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药圃先生文集卷之四 (自动笺注)
藥圃先生文集卷之四
 墓誌
  
孝子觀物堂潘公墓
潘沖孝子
五世孫也。
早喪嚴父
事母至孝
丁母憂
廬墓側。
歠粥三年
不到家
哀毁骨立
未嘗見齒
朝夕祭物。
必新執。
蠲潔
嘗自以早孤不及事父。
傷慟不已
服闋
開精室。
設兩位。
朔望必祭。
時物必薦。
追慕之誠。
一如廬墓之時。
鄕鄰感歎其孝。
蓋其天性然也。
自少志學不怠
事親之暇。
就試鄕圍。
累擧不中
蓋亦順親不敢違也。
親歿之後
遂不赴擧
凡行已處事
動遵規矩
人見之。
皆知其儼然偉人也。
非如他人一善一行之比也。
女壻淸城鄭琢
夫人李氏墓誌
李氏
系出星州。
而居于龍宮縣達美川里。
高麗名臣三司左司李兆年之後
考諱構。
從仕郞,藝文館檢閱春秋託事官。
孺人道安李氏
祖考諱世俊。
宣略將軍忠武衛副司直。
老職中訓大夫
淑人金氏
高麗平章事貞肅公金仁鏡之後
曾祖考文興。
通政大夫
成均大司成
妣淑夫人安東權氏。
高麗權幸之後
高祖考諱
奉直郞
金山郡
恭人海州
公元1507年
氏。
 皇明正德丁卯十一月十八日
生。
溫良慈惠
宜家睦族
克遵女則。
隆慶壬申十一月二十九日
終。
享年六十六。
萬歷癸酉三月十七日
葬于醴泉郡治十里許甕井山坎坐离向之原。
孝子沖。
生子三人
曰秀男。
承義副尉,講隸院習讀官
女長適通訓大夫行吏曹佐郞,知製 敎鄭琢
次適幼學張翎。
孫男二人
夢辰夢蘭
藥圃先生文集卷之四
 雜著
  
書啓卷端
趙士敬。
公元1554年
歲甲寅
在泮
嘗得此本。
寶之重之。
不願輕與於人。
感君好古出於誠。
故終不敢自以爲私。
以爲君贈焉。
君幸以此編。
取質於退溪先生
究竟旨意所在
易之本源統會處。
不外是矣。
僕因君所得。
亦欲聞其梗槪他日也。
何幸何幸
 皇明元丁巳季秋下澣
梅巖
書。
(梅巖
先生初號。)
異同辯。
書示沈公直
(忠謙○時同行諸宰中。
 以議論不同
頗有不愜之意。
故作此以辯之。)
大凡天下義理無窮
故人所見
亦各不同
義理所在
則是亦義理而已
所見不同
有何病焉。
唐虞之世。
都兪吁咈
陳昌言
未有異同之或避。
闕里
公元1573年
門生
同學聖人
而各言其志。
未聞有異同之或諱。
宋朝群賢
同是尙德
當國議事
不嫌言論之各異。
河南程夫子兄弟
同是一家之學
講明討論
著說傳後。
顯有異同之可指。
紫陽朱先生專崇兩程之學。
箋釋經籍
立言垂範
有或不能盡從其說。
至如大學古經錯簡
程子所定。
更考經文
或因或改。
不嫌爲異同不一
何者
義理無窮
人見不同
義理所在
則各盡所見
不爲苟同
是古聖賢
人已無間。
至公無我之道也。
如是
學力以進。
治體益張。
此實古之道也。
世降俗末
斯道不傳。
臨事言論之際。
豎立者蓋寡。
苟其已之所好者。
則顯有附會
非但不能與之厓異。
反爲阿依曲循。
塤箎相和
雄唱雌隨。
甚至皁白和光
薰蕕混臭。
遂致黨甲而排乙。
袒右而攻左。
士習日卑。
治道不明
職此之由。
君子病焉。
 皇明萬曆紀元歲次壬辰。
 國運中否
海寇構亂
 京師戒嚴
 大駕西幸
遂命 東宮權攝
託以誅討恢復之任
自首台下至。
庶官分陪 東宮
冒涉關峽。
遂爲分司
從官承 命者。
雖在亂離投竄之中。
苟有所見
則各盡其說。
不敢有隱。
其於異同
何有焉。
時沈公直
賓客從之。
余以貳師與焉。
同時同行
相善頗多
而余
公元1593年
公直
夙契
分義最厚。
私與素好
敬信之情。
無表裏之間。
至於謀事參論之際。
或多異同
未免可否相質
至於公座中。
角立爭端
極口詰辯
彌日而罷。
公直不慍
而余亦無疑。
明年癸巳春
 東宮始會 大駕定州
分司復合爲一。
一日
有客來問於余曰。
公與公直
論事不協
以至不爲相容云。
人言果信。
深恐兩間疑阻日積
交道不終也。
余應之曰。
烏有是哉。
君子周而不比
比實古道
生乎今世
勉行古道
公直有焉。
烏有是哉。
勉行古道
日進高明
能行古道
交道所以不替。
子何過慮之甚耶。
疑者乃解。
遂書其言。
寄示公直
因作異日閒中披省之資云。
吳德溪實跡大略
天性彊毅。
執德不撓
學術醇正
一時諸公所推。
嘗爲星州敎授
錦溪爲州
相與講劘朱子書。
不廢寒暑
及爲成均直講
草堂大司成
講論大學章句
議論無不當理
草堂稱之曰。
吾儕無比
後爲弘文館講官
入侍 經帷
講論精熟
時望蔚然
平生以勉進後學爲心。
從仕匪懈之日。
有來問者。
指誨諄切
致意家禮小學四書等書。
謝仕在家之日。
學徒日集。
雖在寢疾
答問不倦
後生多有開發
至有傳業名世者。
嘗爲吏部郞
用才不苟
如非其人。
率多改正
長官或見憚色
而亦不敢怒焉。
騎省郞署
莅下嚴明
吏不敢于
出入臺諫
積有歲月
一時啓箚
多出其手。
讜論直截
不諱時忌
或多不悅。
而公不變焉。
如其公議所在
則雖在親舊不避
而亦不廢私恩焉。
至於疾病喪葬迎醫致藥弔賻
匍匐無不致力
而各盡其情。
立心行事
無異古人
若公▣▣謂好學力行
守死善道者也(黃錦溪
名俊良
字仲擧
草堂
名曄
字太輝。)
梁大樸倡義事蹪
公元1592年
壬辰四月十四日
倭賊陷釜山東萊
乘勝長驅
嶺南湖西畿甸之內。
已作空虛之境。
嶺南諸將。
投林竄穴。
傳警湖南
攻戰守御之策。
湖南之人。
狼顧股慄
不敢出意力而先應
登山巢木。
避賊鋒。
廛里蕭然
煙火已息矣。
于時
梁大樸(南原人。
能詩盛名
)私語其子曰。
吾欲紏合義旅。
死報國。
只恐身無才勢。
遠近不相應也。
秘而不發者數日。
五月初七日
聞賊入 王城
翌日
得 敎書
大樸讀之。
至予當親動千戈
決一死戰之語。
痛哭不食
始決擧事
折簡於其友楊希廸,彭老而邀之。
泣告其計。
義氣激烈
二人聞言卽合。
遂與定議。
五月初九日
入見地主尹安性
告之曰。
云云
驚起改容曰。
君若擧此。
我當以力助之。
初十日
草檄播諸列邑守宰士民
將欲自起爲將。
旣而歎曰。
