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十五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
 第二百十五卷目錄
 道教部彙考三
  太祖一則 憲宗二則 世祖中統二則 至元二十則 成宗元貞二則 大德四則 武宗至大三則 仁宗延祐三則 英宗至治三則 泰定帝泰定四則 致和一則 文宗天曆一則 至順二則 順帝元統一則 至元二則 至正三則〉
公元1425年
  明一〈總一則 太祖洪武八則 成祖永樂八則 仁宗洪熙一則 英宗正統一則 天順二則 憲宗成化六則 孝宗弘治五則
神異典第二百十五卷
道教部彙考三
公元1223年
太祖十八年,賜丘處機神仙號爵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
《元史·太祖本紀不載。
釋老傳》丘處機登州棲霞人自號長春子
兒時有相者謂其異日當為神仙宗伯
年十九,為全真學於寧海之崑崳山,與馬鈺譚處端劉處元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同師重陽王真人
重陽一見處機大奇之。
、宋之季,俱遣使來召,不赴。
歲己卯太祖乃蠻近臣札八兒、劉仲祿持詔求之。
處機一日忽語其徒,使促裝,曰:天使來召我,我當往。
翼日二人者至,處機乃與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見焉。
明年宿留山北,先馳表謝拳拳以止殺為勸。
明年趣使再至,乃發撫州經數十國為地有餘里。
蹀血戰場避寇叛域,絕糧沙漠,自崑崳歷四載而始達雪山
常馬行深雪中馬上策試之,未及積雪之半。
既見,太祖大悅,賜食、設廬帳甚飭。
太祖時西征,日事攻戰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嗜殺人。
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
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
太祖深契其言,曰:天錫仙翁,以悟朕志。
左右書之,且以訓諸子焉。
於是錫之虎符,副以璽書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一日雷震太祖以問,處機對曰:雷,天威也。
人罪莫大不孝不孝則不順乎天,故天震動以警之。
似聞境內不孝者多,陛下明天威,以導有眾。
太祖從之。
歲癸未太祖大獵於東山,馬踣,處機請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數畋獵,非宜。
太祖為罷獵者久之
處機還燕。
有旨改賜宮名長春,且遣使勞問,制若曰: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
處機卒。
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璽書襲掌其教。
公元1219年
輟耕錄》大宗師長春真人姓丘氏,名處機字通密
號長春子登州棲霞縣都里人也。
貞祐己卯,居萊州
五月太祖乃蠻國,遣近侍劉仲祿持一手詔致聘
十一月至隱所,詔文云:天厭中原驕華太極之性,朕居北野嗜慾莫生之情,反朴還淳去奢從儉,每一衣一食牛豎馬圉,共幣,同饗,視民如赤子養士兄弟
素和恩,素畜,練萬眾以身,人之先臨百陣,無念之後,七載之中,成大業六合之內為一統
非朕之行,有德蓋金之政,無恆
是以受天之佑,獲承至尊南連趙宋北接回紇東夏西夷,悉稱臣
佐念我單于千載百世以來,未之有也。
然而,任大守重,治平猶懼有闕,且夫刳舟剡楫將欲濟江河也。
聘賢佐將安天下也。
踐祚以來勤心庶政,而三九之位,未見其人訪聞師先生,體真履博物洽聞探賾窮理沖德著,懷古君子肅風抱真上人雅操
棲巖谷,藏身隱形,闡祖宗之遺,化坐致有道之士雲集仙逕,莫可稱數,自干戈而後,伏知先生猶隱山東舊境,朕心仰懷無已豈不渭水同車茅廬三顧之事。
奈何山川懸闊,有失躬迎之禮。
朕但避位側身齋戒沐浴選差近侍劉仲祿備輕,騎素車不遠千里謹邀先生,暫屈仙步不以沙漠悠遠為念,或以憂民當世之務,或以恤朕保身之術。
朕親侍仙座,欽惟先生咳唾之餘,但授一言斯可矣。
今者聊發,朕之微意一,明於詔章誠望先生既著大道之端,要善無不應,亦豈違眾生之願哉。
故茲詔示惟宜知悉
