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
 第六卷目錄
 經籍總部彙考六
  明〈太祖洪武十四則 建文帝建文一則 成祖永樂十則 宣宗宣德三則 英宗正統三則 景帝景泰一則 英宗天順一則 憲宗成化一則 孝宗弘治四則 武宗正德四則 世宗嘉靖五則 穆宗隆慶一則 神宗萬曆六則 光宗泰昌一則 熹宗天啟二則 懷宗崇禎三則〉
經籍典第六卷
經籍總部彙考六
公元1368年
太祖洪武元年冬十月,詔收祕書監典籍圖書及求民間遺書
十一月,建大本堂,命取古今圖籍其中,延儒臣教授太子諸王經書
明朝·開天紀》洪武元年冬十月戊寅,詔曰:祕書監國子監太史院典籍太常法服祭器儀衛,及天文儀象地戶口版籍應用典故文字,已令總兵官收集
其或遺散民間者,赴官送納
即位之初,制作禮樂修明典章興舉廢墜,定郊祀,建學校崇儒術,育賢才罷黜異端表章經籍
上初不識書,每臨朝暇,延接儒士講論經典,又取古帝王嘉言善行,書之殿廡出入觀省
詔誥命令,揮筆立就,或命侍臣立榻下操觚授辭。
滾滾千言,皆淳雅高簡洞達物情
戒諭臣下,動引經史,諄切懇至聽者咸動。
訓敕子孫臣庶具有成書足法萬世
公元1366年
《明紀事本末至正二十六年夏六月,命有司訪求古今書籍藏之祕府以資覽閱
因謂侍臣詹同等曰:三皇五帝之書,不盡傳于世,故後世鮮知其行事
漢武帝購求遺書六經始出,唐虞三之治,可得而見。
武帝雄才大略後世罕及,至表章六經闡明聖賢之學,尢有功後世
吾於宮中無事,輒取孔子言以觀之,如節用愛人使民以時,真國良規,孔子之言,誠萬世師也。
洪武元年二月庚午,命選國子監生侍太子讀書
十一月辛丑,建大本堂,取古今圖籍其中,延儒臣教授太子諸王,以起居注魏觀侍太子說書
焦竑國史·經籍志序》太祖高皇帝伐燕,首命大將軍祕書監圖書、及太常灋服祭器儀象版籍
既定燕,復詔求四方遺書
公元1368年
《明外史·懿文太子標傳》洪武元年正月,立為皇太子,建大本堂,取古今圖籍其中,徵四方名儒太子諸王分番夜直選才俊之士充伴讀
時時賜宴賦詩商確古今評論文字虛日
又命東宮王府官編緝古今行事可為監戒者,訓諭太子諸王
 按魏觀傳》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說書及授諸王經
 按陶凱傳》洪武初,授翰林應奉教習大本堂,授楚王經
《明會典太祖學士宋濂皇太子諸王經書于大本堂。
夢餘錄》文淵閣,係中祕藏書之所。
明初伐燕,詔大將軍祕書監圖書典籍太常法服祭器儀衛、及天文儀象地戶口版籍
既定燕,詔求遺書散民間者
公元1369年
洪武二年四月,命孔克仁等授諸皇子經。
十月,詔郡縣立學校,士專一經。
《明外史·孔克仁傳》洪武二年四月,命孔克仁等授諸皇子經,功臣子弟亦令入學
明朝·開天紀》洪武二年冬十月辛卯,詔郡縣立學校,士專一經,以禮、樂、射、御、書、數設科分教。
《明紀事本末冬十月辛巳,詔天下郡縣立學上諭中書省臣曰:學校之設,名存實亡
兵革以來,人習戰鬥。
朕謂治國之要教化為先,教化道學校為本。
京師雖有太學,而天下學校未興。
宜令郡縣立學
于是詔郡設教授一訓導四生四十人州設學正訓導三生三十人縣設教諭訓導二生二十人
學者治一,以禮、樂、射、御、書、數設科分教,務求實才,頑不率者黜之。
公元1370年
洪武三年,詔開科取士,試五經四書義舉劉崧經明行修召見奉天殿。
明朝·開天紀》洪武三年四月己亥,詔曰:朕聞成周之制取材貢士,故賢者在職,而其民有士。
君子之行是以風俗淳美,國易為治而教化彰顯
漢唐及宋,科舉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貴詞章之學,而不求六藝之全。
至于前元依古設科待士甚優,而權豪勢要之官,每納奔競之人,辛勤歲月,輒竊士祿所得資品,或居舉人之上。
懷材抱德之賢,恥于並進,甘隱山林,風俗弊壞
今朕統一華夏,期與斯民共享昇平之治
所慮官非其人,有傷吾民。
願得君子用之。
洪武三年八月為始,特設科舉,以取懷材抱德之士,務在經明行修博古通今文質得中名實相穪
其中選者,朕將親策于廷,觀其學識,品其高下,而任之以官。
果有材學出眾者,待以選擢,使中外文武,皆由科舉,而選非科舉,毋得與官。
敢有遊食奔競之徒,坐以重罪,以稱朕責實求賢之意。
鄉試會試第一場,試五經義,各試本一道
《易》程朱氏注古注疏《書》蔡氏傳古注疏《詩》朱氏傳古注疏春秋左氏公羊穀梁胡氏張洽傳,禮記注疏四書一道
第二場,試禮樂論誥表箋第三試經時務策一道
第三場畢後十日,面試,騎觀其馳驟便捷,射觀其中多寡書觀其筆端楷,律觀其講解詳審
殿試時務策一道出身第一甲第一名六品第二三名正七品,賜進士及第
第二正七品,賜進士出身
第三甲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
高麗安南占城等國,如有經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國鄉試,貢赴京師會試
仕官已入流品,及曾于前元登科仕官,并有過罷閒官吏娼優之人,並不得應試
科舉取士,務全材,但恐開設之初,騎射書筭未能遍習。
