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x 页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疏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44H 页
丹阳陈弊疏
郡守臣黄俊良。谨上言于 主上殿下。伏以。天下之事。因其未弊而补之。则庸夫易为力。至于已废而起之。则智者难为功。盖席阜成之势。而修颓堕之政。只烦守令之力。而不过一规画之间。若拥虚弃之器。而收散亡之势。则非专守土之责。而必待于 恩典之怀绥也。然则起废之难。非补弊之易。而其措处方略。决非守宰之所颛。迂拙之所堪也审矣。臣章句腐儒。经世无才。滥叨郡寄。责重苏残。岂不欲殚情竭虑。小副分忧之重乎。顾以地连臣居。曾熟其弊。今此上任。目击怀惨。欲投机应务。则民散久矣。欲安坐谢事。则百役所萃。可否狐疑。进退狼狈。向非 圣上之灵。明见千里之外。则守株愚臣。安能措一手于其间哉。臣谨按。丹阳为郡。本原州之一小县也。歼贼有功。特升今号。三面阻岭。一带长江。荒茅乱石之间。名为村店者。皆剥树代瓦。编茨为壁。而土本峣崅。水旱所先。人皆漂寓。一无恒产。年登而半菽不厌。遇歉则拾橡为命。舆地志所谓土瘠水寒。五谷不登。其风土然也。今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44L 页
则凋弊已极。生事日窄。而供役疲氓。户不满四十。山野耕籍。结不满三百。仓谷四千。皆杂稊稗。而逋负居半。责偿无凭。名虽为郡。而半不逮中人之产。诚可怜闷。如是而催科索赋。或重于大府。诛求征税。倍蓰于他氓。一家而支百户之役。单丁而当百夫之任。力耕疾作。无望于庇身。称贷货田。不给于征徭。如煎膏火。如聚涸鲋。叫阍无路。哀吁老天。何辜斯民。若是其棘乎。贫者已困。困者已病。携持妇子。散之四方。而地已空矣。噫。巢南有禽。首丘有兽。怀土重迁。最灵为甚。而荡弃田里。露处深山。陨命豺虺。不知悔还者。独非人情乎。剥肤椎髓。刮毛龟背。无所不至。而令迫星火。刑峻鞭挞。小无片时之宁居。则不念故土。相继徂亡。而卒致一邑之为墟。理势必至。何足怪哉。由是。村掩荆榛。田荒蓬荻。荒凉四野。阒无人烟。尤有甚于兵燹之馀。心未及怛。而泪已先零。曾谓 圣明之下。频降恻怛之旨。而民困虐政。若是其甚乎。然致此板荡者。得逭烹阿之罚。则惩恶之典。不已疏乎。其问仅有胁息馀生。孑遗于颓檐破篱之隙。移赀他境。寄命昕夕者。非欲安居而乐业也。特以内外大小。洞知废弃之状。苏瘵蠲赋。已有朝廷之令。故皆谓倾否之会。复兴之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45H 页
期。老羸癃疾。扶杖拭目。颙望涣恩。此政敝郡兴废离合之一大机也。以 殿下如伤之仁。若保之惠。一视疲残。皆欲纳之轨物。则岂独敝邑之民。弃为匪人乎。况舍生之类。一未浸灌于泽者。明君耻之。则处置之方。诚不可缓也。然徒善不足以为政。仁心不能以自行。必有非常之典。可振,垂绝之势。非寻常循例之所可能也。臣惨目惊怀。昼思夜度。妄效一得。滥陈三策。以备采择。伏惟 圣慈垂览焉。夫十室之邑。一败涂地。无一不弊。而无一可为。据今之势。责古之贡。虽有龚,召。断知其无能为矣。今若弃捐一郡。绝意顾念。除赋复役。一扫名目。期以十年。乐生兴事。而俾之优游于耕凿之安。浸灌乎仁义之泽。则远近流氓。皆愿受廛。桑麻百里。变为乐土而根本成矣。此策之上也。议者以远期十年为迂。此非知本者也。等弃之地。何损于九牛之毛。而为国计者。必欲瘠民而肥公。以效割肉充腹之愚也。古人休养生息之方。必迟以十年之久。若越句践之生聚。诸葛亮之纠合。是也。臣谓得复十岁。则可保百年。止三五年。则旋救旋废。而非经远之得计也。且以此郡四十之户。较之以数万户之邻邑。则数万人十年之役。乃四十人一日之役也。今虽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45L 页
有十年之逸。而役已过百年之苦。则虽复十年。亦已歉矣。民既劳止。讫可小休。岂宜有独贤之怨乎。此宰物倚平者之所宜动念而改弦者也。若谓任土之贡。不可尽去。调度之广。难宽十年。则亦当革郡汰守。降为附县。使未散馀氓。得齿于大邑之间。姑免乎惨毒之害。抑其次也。若谓弊邑无罪。废置亦大。于斯二者。不得其一。则当出于下策乎。此则仅撮病民之大。而未祛一半之弊。是乃救目前姑息之急。而非起废持久之政也。其目有十。请陈如左。其一曰材木之弊。大小之材。所纳异司。曰缮工也。瓦署也。归厚也。材椽至于四百。散木几于数万。已不胜其多矣。以四十之户。而运巨万之木。越险跨壑。填坑坠谷。男女力竭。牛马随毙。而阖境之家。曾无数十之畜。则民生之困极矣。邸第连云。奢丽已穷。瓦缝鳞错。寸地无馀。则缮工不急之材。瓦署无穷之积。顾何损于一郡之缺乎。归厚之广板。虽止于四。而拣选之际。点退冗散。故防纳之直。米至千斗。则家出一斛。犹未能充。夫王者之政。不以死伤生。则此利害之立见者也。况塞江流筏。不能徒纳。而三司之费。几至百匹。则二年米贡。长被督责。亦无足怪矣。且天使之供。虽非怕贡之例。而结棚大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46H 页
木。凡干杂物。有非敝郡之所堪。则明年支待之除。宜在所先也。伏愿久蠲三司之贡。而并除数年之赋。勿责华使之费。而兼去杂物之弊。使循山呼邪之响。转为缘亩讴谣之声。则民生或于是而少苏矣。其二曰纸贡之弊。造纸之难。倍于他役。而贡纸之难。独优于此。编户之民。病于难支者久矣。今则匠人绝传世之手。外人厌传习之苦。官田久荒。束楮如金。寻常簿牒之间。未及登时多矣。如丰储,长兴之纳。则皆用启目。责以会稽之品。若礼曹,校书,观象监。皆有所贡。并为二百馀卷。而公私俱竭。取办无地。自甲寅以后。四年之间。侵毒两至。不贷凋弊。而官益困矣。今虽责有于无。正如索橘于淮。终岂有可得之理乎。取纸之轻者。与民之重者而较之。则一国之奉所乏者。非纸也。数百之纸。宜何所惜也。且纸之甚贵。以印书之多也。而六经之外。更无他书。诸子之说。只长浮虚。则插架蠹食之书。何必妨民而广印乎。伏愿久蠲其贡。而并除四年之负。则亦节用爱民之推。而民生或于是而少苏矣。其三曰山行之弊。封进之数。曾有定式。而捕猎之夫。各异其人。今则弋猎飞走。专倚乎民。释耒抛耟。负网操弧。无夏无冬。驰骛林莽。即鹿无虞。不猎一禽。则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46L 页
倾甔石之储。而收数倍之价。犹不免后时之罪。而复有赎罚之布。一方民生。久已厄矣。谨按。一年之贡。獐用七十。雉过二百。前监司臣柳智善。特减三朔之脯。使得数月之暇。幸已大矣。而馀数尚多。人纤役钜。亦何能堪其重耶。伏愿量减獐雉之数。而使遂乐利之安。则亦安民爱物之推。而馀氓或于是而少苏矣。其四曰冶匠之弊。缮工之役。必用圻内之人。番休往来。以贳其劳。而非方外流食者之所能堪也。丙午年中。初定二名。皆以乞丐之徒。苟充其额。而不省厥终之流弊。甚矣。作俑者之不仁也。额存人亡。并责民间。而六朔之番。二名之价。已阙数年。则贷食之布。至于八十。而坐受侵索。其刓肉剥血之惨。有不忍言者矣。夫名带冶匠。岂尽炉锤之手。毒民价物。尽归代立之丘史。而不过为誇耀驺从。呼唱街路之资。则新定之匠。在所革也。伏愿永除冶匠之弊。而并蠲二年之阙。使垂尽之命。得免无名之役。则大害已去。而馀氓或于是而少苏矣。其五曰乐工之弊。充选外官者。未必习艺而驱使。六朔苦于他役。残郡之工。至于四名。则亦已滥矣。今则奴婢之死徙略尽。而乐工之枝梧尤难。不能存活。相继而亡。则徵价之数。均于冶匠。而奴婢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47H 页
之生。亦蹙矣。前监司臣柳智善。移定二名。小纾其弊。惠亦至矣。或恐因其陈诉而未久复定。则亦何益之有哉。夫掌乐之工。非尽笙管之手。峻索阙价。充代丘史。而不过为本司之员。挟道拥后之资。则四名之工。在所减也。伏愿姑减逋役之工。而永除移定之数。则小纾侵凌之患。而馀氓或于是而少苏矣。其六曰步兵之弊。军卒者。国之爪牙。御侮之具。尤不可轻也。弊郡之兵。至于二十六名。则亦非多也。今则仅存十三。而单无保率。其馀十三。则无一可代。只挂空籍。脱有警急之虞。猝有整旅之举。则谁赴辕门之蛇鸟。谁守竹岭之关防乎。况步兵之役。例有价布。而时存十三。皆藉邻族之力。其馀百馀之布。谁从准纳。而散定民间。一经兵价。阖境荡悉。家馀鼎铛者。亦无几矣。夫兵务于精。无益虚名。而刺布输货者。未必皆干城之具。则今玆之急。或可以少解矣。伏愿量减虚额之兵。或开移定之路。使垂首丧气之氓。得免律外横暴之征。则亦苏复之一条也。其七曰其人之弊。有吏五十。乃定一名。国之法也。郡则老羸之吏。不满二十。其人之数。一名有半。则以十馀之吏。供八十之役。而代布之端。过于百匹。则贸贸残吏无尺布之储者。将倚办于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47L 页
