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武陵杂稿卷之七○原集 (自动笺注)
武陵雜稿卷之七○原集
 雜著
  
淸涼山
公元1544年
嘉靖甲辰四月初九日丁丑
將遊淸涼山
早發豐基郡。
郡齋之者
書生醴泉張應門,密陽鶴齡咸陽承元豐基權叔鸞,咸安李機,漆原裴億,漢陽閔宗中,密陽芬,醴泉權鮐壽,權好金
從行者。
延城李愿天嶺淑良,臨瀛金八元及阿博四人
是日
承文院著作朴承侃,承政院注書朴承任兄弟
茶禮榮親
其兄朴承健,承俊。
亦中癸卯生員
兼擧慶禮
來會者。
安東府使趙世英醴泉郡守金洪,榮川郡守李楨奉化縣監李宜春,三嘉縣監黃士傑,禮安縣監任鼐臣,安奇察訪潘碩權,昌樂察訪許砯,前司諫孝恭前典籍秦淵及四鄕父老
余亦往會。
設宴龜臺上流
臨流展席
外內具慶
帳幕雲布
觀者傾邑。
注書之嚴府進士朴珩。
年可六十。
鬚鬢渾白。
風儀戌削
信乎眞長者也。
七子文儒
蓮聯輝。
邦家之光。
其福未易艾也。
宴罷。
馳入客廨。
宿雙淸堂。
李愿,阿博。
先到待之
淑良金八元
騎月繼至
喜甚
童子點燭。
李愿東坡鳳翔八觀詩。
先詠石鼓歌。
聲音和壯。
極可快也。
仍論子瞻
其高才可驅駕昌黎
其所入之差。
便謬千里
自謂向長安而反適甌越
未免媢嫉之雄。
誠可悲也。
使小伶登字民樓。
吹笛
其聲瀏瀏
飛徹月桂
有福妓卓文兒者。
與余同乙生。
得一樽抱來曰。
今夜
老子似發高興
老妓興復不淺。
遂開酌大醉
遒曰。
若不大學
恐其流也。
遂令誦大學
至其心休休。
以義爲利等語。
三復永嘆
有慨於前古也。
戊寅
蓐食
別安,榮,醴,奉,禮諸官。
安東笛者貴欣。
鄕導
省騎從。
使博輩先驅
沙川
暫飯于召憩亭。
亭在榮,禮之交。
聾巖李相公宰榮時所植。
其後公爲方伯
亦來憩于此
枝葉蔽芾
綠陰滿地。
行暍而畏炎者。
之如父母
可名曰召憩。
龍壽峴。
溫溪
吳進士彥毅。
遂謁聾巖汾水之宅。
公出迎門外。
引坐圍棋
命之食。
繼之以酒。
使大婢按琴。
小婢撫箏。
或歌歸來辭。
或歌歸田賦。
或歌李賀將進酒
或歌蘇雪堂杏花
飛簾散餘春
其子文樑大成
侍坐
亦歌壽曲。
余與大成起舞
公亦起舞
公之春秋七十八。
乃吾先年也。
愈爲之興懷悲梗
公所居殊隘狹
左右圖書
堂前列置花盆
墻下花草
庭沙如雪。
洒然若入神仙
宅也。
日暮
馳到夫浦。
令輜馬先渡。
醉與諸生橫槎。
暝亂乘興
渺然遺世之志。
旣渡。
頹然莎岸
先待者。
萬戶琴致韶及其子姪四五人
余宿其家。
騎月前村
村乃吾王母權氏之父故牧使權虞舊居
萬戶遒權牧姊妹之出。
其遇我特厚。
己卯
微雨
諸琴十餘人
皆挈榼來餉。
將發。
步出前路
望見權祖故家
遙禮權簡墓。
卽牧祖之考也。
初。
牧祖從舅總制李恪
開鎭合浦
遂爲漆園府院君
尹子當家壻。
因居焉。
我之寓漆園
從權氏也。
追惟悲感
垂涕而去。
東行穿入亂山中。
碧溪
不知其幾。
乍雨乍晴
或蓑或否。
往往山村
髣髴桃源
其耦而耕者。
沮溺
巖耕者。
子眞
老而鋤者。
龐德公
顧謂諸生曰。
逢堯舜君。
則雖抱犢入此。
木食澗飮終身
可也。
行三十餘里。
岐路
迷不知所向
賴禮安人隨後
得才山路
北登大嶺
始見雲霧堆于西。
淸涼諸峯淑氣之所結構也。
喜甚
暫憩。
下山渡溪。
折而復西。
又登大嶺
蜂附而上
絶險倍初嶺。
與人迥隔
其初嶺名曰斷俗。
二嶺名曰懷仙。
度複關。
始入淸涼洞。
馬上披蓑仰面
有奇秀出
壁立千仞
隱見煙霧中。
迢迢夷叔立殷末。
卓立峯也。
東崖
右轉
石徑欹側
雨脚不止
馬跼遬雁行
阽危甚。
迺脫蓑引鞚。
裼衣盡濕。
步步戒懼
心骨俱酸。
日斜
蓮臺寺
千峯紫翠
卷舒無定。
其晦如夜。
卽開爲晝。
俄而旋晦。
晦復褰開。
岳色在望中者。
或全露。
半露
雲氣自上罩之者
亦有自下之者
孤生巖罅而爲風披拂者。
堆若白雪
走若蒼狗
淡淡蓊蓊
若有噓者吸者。
變態倏忽
頃刻萬狀
談天之衍。
雕龍之奭。
不可形容
寺僧迎慰曰。
貧道徯久。
侯來何晩。
老宿指點煙霧中云。
金生窟。
彼致遠臺
此後有元曉寺
西有義相峯。
昔者
四聖人居是山。
爲道友。
往還游息斯云
余應之曰。
元曉。
新羅中葉僧。
金生,義相。
亦皆羅產而異世
最後崔孤雲
其生在羅末。
安得相從
無以瞽說罔我。
自此釋徒不得發誕厖。
昔有寺僧
欲創是寺。
死爲三角牛。
輸入供財。
其勤殊苦。
一日
死于寺下
遂聚石爲墓。
試問此。
欲針其誣惑
有小衲開口將答。
老衲目止之。
合喙不敢吐。
徐曰。
一琴生員
命畫三角寺門
使來者皆知其結緣也。
余謂崔孤雲大唐
黃巢
動天下。
遂爲東方文章之祖。
至於配食文廟
其實吾儒之罪人也。
王夷甫善淸談。
天下蒼生
使神州陸沈於五
胡。
永爲中原百代罪人
孤雲則反有甚焉。
彼其大名東歸
不爲朝廷所容。
東人望之若神仙中人平生所歷一水一石
至今稱道不衰
誠使孤雲粗識吾儒之門戶
昌言排之。
則五百年高麗
未必陸沈於佛。
若是之酷也。
其稱順應大德
利貞中庸
嗚呼
是二妖僧者。
能爲大德中庸
不爲大德中庸乎。
助桀爲虐
得罪萬世名敎
可勝言哉。
琴生者。
孤雲罪人也。
庚辰
快晴
遣還馬僕
策杖出寺。
寺僧戒誾前導
循小溪。
東躋。
攀緣樹木
數十步輒一息
李愿,朴淑良
率笛者先行
隱映靑林間。
如度新就障子
已在致遠臺。
笛聲高起。
響裂層崖
金八元與阿博。
揷花在後
行且俯視
別室中臺普門三刹。
如在甕中
洞壑窈窕
靈籟自生。
雨後諸峭競秀
步步益奇。
眞佛庵。
無僧久矣。
鐵壁在後
飛瀑在左。
亦勝觀也。
南行
金塔
細路危滑。
數息樹陰
使從者采蔬。
山皆襞石無土。
所得甚鮮。
致遠臺。
但聞笛。
不見其人。
怳如子晉登緱而吹笛潛身層巖上然也。
坐久。
