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附录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1H 页
世系图(柳氏初贯文化。至文简公。封瑞宁府院君。子孙遂为瑞宁人。)
삽화 새창열기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1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2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2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3H 页
年谱
 皇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高丽辛昌元年)夏先生生于松京之坊第。
 建文皇帝元年己卯(我 定宗大王元年○先生十二岁)春。因读书选胜于冠山之灵通寺。遇题放墨。神思泉涌。往往有惊人语。见者目之为神童。
 永乐二年甲申( 太宗大王四年○先生十七岁)夏四月八日。纳拜于阳村权先生之门。有诗曰。抠衣讲磨侍函丈。道学窃慕程朱论。仍讲问经旨。授受论量之际。多有开发处。权先生倾心奖与。不以后生遇之。一时英俊。亦自以谓不及也。
 三年乙酉(先生十八岁)春。中国子司马选。始游太学。自此声闻益蔼蔚。
 七年己丑(先生二十二岁)冬。罹家祸谪清州。先生怡然上道。不以祸福动一发。有来唁者。但曰命也。杜门看书。若将终身。
 八年庚寅(先生二十三岁)春。移配永阳。
 九年辛卯(先生二十四岁)元日。有诗曰。三阳初发用。万物欲精神。○三月。访圃隐先生旧居。作赋寓慕。
 十年壬辰(先生二十五岁)春。夫人李氏自京携两儿来住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3L 页
村舍。先生请暇往见。途中有诗。
 十一年癸巳(先生二十六岁)夏。曹同年尚治赴太学。先生作送行序赠之。而勉以振起斯文自任。
 十三年乙未(先生二十八岁)七月。宥还原州。俄为修郤者所齮龁。还谪永川。有诗曰。行藏但觉天而已。穷达曾闻命矣夫。○永之西山。素称佳绝处。先生就其下松谷。筑室数楹以居之。扁其楣曰泰斋。日吟哦自适。悠然有閒泰意思。病遐堧文教未振。聚邑中子弟而训之。随才设科。娓娓不倦。四方闻风坌集。户外屦常满矣。曾与李西坡安柔相善。至是。李公亦以论事谪押梁。同郡名流又有曹学士尚治,李迂斋就,郑尚书举,崔谏议元道,尹侍郎统。互相推先。激昂风猷。盖岭海之间不落莫也。○有赠崔伯常诗序。
 十四年丙申。(先生二十九岁)赠朴生序有曰。为学之初。须当敬以存其心。精以读其书。中夜而思之。昼诵而味之。因其所已知而益穷之。及其真积力久。一朝恍然而悟。油然而得。则人欲日消。天理日长。与圣贤同归。而参赞天地。亦可以驯致矣。又曰。士生天地间。不为则已。如欲有为。则当诵圣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4H 页
人之书。行圣人之道。佐明主赞化育。任斯文之责。使吾道灿然复明于世。然后始无负于为儒之名矣。若徒区区于记诵词章之末。则非吾所以望于吾子也。
 十五年丁酉(先生三十岁)冬至日赋诗。有功名未立年三十。乡国相思路二千之句。○夏。有性哲上人归密阳府拜扫诗序。
 十六年戊戌。(先生三十一岁)是岁。 英庙受禅。先生有 圣主新登极诗。
 十七年己亥。( 世宗大王元年○先生三十二岁)有金场官竹轩记。
 宣德二年丁未(先生四十岁)秋七月。 朝廷特原之。放归田里。在谴凡十有九年。流离羁危。备尝无限辛辣。而随遇而安。无几微见于辞色。既归亦无纤毫喜。人以谓学之力也。○十二月初四日。夜雨地震。先生有忧灾诗。
 三年戊申。(先生四十一岁)先生还原州法泉旧墅。墅在鸣凤山麓。颇幽静可游。先生讲学之暇。携冠童六七。选胜吟诗。超然若浴沂者气像。于进取名利。泊如也。 朝廷以幽逸荐为主簿。先生自废不起。 上命集贤殿学士等。往复质问。待以师礼。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4L 页
