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峰集卷之七 第 x 页
三峰集卷之七(奉化郑道传著)
朝鲜经国典(上)
朝鲜经国典(上)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14H 页

易曰。圣人之大宝曰位。天地之大德曰生。何以守位。曰仁。天子享天下之奉。诸侯享境内之奉。皆富贵之至也。贤能效其智。豪杰效其力。民庶奔走。各服其役。惟人君之命是从焉。以其得乎位也。非大宝而何。天地之于万物。一于生育而已。盖其一原之气。周流无间。而万物之生。皆受是气以生。洪纤高下。各形其形。各性其性。故曰天地以生物为心。所谓生物之心。即天地之大德也。人君之位。尊则尊矣。贵则贵矣。然天下至广也。万民至众也。一有不得其心。则盖有大可虑者存焉。下民至弱也。不可以力劫之也。至愚也。不可以智欺之也。得其心则服之。不得其心则去之。去就之间。不容毫发焉。然所谓得其心者。非以私意苟且而为之也。非以违道干誉而致之也。亦曰仁而已矣。人君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行不忍人之政。使天下四境之人。皆悦而仰之若父母。则长享安富尊荣之乐。而无危亡覆坠之患矣。守位以仁。不亦宜乎。恭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14L 页

国号
海东之国。不一其号。为朝鲜者三。曰檀君曰箕子曰卫满。若朴氏昔氏金氏相继称新罗。温祚称百济于前。甄萱称百济于后。又高朱蒙称高句丽。弓裔称后高丽。王氏代弓裔。仍袭高丽之号。皆窃据一隅。不受中国之命。自立名号。互相侵夺。虽有所称。何足取哉。惟箕子受周武之命。封朝鲜侯。今 天子命曰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矣。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盖以武王之命箕子者。命 殿下。名既正矣。言既顺矣。箕子陈武王以洪范。推衍其义。作八条之教。施之国中。政化盛行。风俗至美。朝鲜之名。闻于天下后世者如此。今既袭朝鲜之美号。则箕子之善政亦在所当讲焉。呜呼。 天子之德无愧于周武。殿下之德亦岂有愧于箕子哉。将见洪范之学。八条之教。复行于今日也。孔子曰。吾其为东周乎。岂欺我哉。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15H 页

储副。天下国家之本也。古之先王。立必以长者。所以绝其争也。必以贤者。所以尚其德也。无非公天下国家之心也。尚虑教养未至。则德业未进。无以克荷负托之重。于是。择耆儒宿德为之师傅。端人正士为之僚属。朝夕讲劝。无非正言正事。则其薰陶涵养者至矣。先王之于储副。不徒定其位。从而教之者如此。而或有招致技术之士。徒事词章之学。其所习者反为丧心之具。甚者惟谗谄面谀之徒是信。嬉游逸豫之事是好。卒无以保其位者多矣。吁可惜哉。恭惟我 殿下即位之初。首降德音。以正东宫之位。置书筵官。谓门下左侍中赵浚,判中枢院事南在,签书中枢院事郑揔。其学业皆可以备讲劝之任。命为师傅宾客。而臣亦以不敏。得忝贰师之职。虽其学问之疏略。不足以仰补原良之德。然其心则未尝忘之也。今我东宫以岐嶷之资。温文之性。夙兴夜寐。每御书筵讲论不怠。则日就月将。必至于光明之学。可冀也。其所以正储位而隆邦本者。宜矣。
世系
臣尝读周雅。论文武之德者。必追述后稷,公刘积功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15L 页

教书
书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惟其心之一于内。故言之发于外者。不期而自大。观其发言之大。则其存心之一。从可知矣。自典谟训诰著于书。而精一执中之说。为万世圣学之渊源。信乎其大矣。汉唐以来。天子之言。或称制诏。或称诰敕。诸侯之言。称教书。尊卑虽殊。其所以立言之义则一也。所谓制诰教书。有亲自制者。有出于文臣之代言者。随其政治之高下。有醇驳之不同。然而因是亦可见一时之云为也。恭惟我 殿下。自在潜邸时。好与儒士读经史诸子。讲明义理。论古今成败之事甚悉甚熟。文章虽其馀事。而学问之至。盖有自得者多矣。今当维新之日。立经陈纪。与民更始。屡降 德音。以教中外。其书虽出于文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16H 页