有客自外來。
問之則吳仁遠已到中臺
擧杖遙揖。
卽捨馬攀
相見喜甚
各擧一杯
遙見內山十一寺。
夕陽滿戶。
高低翠壁
明媚可愛
雖使郭煕李伯時復生
固難模也。
天暝抵宿
淸涼寺
辛巳
微雨
飯後。
出上淸涼前臺
洞快
無名稱。
一巡
仁遠曰。
子盍名之。
余戲吟。
他年喚作景遊臺之句。
仁遠大笑
卽題于羅漢堂壁。
歷入安中寺
松齋李公堣。
少時
黃宰相孟獻,洪先生彥忠
讀書于此
其後松齋一絶曰。
中寺裏洪黃我。
丙午年中事已遼。
存歿人間惆悵
雨夜蕭蕭
是時。
洪先生已歿。
故公如此
今則三仙皆已作古。
余次其韻曰。
怊悵何時鶴返遼。
仁遠惻然良久
又書二詩佛榻
入克一庵
石梯
老松千尺
大可十圍
風穴在庵後。
險絶
李愿先登
余與仁遠繼之。
穴口二板
傳云崔致遠所坐圍棋之板。
板在窟中免雨。
故能千載不腐
深不可測
臨碧虛。
仁遠令笛者。
步虛子
又使諸生
或歌或舞。
歌笛爭競
響落半空
一行歡甚。
遂訪致遠庵。
飮聰明水
水在崖泐。
滿石坳。
瀅若明鏡
如氷雪。
不讓康王水簾
致遠十二入唐。
豈歃此而養聰耶。
以致遠所歃。
遂得聰明之號。
可笑也。
誾云。
僧居舊庵。
將點佛燈
崖石下墜
捲屋去。
擧頭。
但見月星皎皎
其身無傷云。
亦可爲立
巖下者之戒也。
入其庵。
躡其臺。
有感孤雲
噫。
使時君奸回賢人
鷄林之葉。
未必遽爲黃落也。
斯人嘉遯
名與日月爭光
東都諸陵。
未免耕種
可悲也。
下大乘。
前路已黑。
俄見霽月
上金後峯
遂抵文殊寺
寺在兩壁間。
笛者貴欣。
先待門外
其聲愈亮。
山鳴谷應
遂宿禪房
月滿室。
飛瀑杜鵑
已覺此身超乎世外
聞嘯鳥。
可怪
戲謂仁遠曰。
昔。
阮嗣宗嘯鳴
及聞蘇門半嶺聲。
大慙而還
無奈之魂欲學孫登者耶。
公元1546年
壬午
西入普賢庵。
堂前巖石
可坐二人
余與仁遠巖上
諸生散坐庵內。
白衣持酒來。
卽任宣城調元所送也。
方開酌。
二生來。
一李國樑
聾巖之姪。
吳守盈
仁遠之子
李生袖出聾巖書。
乃公作歌
使李生歌。
而聽之者
於是宣城之酒。
福州之管。
使李生歌聾巖之歌。
山中一奇興也。
又有僧祖安。
金剛山來。
丙申歲
嘗從我伽倻者。
袖出吾詩。
群山眼底皺。
萬仞雙屩
他年方丈路。
携爾躡雲梯等語。
僧眼一碧
而吾鬢已白盡
逢一笑。
可喜也。
晩出西臺
席月良久
還宿文殊
癸未。
自文殊竝普賢
絶壁
夢想庵。
緣崖路絶
公元1536年
二木通棧。
下臨不測
兩足生酸。
毛骨悚然
加以文園病渴
喉吻生煙
飛瀑自絶壁間落槽。
引飮數螺
五內回仙。
攀躡層磴。
乃入庵。
庵西有峭壁千仞
俯臨絶壑
蓮臺寺上界
年幾七十。
其行甚捷。
不測
懼色
仁遠曰。
是殆猿狖後身也。
還由石棧出。
壁隙
上元曉庵
路極危峻
所云前人後人頂。
後人見前人足。
腹背俱盪者也。
誾云。
是庵屢遷
非元曉舊居
庵東絶壁削鐵
下有舊址
恐其基也。
使吳守盈
列書十二峯名于板壁
又由庵東竝絶壁
攀蘿累息
滿月庵。
獨與仁遠坐庵前石臺
有異鳥來集。
坐樹梢。
怡然刷翮。
適爾忘機
移時乃去。
又有兩鼯出沒石築間。
饞焉若營。
駭然若驚。
四顧而走。
走而伏。
伏而又顧。
惟穴是尋。
李愿欲捕之不得
是夕
無點綴。
月色如洗。
夜半
開戶獨立
如在廣漢俯視世界也。
甲申
蓐食
白雲庵
少憩
躋攀分寸
所到漸高
所見益遠。
鶴駕公山,俗離諸峯。
已落眼前
累憩。
得到紫霄頂。
蒼壁千仞
不可攀梯。
卓筆峯。
穎脫不可登。
遂登硯滴峯。
倚杖良久
西北諸山。
浩嘯而歸。
重探白雲庵
李舍人景浩記。
幼婦之作也。
遂由滿月
東溪
推轉而下
往往檉陰
左右蒼壁
行至文殊
後洞府稍大。
紫霄之東。
擎日之西。
溪流合瀉而爲文飛瀑者也。
路上大石
石上一松
可愛
下有峯峭拔。
上大乘在其趾。
寮主甚陋穢。
先入者皆嘔噦而出。
不果入。
直抵金生窟。
崖棧朽絶
手挽藤蔓
匍匐蘚崖。
振身而登。
惕惕可警。
窟在大巖之下。
巖石雄峻
回護天成
飛瀑巖上散落
其聲喧豗
白日飛雨
刳木承之以爲飮。
僧云。
雨後勢大。
其聲轉壯。
如倒銀河
石室淸淨
冠上方諸刹。
終宵聽瀑。
灑然可愛
倘有靈仙
必先棲息于此
余家有金生書帖。
字畫峭勁
望之若群巖競秀
今觀是山。
乃知生學于此
筆精入神
潛移疊穎也。
公孫大娘渾脫舞。
張旭得之善草書。
妙一也。
苟得其妙。
以免畫卦
可也。
舞與山奚擇。
但此正而彼奇。
故有楷草之分耳。
世皆傳旭之草出於舞。
而不知生之法得之山也。
是固不可以不闡也。
乙酉
蓮臺寺
暫飯。
登小樓。
出坐林臺。
酌數巡。
別諸衲。
步出獅子項。
騎馬
行穿綠陰中。
三角墓。
少憩
碧澗漱靈。
出洞門。
大川
回望亂巘。
雲煙深鎖。
依然劉阮天台而來也。
大成迎我渡口
仁遠設幕于路左。
醉李酒。
飽吳飯。
仁遠投宿龍壽寺。
寺乃
前朝巨刹。
參天
堂宇半摧
居髡數三。
不可近。
丙戌
高麗學士崔詵碑文
欺君佞佛之惡。
海難洗。
宜爲野燎燒斷也。
阿博與國樑,守盈,愿,淑良八元五生
宿溫溪來會
聾巖相公大成
肩輿臨訪。
萬戶年八十五。
亦來尋。
開酌佛宇
行禮
相公出遊山具。
至簡而能備。
羞列諸品
器不求外。
且侑以醇醪
神仙味也。
酒半
令二子文樑國樑
歌之。
歌聲出金石。
諸生起舞
琴叔九十能舞。
人世所罕也。
極歡而出。
余與阿博,愿,淑良八元
郡。
淸涼山
安東府山縣
太白一支之飛來而聚精者。
扶輿磅礴之氣。
結束爲衆峭。
競聳寒色
遠望之。
碧筍亂抽。
凜然可敬也。
大川環其趾。
黃池下流也。
石駻而水駛。
不得容舠。
或長壁夾長淵
拭鏡挼藍
譬如弱水淸淺
隔絶塵凡
妄轡自杜。
久暘水落
然後僅通外人
故山賴水而益邃。
大抵是山。
周回不過百里
峯巒層疊
峭壁峭壁
