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四十九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
 第一百四十九卷目錄
 天地祀典部彙考三
  後漢〈世祖建武五則 中元二則 明帝永平一則 章帝元和一則 獻帝建安二則 昭烈帝章武二則〉
  魏〈文帝黃初三則 明帝太和一則 景初一則
  晉〈武帝泰始二則 太康二則 懷帝永嘉一則 元帝太興二則 明帝太寧一則 成帝咸和一則 康帝建元一則 安帝元興一則
  宋〈武帝永初三則 文帝元嘉六則 孝武帝孝建二則 大明四則 明帝泰始三則〉
禮儀典第一百四十九卷
天地祀典部彙考三
後漢
公元25年
世祖建武元年,始即皇帝位。
建壇于鄗之陽。
祭告天地
後漢書·世祖本紀建武元年,命有司設壇場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
六月己未,即皇帝位。
燔燎告天,禋于六宗,望于群神
祭祀志》建武元年,光武即位于鄗,為壇營于鄗之陽。
祭告天地采用元始中郊故事
六宗群神皆從,未以祖配
天地共犢,餘牲尚約。
公元4年
黃圖元始儀最悉。
曰:元始四年宰衡莽奏曰:帝王之義莫大承天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祭天於南,就陽位。
祀地於北,主陰義
圓丘象天方澤則地
圓方因體,南北從位。
燔燎升氣瘞埋就類。
牲欲繭栗,味尚清元。
器成匏勺貴誠因質。
天地神所統,故類乎上帝,禋於六宗
望秩山川,班於群神
皇天后土隨王所在,而事祐焉。
甘泉太陰河東少陽,咸失厥位,不合禮制
聖王之制,必上當天心下合地意,中考人事
故曰:愷悌君子求福不回,回而求福,厥路不通
《易·泰卦》乾坤合體天地交通萬物聚出,其律太簇
天子親郊天地先祖配天先妣配地
陰陽之別,以日冬至祀天夏至后土,君不省方,而使有司六宗日月星、山川海星北辰,川即河山岱宗三光眾明山阜百川眾流,渟汙皋澤,以類相屬,各數秩望相序
於是郊祀,祀長安南北郊,罷甘泉河東祀。
上帝壇,圓八觚,徑五丈,高九尺營去壇十步竹宮徑三百步,土營徑五百步,神靈壇各於其方面三丈,去營二十步,廣坐十五步,合祀神靈,以璧琮用辟,神道以通,廣各三十步,竹宮內道三丈有闕,各九十一步,壇方三丈拜位壇亦如之,為周道
郊營之外廣九步,營六,甘泉北辰南門之外,日月海東門之外,河北門之外,岱宗西門之外,為周道
前望之外廣九步,列望。
遂乃近前望道外徑六十二步,壇方二丈五尺,高三尺五寸,為周道
列望之外徑九步
卿望、亞列望外徑四十步,壇廣三丈,高二尺,為周道
卿望之外徑九步
大夫望、亞卿望道外徑二十步,壇廣一丈五尺,高一尺五寸,為周道
大夫望之外徑九步
士望亞大夫望道外徑十五步,壇廣一丈,高一尺,為周道
望之外徑九步庶望士望外徑九步,壇廣五尺五寸,為周道
望之外徑九步
天宗上帝宮壇,營徑三里,周九里,營三重,通八方
后土壇,方五丈六尺營去壇十步外土營方二百步,限之。
其五零壇土營,如上五神去營步數,神道四通廣各十步宮內道廣各二丈有闕,為周道
后土宮外九步,營岱宗西門之外,河北門之外,海東門之外,徑各六十步,壇方二丈,高二尺,為周道
望之外,徑六步
列望亞前望道外,三十六步。
壇廣一丈五尺,高一尺五寸,為周道
望之外,徑六步,卿望、亞列望道外徑二十五步,壇廣一丈,高一尺,為周道
望之外徑六步大夫望、亞卿望道外徑十九步,壇廣八尺,高八寸,為周道
大夫望之外徑六步士望亞大夫望道外徑十二步,壇廣六尺,高六寸,為周道
望之外徑六步
凡地宗后土宮壇,營方二里,周八里,營再重道四,通常以歲之孟春正月上辛,若上親郊祭天南郊地配望秩山川遍於群神
天地位皆南鄉同席地差在東,共牢而食。
太祖高皇帝高后配於壇上西鄉,后在北亦同席共牢而食。
冬至,使有司奉祭天神南郊高皇帝配,而望群陽。
夏至,使有司奉祭地祇北郊高皇后配,而望群陰
天地用牲二,燔燎瘞埋,用牲一,先祖先妣用牲一,天以牲左,地以牲右,皆用黍稷及樂。
公元26年
建武二年春正月始立郊兆洛陽城南。
後漢書·世祖本紀建武二年春正月壬子,起高廟,建社稷洛陽,立郊兆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
祭祀志》建武二年正月,制郊兆雒陽城七里,依鄗。
