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一 (自动笺注)
韋孝寬
公元529年
韋叔裕字孝寬京兆杜陵人也,少以字行。
世為三輔著姓
祖直善,[2]馮翊扶風郡守
父旭,武威郡
建義初,為大行臺右丞,加輔國將軍雍州大中正
永安二年,拜右將軍、南(幽)〔豳〕州刺史
[3]時氐賊數為抄竊,旭隨機招撫,竝即歸附
尋卒官。
司空冀州刺史諡曰文惠
公元531年
孝寬沉敏和正涉獵經史。
[4]弱冠,屬蕭寶夤作亂關右,乃詣闕,請為軍前驅
朝廷嘉之即拜統軍
馮翊長孫承業西征,每戰有功
國子博士,行華(陰)〔山〕郡事。
[5]侍中楊侃大都督出鎮潼關,引孝寬司馬
奇其才,以女妻之。
永安中,授宣威將軍給事中,尋賜爵山北縣
普泰中,以都督荊州刺史源子恭鎮襄城,[6]以功除(浙)〔析〕陽郡守
[7]獨孤信新野郡(司)〔同〕荊州[8]孝寬情好款密政術俱美,荊部吏人號為聯璧
孝武初,以都督鎮城
文帝原州雍州,命孝寬隨軍
及剋潼關,即授弘農郡
從擒竇泰,兼左丞節度宜陽兵馬事。
仍與獨孤信洛陽城守。
復與宇文貴怡峯應接潁州義徒,破東魏任祥堯雄潁川
孝寬又進平樂口,下豫州,獲刺史馮邕。
又從戰於河橋
時大不利邊境騷然,乃令孝寬大將軍宜陽郡事。
[9]尋遷南兗州刺史
是歲,東魏段琛堯傑復據宜陽,遣其(揚)〔陽〕州刺史道恆扇誘邊民
[10]孝寬深患之,乃遣諜訪獲道恆手迹令善學書偽作道恆孝寬書,論歸款意,又為落燼燒迹,若火下書者,還令諜人送於營。
[11]得書,果疑道恆其所經略,皆不見用。
孝寬知其離阻日出奇兵掩襲[12]道恆等,崤、澠遂清。
公元539年
大統五年進爵為侯。
八年,轉晉州刺史,尋移鎮玉壁兼攝南汾州事。
先是山胡負險,屢為劫盜孝寬示以威信,州境肅然
進授大都督
公元546年
十二年神武山東之眾,志圖西入,以玉壁衝要,先命攻之。
連營數十里,至於城下,乃於城南土山,欲乘之以入。
當其山處城上先有兩高樓。
孝寬更縛木接之,命極高峻,多積戰具以御之。
神武使謂城中曰:「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
」遂於城南地道
又於城北起土山攻具晝夜不息
[13]孝寬復掘長塹,要其地道,仍飭戰士屯塹。
城外每穿至塹,戰士即擒殺之。
又於塹外積柴貯火,敵人伏地內者,便下柴火,以皮韛吹之
吹氣一衝[14]咸即灼爛
城外又造攻車,車之所及莫不摧毀
雖有排楯,莫之能抗。
孝寬乃縫布為縵,隨其所向則張設之。
布既懸於空中,其車竟不能壞。
城外縛松於竿,[15]灌油加火,規以燒布,并欲焚樓。
孝寬復長作鐵鈎,利其鋒刃,火竿來,以鈎遙割之,麻俱落。
外又於城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分為四路,於其中各施梁柱,作訖,以油灌柱,放火燒之,柱折,城並崩壞
孝寬又隨崩處竪木柵以扞之,敵不得入。
城外盡其攻擊之術,孝寬咸拒破之。
神武無如之何,乃遣倉曹參軍祖孝徵謂曰:「未聞救兵何不降也?
