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二七○ (自动笺注)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二百七十六模
公元318年
太子湖建康太子湖一名西池
在城北六里
周迴十里
宣明太子西池
晉元帝即位
明帝太子西池
多養武士於内。
築土爲臺。
時人呼爲太子西池
太史湖〈元一統志李豸方叔記。
汝州刺史宅。
牛山水爲池。
於石穿牙城之東。
竇而入于塹。
然其防岸墊缺。
土堙水穢。
漫浸民室
丞相富公領州以來
欲治未遑
他日郡置鑄錢官
泒水共用
歸除於池。
水溢大。
池竇不能容洩。
則又有决溢之慮。
公私病之。
太守德安王公慨然曰。
郡以水名
而汝有海稱。
古語
謂汝有三十六浸。
是乃澤國
鳥有吾池蹴步之外。
輙使公私病之。
亦政所當及也。
屬歲二月春令
有司溝洫陂。
而以待時雨。
於是因水所入。
至水所出
源流匯委。
一時濬治
發故竇門栅關鍵
限内外。
廣故塹爲湖。
方行五舟。
表景三十餘刻迺遍。
其深有給尋者。
堤高恒有五尺長二千步。
雜植佳术彌望
命之曰萬家堤
并門駕橋。
上可過車
下可通舫。
命之曰。
紅橋
餘波
溝堤之南。
注之州學
東與橋對。
亦有溝循昭惠廟。
濡貫里巷
南溝通街之渠。
流出東關
東郭以入于黄陂
前日蓬藿薋緑之怒生
柳交蔭。
李成蹊矣。
前日蛙黽蚊蜹哄集
藻荇浮湛
鷗鷺翔戲矣。
妙因佛刹飛。
觀閣。
映帶其左。
而古城喬木樛枝蒼幹。
蔽虧其右。
汝陽樓據其北。
少室風冗諸山。
又在其北。
尊勝臺控其南。
崆峒魯陽諸山。
又在其南。
陵波之亭。
辛夷之洲。
浮出於回塘菡蓞之間。
水光衣履
山色滿欄楯
史君與客。
步自西疇
石瀬
秋英
登舟于南陔之涘。
循東西溪
所經皆竹里花塢
委蛇曲折
錦罽罨畫上度門至湖。
空曠清明
如開奩出鏡。
雲行日湛鳶飛魚躍
皆在鏡中
遂爲一郡勝處客曰此湖延袤
幾與并汾柳堤等。
群山浸碧。
不减鄠杜渼陂
盍以嘉名之。
或曰成州房公湖
漢陽郎官湖
所以爲名。
皆因太守
史君
於書無所不通
於文無所不能
妙齡上第
登瀛洲
著作
熙寧以來
史官日曆
實與倫次
又嘗以家學典治曆。
成書大觀紀元
論者謂史家三長
使君兼之
絶人逺甚。
可謂善太史之職矣。
宜以太史名之。
而今
而後
游覧於斯者。
想其風流無窮
不亦可乎。
衆曰。
唯州園十二景
望高香逺無恙
餘但遺趾而已
訪之州人
雖少者猶及見之。
而能指顧其處。
然則頽毁未逺也。
大白湖〈龍陽志在縣西北
隋志。
龍陽白查湖。
是也
〉神聖湖清波别志神聖湖
酈道元水經注
錢塘湖
本名神聖湖
炎祚中興
高宗嶽狩于此
議謚號。
遂帶此二字
明聖湖杭州府劉道眞錢塘記云。
湖在縣南二百步。
父老相傳
湖中嘗有金牛
見。
遂以明聖爲名。
酈道元水經注
此湖在縣南江側又仁和縣東十八里。
亦有明聖湖
〉僊
人湖〈池州路志在建德縣南。
本名瀝湖
父老相傳
建炎年間漁父夜遇一舡中有七人
衣冠濟楚
談論達旦不已
漁父揖而問曰。
汝何人邪。
七人者曰我晉七賢也。
避世於此
慎勿輕泄。
語畢不見
惟有虛舟焉。
後人遂改湖名。
天仙湖〈海鹽天仙湖在海鹽縣西南一十二里。
撫仙湖雲南志略撫仙湖河陽縣
又名羅伽湖
亦名青魚月湖
回二百里。
南流南盤江。〉
巧子湖〈臨川志在撫州府
臨川縣
散子湖〈饒州府志在鄱陽縣
道士湖〈諸暨志在縣北五里
〉和尚湖諸暨志在縣東北五十里。
〉靈伯湖〈郡縣志在江陵府
公安縣南二里。
隋志云。
公安有靈溪水
即此
〉上妃湖〈紹興府志在上虞縣西北夏蓋湖南
中有四山
且置湖門一所
泄水灌溉官民田土
〉織
女湖〈南海志在東管縣東北百餘里。
孝女湖〈赤城志在天口縣西三十里。
平野中有特立
名塔山
山之麓有湖。
舊傳唐時汪氏女。
苦節不嫁。
鋤織以奉其親。
湖水
其家距湖五里
日汲以供之。
親没建塔
親人以此名湖與山。
大旱取之不竭。〉
師姑湖〈青田志在處州府
青田縣西四十里。
有寺故名。
南豐一在建昌府東四十五里。
硝石之西。
去大港一望間。
長廣十數丈。
湖内極深。
旱不乾。
水不溢。
魚鱉多萃。
而漁者難得
或疑下與大港相通
世傳舊乃尼姑寺。
〉獨姥湖〈餘姚志獨姥湖在縣北四十里。
八里
西有土門
上有獨姥祠。
新婦湖〈志新婦湖在寧波府
奉化州五里
本州放生之所。
〉孔
公元722年
目湖鄱陽縣志孔目湖鄱陽縣
郎官湖〈元一統郎官湖漢陽府前。
其自唐開元間。
秋八月。
翰林待詔李白
遷於夜郎
遇故尚書郎張謂
出使夏口
沔州杜公。
陽宰王公
觴于江城之南。
方夜水月如練
清光可掬
張公殊有勝槩
四望超然
乃顧曰。
此湖古來賢豪游者匪一。
而枉踐佳景
寂寥無聞
夫子可爲我標之嘉名
以傳不朽
因舉酒酌水
號之曰郎官湖
鄭圃有僕射陂也。
賦詩曰。
張公多逸。
興。
共泛城南隅。
當時秋月好。
不减昌都
四坐清光
爲喜古來無。
郎官愛此水。
因號郎官湖
風流未没
名與此山俱。
舊湖在城之南。
今已析而爲四。
土人云。
天慶
東南
行香表裏
郎官湖
所謂郎官湖者。
乃其湖尾也。
碑刻僅存其一。
宋郭功父郎官湖李白張謂
愛湖而名之。
張公昔愛湖。
湖名自公始。
寥寥三百年。
逢秋清泚
移舡菱荇香。
游魚赬尾
回望武昌郭。
崇臺碧天裏。
石照靈光
湖波浩如洗。
此景絶世無。
愛之不已
緬懷昔賢期。
林表清風起。
終當歸結綱。
來此養衰鄙。
又。
和劉漢陽
見寄郎官湖佳作
出郭湖光滿。
山湖影凉。
得名太白
起廢劉郎
石鏡三更見。
荷花一丈長。
客來籌徃事
蘭草死猶香。
張瀘濱西州訪舊
諸公皆沿檄去。
偕江一父
郎官湖賦此。
一池漢水秀可餐
十年借我江南看。
陰山夜半黑風起。
此水與我心都寒。
可惜野狐革面
當來栖鳳俱生翰。
湖亭謝荷着句穩。
霜月記憶浮盃寬。
期歲晚同不朽
報答地主老郎官
李璧雁湖劉子澄約游漢陽郎官湖
子澄風雨中絶江先去。
泊舟黄鶴樓下。
風大不可進。
因成七言爲寄郎官湖
唐刺史張謂
所建李白詩。
所謂郎官愛此水。
因號郎官湖是也
沔水悠悠武昌
向來風物凄凉
江樓還對遼天月
湖萆猶分漢署香
信筆題詩李白
開樽一笑劉郎
蹇余終日憑高望。
吊古懷人幾度傷。
李蕭逺郎官湖春日二首
朦朧花影黄昏
着意風入酒㾗。
知是江梅佳客
倒垂花蕊照清尊。
十日陰到水亭
水邊楊柳一時青。
梅花過盡桃花惡。
乞取山礬净瓶
元范德機詩題李白郎官湖
當時郎官奉使咸京
仙人千里來相迎。
畫舡吹笛緑水
何意芳洲舊名
唐祠蕪没知何代。
惟有東流水長在。
黎侯獨起梁棟高
彷佛雲中軒蓋
南飛越鳥北飛鴻。
今古悠悠去住同。
富貴何如一盃酒
愁來無地西風
大别山高幾千尺
隔城正與祠相直
青猿夜抱月光啼。
挂在東湖石壁
黎侯本在斗南家。
枕戈猶自烟霞
秪擬將身報天子。
不負胸中書五車
昨者相逢玉闕下。
别來幾日瀟洒
黄葉當頭亂打人。
門前繫著青驄馬
君今歸去釣晴湖。
我亦明年帝都
若過湖邊相見
爲問仙人安穩無。
乾坤清氣李溉之漢陽郎官湖
山翁薄暮醉酒歸。
杖藜迷却高陽池
清風吹花緑陰倒。
我笑雲移
還乘貫月槎
夜過郎官湖
崢嶸星斗江漢
蕩漾槎影如鯨魚
九華眞人
邀我倒玉壺
麒麟擘脯供行厨
依稀仙樂空際
碧山四映寒蟾孤。
酒酌寒蟾
月下嫦娥俱。
霓裳拂雲錦。
萬荷露瓊瑶珠
麾幢晻藹羅炬空。
乃有玉皇所授之。
玉童風前飄飄曳廣帶。
對立十二芙蓉
清香九曲銀河通。
眞人緑髮披天風。
錦袍玉雪照天地。
口說姓字安南公
是公多逸氣
略與古昔賢。
豪同。
時能掃月色
延我石室烟蘿中。
又言昔同張謂所游地。
長嘯一覆丹霞鍾。
風吹仙樂度溪去。
我已醉卧香爐峯
韓中村郎官湖。
半烟半雨扶疏
畫出元暉水墨圖
最是一年月白
不隨魚課入官湖。
李蕭逺水龍吟郎官湖
碧山横繞清湖。
茂林秀麓波光裏。
南宫老大
西州漂蕩
危樓重椅。
雨步雲行
餌風飲霧。
平生游戲
笑此中空洞都無一物
有神浩然氣
掃盡雲南夢北。
三江五湖秋水
狂歌兩解
清尊一舉
超然千里
江漢蒼茫
故人何處
山川良是。
白蘋露下
青天月上
騎鯨起。
醉桃源前春碧水滿郎湖。
水清梅影疏。
渡江桃葉酒家壚。
䯻鬟雲鬢梳。
吹玉藥。
雲腴
不須紅袖扶。
少年隨意數。
花鬚老來心已無。
澹臺湖〈元一統志湖在平江路沙縣南十八里。
史記孔子弟子澹臺滅明
南游至江
舊經云。
於此
後陷爲湖。
後人從而名之。
張良湖〈楊州府志湖去城二十里。
東至運河
西至沛城村。
南至江靜村。
北至七里湖
范蠡湖濟寧志湖在定陶縣西南
約百餘畆。
乆爲黄河所淤。
遺迹尚存
范蠡
嘗裝其輕寳珠玉
自與其私徒屬。