治典
总序
治典。冢宰所掌也。司徒以下皆冢宰之属。则教典以下。亦冢宰之职也。冢宰得其人。六典举而百职修。故曰人主之职。在论一相。冢宰之谓也。上以承君父。下以统百官治万民。厥职大矣。且人主之材。有昏明强弱之不同。顺其美而匡其恶。献其可而替其否。以纳于大中之域。故曰相也。辅相之义也。百官异职。万民异业。平之使不失其宜。均之使各得其所。故曰宰也。宰制之义也。至于宫闱之密。而嫔媵之进御。亵御之执役。舆马服饰之玩。食饮之供。惟冢宰得知之。冢宰重臣也。人主之所礼貌也。而身亲细微之事。不其冗乎。曰非也。嫔媵亵御。本以备使令也。不谨则有邪媚之惑。舆马衣服饮食。本以奉身也。不节则有奢华侈用之费。故先王立法。举以此属之冢宰。而以为之制节限量。其虑远矣。夫以人主之尊。人臣仰而正之。难矣哉。以智力持之不可也。以口舌争之不可也。惟积其诚而动之。正其已而格之耳。百官万民之众。而以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16L 页

官制
人君。代天工治天民。不可以独力为之也。于是。设官分职。布于中外。博求贤能之士以共之。官制之所由作也。恭惟我 殿下即位之初。首命儒臣。讲采历代之典。参以前朝之旧。建立官府。制其名称。盖欲省繁汰冗。以从简要。而当维新之日。草创更始。未遑及也。然前朝既有军器监。又有防御都监。既有缮工监。又有造成都监。今皆革去。所谓都监者。以其务归之本监。循名而责实也。革内乘并之司仆。革内厨并之司膳。盖欲省自已之奉也。设内侍府掖庭署。所以别流品也。推此类观之。 殿下改正官制之美意可得也。其内而辅相者曰门下府。主会计者曰三司。本兵者曰中枢院。掌文翰者曰艺文春秋馆。主风纪者曰司宪府。六曹及百司庶府。各因其事而举者。随其职任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17H 页

宰相年表
宰相之职。臣于治典论之矣。然为宰相者得其君。然后道行于上而惠及于下。身荣于前而名显于后。而君臣之相遇。自古以为难也。帝者之世。君臣俱圣。故相与都俞于堂陛之上而成雍熙之化。王者之世。君臣俱贤。故相与勤劳于政事之间而致隆平之治。霸者之世。其君不及其臣。然能任之专。故亦能成一时之功。若夫中材之主。相得其人则治。不得其人则乱。如唐之玄宗相宋璟,张九龄则致开原之太平。用李林甫,杨国忠则速天宝之祸乱。噫。臣之遇君诚难。而君之遇臣亦难矣。方今明良相遇。诚意交孚。相与共图维新之政。千百年之一盛际也。于是作宰相年表。独书侍中者。亦以见冢宰之兼众职。而人主之职在择一相。百执事以下不与也。
入官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17L 页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18H 页

补吏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18L 页

军官
古者。大国三卿。曰司徒。主民。曰司马。主兵。曰司空。主地。无事则各守其职。有事则三卿皆出为将。故曰大国三军。军将皆卿也。分而合之。离而属之。先王之虑远矣。盖宰相无所不统。而军机之重。必欲使庙堂知之。所以存体统也。长枪大剑。虽非搢绅之所能操。而决策制胜。亦待深于韬略者。然后乃能料也。国家损益唐府兵之法。立十卫。每一卫率五领。自上将军以下至将军。自中郎将以下至尉正。统之义兴三军府。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19H 页

钱谷
钱谷。盖有国之常备。而生民之司命也。然取之无其道。用之无其法。横敛多而民生苦。糜费广而国用竭。有国家者。不可不虑也。周公作周礼。司徒掌钱谷之入。而周知其数。冢宰掌其所出之命。而不至于妄费。是以。量其入而以为出。三年有一年之蓄。通计三十年。有九年之蓄。虽有凶荒军旅之变。不以为病也。汉以大司农掌之。唐以度支使掌之。其赋敛漕运之数。供上祭祀宴享之费。军旅之需。为宰相者漫不得知。而以利权之重。付之一司一使。随时营具。多方取办。仅济一时之用。如有不虞之变。未免空匮之窘。亦可笑也。国家以三司掌钱谷所入之数。而其出也。承都评议使司之命而行之。盖有得于周官遗意者矣。其钱谷之所在。随其任而书之。以见其经费之数焉。
封赠承袭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19L 页

