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思斋集卷之三 (自动笺注)
思齋集卷之三
 [跋]
  
歷代承統圖跋
觀史者常患於浩瀚
少微江先生約之節要
余先生約之爲史略。
編帙尙繁。
學者能撮其要而通其大槩者蓋寡。
居閑
有來讀史者。
初學稚蒙。
則敎以史略。
解文理。
則敎以節要
讀竟。
講問歷代治亂興亡之跡。
茫然操舟海洋
不知畔涯
正僞混淆
皁白渾迷。
如漢寇,魏帝之莫辨。
唐經,周紀之相亂
至於春秋搶攘
戰國之迭鬨。
五胡之紛據。
五季變亂
不得一辭以對。
況能詳其統緖相承
僭竊干紀乎。
余病若此
上自三皇
下至宋元。
創爲一圖
竊據僭號者。
亦皆考其世代
橫列一行
使覽者了然知其爲一時
正統朱畫以別之。
用墨畫。
正統者。
偏據一隅
必與之朱畫
臣而逼君。
夷而亂華者。
據有全夏。
必斥以僭僞
付之以東國興替
略書其始末
使之與中國參看
上下千載之間。
歷代治亂
百王統紀
存其大槩於一幅之素。
一擧目而瞭然方寸
其於訓蒙
不爲無少補焉。
而其尊君討賊
崇統抑僭。
貴華賤夷之意。
未嘗不寓於其中
麟經綱目遺意也。
觀者幸恕其僭佞焉。
嘉靖紀元之十一年五月日。
書于芒洞之思齋
民編
夫制爲刑法
皆出於先王愛民之仁也。
不有以導之於先
執法論囚
不幾罔民乎。
余自叨分陝憂。
所部
民風
每當斷獄
未嘗不深喟於斯
蠢愚之民。
不知人倫之重。
焉知制法之詳。
蚩蚩有同乎瞽
聵。
貿貿焉惟衣食之趣。
自不覺其觸犯科條
陷於罪辜
有司於是
按律繩之如羅捕雀。
機檻取獸
烏在其使民遷善而遠辜耶。
余爲之憫然
擧其最關於人道而民之所易犯者爲十二條。
編曰警民。
刊行廣布。
俾諸蠢氓。
靡不習於耳目
以冀其去惡從善之萬一。
爲編。
推本而擧理者。
欲民之有所感發興起也。
引法而參訂者。
欲民之有所畏懼而知避也。
語簡而辭俚者。
欲民之有所不學而易曉也。
將是編歸之文具
付之迂遠
坐食公廩。
翫愒歲月
其於導民化俗之道。
若不盡心致誠焉。
殊非編者之意。
凡我牧民者。
尙亦念哉
思齋集卷之三
 [序]
  
文範
公元1527年
文自典謨訓誥
古而難到。
降戾晉魏。
病於騈縭。
唐宋流於淺近
至于今愈下而愈卑。
文之弊極矣。
然則不古不下
學而到。
以變後世文體者。
其惟兩漢乎。
司馬遷生於秦火之後。
六經散絶殘脫之餘。
掇拾補完
以集著一史
又創己意。
編年以爲本紀
世家八書列傳之文。
各序其端。
以發其意。
善惡之迹。
興廢之由。
昭然目擊之餘。
嗚呼
如遷之文。
亦可謂雋韙拔出之材也。
豈後之作者可及其萬一乎。
班固,范燁。
仿而著之。
如出一手
豈亦亞於者歟。
余病學文急於科第
嗜俗文。
未有兩漢文以矯其弊。
故拈出遷史兩漢書各篇序文
手寫一帙文範
以勸初學後生云。
時嘉靖丁亥季秋
書于芒洞之思齋
蘇元友嶺南佐幙
始余幼時
從吾伯氏游學
學問之暇。
所與交游
公元1508年
少許可。
吃吃語君不離口。
厥後從伯氏往拜門下。
觀其貌。
沖和任眞
淳朴樂易
聽其言。
誠愨無僞
忠厚不駁。
私心竊慕焉。
自是從游久。
以爲知己
遭亂離。
余與君睽離漂散。
不得後塵德業者。
無慮五六載。
歲戊辰
余又從君季彥謙氏。
就君僑居之隙室隷業
因會君愈數。
踰年而余亦忝竊科第
遇君於侍從之列。
猥從君後。
未嘗須臾異處
以故知君處心行己始終
有以深服乎心也。
噫。
操守無常
窮達變焉。
志意未固。
得失奪之。
爲士者之所病也。
始而拜也。
懷才抱屈
累試不獲
可謂失意矣。
處之怡然
不以介懷
中而會也。
終而遇也。
已擢名大庭
選入翰苑
聲華藹然
可謂得意矣。
而處之益謙略。
一言一行指言變移也。
自非操守已固。
志意定一。
窮達不能變。
得失不能奪者。
其能及是乎。
信乎吾元友誠不負所學。
見重儕輩爲不虛也。
今爲都事嶺南也。
果吾所信。
則吾知君之無負於爲人佐幕之責。
不欺不隨。
唯職所宜而已矣。
推是道也。
則豈無負於爲人佐官之責而止哉。
他日處身夷險之際。
不變所守也必然無疑
君其識吾言而益勵不懈
更無負於吾所責望焉可也。
將行
來徵贈言之義。
遂書以爲贈。
奉送開城留守公序
公爲奉慈闈
留守開城
將行
遺以紙。
使書贈言。
余惟子欲孝親
人孰無此心。
官榮俸厚。
顯親悅志者。
世復知有幾人。
而得親之壽。
尤所罕有
老萊子稀年壽養。
無官榮之
季路千鍾五鼎
而悲
逮親
以二子之賢。
得壽則無
得榮則無壽。
信乎其兼得之難也。
今公以卿相之位。
奉高年之親。
以爲不慊。
列卿機要
求以鉅城而奉之。
古人所不能全。
而公今兼有之。
其所光榮一世
縉紳欣慕者爲如何也。
如吾者。
罪逆所延。
早違怙恃
宦成名立。
風樹纏悲。
三釜不及
千里負米之歎。
未嘗少弛于懷。
贈公之行。
有以離愍周之感。
銅馳荊棘之悲。
興亡古跡
山河形勝
領略詩句
收拾奚囊爲言者。
而余則異於是
竊慕公之旣得榮養。
得壽養。
以余之不逮
不得其一爲悲。
書以贈公行。
又以自敍無窮之慕。
但以開城一區之地。
以爲慈闈之私。
而忘國家留守之意。
則亦非所望於公也。
他日府廳臨民
有恩乎吾言。
涓埃之微。
不無補於岳海之高深矣。
八餘居士自序
素性喜靜而厭煩
向時苦被名韁羈絏
拂性苦心
役役隨逐
自愧苟祿無補於世。
嘗讀山谷四休詩序
不覺閑興飛動
思欲角巾歸田
四休優游卒歲之訃而未果也。
遭値倘禍。
坐累退休
得償素志
幸也。
居閑處約
有以自樂於身者不翅四休而已
於是四休粗擧其緖餘。
其所樂於閑適者。
或有所遺也。
其目所接而耳所觸。
適于體而安于心者。
無不可樂也。
姑取其大者
乃以八餘自號。
所謂八餘者。
無經營之勞。
天與之順。
無爭無禁
無奪無害
日用而無渴。
多取而無忌
之而一生之樂。
綽綽有餘裕哉。
有問曰。
何謂八餘。
曰。
芋羹麥飯有餘
蒲團
堗臥有餘
涌地淸泉有餘
滿架書卷有餘
春花秋月有餘
禽語松聲有餘
雪梅霜菊有餘
取此七餘樂有餘也。
却坐
深思良久
進而言曰。
世有反是者。
玉食珍羞不足
朱欄錦屛不足
流霞淸醑不足
丹靑畫圖不足
解語妖花賞不足
鳳笙龍管聽不足。
水沈鷄舌不足
有七不足不足
寧從主人爲樂有餘人。
不願追俗子作憂不足人。
請退而求之。
思齋集卷之三
 [記]
  
