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六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
 第四十六卷目錄
 喪葬部彙考十
公元106年
  後漢〈光武帝建武一則 中元一則 明帝永平四則 章帝建初一則 章和一則 和帝永元一則 元興一則 殤帝延平一則 安帝永初一則 元初一則 建光一則 延光一則 順帝永建二則 建康一則 沖帝永嘉一則 質帝本初一則 桓帝和平一則 元嘉一則 永興一則 永壽一則 延熹一則 永康一則 靈帝建寧一則 熹平一則 中平一則 獻帝永漢一則 興平一則 昭烈帝章武一則 後主建興二則 延熙一則
  魏〈文帝黃初二則 明帝太和一則 青龍一則 景初二則 齊王嘉平一則 高貴鄉公甘露一則 陳留王咸熙一則
  吳〈大帝嘉禾一則 赤烏一則 太元一則 烏程侯甘露一則
禮儀典第四十六卷
喪葬部彙考十
後漢
公元31年
世祖建武七年春正月詔令天下薄葬
後漢書·世祖本紀建武七年春正月丙申,詔曰:世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至於富者奢僭,貧者單財法令不能禁,禮義不能止,倉卒乃知其咎。
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終之義。
公元57年
中元二年,帝崩,葬原陵
後漢書·世祖本紀中元二年春二月戊戌,帝崩於南宮前殿,年六十二。
遺詔曰: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
刺史二千石長史皆無離城郭,無遣吏及因郵奏。
 按明帝本紀中元二年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原陵
有司奏上尊廟曰世祖
夏四月丙辰,詔:太尉憙告諡南郊司徒奉安梓宮司空將校復土
〈注〉王紀曰:原陵方三百二十步,高六丈,在臨平亭東南,去洛陽十五里。
憙,趙憙也。
訢,李訢也。
馮魴也。
梓宮,以梓木為棺。
將校將領五校兵以主穿壙也。
禮儀志》不豫太醫令丞將醫入,就進所宜藥。
嘗藥監、近臣中常侍小黃門皆先嘗藥過量十二。
公卿朝臣起居無間
太尉告請南郊司徒司空告請宗廟,告五嶽四瀆群祀,並禱求福。
疾病公卿復如禮。
登遐皇后三公喪事
百官皆衣白單衣白幘不冠。
城門宮門
近臣中黃門持兵虎賁羽林郎中署皆嚴宿衛宮府各警,北軍五校宮屯兵,黃門令尚書御史謁者晝夜行陳
三公啟手足色膚如禮。
皇后皇太子皇子哭踊如禮。
沐浴如禮。
宮令東園匠將女執事黃綿緹繒金縷玉柙如故事。
飯唅玉如禮。
冰如禮。
百官哭臨殿下
是日夜,下竹使符郡國二千石諸侯王
竹使符到,伏哭盡哀
小斂如禮。
東園匠考工令奏東園祕器表裡洞赤,虡文畫日、月、鳥、龜、龍、虎、連璧偃月,牙梓宮如故事。
大斂兩楹之間。
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五將,各將所部,執虎賁戟,屯殿端門左右廂中黃門持兵陛殿上。
夜漏,群臣入。
晝漏上水大鴻臚九賓,隨立殿下
謁者諸侯王殿下西面北上宗室諸侯四姓小侯在後西面北上
治禮三公就位殿下北面特進中二千石列侯二千石;六百石、博士在後;群臣陪位者皆重行西上
位定,大鴻臚言具,謁者以聞。
皇后東向貴人公主宗室婦女以次立後皇太子皇子在東,西向皇子少退在南,北面:皆伏哭。
大鴻臚傳哭,群臣皆哭。
三公升自阼階,安梓宮珪璋諸物,近臣如故事。
嗣子哭踊如禮。
東園匠武士下釘衽,截去牙。
太常太牢奠,大官食監中黃門尚食次奠,執事者如禮。
太常大鴻臚傳哭如儀
三公尚書顧命太子即日天子位于柩前,請太子皇帝位,皇后皇太后
奏可
群臣皆出,吉服入會如儀
太尉升自阼階
當柩御座北面稽首,讀策畢,以傳國玉璽東面跪授皇太子,即皇帝位。
中黃門掌兵以玉具、隨侯珠、斬蛇寶劍太尉告令群臣,群臣皆伏稱萬歲
大赦天下
使者開城門、宮門,罷屯衛兵。
群臣百官罷,入成喪服如禮。
兵官戎。
三公太常如禮。
故事百官五日一會臨,故吏二千石刺史、在京都郡國上計掾史皆五日一會
天下吏民發喪三日
先葬二日,皆旦晡臨。
既葬,釋服無禁嫁娶祠祀
佐吏以下布衣冠幘絰帶無過三寸,臨庭中
武吏布幘大冠
大司農出見錢穀,給六丈布直
以葬,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
纖七日,釋服
部刺史二千石列侯在國者及關內侯宗室長吏及因郵奉奏,諸侯王大夫一人奉奏,弔臣請驛馬露布奏可
以木為重,高九尺,廣容八歷、裹以葦席
巾門、喪帳皆以簟。
車皆去輔轓,疏布惡輪
走卒布褠幘。
太僕四輪為賓車,大練屋幕
中黃門虎賁二十人執紼
司空土造穿。
太史卜日
謁者二人中謁者僕射中謁者副將作,油緹帳以覆坑。
