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
 第六卷目錄
 禮儀總部彙考二
公元684年
  唐〈太宗貞觀二則 高宗顯慶一則 上元一則 儀鳳一則 開耀一則 中宗嗣聖一則 元宗開元四則 天寶一則 德宗貞元一則 憲宗元和二則〉
  後唐〈明宗天成一則
  後周〈世宗顯德一則
  總一則〉
  宋〈太祖建隆一則 開寶二則 太宗淳化一則 真宗咸平一則 景德一則 大中祥符二則 仁宗天聖三則 景祐一則 寶元一則 康定一則 慶曆一則 嘉祐二則 神宗熙寧二則 哲宗元祐一則 徽宗大觀二則 政和三則 宣和一則 高宗紹興三則 孝宗淳熙三則 光宗紹熙一則 寧宗嘉泰二則 嘉定三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承安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公元1367年
  明〈太祖吳元年一則 吳二年一則 洪武五則 成祖永樂一則 宣宗宣德一則 憲宗成化一則 世宗嘉靖一則
皇清總一則〉
禮儀典第六卷
禮儀總部彙考二
公元637年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中書令房元齡上所修五禮
行用之。
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禮樂志》:自梁以來,始以其當時所行傳於《周官》五禮之名,各立一家之學
唐初即用隋禮,至太宗時中書令元齡祕書監魏徵,與禮官學士等因隋之禮,增以天子上陵朝廟養老大射講武、讀時令、納皇后皇太子入學太常行陵、合朔陳兵大社等,為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軍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凶禮十一篇,是為貞觀禮》
藝文志儀注類。
大唐儀禮一百卷長孫無忌、房元齡魏徵李百藥顏師古令狐德棻孔穎達于志寧撰。
吉禮六十篇賓禮四篇軍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凶禮六篇國恤五篇,總一百三十篇
貞觀十一年上。
《舊唐書·禮儀志》神堯受禪未遑制作郊廟宴享,悉用隋代舊儀
太宗皇帝踐阼之初,悉興文教,乃詔中書令元齡祕書監魏徵禮官學士修改舊禮定著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軍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凶禮六篇國恤五篇,總一百三十八篇分為一百卷
元齡始與禮官述議,以為月令䄍祭,唯祭天,謂日月而下
近代五天帝、人帝、五地極,皆非古典,今並除之。
又依禮,有益於人則祀之。
神州者國之所託,餘八州則義不相及
近代通祭九州,今除八州八座,唯祭皇地祇神州,以正祀典
漢建武中封禪,用元封時故事,封泰山圜臺上,四面立石闕,並高五丈
方石再累,藏玉牒書。
石檢十枚,於四邊檢之東西各三,南北各二。
外設石封,高九尺上加石蓋
周設石距十八,如碑之狀,去壇二步,其下石入地數尺。
今案封禪者,本以成功告於上帝
天道貴質,故藉用槁秸,樽以瓦甒
此法不在經誥,又乖醇素之道,定議除之。
又按梁甫梁陰近代設壇於山上,乃乖處陰之義。
今定禪禮改壇位山北
皇太子入學太常行山陵、天子大射合朔、陳五兵太社農隙講武、納皇后六禮四孟月讀時令天子上陵朝廟養老辟雍之禮,皆周所闕,凡增多二十九條。
餘並準依古禮旁求異代,擇其善者而從之。
太宗稱善,頒於內外行焉。
公元633年
《唐會要武德初朝廷草創未遑制作郊禋享宴,悉用隋代舊禮
貞觀初,詔房喬魏徵禮官學士修改舊禮,著吉禮六十一,賓禮四,軍禮十二,嘉禮四十二,凶禮六,國恤五,總一百三十篇分為一百卷
凡增二十九件,餘並依古禮
七年正月二十四日獻之,詔行用
通鑑綱目貞觀十一年三月詔行新禮房元齡魏徵所定凡百三十八篇
玉海吉禮之別,有大祀中祀小祀
天子親祠者,二十有四
大祀天地宗廟五帝
中祀日星社稷岳瀆
小祀風雨靈星山川焉。
賓禮則以待四夷之君,長與其使者蕃國來朝遣使迎勞授館,將幣擯享之節焉。
軍禮之分,曰親征,曰遣將,曰宣露布,曰講武,曰狩田,曰大射
而其節則有旗鼓、刀槊弓矢跪起偃伏之節焉。
嘉禮之重者,曰加元服,曰皇太子冠,曰冊后,曰太子納妃,曰元會,曰臨軒太子,曰讀時令,曰養老更,曰鄉飲酒、正齒位焉。
凶禮天子禮闕。
公元637年
按是書,以貞觀十一年正月甲寅三月丙午,始詔頒行
實錄舊史所載可攷。
通典會要以為七年
公元640年
貞觀十四年,詔以特進魏徵所撰《類禮》皇太子諸王,藏本祕府
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魏徵傳》:始,喪亂後,典章湮散奏引諸儒校集祕書國家圖籍燦然完整
嘗以小戴禮綜彙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數年而成。
帝美其書,錄寘內府
《唐會要貞觀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詔以特進魏徵所撰類禮,賜皇太子諸王,并藏本於祕府
禮經遭秦滅學戴聖編之,條流不決,乃刪其說,以類相從,為五十篇,合二十卷
上善之,賜物千段
《諫錄》:戴氏禮,并為注解,二帙,二十卷
上之。
詔曰:禮經殘闕戴聖爰記,舊聞古今所宗條目雜亂先儒傳授,莫能釐正。
有志討論,依所記,更事編錄以類相從,別為篇第,并更注解,文義粲然
宜付祕書,仍繕寫,賜皇太子諸王并賜千匹
公元658年
高宗顯慶三年長孫無忌等修顯慶禮》成,詔頒行中外
