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讷斋集卷之四 第 x 页
讷斋集卷之四(南原 梁诚之 著)
奏议
北方备御初疏十五策(遣人晓谕。 捕贼论赏。 空名告身。 不次行赏。 调兵分运。 调兵留防。 优给奉足。 官给军装声言十万。 分道入攻。 择遣老将。 移谷储粮。 津驿察奸细。 地图。 乡导。 南北防戍。○佚)
[本文缺]
北方备御二疏三策(请停亲征。 升咸兴府。 请停押解唐人。○佚)
[本文缺]
北方备御三疏四策(论贱隶应募。 预为兵制。 给赐琉璃过多。 闻奏中国。○佚)
[本文缺]
便宜二十八事(议长墙。 勤圣学。 颁丽史。 实义仓。 收军资耗米。 革职田纳草。 定贡赋。 罢贡弓。 减贡墨。 除烧木。 纳贡物。 遣台官监收税。 革胜负。 严告讦。 存雅乐。 定科举。 遣医师。 设僧司。 禁社长。 严宿卫。 分巡绰。 定军保。 设瓮城。 罢坊里。点兵。 议军船。 禁牛贼。 限陈告。 定捕盗。○佚)
[本文缺]
便宜十六事(勤圣学。 近正人。 明赏罚。 慎用人。 纳谏诤。 审宽猛。 请尊崇。 勤听政。 议祥瑞。 待明使。 定郡县。 定兵制。 议正兵。 恤边民。 封功臣。 待臣僚。○庚寅正月十四日。以工曹判书上。)
臣伏睹 主上殿下以英明之资。承 祖宗之
奏议
北方备御初疏十五策(遣人晓谕。 捕贼论赏。 空名告身。 不次行赏。 调兵分运。 调兵留防。 优给奉足。 官给军装声言十万。 分道入攻。 择遣老将。 移谷储粮。 津驿察奸细。 地图。 乡导。 南北防戍。○佚)
[本文缺]
北方备御二疏三策(请停亲征。 升咸兴府。 请停押解唐人。○佚)
[本文缺]
北方备御三疏四策(论贱隶应募。 预为兵制。 给赐琉璃过多。 闻奏中国。○佚)
[本文缺]
便宜二十八事(议长墙。 勤圣学。 颁丽史。 实义仓。 收军资耗米。 革职田纳草。 定贡赋。 罢贡弓。 减贡墨。 除烧木。 纳贡物。 遣台官监收税。 革胜负。 严告讦。 存雅乐。 定科举。 遣医师。 设僧司。 禁社长。 严宿卫。 分巡绰。 定军保。 设瓮城。 罢坊里。点兵。 议军船。 禁牛贼。 限陈告。 定捕盗。○佚)
[本文缺]
便宜十六事(勤圣学。 近正人。 明赏罚。 慎用人。 纳谏诤。 审宽猛。 请尊崇。 勤听政。 议祥瑞。 待明使。 定郡县。 定兵制。 议正兵。 恤边民。 封功臣。 待臣僚。○庚寅正月十四日。以工曹判书上。)
臣伏睹 主上殿下以英明之资。承 祖宗之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0L 页

一。勤圣学。臣(缺)重臣民之倚望不(缺)穷之患。一日不谨。则(缺)圣学以澄出治之源。(缺)人主之学。与士大夫之学。不(缺)之徒或因以进。此不可不虑。 殿下春秋鼎盛。天姿英睿。乞须四书五(缺),宋元节要,大明君鉴,东国史略,高丽史节要,三宝鉴以次讲读。至于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书。常常观览。不胜幸甚。
一。近正人。臣闻一曝十寒。未有能生之物。一齐众楚。求齐语而不得。人主之于臣。亦犹是也。左右前后皆正人。则虽欲为不善。谁与而为之哉。大臣固当尊待也。而不可以疏外也。小臣不可以尊待也。而亦不可以狎之也。今经筵郎官以至仆隶臣。皆得端良老成之人。以朝夕讲读。以出(缺)。于以薰陶德性。成就学问。则 宗社万世(缺)量哉。
一。明赏罚。臣窃惟人主之于臣民。有功(缺)罪者罚之。固不可一毫妄加也。若喜而(缺)滥罚。则其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1H 页

