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附录 (自动笺注)
   跋
公元1667年
  平南之役,聖天子授鉞推轂於我大將軍施公,而公果以膚功奏。
知人善任,誠千古帝王命將盛軌哉!
顧嘗思之,古今克奏膚功者,皆其謀能素定熟識情形深知彼己是以弗戰則已,戰則動出萬全功成一鼓
今讀公平南始末奏章,如密陳專征諸疏,可謂成算在胸,瞭若指掌矣。
然皆不越其始所預策。
康熙六年公以蕩平機宜請也,有云據澎湖以扼其吭,賊膽必寒,先宣朝廷德意,如大憝勢窮,革心歸命,則姑從寬網,亟與安插臺灣可不勞而定。
此謀定於十餘年之前乃今一一如取左券
淮陰築壇之對,營平金城之圖,王朴平邊之策,曷以加茲
初,公之畫是謀也,或且難之,而天子獨排眾議悉心委任,竟使公伸其十餘年前素預之謨。
公何幸遇特達聖主,以勝任愉快而建不世奇勳耶!
  然此猶以武功言之也,若夫公之文德,則尤近古以來名臣宿將未易彷彿一二者。
致遠竊讀公之疏而知之也。
公諸疏,凡條上便宜,著著皆符廟算,著著各奏成效,而一念排惻,曲體皇上好生之仁,遂使窮島萬靈重蘇於筆下,蓋其揆之心者明,故其抒之筆也達,是固非記室參軍操翰幃幄者所能贊一詞也。
武侯弱冠馳驅,窮在行間斗鈴之下,親校簿書,而前後出師二表探喉而出,乃為古今奏疏第一忠肝智膽,照耀史策
千載讀者至為感激流涕
是皆至性之餘,溢為文章,故無人安排之跡,而有天工自然之妙。
視公疏,真堪頡頑矣。
軍旅稍暇,輒賦詩磨盾,不廢文事,謂公獨以武功乎哉
語曰:天下危,注意將;天下安,注意相。
海內昇平,方敷文德之化,以公文事、武備兩者兼優,為將為相,無往不宜,又奚安與危之可分?
則出為舟楫,入為鹽梅天子注意公當有加無已也。
受福者,不獨吾閩矣!
晚生蔡致遠頓首拜具稿。
   跋
  紫陽以為天將降亂,必先生已亂之人,而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子輿氏又以為必苦其心志拂亂其所為。
然則已亂之人,天生之,天固有以成之,而非其人之歷艱難百折不回,亦安能出其才德、以仰承天心、平劇亂而奏膚功哉?
仰惟我先公平定臺灣充拓版圖,功雖成於一時,而事則出於素定
  當鄭氏盤踞兩島,先公一鼓廓而清之。
及其遁入臺灣,則知必復熾,以滋民害章疏再上,力主撲滅,雖事從中止,而論者以鄭氏未生,先公已生,天心厭亂,定臺灣者舍公其誰?
夫君心即天心也,果命專征
數十年之逋寇,七日兩戰,即制其命而致其降,俾東南千里之流移咸登席。
是事雖成於十餘年之後,而與前之力主撲滅者若合符節,謂非其素定乎?
  然追溯先公生平所謂艱難百折者,固□□□。
遲之十餘年,而受命專征,猶有相為枘鑿者,□□□,決其神,□其氣,正以勵其心之公而忠;所以仰答乎君者,即其所仰承乎天也。
又或以報仇雪恥子胥之破楚,而仁厚則過之;不知吾氏之於楚,有君臣之分,非可為先公擬也。
惟是先公之意,以大臣謀國不顧私讎生殺之權,自朝廷主之。
斯則於仰承已亂之天心,而又凜以尊君大義天下之所咸信而服之者也。
  先公事垂於國史,後之君子,必有能論定矣;然家乘不可闕也,謹恭輯御製詩章褒賜祭葬各鴻文、及叔祖孝廉聞于公所撰傳、吾閩賢士大夫評述前後奏疏文告、并頌揚詩賦,合為靖海紀。
嗚呼
先公仁智忠誠約略昭著矣。
而為子若孫者,仰思先烈,知所以立德立功之大,寧不惕然興感乎!