方石黃腸題湊便房如禮。
大駕太僕御。
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元衣朱裳執戈揚楯,四馬先驅
旂之制,長三仞,十有二斿,曳地,畫日、月、升龍,書旐曰天子之柩。
謁者二人六馬為次。
大駕甘泉鹵簿金根容車臺法駕。
喪服大行載飾如金根車
皇帝從送如禮,太常上啟奠。
夜漏二十刻,太尉長冠,衣齋衣乘高車,詣殿止車門外
使者到,南向太尉進伏拜受詔。
太尉南郊
未盡九刻大鴻臚九賓,群臣入位,太尉行禮
執事皆冠長冠,衣齋衣
太祝令跪讀諡策太尉再拜稽首
治禮告事畢。
太尉諡策,還詣殿端門
太常上祖奠,中黃門尚衣奉衣登容根車
東園武士大行司徒卻行道立車前
治禮太尉就位大行車西少南東面奉策,太史令哀策立後
太常跪曰進,皇帝進。
太尉諡策,藏金匱
皇帝次科藏于廟。
太史哀策葦篋詣陵。
太尉旋復公位再拜哭。
太常跪曰哭,大鴻臚傳哭,十五舉音止哭
太常行遣奠皆如禮。
請哭止哭如儀
晝漏上水請發
司徒河南尹先引車轉太常跪曰:請拜送
載車著白系參繆紼,長三十丈,大七寸為輓,六行,行五十人
公卿以下子弟凡三百人,皆素幘委貌冠,衣素裳
校尉三人,皆赤幘不冠,絳科單衣,持幢幡
司馬為行首,皆銜枚
羽林孤兒巴俞擢歌六十人,為六列
司馬八人,執先。
大鴻臚九賓,隨陵南羨門道東,北面諸侯王公特進道西北面東上中二千石二千石列侯九賓東,北面西上
皇帝白布素裡,夾羨道東,西向如禮。
容車幄坐羨道西,南向,車當坐,南向中黃門尚衣奉衣就幄坐
車少前,太祝進醴獻如禮。
司徒跪曰大駕請舍,太史令自車南,北面哀策掌故在後,已哀哭
太常跪曰哭,大鴻臚傳哭如儀
司徒跪曰請就下東園武士下車
司徒跪曰請就下房,都導東園武士奉車入房
司徒太史令奉諡、哀策
東園武士執事明器
筲八盛,容三升一,稷一,一,一,一,麻一,菽一,小豆一。
甕三,容三升,醯一,醢一,屑一。
黍飴
載以木桁,覆以疏布
甒二,容三升,醴一,酒一。
載以木桁,覆以功布
一,彤矢四,軒輖中,亦短衛
彤矢四,骨,短衛
彤弓一。
卮八,牟八,豆八,籩八,形方酒壺八。
槃匜一具
杖、几各一。
蓋一。
鍾十六,無簴。
鎛四,無簴。
磬十六,無簴。
壎一,簫四,笙一,箎一,柷一,敔一,瑟六,琴一,竽一,筑一,坎侯一。
干、戈各一,笮一,甲一,胄一。
輓車九乘芻靈三十六匹。
瓦竈二,瓦釜二,瓦甑一。
瓦鼎十二,容五升
匏勺一,容一升
瓦案九。
瓦大杯十六,容三升
小杯二十,容二升
飯槃十。
酒樽二,容五斗
匏勺二,容一升
祭服衣送皆畢,東園匠曰可哭,在房中者皆哭。
太常大鴻臚請哭止如儀
司徒百官事畢,臣請罷,從入房者皆再拜,出,就位
太常皇帝就贈
司徒跪曰請進贈侍中奉持鴻洞
贈玉長尺四寸,薦以紫巾廣袤三寸,緹裡,赤纁周緣;贈幣,元三纁二,各長尺二寸,廣充幅。
皇帝進跪,臨羨道房戶西向手下贈,投鴻洞中,三。
東園匠奉封入藏房中
太常跪曰皇帝再拜,請哭,大鴻臚傳哭如儀
太常跪曰贈事畢,皇帝就位
根車游載容衣
司徒便殿,並騎皆從容玉帳下。
司徒跪曰請就幄,導登。
尚衣奉衣,以次奉器衣物,藏于便殿
太祝進醴獻。
几下,用漏十刻
禮畢司空將校復土
皇帝皇后以下皆去麤服,服大紅,還宮反廬,立主如禮。
桑木尺二寸,不書諡。
禮畢,祔于廟,如禮。
大駕日游冠衣于諸宮諸殿,群臣皆吉服從會如儀
皇帝近臣喪服如禮。
大紅服小紅,十一升都布練冠
小紅,服纖。
醳纖,服留黃,冠常冠。
近臣二千石以下皆服留黃冠。
百官衣皁。
變服,從哭詣陵會如儀
祭以特牲,不進毛血首。
司徒光祿勳三爵如禮。
公元58年
〈注〉舊儀曰:崩,唅以珠,纏以緹繒十二重。
以玉為襦,如鎧狀,連縫之,以黃金為縷。
以下以玉為札,長一尺二寸半,為柙,下至足,亦縫以黃金縷
請諸衣衿斂之。
乘輿衣服,已御,輒藏之,崩皆以斂。
前漢壽陵天子即位明年將作大匠營陵地,用地七頃,方中地一頃。
深十三丈,堂壇三丈,墳高十二丈。
武帝墳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內梓棺柏黃腸題湊以次百官藏畢。
其設四通羨門,容大車六馬,皆藏之內方,外陟車石。
外方,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弩設伏火。
營陵,餘地為西圜后陵,餘地為婕妤以下,次賜親屬功臣
書音義曰:題,頭也。
湊,以頭向內,所以為固也。
便房,藏中便坐也。
《皇覽》曰:漢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築方城
其中四門四通足,放六馬然後渾雜物,扞漆繒綺金寶米穀,及埋車馬虎禽獸,發近郡卒徒將軍尉侯以後貴幸者,皆守園陵
葬,乃不用車馬禽獸等物。
輿服志》乘輿大駕
東都大行大駕
大駕太僕
公元50年
校駕。
大行載車,其飾如金根車,加施組連璧交絡四角,金龍首銜璧,垂五采析羽流蘇前後雲氣畫帷裳,𣚛文畫曲轓,長懸車等。
