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五十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
 第一百五十卷目錄
 僧部列傳二十六
  唐二
  靈潤〈附淨元 智衍〉 道洪
  義褒         道昂〈附靈智〉
  道哲〈附靜安 道誠〉 曇榮
  靜琳         慧斌
  志超         曇韻
  慧思         道綽〈附道撫〉
  明淨〈附慧融〉    慧熙
  世瑜         智聰
神異典第一百五十卷
部列傳二十六
唐二
靈潤〈附淨元 智衍〉
公元607年
《續高僧傳》靈潤俗姓梁河東虞鄉人也。
家世衣冠邦閭望族,而風格弘毅,統擬大方
少踐清猷長承餘烈,故能正行倫,據不肅而成,昆季十人秀美
時譽
中間三者齊慕出家,父告子曰:但誦觀音先度,即當許也。
潤執卷便誦一坐不起,從旦至中,文言遂徹,便預公度依止靈粲法師興善寺
有正行,備於別傳
年十三初,聽涅槃通文旨,將及志學銷會前聞,括悟新理,便登講座宣釋,教意部分,科宗英秀
諸僧咸欣其德。
加又欽重行禁,動靜惟安,不妄遊從,常資規矩所以興善大德
海內名僧相顧而言曰:此沙彌發蹤能爾,堪住持矣。
於後深心至道通贍群師,預在見聞包蘊神府
當即黼藻人,法珪璋,解行。
皆統其本支,該其成敗
仁壽感瑞,懷州造塔。
敕令往官供驛乘,隨師東赴乞食徒行獨無受給。
既達河內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範,所有歸戒並從於。
當即名厲河北,譽滿京師
泰嶽靈巖寺僧德肅清四方是則杖策尋焉。
既睹副師遂從諮訓,乃習般舟行定無替晨昏,初經三七情,事略疲自斯。
已後頓忘眠倦,身心精勵,遂經夏末
於時同侶五百餘人,各奉行定互相敦勵
至於解坐,同行無幾
惟潤獨節秀出情事莫移。
不謀同詞,敬稱徽績
父任青州益都外祖吳超懷州懷令,堂祖吳同任齊州山荏令,姨夫侯援任曹州金鄉,並潤之宗族內外親姻雖往還講肆,遊其所部,事逾行一無過造。
生緣背喪,或有悲慕邀延者,潤情若風傳,不往登踐
割愛從道皆此類也。
有道法師擅名海岱,講攝大乘,又往尋焉。
時未具戒,早飛聲彩。
周流法席文義圓通問難深微稱傳元宰
預是同席心共揖之
既承師有,本即奉奘,以為和尚
大戒已後方詣律司十地經略觀文體。
年二十三還返京室,值志念法師正弘小論將欲博觀智海。
預在聽徒有辯相法師,學兼大小聲聞於天。
攝論初興盛,其麟角在淨影寺創演宗門,造疏五卷即登,敷述京華
聽眾五百餘,僧豎義之者數登二百。
潤初從關表,創預講筵祖習異聞遂奮奇論,一座驚異側目嘉之
有辯法師論難擬處,眾高謝敬憚焉。
雖則負譽帝京,而神氣自得
譏毀達其耳者,曾若不聞。
以道鎮心情,無喜怒
末法攸寄,誠可嘉焉。
大業初歲,風疾暴增。
復本心更精新業,又恐報傾。
旦夕不守,本懷講導,世流往還煩雜,遂脫略人事厭俗歸閑
遂往南山之北,西極灃鄠東漸玉山依止寒林頭陀為業。
時與沙門空藏、慧璡、智信、智光等,京邑貞幹同修出離
既處叢冢鬼神斯惱,或被推盪偃仆,或揚聲震叫者。
獨體空寂宴坐如空
諸被嬈者皆來依附
於深曠野狼虎行處試心安止都無有畏。
當遵此行,盡報傳持,屬大業末年不許僧出。
遂虧此行,乃還興善,託於西院,獨靜資業
一食入淨,常講涅槃眾經。
有慧定禪師歸依受業相率修課不出院宇,經於三年結侶漸多,行清動眾
僧粲法師一寺頂蓋,銳辯無前抗衡京國乃率諸翹望五十餘僧來至法會,詳其神略
人並投問元隱之義,潤領宗酬,答剖判泠然
咸共欣賞,妙符經旨。
爾後譽傳先價,眾聚相從,既懿。
內傳將流法味
大業十年被召鴻臚教授三韓,并在本寺翻新經本,並宗轄有承,無虧風彩
會隋氏亂倫道光難緝,乃隱潛於藍田化感寺。
首尾一十五載,足不垂地。
離經專業,眾請便講,以示未聞。
春秋入定,還遵靜操沙門抗節,禪府聞風造展遂等宿,交相師念,欣從語嘿
天步饑餒道俗霑化一寺
獨延賓侶磨穀為飯,菽麥等均晝夜策勤。
弘道為任,故四方慕義歸者,雲屯周贍
精麤無乖僧法共餐業果遂達
有年斯誠至德
冥符兼濟有日矣。
潤以化洽外流,道聲載路興善,本寺敬奉芳塵
上陳敕使寺任,便不守專志就而維之
貞觀八年敕造弘福。
復被徵召即現翻譯證義,須明眾所詳准又當斯任。
至於詞理有礙,格言正之同倫糾位斯人上京邑釋門實惟僧傑。
初潤隋末在興善院感魔相嬈,定志不移,冥致善神捉去。
經宿告曰:昨日魔子依法嚴繩,深知累重,自感而死。
若此徵應,其量難
武德七年時,任化感寺主
智信為人告敕使圍寺大顯威權
潤曰:山居行道心不負物賢聖所知非所使人逾怒。
忽有大風雷震山崩樹折吹其巾帽坐席飄落異處
人眾喪膽,遂求悔過
潤曰:檀越有福能感幽靈,斯之祥徵昔來未有
使者深愧釋然事解。
