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百十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十三卷目录

 经学部汇考三
  宋〈太祖开宝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端拱一则 淳化三则 至道一则 真宗咸平四则 景德三则 大中祥符五则 天禧二则 仁宗天圣四则 明道二则 景祐一则 康定一则 庆历一则 皇祐三则 至和一则 嘉祐四则 英宗治平二则 神宗熙宁三则 元丰三则 哲宗元祐一则 绍圣一则 元符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八则 孝宗乾道一则 淳熙三则 光宗绍熙一则 宁宗嘉泰一则 嘉定二则 理宗端平一则 宝祐一则 度宗景定一则〉
  金〈熙宗天眷一则 皇统一则 废帝天德一则 正隆一则 世宗大定二则 章宗明昌二则 泰和一则〉
  元〈世祖至元三则 英宗至治一则〉
  明〈太祖洪武四则 成祖永乐三则〉

经籍典第三百十三卷

经学部汇考三

宋太祖开宝五年,陈鄂等校定经书释文上之,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玉海》:开宝五年,判监陈鄂与姜融等四人,校《孝经》《论语》《尔雅》释文上之〈陈鄂宋史作陈谔〉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诏赐睦州,孔子庙,《九经》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田锡传》:太平兴国七年,知相州。明年,移睦州。睦人旧阻礼教,锡建孔子庙,表请以经籍给诸生,诏赐《九经》,自是人知乡学。
端拱元年,杨徽之请博求通经之士。三月,诏孔维等校《五经正义》。国子监镂板行之。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杨徽之传》:端拱初,加修撰。因次对上言,曰:自陛下嗣统鸿图,阐扬文治,废坠修举,儒学向臻,乃至周岩野以聘隐沦,盛科选以来才彦,取士之道,亦已至矣。然擅文章者多超迁,明经业者罕殊用,向非振举,曷劝专勤,师法不传,祖述安在。且京师四方之会,太学首善之地。今五经博士,并阙其员,非所以崇教化、奖人材、繇内及外之道也。伏望浚发明诏,博求通经之士,简之朝著,拔自草莱,增置员数,分教冑子,随其所业,授以本官,廪稍且优,旌别斯在。淹贯之士,既蒙厚赏,则天下善类知所劝矣,无使汉、唐专称得人。太宗嘉纳之。 按《儒林孔维传》:维受诏兴学官校定《五经疏义》,刊板行用,功未及毕,被病,上遣太医诊视,使者抚问。将终,遗表,以《五经》未毕为恨。 按《赵安仁传》:雍熙二年,登进士第,补梓州榷盐院判官。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以安仁善楷隶,遂奏留书之。
《玉海》:端拱元年三月,司业孔维等奉敕校勘,孔颖达《五经正义》百八十卷,诏国子监镂板行之易,则维等四人校勘,李说等六人详勘,又再校,十月板成以献书,亦如之。二年十月,以献春秋,则维等二人校,王炳等三人详校,邵世隆再校。淳化元年十月板成诗,则李觉等五人再校,毕道升等五人详勘,孔维等五人校勘。淳化三年四月,以献《礼记》,则胡迪等五人校勘,纪自成等七人再校,李至等详定。淳化五年五月以献。淳化三年以前印板,召前资官或进士写之,又云国子监刻诸经正义板,以赵安仁有苍雅之学奏,留书之踰年而毕。
淳化元年,命李觉与孔维等详定经书板本。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李觉传》: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等详定。淳化四年,赐高丽王治板本《九经》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高丽王传》:淳化四年,治上言愿赐板本《九经》书,用敦儒教,许之。
淳化五年,诏增刻七经义疏。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李至传》:淳化五年,兼判国子监。至上言:《五经》书疏已板行,惟二《传》、二《礼》《孝经》《论语》《尔雅》七经义疏未备,岂副仁君垂训之意。今直讲崔颐正、孙奭、崔偓佺皆励精强学,博通经义,望令重加雠校,以备刊刻。从之。后又引吴淑、舒雅、杜镐检正讹谬,至与李沆总领而裁处之。
至道二年,李至请命,李沆等校定五经义疏释文,又请别纂《三经正义》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判监李至言:五经义疏释文尚有讹舛,宜更加刊定。至道二年,请命礼部侍郎李沆校理,杜镐吴淑直讲,崔偓佺孙奭崔颐正校定。 又云:请命李沆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传疏》及别纂《孝经》《论语正义》从之。
真宗咸平元年,上以诸经板本多讹,命崔颐正等详校,又命宰臣选明经术者以闻。