乘舟江湖
浮海出齊。
變姓名鴟夷子皮
父子治産至數千萬。
齊人聞其賢以爲相。
喟然嘆曰。
居家千金
居官卿相
布衣之極也。
乆受尊名不祥
乃歸相印
盡散其財。
重寳間行
止於陶。
定陶也。
又謂之陶朱公
老死焉。
曹州魯志湖在陶縣城西南窪下
地約二頃餘。
凡兩則歲餘不涸。
人稱爲范蠡湖
徃昔范蠡養魚之所。
陳師道披雲樓記云。
登樓四顧
則昔之范蠡湖也。
蘇武湖〈張華慱物志周日用曰。
余聞北海蘇武牧羊之所。
一池北海
蘇武牧羊常在於是耳。
此地有蘇武湖
北溟之海
蘇峻
公元327年
建康志湖在城西北一十五里。
周迴十里
灌田一十二頃。
南徐州記。
迎檐湖西北蘇峻湖。
本名白石陂
晉咸和二年
蘇峻舉兵石頭
陶侃
温嶠
庾亮
于向石。
使將軍楊謙
攻于石頭
輕騎出戰
詐奔石壘
峻逼之。
交鋒
墜馬。
督護李陽
臨陣白石陂岸。
至今呼此陂爲蘇峻湖。
陶侃湖〈太平寰宇記湖在潭州長沙縣八里
周迴七里
湖中菱藕
今俗陶侃湖塘
一統志紀勝。
載在會春團北。
湖多菱藕
俗曰陶侃湖。
又有陶侃墓。
元和郡志云。
長沙縣南三十三里。
范光湖寳應志湖在寳應縣西南三十里。
闊二十餘里。
西接安宜溪
〉郭眞湖〈寳應志湖在寳應縣東南八十里。
南鄰高郵縣支流
東北三十里。
射陽湖。〉
李渤湖〈九江府志湖在郡城下。
一名甘棠湖
一名景星湖
一名蓮花湖
水源蓮花峯
濂溪分派
會于甘棠湖
唐李渤愛慕九江山川之勝。
隱居於此
讀書堂。
元和初
朝賢列薦。
右拾遺不就
後爲江州刺史
興利除害
南湖堤七百步。
甘棠湖
人不病涉
遂名李渤湖。
張洪靖思而美之
方召伯。
亦名甘棠湖
李翺爲作銘。
蘇軾詩。
讀書廬山中。
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脚。
雲峯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
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時。
亂石驚湍瀉。
康郎湖〈餘干縣志水在洪厓鄉。
縣治西七十里。
鄱陽湖南涯也。
其水自南雄吉灨。
𡊮臨瑞撫建信等州。
三道入湖於此會。
而匯其漲也。
茫然無津涯。
或溢入縣市
數月不降。
居民舟楫
則巢于樹。
其涸也。
黄茅白草
曠如平野
港汊巨艦不通
〉歐郎湖〈長沙府志湖在湘陰縣
史君湖〈長沙府志湖在湘陰縣
蔡王
湖〈郡縣志湖在德安府
雲夢縣四里
梁子湖武昌府梁子湖武昌府郡南一百一十里。
周一百一十里。
舊經浮石記云。
湖上鑿石。
武昌江夏分界之處。
湯孫湖〈武昌府志在江夏縣東一十五里。
馬王
長沙府志在湘陰縣
〉蔣公湖〈太平御覧緝之永嘉記曰。
北縣有蔣公湖父老云。
先代祭祀祈請者。
湖輙下大魚與之。
秦州記曰。
武都郡前有湖。
義熙初
白龍於湖升天
處州府志又湖在遂昌縣東二十里。
五代時有蔣氏者。
一夕此陷爲湖。
其家逃焉。
宋紹興中
湖始於州人請爲田。
其中深有五畆餘。
爲露迹。
有徃尚在水底
今已湮塞而石存。
吳公湖〈高郵志湖在縣西北三十里。
南至七都。
西北俱至八都昔有吳公隱於其傍。
得名
杜公湖澧陽志湖在澧州
安鄉縣西。
朱公
紹興府志在諸暨縣北六十里。
昔朱氏浚此湖。
〉高公湖〈紹興府志湖在上虞縣西南一十二里。
周二百餘畆。
〉彭
公湖韓公湖湛公湖〈饒州府志俱在鄱陽縣
〉常公湖
吉安府志湖在龍泉縣西北百里
相傳昔有隱者常氏。
漁釣于此
馬公湖〈澧陽志湖在澧州楓林村。
〉裴公
公元1160年
湖〈元一統志湖在鞏昌府
成州治之址。
唐刺史守貞所創。
荷花數十畆。
花柳夾岸
一州勝景
大順中
劉師魯來守此郡。
刻石以識其事。
宋李師中詩。
對面好峯横翠幕。
繞城垂柳清漣
自兵興已廢。
郡縣志湖在成州同谷縣
郡治勝景
劒外諸州所無也。
不知裴公何人。
方與勝覧湖在順慶府
舊傳乃裴冀公牧蜀日所開。
上有湖山堂。
〉徐公湖〈東陽郡國志。
湖在金華府東陽縣長山
周四百八十六步。
王公湖〈處州府王信
字成之
麗水縣人
宋太學舍選中。
紹興三十年進士
後知紹興府山陰
渟潴注之。
海民德之。
歌曰。
湖水溢。
大田失。
湖可耕。
民以生。
名之曰王公湖。
宋史王信傳。
王信浙東安撫使
山陰縣境有溉田湖。
四環皆田。
歲告潦。
創啓斗門
停潴之海
築十一埧。
化匯浸爲上腴
繪像以祠。
更其名曰王公湖。
〉張公湖〈長沙府志在湘陰縣
房公
湖〈客語漢州房公湖
房琯所爲
房公巧思
江水以入爲湖。
最爲佳致
令與郡治相通
史稱明皇驪山疏岩剔藪。
其巧可知矣。
唐杜甫詩陪王漢州
留杜綿州
房公西湖
舊相恩追後。
春池賞不稀。
闕庭分未到。
舟楫光輝
豉化蒓絲熟。
刀鳴膾縷飛。
使君皂蓋
灘淺正相依。
李璧雁湖集過漢州房公湖一日
戲和少陵二首
西湖天下勝。
賢相古來稀。
汛掃邀明月
徜徉逗落暉。
蒲深鸂鶒響。
林静鷓鴣飛。
脚力應難遍。
雕欄幸可依。
子美湖上
篇篇只愛鵝
昔年惟有此。
佳處總無多。
竹徑新築
荷池引舊波。
不應五字
共。
和有陰何
宋景文公漢州房公湖
丞相于藩日。
疏湖訟閣西。
疑從濟川地
寫出釣璜溪
流淺初無浪。
源清不貯泥。
月爲霄幌燭。
雲作曙樓梯。
礙馬汀篁宻。
縈舡浦蔓低。
人亡李在
脉脉成蹊
趙清獻公詩宿房公湖偶成
廣漢園池蜀自無。
却思房相未如吾。
浙東歸去君恩重。
乞得蓬萊鑒湖
王漢先生集余兩過宿房公湖上。
不暇題咏
德廣攝郡事。
來索鄙句。
追賦於益昌總領廨舍
雁橋南二頃湖。
房公遺迹湮蕪
人游杜牧晚晴賦。
境對王維别墅圖。
經始林泉心自巧。
折衝廊廟術何迂。
當時只作幽人計。
留得陳陶四萬夫。
石室丹淵房公湖一頃清波四面平。
宛然唐相舊經營。
高秋林木形容老。
落日樓臺綵繪明。
有景可尋蘭棹逺。
無幽不入竹橋横。
二年所得官居樂。
肯厭頻來緩帶行。
孫燭湖先生漢州房公湖
陰陰老木匝平湖
想見房公用意初。
眼底園池那有此。
胷中丘壑故須渠。
風流正自能傳世。
成敗應難盡信書
萬里兹游銷客恨
不辭一賞春餘
元王沂伊濱集房公湖
房公昔年刺史
日日湖邊湖水
琴中不識庭蘭
觀過亦足知君子。
漢州修竹如雲
落落相看有此君。
兒曹謗傷等蟬沸。
逸氣自是人群
我行雁橋西路
緑樹啼鵑怨春暮
耶筒拍拍鵝黄
一酹房公舊游處。
母湖〈廬江志廬江縣南一百里。
婆湖〈長沙府湘陰縣
〉劉婆湖〈武昌府嘉魚縣東北八十里。
〉陳婆
湖〈長沙府湘陰縣
〉謝婆湖〈餘干縣餘干縣
師婆湖〈雲南廣西府之南。
方數十里
〉楮婆湖〈鄱陽餘干縣治之西。
唐劉長卿詩。
亦名後谿
黄婆湖〈饒州府番陽縣。〉
董藏湖〈武昌府嘉魚縣南二十里。
郭鄭湖武昌府江夏縣東一十八里。
〉朱
陳湖〈紹興諸暨縣北二十五里。
〉蘇廖湖〈長沙府長沙縣
〉馮慶湖〈饒州餘干縣
〉孫槎湖{{雙行註文|曹家湖〈饒州府餘干縣
〉薛澱湖華亭縣西北七十二里。
山居其中
湖之西曰小湖。
南接三泖
其東大盈浦。
北趙屯浦。
蓋湖所以三泖
西南諸港之水。
二浦以瀉于松江也。〉
吳助湖〈紹興諸暨縣東北六十五里。
〉彭墩湖〈杭州府海寧縣縣東六十里。
〉包
老湖〈方輿勝覧泰州縣北四十里。
湖水清而無滓。
挈壺氏取以供滳漏。
泰州東北四十里。
相家湖〈輿地紀勝華亭縣
江志嘉興縣東北九里
余家湖武昌府江夏縣七里
撫州府宜黄縣
〉華家
湖〈興國州州城北一百七十里。
〉丁家湖〈武昌府一在嘉魚縣西八十步。
郡縣一在荆州府枝江縣
〉裴
家湖〈郡縣華容縣界。
〉董家湖〈德安府孝感縣五里
俗傳董永所居之地。
〉連家
湖〈岳州府臨湘縣二里
朱家湖〈長沙府長沙縣
〉詹家湖〈郡縣蕭山縣西二十五里〉勞家湖〈紹與餘姚縣北三十五里。
周一百五十餘丈。
〉莫家湖〈紹興府餘姚縣西南一十五里。
周三百畆。
東有土門
〉范家湖〈郡縣會稽縣東南四十里。
李家湖〈上虞縣前志縣南四十里。
長沙府長沙縣
馬家湖〈上虞縣前志西南五十里。
〉孔家湖〈上虞縣前志西南四十二里〉周家湖〈上虞縣前志縣南四十里。
郡縣彭澤縣北二十里。
饒州府鄱陽縣。〉
錢家湖〈紹興諸暨縣東北六十五里。
上虞縣前志西南三十里。
戚家湖〈會稽蕭山縣西三里
湘湖接。
一名摏湖
〉邵家湖〈紹興諸暨縣北二十里。
〉陳家湖〈紹興諸暨縣北四十里。
〉魯家湖〈紹與諸暨縣北四十里。
王家湖〈紹興諸暨縣五里
〉倪
家湖〈紹興諸暨縣西北五十里。
〉樓家湖〈紹興諸暨縣五里
金家湖〈紹興諸暨縣五里
顧家湖〈紹興諸暨縣北四十五里。
〉支家湖〈紹興諸暨縣東十五里。〉
杜家湖〈紹興諸暨縣北三十五里。
臨川一在臨川縣
〉毛家湖〈紹興諸暨縣西五里。〉
黄家湖紹興諸暨縣西十里