五月初一日庚辰正月北行二月至燕,欲候駕回朝,謁祿,令從官曷剌馳奏真人進表陳情表曰:登州棲霞縣志道丘處機,近奉宣旨遠不才海上居民心皆恍惚處機自念謀生太拙學道無成辛苦萬端老而不死,名雖播於諸國,道不加於眾人內顧自傷衷情,誰測前者南京宋國屢召不從,今者龍廷一呼即至,何也。
伏聞皇帝天賜勇智,今古絕倫道協威靈華夷率服是故
便欲投山竄海不忍相違且當冒雪衝霜圖其一見,蓋聞車駕只在桓撫之北,及到燕京得車遙遠,不知其幾千里風塵澒洞天氣蒼黃老弱不堪切恐中途不能得到假之皇帝所則軍國之事,非己所道德之心,令人戒欲,悉為難事,遂與宣差劉仲祿商議不若且在燕京德興府等處。
盤桓住坐先令人前去,奏知其劉仲祿不從,故不免自納奏帖,念處機來歸,命遠冒風霜伏望皇帝早下寬大之詔,詳其可否同時四人出家三人得道,惟處機虛得其名,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伏望聖裁
龍飛三月日奏十月曷剌回復奉敕旨曰:成吉思皇帝真人丘師省所奏,應召而來者,具悉師道踰三子德多方命臣奉厥,元纁馳傳,訪諸滄海,時與願適天,不人兩朝,屢召而弗行,單使一邀而肯起,謂朕天啟所以身歸不辭暴露風霜自願跋涉於沙,磧書章來。
喜慰何言軍國之事,非朕所期道德之心,誠云:可尚,朕以彼酋不遜,我伐用張單旅試臨邊陲底定來從去,背實力率之故。
久逸暫勞冀心而後已。
於是揚威德,略駐車徒重,念雲軒發於蓬萊鶴馭,可遊於天竺達磨
東邁緣印法以傳心老氏西行或化胡而成道,顧川途之雖,闊瞻几杖以非遙,爰答來章,可明朕意。
秋暑師比平安好旨不多及十四日。
辛巳十一月,至邪迷思干城
壬午三月,過鐵門關四月達行在所時上雪山之陽舍館,定入見上勞曰:他國徵聘不應,今遠踰萬里而來,朕甚嘉焉。
賜坐就食,設二帳於御幄之東,以居之。
日問道以回紇叛親,征不果
至九月,設庭燎虛前席延,問至道真人大略,答以節慾保躬,天道好生惡殺治向,無為清淨之理。
上說
左史書諸策。
癸未〈按癸未元太祖十八年東還賜號神仙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
甲申三月,至燕。
八月奉旨太極宮
丁亥五月,特改太極長春
七月九日留頌而逝,年八十。
至元己巳正月,旨詔贈五祖七真徽號,而曰長春演道主教真人
公元1251年
憲宗元年夏六月,以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
《元史·憲宗本紀》云云
公元1258年
憲宗八年,詔釋道辨析胡經
《元史·憲宗本紀》不載。
《續文獻通考云云
公元1261年
世祖中統二年,遣王祐採訪僧、道,命鍊師道觀,遣道士代祀東海
《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二年五月,遣王祐西川等路採訪醫、儒、僧、道。
秋七月,命鍊師王道歸於真定道觀賜名玉華
冬十月,遣道士訾洞春代祀東海廣德王廟。
公元1262年
中統三年十一月丁亥,敕長春宮設金籙周天醮。
《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64年
至元元年三月庚辰,設周天於長春宮
《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66年
至元三年夏四月庚午,敕僧道祈福中都寺觀
《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67年
至元四年九月癸丑申嚴西夏中興等路僧尼道士之禁。
《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68年
至元五年修設天大醮,命道孫德福統轄諸路真大道錫銅章。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五年九月丁巳,敕長春修設金籙天大醮七晝夜
釋老傳》:真大道教者,始自金季,道士劉德仁之所立也。
其教以苦節危行為要,而不妄取於人、不苟侈於己者也。
五傳而至酈希誠,居燕城天寶宮見知憲宗,始名其教曰真大道,授希誠太元真人領教事內出冠服以賜;仍給紫衣三十襲,賜其從者
至元五年世祖命其徒孫德福統轄諸路真大道錫銅章。
二十年,改賜銀印二。
三傳而至張志清,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師凝神沖妙元應真人
志清事親孝,尤耐辛苦制行堅峻
東海珠、牢山舊多虎,志清結茅居之,虎皆避徙,然頗為人害。
志清曰:是吾奪其所也。
遂去之。
後居臨汾,地大震城郭邑屋摧壓,死者不可勝計獨志所居裂為二,無少損焉。