《宋史·真宗本纪》:咸平元年正月丁丑,召学官崔颐正讲《书》,因命宰臣选明经术者以闻。 按《崔颐正传》:咸平初,有学究刘可名言诸经板本多舛误,真宗命擢官择正,因访达经义者李,至方参知政事,以颐正对。曰:朕宫中无事,乐闻讲诵。翌日,召颐正于苑中,说《尚书·大禹谟》,赐以牙绯。自是日令赴御书院待对,说《尚书》至十卷。颐正年老步趋艰蹇,表求致仕,上命坐,问恤甚至,赐器币。
《玉海》:咸平元年正月丁丑,刘可名上言,诸经板本多误,上令颐正详校,可名奏诗书正义差误事,二月庚戌,奭等改正九十四字。
咸平二年,诏邢炳等校七经义疏。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邢炳传》:咸平二年,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炳为之。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及成,并加勋阶。
《玉海》:初李至请命,李沆杜镐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正义,又别纂《孝经》《论语》《尔雅》正义,沆预政。咸平二年三月癸巳,命祭酒邢炳代领其事,杜镐、舒雅、李维、孙奭、李慕清、王焕、崔偓佺、刘士元预其事,凡贾公彦《周礼》《仪礼》疏各五十卷,《公羊疏》三十卷,杨士勋《谷梁疏》十二卷,皆校旧本而成之,《孝经》取元行冲疏,《论语》取梁皇侃疏,《尔雅》取孙炎高琏疏,约而修之,又二十三卷〈按《玉海》作咸平三年,今依列传作咸平二年〉咸平四年二月,诏群臣子弟奏补京官者试一经。六月,诏州县学校及聚徒讲诵之所,并赐《九经》。九月,邢炳等上重校七经义疏。十月,命摹印颁行。
《宋史·真宗本纪》:咸平四年二月,诏群臣子弟奏补京官者试一经。六月丁卯,诏州县学校及聚徒讲诵之所,并赐《九经》。 按《冯拯传》:咸平中,权判吏部流内铨。以审官及铨法未备,建请凡荫补京官,试读一经,书家状通习为中格,始得仕。
《玉海》:咸平四年九月丁亥〈一作丁丑〉,翰林侍讲学士邢炳等,及直讲崔偓佺表上,重校定《周礼》《仪礼》《公谷传》《孝经》《论语》《尔雅》七经义疏,凡一百六十五卷,赐宴国子监,炳加一阶,馀迁秩〈一本云一百六十三卷〉十月九日,命摹印颁行,于是九经义疏具矣。
景德二年四月,上幸龙阁阅经典诸书。五月,幸国子监问经板几何。六月,国子监上新刻四经印板,诏赐高琼九经书疏。九月,命邢炳等详定群经,重刻文字。
十月,赐宰执近臣亲王四经传疏,馆阁上所校经库书。
《宋史·真宗本纪》:景德二年六月辛卯,高琼求板本经史,诏给之。 按《儒林邢炳传》:景德二年夏,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炳经板几何,炳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馀万,经、传、正义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句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上喜曰:国家虽尚儒术,非四方无事,何以及此。
《真宗实录》:景德二年四月戊戌,幸龙图阁阅太宗御书,观诸阁书画,阁藏太宗御制,御书下列六阁经典,正经经解《训诂》《小学》《仪注》《乐书》《史传》,总七千二百五十八卷。
《玉海》:景德二年四月,上幸龙图阁,经阁总三千三百四十一卷,目录三十卷,正经三百一十四卷,经解千三十五卷,训诂四百九十五卷。五月一日戊申,朔幸国子监历览书库,观群书漆板,问祭酒邢炳曰:板数几何?炳曰:国初,印板止及四千,今至十万,经史义疏悉备。帝曰:非四方无事,何以臻此?因益书库十步以广所藏,又诏褒之。六月庚寅。国子监上新刻《公谷传》《周礼》《仪礼》正义印板,先是后唐长兴中,雕九经板本而正义传写舛驳,太宗命刊校雕印,而四经未毕,上遣直讲,王焕就杭州刊板,至是皆备。乙未,赐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九经书疏诸史各一部,从所请也。真宗尚儒术,故勋臣宿将亦皆化焉。九月辛亥,命侍讲学士邢炳与两制详定《尚书》《论语》《孝经》《尔雅》文字,先是国子监言,群经摹印岁深字体缺误,请重刻板,因命崇文检详,杜镐诸王侍讲,孙奭详校,至是毕。又诏炳与两制详定,而刊正之。十月甲申,赐宰执近臣诸王新印《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传》疏,是月馆阁上所校两库经史书。
景德三年,赐种放九经义疏。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景德三年八月甲戌赐右谏议种放太宗圣制御书九经三史义疏景德四年,赐黎龙廷《九经》
《宋史·真宗本纪》:景德四年七月乙亥,交州来贡,赐黎龙廷《九经》及佛氏书。
《玉海》:景德四年七月,赐交趾九经,从其请也。