元始故事
圓壇八陛,中又為重壇,天地位其上,皆南鄉西上
其外壇上五帝位。
青帝位在甲寅之地,赤帝位在丙己之地,黃帝位在丁未之地,白帝位在庚申之地,黑帝位在壬亥之地。
其外為壝,重營皆紫,以象紫宮有四通道以為門。
日月在中營內南道日在東,月在西北斗北道之西,皆別位,不在群神列中。
八陛陛五十八醊,合四百六十四醊。
五帝陛郭,帝七十二醊,合三百六十醊。
中營四門,門五十四神,合二百一十六神。
外營四門,門百八神,合四百三十二神。
皆背營內鄉
中營四門門封神四,外營四門門封神四,合三十二神。
凡千五百一十四神。
營即壝也。
封,封土築也。
中營神,五星也,及中宮宿五官神及五嶽之屬也。
外營神,二十八宿外宮星,雷公先農風伯雨師四海四瀆名山大川之屬也。
禮儀志》正月天郊夕牲
晝漏未盡十八刻初納,夜漏未盡八刻初納,進熟獻,太祝送,旋,皆就燎位宰祝舉火燔柴火然天子再拜,興,有司告事畢。
明堂五郊宗廟太社稷、六宗夕牲,皆以晝漏十四刻初納,夜漏未盡七刻初納,進熟獻,送神,還,有司告事畢。
六宗燎燔,火大然有司告事畢。
〈又〉凡齋,天地七日,宗廟山川五日小祠三日
齋日內有汙染解齋副倅行禮
先齋一日,有汙濊災變,齋祀如儀
大喪,唯天郊越紼而齋,地以下百日後乃齋,如故事。
公元31年
建武七年五月詔議郊堯不果
後漢書·世祖本紀不載。
祭祀志》建武七年五月,詔三公曰:漢當郊堯
其與卿大夫博士議。
侍御史杜林上疏以為漢起不因緣堯,與殷周異宜,而舊制高帝配。
方軍師在外且可元年郊祀故事
上從之。
公元33年
東觀書》載:杜林上疏,悉於本傳,曰:臣聞營河洛以為民,刻肌以為刑。
封疆畫界,以建諸侯
并田什一,以供國用
三代之所同。
及至漢興,因時宜趨世務,省煩苛,取實事不苟高亢之論。
是以土中京師,就關內之遠都,除肉刑之重律,用髡鉗輕法
郡縣不置世祿之家,農人三十而取一。
政卑易行,禮簡易從,民無智愚,思仰漢德,樂承漢祀,基業特起,不因緣堯。
堯遠於漢,民不曉信
言提其耳,終不悅諭
后稷近於周,民戶知之,世據以興,基由其祚,本與漢異。
郊祀高帝,誠從民望
萬國歡心天下福應莫大於此
民奉種祀且猶世主不失先俗。
群臣僉薦,鯀考績不成九載乃殛。
宗廟至重,眾心難違,不可卒改。
《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明當尊用祖宗之故文章也。
如舊制,以解天下之惑,合於易之所謂先天而天弗違,後天奉天時。
方軍師在外祭可,且如元年郊祭故事
東觀漢紀》上都洛陽,制兆於南城七里北郊四里,行夏之時,時以平旦服色犧牲尚黑,名火德之運。
常服徽熾,尚赤,四時隨色,季夏黃色
議者曰:昔周公郊祀后稷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
圖讖著,伊堯,赤帝之子,俱與后稷並受命而為王。
漢劉祖,今宜郊祀,帝堯配天宗,祀高祖以配上帝
有司奏議曰:追跡先代,無郊其五運之祖者。
故禹不郊白帝,周不郊帝嚳
漢雖唐之苗,堯以曆數命舜。
高祖自感赤火德龍神運而起,當以高祖配堯之後還復於漢,宜修濟陽城陽縣,堯冢雲臺致敬祭祀,禮亦宜之
建武 年,始增廣郊祀之禮。
後漢書·世祖本紀不載。
祭祀志》:隴、蜀平後,乃增廣郊祀高帝配食,位在中壇上西面北上
天,地、高帝黃帝各用犢一頭青帝赤帝共用一頭白帝黑帝共用一頭,凡用犢六頭
日、月、北斗共用牛一頭,四營群神共用四頭,凡用牛五頭
樂奏青陽朱明西皓元冥,及雲翹《育命》舞。
中營四門,門用席十八枚,外營四門,門用席三十六枚,凡用席二百一十六枚,皆莞簟,率一席三神
日、月、北斗無陛郭醊。
送神,燌俎實壇南已地。
《漢舊儀曰:祭天紫壇幄帷,高皇帝祭天,居堂下西向,紺帷帳紺席
《鉤命決》曰:自外至者,無主不止
內出者,無匹不行
祭天養牛五歲,至三千觔。
禮記曰:天地之牛角繭栗
而此五歲
本志用犢是也
公元42年
建武十八年三月壬午,幸蒲坂,祠后土
後漢書·世祖本紀云云
漢官儀曰:祭地河東汾陰后土宮。
宮曲入,古之祭地澤中方丘也。
夏至日祭,其禮儀祭天
蒲坂,縣,屬河東郡
后土祠在今蒲州汾陰西北
公元56年
中元元年,帝東巡
祭天泰山祭地梁陰,尊薄太后高皇后配食地祇
始立北郊兆域
後漢書·世祖本紀中元元年春正月丁卯東巡狩。
二月辛卯柴望岱宗甲午,禪于梁父
冬十月甲申,使司空告祠高廟曰:呂太后不宜配食高廟,同祧至尊