撫州宜黄縣
饒州府餘干縣
武昌府嘉魚縣西南七十里。
〉郭家
湖〈臨川臨川縣
〉揭家湖〈臨川臨川縣
安家湖〈紹興諸暨縣南十五里。〉
江家湖〈臨川臨川縣
陶家湖〈臨川臨川縣
饒州府鄱陽縣
雷家
湖〈臨川臨川縣
〉何家湖〈臨川臨川縣
饒州府餘干縣
〉傅家湖〈臨川臨川縣
童家湖〈饒州府餘干縣
青陽縣縣北十里
史家湖〈饒州府餘干縣
長沙府長沙縣
〉張家湖〈饒州府餘干縣
〉潘家湖〈鄱陽縣鄱陽縣
〉𡊮家湖〈饒州圖經餘干縣
〉蔡家湖〈開封府祥符縣
界内蔡京舊游之所。
臨川臨川縣
〉湯家湖
齊家湖〈長沙府長沙縣
〉戴家湖〈長沙府湘陰縣
唐家湖〈長沙府長沙縣
〉劉家湖〈郡縣荆州府枝江縣
〉左家湖〈郡縣江陵府潜江縣
〉沅
家湖〈長沙府長沙縣
〉羅家湖〈青陽縣北二十里。
〉張家湖〈維揚江都縣西北渡橋西太平鄉界。
〉蔣家湖〈瑞州府水南之東。
〉陳家湖〈瑞州府水南朝天坊。〉
萬家湖〈清河縣東南一十五里。
西通邗溝淮湖
東南二十里有萬家莊焉。
宋楊誠齋天集歸舟大雪中。
運河
過萬家湖。
雪漫水面淡模湖。
釀出羔兒酒一壺
已被膻腴翳𨠎醁。
更添牛乳春酥
銷金下有如此
藥玉舡中不用酤。
忽見瓊缸清徹底
蒲萄一色萬家湖。
國朝楊基眉庵夜過萬家湖二首
水去仍急。
夜帆行自輕。
低河淡白
欲墮月斜明。
卧穩忘舟楫
途窮友生誰能歌白苧
又感故鄉情。
不寐倚孤蓬
鷄鳴向中
鬢毛白露
星斗秋空
國已興亡異。
人今去就同。
微軀自愛
親老耳兼聾。
管家
公元1216年
山陽望雲門外
隔舊仁濟橋。
南北湖
嘉定九年
安撫秘閣應監丞
本州形勢
東南坦夷之地。
艱於設險
北一隅有地不廣
淮河限之。
西向一帶
湖蕩相連
回環甚廣。
四維多有畔岸
泄水之處。
有數里。
今若取土放無水之地。
築堤防。
補低岸。
聚水於内。
作一斗門爲减水之所。
一望瀰漫沮洳
敵人不可向邇
設使水爲盗决
泥淖深逺
不能渡。
平居無事
儘可教習
舟師緩急之際。
又可擺泊舡隻。
此築既舉。
城西一面
不可攻。
庶乎一意經理
東南三面戰守之計。
續申所築管家湖岸
初來相視欲於舊運河
與湖相際
淺水去處
用樁幫築。
今參之衆論
見得水内築岸。
工役難施。
不能經乆
合别開新河
運河連接
取土填壘圍岸。
却使舊運河
與湖通連
益使水面深闊。
創開一河
湖岸北築壘。
湖岸底闊四丈
面闊三丈
高及一丈
以限湖水
又自馬家渡西至文莊
湖灘築岸二百七十餘丈。
管家湖南
與老觀湖相接岸處平地
開深方員及二十丈。
斗門水閘
自此兩湖之浸相雄。
楚城西北
隱然有難犯之勢。
〉董家湖〈維楊志江都縣長樂鄉。〉
夏家湖〈淮安府清河縣湖去縣西二十里。
湖面周圍三里
以上二湖
積潦泛溢瀰漫
旱則涸。
無源也。
賀家
宋謝翺立春日
同陳有之。
步至賀家
風烟回首失。
歲月尋常
忠義衰世
凄凉異鄉
流荒禹迹
天淚濕句芒
擬剪園中
携籃有跛臧。〉
程家湖徐家湖嚴家湖〈饒州府志俱在番陽縣
督軍湖〈元一統志湖在府城東北
俗名東湖
銷爲吳芮將。
沛公南陽功多。
以十萬户封爲侯。
習水於此
又有梅池港。
〉留人湖
紹興志湖在諸暨縣西北十里
鳳凰湖慈溪縣志在金川鄉
今廢。
長沙府志湖在益陽縣
燕雀湖〈建康志湖在城東二里
迴二里。
流入青溪
古老相傳
今斜橋。
走馬橋。
橋之東有水平闊。
是也
或云今惟政白蕩湖。
即其地也。
與地志云。
走馬橋。
見有篤雀湖。
窮神秘苑曰。
梁昭明太子東宫
有一琉璃碗。
紫玉盃。
皆武帝所賜也。
既薨。
詔置。
梓宫
更葬開墳。
閹人携入大航
乃有燕雀數萬撃之。
因爲有司所縛。
乃獲二寳器。
帝聞而驚異
詔以賜太孫
封墳之際。
復有燕雀數萬。
㗸土以增其上。
墳側今有湖。
後人因名燕雀湖。
宋楊備平湖岸側高墳
萬土㗸來燕雀群。
鑒而無波天一色。
此中文藻儲君
馬之純在昔曾爲舜帝墳
象來耕作鳥來耘。
今兹封土麒麟冢
乃有泥燕雀群。
玉海冲融至性
錦江燦爛高文
區區羽物依戀
想見人情望白雲
鴛鴦湖嘉興一名南湖
在縣三里
攷證其先闊五十丈。
深一丈。
宋從事勑令删定官聞人滋
嘗爲僧德輝記。
南湖草堂云。
李澤國也。
東南陂湖南湖尤大。
稽其故履
當百有二十頃。
而其利實潴水以資上田灌溉
其産則蒲菱茭與鷄頭之屬。
薢茩味特芳甘。
膚色凝緑
他所無有也。
其禽則鸍鷖舂鋤鵁鶄
洿澤而多鴛鴦
故名鴛鴦湖
或云東西兩湖相接
故謂之鴛鴦湖
鸕鷀湖〈海鹽縣志在縣西南四十里。
周迴四十四里二百步。
鴉鵲
臨川志在臨川縣
〉鶻鵒湖〈灃陽志在州灃陽縣
在竇湖之東。
遇竇湖汛溢。
匯而爲之。
或云檞葉河。
鴝鵒湖〈元一繞志在灃州灃陽縣
鯽鯉湖〈高郵志在興化縣三十里。
鵁鶄湖〈饒州府志在鄱陽縣
螺螄湖〈長沙府志在湘陰縣
〉鶴龍湖〈古羅志在湘陰縣西對江。
周圍八十里。
蒿荻所産。
魚蚌所聚。
遺利足以貧民
無禁之風。
〉鵝
羊湖〈長沙府志在長沙縣
鷄雀湖輿地紀勝在泰州海陵縣東。
〉蜂蛤湖饒州府志在鄱陽縣
蚌蜦湖〈長沙府志在湘陰縣
鰻鱺湖〈玉峯志在縣西北十八里。
南入於小虞浦。
北入于江家瀼。
西亦可入陽城湖。
〉𨰫
魚湖〈臨川志在臨川縣
〉䲎魚湖〈饒州府志在鄱陽縣
鱖魚湖〈饒州府志在鄱陽縣
團魚
湖〈饒州府志在鄱陽縣
一在餘干縣
石魚湖輿地紀勝在道州有亭。
元次山立名失其處。
元次山石魚湖詩序云。
泉南上有獨石在水中
狀如游魚
魚凹可以貯酒。
乃命湖曰石魚湖
詩云。
吾愛石魚湖
石魚湖裏
背上有酒樽。
繞魚是湖水
兒童作小舫。
載酒一盃
且欲坐湖畔
石魚長相對。
〉鱧子湖〈詔興志湖在餘姚縣東北三十五里。
八里
土門
〉𩸩子湖〈饒州府志在鄱陽縣
鴨子湖〈維揚志湖在泰興縣湖河之北。
抵柴墟鎮濟川河之南。
凡六十有餘里。
昔可通舟
湮塞矣。
〉鴨
兒湖〈鄱陽縣志湖在本縣
〉烏兒湖〈饒州府志在鄱陽縣
〉猴孫湖〈饒州府志湖在餘干縣
一在番陽縣
鶯脰湖蘇州湖南吳江四十五里平望南。
舊以湖形似鶯脰故名。
或訛爲鶯鬬
其義無取
其源有兩。
一自湖州霅溪東流南潯本縣荻塘
安德橋。
一自西南湖州青鎮爛溪由鶯脰湖併出安德橋。
運河分流
又作兩路
一自南流曹龍港至汾湖
汾湖出孫塔港入澱山湖
而注之海
宋張鎡詩行鶯鬬湖。
震澤忽忽胥塘漸漸來。
風高多罨岸。
舡側屢飜孟。
積草漁網
疏林聚客桅。
京逢宜急寫。
句過恐難裁。
再過鶯鬬湖。
曉霧濛鴻合。
山藏岸絶痕。
浩波日去
金晃玉乾坤
楊誠齋天集鶯脰湖
畫舫如山水上奔。
小舡似鴨避河濱
紅旗青蓋鳴征處。
都是迎來送徃人。
忽聞岸上四驩呼。
知近吳江鶯脰湖
火炬燈籠不須辦。
使家行住按程塗。
春來已自兩旬餘。
借春看未見渠。
烟樹隔湖三十里。
寒稍依舊向人疏。
龍鬚湖〈古羅志在湘陰縣北五十五里。
目湖〈鎮江志湖在京峴山
秦時所相。
潤州類集
或云梁武帝所抇。
寰宇記。
梁武帝望京盤紆
抇其左右龍目二湖
今失其所
蠹齋周孚詩。
平胡認龍目
斷嶺記蜂腰
注。
南徐州記有目湖
今失其所
鶴林寺前山有名胡蜂腰者。
太平御覧梁典曰。
武帝望京峴。
山盤紆似
掘其右爲龍目二湖
劉澄楊州記曰。
新城縣東有俱山。
山上有湖。
湖中白鵝一隻
時時飛來。
不可常見
劉楨京記曰。
目湖
王東游。
觀地勢云。
此有天子氣
使赭衣徒湖中長岡使斷。
改爲丹徒
水北注江也。
觜湖〈長沙府湘陰縣
龍坑湖〈武昌府湖在浦圻縣西五十五里。
蕩湖〈與地紀勝湖在江陰縣西七十里。
〉獺橋湖〈宋楊誠齋詩圩路枰弦白。
圩溝夾柳青
藻明潜撥刺。
日暖蜻蜓
只箇新茅店。
分明水亭
行來惟恐盡。
覧處不容停。
〉異龍湖雲南志略湖有九曲
各有其名在石平州東南周圍一百五十里。
中有三島
一小島名孟繼
上有蛇虫
人不可居
昔蠻莤以有罪者流此。
一島舊立莤寨。
小末束。
其大島名和龍
漢人名曰水城和泥
蠻首立於其上。
四圍巨浸
前一徑僅容疋馬
天曆鎮兵之變。
各處皆爲賊兵所陷。
石平守鎮千户朱寳
副千户李亨佑。
率驍。
五十餘人
夜至建水宣慰司
掩襲僞官
復入司所奪印符以歸。
相。
此島舊有壘塹可保。
遂引衆據之。
建水新興三軍來合。
賊率衆攻。
勢益盛。
戰舟三百餘騪。
衆心汹汹
有議欲降者。
對衆歃血盟曰。
我等勢蹙。
方漢人皆爲此曹所害。
戰亦死。
降亦死。
當以死報國。
有言降者斬。
衆皆踴躍
賊舟將至城下
衆欲迎敵佑曰母急也。
兵漸逼。
發炮撃賊
連陷數十艘。
從兵進攻
斬首三百餘級。
中食將不繼。
富民王帑出千餘石以給衆。
城被圍七十日。
大軍至。
民得保者數萬人云。
雲南湖在石平州
湖有九里曲。
一曰和曲
二曰小研曲。
三曰兀窠曲。
四曰大朋練曲。
五曰小朋練曲。
六曰大鍋西曲
七曰小鍋西曲
八曰位曲。
九曰紅蓮曲。