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赐曲阜孔子庙《九经》书疏。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丁卯,赐曲阜孔子庙经史。 按《孔宜传》: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朔,幸曲阜,谒孔子庙,行酌献之礼。二年三月,又遣使赐太宗御书及《九经》书疏、《三史》藏于庙,令本州选儒生讲说。〈按经史之赐,本纪作元年,列传作二年,或者赐于十一月,而遣使赍到,则在次年三月耳,
故并列之

大中祥符三年七月,诏南宫北宅,诸子十岁以上并受经学。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三年七月丙申,诏南宫北宅大将军以下,各勤讲肄,诸子十岁以上并受经学,勿令废惰。
大中祥符五年正月转运,使滕陟进黄敏《九经馀义》,命以敏为助教。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真宗实录》:祥符五年正月癸未,以淮安军鹿鸣山人黄敏为本,军助教敏明经术,尝著《九经馀义》四百九十三篇,转运使滕陟以其书上进,帝命学士晁迥等看,详迥等言,所著撰可采,故特有是命。
大中祥符六年十一月,赐御史台《九经》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六年十一月癸丑,赐御史台《九经》、诸史。
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始读十一经各赋诗三章。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庚辰,上作《周易》诗三章,赐群臣和,至是遍咏经史,百僚并赋。七月辛亥,作《尚书》诗三章。八月庚午,作《春秋》诗三章。九月甲申,作《毛诗》诗三章。庚戌作《周礼》诗三章.十月甲戌,作《仪礼》诗三章。十二月庚辰,作《公羊》诗三章。八年正月丁未,作《谷梁》诗三章。闰六月癸巳,作《孝经》诗三章。赐群臣和其读,十一经也。起七年六月庚辰,成于八年闰六月癸巳。
天禧元年,赐宗正寺经书。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天禧元年二月,赐《宗正寺经》,史以备修玉牒。
天禧五年,令国子监重刻经书印板。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天禧五年五月辛丑,令国子监重刻经书印板,以岁久刓损也。
仁宗天圣元年,孙奭上经典徽言五十篇。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天圣初,孙奭掇五经切治道者,为五十篇,号经典徽言上之。
天圣四年,举内外官及诸科通经术者。
《宋史·仁宗本纪》:天圣四年七月壬申,诏诸路转运使举所部官通经术者。九月乙卯,诏孙奭、冯元举京朝官通经术者。庚申,诏礼部贡院:诸科通三经者荐擢之。
天圣七年,赐青州州学九经。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天圣七年二月癸亥,赐青州州学九经。
天圣八年九月,重刻二经释文。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天圣八年九月十二日,重刊诗书释文。
明道元年,赐寿州州学九经。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明道元年七月甲戌,赐寿州州学九经。
明道二年,赐大名府学九经。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明道二年五月庚寅,赐大名府学九经。
景祐二年,张观等上所编经库书,四月赐楚州学九经。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景祐初,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郊编四库书,判馆阁官覆视录校,二年上经史八千四百二十五卷,四月戊辰赐楚州学九经。
康定二年,诏以贾昌朝所进群经,音辨刊行,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群经音辨书目七卷,国史志同,或云十卷,天章阁侍讲贾昌朝撰,进凡五门:一辨字同音异,二辨字音清浊,三辨彼此异音,四辨字音疑混,五辨字训得失。康定二年,诏刊行晁氏志云:贾昌朝群经音辨七卷,先是大臣稽古不过秦汉,引经议政。盖自昌朝始,此书以古今多通借音,诂乃辨正之,凡五门〈一作宝元二年十一月三日,令崇文院雕印颁行〉
庆历五年,诏励诸宗子授经务学。
《宋史·仁宗本纪》:庆历五年三月己未,诏大宗正励诸宗子授经务学。
皇祐元年,诏宗子克继与朝士分隶《石经》。召试宗子叔韶,赐以《九经》。九月所镌石室十三经工毕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宗室魏悼王廷美传》:克继,善楷书,尤工篆隶,宗室荐之,仁宗亲临试,及令临蔡邕古文法写《论语》《诗》《书》;复诏与朝士分隶《石经》。叔韶字君和。皇祐初,进所为文,召试学士院中等,赐进士及第。仁宗曰:宗子好学者颇多,尔以文章第进士,前此盖未有也。既退,又出《九经》赐之。