今科且免試,候三年後須全備,方許中選。
於戲設科取士,期必得全材任官惟能庶可成于治道
《明紀事本末己亥,詔設科取士定科舉格。
初場,各經義一道四書一道
二場,論一道詔誥表箋內科一道
三場,策一道
中式者,後十日,以騎射書筭五事試之。
詔曰:成周之際,取才于貢士,賢者在職民有士君子之行。
漢唐宋科舉,但貴詞章,不求德藝
前元設科取士權家勢要結納奔競,賢者恥與並進,甘隱山林。
自今八月為始,特設科舉,務在經明行修博古通今
其中選者,朕將親策于廷,觀其學識,第其高下而任之
非由科舉者,毋得為官。
高麗安南占城諸國,以鄉貢赴試京師
《明外史·劉崧傳》洪武三年經明行修
召見奉天殿。
公元1372年
洪武五年命書大學衍義殿之兩廡
公元1371年
《明外史·宋濂傳》洪武四年,為禮部主事
明年贊善大夫
帝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
大學衍義
乃命大書揭于殿之兩廡
頃之西廡,諸大臣皆在,帝指衍義司馬遷論黃、老事,命講析
講畢,因曰:漢武方技之學,喜塞外之功,民力既敝,然後嚴刑督之。
臣竊謂人主誠以禮義制心,則邪說不入,以學校治民,則禍亂不興刑罰非所先也。
又問:三代以上,所讀何書。
對曰:上古載籍未立,人不專講誦
君人者兼治教之責,以躬行率之,則眾胥化矣。
公元1373年
洪武六年,帝御奉天殿,論經學。
趙俶請以正定十三經頒示天下
《明外史·趙俶傳》洪武六年,徵至論經史貫串古今國子博士
帝御奉天殿,召等曰:經學必宗孔子,毋以儀、秦縱橫
請以正定十三經頒示天下,屏戰國策》陰陽讖卜諸書,勿列學官
公元1375年
洪武八年,以朱廉授楚王經
《明外史·文苑趙壎附傳》朱廉字伯清義烏人
洪武初,除翰林編修
八年,授楚王經,遷楚府右長史。
洪武十四年三月,頒五經四書北方學校
八月訪求老成儒士
是年,賜楚昭王史。
公元1381年
明朝·開天紀》十四年春三月丙辰,頒五經四書北方
訪求老成儒士
《明紀事本末十四年春三月,上以北方喪亂後,經籍殘缺,命頒五經四書北方學校
《明外史·楚昭王楨傳》:末楨,太祖第六子。
十四年就藩武昌
帝賜楨史。
公元1382年
洪武十五年五月訪求經明行修之士。
九月,鄭韜等入見
是年李原名以通經儒士,舉為御史
明朝·開天紀》洪武十五年五月丁丑,敕天下郡縣訪求經明行修之士。
九月經明行修之士鄭韜等三千七百人入見
《明外史·李原名傳李原名,字資善一稱彥名
洪武十五年,以通經儒士舉為御史
洪武 年,命諸儒考補國子監藏書板刻。
公元1384年
《明外史·秦逵傳》:有趙俊者,不知何許人
工部侍郎尚書
帝以國子監藏書板刻,歲久殘剝,命諸儒考補,工部督匠修治
奉詔監理古籍始備。
洪武十七年免官
〈按此條當是十七年以前事〉
洪武十七年春三月頒行科舉試經義成式。
《明紀事本末十七年春三月戊戌頒行科舉成式
三年大比鄉試,試三場
八月初九日,試四書義三、經義四。
四書義主朱子集注經義《詩》朱子集傳》《易》程朱傳義》《書》《蔡氏傳》《古注疏春秋左氏公羊穀梁《胡氏張洽傳》禮記《古注疏
十二日試論一詔誥章內科一,十五日試經史策五,禮部會試二月,與鄉試同。
舉人國子學生、府州縣學生儒士仕官未入流者應之。
學校訓導專主生徒、罷閒官吏倡優之家與居父母喪者,不許入試
洪武十八年詔選秀才編類經籍,命劉三吾刊定制作,敕修諸書
明朝聖君初政記》:十八年三月十四日聖旨禮部選小秀才編類陳蔡二傳
公元1385年
《明外史·劉三吾傳》洪武十八年,以茹瑺薦召至。
銳意制作,而宿儒凋謝,得三吾晚,悅之
一切禮制三場取士法多所刊定
三吾博學,善屬文
帝製大誥三吾洪範注》成,亦命序。
敕修省躬錄》書傳會選》寰宇通志禮制集要》諸書,皆總其事,書成賜賚甚厚。
帝嘗曰:朕觀天象奎壁間有黑氣,今消矣,文運其興乎。
等宜有所述作,以稱朕意。
公元1390年
洪武二十三年,詔購遺書,以劉三吾世子經。
明朝·開天紀》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詔購遺書
《明紀》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購遺書
福建布政司南唐書》金史蘇轍
《明外史·劉三吾傳》洪武二十三年,授世子經,吏部劾其怠職。
國子博士
公元1391年
洪武二十四年六月丁卯,頒書籍北方學校
明朝·開天紀》云云
公元1393年
洪武二十六年,召門克新問經史。
《明外史·任亨泰傳》鞏昌門克新
薦舉泰州教諭
洪武二十六年,帝召問經史及政治得失
直言無隱
左贊善
紹興王俊華以善文辭,授右贊善
上諭吏部曰:左克新,右華,重直言也。
公元1395年
洪武二十八年校正經書刻板天下學校
公元471年
聖君初政記》:二十八年,校正尚書,會選孟子節文刻板給散天下學校
公元1400年
建文帝建文二年,命王艮等類祕閣書目
《明外史·王艮傳》字敬止吉水人
建文二年進士,授翰林院修撰,設文史館居之。
類次祕閣書目
大著作綜理之。
公元1403年
成祖永樂元年,命金幼孜讀書東宮,先具經義呈帝覽。
時進講經史于帝前。
公元1402年
《明外史·金幼孜傳》成祖即位
