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高峰先生别集附录卷之二 (自动笺注)
高峯先生別集附錄卷之二
  
挽章七言(二首)[兪泓退憂堂]
獨抱瑚璉罕世姿。
良材留待棟樑期。
追班馬不多讓。
學究天人空自奇。
陶逕遙憐稚子候。
門長大醫遲。
傷心玉樹埋何處
無復蒼生望濟時
連榻周庠拍肩
今二有餘年。
君辭北闕關外
我按南州海邊
樽酒未嘗一笑
音容何遽重泉
題詞此日無窮慟。
未見長松拄天
挽章五言(二首)[盧禛玉溪]
義氣多士
英明一時
淵源追洛建。
探賾毫絲
進可開羣蔽。
退將有所爲
天乎遽不淑
朝野齎咨
天命忽下。
不晉詎無難
北寓愁覊宦
南來據鞍
壑舟半夜
家室三飡
已矣平生志。
空令我輩歎。
挽章[楊士奇]
誰遣風霜玉樹摧。
南州望斷哭之哀。
憂時龍蛇歲。
殄瘁連木稼災。
未展經綸古意
肯論華藻出人才。
名賢問答寧無見。
獘賦更張亦有裁。
深省擬修吾道廢。
激昻應爲俗流頹。
讜言不避台臣怒。
原廟終須聖主開。
斂迹
室中浩氣
戀君牕畔賞寒梅
蒼生欲起東山臥
榮召頻蒙北闕催。
雅望此時倚重
英魂何處歸來
薤歌悲甚登門客。
湖海生蒭阻奠杯。
挽章七言(二首)[金啓雲岡]
如何夫子斯文
豈獨交親哭寢門帷幄已虧堪寄命
江湖誰復任憂君。
公傷世道無着
私悼吾身過未聞。
間氣生賢還不憖。
茫茫天意詎能論。
獨諳硏窮善惡幾。
浩然寧動是兼非。
孤衷耿耿思際。
大節堂堂進退機。
虎逝龍亡嗟莫及
山摧棟折痛何依。
屋樑殘月顔面
却憶平生淚濕衣。
挽章五言(二首)[禹性傳]
間氣難重見。
微言孰更尋。
斯文知己矣。
象怪復相侵。
共抱山崩慟。
流年周馳
公今如此
天道悠悠
對月論經夜。
停杯話別時。
儀刑空在目。
獨坐漣洏
挽章[洪仁慶]
傷心世事涕漣漣。
握手風塵幾視天。
雪遍途中街十二春明
門外路二千。
靑山一臥君應樂。
白髮孤生我自憐。
脈脈百年同道契。
如何今日重泉
挽章[門人鄭澈松江]
間氣山川秀。
沖惺雪玉澄。
人文湮晦
聲利奔騰
節簡求心法。
儒家準繩
妙齡弱冠
高眼已前層。
築室因山墓。
開門遠朋
誨人雖不倦
從善奈如登。
鹵莾三反
因循護一矜。
風塵幸再遇。
論議獲頻承。
擧措憂常妄。
襟期惜未弘。
對顔殊綣綣
退省兢兢
舊習猶難化。
新愆更日增。
悶時心共貫
會禮說稱
到寺書猶壁。
臨門戒在膺。
詩獻讖。
冥漠語垂徵。
南郭三秋別。
西林六載燈。
厚恩無路報。
隆待我何勝。
寂寞湖天樹。
崎嶇漢渡氷。
吳醫痛路返。
李子晨興
淚盡雲亭隔。
魂傷葦嶺陞。
吾儕竟何托。
天意難憑
挽章[盧守愼蘇齋]
無等山前遇。
明彦甫賢。
開懷梅驛臘。
回首木牛年。
擾擾公餘地。
悠悠醉後天。
乍驚談世陋。
眞喜執經堅。
客夢孤峯歸途二豎纏。
黃泉有此別。
衰病未忘處。
挽章七言(二首)[具鳳齡柏潭]
瑞石新摧第一峯。
斯人何使涕垂胸。
文章不獨波瀾闊。
道術將閫域通。
古寺殘雲寒夜月。
小船飛雪江風
乖逢便作平生別。
夢裏丁寧蔽蒙
東海人文萬萬齡。
淵源統緖杳難明。
道從隱圃直疏派。
學到仙溪始集成。
知必行時功奪巧。
理先氣處知無營。
如君慕尙今稀有。
哀挽臨風澈聲
挽章五言(四首)[尹斗壽梧陰]
漢濱惜別
湖外忽傳哀。
已矣斯人也。
天乎世道哉。
是非誰復辨。
變怪多猜
此恨無人共。
臨風意不裁。
東方文獻少。
歧路又難刪。
己卯人斯遠。
江南道復還
淵源傳服老。
師友陶山
後死今無賴。
臨風汗顔
義理蚕絲密。
胸襟海宇寬。
幾年同臭味
