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虚白堂文集卷之七 (自动笺注)
虛白堂文集卷之七(男世昌編輯)
 序
  
送慶尙道都事李君序
才難其然乎。
人莫難於有才。
而能兼衆才爲難
能知人之有才。
而俾之各當其任。
爲難
夫才有大小
職有難易
小或可以治易
至於事之難者。
則非至大之才。
不能一朝居。
是猶樹之枝柯苯䔿者。
雖以族刀之微。
猶可以治而剔之。
至於盤根錯節之固則非大斧鋒刃之利。
不能當也。
朝廷設官
分列內外
內則各有司存
而不廢其職。
至於分君之猷念。
獨斷外者
其責愈重。
其爲長曰監司
其佐曰都事
監司
承流宣化
以民之休戚
吏之能否
軍機財賦學校刑政庶務
皆任於一己而涖之。
都事
知民休戚
吏之能否
軍機財賦學校刑政庶務
上與監司相議。
而輔其治。
是故
監司不得其人則一方受弊。
而民無所措其手足
都事不得其人則監司孤立
無所與賴。
其任豈不重且大乎。
嶺南
大道也。
左右七十餘邑。
殷阜
簿牒叢集
事之煩劇
不與他道等。
委任於其道者
選之必精。
李侯兵部員外
出膺其選。
李侯
君子人也。
學富而行方
經術文章
緣飾其躬。
又能兼精琴書詩畫衆才
時出藻繢之。
詞鋒之利。
豪邁之氣。
誰能當之。
遇事風生
視險若夷
能割盤錯
若利刀新發於硎
其不虛取選也明矣。
使今之任官。
皆得如侯之才。
則人豈有難得之才。
豈有難任之人。
侯能盡其材力
惠澤於人。
南民之受賜。
其可量耶。
南民之受賜旣多。
則侯之聲名藉甚
騰聞於朝。
必且增秩之矣。
錫命之矣。
他日翺翔臺閣
笙鏞道者非子而誰。
君侯勉之
鄭君出宰瑞興詩序
公元1491年
辛亥秋
鄭君希仁
軍器副正。
出爲瑞興府事。
瑞興在西北大道之衝。
地荒人尠。
其實孱邑也。
鄭君之才望。
屈授其任。
人皆惜其去。
同列餞于門外
有執盞言者曰。
后有民。
不能自治
故付之守令。
守令謂之民牧
夫牧者。
受人之牛羊牧之
必爲之豐其水草
適其侵訛。
去其疾蠡。
驅其虎狼也。
使物生遂牧之
道得矣。
悍卒猾吏
民之虎狼也。
苛政暴斂
民之疾蠡也。
虎狼不屛。
疾蠡不去。
寢訛失時
水草乏絶則自就乎死亡
惡在其爲也。
安樂而惡憂苦
人情所願
善治民者。
不過使民得所願。
然後民以父母稱之。
使君
民瘼無勞而已
有言者曰。
使君之官寶城也。
務農
興學校。
均賦役。
伸冤滯。
民甚德之。
願以治寶之心。
涖瑞之民則民焉有不獲者乎。
希仁拜曰。
敢不夙夜祗奉
余惟今之送人者。
多贈以財而不以言。
雖有贈言者。
累皆以諛辭相悅
無有儆戒勸勉之者
昔者
孔子嘗爲乘田委吏
柳下惠卑小官。
不羞汚吏
南華子曰。
人臣不擇事而安之。
忠之盛也。
夫官無大小
必殫其力。
無難易。
必匪其躬。
苟能修擧廢墜
盡心職分之所當爲
美績昭著
騰聞朝廷
則子名位豈肯卑微休乎。
余於希仁
同榜生也。
三十年切磋友也。
情義尤密。
故於其行。
不可無語
秋風三句
以寓離訣之意。
詞曰。
秋風策策
河水淸漪
之子于征
五馬如飛。
秋風策策
百卉具腓。
之子于邁
心傷悲。
秋風策策
芬菲