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禮樂志》太宗時,是為貞觀禮》
高宗又詔太尉長孫無忌中書令杜正倫李義府中書侍郎李友益、黃門侍郎劉祥道許圉師太子賓客許敬宗太常卿韋琨等增之為一百三十卷,是為顯慶禮》
其文雜以式令,而義府敬宗得幸,多希旨傅會
事既施行,議者皆以為非。
《舊唐書·高宗本紀顯慶三年正月戊子無忌等修《新禮》成,詔頒天下
公元651年
《唐會要永徽二年,議者以貞觀禮未備,又詔長孫無忌十三人緝定,勒成一百三十卷二百九十九篇
至顯慶三年正月五日戊子奏上之。
高宗自為之序,頒行中外
蕭楚材孔志約,以國恤禮為預凶事。
敬宗義府然之,於是刪去
公元676年
上元三年,詔復用貞觀禮》
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禮樂志》上元三年,詔復用貞觀禮》
由是高宗世,貞觀顯慶二禮兼行
有司臨事遠引古義,與二禮參考增損之,無復定制
武氏、中宗繼以亂敗無可言者博士掌禮備官而已
公元677年
儀鳳二年,詔五禮並依周禮行事
又詔兼用貞觀顯慶二禮
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舊唐書·禮儀志》儀鳳二年,又詔顯慶修禮多有事不師古,其五禮並依周禮行事。
自是禮司益無憑準,每有大事,皆參會古今禮文臨時撰定
貞觀顯慶《禮》,皆行用不廢。
時有太常卿裴明禮、太常少卿韋萬石相次參掌其事,前後博士賀敳賀紀韋叔夏裴守真等多所議定
《唐會要儀鳳元年,又詔依周禮
二年八月少卿韋萬石奏,詔尚書省議。
自是,每有大事參會古今禮文臨時撰定
明堂大饗,兼用貞觀顯慶二禮
公元681年
開耀元年,賜新羅吉凶禮》
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新羅傳》開耀元年,政明襲王。
使者朝,丐唐禮及它文辭武后吉凶文詞五十篇
公元643年
中宗嗣聖十七年〈即武后久視元年博士祝欽明及韋叔、參定儀注
公元713年
唐書·武后本紀不載。
《舊唐書·禮儀志》則天時,以禮官不甚詳明特詔國子博士祝欽明韋叔夏,每有儀注皆令參定
叔夏卒後,博士唐紹專知禮儀博學詳練舊事,議者以為稱職
先天二年給事中,以講武失儀得罪被誅。
其後禮官張星、王琇又以元日儀注乖失,詔免官家學問。
韋叔夏傳》久視元年,特下制曰:吉凶禮儀國家所重,司禮博士,未甚詳明
成均司業韋叔夏太子率更令祝欽明等,博涉禮經,多所該練,委以參掌,冀弘典式
自今司禮修儀注,並委叔夏刊定訖,然後進表
公元722年
元宗開元十年,以韋縚禮儀使,掌五禮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禮樂志》開元十年,以國子司業韋縚禮儀使,以掌五禮
公元726年
開元十四年,詔集賢院學士徐堅等,定《大唐開元禮》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禮樂志》開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上疏,請刪去禮記舊文而益以今事,詔付集賢院議。
學士張說以為禮記不刊之書,去聖久遠不可改易,而唐貞觀顯慶禮》儀注前後不同,宜加折衷以為唐禮
乃詔集賢院學士右散騎常侍徐堅左拾遺李銳太常博士施敬本撰述歷年未就而銳卒蕭嵩代銳為學士,奏起居舍人王仲丘撰定,為一百五十卷,是為《大唐開元
由是,唐之五禮文始備,而後世用之,雖時小損益不能過也。
元行沖傳》:初,魏光乘請用魏徵《類列於經,帝命行沖與諸儒集義作疏,將立之學,乃引國子博士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采獲刋綴為五十篇,上於官。
於是右丞相張說建言戴聖所錄,向已千載,與經並立不可罷。
魏孫炎始因舊書擿類相比有如鈔綴,諸儒共非之。
更加整次,乃為訓注,恐不可用
帝然之,書留中不出。
行沖意諸儒間已,著論自辨,名曰釋疑
曰:客問主人小戴之學,康成之注,魏氏乃有刋易,二經孰優。
主人曰:小戴禮行於漢末馬融為傳,盧植二十九篇而為之解,世所不傳。
鉤黨獄起,康成竄伏,理紛拏之典,雖存探究咨謀靡所。
《鄭志》者百有餘科,章句之徒曾不是省。
王肅因之,或多攻詆
鄭學孫炎,雖扶鄭義條例支分箴石間起增革百篇
魏氏群言冗脞,采眾說精簡刊正芟礱,書畢以聞,太宗嘉賞,錄賜儲貳
陛下纂業,宜所循襲,乃制諸儒,甄分舊
豈悟章句之士,堅持昔言,擯壓不申,疑於知新,果於仍故。
客曰:當局稱迷,傍觀必審,何所為疑而不申列
答曰:改易章句是有五難漢孔安國《古文尚書族兄臧與書曰:相如常忿俗儒淫詞,欲撥亂反正而未能也。
浮學守株眾非非正,自古而然,恐此道未信,而獨智為譴。
一也。
昔孔季產古學有孔扶者與俗浮沉,每誡產曰:今朝廷章句內學,君獨修古
古義章句內學危身之道也,獨善不容於世,君其殆哉。
二也。
劉歆左氏,欲建學官哀帝納之,諸儒遷延不肯置對
移書誚讓,諸博士忿恨
龔勝時為光祿大夫,見議,乃乞骸骨
司空師丹大發怒,詆改亂前志非毀先帝所立。
懼,出為五原太守
君賓之學,公仲之博,猶迫同門朋黨之議,卒令子駿負謗
三也。
王肅鄭元數千百條,鄭學馬昭詆劾短。
詔遣博士張融按經問詰,推處是非,而酬對疲於歲時
四也。
王粲曰:世稱伊、雒以東,淮、漢以北,康成一人而已
咸言先儒多闕,鄭氏道備。
竊嗟怪,因求所學,得尚書注》退思其意,意皆盡矣,所疑猶未諭焉,凡有二篇
王邵曰:魏、晉浮華古道湮替歷載三百,士大夫為章句。
草野專經自許不能博究,擇從其善,徒欲父康成,兄子慎寧道孔聖誤,諱言服非
然則鄭、服之外,皆讎矣。
五也。
夫物極則變,比及百年,當有明君子,恨不與吾同世者。
道之行廢,必有其時者歟。
何遽近名之嫌耶。
集賢注記左贊善大夫魏哲,因入內侍讀,奏魏文正編禮記,甚有條流