 國事已去
民心疑懼
不倚名族
無以立事
卽以簡牘通告高敬命金千鎰
期以五月二十九日
齊會于潭陽射場。
以定約朿。
兩公聞聲皆應。
各以書答之。
及期會以從云云
時兵使崔遠在此府。
大樸把其檄動以義。
崔兵使亦奉檄而泣。
軍官牙兵等卒。
自願赴義
自此大樸召諭己任
苟有一民漏於官籍
則身往先焉。
義說利。
窮村僻巷
所不到。
義兵之號。
民初不識
亦皆解釋而誨之。
焦勞盡力
不辨夜書。
使其僮僕
裹飯而隨之。
或於馬上啗之。
於是
邑士稍稍相應
其他丁壯可操弓執刀者。
有餘人。
又發子男二人家僮五十名。
爲行伍。
器械資糧
皆辦於私。
傾家破産
少無顧藉心。
日搥午餉士。
歃血而盟曰。
此賊未除。
雖死不旋踵
一家爲之泣下。
四鄰聞之豎髮。
越二十九日
其所募。
以赴潭陽之會。
多士如雲
少長咸集
高敬命光州到。
金千鎰以病不果來。
大樸卽謀於衆曰。
不早大將
無以人心
今以高令公盟主
而我屬贊籌幕中
可以濟事
衆皆應曰。
諾。
遂設壇爲禮。
敬命不獲辭焉。
日也。
徒中願從者。
亦至三百餘人
衆人又曰。
金府使雖以病辭。
行軍之日。
固請宜來。
亦可以分屬一面
乃拜衛將。
又以梁大樸彭老爲幕佐
以楊希迪爲運糧將。
其餘士子
分掌諸任焉。
更以六月初六日
師期
大樸到家
一家非之。
親舊沮之。
無不全軀妻子
苟安之計。
大樸掩耳不聽
發程之日。
文以告廟
哭以辭焉。
家人別。
終無一言家事
遂往潭陽
諸君如約畢至。
金千鎰私募一旅
自立爲將。
昨昨出師云。
徒中皆疑金千鎰之有異言
初七日
整軍。
八日
發行
長城井邑,泰仁,金溝等縣。
全州府。
遠近應募者十百爲群。
來迎於道路
比及完山。
軍數一千五百人矣。
大樸前後憂勤
饑渴
觸炎勢。
倉皇奔走
幾至一月
及至完山。
勞悴成疾。
嘔血下利
數日來轉篤。
已無可爲者。
府尹權燧遣醫治救
終未獲效。
大樸危劇中。
時復出聲而語曰。
輿疾從軍
死爲義魄足矣
敬命彊心而語曰。
君若卒然
不可爲諱。
大事去矣。
無能爲也
請歸而愼調。
追及途中可也。
乃使軍卒五六。
輿以還
大樸以其子慶遇。
家僮付諸陣中。
旣歸遂就靑溪精舍
垂絶未絶。
諄諄如夢中語者。
皆是討賊事。
及其命盡也。
亦曰。
討賊討賊而終。
率義旅。
直向京洛
至恩津。
聞賊入錦山
自恩津入珍山。
七月初九日
大戰
軍敗不還。
彭老,瑛救之。
亦隨以死。
日計之。
梁大樸就木後三日也。
外祖考妣主祀立議
公元1599年
外家第宅
本在金堂谷三九洞。
而外成均進士公諱終傑。
居之終老焉。
而其神主奉安別院
以爲祠堂
及其長孫德輶無後身死。
其妻趙氏
家婦猶主祀。
歲己亥冬
琢自京師
告暇南歸
祇省
仍訪外祖第宅
時値兵火之餘。
舍宅無有存者。
而外平日棲息之所。
竹塢菊軒
基址猶存。
新亭別院
陳跡依然
彌日躊躇
悲愴不堪
顧謂從母弟南應周曰。
此吾外祖所居之地。
神主今在何處
曰。
壬辰亂初。
主婦趙氏
神主避寓於其兄家。
未幾
趙氏下世
而外祖神主。
猶在其家。
趙氏姪子應福守之。
噫。
戚矣。
蓋應福。
趙氏
甥姑之親。
而拜與吾外祖神主
得護亂離中免置溝瀆
吾輩之於應福。
感荷不亦多哉。
趙氏之於韓。
初非天屬之親。
處非其所
神道未安。
今者兵亂甫定。
當奉神主
還安干舊所。
然後無憾恨矣。
外孫外祖之祀。
明有式例耶。
然而奉安之所必先構成
方可奉安
適於寒食掃墳之日。
外家諸孫
咸集。
仍與面議
且出約文。
助財力。
刻期起功
前日遺基
督役訖功
諸孫詣趙家。
祇奉外祖考妣神主還安
自後人神庶得俱安。
仍且諗于諸孫曰。
祠堂守護
不可無人
而外直派
本無一人
外孫只有琢及生員南應周二人
而琢衰病勢難承奉
唯應周最當。
不得辭也。
詢謀僉同
不可更改
又曰。
祠堂家舍自有定法
因舊基起家
在立▣者當勉。
祭田外家先世三娚妹文券有之。
相考依此開錄于後。
以爲主祀者專之。
以供外祖考妣兩位祭祀之用。
遂書定爲立議
付諸主祀者。
以憑後考。
雙龍同游
公元1603年
余聞聞喜之嘉恩。
瑰奇絶勝之處。
龍游洞,雙龍寺者。
願游之早而未果
歲癸卯秋
偶自襄陽
攜客入嘉恩。
所謂龍游雙龍
山翁莾蒼間。
遂試往焉。
雙龍
洞壑邃而山川麗。
愜素聞。
龍游則徑險甚。
竟莫之達。
悵望而還
東迤至二十餘里。
異處
曰阿浦。
山回水包。
眞別洞天也。
余豁然喜。
爽然驚曰。
人稱天作地藏
以遺其人。
豈其人耶。
雖然
余今倏爾神會
果舊夢游也。
或者其殆有所遺歟。
從此誅芽結宇
徜徉以娛暮年
則雖邵翁之百源
李愿盤谷
寧是讓。
夫恩於聞喜
任縣
而尹君景直適爲守。
咸寧於恩。
接境
而洪君擇精又爲守。
今以尹爲主
以洪爲鄰。
世分且皆不淺。
儻蒙兩使君能濟。
以遂吾
則幸孰爲大。
兩君偕焉。
皆曰。
敢不唯命。
余乃謝而記其語。
拜錄同游者之姓名
以資他日不忘云爾
同年月日
藥圃病夫七十八。
題于阿浦山下村野
同游題名
 領府致仕鄭琢子精
聞慶縣監尹浩然景直。
咸昌縣監洪思古擇精。
通政大夫申應凱景行
前 英陵參奉允諧伯兪
長水察訪鄭允偉裕如
幼學洪順一享九。
幼學時亨亨甫
別將權仁龍雲叟。
山人智演。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九月初吉同游
避難行錄上
公元1592年
萬曆壬辰四月三十日己未丑時
大駕敦化門。
義門出駐碧蹄館。
宿東坡館。
是日大雨
宮㜎或有冒雨徒步
白衫蓋頭行者
當初
 上出城時。
一路坊坊。
多出哭聲。
琢時在藥房
扈從臨津
日暮
風濤甚惡
不及渡。
醫官應命引宿江店。
五月初一日庚申
臨津
追至東坡館。
是日
 上宿
開城府
○司諫院駁領相李山海
 命削官。
初二日辛酉
興源右相
 上御南城樓。
慰諭父老
 上命左相柳成龍
先是
已 命鄭澈若干人。
敍用
初三日壬戌
留。
初四日癸亥
 上午興義館。
平山府。
宿寶山館。
初五日甲子
 上午龍泉
劍水
宿鳳山
初六日乙丑
 上踰銅仙峴。