源出湖西南二十里兀麽山下注于湖。
大魚蓮藕紅菱
湖中又有三島
一曰那和籠。
居二島之中。
其二曰小末木寨居右
其三曰孟播籠居其左。
此島多蛇毒
有罪法流于此
馬社湖〈蕭山湖在蕭山縣二十五里。
邑人馬社所築。
〉馬渚湖〈維楊志湖接張家湖。
介于太平鄉輻輳鄉之間。
〉馬田湖〈澧陽澧州安鄉縣西。
〉馬
場湖〈長沙府長沙縣
〉馬涇湖〈元一統湖在崑承湖東
南接崑山境。
去邑四十里。
廣長五里
父老相傳云。
舊有就水草牧馬一夕馬驚鳴。
逸入于水。
故鳴馬驚
蘇州府郟氏書作馬荆。
及有作馬京者。
故老相傳昔人洗馬於此
馬忽驚躍。
前足物色如帶索繞纏。
人遽解之。
流血數升。
棄所纏物於岸傍
有戲沃盥之者
蠕蠕而動。
倏忽漸長。
盤若一席衆懼急走。
風雨大至
震雷數聲。
此物忽不見
方知也。
此與酉陽雜俎白將軍相類傳訛也。
馬騰湖〈松江輿地紀勝湖在華亭縣西北六十里。
〉馬長湖
澧陽湖在澧陽縣三十五里。
武陵圖經龍陽縣以人而名。
馬鞍湖〈淮安府湖去鹽城縣西三十里西村方環二里
北流入侍家汊。
馬骨湖〈郡縣沔陽州
玉沙縣東北八十里。
馬骨坂。
楚王牧馬遺骨於此
以爲名。
唐元和郡國云。
秋夏春冬涸。
馬腸湖〈饒州府鄱陽縣馬影湖〈漢陽湖在漢陽縣
牛蹄湖〈武陵圖經武陵縣東北
〉牛腸湖〈長沙府湘陰縣
〉牛車湖饒州府番陽縣
〉牛闌湖〈長沙府湘陰縣
〉牛橋湖〈江州志州大川有牛橋。
湖水入之。
〉牛草湖饒州府鄱陽縣
〉牛甸湖〈雲南北勝府
順州三里
出山半。
下注成湖。
周六七里。
湖中産魚。
羊頭湖〈安慶輿地紀勝。
懷寧二十五里。
湖西小山
狀如羊頭
以爲名。
周迴約三十里。
〉羊尿湖〈饒州府鄱陽縣
蛇林湖〈饒州府湖在鄱陽縣
〉龜
池湖郡縣沔陽州沙縣西北三十五里。
〉蚌舟湖〈武昌府武昌縣西八十里。
雉城
湖〈蘇州府崑山
上接江湖港浦
由大七浦入于海。
〉鴦茶湖〈山陰在縣北一十五里。
舊名汪爽湖。
郡志不載其名。
不知何據也。
〉鴨蕩湖〈郡縣湖在餘姚縣西南二十里。
百畆
北有土門
鴨欄湖〈郡縣行在岳州府臨湘縣北。
鬬鴨欄旁爲湖。
建昌侯孫慮
鬬鴨于此
鵲山湖濟南府舊傳趵突泉
北流合諸泉匯爲陂塘
東抵華不注山。
北繞黄臺
今有限水堤存焉。
李白有游鵲山湖三詩
文集
〉鷀場湖〈古羅湖在湘陰縣北三十五里。
〉鳳
浦湖〈定海湖在縣北七十里。
漁浦湖〈會稽前志湖在餘姚縣西北六十里。
一名白馬湖舊經夏侯先志云。
驛亭南有漁浦湖。
深處二丈
漢周舉白馬游而不出。
時人以爲地仙
白馬湖之名由此。
水經云。
漁浦湖中大獨小獨二山
唐貞元中置湖門三所
别於北門
置放水塘四百步。
魚田湖〈澧陽
澧州泰明村。
鶴問湖〈江州湖在州。
上三邑水。
白龍泉
過二石門
輿地紀勝一在德化縣西四十二里。
郡國陶侃微時喪母。
忽有二客來。
疑而追之。
變兩鶴冲天而去。
因名鶴問
{{雙行註文|湖。
蛇口湖〈江州上三邑水。
鶴問湖。
與高良等山水
蛇口湖。
〉鴨踏湖〈澧陽澧州安鄉縣南。〉
鷄鳴湖〈慈溪縣湖在金川鄉
昔又謂之仙鷄湖。
任侗修築今廢。
鷄啼湖〈長沙府湘陰縣。〉
狼跋湖〈岳州府湖在岳州府
華容縣西六十里。
〉鱸顧湖〈長沙府湘陰縣
魚流
湖〈澧陽湖在澧州
安鄉縣南。
〉烏冷湖〈鄱陽湖在鄱陽縣
象蹄湖〈武陵圖經湖形如象蹄
龍陽縣北。
鳳翎湖〈紹興府湖在上虞縣西南五十里。
鳥翎湖〈武昌府武昌縣南一百四十里。
鷄冠湖〈饒州府鄱陽縣
鷄頭湖〈臨川湖在臨川縣
〉𩸩口湖〈饒州府鄱陽縣
〉留龜湖郡縣沔陽州
玉沙縣東二十里。
〉唳鶴湖華亭縣縣南四十五里。
周迴五十六里。
松江府鶴湖詩。
洗蕩雲間路。
奫淪一水深。
月光露重
遥聽九皋音。
〉觀雁湖歸州興山縣南五十里。
玉虛洞
三秋之際。
凛如九冬
郡守奏其狀。
乃於洞之口。
置觀雁湖
李璧經行留題云。
溪作玉膏色。
洞如天琢成。
倩誰呼白鹿
將我上瑶京。〉
馬湖會稽湖在蕭山縣
〉飲馬湖武陵圖經桃源縣會瀼村。
周迴三里
馬希範征彭仕愁。
飲馬于此
〉落馬湖鳳陽圖志湖在宿遷縣
昔傳項羽墮馬此處。
故名爲落馬湖
〉老鸛湖〈山陽湖在城西周顯德中
世宗别開老鸛河
此其舊迹也。
〉猪戟湖〈澧陽湖在澧州
安鄕縣東北
〉蛟洋湖
延平湖在將樂縣南百一十里。
孤峯絶頂之上。
廣十五餘丈。
其深莫測。
水涌而出。
分流二溪
一入本縣將歸嶺下合石牌場溪。
一自崖谷下流寧化大陂合建泰溪。
竹洲而下
〉尾鵝湖饒州府鄱陽縣
高亭湖〈金陵湖在城東南三十里。
迴二十里。
漑田二十五頃。
丹陽記云。
王仲祖東南一十六里。
高亭湖。
周迴三十餘里。
〉顧亭湖〈輿地紀勝湖在華亭縣南三十五里。
舊經云。
黄門侍郎顧野王居此。
唐詢詩云。
平林大道
曾是野王居。
舊里風烟變。
荒源草樹踈。
〉族亭湖
鄱陽湖見九域餘干縣西北水路八十里。
王記云。
後漢張遐封族亭侯
以爲名。
死葬於此
有族亭村。
䢼亭湖〈南昌府豫章䢼亭湖。
圖經云。
新建縣北三百四十三里。
有神
在漢及三國時
分風上下
與人交語
欒巴爲豫章太守
遂不復靈。
湖北廬山
元祐間
秦少游嘗宿於湖邊寺惜竹軒
神女遺之以詩曰。
不知水宿分風浦。
何似秋眠竹軒
聞道文章天下
廬山對面可無言。
圖經載湖屬。
豫章故記之。
〉團亭湖〈太平寰宇記湖在舒州
桐城縣
與白石湖相連
縣南六十里。
湖水發源已具團亭水序。
湖中兩小山亭峻嶮
白石皎焉。
二水相連
遂爲團亭白石之號。
新亭湖〈紹興諸暨縣十里
〉寺後
湖〈四明寧波府
奉化州五里
〉舍背湖〈饒州府餘干縣
角子湖〈郡縣湖在沔陽州
玉沙縣八里
牌子湖〈廬江縣其港汉之有名者。
曰團林。
雙城
王城
曰唇港。
曰莞河。
水皆斷港
馬頭河。
可入牌子湖。
至盛家渡止。
韈子湖〈武昌府嘉魚縣南三十里。
鏡子湖〈紹興府諸暨縣西十里。〉
公元1172年
附子湖〈紹興餘姚縣北三十里。
周二十五里。
楊子湖〈紹興吳興縣北二十八里。
舟楫不通
吳興記云。
楊子湖出丹陽湖下。
邸閣水分合于苕水
以其繞楊子湖爲名也。
〉鄔子湖〈宋周益公大全壬辰五月癸未
過鄔子湖。
萬頃湖光似鏡平。
蜿蜒得得舟行
從來仕路風波惡。
却是江神世情
閣子湖〈郡縣岳州平江縣北。
瀕湖之人。
歲病霖潦
重屋衆居。
故曰閣子鎮。
因以名湖。
飯籮湖〈南豐南豐縣東五十里。
湖内有水。
其深十餘丈。
其水四季常清
〉飯匙湖〈臨川臨川縣
羹飯湖〈饒州府鄱陽縣
〉羹膾湖
〈古羅長沙府
湘陰縣北四十里。
斧頭湖〈武昌府江夏縣南一百五十里。
布袋湖〈饒州府鄱陽縣
〉網湖〈饒州府鄱陽縣
曲尺湖〈饒州府餘干縣
〉車網湖
饒州府一在鄱陽縣
一在餘干縣
車輪湖〈郡縣荆州府
枝江縣
明鏡湖輿地紀勝在宣州三十五里。
五頃
〉懸鍾湖〈武陵圖經武陵縣南。
渾深無底
有古槎。
青苔衣之。
水升降。
旱則鄉民曳動乃雨。
燒錢
湖〈武昌府嘉魚縣西南八十五里。
〉張金湖饒州府餘干縣
〉高車湖臨川臨川
{{雙行註文|縣。
射的湖〈紹興府山陰縣南。
仙人石室下。
潭深叵測
濯纓湖〈元一統濟南府珍珠泉西。
本名灰泉
甘露園記云。
中夜日中清泉
晨至夜分噴出灰。
積之成堆
鹹鹵不可飲。
今則清冷甘冽
與昔不同
元至正初
憲使希仁
濯纓三字
金鍾湖〈豫章南昌府
豐城縣西五十里。
天寳洞上。
故老云。
萬天師既入長安
武后崇之
問以道要
天師堅求還山
武后賜以金鍾王磬。
天師仙去
遺金玉磬湖中
至今金鍾湖。
〉金龜湖南豐南豐縣
五藏巖溪上游
其湖深没可五七尋。
湖中一石端伏。
宛然如龜。
首足略具。
遇旱乾浮露半出
人皆見之。
因號曰。
龜湖
金鷄湖紹興府諸暨縣三里
長沙府湘陰縣
金沙湖輿地紀勝在蘄州治中
金鮮湖〈臨安縣縣東五里
俗傳有龍。
其泉與獨山潭通
後因耕者飲牛滌器
而遷於獨山潭。
湖今蕪没
〉銅舡湖〈合涌縣志湖在古廉州西七十里。
方輿記云。
馬援南征
鑄銅舡五。
一留此湖。
四過海征林邑
交州九眞一湖
合浦四十里。
至陰雨日
百姓見有銅舡出水上。
又有一牛湖中
鷄酒爲祭。
便陪獲魚。
若不設此祀。
則漁得牛而已
銅鼓湖〈臨安縣縣南太平鄉
銅鼓山下。
夾山左右二湖
廣袤數丈。
一或涸。
其一雖亢旱不涸。
珍珠湖饒州府鄱陽縣
胭脂湖〈寳祐濡須西北十五里。
張演閘外。
今爲禁水
腰子湖〈饒州圖經餘干縣
〉父肚湖〈饒州府鄱陽縣
〉耳毛湖〈鳳陽府圖經靈璧縣
長腰湖〈饒州府鄱陽縣
〉陀背
湖〈饒州府鄱陽縣
笑面湖〈蘇州府吳江
平頭湖〈饒州府餘干縣
〉灣
頭湖〈臨川臨川縣
〉坦頭湖〈饒州府餘干縣
〉鎮頭湖〈郡縣荆州府
枝江
{{雙行註文|縣。
順頭湖〈長沙府長沙縣
饒州府餘干縣
縮頭湖〈輿地紀勝繫年録云。
紹興初
張榮通州
地勢不利
引舟縮頭湖。
水寨以守。