行沖疏。
《唐會要開元十四年八月八日太子賓客元行沖等,撰禮記義疏五十卷,上之。
張說駁奏,遂不得立學,留其書內府行沖意諸儒排己,著論自釋
公元732年
開元二十年,頒《大唐開元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舊唐書·禮儀志》《大唐開元
二十年九月,頒所司行用焉。
通典:大唐開元年之制五禮,其儀百五十有二。
一曰吉禮,其儀五十有五。
一、冬至昊天圓丘
二、正月上辛祈穀圓丘
三、孟夏雩祀圓丘
四、季秋大享明堂
五、立春青帝東郊
六、立夏赤帝南郊
七、季夏黃帝南郊
八、立秋白帝西郊
九、立冬黑帝北郊
十、臘日百神南郊
十一、春分朝日東郊
十二、秋分夕月西郊
十三、祀風師雨師靈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祿
十四、夏至祭皇地祗於方丘后土同。
十五、孟冬神州北郊
十六、仲春上戊太社太稷
十七、祭五岳四鎮
十八、祭四海四瀆
十九、時享太廟
二十、祫享太廟
二十一、禘享太廟
二十二、拜陵
二十三、太常卿行諸陵。
二十四、孟冬吉亥享先農,耕籍
二十五、皇后季秋吉巳享先蠶,親桑
二十六、有司享先帝王
二十七、薦新太廟季夏中霤太廟
二十八、孟冬祭司寒,納冰。
二十九、興慶宮祭五龍壇
三十、皇帝視學
三十一、皇帝太子釋奠孔宣父
三十二、國學釋奠孔宣父
三十三、仲秋釋奠齊太公
三十四、巡狩圓丘
三十五、巡狩社稷
三十六、巡狩宗廟,歸格儀附。
三十七、皇帝巡狩
三十八、封祀於太山,禪於社首山
三十九、時旱祈太廟
四十、時旱祈太社
四十一、時旱祈岳鎮以下北郊,報儀同
四十二、就祈岳鎮海瀆
四十三、諸州祭社稷。
四十四、諸州釋奠孔宣父
四十五、諸州祈社稷,禱諸神,禜城門
四十六、諸縣諸里祭社稷。
四十七、諸縣釋奠孔宣父
四十八、諸縣社稷及諸神。
四十九、諸太子廟時享
五十、三品上時享其廟。
五十一、三品已上祫享其廟。
五十二、三品已上禘享其廟。
五十三、四品五品時享其廟。
五十四、六品上春祀。
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
二曰嘉禮,其儀有五十。
一、皇帝元服
二、納后。
三、皇帝正至受皇太子朝賀
四、皇后太子朝賀
五、皇帝正至受皇太子妃朝賀
六、皇后正至受皇太子妃朝賀
七、正至受群臣朝賀
八、皇帝千秋節受群臣朝賀
九、皇后正至受群臣朝賀
十、皇后外命婦朝賀
十一、皇帝明堂春令
十二、讀夏令
十三、讀秋令
十四、讀冬令
十五、於太極殿五時令。
十六、養老太學
十七、臨軒皇后
十八、臨軒皇太子
十九、內冊皇太子
二十、臨軒冊立王公
二十一、朝堂冊諸臣。
二十二、冊命內婦
二十三、遣授冊授官爵
二十四、朔日受朝
二十五、朝集使辭見。
二十六、皇太子元服
二十七、皇太子納妃。
二十八、皇太子正至受群臣賀。
二十九、皇太子宮臣朝賀
三十、皇太子師傅保相見。
三十一、皇太子朝集使參辭。
三十二、親王冠。
三十三、親王納妃。
三十四、公主降嫁。
三十五、三品以上子冠。
三十六、四品以下子冠。
三十七、六品以下子冠。
三十八、三品以上婚。
三十九、四品以下婚。
四十、朝集使見。
四十一、任官初上。
四十二、鄉飲酒
四十三、正齒位
四十四、宣赦書。
四十五、群臣詣闕上表
四十六、群臣起居
四十七、遣使慰勞諸蕃
四十八、遣使宣撫諸州。
四十九、遣使諸州宣制
五十、遣使諸州宣赦書。
三曰賓禮,其儀有六。
一、番國主來朝
二、戎番國主見。
三、番主奉見。
四、受番使表及幣。
五、宴番國主
六、宴番國使
四曰軍禮,儀二十有三。
一、親征類於上帝
二、宜於太社
三、告於太廟
四、禡於所征之地。
五、軷於國門
六、告所過山川。
七、宣露布。
八、勞軍將
九、講武
十、田狩
十一、射宮
十二、觀射。
十三、遣將出征宜於太社
十四、遣將太廟
十五、遣將齊太公廟。
十六、祀馬祖
十七、享先牧。
十八、祭馬社
十九、祭馬步
二十、合朔伐鼓
二十一、合朔諸州伐鼓
二十二、大儺
二十三、諸州縣儺。
五曰凶禮,儀十有八。
一、凶年賑撫。
二、勞問疾患
三、中宮勞問
四、皇太子勞問
五、服制度。
六、皇帝小功以上舉哀
七、敕使弔。
八、會喪
九、冊贈
十、會葬
十一、致奠。
十二、皇后舉哀弔祭
十三、皇帝太子舉哀弔祭
十四、皇太子妃舉哀弔祭
十五、三品以上喪。
十六、五品以上喪。
十七、六品以上喪。
十八、王公以下喪。
公元738年
開元二十六年渤海唐禮,許之。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唐會要開元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渤海求寫唐禮,許之。
公元750年
天寶九載,以韋述禮儀使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唐會要天寶九載十月,置禮儀使,以左庶子韋述為之。
公元786年
德宗貞元二年詔舉開元者。
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選舉志》貞元二年,詔習開元者舉同一經。
又凡開元,通大義百條、策三道者超資與官;義通七十、策通二者,及第
散、試官能通者,依正員
公元816年
憲宗元和十一年祕書郎修撰韋公肅,為禮閣新儀三十卷
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樂志元和十一年祕書郎修撰韋公肅開元以後禮文損益禮閣新儀三十卷
公元815年
中興書目公肅開元以後至元和十年沿革損益為此書凡十五門,每門又別其條目三十卷一卷目錄,止二十九卷
今卷存而書不全。