宿黃州
七月丙寅
 上午中和
宿平壤仍留。
初八日丁卯
鄭彦智,金宇顒,洪宗祿等敍 命下。
初九日戊寅
 上命右相李陽元。
興源爲領相。
尹斗壽左相
兪泓右相
李恒福刑曹判書
申磼爲吏曹參判。
琢初寓庶尹衙舍。
至是。
移寓隆興府知印金億龍家
是日風雨
初十日己巳
微雨
奉安 廟社主位版于 永崇殿
 上是日
 命去尊號
十一日庚午
雨。
十二日辛未
大雨
巳正三刻
 王世子嬪宮解産。
○申從壽自寧邊來見。
與苧戎衣裏衣一襲
兵使李潤德寄白苧戎衣一襲
十三日壬申
雨。
鄭崑壽大諫
十四日癸酉
進 永崇殿
李聖任以巡邊副使
領兵向臨津
嘉山郡守沈信謙寄三色物品
十五日甲戌
進 永崇殿
十六日乙亥
自金億龍家
移寓土官仁壽家。
是日
鄭汝仁
謁 褒忠,表節祠二賢堂。
十七日丙子
書生康仁立來見。
 命李山海中道付處。
三陟定配
十八日丁丑
十九日戊寅
雨。
祖訒爲 世子翊衛翊衛
監檢內醫藥物各種
二十日己卯
雨。
二十一日庚辰
微雨
申硈兵敗於臨津
大衆一時盡潰。
劉克良死之。
二十二日辛巳
二十三日壬午
二十四日癸未
是日
左相鄭澈
江界謫所
來謁行在所
二十五日甲申
二十六日乙酉
雨。
二十七日丙戌
雨。
二十八日丁亥
有僧來傳子允穆書。
二十九日戊子
雨。
六月初一日己丑
臨津失守
巡察使金命元狀 啓至。
 行在所戒嚴
前領相柳成龍
復敍爲豐原府院君
初二日庚寅
初三日辛卯
大雨
譯官仁祥中朝出來
與焦氏易林四冊卜筮全書六冊,淵源子平五冊。
初四日壬辰
 上御大同外門
招諭父老
仍 御練光亭試才
江邊土民等。
卽 命直赴殿試
○奴莫同自定州還。
連福亦來。
連福馬。
見奪于肅川官云。
初五日癸巳
唐官來。
大雨
 上迎見唐官於西閣
初六日甲午
以推馬事。
送連福於肅川。
是日
 內殿發行
向咸興府。
兪泓,崔滉陪行。
唐官還。
○自李仁壽家。
移寓官奴應吉家。
是夜患痢。
幾絶而蘇。
初七日乙未
渾元來訪
初八日丙申
倭賊來現大同江越邊。
初九日丁酉
 大駕將發向寧邊府。
本府軍民
成羣遮道
力請不發。
未果行。
初十日戊戌
詣政院。
請留
 啓曰。
國運不幸
海寇憑凌
 大駕西幸
苟保一隅
不勝痛哭
然而 駐蹕本府
固守城池
以圖恢復
此實得計
朝議不一
以爲賊鋒已逼。
不可不避
自 上亦以爲然。
雖有大臣之言。
不見聽納
將以今日 啓行
食不下咽
京都不守。
已矣無及
唯幸此府。
城郭粗完。
人民衆庶府庫糧餉
猶可支持
浿江一水
所謂長江天塹
且觀人民勉留 聖蹕。
懷敵愾之心。
城中男女老幼
出守城。
人心如此
此實大吉之兆。
況今李鎰引兵已至。
唐兵亦將來援。
以此深入之賊。
中興之功。
可立而待
舍此之他。
大事去矣。
不特此也。
 大駕一動
本府軍民
一時潰散
城陷必矣。
兇賊追鋒
恐或莫遏。
中路不測之變。
難保其必無。
豈不寒心
其所以請 上移蹕者。
恐或不思之甚也。
伏惟 聖裁
必須停行。
臣患暑癨累日
今始來 啓。
惶恐不已
 答曰。
賊鋒不得不避。
十一日己亥
 大駕發行
宿肅川府
十二日庚子
 上宿安州
○連福來
十三日辛丑
 大駕寧邊
十四日壬寅
 命金應南起復。
 大駕發向義州
路。
 命王世子江界
議政興源刑曹判書李憲國,副提學沈忠謙,刑曹參判尹自新同知自新,兵曹參議鄭士偉,承旨希霖及琢。
承 上敎分扈 東宮
翊衛祖訒亦至。
自此遂爲分司
是夕
 東宮宿雲山郡
十五日癸卯
 東宮宿開平院。
是日
陰雨
十六日甲辰
 東宮宿熙川郡。
十七日乙巳
留。
崔滉自寧邊
承 命陪 中殿
向咸興未至。
中路
陪 嬪宮。
是日
來從 東宮之行。
十八日丙午
 東宮發行
是日
兪泓來扈 東宮
承 命。
初從 中殿
向咸興。
中路承 命停行。
 中殿還從 大駕
至是。
 啓請從 東宮一行
承 命當直江界
而卒從謙。
便途取捷。
宿于長洞。
仍欲向雪寒嶺了路。
十九日丁未
 東宮發行
宿嶺下人家
扈從臣僚
露宿
是夕
微雨
二十日戊申
 東宮宿寧遠地人家
是日發行
天壇縣。
聞賊大衆直向咸鏡道
議者或言還向江界地。
一如 大朝之命。
或言進向關東春川原州等地
收合人心
以圖恢復
羣議不一
留時莫決。
卒從泓議。
東路
當初朝議之要往江界者。
欲令觀便踰雪寒嶺北據險
而旣聞賊入關北
遂停關北之行。
則苟保江界
或云非計
故從泓議。
二十一日己酉
宿寧遠地民家
二十二日庚戌
留。
二十三日辛亥
以朴宗男拜兵曹參知
 東宮發行
宿院坡。
臣僚露宿
二十四日壬子
 東宮午後發行
大嶺
宿寧遠郡。
二十五日癸丑
留。
二十六日甲寅
 東宮發行
宿孟山縣。
二十七日乙卯
 東宮發行
宿陽德縣地麻希山院人家
宿縣李秀光家。
二十八日丙辰
雨。
二十九日丁巳
 東宮發行
宿楚川驛。
是夜
大雨
七月初一日戊午
留。
初二日己未
 東宮發行
宿中大院。
初三日庚申
 東宮發行
宿陽德縣
初四日辛酉
 東宮發行
宿谷山盤坊人家。
初五日壬戌
留。
雨。
初六日癸亥
留。
雨。
初七日甲子
 東宮發行
宿谷山人家。
初八日乙丑
 東宮發行
水多嶺。
宿谷山地人家
山路險惡
十步九顚。
一行大小
皆甚苦之。
初九日丙寅
 東宮發行
又踰一峴。
宿伊川地人家
伊川縣監兪大禎出迎于境上。
初十日丁卯
留。
雨。
十一日戊辰
 東宮發行
涉楡洞川。
犯夜始至伊川縣
是日
三道監司狀 啓始至。
十二日己巳
留。
午後
雨。
以不江界事。
具田狀 啓于行在所
○六月二十七日。
狀 啓回還人持來有 旨祇受後。
 大駕留駐處。
更未得聞。
日夜西望
拊膺罔極
 行次來人員。
數本少。
老病居多
落後者亦有之。
驅馳峽嶺。
人馬疲頓
驛路又絶。
道路梗塞
 行在問安
自不能如意
前往三人
亦皆不返。
尤爲憫泣。
江界,咸興難往辭緣。
曾已 啓聞。
而平,黃兩道中。
欲擇駐形便之地。
頻聞 大駕消息
兩道賊兵充斥
無寄足之處。
間關顚仆
今到伊川
欲向關東安便之地。
側聞京賊由鐵原路
金化等處。
遂安谷山諸處