何地耶。倾赀不盈。侵及邻族。而吏胥居民。俱以困矣。全废二年之贡。而坐受代立之侵。移文刑部。每推官吏。而害滋甚矣。本司进排虽有经费。民膏已竭。浚不能出。则为变通之策。而捐不急之费。似不可忽也。伏愿量减一半。少纾其急。而使得徐偿二年之阙。则亦苏复之一事也。其八曰皮物之弊。兵营方物。有小鹿獐皮之纳。而并定维新。又有大鹿虎皮之价。托名上供。十分其远。小鹿则以鹿之中者。獐皮则以鹿之小者。他道皆然。已为弊习。而杂色十馀。皆定民间。正木之出。至于百馀。而点退留连之费不与焉。则斯亦弊之巨者也。诸邑之纳。不为小矣。则方物之献。若是其多乎。称为享上之需。半归市恩之贿。则一邑之除。恐未亏于用也。且维新一道之大。不必待敝邑之助。则鹿虎之价。四十之布。专定于维新。而勿责于敝邑。谅亦扶弱之政也。伏愿量减兵营之皮物。而永除维新之并定。使免皮尽毛无之患。则亦苏复之一策也。其九曰移定之弊。本郡之贡。尚不能堪。他邑之赋。又以移加。如公州之寺奴婢也。海美之木炭也。延丰之材椽也。永春之蜂板也。黄涧之其人五也。当初移定。亦为救弊之谋也。今则三百之邑。无此之弊。遑恤我后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48H 页
乎。奴婢之额。虽载空簿。而时役之数。不能半百。则名为数外。而夺此与彼者。其亦未之思乎。况校庠无隶。而役分于彼。则愈不给矣。地当三道之冲。而官无百户之聚。使宾之交午。倭夷之织路。供馈之需。皆倚此辈。卜物填委。皆令负戴。而又失数十。尚未还役。再报该曹。依例防 启。吁。此岂依例之地耶。正犹夺原宪之贫。而增季氏之富。何其忍耶。以公州人民之夥。虽有所欠。岂须取是郡而后足哉。如不速图。则恐无以为郡也。伏愿奴婢之移公州者。旋给本郡。诸贡之移他官者。即还旧处。得补一隅之贡。仍为永世之利。则亦苏复之一政也。其十曰药材之弊。医药之材。所贡各异。贡于惠民署。十有三事。封于监司道者。八十馀品。春秋之贡。每朔之令。何定数之多也。药夫去尽。而医生只馀数人。则不遑贡纳之事。宁有采取之暇乎。蠢蠢村氓。不辨药名。而俾出童羖。抱布以贸。则哀我茕独。非所任矣。其最难者。熊胆,麝香也。舀芨,人蔘也。茯苓,地黄也。百匹之布。未尽其材。一草之贡。皆有人情。则力有所不及。固也。且并定牛黄。亦出民间。则专委堤川。惠此下邑。何不可之有。夫八道之贡。非尽内医之用。而一邑之除。未缺药笼之需。则责不土之产。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48L 页
而施不急之地。伐生人之命。而医患人之身。虽是济生之政。而恐违惠民之仁也。伏愿勿有弃捐之地。特减难备之材。使蒙一分之惠。而共跻仁寿之域。则勿药有喜。召和穹壤。而亦苏复之一端也。凡此十弊。特其为害之甚者。而计以元数。则仅十分之一也。欲图怀徕之策。宜蠲凡百之役。而于十之一者。一有阻难。不能尽革。则欲苏之计。已为左矣。强为之谋。不亦诬乎。随时损益。圣王之事。而为政不行。必至更化。则守一隅之见。而弃专城之地。亦不足为智也。取之未必利国。而损之足以裕民者。亦人主之所欲为也。则顾何有于十弊哉。若夫清蜜之贡。几于二石。而民小地荒。未盈厥数。讷鱼之醢。过于百尾。而水清无大。转贸远地。则亦云弊矣。诸员一名。业去已久。而役债之苦。无异于冶匠。岁贡一人。定以佣食。而亡役之害。有同于乐工。不亦弊乎。其馀二十各司。皆有所贡。朔膳月令。各有都会。大小之弊。无处无之。然不敢毛举以溷 圣聪。唯冀裁择而取舍之耳。或者谓二去甲辰年中。亦尝废弃。而 启请入居二百。至有今日。则宜出此策。可以济事。以臣料之。弊端不去。则民无生道。寓居之民。将何地而著足耶。逃役流民。宁可絷其手足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49H 页
乎。且蠲赋之易。孰与迁民之难欤。然以其时考之。民户数百。田结六百。犹倍于此时。而尚有入居之命。则此亦在朝廷之区画如何耳。呜呼。岭底黑痣之区。气息已尽。一役一赋。尚恐难备。而里布地征。督出无穷。苛令烦条。侵索未已。躲役之族。荒田之邻。分债出税。必取盈焉。则十亩之耕。何望其实腹而裹身乎。是犹养鱼于沸鼎。栖鸟于焚林。虽慈父而不能保其子。君安得以有其民哉。废弃已久。而今始知之。则其间愁痛之怨。仁人之所宜想念而恻然者也。臣之欲全复十年。而永付相忘之域者此也。欲降为部曲而得庇巨邑之荫者此也。不得于二。则久蠲所陈之弊。而姑 为苟完之计者此也。伏愿断自 圣衷。谋及大臣。天算庙议。商略无遗。克尽安全之方。得遂苏息之望。而又降旨于监司,兵使。减去稽负之物。两尽调护之策。尤不胜万幸。若谓地赋言轻。不可一一听从。而例减不紧之物。将复如年前之为。则虽有蠲除之名。而实无苏复之路。已就者。望望然去之。未集者。环视而不肯聚矣。朝廷洞知其实。而敝邑犹未蒙恤。则是亦天之所废。非守宰之罪也。若然则臣亦何颜。窃五斗之粟。名一郡之长。而守空虚之地。阙贡献之礼。上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49L 页
孤共理之寄。下负平生之志哉。逝将避贤路而归能手。释重负而还农圃。亦其分之宜也。呜呼。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则一郡如此。一国可知。今之靡室流氓。叫怨于穷谷之中者。不知其几何人耶。众怨入骨。郁未上通。游衍天监。必有任其咎者。方今国家之势。皆有土崩之形。而毁自此始。蚁穴之不救。安知稽天之未防乎。呜呼。茅茨卑宫之日。安有材木之害。土簋藜羹之时。宁有猎兽之苦。后夔典乐。而神人以和。则乐工有何劳也。公倕若工。而执艺以谏。则冶匠无所事也。杀青事简。未有纸楮之弊。敷文格顽。何事兵额之多。百草之尝。肇于岐伯。而教人伊始。必无采贡之苦。九州之大。梁唯织皮。则制贡已简。何有贸皮之怨。斧斤时入。而材不胜用。则吏何虞于炭木。出作入息。而徙不出乡。则民何虑乎流亡。此熙皞之治。悦以使民。利之不庸。而莫知其为之者矣。世道之变日降。而民生之害益深。色目如猬。莫知适从。法令如虎。不能堪命。中泽之鸿雁哀鸣。大东之杼轴皆空。谷䕌之赋。隰苌之叹。已盈于田里。而天灾物怪。叠出层生。政散民流。将无以为国。则为人主者。可不知其弊之所自乎。其将付之无奈。而相望于颓靡之域。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0H 页
拱手闭目而莫为之计乎。若曰古今异宜。虽不可悉从简易。而岂无矫革之便乎。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圣君贤相。励精疲神。亦将如之何哉。身际唐虞之朝。目见叔季之政。此臣所以仰天陨心。歔欷而痛哭者也。伏愿 殿下视一方而推诸路。举一物而通万类。慎为君之不易。念保民之唯艰。施仁政而恤民隐。薄赋敛以厚民生。革侈忲以节民财。省兴作以安民居。量蠲乎租赋之重。已责于逋负之氓。痛扫蠹政贼民之弊。尽讲兴利除害之策。使国步安而无瓦解之患。邦本固而有盘安之泰。则岂独一邑一国之庆。实万世 宗社无疆之休也。臣至愚极陋。冒进狂瞽。罪当万死。然爱君忧国之诚。不以疏远而有间。先一郡之弊。而望三隅之反。伏惟 殿下怜其愚戆。恕其僭滥。臣不胜陨越屏营之至。谨奉疏以闻。
代聋岩李相公谢恩疏
臣某熏沐斋韨。伏受 宣谕。以臣年齿虽老。未至衰惫。乘驿上来。以副如渴之怀者。昭回云章。下降荜门。天日违颜。如近咫尺。此实罕世之荣遇。岂特草泽之耸观而已。加之远引前代耆德之人。叙臣出处行己之迹。尊之以旧人。比之于元老。欲其匍匐 阙下。一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0L 页