貞觀年中與諸法侶登山遊觀野燒四合,眾並奔散,惟潤安行如常,顧陟語諸屬曰:心外無火火實自心。
謂火可逃,無由免火。
火至,潤熸餘自斂,據事以量知人難矣。
後住弘福有僧因事奉還俗,復經恩蕩,情願出家
大德連名同舉得度
上聞天聽下敕深責投諸南裔,驩州行道
於時諸僧創別帝里無非慟絕
潤獨安然容儀自若
顧曰:三界往還,去來恆理。
敕令修道何有悲涼
拂衣東舉忻然而趣。
道俗聞見莫不歎服
尋爾敕追洛東安置化行
鄭魏負帙,排筵弘闡涅槃有餘奧義泉飛慧流河洛乃報京邑門人疏曰:吾今東行略有三益
一酬往譴,二順厭生,三成大行
吾有宿累,蒙天慈責今得見酬,則業累轉滅惟加心悅,何所憂也。
愚夫癡愛隨處興著,正智不爾厭,不重生,夫淨穢兩境同號大空凡聖有情
咸惟覺性覺空平等何所著也。
自度,度人,俱利之道,舉人出家依道,利物,願在三有。
普濟四生常無退轉三益如是,汝等宜知,各調淨根業興善而住。
無慮矣。
僕射元齡遇之,稱羨歎息曰:大德言詞理俱至,名實之副。
所望也。
不久追還住弘福,居宗揚化涅槃正義惟此一人也。
然其爰初,入道奉節不虧持操攝儀魁質雄雅形器八尺動靜溫和,挺聯類,十三離俗更不重臨
二親既崩,兄弟哀訴,情守自若,曾無動容
但為修冥福設會
千僧再度盡京,施悲田而已
至於世情得喪浮豔雕華不附心口亦無述,時俗往還,直知敘對皆絕。
供給隨言,將遣前後
所講涅槃七十餘遍,攝大乘論三十餘遍。
并各造義疏一十三卷元章三卷,自餘維摩勝鬘起信論等。
隨緣便講,各有疏部。
而立義倫通頗異。
弟子淨元神睿卓,越博要之,舉振績京畿
講釋經論,亟經載紀詮辯名理響逸學門加以性愛林泉捐諸名利敝衣糲食,談元為本元,以潤之立義尋求轉解傳,風被於當世
僧法御道定人也,夢見淨元兩手極大,執印憑案,若有所通。
寤以告之正披此義,即因而遂,廣乃成王路矣。
沙門智衍即潤之猶子也,幼㩦入道勖以教宗承明詞義會繫講攝論涅槃
近住藍田池寺,統津成匠亟動時譽,然以來師資傳道其宗罕接,惟潤之繼美
前修亞跡安遠斯塵,難見於今日矣。
道洪
公元586年
《續高僧傳》道洪姓尹氏河東人也。
父曜仕歷任江陵令
有子五人,洪其第三也,聰敏易悟深厭形。
有年在十三,以開皇六年出家,事京邑大德曇延法師
博通內外馳譽門序,雖廣流眾部,偏以涅槃為累教之極也。
敷演之所,以師資傳道聲,嘖遠近亦於法眾親喻,覆述後,於願法師所學窮地論,傍通經數
德器崇振。
及隋祖昇遐禪定構立,乃召處之。
自爾專事弘經,周輪無輟。
貞觀伊始,弘護道張,凡寺綱維無非令達
乃敕為律藏上座緝諧理事允副朝委,立情清慤
無競榮辱,故使厚供殊禮鱗接邀延,致令二宮樹福妙,資搜舉物議所及莫不推先
尋又下敕任大總持本居寺、主春宮異供,隨時薦及,以追受戒之禮也。
貞觀十四年寶昌寺眾請講涅槃,時感白雉隨人聽法集散馴狎終於講會相從
傳授迄於暮齒,凡講涅槃八十七遍,依承宗旨,罕墜彝倫
及弘福譯經選充證義慈恩創起,又敕徵臨。
貞觀末年,微覺輕疾,纔及一旬奄爾長逝
春秋七十有九。
染疾之始,全無別痛,少食不語,用乖常候,而數以手撝撥於空。
侍問其故,答曰:有三衣冠者數來禮拜故以止之。
又曰:紅花綠池鮮榮可翫,尋爾合掌目送於空。
曰:大德羅睺,羅來辭去也。
因爾潛逝,殊香滿院,然洪形器端偉七尺有餘,沉簡仁愛慈濟存沒喜慍莫顯。
操節不形傳者,目其梗概要妙,固多略耳。
義褒
公元658年
《續高僧傳》義褒姓薛常州晉陵人
蓋齊相孟嘗君之後,吳名臣瑩之裔也。
天體高遠履性明朗
出家已後遊談在務周流會稽統御法筵
初從蘇州永定寺小明法師稟學華嚴大品,其即有陳興皇朗公之後嗣也,專經強對,亦當時之僧傑矣。
褒優教義,屢啟清涼之談。
將事通覽,辭往縉雲山婺州永安寺曠法師所。
在陳朝,盛集時,當法選亟動神機法。
主既崩,遍流視聽,長干禪眾栖霞布公,並具式親霑餘令所以四經三論江表高推褒,敬竭義筵,縱思披釋諸方,俊銳將事別輪。
曠亦勸褒,行傳燈禮。
乃從之,傳經述論三十餘年,光聞五湖馳名
三輔每以大乘至教,元出渭陰中原播蕩揚越
嗟乎
淳味不無流靡
後住東陽金華法幢寺,弘道不倦,日坐忘食,慈恩申請搜揚髦彥京邑承風以事聞奏,下敕徵延便符昔願,即而入朝
翻經三藏,元奘法師盛處權衡當陽弘演思遠問用寫繁蕪既至止共詳幽致乃詰大乘經論無所不通唐朝後學多尚名體耽迷成性膠柱守株如何解網以開元照請所學宗頓講十遍勒諸門位並往歸依
時在慈恩創開宏旨有空雙遣藥病齊亡乃有負氣盱衡傲然亂舉褒為提紐解決疏刷神襟責以三關
徵研五句詳括文義,統略悟迷。
經難論,易悼時俗之反昏論,釋深經悔,今聞之異。
所以每日在座前唱聖經,半講已後,方明賢於時英彥預席,端歎其竦拔神奇,伏其辯洽之銛利宰輔冠蓋傾仰德音留連言晤寫送無絕
顯慶三年冬雩祈雪。
內設福場敕召入宮,令與東明道士論義
道士李榮立本義褒問曰:既義標本際為道本,於際為際,本於道耶。
答曰:互得。
又問:道本於際,際為道本亦可際本於道,道為際