願保令名
終始勿隳。
樂學軌範
也者
出於天而寓於人。
發於虛而成於自然
所以使人心感動盪
血脈流通精神怡悅也。
因所感之不同而聲亦不同
喜心感者。
發以散。
怒心感者。
粗而厲。
哀心感者。
噍而殺。
樂心感者。
嘽而緩。
能合其聲之不同一之者。
君上之如何耳。
所導有正邪之殊。
而俗之隆替係焉。
樂之所以大關治化者也。
五帝之樂則莫盛於唐虞
而專委后夔贊襄
三王之樂則莫備於成周
一任周公制作
當時施設之方。
見於典謨周禮之書。
是皆先禮樂而後刑罰
興敎化。
故有四方風動之效。
有四十年刑措之隆。
世敎衰。
漓淳散朴
專以刑罰補治
貴治獄之吏。
禮義之士。
所謂先王之樂。
蕩盡無餘。
而所尙者皆荒淫浮靡之風。
流而爲鄭衛桑濮之音。
散而爲陳,楚巫覡之俗。
卒至亂轍相繼淪胥以亡。
雖以萇弘師曠之聰。
季札仲尼之盛。
不能救也。
漢興
叔孫通收拾灰燼之餘。
僅得成儀。
然於樂則因秦之舊。
只撰廟章。
未能該括本原
是故
文帝未遑
之語。
武帝雖有志。
而所贊者非其人。
延年房中之詞。
而終致燕昵之私。
京房創六十之律。
未免附會之說。
至如晉之荀勖張華
陳隋之鄭譯牛弘
唐之祖孝孫
宋之和峴陳暘
不代有其人以制其樂。
然徒揣其末而不務其本。
是奚足與語樂道之妙哉。
蔡元定之書。
深得律呂之源。
可謂知其本矣。
然未能布瓜指而諧聲律。
是猶抱鋤耒而未諳耕耘之術也。
由玆以觀。
樂非自成。
因人而成。
樂非自敗。
因人而敗。
咸英韶濩之音。
人皆贊之者
時世雍和也。
樂之功。
玉樹後庭花
霓裳羽衣曲
人皆惡之者
時君放蕩也。
樂之罪也。
惟我大東
三韓鼎峙以來
國皆有樂。
樂器未備。
聲音多缺。
雜於夷靺。
鄙俚之作。
有釐之者
高麗中葉
太常之樂。
至我朝。
大明御府之藏。
由是磬管笙竽琴瑟之器又備矣
恭惟世宗大王
天縱之聖。
精於音律
欲洗從前陋習
巨黍生於海州
彩石產於南陽
是天敷和氣於東方
大有爲之君以新制作也。
於是定律
石作磬。
又作樂腔。
因腔作譜。
以審節奏之疾舒。
當時
掌樂者。
朴堧一人
所得
土苴耳。
豈有裨於聖算之萬一。
不過贊助而已
世祖大王
精於樂。
多製歌曲
又能撰定祀樂以薦於廟。
作成之方。
遹追先志而爲之。
其時贊助之者
可歎也。
今我殿下以聖繼聖。
仰遵成憲
前聖所未發。
興禮樂於太平
其時矣。
樂院所藏儀軌及譜。
年久斷爛
幸存亦皆疏略訛謬
事多遺闕
爰命武靈君柳子光曁臣俔與主簿臣申末平,典樂臣朴ꜝ,臣金福根等。
更加讎校
先言作律之源。
次言用律之方及夫樂器儀物形體制作之事。
舞蹈綴兆進退之節。
無不備載
書成。
名曰樂學軌範
竊惟五音十二律
樂之本也。
物生有情
情發爲音。
音有五而分配五行
因管之長短有聲淸濁
律有十二而分配十二月
音與律相協
上下損益而其用無窮
以寓於八者之器。
莫不皆然。
所以永言而和於律。
所以八風而成其節。
是皆取法乎天也。
非徑營於私智也。
得天地之中和
則正而獲其所
如或失其中和
人心淫溢而趨邪。
於是
二變得以耗其眞。
四淸得以
公元1493年
其本。
而君民事物之分亂矣。
然聲之有變淸。
飮食之有鹹淡