亦有聲息
欲更體探
以定所向
姑留本縣
召集兵糧
第念收攬人才
唯在爵賞
而當此板
蕩之時。
尺布斗粟可以俵給
至於除拜一事
雖有便宜從事之 命。
而 東宮以爲未安。
行微陞補外。
一切不敢
若如是徒執謙讓。
人心難定。
國勢日孤。
更無恢復之望。
欲一一仰稟 大朝
道里阻夐
往復之間。
經數月。
坐失事機
極爲惶憫。
不得已及時補之官。
姑爲權差。
一邊任事
一邊 啓稟
雖在搶攘之中。
講官不可備員
故以本道召募御。
使許筬
文學
前縣監黃愼
權差司書
承旨姜紳。
亦依起復人例。
付職收用
而各道守令時存隱避者。
及身死與陣亡之人。
亦未塡差。
一道之事。
無人收拾
欲爲聞見久曠之邑。
除授可堪之人。
而事涉重大
不敢便行。
亦爲可憫
各道狀 啓過此。
急於欲知邊報
稟于 東宮
開見後還爲封送。
極爲未安。
向前谷項之事。
有所未安。
路遠事急。
不得隨事 啓稟
至爲惶恐
十三日庚午
雨。
是日留。
平康縣監南楫來謁 東宮
十四日辛未
雨。
留。
巡察使李鎰來謁 東宮
十五日壬申
陰雨
 王世子稍集將士
面告恢復之意。
長興庫鄭僉正婢子彦介。
嫁來此縣吏家
見問
安。
時時饋饌極精
澣濯衣衫
執勞頗勤。
十六日癸酉
招撫李貴招募事。
告行
出去
夜雨
十七日甲戌
雨夕晴。
是日
與賓廳諸宰。
又封狀 啓一道于 行在所
○頃因義禁府都事韓應禮之歸。
憑修狀 啓。
道路阻夐
音聞久曠
未審 大駕平安消息
日夜憫泣。
 東宮行次崎嶇山峽
從官散落
艱苦萬狀
及到伊川近邑。
避亂朝士
稍稍來會
同知丁胤福,吏曹參議洪渾,前注書朴文敘,前待敎克中直長崔浚,奉事具坤源,前郡守金殷輝等及宗室原川君,西興正等
相繼來到
戶曹判書韓準
寧邊追到。
正言尹泂亦爲來到
人士稍集。
成體貌。
大扺自西京失守之後
一國人民
未知 大駕所在
顒望悲慕
及聞 東宮來臨
人心歡悅
有若再生
逃竄守令。
漸復官守
號令亦行。
恢復之機。
稍有可望
李鎰募軍。
方住兔山地
初欲令直進平壤近地
都元帥掎角
牽綴賊鋒矣。
非但烏合孤弱之兵。
難犯大敵
 行次在群盜四圍中。
而無一旅之卒。
極爲憫慮。
故召來于此
其後李貴及明城都正。
募得兵數百餘人
本道兵合千餘人
軍勢比前稍振。
而列邑皆蕩殘。
無升穀。
一行支供
許多軍糧
百計無策
有自
之患。
不獲已
近邑步兵價布。
咸半作米捧上。
今年貢木。
爲作米。
輕歇捧上之意。
已爲行移
至於軍士上番
前雖有姑停之 命。
卽今聚兵極難。
念經無知之民。
不知有國家
漸至渙散無統
亦爲可慮
故近道不爲被兵處。
依法上番
而黃海道近於關西
使之起送 行在事。
拜爲知委矣。
李鎰戰士
非但屢經戰陣
不爲逃散
勤勞可矜
而或有已受賞職。
而未得告身者。
或有 啓聞軍功
中路未達者。
呼召使黃廷彧
募軍時約以平民
禁軍除授
公私賤。
則許令免役
焚香成誓。
今若失信
軍情解體
將至離散
故略示褒賞
兵曹非但侍衛關重。
聚兵漸多。
不可專委。
宗男,姜紳參知權差。
希賢曾以軍功
正除授。
而拜無官敎。
朴宗男,姜紳,鄭希賢三人官敎。
成送何如
金化金城兩邑守令。
自變初遠遁
平康縣監。
亦爲逃竄
田郡守
不知去處
谷山郡守
 行次過來之時。
全不出待。
已被臺劾。
永興德原
陣亡已久。
淮陽府使。
亦爲倭賊所殺。
其他忠州安東大處
爲久曠。
如此許多郡邑
委之賊手
無人收拾
極爲可慮
而 行次所駐處。
切近郡縣外。
差出未安。
姑待朝廷 命今。
大槪被兵處各邑守宰
不望逃竄
而兔山縣監李希愿,鐵原府使金俠。
盡心官事
召聚民兵
毅然固守之計。
一邑之人。
以不散。
伊川縣監兪大禎。
居官處事
頗有幹辦之才。
支供饋餉
盡力無欠。
拜爲可嘉
南兵上來之後
連得捷獲。
賊勢頓挫
中留倭甚少云
流播之言。
未知虛的
今方偵探
海西之賊。
留屯各邑。
傍肆抄略
其勢浩大 行次所駐處。
未得安便之地。
至爲憫慮。
姑爲留此。
遠遠偵探
觀賊勢緊歇。
以定去就計料。
十八日乙亥
晴。
牛溪成渾浩源書來到右台
○是時。
賊勢鴟張
三面皆然。
不得前進
留滯行。
大小人員
歸咎當初建議者。
是日
乞膠米一升李欽哉。
付奴莫同
澣濯垢汚
十九日丙子
雨。
是日
聞倭賊本月十七日。
已入谷山云。
二十日丁丑
訒之來訪
是夕
入直摠府。
二十一日戊寅
 王世子引見備邊堂上
二十二日己卯
雨。
姜紳爲兵曹參知
朴宗男爲春川府使。
二十三日庚辰
朝雨
是日
又封狀 啓一道于 行在所
近日
一向未聞 行在消息
日夜憫泣。
 東
行次
尙住伊川
本縣四面谷山,牛峯,金化麻田
皆有賊耗。
而只賴雨水連綿
江川漲溢
以爲防。
江灘漸縮。
極爲可慮
觀賊勢緊歇。
隨便移避伏計。
近觀各道形勢
列邑守令。
陣亡
或棄邑。
或身死。
無非無守之邑。
民皆散亂
殺掠攻劫
當今急務
莫如各邑守令。
隨闕塡差。
使之經理邑務。
召聚民兵
而 行在遙遠
聲聞難通。
 東宮行次
傍近守令外。
其他諸邑
不敢除差
以此空曠之邑極多。
討賊了無頭緖
非細慮。
春川爲嶺西大邑
久不被兵
本道方伯
據此措置防備
若春川失守
則如加平楊根等處。
難保守。
最爲關防要害之地。
京畿監司權徵馳報內。
府使趙仁後。
身有重病。
累次遁避
使本邑將爲棄地云。
故朴宗男。
府使權差。
使之把守
州牧使元豪與賊戰。
爲賊所害。
而本邑在歸賊。
要衝之地。
不可一日無主軍。
卽接京畿監司馳報
則前承旨成泳募兵千餘人
本州地云。
故仍爲權差牧使。
前府使金千鎰
倡義起兵
湖南近畿
忠義可尙。
而尙無職名。
無以號令所部
且雨南倡義之人。
相繼而起激勸之方。
不可不慮。
金千鎰
陞授樞府事。
至爲未安。
川府使朴宗男,驪州牧使成泳官敎。
拜爲成送。
何如
廣州聚兵
至數千。
邊彦琇率兵屯駐。
遇賊猝至。
彦琇不能成陣。
不見賊面而先走。
京畿監司馳狀請罪
使之白衣從事
以責後效
南兵來駐仁川,安山云
而兵數多寡
未能的知
勝捷之言。
時或有傳。
不可準信