答亦通,又並曰:若使道將本際,互得相反
亦可自然與道,互得相法
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
道又並若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於本際,本際不本道被難不能報。
浪嘲云:既喚我為先生,汝便成我弟子。
褒曰:對聖言論申明邪正用簡帝心芻蕘嘲謔塵黷天聽雖然無言不酬,聊以相答,我為佛之弟子由以事佛為師。
汝既稱為先生,則應先道而生。
汝則斯為道祖於時
忸怩無對,便下座。
又令豎義,便立大智度義李徒,雖難隨言,即遣於時
天子欣然內宮嗟賞李榮不勝其憤曰:如此解義何須遠從吳來
褒答曰:三吳之地,本出英賢
橫目狗身無人物。
爾後諸寺連請,多以法華淨名、中百經論等,以開時俗
龍朔元年駕往東都,別召追往,頻入宮禁,義論橫馳
乃於淨土講解經論七眾載驅群公畢至,英聲逾盛。
不久遘疾卒於淨土春秋五十有一。
道俗悲涼,恨法門之早揜。
皇上悼傷久之,遂敕送柩返於金華山舊寺,賻贈榮光遠近
道昂附靈智〉
公元633年
《續高僧傳》:道昂未詳其氏,魏郡人
履信宗風神,清徹獨懷異,操慧解夙成,初投靈裕法師出家
神識剛簡氣岸雲霄審量觀能,授其明訓
昂飲沐清化愛,敬親承歲積炎涼
齊蹤上伍於寒陵山寺陶融初教綱領元宗華嚴地論,稽洽博才辯
天垂叩問連環思徹,恆理而混斯。
聲跡撝謙藏,用幽贊之功。
諒擬前傑,化物餘景,志結西方常願安養履,接成務故道扇,漳河咸蒙惠澤
自知命極,預告有緣
至八月當來取,別時未測其言也。
期月既臨,一無所患
齋時至未景次昆吾,即昇高座。
身含奇相,爐發異香援引四眾菩薩戒。
詞理切要聽者寒心於時七眾圍繞餐承遺味
舉目高視,乃見天繽紛管絃繁會
中有清音遠亮,告於眾曰:兜率天樂下迎
昂曰:天道生死根本由來非願。
常祈心淨土,如何此誠不從遂耶。
言訖便睹天樂上騰須臾還滅。
便見西方香華伎樂充塞如團雲,飛湧而來旋環頂上舉眾皆見。
昂曰:大眾好住,今西方靈相來迎,事須願往。
言訖,但見香爐墜手,便於高座端坐而終。
卒於報應寺中。
春秋六十有九,即貞觀七年八月也。
道俗崩慟,觀者如山,接捧將殯殮
足下有普光堂文字生焉,自非道會靈彰,行符鄰聖者,何能現斯。
嘉應於斯時也。
遐邇嗟歎氣結成陰。
坐既跏趺掌文仰現,預睹相跡,悲慶相臨
還送寒陵之山,鑿窟處之。
經春不朽儼然如初
自昂道素之聲被於東夏,慈潤溫柔德光攸屬。
登講夜時陰暗素無燈燭,昂舉掌高示,便發異光
照堂宇,大眾睹瑞怪所從來。
昂曰:此光手中恆有耳。
可怪耶。
其栖業隆深幽明感應,誠不可度也。
故是道勝高世之人矣。
相州有靈智沙門,亦裕公弟子也。
機務亮敏,著名當世
常為裕之都講辨唱,明衷允愜,望情加以明解
經論每即元席,文義弘遠妙思霜霏難問銳指,擅步漳鄴,故使四海望塵
俱敦聲教後,便忽覺智涯難極
法行須依徒,設舟航終須艤棹。
屏絕章疏,便修定業。
步晷守心,懷虛成務乞食頭陀
用清靈爽垂行物,範光德生焉。
貞觀八年於鄴下。
春秋七十有五。
後諸學,行倫巧附其塵者眾焉。
道哲〈附靜安 道誠〉
《續高僧傳》道哲姓唐齊郡邑人
初投潁川明及法師十地,地持為同聽者
所挹具戒已,後止奉行門又從魏郡律師稟承四分,希亦指南一時盱衡五眾受教博曉。
將經六載輕重筌宗。
究其文體為戒,慧雖通未懷定業
河內禪師,眾推不測匠首,當今嘉哲至誠傾襟為說,一悟真諦霍然大通
禪侶相謝解齊登室聞京邑,道盛乃步從焉。
初至住仁覺寺,沙門曇遷有知人之舉,敬備師禮。
從受攝論研味至理曉悟其文,標擬有方豈惟聲教
遂厭辭人世,潛於終南駱谷也。
山粒難接,授受須淨,既闕使人
虛腹累宵,欣茲味定。
有清信士張暉陪從多年請益供奉,因暫下山
忽逢重雪懸路,既擁七日方到。
哲以雖對,食具無人授。
守死正念披雪至菴。
彈指覺悟,方從定起。
斯實謹慎,資持為此例矣。
京師莊嚴寺,以哲素有道聲,延住華館。
從眾退居小室,一食分衛不受,僧利眾益重之。
盩厔縣民昔以隱居駱谷得信者,多相率迎請乃往赴焉。
營構禪宇,立徒策業。
山俗道侶相從屯赴,教以正法,訓以律儀野逸是憑聞諸京輔
一旦門人曰:無常及矣,大眾難見,冥目既至長恨何言。
東歸莊嚴訊問名德奄然卒於故房。
春秋七十二矣,即貞觀九年正月也。
葬於京之西郊長城故人仰慕聲範,遂發塚迎柩還歸盩厔行道設齋以從火葬,收其餘燼為起磚塔城西二里
端正樹側,龍岸鄉中列植行往揖拜。
然哲迥發天才,學不師古,撰《百識觀門》十卷
智照自體,論六卷大乘聞思論》行世
弟子靜安道誠,並承習厥宗,匡輔有敘。
掩跡林泉,念趨在業誠,行感元解謙穆自修包括律部,講導時接。
初住莊嚴寺傳業,高令徵入瑤臺,匡化於彼,餘波潛被,盛績京師
曇榮
公元626年
《續高僧傳》:曇榮俗緣張氏,定州九門人