六務堂記
坐累退居高陽芒洞之村舍
構小南皐之上。
以爲諸生肄業之所。
負笈而來游者前後相繼
來者居。
去者往。
逆旅過客
歲久而壞。
傍摧上漏
因仍姑息
未有修葺爲意者。
最後柳君忠良
京師來寓。
考問之暇。
徘徊顧視
喟然而歎曰。
茲堂未始不爲吾輩創也。
豈可廢而不修
隨而不擧
以重貽長者之憂乎。
往者已矣
修擧之責。
不在吾輩乎。
乃謀諸同堂數子。
墁陊壁補毀新之
翼日謂余曰。
堂之罅若漏
補苴粗完矣。
第恨無名號可揭。
以警吾諸生也。
先生一言
余曰諾。
古者
自家至于天子之國
皆有學焉。
國學黨庠術序家塾所由設也。
自家塾之廢而堂舍作焉。
堂而名之。
名而稱述之者
豈徒然哉。
蓋欲使居是堂者。
見其名而思其義。
思其義而警其身焉。
則其於諸講學修己之功。
豈不有所補益哉。
其以六務名之。
曰。
未審六務之意何也。
曰。
立志
篤實遠大而戒之在浮淺
讀書
勤力積苦而戒之在懈怠
學問
硏窮體己而戒之在放過
操心
平正
寬和而戒之在偏僻
處己。
務撿束收斂而戒之在縱肆
談論
文學行義而戒之在庸雜。
儒者之所務。
不止六者
然其要不過於此。
歸與諸子求之。
庶其有得矣。
後日
又來語余曰。
扁堂旣聞命矣。
有誌
何以使後來者知之。
願更賜一言而張之。
余曰諾。
遂告之曰。
六務之言。
不見經傳
而其意則皆自經傳中格言點化來。
諸子愼勿以爲老子之言而忽之。
噫。
余雖因子言而名之。
請名自子始。
自今來寓是堂者。
仰思厥名。
精厲志。
從事於斯有興焉。
則名斯堂也不獨諸子之益。
而其及於後來也爲無窮矣。
然則雖子爲一堂之師。
可也。
師一堂而推之。
可師於一世
師一世而推之。
可師於百世
子其勉之
其或游惰縱心
妨日廢業
戲玩之爲務。
而外慾之是耽。
堂額爲何事。
無意篤學力行焉。
則是甘心陷於暴棄之域者也。
所謂朽木之不彫。
糞土之難朽。
終亦同腐於草木而止耳。
雖以百務扁堂。
何益焉。
茲堂也俯江而背山。
環而有之者
江山之勝也。
豈不足於取以供堂號
而必以六務之者
遺外而取內也。
柳君之請名。
亦在此而不在彼也。
諸子識之。
載寧郡遷邑
公元1518年
正德戊寅秋
余忝在侍從
時有倂遷郡邑之議。
郡亦在遷列。
余竊以謂遷革重事
難可輕擧
事下該曹。
本道問其便否。
尹同樞公殷輔。
時爲觀察使
相視審度
謂當決遷。
得基舊治之西閑井里以聞。
余猶以重遷爲疑。
其年冬
余代尹公謬按本道
入界信宿到郡境。
馬首所指。
重巒疊嶂
列峙左右
杳無人煙
公元前522年
萑莽盈目。
崎嶇歷險幾三四十里。
然後見官蕭然倚在長壽山陽石叢棘之中。
但有荒基故籬。
白雪堆積
往往矮屋數架。
茅露椽。
僅有一二存者。
有如兵燹之餘。
邑居蕩然
蕪沒乎荊蕀(一作棘)中也。
余見之戚然
問之郵卒。
皆是癘瘴爲患
死亡殆盡
由是日益殘。
日益凋。
非但吏民爲然
于此邑者。
前乎太守相繼死于宮。
未有一人能保住六期云。
余益憮然曰。
不出數年。
與其一二存者而亡焉。
則終亦爲丘墟而止耳。
嚮日議者之言。
同樞公審定之聞。
其亦有見乎此。
而皆出於不得已也。
入郡之日。
不遑他事。
首召郡守金侯末孫
所以救之之策。
無他辭。
亦以遷邑爲對。
且試言其措置之方。
計畫得宜
不遺錙銖
余喜而語都事南君孝義曰。
所以重遷邑者。
興作失宜
反貽民患也。
今得守若此
有何害。
明年己卯夏
乃有定命
以妨農未遑
秋九月
農且隙。
候已始其役。
撤舊廨擇完材。
雨水流于前川
不勞擔載。
悉輸于新基。
瓦甎穀斛有不能下者
村氓老少
不令子趨。
負戴爭輸。
未旬而盡。
余且水卒若干以助其役。
侯更鳩新材陶瓦石。
補其闕欠。
方事創建
而功未告訖。
余適譴罷而還
明年三月
走書於余。
請記其事。
竊計其功程
自經始至落成
除凍沍停工
僅四五閱月
何其收功之速如是耶。
夫以彊理之小。
人徒之寡。
而修一廢一墮
不能期月而就。
侯今擧一邑而遷。
無不適之患。
功乃不日而成。
苟非吾侯之德有以深服其心。
而之材有以能制其事。
則仍以致此。
比來
頻年水旱
不稔相仍
公私赤立
公元1520年
救死不暇
守宰坐視流亡
束手無策
侯能撫字盡誠。
賑救多方
飢饉蘇息
愁嘆笑歌。
一道餓殍相望
載之一邑
賴而全活
卒能避百年瘴癘之土。
永康無窮之基。
載民之於侯。
如何報耶。
吾知須昌立碑
浚儀畫形
將復見於金侯之去後
吁亦賢矣哉
布置面勢
廳堂門廡之數。
則余未及身親履之
不敢臆以文之也。
豈無臣筆大手有能敍侯之爲者。
而必求余言
知侯之不求工文辭以侈其事。
乃欲書其實以信於後也。
然則余已詳其由。
敢以拙文爲辭。
於是乎略書其始末以爲報。
正德紀元庚辰四月日。
聞韶金正國記。
滌襟亭記
公元1524年
嘉靖甲申夏
余在芒洞之恩休亭。
僉樞許公走价邀之。
余卽往造焉。
則公携子弟
撰杖屨。
坐于鴨島之東邊穹隆爽塏之丘。
迎謂余曰。
羈宦網。
役役塵途
不堪鞅掌之苦。
簪組而志未嘗不在湖山
欲得臨江一丘
以爲游息之所。
悠悠至今
莫適其地。
試觀此丘。
湖山之勝。
登望之快。
不在巴陵岳陽之下。
以爲何如
余笑曰。
人情雖曰貴耳賤目
吳楚東南拆。
乾坤日夜浮。
此恐不足以當之。
相與少酌而罷。
丙戌秋
公又來邀召
至則公已夷嶢确。
壅翳
搆墅於其上纔數楹。
而附兩傍燠室
以爲之所。
春夏
開三面
俾極豁敞。
內外重複
外板而內紙。
板以御風雨。
紙以取明朗
制工而不侈
公錫余坐於中楹之西。
顧視亭額則扁以四美
余曰。
豈亦取賞心樂事良辰美景乎。
公曰。
非也。
亭於四時
景賞皆美。
故以
四美爲額耳。
余曰。
命以四美固善。
但欠公作亭之本意也。
請改以滌襟何如
公曰何也。
曰。
韓昌黎北湖之詩。
歐陽公有醒心之亭。
二公皆厭其煩囂勞苦
欲使目新乎其所覩。
耳新乎其所聞。
取樂山水之間。
以寓其意耳。
公以軒冕世胄
大科
膴仕
飄纓紆組
歷揚淸朝
可樂矣。
必須作亭于茲丘者。
其將乘卵酉之暇。
時出游息于茲
欲以世累滌煩襟也。
然則改以滌襟。
不亦宜乎
四時登賞
風景遞供。
足以滌吾之煩襟則雖不曰四美
四美之之意。
兼而有之矣。
茲亭也俯壓大野
曠漠衍闊。
繞以長江
列以遠岫
雲霞縹緲
極目無際
兩島起西。
龍鬪虎搏
對伏乎江干
三峯聳東。
攢劍束。
齊衛乎軒簷
南望遙山。
竝矗競秀
環向拱北
淸瀾碧波
汩汩悠悠
控帶其間
至如耕牧漁樵
謳歌而互答。
檣帆水鳥
江風橫斜
憑欄縱目
飄飄如生羽翰
鴻濛而俯積蘇
四時推遷
變現不窮
雖謂之不下於巴陵岳陽
可也。
噫。
自有天地以來
卽有此丘。
丘距都城數十里。
則又非人所不到也。
其間必有耽奇好勝
經營亭榭者足相接也。
茲丘也不見知於人。
不知其幾歲年耶。
自罷閑。
問舍於東丘相望之地。
十年于茲
常苦其湫庳阨陋
不堪住着
思欲改卜
以爲終老之所。
沿江上下
見有隆然者。
則雖如蟻垤蜂臺
皆就討而靡遺
或登茲丘而延望
或從丘下過而仰視不一再焉。
甲申之見。
皆委之尋常
不加諦視也。
余今坐是亭而騁目
然後始知奇寶橫棄道側
逐利接踵而過。
邂逅而莫之知有也。
明眼後至
公元1506年
俯拾如己有。
信乎物之相遇亦有數也。
是知穹壤之間。
山水泉壑
奇畜勝。
混處畎瀆丘垤之間。
不能自售。
以俟知者於千百代而不遇者不知其幾耶。
非公高情識遠出於尋常之見。
則寧得有此閑曠奇爽之境於古今人心目之所不及哉。
大抵見而仕者。
苟慕乎榮利
而遺江湖之趣。
隱而處者。
放浪物外
而忘君臣之義。
公進不至於耽名。
退不果忘世
入而登揚乎治朝
赫然芬華之榮。
出而逍遙乎茲亭。
翛然有脫塵之想。
安於所遇。
樂於自適
公於人世
可謂兩全
公之志。
可想也已
公名礦。
字仲質
陽川議政文貞公之季胤也。
丙寅及第
策賜靖國功臣號。
通政
今爲公州牧使。
恩休聞韶金正國
於公外族弟也。
負累卜居于丘東之芒洞村。
知公作亭之顚末
往往樽俎遊賞
粗領其江山形勝
承公之敎。
不敢不讓之責。
以爲記。
時嘉靖己丑三月日也。
溪縣鄕校重修
公元1534年
嘉靖紀元十三年甲午夏日午。
余坐芒洞之小
倚几方睡。
鄕友白君秀惠然而來。
扣戶驚睡
坐談有頃
袖出一紙書示余曰。
吾以事抵新溪回
鄭侯世臣付我書使傳于公云。
取而展覽則乃請記重修校書也。
從而訊之則曰。
侯於庚寅春
來守是邑。
政通人和
百廢旣修。
官廨宇舍之頹圮堙毀者。
得理葺。
有仍舊而增張
亦有營新而創立
邑居治象
煥然一新
又於年前癸巳
始營學校
撤舊而新之
吏不知厭。
民不知勞。
不踰時而告訖。
殷廡齋舍位置
得宜
門廩廚廏中規畫。
爲間若干
極工敞。
靡不備具
余聞之。
却坐嘆嗟曰。
有是哉。
重修云。
仍舊修葺也。
果若所云。
撤舊而新創也。
何以云重修。
余嚮也謬膺陜寄。
按部行邑。
必謁先聖于廟宮。
至于新則邑人先導
由縣北穿籬小路
見有荒小屋。
不別民廬。
頹然如蝸之破殼者。
文廟
余下俯首而入。
謁聖禮。
坐所聖殿前。
仰見茅簷
似將打頭
俯視土階崩壞
落泥頹積。
如坐甑而受蒸鬱
不能堪也。
敎官自齋一竇
傴僂入謁
校生無着足之地。
磨肩而揖。
嚲頭而出。
於是咄咄
都事南君孝義曰。
非特慢蔑先聖而已
亦豈儒者藏修游息之所哉。
吁。
新之爲邑
不知其幾年耶。
置校於邑
亦已久矣。
前後肘印而爲守者。
又不知其幾耶則其人也。
豈盡闒茸無識者也。
奈何使育才風化之地。
堙廢落莫
一至於此
無有一人作新之者乎。
吾輩觀風宣化于此
不媿於心乎。
相與謀助其費。
營建之圖。
適値歲仍旱荒
一境阻飢
因時屈未擧。
不久
余亦譴罷而來
悠悠至于今。
一紀六年
居閑處獨。
思想往時履歷之地。
殘簷圮階。
耿耿往來往來于懷。
以余竟未得擧廢爲遺媿也。
抑吾益有所嘉焉。
隱文忠公
在前朝之季。
始建鄕學
興學術。
侯卽文忠之裔孫也。
余昔爲郞於選曹
有請錄用忠公後。
與同僚。
共議搜訪
得侯以薦。
筮仕于朝。
才堪適用
所在有聲績。
余已多其賢者之有後也。
今又適莅茲邑。
能述先志
修明學校
以副我聖明右文之治
是知文忠爲有孫。
而余亦庶免夫謬擧之罪。
侯益勉之哉。
嗟乎
侯之此擧。
非直架屋宇塗丹雘
觀美後人而已
繼自今爲守宰
敎官
爲學徒者。
能不辜侯之美意
有墮卽擧。
以盡其爲守之道。
力誨不倦
以盡其爲師之道。
講讀不懈
以盡其爲儒之道。
新學敎育興化
未必不自今始也。
異時
豈無碩大之才由是學裒然而起。
以鳴於世也。
茲可書以示後。
不得以文拙辭。
書以付白君報。
三桑堂記
石先生三桑扁堂。
使其從弟崔措大善昌來屬余請記曰。
雙溪之居。
小堂之前
桑樹自生。
不勞種植
三株同根
今高丈餘。
枝條暢茂
盤旋遠揚
覆短簷。
如張傘蓋
宜茁萌。
生意流行
夏宜密葉。
繁陰鋪砌
宜涼月。
枝影婆娑
宜雪壓。
玉峯低垂
四時代運不息
天機自動變化
佳賞無窮
寒暑不讓
雅致替供。
晝夜相埒
至於日沈而宿鳥爭喧。
超然有脫囂紛同侶鳥獸之群。
雨霽風露濕衣。
洒然如挹灝氣遐擧雲霞之表。
吾今老且病。
坐臥小堂。
相對怡然
無間晝夜寒暑
皆取而自樂於心。
不知老至而病痼。
三株之樹。
乃吾窮年伴侶
而爲子孫敬止之具也。
公之伯氏齋公
已記我松石之亭。
又得公之文。
以記我三桑之堂。
使吾後之人。
有考於見聞所不及。
而知吾所樂於斯者。
兩蘇之文。
亦將爲吾家遺寶
松石三桑之跡。
至於愈久而愈不泯矣。
請公記之。
余受其言而略敍其實
又從而語之曰。
公何取於棄而愛之至此耶。
若有取於四時變現之賞。
則庭邊之秀。
無非植物
何獨取之。
昔陶元
亮著五柳之傳。
杜少陵有四之詠。
陶,杜之風懷
不必偏系於一物而止耳。
特以寓意自適也。
公之有取於
何異二子之意。
然其重衣裳之本。
美功用之大。
其意未嘗不寓乎其中也。
負累而退。
于芒洞之田。
宅邊亦樹若干桑株
常心玩而手撫。
又重其功利有關人理
推之爲植物之長。
亦以桑村號吾居。
以見其愛之之意。
以爲吾所獨得
而公托物興懷
適契于我心。
益有所感焉。
跡滯江潭
脩門迥阻。
雖欲過城市
一尋洞門
對坐三桑之下。
奉尊開襟懷。
與論其所同樂之趣。
得乎。
茲可倂書而爲記。
先生名命昌
字汝愼
與余同入玉堂
諫院天曹銀臺
忘年之友。
投老謝笏。
築居都城之內雙溪舊洞。
詩酒送老
自號松石居士云
思齋集卷之三
 [書]
  