〉碩項湖〈淮安府沐陽縣東九十里。
東西闊四十里。
南北長八十里。
安東縣海州
分湖三之一爲界。
輿地要覧云。
秦時童謡曰。
城門有血。
城當陷没
後有殺犬以血塗門。
見便走。
水至城陷
今俗呼爲大湖。〉
澁口湖〈池州東流縣南三十里。
源出禾城山
北流二十里入湖。
三里大江
其灘口淺澀。
因名焉。
〉腦口
湖〈武陵圖經武陵縣
澧陽分界
五丈湖〈郡縣壽昌乘。
武昌府東八里
舊曰。
南湖太平御覧
武昌記曰。
長湖通江
境有水。
則涸。
于時靡所産植
陶侃作堤以遏水
由是水常不竭。
因取琅琊隔湖。
魚菱以箸。
湖内。
菱甚甘美
異於他處所産。
鮒魚長三尺。
永嘉初頽破。
太守褚隽之修復
尋又杇壞。
魚菱不復蕃息矣。
臧質敗走南湖
自蔽
即此湖也。
水經注云。
江東得五丈口。
五丈之名。
古也
今湖有小磁之目。
水經注
又得次浦者是。
〉五重湖武昌府嘉魚縣東北八十里。
五葉
〈元一統江陵縣
荆南云。
湖側有土人張被五葉同居
以爲名。
江陵云。
監利亦有五葉湖。
五升湖〈臨川臨川縣
〉五碧湖饒州府餘干縣
〉五塘湖〈郡縣武昌府
咸寧縣北一里。
五步
湖〈無錫其湖去州東北七里
天授東西二十里。
南北一十里。
南徐記云。
五湖源濁而流清。
溉田百餘頃。
或云。
即陶榖所隱之處。
梁載十道四蕃云。
漢末錢塘縣陶榖有道藝。
隱居五部湖。
時大旱蝗。
太守印綬請爲無錫
榖退而嘆曰。
郡界有災。
安得懷道不救之。
到城修六事
弭災之術。
三日雨。
盡死
榖乃遁去。
今此湖皆塞爲良田
惟所經之道稱五步塘。
今之塘所即其地。
五瀉湖〈大德毗陵郡治東北一百四里無錫
北一十四里。
發源上湖
北經江陰晉陵兩界
以入大江
七里湖武陵圖經其湖在桃源縣七里村
産菱有異味
楚平王嘗采以餉秦。
旁有采菱城
有采菱亭。
武陵沈林子
郭亮之子七里澗。
其所也。
語在采菱城條。
沈約輿地勝離軍城日十七里。
三角湖〈淮安府清河縣
三角湖。
去縣西北八里
東西一里半。
南北七里
〉三
姑湖〈葆光録詳山。
在海中。
有廟。
神傳隋煬帝
山高峻。
内有三湖
石曰三姑
菱芡鳬鷹鴛鴦類志有。
三岡
湖〈金陵城東六十四里。
周迴一十里。
溉田八十頃。
地有三岡
俯臨湖側因名。
三城湖〈金陵其湖在城西南七十三里。
周一十五里。
中有三小城。
因以名之。
三塔湖〈溧陽一名梁成湖
在縣西七十里。
周十八里。
西南昇平相接
張舍人孝祥詩。
湖頭三日風。
樂府
問訊湖邊春色
皆指此。
三陽湖沔陽州在州之西五里
方輿勝覧云。
束曰朝陽
南曰南陽
北曰水陽
故曰三陽
三義湖〈紹興其湖在諸暨縣東北五十里。
三臺湖〈德安府應城縣西南四十五里。
三塘湖〈古羅湖在湘陰縣南四十里。
九鯉湖〈筒陽其湖在興化縣西南四十里。
舊經云。
兩石之間。
石底徑兩里許
平逺如削。
上下三漈。
源流甚逺。
水時彌漫乎其上。
有石如烟突。
匯流其中
跑跑汹汹潴爲湖。
深不可測
奔流下漈。
萬仞之壑。
爲魚龍蛟螭之宅。
水落石出
其石有似枅昔。
似窪者。
似臼者。
大者又如鼎鑊不可數計
一穴
兩竅並立其中
相關通。
又於衆竅中。
迂回虬曲
泉脉亦相流屬。
雖不雨。
水亦不涸。
歲旱有禱。
溪南隱隱然若有聲。
一日不止
乃雨驗也。
有何兄弟九人於此煉丹
丹成九鯉仙去
初不知年代
棋枰藥爐丹竈尚存有臺曰湖光
下瞰湖。
王君實臞軒集題九鯉湖
湖游洋勝境也。
九龍仙人丹竈
至今存焉。
舊傳有巨鰲隱其中
仙人蟬蜕幾經年。
山水勝處依然
長驅九龍雷電
高跨九鯉升雲烟。
武夷九曲幻相
靈砂九轉成丹鉛。
黄鷄白犬得一舐。
翩翩高舉紅輪邊。
我家去此可三舍。
欲識仙竈無因緣。
朅來乞取方匕劑。
要使凡骨立能仙。
群仙駢頭顧我語。
笑指巨鰲在深淵
覓丹他日未晚
且與一釣六鰲連。
劉後村九鯉湖凡是龍居處。
皆難敵此泉。
下窮源至海。
上有穴通天
小派猶成瀑。
低峯亦起煙莫疑乘鯉事。
能住即能仙。
〉四龍湖〈元一統湖州府
安吉縣二里
曰四龍湖有灌溉之利。
四龍
鴿飛起。
烟雲鬱然
化爲四龍而去。
因爲湖名。
四望湖〈太平寰宇記其湖在濟南府
歷城縣西二百步。
水分流入縣城街中
孝感水合流。
州城西去四泉合流
四角湖〈紹興府其湖在上虞縣西南五十里。
四溪湖〈臨川臨川縣。〉
金湖沔陽州在州之南一百五十里。
紹興餘姚縣西北六十里。
周十五里。
西有土門
千頭
天臺臨海縣南二十五里。
唐黄巢亂寇。
黨遍江浙
有支姓盧姓者。
里人賊死戰。
一夕手刃千級
棄于湖水
故名。
千里
公元1143年
溧陽在縣東南十五里。
晉書陸機
千里蒓羹
下鹽豉。
南史沈文季
千里蒓羹
關魯衛。
皆指此地也。
至今産羹
俗呼千里渰。
古縣相連
或說千。
當作芊。
未當作末。
千末皆省文也。
下即秣陵
大抵縣境
多且肥美
歲蓄可以致逺。
千人湖〈太平寰宇記在泰州興化縣東北一百二十里。
故老
隋末有千餘人避難於此
得見太平
因號千人湖
凡有入湖在邑界。
萬歲湖〈鳳陽府圖志其湖在天長縣西三里
宋太祖楊州
駐蹕其地。
縣人迎迓
萬歲
故名。
太平寰宇云在城西二里
方圓三十里。
周世宗駐蹕于此
因山呼。
以爲名馬
南豐其湖在州東門一里易名曰蔓翠。
萬安湖〈宋張舜民郴行録壬辰次虹縣當爲紅。
漢書所謂紅陽侯立是也
訛而不改。
遂謂虹城。
北有湖水廣袤十里
蒲魚之饒。
周給鄰境
煬帝江都
賜名萬安湖。
比晚與辛大觀
以小舟游定林寺後。
遥絶湖心
十里至小洲。
民居三兩家。
鷄犬籬落
四面渺茫
過江渚既歸。
都監蘇育供奉
郴州土風
泗州宋朱弁
字少章
紹興十三年
中奉
使回。
送伴至虹縣
以舟入萬安湖。
有詩二首
萬頃玻璃一葉船。
衝蘆曳藻入蒼烟
雲中六閏食無魚
清夜時時夢斫鱸。
離汶未逾千里道。
度淮先泛萬家湖。
〉百萬湖〈廬州府其湖在無爲縣二里
明逺樓之下。
舊志曰。
明逺樓楚澤門上
群山觀相接下臨百萬湖。
王公亦曰。
漕臺之下。
湖名百萬。
地接兩州
和州也。
故滿雜端
城外湖光百萬頃。
城頭軒檻湖開
可以想其近在目睫矣。
數十年前。
歲以旱告。
始有築圩爲田於其中者。
積漸苴塞。
竟成阡陌
并其名没焉。
舊志所以不書。
今問之土人
乃僅指上三溪三溪接連
泥汊楠江等水㵿蘆蕩以爲湖。
其意蓋諱近城湖面之爲田。
官司講行開掘
則有不便者。
嘗以北山紀事攷之。
紀事
無爲西南三面平陸
唯東一面臨河
河之外則大澤古名百萬湖。
言其廣闊不可以頃計也。
瞻望建康太平池和四郡
如在目前
自來潴水未聞以爲田也。
近歲苦旱
澤多乾涸愚民遂築圩瞏之。
而田其中
向遇水旱
澤中菱藕蒲蘆
饑民取之可以充食。
今既爲田。
不可復得。
向年城下水滿
舟舡取直以行。
通達無礙
設有緩急
易於逃竄
河流灣曲倉卒奪走
衆舟相遇
必至縻辟。
潴水無其地。
每歲梅潦不得時泄。
古來諸圩去河逺者。
徃徃潰决不可捍禦。
良田萬數
悉爲深淵
其爲民害反不淺也。
令人感慨
田爲制司屯耕
非獨民不欲開。
官亦難之。
若論大計所關。
當有勇於任責者矣。
寳祐濡須王作百萬湖詩二首
臺下瀰漫百萬湖。
叢生萑葦菰蒲
自從作民田後。
每遇凶年一物無。
農人今歲施功
漫撒田中自豐
極目黄雲無際限。
只將晴色望天公
百頃湖〈成都府相傳唐人所鑿。
周圍三四里。
百花湖洛陽名園記湖圍。
在唐爲裴晉公園圍中有湖。
湖中有洲。
百花湖
九尾湖〈元一統在折鄉縣西南七十里。
雙女
〈無一統其湖在東管縣東南一百里。
圖經
岡山雙女陷湖。
歲月綿邈
每至晴霽
湘中雙鯉長丈餘。
雙棋
公元744年
紹興其湖在上虞縣西南五十里。
半湯湖〈酉陽雜俎句容吳瀆塘。
湖水半冷半熱
可以瀹鷄。
皆有魚。
魚交入輙死。
景定建康曰。
半湯湖。
所引輿地
南徐州記。
上大略皆同。
即今上元湯泉也。
又按金陵曰。
湯泉有二。
一在上元湯山僧寺
人多徃浴。
一近下蜀鎮
東陽温泉數壑。
地僻人少知之地屬句容
東錢湖四明其湖在鄞縣東鄉二十五里。
一名萬金湖
以其爲利重也。
唐天寳三年
縣。
陸南金開廣之。
屢經浚治
周回八十里。
受七十二溪之流
四岸堰凡七。
曰錢堰。
大堰
莫支堰。
高湫堰。
栗木堰。
平水堰。
梅湖堰。
水入則蓄。
不時而啓閘而放。
鄞縣定海七鄉之田。
資其灌溉
茭葑芡。
滋蔓不除。
湖輙堙塞
宋淳熙間
請于朝大浚之
嘉定間
提刑程覃攝守
緡錢田收租。
歲給濬治之費。
寳慶間
尚書胡矩守郡。
請于朝得度百道
米壹萬五千石。
濬之
猶懼其無以繼也。
奏以羸錢增置田畆
翔鳳鄉長主之。
漁户五百人四隅
歲給榖六石。
茭葑之生則絶其種自此凡十六年不舉湖之政。
淳祐壬寅
郡守陳塏
歲稔農隙
行賞之策。
不差兵。
調夫
舟大小。
多寡
聽其求售