源南鄧而分派,因封而居高陽焉。
年十九時為書生刻意元理寄心無地
靈裕法師華嚴經》試往聽之,便徹悟元範略其詮致,乃投裕為師。
神厲清觀,榮勤攝遂即度之。
受具專業律宗經》六載,崇履禁科條暢開結。
乃更循講肆備聞異部遍行大業故以地持為學
先屬周廢二教韜形俗壤,雖外同其塵而內服道味
及隋初興教不務公名隨緣通化曾無執著
年登四十,務道西遊,行至上黨潞城黎城諸山,依巖結宇即求潛遁
懿德是充,緇素歸仰,便開拓柴障廣樹禪坊。
四遠聞風一期翕至,榮形解雄邃,稱病設方
諸有餐飲,咸歆至澤禮供,日隆投造填委
以隋末陵亂,人百從運預踐,兵饑希全戒德,榮欲澄汰,先染要假明。
猷事在護持,躬當法主
每年春、夏立方等,般舟秋冬各興坐禪念誦僧尼別院故處有四焉。
致使五眾煙隨百供,鱗集日增慶泰歡躍成諠。
自晉魏韓趙周鄭等邦,釋種更新其戒者,榮實其功矣。
嘗往韓州鄉邑縣,延聖寺懺悔法。
刺史同仁素奉釋門家傳供養,送舍利三粒遺行道眾
榮年垂八十,親率道三千人步野迎路,由二十餘里。
儐從盛譽,滿當時
既達寺中乃告眾曰:舍利之德挺變無方,若累業有消,請所可遂。
人人別置水缽加以香爐通夜苦求
至明,缽內總舍利四百餘粒,聲名於鄉邑縣令懼其聚眾有墜條章,悕停其事。
當夕怪獸鳴,其廳宇官民竟夜不安,明旦陳悔方從榮法。
斯德被聖凡,皆此之例。
武德九年夏,於潞城交障村立法行道,所住堂舍忽自崩壞龕像舍利宛然挺出,布在庭中一無所損。
貞觀七年,清信士疑保等請榮於州治法,住寺行方等悔法。
至七月十四日,有本寺沙門僧定者戒行精固。
道場內見大光明五色間起,從上而下中有七佛相好非常
語僧定云:我是毗婆尸,如來無所著,至真正覺以汝罪消,故來為證。
然非本師不與授記
如是六佛皆同此詞,最後一佛云我是汝本師釋迦牟尼也。
為汝罪消,故來授記
曇榮是汝滅罪良緣,於賢劫中名普寧佛。
身器清淨,後當作佛,名為普明
若斯之應,現感靈祥,信難圖矣。
臥疾於床,眼中流淚
弟子圓宗曰:和尚生來念慧,必無不意。
何事悲泣
答曰:吾死日將逼,恨更不得為諸七眾洗濯罪累耳。
宗曰:何必致此。
答曰:吾縱不死,亦是無用
佛法再興已來未省一度不聽說戒
今既病困,說欲斯必死矣。
貞觀十三年十二月終於法住寺,春秋八十有五。
旋殯於野外,後門徒出其遺骨葬於寺南,建塔表之。
自榮履歷重難,而崇尚釋風。
形器瓌偉過於八尺
詞吐溫贍,風格遒遠,年登不惑
斷粒練形守中
用省煩累,而奉教結淨。
希見斯人,日到僧廚,問其監膳。
有事染,親看翻穢,並使食具清淨方始還房。
自覿名德罕聞斯類。
又於寺內諸房多結淨地,用擬四藥溫煮之。
所故,預沾門序,散在諸方,咸承風
素免諸宿觸,又每歲懺法,必具兩儀二篇已下。
依律清之先,使持衣說淨。
終形立誓然後羯磨隨治。
成人初聚正罪,雅依大乘,仍令心用理事無著。
空身威儀,歸承律檢。
故自訓勗奉法無虧,皆終諸命報。
余因訪道藝,行達潞城奉謁清儀。
具知明略,故不敢墜其芳緒。
靜琳
公元604年
《續高僧傳》靜琳俗姓張氏本族南陽,後居京兆華原焉。
幼齡背世情附緇門
初誕之日,有外國道人曰:此兒當貴,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歲投僧出家,以役田疇,無垂道訓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自顧而言曰:此而未捨,與俗何殊
從一師,服膺正化
遭周滅法,且附俗緣。
年在弱冠,希期無怠。
會隋氏啟運,即投曇猛法師
二事相攝,經於五年,猶事沙彌,未敢受具慶。
開法,欲廣見聞,辭其本師南遊樊鄧便於彼部奉進大戒既爰。
受法,未曉清規
遠赴青齊,聽於律禁。
後發前至,為諸聽。
先又於覺法師所,聽受十地
迴趾鄴都法師,所採聽華嚴楞伽、思益皆通貫精理妙思英拔舊傳。
新解往往程器時,即推,令敷化講散幽旨並驚所未聞。
胸臆所懷,猶謂不足展轉周聽溥,遍東川蓄解。
尋師又至蒲晉,有沙門道遜道順者,聲名大德也。
留講十地經,於涼燠
雖復,聽徒欣泰而志逾,煩梗下座,處房撫膺審曰:法本治病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貴虛通,而今耽著,彌固。
不可也。
捨講業,專習禪門
初學不淨念處等法,又嫌其瑣小煩稽人慮,乃學大乘諸,無得離念唯識彌所開宗
每習一解陶練十年,精其昔知更新。
後習而麤食敝衣情欲斯絕。
後入白鹿山,山糧罕繼,便誡以卻粒之法,孤放窮巖
又經累載山中業定。
昏睡惑心,乃臨峭絕懸崖下望千仞旁生一樹,纔得勝人
以草藉之,跏坐其上,於中繫念動。
宵日,怖死。
既重專深弘觀後,聞泰嶽特多靈異,便往尋之。
既達彼山,夜見火炬周環高耀峰巖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見五六尼眾匡坐論道,琳初通訊問共議唯識等理。