太僕御,駕六布施馬。
布施馬者,淳白駱馬也,以黑藥灼其身為虎文
既下,馬斥賣,車藏城北祕宮,皆不得城門
當用,太僕考工內飾治,禮吉凶不相干也。
〈又〉古者有冠無幘,其戴也,加首有頍,所以安物
秦作顏題
漢興,續其顏,卻摞之,施巾連題,卻覆之,今喪幘是其制也。
孝文高顏題,續之為耳,崇其巾為屋,合後施收,上下群臣貴賤皆服之。
喪幘卻摞,反本禮也。
升數如冠,與冠偕也。
期喪起耳有收,素幘亦如之,禮輕重有制變除從漸,文也。
文獻通考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垣四出
司馬門寢殿鍾虡,皆在周垣內,提封田十二頃五十七畝八十五步。
建武二十六年,初作壽陵
竇融上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
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車茅馬,使後世之人不知其處。
今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公元58年
明帝永平元年夏五月戊寅東海王彊薨,遣司空馮魴持節喪事,賜升龍旄頭鑾輅龍旂
後漢書·明帝本紀云云
 按禮儀志》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薨,皆令印璽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
諸侯王貴人公主、公、將軍特進皆賜器,宮中二十四物。
使者治喪,穿作,柏槨百官會送如故事。
諸侯王公主貴人皆樟棺,洞朱,雲氣畫。
公、特進樟棺黑漆
中二千石以下坎侯漆
朝臣中二千石將軍使者弔祭郡國二千石、六百石以至黃綬,皆賜常車驛牛贈祭。
宜自佐史以上達,大斂皆以朝服
君臨弔若遣使者主人免絰去杖望馬首如禮。
免絰去杖,不敢以戚凶服尊者
自王、主、貴人以下佐史送車騎導從吏卒,各如其官府
載飾以蓋,龍首魚尾,華布牆,纁上周交絡前後雲氣畫帷裳。
中二千石以上有輜,左龍右虎朱鳥元武公侯以上倚鹿伏熊。
千石以下緇布蓋牆,魚龍首尾而已
二百石黃以下至于處士,皆以簟席為牆蓋。
正妃夫人、妻皆如之。
諸侯王,傅、相、中尉內史喪事大鴻臚奏諡,天子使者璧帛,載日命諡如禮
下陵,群臣醳麤服如儀主人如禮。
公元64年
永平七年春正月癸卯皇太后陰氏崩。
二月庚申,葬光烈皇后
公元409年
後漢書·明帝本紀云云
 按光烈陰皇后紀》后諱麗華
更始元年光武納后於宛。
即位以后貴人
建武四年從征彭寵,生顯宗於元氏。
十七年,廢皇后郭氏而立貴人
顯宗即位,尊后為太后
永平七年,崩,在位二十四年,年六十,合葬原陵
 按禮儀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崩,司空特牲諡于祖廟如儀
樂太僕少府大長秋喪事三公奉制度,他皆如禮儀
合葬羨道開通皇帝便房太常導至羨道,去杖,中常侍受,至柩前,謁,伏哭止如儀
辭,太常導出,中常侍授杖,升車歸宮。
已下,反虞立主如禮。
郊廟祭服皆下便房
五時朝服一襲陵寢,其餘及宴服皆封以篋笥,藏宮殿後閤室。
公元64年
〈注〉丁孚漢儀曰:永平七年,陰太后崩,晏駕詔曰:柩將發于殿,群臣百官陪位黃門鼓吹三通鳴鐘鼓天子舉哀
女侍史官三百人皆著素,參以白素,引棺挽歌,下殿就車黃門宦者引以出宮省
太后魂車鸞路青羽蓋,駟馬龍旂九旒,前有方相,鳳凰車大將軍參乘太僕妻御,悉道。
公卿百官天子鹵簿儀。
公元69年
永平十二年夏五月,詔禁喪葬奢靡
後漢書·明帝本紀永平十二年夏五月,詔曰:昔曾、閔奉親竭歡致養仲尼葬子,有棺無槨。
喪貴致哀禮存寧儉
百姓送終之制,競為奢靡
生者無擔石之儲,而財力盡于墳土
伏臘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
糜破積世之業,以供終朝之費,子孫饑寒絕命於此,豈祖考之意哉。
車服制度,恣極耳目
田荒不耕,游食者眾。
有司申明科禁宜于今者,宣下郡國
永平十八年秋八月,帝崩,遺詔無起寢廟壽陵無有興作葬顯節陵
公元75年
後漢書·明帝本紀永平十八年秋八月壬子,帝崩於東宮前殿
年四十八。
遺詔無起寢廟藏主光烈皇后更衣別室
帝初作壽陵制令流水而已石槨一丈二尺,長二丈五尺無得起墳
萬年之後掃地而祭,杅水脯糒而已
百日,惟四時設奠,置吏卒數人供給灑掃,勿開修道
敢有所興作者,以擅議宗廟法從事
 按章帝本紀永平十八年八月壬戌,葬孝明皇帝于顯節陵
 按禮儀志注·續漢書曰:明帝崩,司徒鮑昱喪事,葬日,三公入安梓宮,還,至羨道半,逢上欲下,叩頭言:禮,天子鴻洞以贈,所以郊廟也。
陛下奈何危險不以割哀
上即還。
公元79年
章帝建初四年夏六月癸丑皇太后馬氏崩。