乃遍巡木石間,聽呻吟聲,救活者甚眾。
廷重其名,給驛致之掌教事。
公元1274年
至元十一年,設周天大醮,建太一宮,賜道士李居壽居之。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一年春正月丁酉長春宮設周天金籙醮七晝夜
十二月癸亥,賜太一真人李居壽第一區,仍賜額太一廣福萬壽宮
釋老傳》太一教者,始金天眷中道士蕭抱珍,傳太一三元法籙之術,因名其教曰太一
四傳至蕭輔道
世祖潛邸聞其名,命史天澤至和林,賜對稱旨留居宮邸
以老,請授弟子李居壽掌其教事。
至元十一年,建太一宮兩京,命居壽居之,領祠事,且禋祀六丁,以繼太保劉秉忠之術。
公元1275年
至元十二年遣使天師張宗演赴闕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二年夏四月,遣兵部郎中王世英刑部郎中蕭郁,持詔召嗣漢四十代天師張宗演赴闕
公元1276年
至元十三年,敕僧道有室家者,與民一體輸賦
正一天師江南道教,賜銀印。
又以道士張留孫上卿專掌祠事
又賜李居壽大一掌教宗師印。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三年夏六月庚午,敕西京僧、道、也里可溫、答失蠻等有室家者,與民一體輸賦
釋老傳》正一天師者,始自漢張道陵其後四代
曰盛,來居信之龍虎山
相傳至三十六代宗演,當至
元十三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
至則命廷臣郊勞,待以客禮
及見,語之曰:己未,朕次鄂渚,嘗令王一清往訪卿父,卿父使報朕曰:後二十年天下混一
神仙之言驗於今矣。
因命坐,賜宴特賜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命主領江南道教,仍賜銀印。
張留孫者,字師漢信州貴溪人
少時龍虎山道士有道人相之曰:神仙宰相也。
至元十三年,從天師張宗演入朝世祖與語,稱旨,遂留侍闕下
世祖親祠幄殿皇太子侍。
風雨暴至,眾駭懼留孫禱之立止。
又嘗次日月山,昭睿順聖皇后得疾危甚,上召留孫請禱
既而后夢有朱衣長髯,從甲士,導朱輦白獸行草間者
覺而異之,以問留孫,對曰:甲士輦獸者,臣所佩法籙中將吏也;朱衣長髯者,漢祖天師也;行草間者春時也。
殿下之疾,其及春而瘳乎。
后命所事畫像以進,視之夢中所見者。
后大悅,即命留孫天師留孫固辭不敢當,乃號之上卿,命上方鑄寶劍以賜,建崇真宮於兩京,俾留孫居之,專掌祠事
太一教者,蕭輔道弟子李居壽
至元十三年,賜居壽太一掌教宗師印。
公元1277年
至元十四年,賜天師張宗演真人號領道教,修周天醮;又命真人李德代祀濟瀆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四年春正月,賜嗣漢天師張宗演演道靈應沖和真人,領江南路道教。
命嗣漢天師張宗演周天於長春宮宗演江南,以其弟子張留孫京師
五月,命真人李德代祀濟瀆
公元1278年
至元十五年,授張留孫江南道教都提點教宗師,賜銀印,修金大醮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五年五月辛亥制授張留孫江南路道教都提點
七月,建漢祖天師正一祠於京城
冬十月乙丑正一祠成,詔張留孫居之。
十二月庚子,敕長春修金大醮晝夜
釋老傳》至元十五年,授張留孫教宗師,賜銀印。
公元1279年
至元十六年,詔張留孫各處道教,作醮事,又命李居壽醮事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六年二月壬辰詔諭宗師張留孫悉主淮東淮西荊襄等處道教
五月命宗張留孫即行宮作醮事奏赤章於天,凡五晝夜。
十月辛丑,以月直元辰,命五祖真人李居壽醮事奏赤章,凡五晝夜。
畢事居壽請間言:皇太子春秋鼎盛,宜預國政
帝喜曰:尋將及之。
明日下詔皇太子參決朝政,凡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有司之事,皆先啟後聞
十二月,敕自明年正月朔日,建醮於長春宮,凡七日,歲以為例。
李居壽告祭新歲
公元1280年
至元十七年焚毀道藏偽妄經文命使往各路設醮;詔天師張宗演赴闕命宗師許道杞別主道教。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七年春二月丙申詔諭真人祁志誠焚毀道藏偽妄經文及板。
秋七月己巳,遣中使咬難歷江南名山訪求高士,且命持香幣信州龍虎山臨江閣皂山建康三茅山,皆設醮