备燕閒之顾。岂谬以臣为恬退自守。阅历已多。必有愚虑之一得而然欤。在 殿下尊贤乐善之诚。未或不可。而揆之以谫薄素履之分。则过情无当。有腼面目。垂死残生。震悸罔措。臣生长草野。擢迹科第。学不究于渊源。才不周于经纶。旅进随行。出入五十馀载。家贫亲老。乞养八邑。时或承乏。窃叨侍从之班。而献朁裨益之事。亦无可观。犹得备位亚卿。至有今日。此亦累圣天涵地育之恩也。乃于致仕之年。解官归田。此实老病残骸尸禄瘝官之可耻。而亦欲生还故里。毕命松楸。又非勇退高蹈。若古人表厉风节之为也。在 中庙朝。尝叨台馈之养。逮 仁庙朝。又增秩而驿召矣。八耋老臣。坐孤恩命。及 二圣宾天之日。举国臣民。奔走悲号。而臣独衔恤岭表。未洒乔山之泪。臣子一身。情礼俱缺。未死顽喘。坐待罪辜之至。 殿下于践祚之后。反加齿禄。给之崇品。食物之分。书册之颁。殆无虚岁。而丹悃缄髓。未谢隆眷。今又伏蒙 圣慈宣谕恳至。奖许逾分。捧读日夜。感激呜咽。虽欲行不俟驾。得近耿光。以毕志愿。而顾臣犬马之齿。今八十有八。气息虽存。衰朽已极。天门九重。岭海千里。蝼蚁之恳。无路自效。且臣视听昏溃。精神齿莽。有何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1H 页
经国之猷。仰副侧席之勤哉。虽然。进既不能。退又未安。则区区野人芹曝之诚。自不可禁。故忘其言耄。冒尘 圣听。幸恕其狂僭而择焉。 殿下冲年嗣服。独运万机。以出天之聪。加逊志之学。从谏弗咈。改过不吝。虽古圣王。何以加此。然治效未著。灾变继作。无乃 殿下法天之诚。有时间断。而反躬之学。有所未至欤。私意或杂。则不可谓纯。行道不久。则不可谓诚。帝王之学。岂屑屑于章句之间。政事之末乎。不过精一以清一心之源。推广以立万化之原而已。程颐云。有天德。便可语王道。要在谨独。盖人主一念不息。而动合乎天。则义理为主。而体信达顺。中和位育之功。可以驯致矣。其于应变弥灾。有何难焉。若内无定志。作辍无常。理欲相乘。是非颠倒。则心源眩瞀。邪正纷扰。虽有愿治之心。卒无可见之效矣。伏惟 圣明请先留意焉。其馀时政之得失。特心术之绪馀。而庙堂大臣。皆已熟计而筹之矣。臣何敢容赘。然既辱 圣教。又以尘渎焉。纪纲之于国家。如人之有血脉。纪纲不立。则骎骎于土崩之势矣立三纲。张四维。统理上下。整齐人心。则纪纲立矣。然必须人主以大公至正之心。总揽于上。大臣以忧国如家之心。维持于下。厉风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1L 页
节以倡直道。伸公议以振偷靡。则正正堂堂。国势以重。若雷同循常。颓堕不振。则终至于人主孤立。而阴邪扺隙矣。此乃正朝廷之本。而守成之要道。尤宜体念而整顿也。教化者。国家之本。而风俗者。兴衰之源。表厉之方。当急先务。比年以来。屡经变故。士习日卑。少学古向善之心。多弃义趋利之习。乡无孝悌之风。士耻师友之益。以趋时干禄为尚。学古砥行为邪。甚至淫秽之行。或起于士人之家。此非细故也。所宜明教化。以养元气之衰。崇孝悌。以重天叙之典。则人心正。而风俗庶可变矣。奢侈之害。甚于天灾。伤财害民。莫甚于此。盖财用盈缩。关于俭侈。风俗好尚。本之人主。人主而不先躬行。则瘢髻之习。上好下甚。而公卿之过制。士庶之逾分。有不可以法令禁者矣。今者。裁抑侈靡。务省浮费。公卿第宅之间架。即令撤毁。中外饮食之丰赡。亦令减损。害民之弊。少已禁矣。然升平既久。骄侈自生。居第服食。耻居人后。争先誇美。自至穷匮。此皆人力之所出。而膏血之所浚也。而况民志未定。不安其分。则亦何所不至哉。伏愿先慎俭德。以为则效。而法四时之节。舒财用之费。亦体天固本之永图也。异端之于正道。如阳有阴。自古两立而相为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2H 页
消长。其妨正乱道之害。自古已然。蠹国病民之弊。在今甚矣。久废两宗。复设新科。虽诿以 慈殿之举。而不容一家而异政。名为统僧之事。而势至植党而滋蔓。无知民庶。岂信夫本非崇信之意哉。甚者。耗国而丰衣食。游手而逭身役。夷教恣横。正气浸衰。为累大矣。伏愿遵祖宗之法。汰禅教之科。而驱丁壮之辈。尽为荷戈缘亩之氓。则重光之美。不亦盛欤。军卒者。卫国安民之具。升平之世。不可忘戒。选将习律。而防御要害。亦不可缓也。今岁饥馑之馀。割剥尤甚。军政虽修。而流徙者过半。今若以单保赴防。则番次虽疏。而阙额尤多。势至准戍。必责逋役。则邻保受弊。尤有甚于向时矣。宜仿近例。复使三保。共护一丁。率以为常。亦不旷戍。则馀丁得以业农。此几于兵寓于农之意。而亦今日救荒之急务也。伏愿清出治之源。绝苞苴之路。而慎择慈详之人。以寄抚御之策。又仍旧贯。勿使增戍。则羸兵少苏。而边鄙自固矣。亲民之官。莫重守令。选任之际。尤不可轻。自古慈详岂弟者小。而棓克喜事者多。况此凶歉。民失怕产。抚摩之责。当如拯溺。自上轸念疲氓。蠲逋赋。减贡献者非一。而遐远之民。其尽被如伤之实惠乎。而况王政之本。在于农桑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2L 页
学校。而承流劝课者。皆守令责也。不富而教。古未尝有也。伏愿念共理之重。思疏名之义。勿以穴贱苟充其荐。严殿最褒崇之典。而简用名儒。以尽其责。则衣食之源。庶乎裕矣。爱民之政。亦无不举矣凡此五事。皆今要务。推类以尽。则其馀亦不外此。然其本则在于人主之正其心。其端则在于大臣之尽其责也。君心一格。衡鉴无累。邪正不能逃其形。异端不能干其间。则百千万变。转移阖辟之机。皆出于精神心术之运。以之应天。天无不应。以之临臣。丕应徯志。又得贤相。信任责成。而用人之际。且不永备。则人才不借于异代。而自足办一代之治。细琐政令。有不足仰烦 圣聪。虽端拱于穆清之上。而万事皆循其理。隆古之治。不难致矣。臣亦老且死矣。死如有知。见 先王于地下。亦有以启之矣。臣感 殿下慰谕永言之 旨。冒进狂瞽。不知裁择。谨昧死以闻。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笺
  
礼曹请撰东国通鉴纲目笺
善可师恶可戒。虽纪载备具于前贤。撮其要提其纲。宜劝惩昭示于后世。俯竭刍荛之恳。仰干冕旒之听。窃念纪传之穴烦。必待撰修而昭晰。春秋因鲁史而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3H 页
作。仰尼丘衮针之严。纲目本资治而成。喜紫阳发挥之妙。玆皆勘定于往圣。用能表白于后时。念我朝鲜有邦。古称文献之国。代设史局。各有编摩。有前史既尽包罗。有节要复加详密。然皆主时事之泛载。而不严与夺之大权。上下数千百年。时政得失之未辨。前后六七十卷。人物臧否之难分。人既多病。学未知要。宜集大帙。允属昌期。恭惟汤敬日跻。成学月就。稽古尧稽古舜。表章百王之典坟。监有夏监有殷。讨论诸子之记注。旁采往迹。以资今规。顾旧籍之虽存。尚玆书之未撰。盍仿古事。用作新编。贬则贬褒则褒。务使辞简而意备。笔则笔削则削。要令纲举而目张。伏望俯察微情。曲从愚请。特命馆阁之士。俾撰纲目之书。则诸子善恶之微。开卷而该括无隐。往代治忽之迹。寓目而昭灼可知。岂徒王者慎与之资。抑亦学士治史之具。臣谨当朝夕纳诲。夙夜论思。择焉不精。虽未究作者之志。敏以好古。庶几赞述而之功。
代聋岩李相公谢加阶崇政。复加食物笺。
脩门远于蓬门。常切未忘之恳。睿泽隆于草泽。滥叨非分之荣。有命自天。措躬何地。伏念。萤雪末技。山野微踪。历仕四朝。愧乏补衮之职。分忧八邑。猥蒙便养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3L 页
之恩。顾踰致仕之年。始遂归田之计。桑榆已迫。敢冀恬退之名。性命犹全。偏荷生成之惠。徒深葵藿之向日。反怯蒲柳之望秋。遘 先王终天之悲。未赴攀弓之会。承 仁庙锡爵之宠。秖益降玺之荣。有亏人臣之至情。已为盛世之弃物。何图 圣明之主。谬记衰病之臣。图任旧人。下十行之 褒札。荐加新命。跻一品之崇班。枯杨更荣于生华。老马曷效于展武。岭海伊阻。空切瞻天之心。膂力既愆。永无就日之望。方惧罪责之未贳。复垂恩贶之非常。授之粲馈之鱼。奚啻善养老者。醉以酒饱以德。自愧徒餔啜焉。臣身至微。天意甚重。伏遇尊贤德盛。及老仁深。不改先臣。取孟庄追爱之孝。无遗寿考。法周成稽谋之风。特念逮事之劳。过蒙踰涯之遇。臣敢不沐浴 圣化。歌咏鸿休。白发馀生。虽旷庙堂之责。丹心未死。窃效江湖之忧。
代聋岩李相公谢赐御札褒加。乘驲上来笺。
九耋鲐背。已为滨死之身。一札龙章。滥荷踰分之宠。朽骨更肉。枯杨复华。伏念。草野微踪。樗栎散质。历事累代。愧乏丝毫之功。致仕七旬。敢期恬退之节。不图亶聪之主。谬记遐弃之臣。荣斯滥焉。会叨命于锡爵。物其多矣。屡蒙恩于赐书。岂意垂尽之残龄。复加过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4H 页