《玉海》《石室十三经》孟蜀所镌,故《周易》后书广政十四年,岁次辛亥五月二十日,惟三传。至皇祐初方毕,故《公羊传》后书,大宋皇祐元年,岁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毕《周易》,孙逢吉书《尚书》,周德正书《毛诗》,张绍文书《周礼》,孙羽吉书《仪礼》,张绍文书《礼记》,张绍文书《春秋》,经传不题书人,《论语》《尔雅》张德昭书,皇祐四年,杨安国等上五经精义。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皇祐初,诏杨安国等以《五经正义》节解为书,令先撰序,及名安国等请名曰五经义宗,精义枢要,诏以五经精义为名。十二月己亥,御延和殿安国等上《五经精义序》,进读毕,赐茶而退,辛丑降付迩英阁,四年六月壬寅,延和殿侍讲学士,上《五经精义》《周易节解》二十卷。十一月甲寅,御迩英阁侍讲,上《尚书节解》三十卷。五年四月癸卯,上《礼记节解》九十卷。十月甲寅,上《春秋节解》八十卷。皇祐五年,命丁度上《礼记节解》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皇祐五年四月癸卯,上《礼记节解》九十卷。十月甲寅,上《春秋节解》八十卷。仁宗又命侍读丁度等纂修《五经精义》《周易节解》,度等言诗书凶服及春秋乱贼,皆旧所不讲,今去留系上旨上,曰:先王吉凶之制,百代所遵,不可以俗忌,而简去春秋丧乱之事,皆有善恶,鉴戒人主所宜知也,亦当存之。又曰:先儒于经籍有一字之误者,朕未尝有所改易,以正经之义,而删去邪。
至和元年三月,判国子监王洙言,刊立石经,乞促近限,毕工八月,命宗子克继书石经以上。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仁宗命国子监取《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为篆隶二体,刻石于两楹。至和二年三月五日,判国子监王洙言,国子监刊立石经,至今一十五年,止《孝经》刊毕,《尚书》《论语》见书镌未就,乞促近限毕工,馀经权罢从之。八月十六日命皇侄右屯卫大将军克继书国子监石经以上。
嘉祐三年五月,以杨南仲石经有劳,赐出身。十二月以杨绘献所撰三经十卷,命为集贤校理。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嘉祐三年五月十五日,王洙荐大理丞杨南仲石经有劳,赐出身,杨绘献书意诗旨《春秋辨要》十卷,十二月二十六日,命为集贤校理。
嘉祐六年,以章友直篆石经毕,赐银绢,以张次立同篆石经与堂除。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嘉祐六年二月一日乙卯,朔国子监言草泽章友直篆石经毕,诏补试,将作监主簿友,直不愿仕。五月以同篆石经殿中丞张次立与堂除,六月庚申,赐友直银绢。
嘉祐七年四月,诏赐夏国主《九经》
《宋史·仁宗本纪》:嘉祐七年四月己丑,夏国主谅祚进马,求赐书,诏赐《九经》,还其马。 按《夏国传》:嘉祐六年,上书自言慕中国衣冠。明年,献方物,且进马五十匹,求《九经》等书,诏赐《九经》,还所献马。
嘉祐八年五月,神宗受经于东宫。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神宗本纪》:嘉祐八年,英宗即位,授安州观察使,封安国公。是年五月壬戌,受经于东宫。
英宗治平三年五月,赐驸马王师约《九经》
《宋史·英宗本纪》不载。 按《王审琦传》:克臣子师约字君授。英宗欲求儒生为主婿,命宰相召克臣谕旨,令师约持所为文至第。明日,遂赐对,选为驸马都尉,尚徐国公主。面赐玉带。又赐《九经》、笔砚,勉之进学。按《玉海》:治平三年五月十九日,王师约选尚公主,又出经籍及纸笔墨砚赐之。
治平四年十月,初御迩英阁,召侍臣讲经。
《宋史·英宗本纪》不载。 按《神宗本纪》:治平四年十月己酉,初御迩英阁,召侍臣讲经史。
神宗熙宁四年,罢诗赋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
《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四年二月丁巳,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
熙宁六年,置经局,命王安石提举。复试明经诸科。按《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六年三月庚戌,亲策进士。置经局,命王安石提举。复试明经诸科。
熙宁八年,颁王安石《三经》《新义》于学官。
《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八年六月己酉,颁王安石《三经》《新义》于学官。 按《王安石传》: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元丰元年,诏除《九经》,馀书不得出界。
《宋史·神宗本纪》:元丰元年四月,诏除《九经》外,馀书不得出界。
元丰二年,诏以经义、论试宗室。
《宋史·神宗本纪》:元丰二年正月丁亥,诏以经义、论试宗室。