煙嵐樹木
如畫如棚。
信乎造物者之別施伎倆也。
余嘗東遊金剛
西躡天磨,聖居。
南登伽倻,錦山諸頂。
慣窺頭流之左脅
其他培塿之陟。
不足數也。
不敢妄擬於子長。
雲山雅賞。
亦云久矣。
私謂海東諸山。
雄蓄莫
如頭流。
淸絶莫如金剛
奇勝莫如淵之瀑,伽倻之洞壑
至如端嚴爽介。
雖小。
不可狎者。
淸涼爲然
故有中國名山
必先五嶽
北曰恒。
西曰華。
南曰衡。
中曰嵩。
而其最大者曰岱。
然而問其小山之仙焉。
則必曰天台
有問東國名山
必先五山
妙香
西九月
金剛
三角
而其最大而在南者曰頭流。
然而問其小山之仙焉。
則必曰淸涼
十歲時。
已聞安東淸涼山
一躡不得者。
三十七年。
自剖豐城
刻意往觀。
東西行。
遙睋面目
每勞頸脰
而輒爲塵宂掣肘
至有造宿其下而回轅者。
惄惄忡忡
抱飢渴悵然者又四年。
今旣五十。
蒼顏白髮
始得倚筇硯滴峯頭
亦幸矣。
其內外諸峯。
無名僧傳說者。
內峯。
菩薩,義相,金塔硯滴
外峯。
大峯金塔峯。
或稱致遠
以致遠臺在其下也。
義相峯。
亦以義相窟在下而名之。
其陋類此
佔畢齋於頭流。
不信無徵
不名其可名者。
況如某者何人。
敢忘其僭而名之乎。
朱文公廬山
奇絶
輒名。
未嘗無徵不名也。
是山諸峯。
百世無名
誠爲樂山者所恥。
若必待朱子之賢而名焉。
則其得名
不亦難乎。
姑名之。
以俟來哲之改也。
何傷焉。
遂名其外峯之長曰
丈人
卽演大字之義。
而遠擬泰山之丈岳也。
其西曰仙鶴
東曰紫鸞
山凡三峯
未暇往觀而遙名之。
其內峯之宗者。
名曰紫霄
蒼巖千尺
秀出空外
東峯名曰擎日。
取賓旭之義。
南峯名曰祝融
有倣於衡山
紫霄
西行未五十步而最穎者。
名曰卓筆
卓筆西行
十步突立者。
名曰硯滴
硯滴之西。
有峯擢出如芙蓉者。
名曰蓮花
蓮臺寺西峯
僧家所謂義相峯者也。
蓮花之前
有峯絶類香爐者。
名曰香爐
金塔峯在擎日之下。
卓立峯在擎日之外。
內外峯。
凡十有二。
仍舊名者二。
改舊名者三。
無名而名之者六。
一仍舊名而冠一字
卓筆峯。
亦擬廬之卓筆也。
僭有所不得避者焉。
紫霄峯九層而十一寺。
白雲最高。
滿月
次元曉。
夢想
普賢
文殊
眞佛
蓮臺
別室中臺普門
擎日峯凡三層三寺
金生
上大乘。
下大乘。
金塔峯亦三層而五寺。
山形如塔。
五寺皆架繞中層
致遠
克一
安中
上淸涼。
曰下淸涼
是也
諸寺之負峭壁者。
自下仰視
但見峭壁
不知其上又有寺也。
由是
寺後皆壁。
寺前皆臺。
蓮臺視之
金塔峯爲一三層塔。
自致遠臺視之
紫霄峯亦一九層塔。
是皆平生所不
覩而不聞也。
目諸峯。
則懦者足以立。
耳諸瀑。
則貪者足以廉。
聰明之水。
滿月之庵。
雖曰未仙。
吾必謂之仙矣。
獨怪地誌國史
皆云崔致遠淸涼寺
卽陜川伽倻山之月留峯下也。
若此山。
則雖載地誌。
未有一字孤雲金生者。
後人欲尊是山。
誣引孤雲金生住此耶。
抑有是而失其傳歟。
不然
致遠
名臺而名寺。
金生
名窟而名寺。
千年遺迹
何其如隔晨也。
竝記之。
以俟知者
噫。
使是山在中州
未必不爲李杜之所吟弄
韓柳之所記敍
朱張之所登賞
大鳴天下
寥寥千載
憑藉金生孤雲二人者。
爲著於一國
可嘆也。
是山雖名屬安東
而其下皆禮安地
松齋聾巖以後
鴻儒碩士
磊落相望
諺稱淸涼安東山
而實出禮安。
人物地靈之說。
豈可誣哉。
豈可誣哉。
是行。
雜詠八十五首
幷錄前後
淸涼散吟者近百篇
歸臥海上
兒輩一披。
庶可以想玆行之爲適也。
雖然
亦有所儆焉者。
朱晦庵張南軒
南嶽
甲戌庚辰凡七日。
唱酬所得百四十有九篇
己卯中夜
凜然撥殘灰相對
以戒其荒也。
至定要束是後雖有可歌者。
亦不復見於詩。
南軒旣序之其將別於櫧州也。
敬夫以詩贈晦翁晦翁不過
答賦而止。
乃爲南嶽遊山後記曰。
癸未丙戌四日
自嶽宮至櫧州。
凡百有八十里其間山川林野
風煙景物
所見無非詩者。
而旣有約相與討論
尋繹於詩。
固有未暇云。
又曰。
詩之作本非不善也。
吾人所以深懲而痛絶之者
懼其流而生患也。
群居輔仁之益。
猶或不免於流。
離群索居之後
事物之變無窮幾微之間。
毫忽之際。
可以熒惑耳目
感移心意者。
又將何以御之哉。
一行遂盡錄其說。
以當盤盂几杖之戒。
余生苦晩。
不得陪杖屐於南嶽之雪。
不得承緖論於櫧州之別。
憃愚迂野。
寡過而未能。
敢不敬誦明訓
以告諸友自訟也哉
丁亥
商山周某
書。
武陵雜稿卷之七○原集
 序
  
送沈僉使赴滿浦鎭序
公元1525年
嘉靖四年冬十二月初六日
弘文館提學豐山沈侯陞堂上。
出帥滿浦。
或曰
滿浦。
大鎭也。
雖遠。
亦榮矣。
古今豪傑
不遇於時
四世不遷
皓首爲郞者凡幾人。
枯槁窮壑。
死而無聞凡幾人哉。
花川相公
以社元勳
廟堂之上。
春秋尙盛。
沈公負文長才靑春冠玉
拜具慶於內。
樹旗旄於千里之外。
前者
而後者擁。
執政之薦。
主上之寵非榮而何以沈公忠勇
當閭延三邑要衝
必曉夕立偉功。
還朝廷。
其爲公爲卿。
亦必自此行始也。
竊爲沈公快之。
或曰
沈公。
賢人也。
方今義勇罕如沈公。
識量罕如沈公。
恥其身之不如皐,夔,稷,契者。
罕如沈公恥其君之不如羲,農,黃,嚳者。
罕如沈公。
史筆
惟其直。
絲綸
惟其敏。
郞署
惟其謹。
中書
惟其雅。
風憲
惟其肅。
論思
惟其忠。
所謂目無全牛
無適而不游刃者也。
一朝
侍從昵近
從戎事於遐徼
何足爲沈公榮乎。
朝廷譬若室堂腹心也。
滿浦則不啻如藩籬一隅
手足一指也。
與其無病於一指
孰若無病於一身
與其善守一隅
孰若善守一室哉。
竊爲朝廷惜之。
世鵬聞而哂之曰。
其所以快之者
果不知沈公者也。
其所以惜之者
亦非眞知沈公者也。
夫夷狄之於中國
如陰之抗陽。
上世山戎
三苗梗舜。
鬼方殷宗
玁狁周室
匈奴突厥,宋之遼金。
皆是。