世綸敬跋。
   跋
  □□□院輯靖海一編梓行於世,誠以彰聖主任賢□□,名臣效忠之績,俾後之為子若孫者,感國恩,仰□□,□繩繩無替也。
君親□□□江右滇南西蜀,攜其板之任摹印者□□剝蝕不完矣。
出守郡,取其舊編校而刻之,於原敘、原跋各酌存其二,以御製八旗通志載名臣傳易族祖聞于公所家傳,而舊編所載鄉先生評論以及頌揚詩賦,悉從刪焉。
非敢僭易而妄削也,以國史告成不敢以私廢公;而疏章事實昭然耳目無事評騭也。
嗚呼
戴□□□□□□□德□□□□,我後人尚其竭忠盡孝,守是編而永矢弗□!
孫奕學謹跋於中郡署。
     (欽定八旗通志名臣列傳
  (施琅字尊侯號琢公漢軍鑲黃旗人
父達一,世居福建晉江
生子三,其仲也。
倜儻膂力
明末,泉郡山寇四起當事稔其能,命領兵勦捕廓清山寨三百餘所,以功授遊擊將軍
復追賊潮陽招降賊魁數十輩,屢著戰功。)
  (國朝定鼎後,偽唐王朱聿釗據福建僭號降武。
以功多,為同盟所忌,乃從海道粵東,集勁卒八百人,憩苛岡鎮。
鄭成功者,鄭芝龍之子也,托故明藩封,棲海上,數為邊患
素知名,欣倚以為重,遮入海,禮遇甚渥。
會以糧匱,議剽掠廣東正言阻之,拂其意。
有標弁得罪,恃鄭親暱逃於鄭所,軍法擒斬之。
鄭怒,遂執,而分禁其家屬
以計得脫,其父與弟俱遇害。)
公元1647年
  (北渡,時武毅伯施福係族父,以明將歸本朝,駐平安從之。
順治四年,同總兵官梁立隨廣東提督李成棟監軍元弼等勦順德縣海寇,多所斬獲
十二年海氛洊熾,命定大將軍世子濟渡征之。
濟渡以裝素習海上情形,命為前部揚旗出烏龍江口,賊屯盡解。
福建總督李率泰上其功,授副總兵
遂領前鋒薄閩安鎮羅星諸城所向皆克。
旋移同安,與廈門賊壘相對前後擒獲招降無算瀕海少安
兵部侍郎蘇納海福建清海疆界,奇,薦之朝,加都督僉事,補同安總兵官。)
公元1659年
  (十六年鄭成功臺灣地為寇。
臺灣,故紅毛耕種之所,至是鄭逐去紅毛,設為東都,恃其巢穴,益肆為患
康熙元年,擢福建水師提督
密陳金門廈門諸島可取狀,奉俞旨刻期進兵
陸師金沙,遇賊,少失利
督臣欲止。
鼓勵將士乘風直薄金門廈門銅山,連戰克之。)
賊帥遁歸臺灣,其文武諸偽職領樓船接踵歸誠者萬八千餘眾,鄭氏積年所據東南諸島悉平。
冊功右都督
明年,掛靖海將軍印,統諸鎮征勦臺灣,為颶風阻,未克濟
  六年密陳邊患宜靖疏,言:「鄭賊負嵎海上遁竄臺灣,雖戢翼斂跡,未敢突犯,而蜂蠆有毒沿海將為不寧
萬國賓服,豈容此餘灰以滋蔓患?