翰林坊局講書東宮,皆先具經義閣臣閱正,呈帝覽,乃進講
解縉《書》楊士奇《易》胡廣《詩》幼孜春秋
 按解縉傳》成祖京師,擢侍讀
命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並直文淵閣
尋進侍讀學士已而胡廣出為祭酒六人時進講經從容獻納
帝常虛己聽之。
公元1404年
永樂二年,帝御文華殿,與楊士奇講論經義
夢餘錄》永樂二年上御文華殿大學士楊士奇大學講義進,上覽而善之。
因諭帝王之學,貴切己實用先儒克明峻一章一部大學皆具。
士奇曰:堯舜禹湯武聖人,凡修諸身,施於家國天下者,皆大學之理,誠聖學當先務。
〈按此條雖專言大學,而經義皆具,為有明
一代文華殿講經之始,故錄之總部
公元1406年
永樂四年三月,上視學祭酒胡儼講經
四月購求遺書
閏七月,敕下南安郡邑,勿毀文籍圖書
明朝肇運紀》永樂四年三月辛卯朔上謁孔子皮弁四拜,視太學
祭酒胡儼講經
明日,上為文刻石
四月,求遺書
閏七月,敕下南安郡邑,勿毀文籍圖書
《明紀》永樂四年,上問:文淵閣經史子集皆備乎。
解縉對曰:經書粗備,子集多闕。
上曰:古人家稍有餘貲,皆欲購書,況朝廷而可闕乎。
令擇通知經籍者,四出購求
夢餘錄》永樂初,問文淵閣書籍皆備否。
禮部尚書鄭錫,令擇通知典籍四出購求
且曰:書籍不可價值惟其欲與之。
又曰:置書不難,須常覽有益
〈按:鄭錫,一作鄭賜,未知孰是〉
公元1407年
永樂五年十一月永樂大典成,帝為製序。
是年,遣胡濙巡天下,頒御製諸書
明朝肇運紀》永樂五年十一月太子少師姚廣孝等,進《重修文大成,更賜名永樂大典
上為序略曰:命文學之臣,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募天下遺籍
自古初迄于當世旁搜博採彙聚群分,著為奧典,以氣天地之始也。
有氣有聲有聲斯有字,故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繫事,揭其綱而目必張,振其始而末具舉。
包括宇宙廣大統會古今異同巨細精粗粲然明備
其餘雜家言,亦皆得以附見,蓋網羅無遺,以存考索,使觀者因韻以求字,因字以考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鵠開卷無所隱。
始于元年之秋,而成于五年之冬。
二萬二千九百二十七卷,名曰永樂大典
《明外史·陳濟傳》成祖以修永樂大典用大臣薦,以布衣召為都總裁,而曾棨等為之副。
詞臣纂修者,及太學生數千人,繙祕庫書數百萬卷,浩無端倪。
少師姚廣孝等數人,發凡起例區分鉤考秩然有法
執筆者有所疑,輒就濟質問應口辨析無滯
書成,擢右春坊右贊善
謹慎無過皇太子重禮之。
稽古纂集之事,悉屬
隨事敷奏,多裨益
 按姚廣孝傳》廣孝嘗與解縉纂修永樂大典
書成,帝褒美之。
公元1402年
胡儼傳》成祖即位,拜國子監國學,凡朝廷
著作多命,修永樂大典總裁官
 按曾棨傳》預修永樂大典,為副總裁官
書成,遷侍讀
 按桂彥良附傳》金實開化人
成祖即位上書治道
嘉之
對策稱旨,除翰林典籍
預修永樂大典,選為東宮講官
 按王汝玉傳》:遷右春坊右贊善,預修永樂大典
 按劉季箎傳》永樂初纂修大典姚廣孝鄭賜監修季箎為之副〈按鄭賜一作鄭錫 按陳敬宗傳》永樂二年進士
與修永樂大典
書成,授刑部主事
 按魏驥傳》永樂中,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
召修永樂大典
書成,遷太常博士
 按李昌祺傳》永樂二年進士
庶吉士
預修永樂大典僻書疑事,人多就質。
禮部郎中
 按黃宗載傳》永樂初,為湖南按察司僉事
徵詣文淵閣永樂大典
書成,受歸任。
 按儒林·張洪傳》預修永樂大典,進行人司副
 按文苑·林鴻傳》:鴻年六十餘,與修大典
書成,授翰林院典籍
林鴻附傳》王偁字孟揚
永樂初,用薦授翰林檢討,與修大典
學博才雄,為解縉所重。
王洪字希範,授翰林檢討,偕等與修大典
修撰
 按文苑·沈度傳》吳縣滕用亨初名權字用衡
翰林待詔,與修永樂大典
公元1407年
夢餘錄》永樂中,命解縉纂集類書為文大成
嫌其未備,乃命姚廣孝重修
正總裁三人副總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編寫二百三十二人看詳五十七人謄寫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續送教授十人辦事官吏二十人凡二千一百八十人
永樂五年十一月告成凡二萬二千二百一十卷,裝成一千九十五本,各以韻為類,賜名永樂大典
文淵閣副本皇史宬
〈注〉陸文裕深曰:宋太宗平列國,所得祼將之士最多,無地以處之,於是六館,修三大部書。
宋白總之
三大部者冊府元龜太平御覽文苑英華也。
御覽外,又修廣五百卷
永樂靖難後,復修永樂大典,亦此意。
余按:宋太宗詔諸儒編集故事一千卷,曰太平總類》文章一千卷,曰文苑英華小說五百卷,曰太平廣記》醫方一千卷,曰神醫普救》,總賜名太平御覽
冊府元龜一千卷,乃真宗編集也。
文裕所考,或未確乎
靖難之舉,不平氣遍海宇