京中之賊。
再度偵探
則厥數比前甚少。
唐兵則已渡鴨綠云。
只是傳聞
未知見到何處
至爲憫慮。
二十四日辛巳
二十五日壬午
有人來自 大朝
因聞臺諫論劾當初請往東路建議之人云。
二十六日癸未
仲叔子命男。
避亂于朔寧地。
來見。
二十七日甲申
金命男告歸朔寧。
江原監司柳永吉
來謁 東宮
是夕
自金世弘家。
移寓崔晉昫家。
是日
又封狀 啓二道于 行在所
○臣等聞。
兩司以臣等扈 王世子
江界
危地爲非
摘發首倡
削奪官職云。
等待罪。
宰相一行動靜
無非出於臣等。
等當首倡之罪。
而賊滿寰區
皆爲危地
跋涉之際。
博採衆議
自計畫安。
首倡之人。
首倡之罪。
全在臣等。
惶恐喘息
席藁待罪
不敢一辭其間
而方在危急之際。
循例容默。
則 國家之勢漸危。
恢復之望無期
敢敷終始
以畢其說。
當初 命
世子江界時。
自 上以 宗社之主。
付諸 世子
 聖意蓋以恢復之責。
望於 世子
江界一隅也。
 朝廷之命。
不通四方
四方之人。
莫知有 朝廷
擧國人民
必皆淪胥於賊中。
誰與爲恢復哉。
況在熙川。
以此意狀聞。
已得量宜進退之 旨乎。
顧瞻四方
無非賊鋒所在
唯在相勢擇地
避危就安。
使民望有所係。
號令有所施以成萬一之效。
此 宗社之慶。
臣民之辛。
臣等所以忘身
 世子所以從臣計也。
自古天下國家者。
孰不危然後安。
唯在盡天下之計。
成國家之務而已
北道興王之地。
臣等過計
若先北方
抄發南北之兵。
擁截鐵嶺之險。
號令江原慶尙。
以通京畿忠淸全羅
庶幾收効
不幸賊兵已踰鐵嶺
不得已從衆情。
來于古寧邊
從衆情。
所以順天意也。
間道潛行
今達于伊川
適遭大雨
三面長江之阻。
後一面。
亦有大川
恃以留駐
人聞 世子之來。
莫不感激
至有垂涕者。
畿甸義兵
處處蜂起
爭相捕賊。
賊勢小挫。
欲待兵勢大振。
前進據勢。
勦捕殘賊
以通南軍計料。
而臣等負此重罪
指揮三軍
有妨事體
極爲未安。
惶恐待罪
○臣等自分離 大駕之後
陪 東宮
久在寧遠孟山陽德窮僻險塞之地。
人卒散亡
從官內人
有時徒步
至於 東宮牽馬之人。
亦或不備
人馬瘦病
僵仆相繼
以此 大駕問安
亦未得以時
今到伊川
人士稍集。
連次送人
而皆未得報。
方爲憫泣之至。
宣傳羅守謹,主簿方士豪。
相繼以來
伏審 聖體康寧
無任感泣
 東宮行次時。
伊川
細探賊報。
收合軍卒
欲向稍安之地伏計。
全羅兵將管下
來傳曲折甚詳。
金千鎰義兵及兵使崔遠所領之軍。
方在江華
接戰日期
未決定。
前府使高敬命,前提督趙憲
率義上來
而先擊湖西湖南之賊。
未能趁期戾洛云。
千鎰軍中
 王世子親筆下諭。
諸軍感激
至有垂涕者。
開城京城
連次偵探
則賊勢視前稍減。
而往來之言。
未委虛的
平壤失守之後
來在京畿積城地。
收聚軍兵
招致 行次
而窮聞黃海一道之民。
久陷賊中。
不堪殺虐。
思奮起。
而無將領可以依歸
日夜喁望
故遣李
使之往谷山遂安等地
一以收拾海西一路
一以應接西京聲援
而李手下見卒
散亡之軍。
收聚未易
極爲可慮
正言尹泂。
引嫌見遞。
諫官不可久曠
黃愼權差。
陽德縣馳報金貴榮黃廷彧書狀及他道書狀十九張。
政院付送。
詮次善 啓。
 
二十八日乙酉
 王世子發行
江津
天始明。
渡江
停行于民家
夜踰風壁峴。
遂寓民家
是日
陪童崔已以甁酒來饋。
是日
又封狀 啓二道于 行在所
○慶尙右道觀察使金誠一所送軍官
持狀 啓來過。
急於欲知邊報
稟達 東宮
開見至爲惶恐
近日黃海江原之賊。
京城之賊。
互相往來
郡縣皆空。
自行自止。
遍滿官舍村店
我民被其殺虐。
日望官軍之至。
物情以爲出空邑守令。
使之把守
然後事有統緖
高陽郡李慤,積城縣令李蘊,交河縣監成永遇,楊口縣監申泗等權差。
京畿水使成吉。
尙無去處
云已死。
此時水使久闕。
防備蕩然
機關甚重。
 行在隔遠
事勢急迫
不得已權差。
至爲未安。
羅監司李洸
勤王後時
本道儒生所疏論。
專廢號令
奉身縮坐。
尙左監司金晬。
積失人心
號令不行
一卒空坐。
兩南勤王之兵。
無可望。
至爲憫慮。
前因沈岱。
伏審 玉體稍愆。
不勝驚慮之至。
未委卽今 聖體若何
 東宮行次移駐成川之由。
曾已 啓聞。
 行次留駐伊川
畿甸之民歡悅歸附
 朝廷氣脈
旁通於諸道。
獻級日至
起義兵。
馳報相續
頗有恢復之望。
伊川一息玉洞驛。
賊兵現形
乘夜放砲
不知賊勢衆寡
不得已還向成川。
傍近諸邑民情
不失望。
而適李時言遇賊百餘人於新溪。
只率疲兵三十餘名。
突陣其先鋒。
我軍無一人被傷。
以此威名甚著。
民情願爲將。
救活一方民命
故以時言黃海防御使
沈友正爲巡按使。
使之調給兵糧
勦除黃海之賊。
慰答民望
前以李薦黃海防御使差遣事狀 啓。
旣差之後
玉洞賊警
使李薦姑往把截
而薦以無兵可守。
率爾還歸
不來現。
故以李時言代送矣。
 行次留駐處成川。
近於平壤
平壤之賊。
近似挫縮
且前江防
姑駐此府。
欲爲觀勢進退伏計。
二十九日丙戌
發行
宿谷山地驛吏家。
三十日丁亥
雨。
發行
宿于文巖。
八月初一日戊子
發行
宿于谷山
是日
又封狀 啓二道于 行在所
全羅道觀察使 啓本來過。
急於欲知邊報
稟于 東宮
開見。
封授送。
至爲惶恐
湖城監柱都檢察使李陽元處秘密牒呈內。
徐夢麟謀逆一款。
事繫重大
故同封上送
內醫院官南應命言內。
到价川地
無馬落後
與同趙英璿及本院庫直相失。
渠獨湯藥銀鼎一,天字湯罐一,黃字
銀平招兒一,銀鎖招兒一。
齎持來納云。
欲爲入送。
而當此群賊。
遍滿之時。
恐有逢賊見失之患。
還授應命
姑爲留置
尙瑞副直長成澳。
符驗來現。
與義府都事韓應禮。
一時入送。
未知無事得達與否。
至爲憫慮。
○伏見兼司僕希貞所持文書
金友皐。
咸鏡防御使差下。
而 東宮行次侍陪將官李時言
前因本道民情海道防御使差送。
李鎰率部下將士
夾擊平壤之賊。
前四日已爲發行
希賢近因江東灘水漸淺
賊路可虞
使之率軍防守。
亦令相機進退
 行次護衛之將。