若倭,野人於我國。
亦然
倭人則距鯨濤萬里
木道爲變。
跳踉試劍
而無弓馬長技
是固不足動心也。
野人者。
女眞蒙古遺種
壤地相接
凶悍桀黠
其非倭奴之比也久矣。
故方聖上之所憂而
大臣之所議者。
實在西北
流莽哈。
屛朱將。
芟赤下。
汲汲不測之憂
在朝夕。
而又預養豪傑之士。
經理西北
擬保百年無虞者。
沈公其人也。
公文足以華國
足以蓋世
足以勤事
仁足以恤下。
足以應變
足以決策
然故年三十
而其承命
出入咸鏡者四。
出入平安者再。
前年密旨
往諭北方邊將
今年亦然
何其從事獨賢也。
其突不暇黔。
而其容無難色。
所謂眞知輕重大丈夫哉。
聞其自北還也。
圖畫北方山川
盜賊所從往來旁蹊曲徑
靡不詳悉
卷諸袖中而來京都
都中士大夫
始知沈公之所以自任也亦不輕而重。
噫。
堂室之賊。
起於藩籬
一指之腫。
足以喪身
西漢之衰。
由於朔漠
北宋之亡。
於韶河。
孰謂藩籬不恤一指無虞乎。
聖上所養如此
大臣之所薦如此
沈公之自任如此
則其之滿浦也。
何所快焉。
何惜焉。
其自西還也。
西方山川
亦必入公袖中來矣。
迨其春秋之壯也。
西北山川
主客形勢
兵民利害
揣摩酬酢
使一部六韜
瞭然在其胸中
然後歸侍玉陛
爲公爲卿。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者。
斯人
其誰也。
是豈以冠玉爲榮而袵席爲安者哉。
是豈僥倖於一朝成功
而寧以百萬之師。
骨曝沙礫者哉。
黔夫徐州
趙人祭西門
范經略陜西。
諸羌不敢犯邊
中興謠。
一曰西賊聞之心膽寒。
一曰西賊聞之驚喪膽
公行
吾將見其祭而聞其謠也。
皆曰諾。
後數日。
沈公以紙遺世鵬曰。
請書一言贈行
世鵬平日
無所挾。
其何能應公之望乎。
姑書或人問答之辭。
而奉贐焉。
金翰林質正官如京序
公元1129年
明受天命天子
以臨天下二十五年。
朝鮮亦受天命諸侯
以保一國
天子樂天而恤小。
我王畏天事大
君臣相得
內外相孚
樂而同樂
憂而同憂
使价之輪蹄連絡而不絶者。
邇來百三十有餘年。
國朝貢之士。
特遣之外。
歲率二行
正朝使。
曰聖節使
使一人必擇職重而識博。
知禮而能敬者。
遣之。
書狀官一人
古書記之任也。
職帶御史
以糾一行
非弘而毅。
簡而溫者。
莫克居之。
質正一人
非敏於事。
愼於言。
通古今。
以斯道爲己任者。
不與焉。
嘉靖五年十月十五日
正朝使沈公順經。
啓行
吾友正郞全君翰爲書狀。
翰林金君亹爲質正。
實從之。
朝之卿大夫
莫不出餞于慕華館前。
相語曰。
使與二從事
皆得其人也。
三行
金君促膝而告
余曰。
我有萬里之行。
而子無一言之贈。
可乎。
余曰。
然。
古之帝王
至治孰有盛於唐虞三代者乎。
而其澤未究於九州之外。
一統有過漢唐宋元者乎。
而其治又不足觀也。
然則極天所覆。
窮地所載。
一物不被其澤者。
自有中國以來
固有大明者乎。
無也。
我國在海隅
號稱禮義之邦。
檀君神化
箕子彝敎
莫不盛也。
然其俗猶有所未盡變者。
三國合于高麗
傳三十世。
而其禮文尙多愧焉。
然則漸仁摩義。
陶甄一區
使無一物不囿於禮讓之中者。
自有東土以來
固有如我朝鮮者乎。
無也。
噫。
斯二者。
非但絶無於古。
亦難再期於後。
士之生乎今也。
不幸歟。
況子之銜命於此遠遊於彼耶。
夫子入周。
問禮
季札觀周。
先問樂。
今子之行也。
所質者非禮耶。
就正者非樂耶。
顧其名而責其實
吾於子有望焉。
若夫鵠嶺而弔王氏。
平壤而謁大師
涉薩水則悲百萬之爲魚嘲隋煬不克樂天而敗。
威化島則念前徒倒戈
痛辛禑不克畏天而亡。
至於安市城邊主人
華表柱下訪丁威。
山海雄關秦皇暴威
昭王之臺。
祿山之橋。
昌黎之傑。
天祥之忠。
可喜可愕
可敬可醜。
可哀可樂
沿途百物
觸目生感。
撫劍
北顧
大漠勁氣
開襟南望
齊魯醇風
逮乎京師
瞻眺山川城郭之壯。
翺翔禮樂文物之盛。
欹器周廟
石鼓於唐宮。
其所已知。
其所未聞。
牢籠百代
諸方寸。
豈復昔時屠狗悲歌之士乎。
東還也。
將見吐嘯而虹霓射天
揮毫珠玉滿案。
其所得者。
獻之于王。
播之于朝。
潤色東邦萬年無疆之休。
顧不偉歟。
遂書而爲贐。
柳都事赴關西幕
文章盛於西京
詞藻隆于唐。
余觀吾友柳君弘仲赴關西節度評事諸子相送之作。
則未見今人之愧于漢若唐也。
仲氏關西還也。
袖其贈行詩文兩卷而付我曰。
凡今之縱鞅文場者。
送我以言。
而子獨闕其述。
盍繫序焉。
余旣諾之。
退而披之。
文或捕龍搏虎
詞或如編貝聯珠
心悸膽怖。
駭汗不敢一言其間也。
諸子之言。
其大槩皆道弘仲華國之文。
蓋世之武。
而孝以慰之。
忠以勉之
信乎得朋友相送之情。
而非苟爲文辭者也。
及弘仲之入薇垣
玉堂儒林相慶。
斯人之必久補衮闕旋由夏官員外郞
又出爲關西都事
朝之惜其去者。
咄咄焉。
世鵬進餞于弘濟院。
執酌而告之曰。
前之
節度幕也。
余旣無言。
今之赴觀察幕也。
又忍瘖默乎。
其佐宣聖化。
以弘殷太師遺風
警戒無虞
綢繆牖戶
邊將有以欺詐要功者。
子白主人而斥之。
縣宰有以仁渥濡民者。
子白主人而揚之。
大威恢大信。
使西方一域
變爲齊魯之邦。
戎羯不敢南下牧馬
則子之事也。
子之責也。
許公之德足以
之賢足以事許公。
兩美相合
宮商軼奏。
此非一人一家之幸。
一國之幸也。
庶尹光轍氏。
今人古心者也。
其亦以是告之。
遂書以歸之。
(許公名硡。
沈思遇害於滿浦。
朝廷特遣許。
爲平安觀察使以鎭之。
是時。
李亨順繼思遜。
爲滿浦帥。
誘致野人以誅之。
許頗以爲然。
累啓不已
故序有恢信等語。
之規也。)
送許牧使赴任義州
公元1525年
義州
我國之西門也。
王都一千二百里。
其地窵遠
上國靺鞨
使价之輪蹄連絡一路
民疲而俗悍。
朱蒙氏之舊習焉。
守牧非其人。