赋典
总序
赋者。军国所需之总名也。分而言之。则用之于国曰钱谷。故治典论出纳之节甚详。取之于民曰赋。故于此论其所出之目。曰州郡曰版籍。赋之出也。曰经理。赋之制也。曰农桑。赋之本也。曰赋税。赋之贡也。曰漕运。赋之输也。曰盐铁。山场水梁。曰工商船税。赋之助也。曰上供曰国用曰禄俸曰军资曰义仓曰惠民典药局。赋之用也。曰蠲免。赋之宽也。知赋之所出。则民生不可不厚而州郡不可不治也。版籍不可不详也。知赋之所制则经理不可不正也。知赋之所输则民力不可困。而漕运不可不讲也。知赋之所本则农桑不可不重也。知赋之所助则课程不可不立也。知赋之所用则出纳不可不节也。知赋之所宽则民财不可尽取也。然有土有人然后可以得其赋。有德然后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0H 页

州郡
京邑。四方之本也。股肱之郡。供赋役卫王室。京邑之辅也。远而州郡星罗棋布。皆出其力以供公役。出其赋以供公用。无非王室之藩屏也。国家因前朝王氏之旧。而有所沿革。京畿分左右道。国之南曰杨广道。其外曰庆尚全罗道。西为西海道。东为交州江陵道。(按交州江陵道即岭东西地)置监司曰都观察黜陟使。东北为东北面。西北为西北面。置监司曰都巡问使。以宣教化。以总钱谷刑名兵马之事。其州府郡县。各置守令焉。可见其疆理之整齐。而王化之攸行也。
版籍
国之贫富。在民之众寡。赋役之均。在民数之周。故任民牧之职者。休养生息。以蕃其类。劳来安集。以保其居。民可庶也。籍其户口。稽其登耗。民可数也。验口计丁。科其差敛。赋役可均也。夫如是。事集于上而下不扰。国富而民安也。前朝之季。不知制民之产。休养失其道。而生齿不息。安集无其方。而或死于饥寒。户口日就于耗损。其有见存者。不胜赋役之烦。折而入于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0L 页

经理
古者。田在于官而授之民。民之所耕者。皆其所授之田。天下之民。无不受田者。无不耕者。故贫富强弱。不甚相过。而其田之所出。皆入于公家。而国亦富。自田制之坏。豪强得以兼并。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借耕富人之田。终岁勤苦。而食反不足。富者安坐不耕。役使佣佃之人。而食其太半之入。公家拱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1H 页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1L 页

农桑
农桑。衣食之本。王政之所先。国家内而司农。外而劝农。使验民之勤惰而劝惩之。风纪之司。察其职之称否而黜陟之。 殿下屡降德音。必以劝农桑为首。敦其本而取其实也。将见衣食足而知廉耻。仓廪实而礼义兴。太平之业。基于此矣。
赋税
孟子曰。无野人。莫养君子。无君子。莫治野人。古之圣人。立赋税之法。非徒取民以自奉。民之相聚也。饮食衣服之欲攻乎外。男女之欲攻乎内。在丑则争之。力敌则斗之。以至于相残。为人上者。执法以治之。使争者平斗者和。而后民生安焉。然不可耕且为也。则民之出乎什一。以养其上。其取直也大。而上之所以报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2H 页

漕运
古者。天子诸侯。皆享畿内之赋。故漕运之所责入。远不过五百里。近不过五十里。民力不至于困。秦汉以来。郡县天下。而其所出之赋。输之天子之都。道里至远。运粟至多。而民力困。于是。以漕运为急务。而讲求其法甚详。而民力之困犹是也。国家三边滨海。内有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2L 页

盐法
盐出于海。而民用之不可无者也。前朝自忠宣王立盐法。使民纳布受盐。以资国用。及其法弊。布入于官。盐不及已。民甚苦之。 殿下即位。首降德音。一革前朝弊法。每沿海州郡。置盐场而官为煮盐。听民将其所有之物。或布或米。无论精粗多寡。亲就盐所。称时价之高低。计直受盐。然后纳价物焉。盖与民同其利。非禁而榷之也。其盐场所在与所出之数备书焉。以凭会计。
山场水梁
古者。数罟不入洿池。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山林。盖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节爱养之。此山场水梁之所由本也。前朝之时。山场水梁。皆为豪强所占夺。公家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3H 页