曾鞏禮閣新儀目錄序》禮閣新儀三十篇韋公肅撰,記開元後至和之變禮集賢院二十篇,以目錄考次序,則篇次亦亂,因定著從目錄,而三十篇復完。
此書所紀,雖其事已淺,然凡世之記禮者,皆有所本,而一時得失具焉。
公元818年
元和十三年博士王彥威曲臺新禮》三十卷,又為《續曲臺禮》三十卷
鄭餘慶詳定使
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禮樂志》元和十三年太常博士王彥威曲臺新禮》三十卷,又採元和以來王公士民昏祭喪葬之禮為《續曲臺禮》三十卷
鄭餘慶傳》餘慶尚書左僕射
帝患典制不倫,謂餘慶淹該前載,乃詔為詳定使,俾參裁訂正
餘慶韓愈李程為副,崔郾陳佩楊嗣復庾敬休判官,凡損增儀矩號稱詳衷
公元733年
《唐會要彥威疏曰:自開元二十一年已後,迄聖朝,垂九十餘年,法通沿革,禮有廢興
有禮大事,命禮官博士,約舊損益,修撰儀注,以合時變。
臣今所集錄開元以後至元和十三年,奏定儀制不惟古禮有異,與開元儀禮已自不同矣。
禮科者,名數之總,與儀相扶而行,闕一不可
備禮科之單複,欲使開卷盡在,按文易徵,其他五禮儀式,或舊儀不載,而與新創不同者,次第編錄
曲臺,實禮之藏,故名曰元和曲臺新禮,并目錄三十卷
公元818年
中興書目《續曲臺禮》三十卷,先約舊章,始從變禮,以商榷沿革新說舊規,貫於首篇,詳為注釋
玉海元和十三年太常博士王彥威,集開元二十一年以後至元和十三年正月五禮裁制敕格,為曲臺新禮》三十卷,上之。
又採元和以來,至長慶典禮故事不同者,益以王公士民昏祭之禮,為《續曲臺禮》三十卷
後唐
明宗天成 年,詔劉嶽刪定鄭餘慶書儀
五代史·明宗本紀》不載。
劉嶽傳》:初,鄭餘慶採唐士庶吉凶書疏之式,雜以當時家人之禮,為書儀兩卷
明宗見其有起復冥昏之制,歎曰:儒者所以孝悌而敦風俗,且無金革之事,起復可乎。
婚,吉禮也,用於死者可乎。
乃詔文學知古今之士,共刪定之
太常博士段顒、田敏增損其書,而其事出鄙俚,皆當時家人女子傳習所見往往轉失其本,然猶時有《禮》遺制
其後亡失,愈不可究其本末,其婚禮親迎,有女坐婿鞍合髻之說,尤為不經
公卿之家,頗遵用之。
至其久也,又益訛謬可笑,其類甚多
《宋史·田敏傳》後唐天成初詳明典禮太常博士
奉詔太常卿劉嶽博士段顒、路航、李居浣、陳觀刪定唐鄭餘慶書儀
後周
公元958年
世宗顯德五年,敕竇儼通禮
五代史·世宗本紀顯德五年十一月庚戌,作通禮
玉海顯德五年,敕竇儼通禮
上言:禮者,太一之紀,品物之宗。
五帝之後三代以來損益因革,咸有憲章
越在唐室程軌,量昭采物,則有開元禮》在。
先後,明得失,則有通典在。
一代之事,包五禮之儀。
比類相從,討尋不紊,則有會要在。
三者,經國大典也。
梁朝之後,戎祀朝會多於市廛,草定儀注前代矛盾率多秕粺
請依《唐會要門類,上自五帝,迄於聖朝,悉命編次
開元禮》通典之書,包綜於內,名曰大周通禮
禮院掌之。
遼禮參用漢儀,多仍其國俗
《遼史·禮志:遼本朝鮮故壤箕子八條之教,流風遺俗,蓋有存者。
自其上世緣情制宜隱然尚質之風。
遙輦胡剌可汗制祭山儀,蘇可汗琴瑟儀,阻午可汗制柴冊、再生儀。
其情樸,其用儉。
敬天恤災,施惠本孝,出於悃忱
有得膠瑟聚訟之表者。
太宗克晉,稍用漢禮
今國史院有金陳大任《遼禮儀志》,皆其國俗之故,又有遼朝雜禮漢儀為多。
別得宣文閣所藏耶律儼《志》,視大任為加詳。
公元961年
太祖建隆二年聶崇義《重集三禮圖》
詔詳定之
公元962年
《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禮志五代衰亂甚矣,其禮文儀往往草創不能一代之典。
宋太祖興兵間,受周禪,收攬權綱,一以法度振起故弊
即位明年,因太常博士聶崇義《重集三禮圖》,詔太子詹事尹拙儒學之士詳定之
聶崇義傳》周世宗崇義參定郊廟祭玉,又詔翰林學士竇儼統領之。
崇義因取三禮圖》再加考正建隆三年四月表上之,為序。
太祖覽而嘉之,詔曰:禮器禮圖相承傳用,寖歷年祀,差違
聶崇義興事國庠服膺儒業,討尋故實刊正疑訛,奉職效官,有足嘉者。
崇義宜量與酬獎
所進三禮圖》,宜令太子詹事尹拙儒學三五人更同參議,所冀精詳
苟有異同,善為商確
五月,賜崇義紫袍犀帶銀器繒帛以獎之。
多所駁正崇義引經以釋之,悉以下工部尚書竇儀,俾之裁定
上奏曰:伏以聖人制禮,垂之無窮,儒者據經,所傳或異,年祀寖遠圖繪缺然
踳駮彌深,丹青靡據。
聶崇義研求師說耽味禮經,較於舊圖,良有新意
尹拙承制旨,能罄所聞
尹拙駁義及聶崇義答義各四卷,臣再加詳閱,隨而裁置,率用增損,列於注釋,共分為十五卷以聞。
頒行之。
公元971年
開寶四年五月,命御史中丞劉溫叟等撰《開寶通禮
《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禮志開寶中,四方漸平,
民稍休息,乃命御史中丞劉溫叟中書舍人李昉兵部員外郎知制誥盧多遜左司員外郎知制誥扈蒙太子詹事楊昭儉左補闕賈黃中司勳員外郎和峴太子中舍陳鄂撰《開寶通禮二百卷,本唐開元禮》損益之。
既又定通禮義纂》一百卷
通志開寶四年,上謂:國家沿革制度,多以開元為據。
然今有所未備。
乃命撰通禮,至是成,六月丙子上之。
玉海開寶四年五月,命中丞劉溫叟中書舍人李昉知制誥盧多遜扈蒙詹事楊昭儉補闕賈黃、中司勳郎和峴中舍陳鄂,以本朝沿革制度損益開元禮為之。
劉溫叟卒,又以知制誥張澹參其事。
其年六月丙子,書成,上之。
凡二百卷目錄二卷,號曰《開寶通禮
藏於書府
公元973年
開寶六年行開寶通禮。
又詔改鄉貢開元禮科為鄉貢通禮
《宋史·太祖本紀開寶六年十二月丙午,前中書舍人參知政事盧多遜起復視事
《開寶通禮
長編通禮二百卷六年四月辛丑與義同上玉海六年四月十八日辛丑翰林學士盧多遜又上《新修開寶通禮義纂》百卷
詔付禮院
禮部先有鄉貢開元一科,自今宜改稱鄉貢通禮逐年考試,並以新本出題。
公元993年
太宗淳化四年學士李宗諤上國新制