孝寬報云:「我城池嚴固兵食有餘,攻者自勞,守者常逸。
豈有旬朔之間,已須救援
適憂爾眾有反之危。
孝寬關西男子,必不為將軍也。
俄而孝徵復謂城中人曰:「韋城主受彼榮祿,或復可爾,自外軍士何事相隨湯火中耶。
」乃射募格城中云:「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邑萬戶賞帛萬疋。
孝寬手題書背反射城外云:「若有斬高歡者,一依此賞。
孝寬弟子遷,先在山東,又鎖至城下,臨以白刃云若早降,便行大戮
孝寬慷慨激揚略無顧意
士卒莫不感勵,人有死難之心。
神武苦戰六旬,傷及病死者十四五,智力俱困,因而發疾
夜遁去。
後因忿恚,遂殂。
魏文帝孝寬功,令殿中尚書長孫紹遠左丞王悅玉壁勞問,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建忠郡公
公元553年
廢帝二年,為雍州刺史
先是,路側一里一土候,經雨頹毀,每須修之
孝寬臨州,乃勒部內當候處植槐樹代之。
既免修復行旅又得庇廕
周文後見,怪問知之,曰:「豈得一州獨爾,當令天下同之。
於是令諸州夾道一里種一樹,十里三樹百里五樹焉。
公元554年
恭帝元年,以大將軍燕國公于謹江陵平之,以功封穰縣公
還,拜尚書右僕射賜姓宇文氏
(二)〔三〕年,周文北巡[16]孝寬還鎮玉壁
孝閔帝踐阼,拜小司徒
明帝初,參麟趾殿學士考校圖籍
保定初,以孝寬立勳玉壁,遂於玉壁勳州,仍授勳州刺史
齊人遣使玉壁求通互市
晉公護以其相持日久絕無使命一日忽來求交易,疑別有故。
又以皇姑皇世母先沒在彼,因其請和之際,或可致之。
遂令司門下大夫尹公正玉壁,共孝寬詳議
孝寬乃於郊盛設供帳,令公正接對使人,兼論皇家親屬東之意。
使者辭色甚悅。
[17]時又有汾州胡抄得關東人孝寬復放東還,並致書一牘,具陳朝廷欲敦隣好
遂以禮送皇姑母等。
孝寬善於撫御,能得人心
所遣間諜入齊者,皆為盡力
亦有齊人孝寬金貨,遙通書疏。
故齊動靜朝廷先知
時有主帥許盆孝寬托以心膂,令守一戍。
盆乃以城東入。
孝寬怒,遣諜取之,俄而斬首而還
其能致物情如此
汾州之北,離石以南,悉是生胡,抄掠居人阻斷河路
孝寬深患之。
地入於齊,無方誅剪
欲當其要處,置一大城
乃於河西徵役徒十萬,甲士百人,遣開府姚岳築之
岳色懼,以兵少為難
孝寬曰:「計成此城,十日即畢。
既去晉州四百餘里,一日創手,二日偽境始知;設令晉州徵兵二日方集;謀議之間,自稽三日;計其軍行二日不到
我之城隍,足得辦矣。
」乃令築之
人果南首,疑有大軍,乃停留不進。
其夜,又令汾水以南,傍介山稷山諸村所在縱火
齊人謂是軍營,遂收兵自固
版築克就,卒如其言。
[18]
公元557年
四年進位柱國
晉公護東討孝寬長史道憲啟陳不可不納。
既而大軍不利
後孔城遂陷,宜陽被圍。
孝寬乃謂其將帥曰:「宜陽一城之地,未能損益
兩國爭之,勞師數載。
彼多君子,寧乏謀猷
若棄崤東,來圖汾北,我之疆界,必見侵擾
宜於華谷及長秋築城,以杜賊志。
其先我,圖之實難。
於是畫地形,具陳其狀。
晉公護長史叱羅協使人曰:「韋公子孫雖多,數不滿百。
汾北築城,遣誰固守
」事遂不行
天和五年進爵鄖國公增邑前一萬戶。
是歲,齊人果宜陽之圍,經略汾北,遂築城守之。
丞相斛律明月汾東,請與孝寬相見
明月云:「宜陽小城,久勞戰爭
今既入彼,欲於汾北取償,幸勿怪也。
孝寬答曰:「宜陽彼之要衝汾北我之所棄。
我棄彼圖,取償安在?