給錢
各有攸司。
國朝大德間
勢家有以湖爲淺淀
請以田若干入官租者。
都水田分司追斷復爲湖。
延祐新
所謂欲塞錢湖
此其漸也。
至正間。
鄉民有司舉行淘湖。
七鄉有田食利之家。
分畆步高摽撥湖葑
田多闊狹浚之
塘岸
然宿沉。
次年復生
有司行爲具文爾。
近年重。
嘉澤廟有濯靈之異。
茭葑向春不泛。
蘆生之者鮮。
未足恃也。
大旱之年放水
湖下一舉而涸。
固知其積淤年乆
蓄水至淺。
果鄉河道又皆淺澀
舊稱一湖之水可滿三河半。
今僅及一河而竭。
是可憂也。
職守者。
不謹啓閉碶閘
傍湖土霸。
通同漁户
每於水溢之時。
乘時射利
私自開閘網魚。
泄水無度
沿江堰壩。
失修理。
日夜傾注于江。
防旱之策果安在哉。
農事正官所宜究心者。
觀於古今之盡其職者幾人焉。
寧波府東錢湖
縣東二十五里。
一名萬金湖
以其爲利重也。
在唐曰。
西湖
鄮縣未徙時。
湖在縣治之西也。
天寳三年
縣令陸南金開廣之。
宋屢濬治
周迴八十里。
受七十二溪之流
四岸七堰
曰錢堰。
大堰
曰莫枝堰。
曰高湫堰。
栗木堰。
平湖堰。
梅湖堰。
水入則蓄。
不時則啓閘而放之。
鄞定海七鄉之田。
資其灌溉
茭葑蒲荷芡。
滋漫不除。
湖輙堙塞
淳熙四年
魏王鎮州
請于朝大浚之
是年二月七日
尚書省箚子
魏王
明州被山帶海
山高於田
田高於海。
水有所泄。
每歲不苦水
苦旱
前古因山形有合處
築爲長短塘受澗谷之水。
七十有二號
東錢湖亦號萬金湖
唐天寳中陸南金
益浚而廣之。
其長八十里。
灌田一百萬餘頃。
至天禧中
守臣李夷庚
因舊廢址
增築堅固
自此七鄉之民。
雖甚旱而無凶年憂。
慶曆八年
縣令王安石重浚湖界。
嘉祐中始置碶閘
至治九年
修六堤。
陸南金李夷庚之祠於堤旁。
歲火廢壞
至紹興十六年
邑民懷思舊德
修祠宇。
神像
皆有遺迹
碑刻可攷。
惟是自治平元年至今有餘年。
湖寖湮廢
生之。
至二萬餘畆。
潴水不多。
舊年於湖内取水灌田畆
一歲三次
今止放得一次。
不能遍及
郡人病之。
乾道五年
守臣張津。
乞開菱得㫖依奏。
趙伯圭其後
知縣楊布量步畆。
徒庸
用錢一十六萬五千八十八貫。
米二萬七千六伯四十八石。
工役至大。
費用不貲
以故中輟
皆有案牘可攷。
自臣到任
恭承前後所降詔書㫖揮
具修水利
今年四月據知鄞縣事佑拾。
乞開東湖長吏莫濟
司馬陳延年
祝其址。
詢訪湖邊父老
以及士大夫
以爲當開。
遂委官量畆步實數
具奏以聞。
在法農田水利
并以食利衆户
共力修治
合是民聞出財
陛下聖慈愛念黎庶
爲之出内帑會子五萬貫。
義倉米一萬石。
仰體聖意
凡用竹木支稿賞般運茭葑
并用本州錢以佐其貲。
緣其地界闊逺
分作四隅
差官董役
選擇土人有心力者。
相與辦集
令莫陳延年徃來監視
計開二萬一千二百一十三畆三角一十六步。
至十月三十日已遂畢事
般運已開茭葑
增廣塘岸或積在山坳
更須月餘方得净盡
民間見百餘年積弊
一日掃除
無不引手加額
稱頌聖德
臣亦欣快抃蹈
良自慶幸
本州官吏
長吏莫濟
司馬陳延年
已蒙聖恩除職外。
其餘提督以下有勞效。
欲乞睿㫖
許臣開具保奏推賞
庶幾爲民興利之官
有所激勸
奏聞十二月十三日三省奉聖㫖依奏。
臣今開具下項。
保明是寬。
伏候聖㫖
二月七日奉㫖
姚祐三年磨勘
公亮
潘果卿。
錢蔤。
林泌。
司馬望
顧仁陞。
顧仁俊。
并减一年磨勘
許常和。
仁智
顧仁興。
觀禮
明州於今各人户下納官物内。
量與减免
允迪
周薇
許賢。
本州錢内。
犒設一次
當時所除茭葑
未出湖堤
既復填淤
嘉定七年
提刑程覃攝守
緍錢田收租。
歲給濬治之費。
朝廷許其盡復舊址。
札子切見慶元爲郡。
瀕海近江。
無陂塘。
全仗東錢湖
廣德湖
山水灌溉田畆
廣德湖乆矣成田。
水軍不敢復議
它山之水漲
則般堰入江。
餘悉分入枝港。
通舟蔭田
每歲四季
須當淘沙閘淤能無礙。
所用和雇人夫一歲當一百貫文。
本府見行用錢一千二百餘貫
置田四十畆。
鄉官收掌
縣丞提督
遞年雇夫之用。
更不擾民
惟有東錢湖民利甚博。
湖面闊約十萬畆。
灌田一百萬餘頃。
爾後茭葑湮塞
向者郡守控告朝廷
陳乞錢一十六萬有餘貫
米二萬七千有餘石。
雇役民夫開浚茭葑
未蒙允可。
魏王慶元曰。
復行申奏
蒙㫖出内帑五萬緍錢
倉米一萬石。
本府官民户有田之家。
出人器具
差撥水軍同共
積於湖中
候有水方行般載。
暨有水之時。
欺罔官司
復行平攤在湖。
費錢米。
無補纖毫
其時茭葑尚少
今乃不然
民間茭葑之漲塞。
並皆計屬請佃。
或恃强侵占已業
種荷裹田。
今則湖中之水。
通舟如綫。
夏初缺雨
盡開湖閘。
灌田無多
幸而朝廷祈禱即應。
得一熟。
士庶陳述利害
通判親徃相視
委實湮塞
若欲科率民户有田之家。
畆頭出錢
搔擾尤甚
復差水軍
非徒無補水利
且妨教閲
區區管見
不可速效
當磨以歲月
合置田一千畆。
每畆常熟價直三十二
官會計錢三萬二千
歲得榖二千四百餘石。
義倉例。
輪委近鄉等户物力最高者掌管
分在近湖寺安頓
每歲農隙之時。
民間剖取淤
計舡之小大
論取近里數。
多寡
立爲定則
酬以榖子
一年會計可以運二萬餘船。
若能去二萬餘舡
則可潴二萬餘舡水。
年年開濬
水利日廣
十數之後
必可復見舊湖基址
諸鄉之田。
雖旱無憂
若或坐視
不早爲之計。
它時慶元之田。
既無水利可恃。
則與仰天小田等耳。
利害曉然
不敢
備員攝郡。
撙節浮用
徑備上頃三萬二千緍。
責付等户。
一面置田條畫規式
置立版榜。
其間除月波寺。
隱學寺。
嘉澤廟。
錢堰。
四處
舊有荷池
許留栽種
見委丞縣置樁釘立界。
存留外。
餘外盗種强占
或有已裏成田。
並合開掘
仍前盗種强占
不以官民户。
追治監賞。
切慮所立規模
今年置田。
來年收榖。
農隙興工
後年田家方得其利。
如是來年缺雨
農家豈不利害
今再備錢三千餘緍。
糴榖二千餘石。
一面收買淤篈。
庶幾向後可以仿此施行
事大體重
若非朝廷力賜主盟
它日必有復萌侵占者。
妄行陳乞更改
伏望特賜敷奏
行下本府
常切遵守
不許妄特上件榖子
别有移用
如違許民越訴
照。
常平條法施行
伏候指揮
九月十九日奉㫖依所申事理施行
月波寺。
隱學寺。
嘉澤廟。
錢堰。
四處荷池
亦仰一體盡行開掘
出榜禁戢
今後不許復有侵占
如或違戾
本府追人振勸。
情犯申尚書省内。
命官取㫖鎸責
官民户。
重作施行
而後有司奉行不䖍
田租浸移他用。
湖益湮。
寳慶二年尚書胡桀守郡。
請于朝。
得度百道
米一萬五千石又濬之
札子見奉郡。
負郭膏腴
連亘阡陌
劭農之政。
急水利。
鄞縣七鄉
歲不告旱。
所資以爲溉之利者。
東錢湖
湖面闊十萬畆。
周廻八十里。
受七十二溪之水。
所歸
水盛可潴。
乾則放。
凡湖下之田受灌溉者。
百萬餘頃。
年來茭葑障塞
官司失於開淘
以致水面日狹。
積水浸少。
今年春夏之交。
偶闕雨澤
鄞縣常從事前去開閘放水下田
據稱止放一二板。
湖水所存已無幾。
因循度日
不行經理
深慮浸致湮淤。
坐失水利
委涉未便
契勘昨來提刑程覃來攝府事。
創立聞湖一局
撥府三萬二千緡。
欲買田一千畆。
歲收租榖貳千四百餘石。
募民歲取茭葑二萬船。
可添潴水二萬舡。
遲以數十年。
東湖
可以畫去。
自置之後
有司坐視
不曾舉行
已買之田。
歲收租榖。
未免應副修路之用。
未買之錢。
見樁留于庫。
不曾田。
湖面茭葑
日生月長。
無有窮已
根株滋蔓
日吞水面
昨因士民有請
躬親前徃
相視
繼委通判蔡奉議
重行檢踏
蔡奉議申
五月二十六日
躬親前去
是日自錢堰拏舟
先登靈山一覧
盡見積充塞
殆十之八九。
上水下水梅湖三節租存水面既已大略
迺亟易舟前邁。
舟人以竿刺水。
步步攷驗根株之下。
虛實相半
深渺處。
不過數尺。
積歲火。
勢雖浮上。
根實附下
其間又雜茭葦彼此麗屬
重以蒲之類。
生生無窮
異類同黨
其近山岸處。
積湮更甚。
亦有因而爲塍。
漸成畎畆者。
詢問父老
讅訂事宜
皆云東湖自魏臨鎮之時。
申請浚治一次
今逾四十年。
有司未嘗遇而間焉。
失今不治
加以數年。
茭葑根盤。
不可入。
重施人力
亦終無補。
會稽鑒湖
蓋可監也。
倘蒙有司中讀聞濬。
則湖下兩縣田業
可以歲享灌溉之澤。
湖上四望漁户
可以日獲錙銖之利。
號令一出
其誰不然
魏王開湖之始。
兼資民兵
功具舉於未裏。
故事立就。
其役有司非不念此。
而廢於鹵莽
或牽於事力
或生挸不治
或麤舉無益
因循積累
至於今極矣。
至於所用日時
必雖於農事之隙。
八九月之交。
水勢稍退。
興工并手
民有餘力。
官無峻期。
或仲或縮。
惟吾所命。
實爲至便。
條具用工次第下頃。
一今開濬東湖以興水利勢。
須先去茭葑