文皇文墨以銷壘塊,此實係當日本意
《明外史·胡濙傳》永樂五年,遣巡視天下,頒御製諸書
〈此另一事,故附載于後〉
永樂 年五,皇孫陳濟受經
《明外史·陳濟傳》成祖永樂大典用大臣薦,以布衣召為都總裁,擢右春坊右贊善皇太子重禮之。
皇孫皆從授經
公元1414年
永樂十二年十一月,詔纂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
明朝肇運紀》永樂十二年十一月甲寅上諭行在翰林院學士廣、侍講幼孜曰:五經四書,皆聖賢精義要道
傳注之外,諸儒議論,有發明餘蘊者。
爾等采其切當之言,增附其下。
其周程張朱諸君性理之言,如太極通書西銘正蒙之類,皆六經羽翼
各自為書未有統會
爾等亦別類聚成編二書,務極精備,庶幾,以垂後世
命廣等總其事,仍舉朝臣在外教官文學者同纂修開館東華門外。
公元1415年
永樂十三年九月己酉五經四書大全性理大全成。
御殿受之,群臣表賀
明朝肇運紀》云云
公元1404年
《明外史·楊榮傳》:永樂年征瓦剌太孫侍行
帝命以間陳說經史。
比還,北京命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
書成,宴勞之。
 按陳敬宗傳》永樂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
與修五經四書大全,授翰林侍講
公元1415年
夢餘錄》永樂中,命儒臣宋儒五經四書傳注纂修之。
其諸論說,于傳注發足其所未備者,分注其下,不合不取
官儀禮不課士置科,不列。
書成,賜名四書五經大全書》
諸儒語錄,足羽翼聖經者,彙為編,賜名性理大全書》
公元1416年
永樂十四年特命儀智皇太孫進講書史
《明外史·儀智傳》永樂十四年,帝顧謂太子曰:侍太孫講誦得人未。
太子應曰:舉禮部侍郎儀智,議未決
帝喜曰:雖老,能直言
特命輔導皇太孫
進講書史,必反覆啟迪,以正心術為本。
公元1421年
永樂十九年,帝幸北京,命陳循祕閣書詣行在
既定都,會三殿災,楊榮圖籍東華門外。
公元1415年
《明外史·陳循傳》永樂十三年進士第一。
翰林院修撰
朝廷典故
帝幸北京,命取祕閣書詣行在,遂留侍焉。
 按楊榮傳》永樂十八年文淵閣大學士
明年定都北京
三殿災,將及祕閣衛士使出圖籍制誥,舁東華門外。
褒賜之。
公元1421年
夢餘錄》永樂辛丑,命修撰陳循,將南內文淵閣書,各取一部,計取書一百櫃,載以十艘
遣官四出購買閣中所積書,計二萬餘部,近百萬卷刻本十三,抄本十七。
蓄積之富,前古未有也。
永樂二十二年,命嚴試歲貢生五經四書義,取其明理者。
公元1424年
《明紀事本末永樂二十二年,命翰林院嚴考歲貢生
上諭楊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匪人
守令匪人由學失教
自今宜嚴試之五經四書義,不在文辭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或人材難得,即數百人中得一人,亦可。
蓋取之嚴,則不學者不敢萌僥倖之望。
宣宗宣德 年,帝讀書必盡卷,求經史治亂興亡之要。
陳祚請舉經筵
明朝肇運紀》上天明睿讀書一目數行大義瞭然,每覽必盡卷,輒記不忘。
經史治亂興亡之要,尤所留意
文皇嘗諭曰:讀書當求大義不可儒生循行數墨,徒費精神
《明外史·陳祚傳》時帝宴樂,頗留意狗馬聲色
馳疏勸勤聖學
其略曰:帝王之學先明理明理讀書
陛下雖有聖德,而經筵未甚興舉講學未有程度聖賢精微古今治亂豈能周知洞晰
真德秀大學衍義一書聖賢格言無不畢載。
欲致太平舍此不可
願於聽朝之暇,命儒臣講說,非有大故無得間斷
使知古今若何而治,政事若何而得。
能開聰明增光德業
邪佞之以奇巧聖心自見疏遠天下生民受福無窮矣。
公元1427年
宣德二年上御文華殿,與儒臣講論經義
夢餘錄》宣德二年二月,御文華殿孟子
二老歸文王章,問曰:伯夷太公皆處東海而歸文王,及武王伐紂太公佐之,伯夷𨙫馬而諫,所見何以不同
講官對曰:太公以救民為心,伯夷君臣為重,太公之心在當時伯夷之心在萬世
無非天下生民也。
自此以後,嘗進講《舜典》,上曰:觀二典三謨,則知萬世君臣為治之道,不出乎此。
曆象日月星辰,以閏月四時天道,以明治水土,奠高山大川,別九州任土作貢地道以成,克明峻德以至協和萬邦人道以建九官十二牧所,掌禮刑政養民之道。
後世建官繁簡不同要不出乎此。
當時君臣都俞吁咈更相告戒,用圖治功,氣象藹然
後世不能及。
講臣對曰:明良相逢,故治化之盛如此
上又曰:天生聖人為後世法孔子刪書,斷自唐虞使人知有堯舜所謂萬世帝王之師也。
進講春秋,上曰:聖人匡世之功,憂世之心,備見此書。
當時先王禮樂法度,日以隳廢
亂臣賊子接跡而起。
有此書而後天下知尊周。
嘗御文華殿出御洪範篇》御製序文,示楊士奇,且曰:朕在宮中,雖寒暑不廢書冊
士奇曰:帝王勤學問,則宗社生民有賴矣。
惟願始終此心。
〈按:進講《舜典》,此三年二月事。
進講春秋
公元1428年
三年十月事。
御書洪範,此九年十二月事。
今皆附載于此,以見宣宗崇尚經學之意
公元1429年
宣德四年上幸文淵閣,與楊士奇楊榮論經史。