且君輔翼幼主,位重望隆,理宜調陰陽,撫百姓,焉用極武窮兵,搆怨連禍
且滄、瀛大水千里無烟,復欲使汾、晉之間,橫屍暴骨
苟貪尋常之地,塗炭疲弊之人,竊為君不取。」
公元571年
孝寬參軍曲巖頗知卜筮,謂孝寬曰:「來年東朝必大相殺戮。
孝寬因令巖作謠歌曰:「百升上天明月長安
百升,斛也。
又言:「高山不摧自崩,槲樹不扶自豎。
」令諜人多齎此文,遺之於鄴
祖孝徵既聞,更潤色之,明月以此誅。
建德之後武帝志在平齊
孝寬上疏三策
第一策曰:
臣在邊積年,頗見間隙,不因際會難以成功
是以往歲出軍,徒有勞費功績不立,由失機會。
何者
長淮之南,舊為沃土,陳氏以破亡餘燼,猶能一舉平之
齊人歷年赴救喪敗而反,內離外叛,計盡力窮。
傳不云乎:「讐有釁焉,不可失也。
」今大軍若出軹關方軌而進,兼與陳氏共為掎角;并令廣州義旅出自三鵶;又募山南驍銳沿河而下;復遣北山稽胡絕其并、晉之路。
凡此諸軍,仍令各募關、河之外勁勇之士,厚其爵賞,使為前驅
岳動川移,雷駭電激百道俱進,竝趨虜庭
必當望旗奔潰所向摧殄
一戎大定實在此機。
第二策曰:
國家更為後圖未即大舉,宜與陳人分其兵勢
三鵶以北,萬春以南,廣事屯田,預為貯積
募其驍悍,立為部伍
彼既東南有敵,戎馬相持,我出奇兵,破其疆埸
彼若興師赴援,我則堅壁清野,待其去遠,還復出師
常以邊外之軍,引其腹心之眾。
我無宿舂之費,彼有奔命之勞。
一二年中,必自離叛
且齊氏昏暴政出多門鬻獄賣官唯利是視荒淫酒色忌害忠良
闔境熬然不勝其弊。
以此而觀,覆亡可待
然後乘間電掃,事等摧枯
第三策曰:
竊以大周土宇跨據關、河,蓄席卷之威,持建瓴之勢。
太祖天明命,與物更新是以二紀之中,大功克舉
南清江、西龕巴、塞表無虞河右底定
唯彼趙、,獨為榛梗者,正以有事三方未遑東略
遂使漳、滏遊魂,更存餘晷。
勾踐亡吳,尚期十載;武王取亂,猶煩再舉
今若更存遵養且復相時,臣謂宜還崇隣好,申其盟約
安人和眾通商惠工,蓄銳養威觀釁而動。
斯則長策遠馭,坐自兼并也。
書奏武帝小司寇淮南公(衞)〔偉〕、[19]開府伊婁謙重幣聘齊。
爾後大舉再駕而定山東,卒如孝寬之策。
孝寬每以年迫懸車,屢請致仕
帝以海內未平優詔弗許。
至是復稱疾乞骸骨
帝曰:「往已面申本懷何煩重請也。」
公元570年
五年,帝東伐過幸玉壁
御敵之所,深歎羨之,移時乃去。
孝寬自以習練齊人虛實,請為先驅
帝以玉壁要衝,非孝寬無以鎮之,乃不許
趙王招率兵出稽胡,與大軍掎角,乃敕孝寬行軍總管圍守華谷以應接之。
孝寬克其四城
武帝晉州孝寬還舊鎮。
及帝凱還,復幸玉壁
從容孝寬曰:「世稱老人多智,善為軍謀。
然朕唯共少年,一舉平賊
以為何如
孝寬對曰:「臣今衰耄,唯有誠心而已
然昔在少壯,亦曾輸力先朝以定關右
」帝大笑曰:「實如公言
」乃詔孝寬隨駕還京。
大司空,出為延州總管進位上柱國
公元579年
大象元年,除徐兗等十一州十五鎮諸軍事徐州總管
為行元帥狥地淮南
分遣杞公宇文亮黃城郕公梁士彥廣陵孝寬率眾壽陽,竝拔之。
孝寬淮南所在皆密送誠款。
然彼五門,尤為險要陳人若開塘放水,即津濟路絕
孝寬遽令分兵據守之。
陳刺史吳文育果遣決堰,[20]已無及。
於是陳人退走江北悉平。