燕惠王樂毅
殷紂暴虐
比干寧諫死而不去。
楚王失政
申包胥萬死而存祀。
投身委命
義爲君臣則雖後嗣失道
待之不以
如孤之無狀者。
爲臣之義。
固當彌縫闕失
與同休戚可也。
昔先王承國破之餘。
深思報仇
下賢士。
將軍賓客之中。
不謀於衆。
一朝置之亞卿之列。
以爲上將
滅齊報仇
雪國恥。
二城未下。
於是以杖兵威
南面爲王。
有譖於先王者
先王立斬言者
裂地以封之。
推誠任之
燕之復齊讎存宗祀
將軍之功爲大。
而誅譖口封列土
先王之遇亦隆。
宗社不幸
先王薨逝
孤本無狀
國人不釋之故。
承基緖。
德涼不能堪命。
識暗不能燭耶。
先王之塋土未乾。
膚受之譖遽行。
至使將軍狼跋逃趙。
棄我國如脫
屣。
孤雖萬死
無以將軍後日
先王地下也。
將軍去燕。
燕軍已敗。
河上七十餘城。
皆復爲齊有。
國勢窮蹙
朝夕當禍。
百年宗祀
賴先王而圖存
以孤而復亡。
一人去就
國之存亡已判。
思之至此
噬臍何及
之無狀。
不足君也。
不念先王待遇之隆乎。
孤雖失道
先王之嗣也。
將軍魏人
王之臣也。
當撫其遺孤
圖報效。
豈可避危逃難
坐視國亡而不救乎。
往者已矣
來者可追
引咎罪己
迎境死謝。
以承先王之意。
孤之責也。
回轅故國
釋嫌保孤。
安宗祀。
將軍圖之。
金監司
頓首奉書觀察公左右侍下。
古人鄕飮講信者。
以爲飮諜戲慢之具也。
所以德業人倫也。
吾鄕古無是事
卜築踰年。
竊悶斯道之不立。
告于鄕人
作爲鄕飮之禮者。
其志在此。
不在彼也。
昨於鄕飮之禮。
從酒及亂。
毀禮蔑敎。
先自我作。
其人之無狀。
所不容於人。
後將抗何顏復得列於鄕會耶。
擧坐皆默不言
而公中坐深責之。
嚴辭警發之。
其不負鄕飮之義乎。
一鄕之人。
庸人愚夫
言及吾過。
書紳服膺
改之不暇
況如公平昔所師事以爲知己者乎。
僕雖庸下
才識不及於人。
其所得於師友者則蓋欲務爲寡過
使稱於鄕里善人足矣
日夜從事於斯
庶幾不負乎初志
自齠齕以至成立
鄕人亦無有以大過責我。
故於吾心。
以爲如是得矣。
及於鄕飮之會。
陵慢之責。
先及於我。
而幾不齒鄕黨
不幸大焉
然嚮之人。
不責人之
而我亦
不聞其
故自以爲無過之人。
自知其爲惡之日長
公能責人之
而我亦能改其
庶幾爲善人。
然後知嚮之幸。
幸之不幸也。
今之不幸
不幸之幸也。
然則公之賜我不旣多乎。
但有一說不得不進於公。
古人有言
君子責人。
緩而不迫。
禁人之
獨治而不廢其人。
孔子所謂大故則不棄其人也。
沈醉之中。
片言之不中禮
不至於大過
而公之責辭。
近於太迫。
無所容於後日
殊非古人誘掖後進
興起開發之道也。
古人鄕飮之約。
忠告善導之。
不率勉之
勉之而不改者黜之。
此亦忠厚之至也。
而以微言之失。
遽欲置之於敗亂之域。
深絶而永斥之。
勖率鄕人勉而自新之道。
恐不如此
大抵士君子行己立身
鄕遂比隣
達之朝廷
僕已見斥於鄕里
則其不能自立朝廷明矣。
不能見容於公之門下亦明矣。
如僕者。
不足言也。
自非聖人
善人不能無過
見人有過
不能盡其敎誨開導之方。
而徒費責辭。
不許自新
則公豈盡得無之人而敎之。
鄕里之中。
雖有善人
不得遊公之門而學公之道也。
之而不受。
至於不可而後
黜而廢之。
未爲晩也。
竊爲公惜之。
干瀆尊嚴
伏增汗悵。
釜山浦僉使書
若曰
王者不能無外患。
備御之道。
在於將得其人。
將非其人。
則外開邊釁。
內貽民患。
自昔致亂之萌。
曷嘗不由乎此。
矧惟釜山一鎭
南面要衡
一道保障
島夷之種。
來居其地。
受恩育。
兇悍之習。
囂然未已
不如意
輒肆其毒。
難在治平之時
尙有
摽竊之患。
喜人怒獸之心。
舟楫刀劍之利。
世爲南方之禍。
而況頃者國運中否
任將非人
專事貪饕
惟務始息。
殊失撫御之道。
遂使興怨起侮。
虧損國威
日者之事。
寧不寒心
爾能體予至懷。
罄渴忠勤
砥勵名節
威惠幷著。
撫綏盡其道。
措置合宜
備御得其方。
化頑慓之性。
革面之心。
鎭服異類
靜安邊徼
念爾之績。
惟予汝嘉
特賜爾唐表裏一襲
用加褒賞之典。
以旌徇國之美。
爾其益殫乃心
毋替予命。
故茲敎示
想宜知悉
思齋集卷之三
 [疏]
  