秋七月
壬戌,葬明德皇太后
公元57年
後漢書·章帝本紀云云
 按明德馬皇后紀》:后,伏波將軍援之小女也。
顯宗即位以后貴人
后前母姊女賈氏,生肅宗
以后無子,命令養之
遂立為皇后
帝崩,肅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
建初四年寢疾
至六月,崩。
在位二十三年,年四十餘。
合葬節陵
公元88年
章和二年,帝崩葬敬陵。
後漢書·章帝本紀章和二年正月壬辰、帝崩於章德前殿年三十三。
遺詔無起寢廟一如先帝法制
《和帝本紀章和二年春三月癸卯,葬孝章皇帝于敬陵。
〈注〉陵。
洛陽城東南三十九里。
古今注曰:陵周三百步,高六丈二尺
公元97年
和帝永元九年秋閏八月辛巳皇太后竇氏崩。
丙申,葬章德皇后
九月甲子追尊皇妣梁貴人皇太后
冬十月乙酉改葬恭懷梁皇后西陵
後漢書·和帝本紀云云
〈注〉東觀記曰:改殯承光宮,儀比敬園。
初,后葬有闕,竇后崩後,乃議改葬
公元79年
章德竇皇后紀》梁貴人梁竦之女也。
建初四年,生和帝。
后養為己子。
專名外家而忌梁氏
八年,乃作飛書以陷坐誅貴人姊妹以憂卒。
自是宮房惵息,后愛日隆。
及帝崩,和帝即位,尊后為皇太后
皇太后臨朝,尊母泚陽公主長公主,益湯沐邑三千戶,兄憲,弟篤、景,並顯貴,擅威權,後遂密謀不軌永元四年發覺被誅。
九年太后崩,未及葬,而梁貴人姊嫟上書陳貴人枉歿之狀。
太尉張酺司徒劉方司空張奮上奏,依光武呂太后故事,貶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
百官亦多上言者。
手詔曰:竇氏雖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減損
奉事十年深惟大義,禮,臣子無貶尊上之文。
不忍離,義不忍虧。
案前上官太后亦無降黜,其勿復議
于是合葬敬陵。
在位十八年。
帝以貴人酷歿斂葬禮闕,乃改殯承光宮,上尊諡曰恭懷皇后追服喪制百官縞素,與姊大貴人俱葬西陵儀比敬園。
公元105年
元興元年冬十二月辛未,帝崩于章德前殿,年二十七。
後漢書·和帝本紀云云
公元106年
殤帝延平元年三月,葬和帝于慎陵。
八月,帝崩,葬康陵。
後漢書·殤帝本紀延平元年春三月甲申,葬孝和皇帝于慎陵。
秋八月辛亥,帝崩。
癸丑,殯于崇德前殿
二歲
 按《安帝本紀延平元年九月丙寅,葬孝殤皇帝於康陵。
公元107年
安帝永初元年秋九月庚午,詔三公明申舊令,禁奢侈,無殫財厚葬
後漢書·安帝本紀云云
公元116年
元初三年,初聽大臣刺史終喪三年
後漢書·安帝本紀元初三年冬十一月丙戌,初聽大臣二千石刺史三年喪
〈注〉文帝遺詔以日易月,于後大臣遂以為常,至此復遵古制也。
公元112年
劉愷傳》篤古,貴處士,每有徵舉,必先巖穴
論議引正辭氣高雅
永初六年,代張敏司空
元初二年,代夏勤司徒
舊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三年喪自是內外眾職並廢喪禮。
元初中鄧太后長吏以下不為行服者,不得典城選舉
時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詔下公卿,議者以為不便
獨議曰:詔書所以制服之科者,蓋崇化厲俗,以弘孝道也。
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師,職在辯章百姓宣美風俗,尤宜尊重典禮,以身先之
而議者不尋其端,至於守則不宜,是猶濁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不可得也
太后從之。
公元121年
建光元年春三月癸巳皇太后鄧氏崩。
丙午,葬和熹皇后
冬十一月庚子,復斷大臣二千石以上三年喪
公元96年
後漢書·安帝本紀云云
 按和熹鄧皇后紀》后諱太傅禹之孫也。
永元八年冬,入掖庭貴人
十四年,陰后廢,立為皇后
元興元年,帝崩。
殤帝立尊后為皇太后太后臨朝
殤帝崩,太后定策立安帝,猶臨朝政。
永寧二年二月寢疾漸篤
三月崩。
在位二十年,年四十一。
合葬順陵
公元125年
延光四年春三月丁卯,幸葉,帝崩于乘輿
庚午,還宮發喪少帝
立夏四月,葬恭陵。
冬十月少帝薨。
十一月順帝即位,葬少帝以諸王禮
後漢書·安帝本紀延光四年春三月庚申,幸宛,帝不豫
辛酉,令大將軍耿寶太尉事。
祠章陵園廟,告長沙零陵太守,祠定王節侯、鬱林府君
乙丑,自宛還。
丁卯,幸葉,帝崩于乘輿年三十二。
不敢宣,所在上食起居如故
庚午,還宮。
辛未夕,乃發喪
皇后皇太后
太后臨朝以后大鴻臚閻顯車騎將軍定策禁中,立章帝濟北惠王壽子鄉侯懿。
甲戌濟南王香薨。
乙酉,北鄉侯皇帝位。
夏四月丁酉太尉馮石太傅司徒劉熹太尉,參錄尚書事;前司空李郃司徒