元丰七年,赐朱天锡五经出身。按《宋史·神宗本纪》:元丰七年夏四月丁丑,赐饶州童子朱天锡五经出身。
哲宗元祐二年八月,程颐罢经筵。九月吕公著范祖禹进三经要语
《宋史·哲宗本纪》:元祐二年八月辛巳,程颐罢经筵。按《玉海》:元祐二年九月庚午,吕公著言:伏观今月十五日,以经筵讲《论语》毕,赐执政及讲筵官御筵。是日内,出御书《唐贤律诗》,分赐臣等各一篇,次日臣于延和谢,今《论语》终秩,进讲《尚书》二书,皆圣人之格言,为君之要道。臣辄于《尚书》《论语》《孝经》中节取要语,凡一百段,惟取明白切于治道者,庶便省览。他日太皇太后宣谕公著曰:所进《尚书》《论语》等要义百篇,皇帝每日书写看览,甚有益。学问与写诗不同, 范祖禹又言:臣谨节《尚书》《论语》《孝经》要切,文语训戒之言,得二百一十九事,以备圣札所冀手书之,目睹之,心存之,以助圣德之万一,名曰《三经要语》
绍圣元年,令进士专二经。
《宋史·哲宗本纪》:绍圣元年五月甲辰,罢进士习试诗赋,令专二经,立宏词科。
元符元年四月,诏学官增习两经。七月,令学官试《三经》
《宋史·哲宗本纪》:元符元年夏四月癸卯,诏学官增习两经。七月丁卯,令学官试《三经》
高宗建炎二年九月,上以御书经书宣示宰执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建炎二年九月己亥,上谓宰臣曰:近将语孟治道,处手写入于绢屏。又曰:语孟习之熟,真有可喜。二十二日癸卯,内出亲书,坐右《素屏旅獒》一篇,大有大畜二卦,与孟子之言七,凡十扇遣中使宣示宰执。
绍兴五年三月,诏以王居正《三经辨学》七卷,送秘书省令杨时家抄录《三经义辨》以进。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五年三月庚子,王居正进《三经辨学》七卷四十二篇,诏送秘省。六月三日己巳,起居郎朱震言:故龙图阁学士杨时所著《三经义辨》,请令本家抄录,投进书目,云《三经义辨》十卷。辨王安石《书》《诗》《周礼》三经义之失。
绍兴十二年十二月,以御书经史宣示宰执。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十二年十二月庚辰,上宣示宰执曰:朕一无所好,惟阅书作字,自然无勌,《尚书》《史记》《孟子》写毕,《尚书》写两通,《左传》亦节一本。
绍兴十三年,以御书经传刊石颁于天下州学。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十三年六月,内出御书《周易》,九月四日,御书《尚书》终篇刊石颁诸州学,十一月丁卯,秦桧奏前蒙付出御书《尚书》,来日欲宣示从臣,时上写六经论孟皆毕,因请刊石,国学仍颁墨本,赐诸路州学诏可 ,又云:绍兴十三年,颁御书《孝经》《周官》《中庸》于天下州学。
绍兴十四年,以御书《经传》宣示馆职刊石立太学。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十四年正月,出御书《尚书》,十月,出御书《毛诗》,皆自秘书省宣示馆职观毕,进诗上,又书《论语》《孟子》皆刊石立于太学首善阁及大成殿,后三礼堂之廊庑。
绍兴十五年,博士王之望请以《群经义疏》雕板。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十五年闰十一月,博士王之望,请以《群经义疏》未有板者,令临安府雕造。
绍兴十六年正月,以御书《经传》宣示馆职,九月,吴沆进《群经正论》四卷。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十六年五月出御书《春秋》《左传》宣示馆职,九月,吴沆进《群经正论》四卷。
绍兴二十一年五月,诏令国子监访五经三馆旧监本刻板。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绍兴二十一年五月,诏令国子监访寻五经三馆旧监本刻板,上曰:其他阙书,亦令次第镂板虽,重修所费亦不惜也。繇是经籍复全。
绍兴二十三年十一月,以经筵终帙,赐宴。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二十三年十一月乙丑,以经筵终帙,赐宰执、讲读官宴于秘书省,为故事。
孝宗乾道九年,诏胡诠进所解四经。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乾道九年闰正月二十三日,敷文阁直学士胡诠言:圣训令臣进所解诸经,今先缮写《周易》《周礼》《礼记》《春秋》四经,解诏令投进。
淳熙四年,诏于太学建阁奉安光尧石经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淳熙四年二月十九日,诏知临安府赵磻,老于太学建阁,奉安石经寘碑石于阁下,寘墨本于阁上,以光尧石经之阁为名,朕当亲写,参政茂良等言:自古帝王,未有亲书经传,至数千万言者,不惟宸章奎画,照耀万世,崇儒重道至矣。上曰:太上字画天,纵冠绝古今。五月二十四日,磻老奏阁,将就绪其石经《易》《诗》《书》《春秋》《左氏传》《论语》《孟子》,外尚有御书《礼记》《中庸》《大学》《学记》《儒行经解》五篇,不在太学石经之数,令搜访旧本,重行摹勒,以补礼经之阙。从之六月十三日,御书光尧御书石经之阁牌,赐国子监百官表,请观视从之。