只仗友皐一人
今若發送
 行次孤危
極爲憫慮。
李薦伊川落後不來之由。
曾已 啓聞。
前見咸鏡道巡察使宋言愼。
則令其子李希聖
催促其父。
劃卽赴任永興府云。
道路阻遠
臨急措處之事。
不得一一 啓稟
致此牴牾
極爲惶恐
李薦黃海防御使差除 諭旨
姑留于此
以待 朝廷處置
文書
則黃海道監司處。
卽爲馳送。
使之施行矣。
初二日己丑
發行
宿于谷山地民家。
初三日庚寅
發行
宿于谷山蚯蚓民家
是日政。
丁胤福爲兵曹參知
姜紳爲江原監司
初四日辛卯
發行
到成川。
是日
見崔彦明來自
熙川。
弘遠訃音來自孟山縣。
○寓金守天家
初五日壬辰
初六日癸巳
江原監司姜紳。
巡察使
初七日甲午
姜紳拜辭
巡邊使李鎰率兵向江東
夜雨
初八日乙未
夕。
曹佐郞許筬來訪
初九日丙申
順寧君來訪。
是日
又封狀 啓一道于 行在所
江原道觀察使柳永吉
近因本道賊勢充斥
竄伏山谷
無意策應
 行次在道內。
而託以道梗。
久不來謁。
已被臺諫彈斥。
故兵曹參議姜紳依前 諭旨巡察使差下。
使之權兼觀察使職事
姜紳官敎及 諭敎書成送。
何如
兵曹守衛甚重。
堂上不可一員
丁胤福參判除授
朴宗男曾已春川府使差送。
 行次侍衛之人。
金友皐仍留侍衛
巡邊使李鎰使之領部下諸將及黃海平安兵四百名。
前進平壤
與李掎角
夾擊而捕賊。
軍功他皆施行
其中宜城都正玉潤,月串僉使李江華府使尹湛,井浦萬戶匡國,前宣傳田仁龍,宣傳李賢等。
當有陞遷之賞。
而自 行次擅斷爲未安。
高陽私奴明福,明會兄弟
憤其父兄被害
射殺賊七十餘名。
斬首
十六級。
曾已許通羽林衛除授
如此特異之功。
論賞恐不止此。
京畿水使身死已久。
以崔夢星差遣之意。
前已狀聞
厥後見 行在朝報
則以邊彦琇差下。
彦琇前以敗軍之罪。
白衣從軍
事已狀聞
大扺軍功論賞。
小小除拜
若一一稟裁於 行在
往來之際。
經時月。
有乖賞不踰時之義。
故這這差除
他餘除拜
似難擧行
賊兵熾盛處。
棄官
或身死。
久不差出。
一邑人民
委之賊手
收復無期
不得已所聞差出。
開錄上送
京畿觀察使徵書狀內。
請趙儆,邊應星敗軍之罪。
依律治罪
而當此賊變孔棘之時。
一將有關
姑從寬典
李艤崔夢星朴已百。
一樣軍令決杖之意回答
李時言旣爲防御使
川府使久曠
都摠經歷尹健。
差發送矣。
初十日丁酉
又封狀 啓二道于 行在所
○問安人回。
伏審 行在平安消息
不勝欣幸
 東宮行次
留成川。
平壤賊勢。
連次偵探
則或云還中和
中留在之賊。
城內無數放火
江東近地民家
連續焚蕩
賊徒狡譎
去留難測。
巡邊使李鎰領兵。
江東路。
直扺平壤
與李欲爲夾擊
似或遮蔽江東賊來之路。
故姑于此
近觀賊勢。
以定所向計料。
安邊
生金景禎,德原儒生朴期齡等。
徒步遠來。
詳言北賊聲息
兼獻兵級
且云。
本道民人等。
團結擊賊郡邑多空。
無人將領
懇乞差出曠官守令。
德原府使永興判官
僅得差出。
此外安邊文川
亦爲緊急
而苦無可合之人。
遠方之人。
道路阻隔
赴任極難。
未得塡差。
高陽避亂進士李櫓。
自變初。
奮義勦賊。
屢獻首級
今又率其同志李逢春張應男,安玏等。
來報京畿賊形止。
故皆已論功除職。
而李逢春,張應男。
起送李鎰處。
使同擊平壤賊。
李櫓,安玏。
則還送本邑。
使之捕賊。
守令差除
臣等固知未安。
事機甚急
 行在隔遠
未及稟 裁。
先已權差之。
後與 行在政目。
相重疊。
若未赴任之員。
自當依 行在節目施行
其中川府使朴宗男。
本府將陷。
急急差遣
赴任已久。
州牧使成泳。
聚軍本邑境內。
因爲除授牧使。
想已赴任而祇恐成泳短於弓馬
且因本州民願
以朴已百。
爲助防將。
使之協力勦賊。
麻田,連川。
則前監司權徵以兩邑久曠爲慮。
李亨男,金騮假守
頗有御賊之功。
故仍爲權差。
今方察任德原府使。
則因本府儒生遠來。
懇請出主倅。
 行次下人申景褵權差。
今已發行
川府使尹健。
京畿監司
力言仁川不可久曠
而且薦尹健可合。
故卽爲差送。
黃海防御使李時言
不得已差遣之意。
前已狀 啓。
臣等妄料當此 國勢岌岌之日。
塡差空邑守令。
一日爲急。
擇其最急處。
多數權差。
至於疊授。
極爲惶恐
近日不得已差人
別錄上送曹參議李純仁
本月初十日身死。
 廟社主陪行緊急
李瓘權差矣。
京畿巡察使權徵狀 啓及慶尙左兵使朴晉狀 啓過此。
欲知京畿嶺南賊勢。
稟于 東宮
開見後封送。
畿甸賊勢熾盛
勦捕將官
亦無可仗之人。
極爲憫慮。
趙儆邊應星
曾以加平敗軍之罪。
末減決杖後 啓聞。
蓋臣等愚意
當此事變孔棘之時。
一從軍律
則更無完全之人。
固宜從輕論罪
以責後效
京畿水使成吉之代。
以崔夢星差出。
由狀 啓。
催促赴任之意。
通關京畿監司權徵矣。
觀此狀辭。
恐是未及見知而然也。
玆以崔夢星赴任與否。
急速四報之意。
已爲行移京畿監司處矣。
十二日己亥
十三日庚子
又封狀 啓一道于 行在所
本月十二日。
宗薄寺主薄兪大健回還
伏審 聖候康寧
不勝忻抃之至。
 東宮留成川。
慶尙左道觀察使
金晬,右道觀察使金誠一狀 啓齎持人過此。
欲知嶺南賊勢。
稟于 東宮
開見後。
還封上送
至爲未安。
十四日辛丑
又封狀 啓一道于 行在所
○臣等陪侍 東宮
留成川。
目今平壤之賊。
過半上去
黃海一路留屯之數。
不爲多。
京畿賊數。
前見楊州使高彦馳報
多數屯聚
四處結陣云。
湖南兵勢
直擣京城
若由延安白川之路。
先勦海西之賊。
直指中和
平壤之賊。
蕩平不難。
此意使豐德郡守邊應軫。
通諭全羅兵使崔遠,義兵將金千鎰等。
而 東宮將士絶少
控弦之卒。
侍衛孤單
了無可倚之勢。
募民搜兵。
一應者。
雖有一二之得。
皆是殘弱之類。
聚集精銳
百計無策
臣等竊念
武士之樂赴。
莫如科擧
取人重事
勢難擧行
若所住近邑。
行移知會
定規觀射。
居首者直赴殿試
次者直赴會試。
又次者禁軍除授
則人必爭先
聚兵亦多。
允爲便當
妄料敢稟。
緊關守令塡差處及他權差之官
爲別上送矣。
十五日壬寅
又封狀 啓二道于 行在所