聖度大明
自古人君
常患於不明
眞知其明者蓋寡。
所謂明者。
煩苛伺察
身親庶務之謂也。
知道義識治體
賢愚是非
人君之明也。
故人主好疑自用而以耳目摘抉爲明。
則雖有朝廷君臣
危亂之形已具矣。
疑心動於幾微之間。
猜阻行於千里之外。
爲上者察察惟恐見欺於下。
爲下惴惴焉惟懼其見疑於上。
人懷危疑之心。
無所措其手足矣。
於是耶佞之臣
因隙而入。
希旨順意讒構成焉。
人主雖欲不昏。
國家雖欲不亂。
得乎。
唐德宗猜刻御下。
強明自任
故君疑阻
激成亂階
宣宗詳於聽納
以察爲明。
元氣日衰
終於不振
二君
非惡治而好亂也。
亦非惡明而欲昏也。
以其好疑自用
失人君之明也。
是以
明主總其大體
不煩聽察
執其樞要不親細務
選賢用能
委任責成
朝廷百寮
下至庶民
推赤心以待之
君臣上下情志相孚
略無疑貳
相視父子
相信如心腹。
未有父子相圖
相欺者。
如是不治者未之有也。
竊見國家百司之事。
不係大體
非人君所身親者。
悉煩申稟
頗傷煩碎
已失爲政之體。
近年以來
殿下又屢於禁中。
句摘責下者。
率皆簿書之微碎。
文法煩密
其不侵百吏之事無幾
以至下旨推鞠
其辭益峻。
百司之事。
悉委之於上。
有司不肯盡力
人情疑懼
上下不交。
豈不爲之寒心哉。
近日憲府之事。
以爲申稟之際。
差謬則有之。
亦未見用情事跡
而以一差謬之事。
一府而疑之。
空臺而逐之。
逆情峻辭
嚴加推鞠
憲府持一風憲
殿下耳目之官
而其見疑如是
朝廷百執事
疇非可疑
在廷之臣
可疑
人人不能自保。
臣等竊恐憸邪伺隙
售奸逞術
必有希合上意
構禍朝廷也。
然則殿下欲明而自昏。
欲治而致亂。
安保不如德宗宣宗也。
伏願殿下
豁然釋去其疑。
念回自用之心。
事有不關大體
悉從簡省
必委之有司而責其效。
提綱挈要。
恢廓聖度
略其近小而務全大明國家幸甚
推誠任下。
親接群臣疏。
伏見今月三日
京都雨雹
夫雹在四時俱爲災。
夏雹爲尤災也。
比年以來
變異之作。
無歲無之
驛聞相望
前後不絶。
冬月花果
夏月雨雹
牛有三足
鷄化雄。
如此等異
尤所罕聞
天道一何反常至是耶。
竊惟君猶天也。
臣猶地也。
天道下降
地道上行
上下相交
而後陰陽和暢
萬物生遂歲功成焉。
推誠以任下。
竭誠事上
上下相孚
無有疑阻
而後情志交合
治化流行休祥應焉。
高高在上
茫茫在下
氣不交。
故陰所以爲沴也。
深居在上
邈然在下
君臣不交。
天下所以無治也。
殿下卽位十年以來
憂勤恭儉
孜孜求治者無所不至
而治效未見。
臣未喩其故。
竊見殿下接見群臣。
自有程限
經筵朝啓
卒歲未有進見之時。
軍國幾事有關治忽者。
皆付之宦豎出納焉。
自古君臣上下阻隔如是
而能收效立治者未之有也。
古之明君
親任大臣
歡然交合
無少疑貳
臨幸私第
引入臥內
不以爲押。
大臣者亦排闥直入。
牽裾焚詔。
不以爲慢。
君臣相與之際如是
得失不能疑其心。
讒構不能離其交。
今也不然
待之不親
之而不專。
大臣啓事
引對便殿
商確可否
而邈在外庭。
中官則不通。
六部之事。
不係大體
悉煩申稟
頗傷煩碎
若稍違規例
則責以不稟。
輒有峻辭
故有司者臨事疑懼
未肯盡力
必執簿傳令
規處事。
規外之事則雖是判然
皆委之於上。
曰取稟。
如得稟旨。
則事雖不可
承順而退。
此豈人君推赤必以待大臣
大臣四體以報君上之道也。
由是上下隔絶
群情疑阻
皆不欲忤上。
積習成俗
以爲常。
不知禍亂之萌。
伏於冥冥之中。
豈不爲之寒心哉。
伏願殿下
親臨視事
日接群下
選賢用能
務執樞要
推誠委任
責成其效。
祖宗朝代言故事
政院啓事
必使承旨親啓。
大臣啓事
必於便殿接對
待之之禮。
悉從簡省
日以爲常
文簿傳令之事。
委之中官上下情通
爲政之體得矣。
然後人道順而政化行。
然後天道順而災變可變福祥矣。
伏惟殿下留神焉。
疏賤
臣。
非諫職。
言非格言
越己職分
妄有論說
罪當萬死
區區犬馬之誠。
不能自已
冒昧以聞。
思齋集卷之三
 [祭文靑詞]
  
昭陵祔廟
行第一室祭文
於赫皇祖
思齊神后
乾坤協德
克裕厥後
眇予繼序
夙夜兢惶
顧我文祖
獨享蒸嘗
追惟厥故。
實非后咎
復位號。
禮勤升祔
永言孝思
恭奠泂酌
惠我無疆
廣紆歆格。
靈寶靑詞
道則高矣
杳冥希夷
天惟顯思
陟降肸蠁
俯渴誠懇
仰瀆高明
念以眇眇之資。
承此丕丕之緖。
人心難保
恒存敬畏之思。
天位至艱。
佇仰靈休之佑。
宜勤淨醮之禮。
用冀沖鑑之臨。
四時迭遷
茲値玄冥令序
二簋可享。
恭陳明信香筵
伏望寶光遄加。
靈祐丕顯
錫人極。
介景福於蒸民
順天時。
泰和千祀
祭許府使文
公元1520年
庚辰歲首
坐累求田
卜荒乎茲土。
百口以來
遷伏湫隘殊鄕
哀窮壑之無徒。
華亭之來構。
超曠漠於方壺
休暇公退
於焉優游
邀召多承
芳醑以銷憂。
窮愁於往陋。
開浩襟而交酬
奉尊於茲亭。
今年紀之一周
曰余厭乎世紛
將與子而夷猶
簪笏永歸
投老自由
漁釣煙江
忘機鳧鷗
幽明永隔
捐斯言而莫就。
江山依舊
慟償心之不又
陪笑語之未幾
奄哭拜乎靈柩
蔽素惟而不言
疇昔吞聲
媿菲具之無取。
冀一歆乎哀誠。
祭外從兄權君皥如
公元1519年
年月日。
從弟抱病在村。
銜哀致誠
使子嗣趙。
遠具時羞之奠。
敬祭于外從兄堤川縣監權君皥如之靈。
嗚呼
吾少孤。
惟姑氏是依
齠齕垂髫
與兄相處
以至成立
幾閱寒暑
食必同盂。
臥必共被
枕臂加肱。
莫有彼己
稍長知學文
讀必一書
就必同師
動止相須
未嘗一日相離也。
嬉戲相對
未嘗色一勃而語一詬也。
幸余先兄科第
兄亦筮仕
各有官守
抵隙相呼。
不見則如渴失飮。
見之則如客得歸。
心契意合。
寧或有違。
暫阻相求
無月不會
其後叨承陜寄。
一朞于外。
己卯坐累
永歸田里
兄亦製錦外縣
累歲于彼。
自是相與分離
不得會處者已過一紀
癸巳
聞姑氏棄養
匍匐來奔
不與語。
哭泣相向
其年冬
安厝南陽之海陬。
余又往會葬
其時見兄。
雖在戚中。
氣力差健。
容貌不甚衰。
余謂曰。
余少兄一歲
衰朽則過之。
蒼蒼之髮。
盡化而爲白矣。
搖搖之齒。
盡脫而落矣
住世間。
余必不及
兄曰。
疝痔之疾。
久痼而爲劇。
余謂人人尋常之病。
不復以爲憂。
孰謂遽因此疾。
棄我而先耶。
信乎永我棄耶。
其然
不然乎。
嗚呼
旣以病。
不得憑哭。
不得躬奠。
異時臨穴永訣
其又可冀耶。
死生相隔
實深負媿
癸巳乙未
歲僅再周。
而哭姑氏與兄于一家
痛毒之懷。
曷其有涯
以兄之淳行誠愨
宜受其報。
而壽與位皆不得
其必蒼蒼無知耶。
竟亦誰詰。
嗚呼哀哉
言止於此
意何能患。
緘辭拜哭。
以寓余悲
奠以敍之。
知乎不知。
尙饗
思齋集卷之三
 [辨]
  
女蝸(一作媧)氏鍊石補天
凡可狀皆有也。
天可狀而有也。
則天有形乎。
曰天無形也。
曰天無形也。
則其終不可狀而爲有乎。
曰否。
自地以上蒼蒼者。
無非天也。
夫狀之云者
象也非形也。
有之云者
理也非形也。
然則有理無形
無形而有象之謂天。
象者。
無形之形也。
列子之言曰。
女媧氏五色石以補其闕。
何也。
曰。
天首庶物
陰陽五行
化生萬物
故有天地然後萬物
人與物莫不由二五中出
所謂女媧者。
先天而生。
以竅闢混沌者耶。
後天而生。
跳出天地之外。
遊息太虛者耶。
所謂石者。
又非自二五中出耶。
何天之闕而能補之有也。
以天爲有形。
而有闕可補。
則天有窮耶。
有窮之外。
有何窮耶。
談天者別尋窮處強言有形
固非知天者也。
況言其有闕而有補乎。
天者。
有理無形
無形而無闕。
具是理於一心而最靈於萬物者人也。
則人之一心
亦有是天。
天全而無少闕欠。
全天者。
聖人也。
修天者。
賢人也。
闕天者。
衆人也。
悶其闕而敎以補之者亦聖賢也。
所謂聖賢能補其闕。
而未聞其女媧之爲也。
莊列之論。
類皆迂誕恢詭
私智邪說
以滅天理
所謂闕天者也。
欲與之辨則勞矣。
牛女會辨
余嘗閱古書
齊諧牛女會之說。
恨其好事立異好怪。
流務爲虛誕之說。
及讀古人詩集
亦多詠此。
吁有是哉。
騷人詞客高識達觀
而諉之爲固
有播詠於詩。
至今傳誦
而卒無有一人辨論及此
愚夫愚婦疑其信有。
以爲巷歌淫泳者。
無足怪矣。
夫天
一元氣也。
日月星。
元氣英華也。
不過陰陽五行而已
陰陽五行於是乎經緯之說焉。
二十八宿爲經。
五星爲緯。
若織之經緯然也。
衆星各有定居
而惟五星流行
天機自然
無爲無不然也。
牛女二星
何獨有男女之道。
夫婦之情。
果有所謂離合者乎。
爲此說者。
竊取牛女之名以實其言
衆星有名號。
特指象耳
所謂帝座三公尙書郞官之號。
亦皆可指言其實耶。
嗚呼
牛女之事。
而溺於詭誕者則已矣
自後之爲詩者。
亦或樂其誕而騁其說。
眩瞀後世
何哉。
詩曰。
南有箕。
不可簸揚
惟北有斗。
不可酌酒漿。
詩人豈欺我哉。
不信吾言。
此以爲證。
後之君子
無以異說間之。
莊周蝴蝶
天地之氣。
生生不已者生也。
天地之化。
化化無窮者化也。
故氣之來聚者。
爲生而有有矣
氣之已散者。
爲化而無有矣。
有有者爲神。
無有者爲鬼。
爲神者有形
而爲鬼者無迹
其或精神所感。
假寐而作。
偶然施爲形色動作者夢也。
而謂之生化可乎。
莊周蝴蝶
以謂蝴蝶夢莊周
晝爲蝴蝶之夢而化莊周
夜爲莊周之夢而化蝴蝶
莊周蝴蝶
互爲其根。
卒歸之於物化
然則然則生者化。
化者又生。
生化一物
鬼神無異
存不爲有。
不爲無。
輪回互變。
無有窮極耶。
吁。
此豈天理也哉
周欲齊物論
是非
好詭以欺世。
立異以毀敎。
其言大抵類是。
寧無辨也。
思齋集卷之三
 [說]
  