冬十月甲申,詔龍虎山天師張宗演赴闕
十二月,以三茅山上清四十三代宗師許道杞祈禱有驗,命別主道教。
公元1281年
至元十八年,祭斗設醮焚毀偽撰道書,召宗師蔣宗瑛赴闕,并召法師劉道真問祠太一法。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八年春正月丁巳,制以六祖李全祐嗣五祖李居壽祭斗。
二月,詔三茅山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赴闕
三月甲辰,命天師張宗演宮中奏赤章天七晝夜
秋七月,命天師張宗演等即壽寧奏赤章於天,凡五晝夜。
八月設醮上都壽寧宮。
冬十月己酉張易等言:參校道書,惟道德經老子親著,餘皆後人偽撰,宜悉焚毀
從之。
十一月乙亥,召法師劉道真,問祠太乙法。
公元1286年
至元二十三年制授李果江東道提點
《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廣信府志》李果老,字周卿
崇重如山,其渟涵如淵,其溫如春,其直如弦
終日默默發語中理,蓋有道君子也。
至元丙戌制授江東道提點住持本宮
〈按丙戌係世祖至元二十三年至元二十四年春二月壬辰朔遣使香幣龍虎閣皂三茅設醮,召天師張宗演赴闕
公元1288年
至元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命天師張宗演設醮三日
至元二十七年二月順州僧、道士四百九十一人饑,給九十日糧。
公元1291年
至元二十八年春正月,命元教宗張留孫醮祠三日
公元1292年
至元二十九年春正月,以漢天師張宗演男與棣嗣其教。
壬戌,召嗣漢天師張與棣赴闕
公元1293年
至元三十年夏四月,敕江南毀諸道觀聖祖天尊祠。
以上《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公元1294年
至元三十一年,成宗即位,敕吳全節每歲侍從行幸,所司給廬帳車馬衣服廩餼,著為令。
公元1287年
《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釋老傳》吳全節字成季饒州安仁人
年十三學道龍虎山
至元二十四年京師,從留孫見世祖。
三十一年成宗至自朔方召見,賜古琱玉蟠螭環一,敕每歲侍從行幸,所司給廬帳車馬衣服廩餼,著為令。
公元1295年
成宗元貞元年,詔道家行金科範,賜天師張與棣等十三人玉圭,易江南天慶觀元妙觀
《元史·成宗本紀元貞元年春正月,詔道家復行金籙科範
二月,賜駙馬那懷鈔萬五千錠。
以醮延春閣,賜天師張與棣、宗師張留孫真人張志仙等十三人玉圭各一。
三月,以東作方殷,罷諸不急營造,惟帝師塔及張法師不罷
七月壬寅,詔易江南諸路天慶觀元妙觀
公元1296年
元貞二年,授張與材真人號,詔道士貿易田者輸稅
《元史·成宗本紀元貞二年春正月甲午,授嗣漢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太素凝神道真人管領江南路道教。
二月丙辰,詔江南道貿易田者輸稅
公元1304年
大德八年,命為商僧道輸稅,授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
《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八年,命僧道為商者輸稅
釋老傳》:張與棣卒,弟與材嗣,為三十八代,襲掌道教
大德五年召見上都幄殿
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
公元1305年
大德九年春二月甲午,免天下道士賦稅
《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大德 年,加號張留孫元教大宗師,且追封三代魏國公
公元1278年
《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釋老傳》至元十五年,授張留孫教宗師,錫銀印
大德中加號元教大宗師同知集賢院道教事,且追封三代魏國公官階品俱第一
公元1307年
大德十一年,武宗即位,命元教宗張留孫掌諸路道教事。
《元史·武宗本紀大德十一年五月,帝即位
九月,命張留孫知集賢院事,領諸路道教事。
公元1308年
武宗至大元年三月壬午,嗣漢天師張與材來朝,加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錫金印