日者朝廷廣開洪仁遣官招撫兩次到彼,並無的當偽員同來輸誠
頑梗如故,事難中止
荷恩深重,與賊仇不共戴,雖身犯波濤,必期滅此朝食
伏思賊黨盤踞臺灣沃野千里糧食匪缺,上通日本下達廣南等處,火藥軍器之需,布帛服用之物,貿易備具兼之林木叢深,採造舟為易,若恣其生聚教訓,是養癰為患也。
臣愚以為不如乘便進取,以杜後患
興師所難在於招兵措餉,製器造船。
今閩省水師官兵一萬有奇就中選撥精銳者可得六七千,海澄公黃梧標下選擇二千,投誠兵內可選擇數千,再有未敷,就陸師中酌選,共得二萬餘,便可合為勁旅;兵在精不在多也。
閩省全轄大小戈船共二百隻,選撥一百七十隻;小快哨一百隻,選撥七十隻;再造大水船十餘隻,渡馬船二十餘隻。
此所造船隻,為費不多。
將豫備之兵糧船器,充東征之用,無煩徵召不事浪費,戮力討平永清海甸,誠長便之策也。
復思澎湖臺灣四達咽喉,先取澎湖,勢已居其半。
大兵壓近,賊膽必寒,勢必革心歸命
然後善為過渡安插可不勞而定。
執迷不悔,甘自殄滅,乃提進發,可一鼓全收矣。
一日未滅,臣一日未安。
籌度時勢定當掃清餘孽
且數年來,江、浙、閩、粵多設水陸官兵,動費倍增,皆為殘孽靖之故。
臺灣一平,防費可裁,地方益廣,歲賦可增,邊疆永奠,誠一時之勞,萬世之逸也」。
聖祖仁皇帝覽疏,召詣闕面陳所見
七年四月至京師
朝議循於招撫不事輕勦,乃撤水師提督,授內大臣晉伯
爵,從容丹禁者十餘載
  後閩省以逆藩作亂海氛乘之復熾,東南億萬戶漁鹽耕織失業聖祖惻然念之。
二十年,進諸廷臣詔詢勦取臺灣方略,咸循前議
琅獨毅然身任,具陳海上情形,度己度彼,條奏甚悉
聖祖大悅,加太子少保,復畀節鉞提督全閩水師
十月至任練兵整船。
調興化江東等處陸路官兵協同進勦,議乘南風直搗澎湖
同事者多枘鑿
總督姚啟聖疏言:「海賊劉國軒遣官黃學齎書至,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稱臣進貢,但不薙髮登岸,應否如其所請,請旨定奪」。
聖祖謂:「臺灣賊皆閩人不得琉球高麗比。
如果悔罪薙髮歸誠,該督撫遴選賢能前往招撫
或賊聞知大兵進勦,計圖緩兵,亦未可料;其審查確實
倘機有可乘,可令提督即遵前旨進兵」。
二十二年五月,姚啟聖奏稱:「已遣福州副將黃朝用往諭劉國軒等,仍如前言」。
聖祖乃趣琅進兵
  琅既奉專征俞旨,遂剋期進勦
聚米地勢示諸將曰:「如此入港如此泊船,如此進擊不用命者必按軍法」!
大書諸將姓名於各船飛篷之上,以便進退
六月十四日乙酉,由銅山進發,丙戌奪貓嶼、花嶼晚泊八罩。
逆賊偽侯劉國軒偵知兵將南風進勦傾巢而來堅守澎湖
沿海之處、小船可以登岸者,盡築短墻安置腰銃,添築城十餘座,蜂集大小戰船天妃宮上下
丁亥,琅率舟師進發
先鋒右營遊擊藍理等以鳥船首先攻敵。
時值南潮正發,舳艫疾流逼壓賊壘,被賊圍困
親駕樓船衝殺入圍。
望見旌麾,皆環迫鉤舟接戰
傷目,以帕漬血示無恙
將校奮勇擊殺,賊敗退
興化鎮臣吳英繼後夾攻,焚殺偽將軍沈誠大小賊目七十餘員,賊兵三千餘名。
戊子,全復收八罩。
己丑,取虎井桶盤嶼。
癸巳,遣兵官陳蟒、魏明等領船五十隻為奇兵
直入雞籠嶼、四角山夾攻;又遣隨征總官兵董義、康玉等駕船五十隻為疑兵,直入牛心牽制;又將大鳥船五十六隻居中分為八隊,每隊駕船七隻,各作三疊;留船八十隻為後勁
居中指揮督率直進撲勦。
賊舟四路出迎戰。
矢雨集,姻焰蔽天
我師奮勇呼聲震撼波濤
總兵官林賢、朱天貴繼進夾擊
自辰至申鏖戰
賊被焚殺,浮屍滿海。
擊沉大小賊船一百九十四隻,焚殺偽官三百餘員,賊兵一萬二千有奇,獵樓櫓甲仗不計
劉國軒力不能支,乘快船從吼門潛遁
將軍楊德等一百六十五員率賊兵四千八百餘名倒戈投降
報捷疏至,言是役以七晝夜數十年盤踞之賊。
抵澎之後,海不揚波進師之時,潮漲四尺,以佐成功,此皆天威所致云。
  琅不念舊仇,盡釋所俘放歸臺灣
逆渠鄭克塽勢已窮蹙,又覘無屠戮意,七月丙申,遣偽官鄭平英等齎降表至琅軍前
總督姚啟聖奏請招撫
聖祖命撰發姚啟聖同琅酌行。
八月甲寅,琅奏言:「七月十五日,鄭克塽偽官錫珪等,偽侯劉國軒、偽伯馮錫範遣其弟偽副使國昌、馮錫韓等齎降表文稿詣臣軍前,請繳偽印冊,率眾登岸,以求安插