薄太后母德仁慈
其上薄太后尊號曰高皇后配食地祇
呂太后廟主于園。
是歲,初起明堂靈臺辟雍,及北郊兆域
宣布圖讖天下
漢官儀曰:北郊壇在城西北角,去城一里所。
方壇四陛,但存壇祠舍而已
鼓吹樂舞人御帳,皆從南郊之具。
地祇南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
皆在壇上
地理群神從食壇下
南郊焚犢,北郊埋犢。
祭祀志》建武三十二年二月上至奉高
二十二日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南方群神皆從,用樂如南郊
二十五日甲午,禪,祭地梁陰,以高后配,山川群神從,如元始北郊故事
四月己卯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建武中元元年
是年初營北郊,遷呂太后于園。
薄太后尊號曰高皇后,當配地高廟
北郊雒陽城四里,為方壇四陛
公元57年
中元二年春正月辛未,初立北郊,祀后土
後漢書·世祖本紀云云
祭祀志》三十三年正月辛未,郊。
別祀地祇,位南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北上,皆在壇上地理群神從食,皆在壇下,如元始故事
公元59年
明帝永平二年,始迎氣五郊
後漢書·明帝本紀云云
祭祀志》迎時氣,五郊之兆。
自永平中,以《禮讖》月令五郊迎氣服色,因采元始故事,兆五郊雒陽四方
中兆在未,壇皆三尺,階無等
立春之日迎春東郊,祭青帝句芒
車旗服飾皆青。
青陽八佾雲翹之舞。
及因賜文官太傅司徒以下縑各有差。
立夏之日迎夏南郊,祭赤帝祝融
車旗服飾皆赤
朱明八佾雲翹之舞。
立秋十八日,迎黃靈中兆,祭黃帝后土
車旗服飾皆黃。
朱明八佾雲翹《育命》之舞。
立秋之日迎秋西郊,祭白帝蓐收
車旗服飾皆白。
西皓八佾《育命》之舞。
使謁者以一特牲先祭先虞於壇,有事天子入囿射牲,以祭宗廟,名曰貙劉
語在禮儀志》
立冬之日迎冬北郊,祭黑帝元冥
車旗服飾皆黑。
元冥八佾《育命》之舞。
公元85年
章帝元和二年柴祭天地泰山
後漢書·章帝本紀元和二年二月辛未,幸泰山柴告岱宗
進幸奉高
壬申宗祀五帝汶上明堂
祭祀志》元和二年二月上至泰山,修光武山南壇兆
辛未柴祭天地
壬申宗祀五帝于孝武所作汶上明堂
公元196年
獻帝建安元年春正月癸酉郊祀上帝安邑大赦天下改元建安
秋七月車駕洛陽
丁丑郊祀上帝大赦天下
後漢書·獻帝本紀云云
公元203年
建安八年冬十月己巳公卿迎冬北郊總章始復備八佾舞。
後漢書·獻帝本紀云云
公元221年
昭烈帝章武元年四月,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祭告天地
《蜀志·先主傳》先主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
為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元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漢有天下歷數無疆
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
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后滔天泯夏,罔顧天顯
子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
群臣將士以為社稷隳廢,備宜修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
備雖否德,懼忝帝位
詢於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久替四海不可無主
率土式望,在備一人
畏天明命,又懼漢邦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
燔瘞告類天神,惟神饗祚漢家永綏四海
公元807年
章武二年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成都
《蜀志·先主傳》云云
公元220年