鄭之雲字說
雲爲天地動物
而之雲尤見其動之不已
動之而不知靜焉。
悠悠而已
揚揚而已
油然四合
凝靜而不動。
故能致雨而潤物焉。
若徒乘風飛騰
四散不止焉。
則何貴於雲。
然則靜也其雲之功用之極乎。
人亦爲兩間動物
修齊治平極功
不由靜養而得。
靜也亦人之功用之極乎。
余故字之曰靜而。
雲以散而蔑功。
人以躁而喪德
以靜而字爾者
其爾之終身之警乎。
思齋集卷之三
 [約]
  
海州都會儒生約條
湖嶺以南
人材輩出
西土
曠世一人鳴世者。
天性使然
所習相遠也。
如有任敎化訓率人者。
胡安定之於胡,蘇二州。
則豈無一人奮意自立
篤學勵行
窮而爲人師。
達而爲佐王者哉。
余非敢自先君子
竊憫其敎無施而人不學也。
謹拾先師格言
爲約條二十四。
以勉諸子
揭之座隅
朝夕服膺
不爲無補
其約條曰。
黎明必齊遫。
齊遫必整坐。
整坐必讀書
讀書成誦
成誦精思
精思明辨
明辨體己
體己篤行
又條曰。
心發思所之
所之思省察。
省察思善惡。
善惡揀擇
揀擇從善
從善強勉
強勉思固執。
固執勿失
又條曰。
動作縱肆
談論戲謔
與人乖爭
富貴歎羨
改過吝惜
酒色干索
處己毋便利
墁壁毋玷畫。
(守宰厭惡者。
以玷毀官壁爲辭。
故末條及之。)
思齋集卷之三
 [贈言]
  
近思錄。
鄭生軾。
余謬受陜寄。
巡列邑考民風
竊憫其敎弛學廢。
選聚學徒十數海陽
假公廩以食。
以不所見
以冀
成就
於是鄭君軾於群秀之中。
將近思錄一帙爲贈。
吁。
豈徒贈哉。
須置此錄於几案間。
常手閱而心惟。
其於四子問答論辨
如耳聽而目接。
則雖無明師益友在我坐側。
自不覺其學日明而德日造矣。
正德己卯秋
書贈
思齋集卷之三
 策題
  
[王者夷狄]
問。
王者夷狄
不過征伐和親二者而已
攷之於古。
黃帝之於蚩尤
宣王之於玁狁
光武之於交趾
唐太宗之於突厥
皆以征伐興隆
周穆王之於犬戎
秦始皇之於凶奴。
南宋之於金元
皆以征伐覆亡
大王之於薰鬻
文王之於昆夷
高之於凶奴。
宋眞宗之於契丹
皆以講和致治
晉武之於光鮮卑
唐德宗之於吐番
徽欽之於女眞
皆以講和而致亂。
征伐一也。
成敗有異。
和親一也。
治亂不同
何歟。
大抵征伐者。
辱國以疵和親
言和親者。
開釁以詆征伐
二者將何所折衷歟。
何以則待夷狄
得其道。
無辱開釁之患歟。
諸生通才達識
將出而爲將相之器。
其各商確以對。
[立相委任]
問。
相臣之於國家
股肱衛元首。
棟樑之支大廈
生民休戚之所係。
社稷安危之所關。
在於得其人而信任之已。
唐虞三代立相委任之道。
可得而言其詳歟。
厥後齊桓用管仲而霸諸侯
漢高蕭何而開帝業
孝宣中興
丙,魏成其美。
唐宗創業
房,杜贊其謀。
祖用趙普而定天下
仁宗任韓,范,富,寇而致太平
宣仁雖以女主
委政司馬光呂公著
以致元祐之隆平
元世祖雖以夷狄
委任耶律楚材史天澤
混一之功。
莫非信任收效也。
後帝之於諸葛亮
信任責效垂四十年之久。
無聽疑貳之隙。
晉元之於王導
推心任之
專摠機政
而至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語。
唐憲宗責任裵度
有請官者。
大怒曰。
用度一人
足破二賊。
力排異論。
所畫皆聽。
武宗初卽位
李德裕
嘉納其論。
削去朋儻。
所言必從。
後漢梁太后亦以女后臨朝
委政李固
所言多從之。
符堅亦以夷狄中夏
一見王猛如舊友。
言聽計從
至有玄德孔明之比。
得人信任之實。
無讓於齊桓以下之君。
諸葛亮王導
粗延漢晉之祀於西南一隅
不能恢復之功。
裵度李德裕
僅收平淮蔡取大原之功。
不能盡復祖宗疆土
其視管,蕭,丙,,房,杜,韓,范之事業
大有愧焉。
李固相天下。
咸望治平
不能宦豎之禍。
身且不保。
其視元祐之治效不可同日而語也。
王猛在秦。
不過吞燕擧蜀。
富國強兵
不能平一五胡之亂。
其視世祖功烈
如何也。
信任一也。
成敗之迹。
如是相遠耶。
人之優劣
不相及歟。
信任之道。
淺深之異歟。
抑亦關於氣化盛衰
不可移易者歟。
諸生藏修待時
有志相業者也。
其各詳著于篇。
[扶植綱常]
問。
三綱五常之道。
支柱古今天地之間。
日用之急。
甚於水火
古之聖王
莫不於斯
而爲經綸大法
萬化根本焉。
唐虞尙矣。
三代以下
修明毀滅治亂隨之。
其詳可得而言歟。
我朝自開國以來
崇學校明敎化
扶植常之道者非不至也。
世宗莊憲大王
致意於斯
撰著三綱行實圖像
廣布以勵
民俗
列聖相承
代有旌褒之與。
至我聖上
纘承丕緖
遹追先志
撰續圖。
又撰二倫行實
刊行勸勉
其敦典敷敎之意。
無讓於古先聖王
宜其風俗丕變
治化益隆。
奈何近年以來
人紀不立。
倫理滅絶
邊將戮辱於西虜。
麾下士卒
圖爲避免之計。
挺身赴亂之人。
子而弑父者繼作
於都城之內。
手刃無忌
婦而殺夫者相踵而不絶。
朋友相傾陷而失其信。
長幼相陵暴而紊其序。
以累我聖上中興之治歟。
何以則朝多忠信之臣
盡孝順之子。
室有貞烈之婦。
信義篤於交際
禮讓行於小長
王化之美。
比隆三代歟。
其各詳著于篇。
[士之立身行道]
問。
士之立身行道
不過德行氣節而已
伊,傅,,召之事業
尙矣。
此以降。
能兼斯二者。
陶成治化
樹立國脈
垂名後世誰歟
治經務德行者
弊汩於流俗
好勇尙氣節者。
弊失於矯激
西漢士習
爭尙經學
皆以德行著稱
而阿付權奸
贊成簒謀者。
皆出於名儒
東漢士習
奮發忠義
立名節。
矯抗過直
亂階者。
由於節士
爲害一也。
何補治道歟。
我朝列聖相承
治敎休明
至于尊尙經術
培養氣節無所不至
經術醇謹者則遇事退縮
諂媚取容
不以爲恥
名節自持者則喜於生事
好訐爲直。
召亂致禍。
二者幾於兩漢之流弊。
何以碩德節行之士輩出於時
黼黻王猷
振肅朝綱
立政立事
無媿三代以上人物歟。
不得中道而與之。
二者何取何舍。
諸生藏修待時
應爲世用
有素期於心者。
其各詳著于篇。
思齋集卷之三
 [策]
  