《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玉海淳化四年十月戊辰,賜學士李宗諤宴,上曰:翰林,清華之地,卿父子為之,必周知故事。
宗諤嘗著翰林雜記國朝新制翌日上之。
手詔褒答
公元1003年
真宗咸平六年,詔增損閣門儀式
《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會要咸平六年十一月,於長春殿面奉聖旨閣門儀式,若全依典,故恐難遵行
約見行儀式,重加增損。
令各分類例,共成六卷
其有合增損詳定處,並貼黃進呈
公元1004年
景德元年翰林學士梁顥等,上閣門儀制
《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玉海景德元年二月壬午翰林學士梁顥知制誥李宗諤通事舍人焦守節等言,詔詳定閣門儀制,令重加刊正,以類分門,共成六卷
春秋大宴小宴賞花行幸宴會,各按合班位次,為四圖
請班下閣門遵守
仍先勒三館儀制四本一進內,二送閣門充正副,一送御史臺
從之。
初上以閣門儀制,多出於曹史之言,殊無規矩
乃命詳定
至是來上。
公元1012年
大中祥符五年龍圖閣學士陳彭年等,進新定閣門儀制
孫奭檢討禮志
公元1011年
《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玉海祥符四年六月庚申,詔右諫議陳彭年龍圖閣待制張知白王曉四方館使白文肇、東上閣門使魏昭亮,同詳定閣門儀制
五年六月丁未草具進呈賜食起居院
閏十月庚寅龍圖閣學士陳彭年等,進新定閣門儀制十卷客省事例六卷四方館儀制一卷
帝曰:修錄詳備,甚有倫理。
特詔獎諭,賜器幣儀制各付有司遵行
又以別本留中
 又按祥符五年六月己未修國史院言,所修禮志,舊日曆止存事端,令禮院取索國初以來禮文損益沿革制作之事,及論議詳定文字,尚慮有遺,致大典未備。
孫奭判禮院禮學精博,望委檢討
從之。
公元1013年
大中祥符六年八月,置禮儀院
《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公元1023年
仁宗天聖元年夏四月辛丑,罷禮儀院
《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公元1027年
天聖五年王皞禮閣新編
《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禮志太宗儒雅,勤於政治修明典章大抵曠廢舉矣。
真宗承重之後契丹通好天下無事於是泰山,祀汾陰天書聖祖崇奉迭興,專置詳定所,命執政翰林禮官參領之。
改為禮儀院仍歲增修,纖微委曲緣情稱宜,蓋一時彌文之制也。
通禮之後,其制度儀注傳於有司者,殆數百篇
先是天禧中陳寬編次禮院所承新舊詔敕不就
天聖初王皞類成書,盡乾興,為禮閣新編大率禮文,無著述體,而本末完具有司便之。
玉海天聖五年十月辛未太常博士知禮院王皞所撰禮閣新編六十卷〈或作五十卷書盡乾興
初,天禧中同判太常禮院陳寬,請編次本院所承詔敕,其後不能就。
皞因取國初乾興下詔敕,刪去重複〈凡千八百三十道〉類以五禮之目,成書,上之。
五品服。
公元1031年
天聖九年學士宋綬內東門儀制
《宋史·仁宗本紀天聖九年六月庚辰宋綬皇太后儀制
玉海天聖九年六月庚辰翰林學士宋綬西上閣門使曹琮夏元亨新編皇太后儀制五卷
詔名內東門儀制
公元1036年
景祐三年,詔兩制禮官詳定士民服用等制。
又命修閣門儀制
《宋史·仁宗本紀景祐三年二月壬戌,詔兩制禮官詳定京師士民服用居室之制。
八月己酉,班民間冠服居室車馬器用犯制之禁。
玉海景祐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四方館使夏元亨,請修定閣門儀制
翰林學士承旨章得象知制誥李淑詳定
公元1039年
寶元二年六月丁卯天章待制賈昌朝直史館宋祁同修禮書
《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玉海云云
公元1040年
康定元年,置太常判寺同判寺禮院事。
閣門儀制書成,復命刁約歐陽修同輯禮書
《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職官志》太常寺
宋初,舊制判寺無常員,以兩制以上充,丞一人,以禮官久次官高者充。
別置太常禮院,雖隸本寺,其實專達
判院同知院四人,寺與禮院事不相兼
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始並兼禮院事。
元豐正名,始專其職。
分案五,置吏十一。
玉海康定元年四月修成閣門儀制十二卷四方館條例一卷客省條例七卷
十月癸巳館閣校勘刁約歐陽修同修禮書
公元1044年
慶曆四年,上太常新禮》
《宋史·仁宗本紀慶曆四年春正月辛卯太常禮儀院上新禮書慶曆祀儀
公元1037年
玉海景祐四年三月庚子同知太常禮院吳育言,今禮院所藏禮文故事,未經刊修,而類例不一
請擇儒臣,與本院官約古今制度參定,為一代法。
從之。
至慶曆四年正月辛卯提舉賈昌朝編修官孫祖德李宥張方平呂公綽曾公亮王洙孫瑜余靖刁約上之,為太常新禮》四十卷慶曆祀儀六十三卷
賜器帛。
按:書目凡一百二十篇,止慶曆三年
嘉祐 年,歐陽修禮書賜名太常因革禮》
《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禮志景祐四年賈昌朝太常新禮》祀儀,止於慶曆三年
皇祐中文彥博又撰大享明堂記》二十卷
至嘉祐中歐陽修纂集散失命官設局,主通禮而記其變,及《新禮》以類相從,為一百卷賜名太常因革禮》,異於舊者蓋十三四焉。
嘉祐 年宋咸嘉祐朝制要覽
《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玉海嘉祐朝制要覽十五卷,凡四十門。