軍還,至豫州宇文亮舉兵反,潛以數百騎孝寬營。
時亮圉官茹寬密白其狀,[21]孝寬有備。
不得入,遁走孝寬追獲之。
詔以平淮南之功,別封一子滑國公
宣帝崩,隋文帝輔政,時尉遲迥先為相州總管,詔孝寬代之。
又以小司徒叱列長义為相州刺史[22]先令赴鄴。
孝寬續進,至朝歌大都督賀蘭齎書孝寬
孝寬留貴與語以察之,疑其有變,遂稱疾徐行
使人相州求醫藥,密以伺之。
既到湯陰逢長义奔還。
孝寬兄子魏郡藝又棄郡南走
孝寬審訐其狀,乃馳還
所經橋道,皆令毀撤驛馬悉擁以自隨
又勒(騎)〔驛〕將曰:[23]「蜀公將至,可多備餚酒芻粟待之
果遣儀同梁子康將數百騎孝寬驛司供設豐厚,所經之處,皆輒停留由是不及
時或孝寬以為洛京虛弱素無守備河陽鎮防,悉是關東鮮卑若先往據之,則為禍不小。
乃入保河陽
河陽城內舊有鮮卑八百人,家竝在鄴,見孝寬輕來,謀欲應
孝寬知之,遂密造東京官司詐稱遣行,分人詣洛陽受賜。
既至洛陽,竝留不遣
因此離解,其謀不成
六月,詔發關中兵,以孝寬元帥東伐
七月,軍次河陽
所署儀同薛公禮等圍逼懷州孝寬遣兵擊破之。
進次懷縣永〔橋〕城(橋)東南
[24]其城既在要衝雉堞牢固已遣兵據之。
諸將士以此當路,請先攻取。
孝寬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損我兵威
今破其大軍,此亦何能為也。
於是引軍次于武陟,大破子惇,惇輕騎奔鄴。
軍次於鄴西門豹祠之南。
自出戰,又破之。
窮迫自殺
兵士在小城中者,盡坑於遊豫園
諸有未服,皆隨機討之,關東悉平。
十月凱還京師
十一月薨,時年七十二。
太傅、十二州諸軍事雍州
諡曰襄
孝寬在邊多載,屢抗強敵
所有經略布置之初,人莫之解;見其成事,方乃驚服
雖在軍中篤意文史政事之餘,每自披閱
末年患眼,猶令學士讀而聽之。
又早喪父母,事兄嫂甚謹
所得俸祿,不入私房
親族孤遺者,必加振贍。
朝野以此稱焉。
長子諶年已十歲魏文帝欲以女妻之。
孝寬辭以兄子世康年長。
嘉之,遂以妻世康
孝寬六子,總、壽、霽、津知名
韋敻
韋敻字敬遠
[25]志尚夷簡,澹於榮利
弱冠被召雍州從事,非其好也,遂謝疾去職
前後十見徵辟,皆不應命
太祖經綸王業側席求賢,聞養高不仕,虛心敬悅,遣使辟之,備加禮命。
雖情諭甚至,而竟不能屈
彌以重之,亦弗之奪也。
所居之宅,枕帶林泉對翫琴書蕭然自樂。
[26]時人號為居士焉
至有慕其閑素者,或載酒從之,亦為之盡歡接對忘倦
公元319年
明帝即位禮敬逾厚。
乃為詩以貽之曰:「六爻貞遯世,三辰少微
潁陽逾遠滄州不歸
香動蘭佩風飄蓮葉衣。
坐石仙洞乘槎釣磯
嶺松千仞直,巖泉百丈飛。
聊登平樂觀遠望首陽
[27]詎能四隱,來參余萬機
答帝詩,願時朝謁。
大悅,敕有司日給河東一斗號之曰逍遙公
晉公護執政,廣營第宅。
嘗召至宅,訪以政事
仰視其堂,徐而歎曰:「酣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弗亡。
不悅。
有識以為知言
陳遣其尚書周弘正來聘,素聞名,請與相見
朝廷許之。
弘正乃造談謔盈日,恨相遇之晚。
後請賓舘〔不〕時赴。
[28]弘正贈詩曰:「德星猶未動,真車詎肯來。