十月,復幸文淵閣討論
是年允衍聖公請命禮部市書,與之。
明朝英明紀》宣德四年上幸文淵閣,與楊士奇楊榮討論經史。
冬十月上幸文淵閣士奇幼孜溥、曾棨王直王英李時勉錢習禮陳循等侍。
上命典籍取經披閱,與士奇討論,以詢時政
從容久之,命中官出尚膳酒饌,賜士奇等,并賜修實錄官。
士奇頓首謝。
上曰:朕聞有道之朝,願治之主,崇禮儒碩講求治道
等為朕傅保,與諸學士皆處祕閣
朕躬訪問,冀有所聞
稍暇,當復至,煩卿等陳論
已而為詩,賜士奇,為猗蘭操賜諸大臣
越數日,朝罷,復幸文淵閣儒臣侍立
上從顧問治職業,遂共論古帝王祖宗時事
上甚悅,命中官出內鈔賜儒臣,又賜詩一章
《明外史·孔希學傳》宣德四年衍聖公彥縉遣使福建市書,咨禮部部臣以聞,命市與之。
公元1436年
英宗正統元年,始開經筵,定講經之儀。
《明外史·王英傳》正統元年,命教習庶吉士
經筵,為講官
 按陳祚傳》正統元年經筵官
 按陳循傳》正統元年經筵官
 按錢習禮傳》習禮以字行,進侍讀學士
英宗經筵,為講官
 按吳訥傳》英宗初御經筵,錄所輯小學集解上之。
《明會典國初經筵定日
正統初,始著為儀。
是日早,司禮監官先陳所講四書經史各一冊,置御案
又各一冊,置講案
四書東,經史西。
先期講官四書經或史,講章一篇預置于冊內。
是日早,上御文華殿東班展書官四書,講四書
講官進講畢,西班展書官跪展經或史,講經史。
講官進至講案前,奏講某經或某史。
夢餘錄》英宗正統元年,始開經筵
先是宣德以前,諸帝每視朝畢,無日不御文華殿便殿,召大臣儒臣講讀
經筵未開也。
至是年二月,從大學士楊士奇之請,始開經筵,命太師英國公張輔經筵事,少傅楊士奇、楊榮同知經筵事,少詹王直李時勉等兼經筵官賜宴金帛有差
文華殿初舉經筵謝表:知經筵事太師英國公張輔同知經筵事少傅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士奇、少傅工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臣榮、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臣溥、兼經筵官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讀學士時勉、臣習禮侍讀學士臣循、侍讀臣衷、侍講臣穀、修撰臣愉、臣鼐等,茲者恭遇經筵肇啟聖學維新講讀侍臣,咸膺恩澤
奉表稱謝者,臣等誠懽誠忭,稽首頓首上言:伏以天清地寧昭聖皇統御
時康道泰,美文治隆興
日月重光中外忻悅
恭惟皇帝陛下聰明睿知廣大寬仁
尊親親,崇兩宮至養
推恩布德,得四海懽心
是以三光全而寒暑平,五穀熟人民育。
益勤稽古之學,益弘養正之功。
易書詩禮春秋之文,皆堯舜禹湯文武之道
萬幾有暇,恆親御于經筵
多聞是求,肆詳延儒雅
用資啟沃,用致進修
上以承帝王心法之傳,下以錫臣民皇極之福。
祖宗洪業,擴海宇隆平
等猥以庸才,咸叨榮命,荷絲綸之飭勵,繼宴錫之駢蕃
緝熙單,厥心允協。
周成之德。
終始典于學,敬陳商說之篇。
公元1438年
正統三年,以李時勉經筵官
《明外史·李時勉傳》正統三年,進學士掌院事兼經筵官
〈按夢餘錄》正統元年,開經筵,以李時勉經筵官
此作三年始兼,或初開時,時勉尚未兼
公元1444年
正統九年,帝視學,命祭酒李時勉講經
公元1438年
《明外史·李時勉傳》正統三年祭酒貝泰罷以時勉代之。
九年,帝視學
祭酒進講時勉久病嗽,及升堂,色溫氣定,講尚書辭旨清朗
帝悅,錫予有加。
英國公張輔諸侯一日奏曰:臣等皆武夫,不諳經典,願偕詣國子監聽講
帝命三月三日往。
時勉諸生立,講五經一章
講罷,設酒饌諸侯伯讓曰:受教之地,當就諸生列坐
抗禮焉。
諸生鹿鳴之詩,賓主雍雍,盡暮散去,人稱為太平盛事
公元1450年
景帝景泰元年,開經筵,詔儀銘經筵官,命侍講呂原倪謙講經文華殿東廡周洪謨士達等勸帝親經筵
《明外史·儀智傳》子銘,授禮部右侍郎
景泰元年經筵經筵官
帝每臨講幄,輒命擲金錢于地,任講官遍拾之,號恩典
文臣與者,內閣高穀等外,則惟俞山俞綱趙琬數人而已
 按呂原傳》景泰初侍講,與同官倪謙授小內侍書文華殿東廡
帝至,命國風
《堯典》,皆稱旨
 按周洪謨傳》景泰元年,疏勸帝親經筵,勤聽政
 按曹凱附傳》:許士達歙人
正統十年進士
御史
景泰元年,請于經筵之餘,日延儒臣講論經史。
優詔褒答
公元1458年
英宗天順二年,定每日講讀經書儀。
《明會典天順二年,定每日講讀儀一。
每日早朝退後皇太子出閤陞座內侍書案進,兩班侍讀講官,分班東西向立。
內侍展書,先讀四書,則東班讀官向前伴讀十數遍,退復原班。
讀經書或讀史書,則西班讀官向前伴讀,亦如之。
務要字音正當句讀分明
每日巳時,先講所讀四書,則東班講官進講一遍,退復原班。
次講早所讀經史書,則西班講官進講亦然務要直言解說明白易曉。
公元1465年
憲宗成化元年,以劉珝劉吉等直經筵
公元1464年
《明外史·劉珝傳》憲宗即位,遷太常卿,兼侍讀學士,直經筵日講。
累進吏部左侍郎,充講官如故
進講反覆開道詞氣侃侃,聞者為悚。
學士劉定之稱為講官第一憲宗愛重之。
 按劉吉傳》憲宗初,遷侍讀學士,直經筵