公元1307年
《元史·武宗本紀云云
釋老傳》武宗即位張與材來朝,錫金印
公元1309年
至大二年,以中書省臣言,仍徵僧、道田商租稅
《元史·武宗本紀至大二年夏六月乙亥中書省臣言:河南浙江省言,宣政院奏免僧、道、也里可溫、答失蠻租稅
臣等議,田有租,商有稅,乃祖宗成法,今宣政院一體奏免,非制
有旨,依舊制徵之。
公元1310年
至大三年,贈道士吳全節昭文館大學士并封父母
公元1308年
《元史·武宗本紀不載。
釋老傳》至大元年,賜吳全節七寶金冠、織金文之服。
三年,贈其祖昭文館大學士,封其父司徒饒國公,母饒國太夫人,名其所居之鄉曰榮祿,里曰具慶
公元1315年
仁宗延祐二年,進張留孫開府儀同三司加號輔成贊化保運元教大宗師
《元史·仁宗本紀》延祐二年夏四月,加授特進上卿元教大宗師張留孫開府儀同三司
釋老傳》武宗立召見張留孫,賜坐,陞大真人知集賢院,位大學士上。
尋又加特進
進講老子推明謙讓之道。
仁宗即位,猶恆誦其言,且諭近臣曰:累朝舊德,僅餘張上卿耳
開府儀同三司加號輔成贊化保運元教大宗師,刻玉為元教大宗師印以賜。
至治元年十二月卒。
天曆元年追贈道祖神應真君
公元1316年
延祐三年冬十二月壬午,授嗣漢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太元輔化體仁應道大真人主領三山符籙,掌江南道教事。
史·仁宗本紀云云
公元1320年
延祐七年,英宗即位,命張留孫修醮事;又以天壽節遣使龍虎山修醮
《元史·英宗本紀延祐七年春三月,帝即位
五月壬寅監察御史請罷僧、道濫爵及建寺之費。
丙午御史劉恆興義倉及奪僧、道官
秋七月,命元教宗張留孫修醮事於崇真宮。
冬十二月癸丑,以天壽節,預遣使修醮龍虎山
公元1321年
英宗至治元年夏六月壬戌龍虎山張嗣成來朝,授太元輔化體仁應道大真人
《元史·英宗本紀云云
公元1322年
至治二年,以吳全節元教大宗師特進上卿
《元史·英宗本紀至治二年夏五月丙申,以吳全節元教大宗師特進上卿
冬十一月真人道泰殺人伏誅
十二月戊辰,以掌道教張嗣成吳全節、藍道元各三授制命銀印,敕奪其二。
公元1323年
至治三年英宗禁僧、道度牒、符籙
泰定帝即位,命吳全節修醮事。
《元史·英宗本紀至治三年三月辛亥,以圓明王道明之亂,禁僧、道度牒、符籙
泰定帝本紀至治三年八月,帝即位
十二月甲戌,命道士吳全節修醮事。
公元1324年
泰定帝泰定元年冬十月己丑命道修醮事。
《元史·泰定帝本紀云云
公元1325年
泰定二年,頒道經天下,加天師張嗣成真人號,命道士五福太一神。
《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二年春正月中書省臣言:江南貧僧富,諸寺田土,非宋舊置井累朝所賜者,請仍舊制與民均役。
從之。
二月丙戌,頒道經天下名山宮觀
己丑,加嗣漢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太元輔化體仁應道大真人
三月戊申,命道士五福太一神。
公元1326年
泰定三年,命吳全節修醮事,遣道士衛輝太一宮
《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三年夏六月丁酉,遣道士吳全節修醮事於龍虎三茅閣皂三山
秋八月長春宮道士藍道元以罪被黜。
詔:道士有妻者,悉給徭役
冬十月,遣道士衛輝太一壽宮
公元1327年
泰定四年,命天師張嗣成修醮
《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四年夏五月癸卯,以鹽官州海溢,命天師張嗣成修醮禳之。
秋七月丙寅,籍僧、道有妻者為民。
九月,禁僧道民田,違者坐罪,沒其直。
公元1328年
致和元年,禁僧、道匿商稅
《元史·泰定帝本紀致和元年春正月,禁僧、道匿商稅
夏四月己酉御史楊倬等以民饑,請分僧道濟之不報
公元1329年
文宗天曆二年,累建醮事,加封張留孫上卿大宗師輔成贊化運神真君
《元史·文宗本紀天曆二年三月丁丑,命僧、道、也里可溫、朮忽、合失蠻為商者,仍舊納稅
四月河南廉訪使言:河南府路以兵、旱民饑,乞括江淮僧道餘糧以賑。
從之。
七月,征京師僧道商稅
八月,遣道士苗道一、吳全節修醮事於京師
九月庚申加封故領諸路道教事張留孫上卿大宗師輔成贊化運神真君
冬十月癸卯命道士苗一建於長春宮
十一月,后八不沙請為明宗資冥福,命道士建醮玉虛天寶太乙萬壽四宮武當龍虎二山
公元1330年
至順元年,加僧、道輸粟師號鑄金印,賜道士苗道一。