臣隨遣侍衛吳啟爵、筆貼式常在同馮錫珪等持榜示臺灣曉諭偽官兵民驗視薙髮
即令鄭克塽繕寫降表,並偽冊印一併齎送以便代奏
臺灣在海外,地方千餘里,戶口數十萬,或棄或守,仰候聖裁」。
得旨:「海洋遠徼,盡入版圖積年逋寇悉皆向化,具見卿等籌畫周詳勦撫並用,克奏膚功,朕心深為嘉悅
在事有功人員,該部從一併議敘
議政王大臣會議以聞」。
議政王大臣等議:「臺灣應棄應守,俟鄭克塽率眾登岸,令侍郎蘇拜與該督撫提督會同酌議具奏」。
己巳,琅疏言:「臣於八月十一日率領官兵澎湖進發,十三日入鹿耳門臺灣
十八日,鄭克塽文武官俱已薙髮宣讀赦詔,鄭克塽歡呼踴躍,望
叩頭謝恩
所有鄭成功之子輔政公鄭聰等六人鄭錦之子鄭克塽及其弟偽恭謹鄭克舉等九人、偽武平侯劉國軒、偽忠誠伯馮錫範等子弟、及明裔朱桓十七人,併續順公下官兵家口、海澄公家口,俱撥船配載官兵陸續護送入內地,並移咨侍郎蘇拜督撫聽其安插
其餘偽文武官員家口現在趣會起行
兵丁有願入伍歸農者,聽其自便
至於江、浙、閩、粵各省被獲男婦仰體聖主仁恩,悉令回籍。
其偽冊印劄付次第追繳倉庫人民戶口冊籍、船艘軍器,俱令巡海道一信查收」。
先是報捷疏至,適值中秋令節聖祖大悅,即解賜是日御袍,併褒以詩。
至是疏至,親灑宸翰賜之。
  九月戊寅,聖祖特諭吏兵二部:「向來海寇竄踞臺灣出沒島嶼窺伺內地擾害生民,雖屢勦撫餘孽猶存,沿海地方烽煙時警。
邇者滇黔平定逆賊削平,惟海外一隅,尚梗王化
爰以進勦方略咨詢廷議,咸謂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長驅制勝,難計萬全
朕念海氛不靖,則沿海兵民,未獲休息特簡施琅福建水師提督前往相度機宜整兵進征
提督忠勇性成,韜鈐夙裕,兼能洞悉海外形勢,力任剋期可奏蕩平
訓練水師整頓戰艦揚帆冒險直抵澎湖鏖戰力攻大敗賊眾要地,立奏膚功
餘眾潰遁臺灣懾服兵威乞降請命已經納土登岸聽候安插
自明以來逋誅寇賊,始殄滅瀕海遠疆,自茲寧謚。
此皆該提督矢忠報國,大展壯猷籌畫周詳布置允當,建茲偉伐,宜沛殊恩
施琅可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世襲罔替,以示酬庸
前進雲南官員曾各加一級兵丁賞賚一次,頃因該提督所統官兵出海進勦,勤勞堪念,已經雲南例加級賞賚復思官兵遠抵海疆冒險勦寇,非滇黔陸地可比在事官員,可再加一級兵丁賞一次,以示
特加優渥至意」。
公元1628年
  臺灣既定,因與部臣會議棄留利害不決,特疏奏陳,言:「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紆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離澎湖大洋水道三更餘遙。
查明季設水澎標於金門所,出汛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餘遙。
臺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
其時中國之民潛至,生聚其間者,已不萬人
鄭芝龍海寇時,以為巢穴
崇禎元年就撫,將此地稅與紅毛互市之所,紅毛遂連絡土番招納內地人民,成一海之國,漸作邊患
至順治十八年,為海逆鄭成功攻破盤踞其地,糾集亡命,挾誘土番荼毒海疆窺伺南北侵犯江浙
傳及其孫克塽,六十餘年,無時不仰廑宸衷
奉旨征討,親至其地,備見沃野土膏物產利溥耕桑耦,魚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籐、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
向之所少者布帛耳,茲則木棉盛出,經織不乏
且舟帆四達絲縷踵至飭禁雖嚴,終難杜絕
肥饒之區、險阻之域。
逆孽一旦天威,懷聖德納土歸命,此誠天以未闢之方輿,資東南保障永絕邊海禍患,豈人力所能致?
