念曰:我今百歲八十為,非二十年。
來方歸佛道。
性雖愚昧,行絕瑕疵,不能禦難,生何如死。
言訖,即自投崖。
俄有一神人以手捧承,置於巖石之上,安然無損
宗勝曰:我忝沙門,當與正法
為主不能抑絕王非,是以捐身自責
何神祐助一至於斯
願垂一語以保餘年。
於是神人乃說偈曰:師壽於百歲,八十而造非。
為近至尊故,熏修入道
雖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
所見諸賢等,未嘗生珍敬,二十年功德,其恬靜
聰明輕慢故,而獲至於此。
得王不敬者,當感果如是
自今不疏怠不久成奇智。
諸聖悉存心如來亦復爾。
宗勝聞偈,欣然即於巖間宴坐
時異見王,復問:波羅提仁者智辯,當師何人。
答曰:我所出家,即婆羅寺烏沙三藏為。
授業師其出世
師者,即大王菩提達磨是也
王聞師名,驚駭久之
曰:鄙薄嗣王位而趣邪背正,忘我尊叔。
遽敕近臣特加迎請師,即隨使而至為
懺悔往非。
王聞規誡,泣謝於師。
又詔宗勝歸國大臣,奏曰:宗勝被謫投崖,今已亡矣。
王告師曰:宗勝之死,皆自於吾。
如何免斯罪。
師曰:宗勝今在,巖間宴息
遣使召,當即至矣。
王即遣使入山,果見宗勝端居禪寂
宗勝蒙召,乃曰:深愧王意,貧道誓處巖泉
王國賢德如林達磨是王之叔,六眾所師。
波羅法中龍象願王崇仰
二聖以福皇基
使者復命,未至。
師謂王曰:知取得勝否
王曰:未知。
師曰:一請未至,再命必來。
良久,使還果如師語。
師遂辭王曰:當善修德
不久疾作,吾且去矣。
經七日,王乃得疾。
國醫診治,有加無瘳。
貴戚近臣,憶師前記急發使告師曰:王疾殆至彌留,願叔慈悲,遠來診救。
師即至王所慰問其疾。
時宗勝再承王召,即別巖間
羅提久受王恩,亦來問疾
羅提曰:當何施為令王免苦。
即令太子為。
王宥施恩崇奉僧寶
復為,王懺悔
云:願罪消滅如是者三。
王疾有間師心震旦緣,熟行化時至
乃先辭祖塔,次別同學
然後王所慰而勉之,曰:當勤修白業護持三寶
去非晚,一九即迴。
王聞師言涕淚交集
曰:此國何罪。
彼土何祥
叔既有緣,非吾所止
唯願不忘父母之國,事畢早回。
王即具大舟實以眾寶,躬率臣寮送至海壖
師汎重溟凡,三周寒暑,達於南海
梁普通八年丁未歲,九月二十一日也。
廣州刺史蕭昂具主禮迎接。
表聞武帝
帝覽奏遣使齎詔迎請
十月一日金陵
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
有何功德
師曰:並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
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
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聖諦第一義
師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師曰:不識
帝不領悟,師知機不契。
是月十九日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屆於洛陽
後魏孝明太和十年也。
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
謂之壁觀婆羅門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
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元理
每嘆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
易之書,未盡妙理
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元境。
乃往
彼晨夕參承師常端坐面牆,莫聞誨勵。
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髮掩泥,投崖飼虎。
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
遲明積雪過膝
師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卻精勤
難行能行,非忍而忍。
豈以小德小智輕心
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光聞師誨:勵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
師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
汝今斷臂吾前,求亦何在。
師遂因與易名,曰慧可
光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諸佛法印從人得。
光曰:我未寧乞師與安。
師曰:將來與汝安。
曰:覓了不可得
師曰:我與汝安心竟後。
孝明帝聞師異跡遣使齎詔。
前後三至,師不下少林
帝彌加欽尚,就賜摩衲袈裟二領金缽銀水繒帛等。
牢讓三返,帝意彌堅。
師乃受之。
自爾緇白之眾,倍加信向
九年已,欲西返天竺
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各所得乎。
門人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
不離文字為道用。
師曰:汝得吾皮。
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𨴟佛國一見更不再見
師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
我見處,無一法得。
師曰:汝得吾骨。
最後慧可禮拜後,依位而立
師曰:汝得吾髓。
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正法眼迦葉大士展轉累囑而至於我。
我今付汝,汝當護持
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
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曰:請師指陳
師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後代澆薄疑慮競生。
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
以何證之。
汝今授此衣法,卻後難生。
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
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