」其為時所欽如此
武帝嘗與夜宴大賜縑帛,令侍臣數人負以送出。
唯取一疋,示承恩而已
以此益重之。
孝寬延州總管至州與孝寬相見
將還,孝寬以所乘馬及轡勒
以其華飾,心弗欲之。
笑謂孝寬曰:「昔人不棄遺簪墜履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
吾雖不逮前烈,然捨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於是乃乘舊馬以歸。
武帝又以佛、道、儒三教不同,詔辨其優劣
三教雖殊,同歸於善,其迹似有深淺,其致理無等級。
[29]乃著三教序奏之。
帝覽而稱善。
宣帝東宮,亦遺書,并令以帝所乘馬迎之,問以立身之道。
對曰:「傳不云乎,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
不可縱,志不可滿。
聖人之訓也,願殿下之。」
子瓘行隨州刺史,因疾物故孝寬子總復於幷州戰歿
一日之中,凶問俱至。
家人相對悲慟,而神色自若
謂之曰:「死生命也,去來常事亦何足悲。
援琴之如舊。
雅好名義虛襟善誘
耕夫牧豎一介可稱者,皆接引之。
特與族人玄及安定梁曠為放逸之友。
愛文史,留情著述,手自抄錄數十萬言。
晚年虛靜,唯以體道會真為務。
舊所製述,咸削其藁,故文筆多竝不存
建德中年老,預戒其子等曰:「昔士安以蘧蒢束體,王孫布囊繞尸,二賢高達,非庸才能繼。
吾死之日,可斂舊衣,勿更新造。
使棺足周尸,牛車載柩,墳高四尺,壙深一丈。
其餘煩雜,悉無用也。
朝晡奠食,於事彌煩,吾不能頓絕汝輩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
仍薦素蔬,勿設牲牢
親友欲以弔祭者,竝不得為受。
吾常恐臨終恍惚故以此言預戒汝輩
瞑目之日,勿違吾志也。」
公元578年
宣政元年二月,卒於家,時年七十七。
武帝遣使祭,賻賵有加。
喪制葬禮諸子等竝遵其遺戒
世康
梁士彥
梁士彥字相如[30]安定烏氏人也。
任俠,好讀兵書,頗涉經史。
周武帝平東夏,聞其勇決,自扶風郡除為九曲鎮將進位上開府封建威縣公
齊人甚憚之。
後以熊州刺史武帝晉州進位大將軍,除晉州刺史
還,齊後主攻圍之,樓堞皆盡,短兵相接
士彥慷慨自若,謂將士曰:「死在今日,吾為爾先。
於是勇猛齊奮號聲動天無不當百
齊兵少卻,乃令妻軍人子女晝夜修城,[31]三日而就。
武帝大軍亦至,[32]齊師圍解。
士彥,捋鬚泣,亦為之流涕。
時帝班師士彥叩馬諫,從之。
執其手曰:「朕有晉州,為平齊之基,宜善守之。
」及齊平封郕國公,位上柱國[33]雍州總管
[34]宣帝即位,除徐州總管
烏丸軌禽陳將吳明徹裴忌呂梁[35]略定淮南地
隋文帝作相,轉亳州總管
尉遲迥反,為行軍總管,及韋孝寬擊之。
家僮梁默等為前鋒士彥繼之,所當皆破。
平,除相州刺史
深見忌,乃代還京師
閑居無事恃功懷怨,與宇文忻劉昉謀反
將率僮僕,候上享廟之際以發機
復欲於蒲州起事略取河北,捉黎陽關,塞河陽路,劫調布牟甲,募盜賊戰士
其甥裴通知而奏之。
未發其事,授晉州刺史,欲觀其志。
士彥欣然等曰:「天也!