当之优渥。 纶音密勿。比老成而逾隆。 宸翰褒加。揆衰朽而不称。且令安车以就道。欲访经国之远猷。顾临辕固之春秋。而愆蹇之膂力。犬马有恋。虽欲望天日之光。蒲柳既衰。安能度岭海之远。矧伊智虑之益耄。又岂顾问之能堪。承命而未获奔趋。抚躬而难禁感泪。伏遇以贵下贱。及老尊贤。不弃先臣。远遵追爱之孝。无遗寿考。仰法稽谋之风。特念逮事于先朝。过蒙异数于今日。臣敢不歌咏圣德。颐养馀生。万寿无疆。颂圣恩以为祝。一饭不忘。珍御札而自荣。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书
  
上退溪先生书
秋山欲画。澄江如镜。遥想乐全宴养。欣跂欣跂。良会于秋夕。往浇先松。仍欲投拜左右。得伸向慕之顾。适启陵期迫。恐妨远涉。满肚疑难。缄封空返。又遭不幸。方抱期功之惨。一秋悲绪。不能为怀。坐阅世故。饱看浮生。宁欲投簪抱书。自放于寂寞之滨。粗塞受中以生之责。而尚馋斗粟。空愧清尘。未知何日拜函丈而承清诲也。义理无穷。时序易遒。而浪费居诸于簿领之尘。于工分有何交涉耶。可难可惧。顷者。李刚而印送二程粹言。而得窥一斑。仍见盛跋。尤深叹诵。第于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4L 页
鄙见。不能无疑。粹言之迹。名为润色成章。而实不逮本文之简质而精当。恐非出于龟山之手。南轩之编而先跋语。以为粹然传道之绪言。又云序文。非南轩不能及。则似欠传疑之旨。不审何如。况晦翁以胡文定改二程文本。力办其非。则点化手段。亦未知善下否。是尤未可以臆决也。向教本集。印装送似。并惟鉴至。区区鄙抱。多不能仰缕。以俟得窥门墙之日。冗扰草悚。谨再拜。
上退溪先生书
春回岁元。云物增彩。清凉献龄。温洛呈瑞。新贺已多。且想燕养尤邃。年颜益韶。根深叶茂。义精仁熟。贺倍寻常。区区所愿。不过养痾衡茅。从吾所好。不知计能入手否。山斗之望。徒切鄙怀。不能赢粮请益。发祛蒙覆。何日清沂一做咏归之兴耶。大概脚跟未定。气薄少味。终是不成类鹜尔。教示算本。近欲传抄奉还。不至失亡云。卢星山以文烈书院。不免吹毛之口。损惠长笺。欲求正于左右。并附以送。曾答卢柬。未及禀可。幸须惠教曲折。则当以盛谕。传付便风伏计。鄙意以为文烈忠义。可激渝俗。而不见从事于渊源之地。则是不过乡先生可祭于社者。若欲新揭庙貌。为千万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5H 页
古瞻慕之所。则恐未承当。少文烈。所以重斯道也。今若立庙于故居。配以文忠。复后裔以守之。设院于闲地。以为游学讲道之场。则众贤兴化。并行不悖。不知何如。必欲院隶护庙。乡生奉享。无奈未安于院儒之心耶。但彼意已定。位次垂成。特为众口所挠如是云云。拜惟鉴裁。何如。
答退溪先生书
伏承上元复书。谨审保寒珍胜。且想茂迓新庆。德与弥邵。尤慰远跂。湖堂春中物色正佳。遥想笑对芳展。只恨诸生散尽尔。良虽添一齿。顿无进步。自知昏愦日甚。幸获吴子强。得味朱书。朝昏来讲。时与读过。缘渠切问。多得疑难。恨未拜函丈而一质。以发蒙覆也。益知义理无穷。光阴易遒。尤欲释负林居。以究归趣。未知此志意遂否。徐密阳回首虽晚。笃信力行。遽为古人。良可悼惜。示教应接之扰。屡承镌戒。欣拜欣拜。但尽心之勤。不比从前十室之草草也。春秋申乡约之规。每月明讲读之课。似相信及。自愧学力之粗。无以为大信腹之资尔。但州居剧路。经过本烦。而亲故之间。或有干乞。不能闭门曳出。只得随分应接。少副无忘宾旅之义。何至有徇私耗公之事耶。既不能一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5L 页
切扫去。亦是俗观。较之天理。不免做私之病。当以严师之戒。筠舅之忧。常自警焉。或尤省事。尤荷尤荷。文之之事。殊骇见闻。虽出恶风。岂不悚惕。刚而创祠大举。尤可怪也。近见外议风色。损约缩半云。然帝王祀典。似异乡贤之祠。守土之建。亦无碍礼否。且闻洪范内篇注解。出于李斯文纯。考究甚精云。然未经具眼之斤。未知一一能契九峰宗旨否。凝川今已上板云。亦无及矣。不审左右亦尝一阅否。馀满肚不能仰缕。伏冀动静清谧。以副遐望。
上退溪先生书
天中佳节。伏想庆溢蒲觞。宴居爽恺。欣贺倍常。阻承诲帖。久违教席。两增伥伥。填胸滞吝。从何湔祓耶。犹得吴子强勤来讲论。时得振刷。亦苦疑晦未透。无暇虚心䌷绎。尤欲一拜床下。濯旧来新。拘缠多梗。弱念还乖。则亦临风悢悢而已。近闻韩君永叔抱书来质云。渠早日能自振发。与友洪君应吉。应吉常言之。今已脱身城市。结茅月溪之津。从事有日。想好相启发。警益尤深。尤叹不得置身于其间。少得开寤也。顷值县奴行过。付小柬以去。不知韩得见否。今欲送书。闻已过岭不果耳。渠本是好质。得力几何。朋辈间多所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6H 页
推重。必不虚为名下之人。此亦有秀才十馀来书院。读小学近思录。或有笃行精思者。亦不易也。未知究竟否耳。比来。尤觉此书义理之精密。真为学圣之阶梯。亦恨自治之疏。孤诸贤愿学之勤也。但续近思录在性理群书中。蔡节斋所抄。而态勿轩所注也。蔡之录。似涉于略。固可恨也。熊之解多舛。见理甚浅。必见于藻鉴中矣。伏惟先生沈潜有年。洞见精微。大小脉络。必已领会。幸加钻研。改下注脚。如叶圭斋之明白易见。则开牖后生。岂非一大节乎。论先辈之短。似涉轻浅。而义理之间。一毫之差。不可踵讹。况此解之失。非特一二耶。更须过听陋见。了一大事。及此光阴未暮之日。不胜跂恳。蔡氏之略。间亦可补。则补葺成书。不审何如何如。拜惟鉴教。馀冀进修日新。动静超茂。以尉远跂。
上退溪先生书
炎威蒸郁。翘渴俱剧。伏想神相岂弟。动静超然。遥挹馀风。水曹华衔。定被人猜。多口尚不止。想令怀为挠。恐不久守东冈之陂也。良脾湿交患。老毋久愆。计出不获已。会送初辞。终是归心胜耳。自料俯仰不入时宜。唯有山林可安乐地。而今闻东溟尘起。驱迫农丁。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6L 页
乘虚置戍。上道又逼。终当奈何。耽罗,海南等处。战尘殆无虚日。驮䤋月馀。物故相当云。旱酷无秋。又此即戎。不禁漆室之忧也。且愚翁已为古人。又闻成子敬之讣。哲人多萎。怛化何极。虽其一种议论。玩世清狂。损贤者之守。而益愚者之过。然非功利之流。亦是此边人也。吕上舍世润。回自溪堂。备传起居。慰濯已深。此亦忼慨有志。寻师千里。亦不易得也。良若得释负。令旆未西。则凉秋一进。可承警诲。阻拜巾屦。瞻溯悠悠。未间伏冀保暑清谧。进德日新。
答退溪先生书
僧来。伏承珍翰。想膺大来之庆。不胜欣贺。伏受雅墨。光照一室。敬玩之馀。颇有警益。良荷良荷。且得见教论学一纸。深造精微。似无馀蕴。义理深奥。益见亲切。区区肤浅。深谢开示之恳。但良所论腔子外。先设内面者。恐落莽荡无交涉也。论未已发。有此动静之间。当属之何。非作三截看。如三关之创见也。拜勤镌诲。无异亲承提耳之命。悚汗知感。奇明彦所论纵横累纸。变化出入。担当风力。甚不易得。然似不免驰辨好胜气象。发轫之初。有此欲速之弊。如不改弦。恐不堪大受远期也。李一斋歆艳已久。又见所论。隐居求志。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7H 页
固可嘉尚。而恐有径约之掩陋也。金湛斋必是厚之诗酒手段。亦能寻向上去。惜取将之速也。伏见盛答。明白痛快。暸然有会于理气性情之同异。如以快剑斫解肯綮。十年涵养之精义。始窥一斑。如良浅见。叹慕服膺之不暇。何能赞一辞乎。然又得改下字后。尤见昭彻。讲习相发之功。亦非少补也。但彼之剖析过当。而此之钤锤。不贷毫发。以彼倔强方盛之气。其肯坐竖降幡乎。湖南之学。已见大概矣。凝川有申处士季诚。穿床四十馀年。多有自得之功。建中尝称为师。早晚一叩。亦欲见其为人矣。勘来朱书。近将始役。印例依戒。但纸地甚贵。恐未广布。与刚而,文之。为左提右絜之助矣。祠中位次。详示曲折。得全两尊。不至相压。谨欲依教。金止止善源。世家伽川上。三顷之田。数间之茅。躬爨孝亲。味道安贫。佔𠌫之门。亟见奖许。而与金文敬又有游从之素。士论欲附文忠之下。不审何如。然示喻文烈文忠。拜正南向之位。父子之坐。似无差别。欲以文忠,止止堂。配以东西。亦不知何如。良一行作吏。适丁剧路。虽号难治。犹知趋教。庶有一分之施。坐席才煖。公私坌至。随分应接。反不如残城坐啸之日。亦似挠扰于学问上。全未用力。茅塞日甚。时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7L 页