未悟一念機便同本得。
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師又曰:吾有楞伽四卷,亦用付汝。
即是如來地要門。
諸眾開示悟入
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常自出而試之。
置石石裂,緣吾本離。
來此,東土見赤。
神州大乘氣象,遂踰海越漠為法
求人際會未諧。
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吾意已終。
言已,乃與徒眾往禹門聖寺,止三日有期
太守楊衒之早慕佛乘,問師曰:西天五印師承為祖。
其道如何
師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
又問:此外如何
師曰:須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厭有無,於法無取
不賢,無迷無悟。
若能是解,故稱為祖。
又曰:弟子歸心三寶,亦有年矣。
智慧昏蒙,尚迷真理。
適聽師言罔知攸措。
願師慈悲開示宗旨
師知懇到,即說偈曰: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捨智而近,亦不拋迷而就悟。
大道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聞偈,悲喜交并
曰:願師久住世間化導群有
師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
根性萬差,多逢患難
衒之曰:未審何人弟子為師除得。
師曰:吾以傳佛,祕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無此理。
衒之曰:師若不言,何表通變觀照之力。
不獲已,乃為讖曰:江槎玉浪,管炬開金鎖。
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
衒之聞語,莫究其端,默記於懷,禮辭而去。
師之所讖,雖當時不測而後符驗
魏氏奉釋禪,雋如林光統律。
師流支三藏者,乃僧鸞鳳也。
睹師演道斥相指
每與師論議是非蜂起
遐振元,風普施法雨而偏局之。
量自不堪任,競起害心,數加毒藥
第六度以化緣已,畢傳法得人,遂不復救之。
端居而逝。
即後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歲十月五日也。
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
起塔定林寺
後三歲魏宋奉使西域,迴遇師於蔥嶺
見手㩦隻履翩翩獨逝
雲問:師何往。
師曰:西天去。
又謂雲曰:汝主已厭世
雲聞之,茫然別師。
東邁復命
明帝登遐矣。
孝莊即位
具奏其事。
帝令啟壙惟空棺一隻革履存焉。
舉朝為之驚嘆
奉詔遺履,于少林寺供養唐開元十五年丁卯歲為。
道者,竊在五臺華嚴寺
今不知所在
初,梁武遇師,因緣未契。
聞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師碑而未暇也。
後聞宋雲事,乃成之代宗
諡圓覺大師塔,曰空觀
自魏丙辰歲告寂。
迄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得四百六十七年矣。
《二十九祖慧可大師
公元786年
《景德傳燈錄》:二十九祖慧可大師者,武牢人也。
姓姬氏
父寂未有子。
時嘗自念言:我家崇善豈無。
令子禱之。
既久一夕,感異光照室,其母因而懷妊
長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
自幼,志氣不群博涉詩書
尤精元理不事家產
好遊山水
後覽佛書超然自得
即抵洛陽龍門香山,依寶淨禪師出家
受具於永穆寺。
浮游講肆,遍學大小乘義。
年三十二卻返香山終日宴坐
又經八載,於寂默中倏見一神人,謂曰:將欲受果,何滯此耶。
大道匪遙,汝其南矣。
光知神助,因改名神光
翌日頭痛如剌,其師欲治之。
空中有聲曰:此乃換骨非常痛也。
光遂以見神事白於師。
師視其頂骨即如五峰秀出矣。
乃曰:汝相吉祥,當有所證。
神令汝南者,斯則少林達磨人士必汝之師也。
受教造于少室,其得法傳衣事跡達磨章具之矣。
少林託化西歸大師繼闡元風博,求法嗣北齊
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師曰:弟子身𦆑風恙請和尚懺罪。
師曰:將罪來與汝懺,居士良久
云覓罪不可得。
師曰:我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曰:今見和尚,已知是僧。
未審何名佛法
師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
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不在外不在中
如其心。
佛法無二也。
大師深器之,即為剃髮
云:是吾寶也。
宜名僧璨
其年三月十八日
光福寺受具
自茲疾漸愈。
執侍經二載
大師乃告曰:菩提達磨遠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吾,吾今授汝,并達磨信衣,汝當守護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
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大師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教,宜處深山未可行化
當有國難
曰:師既預知,願垂示誨。
師曰:非吾知也。
斯乃達磨,傳般若多羅懸。
云心中雖吉外,頭凶是也
吾校年代正在于茲
諦思前言,勿罹世難
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
善去善行俟時傳付
大師付囑已,即於鄴都隨宜說法
一音演暢四眾歸依
如是積三十四載。
韜光混跡變易儀相或入諸酒肆,或過於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人。
問之曰:師是道人何故如是
師曰:我自調心,何關汝事。
又於筦城縣匡救三門下,談無上道聽者林會
時有辯和法師者,於寺中講涅槃經學
徒聞師闡法,稍稍引去,辯和不勝其憤。
興謗于邑宰翟仲,侃仲侃惑其邪,說加師以非法
怡然委順識真者,謂之償債
時年一百七歲,即隋文帝開皇十三年,癸丑歲三月十六日也。
後葬於磁州滏陽縣東北七十里。
唐德宗諡大祖禪師
自師之化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得四百一十三年。