地方既入版圖土番人民,均屬赤子善後之計,尤宜周詳
此地若棄為荒陬,復置度外,則今臺灣人居稠密戶口繁息農工商賈其生,一行徙棄,安土重遷失業流離,殊費經營,實非長策
況以有限之船,渡無限之民,非閱數年,難以報竣。
使渡載不盡苟且塞責,則該地之深山窮谷竄伏潛匿者,實繁有徒
和同土番從而嘯聚,假以內地之逃車閃民,急則走險,糾黨為祟,造舟製器,剽掠濱海
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固昭然較著者。
甚至此地原為紅毛住處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
一為紅毛所有,則彼性狡黠,所到之
處,善能鼓惑人心
重以夾板船隻,精壯堅大,從來海外所不敵。
未有土地可以托足,尚無伎倆,若以數千里膏腴,復付依泊,必合黨夥,竊窺邊場迫近門庭,此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慮
異時復動師遠征,兩涉大洋波濤不測,恐未易建成效。
如僅守澎湖而棄臺灣,則澎湖孤懸汪洋之中,土地單薄,界於臺灣,遠隔金廈,豈不受制於彼,烏能久居哉?
臺灣所以澎湖
臺灣澎湖一守兼之,沿邊水師汛防嚴密,各相犄觕,聲氣關通應援易及,可以寧息
昔日鄭逆所以得負逋誅者,以臺灣老巢,以澎湖門戶四通八達游移肆虐,任其所之。
我之舟師往來有阻。
地方為我得,在在官兵星羅碁布風期順利片帆可至,雖有奸萌不敢復發
臣業與部臣蘇拜撫臣金鋐等會議
部臣撫臣未履其地,去留未決
閱視周詳不敢遽議輕棄。
伏思聖祖建極以來仁風遐揚威聲遠播四海賓貢萬國咸寧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臣服。
以斯方拓之土,奚難設守以為東南數省之藩籬
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臺灣澎湖兩處
臺灣總兵一員水師副將一員、陸師參將二員、兵八千名,澎湖水師副將一員、兵二千名,通共計兵一萬名,足以固守,又無添兵增餉之費。
防守總兵副參遊等官,定以三年二年轉陞內地,無致久任,永為成例
地方初闢,該地正賦餉,殊宜蠲豁。
見在一萬之兵食權行全給,三年後開徵,寓兵於農,亦能濟用無庸盡資內地轉輸
蓋籌天下形勢,必求萬全
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要害
無論彼中耕種,能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輓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
去留之際,利害攸係,恐有知不言
如我朝兵力,比於前代何等強盛當時封疆大臣無經遠猷矢志圖賊,狃於目前苟安為計,畫遷五省邊地避寇
,致賊勢愈熾,而生民顧沛。
往事不臧,禍延至今,重遺朝廷宵旰之憂。
仰荷洪恩天高地厚
行年六十有餘衰老浮生,頻慮報稱末由
熟審該地形勢,不敢不言
至於後來萬或滋蔓難圖,竊恐責臣以緘默之罪,臣又焉所自逭?