一境爲墟。
而變且生於呼造次之間。
去年冬
今禮曹判書金公
自平安監司瓜歸。
白于上前曰。
義州
使介出入之戶而民困送迎支供
加之以癘疫
因之以飢饉
撫摩調恤。
文士不可
今牧使某。
武臣不稱其職。
以爲然。
立命遞之。
政曹以今濟州使李公。
之于上。
憲府劾之曰。
是文而不能武。
長於撫民
而短於臨敵
上問銓曹曰。
今之在朝
其有文武全材
足以上國
足以壓胡羯。
足以活我飢民者。
誰歟
僉曰。
弘文館提學許某。
其人也。
但以其階資低下
不敢爲薦。
上曰。
予亦知其爲人也久矣。
超授堂上而遣之。
及命下士嘖嘖
補外爲惜。
世鵬以爲聖上方擧群賢
陶冶民物
以收太平之功。
固有未暇惜也。
一指有痛。
寧使和扁縮手旁觀而必待放心之疾。
然後救之耶。
抑將先救其受痛處耶。
此公之所以有外命也。
風雲之會。
千載一時
他日入相出將經緯邦國者。
非公而誰乎。
公之忠亦豈以外補。
一分動心哉。
後數日。
入侍經筵
宰相有言
西道罪徙之民。
奸猾之尤者。
聞其多行不法
義州則地上國
不早爲之所。
恐致開釁
上曰。
今旣擇遣刺史矣又何患於是
益信公之分憂宵旰者重且大。
而爲不足惜其去也。
不知古之爲太守
亦有甄拔上眷寵如公者乎否其賢必聞於中原
其德必洽於穹廬
其施必先孤煢
而我聖上畏天之誠。
一施之仁。
如傷之恩。
亦必自公益著矣。
嘗聞古人之爲守也有當入境而雨者。
有虎
渡河者。
鳳來鳴者。
有癘不入境者。
蝗化魚蝦者。
賢者之所至
妖氣之必銷。
和氣之所積。
休祥之必臻。
若史可信
其驗於公歟。
其驗於公歟。
送鄭興德之任
公元1526年
東萊鄭君司憲監察
出拜興德縣監。
商山周某往叩其門曰。
遊宦羈窮
五年而十遷僑居
破鐺蠹篇。
將無所歸寓。
子有六期之行。
盍以華堂庇我乎。
鄭君余言
之無難色
且曰。
我有千里之行。
子盍以一言贈我乎。
遂相笑而退。
後五日
余在東湖書堂
聞其行。
促棹追及漢水之滸。
執盞而告之曰。
大材也。
興德
小縣也。
大材而屈小縣。
是用牛刀割鷄也。
言氏之歌。
宓子之琴。
乃將聽於今
將復以何言贈君
主也。
我。
客也。
主之處客。
客之贈主。
義俱不可闕也。
可以無言乎。
縣宰雖小職。
一邑之主也。
一邑之內。
草木鳥獸之生。
一物命不懸於縣
一物失所
縣宰之責也。
況於民哉。
故士之不得大行於世者。
必伸其志於縣
然則縣宰之責。
大矣
陶潛一力
戒其子曰是亦人子也。
善遇嗚呼推是心則亦庶幾矣。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於掌。
一縣乎。
幸勿以客之言爲迂也。
如此然後
客之言不負於主。
主之行無愧於客矣世固有鉗制爲賢。
刮剝爲能者。
此則非吾之所敢知也。
以爲何如
鄭君握手曰。
唯。
遂行
竹溪志序
公元1541年
嘉靖辛丑秋七月戊子
余到豐城
是年大旱
明年壬寅大飢
其年。
立晦軒祠堂白雲洞
明年癸卯
移建學舍於郡北。
別立書院於晦軒廟前
或曰
甚矣。
子之迂也。
學宮則然矣。
至於文成公廟與書院
不可已乎
公旣從祀國學
于州何必立廟
旣有學校
何必別立書院
飢饉不時
滓賤不信
我國舊無祠若書院
欲由我而始。
不亦近於汰乎。
余應之曰。
然。
吾觀朱子之爲南康
一年之間。
申修白鹿洞書院
又立先聖先師祠。
又立五先生祠
又立三先生祠
又爲劉屯田
壯節亭。
當是時。
金虜陷中夏
天下血肉
加以南康地面。
連歲大飢
賣爵取穀。
以活流殍
其危如此
其困如此
而其立院立祠不一而止者。
何也。
天生蒸民
所以爲人者。
有敎也。
人而無敎。
父不父。
不子
夫不夫。
不婦
長不長。
幼不幼。
三綱淪而九法斁。
人之類滅久矣。
夫敎必自尊賢始。
於是
立廟尙德
立院而敦學
誠以敎急於已亂救飢也。
其言曰。
世俗言之。
似無緊要
自今觀之。
人心政體
所係不輕。
如今日荒政。
便與此事相表裏
嗚乎
晦翁豈欺我哉。
今夫竹溪
文成公闕里
欲立敎。
必自文成始。
某以無似
太平之世。
忝宰是邦。
一邑
不得不任其責。
竭心力。
乃敢立其廟而架其院。
置其田而藏其書。
一依白鹿洞故事
以俟來哲無窮
時亦不暇顧也。
信亦不暇恤也。
司士賁請襲於牀。
子游曰。
諾。
縣子聞之。
曰。
汰哉。
叔氏。
專以禮許人
夫子游不據禮以專諾。
其來譏固宜。
某者
區區所事
皆法晦翁
智者必察。
仁者必恕。
何汰之有。
曰。
朱子之賢。
優於孟氏。
朱子之功。
配於仲尼
過化之妙。
必有異於常人者矣。
然而朱子南康十年
其稱壯節亭者。
門墻亭榜。
無復一存
必待曾致虛爲宰。
然後卽日改築。
增廣舊制
朱子蓋亦有感矣。
以此言之。
則子努力立廟院。
其保十年
未可期也。
而又無曾致虛之後焉。
非徒笑侮於今時。
必且取譏後日
聖賢
要以師其心也。
如非其賢而踏其迹。
不亦癡乎。
曰。
不然
師其心則必踐其所履。
其迹安可避也。
聖賢之迹而不踏。
則將踏鄕愿之迹。
吾恐其免於癡而流於賊也。
大明一統志。
其載祠宇者一千二百餘。
所載書院
者三百餘所。
其不載者何限
今之佛宇遍諸峯。
碧照耀。
人莫之怪。
而獨怪於玆鄕之一廟一院者。
何也。
此固朱子浩嘆廬山也。
若夫之者在我。
之者在彼。
在我者我固任之
在彼者何憂焉。
其竢得大賢朱子者。
而傳之久也命也。
不得致虛而傳之不久也
命也。
其如命何。
曰。
朱子白鹿
必申然後修之
子之於白雲
無申。
何也。
曰。
白鹿之必申。
以先帝王所命也。
其他則無申焉。
曰。
文成公建置贍學錢。
納藏獲。
其勤則有之。
其所學可得聞乎。
曰。
高麗史臣
自不識道理。
能言其功。
而不知闡其學。
每讀麗史
文成公傳。
未嘗喟然興嘆
蓋公之脫賊杖巫。
閨闥之對。
學校之勤。
繩己之嚴。
鑑人之明。