近日伏審 上體若何
不勝憫慮之至。
臣等陪侍 東宮
留成川。
希賢平山使官來到
右人江東
淺灘防守辭緣。
曾已 啓達。
平山府使。
急於抄兵捕賊。
士憲權差已久。
且 行次侍衛將士
他無倚仗之人。
只有希賢金友二人
勢難移換守令。
姑留于此
而司圃韓濩。
本月十四日來此。
文書事緊。
卽令起送矣。
○臣等陪侍 東宮
留成川。
平壤賊數。
未詳知。
似爲不多。
而今月初六日接戰之後
今幾十箇日。
而更不擧事
賊益無忌
散出焚掠
四野田禾
幾盡刈取
側聞京中之賊。
往來松京
關北各邑。
留屯之賊。
處處充滿
或與平壤賊。
相聚合勢
將來之憂。
不可勝言
勦除此賊。
一日爲急。
漸至延緩
極爲憫慮。
近處各邑貢納細木。
俵給陪臣僚事。
曾因有 旨捧上。
綿布本道元無。
江東三登成川貢紬。
合內需司所納二千七百四十匹內。
分給陪侍宗室百官將士外。
扈 駕軍人從征之卒。
猶是本道土著
而他道遠來之人。
經賊焚蕩
喪失父母妻子
當此寒凜之時。
露體呼寒。
至爲矜惻
李鎰鄭希賢軍中
從略分送
使之俵給尤甚衣薄之軍。
而餘在之紬。
尙有十同。
當此事變搶攘之日。
官所儲。
散失可慮
速 命處置
似爲便當
近日及時論功賞職及不得已權差政目。
開錄上送
此處無吏曹堂上郞廳。
朝 諭皆未
成給。
從速成送敢稟。
引儀高應潛,李應吉等來現。
似聞有華人接待之奇。
兩人起送矣。
十六日癸卯
 王世子大門外。
𩝝慰將士
十七日甲辰是日
得見行人司行人薛藩奏文及許儀後條開。
 附○行人司行人職薛藩。
爲倭情狡猾可虞
調兵征討當急。
拜陳一二事宜
以備 聖明採擇事。
先該兵部爲虜交訌
倭情叵測
懇乞 聖明
急遣文武大臣
經略征討
以伐狂謀
以弭急患事奉 聖旨
朝鮮倭奴陷沒
國王請兵甚急
旣經多官會議。
儞部裏又探聽得實
便酌量應行事宜
速去救援
他無待緩不及事
致貽我他日邊疆之害。
設官遣將
俱依擬宣諭已知道了
隨該兵部咨。
行禮部。
以職藩題請差職齎勅
宣諭朝鮮國
職。
欽此欽遵
卽馳至朝鮮
開 勅宣諭
國君臣。
莫不感泣
咸謂 皇恩矜恤小國
眞若覆載之仁。
引領 王師
又若大旱望雲霓矣。
據其君臣哀籲迫切之辭。
目覩困苦流離之狀。
誠有存亡於呼間者
事勢可憫者。
不在朝鮮
而在吾國之疆場
職愚之所深慮者。
不止疆場
而恐內地
震驚也。
調兵征討
可容頃刻緩乎。
請料其必至之勢。
預當添兵。
防守地方事宜
爲 皇上陳之。
遼鎭。
京師左臂
朝鮮者。
卽遼鎭之藩離也。
永平畿輔重地
天津京師門庭也。
二百年來
福浙常遭倭患。
遼陽天津不聞有倭寇者。
朝鮮爲之屛蔽耳。
鴨綠一江
雖有三道
然近西二道
水淺江狹
馬可飛渡
一道
東西相去
不備貳箭之路。
豈能爲防守。
若使倭奴據有朝鮮
遼陽之民。
不得一夕安枕而臥矣。
風汛一便。
揚帆而西。
永平天津
首受其禍。
京師其無震驚否乎。
職。
不勝其憂過計
足跡所至
詳詢訪。
差人直至平壤地哨探
據其還報
皆云。
倭寇占人家婦女。
配爲家室
繕治房舍
多積糧子
爲久駐之計。
造兵器。
搜括民家弓失。
戰征之用。
此其志不在小也。
臣到之日。
聞其聲言西向
觀兵鴨綠
朝鮮臣民
彷徨無措
幸得游擊惟敬
奮不顧身
單騎通言
約以五十日。
緩其侵犯
以待我兵之至。
然我以此術愚彼。
亦安知彼非以此術而愚我乎。
其人狙詐狡猾
陷沒平壤之日。
則云。
假道復仇
今則云。
假道朝貢矣。
以不能與中國抗衡
千古
遺忿。
又以得沈惟敬可通朝貢爲幸矣。
倏然而爲嫚罵之辭。
倏然而爲恭順之語。
此其奸詐難憑
自可槪見矣。
十年一貢
自有常期
入貢向由寧波府
自有常地。
今挾朝鮮
要我盟。
竊恐重譯來王者。
不如是也
尙可置之不問乎。
臣料其謀。
不過如許朝詐願招安
以緩我兵之計耳。
或俟河凍
以犯遼陽
或俟春期
以犯天津
未可知。
若非及是時。
速以大兵臨之。
則彼以爲侵犯所至
莫敢誰何
其肯帖然返棹者。
不信也。
垂亡
在朝夕。
然 綸音一布
鼓其忠義之心。
作其敵愾之氣。
彼國之人。
不以恢復爲念。
不與倭奴俱生。
乘此人心
加以精兵
與彼夾攻
倭奴必可期勦滅
苟俟歲時
則彼招集貧窮
安撫流離
鮮之人。
厭起甲兵
樂有新主。
雖有百萬。
其能濟乎。
或謂興兵往征。
徒速其來。
職謂征之固來。
不征亦來。
征之則牽掣平壤之東。
來遲而禍小。
不征肆意平壤之外。
其來速而禍大。
速征則我藉朝鮮之力以擒倭。
遲征則倭率朝鮮之人以敵我。
故臣誠謂調兵征討
不可頃刻緩者。
縱大一時未能齊集
亦宜陸續調來。
以爲聲勢之助。
庶幾萬一可
犬羊之魄也。
興兵之費。
莫甚糧餉
職詢其今所積。
僅可足七八千一月之糧。
不足者。
資我繼之。
國君臣。
亦願多發人馬
在於鴨綠江邊接運。
克定平壤之後
國君臣。
亦幸我兵爲其父母兄弟報仇
樂輸餉。
自可隨地資糧矣。
況有倭賊之所憤者乎。
至如寬奠,大奠,靉陽等處地方
西北則鄰㺚虜。
東南則枕鴨綠
延袤五百餘里。
原額官兵
數已極少。
今除各營調去選鋒馬及節年逃故軍丁外。
寬奠實在營軍
止一千三百餘名。
陽實營軍止七千五百餘名。
大奠實在營軍
止三百三十餘名。
旣欲防倭。
又欲防虜。
守堡不可無兵。
堵截不可無人
設倭果來。
何以御之。
職謂寬奠等處官兵
不可不速爲之添設也。
北人善於御虜。
南人善於御倭。
若與倭戰。
非得南兵二萬。
何以挫其鋒而折其銳乎。
南兵不可不速調也。
我之長技騎射
倭之長技鳥銃
弓箭所及者。
盔甲可避。
鳥銃所發者。
士馬難當
況有藤牌
旣可蔽身。
亦可蔽馬。
藤牌鳥銃
皆當速爲置造也。
臣之所言。
諒諸臣皆先言之。
何待臣之陳瀆
顧念一日
則朝一日覆亡之患。
一日
則貽我疆場一日
之憂。
懇乞 聖明睿斷
 勅下該部。
査議轉行
當事諸臣。
催促兵馬前來
疆場幸甚
宗社幸甚
不勝杞人之慮。
偶冒風寒
患病途中
不能疾趨奔走
一念款款忠誠
恐緩不及事
爲此具本
 先差家人薛志齎奉
具奏聞。
是日
又封狀 啓一道于 行在所