辛卯大將軍耿寶中常侍樊豐、侍中謝惲、周廣乳母野王君王聖,坐相阿黨、惲、下獄死,自殺鴈門
己酉,葬孝安皇帝於恭陵。
廟曰恭宗
冬十月辛亥少帝薨。
〈注〉恭陵。
在今洛陽東北二十七里。
伏侯古今注曰陵山周二百六十丈,高十五丈。
公元301年
順帝本紀孝順皇帝諱保安帝之子也。
李氏,為閻皇后所害。
永寧元年,立為皇太子
延光三年,廢為濟陰王
明年三月安帝崩,北鄉侯立,濟陰王廢黜不得上殿親臨梓宮悲號不食內外群僚莫不哀之。
及北鄉侯薨。
十一月丁巳,夜中黃門孫程十九人共迎濟陰王德陽殿西鍾下,即皇帝位,年十一。
近臣尚書以下從輦南宮,登雲臺,召百官
壬申,謁高廟
癸酉,謁光武廟
己卯,葬少帝以諸王禮
 按周舉傳》司隸校尉
永和元年災異數見,省內惡之,詔召公、卿、中二千石尚書顯親殿,問曰:言事多云,昔周公天子事,及薨,成王欲以公禮葬之,天為動變
更葬天子,即有反風之應。
鄉侯親為天子而葬以王禮,故數有災異,宜加尊諡,列于昭穆
群臣議者多謂宜如詔旨獨對曰:昔周公有請命之應,隆太平之功,故皇天動威,以章聖德。
鄉侯本非正統姦臣所立,立不踰歲,年號未改,皇天不祐,大命夭昏
春秋王子不稱崩,魯子野不書葬。
今北鄉侯無他功德,以王禮葬之,于事已崇不宜稱諡。
災眚之來,弗由此也。
于是司徒黃尚太常焉等七十人同舉議,帝從之。
公元126年
順帝永建元年春正月辛未皇太后閻氏崩。
二月甲申,葬安思皇后
公元114年
後漢書·順帝本紀云云
 按安思閻皇后紀》后諱
元初元年,選為貴人
二年,立為皇后
延光元年,譖皇太子,廢為濟陰王
四年春后從帝幸章陵,帝道疾,崩于葉縣,還宮,發喪
尊后曰皇太后
皇太后臨朝,迎濟北惠王子北鄉侯懿,立為皇帝
二百餘日而疾篤
及薨,中黃門孫程合謀,立濟陰王,是為順帝,遷太后于離宮。
明年太后崩。
在位十二年,合葬恭陵。
永建二年夏六月乙酉追尊皇妣李氏恭愍皇后,葬于恭北陵
後漢書·順帝本紀云云
 按安思閻皇后紀》帝母李氏瘞在洛陽城北,帝初不知,莫敢以聞。
太后崩,左右白之,帝感悟發哀,親到瘞所,更以禮殯,上尊諡曰恭愍皇后,葬恭北陵,為策書金匱,藏于世祖廟。
公元144年
建康元年秋八月,帝崩。
九月,葬憲陵。
後漢書·順帝本紀建康元年秋八月庚午,帝崩于玉堂前殿,時年三十
遺詔無起寢廟,斂以故服,珠玉玩好不得下。
 按沖帝本紀九月丙午,葬孝順皇帝于憲陵,廟曰敬宗
〈注〉陵。
洛陽西十五里,高八丈四尺,周三百步。
公元145年
沖帝永嘉元年春正月,帝崩,葬懷陵。
後漢書·沖帝本紀永嘉元年春正月戊戌,帝崩于玉堂前殿
 按質帝本紀己未,葬孝沖皇帝于懷陵。
公元146年
質帝本初元年閏六月崩。
秋七月,葬靜陵。
後漢書·質帝本紀本初元年閏六月甲申大將軍梁冀潛行鴆弒崩于玉堂前殿,年九歲
 按桓帝本紀秋七月乙卯,葬孝質皇帝于靜陵。
〈注〉靜陵。
洛陽東南三十里,陵高五丈五尺,周一百三十八步。
公元150年
桓帝和平元年春二月皇太后梁氏崩。
三月甲午,葬順烈皇后
公元128年
後漢書·桓帝本紀云云
 按順烈梁皇后紀》后諱大將軍商之女。
永建三年,選為貴人
陽嘉元年春有司奏立長秋宮,乃于壽安殿立貴人皇后
建康元年,帝崩。
后無子,美人虞氏子炳立,是為沖帝
尊后為皇太后太后臨朝
沖帝尋崩,復立質帝,猶秉朝政
大將軍鴆弒質帝,立桓帝
和平元年春歸政于帝,太后寢疾遂篤。
後二日而崩。
在位十九年,年四十五。
合葬憲陵。
公元152年
元嘉二年夏四月甲寅,孝崇皇后匽氏崩。
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博陵
公元147年
後漢書·桓帝本紀云云
 按《孝崇匽皇后紀》后諱,為蠡吾侯翼媵妾,生桓帝
桓帝即位明年追尊為孝崇皇,陵曰博陵以后為博園貴人
和平元年梁太后崩,乃就博陵尊后為孝崇皇后
在位三年元嘉二年崩。
以帝弟平原王石為喪主,斂以東園畫梓壽器玉匣飯含之具,禮儀制度恭懷皇后
使司徒持節大長秋弔祠賻錢四千萬,布四萬匹,中謁者僕射典護喪事侍御史大駕鹵簿
安平王豹、河間王建、渤海王悝長社益陽長公主,與諸國侯三百里內者,及中二千石二千石、令、長、相,皆會葬
將作大匠復土,繕廟,合葬博陵
公元154年
永興二年二月辛丑,初聽刺史二千石三年喪服。
後漢書·桓帝本紀云云
 按趙岐傳》永興二年,辟司空掾,議二千石去官為親行服朝廷從之。
永壽二年春正月,初聽中官得行三年服。
後漢書·桓帝本紀云云
公元159年
延熹二年春三月,復斷刺史、三千石行三年喪
秋七月丙午皇后梁氏崩。
乙丑,葬懿獻皇后于懿陵。
八月追廢陵為貴人冢。
公元147年
後漢書·桓帝本紀云云
 按桓帝懿獻梁皇后紀》后諱女瑩順烈皇后女弟也,建和元年八月立為皇后
延熹二年后崩在位十三年,葬陵。
其歲,誅梁冀,廢陵為貴人冢焉。
公元167年
永康元年冬十二月丁丑,帝崩于德陽前殿年三十六。
後漢書·桓帝本紀云云
公元168年
靈帝建寧元年春二月辛酉,葬孝桓皇帝于宣陵。