未盡言間,忽然不見惆悵久悟法誠爾也。
後入關中,遇曇遷禪師講開攝論,一聞如舊,慧不新聞
仁壽四年,下敕送舍利華原石門山神德寺,琳即於此住居,靜課業行,解之。
盛名京師
大業三年,有沙門還源延請帝城,在明輪妙象諸寺講揚攝論。
識者歸焉,尋即降敕入道場。
既達東都禪門更擁,齊王暕情深理定,每就諮疑,請本第從奉歸戒。
鴻臚蘇夔學高前古,舉朝冠蓋,稟宗師訓,為舟為梁,高陽道雄,道體趙郡道明則等。
釋門威鳳,智海明珠咸承理味,酌以華實襄陽、洪哲。
高楚望風力俊駭聞琳聲穆時彥故來相架乃致問云懷道者專意何業琳見其詞骨難競聊,以事徵告云: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云:山高谷深由來自爾
琳曰:若如來言餘處,取土填谷齊山,為定高下
哲悟此一言致詞歎伏
由是秀穎附津稽疑重沓,故令譽風宣彌繁賞。
會琳以像教東漸法,網雖嚴,至於僧儀正度猶未。
光闡欲遍,遊閻浮備殫靈跡
十三年內,具表聞帝。
蒙恩詔,令使巡方給使傳國書信
行達襄土,方趨海南寇賊交侵中國背叛途路
梗澀還返南陽義寧二年被召,住大總持
如常弘演光陰,既積學者。
成宗武德三年正平公李安遠奏造弘法,素奉崇信,別令召之。
立意離緣,攝慮資道
會隋末壅閉唐運,開弘皂白歸依光隆是慶,乃削繁就簡
惟敷中論為宗,餘則維摩起信權機屢展,夜則勗以念。
每事徵研,並使解出,自心不從
他授元琬律師道,王關河躬承,令則自餘法侶,歲獻奇倫住城王,及太妃
楚國太妃安平公主等皇家帝葉,請戒第宅隆禮頻繁
國子祭酒蕭璟工部尚書張亮詹事杜正,倫司農李道裕,等並誓為弟子
備諸法物,恆令服御
又以徒侶義學爰缺律宗,乃躬請智首律師敷弘四分一,舉十遍令眾先故使教法住持京輦,稱最乃至沙彌淨人盛明律相誠其功矣。
忽以貞觀十四年秋,初染疾
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沙門法常者,盛名帝宇
素與周旋,故來執別
琳曰:不戀此生,未貪來報
緣集則有,緣散則無。
神氣澄湛由來不亂。
會有問疾者,答云:以己之疾,愍於彼疾。
因而流淚,想諸苦趨故也。
便總集僧眾,并諸門人告曰:生死道長有心日促,各宜自敬,無累爾神。
右脅而臥,尋卒於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餘處通冷唯頂極熱,迄於焚日,方始神散,而形色鮮軟特異
比送於終南至相寺燒之,唯舌獨在,再取燒之,逾更明淨
斯亦弘法之力矣。
弟子四十餘人,奉跪慈顏無由欽仰
百日之內通告有緣,共轉大乘
四萬餘,卷并造千粒舍利木塔舉高五丈,彫飾之美,晃發中天,廣布檀那,用酬靈澤
初琳居世,化以實錄著名
每述至理,元凝無不垂泣歎。
奉言無非涉事徒行,自爰初問法無憚夷險衣服壞則,以紙補之
床席暖則坐於簀上。
節之又節,量力強羸,名利不緣,語默沉靜修攝威儀,有異名稱。
涕唾莫顯於口鼻,飲食未言於善惡
敬慎之極夫又何加。
法師云:以道通物,物由道感,慧由道來,還供道眾
僧實由客,有冥功,裕語有由琳近之矣。
慧斌
公元645年
《續高僧傳》:慧斌姓和氏兗州人也。
博覽經藝文義洞開,偏曉字源,尢明星曜。
年十九鄉黨所崇,為州助教
而情厭煩梗,懷慕出世
年二十三方預剪落,尋即歷聽經律,相沿兩載,睹講席喧,撓唯論聲勢,便入臺山修諸靜慮一入
八載備行,觀法乃往泰山靈巖諸寺,以行道務先
年三十四方隸官名,住秦州梁父甑山
存道寺,更尋律部,博聽經論而性狎禪林,譽彰遐邇
及獻后云:背禪定厥。
興下敕徵延,乃旋京邑
於時名望盛德,入表一期,各擅英髦人程,鱗翼而斌夏第最小,聲稱彌隆
衣缽之外更無箱襆,容質清素,挺異恆倫。
緇素目屬,莫不迴,向斯亦像季清嚴之僧也。
兼以布行純粹,言無品藻
每聞評論輒即默然防護戒儀,慈救為慮。
每夏行履,執帚先掃,恐傷蟲蟻故也。
得利養,密行檀濟或造漉囊或施道俗
急要者,方乃行之,仍復累囑勿泄人世
及帝造寺前,訪綱維京室,同美勿高斌也。
下詔徵為弘福寺主,輯諧上下無敢乖猷。
貞觀十九年十月六日,遘疾終寺。
時年七十有二。
自斌之入道,生常恆務,多以行道咒業為心,或誦釋迦觀音,或行文殊悔法,歲中八十二日六時行業前後通數八十道場身心悅懌所得法利未可知也。
至於教誡門學,唯論煩惱須斷,每有出罪露過無不之流涕。
喜怒不形誦持無忘,故羯磨之匠,通僧仰屬
道俗歸戒其徒,弘矣。
故使魏王已下,內外懿親,及梁宋諸公皆承戒素。
志超
公元618年
《續高僧傳》:志超俗姓田同州馮翊人也。
遠祖流寓,遂居并部之榆次焉。
少在童齔智量過人精厲不群雅度標遠。
厭世從道貫徹藏俞,而二親恃。
超更無兄弟,雖述其志,常用抑之,望嗣宗族。
遂從儒流遍覽流略,年垂壯室私為聘妻
超聞之避斯塵染,乃逃竄林野親姻周覓,藏影無方