嘉祐中宋咸撰。
朝廷制作有司儀式
公元1074年
神宗熙寧七年八月癸巳集賢院學士宋敏求編修閤門儀制
《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公元1077年
熙寧十年,詔考正郊祀禮制
《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禮志熙寧十年禮院慶曆以後奉祀制度,別定祀儀,其一留中,其二付有司
知諫院黃履言:郊祀禮樂未合古制請命有司考正群祀
禮官講求以聞。
公元1090年
哲宗元祐五年給事中范祖禹,請用陳祥道所進禮書
兩制看詳以聞。
《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玉海元祐五年十一月一日壬戌給事中范祖禹言,太祖時聶崇義所撰三禮圖》,書於國子監講堂
伏見太常博士陳祥道專意禮學,所進禮書一百五十卷,比崇義圖尤為精密
請付太常,與崇義圖》參用
兩制看詳以聞。
公元1107年
徽宗大觀元年,置儀禮局,命太常典禮博士銓次成籍。
《宋史·徽宗本紀大觀元年春正月庚子,置儀禮局於尚書省
職官志》儀禮局,大觀元年,詔於尚書省置,以執政兼領
詳議官二員,以兩制充。
應凡禮制本末,皆議定取旨。
又按:大觀元年應太常寺被旨施行典禮事,季輪博士銓次成籍,以備討論
大觀三年禮書成。
詔分五禮,依開寶通禮之序。
《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禮志元豐中,命龍圖直學宋敏求御史臺閣門禮院詳定朝會儀注,總四十六卷:曰閣門儀》,曰朝會禮文,曰儀注,曰徽號寶冊儀》
祭祀百九十一卷:曰祀儀,曰南郊式》,曰大禮式》,曰郊廟奉祀禮文,曰明堂祫享令式,曰天興殿儀》,曰四孟獻儀,曰景靈宮供奉敕令格式,曰儀禮敕令格式
祈禳四十卷:曰《祀賽式》,曰齋醮式》,曰金籙儀》
蕃國七十一卷:曰大遼令式,曰高麗入貢儀》,曰女真排辦儀》,曰諸蕃進貢令式
喪葬百六十三卷:曰葬式,曰宗室外臣敕令格式,曰《孝贈式》
損益之制,視前多矣。
紹聖而後,累詔續編,起治平,訖政和,凡五十一年,為書三百卷,今皆不傳
大觀初,置儀禮局於尚書省,命詳議檢討官具禮本末議定請旨
三年書成,為吉禮二百三十一卷祭服制度十六卷,頒焉。
儀禮局請分秩五禮,詔依《開寶通禮之序。
政和元年,續修成四百七十七卷,且命倣是修定儀注
公元1112年
政和二年,置禮制局
《宋史·徽宗本紀政和二年秋七月丙子,置禮制局
職官志》禮制局討論古今宮室車服器用冠昏
喪祭沿革制度
政和二年,置於編類御筆所,有詳議、司詳議官
公元1113年
政和三年五禮新儀成,詔頒天下
《宋史·徽宗本紀政和三年夏四月庚戌,班五禮新儀
禮志政和三年五禮新儀成,凡二百二十卷增置直官,許士庶就問新儀,而詔開封尹王革編類通行者,刊本天下,使悉知禮意,其不奉行論罪
宣和初有言煩擾者,遂罷之。
初,儀禮局之置也,詔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屬。
其後,又置禮制局編類御筆所。
於是郊廟禋祀之器,多更其舊。
既有詔討論冠服,遂廢靴用履,其他無所改議,而禮制局亦罷。
大抵累朝典禮講議最詳。
祀禮修於元豐,而成於元祐,至崇寧復有所增損
其存於有司者,惟元豐郊廟禮文政和五禮新儀而已
乃若圜丘之罷合祭天地明堂專以英宗配帝,悉罷從祀群臣;大蜡四郊壽星改祀老人;禧祖已祧而復,遂為始祖;即景靈宮建諸神御殿,以四孟薦享;虛禘祭;去牙槃食;郤尊號;罷入閣儀并常朝正衙橫行
熙寧元豐變禮之最大者也。
元祐冊后,政和皇子元符創景靈西宮崇寧親祀方澤、作明堂、立九廟、鑄九鼎、祀熒惑大觀八寶大祀皆前期十日而戒。
凡此治平以前未嘗行者
職官志》政和三年五禮儀注成,罷儀禮局。
中興書目政和五禮新儀二百四十卷鄭居中等撰。
二百二十卷御製一卷御筆指揮九卷御製冠禮十卷,合二百四十卷
目錄六卷在外
玉海政和三年正月二十九日壬午頒行五禮新儀
先是大觀元年正月朔,詔講求典禮
十三日尚書省儀禮局。
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御製冠禮沿革十一卷,付儀禮局,餘五禮令視此編次
四年二月九日戊寅修成大觀新編禮書吉禮二百三十一卷祭服制度十六卷祭服圖》一冊。
詔行之。
政和元年三月六日續編成賓軍等四禮四百九十七卷,詔頒行
於是鄭居中等奏,編成政和五禮新儀并序例,總二百二十二卷目錄六卷
三年三月癸亥朔御製序曰:循古之意,而勿泥於古。
適今之宜,而勿牽於今
儀禮局請刻石太常寺
七月己亥,詔比裒集三代鼎彝簠簋盤匜,爵豆之類,五百餘器,載於圖詔。
有司改造祭器,置禮制局討論古今沿革,以成一代之典。
 又按政和因革禮》四年葛勝仲太常少卿,自建隆至治平初,所行典禮,嘗為書百篇
勝仲續其書,自治平政和四年部居條目,皆視歐陽修之舊總例,凡五十三卷吉禮九十四卷賓禮十三卷軍禮四卷嘉禮三十三卷凶禮七十七卷廟議二十七卷,合三百卷目錄三卷
前書并藏奉常
編纂太常祠祀儀制格目
每歲大祠凡九十有六,中祠凡二十有九,小祠凡一十有四
每祀為一卷,歲再祀,或四時祀,或月祀,若祭名異而祀儀相類,則合一卷凡四十八卷標錄二卷
《續因革禮序政和三年二月中書舍人蔣猷建言詔命撰次二年,終四年十月
詔編至四月終。
明年六月,書成。
公元1116年
政和六年閏正月,詔禮生肄業新儀民間皆以新儀從事
《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玉海政和六年閏正月太府丞王鼎言,新儀藏在有司,民未通曉。
望依新樂頒行,令州縣禮生肄業,使之推行民間,并以新儀從事二十五日。
從之。
公元1121年
宣和三年,命因革太常寺五年檢舉
《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職官志》宣和三年,令太常寺因革五年一檢,舉接續編修