[敬天勤民](幷策題)
 問。
帝王爲治之道。
不過天勤而已
唐吳(一作虞)三代
不可尙已。
漢唐以後人主
於斯二者。
能盡其實
以收其效者誰歟
天災避殿撤樂
宥罪錄囚
恤民隱則蠲免逋負
給復減租
茲亦可謂敬天勤民之實歟。
予以寡昧
續承鴻休
深恐獲戾上下
宵旰憂遑。
未嘗小弛。
而近者天文示異。
陰陽失和
流亡未集
田野
將予敬勤之實未孚天人而然耶。
予甚惻然
何以則天無乖戾之眚。
民絶愁歎之聲歟。
子大夫藏修待問久矣。
其於切時之務。
素所硏窮
其各詳著于篇。
予將覽焉。
臣對。
臣嘗聞宋臣蘇軾有言曰。
爲國者。
不必美名
而有舋(一作亹)舋(一作亹)之實效
不善反是
其名未必不美
其實空虛
無益於事。
此後世之庸主
所以未免假之之失也。
爲人君者。
苟能務其實而不務其名。
則何難善治
恭惟主上殿下
嗣守丕基
亘存敬畏
不以已安而忘危。
不以已治而忘亂。
不以褐衣小臣無所見聞
而進于赤墀之下。
特以天文之示異爲懼。
生民之失寧爲憂。
策之以敬勤之道。
終欲聞救之之術。
臣雖愚昧
敢不俯伏以對。
臣伏聖策曰。
爲治之道止何以則民絶愁歎之聲歟。
聞人主居崇高之位。
天人之寄。
一身寄之乎巍巍之上。
一心運之乎茫茫之中。
上有可畏之天。
下有可畏之民。
之如泰山不拔
之如累卵之易墮。
其間不容毫釐。
苟或敬天而勤民
則天命攸歸。
人心攸屬。
苟或慢天而虐民。
則天命去矣。
人心離矣。
然則天命人心去就
豈在於敬天勤民之外哉。
是故
古之聖王
不恃其
公元1506年
天之名。
而恃其有天之實。
不恃其有勤民之名。
而恃其有勤民之實。
茲二者之實。
不過曰誠而已
高高在上
可以誠格。
蠢蠢在下
可以誠結。
堯舜所以履而帝。
湯武所以行而王。
以言其天也。
欽崇天道危懼之誠不敢替。
天成命而順之不敢忽。
以言其勤民也。
則不無辜
好生之德。
浹于民心
子惠困窮
仁愛之心。
孚于遠邇
此唐吳(一作虞)三代所以其實而收其效。
有非後世之所能及而卓乎其不可尙已。
嗚呼
三代已遠。
暴君代作
慢天而天怒於上。
虐民而民怨於下。
亂亡相尋
吁。
尙奚足道哉。
其間漢唐宋之君。
雖有一二之可稱者。
徒責虛文之末。
未免假名之失。
其所以敬天勤民之實。
蔑蔑無聞也。
則雖或僅致小康
至治終不復焉。
不敢殿下煩爲之說也。
然則不務以誠格天
而徒區區避殿撤樂宥罪錄囚之末。
則臣未見其天之實也。
不務以誠恤民
而徒區區蠲免逋負
給復減租之末。
則臣未見其勤民之實也。
惟我殿下自在潛邸
玄德升聞
卽位以來
憂勤不遑
存心
有以事天之實。
仁以發政
有以憂民之實。
其所以敬天勤民之道。
固無讓於唐虞三代
而實我東方萬年無疆之休矣。
奈何近年以來
天道失常
星文示異。
陰陽失和
災沴荐臻
生民之流離者未盡還。
田野荒蕪者未盡墾。
以累我殿下之治
而煩宵旰之憂耶。
今之言致災之由者。
不曰氣數或然而堯湯所未免也。
何以異於王安石神宗之言曰天變不足畏者也。
不忍爲此說以
取媚殿下也。
蓋天小譴
爲人君者深自警責。
以答天譴
豈可諉之或然氣數
而不思所以致災之由乎。
天道有常
日月星辰
自有常度
殿下當宁之日。
躔度失愆。
星文示變。
此豈無所召而然耶。
臣意以爲古人有言曰。
一女仳離
足以水旱之災。
一夫失所
足以天地之和。
又按書曰。
天聰自我聰明
天明自我民明畏。
然則今日田野荒蕪
流亡未集者。
豈非召災致變之由乎。
今之言生民失所者。
不曰弊政之後
民未蘇息而然也。
何以異於公孫弘武帝之策曰。
湯之旱桀之餘烈也。
不忍爲此說以取媚殿下也。
臣聞亶聰明。
元后
后作父母
天下安有父母之子乎。
殿下卽位以來
勞來還定。
固非一日
撫摩休息
四年于茲
猶曰。
弊政之後民未蘇息
可乎。
臣意以爲親民之官
莫重於守令。
而任守令之責者不得其人。
故雖憂民之政。
朝令夕下。
而下奉行
任字牧之責者忘國重任。
而爲姑息之計。
民膏血而爲自奉之利。
不如意
訶責在前
鞭撻驅後。
見存猶且不堪
況望其流離之還耶。
因之以飢饉相望
盜賊興行
無他
國家待守令之道。
不如古。
朝廷之稍所優異者。
不復除之。
其人亦以守令之任失職
庸人賤夫無所於歸
則常聚於此
如此而欲其招集流亡
開闢荒蕪
以厚民生
譬猶揚湯止沸
抱薪救火
益致生民之困。
臣未見其有勤民之實也。
伏願殿下憂天災之或沴也。
則思保民以答天譴
憂生民之失所也。
則思得賢以重守令之任
賢材之未得也。
則思殿下一心
誠有所未至。
傳曰。
天下至誠
爲能化。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伏願殿下
苟能存此心之誠。
極其至也。
則任守令者得其人。
承流宣化
散者以合。
喣濡撫字
困者以蘇。
使四方之民。
得以耕食鑿飮而不知乎帝力
仰事俯育無憾王道
無不耕之田。
民無飢餓之殍。
泰和雍煕之治
可以復見於今日矣。
由是成位育之化。
由是而致時若之功。
災沴可變休徵
諸福之物。
可致之祥。
莫不畢至而麒麟之在藪。
鳳凰鳴岐
亦可以復出於今日矣。
然則今茲之變。
非所以爲殿下之災。
所以殿下之祥也。
殿下之無則臣請伏欺妄之罪。
虛文以爲消變之術。
佞言以爲恤民之策。
則非臣之所敢知也。
臣伏聖策
子大夫止予移覽焉。
以臣之愚陋
足以奉承大對
謹以臆見
僭言其略。
區區之心。
不能自已
殿下復有獻焉。
夫名存而不責其實
國家者之通患也。
殿下堯舜之心。
唐虞之治
臣亦不敢好名之失。
殿下疑也。
雖然
求賢一事言之。
臣恐殿下求賢之名。
無求賢之實也。
疏賤之臣
不知其詳。
竊聞之道路
殿下近年以來
下求賢之命。
命中外學校擧明經修行之士。
或命大小臣僚擧爾所知
或命方面之臣搜訪遺逸之賢。
殿下勤於求賢
如此其至也。
而及觀除拜目則無非世家乳嗅子弟
而未見有公選之人應擧而爲用。
因循苟且
爲文具。
有司恬不奉行
殿下不致察。
則臣殿下求賢之誠。
有所未至而然也。
以此知殿下敬天勤民之誠。
亦有
所未至也。
何以上帝固邦本乎。
伏願殿下敬天以誠不以文。
勤民以誠不以具。
求賢以誠而爲二者之本。
何患災沴荐臻
何憂乎流亡未集乎。
學術疏荒。
不能深知當世切務
所言近於尋常
隣於迂闊
臣固知無補至治也。
然非此言則敬天勤民之道。
無所指歸
故欲使殿下務實而不務其名。
終始以誠一字獻焉
伏願殿下不以尋常而忽之。
迂闊易之
加意篤行焉。
則其效有不可勝言者矣。
臣誠不忍俗務異說
取媚之資。
不忍雷霆之威。
忌諱見屈。
謹陳抱負之素。
俯伏以對。
伏惟殿下寬其萬死垂覽焉。
謹對
思齋集卷之三
 [論]
  
貴時宜論
爲治之道。
莫大順民而已
民心之旣順。
制度節文
雖百易之
不害爲治。
要在不戾於道。
而有合乎先王之意耳。
古今之變無窮
時俗之習亦遠。
制度節文
傳之久則不能無弊者。
固然也。
制度節文者。
其始未嘗不宜當世而順民心也。
傳之旣久而漸失於難遵。
亦其勢然也。
隨其弊而改其制。
求合當世
而能順於民者。
所謂道也。
先王因時損益
變而通之者
代各有異。
而皆不離於道也。
歷觀唐虞以來
至于三代
未嘗不同
而其制度節文
不得相因
後世三代又益遠矣。
習俗之變。
千有餘歲。
則其施措之異。
亦其理也。
議者不究易道隨行之義。
以謂一一追先王之制。
然後治可得而致也。
是皆知有先王之制。
而不知拂於民心
病於習俗爲非先王之道也。
結繩之政以治三代之民。
不可
況於漢唐乎。
三代之法以治漢唐之民。
不可
況於後世乎。
古制一法而已駭於當世習俗
已違於久狃之民心
又患其民心不肯從也。
爲法以齊之。
立法不勝其繁。
而犯之者不勝其衆。
至於邦本不寧
衆心騷然
如宋煕豐之際。
豈不惑哉。
夫因其病而醫之者
良醫也。
所未病者
不必醫也。
聖人順民而爲治者。
其亦類是。
上古之民。
土處抔飮之而不爲病也。
土處抔飮之爲民病
而後爲之宮室而安之。
爲之器皿而用之。
其後也。
因民之病而損益之者
不可一二數也。
歷虞夏商周
因則因。
變則變。
不一其制者。
所以順乎民心
宜於當世
而道則無不存也。
故曰。
爲治之道。
在於順民心。
而能合乎先王之道也。
朱子曰。
封建井田
先王天下之制。
不敢爲非
在後世強做得則別有弊病
斯言盡之矣。
思齋集卷之三
 [碑誌]
  