不可專用大羹玄酒之味。
使正聲常爲之主。
而能得以制變
不悖中和之氣則可也。
我國之樂有三。
曰雅曰唐曰鄕。
有用祭祀者。
有奏於朝會宴饗者。
有習於鄕黨俚語者。
大要不過七均十二律之用也。
夫才之能否不一
故其知樂難易
妙於手子或迷於節。
能於節者或失其原。
一隅者雖多。
而能兼該曉暢者蓋寡。
甚矣樂之爲難也。
好音過耳而便滅。
滅則無跡
猶影之有形而聚。
無形而散也。
能有譜則可知緩急
有圖則可辨形器
有籍則可知施措之方。
此臣等所以不揆鄙拙撰之也。
弘治六年癸丑八月上澣
資憲大夫
禮曹判書同知春秋館事世子右賓客成俔
謹序。
僧正堂詩卷
浮屠正堂者。
以其卷軸求言於余。
余應之曰。
余學孔子者也。
彝倫仁義之是守。
師學釋氏者也。
絶類離倫
入山惟恐不深。
甘與草木而同腐。
道固不同
而師借言於我。
我爲師言之。
是猶圓枘橢공之不侔
也。
師慕吾徒
而求之切。
故請以正之一字而論之。
方寸之間。
虛靈不昧者心也。
一團鏡智。
妙湛不動者亦心也。
衆理而應萬事者。
心之發也。
戒定生慧而覺照衆生者。
亦心之發也。
心得其正。
萬物之性。
卽吾之性。
衆生髮膚
卽吾髮膚
苟或失其心而不得正焉。
我自我而人自人。
吾之善端
無以擴充而推遠。
吾之功德
難以普及無邊
必使吾儒去邪從正
釋亦捨邪而歸正
心旣正。
豈有不正者乎。
大而言之。
天地得其正則風雨時而寒暑節。
品物遂而生養全。
不得正則草木句萌
不遂其生。
禽獸魚鱉
不得其寧。
萬類至於顚倒矣。
就吾一身言之。
身受命於天。
天地一氣
呼吸喘息
進退坐作
固當守之以正。
而勿使悖焉耳
悖焉則吾心非吾心。
吾氣非吾氣。
未免魔障之所惱耳。
師居。
卽山之虛牝也。
師行。
卽雲水之界也。
結跏趺坐
面壁不言
是靜得其正也。
浮杯飛錫
行吟詩偈
是動得其正也。
架上楞嚴看遍了。
是尋法而得其正也。
庭前柏樹相對
悟理而得其正也。
然則爲禪之道。
枯木死灰云乎哉
飛絮
沾泥云乎哉
身雖入定煩惱未脫。
心雖儼思而邪念遽起。
豈可謂之正乎。
今儒與釋。
不同而心則同。
其爲敎雖異。
而趨善守正之意則無異
故終以正字
爲吾師贈。
西海韓都事
儒有一畝環堵之室。
讀書萬卷其中
席珍待聘無他
欲以己之學。
以及人。
致吾君於堯舜
煕鴻號於無窮也。
士生斯世
不爲宰相
必爲臺諫
宰相行其志於上。
臺諫行其言於下。
常以補衮爲任。
諫官秩雖卑。
而人皆以爲華。
吾侯以簪纓之胄。
擢科第一
未幾
諫院正言
知無不言
無不從。
淸議以爲重。
今者出爲西海道幕賓
西海爲國要衝
天使經歷之地。
賦役視他道倍蓰
且故兵旅敗殘之墟。
年歲易至飢饉
人民尠少
田野不闢
魚鹽貨財殷富
商賈蹄輪旁午
姦究乘隙而起。
自昔號爲難治
威惠著者
不能措其手也。
以吾侯之才
監司出治
無不宜。
荒野變爲沃壤
飢歲變爲登稔
凋瘵變爲豐阜
呻吟變爲歌頌
商賈無所
牟其利。
姦民無所售其術。
使一方之人。
欣歡愷樂無虞
則夫何爲哉。
憩茇棠陰而已
嘲哂煙月而已
昔。
裨諶於野而獲。
司馬遷遊遍天下
然後文章大進。
今侯聞所聞而見所見
目飽奇觀
奇謀
而多有所得
他日之就。
其可量耶。