公元1131年
高宗紹興元年,章傚上歐陽修太常因革禮》
詔付太常
《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元年十一月辛丑續編紹興太常因革禮》
玉海紹興元年七月七日,章傚上歐陽修編纂太常因革禮》一百卷
詔付太常
是年十一月八日辛丑太常少卿子書言,政和宣和續編因革渡江,皆散失
欲自渡江以後纂成書,目為紹興續編太常因革禮》
詔可
明年太常以總例及吉凶嘉新四禮凡八十六篇二十七卷〈或云三十卷始於建炎,至紹興二年編類粗成,未以進御
公元1136年
紹興六年成忠郎李沇《皇宋大典三卷
詔送祕府
《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玉海紹興六年五月辛卯成忠郎李沇,以高祖國子博士文易新編《皇宋大典三卷來上。
詔送祕府遷秩其書,以皇朝所定班序、圖次、禮容儀式袞冕車輅旗章冊命之制,與夫民兵吏祿祠祭戶口之數,凡四十門,釐為三卷
公元1139年
紹興九年十二月甲寅,命續編紹興因革禮》
《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玉海九年太常丞仲敏言,紹聖三年以後修纂尚缺
請委官編類詔本寺續修,不克成書
淳熙十二年三月,始進中興禮書三百卷
公元1180年
孝宗淳熙七年,詔編纂禮書
《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禮志孝宗繼志典章文物,有可稱述
治平日久經學大明,諸儒如王普、董弅等多以禮名家
當時續編太常因革禮》矣,淳熙復有編輯之旨。
玉海太常少卿余端禮編類書,久不上。
淳熙七年七月十一日禮部郎范仲藝言:太祖立經陳紀萬世規,首命大臣,約唐禮書,著為通禮
列聖相承,有禮閣新編太常新禮》因革五禮分門,各以類舉,自時厥後,繼纂續編
中興以來,久缺不錄
望命太常編次大臣兼領其事,以著一代彌文,考百世損益
詔趣成書
公元1181年
淳熙八年,詔禮部長貳太常刪修禮書
《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玉海淳熙八年三月七日太常簿陳賈奏,自紹興初載首行明堂至今五十餘年,大典禮制作,總為目者,百一十四,分門第卷,不知其幾。
太常編類,懼難辨集。
禮部長貳刪修
淳熙十二年,上《續因革禮》賜名中興禮書
公元1162年
《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玉海:初紹興間太常少卿子書《續因革禮》三十卷
其後禮官踵為之書成,未得進御
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權禮部侍郎史彌大言,太上再造講明典禮陛下紹統內禪慶壽之類,亙古所無。
宣取以進,略經乙覽,付之有司,俾常遵守不必備儀施爵常。
禮部太常寺繳進
四月十七日,上之,凡三百卷賜名中興禮書總六百八十門。
淳熙書目儀注類六十家,定著一千二百二十三卷,始於政和五禮新儀終於儀物志》三卷續目,八家九部四十三卷
公元1152年
光宗紹興二年八月黃灝請掇取冠昏喪祭儀,摹刻郡縣奏可
《宋史·光宗本紀》不載。
玉海云云
公元1201年
寧宗嘉泰元年秋九月甲戌,令禮官纂集孝宗一朝典禮
《宋史·寧宗本紀》云云
公元1202年
嘉泰二年禮部《續中興禮書八十卷
《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玉海嘉泰二年八月十七日禮部尚書費士寅等言,禮寺以孝一朝典禮,續纂中興禮書八十卷詔令繳進
公元1212年
嘉定五年九月己酉有司續編中興禮書
《宋史·寧宗本紀》云云
公元1213年
嘉定六年祕書少監李𡌴類開寶政和行五禮為一編
《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玉海嘉定六年祕書少監李𡌴纂公侯守宰士庶,為通禮三十卷,取開寶政和,凡通行者,分別五禮,類為一編
公元1218年
嘉定十一年李琪請修慶元以後典禮
《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玉海嘉定十一年三月丙申禮部員外郎李琪奏,請令太常慶元元年以後典禮編纂成書
世宗大定 年,命官參定禮儀
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禮志金人入汴也,時宋承平日久典章禮樂燦然備具
金人既悉收其圖籍,載其車輅法物儀仗而北,時方軍旅未遑講也。
既而,即會寧宗社庶事草創
皇統間熙宗巡幸析津,始乘金輅,導儀衛,陳鼓吹觀聽赫然一新,而宗社朝會之禮亦次第舉行矣。
繼以海陵狼顧志欲吞并江南,乃命官修汴故宮,繕宗廟社稷,悉載宋故禮器以還
外而黷武,內而縱欲,其猷既失,奚敢議禮樂哉
世宗既興,復收向所遷宋故禮器以還,乃命官參校唐、宋故典沿革,開詳定所以議禮,設詳校所以審樂,統以宰相通學術者,於一事宜適一物節文,既上聞而始彙次至明昌初書成,凡四百餘卷,名曰金纂修雜錄
凡事物名數,支分派引,珠貫棋布并然有序炳然如丹
又圖吉、凶二儀鹵簿十三節以備大葬,小鹵簿九節以備郊廟
而命尚書左右司春官兵曹太常寺各掌一本,其意至深遠也。
是時,㝢內阜安民物小康,而維持百年者實此乎基。
嗚呼,禮之為國也信矣乎
而況《關睢》麟趾之化,其流風遺思被於後世者,為何如也。
宣宗南播圖籍散逸,而其宰相韓企先等之論列禮官張瑋與其行簡所著自公紀》,亦亡其傳。
故書之存,僅《集禮》若干卷,其藏史館者又殘缺弗完,姑掇其郊社宗廟神祀、朝覲會同等儀而為書若夫凶禮則略焉。
公元1194年
章宗明昌五年春正月己巳,初用唐、宋典禮