其所造。
大賢而何
惟其莊重安詳
所以能謀善斷。
至於夫子
則曰。
臣忠於君。
子孝於父。
弟恭於兄。
是誰之敎也。
言若日星
昭垂萬古
至使武人心降出錢
有功於斯文甚盛。
及其晩年
常掛晦庵眞影以致景慕
遂號晦軒慕晦翁
所以孔子也。
仁勇至于易簀而不惰。
其所向之正。
一洗三韓舊染
益齋圃隱諸公
餘波所漸。
本朝
禮樂敎化
已覺與三代竝隆。
爾來二百四十年。
天理復明
文風大興
其誰
之力也。
如公者。
眞可東方道學之祖。
雖以薛弘儒,崔文昌之賢。
不得議其彷彿
其他又何說。
嗚呼
是獨不可從祀乎。
麗史稱安某置贍學錢。
以此從祀
其陋類此
竊聞公之詩。
有曰香燈處處皆祈佛。
簫管家家盡事神。
獨有數間夫子廟
滿庭春草無人
其排邪憂正之意。
可謂至矣。
且公之本傳
旣曰文章淸勁可觀
其所著必多。
而後之無傳焉者。
何也。
公晦而不發歟。
佔畢齋慕其昌歜
得一句於靑丘集
一鳩雨草運野。
匹馬風花滿城。
氣象如化工。
深味十四字。
足以知公之心矣。
蓋公學問
不及晦翁
其心則晦翁之心也。
余謂欲見晦軒心。
當觀晦翁遺書
欲識晦翁面。
當禮晦軒遺像
遂撰竹溪若干篇。
弁以公家行錄。
餘尊賢,學田藏書雜錄諸篇。
則必表出朱子所著而爲之冠。
寓公慕朱之意。
其說皆爲己之學。
實出於仲尼,顏,曾,思,孟,兩程要旨
而與後世爲人之學。
其義利內外
精粗本末
自有霄壤之判矣。
讀是書者。
誠能主敬立本
先讀公本傳。
必尋公之所以晦翁者何心。
晦翁所以使公致慕者何道
公所以禮晦翁者禮公。
千萬洗心
然後詳熟晦翁諸作
則天所以與我者。
必爭露其
公元1544年
端於吾目中矣。
苟得其所發。
而遂究其全體
反身而誠。
吾事也。
強恕而行。
吾事也。
爲樂
蓋將有不覺舞蹈
雖或禁之。
而自不能已矣
何暇外慕
若回,雍二子之說於請事者。
其亦不在斯乎。
某誠憃騃。
於道無聞
已迫遲暮
悔之何及。
然亦有所服膺而慕。
於是
姑書之。
敬告同志來學書院者。
甲辰冬十月甲戌
商山周世鵬
序。
尙州留鄕座目序
公元1551年
尙。
吾州也。
肇國自沙伐。
新羅
爲昔于老所滅。
國變雄州
州名凡八變而復今名。
浸恭檢。
東洛
屬之以五縣
幅員之廣。
民物之夥。
一國
俗簡而風淳。
稱美無以尙矣。
然而嘗怪其以人物著稱者。
高麗十一人
本朝
婦女崔氏一人之外。
無聞焉。
豈吾州之大。
人物之盛。
不啻千百年。
而其忠賢孝烈
於此而已耶。
不然
當時執筆者之誣歟。
辛亥秋
大設鄕會昭格署洞。
贊成上洛金相公及錦原君丁公應斗,左承旨鄭公惟吉
皆來會。
世鵬亦與焉。
其次舍人鏛,金司藝泓,黃庶尹怡,姜員外士安,朴員外裕慶以下若干人。
極歡而罷。
是日也。
禮曹判書湖陰鄭相公
獨以公務不與
後數日。
上洛公以吾鄕
座目。
世鵬爲序。
世鵬不敢辭而爲之說曰。
惟我國重氏族士大夫
其在京者。
謂之京在所
其在鄕者。
謂之留鄕所。
此鄕座目之所以設也。
人爲五行秀氣
不有四端
幼而恥爲互鄕童。
長而恥爲鄕原賊。
桑梓則敬。
故鄕下車
同是心也。
故君子必以孝悌爲本。
一鄕而準四海
四海而準古今
皆自鄕黨推也。
其飮有禮
其約有書。
孔子
大聖人也。
其於鄕黨
恂恂然似不能言者
其謹如此
中人以下
學則可以聖賢
不學則卽近禽獸
於是乎重五敎。
吾觀居是鄕者。
不率而危其身。
辱其親者多矣。
禮曰。
貴貴
以其近於君也。
老老
以其近於父也。
敬長。
以其近於兄也。
其於近者猶然
尙何君父忽而厥兄之慢耶。
苟能推吾之所固有者。
各念其所生。
先修其身。
則其有忝氏族者乎。
方今吾州之登于朝者。
上洛湖陰勳德文章
錦原,內翰之事雅望
可以炳耀古今
史筆者。
大書特書
雖欲誣之。
不可得矣。
舍人以下諸君
又皆一代之英。
而其在野經學茂德之士。
鬱然輩出
則亦豈而誣而無傳歟。
敬序之。
以賀吾鄕人物之盛。
而一爲前修解焉。
一爲後生勉焉。
武陵雜稿卷之七○原集
 記
  
無盡亭記
頭流山東走三百里。
橫截半空
鬣振浪湧。
作鎭咸安者。
曰餘航。
一肢翩翩飛來。
十里
伏而又起。
紫鳳護雛而有城跨其上者。
郡也。
城山左臂蜿蜿蟺蟺。
逶迤西北
奮驤作氣勢。
緣擁郡城
遂東赴淸川
如渴蛟飮水而昂頭。
有棟架其頂者。
無盡亭也。
亭距郡一牛鳴地
卽吾趙牧使先生新居東皐也。
先生得是皐而因家焉。
其始也。
大道傍之一荒丘
又當邑居之劇。
自阿那伽開國
以至于今。
天不祕地不藏。
於是者日千百。
然而未聞有知是勝而亭之者
先生一覷而得之
荊榛堂宇
不幸歟。
移舊路蒔嘉樹
以開蔣氏之徑。
花竹掩映
飛甍翔翥
藏獲之家羅樸皐外。
行者望之。
羽人居。
先生謂余曰。
我以無盡名之。
爲我記之。
某於先生
每有謁。
輒引登。
遂得縱觀形勝也。
其制凡二棟。
西爲燠房。
東北皆窓。
窓外有壇如玉局。
其下蒼壁
大川之自南來者。
滙如明鏡
如玉帶。
鏘如璆佩。
環壁北注
入于楓灘。
外有碧梧千株
東望諸峯。
蔥鬱十里許。
先生嘗曰。
是吾乘化所歸也。
南望有山。
突兀柱昊。
有間簉。
直與亭相對者。
巴山
北望大野目極千里
麥秀翠浪掀天
稼熟而黃雲蓋地
閉戶
愛日可曝。
而開窓。
炎歊莫近。
通三島之紫翠
十洲煙光
淸風自來
明月先到。
不出跬步
萬像咸集。
信乎造物者無盡藏也。
先生歷典五州
賦歸去來高臥其中
靑山白雲爲宴屛。
淸風明月爲儐介。
曾詠
舒陶嘯。
蕭然而幽。
寂爾而曠。
悠焉而樂。
煕煕如也。
其樂也無盡
萬鐘卿相不足以易此。
宦海雖榮而有辱。
故君子以勇退爲貴。
姑以一邑之事言之。
李元帥芳實。
蓋世之忠。
克復京城
三韓魚肉
功莫大矣
而生罹橫及。
魚相國世謙
華國之文。
黼黻王猷
多士楨榦
名莫高矣
歿亦不免
方之先生之樂。
不亦有愧乎。
先生有見於斯歟。