《元史·文宗本紀至順元年春正月,命僧、道輸己者,加以師號
閏七月鑄黃金神仙符命印,賜掌全真教道士苗道一。
公元1331年
至順二年,給僧道度牒一萬道,召各處道士赴闕修醮
《元史·文宗本紀至順二年三月中書省臣言:宣課提舉司歲榷商稅,為鈔十萬餘錠,比歲不登,乞凡僧道為商者,仍征其稅。
有旨:誠為僧道者,其仍免之。
浙西諸路比歲水旱中書省臣請令寺觀田佃民,從其主假貸錢穀自賑,井給僧道度牒一萬道,從之。
亳州太清宮道士馬道逸、汴梁朝天宮道士李若訥、河南嵩山道士亦然,各率其徒赴闕,修普天大醮
夏四月戊午,以集慶路元妙觀為大元興崇壽宮
公元1334年
順帝元統二年,敕僧道充役,禁私刱寺觀
《元史·順帝本紀元統二年春正月癸卯,敕僧道與民一體充役。
是歲,禁私刱寺觀庵院。
僧道入錢五十貫,給度牒出家
公元1336年
至元二年夏四月甲午遣使以香、幣賜武當龍虎二山
《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公元1337年
至元三年遣使降香諸山,并設醮事,加封真人徐甲及諸子真君號。
《元史·順帝本紀至元三年夏四月壬申遣使降香龍虎三茅閣皂諸山
六月癸未設醮長春宮。
戊子加封文始真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徐甲為垂元感聖慈化應御真君庚桑洞靈感化超蹈混然真君文子元光暢昇元敏秀真君列子沖虛至德遁世遊樂真君莊子南華至極雄文弘道真君
公元1342年
至正二年夏六月戊申,命江浙撥賜僧道還官徵糧,以備軍儲
公元1352年
至正十二年夏五月戊寅,命龍虎山張嗣德為三十九代天師,給印章
公元1355年
至正十五年夏六月江浙省臣奏請寺觀賜田糧,盡行拘收,從之。
以上《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明一
明制府州道士,皆道錄司管領
內外道士不檢束者,皆從道錄司懲治
道童給牒,各司申送考試,并本司選用行移等項,俱與僧錄司同。
《明會典:凡本司選用不支俸及行移等項,俱與僧錄司同。
道士二等全真,曰正一
在外道士府屬道紀司、州屬道正司、縣屬道會司管領,皆統於本司
道童限年,給度牒,各司申送考試等項,俱與僧錄司同。
內外道官專一檢束天下道士違者,從本司懲治;若犯與軍民相干者,從有司懲治
公元1368年
太祖洪武元年八月甲戌,以張正常為真人,去其天師之號。
《明大政紀》云云
公元1370年
洪武三年,禁僧道自居房舍僭用紅色
《明會典:凡寺觀庵院洪武三年,令除殿宇梁棟、門窗、神座案桌許用紅色,其餘僧道自居房舍不許
起造斗栱彩畫梁棟,及僭用紅色什物床榻椅子
洪武六年,令僧道精通經典,有戒行者,方許請給度牒
公元1373年
《明會典洪武六年,令各府州縣止存大寺一所并處其徒,擇有戒行者領之。
請給度牒,必考試精通經典者方許。
公元1374年
洪武七年御注道德經成。
大政紀》洪武七年十二月御注道德經成,上謂儒臣,舉老子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與聖人去甚去奢泰之類,曰:老子此語,豈徒托之空言,于養生治國之道,亦有助也。
諸家之注,各有異見朕因注之,以發其義。
公元1382年
洪武十五年改元教院為道錄司,掌道教事。
《明會典國初置元教院。
洪武十五年,改道錄司,正六品衙門左右正一左右演法左右至靈左右元義職專道教之事,屬禮部,其衙門建于朝天宮
洪武二十四年,清理道教,遣使遍覓張三丰不遇
《明會典:凡清理寺觀。
洪武二十四年,令清理釋道二教,凡各府州寺觀但存寬大可容眾者一所并居不許雜處於外,違者治以重罪
親故相隱者,流願還俗者,聽又令天下僧道有刱立庵堂寺觀,非舊額者,悉毀之。
公元1391年
《明外史·張三丰傳》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實三丰其號也。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遍覓之,不遇
公元1392年
洪武二十五年令正道士穿靴
《明會典:凡道官道士服色見禮部儀制司
洪武二十五年令正道士穿靴
公元1402年
洪武三十五年,清理道教。
《明會典洪武三十五年,令清理釋道二教,凡歷代以來洪武十五年以前寺觀有名額者,不必歸併,新刱者,歸併如舊
公元1405年
成祖永樂三年,遣王宗道奉書香,遍訪張三丰
玉堂漫筆淮安王宗道字景雲學仙嘗與張三丰往來游從
永樂三年國子助教王達善宗道識三丰薦文皇召見文華殿賜金鶴氅奉書香遍訪於天下名山,越十年足跡滿天下竟無所而還