《三十祖僧璨大師
公元592年
《景德傳燈錄》:三十祖僧大師者,不知何許人也。
初,以白衣二祖
受度傳法,隱于舒州皖公山屬。
周武帝破滅佛法
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
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
至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
來禮師,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師曰:誰縛汝。
曰:無人縛。
師曰:何更求解脫乎。
信於言下大悟服勞
九載後於吉州受戒侍奉尤謹。
師屢試以元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
偈曰: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師又曰:昔可大師付吾法,後往鄴都行化,三十年方終。
今吾得汝,何滯此乎。
即適羅浮山優游二載
卻旋舊址逾月
士民奔趨,大設檀供。
師為四眾廣宣心要訖,於法會大樹下合掌立終。
隋煬帝大業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
唐元宗諡鑑智禪師覺寂之塔,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四百矣。
初唐河南尹李常,素仰祖風,深得元旨
天寶乙酉歲,遇菏澤神會
問曰:三祖大師葬在何處
或聞入羅浮不迴,或說終於山谷
未知孰是。
會曰:大師羅浮歸山谷得,月餘示滅
舒州見有三祖墓。
常未之信也。
常謫為舒州別駕
詢問山谷寺眾僧曰:聞寺後有三祖墓,是否
時上慧觀對曰:有之。
欣然寮佐,同往瞻禮
又啟壙取真儀闍維之。
得五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出己俸建塔焉。
百粒寄荷澤神會以徵前言
百粒隨身後於洛中私第設齋以慶之。
時有西域三藏那等在會中,常問三藏天竺禪門祖師多少
那答曰:自迦葉般若多羅,有二十七祖。
若敘師子尊者,傍出達磨四世二十二人總有四十九祖。
若從七佛至此大師不括橫枝,凡三十七世。
常又問:會中耆德
曰:嘗見祖圖,或引五十餘祖。
至於支派差殊宗族不定
或但有空名者,以何為驗。
時有智本禪師者,六祖門人也。
答曰:斯乃後魏初佛法淪替,有沙門曇曜紛紜中,以素絹單,錄得諸祖名字
或忘失次第,藏衣領中,隱于巖穴
經三十五載,至文成帝即位法門中興曇曜名行俱崇。
遂為僧統乃集諸沙門重議結集目為
法藏其間小有差互,即曇曜抄錄
怖懼所致,又經一十三年,國子博士元真,與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吉弗煙等重究梵文甄別宗旨次敘師承得無紕繆也。
《三十一祖道信大師
公元617年
《景德傳燈錄》:三十一祖道信大師者,姓司馬氏
世居河內
後徙蘄州廣濟縣
師生超異,幼慕空宗解脫門,宛如宿習
即嗣祖風攝心無寐
不至席者,僅六十年隋大業十三載,領徒眾吉州,值群盜圍城七旬不解萬眾惶怖
師愍之,教令摩訶般若
賊眾雉堞間:若有神兵
相謂曰:城內必有異人不可攻矣。
稍稍引去
唐武德甲申歲,師卻返蘄春,住破頭山。
學侶雲臻
一日黃梅縣,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常童。
師問曰:子何姓
答曰:性即有,不是常性
師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性
師曰:汝無姓耶。
答曰:性空故。
默識法器,即俾侍者至其家,於父母所乞,令出家
父母宿緣故,殊無難色,遂捨為弟子
以至付法
傳衣偈曰:華種有生性,因地生生
大緣與信合,當生生不生。
遂以學徒委之。
一日,告眾曰:吾武德中廬山,登絕頂,望破頭山見紫雲
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
汝等會否。
皆默然忍曰:莫是和尚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
師曰:善。
貞觀癸卯歲太宗師道味,欲瞻風彩,詔赴京師上表遜謝
前後三返,竟以疾辭。
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來。
使至山,諭旨,師乃引頸就刃,神色儼然
使異之,迴以狀聞
帝彌加歎慕,就賜珍繒,以遂其志。
高宗永徽辛亥歲閏九月四日,忽垂誡門人曰:一切諸法,悉皆解脫
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
言訖安坐而逝,壽七十有二。
塔于本山
明年四月八日,塔戶無故自開,儀相如生
爾後門人不敢復閉。
代宗諡大醫禪師慈雲之塔,自圓寂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三百五十六載。
《三十二祖弘忍大師
公元673年
《景德傳燈錄》:三十二祖弘忍大師者,蘄州黃梅人也。
姓周氏,生而岐嶷
童遊時,逢一智者,歎曰:此子闕七種相,不逮如來
後遇大師得法嗣化於破頭山。
咸亨中,有一居士,姓盧,名慧能,自新州參謁
師問曰:汝自何來。
曰:嶺南
師曰:欲須何事
曰:唯求作佛。
師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
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
師知是異人,乃訶曰:著槽廠去。
能禮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勞杵臼之間。
晝夜不息
八月,師知付授時至,遂告眾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
吾言持為己任,汝等各自隨意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
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
咸共推稱云:若非尊秀,疇敢當之。
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拂拭,莫遣有塵埃
師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
其壁本欲令處士盧珍,繪楞伽變相,及見題偈在壁,遂止不畫,各令誦念
能在碓坊,忽聆誦偈,乃問同學:是何章句
同學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則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歎賞必將付法傳衣也。