先生眼前山。
爲身後計
是能知命也。
能知命。
能勇退。
能勇退。
能有是樂。
亭之景無盡也。
先生之樂亦無盡也。
無盡無盡
亭之名與先生之名。
俱無盡也審矣。
何幸托名於玆亭。
然厥今文大手
上下比肩
必有能盡其無盡之義者矣。
冒爲之說。
不亦僭乎讓不獲
則姑書始末而歸之。
先生名參
魯叔咸安嘉靖二十一年夏六月日。
豐基郡守周世鵬
記。
淸道客館重修
公元1557年
淸道
古伊西國也。
負達句。
控推火。
鷄林
昌寧
地沃
其水麗。
其山謖謖神秀
雲門最大而鬱積其俗儉。
其風淳。
其人多君子
金英憲之遺烈
邑廨陋湫。
棟橈旣久。
行者慍避。
每怪始謀之不臧而繼修之無人
聖上中興三十六年辛丑
吾友廣州太古氏。
由戶曹正郞
出宰是邑。
未期月而治洽。
其民鼓舞
僉曰。
我侯之至。
百廢俱興
新我館。
時乎不可失也。
其士亦不謀而同
復其太守
太守然之。
申于方伯
方伯知其賢。
前後所助者若干物。
遒流材雲門
水駛而易致。
不煩牛也。
募手而董役
不勞民也。
今年春
余往過之。
其築基也牢。
其架宇也宏。
上東西軒樑長視上廳
中東西軒中廳
下東西軒大門
望之翼翼
卽之潭潭
階級廉隅
極其制。
規模恢廓
大人壓坐。
其量不測
信乎主爲室者與都料匠相得也。
見者歎服曰。
不意書生胸中有如雄偉間架或曰
道非大府
疑若過大。
余曰。
齊宣之囿四十里。
以爲大。
文王之囿七十里。
以爲小嚮之道州
不修民有憂色
今之道州
大興土木
而民且爲樂島夷所塗。
使賓所由大何傷。
議者乃解。
余見太古
其言
公元1542年
曰。
新館宇者。
民願也。
耆翼之先唱者。
雲門丈人大有也。
規畫克成者。
立巖徵士朴河淡也。
勸其始者。
方伯韓山公淸也。
勉其終者。
後方一善林公百齡也。
時之太平者。
聖人在乎上也。
他邑皆荒。
而吾邑適登者。
天也。
吾獨爲之監涉焉耳
何有我也。
若夫紀年月。
非子
不可也。
余應之曰。
前乎太古而無是館廨也。
其欲經營不得者。
不知其幾太守也。
後乎太古而有是館廨也。
能補修而勿弊者。
又不知其幾太守也。
今日經營之心。
爲後日補修之擧。
則吾知其不爲使賓之慍避也審矣。
且今之經營者。
是民也。
後之補修者。
亦是民也。
使是民果如今之子來。
則其於補修。
何難焉。
然但知補修。
不以經營之心爲心。
則吾不知是民以經營爲苦乎。
以補修爲苦乎。
不經不補修。
而使是民無是樂者。
吾亦不知其何人也。
太古名宙。
能詩文。
自晦
丙子生員
戊子科。
與吾同年生
少有大庇俱歡之志。
欲知其心者。
觀此廨宇可也。
有是心而獨不克咸其施。
如吾民何。
書史而俟之。
嘉靖二十二年十二月上澣
朝散大夫豐基郡守春秋編修官商山周某
記。
豐基古跡
公元158年
豐基郡。
新羅基木鎭。
有土舊址
周圍甚鉅。
諺傳。
城西小川
舊有橋樓
故稱樓橋
城北大路
市肆路。
截郁錦洞
橫跨方山
山上有射場云。
其稱北廳川者。
豈其川上射廳乎。
三國初。
高句麗最強。
嶺南諸郡。
若及伐山,(順興)已,(榮川)玉馬,(奉化)買谷,(禮安)臨河,眞安,(眞寶)靑已,(靑松)安德于尸,(寧海)尸忽,(盈)阿兮(淸河)之屬。
其所有。
而獨基木。
鷄林最遠。
屹然屛翰
使赤牙(殷豐)以西。
竟不得動其一髮
雄強
千載可想。
嘗考三國史。
阿達王三年丙申。
開鷄立嶺路
五年戊戌。
竹嶺
漢桓帝之十二年上元
有舊路痕。
諺傳。
上元寺卽古院基。
竹嶺之未開也。
高句麗取路於斯
竹嶺迤南。
兜率峯
極峻聳。
有禱輒應。
一股東走
距郡五里許。
斗臨官路者曰登降城。
太祖登玆七日
百濟降書至。
睟容至今龍泉寺
端肅溫明
望之可愛
眞天表也。
一怒合三。
萬世是賴
微王氏。
吾其肉乎。
斯文林霽光。
爲郡作廟而安之。
未幾火。
睟容得全
廟宇復作
可歎也。
文宗胎。
藏于鳴鳳山昭憲王后胎及高麗三王胎。
皆藏小白山
一山而安御胎至于四。
一邑而安御胎至于五者。
他邑所無有也。
余觀白山
北來而西驤。
結構雄大
黛色
橫截天半
諸峯之在內者。
又皆秀發
翠浪競湧。
一望鬱蔥
知其畜祐爲無窮已也。
蜿蜒東來
絶而復續。
不及九仞
而若伏龜然者。
靈龜
文成廟鎭也。
廟山西距數里許有鴨脚古樹。
諺傳是遺址
其跡宛然國乘地志
不可考。
大抵文獻無徵
類此
順興自及伐山爲岌山。
順政
順安興寧興州爲順興凡七改而卒廢於李甫欽。
豐基由基木爲基州。
爲基川。
永定
安定
五改而有今名。
仰前俯後。
吾不知其幾興廢也。
而擧此一邑
足以天下
嗚呼
世有橫目自營者。
亦不知其何心也。
幷錄之。
以爲向善者勉焉。
豐基移建學校
道之大明
仲尼始。
在上古。
人文荒闇璞如也。
庖犧氏
契于俯仰
畫而闡之。
旣五而三。
其明漸著。
迄于周而益明
然能明于中國。
不能明于萬國
能明于一世
不能明乎萬世
夫能以道大明萬國萬世者。
其惟仲尼乎。
仲尼如日月。
無內外。
無遠近。
古今
道之所明。
神之所臨。
故獨以匹夫
享其報於萬國萬世
雖以堯舜禹之大聖
不得與焉。
惟我邦在一隅
聞道最晩檀降而猶厖。
箕來而漸晢。
歷二四三國。
公元1541年
一于麗而稍明。
至文宗時
文憲已知建學。
然其亦竊仲尼隙光人倫不得明於上。
小民何所監於下乎。
厥後晦軒建赤幟大倡。
圃隱繼之學校之設遂大備于我。
內而國庠
外而八路三百州。
不興立廟
籩豆駿奔走
敬恭祀天子。
其爲敎大行
爲道大明
一洗萬古靑天白日
無査毫點綴
三代
不可及也。
辛丑秋七月
某以太守豐基
先謁聖廟
廟違邑幾七八里。
棟折支撑
將壓王位
生無舍。
敎無堂。
汲無井。
浴無川。
大懼不任
八月上丁
躬薦時事
慨然欲移建。
謀之獻官。
僉曰可也。
方苦大旱
不敢有爲也。
上舍黃彬氏聞且歎曰。
出家米十五石。
經費助。