文帝黃初元年,魏受漢禪,設壇即阼燎告天地
《魏志·文帝本紀延康元年冬十一月漢帝眾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廟
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璽綬禪位,乃為壇於繁陽。
庚午王升即阼百官陪位
事訖,降壇,視燎成禮而反。
延康黃初大赦
公元221年
黃初二年春正月郊祀天地明堂
《魏志·文帝本紀云云
《宋書·禮志魏文帝黃初二年正月郊祀天地明堂
是時魏都洛京,而神祇兆域明堂靈臺,皆因漢舊事
黃初四年七月,帝將東巡,以大軍當出,使太常以一特牛告祠南郊自後以為常。
《魏志·文帝本紀不載。
《宋書·禮志云云
公元227年
明帝太和元年春正月郊祀武皇帝配天宗祀文皇帝明堂以配上帝
《魏志·明帝本紀云云
公元237年
景初元年冬十月乙卯,營洛陽南委粟山圜丘
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
《魏志·明帝本紀云云
《魏書》載詔曰:蓋帝王受命,莫不恭承天地以章神明尊祀世統昭功德,故先代之典既著,則禘郊祖宗制備也。
漢氏之初,承秦滅學之後采摭
殘缺,以備郊祀,自甘泉后土雍宮五畤神祇兆位,多不見經,是以制度無常一彼一此,四百餘年,廢無禘祀
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闕焉
曹氏系世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號圜丘皇皇帝天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祇,以武宣皇后配;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明堂,以配上帝
《晉書·禮志景初元年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圜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
正始以後,終魏世不復郊祀
公元265年
武帝泰始元年冬十二月南郊告類上帝,即皇帝位。
《晉書·武帝本紀泰始元年冬十二月景寅,設壇於南郊百僚在位匈奴單于四夷會者數萬人柴燎告類上帝曰:皇帝臣炎敢用元牡明告皇皇后帝:魏帝稽協皇運紹天明命以命炎。
昔者唐堯熙隆大道禪位虞舜,舜又以禪禹,邁德垂訓,多歷年載。
漢德既衰,太祖武皇帝撥亂濟時扶翼劉氏,又用受命於漢。
粵在魏室,仍世多故幾於顛墜,寔賴有晉匡拯之德,用獲保厥肆祀弘濟艱難,此則晉之大造於魏也。
誕惟四方,罔不祗順廓清梁岷,包懷揚越八紘同軌祥瑞屢臻,天人協應,無思不服
肆予憲章三后,用集大命於茲
惟德不嗣辭不獲命
於是群公卿士百辟庶僚黎獻陪隸,暨於百蠻君長,僉曰:皇天鑒下,求人之瘼,既有成命,固非克讓所得距違
天序不可無統人神不可以曠主。
虔奉皇運寅畏天威,敬簡元辰升壇受禪告類上帝,永答眾望
禮畢,即洛陽宮幸太極前殿大赦改元
禮志魏元帝咸熙二年十二月甲子持節侍中太保鄭沖、兼太尉司隸校尉李喜奉皇帝璽綬策書禪位於晉。
景寅武皇帝壇場南郊柴燎告類上帝,是時尚未有祖配
·起居注曰: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太常諸葛上言知士祭酒劉喜等議,帝王各尊其祖,所自大晉禮,天郊當以宣皇帝配,地郊宣皇后配,明堂景皇帝文皇帝配。
博士宣兆議:禮:王者郊天,以其祖配
周公后稷配天南郊,以文王五精上帝明堂
經典無配地文
以先后配不合禮制,周配祭不及武王禮制有斷。
今晉郊天,宜以宣皇帝配。
明堂宜以文皇帝配。
有司奏:大晉初建,庶事未定
且如魏詔郊祀大事速議為定。
公元266年
泰始二年春二月丁丑郊祀宣皇帝配天宗祀文皇帝明堂以配上帝
冬十一月,并圜丘方丘於南、北郊二至之祀合於二郊
《晉書·武帝本紀云云
禮志泰始二年正月,詔曰:有司前奏郊祀權用魏禮,朕不慮改作之難,令便為永制眾議紛互,遂不時定不得以時供饗神祇,配以祖考
日夕難企貶食忘安,其便郊祀
時群臣又議,五帝天地王氣時異,故殊其號,雖名有五,其實一神
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五精之號,皆同稱昊天上帝,各設一坐而已