一。慎用人。臣窃惟用人。国家大政也。然自(缺)法立除授之际。或有当升而滞于一官者。或有不当升而承乏而升者。皆未可也。乞今后如六曹(缺)官钱谷各司等不得已在前久任处外。使铨曹推移迁转。以广贤路。
一。纳谏诤。臣窃惟人主居九重之上。揔万机之(缺)不有言者。朝廷得失。民间休戚。何以知之。且人主之势。如天地也。如雷霆也。操刑赏之柄也。虽求之如渴。听之不厌。纳其言而宠其人。犹惧其未尽言也。况求之不力。听而不悦。拒其言而罪其人。则孰肯不爱身命。不顾父母妻子。而冒威严而进其言哉。其有言者。勿谓扬己之过也。勿谓干名而求进也。常虚怀听纳。集众善而用之。如是则众心翕然。朝野和平矣。若言路一闭。则国家之事非矣。昔刘宋袁粲。身当重任。门无杂客。物情不接。以至于败。此奔竞之不可徒禁也。今闻下教特弛是禁。昔周景王铸大钟。单穆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1L 页

一。审宽猛。书曰。不刚不柔。厥德允修。又曰。无偏无党。王道正直。是不可以偏于柔。亦不可以偏于刚也。汉宣帝刑名绳下。德教不纯。汉之元气以索。唐宣宗以察为明。无复仁恩。而唐室遂衰。此则不可偏于刚者也。汉元帝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唐文宗优游不断。受制家奴。此不可偏于柔者也。伏望 殿下建中和之极。得宽猛之中。以收人和。以固国脉。幸甚。
一。请尊崇。臣窃观高丽宣宗思肃太后李氏。献宗即位。尊为王太后。殿号曰中和。置府曰永宁。肃宗明睿太后柳氏。睿宗即位。尊为王太后。殿曰天和。府曰崇明。仁宗恭睿太后任氏。毅宗即位。尊为王太后。殿曰厚德。府曰善庆。乞依丽制。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2H 页

一。勤听政。臣窃惟艰难之时。太后听政。不可已也。伏望 殿下恭请 大王大妃日御便殿。垂帘听政。承旨院相。或亲启重事。或亲受内旨。幸甚。
一。议祥瑞。自 世祖朝。有挥旗于后山者。哭泣于阙北者。旗者兵之形。哭者丧之声。皆非好事也。今后如此挥旗哭泣者。勿问是非。并令决杖一百。流三千里。而凡干祥瑞。真为吉凶。皆未可知。今后大有年外。其他祥瑞。姑置勿论。幸甚。
一。待明使。臣窃惟交邻事大。皆国家重事也。然倭人野人。一往一来。接之多未如礼。而明使之来。则待之过优。其筵宴之费。求请之事。未必论也。如所谓进上者。即互市也。土布数万匹。督之使纳。国之官吏。多不识大体。又极择精好者给之。昔之进上。不过数十匹。昔之回奉。亦不过数百匹。近日则千匹至于万匹。将至十万匹。则财殚力竭。不能支矣。此则通事之过也。官吏之过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2L 页

一。定郡县。臣窃观外方之事。邑大则事繁。事繁则吏胥因缘为奸。邑小则民少。民少则徭役烦重。民不聊生。俱不可也。然郡县不可皆小。亦不可皆大。以京畿言之。如水原,龙城。可析置二邑。衿川,果川。可合为一县。至于越境之地。皆须釐正。使赋役平均。幸甚。
一。定兵制。臣窃惟无一人以国民而漏籍。无一兵以单丁而立役。又无一兵不试才而称军。此三者。军国大事也。臣自 世宗朝。凡九上疏。反覆陈之。今日 殿下首讲兵制。虑甚盛也。臣请复陈其策。今京外人民。无虑一百十万馀丁。二十七万馀兵。而当番之数过多。遆番之期又久。乞先除田准丁之法。又以三丁为一保。其作保也。父子邻里。可以不分则不分之。若不得已则推移充定。使不相远。不必别遣京官。只使守令为之。监司察之。其奸吏弄权者。以军法从事。于是。甲士,别侍卫。以二保奉一保。正兵,破敌卫。以一保奉一保。船军,镇军,彭排,队卒,烟军,杂色。亦各自为一保。于是。正兵,镇军,船军,户首。依破敌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3H 页

一。议正兵。臣窃惟正兵番上。固不可少。亦不可多。一则废农。一则游食。一则京师谷贵。物价腾踊。一则有大可虑者焉。虽曰愚直无用之军。而以执兵之士。统领之兵。昼夜多聚都下。虽于巡绰宿卫。无有欠缺。万一奸人以为云云。则犹足为患。伏望 殿下议诸大臣。及时布置。幸甚。
一。恤边民。臣窃观平安之民。为国藩篱。或沿边戍御。或辽东迎送。加以去年咸镜之役。稍著其劳。连有建州之事。薄伐告捷。一则可喜。一则可怜。臣闻土无绵布。多衣犬皮。今司赡寺所储木绵数十万匹。陈陈朽积。乞以数万匹。下其道。其沿边之人。人给一匹。安州以北。户给一匹。如是则边民蒙 圣上抚育之恩。而虽有长墙之事。无足可虑矣。前朝及中朝。多有如是之泽。亦此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3L 页