 按尹直傳》成化初充經筵講官
岳正傳》憲宗立,詔經筵
 按劉定之傳》憲宗立,兼侍讀學士經筵
 按楊守陳傳》成化初充經筵講官,進侍講
夢餘錄》成化中司經局洗馬楊守陳進講武成篇》,云:魯論稱舜無為而治《周書》武王垂拱而成。
然後世人主,有深居禁中委政侍者,乃召望夷之禍。
高居無為肆情嬖艷者,乃啟祿山之變。
是何也,蓋舜之所以無為者,由其封山濬川以至相去凶,無一不盡其道。
武之所以垂拱者,由其列爵分土以至崇德報功,無一不究其心。
皆由憂勞有為,乃能逸樂無為也。
後世之主,則孟子所謂安危而樂亡者,此古今治亂篇籍昭然,可為永鍳者也。
上聞之,竦然
公元1488年
孝宗弘治元年楊守陳經筵
《明外史·楊守陳傳》弘治改元正月守陳上疏曰:孟子言我非堯舜之道不敢陳於王前。
堯舜之道何道
《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堯、舜之得於內者深,而為出治之本也。
四岳,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此堯、舜之資於外者博,而為致治之綱也。
臣昔忝宮僚,伏睹陛下朗讀經書未嘗聖賢奧旨
儒臣略陳訓詁未嘗帝王要道
陛下得于內者未深。
而資于外者亦未博也。
願遵祖宗舊制開大小經筵,日再御朝
經筵及早朝,但如舊儀。
小經筵,必擇端方博雅之臣,更番進講
苟有未明,輒賜清問
凡聖賢經旨,帝王大道以及人臣賢否政事得失民情休戚,必講之明而無疑乃可行之篤而無弊。
若夫前朝經籍祖宗典訓百官奏章,皆當貯文華殿後。
日令內閣一人講官二人前殿右廂陛下退朝來御悉加披覽,有疑則詢,必洞悉而後已。
帝深嘉納
守陳弟守阯,為南京侍讀
弘治初,召直經筵,遷侍講學士
 按林瀚傳》弘治初,召充經筵講官
國子祭酒
 按文苑·程敏政傳》孝宗嗣位,擢少詹事侍講學士,直經筵
夢餘錄》弘治元年,御文華殿講書畢,賜講臣織金緋衣金帶,及紗帽烏靴
𨙫頭謝訖,上曰:先生辛苦
咸對曰:此職分當為
頓首而退。
程敏政有詩記之曰:日映罘罳曉殿深,湛恩稠疊親臨
袞衣紅耀天機錦,束帶分內帑金
久幸清班容宦履,老慚華髮朝簪
經生職分尋常事,消得王念苦辛
 學士王鏊經筵,講文王不敢盤于游畋章,上傾聽嘉納之。
時方春屢游後苑左右請止不及聽。
講畢,召佞幸李廣戒之曰:今日講官所講,殆為汝輩好。
為之竟罷游。
無何亦罷,尋誅死
 張元禎入侍經筵,以其身短,上特為低几就聽之。
上疏經筵,講太極圖以及西銘孝宗嘉納,急索太極圖以觀,曰:天生斯人以開朕也。
 學士劉機經筵進講責難於君,謂之恭二句孝宗注聽久之,俯賜清問,因辯析陳字之義,劉倉卒進講,語不達意
上謂之曰:此即敷陳王道之陳也。
群臣𨙫首謝。
謂何以不講末句,答以不敢。
上又曰:何害,善者可感善心,惡者可懲逸志
自今不必忌諱
公元1489年
弘治二年敕賜三城王五經
《明外史·唐定王桱傳》三城王博極群書弘治二年敕賜五經四書,營御書樓。
公元1491年
弘治四年,以劉忠直經筵
《明外史·劉忠傳》弘治四年,遷侍講,直經筵
公元1499年
弘治十二年吏科許天錫刊定經史有益之書,餘一切禁毋鋟刻。
公元1493年
《明外史·許天錫傳》天錫弘治六年進士
吏科給事中
十二年建安書房火。
天錫言:闕里孔廟甫災,建安又火,古今書板蕩為灰燼
闕里,道所從出;書林文章萃聚也。
春秋宣榭火,說者曰:榭所以樂器也。
天意若曰不能行政令,何以禮樂為。
禮樂不行,天故火其藏以戒也。
書林之火得毋類是請遣官臨視刊定經史有益之書。
其餘晚宋陳言,及一切舉業餖飣禁毋鋟刻。
所司議從就令提學官校勘
弘治十五年丘濬請于文淵閣近地,別建重樓,貯累朝典籍
公元1502年
夢餘錄》弘治十五年閣學士丘濬請于文淵閣近地,別建重樓不用木植專用磚石,將累朝實錄御製玉牒,及干係國家大事文書,盛以銅櫃,庋于樓之上層
詔冊制誥行禮儀注前朝遺文舊事,與凡內府衙門藏文書,可備異日纂修經史之用者,盛以鐵櫃,庋之下層
每歲曝書先期奏請,委翰林院堂上官一員曬晾。
事畢,封識
內外因事欲有稽考者,必須請旨不許擅開
允行
公元1506年
武宗正德元年,以劉忠毛澄經筵
公元1505年
《明外史·劉忠傳》武宗即位,擢學士,仍直經筵
 按毛澄傳》武宗立,進左庶子,直經筵
公元1507年
正德二年劉忠進講經筵,附經義以規。
《明外史·劉忠傳》正德二年進講楊廷和經義,規帝闕失,而指斥近倖尢切。
帝謂瑾曰:經筵講書耳,浮詞何為
素惡兩人,因諷吏部尚書許進出之。
公元1508年
正德三年,授孔聞禮五經博士,以衍聖公弟為之著為令。
《明外史·孔希學傳》正德三年聞韶尼山洙泗二書院及鄒縣子思子廟各有祀,奏請弟聞禮主之。
帝授聞禮五經博士,主祀事,世以衍聖公弟為之。
著為令。
正德 年,學士楊廷和請令儒官,校文淵閣書籍
夢餘錄》正德間文淵閣學士楊廷和,請令中書胡頤、典籍劉偉主事劉繼先查校書籍,由是盜出書甚多
公元1522年
世宗嘉靖元年,以許誥經筵,以楊慎充經筵講官湛若水經筵講學疏。
是年,新修文華殿,定經筵講書之例。
《明外史·許進傳》:子尚寶丞。
嘉靖初,拜侍講學士,直經筵
 按楊慎傳》世宗嗣位充經筵講官