江原道觀察使愼公碑銘
公元1443年
公諱自健。
字杓直
昌人
曾祖諱以衷。
利川郡事。
祖諱幾。
全羅道觀察使
考諱後甲
曹參議
妣淑夫人具氏。
利川郡事具揚之女。
正統癸亥生公
公生而秀異
端凝好學
卓然早成
天順己卯
公年十七。
司馬試。
自是聲聞益播
人服其異。
世祖臺官儒士可用者。
憲府以公名聞
且將用之。
公方志學
樂進取。
成廟朝。
年幾立。
累試累屈。
念親老姑筮仕
授英陵參奉
廣興奉事,尙▣直長
軍資主簿
時考軍籍
郞僚皆一時望人
公亦與焉。
未幾
拜司憲府監察
批未下。
卽日移授曹佐郞
一日之內。
再授華秩
以爲榮。
於是重臣監領軍籍事。
公元1490年
以公幹能
啓請專任治籍。
上以刑官重任
不允
只許往來兼治。
蓋重公也。
尙衣判官
陞司憲府持平
未久。
有親族除爲上官
法應避。
出爲全羅都事
秩滿
遞拜刑曹正郞
詳覆司。
舊例
臺官文官則不得除。
詳覆司亦須用文官掌之。
公有才識重望
故凡除拜職掌
不拘常例
見重於時論類是。
庚戌
丁內憂
癸丑
居外憂。
服闋
授義禁府經歷
累遷漢城判官宗廟令,宗親府典簿禮賓寺僉正,司僕寺副正,禮賓寺正通禮院左通禮
階陞通政
授僉知中樞府事兼五衛將。
轉掌隷院判決事
陞拜江原道觀察使
至正德丙寅
公年六十有四
自嫌衰老
厭世紛謝笏歸休
卜居交河岳山之陽。
泉石文墨自娛
或勸公治農圃開產業
謝曰。
吾家舊業足食
此外何求。
嘉靖丁亥七月日。
以疾卒于正寢
年八十有五。
公自少以能書擅名一時
深得右軍筆法
成廟深加奬歎
命臨右軍帖而
又命寫昌德宮之曜金門三字
至今門額存焉。
見者歎服
公之書法
到老尤妙。
求書踵門如市。
絹素盈於几閣
揮寫不輟
公尤長於吏材
凡聽讞獄
剖析如流。
合情法。
成廟詞訟積滯
六品以上吏才者分授訟案
啓處決。
公亦將掌隷院訟案以啓。
上問此訟何如
公對以有司當從文券
然觀此案首尾。
某也以無券不能自直
訟理
參用情法
無券者似直。
辨析曲直
上深以爲然。
竟用公言處決
時論快之。
又於輪對啓曰。
鬪殺戲殺者。
遇赦例蒙原宥
隨從犯流。
拘於勿揀赦前之法例
不得蒙宥
無首輕重之別。
公元1531年
恐非立法本意
廷用其言。
自後凡干鬪殺戲殺之罪。
而犯流者遇赦
得原免。
著在令甲
至今行用
精鍊通敏
皆此類也。
參議公與夫人以及于公。
一家相承
享年八十。
繼受月致之恩。
世所希有
豈無積德致然。
公娶廣興丞李碩童之女。
六男一女
仝。
中武科。
爲司憲府監察
先公死。
蘭根
亦早死。
蘭種
元。
蘭秀
蘭茂
女長適金澗
次適趙世珍
仝生二男二女
億齡,億世。
女長適司錄安秀崙。
次適朴琥。
根生一女
適河應澄。
種生一男一女
億年
女適縣令許瑛。
生一一女
女適郭居仁
男幼。
蘭秀生三二女
長之誠。
次之諴。
次之詢。
女皆幼。
蘭茂生一男之詳。
幼。
自譴罷。
問舍于高陽之芒洞里
距公深岳之卜。
纔十餘里。
余於公。
年德雖有霄壤之判。
而俱在散地
猥蒙見知
往往奉尊俎承警欬。
遊從鄕曲間。
殆將十年
知公不可不詳
立石墓道
其季胤蘭茂
來請銘於余。
不可辭。
遂作銘曰。
昌之系。
其來綿綿
世以趾美
芬華燁然
公克肖德。
有源斯發。
聘才馳聲
歷揚顯秩
剗煩理劇
迎刃解錯。
議法申枉
著爲令式
公食其德。
宜慶以福。
班躋二品
壽踰八袠
惟考及妣。
以曁于公。
繼受告存
施報之豐。
平生墨跡
鍾王
爰被睿奬
蔚其有光。
厭世紛。
謝笏歸田
優游泉壑
永終于天。
刊此竁石。
垂千萬年。
弘文館修撰李君墓碣
魯翁死。
余慟無友於世也。
非無友之爲慟。
慟余之無所取益於身也。
魯翁少余一歲
余年十八九。
始見
公元1539年
之於稠人中。
秀爽盎然
不類恒人
余始服其爲人
其所從師焉則曰。
余少也。
先從李先生龜。
開發蒙昧
後又從鄭先生汝昌
授學三年
多被提撕
余爲之歎曰。
人孰不有受於師而成就其身者。
君之所就大異於人者。
豈以得二先生爲之師耶。
自是日相講劘
遂作知己
而君忽見背。
痛矣哉。
嗚呼
自君之歿至于今。
人事舛違。
以不一造其墓哭吾魯翁爲恨者。
悠悠十八年于茲矣。
其季孝翁。
余友之不異於其兄。
歲己卯
余與孝翁各坐累
飄落西南
不相問者殆將十年
一日
走書於余曰。
思欲豎碣于亡兄墓道
垂不朽
吾兄者公也。
無辭焉。
余受而哭之曰。
余苟忍銘吾魯翁耶。
世豈無文章大手可張吾魯翁者。
而敢求於余耶。
然工其文以侈其外
不如其實以信於後也。
孝翁之意。
在乎此。
敢辭焉。
乃序而銘之曰。
君諱希曾
魯翁
其字也。
君生於成化丙午
年十四五時。
得李,鄭兩先生爲師。
薰就德性
已自成人
君受賦聰穎
天才宏贍
讀書不甚廣博
爲文汪洋大肆
不經意
粲然成章
又其爲學
淵源所自
大有所造。
弘治癸亥
君年十八。
應擧得捷。
名聲大振。
山主猜克自用
一日敎曰。
年少得擧者。
定是假手
按籍括出。
更試述作
以驗其濫僞
燕山方用酷刑
威暴制下。
父兄皆聚闕下
相視凜凜
罔知攸措。
內降手題四韻四首
君卽攬筆立就。
承旨見之。
咨嗟稱服
遂授內侍以進。
有頃
敎曰。
可以擧矣。
其饋酒以遺。
同輩數人。
亦皆賴君潤色
免刑禍。
年弱冠。
乙丑文科
至正德丙寅
今上卽位
選補權知承文
公元1498年
副正字
未幾
史才揀入藝文館
檢閱
轉拜待敎奉敎
時方釐革廢政。
更始百度
初開言路
晉接不懈
日晏前席
左右競進不諱
論說縱橫
史筆者雖號能文
多病其不能殫記。
公獨奮筆走草
錯綜成文
不遺片言隻辭。
退無點定。
不相揉雜
嘗於闕庭議事
宰執諫從咸集。
各持所見
爭論紛然。
濡筆手草。
左聽右承。
應口輒書。
傾河瀉水。
流出無窮
成相希顏孰視良久
取其草展覽一過
擊節稱嘆曰。
史才也。
朝廷請罪奸兇柳子光。
公以史官入侍
論列甚嚴。
退倡僚員。
抗疏敢爭。
日至三四。
殆上數十章
出君手。
口占成文
未嘗起草
而人莫敢間。
時戊午之獄。
皆已見正。
而獨金馹孫官爵未復。
籍財未還。
君倡曰。
禍自於史局
吾輩當先論。
抗疏陳論
竟得盡歸其財而追復官爵
由是士論益快
聲望益重。
時擇文學士金世弼六七人賜暇讀書
以備他日文衡之任
國家重選
而君亦與焉。
奉敎
成均典籍
弘文館副修撰。
轉司諫院正言
再入弘文館修撰
至正德己巳二月初四日
以病終于家。
壽止二十四。
其年月日
歸葬于慶尙道草溪郡眞定里吾世村淸溪山之南。
內行純備
孝友彌篤。
父母有疾
涕泣迎醫。
調甘旨。
夜朝不解衣帶。
滋久不怠
兄弟遇疾
亦必涕泣以救。
或至遠離
握手隕涕
分死生。
君居諫署經幄
尙少位亦卑。
而每遇事強果
言論風生
諸寮員袖手退讓
取斷於君之一言
至於封章草疏
斂衽屬付於君。
每於經筵賜對
精辨義理
開悟主聽
大有裨益
立朝
慨然名節自持
公元1510年
浮沈取容之計。
方期遠致
齎志未遂而歿。
士林莫不嗟悼
君陜川人也。
曾祖諱智老。
通政大夫,兵曹參議
祖諱順生。
贈嘉善大夫,兵曹參判。
父諱允儉
善大夫同知樞府事。
母崔氏。
訓鍊參軍季漢女。
君娶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續女。
生一男。
彭年
生員明胤女。
方學有志行
曰孝翁。
其季希閔字。
庚午進士
丙子文科
歷敭淸顯
官至吏曹正郞
與兄齊名
銘曰。
無曰壽。
孰留于後。
無曰夭。
不朽者久。
數尺之碣兮。
能壽吾魯翁耶。
垂之簡策
徵之口耳者。
能壽吾魯翁於千百代而無窮
折衝將軍義興衛護軍公墓碣銘
公元1514年
公諱鳳瑞
字著聖
羅州人
曾祖諱廷雋。
都摠摠制
祖諱壤。
海州判官
考諱敬近。
左軍司勇。
妣某氏。
官諱某之女。
正統甲戌生公
公生而淳愨
力學
擧業
屢屈不第
然不急於仕進
年四十。
始彊仕。
南部參奉
繕工參奉
陞拜司饔奉事,敦寧直長
累歷軍資主簿司憲監察,漣川平康縣監,濟用判官,掌隷院司議,博川郡守司宰僉正,儀賓經歷漢城庶尹江華府使,內資副正。
聽訟之任
親民之官
選揀除之。
公爲訟官者再。
守宰者五。
而人無異議。
克稱其職。
嘉靖癸巳
公年八十。
尊年特加通政
西敍爲折衝將軍義興衛護軍
其年四月初一日
以病卒。
夫人金氏
僉知中樞府事琚之女。
官諱某之孫。
官諱某之曾孫
婦道甚懿。
事公無違德。
先公終。
葬于高陽郡北箭里某坐某向之原。
公與夫人同塋而葬。
公卒之年某月某日也。
天性寬厚容物
子弟婢僕
公元1533年
疾遽辭色
居家淡泊無營爲。
親族和睦
恤窮濟患。
必盡其誠。
履官勤謹
奉公臨民
簡靜慈恕
仕宦三朝
敭歷內外四十餘年。
所在著稱聲蹟
略無貶降之累。
微譴不及焉。
其任平康
所以利民之事。
嗜欲焉。
無所不至
積弊開新利者甚多
民戴之如父母
御史監司
以治行第一
交褒以聞。
今上特賜表裏一襲
仍敎銓曹曰。
秩滿
陞敍奬之。
遞時例注六品
上還下注擬曰。
金某曾以治最褒聞。
例授六品
殊無勸奬之意。
卽命改注
濟用判官
人甚榮之
博川郡守
考滿當遞。
邑人民。
遮途請留監司
監司民情啓請
留一朞而遞。
其見慕於吏民若是
世稱良吏
必數公爲先。
公生二男四女
一男景鎬。
辛未武科
訓鍊院正。
娶別坐洪瑞龜之女。
生一男。
曰某。
女幼。
二男景錫。
乙亥武科
南陽府使。
娶牧使權輳女。
二女
後娶韓繼貞之女。
生一男。
曰某。
女幼。
一女宗室義山令潤。
二女
二女海州判官尹璉。
無後
三女宗室任城副守彥廷。
生一女。
四女新昌縣監姜僖。
無後
內外孫曾孫男女凡三十餘人
旣葬。
將碣于墓。
嗣訓伯仲
以書請銘於正國
正國小孤
于先考之友壻公諱有亨而父事焉。
公於趙公。
執友也。
日相往來
交際甚篤。
正國致敬於公。
同於父執
應門迎拜
久挹風儀
思想恒存。
又與訓鍊南陽兩君
齠年之舊。
業雖異致
義分則深。
可謂通家之好。
以此知公最詳。
兩君之請余銘。
豈亦以是歟。
不獲辭而爲銘曰。
賢能
循吏
德有報。
宜天畀。
所以壽。
大其嗣。
刊此石。
爲後視。
通政大夫州牧使朴公墓誌銘
公元1464年
公諱基。
字仲明
羅州人
其先高麗
巽世軒冕
高祖尙衷
仕麗季。
右文館直提學
文學節行著名
曾祖諱訔。
本朝
翊戴我太崇。
推忠同德佐命功臣之號。
官至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左議政錦川府院君
諡平度公
祖諱
佐我世祖
賜推忠佐功臣之號。
至正大夫,知中樞院事。
封錦川君
諡世襄公
世襄生通訓大夫軍器寺正,贈通政大夫承政院都承旨諱䅔
永春縣成孝源之女。
夫人天順甲申生公
成亦昌寧巨族也。
公少篤志力學
成化丙子
公年二十三。
中同馬試。
自後益力爲文
屢擧不中
時論悼屈
弘治丁巳
以蔭始補掌苑別提
己未
丁內憂
辛酉
服闋
拜義府經歷
禁府郞官
職係理獄
必擇文贍才敏可堪臬事者爲之。
時稱得人
遞任之後
府有疑獄難聽
則必請公假任其事。
其招囚讞獄之辭。
皆出其手。
代囚口臆。
靡有衍闕。
按辭旣具。
見者稱服不已
乙丑
拜典牲主簿
未久。
擢刑曹佐郞
俄陞京畿都事
蔭補而爲尙書郞官。
爲方岳僚佐者世所罕有
人皆榮之
丙寅
拜義盈庫令。
陞拜淸風郡守
以事見罷
乙亥
還拜寧主簿
禮賓判官,忠翊都事,敦寧內資,內贍僉正。
戊寅
拜慈山郡守
秩滿
尙衣僉正。
陞拜敦寧副正。
軍器副正。
乙酉
拜瑞興府使。
秩滿
因無闕。
遷軍資僉正。
還陞內資副正。
庚寅秋
顯正升遐
將付葬于宣陵。
陵在廣州之境。
朝廷方議擇有幹局能任大事爲州
銓曹公除牧使。
允協朝議
公元1533年
公以都檢官。
摠治山陵事。
擧功集。
合情禮。
事畢。
上甚嘉之
特加一資
陞堂上。
癸巳
折衝將軍五衛將。
甲午
拜坡州牧使。
州據朝天大路之衝。
小吏殘。
爲倅者素不能堪。
又適因州倅相繼死于官所
彫弊益甚
人人皆以計避之。
公方有疾
彌留不起
親舊皆止公勿赴臥調。
公曰。
不才濫叨聖恩
當竭犬馬之力
圖報效。
寧顧一身
輿疾強赴。
莅事猶不怠
勞瘁益病。
是年十一月初十日
干官
享年七十有一。
明年乙未三月初一日
葬于廣州草德里金山乾坐巽向之原。
公凡二娶。
先配夫人閔氏。
後配淑夫人南氏
先公歿。
今公之葬。
二夫人同塋。
資性明達
氣和量寬。
頗有學問
操心敬謹
御下慈恕
長於吏才
不怠職事
故凡所履歷。
皆有顯績。
補外臨民
遺惠政。
居家
自奉儉素
不事外飾
奴僕
必以恩信
恤族屬。
無間親疏
如有遇昏喪而窮不能措辦者。
必厚遺相救
竭財猶不惜
兄弟愈篤。
每與之同處怡愉
暫時相離則輒不樂。
至於孼產之微。
皆視如己子。
一門雍穆
疏遠之族。
愛戴親父母。
交朋友以信。
恤患周急
無異親戚
訃告
莫不哀慟失聲
前配閔氏。
府使諱永慕之女。
生一一男
女適忠義衛宋承殷。
男曰讓。
丙子第。
爲承文院正字
先公歿。
後配南氏
修義副尉貴正之女。
生一男。
曰諫。
公弟贈右議政墉。
無子。
以爲後。
宋承殷生三一女
長曰瑭。
次曰珌。
次曰琳。
忠義衛。
女幼。
正字娶大司諫崔潾之女。
生一一女
男曰沃。
女適幼學尹思哲。
諫娶生員成詢之女。
生一女。
幼。
側室生一一女
男曰
調。
先公歿。
女適某。
正國亡室外舅公諱仲文
卽公之外從。
嘗見公。
視之如一家。
愛之無異親兄弟
因此知公平生心事最詳。
及葬
子諫具狀乞銘。
不獲而銘之曰。
世德克紹
惟公之肖。
受報膺福。
惟善之召。
有美斯岡。
吉之兆。
刻此竁石。
貽後之考。
博川郡守黃公墓碣
公元1459年
公諱禮昌。
字子讓
南原大族
曾祖政府議政諱喜。
祖領議政守身
考長原君諱▣。
妣姜氏。
知敦寧府事碩德之女。
天順己卯八月十七日生公
弘治壬戌
門蔭調部將
甲子
堤川縣監。
正德丙寅九月
今上卽位
錄原從功賜券。
己巳
司僕主簿
出爲丹城縣監。
庚午
從征叛倭有功
二資
七月
以事罷。
庚辰
拜司憲府監察
嘉靖壬午
陞濟監判官
甲申
遷義盈庫令。
司宰監僉正。
乙酉
拜博川郡守
己丑
以事罷。
癸巳正月十四日
疾卒。
享年七十五。
坡州治西甘勿域卯坐酉向之原。
公娶永川李氏
考諱永敷。
憲府掌令。
公歿後六年戊戌終。
享年七十七。
祔葬公兆。
生三三女
長曰瑚。
義禁府經歷
次璇。
進士
先公歿。
次瑛。
女長適忠順衛許墉。
次適儒士金徵。
適生金世傑
瑚男。
彥忠,彥孝。
璇男龍擧
墉女適刑曹佐郞黃悅。
餘皆幼。
內外孫曾孫二十餘。
天性醇謹
居家莅官
皆尙勤儉
親戚交友
務盡誠信
公配亦賢。
承事無違
共享高壽
以謂積德報。
正國公胤瑚。
布衣交
公孫彥忠
又來受學最久。
知公甚詳。
不取辭。
謹銘曰。
龍城世胄
振振其趾。
永陽門闌
賢媛襲美
配合偕老
宜享福履
坡山之麓。
有騫其翼。
是謂同穴
安此兆域
勒銘貞珉
垂示罔極
思齋集卷之三
 [贊]
  