或悚惧。奈何。琴生留数日下南。只遣一力。何至烦费乎。亭僧适值讼债。散尽之后。殊缺委招之望。可恨。馀怀多端。难缕片幅。谨祈未间。动静冲茂。
上退溪先生书
群阴凝冱。稚阳初动。伏想宴坐静养。冲茂胜常。欣贺不浅。良方溷簿尘。仅遣迂病。秪恨一违教席。再换星霜。未蒙开发。空添老大。已决为宵人之归矣。犹复低回。又见岁暮。未知何日是归年也。中朝除去老奸。邹御史之事也。忘身触邪。知大朝之有人也。先来有传华使将临。一路疲氓。曷堪支吾。且恐有一起东山之命。不能不预以为虑也。吴子强近欲来淹旬朔。因谒左右。会遭期服。尚未归来耳。闻柳景文抱书入陇云。令人歆艳。尤喜树立之确然也。赵士敬向有出入汎滥之博。今方一意收敛。从事于斯。比屡得书。仍想所得不浅。如此尤不易也。穷者士常。必不以此改操。而不免叫突之挠。在远未效濡涸之助。亦可恨也。向示二册子束去。但恐楮粗。不惬写取。修削梳出。半于朱书。则传写亦便。似易就绪。亦一幸也。曩送小册疑问。想蒙批诲。惠拨懵寡是恳。拜惟下鉴。伏冀迎阳万珍。以膺大来之庆。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8H 页
答退溪先生书
谨披回示册子中批诲。皆出于体验之馀。一一精当。而似无馀蕴。无异对函丈而承镌诲。深喜析理之精而辨疑之明也。鄙见虽或有一二之偶合。而皆出于揣度之粗。或容升堂之列。庶望尺寸之益耳。但心经中所禀谬见。以程朱至论。或夹小注。诸子所说。或置大注。虽言有宾主。而亦或篁墩取舍之不精。非是诋訾前辈。务为好高之论也。程朱先生所言。一节深一节。片言不可閒看。以三子之说比之。岂不华而蔓乎。三子之勤恳于疏注。有功于道学。则非不知也。而真氏有文人之习。不见录于宋史道学之列。范氏心箴。见称晦翁。而其他未免来伯恭之疑。黄氏则斥伊川为小道。而深陷于老禅。困知记中。言之详矣。以此疑篁墩之取舍。妄以臆见。仰禀可否。岂真有所见。敢肆诮斥乎。然此亦以小知而疑大知。以小见而疑大见。固未免于妄作之病。今闻至教。以得大概。然其间不能无商量者。当俟早晚面质耳。
答退溪先生论四七辨书
谨按。四七之说。朱夫子所云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言约而尽矣。而先生又发明之曰。四端。理发而气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8L 页
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只此数语。发挥详尽。明白简约。可谓俟后圣而不惑矣。明彦反覆卞论。细究疑晦。以末至当之归。则有相长之美矣。而务誇辨博。党同伐异。挥斥一笔。略无全言。观其词气之间。似有好胜欲速之病。恐有乖于逊志之益也。夫天下无理外之气。气外之理。离之则不是。混之则不明。圣贤之言。虽曰上下兼尽。而论其归趣。则各有所主。脉络条理。有不可紊者。今但忧其位置之分离。而必欲浑沦言之。可谓析之精而不乱乎。至于太极之论。比他说稍胜。而于神无方。易无体之义。不曾理会。反欲指为一物。而以虚为非实。则亦可谓直睹无极之真者乎。务眩新奇。并斥前贤。不知此段在先贤讲论中。为己弃之刍狗也。多见其害于道而费于辞也。一斋公投弓讲学。隐居求志。勇于自立。坚于自信。亦豪杰之才也。然于先儒已定之说。既不能研究精微。强执已见。徒事径约。语其亲切。反不如湛斋之数语。亦造诣之未纯也。先生抽关启键。如指诸掌。微言大义。洞彻精粗。数十年存省之功。方有可观。岂曰圣门之无人乎。末条战喻。如孤军遇勍敌。勇前不顾。欲透此关。须如此用力。真窒欲之警策也。但逐节生解。颇伤繁复。虽是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9H 页
无隐之教。无奈太露天机耶。如良回首已晚。竖志又弱。虽欲跻攀分寸。以求寡过。而见缚尘缨。阻承面命。粗窥一斑。遽此还珠。尚冀因风见教。
上退溪先生问目(心经○癸亥)
一卷。诗云视尔友君子。 附注。毕竟周之卿上去圣人近。周之卿士去圣人不远。故气象与后世之人不同。
 此说是
一说。周之卿士去圣人近。如苪伯之徒可作抑戒之辞。而契王之辞。与自警之语。气象自是不同。
 
此说非是。抑诗。武公所作也。所以举周之卿士者。大小雅诸诗。多是周卿士所。故因论抑诗兼指诸作者。而称美之云云耳。
颜渊问仁。 附注。伊川先生曰云云。其本也真而静。五性便是真。未发便是静。恐不可作雨截看。看作真而静。故五性具否。又曰。真是无极之真。静言其初未感物时。则此指受命降生之初而言也。所谓未发者。指寂然不动。未与物接之前。则非所谓未发之中也。乃本然之性也。下文形生情动。是性动而为情否。
 此段。看得有病。盖其本也真而静。与其未发也五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59L 页
性具焉者。固非两截事。但其为说。则实作两重说了。第一番。只指本然之性。不杂人伪。湛然渊妙处说。故曰。其本也真而静。第二番。再就前所谓静处。说破所谓真者之名目。故曰。其未发也。五性具焉云云。非因此而有彼也。故朱子与蔡元思论此云。伊川文字如此多头项。不恁缠去。又谓之叠说是也。来谕。欲看作真而静。故五性具。则是真静与五性。为两物相待而有。其可乎。来谕。真是无极之真。静言其初未感物时。则此指受命降生之初而言也。所谓未发者。指寂然不动。未与物接之前。则非所谓未发之中也。乃本然之性也。窃详来意。以真而静。为人之始生未感物之时。而以所谓未发之中者当之。以未发也五性具。为后来省事之人。未与物接。寂然不动之时。而以所谓本然之性者当之。此意甚差。盖人始生未感物时。固真而静。其省事之人。当其未感物也。亦真而静矣。故未与物接之前。未发之中。即降生之初。本然之性也。此事无前无后无小无大。贯通只一理。只是才感物后丧之者。人耳。
天命之谓性。 附注。若说天地只是一个知也。我知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0H 页
子知。犹有人我之别。天地不可分而为二乎。抑天人一理。不可分而为二乎。又曰。本传云天知神知。亦可谓一个乎。
 人与我。固可分。天与地。不可分。伊川说如此。若朱子意。则以为己与人。天与地。只此一理。皆不可做二个知看。故既说己知人知。又引伊川语以明之。易传。天地之妙用谓之神。则天神知。亦岂非一个知乎。
二卷。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附注。问自欺曰。心之所发。不知不觉地云云。到知至十分尽处。然后可言诚意。知有一分之未至。则不知不觉。卒陷于自欺之域。所以工夫极细。在下文閒居之小人。是无状小人。而误看为自欺否。又曰。上文云自欺。是个半知半不知底人。知道恶不可作。却又是自家所爱。舍他不得。则是不诚于为善。有心于为恶。而与不知不觉者相反。此非一日之言。而各有所主乎。抑自欺有浅深精粗之不同乎。
 所云非一日之言而各有所主者。得之。而自欺有浅深之不同。此说亦是。但于中间。不可著一抑字。以反其语势耳。盖由其自欺有浅深之不同。故异。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0L 页
日之言。可各有所主也。又恐于不知不觉地。陷于为不善。此处不当言知有至不至也。如何如何。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附注。朱子曰云云。出入时无数文字。此言居常出入时有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子乎。谓出入于杂学时无数。而文字事事各有两册子乎。
一日。忽思之曰。且慢我。慢犹欺也。从前杂学。不著身己只自慢也。或云以且慢为句。且可慢此事也。
 顷与汉中韩永叔(脩),申启叔(沃)辈讲此段。滉意正与来喻第一说意同。而二友先入之说。用第二说及闻滉说。虽云似当。而未免阴主前见。赵士敬亦欲主第二说也。且慢当句绝。我字读属下句为是。看作欺慢。非是。
礼记。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附注。自暴自弃。小注。做许多模样。是笑他为依仿效样之意否。
 尝见一人。嘲侮己卯时一士人云。观其行止言貌。头客直。手容恭。足容重等。个个做模样云云。此正如此所云云也。