淳熙五年,宣文武百寮赴御书阁,观石经。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淳熙戊戌,宣文武百寮谢宣赴光尧御书阁,观石经。
淳熙七年,诏试刑法官增试经义。
《宋史·孝宗本纪》:淳熙七年六月壬寅,诏试刑法官增试经义。
光宗绍熙五年,诏经筵官开陈经旨。
《宋史·光宗本纪》不载。 按《宁宗本纪》:绍熙五年八月壬寅,诏经筵官开陈经旨。
宁宗嘉泰元年,御书三经各一篇,赐辅臣。
《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嘉泰元年,御书《书》之说命,《易》之泰卦,《诗》之天保,以赐辅臣。
嘉定二年,罢法科试经义。
《宋史·宁宗本纪》:嘉定二年二月丁亥,罢法科试经义,复六场旧法。
嘉定六年,复法科试经义法。
《宋史·宁宗本纪》:嘉定六年四月甲午,复法科试经义法。
理宗端平元年,以何霆编类朱熹解注文字,有补经筵,诏授上文学。
《宋史·理宗本纪》:端平元年九月,诏:进士何霆编类朱熹解注文字,有补经筵,诏授上文学。
宝祐二年,诏以饶鲁,一意经学,补饶州教授。
《宋史·理宗本纪》:宝祐二年二月庚申,诏饶鲁不事科举,一意经学,补饶州教授。
景定元年,太子行册礼,讲官讲经。
《宋史·度宗本纪》:景定元年六月壬寅,立为皇太子,赐字长源,命杨栋、叶梦鼎为太子詹事。七月丁卯,太子入东宫。癸未,行册礼。时理宗家教甚严,鸡初鸣问安,再鸣回宫,三鸣往会议所参决庶事。退入讲堂,讲官讲经,次讲史,终日手不释卷。将晡,复至榻前起居,率为常。理宗问今日讲何经,答之是,则赐坐赐茶;否,则为之反覆剖析;又不通,则继以怒,明日须更复讲。

熙宗天眷元年,始有选举经童之制。
《金史·熙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经童之制,凡士庶子年十三以下,能诵二大经、三小经,又诵《论语》诸子及五千字以上,府试十五题通十三以上,会试每场十五题,三场共通四十一以上,为中选。所贵在幼而诵多者,若年同,则以诵大经多者为最。初,天会八年时,太宗以东平童子刘天骥,七岁能诵《诗》《书》《易》《礼》《春秋左氏传》《论语》《孟子》,上命教养之,然后有选举之制也。熙宗即位之二年,诏辟贡举,始备其列,取至百二十二人。
皇统元年二月戊午,上亲祭孔子庙,自是颇读经书,乙夜乃罢。
《金史·熙宗本纪》:皇统元年二月戊午,上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谓侍臣曰: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学,岁月逾迈,深以为悔。孔子虽无位,其道可遵,使万世景仰。自是颇读《尚书》《论语》、五代、辽史诸书,或以夜继焉。按《孔璠传》:诏求孔子后,加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奉祀事。是时,熙宗颇读《论语》《尚书》《春秋左氏传》及诸史、《通历》《唐律》,乙夜乃罢。
废帝天德三年,置国子监,凡经书皆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金史·废帝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凡经,《易》则用王弼、韩康伯注,《书》用孔安国注,《诗》用毛苌注、郑元笺,《春秋左氏传》用杜预注,《礼记》用孔颖达疏,《周礼》用郑元注、贾公彦疏,《论语》用何晏集注。邢炳疏,《孟子》用赵岐注,孙奭疏,《孝经》用唐元宗注,《史记》用裴骃注,《前汉书》用颜师古注。《后汉书》用李贤注,《三国志》用裴松之注,及唐太宗《晋书》、沈约《宋书》,萧子显《齐书》、姚思廉《梁书》《陈书》、魏收《后魏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徵《隋书》、新旧《唐书》《五代史》《老子》用唐元宗注疏,《荀子》用杨倞注,《扬子》用李轨、宋咸、柳宗元、吴佖注,皆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凡国子学生三年不能充贡,欲就诸局应者,学官试,能粗通一经者听。
正隆元年,命以《五经》正文内出题。
《金史·废帝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正隆元年,命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始定为三年一辟。
世宗大定十五年,诏译诸经。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徒单镒传》:大定十五年,诏译诸经,著作佐郎温迪罕缔达、编修官宗璧、尚书省译史阿鲁、吏部令史杨克忠译解,翰林修撰移剌杰、应奉翰林文字移剌履讲究其义。 按《温迪罕缔达传》:大定十五年,缔达迁著作佐郎,与编修官宗璧、尚书省译史阿鲁、吏部令史张克忠译解经书。累迁秘书丞。〈按徒单镒传作杨克忠此作张克忠并存俟考〉 按《金史·移剌履传》:世宗方兴儒术,诏译经史,擢经史院编修官,兼笔砚直长。