是以敢於會議具疏之外,不避冒瀆,以其利害自行詳細披陳
臺灣地一張,附馬塘遞進御覽」。
公元1683年
  二十三年九月,以臺灣賦額壤地初闢,宜沛皇仁,以廣治化前會疏未為盡善,獨疏陳請,言:「臣准兵部密咨為謹陳善後末議以贊一統無外宏規內開奉聖旨,臺灣應得錢糧數目若干白糖鹿皮可否興販,著部臣蘇拜督撫提再議。
該臣欽遵本年七月十六日廈門登舟,乘東南風而赴省城,會議浹月,未得適合
臣想漳泉為下地方,兼見在載安臺灣文武官員兵丁及班回征師,臣與提臣萬正色不便久住省城,姑於八月十九日北風由舟先回廈門料理
臺灣應得錢糧數目,及白糖鹿皮可否興販之處,部臣督撫二臣復議明白至九月初八日移送題疏稿,與臣畫題矣。
然臣更有不得不披陳者:臺灣沃野千里則壤成賦,因地為糧,宜稱富足;但僻處汪洋之中,化阻聲教之外,彌山遍谷,多屬土番,雖知懷服習性未馴,射獵是事,徵供無幾
其安於耕桑得按戶而問賦者,皆中國之人,於數十年前,生聚其間
及鄭逆擁眾盤踞,兵即為農,農即為兵。
沿海省地方人民,有為所掠去者,有趨而附之者,非習於漁,則與為佃。
自臣去歲奉旨蕩平,偽藩、偽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相率還籍殆半。
人去業荒,勢所必有。
部臣蘇拜等所議錢糧數目,較偽藩鄭克塽所報之額相差不遠。
在鄭逆當日僭稱一國自為一國用度,因其人地,取其餉賦,未免加重
部臣等奉有再議之旨,不得不以此數目覆議
臣竊見此地天地開闢以來未入版圖;今其人民
歸天朝,均屬赤子聖主視民如傷率土咸被伏乞沛以格外之澤,減以應需之賦,則恩出朝廷,不在臣下;使海外諸國,既懾天威,益慕聖德
且鄭逆向所徵者時銀,今之所定者紋銀,紋之與時,更有加等。
劉國軒、馮錫範見在京師,部一詢即知。
遐陬初化之人,原非孝子順孫,萬一以煩重為苦,輸將不前,保無釀成地方之禍?
至於動兵,為費更甚。
何惜減此一二萬之錢糧哉?
且臣前議宜守此土者,非因其地可以加賦,蓋熟察地屬東南險遠海外之區,關係省地安危,既設官分治,撥兵汛防,則善後之計,宜加周詳
今所調守兵一萬,乃就閩省經制水陸兵丁六萬五千七百五十名數抽調前去,兵無廣額,餉無加增。
就此議定錢糧數目蠲減寇虐之後,使有司得以仰體聖主德意留心安集至數年後人戶繁盛田疇既易,賦稅自充,斯時有增無減,豈待按數而徵哉?
至於興販東洋白糖一項歲定二萬石,不足之數,聽其在本省之內採買
夫本省之去臺灣,已隔兩重汪洋,以臺灣所產白糖臺灣興販船數,固為安便,若就本省湊買白糖,涉重洋而至臺灣,方興販東洋,則今四蕩定六合為一,在臺灣可以興販東洋,豈本省不可興販,必藉臺灣之名買白糖赴彼哉?
此皆部臣蘇拜等慮彼中錢糧不敷,婉為籌度可知臺灣錢糧一時未能裕足。
然在部臣督撫二臣未至其地,不知情形,雖留心區畫難以曲盡
以臣躬親履勘民風土俗安危利害無不詳悉
荷恩深重,故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聖祖可其奏,乃減舊額賦十之四。
  時海禁初開,洋船出入縱橫,琅念海疆底定,更宜加慎,以垂永安
二十四年三月復具疏言:「慮事必計其久遠防患在圖於未然
聖主深念海宇既靖,生靈塗炭多年,故大開四省海禁,特設官定稅,聽商民貿捕,群生沛澤均沾國家泉流至計,實冠從古帝王之丕謨矣。
顧臣思之,
前因海禁森嚴隄防易於畫一,茲海禁既展,沿海內外,多造船隻飄洋貿易捕採,紛紛往來難以計算水師汛防無從稽察
見在明朝濱海奸徒出沒,糾肆害,延至我朝定鼎四十餘年,江、浙、閩、粵數省,民靡有寧。
德威遠播四海歸心,惟南之柬埔寨尚有偽鎮楊彥迪餘孽黃進聚艘百餘,北之浙江烏洋尚有馮錫鵬殘黨,及撫而復叛之劉會,集十餘艘遊移海洋
邇來貿易船給關臣照票,採捕船給道府由單,叢無統,數省內地,積年貧窮游手奸宄實繁有徒,乘此開海,公行出入汛口
若嚴於盤查,則以抗旨難阻之罪相加。