邇來 聖體若何
憫慮之至。
臣等陪侍 東宮
留成川。
廣州貢生李雲龍等。
本月十七日。
來此。
言東蠶室近處私奴頭里,佛世等。
六月望間。
說道 宣陵之上土。
爲倭賊所破壞云。
傳聞之言。
未知虛的
而聞之不勝驚痛
 東宮卽遣烏山都正鉉,宣傳李應仁。
射手軍人五名
馳往奉審次當日發送
回還後。
更當馳 啓。
而事甚驚悼
姑先 啓聞。
奉審之臣。
當送爵高朝士
賊徒今方結陣於其處。
無可合得達之人。
烏山都正鉉。
年少武才
玆以差送矣。
十八日乙巳
 王世子下書諸道。
使之訪問避亂士大夫
隨便恤濟。
十九日丙午
詣賓廳得見高敬命討賊檄書
是日
又封狀 啓一道于 行在所
本月十八日。
安人回還
伏審 聖體安康
無任喜幸之至。
臣等陪侍
 東宮
留成川。
等得備邊通關
金友咸鏡道防御使差定劃卽起送事。
平壤之賊。
尙未蕩平
 東宮行次
到成川之翌日
卽送李鎰。
使與李夾擊
本月十三日,十六日
連次接戰
雖未快捷
殺傷甚多
今方更戰。
期將勦滅
失事機。
李鎰不可召還。
此處陪侍之將。
只有金友一人
撥送未安。
北方之事。
亦爲緊急
不得已起送希賢
近因江灘水落
處處可渡。
平壤之賊。
出城橫突
極爲可慮
故使之領軍把截
若撤此備。
則此處留住
亦甚孤危
他人改差。
似爲便當
京畿巡察使權徵狀 啓過去
急於欲知京畿賊勢。
稟于 東宮
開見後還爲封送。
極爲未安。
二十日丁未
二十一日戊申
又封狀 啓一道于 行在所
近日 聖體若何
日夜憂慮
臣等陪侍 東宮
留成川。
前吏曹參議李廷馣
多聚義兵
在於延安近處
前授招討使稱號
使之討賊緣由
曾已狀 啓。
江陰縣崔永徽。
逃遁已久。
使賊路要衝
全委之賊藪。
極爲可慮
京畿觀察使權徵。
軍官兪淵權差。
移文本道
催促赴任矣。
二十二日己酉
曹參議麟祥
回自 大朝
二十三日庚戌
又封狀 啓一道于 行在所
今月二十二日
召募官朴東彦過去
伏審 聖體安寧
不勝喜抃
臣等陪侍 東宮
留成川。
近日平壤之賊。
似無遁去之意。
日日散出。
刈稻燒屋。
築城造幕於牧丹峯上
可痛惋。
,李鎰等軍。
累次接戰
雖未快捷
射殺亦多。
李鎰每抄精銳
散布埋伏於賊來之路。
今月二十二日
遇賊分運多出。
無數射中。
使賊蒼黃遁入。
以挫其鋒。
稍可慰幸。
此中諸處避亂勇士
連續來現。
這這發送
使之助戰
勦滅之期。
日夜苦待
而但觀都元帥金命元狀 啓辭緣。
則以李鎰文移施措之間。
多有錯謬失體之事。
措語之際。
似有詬恨之意。
李鎰雖不無所失。
其意全出於討賊爲急之心。
當此國家危急之秋。
兩將協勢。
滅賊有期
而若因此獲譴。
不能保其職任
則李鎰手下褊裨精銳及所統千餘之兵。
竊恐一時潰散
更難復聚。
諸處將士
亦皆因此解體
至爲憫慮。
李鎰自領以來
累次敗衂
而近觀其辭氣
則頗有慷慨爲國討賊之意。
非如失軍逃匿者之比。
收桑楡之效。
似爲便益
前聞兩將不協之意。
 東宮遣兵曹參議麟祥
其實
狀。
兩將別無大段所失。
爭端
只在約束期會之間云矣。
侍講之官
闕員甚多
賓客則無一人在此。
似爲未安。
韓準職帶賓客
 行在所如無緊關職事
使之來此。
以裨勸講之任
亦爲便當
二十四日辛亥
又封狀 啓一道于 行在所
宣傳李繼命之來。
伏審 聖體康寧
不勝欣喜
臣等陪侍 東宮
留成川。
平壤之賊。
以爲厥數不多。
不久可以盪滅
而尙未決捷。
肆兇鋒。
四散焚掠
本府平壤密邇
陪侍不可單虛
而各邑之軍。
皆已從征。
更無抄出之兵。
本府七八月關防退立之軍。
九十月當番軍士
使之除防留此。
以爲護衛
似爲便當
不敢擅便
敢稟。
尙左兵使朴晉捕倭馳報狀 啓過去
欲知嶺南賊勢。
稟于 東宮
開見後還封上送
北道聲息
絶未得聞。
憫慮之際。
今見德原府使申景褵牒報
官賊倭或三四百。
或二三百。
時方留在。
抄發軍人
多定伏兵
勦捕計料云。
二十五日壬子
二十六日癸丑
又封狀 啓于 行在所
○臣等陪侍 東宮
留成川。
防御使李薦。
平康,鐵原等處。
召聚軍兵
永興府使除授之奇。
馳進陽德地
己見遞。
今二十六日來現而 東宮行次衛將官李鎰,李時彦,金反皐,鄭希賢
承差出去
一人可仗。
脫有緩急
至爲憫慮。
故李薦護衛次。
姑留于此
黃海道觀察使防御使李時彦,瑞興府使南嶷等文報
連續來到
今月二十三日
倭賊自龍川來向鳳山
或稱萬餘名
或稱三千餘名
厥數不同
而勢似浩大
文報三張輸送
賊若添兵於平壤
四散衝突
則 東宮行次
仍留在此。
距賊不遠。
極爲可慮
雖欲移避
無乾淨之地。
如有逼近之勢。
移往安州等處大軍之後
觀勢處置計料。
如此莫重之事。
不敢自擅
敢此仰稟。
朴慶新久在李鎰幕下
不但備諳軍情
銳於進取
頗有激發主將之力。
不意遞去。
軍中不無沮撓之心。
俾令仍察。
似爲便當
二十七日甲寅
又封狀 啓一道于 行在所
西塞早寒。
 上體若何
無任憫慮之至。
臣等陪侍 東宮
留成川。
平壤之賊。
見有添兵之跡。
而久不擧事
漸至鴟張
本府箕城不遠。
江東淺灘
定將防守
而灘多軍少。
難保萬全
移住大軍之後
觀勢進退之意。
前已 啓稟
而 東宮行次
駐在近賊之地。
護衛將卒。
不可單虛
本道將卒。
抄發之餘。
皆是疲弱
徒費
饋糧
了無實用
須得控弦精銳之士。
可以攻守
無因收聚
其所激勸
只在科擧一事
科擧重事
不可輕議。
前以觀射直赴之意。
 啓稟
欲待 回批。
以爲定奪
麟祥初向 行在所
來謁 東宮
陪諸臣。
率多老病
幹事無人
故兵曹參議權差矣。
二十八日乙卯
二十九日丙辰
領相崔興源承 召向義州
防御使捷書
來自平壤
是日
又封狀 啓一道于 行在所
○伏未審 聖體何如伏慮之至。
臣等陪侍 東宮
留成川。
都監關字內。
應敎李尙毅迎接郞廳入來云。
而 東宮侍講之官兼弼善李有中病重見遞。
弼善沈友正,司書尹泂。
出使未還。
今方逐日進講
講官缺乏
將至廢講。
極爲未安。
李尙毅姑爲仍留。
敢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