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公元1200年
承安五年,諭有司酌議女直漢人拜禮
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五年五月戊午,敕來日重五拜天,服公裳拜禮承舊,諸便服並用女直拜。
禮志:金之拜制,先袖手俯身,稍復卻,跪左膝左右搖肘,若舞蹈狀。
凡跪,搖袖,下拂膝,上則左右肩者,凡四。
如此者四跪,復以手按右膝單跪左膝成禮
國言搖手而拜謂之撒速
承安五年五月上諭有司曰:女直漢人拜數可以相從者,酌中議之。
禮官奏曰:《周官》九拜一曰稽首,拜中至重,臣拜君之禮也。
乞自今,凡公服則用漢拜,若便服則各用本俗之拜。
主事陳松曰:本朝拜禮,其來久矣,乃便服之拜也。
令公服則朝拜便服則從本朝拜。
平章政事張萬公拜禮便所習,不須改也,司空完顏襄曰:今諸人衽髮皆從本朝之制,宜從本朝拜禮是也
上乃命公裳朝拜諸色便服則皆用本朝拜。
公元1271年
世祖至元八年,始制朝儀
公元1206年
《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禮樂志》:元之有國,肇興朔漠,朝會宴饗之禮,多從本俗
太祖元年大會諸侯王阿難河,即皇帝位,始建九斿白旗
世祖至元八年,命劉秉忠許衡始制朝儀
大饗宗親、錫宴大臣,猶用本俗之禮。
公元1271年
《續文獻通考世祖至元八年,命劉秉忠許衡始制朝儀
自是皇帝即位元正天壽節,及諸王外國來朝冊立皇后皇太子,群臣上尊號,進太皇太后皇太后冊寶,暨郊廟禮成、群臣朝賀,皆如朝會之儀。
 《元作禮典》上中下篇一曰朝會,二曰燕享,三曰行幸,四曰符寶,五曰輿服,六曰樂,七曰曆,八曰進講,九曰御書,十曰學校,十有一曰藝文,十有二曰貢舉,十有三曰舉遺逸,十有四求言,十有五曰進書,十有六曰遣使,十有七曰朝貢,十有八曰瑞異,為禮典上篇
一曰郊祀,二曰宗廟,三曰社稷,四曰嶽鎮海瀆,五曰三皇,六曰先農,七曰宣聖廟,八曰諸神祀典,九曰功臣祀廟,十曰諡,十有一曰賜碑,十有二曰旌表,為禮典中篇
一曰釋,二曰道,為禮典下篇
朝會,以尊君治人之道也。
郊廟,以禮祀事神之道也。
佛氏,為教超乎神人之表,所以輯福於國家民庶者也。
故各為一篇之首。
公元1367年
太祖吳元年,始令百官禮儀尚左
公元1424年
雙槐歲抄》聖祖初起兵,猶用元制。
甲辰正月江南行省群臣奉上吳王,以李善長右相國徐達左相國
吳元年丁未十月丙午,命百官禮儀尚左改善長為左相國右相國
禮記·玉藻曰:聽鄉任左。
註云:凡立者尊右,坐者尊左
侍而君坐,則臣在君之右。
是以聽向皆任左以尊君,想當時二人上坐,必任左,可知中原北方主賓相揖立時,以右為尊就坐,以左為尊,甚得禮意,由近輦轂故也。
公元1368年
吳二年二月,詔衣冠如唐制。
名山藏云云
公元1370年
洪武三年九月大明集禮》書成。
名山藏云云
夢餘錄》洪武中,命儒臣陶安郊社群祀禮,詹同四廟祫祭禮,李善長官民喪禮朱升祭祀齋戒禮,崔亮五祀禮,劉基百官賀禮魏觀祀祭禮,陶凱軍禮
又令天下郡縣舉高博雅之士,年四十以上於是徐一夔梁寅周子諒胡行簡劉宗弼、董彝、蔡琛、滕公琰曾魯編集大明集禮》
又按:洪武中所著禮書,曰國朝禮制,曰稽古定制,曰國朝制作,曰大禮要議》,曰皇朝禮制,曰禮儀定式,曰大明禮制,曰《洪武禮法,曰禮制集要》,曰禮制節文,曰太常集禮》,曰禮書
上之郊廟朝廷次之侯王郡邑,下之閭巷州黨制度俱備
公元1372年
洪武五年,詔正禮儀風俗
夢餘錄》洪武五年,詔曰:朕聞三皇立極導民,以時庖廚稼穡衣服始制,民居奠焉。
五帝教以仁義,益未備之時宜天下從之,民用和睦
周至漢唐宋,增定損益,國乃用昌
受時宜,家用永康
朕蒙皇天后土眷命祖宗之靈,統一天下,紀元五年。
本草,失習聖經,況摧強拊順二十餘年,居無寧日。
人理未臻,民不見化,鄉閭市井,尚染舊俗
天下大定禮儀風俗可不正與。
條畫事宜,再整彝倫,恤念孤寡,務遵先王之法。
顧以德薄恩澤未孚下民未悅,恐貽上天之怒。
夙夜祗懼,若履淵冰
嗟爾臣,庶體予至懷,期臻禮義之風,永底昇平之治
公元1384年
洪武十七年十二月官民居室器用之制。
名山藏云云
公元1391年
洪武二十四年,詔群臣考歷代禮制
名山藏洪武二十四年六月,詔群臣參考歷代禮制更定冠服居室器用制度
公元1395年
洪武二十八年禮制集要》成。
名山藏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禮制集要》成。
其書載冠服房屋器皿傘蓋床帳弓矢鞍轡儀從奴婢俸祿、奏啟、署押體式定制頒布中外
公元1405年
成祖永樂三年十月禮部禮書,命頒於有司
大政紀》永樂三年十月禮部冕服鹵簿儀仗《洪武禮制禮儀定式禮制集要稽古定制等書。
上以祖宗成憲不可改更
即命頒之有司,永為儀式
公元1429年
宣宗宣德四年二月申明內外官服飾、儀從序立尊卑稱呼之制。
大政紀》宣德四年二月,諭禮部尚書胡濙揭榜申明內外官員服飾儀從序立尊卑稱呼定制,使無僭越。
公元1467年
憲宗成化三年九月侍讀尹直請萃成聖朝儀文法制,集為全書
上是之。
大政紀》云云
公元1530年
世宗嘉靖九年大明集禮》書成。
明通紀》嘉靖九年六月大明集禮》書成,上親製文序之。
《明外史·張璁傳》為首輔。
帝自排廷議大禮,遂以制作禮樂自任
夏言用事,乃議皇后親蠶,議勾龍、棄配社稷,議分祭天地,議罷太宗配祀,議朝日夕月別建東、西二郊,議祀高禖,議文廟設主從祀諸儒,議祧德祖太祖南向,議祈穀,議大禘,議帝社帝稷,不皆自發,帝必下議。
引禮多所折衷,顧帝取獨斷不盡入。
其諫罷太宗配天,三四往復,卒弗能止也。
皇清
國朝禮部制司分掌禮儀
大清會典禮部儀制清吏司郎中員外郎主事分掌
朝會、宗封、學校貢舉與服婚娶之事,舉其儀度,而辨其名數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