不加詰問,恐至海外結黨釀禍
現准浙江撫臣趙士麟咨稱,閩省漁船,越省荼毒漁民,亟宜禁止等語。
以為展禁開海,固以卹民裕課,尤須審弊立規,以垂永久
今販洋貿易船隻,無分大小絡繹而發,貲本有限,餉稅無幾不惟外域輕慢,且藉公行私,多載人民,深有可慮
近者臣在省會議,據中軍參將張旺報稱船戶劉士明趕繒船一隻,給官票出口呂宋經紀,其船甚小,載貨無多附搭人數共一百三十三名。
臣據報即查,而該船已開去矣。
一船如此,餘概可知。
臺灣難民,尚朝廷德意,移入內安插
內地之人,反聽相引而之外國,殊非善固邦本之法。
竊觀外國進貢之船,人數來往有限,且不肯遺留一人在我中土
更考前代以來備防外國甚為嚴密
今雖許其貿易,亦須有制不可過縱
臣愚以為飄洋貿易一項當行督撫提諸臣,各將通省內凡可興販外國港門,議定上大洋船隻數官民有身不至生奸者,或一人自造一船,或數人合一船,聽四方客商貨物附搭
庶人數少而貲本多,餉稅有徵稽查尤易。
外國見我制度甚密,自生畏服
其欲赴南北各省貿易採捕漁船,亦設法畫定互察良規,以杜泛逸海外
則民可以遂其生,國可以佐其用,而禍患無自而萌,疆圉永以寧謐
苟視為已安已治,無事防範
竊恐前此海疆之患,復見不遠。
兼以水師船隻刻限三年小修五年大修
征勦及渡載投誠官兵眷口難民之後,多屬朽壞擱泊。
窮弁不能整葺講修猶遲時日
沿海新造貿捕之船,皆輕快牢固,械全備,倍於戰艦
倘或奸徒竊發,藉其舟楫,攘其貲本,恐致蔓延
蓋天東南形勢在海不在陸。
陸地為患有形易於消弭海外藏奸莫測,當思杜漸
更以臺灣澎湖新闢,遠隔汪洋,設有奸生心突犯,雖有鎮營官兵汛守間或阻截往來聲息難通,為患不可言矣。
彼時復行禁止貿捕,固有負國家子億兆德意,將東南環海地方不又仰廑宸衷顧慮哉?
自我御極以來凡有梗化精騎一到率土咸服。
獨此海氛積年負抗,調發勞費,動關億萬,未獲削平
乾斷航勦,甫爾蕩定,而四省開海,船隻出入無禁
思患預防不可一日廢弛
臣謬膺職任,在閩言閩,當此未然深知情弊鰓鰓上陳
使臣年力方壯,聖主不以臣為駑駘尚可竭蹙綢繆;惟年已六十有五。
衰老漸及,意在乞休,故不能緘默而言人之所不敢言者」。
時又議徙新附人民分置外省,琅力保其必無後患,請置本省。
避謗,亦不市恩
前後入告諸疏,公忠剴切上動天德,並如所奏施行
  二十七年朝京師聖祖命宗室諸大臣設供郊迎,比謁見暢春苑,溫旨慰勞,厚賜以歸。
三十二年復入覲,時年七十餘,步履稍艱,聖祖侍臣拜賜坐。
因奏:「臣衰老,請解海疆重任」。
聖祖溫諭再三,謂「朕用汝心,不在手足」。
此歸,賞賚益厚。
公元1696年
  又三載,以病卒於官,年七十有六,時康熙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也。
遺疏至,聖祖震悼
太子少保加贈太子少傅,予祭葬,加祭二次謚襄壯
卒之日,閩中紳士居民巷哭群立祠,歲時祀之。
  琅容貌魁偉,沉毅有謀略用兵特重,計出萬全
所見既定,眾咻不撓,故戰無不克,而終以不殺為念。
嘗著五花陣法指授諸將,至今傳習
八人世綸見名名臣傳,季世范襲侯爵,從遺疏也。
公元1797年
    (嘉慶丁巳重鑴靖海目次
御賜詩章
上諭一道
封侯制誥
贈宮傅制誥
敕建碑文
諭祭一次
諭祭二次
諭祭三次
欽定名臣列傳
邊患宜靖疏
盡陳所見
密陳海務疏
決計進勦
舟師北上
逆形勢疏
海逆日蹙
飛報大捷
據情具題疏
臺灣就撫
賚繳冊印
報入臺灣
報抵臺灣
臺灣棄留疏
安插偽官
壤地初闢疏
海疆底定
收用人材
遺疏
泉井
原跋一
原跋二
跋三
    後記
  靖海紀事二卷,為清康熙間施琅臺灣奏疏
先後刊本,頃俱不可得,惟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抄本一帙,前有長方朱印一,文曰「故伊能嘉矩氏蒐集」。
茲即據之謄錄,並校其誤(間有無法校正之處,則附?