一。封功臣。臣窃观孟子之论。人臣有三。曰世臣。曰亲臣。曰社稷之臣。所谓三臣者。即今日功臣之谓也。臣又闻天无形。日月星辰为之体。地无形。岳镇海渎为之体。大国之为大国。亦以大家世族为之体也。有大家世族。虽有奸雄。不得窥觎于其间。此内难所以不作也。有大家世族。如柱石。如长城。相与仰戴而捍卫之。此外侮所以无成也。惟两界无世臣。使北界有世臣。则前朝安有崔坦,韩慎之事。使东界有世臣。则安有去年吉州之变乎。然则世家之臣。固贵乎多而不贵乎少也。亦万世之虑也。我 世祖大王克定内难。策封靖难功臣。以其出死力而定祸乱也。又封佐翼功臣。所以报其佐辅政而翼 圣躬也。又封敌忾功臣。以其定吉州之贼也。或论已往之大功。或兼期后日之力。于是。豪杰奔走。英雄陈力。十六年间。奸党毕熄。治化大成。吁哉盛矣。至 大行大王时。奸贼搆逆。旋即就戮。于是。大封翊戴功臣。所以报其日宿卫定乱之功也。今我 殿下以世嫡世孙。育德潜邸。承 大王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4H 页

一。待臣僚。臣窃惟朝臣。不可不礼待也。国家以礼待之。则彼亦以礼报之矣。古者。刑不上大夫。且赵宋之待朝臣。极有礼焉。文天祥,陆秀夫诸人。至死报之。伏望 殿下今后朝臣之有罪者。例下诏狱。勿使皂隶拿缚以来。又勿令挞之殿庭。其犯死罪者。谋叛大逆外。特从宽典。幸甚。臣以庸劣。特蒙 世祖天地之泽。不揆鄙拙。屡烦天聪。其有可用。特赐嘉纳。或有不可。亦且优容。其为小臣遭遇之幸。 先王从谏之美。可胜言哉。伏望 殿下体 世祖好问之意。恕小臣欲报之诚。特垂睿览。上告 大王大妃殿下。下与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4L 页

请封功臣(辛卯二月十七日。以工曹判书上。)
臣等伏睹 主上殿下以英睿之姿。承 祖宗之业。御经筵以勤圣学。受朝参以听大政。祔 世祖于太室。封 五殿以徽号。 殿下初政大事。无所不举。此正臣等罄竭心力。以补盛德之时也。臣等敢将管见。仰渎聪听。伏惟 圣慈垂览。臣等伏闻孟子之言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所谓世臣者。即今之功臣也。中国自唐尧至 大明。凡二十三代。东国自檀君至今日。才七代。此无他。我东方有大家世族。相与维持而夹辅之也。有大家世族。虽有奸雄。不得窥觎于其间。此内乱所以不作也。有大家世族。如柱石。如干城。仰戴而捍卫之。此外侮所以未成也。使东界有世臣数十家。则去年安有吉州之变乎。是故我 太祖首策开国功臣。 太宗策定社,佐命二功臣。至我 世祖朝。策靖难,佐翼,敌忾三功臣。或论已往之功。或期他日之效。驾驭英雄。网罗豪杰。十六年间。奸党屏息。治化大行。 睿宗朝又有翊戴功臣。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5H 页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5L 页

便宜三十二事(州县升号。 抚绥两界。 议殿名。 上尊号。 均差役。 严复户。 军资置仓。 请复科田。 优待相臣。 进献蔘布。 请复别窑。 议置外郎。 僧人犯罪。 僧人犯奸。 军士试才。 整军容。 恤军士。 请筑宫城。 安集边民。 遣将巡边。 复讲武场。 赠弓客使。 禁葬古冢。 泛滥上言。 升平市署。 严禁宰牛。 禁用还纸。 宴馔尚俭。 婚礼尚简。 议定服色。 禁服妖。 禁游手。○辛卯十二月初四日。以知中枢府事上。)
一。州县升号。臣窃惟东方州郡。自檀君以来。因山河隘塞。道里远近。人物繁简。以为建置。不可以一时恩泽。为之升降也。今后虽入朝内史之请。皇家八乡之邑。不使为之升降。以正地理。
一。抚绥两界。臣窃惟永安道。道路辽远。平安道。境连他国。事多有可虑者。今两界州郡。揔六十二。佐理功臣。亦七十五人。请分赐食邑。如正一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6H 页