 按儒林·湛若水傳》嘉靖初還朝,上經筵講學疏。
公元1523年
夢餘錄》文華殿左順門之東。
嘉靖踐阼之初,諭將文華殿鼎新修建,易以黃瓦,凡齋居經筵,俱御此殿。
經筵,每歲以二八月中旬起,四十月末旬止,月三會講,每兩人一四書,一經講章皆預呈閣臣,轉付中書繕錄,正副各二紙。
隔日司禮監官奏知。
嘉靖二年,御文華殿,召講臣講經書。
夢餘錄》嘉靖二年,御文華殿,召講臣至,首揭書經君子所其無逸章,繼而講康誥惟民康乂章,召誥顧畏民碞章,孟子踐形章,理義悅心章,被袗衣鼓琴章,君子反經章。
是日上御黼座橫經俯詢,虛心聽納
 講官劉龍孟子至誠章,上批曰:至誠能動乃云,邇日黃河清,是至誠之驗也,未免近諛,但其末云謙以履益,約以保泰,此二句卻好
 講官倫以訓論語陽膚士師講義,上批云:以訓哀矜勿喜,云是慈悲憐憫
慈悲二字,是釋氏之教也。
 講官魏校書經罪疑惟輕章,講說
上批:桂萼講藝,朕觀講章,並未有過人者。
且其前後率多諛詞,難居近侍,著吏部調南用之。
 講官廖道南講論語,高宗諒陰以下三句明日進講大學衍義,時汪鋐吏部尚書懇祈大學士張孚敬改題,以其有君薨聽于冢宰句也。
道南不肯孚敬揭帖
世宗批曰:覽卿等奏,朕已悉舊日講官徐縉孟敬撤去二節,人之將死不講。
死生人道之常,何諱之有。
如卿等言,則忠讜之論何由得聞。
還著道南照舊進講
明日道南講畢進說云:按說命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
又云:其惟不言,言乃雍,即是以觀古之人君心純乎。
故宅憂而不暇有言,古之人臣心純乎忠,故攝政而不嫌于代言,然必有高宗之聖,而後可以傅說
傅說而後可以高宗之德。
不然莽操懿溫之流,又將以冢宰藉口於千萬世矣。
孚敬聞之,出謂曰:講官中傷之。
 侍講汪佃進講洪範九疇,不稱旨,令吏部改調外任
因命內閣選擇翰林諸臣,稱職留用不稱者量除他官。
汪佃寧國府通判,而中允劉棟楊維聰等,侍講崔桐等,皆補外
公元1527年
嘉靖六年,以方獻夫經筵日講。
《明外史·方獻夫傳》嘉靖六年九月戶部右侍郎,仍兼學士,直經筵日講。
夢餘錄》經筵講官執事失儀舊制許令出班請罪,得面宥。
嘉靖六年,以經筵講學親賢之地,一切差誤,悉令侍儀糾過,退而具奏上請,免其自請。
公元1528年
嘉靖七年,以陸深充經筵講官夏言經筵日講。
《明外史·陸深傳》嘉靖七年,召為國子祭酒充經筵講官,嘗面奏講章閣臣所改。
大學士桂萼進深原槁,講章,臣所更也
方向曰:講章宜由閣臣閱進,苟任講官私意,將有雜說亂之
上言,宜令講官各陳所見,且於釋詁之外,凡天下政事,俱得條列可以聰明,絕壅蔽
章入,帝責其欺罔,謫延平府同知
 按《夏言傳世宗即位七年,擢侍讀學士,直經筵日講。
嘉靖 年,文淵閣災,書移於通集庫及皇史宬
夢餘錄》文淵閣中祕藏書之所。
嘉靖中文淵閣災,書移通集庫及皇史宬
〈注〉宣和殿太清樓龍圖閣所儲靖康蕩析之餘,盡歸于燕,則知燕之書,蓋合宋金元三朝所蓄,而為一代之書。
數百萬卷縹緗之侈,造物所忌也。
公元1567年
穆宗隆慶元年總校永樂大典
《明外史·瞿景淳傳》隆慶元年,召為禮部侍郎
總校永樂大典勞,兼翰林學士,侍經筵
公元1573年
神宗萬曆元年正月,開經筵講論經史。
夢餘錄》萬曆元年正月初七日出御文華殿講讀舊例節假,二十一日始開。
上假內御講幄,勤於問學前此未有
是月,即允閣臣所請,開經筵
神宗張居正進帝鑑圖說,至宋仁宗不喜珠飾事,上曰:國之所寶,在于賢臣
珠玉之類,寶之何益。
又至秦始皇銷兵事,上曰:木棍豈不傷人何以銷兵為。
 初御經筵畢,覽貞觀政要,曰:唐太宗多有慚德魏徵大節有虧
以後禮記,其貞觀政要停講。
 五月,定春講,以二月十二日起,十月初二日止,不必題請
萬曆二年,定經筵講儀,賜講讀官御書
公元1574年
《明會典萬曆二年定日講儀
上御文華穿殿,講讀官東西分立,先讀四書,或讀經,或讀史,每本十數遍。
講官先講四書,次講經,或講史,務在直說大義明白易曉。
講讀各官𨙫頭,退。
文華殿賜茶文華賜酒飯。
夢餘錄》萬曆二年二月神宗文華殿講讀手書,學二帝三王治天大經大法,十二字,懸之文華殿中。
又諭輔臣張居正曰:朕欲賜先生等及九卿掌印日講官,各大書一幅,以寓期勉之意。
先生可於二十五日來看朕寫。
是日大書宅揆保衡同心夾輔一幅正己率屬九幅陳善責難五幅,敬畏二幅,分賜各臣。
公元1584年
萬曆十二年大學士申時行上言王守仁陳獻章祖述經訓羽翼聖真,皆宜崇祀
帝從之。
《明外史·王守仁傳》萬曆十二年大學士申時行等言:王守仁言致知出大學良知孟子
獻章主靜,沿宋儒周惇頤、程顥
祖述聖訓羽翼聖真,非創立門戶,誠宜崇祀
并言胡居仁純心篤行眾論所歸,亦宜并祀。
帝皆從之。
終明之世,從祀者止薛瑄守仁四人
公元1588年
萬曆十六年校刻十三經注疏
《明外史·黃鳳翔傳》萬曆十六年起補北監
時方校刻十三經注疏
萬曆 年,趙志皋請日講幄,紬繹經史。
《明外史·趙志皋傳》萬曆初,進侍讀,歷吏部右侍郎
帝數輟朝奏請日臨講幄延見大臣披覽章奏,紬繹經史。
報聞,尋召為吏部左侍郎
公元1594年
萬曆二十二年史官焦竑國史·經籍志》
公元1589年
《明外史·儒林·焦竑傳》萬曆十七年殿試第一人翰林修撰