能曰:其偈云何
同學為誦。
能良久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
同學訶曰:庸流何知,勿發狂言。
能曰:子不信耶,願以一偈和之
同學不答,相視而笑。
能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
能自秉燭,令童子於秀偈之側,寫一偈云: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
本來一物,何假拂塵埃。
大師後見此偈,云:此是誰作,亦未見性。
眾聞師語,遂不之顧。
逮夜,乃潛令人碓坊,召能。
行者入室告曰: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隨機小大引導之。
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
然以無上微妙祕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磨于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于吾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還生
無情無種無性亦無生。
居士跪受衣法,啟曰:法則既授,衣付何人。
師曰:昔達磨初至,人未知信,故傳衣以明得法
信心已熟,衣乃爭端,止於汝身,不復傳也。
且當遠隱,俟時行化
所謂授衣之人,命如懸絲也。
能曰:當隱何所
師曰:逢懷即止遇會且藏。
能禮足已,捧衣而出。
是夜,南邁
大眾莫知。
大師自此不復上堂
三日大眾疑怪,致問。
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詢之。
復問:衣法誰得耶。
師曰:能者得於是
眾議盧行者名能尋訪既失,懸知彼得,即共奔逐
大師既付衣法,復經四載至上元二年,忽告眾曰:吾今事畢,時可行矣。
入室安坐而逝,壽七十有四
建塔黃梅東山
代宗皇帝諡大滿禪師法雨之塔。
大師滅度,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三百三十年。
《三十三祖慧能大師
公元671年
《景德傳燈錄》:三十三祖慧能大師者,俗姓盧氏其先范陽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宦南海新州,遂占籍焉。
三歲喪父,其母守志鞠養
及長,家尤貧窶。
樵采以給。
一日負薪市中,聞客讀金剛經》悚然問其客曰:此何法也,得於何人。
客曰:此名金剛經》,得於黃梅大師
師遽告其母,以為尋師之意。
直抵韶州,遇高行劉志略,結為交友
無盡藏者,即志略之姑也。
常讀涅槃經》,師暫聽之,即為解說其義。
尼遂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驚異之,告鄉里耆艾云:能是有道之人,宜請供養
於是居人競來瞻禮
近有寶林古寺舊地眾議營葺,俾師居之。
四眾霧集,俄成寶坊
師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
明日遂行
昌樂縣西山石室間,遇智遠禪師
師遂請益
遠曰:觀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
吾聞西域菩提達磨傳心印於黃梅,汝當往彼參決
辭去,直造黃梅東禪,即唐咸亨二年也。
大師一見,默而識之。
後傳衣法,令隱于懷集四會之間。
至儀鳳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屆南海,遇印宗法師法性寺,講涅槃經》,師寓止廊廡間,暮夜風颺剎旛,聞二僧對論一云旛動一云風動
往復酬答未曾契理。
師曰:可容俗流輒預高論否。
直以風旛非動,動自心耳
印宗竊聆此語,竦然異之。
翌日,邀師入室,徵風旛之義。
師具以理告。
印宗不覺起立,云:行者非常人,師為是誰。
師更無所隱,直敘得法因由
於是印宗弟子之禮,請受禪要
乃告四眾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薩
即指座下居士云:即此是也
因請出所,傳信衣。
悉令瞻禮
至正月十五日,會諸名德,為之剃髮
二月八日,就法性寺
智光律師滿分,戒其戒壇
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
三藏記云:後當有肉身菩薩在此壇受戒
梁末真諦三藏於壇之側。
手植菩提樹,謂眾曰:卻後一百二十年,有大開於此
樹下無上乘,度無量
眾師具戒已,於此樹下東山法門宛如宿契
明年二月八日,忽謂眾曰:吾不願此,居要歸舊隱
印宗緇白千餘,人送師歸寶林寺
韶州刺史韋據請於大梵寺,轉妙法輪,并受無相心地戒門人紀錄目為。
壇經盛行於世,然返曹谿雨,大法學者不下千數
中宗神龍元年降詔云:朕請安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
每究一乘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
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
若不禪定得而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所說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云若見,如來若坐。
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
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
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
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曰:弟子之迴,主上必問。
和尚慈悲指示心要
師曰:道無明暗,明暗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
簡曰:明喻智慧暗,況煩惱修道之人。
不以慧照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若以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兒羊鹿等。
機上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大乘