號以存疑),加以標點,列為臺灣文獻叢刊之一,重印行世,以供研究臺灣史者之參考
  抄本首列鴻基李光地、林麟、曾炳、程甲化、陳遷鶴施琅之姪施葆修序凡七篇
次為鄭開極所撰平南行、周澎所撰平南賦及陳遷鶴撰之贊各一篇
末有蔡致遠、施世綸(之次子)及施奕學(曾孫)所作三跋。
公元1684年
  林序云:「客歲(康熙二十三年)冊封旋里,莆先生士民平南紀詠問序於麟,既序而刻之;今年春(康熙二十四年),合閩之諸先生都人士復以平南實績命麟序之」。
閩中搢紳先於康熙二十三年平南紀詠,鄭撰平南行、周撰平南賦即為其中文字;更於次年平南奏疏,而富、李、林、曾、程五氏皆為之序,蔡致遠為之跋。
又凡奏疏之後,每篇皆附八閩紳士公刊原評,惟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十三日所上海疆底定疏」及「收用人材疏」未附公評是二十四年刻本尚未列入此二疏也。
  陳遷鶴序謂:「平園先生(琅之五子世騋)輯其尊人靖海將軍襄壯公家傳及經
公元1709年
海島奏議始末,而皇上所以寵賚元勳哀榮兼備者,編為二卷」。
施世綸跋又謂:「謹恭輯御製詩章褒賜祭葬各鴻文叔祖孝廉聞于公所撰傳、吾閩賢士大夫評述前後奏疏文告頌揚詩賦合為靖海紀」。
序、跋雖皆未紀年月,然從「御宸章平海奏疏總錄小引」之末有「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一七0九)仲夏吉旦五男世騋謹書」之文推之,知靖海二卷之輯刊刻蓋在是時矣。
公元1696年
  抄本所錄施奕學跋,闕字甚多
如云:「□□□院輯靖海一編梓行於世」,不知此所謂某某院輯而梓行靖海紀,是否上文施氏弟兄所輯所刻之二卷抑亦後來另輯另刻之別本
又云:「□君觀□□□江右滇南西蜀、攜其板之任摹印者□□剝蝕不完」,不知此所謂君所攜之板而到處為人摹印以致剝蝕不完者,又係何時何處所鐫之板?
然奕學正病舊板之漫漶不全,遂於其「出守郡」時,更「取舊編校而刻之」。
並「於原序原跋各酌存其二,以御製八旗通志所載名臣傳易族祖聞于公所家傳,而舊編所載鄉先生評論以及頌揚詩賦悉從刪焉」。
跋文未載年月,又不知此本刻於何時。
抄本附錄嘉慶二年丁巳(一七九七)重鐫靖海目次一份,目中果去家傳而代以欽定名臣列傳
是施奕學所編刻者殆即嘉慶丁巳重鐫本歟?
公元1694年
  施葆修作重刊靖海紀事序謂:「歲甲戌(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日本樓船臺灣聲言生番宿怨,實欲窺臺地」。
又謂:「是歲余在都,蒙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公元1335年
諸公延問臺灣情形並及先侯事蹟,余以靖海紀事對,始歸而謀重鐫,公諸同好」。
此序作於光元年乙亥(一七八五),則重刊靖海紀事蓋成於是年也。
  綜上所述,此書至少似有五種刊本
公元1684年
  一為康熙二十三年閩紳所刊之平南紀詠,
公元1685年
  二為康熙二十四年閩紳公刊之平南奏議
公元1709年
  三為康熙四十八年施世綸、世騋兄弟輯刊刻之靖海紀,
  四為嘉慶二年施奕學重編重刊靖海紀,
  五為光緒元年施葆修重刊靖海紀事
而伊能氏蒐集抄本,殆集諸本之全,以其中既存原序、原跋,又有後來之序跋,既列家傳,又附錄八旗通志名臣列傳,而御宸章、閩紳原評及頌揚詩賦之類亦皆有之。
惟施葆修序陳惕園先生文集中有受降辯誣一則,並以付之手民,而抄本中無此文,不知何故;姑識於此,以待查考。
  校閱既畢,書此後記。
(編者)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