永樂四年修舉金籙齋法,以薦皇考妣。
公元1406年
明通紀》成祖永樂四年冬十二月,徵天下道士京師朝天宮神樂觀洞神宮,修舉金籙齋法薦皇考皇妣駕,幸齋壇七日而畢。
公元1407年
永樂五年敕命道士設醮以資皇考冥福
大政紀》永樂五年七月丙子,修神樂觀,立醴泉碑,敕命道士朝天宮設醮
上資皇考皇妣冥福竣事醴泉觀井中,群臣以為孝感所致,請立碑
昭靈翰林院侍讀胡廣製碑文。
九月壬申,上與侍臣養身之道,上曰:人能清心寡慾使氣和體平疚,疾自少。
神仙家說,吐納導引亦只可少病,豈有長生不死之理,近有一種疲精勞神佞佛求壽,又愚之甚也。
公元1412年
永樂十年,遣胡濙、朱祥遍訪張三丰不遇
乃命郭璡張信沐昕大營武當宮觀設官鑄印以守。
《明外史·張三丰傳》三丰嘗居武當已而舍去。
行遊四方
永樂中成祖給事中胡濙內侍朱祥齎璽香幣往訪,積數窮陬僻壤皆到不遇
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數百萬計。
既成賜名太嶽太和山設官鑄印以守。
玉堂漫筆永樂初,遣胡忠安公巡行天下,以訪邋遢張仙人即張三丰忠安公張朝用常識三丰薦之、為均州知州與同尋訪,竟無所而還
武當山志》朝廷敕命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統率軍夫二十餘萬,敕建武當山宮觀聖諭詳明具載黃榜
永樂十年秋九月庚子之吉,興工首以黃榜揭於鉉天玉虛宮,前通衢之,上覆以巍亭,護以雕檻丹漆絢耀昭映山林
使凡官員軍民過於亭下,莫不肅敬。
伏睹敕諭,則知興建宮觀之盛,發於皇上誠心特以昭答神明顯佑國家之惠,上薦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在天之靈,下為天下生靈祈福豈不重且大哉
於是州之人民扶老㩦幼,駭而聚觀,盈街塞途傳聞四方
深山窮谷之民,以及道釋亦皆相率爭睹其長老莫不嗟嘆以為有生以來未嘗見。
是後亭上常有榮光天祥雲旋繞,霞彩交輝珍禽仙鶴飛鳴翔集,侯與駙馬下逮士庶
於是咸相慶曰:歷代興建宮觀,無若今日之興,宜其天人協應禎祥若此,誠為聖朝盛事,萬世太平之休徵
謹因圖其實并以謄寫敕諭於其亭上,使萬代之下咸知敬仰云。
永樂十四年三月辛酉,修龍虎山上清宮及懿真觀。
大政紀》云云
公元1417年
永樂十五年,封南唐徐知證兄弟金闕玉關真人,建宮京師,遣醫官蘇欽龍虎山道士奉書齎香遍訪張三丰
《明會典靈濟宮福州閩縣舊有宮祀南唐徐知證、知諤兄弟永樂十五年,上寢疾,藥罔效,禱之,即瘳。
於是建宮京師金闕玉關真人
玉堂漫筆永樂十五年文皇再遣寶雞醫官蘇欽等,齎香書遍訪名山張三丰
又遣龍虎山道士奉書皇帝致書於真仙張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儀範,當遣使致香奉書遍諸名山,虔請真仙道德崇高超乎。
萬有體合,自然神妙莫測。
才質疏庸德行菲薄至誠願見之。
夙夜不忘,敬再遣龍虎山道士謹致香奉書,虔請拱候雲車夙駕惠然降臨,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懷,敬奉書。
公元1418年
永樂十六年,改封金闕玉關真人為真君。
其冬武當宮觀成。
《明會典永樂十六年,改封金闕玉關真人為真君。
每歲元旦冬至二真仙妃生辰用帛素羞,遣太常寺堂上官行禮;每月朔望,本宮住持行禮國有大事則告福州舊例
六年挂袍太常寺遣官齎送
《明大政紀》永樂十六年十二月,武當宮觀成,賜名太嶽太和山
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洞。
峰之高者,曰天柱,境之勝者曰紫霄南巖上軼游氣下臨絕壑,舊皆有宮。
南巖之北,有五龍宮,俱為祀神祝釐之所。
元季兵燬至,是悉新建之
五龍宮之東十餘里,名元天玉虛宮紫霄太元紫霄宮南巖大聖南巖宮五龍興聖五龍宮,又即天柱峰冶銅為殿,飾以黃金真武像,於中選道士二百人灑掃,給田二百十七頃并耕戶以贍之。
仍選道士任自垣等九人提點,分主宮觀,凡殿觀門廡享堂廚庫千五百餘楹,上親製碑,文以記之。
公元1419年
永樂十七年神仙傳》成,親製序冠之。
《明大政紀》永樂十七年九月神仙傳》成,親製序冠之,上嘗覽神仙傳》,因命侍臣博采,重加纂集至是書成。
公元1425年
仁宗洪熙元年,賜劉淵然真人號,沈道寧高士號,
公元1393年
《明外史·劉淵然傳》淵然贑縣人
出家祥符宮道士,後詣雩都紫陽觀,師趙原陽傳其法,能呼召風雷
洪武二十六年太祖聞其名,召之既至入對便殿賜號高道,館朝天宮
永樂中從駕北京