一。议殿名。臣闻唐则天时。立崇恩庙。以享武氏祖考。其后中宗复立崇恩庙。万世讥之。请今奉先寺崇恩殿。改称奉先殿。以正名分。
一。上尊号。臣窃观高丽肃宗明睿太后柳氏。睿宗即位。尊为太后。以至宣宗思肃太后李氏,仁宗恭睿太后任氏。皆平时称太后。请依丽制及前汉赵太后故事。恭上 大王大妃殿下尊号。为 太王太后。以极尊崇之典。
一。均差役。臣窃闻前朝庄宅奴者。即今之宫司奴也。平时视监司,守令。蔑如也。平民则视之不啻如草芥矣。以此常畜无上之心。陵人之势。故临危多有不道之事。履霜坚冰。所由来者渐矣。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6L 页

一。严复户。臣窃见凡人如读书为儒。学射为武。以至天文,地理,医药,卜筮。各有所业。而小人之为不善者。亦各有所业焉。或伪造印信。盗仓库钱粮。或代讼奴婢。以变乱黑白。或诈冒陈告。以欺人取财。或假作族图。以瞒官复户。如此之类。多多有之。若瞒官复户。则赋役不均。莫此为甚。方今璿源录及 各殿八祖族图。令宗簿寺。更加考正。其中当复户者。使之复户。或有亲尽而仍复其户者。并皆刷出。以均徭役。至于原从功臣则忠翊府。八功臣则勋府。亦各置族谱。以防后日冒滥之弊。即唐书宰相世系表之义也。
一。军资置仓。盖民惟邦本。食为民天。军资诚不可以不重也。然东西内外。当均置之。不可偏也。今后庆尚江原及忠清上道租税。悉输于豆毛浦。作仓收贮。又于东大门内置仓。以便运输。
一。请复科田。盖今日朝臣。既受禄俸。或食公馔。或受功臣田。又受职田。而或有置散者。身没者。幼弱之儿。守信之妇。未食一田之税。似为可悯。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7H 页

一。优待相臣。盖堂上官。国家待之特厚。而有可议者焉。西班行职堂上给禄之时。例考本卫文案。有同卒伍。况西班无衙前。又别无堂上中掌事者。是故。初以本卫文案呈兵曹。兵曹吏留难之。于是。间关请嘱。以兵曹文案呈户曹。户曹吏又留难之。以此动踰旬月。受禄每后于人。其不可一也。本朝官教。即前朝麻制也。前朝之初。宣麻于家。其后以礼繁。宣麻于朝。其为礼岂不重且大哉。今官教所当十袭以藏。子孙宝之者也。近日。广兴仓官吏。自一品至权务。必考官教告身。而后给禄。西班尤刻。此古所未闻也。然不得已以官教。授仆隶而送之。亵慢无理。莫此为甚。其杂职队伍之人则已矣。安有以堂上官。而冒受他人禄俸者乎。倘有滥受之人。则以盗贼论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7L 页

一。进献蔘布。臣伏见方物人蔘。例以数蔘合而作之。至有杂之以他物。实之以沙土。其为诈伪。口不可言。若中国觉之。岂不以为非乎。今后专以白蔘封进。万一中国以为言。以此答之。无不可也。又所谓黑细麻布者。前日则染以朱土。即淡红布也。近日则染以栀子。即淡黄布也。名色相殊。甚为不可。今后或染浅黑色。或称淡黄布。使之名实相称。虽中国以为言。以此答之。亦无不可。又京外各品所纳苧布。未能家家自备。闻有细布者。则必先给绵布一二匹而借纳之。其先纳绵布。谓之升价。其官出布价。布主又受之。顷者。济用官吏事败之后。求苧者先给绵布五六匹。或至七八匹。与布元价。已二倍矣。此无他。当该官吏。不知前日之败事者。受富商请托。以粗者为细。以细者为粗而变乱之也。非细布尽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8H 页

一。请复别窑。臣伏睹 世宗朝设东西窑。以供国用。又设别窑。以备私家之事。今只有瓦署东西窑。公家之事。尚未能办。何暇及私家乎。是以。瓦价日倍。人甚难之。请设别窑。以便公私。
一。议置外郎。臣伏闻兵曹取才。文案及告身成牒。奸吏之诈伪太半。又户曹钱粮文书。亦多为胥吏所伪造。甚可嫉也。今后两曹书吏。以全不识字者差定。以备任使。仍设外郎。兵曹二十人。户曹十人。以衣冠子弟充差。或用忠义,忠赞卫。或用三馆文臣。如是而有犯者。置之重典。
一。僧人犯罪。臣闻释教以清净为宗。以慈悲为心。或居山林以修禅。或割身体以济人。且僧徒人耕而饱食之。人蚕而煖衣之。纵未能利于人。固不当害于人。若或犯之。是其罪加于人一等也。僧亦人也。既犯俗人之所犯。则当以治俗人之律治之。况国无异政。家无殊俗。古今帝王一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8L 页