士林荣之。望之若山斗焉。○先生春日独坐。忽见短发两茎已白。始验年今四十一也。有诗曰。学惭鲁论无闻戒。心眛邹圣不动功。○十二月初四日。 教下京外从便。十一日。先生入京。有庶将忠孝盖前愆之句。
 四年己酉(先生四十二岁)大田李公甫钦登第。先生喜赠四绝。以勉事 君显亲之意。
 六年辛亥(先生四十四岁)十月。自永川挈家到法泉村舍。有燕坐南窗养道腴之句。○十二月初九日。冬至也。独坐赋诗有二绝。一绝记时。一绝记梦。先生自注云。梦入翰林院。诸公赋凤凰诗。余亦参赋。○复还永川。
 七年壬子(先生四十五岁)五月。自永川复到法泉。有诗二绝。
 八年癸丑(先生四十六岁)夏。大风雨兼霜雹。先生作诗。以寓忧国之志。
 正统元年丙辰( 世宗大王十九年○先生四十九岁)夏。裴生绚奉成均长官书。执贽于门下。讲学数月。及其归觐也。先生引孟子养志之说。演为养志大小之分以勉之。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5H 页
四年己未(先生五十二岁)冬。四佳徐公居正踵门请业。
 七年壬戌。(先生五十五岁)送子允庚还居永川北习里。
 八年癸亥(先生五十六岁)春。先生以风疾易箦于法泉村第。葬于鸣凤山麓。
 景泰元年庚午。( 文宗大王即位)大田李公裒收先生遗集。刊印于永川北习书堂。四佳徐公弁卷首。
 崇祯再庚辰( 肃宗大王二十六年)冬。士林建庙宇于松谷书堂旧址一唤地。
 再壬午三月十六日。 奉安位板。祠曰景贤。院曰松谷。揭虔之论。粤自 天启年间文康公旅轩张先生始倡论。旋遭兵火遂寝矣。至是而礼成。与警斋郭先生同日跻享。后追享大田李先生,聋岩李先生,晚沙沈先生,石门尹先生。(郑公葵阳撰奉安祭文。金公台重撰两丁祝文。)
 再辛丑。行状成。(后学乌川郑葵阳撰)
 四甲戌。(今 上十四年)世系图年谱成。(后学达城夏时赞编次)
 四乙亥。 重刊文集于本院。(夏时赞赵东镇校正)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5L 页
松谷书院庙宇上梁文(郑葵阳)
地多英贤。遗风未斩于异世。士知尊尚。缛礼将揭于同宫。是谓斯文有光。足令吾党增气。窃惟崇报之举。槩由好德之彝。屏山故墟。尚开刘老之庙。浙江馀俗。犹传伍员之祠。苟前辈表著可称。必后人追思不已。矧文章名行之卓。俱载往乘。在杖屦桑梓之乡。宜深景仰。师其道也。孰不观感风规。合以享之。所以扶植名教。岂但儒林美事。抑亦 国家盛仪。惟我泰斋柳先生。明悟之姿。渊源其学。服习诗礼之训。阳村春亭。生长忠孝之家。牧翁思老。心追古绪。遍探象数之微。手回正声。尽扫罗丽之陋。虽或不容何病。固知处困愈亨。曾入法泉山斋。人称兴国故事。晚筑松谷书室。世传鹿洞遗规。诲人谆谆。常满户外之屦。讲道娓娓。长对案上之贤。凡朝中硕德鸿儒。尽门下经生。蛾子本于圣理之学。徐相公不是妄言。称以文章之高。李节士夫岂阿好。警斋郭先生。律身以正。齐家有仪。孝为百行本源。三年泣血。学竭半生心力。一部中庸。当书筵进讲之时。有怀必达。论人主制治之术。以敬为先。出宰则一境讴吟。立朝而百僚肃穆。云门山下。早遂亩亩初心。幽谷馆前。谁知谏议行色。不吊 仁庙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6H 页
礼陟。致令戚畹。搆诬。陈了翁就捕从容。学之力耳。范孟博临死善语。顽夫兴焉。忧国忠魂。宁瞑九原之目。传家素业。但有数卷之书。天香遇焚而益馨。吾道既枉而还雪。何幸一乡之内。得此两贤之居。维北有山。尚有时习之地。彼苍者水。不尽呜咽之声。后生能说诗书。未丧文也。吾人皆知名节。是谁赐欤。故玆并祀之论。曾自先辈而唱。咫尺松壑。廑成讲学之堂。荒凉义冈。尚欠妥灵之所。爰仍旧贯而新设。肯恤时屈而举赢。出粟米而添财。允赖同派之至义。勉工力而董役。实由干事之尽诚。倘非天惠仁侯。抑恐势有难者。政先兴学。知作人之有方。时既筑场。虽使民而无怨。释经而承风者。远近章甫。殚技而剋期者。一二良师。矩为方规为圆。长短各适。大者杗小者桷。绳墨不差。四表三门。实叶栋宇之制。后堂前庙。槩缘地势之便。观于外而翼然如飞。入其中则肃尔起敬。登降灌荐焉有位。藏修游息之攸宜。曾日月之几何。文运回泰。恍山川之改照。物色增新。野草溪茅。认当年之书带。清霜皎雪。想平昔之精神。既尚德存道之在玆。即合堂承诲之何异。一言相勖。六伟先陈。儿郎伟抛梁东。临皋大节日星同吾。师亦是闻风者。培养应从半亩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6L 页