」又請儀同薛摩兒為長史從之。
後與公卿朝謁令執士彥等於行間
詰之狀,猶不伏,捕薛摩兒至,對之。
摩兒具論始末,云第二子剛垂泣苦諫第三子叔諧曰「作猛獸須成班」。
士彥失色,顧曰:「汝殺我!
於是伏誅
年七十二。
有子五人
操字孟德,位上開府義鄉縣,早卒。
剛字永固,位大將軍[36]通政縣公涇州刺史
以諫父獲免,徙瓜州
叔諧坐士彥誅。
公元609年
梁默者,士彥蒼頭也,驍武絕人
士彥每從征伐常與陷陣
,位開府
開皇末,以行軍總管楊素突厥進位大將軍
又從平楊諒,授柱國
大業五年,從煬帝吐谷渾力戰死之。
光祿大夫
  • 卷三十一 按此卷缺,後人北史補,韋敻梁士彥傳疑本是附傳。
  • 祖直善 諸本「善」都作「喜」。
    殿本當是北史卷六四韋孝寬傳改。
  • 右將軍(幽)〔豳〕州刺史 張森楷云:「『幽』當作『豳』,據下之『氐賊抄竊』,氐不得幽州也。
    」按南豳州不見魏書地形志,但見於卷五八楊播附弟椿傳、卷五九蕭寶夤傳,知魏末有此州。
    楊氏隋志考證卷一有考。
    張說是,今據改。
  • 涉獵經史 通志卷一五七韋孝寬傳,下有「年十五,便有壯志,善籌算識者稱之」十四字,不見北史可能傳本北史脫去也可能是周書原文
  • 行華(陰)〔山〕郡事 宋本北史本傳「陰」作「山」。
    按魏書卷一0六下地形志下華州華山郡華陰縣華陰不是郡名。
    今據改。
  • 荊州刺史源子恭鎮襄城 北史本傳「襄」作「穰」。
    荊州穰城書卷一0六下地形志下,疑作「穰」是,但襄城也屬荊州分兵出鎮,也有可能,今不改。
  • 以功除(浙)〔析〕陽郡守 宋本「浙」作「析」。
    二張以為「浙」字誤
    張元濟云:「析陽郡屬析州,見魏書地形卷一0六下
    」按張說是,今據改。
  • 獨孤信新野郡(司)〔同〕荊州 宋本、汲本、局本「司」作「同」。
    殿本考證云:「北史云『同隸荊州』,『司』字疑『同』字之訛,并脫一『隸』字。
    」按『司』字不可通,今據改。
  • 乃令孝寬大將軍宜陽郡事 北史本傳「大」作「本」。
    孝寬時名位尚低,似不能即授大將軍,疑當作「本」。
  • 遣其(揚)〔陽〕州刺史道恆扇誘邊民 通鑑卷一五八四九0一頁「揚」作「陽」。
    陽州宜陽見魏書卷一0六中地形志中
    本傳上云「段琛堯傑復據宜陽」,下云「擒道恆等,崤澠遂清」,則道恆當是陽州刺史,此作「揚州」誤。
    孝寬雖遷南兗州刺史,實仍在宜陽附近
    今據改。
  • 還令諜人送於營 通典卷一五一、通鑑卷一五八四九0一頁通志卷一五七韋孝寬傳「送於」作「遺之於」。
    按「遺之」是假作遺失,使段琛以為真,文義較長。
  • 日出奇兵掩襲 北史本傳通典卷一五一「日」作「因」,較長。
  • 又於城北起土山攻具晝夜不息 冊府明本卷四00四七五五頁攻具」上有「積」字,較長。
    冊府宋本北史皆無此字,或明本以意補。
    通典卷一六一「起土山」下無「攻具二字,有「且作且攻」四字疑周韋孝寬原本當同通典
  • 吹氣一衝 北史本傳冊府卷四00四七五五頁通典卷一六一「吹」都作「火」,較長。
  • 城外縛松於竿 殿本考證云:「通鑑卷一五九,四九四二頁作『縛松麻於竿』。
    按下文有『麻俱落』句,知此脫一『麻』字,北史亦脫。