一。僧人犯奸。臣窃惟男女之别。不可不严也。妇女上寺。载在禁典。而僧人出入妇女之家者无其禁。故出入闾阎。出入妇女之家。以污染士大夫之族者。比比有之。今后僧人出入妇女家者。依妇女上寺例。论罪还俗充军。妇女亦以失行论惩。又勿令殡所设法席。以严男女之别。
一。军士试才。盖兵贵乎精。不贵乎多。周世宗大简诸军。以此意也。今内禁,别侍卫,甲士。皆精其才。彭排,队卒。亦取走力。而正兵,船军。专不取才。以为之兵。似甚无理。今后船军,正兵之为户首者。皆取射及百步。或试骑射。一中者充其额。于以得甲士三万。正兵六万。船军六万。又得京外骑步十五万馀。则可以无敌于天下矣。
一。整军容。盖前日中外军兵。太半沙汰。宜若士卒精强。军容亦实。而其时明使之来。或有骑兵无鞍。步兵无履者。此非徒军士之懒慢无恒心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9H 页

一。恤军士。盖士卒。国之爪牙。平时则勤苦宿卫。有事则忘身殉国。所当悯恤者也。臣按高丽置征袍都监。赐绵裤于戍边将卒。或赐毛冠。又设军厨。以内侍句当。又以乾糇。给侍立军士。今平安道沿江军士之寒无衣者。特赐绵布。其烟台候望军士。亦赐毛冠。又军士侍立踰时。则散仗之后。例赐酒肉。其入直军士。夏月则赐冰。丁冬月。亦量赐炭。
一。请筑宫城。盖宫阙。不可不深严也。今昌德宫。垣墉浅露。甚为不可。须待春和。增筑宫城。又敦化门。时座宫正门也。而门前左右行廊。人物杂处。鸡犬布散。至甚不宜。请命工曹相之。使严瞻视。又宫城及都城四门。皆设悬门。以备不虞。
一。安集边民。臣闻平安道之人。防戍江边。迎送辽东。勤苦倍于他道。而又境连辽盖。流移之禁。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39L 页

一。遣将巡边。臣伏睹我 世祖乙亥岁。撤茂昌,闾延,虞芮等邑。又撤慈城郡。其撤之也。则诚得策也。然茂昌之五水洞。虞芮之赵明间,慈城,吾万,上时反。或物产之富。或土地之饶。或山川险阻。或地势斗入。恐为野人之所据。若一据之。逐之为难。今后每年春秋。令其道节度使与江界节制使。择率精兵三五百人。声言猎兽。穷探溪洞。
一。复讲武场。臣伏闻 世宗朝。以铁原,平康等邑。为讲武常所。每年春秋。亲幸阅武。甚盛事也。请因旧制。以铁原,平康等邑。复为讲武常所。禁止私猎。以备后日讲武。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0H 页

一。禁葬古冢。臣谨按大明律。发冢见尸者绞。近来士大夫多葬用人冢。不知他日人亦发吾之冢。以葬其亲。其为计岂不疏乎。古人云。文王之仁。泽及枯骨。今后 陵室外。不得葬用古冢。严载禁令。其发人冢者。许人发其冢者。葬师指示发冢者。并依大明律见尸条施行。以厚万世。
一。泛滥上言。恭惟我 世祖大王务达下情。其驾前陈诉者。泛滥上言者。皆不治罪。以至投匮执筹。无不听受。于是或哭泣。或挥旗。其为不祥。可胜道哉。此风一成。势莫能禁。今后驾前陈诉者及泛滥上言者。依律论罪。或有挥旗者哭泣者。以大不敬论。两班则杖一百。永不叙用。常人则杖一百。全家徙边。其所告。专不听理。以正风俗。
一。升平市署。盖市里交易。贵贱贫富所共资焉者也。今市官秩卑。市里奸黠之徒。豪势之辈。固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0L 页

一。严禁宰牛。盖牛者。耕食所资。暂不可轻焉者也。自造皮甲以后。京外人民。以杀牛取利为事。此风一成。不可顿改。是则以牛革所用甚多。其价至高。故争杀之而取其利也。为今之计。莫若拔利之本。塞利之源。如靴如鞋之类可勿用者。勿用之。可代以他革者。代以他革。使牛皮之用不广。牛皮之价不厚。宰杀之风。庶几小衰矣。
一。禁用还纸。盖吾东方文献之国。自檀君至今日。东人诸史子集。传而不失。非西夏辽金之比也。近年以来。还纸之利大兴。公私文籍太半。偷窃虽立。徙边之法。曾不之恤。大可虑也。今后还造纸者。邻不告者。京外公私处行用者。平民杖一百。全家徙边。官吏杖一百。永不叙用。以至杂草之纸。并令禁之。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1H 页