叶贺孙请问云云。公仙乡人。仙乡人。语声高乎。低乎。
 按叶处州人。与温州接境。近天台山。山水奇丽。似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1H 页
仙境。故谓之仙乡。想彼中人语声。例多低微。不响厉。而叶亦然。故因而问之曰。公之乡人。语声何故多如此耶。非谓公是仙乡人。不当语低而反低也。
三卷。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 附注。问居常持敬。于静时最好。 小注。鲁斋许氏曰云云。便索要敬。索字作极字看否。若作求字看。意不足。
 恐当只作求字看。若作极意看。虽似意紧著。然反于閒处费力。
附注。又曰。人心作主不定云云。张天棋自上著床。便不得思量。恶思虑感动。才不思量。则须强把这心而制缚之。亦或寄寓在一个形象。如司马公拣得中字为念。二者皆非自乎。
 不独恶思虑。虽好思虑。若有心驱遣。或制缚令不动。则皆能为病。
四卷。周子通书曰。圣可学乎。 附注。又曰。周先生说一者无欲也云云。只就这敬字上崖去。崖作挨字。推向上去看否。始作道岸看者。如何。
 崖与挨。恐是音同而互用。作道岸看。非是。
范氏心箴。 附注。问所载范箴云云。吕伯恭甚忽之吕伯恭甚忽之。为句绝看否。又曰。或云伯恭甚忽之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1L 页
而问云云。人多说得到必取范说。何也。此说似意长。何如。
 恐当如前说看。若如后说。则此正是先生自说。己与伯恭相问答之辞。则于伯恭问己处。不应著一问字。似当只著云字。谓某云云。可也。于己答伯恭处。不应只著曰字。似当云某答他云云。可也。今只下问字曰字。故愚意此非伯恭之问。乃上问者之再问。而曰为答其问辞耳。其末云此意有在者。亦是记者之言也。滉欲作如此看。向来韩,申,赵三君。皆不甚信。终未知如何看。方恰好也。
朱子敬斋箴。 附注。问敬斋箴后面云云。如何解迫切云云。如何解迫切。解或作知也。此作语助看否。松堂以除非。作只是看。然则恐与除是一般。有人做工夫。令大段迫切。然后劝他勿迫。犹之可也。今未做工夫。要开后门。然使之宽缓。此亦非为迫切也。只是人不曾做工夫。故以为迫切耳。此意然否。
 解字固有训知处。但此处训知似未稳。只作为字意看如何。除非初不是只是之意。惟其语势再倒。终归于只是之意。松堂看作只是。可谓得意于文字蹊径之外矣。韩,甲二友所说。亦颇近此。然沿文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2H 页
求义。皆未免鹘突。其意盖谓那人做工夫。大段迫切。然后劝他勿迫则可。非如此之人。则除之可也。(除。谓除劝他勿迫也。)来谕。谓与除是一般。恐未然也。又今未做工夫以下。语意亦未晓得。
心经一书。西山先生裒集圣贤格言。首引危微。终以德性。而中间所记。漫无统纪。与庸,学等书不同。篁墩程氏捃摭先贤切身之奥旨。因类附见。粲然明备。诚治心之药石也。然见处不明。择焉不精。如真西山华而不实。范兰溪蔓而不切。至于黄慈溪。则所见比二子尤下。恣诋伊川。傲然自圣。于圣贤传心之要诀。不可与闻。而三子之说。皆列之大注。程朱格言。反寘之注释。其他取舍。未免失当。而其所窃附之言。亦无所发明。岂非是书之一欠耶。今欲使可改者改入。可删者删去。粹然一出于正。无少差讹。伏想先生沈潜之久。洞照表里。而每为退托。无意下手于此等事。后学茫然。何所适从。徒抱遗经。临风慨息而已。
 来喻。以心经所引诸书。漫无统纪为病。窃恐其未然也。彼大学,中庸等书。固有纲条脉络之齐整分明。此自作一书。其体当然也。若论语。虽间有类记处。而率多杂揉。孟子则尤多散漫。随手拈掇。何尝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2L 页
必以庸,学为法耶。况所引诸书。略有时世之先后。而圣贤之言。亦自有寝阐寝明。以至于大备而后已。又何须类分然后为得耶。大学平天下章。程子尝以类分。而朱子以为类分则意味反浅。不若从旧错出者之为得丁宁反覆之意也。滉于此经。亦谓如此。来喻。又谓篁墩见之不明。择焉不精。尤未敢闻命。夫真西山议论。虽时有文章气习。然其人品高。见理明而造诣深。朱门以后一人而已。范兰溪有得于此学。朱门所许。盖非独一心箴也。今乃以华而不实。蔓而不切。诮二子。愚所未安。慈溪黄氏诋伊川之言。未知见于何书。若心经二条。则非诋伊川。实所以发明程,朱遗意。其言意蔼然。忠厚恳恻。救世之药石也。篁墩以三子言。寘之大注。程朱之言。或在小注。非择之不精。只以言有宾主。意有浅深而然耳。至于窃附之说。篁墩非欲于此自为论道。但略见其所以去取诸说。以为此注之意。故轻轻地说过。此正得其附说之体。盛论乃以为此书之一欠。愚不知如何而作。乃得此书之无欠耶。大抵高明。平日议论见识。未免有务高喜事之弊。故致此失当。而又欲使滉有有所删改于其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3H 页
间。此何异大匠造建章。千门万户。各已天成。而一朝遽使血指汗颜者。折坏壤梁栋。胡乱改作。血指妄作者。在所不言。其使之为是者。人以为何如人也耶。
上退溪先生问目(近思录)
一卷八张。剥之为卦云云。剥尽于上。则复生于下矣。注积三十分而为一爻自十月中。至十一月中。积成复之一爻。则以三十日当三十分否。
 此来说得之
十三张。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云云。此言性与气。本不相离。而剔出一边。言气质之性。然指生为性。恐非定论。又曰。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此指局于气而言。又曰。善恶皆天理。此指过与不及言。夫形而后。有气质之性。而天命之性。纯粹无杂则此二段若甚可疑。又曰。性即理也。原其所自。未有不善。此与性善之说同。窃意此一段。真为定见。
 明道此段性字。或兼理气浑沦说。或以本然之性说。或以气禀处说。一段中自有数三样。所以难看。朱门论此段非一。而其见于语类第四卷者尤详。幸试考之。今不暇致详于此。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3L 页
二卷二十八张。谢显道见伊川云云。伊川直是会锻炼得人说了。又道恰好著工夫也。以说了为句绝否。以得人为句绝否。发得太早。在是恰好著工夫处否。
 得人人字下句绝。然得字粘著锻烂说。人字单举说为是。发得太早处。非是著工夫处。因是回头却步。就平实田地上做活计。是恰好著工夫处耳。
三卷八张。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云云。心中有所开。即便劄记云云。劄记。是入心记著否。录之于书否。若是真知。则便即融释。脱落不记。还塞如山径。然则恐非真知也。
 
劄是录之于简耳。若是真知以下是。
十张。问莹中尝爱文中子云云。据此一句。只做得九三使云云。使字如用字看。读属上句。或属下文读之者误。
 读属上句。是。
二十张。今时人看易云云。不识兀子云云。庄子云兀者无趾。此言无一只脚也。或云如今之机子。如何。
 后说今之机子。是。
四卷六张。伯淳昔在长安仓中云云。越著心把捉。越不定。越字作助语看。恐亦有微旨否。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4H 页
越。犹愈也。言愈著心把捉。愈不定耳。
十九张。明道先生曰。人有四百四病。皆不由自家云云。人有四百四病。皆外感所致。皆不由自家。唯心则操存在我。须教由自家。一说。人有四百四病。皆由于心。不由于身。故心须教由自家以统御之。
 前说得之
五卷九张。问不迁怒不贰过云云。自家著一分陪奉他。可怒在彼。我又与焉。是著一分陪奉怒心。陪奉。犹陪随奉持之意否。
 此说亦得。但奉持之持。当改作事。盖奉事于上。所谓役于物之意。为切。
十五张。世学不讲云云。人须一事事消了病。则义理常胜。一事事。作逐事看否。
 一事事之语。差异未甚晓得。恐只如来说。
五张。买乳婢多不得已云云。但有所费云云。但有所费属上句看否。买乳婢而不能两全。则徒有所费而无买之之实耶。
 但有。不可作徒有看。盖此句不属上句。亦不属下句。上文既言用二子乳。食三子之为善。遂言但如此买二乳。则实有所费。然若只买一乳。不幸而致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4L 页