併。
根株
然後放乾湖水
以去淤泥
庶幾開濬既深。
潴水澤。
工役頗大。
木易輕舉
今當以序而爲之。
然後水軍
則用生券。
募民夫。
則用雇直
契勘作來魏王閶湖。
錢米不給
頗有擾民
要當斟酌
使公私俱便。
乃爲至計
擬於八九月間
先用水軍人船。
事去菱
然後十月内募湖下有田之家。
出工夫人力以肋有司
庶事可以辦集
一契昨來魏王開湖。
規畫未遂盡善
頗有遺恨
所開茭葑積於湖傍。
候有水用船運去。
洎至水生
用人船般運。
乃多爲欺罔
茭葑平攤湖中
復至湮塞水面
貲錢米。
無補織毫。
今者用工不。
可又蹈前轍然湖際四山
少有可積去處
即用般運
尤爲重貲衆。
議今當聚茭葑於泥築爲一堤
可以盡除茭葑根株
可以便民之徃來。
昨者衆議欲自月波寺築至二靈山
横絶渡湖。
延袤八百餘丈。
功役尤大不可
今者之議。
欲自邵家山築至楊家山頭三四百丈。
工役减半
可以舉行
東湖植荷民。
徼利所至
皆是未免少水。
或者乃持可養水之說。
而不受淤泥
曾不知水淺則盛。
水深蓑。
理之必然
所易曉者。
昨程提則賞中請。
不許民户種荷
已蒙朝廷行下
盡令屏除
今未十年
荷蕩已占三之一。
茭葑因占三之一。
今若濬湖。
勢須盡行屏去
自後不許種植荷蓮
朝廷檢會
已降㫖揮施行
如或違犯
許人陳首
追人根勘情犯尚書省内。
命官取㫖重作施行
一今濬湖。
必當放水
先須修整諸處碶閘
運河之水。
以入于江。
然後東湖之水。
以入于河。
河水潴蓄稍多。
庶幾湖田之民。
來春不失漑之利。
右仲開湖事條在前
本府除已置開湖苟。
通判蔡奉議範。
提督官外。
朝廷給降度牒一百道。
支撥常平義倉米二萬石。
下本府添貼開浚東湖支費
東湖盡圖内已貼說築堤之路。
前此不同
并於風水無妨
謹具尚書省
伏候㫖揮
九月二十一日奉㫖並依所
浙東提舉司常平義倉米内。
支撥一萬五百石。
及令封樁
支撥度牒一百道付本府
每道作八百文變賞。
並充閣湖使用
如法開濬
大流通。
毋致積泥。
再有湮塞
仍仰本府常切覺察
嚴立賞榜今後如有官民户寺。
觀復侵占
種植荷蓮
戾之人。
許人陳告
即仰將犯人送獄根勘
情節尚書省
命官㫖揮重行鎸點。
人定决配
仍具已間掘次第
用工役錢米賬狀
并下提領封樁庫所。
浙東提舉司
各證應施行
十月水軍番上迭休。
且募七鄉食水利者助役。
給劵食。
祁寒輟工。
明年春夏之交。
再舉
不使妨耕。
不使妨閲。
漁户徐畢之。
十月七日告成
詔勞功有荖。
提督通判蔡範
特與升擢
差遣
一次總管韓宗元。
特令再任路分
純仁特减三年磨勘准備
將孫茂。
王戩
特轉一資
白身
王茂
特與補守闕進勇副尉
紹定元年正月十八日省札
尚書猶懼其無以繼也。
奏以嬴錢二萬八千三百四十七緡有奇
增置田畆
合舊殻碩。
俾嬴三千。
翔鳳鄉長泳之主之。
分溓户五百人四隅
歲給榖六石。
茭葑之生。
則絶其種。
立管隅一人
管隊二十人以轄之。
縣丞以時督察
有㫖悉如請。
仍命提舉常平司董其事。
陶山烟波館。
天鏡亭。
郡人寳文閣學士史彌堅記。
自此不薙者十六年。
幾無湖矣。
淳祐壬寅冬制守陳嵦。
稔歲農隙
命制翰林元晉
僉判石孝。
廣行冪之策。
不差兵。
調夫
舟大小。
多寡
聴其求售
給錢
各有司存
初至數百人
已而掉舟裹糧至者日千餘
可見逺近樂趨向也。
淘湖所收。
率以佐郡家支遣。
至此方全爲淘湖之用。
紹興五年
明州守臣李光奏。
明越湖專溉農田慶曆中
始有盗湖田者
三司使切責漕臣
立法禁。
宣和以來
王仲薿守越。
樓异守明。
創爲應奉
始廢湖爲田。
自是歲有水旱之患。
廢罷
盡復爲湖。
江東西之圩田
秀之圍田
皆當講究興復
詔逐路轉運司
相度聞奏
乾道五年
守臣張津言。
東錢湖容受七十二溪。
方圓廣闊八百頃。
傍山爲固
叠石爲塘八十里。
唐天寳三年
縣令陸南金開廣之。
國朝天禧元年
郡守李夷庚修之
中有四閘七堰
凡遇旱涸。
開閘放水
溉田五十萬畆。
比因豪民湖塘淺岸。
漸次包占種植菱荷
障塞湖水
紹興十八年
雖曾檢舉約束
盡罷請佃
歲乆根蔓延。
滲塞水脉
致妨蓄水
塘岸間有低塌處。
若不淘濬修築
不惟寖失水利
兼恐塘埂。
相繼摧毁
農隙
趁時開鑿
因得土修治埂岸。
實爲兩便從之。
杜國英詩東錢湖
地匯東南秀氣多。
水涵一碧星河
迢迢山勢霞嶼
淡淡烟光月波
十八里來平似鏡。
兩三舡去小於梭。
當時不立庸田法。
幾作農疇種稻禾。
東田湖〈澧陽澧州安鄉縣東長壽村
東泉湖〈紹興餘姚縣南一十五里。
十畆
東灣湖〈臨川臨川縣
東亭湖〈桐汭朝陽門外三十里。
祠山顯應集。
王始長興縣靈鄉
陰兵通流
欲抵廣德縣東。
長興刹溪鑿河。
俗呼爲聖瀆。
仍於岸側先開一浴兵池。
方三十餘畆。
尋廣聖瀆之岸。
迤𨓦而西。
志欲通津廣德
復於後村畢宅。
小山之上。
楓木之側爲挂鼓壇。
鳴鼓則餉至。
未遂而遁於横山
今聖瀆之河。
涸爲民田
歲富倉箱
其利尤慱。
浴兵之池爲東亭湖。
灌溉濱湖之田僅萬頃
菱蓮
間歲不種而生。
至於挂鼓壇。
不敢栖。
不敢聚。
宋喻良能詩過東亭湖。
藍輿詰旦東亭
日出烟銷十里平。
翠袖舞風菰葉舉。
紅妝照水
恨無釣艇浮深碧。
賴有吟毫曉晴
歸對老人勝賞
從今不數鑒湖清。
東臺
公元1362年
湖〈郡縣德安府
雲夢縣西北一十五里。
〉東網湖〈饒州府鄱陽縣
〉東賀湖〈紹興諸暨縣九里
東索湖〈饒州府鄱陽縣
東西湖鳳陽府圖經鳳陽縣北。
饒州府鄱陽縣
郡國常州晉陵縣東
上湖大陂。
陂吏丁初曾訟陂。
一少婦人青衣呼之
初懼疾走顧視
婦人自投陂水中。
即是一大獺。
驗其衣乃芰製耳。
西景湖〈紹興諸暨縣五里
西溪湖〈紹興府上虞縣西南五里
古有堤岸七里
又名七里湖
上受三十六溪澗之水。
東置一閘
開三徑
泄水灌溉本縣三鄉之田。
包納湖面水利
起賦至重。
元劉仁本西溪題咏序。
西溪湖當虞邑西南鄱。
環堤以里計之。
蓋四十有五焉。
水利之奪於豪者既復。
田賦輕重偏負者既適均
溝塍埧閘。
與夫矩度防範者。
既周以宻。
余嘗爲紀澤亭。
以著民情忻懌不忘矣。
至正二十有二年春正月
鄉老有章志安
若干人。
持繪帙踵門而告曰。
西溪湖之利病
殆將百年弗治
一旦參政方公檄韓尹上下詢謀
悉心匡濟
俾吾農民利其利而樂其樂。
有如記言而耕。
於斯
而斂。
於斯者。
不徒感嘆而已
蓋即吾溪湖勝景有入焉。
放翁陸先生
標題之。
今將極其想像
擬諸形容
諸情辭。
見諸謳咏
使有引攷
猶睹河洛而思禹功也。
敢請序諸卷首
按圖湖之東阻
長者山。
山麓新作祠堂
旁爲澤亭。
仙人魏伯陽
金罍井在山後
湖光晴嵐
氤氲轇轕
相爲盪摩
然以水之朝會於此
築版閘時其潘泄。
西陲則瑞山屏遏。
回巒叠巘
夕曛返照
蔚乎紫翠
南爲周嵒。
雄踞獅子狀。
秋月揚輝
倒影浮光
涌躍金璧
又南則坤峯特出
嚴冬積雪
圭璋交炫。
融入湖間。
澤瑩潭潔。
自西而北。
匯塘巨浸
水源春發
揚波激浪
散入溝塍
以灌以溉。
鳬鷖翔集
鱗鰭
藻荇蒲菰
菁菁斾斾
又防其淫溢
更别爲石閘以限之。
湖心培塿
委曲蛇蜒
斷堤連橋
烟柳濯濯
春和可掏。
凡此四時之景不同
而皆足爲湖之助也。
至若樵唱咿嗚
牛羊蒸薪
出没雙溪之上。
漁歌欸乃
鳴榔徃來于任剡兩涇。
十二里塘之滸。
其樂槩無盡也。
噫。
徃者湖墮爲阱。
而民受其害。
兹當擾攘艱阻之際。
而能披蒙薙蠹。
均田薄斂
克集庸功
先憂其憂。
而樂其樂。
特貽永乆
若然者。
人人喜聞而飫道。
故嘉其請而爲之
且以勵於後之長牧焉。
童氏家業儒。
七世溪湖上。
始終湖事。
孚信於其鄉人者也。
宋張偘拙軒西溪湖。
杭州西湖天下無。
重樓複閣成畫圖。
中宵與客買舟去。
千金間亦呼名妹。
自言此有眞樂。
月明星稀飛林烏。
珍殽㫖酒樽俎
水精之鱗盤横鋪。
陰鼎暗中去。
事業泯泯𥿄上拘。
蘇仙郡情甚適。
君復山身頗臞。
英風既徃可作
踪迹勝槩生荒
空留濃收淡抹句思士乆泥反長吁
金罍溪名西湖
我來適當之初。
萬荷叠叠風捲翠。
山隱依梳。
岸頭有亭翼然立。
明秀拱挹美且都。
名園花卉靈運
古洞深逺仙姑
月當下弦開鏡
高燒銀燭冰壺
不見
水利及人居第一。
爲壑勿學臼圭術。
元劉仁本詩過上虞西溪二首
千頃湖田百頃陂。
波光山色水相依。
蒼烟釣艇漁歌起。
野水人家燕子飛。
培塿蜿蜒不斷
池塘楊柳緑成團。
數聲牧笛雙溪外。
熟路牛羊夕暉
湖田漠漠上虞鄉。
蕩陂塍復舊疆。
九十九溝水滿
一重一掩岸花香。
山禽布榖東作
泥馬移秧過别莊
慚愧省耕非我地。
遲歸猶坐野人航。
西港湖〈沔陽州州之東南九十五里。
〉西
泉湖〈紹興餘姚縣西南一十五里。
七里
西陵湖〈輿地紀勝蕭山縣西十三里。
後易西興
謝惠連西陵遇風康樂詩。
東坡有爲鍾鼓西興之句。