既被執,身抑從伉儷,初則合巹為蹤,終亦同掩私室,冀行婚禮也。
唯置一床,超乃抽氈席地,令妻坐上躬自處床。
儼思跏坐,勤為說法,詞極明據。
妻便流淚,禮謝辭以相累。
頻經宵夕,事等金形屢被訹勸,誠逾玉質,既確乎
難拔,親乃捐而任之
年二十有七投并州開化寺慧瓚禪師,瓚志德澄明行成眾範,未展度限,歷試諸難志。
潔正身心,勤履眾務僧徒百數,供雜五行,兩食恆備,六時無缺
每有苦役,必事身先。
親閱驗之,便度。
受具自進戒,品專修行儀
即往定州尋採律藏,括其精要,刪其繁雜
五夏不滿三教略圓。
乃返故鄉依巖綜習
初入太原西北千山,栖引英秀創立禪林
曉夕勤修定慧雙啟四儀,託於戒節二行憑於法。
學徒詵,詵無威而肅,致使聞風不遠而至。
大業初歲,政網嚴明,擁結寺門不許僧出。
超聞之慨而上諫,披衣舉錫出,詣郡城
望有執送,將陳所諫。
而官私弗顧,乃達江都,即以事聞內史
以事非要害不為通引,還遣并部。
至隋季多難寇賊交橫,民流溝壑死者大半
而超結徒歡聚,餘糧不窮,但恐盜竊相陵,便欲奔散
乃以法誡勸,無變爾情,鏡業既臨,逃嚮何地。
眾感其言,心期遂爽,准式禪禮課時無輟。
嘗夜坐禪,忽有群賊排門直進炬火亂舉,白刃交臨。
合坐端然相同儀像,賊乃投體於地,拜伏歸依
超因隨宜誘引量權授法,咸發心敬,合掌而退。
剛略攝御,皆此類也。
高祖建義,太原四遠咸萃。
超惟道在生靈義居乘福,即率侶晉陽凝定寺。
禪學數百,清肅成規,道俗欽承貴賤恭仰。
皇旗南指三輔無塵
義寧二年,超率子弟二十餘人奉慶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待之若仙,引登太極敘之殊禮
左僕射魏國公裴寂挺,生不世器,璉宏深第中別院,置僧住所邀延一眾,用以居焉。
亟歷寒暑,業新彌厲,但為貴遊諠雜外進無因必附。
林薄方程慕遠
藍田山化感沙門靈潤、智信、智光等義解鉤元妙,崇心學同氣相求宛然若舊。
遂延住彼山,栖志得矣。
攝緣聚結,其赴如雲賢聖語默互相敦重
而寺非幽阻,隸以公途,晦跡之賓,卒難承業
乃徇物關,表意在度人。
還返晉川選求名地
武德五年入於介山,創聚禪侶巖名,抱腹四方
有聞下望百尋上臨千仞泉石結韻於仙室風雨飄漬於林端,遂使觀者至。
陶鑄塵心自強,誨人無倦
請益,又於汾州介休縣治立光嚴寺。
殿宇房廊躬親締構赫然宏壯,有類神宮。
行深巖居,道淺者城隱。
師資肅穆兢業,其誠驗音察色,惟若不足。
忽因遘疾便不住,誡累殷勤,示以禍福
貞觀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卒於城寺春秋七十有一。
山世同嗟,賓主齊慟。
德仁既往學肆斯。
分葬於城南山自服釋種意。
住持晝夜克勤,攝諸後學
所以別分功,佛禮五百,禪結四時
身誡眾侶有虧殿罰,而自執香爐隨唱屈禮未嘗置地。
及以虧拜及坐,禪眾也。
互相懲誡,纔有昏睡
親行勵率,有來投造,無不即度,授以戒範。
進止威儀攝養將迎禮逾天。
屬時遭嚴敕度者,極刑而曾無介懷如常剃落,致陸海慕義避世逸僧,憑若太山
依而修道,時講攝論,維摩起信等,並詳而後說,深致適機,嘗以武德七年止於抱腹僧徒僅百,偏資大齋,唯六石,同置一倉
日磨五斗,用供常調
春至,計費極多,怪而檢覆,止磨兩斛據量。
此事幽致可思,又數感異僧乘虛來往,雖無音問儀形可驗,纔若墮者。
便蒙神警,至於召眾,鐘聲隨時自響,石泉上涌。
隨人少多靈瑞
屢興如此者非一而奉。
戒法罕見其儔護,慎威儀終始無。
替自隋唐兩代,親度出家者近一千人
師範遺訓在所聞見,傳者昔預末筵
蒙諸慧誥,既親承其績,故即而敘焉。
曇韻
公元642年
《續高僧傳》曇韻不知氏族高陽人
厭世出家法華經》兩卷有餘
時年十九仍投恆嶽側蒲吾山,就彼虛靜訖此經部
栖隱禪師曰:誦經非不道緣,常誦未即至道,要在觀心離念,方契正道耳。
韻初承此告,謹即受而行之。
專精念慧,深具舉捨。
又聞五臺山者,即華嚴經》清涼山也,世傳文殊師利常所住處
古來諸僧多入祈請有感見者,具蒙示教
元魏孝文嘗於中臺東南下,三十里大孚靈鷲,置大布寺。
帝曾遊止具奉聖儀,前種華園地方二頃
夏中發豔,狀同鋪錦,光彩昱耀亂人心目
如是嘉聞,數澄神悅耳。
遂舉足栖焉,遍遊臺嶽,備見靈相
初停北臺木瓜寺,二十餘歲單弔影,處以瓦窯
形覆敝衣,地布草蓐,食唯一,受味不兼餘。
然此山寒厲,林生澗谷自外峰嶺坦然遐淨。
韻夜行晝坐,思略昏情,慶其晚逢也。
前所誦經,心口不緣,三十餘載會隙歷試一字無遺
乃更誦殘文,成其部袠
仁壽年內有瓚禪師者,結集定學。
背負繩床鴈門川中若為業。
韻居山日久,思展住懷,聞風附道。
便從瓚眾一沐清化仰光猷隨依善,友所謂梵行也。
屬隋高造寺偏重禪門,延瓚入
眾失其主,人各其誠散歸林谷,韻遂投於比干山,又遊南部離石龍泉文成、等郡。