見解
師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處凡愚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
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
名之曰道。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滅。
滅猶不滅生。
無生我,說不生不。
滅者本自無生
今亦無滅。
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
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
禮辭歸闕表奏師語。
有詔謝師,并賜摩衲袈裟,絹五百匹,寶缽一口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寶林中興寺
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飾
賜額法泉寺
新州舊居國恩寺
一日,師謂眾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
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外無一物而得建立,皆是本心萬種法。
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
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
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
憎愛亦無取捨
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靜閑恬,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
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先天元年,告諸徒眾曰:吾忝受忍大師衣法,今為汝等說法
不付其衣。
蓋汝等信根淳熟決定不疑。
堪任大事,聽吾偈曰:心地諸種,普雨悉皆生。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復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
其道清淨,亦無諸相
汝等慎勿觀淨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
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師說法利,生經四十載。
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新州國恩寺,建報恩塔
仍令倍工。
又有蜀僧名方辯來謁師云:善捏塑
正色曰:試塑看方辯,不領旨乃塑。
真可七寸曲盡其妙
師觀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
酬以衣物,僧禮謝而去。
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速理舟楫
時大哀慕乞師且住
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
有來必去,理亦常然
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卻迴
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師之法眼何人傳受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
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
聽吾記曰頭上養。
親口裏,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棺。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東方來。
一在家,一出家,同時興化
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言訖,往新州國恩寺沐浴訖,跏趺而化。
異香襲人白虹屬地
其年八月三日也。
時韶新兩,郡各修靈塔道俗莫決所之兩。
刺史焚香祝,云香煙引處。
即師之欲歸焉。
時罏香騰涌直貫曹谿,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壽七十六前。
韶州刺史韋據撰碑門人憶念,取首之記。
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
塔中達磨傳信衣,中宗賜摩衲寶缽,方辯塑真道具等。
主塔侍者尸之。
開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聞塔中如拽鐵索聲,僧眾驚起,見一孝子塔中走出,尋見師頸有傷,具以賊事聞於州縣。
縣令楊侃刺史無忝得牒,切加擒捉
五日石角村捕得賊人,送韶州鞫問
云姓張名滿,汝州梁縣人
洪州開元寺新羅,僧金大悲
錢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師首歸海東供養
守聞狀,未即加刑,乃躬至曹谿,問師上足令韜曰:如何處斷
韜曰:若以國法論理,須誅夷
但以佛教慈悲冤親平等
況彼求欲供養,罪可恕矣。
嘉歎曰:始知佛門廣大
遂赦之。
上元元年肅宗遣使就請衣缽內供養。
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六祖大師衣缽七日刺史楊瑊云:朕夢感能禪師傳法袈裟卻歸曹谿
今遣鎮國大將軍劉崇頂戴而送。
朕謂之國寶,卿可於本寺如法安置
專令僧眾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
勿令遺墜後,或為人偷。
竊皆不遠而獲如是數四
憲宗大鑒禪師塔曰元和
靈照皇朝開寶。
初,王師南海,劉氏殘兵作梗
師之塔廟鞠為,煨燼真身為。
守塔僧保護一無所損尋。
有制興修功,未竟會,太宗即位
留心禪門,頗增壯麗焉大師
唐先天二年癸丑入滅至今景德元年甲辰歲,凡二百九十二年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