地郊又除先后配祀
悉從之。
二月丁丑郊祀宣皇帝配天宗祀文皇帝明堂以配上帝
是年十一月有司議奏古者丘郊不異,宜并圓丘方丘南北郊,更修立壇兆,其二至之祀合於二郊
又從之,一如宣帝所用王肅議也。
是月庚寅冬至親祀圓丘南郊
自是後,圓丘方澤不別立。
公元282年
太康三年正月親郊祀。
《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禮志太康三年正月親郊祀,皇太子皇子侍祠
公元289年
太康十年,詔復明堂南郊五帝位。
《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禮志太康十年十月,又詔曰:孝經郊祀后稷配天宗祀文王明堂以配上帝
而周官云祀天上帝,又曰祀地旅四望
非地,則明堂上帝不得天地
往者眾議明堂五帝位,考之禮文不正
詩序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配天焉。
宣帝神武創業既已配天,復以先配天於義所不安。
其復明堂南郊五帝位。
懷帝永嘉 年,親祀南郊
《晉書·懷帝本紀不載。
《摰虞傳》:虞為光祿勳太常卿
懷帝親郊
元康以來不親郊祀禮儀弛廢
考正舊典法物燦然
公元318年
元帝太興元年春三月,即皇帝位,焚柴頒瑞,告類上帝
《晉書·元帝本紀太興元年春三月癸丑愍帝崩問至。
丙辰百寮上尊號。
是日,即皇帝位。
詔曰:昔我高祖宣皇帝誕應期運廓開王基
景、文皇帝奕世重光緝熙諸夏
爰暨世祖應天順時受茲明命
格天地,仁濟宇宙
昊天不融,降此鞠凶懷帝短世,越去王都
天禍薦臻大行皇帝崩殂社稷無奉。
群后三司六事之人,疇諮庶尹至於華戎,致輯大命朕躬
予一人畏天之威,用弗敢違。
登壇南嶽受終文祖焚柴頒瑞,告類上帝
惟朕寡德,纘我洪緒,若涉大川罔知攸濟。
惟爾股肱爪牙之佐,文武熊羆之臣,用能寧晉室,輔予一人
思與萬國共同休慶
於是大赦改元
太興二年三月,親行郊祀禮。
公元319年
《晉書·元帝本紀不載。
禮志元帝渡江太興二年始議立郊祀儀。
尚書令刀協、國子祭酒杜夷議,宜須旋都洛邑修之
司徒荀組漢獻帝都許即便立郊,自宜於脩奉
驃騎王導僕射荀崧太常華恆中書侍郎庾亮皆同議,事遂施行,立南郊於已地。
制度太常賀循所定,多依漢及晉初之儀。
三月辛卯親郊祀,饗配之禮一依武帝始郊故事
時尚未立北壇地祇眾神共在天郊
公元325年
明帝太寧三年詔議郊祀典禮
《晉書·明帝本紀三年秋七月,詔曰:郊祀天地帝王重事
中興以來,惟南郊未曾北郊四時五郊之禮都不復設,五嶽四瀆名山大川載在祀典望秩者,悉廢而未舉。
主者依舊詳處
公元333年
成帝咸和八年正月,始祀北郊,以宣穆張皇后配。
公元325年
《晉書·成帝本紀不載。
禮志太寧三年七月,始詔立北郊未及建而帝崩。
成帝咸和八年正月追述前旨,於覆舟山南立之。
天郊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台司命軒轅后土太一天一太微勾陳北極雨師雷電司空風伯老人,凡六十二神也。
地郊五嶽四望四海四瀆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嶽山白山霍山醫無閭山、蔣山松江會稽山錢唐江先農,凡四十四神也。
江南小山,蓋江左所立,猶如西京關中小水皆有祭秩也。
是月辛未,祀北郊,始以宣穆張皇后配,地魏氏故事,非晉舊也。
公元343年
康帝建元元年正月,親行南北郊禮。
《晉書·康帝本紀不載。
禮志建元元年正月,將北郊,有疑議
太常顧和表:泰始中,合二至之禮於二郊
北郊之月,古無明文,或以夏至,或同用陽。
漢光武正月辛未始建北郊,此則與南郊同月。
中興草創百度從簡,合七郊一丘憲章未備,權用斯禮,蓋時宜也。
至咸和中,議別立北郊,同用正月
魏承後漢正月祭天地配
高堂隆以為祭天不以地配,而稱周禮三王之郊一用夏正
於是和議
是月辛未南郊辛巳北郊皆親奉。
公元404年
安帝元興三年江陵朝議三公攝行郊祀不果
《晉書·安本紀不載。
禮志安帝元興三年劉裕討桓元,走之。
己卯,告義功南郊
是年蒙塵江陵未反。
其明年應郊,朝議以為宜依周禮宗伯攝職三公行事
尚書左丞王納之獨曰:既殯郊祀自是天子當陽,有君存焉,稟命而行,何所辯也。
齊之與否,豈如今日之比乎。