一。婚礼尚简。盖婚娶而论财。古人所讥。吾东方男归女第。未免习俗。而婚礼之正。中国亦莫之及也。但婿者于婚夕。奴仆负财物前导而行。其不然者。族姻共嗤之。是何等礼俗也。今后男子成婚时。奴子负财物先行者。痛行禁止。以正婚礼。
一。议定服色。臣窃观吾东方。地瘠民贫。自古好着白衣。檀君朝鲜,箕子朝鲜以至新罗。俱享千年。高句丽享七百年。百济六百年。前朝王氏亦五百年。未闻禁灰色白色而致也。然则欲禁灰色者。其妖言也。且以五行相克为言。则中国之人。不着青衣久矣。请勿禁灰色白色。许令任意穿着。但近日禁灰色白色之后。上自公卿以及正兵。至于工商贱隶。皆着土黄之衣。上下至为无等。今后大定服色。以别尊卑。
一。禁服妖。盖东国妇女上衣下裳之制。自古及今。万世不易。若女着男服。岂不为服妖哉。今后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1L 页

一。禁游手。盖人之生也。士农工商各有生生之道。若惰其所业。则是绝生生之利。盗贼而已矣。古人有尽伐路傍树木。使民不得游息者。以此意也。近年以来。街路白日之中。聚众博奕者。比比有之。此即骄惰之民。盗贼之源也。今后令宪府痛禁。使之专心仰事俯育之事。幸甚。
边防四策(升咸兴府。 称咸镜道。 请城棘城岊岭防垣。 设鸭绿江察访。○壬辰正月二十九日。以南原君上。)
臣窃惟咸兴。本大府也。顷因从贼降为支郡。其诛讨乱贼。可谓严矣。然本郡北据大岭。南临巨川。龙蹯虎踞。实 祖宗丰沛之地也。始虽党逆。终能效顺。向使官军不及据咸关之阨。则贼徒之豨突。将至于宜文川之间矣。贼虽出没于北青,洪原之境。而哈兰以南则堂堂也。况平定之后。一道震叠。必将百年无事矣。既已惩之以威。且须抚之以恩。请复升为留守府。以为东北面根本之地。幸甚。臣又闻高丽时。定平以南。至于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2H 页

便宜四事(明教化。 正风俗。 兴学校。 议科举。○壬辰二月二十日。以南原君上。)
一。明教化。臣窃观书曰。敬敷五教。在宽。又曰。敷五典。扰兆民。然则继天立极。而任君师之责者。宁不以明教化。正人心为时务乎。稽之于古。平章百姓。比屋可封。唐虞之教化也。得之也仁。其民皞皞。三代之教化也。宽仁大度。仁义既效。汉唐之教化也。家法既正。百年升平。赵宋之教化也。是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乃得之人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2L 页

一。正风俗。臣窃闻上行下效谓之风。众心安定谓之俗。是以。歌唐风者。慕尧之遗泽。诵豳诗者。念周之初基。至于秦用诈力。二世而败。晋尚清虚。五胡乃扰。此俗吏所以慢不致意。而明君贤相之所至重者也。然其风俗不过维持三纲者。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大东风俗。自檀君,箕子以来。至于前朝。极为淳美。逮至于今。渐不如古。庶人则以亲之尸。付之烈焰而不恤也。士夫则居丧。乘马白昼大都之中。恬不为愧。且奴主之分。犹君臣也。顷者。逆贼李施爱之时。奴背本主。如弃弊屣。至有欲反噬故主者。又僧人出入闾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3H 页

一。兴学校。臣窃惟人材。国家之利器。学校。人材之陶冶。诚不可不重。今大小学校。至为虚疏。为今之计。但勿数行别试。会试初场。例讲四书一经。朔望殿讲。只问三馆文臣。其儒生居馆满十五年。兼考制述。每科。复取恩赐三人。生员,进士。亦各恩赐十人。换画署以移中学。命大臣监修南学。又于四学。各置提调一员。每十日一仕。考讲课试。以兴文教。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3L 页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4H 页