宫。儿郎伟抛梁西。公山屼屼与天齐。谁知百尺峰头立。先自门前一步跻。儿郎伟抛梁南。桃花潭水碧于蓝。若教邹鲁无君子。谁遣真儒此道参。儿郎伟抛梁北。崔嵬华岳扶辰极。愚翁何事欲移山。宜向吾心学不息。儿郎伟抛梁上。林月松风无尽藏。要看胸次一般清。肯许些儿有翳障。儿郎伟抛梁下。一带长川围大野。逝者如斯混混流。盈科到海无时舍。伏愿上梁之后。时修礼义。士知趋向。必学古而有获。随处泰然。盍见贤而思齐。观此警字。
奉安祭文(郑葵阳)
猗欤先生。早倡斯文。阳村嫡传。牧老渊源。沈潜百家。咀嚼精英。舂容大篇。方岳古声。逮罹文网。夷险不渝。一区藏修。左书右图。彬彬乐育。硕德名卿。顾玆涪陵。尚有颜井。遗风百岁。景仰弥隆。爰即旧址。乃辟新宫。亦越警翁。旷世连芳。英灵有托。吾道增光。乡邦骏奔。笾豆既敕。尚冀昭格。永世无斁。
两丁祝文(金台重)
天资超迈。学有渊源。功存启迪。永世不谖。
行状
先生讳方善。字子继。柳氏初贯文化。高丽名臣讳车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7H 页
达。其鼻祖也。奕世圭簪。谱不绝书。九世而至领议政讳成涧。赐封瑞宁。子孙遂为瑞宁人。高祖讳成桂。官至太常卿。曾祖讳淑。艺文馆大提学瑞宁君谥文僖公。自号思庵。有文章节行。后人立祠瑞山以祀之。祖讳厚。文科观察使。考讳沂。亦登第策勋。为瑞宁府院君。妣韩山郡夫人李氏。牧隐先生孙女也。洪武戊辰夏。先生生于松都之坊第。幼有特质。稍长嗜读书。日诵千言。十二岁。随长老选胜于冠山之灵通寺。遇题放墨。神思泉涌。往往有惊人语。见者目之为神童。时卞春亭季良以文章耆造。负世重望。权文忠公近退居阳村。大开明理之门。先生欣然负笈而往。讲问经旨。授受论量之际。多有开发处。二公倾心奖与。不以后生遇之。一时英俊。亦自以为不及也。 献陵乙酉。中国子司马选。始游泮宫。自此声闻益蔼蔚。己丑。罹文网。编管于西原。先生怡然上途。不以祸福动一发。人有来唁者。但曰命也。惟杜门看书。若将终身。明年。移配永阳。永之西山。素称佳绝处。先生就其下松谷。筑室数楹以居之。扁其楣曰泰斋。日吟哦自适。悠然有閒泰意思。病遐堧文教未振。聚邑中子弟而训之。随才设科。娓娓不倦。四方闻风坌集。户外屦常满矣。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7L 页
先生曾与李西坡安柔相善。至是。李老亦以论事谪押梁。同郡名流又有曹学士尚治,李迂斋就,郑尚书举,崔谏议元道,尹侍郎统。互相推先。激昂风猷。盖岭海之间不落莫也。乙未。宥还原州。俄为修郤者所龁。更寻前路。 庄宪王丁未。特原之。放归田里。在谴凡十有九年。流离羁危。备常无限辛辣。而随遇而安。无几微见于色辞。既归亦无纤毫喜。人以谓稽古力也。法泉旧墅。在鸣凤山麓。又有招提可幽静可游。先生讲学之暇。时携冠童六七。访寺吟诗。超然若浴沂者气像。于进取名利事。泊如也。 朝廷以幽逸荐为主簿。先生自废不肯起。 庄宪王敬重之。命集贤殿学士等往复质问。待以师礼。盖致礼貌于畎亩。唐虞以下所未有也。士林荣之。望若星斗焉。 上益知先生有经济才将大用。不幸罹风疾。以 正统癸亥春卒。春秋才五十六。娶铁城君李原女。生二男。长允庚。进士。是生秀宗。司直。是生世蕃。是生汉文。奉常寺。奉事是生梦瑞。是生根晦。有孝行。乡人愿表门闾。是生垷。是生二子。振泰挺泰。振泰有三子。长种德。武科。亦有三子。曰瀹曰湜曰浡。仲种学生七男。皆夭。只馀二。季种仁有三子。曰澳曰濈曰涉。挺泰以种学为后。次子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8H 页