邵堯夫眞贊
天挺斯人
早傳羲畫
窮神達變
言盡理得
妙契先聖
樂道任眞
游心物表
靜養終身
儼然有容
德氣充溢
萬斯年。
瞻儀式。
思齋集卷之三
 [箴]
  
內省不疚
試省于內。
疚則知愧。
莫顯爾愧。
微之畏。
微之能謹。
而後不疚
苟疚于中。
欲掩曷有。
守身
上戴天下履地
惟吾身道之器。
曷以守敬義可。
直而防外侮寡。
嚴意關御爾欺。
戒心官司百爲
愼爾守不失身
不失而後人。
思齋集卷之三
 [銘]
  
鼎銘
橫亘足。
植立爰居
處用革物。
失於欹覆。
中餗重爾。
體毋偏僻
思齋集卷之三
 [狀]
  
金左相安老存問惠餽狀
公元1538年
國竊托台庇。
尙延餘息。
忽因同村人朴光門。
伏蒙省錄
榮問辱下。
寵貺又及
揣分慙悚
若無容措
負累退居田里
已及數紀
闔門守分
追省往迷。
愼思復。
未有𧥮訶及身
以爲幸。
去年春
養母禫事入城。
未免流俗
行事之日。
奉延諸閈尊戚舊
開筵禮。
不意此事添累。
忤時議。
都緣愚晴誕妄
不能料事
做錯致誤。
幾陷罪辜
促驢返居。
牢塞圭竇
餘悸未定
不遑尺牘達意左右
日夜疚心向仰
撫躬自悼。
中間每値使巡。
又今新守來赴
兼光下濟
遠賜收卹
累蒙鈞慈
殆無虛時。
隆眷旣極。
自顧孱鈍
何以得此。
不堪
茲亦不可虛受
禮宜奉書陳謝
伏自惟念瀆尊是懼。
招謗是嫌。
欲作中輟
以至于今。
致有台敎及此
不覺戰汗沾背。
謝闕禮。
難逭不敏之罪。
恕情矜愚
冀蒙垂德之容。
冒威回謝。
頓顙不已
  寄芒洞恩休榻下
 音札久隔。
想憶何堪
適見公卜居近村人朴光門。
得認公閑棲自適
益媿吾苦被機械
不能自脫耳。
常念公計闊疏虞。
每遇圻伯之巡。
又値新守之赴。
必請致餽存問者不一再
而一不見答。
此必聽者置而不施
抑公以爲不足謝。
而無一書及此耶。
不能無愧於心。
謹將白常曆各三件。
聊備田居記時。
領留回示。
不宣
(粥飯頤叔白。)
思齋集卷之三
 [書]
  
答朴秀才衡書
得書知好在
良慰積日之思。
書中請去吾草稿中答金左相安老狀。
反覆示諭
不能自釋
知足下愛我之深。
處我之重。
欲以全吾介而絶後疑也。
嗟乎
至於經權
而通者能處
至於遜諂。
識者能辨
經於常者。
如見日月之明。
盲瞽皆得其光。
權於變者。
如察毫釐之微。
離婁或失其形。
經之道。
衆人言之有餘
權之道。
聖人處之不足
矣哉
權之道也。
夫稀旨媚奸。
謂之諂。
遜辭答禮
謂之權。
觀吾書者以謂諂乎。
以謂權乎。
若果足下之言。
孔子不必陽貨之門。
孟子不必宿景丑之家。
陳太丘不必張讓喪。
程明道不必王安石也。
聖賢自重之義。
禮之所在
則身且不惜自屈
況於辭乎。
其時
毫嫌絲隙。
必遭中傷
彼之待我。
內擠而外親。
嫌於不付己。
書劫之。
安得不以遜
辭報之。
禮餽之。
又安得不以禮謝焉。
受禍而不答則已。
不然則爲辭不得不恭。
謹嚴之義。
未嘗不在乎其中矣。
假令辭害於義
已爲旣往之咎。
不可追。
追飾往咎。
厚誣見者。
誠亦內疚
所不爲。
況不害於義乎。
曰竊托尊庇。
曰仰托匀庇。
仰荷台庇云者
簡牘之常辭。
吾非創爲新語
諂媚乎彼也。
亦非欲夤緣幸會
依付乎彼也。
無非聖人遜之訓。
聖人達權之道也。
其改與不改。
有何關焉。
觀吾書者有得於斯焉。
則亦不必有所疑也。
足下以爲何如
不可以盡解。
餘俟相面一一。
不宣
  上芒洞先生
 衡白。
風饕雪虐
未審尊體動止何如
傾仰不已
前者作意進門下。
値有社會之赴。
承敎誨而退。
今又棲寓遠寺。
未能就門請敎
致違立雪之侍。
深懼不敏之罪。
向者伏覩先生所著草稿之中。
有答金左相安老書。
有云竊托台庇者。
辭涉於依付。
繼之以卑辭
近於自辱。
此雖君子小人不惡而嚴之義。
然於孤陋之見。
竊有慊焉。
古人有書與小人者亦多。
其辭外雖似和。
而讀之令人截截有難犯之義。
今以先生操介
視彼如犬豕
固無一毫托庇之意。
第以衡方遊先生之門。
深知先生淸苦自守
猶慊其過於自卑
況於後人乎。
衡之意。
請速削去全書
以絶見者之疑。
書若無害於義
請改竊托台庇四字
以祛後人之惑。
幸甚
大抵君子小人之際。
片言隻字之間。
不可不嚴
故敢以是稟。
伏希回敎
以開管窺
不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