金银珠玉铜铁
粟米布帛。民资以生。至于金银珠玉。无补于民用。宜非为政之所急。然宗庙至敬之所在。故器必饰以金玉。冠冕加于众体之上。亦以珠玉饰之。况本国臣事天朝。其岁时庆节之所修。必以金银将之。盖金银珠玉。在奉先事大之礼。不可无者也。至于铜铁。以爨以耕。尤切于民用。又铸为兵具。军国之须。莫重于此。前朝有金银所。官为采之。国家凡产铁之处。每置铁场。官集丁夫铸冶之。民所铸冶则不课焉。而采金银之法。今皆废矣。然金银有见数。事大之日无穷。则其采之之法。亦不可不讲也。臣于此取金银所及铁场。悉著于篇。以备参考焉。
工商税
先王制工商之税。所以抑末作。而归之本实。国家前此未有定制。民之游惰者皆趋之。而南亩之民日益减。末作胜而本实耗。不可不虑也。臣故备举工商课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3L 页

船税
本朝滨海以国。鱼盐之利为多。而公私漕运辐溱于东西之江。置司水监以掌之。而收其税以助国用焉。其利亦厚矣。
上供
人君。专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其所出之赋。何莫非已分之所有。凡国之经费。何莫非已分之所用。故曰人君无私藏。此书曰上供曰国用。岐而言之。亦有说乎。饮膳衣服。所以供王之奉养也。匪颁。所以供王之赐与也。珍宝。所以供王之玩好也。是数者。今皆谓之上供。考之周礼。各置司存以掌其出入会计之数。尚虑人主侈心之生而费之无节。掌吏肆其奸欺而失于渗漏。于是。以冢宰总而制之。虽似人主之私用。实通于有司之经理。至汉唐。始有天子私藏之名。与军国之用不相通。然其财之所出。或税山海泽薮之物产。或得州郡之私献。或称常赋之羡馀。未尝取于经理之赋。而犹有统摄。不相侵紊。其遇凶荒军旅之事。出其财而赡之。识者尚且非之曰。人君不能正其家人。近习之故而有私人。既有私人。不能无私费。于是有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4H 页

国用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4L 页

军资
子贡问为政。孔子以足食足兵答之。国资兵以存。兵资食以生。孔明治兵过管,乐。其伐魏也屯田渭上。以为持久之计。项羽凭百战百胜之资。而一朝粮饷不继。战败身死为天下笑。是知食者三军之司命。不可一日而无者也。故古之为国者。不惟治其兵。又当治其食。不惟治其食之所入。又当治其食之所生。夫食之所生。在地与人而已。国家介山海之间。其丘陵薮泽不耕之地十居八九。而人之游手虽不能悉得其数。以居京城者计之。不下数十万。去而为浮图者不下十万。子弟之閒散。庶民之执公役。戍卒之在边圉。以至工商巫觋之徒。才人禾尺之类。计亦不下十万。不惟不耕。又从以食之。可谓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矣。又因丧荒疾病。不得尽力于南亩。而岁时宾客祭祀之费。亦民之所不能已者。可谓为之者舒而用之者疾矣。兵食奚由而足乎。为今之计。莫若辟閒荒之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5H 页

禄俸
人君之与贤者所共者。天职也。所治者。天民也。故厚之以天禄。使之免仰事俯育之累。而专力乎供职也。传曰。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国家颁禄之制。自一品至九品分为十八科。三司给牌。广兴仓以其科而颁之。贤者之食天禄者。当思保天职可也。食焉而怠其事。犹不可。况无其事而食其禄。其可乎哉。故先王立法。君之于臣民。功者赐之。饥者周之。无常职而食常禄。以为不恭。其法严矣。
义仓
水旱疾疫。在天道流行之数。代或有之而饥馑至焉。为民牧者。其可坐视而莫之救欤。国家内置义仓。以储谷粟。又推其法。及之州府郡县。各置义仓。每当农月。给贫民无种食者。至秋成止收其本。以备不虞。如遇凶荒之岁。尽发以赈。待岁丰登。亦收其本。以资长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5L 页

惠民典药局
国家以为药材非本土之所产。如有疾病。其孝子慈孙。傍求奔走。药未之得而病已深。有不及救治之患。于是置惠民典药局。官给药价五升布六千疋。修备药物。凡有疾病者。持斗米疋布至。则随所求而得之。又营子利。十取其一。期至无穷。俾贫民免疾痛之苦。而济夭札之厄。其好生之德大矣。不幸有官府之责取。权势之抑买。而药价耗损。贫民无以自活。岂非不仁之甚者也。典是局者。思尽其责。俾国家好生之德。克永厥终可也。
蠲免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轻徭薄赋。以裕其食。不幸被水旱霜虫风雹之灾。随其伤损之多寡。蠲免赋役有差。盖所以厚其本也。国家损分减免之法已自行之。著在甲令。有司宜当审而行之也。
礼典
总序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6H 页