允谦。卒官大司谏。是生惠仝。登乙未文科。官辅德。瀹有子琼枝。从我游。年少喜文雅。是将世其家者乎。先生天姿英敏。志器不凡。早服家庭之训。又多师友之益。其文章皆本之经教。典雅有体。不尚诸家险僻语。为诗尤冲澹高古。清而不苦。温而不迫。优入唐宋阃域。非得之性情之正。风雅之法。能乎。 本朝继胜国衰乱之末。文治未遑。词学久废。至 英庙戊午。始设进士科。中场用词赋。自是诗学大盛。论者谓先生训诲之力有以致之。然此特先生土苴耳。先生晚喜点易曰。易之理。一本达万殊也。形容圣人心事则曰。安土乐天能事在。圣心无处不春风。后来文章家。虽终身弄墨。安能说得此等说耶。尝语学者曰。为学在于穷理。穷理在于存心。非存心无以穷理。非穷理。其为学皆苟。故学者之初。须当敬以存心。精以读书。昼诵而夜思之。因其所知而益求其精。及其真积力久而有得焉。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与圣贤同其归。彼以词章而已者。陋矣。又曰。行藏。士君子大节。不可出而出。则忘义以循禄。非知命者。可出而不出。则洁身以乱伦。非知道者。又曰。孰不恶死。君子乐死于义。孰不欲生。丈夫且耻其苟容。盖其学文精深。见识卓越。言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8L 页
论易以动人。故当世及门之士如李大田甫钦。以节义著。徐四佳居正蔚然为文学领袖。其馀名公钜匠。接武辈出。贲饰王猷。大鸣 国家之盛者。实先生鼓之也。前辈以东汉名流之多归功于严处士。至曰一丝扶汉鼎。今先生以布衣。为 朝中贤士大夫所矜式。以至累百年而文教愈久愈兴。虽谓柳先生扶我鼎。恐非夸语也。然非光武不能成子陵之高。苟非 圣朝礼遇之殷。亦安能使先生振作人才至于此哉。先生于书无不通。虽岐黄龟策阴阳圭臬之说。亦皆旁搜无馀。如天地之运化。物理之消息。人事之得失。一于诗发之。故先生之诗。非为吟哢而作也。而一句才成。举国传诵。内而圻湖。外而峤关。凡名园胜馆。不得先生诗如无馆。以至秘书省所藏舆地录中。先生诗文。居十六七。吁亦盛矣。 景泰成化间。先生遗集。始入剞劂。 天启中。旅轩张文康公议所以尸祝者。而寝以迟。至 英烈王壬午。庙宇始成。祠曰景贤。院曰松谷。每以春秋二丁。报祀不忒。夫以 国初之贤。遗风馀韵。至今不坠于地。当日先生所尝藏修处。更见蛾子时述。先生嘉惠后学之深。至此而尤可验矣。倘有右文 筵臣白 上而表奖之。 宣号赐田。一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9H 页
如白鹿故事。则岂非斯文之幸而 圣朝之美典哉。惜其先生既没。而薇垣公竟无后。上舍公落南不复返。阅六世而一遗孤廑廑如线。则言行之失其录。巾舄之不记藏。何足怪哉。一日。先生后孙湜赍诗集系牒等若而帙。访余普贤山下谓曰。在昔斯集之成也。子之先祖吏部公实跋之。建祠也而子之叔祖鹤岩公左袒焉。子又裒稡遗事者。请复记之。以终乃家责也。葵阳再拜而避。瞿然而辞曰。不佞不惟非其人。惟久远难详是虑。今若强其所不知以为知。其如得罪先生何既。而遍读诗文讫。寻绎诸贤序跋等语。又考笔苑杂记胜览等语。于是先生事迹。稍稍备矣。窃复思之。昔南轩张先生生诸葛武侯千百载之后。记其事。不以为嫌。苟有可传者。亦何以世代绵邈为诿哉。况又不佞在外裔之末。尤不可辞逊。故谨叙列如右。以备能言君子考据云。
崇祯再辛丑仲秋上浣。后学乌川郑葵阳撰。
 右。泰斋柳先生遗集也。始刋于 皇明景泰庚午。而忠庄公大田李先生裒稡剞劂。以图不朽焉者。其后荐经兵燹。屡换星霜。板本残缺。篇帙散逸。几乎罕传于世。永之先辈咨嗟慨。惜谋所以重刊者
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9L 页
久矣。前年冬。先生之后孙天植明五甫以乡父老之命。来谂于余曰。先祖文集。今将入梓。幸相其役可乎。余乃乐闻而赴之。猥参于佥贤之末。浃旬而卒业焉。旧本一册。分为上下。附以世系年谱行状及揭虔时诸贤赞述之文。总若干篇。呜呼。先生蕴抱典重。落拓羁寓。自为 圣代之逸民。而优游泉石。吟咏性情。其为诗也雅淡高古。自有锵金戛玉之音。其立言也正大精密。深得造道成德之妙。不知千载之远。而亦可以想像其遗风矣。斯集之行也。先生之学。灿然复明于累百岁之后。玆岂非斯文之幸欤。忘其僭妄。谨书所感于卷尾云尔。
崇祯四乙亥春正月既望。后学达城夏时赞。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