七眾希向夷夏大同十善聿修緇素匡幸,原此河濱無受戒法縱有志奉皆往太原
夷夏情乖,人皆怯往,致有沙彌三十。
其歲者,及韻化行即傳斯教山城,兩眾皆蒙具足
唐運伊始,兵接定陽,屢逢屯喪。
本業無毀,以夜係晝,攝心無逸
幽棲積久衣服故敝,蚤虱聚結曾不棄捐,任其味噉。
寄以調伏,曾以夏坐山饒,土蚤既不屏除,氈如凝血。
自咎責,願以相酬
情無吝結,如此行施,四十餘年。
歲居耳,順忽無蚤虱
猶自責曰:計業不應,即盡當履,苦趨受其報耳。
又告門人曰:吾見超禪師寄他房住,素有壁虱不噉超,公乃兩道流出。
向餘房內又見在蠱家食飯,匙接蠱精置於疊下,而快食如故
不為患蠱。
主懼焉,吾德不及超何為致此。
每年春秋二時依佛名法冬夏正業則減食,坐禪常願寫法誓願潔淨
數年已來不能可辦,忽感書生無為
而至告云:善解抄經。
韻邀以法據,並謂堪能
乃安石室立淨書之。
入暮出,深怪其行,未盈一旬七軸俱了。
將以禮䞋目前不見
及遭賊抄藏經巖窟,世靜往收乃委於林下
箱襆久爛,而卷色如初
感驗奇異,率此類也。
常居別室,自勤修業,餘有眾侶難嗣其蹤。
每云:吾年事如此,何可放捨。
若坐昏悶,即起禮佛常策四儀,以道量據自見
勝達尟倫其德。
貞觀十六年端坐終於西河平遙山。
春秋八十餘矣。
自韻十九入山,六十餘載不希名利
不畜侍人,不隸公籍,不行己任。
凡有所述,識皆推寄於他焉。
慧思
《續高僧傳》慧思姓郭氏汾州介休人也。
少學儒史宗尚虛元文章書隸有聲鄉曲
年二十五在并傳授
初不知佛乘深奧也。
沙門道曄德盛當鋒處宗講揚大乘論,試往潛聽冥寞難追。
累日詳受薄知希,何因度脫
傳聞出家要業,勿高禪定即而習焉三十許載師承靡絕。
又聞念慧相須譬諸輪。
翅遂周尋聖教備嘗弘旨冬夏業定,春秋傳採,單衣節食見者發心道志之倫,往往屯赴。
因而結眾於箕山之陰,晝則斂容默念
中夜昏寒為眾說法,六時篤課不墜清猷時說死,觀各言其志。
有云省約,有云泰甚,思曰:出家人生已從緣,死當自任
勞人事送此枯骸
余必一期當自運耳。
以為未經疾苦,故得虛置。
其言後覺不愈纔,經兩日尋告眾曰:余其死矣。
便起躡履案行空窟,除屏殘屍入中跏坐發遣徒侶累以正命處,既森聳
世號寒林,眾不忍離,經夜旁守至明
往觀,端拱如故,就觸其身,方知已卒。
春秋五十有五。
貞觀十六年五月矣。
因而殮焉。
道綽〈附道撫〉
《續高僧傳》道綽姓衛并州汶水人。
弱齡處俗閭里,以恭讓知名
十四出家師經誥大涅槃部偏所弘傳講二十四遍。
晚事瓚禪師修涉空理,亟沾徽績
清約雅素慧悟開天,道振朔方升名晉土,綽稟服神味彌積。
歲時承昔鸞法師淨土諸業便甄簡權。
實搜酌經論會之通衢,布以成化剋念。
緣數想觀,幽明故得。
靈相潛儀有情欣敬。
恆在汶水石壁谷元中寺,寺即齊時曇鸞法師之所立也。
中有鸞碑,具陳嘉瑞綽般舟方等
歲序常弘,九品十觀分時紹務。
嘗於行道際,有僧念定之中,見綽緣佛珠數相量如七寶大山
又睹西方靈相繁縟難陳,由此盛德日增榮譽遠及。
道俗子女赴者彌山,恆講無量壽觀將二百遍。
道悟自他用,為資神之宅也。
詞既明詣說甚適緣比事引喻無遺
拘人各搯珠,口同佛號,每時散席響彌林谷
邪見不信相抗毀者,及睹綽之相善飲氣而歸其道。
感物情為若此也。
曾以貞觀二年四月八日知命將盡,通告事相。
聞而赴者滿於山寺,咸見鸞法師七寶船上告綽曰:汝淨土堂成,但餘報未盡耳。
並見化佛住空,天華下散,男女等以裙襟承得,薄滑可愛
又以乾地插蓮,華不萎七日
餘善不可殫紀。
自非行感倫通詎能此者乎。
年登七十忽然齔齒新生如本,全無歷異。
加以報力休健,容色盛發,談述淨業,理味奔流詞吐包蘊,氣霑醇醴,并勸人彌陀佛名。
或用麻豆等物而為數量,每一稱名,便度一粒
如是率之,乃積數百萬斛者,並以事邀結,令攝慮靜緣
道俗嚮其綏導望風成習矣。
年常自業穿諸木欒子,以為數法,遺諸四眾教其稱
屢呈禎瑞具敘行圖,著淨土論》二卷,統談龍樹天親,邇及僧鸞慧遠遵崇淨土明示昌言文旨該要,詳諸化範。
傳燈㝢縣歲積彌新。
傳者重其陶鎣,風神研精學觀。
故又述其行,相自綽宗,淨業坐常面西。
晨宵一服鮮潔為體,儀貌充偉并部推焉。
顧眄風生,舒顏引接六時篤敬
初不缺行接唱,承拜生來,弗絕纔有。
餘暇口誦佛名,日以七萬為限
聲聲相注,弘於淨業,故得鎔鑄
有識師訓觀門,西行廣流,斯其人矣。
沙門道撫名勝之僧,京寺弘福逃名往赴,既遠元中,同其行業宣通淨土所在彌增。
今有惰夫,口傳攝論。
唯心不念緣境,又乖用此招生,恐難繼想。
今年八十有四,而神氣明爽,宗紹存焉。
明淨〈附慧融〉
《續高僧傳》明淨高密人
出家味定為業,潔志忠恪謹厚澄肅
嘗居海畔蒙山宴坐經數十載,人莫測之也。
南遊東越天台諸山,禪觀在懷,無緣世習
衣服繿縷動止自得
同侶禪徒未之弘仰,山粒致絕。
日至村中每從乞食,齎還中路值於群虎,皆張口閉目,若有饑相。
淨曰:吾經行山澤多矣。
虎兕無心畏之,今列於路旁豈非為食耶。