误。彼子岂不为大害云耳。若如来说。则奈上文所言非不能两全。如何。
七卷十一张。先生在讲筵云云。动不动。又是乞也。士大夫惯却乞字。以陈乞为义之当然。动与不动。皆是乞也。动是陈乞之举乎。动心之义乎。
 语录。凡言动不动。只是动辄之义耳。动心之义。非是。又不动二字。不须实看。
八卷十三张。横渠先生答范巽之云云。大都君相。大都作大概看否。
 是
九卷五张。伊川先生看详三学条制云云。又云三舍升补之法云云。三学,三舍其名何也。如今四学之类否。升补者。自三舍而升用于朝否。
 三学。谓国子监,大学,四门学。三舍。谓外舍,内舍,上舍。升补。谓初入外舍。自外舍升补内舍。自内舍升补上舍。
九张。又曰。一年有一年工夫。收谱系立宗子。当行之以渐否。恐是错简。
 此非独谓收谱系立宗子一事。谓凡为天下国家之道当如此。如云期月,三年,五年,七年之类。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5H 页
十二张。介甫言律是八分书。是他见得。八分变篆而古法犹存。律书在后而古意犹近。故许之曰是他见得否。
 八分。非谓八分书法也。盖谓政教有十分道理。而刑律所言。占其八分耳。
十卷十六张。先生因言今日供职。只第一件云云。犹言第一件有不得供职之事。不曾签。签犹署押之意否。
 皆是
十二卷六张。人于外物奉身云云。却不知道自家身与心。却已先不好了也。以小学口诀看。不知自家身心则已先不好。一云虽使得外物好。为外物图好看时。却不知自家身心。已先不好了。二说如何。
 小学口诀失之。后说甚善。
十四卷四张。林希谓扬雄为禄隐云云。便须要做他是怎生做得是。后人见子云著书。谓做得是处。雄失身事莽。著书不是。岂可谓做得是处乎。是指圣贤事业否。一云是指做禄隐之志。二说如何。
 是即是非之是。谓后人见雄著书。便须要以雄为是。如何得为是耶。做非谓雄做是也。谓后人以雄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5L 页
为是耳。
十张。明道先生曰。茂叔窗前。草不除去。 注云。子厚观驴鸣。亦谓如此。亦为生意充满。声大且远。有会于心否。与庭草一般。有何意思。
 非谓与庭草一般。亦只谓与自家意思一般。彼物自然函生。自然能鸣以通意。便是与自家一般处。
上退溪先生论江民表腔子内外说书
曾读朱书。江民表云。空子外。是甚底。诸公已各有说云。不知下语何如。就内面说。人有恻隐之心。充满躯壳。如天地生物之心。流行四时。苟能欲尽理明。无少隔碍。则此体混全。此用昭著。蔼然然善端。随感而应。终至于仁熟义精。晬面盎背。就外面说。天地一理。万物同体。虽有亲疏之差。而本无内外之别。扩而大之。则充塞两间。病痒疾痛。举切吾身。然不先见得吾心本然之理。而欲去腔子外寻觅。则恐莽莽荡荡。与自己不相交涉矣。臆见揣想。不审何如。心之寂然不动者。指未接物前不起不灭之时。然不是兀然死守。须存戒惧。唤醒体察。使虚灵之地。炯然不昧则至静之中。有动之端。正坤卦纯阴。而不为无阳之时。阳已兆眹。但未动耳。谓之未发则可。而谓之寂然。恐未可也。程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6H 页
子曰。才思。便是已发。夫戒惧体察。非是大段著力。只是提起照管。喜怒哀乐之未感。思虑云为之未扰。则与思索时有间矣。而曰才思则说得似不轻了。程夫子初以心为已发。朱夫子疑之。无奈或指此等时节乎。至于穷格之时。必费思虑。思虑紏纷。就加精察。则似可谓已发。而又非应酬事物。已出可观之比。则当属之未发乎。圣人之心。一性浑然。镜净渊淳。则主敬功成。万理明尽。而不思不勉。从容中道。无所事乎体察之功乎。日用动静。无非下学。则于居敬穷理上。常加提掇否乎。向倩朱书。不勉还珠。旋即茫然。只缘本领不透。昏窒未开。紧要亲切处。全无得力。先生必有心得体验之要。示教何如。索之讲习。则独学难信。受之面命。则疑晦可释。前承规解之教。得闻所未闻。悦若有得。再渎请益。遥增兢战。
答退溪先生书
病中。三承书。足当面诀。元气已弱。恐不能与病为敌。山斗堂堂。他无足虑。家有老母。不能不以为挠。右手将枯。借笔柳生。所怀千万未得缕缕。馀冀益茂德音。以副遐跂。
答卢星山仁父论书院事书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6L 页
苍茫岁暮。雪满溪山。闭户深居。无与开晤。怀人千里。徒切景跂。伽倻一札。初斫琼瑶。急坼疾读。忻慰何极。且承三种心贶。远及人老。感深锡类。不容报谢。良才了郡寄。见梗逋租。无计进取。加以亲未离膝。身又病湿。未赴学职。长被朋旧之催攒。阳城下考。只得任之耳。但居閒有月。燕养无效。昏愦日甚。可笑。去秋。公干氏见说会笑县阁备悉动静超茂。兼及书院事。已知高明象贤兴学之美意。流闻多口。或议建祠之谬。今者。庄阅惠书。辞旨勤恳。好善兴化之盛意。令人耸慕不已。书院事。在高明已熟筹之。何待求道于盲。既蒙俯询不鄙。不敢不献愚见。古者。家塾户学。无一地非教。大府之钜。无一藏修之地。岂非欠事。教员倚席。诸生滥巾。有志之士。不屑校庠。唯有山水佳境。迥出尘垢。前无师生之拘。后无律令之缚。咀嚼道瘦。上希圣贤以为达施之具者。多自书院中铸出。晦翁所以必修白鹿。以成聚奎之文风也。中朝之建千馀所。以为尊贤育才之地者。岂无所本欤。至于一行一节之可名。亦必表而出之。尤可见旌淑慕善之意也。况如文烈之孤忠直节。服劳元朝。蹇蹇王家。功名德业。彪炳一代者。当祀何疑。高明之守此土尊此人。兼及文忠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7H 页
可谓急先务者也。然立庙设院。为千万古景仰之地。则必须有承先圣启后学之功。可以维持世道。标准百世。然后可承当而无愧。此老格天忠义。虽不可谓无所见。而亦未见从事于斯。则特学文中一端。非可以语成人入诸庙院。岂免外人之疑。此则所谓乡先生可祭于社者。而别立祠宇。正其宜也。洛中诸贤第三之说。恐或然也。鄙意立文烈祠于旧居之傍。以文忠从祀。复后裔守香火。而使乡人虔祀。建书院于閒地。以为多士讲学之场。则表忠兴化。并行不悖。而可免吹毛之口。然庙院垂成。不可改卜。姑使院隶护庙。乡生供祀。亦得处变之权。窃恐庙在近院。出入学徒。皆得瞻礼。而亦不与祭。无奈未安于心耶。曾见退溪先生。与论此事。亦与鄙见无异。而嘉高明用意诚至。亦非做错。故不忍沮之云。今此盛翰。曲折又多。更谋高论。以附便风。见重甫城主。亦传尊旨耳。良曾守丹丘。重新废学。乡有禹祭酒倬。忠节之高。学行之懿。真可庙院。而力纤手拙。只附一间于文庙之下。偏贱而自专。必受人讥。只问事之当否。岂必尽合于俗观乎。曾闻金先生宏弼。有子孙居贵州。亦无田舍往来之旧迹否。若有之则以先生冠。而以诸公配。未为不可。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7L 页
否则不须借入以苟充也。高明相与一乡大夫之贤者及士之仁者。商确首末。不必以鄙言为准。归使立督。山日忽晻。书未悉怀。当俟后便。
珍重宝帖。远随便风。庄阅圭复。无异对英眄而披积怀。慰豁已深。且受惠挥清风。如袭故人。便觉苏滞因悉。庙院已成。衿佩坌至。已了一大事。岂非斯文之盛幸。朋友之庆喜也。如藏书置田区处凡事。无一缺漏。遥想费尽神观。良工独苦也。瓜后之事。直付之造物而已。记文之作。如不可无。则见嘱退溪。岂非其人。如首阳,永阳之索。不曾见许。亦难遥度。若李文烈立节磊落。仰止已久。高明表忠养贤。一出血诚。若一致恳悃。虽不躬拜。其何说之辞。如等荒芜。无计掇腐。屡辱勤厚。恐玷盛举。良虽在退閒。连抱沈绵。约会陶山。坐换炎候。懒慢之责。无所逭于左右。如得就拜。当欲敦劝。庶答厚望。但惠示迎凤录。已为成书。不须吹毛。鄙意有惑。敢此禀定。录中具载中原书院之所及藏书学田之类。似欲援證故事。以解齿颊。无乃剩耶。竹溪杂志。方为周武陵之尤。高明之见。何必踵成。只令写取书帙学田之数凡施行之条。录付有司。俾善传守。亦是为卫道之地也。入院之士。拘以科格。此绍修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8H 页