後漢書·靈帝本紀云云
公元172年
熹平元年夏六月癸巳皇太后竇氏崩。
秋七月甲寅,葬桓思皇后
公元165年
後漢書·靈帝本紀云云
 按桓思竇皇后紀》后諱章德皇后從祖弟之孫女也。
父諱武。
延熹八年鄧皇后廢,立為皇后
永康元年冬崩,無嗣,后為皇太后
臨朝定策,立靈帝中常侍曹節矯詔殺武,遷太后南宮
熹平元年后崩
七年
合葬宣陵。
公元189年
中平六年夏四月丙辰崩于南宮嘉德殿,年三十四。
六月辛亥孝仁皇后董氏崩。
辛酉,葬孝靈皇帝于文陵。
秋七月庚寅孝仁皇后歸葬河間慎陵。
公元168年
後漢書·靈帝本紀云云
 按孝仁董皇后紀》:后,河間人
為解犢亭侯夫人,生靈帝
建寧元年即位追尊萇為孝仁皇,陵曰慎陵,以后慎園貴人
及竇氏誅,迎貴人,到京師,上尊號曰孝仁皇后,宮稱永樂。
何太后臨朝何進等奏:請永樂后遷宮本國
后憂怖,疾病暴崩在位二十二年。
喪還河間合葬慎陵。
公元189年
獻帝永漢元年秋九月丙子董卓皇太后何氏。
冬十月乙巳,葬靈思皇后
公元180年
後漢書·獻帝本紀云云
 按靈思何皇后紀》:后,南陽宛人,選入掖庭
皇子辯。
拜為貴人
光和三年,立為皇后
中平六年,帝崩,皇子即位,尊后為皇太后
太后臨朝
后兄何進欲誅宦官,反為所害。
并州董卓被徵,將兵入洛陽,廢少帝弘農王而立獻帝
又議太后踧迫永樂宮,至令憂死,逆婦姑之禮,乃遷於永安宮,因進鴆,弒而崩。
在位十年
令帝出奉常舉哀公卿白衣會不成喪也。
合葬昭陵
公元194年
興平元年春二月壬午追尊皇妣王氏為靈懷皇后甲申改葬于文昭陵
後漢書·獻帝本紀云云
 按靈思何皇后紀》王美人趙國人也,生皇子協,后遂酖殺美人
董卓被徵,將兵入洛陽,廢少帝弘農王而立協,是為獻帝
興平元年,帝加元服
有司奏立長秋宮
詔曰:朕稟受不弘,遭值禍亂,未能紹先,以光故典
皇母前薨,未卜宅兆禮章有闕,中心如結
三歲之慼,蓋不言吉,且須其後
於是有司乃奏追尊王美人靈懷皇后改葬昭陵儀比敬、恭二陵
公元223年
昭烈帝章武三年夏四月,帝崩于永安宮
秋八月,葬惠陵甘后祔。
《蜀志·昭烈本傳章武三年春三月先主病篤託孤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上言後主曰: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弔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咷,若喪考妣
乃顧遺詔,事惟太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
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
臣請宣下奉行
五月梓宮永安成都諡曰昭烈皇帝八月,葬惠陵。
先主甘皇后傳》:后隨先主荊州,產後主
后卒,葬于南郡
章武二年追諡皇思夫人遷葬于蜀,未至而先主殂隕
丞相上言皇思夫人行修仁,淑慎其身。
大行皇帝昔在上將,嬪配作合載育聖躬大命不融
大行皇帝存時,篤義垂恩,念皇思夫人神柩在遠飄繇,特遣使者奉迎
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宮在道園陵將成,安厝有期
輒與常臣賴恭等議:禮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孝也;立敬長始教民順也
不忘其親,所由生也。
春秋之義,母以子貴
高皇帝追尊太上昭靈夫人昭靈皇后孝和皇帝改葬其母梁貴人尊號曰恭懷皇后孝愍皇帝改葬其母王夫人尊號曰靈懷皇后
皇思夫人宜有尊號以慰寒泉之思,輒與恭等案諡法,宜曰昭烈皇后
《詩》曰:穀則異室,死則同穴
昭烈皇后宜與大行皇帝合葬,臣請太尉宗廟布露天下具禮別奏
制曰可。
公元234年
後主建興十二年獻帝崩于,魏以漢天子禮葬于禪陵。
《蜀志·後主本傳不載。
 按後漢書·獻帝本紀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山陽公薨。
遜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諡孝獻皇帝
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于禪陵。
〈注〉王紀曰:禪陵在濁鹿城西北十里,在今懷州脩武縣北二十五里。
陵高二丈周圍二百步。
公元220年
按《蜀志·昭烈本傳》: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黃初
傳聞見害先主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
〈按後主建興十二年,即魏青龍二年
獻帝之崩,《本紀》與《魏志》俱作青龍二年,《昭