朝会
国家朝会。冬至正朝 圣节。则率群臣向阙行礼及接诏受赐之仪。一依 朝廷颁降仪注为之。礼讫。坐正殿受群臣朝。 诞节则行庆寿之礼。如冬至正朝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6L 页

宗庙
王者受命开国。必立宗庙以奉其先。盖报本追远。厚之道也。其有功德者。祖而宗之。以为不迁之主。故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殿下即位。追崇 皇考桓王以上四代。加以王爵。以立庙室。以安神主。其牲牢币帛之数。簠簋(簠簋。一本作莆筥。)笾豆之品。祼献拜祝之节。讲之甚熟。书之于策。礼曹以时请而行之。百司庶府。莫不奔走虔供其职。敬之至也。
社稷
社者。土神也。稷者。谷神也。盖人非土不立。非谷不生。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7H 页

耤田
农者。万事之本也。耤者。劝农之本也。盖宗庙之粢盛。军国之财用。皆出于农。而民生以之而番庶。风俗以之而淳厚。故曰农者。万事之本也。人君亲耕耤田。以先于农。而下民皆曰。且以人君之尊。尚且身为之耕。况以下民之贱。安坐而不耕。其可乎哉。于是。人人皆赴南亩而农事兴矣。故曰耤者。劝农之本也。国家置耤田令丞。以掌耤耕祭祀之法。臣悉著之于篇。以见殿下重谷之意焉。
风云雷雨
风云雷雨。滋五谷遂品汇。则其泽物也至矣。国家钦奉 诏旨。立其坛于国之南。有司以时致祭焉。其事大之礼。敬神之义。一举而尽矣。
文庙
天下之通祀。惟文庙为是。国家内自国都。外至州郡。皆建庙学。当春秋二仲上丁之日。祀之以礼载。惟圣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7L 页

诸神祀典
凡载祀典者。皆有功德于民。不可不报者也。其祀山川之神。以其兴云雨滋五谷。足民食者也。其祀古昔圣贤。以其得时行道。康济斯民。立法垂训。昭示后世。故皆载之祀典。以为常祭。其不载祀典者。谄而非礼。淫而无福。在所当禁。
燕享
君臣以严敬为主。一于严敬。则势相悬绝。情不相通。先王。于是制燕享之礼。亲之曰宾主。尊之曰诸父诸舅。丰其饮食。致其慇勤。而望其教诲焉。周诗曰。钟鼓既设。一朝享之。又曰。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之谓也。国家置礼宾寺。以掌燕享。其酌献之疏数。殽羞之丰俭。皆有定制。今悉著之。
符瑞
古者。天子执圭。诸侯执五玉。虽有尊卑之殊。其所以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8H 页

舆服
尊卑之分。莫严于名器。名器之等。莫辨于舆服。故天子诸候。以至臣庶。各有等第。所以一其视听。定其心志也。国家冠服之制。(以下缺)
乐
乐者。本于性情之正。而发于声文之备。宗庙之乐。所以美祖考之盛德。朝廷之乐。所以极君臣之庄敬。以至乡党闺门。莫不因其事而作焉。故幽则祖考格。明则君臣和。推之乡党邦国。而化行俗美。乐之效深矣哉。国家有雅乐署。属之奉常。宗庙之乐也。有唐乐有乡乐。置典乐署掌之。用之于朝会。用之于燕享。又新制文德武功之曲。述 殿下盛德神功。以形容创业之艰难。古今之文。备于此矣。所谓功成而乐作。观乐而知德者。不其信欤。
历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8L 页

经筵
殿下即位。首置经筵官。以备顾问。常曰。大学。为人君立万世之程。真西山推广其意作大学衍义。帝王为治之序。为学之本。蔑以加矣。每于听政之暇。或亲自观览。或使人讲论。虽高宗之时敏。成王之日就。无足多让。猗欤盛哉。
学校
学校。教化之本也。于以明人伦。于以成人才。三代以上。其法大备。秦汉以下。虽不能纯。然莫不以学校为重。而一时政治之得失。系于学校之兴废。已然之迹。今皆可见矣。国家内置成均。以教公卿大夫之子弟及民之俊秀。置部学教授。以教童幼。又推其法。及于州府郡县。皆有乡学。置教授生徒。曰兵律曰书筐曰医药曰象译。亦仿置教授。以时讲劝。其教之也亦至矣。
贡举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9H 页