之狭制。而贵院亦先入格。末世之事。虽未全废程式。云林藏修之地。屑屑然计较文艺得失之末。不先明伦善俗之本。虽使悬髻勤苦。徒为射利之资。何益实用。高明才设课程。已见企及之效。幸勿责成于急迫。俾之收功于讲习。何如。白鹿学规及四箴。为摘埴指南。讲堂之不可阙者。必须楷书高揭。如堂斋门楼。必取退溪大额。以焜耀一院。使顾名思义。亦不敢后也。不审何如。千古荒烟。辟邪基正。此实斯文之幸。一入门墙。得闻弦歌。风高明之爽快。漱伊洛之绀寒。虚计空驰。拘梗未解。溯风惭谢。不禁悠郁。续承长笺。辞旨益勤。翘跂之际。慰沃尤深。就中庙院事。已作成规。不可更张。亦不须更道。乡先生祭社。古有其礼。而地之相近。又便护守。则此举断无他疑。虽有外譊。岂复家谕耶。但承示写真手挂团珠。则似有可疑。如文成,文忠画帧。则无此事。此虽曰不能免俗。而是亦为明月之瑕也。无奈有乖崖坐堂。学徒不揖之弊耶。影子若未合堂。则代用以栗。一如文庙之板。似为无妨。记文之请。至今迁延。愦惰之责。自知难免。然岂不诚之致耶。良虽无状。退翁视不疏外。有怀必露。小无所隐。亦何异高明之视我乎。自冬春以来。左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8L 页
右所投书。一一见质。公亟称许之。书疏往来。屡纾颠末。虽隔百里。何殊面命提耳之详悉耶。若见得是。当断然行之。不为迟疑。如不肯欲。百请不回。何能亲自敦劝。使迫成之耶。公自休官以来。遭齿舌不细。杜门谢绝。文字。等作。常推让巨手。不喜出手。如海阳,永阳之请。不果颔可。良亦索记丹阳新校。累恳不获。非有他意。不欲以此自担也。惟荣川。宅相旧乡。又聘邑。学堂记及斋舍之扁。皆名而额之。犹悔破戒妄发。况贵院。又被多口。尤不欲落此是非丛中。且不直请。而如此宛转借手。已为疑怪。今闻贵伻。直达陶山。琼翰想尽恳悃。必下一语矣。迎凤志。亦附便送。似如未得请。及公未瓜。当拜老庞而更谋。今适苦河鱼。潦馀山径。漂断无媒。不敢以出。非但负高明厚望。亦孤退翁泛月之约。罪恨尤剧。且作兴盛事。谬谋无似。歆耸之馀。时或献愚。叙事之文。固非管豹所窥也。犹以訑訑不屑。屡示镌诲。岂所谓贵相知心者也。迎凤志中事。前书已具。书院之作。创自白云。多至四所。已为国庠。藏书学田。习熟见闻。不至致人骇怪。武陵烦冗之言。既不能禁删于共谋之时。高明踵成之事。欲庶几责备于俯询之日。今披竹溪志一览。可暸然矣。凡君子立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9H 页
教行事。但务明吾道。以俟知者。肯者肯尔。不须逐时拘俗。以永人知。图免颊舌矣。草玄之人。犹俟后世之子云。何患空名之无施乎。入院之选。限以入格。末世之规。不得不尔。但使善诱之际。兼示务本之义。不全科饕利之资。则不亦善夫。愿入门墙者。虽未中格。略仿四学一时之饷。以广兴学之路。不知何如。赡钱甚夥。役隶有裕。游学之士。多寡不定。岂不可继给耶。后来者虽不能尽如高明之用意。岂有尽越视者耶。尝见伊川先生。以月书季考文字升黜。为大失本意。而晦翁以安定湖学制多陋。常欲变学政。良常有慨然之志。偶发之于贵院尔。过蒙留意。更要示详。良荷良荷。学规。幸勿视寻常。使之顾名思义。似亦不敢缓也。学中节目。既已完具。则虽不得记文。何至大欠事耶。况不必终靳乎。陶叟所复一纸。有答记文事再送。只可为两间往复之私不可使挂别眼。以资笑怒。幸于电馀。封回若何。鄙简亦付送陶山。赞成尊旨。不知竟恝然否也。恃公爱护。陈荒妄。恐落外视。并加慎重。馀冀保暑自爱。进修益茂。
答吴子强疑问
洛书。以奇偶分阴阳。阳正阴隅。各居其所。一三七九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69L 页
居正位。而配乾坤离坎之四正位。二四六入居四隅。而配震巽兑艮之四隅位。故虚其中之五。而以八位配八卦。以明洛书之可以为八卦。然则奇偶者。位次之阴阳。非指八卦定位之奇偶也。岂非以正对正。以隅对隅。而以卦配位者乎。此启蒙之本意。而胡玉斋虽蔓辞繁文。恐别无他意也。
自欺章三条。一则半知半不知。一则欠了分数。一则不知不觉。陷于自欺。论君子立心之功。则有一分人欲。灭一分天理。同归于自欺。不可以数多少论。诚如来谕之的当。若以心经语意见之。似有精粗之差。盖第三条所言。是指致知。君子知行有一分之未实。而不免陷于自欺。乃自修之际。隐然心术之微。说得极细。下文閒居小人。是诚心于不善。乃无状诈伪之甚者。而不可以自欺言。说得极粗。然则上文毋自欺。乃诚意之工夫。下文间居小人乃不诚意之戒也。过不得此关。虽同归于小人。而岂无精粗之分欤。故以閒居小人。为自欺之小者。乃赚看也。赚者。买物失实之名也。饶双峰以閒居之小人。为务财用之小人。其无状则一般。前所以云云者。但以语脉不贯。不必牵引。非以为别样小人也。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70H 页
答南梦鳌书
狓书狓读。志古文奇。深喜斯文之有人。年富力强。脩途逸驾。其进容可量乎。负笈踰险。攻苦寒栖。书声若出金石。已知志学之笃。而索道于盲。谢遣未获。自不觉泚颡之愧。未废应俗之务。时混簿尘。恐浼清栽。不意披诚露真。勤恳至此。自顾枵然。何颜以堪。况习决科声律之文。而希作圣造道之功。非徒仆之所未解。窃恐岐而二之。终失邯郸之步也。古之志于道者。不宜若是。判义利之战。谨轻重之办。了此一大事。下学而上达。居今之世。舍彼取此。势有所不能。则从事于斯。不亦难乎。昔游定夫闻母教。而卒业于程门。蔡西山屏举业。而专心于学道。盖理欲不两立。鱼熊未得兼。透得利关。方可语上。窃观圣贤教人之方。则立心以庄敬为主。入德以格致为先。瞬存息养。日乾夕惕。存之于静一。守之以悠久。观史则曰玩物丧志。攻文则曰凿空类俳。务使欲尽理明。精粗不遗。而全体大用。充满于日用之间。固不可作辍而责朝夕之效。当其欲罢不能之时。虽欲外驰。而自有所不暇。岂区区操两可者之所易辨哉。若徒习说话。而无实以继之。则近于自欺。不修本地。而欲速凌躐。则未免助长。费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70L 页
力罔功。亦何益之有哉。至于科举之事。先贤亦有不免。但修业安命。勿循时好。。则不亦善夫。诗书六艺之文。即其文之著见者也。若能善读其文而究其理。使义理之实。融会于吾之胸中。则发而为文。可以经纬黼黻。亦何患不合于程式哉如或。不安小成。不屑干禄。则姑俟夫学积功深。道明德立。而后待善价。膺招币。亦非晚也。隐居求志。起而兼善。以答天地生民之寄。是乃天民之达可行者。非希冀取名者之所能窥涯涘。岂不韪哉。今以急迫琐屑之心。持两端而思兼谋利。一心已先背驰。是犹治丝而棼之。方寸之争。果孰胜而孰负乎。虽愈于冥行走肉。而谓之闻道则未也。况君子为学。盖棺乃了。羿彀扁斲。至妙难传。学圣希贤之功。不过竭吾才尽吾心而已。万物备我。有馀师矣。岂可外此而他求哉。若就正于有道。特于辨其疑。一其归而已。非谓习训诂。攒古纸。而媒声利进取之计也。年过五百。名世无人。利禄之习炽。而渊源之渐涸。奋然竖起。以大担自任者。果无其人乎。法舜希颜。有为者亦若是。何高远之足忧哉。所患者。规小利而画半途也。致远以志。业广惟勤。贤辈勉之。如仆者。少事章句。几至虚过一生。而回首已晚。又不能刻意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71H 页
进步。期以大受。反縻于折腰之斗粟。其馀不足观也。已为君子之所弃矣。欣荷足下相长之益。切欲洒濯旧陋。以来新得。剖柝义理之同异。尚论人物之贤否。岂不乐哉。而践履无实。岂能真知。自治不给。何以及人。况可以师云乎哉。欲闻大道。则林居观化之有其人。欲习时文。则奋藻吐凤之有其手。皆非迂拙之所堪也。特感足下乐取之谊。不容隐默。妄有云云。善恶皆师。幸一破颜。
与迎凤诸贤书
阳嘘九地。线添一纹。想诸贤杜门静居。保合冲和。茂膺大亨之庆。好迓朋来之乐。一年休光。从此可占。欣贺欣贺。良近缠尘机。无便湔祓。虽值阳生。未拨昏塞。幸望讲多方。满肚疑难。面承之日。问辨无馀。是亦相长之益也。惟高明谅之。
予申处士季诚书
谨伏问孝履何如。遥仰遥仰。良伏歆先老先生。山林日长。充养有素。学业醇明。道德成就。南中士人。望若景星。每欲赢粮数舍。求取正之益。自幸同时。庶获一拜。大人亦因裴上舍绅。屡致无便接晤之恨云。人事靡常。奄忽至此。未成及门之愿。遽惊山摧之惨。吾私
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七 外集 第 171L 页
之恸。有泪彻泉。今闻踰月有期。病未赴哭。谨以拙挽一曲。薄赙六色。汗送灵筵之下。小伸平日跂慕之悃。幽明虽隔。不昧斯存。伏惟一荐何如。谨冀俯礼终孝。以副遐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