議者又云:今宜郊故是承制所得三公行事
郊天極尊惟一而已,故非天子不祀也。
庶人以上莫不蒸嘗嫡子居外庶子執事未有不親受命而可祭天者。
納之又曰:武皇受禪,用二月郊,元帝中興,以三月郊。
今郊時未過,日月輿駕無為欲速,而使皇輿旋反,更不得親奉也。
於是從納之議。
公元420年
武帝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卯,設壇於南郊,即皇帝位,柴燎告天
《宋書·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421年
永初二年春正月辛酉車駕南郊大赦天下
《宋書·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422年
永初三年,少帝即位有司請以武皇帝南郊,武敬皇后北郊
詔可
《宋書·武帝本紀不載。
少帝本紀永初三年五月癸亥武帝崩,是日太子皇帝位。
秋九月丁未有司武皇帝南郊,武敬皇后北郊
禮志永初三年九月司空之、尚書令亮等奏曰:臣聞崇德明祀百王令典憲章天人自昔之所同。
因革殊時,質文異世所以本情篤教,其揆一也。
伏惟高祖武皇帝允協靈祇有命自天,弘日靖之勤,立蒸民之極,明德光宅八表太和宣被,元化遐通
陛下聖哲嗣徽道孚萬國
祭禮久廢思光鴻烈饗帝嚴親,今實宜之
高祖武皇帝配天郊;至於地祇之配,雖禮無明文,先代舊章,每所因循,魏、晉故典,足為前式
謂武敬皇后宜配北郊
述懷追孝,躋聖敬無窮對越兩儀允洽幽顯者也。
明年孟春有事二郊,請宣攝內外,詳依舊典。
詔可
公元425年
文帝元嘉二年春正月,祠南郊
《宋書·文帝本紀元嘉二年春正月丙寅司徒徐羨之尚書令傅亮奉表歸政上始親覽
車駕南郊大赦天下
公元426年
元嘉三年車駕西征謝晦,幣告二郊
《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禮志云云
公元427年
元嘉四年春正月親祠南郊
《宋書·文帝本紀春正月乙亥朔曲赦都邑百里內。
辛巳車駕親祠南郊
公元429年
元嘉六年春正月辛丑車駕親祠南郊
《宋書·文帝本紀云云
公元435年
元嘉十二年春正月親祠南郊
《宋書·文帝本紀春正月辛酉大赦天下
辛未車駕親祠南郊
公元437年
元嘉十四年春正月親祠南郊
《宋書·文帝本紀春正月辛卯車駕親祠南郊大赦天下
公元454年
孝武帝孝建元年春正月車駕南郊
六月,以誅劉義宣臧質,遣公卿告天地。
《宋書·孝武帝本紀孝建元年春正月己亥朔車駕親祠南郊改元大赦天下
禮志孝建元年六月癸巳八座奏:劉義宣臧質干時犯順滔天作戾連結淮、岱,謀危宗社
反之始,戒嚴之日,二郊廟社,皆已逼陳。
義宣為逆,未經同告。
輿駕將發,醜徒冰消梟懸義宣禽獲二寇俱殄,並宜昭告
元嘉三年謝晦之始,普告二郊太廟
賊既平蕩,唯告太廟太社,不告二郊
禮官博議
太學博士徐宏、孫勃、陸澄議:《禮》無不報。
始既遍告,今賊已禽,不應不同
國子助教蘇瑋生議:案王制天子巡狩,歸,假於祖禰
曾子問》諸侯天子,告於祖,奠於禰,命祝史告於社稷宗廟山川
告用牲幣,反亦如之。
諸侯相見,反必告於祖禰,乃命祝史告至前所告者。
又云:天子諸侯將出,必以幣帛皮圭,告於祖禰
反必告至
天子諸侯,雖事有小大,其禮略鈞,告出告至,理不得殊。
鄭云出入禮同。
其義甚明。
天子出征,類於上帝,推前所告者歸必告至,則宜告郊,不復容疑。
元嘉三年,唯告廟社,未詳其義。
或當以禮記云歸祖禰,而無告郊之辭。
果立此義,彌所未達
禮記殘缺之書,本無備體折簡敗字,多所闕略
正應推例求意,不可動必徵文
天子反行告社,亦無成記,何故告郊,獨當致嫌。
出入必告,蓋孝敬之心。
既以告歸為義,本非獻捷之禮。
輿駕竟未出宮,無容告至之文;若陳告不行之禮,則為未有前准
愚謂祝史致辭,以昭誠信
苟其義舛於禮,自可從實而闕。
臣等參議,以應告為允,宜並用牲告南北二郊太廟太社依舊公卿行事
詔可
公元455年
孝建二年正月郊祀始罷灌、禮。
《宋書·孝武帝本紀不載。
禮志孝建二年正月庚寅有司奏:今月十五日南郊
舊儀廟祠至尊親奉,以太尉亞獻南郊親奉,以太常亞獻
廟祠行事之始,以酒灌地送神則不灌。
而郊初灌,同之於廟,送神又灌,議儀不同,於事有疑。
輒下禮官詳正
太學博士王祀之議:案周禮大宗伯王保國,以吉禮鬼神祇,禋祀昊天
則今太常是也
郊天太常亞獻
周禮外宗云:王后不與,則贊宗伯