乃以匙抄飯內其口中。
餘者對而噉盡。
告曰:知來食少,輒濟自他
殊不副懷,深用多愧。
明日乞食,虎又如前。
頻有此緣,同伴乃異其度。
為山地濕形報苦之,還返海隅,住蒙山側。
遵道觀,外感潛通
令聞遠流靈祇葉應
嘗值亢旱苗稼並枯。
淫祀之流妄祈邀請,雖加懇惻,終不能致。
淨曰:可罷諸邪禱,吾獨能降。
遂結齋靜室七日平,旦雲布雨施高下滂注百姓利焉,頂戴若聖。
貞觀三年從去冬至來夏六月,迥然無雨。
天子下詔釋、李兩門嶽瀆諸廟、爰及淫祀雩祭於時萬里赫然全無有應,朝野相顧慘愴無賴
潘侍郎者,曾任密州
知淨能感,以狀奏聞
敕召至,令住祈雨
告以所須,一無損費,唯願靜念三寶、慈濟、四生,七日之後必降甘澤
若欲酬德,可國內空寺,并私度僧並施其名得弘聖道
敕許焉。
雖無供給,而別賜香油於莊嚴寺靜房禪默至七日。
向曉守衛者曰:天之西北應有白虹可試觀之。
尋聲便見,淨曰:雨必至矣。
須臾雲合驟,雨忽零比至日晡海內通洽
百官表奏皇上之功,淨之陰德全無稱述
新雨初晴農作並務苗雖出隴,更無雨。
嗣萎仆將死,投計無所
左僕射元齡躬造淨所請重祈雨
淨曰:雨之昇降出自帝臣,淨有何德敢當誠寄,前許無報,幽顯同憂
若修素請雨亦應致以事。
聞奏帝又許焉,乃敕權停俗務合朝受齋,淨乃依前靜坐七日之末,又降前澤
四民歡泰
遂以有年敕乃總度,三千僧用酬淨德,其徵應難思厥相叵測
但以京輦諠雜不狎之,請還本鄉之義勝寺,山居繼業竟不測其存。
云同寺僧慧融,亦以禪業見稱
山居服食咒水治病,敕召入,亦住普光寺
二宮敬重禮遺相接云。
慧熙
《續高僧傳》慧熙益州郫人姓趙
童稚出家,善明篇韻文筆所趨,宛而成章
綿州震響榮智齊名,俱為沙彌卓異翹秀
與成都大石寺,沙彌道微連韻賦詩,微有言隙,因即屏絕人事,栖心禪業。
年登受具周聞經律,摘採英華,用為賞要
攝論雜心,精搜至理,尢耽三論
是所觀門嘗難基法師識義
初問以小乘,基以大乘通之。
熙笑曰:大無不攝,但失小宗
晚住州南空慧寺。
立性孤貞不群,諸偶弊於食息,專想虛元
一坐掩關二十餘日,眾以不食既久,恐損身命假以餘詞曰:國家搜訪藝能甚急,今不食閉門。
世人謂聖願息流,言可時處眾。
熙懼矯飾,便開門進食
由是迄今將三十載,一身獨立不畜侍人一食而止不受人施。
有講便聽,夜宿本房,但坐床心,兩頭塵合自餘。
房地惟有一蹤,餘並莓苔、青絮、衣服弊惡
僅免風寒
冬則加衲,夏則布衣,以冬破衲懸置梁上
有聞熙名就房參拜迎逆接候。
累日方見時發幽問,吐言高迥,預有元席。
皆共憚之,年九十卒。
今見在者具諸聞睹。
世瑜
公元1101年
《續高僧傳》世瑜姓陳氏,住台州
父母早亡,傭作取濟
身形偉壯,長八尺三寸希向佛理無由自達大業
十二年往綿州震響寺倫法師所出家,一食頭陀勤苦相續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後入益州綿竹縣,響應山獨住多年
四猿供給山果等,食有信士。
家生者,負糧來送,驚訝深山常燒薰陸沈水香等。
還山半路兩人,形甚青色狀貌希世
各負蓮華蔗芋而上
云:我供給禪師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食米一石七升六時行道,以猿鳥為侶
唯一泉,後有三泉流出於下。
貞觀元年有四龍來入心眼,既覺大悟三論宗旨。
遂往靈睿法師講下所聞詞理宛若舊尋,則面覆述便。
綿州大施寺至十九年四月八日崇樂言語,欲遊方去。
或有喻曰:只此寺者,是諸方也。
因還大施本房,杳氣滿室,坐處之地湧三金錢。
合眾尋香,從瑜房而出。
乃見跏坐,手尚執鑪。
刺史劉德威慶所未聞,作龕坐之,三年不倒
春秋六十三矣。
智聰
公元649年
《續高僧傳》:智聰未詳何人。
昔住揚州白馬寺,後住止觀寺,專聽三論
陳平後,渡江揚州安樂寺。
大業既崩,思歸無計,隱江中,誦法華經,七日不饑。
有四虎遶之,而已不食
已來經,今十日。
聰曰:吾命須臾,卿須可食。
虎曰:造天立地無有此理。
忽有一公年可八十,掖下挾船
曰:師欲渡栖霞住者,可即上船
四虎一時目中淚出,聰曰:救危拔難,正在今日
可迎四虎
於是利涉,往達南岸,船及老人,不知何在
聰領四虎同至栖霞舍利塔西,經行坐禪,誓不寢臥徒眾八十,咸不出院,若有凶事一虎入寺大聲告眾,由此警悟
以為式聰,以山林幽遠,糧粒難供
乃合率揚州三百清信以為米社。
人別一石,年別送之。
由此山糧供給道俗乃至
禽獸通皆濟給。
至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小食往止觀寺禮。
大師影像,執爐,遍禮又往興皇墓所禮拜還。
歸本房安坐而卒,異香充溢丹陽
郭受戒,道俗三千餘人奔走山服。
哀慟林野時年九十九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