壬寅春
大饑
猶得以黃家米。
爲請於方伯韓山公淸
克伐陶。
卜地郡城之北三里
小白
鶴駕
兜率在右。
錦川在左。
土潔而邑近。
襟廓而濯便。
一邑賀曰得地
善山林相公百齡
韓山方伯
大施鹽魚以供。
工功易就。
其秋
始役。
明年癸卯春
斷手
殿宇邃而儼。
庭墻方而敞。
神門於南旁。
一門于左。
由東庭而入。
別立明倫堂廟東
南堂前。
左右齋。
開正立正門於南。
爲使賓所由
通小門於左右
兩齋對揖而出。
祇禮于庭。
庖廩師舍。
公元1542年
一時俱擧。
八月乙亥
移妥聖神于新廟。
越三日丁丑
釋采禮。
禮畢
某謂諸生曰。
始焉而私助者黃氏。
終焉而公施者林公
董役士人秦俊。
而役之者官屬也。
太守無能
束手而事集。
可感而愧也。
太守雖名曰太史
而實拙於文辭
不得自爲之記。
告於人而又不得
奈何
春秋
興作必書。
官屬之勞也。
秦生之勤也。
黃氏之義也。
林公之仁也。
皆可記也。
而移校年月
不可無傳
則烏可已乎
烏可已乎
姑書始末
以付諸生
諸生其告當世之有道者而記之。
可也。
若夫入廟而明祀
登堂而明倫。
大明仲尼道者
固吾所以來哲無窮也。
大學五止
中庸有四未能。
七篇四端
一部四勿
皆克念作聖之妙訣也。
誠使學者
必先於成己而後成物
則其師之爲敎。
弟子爲學
庶不負朝家校本意。
而一二變。
亦可以至於道矣。
不然
師爲竊廩。
弟子濫巾
未免疾行之桀。
孶利之蹠。
彼牛襟而馬裾者皆是。
嗚呼
小而灑掃應對
大而修齊治平
孰非吾儒者分內事耶。
子孝而弟恭。
臣忠婦順
斯四者。
吾倫之最大。
而其箴規磨切之益。
必自朋友始。
其爲大。
固與四者竝矣。
鼓篋此堂者。
其於輔仁之際。
亦不忘
公元1544年
吾言。
而質之于有道
幸甚
嘉靖甲辰秋七月旣望
記。
義城鄕校重立寶粟
公元1533年
義城
古召文國。
土厖而民醇。
名爲縣
實與州若府竝。
大儒
曰慕齋金相國安國
邑人也。
生應中興
中廟之二十二年。
出按辰韓
小學以扶豎敎本
王化大行
六十斛。
與邑學。
爲學講劘費。
取息而存本
將爲無窮用。
有司之駑者。
慢其守。
歲癸巳
値歉而絶。
越十年癸卯。
淸道人芮君厥成。
乃作邦訓
諸生共議
復立凡若干斛。
縣令張侯世沈氏。
亦聞而補之
鄕人使吾徒申元祿。
告我而記之。
余謂慕齋公千載絶學
舊邦學費
其勤至矣。
然而丁丑癸巳
僅十七年而絶絶之十年
而又有芮君者續之。
張侯補之
自今而後
不知凡幾絶而幾續也。
誠使按節諸公恒存慕齋之心。
則吾固知百世無絶
而旣絶之後
有如芮君之訓。
張侯之倅。
則其續也。
反掌耳。
何患乎絶而無續。
雖然一說
若愼擇有司之賢者。
以主其斂散
使出納龠合之私則雖無慕齋公方伯
張侯之倅。
芮君之訓。
亦可以無絶也。
竝錄之。
以付申生
後日爲有司者。
庶有深省也。
嗚呼爲有司者。
聞吾言。
亦可以動心乎哉
不然
公元1545年
未免後日之駑譏也。
爲其父兄者。
不亦恥乎。
爲其子孫者。
不亦悲乎。
況於本身者乎。
至於來學之士。
亦必體慕齋養賢之心。
孶孶不爲人而爲己。
不以利而以善。
然後小者可以保吾守而安一身
大者可以擴吾有而準六合
不然
食而不愧於斯也者幾希矣。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
成均司成商山周某
記。
月堂
余自鳥嶺。
陽山
摩挲崔孤雲,李夢遊二碑
躡白雲臺
歷探仙遊洞。
遂登加恩縣樓
浩浩憑虛如也。
內有小堂。
洞快同而愈。
淸絶可愛
縣宰趙君曰。
是樓若堂。
無名
請名之。
予謂凡樓亭臺榭之名。
必出於大君子
非余之所敢當
趙君曰。
風景如此
而以地僻無名
不亦欠乎。
余應之曰。
必欲名之。
樓以憑虛
堂以邀月。
可也。
趙曰今夫樓架在半空
可以星辰
俯視飛鴻戾鳶。
得名憑虛固宜。
若堂則萬景森羅
攬擷者。
未可一二數。
而獨以邀月名之者
不亦偏乎。
余應之曰世之名樓亭而病其偏者。
固有萬景名之矣。
然必欲數景而爲名。
樓臺之名。
不亦混乎。
夫月。
配日而分勢
騰天而吐靈也。
宜於萬景
山得
公元1546年
之而益佳。
得之而益淸。
草木花卉得之而益蕭散
故憎月者唯盜。
愛月者皆是。
其所愛之者。
淺深
耽其光景賞之者。
騷人之愛也。
得其意味樂之者。
君子之愛也。
測其虧盈而戒之者
聖人之愛也。
然則其爲主客於是堂者。
其亦知所愛而邀之哉。
趙君笑曰。
諾。
書問答之說歸之。
爲小堂記。
憑虛之記。
則其求之當世之牧老。
可也。
趙君名應世
字良弼
漢陽人
嘉靖丙午十月日。
弘文館典翰周某
記。
義鵝記
公元1547年
上章攝提格歲單閼之月。
大姊卒于駕洛里第
姊家有一雙白鵝
及姊卒。
入內庭。
堂戶
哀鳴。
如是累月
一家益爲之悲慟
余時以幕客
關外
之而已。
明年春
武陵村舍成。
移置兩鵝。
皆雄也。
余方索居無聊
觀其雪衣皎潔
一塵不染
和鳴得得
飮啄必共。
繞除翩蹮
若相慰焉。
添其料。
救其渴。
日與之相對
十月十四日夜
其一死。
朝起視之
則其一抱其死鵝。
叩翼哀叫
聲徹寥廓
見者嗟悼
村童取而去之。
乃復徘徊
四顧上下
號怨遍走
其所曾遊啄之地。
望望然若有求。
聲益懇苦
旬日來。
不得出音。
夫鵝。
微物也。
戀主似忠。
其憫友似義。
何其異也。
觀世賣友
而自售者太半
其忠於國者。
能幾人哉。
噫。
萬類天地中。
唯人最貴。
孰謂物之塞者有君子之操。
而人之靈者反不如物耶。
然則襟裾馬牛行者
謂之人。
可乎。
不可也。
羽毛仁義心者。
謂之物。
可乎。
不可也。
鵝乎鵝乎。
吾甚敬汝。
雖欲回是人之腹。
以爲汝篤不可得矣。
奈何
因作義鵝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