鄭元云:后不與祭,宗伯攝其事。
又說云:君執圭祼尸大宗伯執璋亞獻
中代以來,后不廟祭,則應依禮大宗伯亞獻也。
而今太尉亞獻
鄭注《禮·月令云:三王右司馬,無太尉
太尉,秦官也。
蓋世彌久宗廟崇敬,攝后事重,故以上公亞獻
又議:履時之思,情深於霜露室戶之感,有懷容聲
不知神之所在,求之不以一處
鄭注儀禮有司云,天子諸侯祭于祊而繹。
繹又祭也。
廟祠送神之祼,將移祭于祊繹,明在于留神,未得而殺。
郊廟祭殊,故灌送有異。
太常丞朱膺之議:案周禮大宗伯使掌典禮,以事神為上,職總祭祀,而昊天為首
太常宗伯也。
袁山松·百官志》云:郊祀之事,太尉亞獻光祿三獻
太常祭祀,先奏其禮儀行事掌贊天子
無掌獻事。
如儀志,漢亞獻之事,專由上可,不由秩宗貴官也。
宗廟太尉亞獻光祿三獻,則漢儀也。
賀循太尉東南升壇,明此官必預郊祭
古禮雖由宗伯,然世有因革,上司亞獻漢儀所行。
愚謂郊祀禮重,宜同宗廟。
太常掌贊天子,事不容兼。
又尋灌事,禮記曰:祭求諸陰陽之義也。
殷人先求諸陽
三闋然後迎牲。
則殷人後灌也。
周人先求諸陰,灌用鬯,達於淵泉。
既灌然後迎牲。
則周人先灌也。
此謂廟祭,非謂郊祠
周禮天官:凡祭祀贊王祼將之事。
鄭注云:祼者,灌也。
人道宗廟有灌,天地大神至尊不灌。
而郊未始有灌,於禮未詳
淵儒注義,炳然明審
謂今之有灌,相承為失,則宜無灌。
通關八座丞郎博士並同膺之議。
尚書令建平王宏參議,謂膺之議為允。
詔可
〈又〉南郊皇帝散齋七日致齋三日
官掌清者亦如之。
致齋之朝,御太極殿幄坐
絳紗襮,黑介幘,通天博山冠。
先郊日未晡五刻夕牲
公卿京兆尹眾官壇東就位,太祝史牽牲入。
到榜,稟犧令跪白:請省牲
舉手曰:腯。
太祝令繞牲,舉手曰:充。
太祝令牽牲詣庖
二陶豆酌毛血,其一奠皇天神座前,其一奠太祖神座前。
郊之日未明八刻太祝令進饌,郎施饌。
牲用繭栗二頭群神牛一頭。
醴用秬鬯,藉用白茅
元酒一器器用匏陶,以瓦樽盛酒瓦圩斟酒。
璧用蒼玉
蒯席各二,不設茵蓐
古者席槁江左用蒯。
車駕出,百官應齋及從駕填街先置者,各隨申攝從事
上水一刻御服平天冠,升金根車,到壇東門外
博士太常引入到黑攢。
太祝令跪執匏陶,酒以灌地
皇帝再拜,興。
群臣皆再拜伏。
治禮曰:興。
博士太常皇帝南階脫舄升壇,詣罍盥。
黃門侍郎洗爵,跪授皇帝
執樽郎授爵,酌秬鬯皇帝
跪奠皇天神座前,再拜,興。
次詣太祖配天神座前,執爵跪奠,如皇天之禮。
南面北向一拜伏。
太祝令各酌福酒,合置一爵中,跪進皇帝再拜伏。
飲福酒訖,博士太常引帝從東階下,還南階。
謁者太常升壇亞獻
謁者又引光祿升壇終獻
訖,各降還本位。
太祝送神,跪執匏陶,酒以灌地
興。
直南行出壇門,治禮舉手白,群臣皆再拜伏。
皇帝盤,治禮曰:興。
博士跪曰:祠事畢,就燎。
博士太常皇帝燎位,當壇東階,皇帝南向立。
太祝令案奉玉璧牲體爵酒黍飯諸饌物,登柴壇施設之。
治禮舉手曰:可燎。
三人持火炬上。
火發
太祝令等各下壇。
壇東西各二十人,以炬投壇,火半柴傾。
博士仰白:事畢。
皇帝便坐
解嚴
天子有故,則三公行事,而太尉初獻,其亞獻、猶終獻太常光祿勳也。
北郊齋、夕牲進熟,及乘輿百官到壇三獻,悉如南郊之禮;唯事訖,太祝令牲玉饌物詣埳置牲上訖,又以一牲覆其上。
治禮舉手曰:可霾。
二十人時下土。
填埳欲半,博士仰白:事畢。
帝出。
自魏以來,多使三公行事乘輿罕出矣。
魏及晉初,儀注雖不具存,所損益漢制可知也。
公元458年
大明二年正月親祀南郊,並議至時遇雨遷用,後辛殺牲薦血,後有司行事詔可
《宋書·孝武帝本紀大明二年正月辛亥車駕南郊
禮志大明二年正月丙午朔有司奏:今月六日南郊輿駕親奉。
時或雨。
魏世值雨,高堂隆應更後辛
晉時既出遇雨,顧和亦云宜更告。
徐禪云:晉武之世,或用丙,或用己,或用庚。
使禮官議正并詳。
若得遷日應更告廟與不。
博士王燮之議稱:遇雨遷郊,則先代成議
《禮》傳所記,辛日有徵
郊特牲》曰: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
鄭元注曰:三王之郊,一用夏正
用辛者,取其齋戒自新也。
月令曰:乃擇元日祈穀上帝
注曰:元日,謂上辛
郊祭天也。
春秋載郊有二,成十七年九月辛丑,郊。
公羊曰:曷用郊。
用正月上辛。
元年四月辛巳,郊。
穀梁曰: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時也。