    」按通典卷一六一「」下也有「麻」字。
    疑周原文有此字。
  • 公元556年
  • (二)〔三〕年周文北巡 宋本北史「二」作「三」。
    按卷二文帝紀北巡魏恭帝三年,今據改。
  • 使者辭色甚悅 通志本傳作「於是使者忻然辭色甚悅」。
    通志多據北史,此傳卻有多出的辭句可能傳本北史脫去也可能是周書原文
  • 公元561年
  • 汾州之北如其言 御覽卷四四九二0六六頁所引和今本頗異,轉錄如左: 武帝保定元年
    汾晉之北,離石之南,悉是羌胡
    而地居齊境,抄掠東鄙
    朝庭患之。
    韋孝寬乃於要害,欲置大城,以扼其吭。
    興役十萬,甲士百人,遣姚岳監之。
    難色,謂孝寬曰:「國家每於境外築城未嘗不動大眾
    深入胡境,密邇齊師,以兵百騎何以御役!
    孝寬曰:「事有萬途,兵非一勢,君但受成規,無所憂也。
    築城十日即畢。
    今齊君徵兵三日方集;謀議之間,自稽三日;計其軍行二日不到;我之城隍辦矣。
    」乃令築之
    人果如期而至界首
    疑有伏軍不敢進迫
    其夕,緣汾傍山,處處舉火
    齊人謂有大軍,因示自固
    猶豫之間,土功已畢。
    齊師遂退。
     按此段文字頗多溢出於今本周書之外,如姚岳孝寬語三十一字即今本所無,但也有字句今本有而御覽無者。
    有的還是比較重要的話,如「既去晉州四百餘里,一日創手,二日敵境始知」,無此二語計算日期便少了二天
    御覽一段必出於周書原本,但也多刪削,還有訛脫
    如「生胡」作「羌胡」就顯然是錯的。
    御覽這段雖然可以推測為出於原本周書,但是直接自周書,還未能斷言
    因為冊府卷四一0四八七三頁孝寬築城事便已和北史及今本周書孝寬完全相同了。
  • 淮南公(衞)〔偉〕 張森楷云:「淮南公自有傳卷三八,作元偉
    」按張說是,今據改。
    參卷六校第一條。
  • 陳刺史吳文育果遣決堰 宋本北史本傳「育」作「立」。
  • 時亮圉官茹寬密白其狀 北史本傳和周書卷一0邵惠公顥附孫亮傳、通鑑卷一七四五四0五頁「圉」作「國」。
  • 叱列長义 「义」原作「文」。
    按卷八靜帝紀宋本、汲本、局本「文」作「义」,是,今逕改。
    參卷八校第一二條。
  • 又勒(騎)〔驛〕將曰 宋本北史本傳冊府卷三六五四三四二頁「騎」作「驛」。
    書卷四七韋世康附弟藝傳作「復謂驛司曰」。
    驛將是主驛之將,亦即「驛司」。
    作「騎」誤,今據改。
  • 懷縣永〔橋〕城(橋) 宋本北史本傳冊府卷三五五四二一九頁通鑑卷一七四五四二一頁都作「永橋城」。
    按「永橋」是鎮名。
    北史卷六二尉遲迥傳稱「永橋鎮將紇豆陵惠以城降」。
    殿本誤倒,今乙正
  • 韋敻字敬遠 御覽卷四0八一八八五頁「敬」作「弘」,卷五0五二三0六頁仍作「敬」。
    韋敻孝寬兄,見隋書卷四七韋世康傳、北史卷六四韋孝寬傳。
    今在孝寬傳末既沒有提出「兄」,在傳雖提到孝寬,也沒有說是弟。
    一開就是韋敻字敬遠」,似乎孝寬不相干
    張森楷云:「不當孝寬同列
    據本書王雄王謙于謹于翼各自為傳之例推之,則原文不如此亂也。