仁宗嗣位賜號沖虛至道元妙無為光範演教莊靜普濟長春真人,給二品印誥,與正一真人等。
宣德初進號大真人。
七年乞骸骨,命送南京朝天宮御製山水圖歌賜之。
沈道寧者,亦有道術
仁宗初,命為混元統一沖虛湛寂清靜無為承宣布澤助國佑民廣大至道高士,階正三品,賜以法服
天子頗信異教褒崇道流
道寧淵然淡泊自甘不失戒行,迨成化正德嘉靖邪妄,雜進恩寵,濫加所由,與先朝異矣。
公元1441年
英宗正統六年,禁私建寺觀
《明會典正統六年,令新刱寺觀曾,有賜額者,聽其居住今後再不私自創建
天順 年,詔復邵以正號真人,仍掌道教
公元1459年
《明外史·劉淵然傳》淵然有徒邵以正者,雲南人,早得法淵然
淵然請老,薦之,召為道錄司左元義。
正統中,遷左正一,領京師道教事。
景泰時賜號悟元養素凝神沖默闡微振法通妙真人
英宗復辟,以正具疏辭,詔以左正一閒住未幾真人,張元吉薦其戒行,詔復真人仍掌道教
先是百官賜宴正一真人,列二品班之末。
天順三年將行慶成宴
禮官請正坐次
帝曰:殿上文武官,真人安得與。
其送筵席與之,以正廉靜謙謹禮度雍容搢紳咸重之。
六年八月卒,遣官致祭
公元1464年
天順八年,詔京城內外寺觀今後不許增修請額。
《明會典云云
公元1465年
憲宗成化元年六月,改賜真人元吉封號
十二月陞道士孫道玉為真人。
公元1469年
成化五年三月正一嗣教大真人張元圭坐奸淫械繫,至京下獄論死
公元1473年
成化九年正月真人元吉既免死,謫戍子元慶為父求免,以母老子幼為辭,上允之
成化十一年正月,故真人元吉母死,當戍釋為民。
八月追贈真人道純父宗,敬為太常寺寺丞,母楊氏安人
以上名山藏·典謨記》云云
公元1476年
成化十二年商輅奏祀玉皇未協古禮,并止齋醮,上罷之。
大政紀》成化十二年八月大學士商輅等言:祖宗刱為郊祀,歲一舉行,極為甚重。
邇者,皇上於宮北建祠奉祀玉皇,取郊祀所有器樂舞之具,依式製造,并新編樂章,命內臣習之。
欲於道家所言神降之日,舉行祀禮
臣等竊詳皇上為此無非欲為母后祝釐,為萬民祈福,但稽之古禮未協,昔傅說之告,高宗曰黷於祭祀,時謂弗欽,禮煩則亂,事神則難,況天者至尊無對事之之禮宜不宜煩,可敬不可黷,今乃別立玉皇祠祀并用南郊禮樂,則是一月之間連行三祭未免人心懈惰誠意不專,皇上為天之子,其於事天之禮,豈可不斟典故,致有纖毫不謹伏望內庭一應齋醮,悉宜停止,勿致褻黷庶幾天心昭鑒可變災為祥矣。
疏入,上命拆其祠祭器等項,送庫交貯。
公元1481年
成化十七年十月傳奉道錄司至靈鄧常恩等,為太常寺卿錦衣衛指揮,千百戶等有差
名山藏·典謨記》云云
公元1496年
孝宗弘治九年中官李廣燒煉齋醮,被寵大學士徐溥上疏切諫
明通紀》孝宗弘治九年,時中官李廣燒煉齋醮,被寵大學士徐溥上疏曰:祖宗洪武天順年間,面召儒臣諮議政事,今朝參不得一覲天顏,且經筵日講,成就君德裨益治道
今每歲進不過數日,夫人君之心必有所繫,不繫於此,必繫於彼。
正士既疏,則邪說乘間而入,近有以齋醮燒煉進者,此乃異端惑世之術,聖王之所必禁也。
宋徽宗道流卒,使乘輿播遷社稷傾覆至若燒煉禍尢慘,金石藥性酷烈一入腸腑,為禍百端
唐憲宗藥發致疾,雖杖殺方士柳泌,竟亦何補。
今上龍虎宮神樂,祖師殿番經廠燒毀無遺,神如有靈,何不自保,天厭其穢,亦已明甚
李絳有言:憂先於事,可以無憂,事至而憂,無益於事,矧熒惑失,度太陽無光,天鳴地震草妖木異,四方奏報,殆無虛日伏望早朝之節,復奏事之。
規勤講學之功,優接下之禮,遠邪佞之人,斥誣妄之說,太平之業可保矣。
公元1498年
弘治十一年李廣設齋醮,用旛竿徐貫等諫罷之。
孝宗實錄弘治十一年七月太監李廣奏欽安殿設齋醮,當用旛竿工部尚書徐貫等,謂非祖宗舊制,且宮禁之內,不宜用此,上曰:是。
其勿造。
公元1501年
弘治十四年,詔御用王瑞等齎元武像於武當
名山藏·典謨記》孝宗弘治十四年七月御用王瑞齎送元武像於武當,奏帶隨行官舍勇士人匠八十餘人,用黃馬快船六十餘艘,科道交章諫不允吏部尚書倪岳兵部尚書馬文升力言上曰:有成命第,毋生事擾人。
公元1503年
弘治十六年陞授朝天等宮高士杜永祺等四十三人道官有差
名山藏·典謨記》弘治十六年十一月陞授朝天等宮高士杜永祺等四十三人道官有差
科道官奏杜永祺等或陞真人,或兼住持,或榮以誥命,或與之印信
擁尊專寵非聖美事,乞一切罷毋開後端,上曰:有旨。
已命內閣給與誥,命封號劉健諫,納之。
公元1504年
弘治十七年,陞太常寺卿羽流崔志端禮部尚書
名山藏·典謨記》弘治十七年正月,陞太常寺卿崔志端禮部尚書,仍掌寺事科道,官刻志端羽流不宜清秩
上曰:先朝有之業,陞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