大定二十三年九月,进所译经书,命颁行之。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三年九月己巳,译经所进所译《易》《书》《论语》《孟子》《老子》《扬子》《文中子》《刘子》《新唐书》。上谓宰臣曰: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直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命颁行之。
章宗明昌元年,诏以群经出题注宗本传。贤良方正等科试以群经诸题召试。六经童子刘住儿赐本科出身。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章宗明昌元年正月,言事者谓:举人四试而乡试似为虚设,固当罢去。其府会试乞十人取一,可以群经出题,而注宗本传。上是其言,诏免乡试,府试以五人取一人,仍令有司议外路添考试院,及群经出题之制。有司言:旧以《六经》《十七史》《孝经》《论语》《孟子》、及《荀》《扬》《老子》内出题,皆命于题下注其本传。又谕有司曰:举人程文所用故事,恐考试官或遽不能忆,误失人材,可自注出处,注字之误,不在涂注乙之数。 又云制举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学宏材、达于从政等科,试无常期。上意欲行,即告天下。听内外文武六品以下职官无公私过者,从内外五品以上官荐于所属,诏试之。若草泽士,德行为乡里所服者,则从府州荐之。凡试,则先投所业策论三十道于学士院,视其词理优者,委官以群经子史内出题,一日试论三道,如工,则庭试策一道,不拘常格务,取其无不通贯者,优等迁擢之。又云明昌元年,益都府申:童子刘住儿年十一岁,能诗赋,诵大小六经,所书行草颇有法,孝行夙成,乞依宋童子李淑赐出身,且加以恩诏。上召至内殿,试《凤凰来仪》赋、《鱼在藻》诗,又令赋《旱》诗,上嘉之,赐本科出身,给钱粟官舍,肄业太学。
明昌六年,命礼部令学官讲经,考试官验所治经。按《金史·章宗本纪》:明昌六年八月己巳,以温敦伯英言,命礼部令学官讲经。 按《选举志》:明昌六年,言事者谓:学者率将有司全注本传以示之,故不勉读书,乞减子史注本传之制。又经义中选之文多肤浅,乞择学官,及本科人充试官。省臣谓:若不与本传,恐硕学者有偶忘之失,可令但知题意而已。遂命择前经义进士为众所推、才识优长者为学官,遇差考试官之际,则验所治经参用。词赋进士,题注本传,不得过五十字。经义进士,御试第二场,试论日添试策一道。宏词科试诏、诰、章、表、露布、檄书,则皆用四六;诫、谕、颂、箴、铭、序、记,则或依古今体,或参用四六。于每举赐第后进士及在官六品以下无公私罪者,在外官荐之,令试策官出题就考,通试四题,分等迁擢之。
泰和元年,诏进士试策日,以疑难经旨相参为问。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泰和元年,平章政事徒单镒病时文之弊,言:诸生不穷经史,唯事末学,以致志行浮薄。可令进士试策日,自时务策外,更以疑难经旨相参为问。诏为永制。

世祖至元五年十月,敕从臣录经书。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五年十月庚寅,敕从臣秃忽思等录《毛诗》《论语》《孟子》
至元十九年,岁贡以文学优赡通经者解贡,司吏以通一经者补充。
《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至元十九年,省议:诸州府隶省部,儒学教授选本管免差儒户子弟入学读书习业,非儒户而愿学者听。遇按察司、本路总管府岁贡之时,于学生内选行义修明、文学优赡、通经史、达时务者,保申解贡。各路司吏有阙,于所属衙门人吏内选取。委本路长官参佐,同儒学教授考试,习行移算术,字画谨严,语言便利,《诗》《书》《论》《孟》内通一经者为中式,然后补充。按察司书吏有阙,府州司吏内勾补,至岁贡时,本州本路上以,再试贡解。至元二十四年,立国子学,设博士,讲授经旨,是正音训。
《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至元二十四年,立国子学,而定其制。设博士,通掌学事,分教三斋生员,讲授经旨,是正音训,上严教导之术,下考肄习之业。复设助教,同掌学事,而专守一斋;正、录,申明规矩,督习课业。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博士、助教亲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以次传习之。讲说则依所读之序,正、录、伴读亦以次而传习之。次日,抽签,令诸生复说其功课。对属、诗章、经解、史评,则博士出题,生员具槁,先呈助教,俟博士既定,始录附课簿,以凭考校。
英宗至治 年以阿邻帖木儿侍左右,翻译诸经。
《元史·英宗本纪》不载。 按《阿邻帖木儿传》:善国书,多闻识,历事累朝,由翰林待制累迁、学士承旨。英宗时,以旧学日侍左右,陈说祖宗以来及古先哲王嘉言善行。翻译诸经,纪录故实,总治诸王、驸马、番国朝会之事。

太祖洪武三年四月,诏开科取士,试五经四书义,及经史时务策等。