本傳》作建安二十五年傳聞見害先主發喪制服,或出一時之權宜,故附載後主建興十二年
公元237年
建興十五年夏六月皇后張氏薨,葬南陵
《蜀志·後主傳》建興十五年夏六月皇后張氏薨。
後主敬哀皇后傳》建興十五年薨,葬南陵
公元245年
延熙八年秋八月皇太后穆氏薨祔,葬于惠陵。
《蜀志·後主傳》延熙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
 按先主穆皇后傳》延熙八年,后薨,合葬惠陵。
公元222年
文帝黃初三年冬十月,營壽陵預作終制
《魏志·文帝本紀黃初三年冬十月甲子,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作終制曰:禮,國君即位為椑,存不忘亡也。
昔堯葬穀林,通樹之,禹葬會稽,農不易畝,故葬于山林,則合乎山林
封樹之制,非上古也,吾無取焉。
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
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
骨無痛痒之知,冢非棲神之宅,禮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黷也,為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
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
無施葦炭無藏銀銅鐵,一以瓦器合古塗車芻靈之義。
棺但漆際會三過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諸愚俗所為也。
季孫璵璠斂,孔子歷級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
宋公厚葬,君子華元、樂不臣以為棄君於惡。
漢文帝之不發,霸陵無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樹也。
霸陵之完,功在釋之;原陵之掘,罪在明
是釋之忠以利君,明愛以害親也。
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釋之之言,鑒華元、樂、明之戒,存於所以安君定親,使魂靈萬載無危,斯則賢聖忠孝矣。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
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是焚如之刑也,豈不重痛哉。
禍由乎厚葬封樹
、霍為我戒,不亦明乎。
皇后貴人以下,不隨王之國者,有終沒皆葬澗西,前又以表其處矣。
蓋舜葬蒼梧二妃不從延陵,遠在嬴、博,魂而有靈,無不之也,一澗之間,不足為遠。
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
臣子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將不福汝。
以此藏之宗廟,副在尚書祕書三府
黃初七年夏五月崩,殯葬一以終制從事
公元226年
《魏志·文帝本紀黃初七年夏五月丙辰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
遣後宮淑媛昭儀下歸其家。
丁巳于嘉福殿時年四十。
六月戊寅,葬首陽陵
自殯及葬,皆以終制從事
公元230年
明帝太和四年夏六月戊子太皇太后崩。
秋七月武宣卞后祔葬高陵
冬十二月改葬文昭甄后于朝陽陵
《魏志·明帝本紀云云
 按武宣卞皇后傳》太和四年五月后崩
七月合葬高陵
 按文昭甄皇后傳》:后,明帝母。
父逸,上蔡黃初二年遣使賜死,葬于鄴
明帝即位有司奏請追諡使司王朗持節奉策以太牢告祠于陵,又別立寢廟
太和元年三月,以中山魏昌安城鄉戶千,追封逸,諡曰敬侯適孫襲爵
四月,初營宗廟,掘地得玉璽,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羨思慈親明帝為之改容以太告廟
又嘗夢見后,于是差次舅氏親疏高下敘用各有差,賞賜鉅萬
是月后母薨,帝制緦服臨喪百僚陪位
四年十一月以后舊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節昭告后土十二月改葬陽陵
公元235年
青龍三年春正月皇太后郭氏崩。
三月,葬首陽陵
《魏志·明帝本紀青龍三年正月丁巳皇太后崩。
三月庚寅,葬文德郭后營陵于首陽陵澗西,如終制
文德郭皇后傳》青龍三年春后崩許昌,以終制營陵三月庚寅,葬首陽陵西。
公元237年