举遗逸
士之伏于下者。或抱道德而不求闻达。或怀才能而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29L 页

求言进书
上之求于下者以言。下之进于上者以书。则决壅去蔽。上下之情通矣。何善之有遗。何冤之不伸哉。 殿下即位之初。命随朝五品以上衙门。各陈便民条画。择其尤善者。著之教书。布告中外。自是虽在草野。进书言事者尚多有之。臣取其见闻之有徵者而书之。
遣使
本国事大以礼。朝聘贡献。岁时遣使。所以修侯度而述所职也。苟非学问之富。辞命之善。足以专对命而扬国美者。畴克当是选哉。 殿下即位以来。凡朝正圣节进表进笺使者。乃其人也。其姓名可考者。悉书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30H 页

功臣图形赐碑
恭惟 殿下英谟伟略。出于天性。深仁厚泽。结于人心。一朝作其 即位。为神人之主。皆 殿下之德之所致。群臣何功之有焉。 殿下撝谦不伐。推奖与议之臣。以为或奋义定策。或与闻协赞。或归心翊戴。赐功臣号有差。立阁图形。镌碑记功。俾后子孙。接于目而感于心。遵守勿替。与国匹休。垂示之意远矣。
谥
谥者。节以一惠。著平生之善恶。而示后世之劝惩焉。其有补于名教也多矣。
旌表
秉彝好德之良心。人皆有焉。然在上者不先倡之。下之人无所观感而兴起矣。故国家立法。其有忠于君。孝于亲。全夫妇之道者。皆为之旌而表之。砺行义而厚风俗也。臣故著篇名。苟有其事。续而书之可也。
乡饮酒
乡饮酒之礼。先王所以教人之意备矣。宾主揖让而升。所以教尊让也。盥洗。所以教致洁也。自始至终。每事必拜。所以教致敬也。尊让洁敬。然后相接。暴慢远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30L 页

冠礼
司马温公曰。冠者。成人之道也。成人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也。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近世人情。尤为轻薄。生子犹饮乳。已加中帽。有官者。或为之制公服而弄之。过十岁犹总角者盖鲜矣。彼责以四者之行。岂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长。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臣述格言。责成人。作冠礼篇。
婚姻
礼记曰。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男女者。人伦之本。而万世之始也。故易首乾坤。书记釐降。诗述关雎。礼谨大婚。圣人之重之也如此。自三代以来。国之兴废。家之盛衰。皆由于此。而近来婚姻之家。不论男女德行之如何。苟以一时之贫富而取舍之。又其相求也。不暴则秘。媒此而聘彼。如商贾之售货。无附远厚别之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31H 页

丧制
孟子曰。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夫死者。亲之终而人道之大变也。故先王慎之。作丧制。达之天下。使天下之为人子者世守之。哭泣擗踊。情之变也。殡而食粥。虞而食蔬食菜羹。祥而食菜果。饮食之变也。袒括齐衰。服之变也。枕块寝苫。外而不内。居之变也。人子爱亲之情。至此极矣。然犹未也。虞而哭。期而悲。祥而忧。忌而慕。愈久而愈不忘。盖亦出于中心之诚。非勉而为之也。近世以来。丧制大坏。例以浮图之法治之。初丧未葬。珍羞盛馔之狼藉。钟鼓之喧轰。男女之混杂。而主丧者惟应对供办之不给是虑。何暇哀死而恤亡哉。是以。虽居百曰之制。无戚容惨色。而笑语如平日。至亲如此。况其下者乎。见闻习俗。恬不为怪。盖以人子之情。无古今之异。而习俗使之然也。其所谓追荐者。直为人观美耳。而卒至于倾家破产者亦有焉。在
三峰集卷之七 第 431L 页

家庙
伊川先生曰。冠婚丧祭。礼之大者也。今人都不理会。豺獭皆知报本。今士大夫多忽此。厚于奉养而薄于先祖。甚不可也。凡事死之礼。当厚于奉生者。人家能存得此等事数件。虽幼者可使渐知礼义。臣述格言。质神明。作祭礼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