二十二年修國史內閣陳于陛,欲專領其事,謝不敏,乃先撰經籍志》其他無所撰,館亦竟罷。
公元1620年
光宗泰昌元年,熹宗御經筵講官孫承宗因講進規
夢餘錄》泰昌元年十月二十日經筵以是日頒郭王兩太后諡諭,改二十一日。
講官孫承宗講克
峻德,以親九族一段,臨登講筵時,念上方宮闈之隙,因就親九族處,重發一番
語云帝堯德為聖人,尊為天子第一要緊事,便重九族,決不敢自恃,說自家至尊,便輕疏一家骨肉
所以親愛,既親愛之,便處置一家骨肉各得其所所以一家骨肉相親相睦,無有怨心。
又曰:九族自己一身一族,上有高曾祖父,是四族
下有子孫曾元,是四族
共為九族
如上內有宮眷戚畹外有宗族親藩,以親是同其好惡,同其富貴,即先朝所遺眷屬務要仁至義盡,無使恣縱,無使怨恫等語。
上退至九五齋,謂內璫孫講官的話,竟是本章
又曰:今日纔知九族,甚稱善。
公元1621年
熹宗天啟元年,開經筵講官講章不宜閣臣芟改,宜徑達御覽。
《明外史·蔡毅中傳》天啟中,以左諭德充經筵講官
羅喻義傳》天啟初歷官諭德,直經筵
夢餘錄》:熹廟初,御講筵內閣,戒講官講章簡要講畢勿多獻替
孫承宗曰:主上幼沖,正宜詳明切直博引曲譬
講官中堂為芟改,中堂又視中官忌諱,則講筵無人矣。
講官李光元,亦以講章不宜芟改,上書爭之,于是勿改。
承宗內侍王安及高時明以上講筵恭默,無一問難,當如常奏事例,有口答。
上問某句,講官通俗細解。
再問,講官又細解。
俾上漸通曉機務,與臣下日親日熟,入而後說之,此啟沃之要也。
時明曰:非復午講不可安,曰甚善,當修九五齋。
時明曰:孫公欲致君堯舜,須有茅茨土階遺意何必修齋而後講乎。
 熹廟初,李康先為講官言講官講章宜徑達御覽,閣臣不必改易
公元1622年
天啟二年,詔停經筵日講。
周朝瑞上言,乃命日如故
《明外史·周朝瑞傳》天啟二年二月,詔停經筵日講。
朝瑞上言
禮部以為言,乃命日如故
公元1628年
懷宗崇禎元年,御經筵講經書,賜講官宴幣有差
夢餘錄》崇禎帝八月丁卯御極,是年十月即先開日講。
十月初二日,御文華殿,講大學一章尚書·堯典》一章《帝鑑圖說一章
帝退御便殿,以御書閣臣,諸臣皆贊美
帝曰:書有不如法處,卿等當改正
輔臣𨙫首謝。
 崇禎元年戊辰,二月癸丑,上初御經筵,以英國公張維賢、大學士施鳳來充知經筵事,大學士張瑞圖等充同知經筵官侍讀學士溫體仁等十六員充講讀官編修倪嘉善八員展書官
《堯典》大學一章,賜各宮筵銀幣鈔錠有差
崇禎三年講官文震孟講經書。
公元1630年
《明外史·文震孟傳》崇禎三年,進諭德,掌司經局直講如故
震孟講筵,最嚴正,嘗講君使臣禮章反覆規諷,帝即出尚書喬允升侍郎胡世賞于獄。
一日進講見。
帝足加膝,適講五子之歌》至為人上者,奈何不敬,以目視帝足,帝即袖掩之,徐為引下。
時稱直講官
公元1642年
崇禎十五年閣臣東宮講讀經史之儀。
夢餘錄》崇禎十五年八月閣臣恭進東宮講儀
略云:一覽史以佐經,察舊儀,有讀四書讀經史之文,似宜于經書外,每摘簡要通鑑一段進講
于凡治亂邪正是非之際,詳細開陳,庶以古鏡今,為益不小。
一省讀以進業舊儀經書,各讀十遍,為蒙養聖功
伏見皇太子聰穎非常,似可各省為五遍,以餘力用之閱史作對,既可養氣,兼可旁通
一對以致知,繇淺漸深,由近及遠,比物連類觸發頗多
一問以去疑,聞高皇帝,每令儒臣進講,必令反覆討論,以求義理之極。
如講洪範,講立政,講攻乎異端,及心箴,皆闡發聖真出自天悟
肅皇帝聽講尢多前賢所未發,一時習以基聖
先臣詹事吳寬言,東宮講學寒暑朔朢令節外,一歲之中,不過數月,一月之中不過數日,一日之內,不過數刻,況其間又多間歇,即曰習讀于內,終不若出就外傅親近儒臣講習治道所得為多也。
商書言終始典學,周頌言日就月將,皆守成芳躅
謹舉以為時習不厭之助。
公元1643年
崇禎十六年上御經筵,與群臣講論經書
夢餘錄》崇禎壬午九月十八日上日講,講官論語子罕一節《書》旅獒春秋大水孟子北宮黝節畢,帝召輔臣前問:夫子論仁欲立欲達,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出門使民語言儘多,何云罕言。
輔臣延儒對:此即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之意。
德璟對:聖人未嘗言仁,只門弟子悟者以為言,不悟以為罕言耳。
又問:命與仁如何分別
德璟對:總是一理,在天為命在心為仁。
首肯
又問:一日克復天下歸仁便是修己以安百姓意思
輔臣極贊,以為聖見明徹
吳甡言:帝王學問總是明德新民
德璟言:明明德於天下便是天下歸仁
次日手諭先生論仁諸說,深當朕心。
著即撰寫以便觀覽
先是八月二十四日,日講,詹事丘瑜講師摯之始章,帝問:咸英韶濩
對:是四代樂名
上曰:子在齊聞韶樂。
對:即此韶樂。
上復問,關雎之亂,亂字。
對:是樂之卒章
上曰:當時夫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是何等氣象
因顧輔臣前諭:禮部舉知樂之人,曾有否。
未有
上曰:古樂尚可復。
輔臣蔣德璟因薦黃道周知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