十二月辛卜正月上辛,如不從,以正月下辛二月上辛;如不從,以二月下辛三月上辛
以斯明之,則郊祭之禮,未有不用日者也。
晉氏或丙、或己、或庚,並有別議。
武帝十二月丙寅南郊受禪,斯則不得用辛也。
泰始一年十一月己卯,始并圜丘方澤二至之祀合於二郊
三年十一月庚寅冬至祀天,郊於圜丘
是猶用圜丘之禮,非專祈穀之祭,故又不得用辛也。
今之郊饗,既行夏時,雖得遷郊,謂宜猶必用辛也。
徐禪所據,或為未宜。
又按郊特牲》曰:受命祖廟作龜於禰宮。
鄭元注曰:受命,謂告退而卜也。
則告義在郊非為告曰。
今日雖有遷,而郊禮不異,愚謂不宜重告。
曹郎朱膺之議:按先儒論郊,其議不一
周禮冬至日圜丘之祭。
月令孟春祈穀上帝
鄭氏說,圜丘昊天上帝,以帝嚳配,所謂禘也。
祈穀五精,以后稷配,所謂郊也。
二祭異時,其神不同
諸儒曰,圜丘之祭,以后稷配。
其所在,名之曰郊。
形體言之,謂之圜丘
名雖有二,其實一祭。
晉武捨鄭而從諸儒,是以郊用冬至日
既以至日,理無常辛。
然則晉代中原不用辛日郊,如徐禪議也。
江左以來,皆用正月,當以傳云三王之郊,各以其正,晉不改正朔,行,故因以首歲不以冬日,皆用上辛近代成典也。
夫祭之禮,過時不舉
今在孟春,郊未過,值雨遷日,於禮無違
既以告日,而以事不從禋祀重敬,謂宜更告。
高堂隆云:九日南郊十日北郊
是為北郊可不以辛也。
尚書何偃議:鄭元禮記,引《易》三王之郊,一用夏正
周禮,凡國大事多用正歲
左傳啟蟄而郊。
則鄭之此說,誠有據矣。
眾家異議,或云三王各用其正郊天,此蓋曲學之辯,於禮無取
固知穀梁三春皆可郊之月,真所謂膚淺也。
然用辛之說,莫不必同。
晉郊庚己,參差未見前徵。
愚謂宜從晉遷郊依禮用辛。
燮之以受命作龜,知告不在日,學之密也。
右丞徐爰以為:郊禮用辛,有礙遷日禮官祠曹考詳已備。
何偃據禮,不應重告,愚情所同。
尋告外剋神,於今宜改,告事而已
次辛十日居然展齋,養牷在滌無緣三月
毛血告牲之後,雖有事礙,便應有行事不容遷郊。
眾議不同
參議:宜依《經》,遇雨遷用後辛,不重告。
若殺牲薦血之後值雨,則有司行事
詔可
公元459年
大明三年,移郊兆秣陵牛頭山西
《宋書·孝武帝本紀不載。
禮志孫權始都武昌建業,不立郊兆
末年太元元年十一月,祭南郊,其地今秣陵縣南十餘里郊中是也
晉氏南遷,立南郊於巳地,非禮所謂陽位之義也。
宋武大明三年九月尚書右丞徐爰議:郊祀之位,遠古蔑聞。
禮記燔柴於大壇,祭天也。
兆於南郊就陽位也。
漢初甘泉河東禋埋易位,終亦徙於長安南北。
光武紹祚,定二郊洛陽南北
晉氏過江,悉在北。
郊兆之議,紛然不一。
南出道狹,未議開闡,遂於東南巳地創立丘壇
皇宋受命因而弗改。
居民之中,非邑外之謂。
聖圖重造,舊章畢新,南驛開塗,陽路修遠
謂宜移郊正午以定天位
博士司馬興之、傅郁、太常丞陸澄並同議。
乃移郊兆秣陵牛頭山西正在宮之午地。
公元460年
大明四年春正月辛未車駕南郊
《宋書·孝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462年
大明六年春正月辛卯車駕親祀南郊
《宋書·孝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466年
明帝泰始二年詔議郊祀,以十一月擇吉,謁昊天上帝高祖武皇帝配。
《宋書·明帝本紀不載。
禮志明帝泰始二年十一月辛酉,詔曰:朕載新寶命,仍離多難戎車遄駕,經略務殷,禋告雖備,弗獲親禮
九服既康,百祀咸秩,宜聿遵前典,郊謁上帝
有司奏檢,未有先准。
黃門侍郎徐爰議:虞稱肆類,殷述昭告
蓋以創世成功,德盛業遠,開統肇基,必享上帝。
漢、魏以來聿遵斯典。
高祖武皇帝克伐偽楚,晉安帝尚在江陵,即於京師義功郊兆
伏惟太始應符神武英斷王赫出討戎戒淹時,雖司奉弗虧,親謁尚闕。
謹尋晉武郊以二月,晉元禋以三月
非常之慶,必有非常之典,不得拘以常祀,限以正月上辛。
愚謂宜下史官考擇十一月嘉吉車駕親郊奉謁昊天上帝高祖武皇帝配饗
其餘祔食不關今祭。
尚書令建安王休仁等同議。
參議為允,詔可
公元468年
泰始四年春正月己未車駕親祀南郊
《宋書·孝武帝本紀云云
公元470年
泰始六年春正月,初制閒二年一祭南郊,閒一年一祭明堂
《宋書·明帝本紀云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