臣窃惟国家典章。 太祖朝有元典。 世宗朝有续典誊录。我 世祖大王始撰经国大典。至我 殿下。乃克成书。实朝鲜亿载之宝也。近日命大臣校定。将以刊板。广布中外。传之万世。臣不揆僭滥。乃以平日欲达于天聪而未敢者。谨条录以献。伏惟圣鉴财幸。
一。吏典。内命妇正,从九品。有奏宫奏变宫等职。请考古制。改以他号。
一。驸马尚郡主,县主者。称佥宾,副宾。亦考古制。改以他号。
一。京城无禄官。既有提举,提检。又有别坐,别检。请革别提。或称别坐。或称提捡。
一。参外官。有奉事,副奉事。请革参奉。或称副奉事。或称参事。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4L 页

一。掌隶院判决事。即古之知部也。使兼刑曹参知为便。
一。司宪府监察。掌诸司出纳。又捡诸处祭享。请加六员。以足其任。
一。经筵官。以他官兼。今政府六曹郎官之有文行者。亦择兼之。以广论思。
一。经筵每夜进讲。今承旨皆兼经筵。亦每入参。讲毕。以其房公事。从容面启。以资治道。
一。艺文馆奉教以下。以通鉴,左传诸史中考讲用之。泛称诸史未稳。请改左传,通鉴,续编三史。考讲用之。
一。承文院参考以下。又以他官兼之。无定额。请定其额。
一。典校署。专掌印篆。请择文官中精篆书者十人。校理以下兼官差下。
一。近日市价极滥。请例以大司宪为平市提调。大定其弊。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5H 页

一。工匠贱隶杂职。请依中国之制。并不称员。
一。外方训导。非文科出身者。复称教导。
一。户典。四孟朔颁禄楮货。九品只一张。或除楮货。或加其数。
一。议罢职田。或复科田。或加禄数。
一。诸邑岁积马刍。请赐量减。
一。礼典。文科初场。依旧制。试四书疑,五经义。勿并试论。
一。初场讲经。愿讲子史东坡者听。泛称子史。不可。请改愿讲韩文,柳文,东坡,左传,通鉴,宋鉴,三国史,高丽史者听。
一。中场。依旧例。试赋,表。勿试箴,铭,记,颂。以专举业。
一。文科及诸科覆试。改称会试。
一。殿试。依旧制。试对策。勿试表,诰,箴,颂。
一。进士。依旧制。试诗,赋。勿试,箴,铭。
一。律科。律学辨疑。改律解辨疑。
一。议革乐科算科。
一。五服。祖父母齐衰不杖期。父卒嫡孙。服斩衰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5L 页

一。婚嫁。依旧制。男年十六。方许婚。
一。画员取才。依旧制。通试山水,人物,翎毛,花草。竹亦花草也。不别为一等。又不局定某画一等,二等,三等,四等。
一。夏月颁冰。给病人,囚人。请入番军士亦颁。
一。兵典。五卫都揔府。改称五卫揔管府。
一。训鍊院习读官。读通鉴,武经,将鉴,兵要,陈法,兵将说。请除通鉴。或加兵政。
一。军士给保。以三丁为一保。
一。武科覆试。既讲四书,五经,武经七书,武经小学,兵要,将鉴。请除通鉴。
一。刑典。禁奔竞者。请勿禁兼判吏,兵曹家。
一。禁制条。造还纸者。杖一百。全家徙边。财产没官。用纸官吏。杖一百。永不叙用。请议添入。
一。禁制条。公私贱藏匿使用者。杖一百。全家徙边。三切邻并徙边。请议添入。
一。违官准。滥收市利者。重则杖一百。财产没官。告者。以犯人财产充赏。请议添入。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6H 页

一。京役奴婢给奉足外。居奴婢二口。请勿论他司奴婢。从所告推移给之。
一。无子女嫡母奴婢良妾子。给七分之一。承重者。加三分。无子女前母继母奴婢义子。给七分之一。承重者。加二分。请义子承重者。亦加三分。
一。父母,祖,外祖,妻父母,夫妻同生兄弟文记。亦令官署。以防奸伪。
一。工部。都城内小路十一尺。请限十尺。
一。水铁匠三十户。其馀水铁匠。并属杂色军。仍旧收税。幸甚。
军政四事(军兵不可太减。 复讲高丽兵制。 僧人录籍。 选择长人。○甲午七月初七日。以南原君上。)
恭惟我 主上殿下以英明冠古之姿。承先圣付托之重。敬天勤民。励精图治。今因天旱。下教求言。其所以遇灾而惧。侧身修行。岂不与周之宣王。同一盛心也哉。臣敢将管见。以中外军兵不可太减。高丽兵制。所当复讲。僧人录籍。选择长人等事。仰尘聪听。伏惟睿鉴垂览。臣窃惟国之大事。莫切于戎政。而兵者。国之干城。上之爪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6L 页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7H 页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7L 页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8H 页