景初元年秋九月庚辰皇后毛氏卒。
冬十月癸丑,葬悼毛后于愍陵。
《魏志·明帝本紀云云
 按《明悼毛皇后傳》:帝之幸郭元后也,后愛寵日弛。
景初元年,帝游後園,召才人以上曲宴極樂
元后曰宜延皇后,帝弗許。
乃禁左右使不得宣。
后知之,明日,帝見后,后曰:昨日游宴北園樂乎
帝以左右泄之,所殺十餘人
后死,然猶加諡,葬愍陵。
杜佑·通典魏明帝時毛皇后崩,未葬,詔宜稱大行
尚書孫毓奏:武宣皇后崩,未葬時,稱太后
文德皇后崩,侍中蘇林議:皇后皆有諡,未葬宜稱大行
以為古禮無稱大行之文。
按漢天子行在所,言不常居
崩曰大行者,不返之稱也。
未葬未有諡,不言大行,則嫌與嗣天子同號
至于后崩未葬,禮未立后,宜無所嫌,故漢氏諸后不稱大行
謂未葬宜直稱皇后
詔曰:稱大行者,所以存亡之號。
故事已然,今當如林議,稱大行
公元239年
景初三年春正月,帝崩于嘉福殿,葬高平陵
公元238年
《魏志·明帝本紀景初二年冬十二月乙丑帝寢不豫
三年春正月丁亥太尉宣王還至河內,帝驛馬召到,引入臥內,執其手謂曰: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
吾得見君,無所恨。
宣王頓首流涕
即日,帝崩于嘉福殿,時年三十六。
癸丑,葬高平陵
公元251年
齊王嘉平三年秋七月壬戌皇后甄氏崩。
乙未,葬懷甄后太清陵。
《魏志·三少帝本紀云云
公元260年
高貴鄉公甘露五年,薨,葬以王禮
《魏志·三少帝本紀甘露五年夏五月己丑高貴鄉公卒,年二十。
皇太后令曰:昔漢昌邑王以罪廢為庶人,此兒亦宜以民禮葬之。
庚寅太傅孚、大將軍文王太尉柔、司徒稽首言:伏見中令,故高貴鄉公悖逆不道,自陷大禍,依漢昌邑王罪廢故事,以民禮葬。
臣等備位不能匡救禍亂式遏姦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慄
春秋之義,王者無外,而書襄王出居于鄭,不能事母,故絕之於位也。
高貴鄉公肆行不軌幾危社稷自取傾覆人神所絕,葬以民禮誠當舊典
然臣等伏惟殿下仁慈過隆,雖存大義,猶垂哀矜,臣等之心實不忍以為加恩王禮葬之。
太后從之。
公元264年
陳留王咸熙元年春二月庚申,葬明元郭后
《魏志·三少帝本紀云云
公元237年
大帝嘉禾六年,禁奔喪犯者大辟
《吳志·孫權傳》嘉禾六年春正月,詔曰:夫三年之喪,天下達制人情之極痛也;賢者割哀從禮不肖者勉而致之。
世治道泰上下無事君子奪人情,故三年不逮孝子之門。
至於有事,則殺禮從宜要絰處事
聖人制法,有禮無時則不行。
遭喪不奔非古也,蓋隨時之宜,以義斷恩也。
前故設科長吏在官當須交代,而故犯之,雖隨糾坐,猶已廢曠
方事之殷,國家多難,凡在官司,宜各盡節先公後私,而不恭承,甚非謂也。
中外群僚,其更平議,務令得中,詳為節度
顧譚議,以為奔喪立科,輕則不足以孝子之情,重則本非應死之罪,雖嚴刑益設,違奪必少。
若偶有犯者,加其刑則恩所不忍,有減則法廢不行
以為長吏在遠,苟不告語,勢不得知
比選代之間,若有傳者,必加大辟,則長吏廢職之負,孝子無犯重之刑。
將軍胡綜議,以為喪紀之禮,雖有典制,苟無其時所不得行
方今戎事軍國異容,而長吏遭喪,知有科禁,公敢干突,苟念聞憂不奔之恥,不計為臣犯禁之罪,此由科防本輕所致
忠節在國,孝道立家,出身為臣,焉得兼之。
故為忠臣不得孝子
定科文,示以大辟,若故違犯,有罪無赦
殺止殺,行之一人其後必絕。
丞相雍奏從大辟
其後吳令孟宗喪母赴奔,已而自拘武昌以聽刑。
陸遜陳其素行因為之請,乃減宗一等,後不得以為比,因此遂絕。
公元238年
赤烏元年秋八月步夫人卒,葬蔣陵。
《吳志·孫權傳》赤烏元年秋八月步夫人卒,追贈皇后
 按步夫人傳》夫人性不妒忌,多所推進,故久見愛侍。
為王及帝,意欲以為后,而群臣議在徐氏依違者十餘年。
及薨,臣下指,請追正名號,乃贈印綬策命
葬於蔣陵。
公元252年
太元二年春二月皇后潘氏薨。
夏四月大帝薨。
秋七月,葬蔣陵。
皇后潘氏祔。
《吳志·孫權傳》太元二年春二月皇后潘氏薨。
夏四月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
秋七月,葬蔣陵。
潘夫人傳》夫人,生孫亮
赤烏十三年立為太子
明年立夫人為皇后
險妒容媚
不豫夫人侍疾疲勞,因以羸疾,諸宮人伺其昏臥,共縊殺之,託言中惡
尋薨,合葬蔣陵。
公元265年
烏程侯甘露元年秋七月,景后朱氏薨,治喪苑中祔,葬定陵
《吳志·孫皓傳》甘露元年秋七月逼殺景后朱氏,亡不在正殿,於苑中小屋治喪,眾知其非疾病莫不痛切
 按孫休朱夫人傳》夫人朱據女,公主所生也。
赤烏末,權為以為妃。
永安五年立夫人為皇后
休卒,群臣尊夫人皇太后
孫皓即位月餘,貶為景皇后,稱定安宮。
甘露元年七月,見逼薨,合葬定陵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