《明朝开天纪》洪武三年四月己亥,诏曰:朕闻成周之制,取材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俗淳美,国易为治,而教化彰显。汉唐及宋科举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词章之学,而不求六艺之全,至于前元,依古设科,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之官,每纳奔竞之人,辛勤岁月,辄窃士禄所得资品,或居举人之上,怀材抱德之贤,耻于并进,甘隐山林,风俗弊坏。今朕统一华夷,期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伤吾民,愿得君子用之。自洪武三年八月,为始特设科举,以取怀材抱德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古通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廷,观其学识,品其高下,而任之,以官果有材学出众者,待以选擢使中外,文武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毋得与官,敢有游食奔竞之徒,坐以重罪,以称朕责实求贤之意。乡试会试第一场,试五经义,各试本经一道,《易》主程朱氏注古注疏,《书》蔡氏传古注疏,《诗》朱氏传古注疏,《春秋》《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张洽传,《礼记》古注疏,四书义一道。第二场试《礼》《乐》,论诰表笺。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第三场毕后,十日面试,骑观其驰骤便捷,射观其中数多,寡书观其笔画端,楷律观其讲解详。审殿试时,务策一道出身,第一甲第一名从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赐进士及第,第二甲正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贡赴京师会试,仕宦己入流品,及曾于前元登科,仕宦并有过,罢闲人吏娼优之人,并不得应试科举取士,务全材。但恐开设之初,骑射书算未能遍习,今科且免试三年,后须全备方许中选,于戏设科取士,期必得于全材任官,惟能庶可成于治道。按《明朝纪事》:本末己亥,诏设科取士,定科举格。初场各经义:一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论;一道,诏诰表笺。内科一道,三场策一道中式者,后十日,以骑射书算律五事试之。诏曰:成周之际,取才于贡士贤者,在职民有士君子之风。汉、唐宋科举,但贵词章不求德艺。前元设科取士,权家势要,结纳奔竞贤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自今八月为始,特设科举,务在经明行修、博古通今、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廷,观其学识第其高下而任之,非由科举者,毋得为官,许高丽安南占城诸国以乡贡赴试于京师。
洪武六年,徵赵俶至论经史,请以正定《十三经》颁示天下。
《明外史·赵俶传》:洪武六年,徵至论经史贯串古今除国子博士。帝御奉天殿,召俶等曰:经学必宗孔子,毋以仪秦纵横。俶请以正定《十三经》颁示天下,屏《战国策》及阴阳谶卜诸书,勿列学官。
洪武十四年,赐楚昭王桢经书。
《明外史·楚昭王桢传》:桢,太祖第六子。十四年就藩武昌。帝赐桢经史。
洪武二十三年,以刘三吾授晋世子经。
《明外史·刘三吾传》:洪武二十三年,授晋世子经,吏部劾其怠职。降国子博士。
成祖永乐元年,侍读学士解缙。金幼孜等时进讲经书。
《明外史·解缙传》:成祖入京师,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寻进侍读学士,已而胡俨出为祭酒,缙等六人时进讲经史从容献纳。帝尝虚己听之。 按《金幼孜传》:成祖即位,改翰林院检讨,与解缙等同直文渊阁,迁侍讲。时翰林坊局臣讲书东宫,皆先具经义,阁臣阅正,呈帝览,乃进讲。解缙《书》,杨士奇《易》,胡广《诗》,幼孜《春秋》,因进《春秋要旨》三卷。
永乐十二年十一月诏纂修五经四书大全
《明肇运纪》:永乐十二年十一月甲寅,上谕行在翰林院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曰:五经四书皆圣贤精义要道,其传注之外,诸儒议论有发明馀蕴者,尔等采其切当之言,增附于其下。周程张朱诸君子性理之言,如《太极通书》《西铭正蒙》之类,皆经之羽翼,然各自为书,未有统会。尔等亦别类聚成,编二书,务极精备,庶几以垂后世?命广等总其事,仍命举朝臣及在外教官有文学者,同纂修开馆东华门外。永乐十三年九月,《五经四书大全》成。按《明肇运纪》:永乐十三年九月己酉,《五经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成上御殿,受之群臣表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