西城湖〈溧水永豐西城湖。
逺山淡煙雲中
霏微小雨晴空
湖波不動鏡湖碧藕柄入鮮紅
拏舟直過苕花裏
屬玉驚眠飛起
忽看茅屋柳灣
牧子騎牛渡灘水。
西洋
饒州府鄱陽縣
西堡湖〈武昌府嘉魚縣五里
西湖武昌府武昌縣東七十里。〉
西臺湖〈郡縣德安府
雲夢縣之黄城村
〉西宗湖〈饒州府鄱陽縣
西干
金陵城東五十里。
五里
溉田五十頃。
長樂崑侖墩之西。
有村曰西干
其側有湖因名。
西施湖〈紹興諸暨縣北四十里。
〉南碕湖〈桐汭建平縣西南四十里。
廣袤百餘里。
廣德建平之水皆匯焉。
丹陽蕪湖
達於大江
九域作南碕湖。
俗呼爲南湖
南塘湖〈紹興府上虞縣西北一十二里。
南霸湖〈永豐縣東五十里。
廣二十餘畆。
〉南壟湖〈臨川臨川縣
〉南汊湖〈饒州府鄱陽縣
〉南葉湖〈饒州府鄱陽縣
南上湖〈臨安溪南五里
塘高一丈四尺
上下各廣二丈五尺
周迴三十二里二十八步。
下湖相接。〉
公元173年
南下湖〈臨安溪南舊縣西二里六十五步。
塘高一丈四尺
上廣一丈五尺
下廣二丈五尺
周迴三十四里一百八十一步。
舊志云按輿地
後漢熹平二年
縣令陳渾修堤防開湖。
灌溉縣境公私田一千餘頃。
所利七千餘户。
歲乆塘圯。
唐寳曆中
縣令歸珧重修
百姓祠之。
立石爲記。
舊有歸府君是也
地理亦云。
餘杭五里上湖
西二里下湖
歸珧餘杭
甬道西北大路
高廣徑直百餘里。
行旅山水之患。
宋朝以來
縣令主簿并以管幹塘岸入銜
任滿無損有賞
隨時修築
熙寧中
水衝激。
其岸漸低。
紹興中
縣令李元弼
率民築高三尺
州又差捍江兵士
及濠寨官助之。
塘漏則以藁爲箔捍護
得免者屢矣。
南湖之塞。
最爲本邑利害
父老傳云。
慶曆以前歲調夫開湖。
其後不復修治
遂致湮塞
南湖南嶽廟之側。
有石櫺橋。
五畆二處
陳王遺迹父老云。
昔湖深水低。
則引兩湖之水。
由此入安樂鄉
其塍上下各闊丈餘。
後湖湮塞
欽德招德兩鄉之民。
侵湖成田。
梅月連雨
必苦大浸
欲其快於流泄
於是塍與橋毁弗修。
宣和中
知縣江帙。
躬訪利害
紹復前績。
民賴其賜。
縣丞成無玷
嘗作水利記。
以紀其功。
又作五畆塍銘。
刻之鳳凰山石。
紹熙甲寅畿漕黄黼重修
慶元丙辰正月訖事
徐安國爲之記。
水利記曰。
苕水發源天目
兩郡六邑
以入于具區
六邑者。
當天目之麓。
山隘地高
水經三邑
處其下流
水勢奔放
不可爲力
餘杭其間
襟帶山川
地勢平徹
苕水之衝。
洪流歲常一再至。
乆雨或數至。
倏忽彌漫
高處二丈許。
然不三日輙平。
爲患雖亟除。
而難測以禦也故堤防之設。
比他爲重。
使是邑也。
無堤防。
則野不可耕。
邑不可居
横流大肆
旁郡害。
餘杭之人。
視水如寇盗隄防如城墎。
旁郡餘杭捍蔽
精兵所聚控扼之地也。
東漢熹平中
陳公爲是邑。
始築兩湖
以爲水溪者曰南下湖。
環三十四里。
並山者曰南上湖。
環三十三里。
洪流從高赴卑。
其勢悍甚。
得所石門函者。
則折而匯於湖。
既就寬平
其暴必殺
溪流紆餘
徐引而東。
湖之水洩於南渠河。
河流而東。
東溪五福渠之水。
以入于吳興
派别
而北者爲黄母港。
十二里與苕溪會。
於其會處。
節以石埭曰西函。
溪流方漲。
則聞以固東鄉之田。
俟其稍落。
則啓函以走渠港之潦。
下田亟乾。
水不儲浸。
若旱甚。
亦啓函以漢溉。
膏胆千頃餘。
水旱號爲沃壤
衣食萬室
賦輸無慮萬斛
而計其爲旁利。
倍蓰也。
其爲塘岸
規模甚工。
得周官善防之意。
歷年寖逺
溪湖皆高。
堤堰埧圮水或逆行
漂没廬舍
西函既自疏罅。
守者貪賂
竊啓以渡舟
水因大至
官趣救目前
遽塞之以弭患
自函之塞。
十歲九潦。
日益困。
土脉沮洳
殆成棄地
大夫江公
宣和四年夏
來臨此民。
屬兵火之餘。
視民瘠甚。
爲之惻然
所以之者
遍諏耆舊溪湖利病甚詳。
民以厭患堤防來告。
大夫曰。
民固困。
不忍若厲。
然用若請也。
是將永逸之報。
朝廷寬恩
無他賦役
備豫暇日
不亦善乎。
乃以是年冬
度。
賦事
民驩趨之。
始於西函。
五畆塍。
次緣湖之岸。
當溪之衝者。
紫陽灘。
尹家塘。
次護郊之隄。
中隔塘。
次緣溪之岸。
當西函之左右者。
西踰明星東接廟灣之塘。
上湖可洩者。
渠河。
水處曰石櫺橋。
次緣溪之岸。
石門函之左。
曰閉林塘南岸皆全矣。
北岸之塘。
與南對修。
西門之外曰五里塘
西山之横隴。
當溪之衝者。
龜塘
東鄉之外。
盡十四埧之防。
一皆圓治。
於是决渠之岸。
無偏强之患。
下流逺郡
錢塘接境之田。
犬牙綺錯
而塘吾邑者。
廟灣
曰許家埧。
曰茭蕩。
曰塘口。
曰唇潭。
曰化灣。
與其西岸石瀬曹橋之間。
十餘埧之岸。
亦皆增葺
堤防之設。
西函鉅爲最。
大夫勸相撫循之。
訖役
雪霜風雨
徃來暴露車殆馬煩
徒御疲劇大夫踐履泥塗
臨視指顧
蚤莫不懈
忘疲與痯。
民知其爲我勞也。
忘其勞。
大雪
民約日霽而來
莫肯去。
凡函之制。
田受其利而頗加。
巧思安以養勇不動之心。
期以悠乆不息之誠。
應於人而驗於物。
工師殫其技役夫敏其力堅厚精宻巖巖山峙
經始十二月甲宙。
落成明年三月己巳
其高七仞
其厚一百三十丈。
兩涯横敞。
其中啓閉小陿
從陿度敞。
相去尋有半。
膚寸焉。
故石之工九百七十。
役庸萬有六千三百。
緡錢四十三萬皆函下之氓。
計畆樂輸
足用無贏不愆于素。
函成。
逺邇縱觀
愕眙嘆服
諸儒爲文若詩。
紀頌之。
自餘堤防
東塘而上
分委邑佐董之。
各因其地之民故役不告勞
而功并集
廟灣而下
則因其塘。
長而語之。
不聽令。
併力以趨。
洎成如期
南岸利害
雖皆與西函爲表裏
而西函最爲要會
南湖之利。
自漢迄今
邑人思咏陳公。
時節奉祠不少衰。
沙土漲水俱至。
水去而淤。
比歲益甚
父老湖中覆簣者。
兒時見此隱然𨺚阜也。
今欲就平矣。
適會其極。
時非并下流郡邑之力。
不可濬治未易議也。
湖日塞則堤不得不增。
五畆堘者。
他時蓋爲巨防
不盡復。
無可趨。
中隔塘。
且爲城邑病。
故今五畆堘之制。
其高下僅可隱人
其長止四百九十五尺。
其北田岸漸高
屬於山足者。
凡五百尺。
下於堘尺許。
皆空不築。
湖水五尺
則般塍北空處以流。
六尺
則般堘以流。
水之留堘下。
五尺
溪流平。
五尺之水。
復自石門還納于溪。
湖水般堘者。
勢緩不爲東郡
南渠河病。
後民因湖之塞。
稍耕其地。
水之速去也。
堤防
盗决者。
徃時湖與溪。
皆有塘長。
官免差科
俾專繕治既而役之。
皂隷然。
又常以假人
厭苦之。
罷去既乆。
禁戒寖弛
隳者弗增。
闕者弗茨。
蟻蛙鼠穿
獺龜之冗。
漫而不訾者。
水至則潰。
今稍復增置塘長。
而蠲其役。
又於五畒堘。
條令約束
以絶盗决之弊。
民之蒙惠無窮也。
嗚呼
是舉也。
修積年之廢墜
逺慮明斷
主之以惻怛
濟之勤敏
卒能變棄地爲膏壤
多稼
饑饉豐年
驚畏甘寢
斯民安靜樂義
耕則有獲。
養老慈幼
仁及閭里
風氣清夷
疾厲不作
大夫之賜。
固昭矣。
然功之所被。
及於旁郡
旁郡之人不知德
則利愈博。
則名愈晦。
我道然也。
俗吏苟媮歲月
莫肯民事經意
民事則目謂迂闊
聞公之風采
不少愧乎。
欲知時之治否
當視循吏之用否。
孝宣
光武
號爲中興
良二千石
多在甘露間
建武詔書
重賞卓茂
擢爲太傅
攷公行事
可以宣和之治矣。
甘露
建武
不足多也。
然則尊榮顯寵
其可辭乎。
無玷公命
直書其事。
俾後有攷。
故於功利及物者。
特書之。
并政有過人之善者。
頌之。
陳公名禪
祠有王號
不知封爵所始。
宣和五年。
四月朔記。
石遭兵火不存
流傳民間
東漢陳禪本傳
不爲餘杭令
地里寳歷中
歸珧
因漢令陳渾故迹置。
則唐之利。
始於陳渾明矣。
今以渾爲
當是傳寫之誤。
宋熙寧中
縣令大亮作廟記。
亦不載其名。
〉北埼湖〈宣城北埼湖縣北四十里。
湖岸繞山。
迤邐不斷
名言北者。
以别有南埼湖故也。
南埼。
建平縣
湖岸有古楚城
斥堠驛亭遺址存焉。
唐李白集。
有游北湖詩云。
朝游北湖亭。
一望瓦屋山
或云。
湖亭此地也。
天聖中。
葉道卿題此埼湖云
泛舟南埼行。
先從北湖去。
水外浮天
雲中靄無樹。
青蒼交。
藻縟鴛鳬聚。
日暮采菱人。
聞歌不相遇。〉
北水湖〈饒州府餘干縣北平湖〈淮安府清河縣去縣東南九十里瀆頭村。
一里通于淮。
淮水泛溢
則入此湖。
匯而爲澤。
水退則涸。
淮陰縣本縣西南八十里瀆頭村。
〉北角湖〈饒州府鄱陽縣
〉北
白湖郡縣江陵府
潜江縣南北湖饒州府鄱陽縣。〉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二百七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