監司
管鮑交也。
西人之來。
問政之跡則皆曰。
留愛於人如召伯
施惠於民如子產
不敢欺如西門豹
輿譽騰於遠邇
終當達天聰而蒙顯賞
增秩賜金有日
其亦以余言賀之
玄琴合字譜序
樂豈易言哉。
夫樂出於虛而散於虛。
不可畫描
不可言傳
雖有名於世者。
其人並其不可傳者而逝焉。
妙音泯滅無聞
後之人何由得其彷彿哉。
惟能親遇當時之善師。
親觀指法
會之於心。
應之於手。
然後可以相傳
苟無其人。
雖有其器奚用。
是故
伯牙斷絃鍾期
高山流水之操。
不得尋其跡而知其音。
規矩存則工匠得以學焉。
彀率存則射者得以效焉。
合字所以作也。
昔者
仲尼杏壇
琴。
琴者。
卽今雅琴
君子嗜之。
無故不離於側。
後人合絃指而爲譜。
宋徽宗樂於我國。
亦有絃指之譜。
皆示學者指南也。
臣今提調樂院。
雖無后夔之才
承乏后夔之任
患學樂者之不得其法。
臣與典樂朴ꜝ,金福根等。
依事林廣記,大成樂譜等書。
謹用前規
兼參己意。
以指瓜之法與絃之次第
合諸字而爲之譜。
隨其攫而爲之聲。
用其綱而爲之節。
非獨琴也。
伽倻琴,鄕唐琵琶凡有絃者
皆可類推而譜之。
書成。
名曰合字譜。
使初學之士。
由是而得其門戶
則其升堂入室不難矣。
雖無師。
而亦有師矣。
雖不目擊
而道卽存矣。
其有補於樂敎。
豈曰小哉
㵢溪詩集
難言也。
言詩者論氣而不論理
非也。
氣以行於外。
理以守諸內。
守於內者不固。
則行於外者未免泛駕詭遇
詩以理爲貴也。
善爲詩者悟於理。
能不根本
苟失根本
豪宕濃艶
雕鎪萬狀
不可謂之詩也。
自麗季至國朝
詩之名家非一。
而能悟其理者蓋寡。
平者失於野
豪者失於縟。
奇者失於險。
巧者失
於碎。
俗習至於委靡不回
吁。
此則詩之不幸也。
侯克已氏。
金閨彥士也。
少時
學詩於佔畢先生
先生以詩鳴於世。
縉紳之士攀附而席餘光者無限
余亦與先生相友善。
每聞先生論人
以侯爲奇才
其後余入鑾坡
與侯相從一日
耳其言而咀其詩。
其詩深悟於理而自得
故篇篇有範。
句句有警。
米鹽醞藉
不落世之窠臼
譬如秋山
多骨少肉。
奇峭無窮
草木亦與之堅實
其得雅頌遺音歟。
昔。
鉅鹿侯芭從楊雄太玄法言
劉歆見其書曰。
吾恐後人覆醬瓿也。
嚴厷謂桓譚曰。
書能傳於後世乎。
曰。
凡人貴遠而賤近。
親見子雲
祿位容貌不能動人
故輕其書。
自雄沒至今四十餘年。
而其書始行。
其時
未甚顯。
而人未甚貴之也。
所從學者惟芭。
歎服者惟
然猶流波遠曁不泯
況今侯詩。
佔畢之所稱。
成廟之所深許
膾炙衆口者。
其不覆醬瓿也明矣。
所謂詩能窮人者。
不遇知於世主
泯滅其跡耳。
侯則際會文明
得遇聖君
而猶不達
信乎詩之能窮人也。
侯之職位事蹟
不得垂於靑史
而所可傳者惟詩
公元1496年
耳。
可不編而壽諸梓歟。
見侯之稿。
慨然抆淚而題之。
丙辰中秋
磬叔敍。
村中鄙語
有問於余曰。
六經之外。
虛文也。
經爲治道律令
而所當先者也。
至於史家記錄之書。
不可闕。
未免浮誇潤飾之弊。
況外於史而怪僻者。
不可錄也。
余應之曰。
若子之言。
固滯甚矣。
是猶養口腹者。
徒知五穀
而不知他味也。
六經
五穀之精者也。
史記