    據此傳文全同北史,蓋是後人取北史補者。
    」按韋敻如獨傳,其人與孝寬不類,也不宜同在一卷
    疑本附孝寬傳。
    補此卷者抄北史孝寬傳到「孝寬六子,總、壽、霽、津知名」而止。
    孝寬一句在這附見四子事跡後,隔了三百多字,就顧不得抄上。
    接著抄傳又妄加「韋」字。
    這樣變成獨傳的形式
    後人寫目錄也就變成韋敻」而不是孝寬小字寫「兄」,沿誤至今
  • 蕭然自樂 宋本北史卷六四韋孝寬附兄傳「樂」作「逸」。
    張元以為「樂」字誤
    按「樂」亦通,今不改。
  • 遠望首陽 諸本和北史本傳冊府卷九七一一六一頁「遠」都作「遙」,疑殿本誤。
    按周書、北史冊府錄此詩互有異同,但皆無關文義不再列舉
  • 敻〔不〕時赴 局本和北史本傳「時」上有「不」字,局本當從北史補。
    冊府卷八八二一0四四八頁御覽卷四0八一八八五頁作「未赴」,無「時」字。
    文義應有「不」或「未」字,今從局本補「不」字。
  • 致理無等級 宋本北史百衲本「殆」作「如」。
    宋本冊府卷八四0作「加」,亦「如」字之訛明本冊府改作「若」。
  • 梁士彥 按士彥在周無多事跡,死於隋代
    此傳以北史補,下半敘入隋後為隋文誅死事,不該闌入周書。
    士彥亦是附傳,因與孝寬同平相州,故連類而及。
    補者全取北史,其人始末備見,目錄遂升為獨傳。
  • 令妻軍人子女 隋書卷四0、北史卷七三梁士彥傳、冊府卷四00四七五六頁「妻」下都有「妾」字冊府無「及」字疑周書脫「妾」字。
  • 武帝大軍亦至 宋本南本北史本傳「大」作「六」。
    按隋書本傳作「帝率六軍亦至」,北史此傳全採隋書,周書又以北史補,作「六」是。
    百衲本修作「大」,誤。
  • 公元580年
  • 及齊平封郕國公上柱國 卷八靜帝紀士彥上柱國大象二年五八0年十二月
    這裏置於平齊之後宣帝即位前,則當是建德六年宣政元年間五七七-五七八年
    建德五年士彥晉州時位上開府大將軍見卷六武帝平齊封公進位柱國」,正相當
    這裏當衍「上」字。
    然隋書、北史皆同,或原文已誤。
  • 公元578年
  • 雍州總管 隋書、北史本傳總管」作「主簿」。
    雍州京都所在周代置牧。
    雍州照例皇室親貴
    平齊前後雍州者是趙王招宣政元年五七八年陳王繼任並見卷六武帝
    這些親貴實際並不管事宇文招屢次出征,疑管事的實主簿
    正如親貴出任總管往往長史主持府事一樣
    這樣主簿長史地位一般主簿長史不同
    士彥當是雍州主簿,補周書者疑其身分不合,故改作總管」,實誤。
  • 宣帝即位徐州總管烏丸軌禽陳將吳明徹裴忌呂梁 按梁士彥建德六年五七七年已任徐州總管吳明徹呂梁,也在這年。
    王軌敗陳軍,擒吳明徹宣政元年五七八年三月
    武帝死在這年六月並見卷六武帝
    卷四0王軌王軌烏丸稱敗陳軍後,「高祖嘉之進位柱國,仍拜徐州總管」。
    其事在武帝死前甚明。
    疑隋書衍「宣帝即位四字北史、周書並承其誤。
  • 剛字永固大將軍 隋書本傳作「上大將軍」,北史脫「上」字,故周書亦脫。
  •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