兵事六策(选士卒。 储粮饷。 备器械。 缮城郭。 择将帅。 明赏罚。○乙未六月二十四日。以南原君上。)
恭惟我 主上殿下以聪明冠古之姿。承 祖圣付托之重。敬天勤民。励精图治。近因边虞。下询兵事。其所以一怒安民之勇。至矣尽矣。臣伏念军国大事。其目有四。其纲有二。选士卒。储粮饷。备器械。缮城郭。此四者。目也。择将帅。明赏罚。此二者。纲也。臣窃观我 世祖朝。八道户七十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8L 页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9H 页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49L 页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50H 页

事大国斥远人(丁酉七月二十七日。以南原君上。)
臣窃惟古今帝王之御国家也。不徒计一人之利害。必计万民之利害。不徒计一时之利害。必计万世之利害。事有本末。亦有轻重。书曰。民惟邦本。传曰。社稷为重。即此意也。今承敕旨。别献方物。此正以小事大。保国之规模也。然进献之物。名般不少。厥数亦多。若止献于今日而已。则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50L 页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51H 页

请停棘城之役(丁酉九月十六日。以南原君奉朝贺上。)
臣窃惟高丽太祖亲制训要。以授嗣王曰。西京。水德调顺。万代根本。宜当四仲巡驻。留过百日。以此。太祖以后。至于毅宗。历代君王。皆巡驻西京。或留御衣。于以赐设。于以蠲租。至于设科试士。例取西京一人。臣意以谓浿江。非如义州之于鸭绿。安州之于萨水也。以西京山重水隔。所系非轻。声言水顺。屡幸其处。欲因以施泽。亦因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51L 页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52H 页

请广南原城基(丁酉十月二十日。以工曹判书上劄子。)
臣等窃惟大东万家之邑六。庆州,平壤为首。罗州,南原次之。全州,晋州又次之。本府人物繁夥。为南方一大都会。非沿边小小防御郡比也。今命筑城。诚为得策。然臣等闻城基甚狭。才包仓狱官舍而已。无容众之地。安能聚保领内十馀邑之民。屹然为巨镇乎。昔唐刘仁轨。为带方州刺史。筑城以居。今其基如昨。伏望命依其旧筑之。以为万世之虑。不胜幸甚。
进新撰地理志(戊戌正月初六日。以工曹判书上劄子。)
景泰四年癸酉冬十月。恭惟我 世祖大王举义靖难。命臣以图籍之事。明年。使臣撰京畿地理志。又明年。撰平安道地理志。岁戊子十一月。睿宗命考定八道地理志。遂令中外抄地理志。编入事实以启。越十二月。命修 世祖大王实录。是后。臣与高灵府院君臣叔舟,上党府院君臣明浍,宁城府院君臣恒。开局编修。己丑十一月。 殿下即位。又命修 睿宗实录。至癸巳年秋。毕撰 两朝实录。臣自是。率典校署校理臣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52L 页

风俗学校十二事(朝无礼俗。 市价踊贵。 外吏陵轹守令。 女服不遵华制。 宴饮奢侈。 屋舍僭滥。 军士多为冒滥。 儒生或行欺罔。 文庙配享。 取士仍复恩赐。 设钟西庠。 立碑庙庭。○戊戌四月初三日。以工曹判书上。)
恭惟我 主上殿下以睿圣之姿。抚盈成之运。前年谒文庙。行养老宴。又躬率辅臣。讲论治道。其所以崇儒重道。化民成俗之意。至矣尽矣。臣以庸劣。获睹盛礼。咫尺天威。未能尽陈所蕴。谨录近年风俗始末。仰尘聪听。伏惟睿鉴垂览。臣窃惟风俗者。天下国家之元气也。积之百年而不足。毁之一日而有馀。故俗流失。贾子所忧。俗薄恶。董子所恶。稽之于古。唐虞之俗。比屋可封。三代之俗。其民皞皞。汉,唐则家给人足。斗米三钱。赵,宋则升平百年。民不见兵。秦用诈力。于是有二世之祚。晋尚清虚。于是有五胡之祸。其风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53H 页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53L 页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54H 页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54L 页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55H 页

军国秘计二事(济州译语。 铳筒图说。○戊戌十月十二日。以工曹判书上。)
臣窃惟济州。古耽罗国也。地方百里。邈在海外。新罗时始来朝。至于高丽国。除为县。其生聚之繁。物产之饶。倍于内郡。然臣观历代。变故相仍。离合不一。元置牧场。自是马大蕃息。及我国家。置三邑以分其权。用子弟以系其心。 列圣之待远人。可谓得其宜矣。臣伏闻去秋。倭船来泊
讷斋集卷之四 第 355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