如肉胾之美者也。
諸家所錄。
如菓菜茹
味雖不同
而莫不有適於口者也。
不有適於口。
則莫不有補於榮衛骨髓也。
詩有墻茨鶉奔之語。
孔子不删
史家滑稽傳。
太史公錄之。
是可删去不錄
而猶不去者。
有意焉。
所以使人知戒而懲惡也。
齊諧
志怪者也。
南華子效之。
其言尤怪。
然後作文者。
祖尙其法而鼓舞之也。
自漢以來
記事之家非一。
而皆記朝廷無之事。
以資聞見之博。
若非諸家之錄則野外之事。
誰得知之。
非徒有關勸戒
實有助於國乘
其功豈淺淺哉。
我國名爲儒者亦非一家
徒知詞藻之爲
文。
而不知著書垂範
李仁老,崔滋,李齊賢
著破閒,補閒,稗說等書。
然惟錄詩話
不能廣記時事
可笑也已
吾友蔡耆之氏於退閒之際。
平昔所嘗聞者與夫朋僚談諧者。
鄙俚之詞。
皆錄而無遺
著述之勤。
用力之深。
非老於文學者。
其何能爲。
可爲後人勸戒也。
可爲野外逸史也。
可爲老境玩愒
閑居鼓鍾也。
啖蔗味而靡靡無厭
豈可六經之外皆爲虛文也歟
柔兆執徐日南至
磬叔敍。
送僧覺雲歸山序
申氏之子以覺雲上人之請。
求言於余曰。
上人將歸于山。
盍序之。
余惟弧矢之射。
禮家記之。
瓠瓜之繫。
孔氏笑之。
豈不男子有事四方
局促樊籠悲夫也。
君臣父子之禮。
日用彝倫者。
尙有煙霞之志。
而況君臣子彝倫之用。
虛舟其心。
浮漚其世者。
宜乎輕裝飛錫
擺去俗累
猶恐入山之不深。
水之不廣也。
夫山何爲深入
何爲樂觀
山之嵬然鎭者。
卽吾心之靜。
水之汩然流者。
卽吾心之動。
以至花樹之芳蔚。
禽魚啾喞
皆不出吾性命
公元1498年
情。
靜以守之。
動以行之。
理吾性情
以及萬物性情
然則與人一也。
人與萬物亦一也。
以吾髮膚
衆生髮膚
非所肝膽楚越不相及也。
今上人之歸。
有得乎以山水爲家。
花樹爲友。
禽魚爲隷
家也友也隷也隨吾所往。
無處不有
取諸左右
而共之無盡。
于以窮理
于以繕性
于以濟人
他日論桑門上品者。
非子而誰。
若余者。
存心方外
而未離身方內
猶以未從上人爲恨。
上人若得方外異聞勝蹟
眞肯示我乎。
我亦以方內之說證之。
戊午端陽日
西山老叟序。
奉敎耕織圖後序
恭惟主上殿下登寶以來
視民如傷
先敦農桑衣食之源。
未嘗頃刻而弛慮焉。
戊午春
正朝使權景佑回自京師
耕織圖一帙以進。
宋參知政事樓鑰伯父璹,之所爲
民間勞悴之狀。
靡不畢錄。
毫毛意匠
悉皆臻妙。
重瞳一覽
卽契于衷。
畫工描其蹟。
彰施繪彩。
又命任士洪書其序詩
以備出入觀省
竊惟民之所甚苦者。
莫如田夫紅女也。
人主
安之所易忘者也。
古之聖王
無不務乎穡事
逸王慢之。
耕籍親蠶之禮。
罕見靑史
無或乎民之失業流離也。
今我殿下撫玩此圖
勤卹民隱
邦本之可固而節以使之。
知農績之有時而督以勸之。
荒歲之無食而賑給之。
祈寒之無褐而衣被之。
寬其力役
薄其稅斂
使民相生相養。
得循其孝悌忠信之敎。
則是圖之有資於治道
夫豈少哉。
其與豳風無逸之圖。
並美而不朽矣。
正憲大夫
漢城判尹兼知經筵事,藝文館提學成俔
謹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