半世悲歡
山頹倐忽
風色艱難
絮酒千里
還慚取友端。
知己云亡日。
索居又逢春。
豈期當末路
復此重沾巾
慟絶臨分語。
依俙入夢神。
諸君那不死。
一代不數人。
挽章王言(二首)[格]
南國樑壞
西林痛計違斯文垂再喪。
吾道無依
已致休脂轄
終慚奮斷機
扁舟臨別語。
今日沾衣
洋淪誰得測。
澹泊自無愁。
樂道惟知退。
先幾肯踐尤。
高懷落落
末路悠悠
未識蒼天意。
傷心水流
挽章七言(二首)[崔顯]
搌古儒家退翁
天分正派高峯
明心獨紹微言絶。
義膽咸知淑氣鍾。
羣卉謾誇榮綺陌
貞松無復嚴冬
强擡淚眼南紀
疊巚層巒一萬重。
靑眸初擡漢之陽。
契托金蘭意味長。
蓬觀晴簷開縹帙
銀臺暇日瓊觴
歲寒共勵凌霜橾。
道喪深悲殄國章
最憶去秋三五夜。
一輪月照連床
挽章[洪天民]
秀出淸朝鵷鷺行。
平生濟意共長。
專功學業濂洛
餘事文華漢唐
一代高名北斗
千年遺韻東方
天涯坐負臨泉掩淚遙吟殄瘁章。
挽章五言(二首)[鄭惟一文峯]
一代高名學。
兩朝經濟心。
硏幾深密
遇事浮沈
耿耿言空在。
蒼蒼命不諶。
公私凄絶
哀淚自沾襟
憶昨關酉路。
連旬二公
孤危故人恨。
殄瘁士林恫。
積吝規長絶
重泉不通
無窮巨卿淚。
獨立東風
挽章[宋寅頤菴]
應世才眞鉅。
爲儒學又全。
明時期大用
疾損長年
事業嗟難究。
文章只許傳。
搢紳痛惜
灑淚南天
挽章[許曄草堂]
天挺堂堂蓋世才。
軒昻氣槪出塵埃。
一齋門下函丈
退老堂中往來
行止務遵先正做。
直方要引後生開。
朝家失此儒林傑
哭奠無緣寫我哀。
挽章[金貴榮東園]
稟資秀異
從學儀刑
簪笏空白
林泉眼俱靑。
有才堪注措
無事沈冥
已矣天難必。
何慳與九齡
挽章[李珥谷]
南服高翔彩翼斜。
羽儀淸世亨嘉
英才未試胸中蘊。
殊渥徒聞沒後加。
文倒江河簡策
氣凌牛斗結雲霞。
華山一別幽明隔。
無路招魂楚些
挽章五言(二首)[李湛靜存齋]
學以淵源邃。
心因道義雄。
對人惟悃愊
於國但精忠
共擬長途遠。
那知大限窮。
斯人至此
憒憒天公
竝世知名久。
僑居比隣
深情膠漆固。
馨德蕙蘭新。
世態紛難測。
交情淡益眞。
幽明如許
摧咽倍沾巾
挽章五言(二首)[金就礪]
永訣途中句。
悲吟萬事違。
崩山猶有地。
拔木更何依。
緖語昭三典
胚胎諳一機。
師門今輟響。
痛哭撫留衣。
降割東魯
缺興殄瘁愁。
箕封方有統。
天喪向誰尤。
屋下心徒想。
卷中思更悠。
寢門那忍慟。
南望淚如流。
挽章五言(三首)[門人柳根西冏]
夫子今亡矣。
斯文不在玆。
兢持動靜
剖析入毫釐學博歸于約。
名高牧以卑。
自然中有法。
兼善無私
遭遇雖云幸。
敷施未可期。
須從閒處養。
猶作後來垂。
所以思退
非緣世不知。
恩深纔赴召
疾作懷歸
楚國招魂急。
秦京告訃遲。
人將誰依仗
天未欲平治
敢廁升堂列。
曾容擔杖隨。
開尊殘菊
投簡話新
詩。
豈識遙分日。
終爲永訣時。
餘生空自惜。
未死倘相追。
隔歲言盈耳。
臨風淚界頤。
分明遺訓在。
此以爲師。
行裝義與比。
心事世相違。
上達誰能測。
中庸是所依。
深功地軸
餘論發天機
未作西陵哭。
空沾老氏衣。
渺渺江南別。
依依望裏愁。
忽聞中途逝。
向上天尤。
一脈將喪
千般謬悠
佳城安可作。
淸漢西流
挽章[鄭惟吉林塘]
幸接陶山講理精。
擬將餘緖付時平
一堂經席論王霸
三塾英才就成
去住關心愁客路。
風燈催燼望鄕情。
士林共惜相驚吊。
豈獨情朋淚濕纓。
挽章[鄭琢藥圃]
光岳元氣
天生世英
才堪禮樂
學則明誠
未展經世志。
空留山斗名。
平生有心契。
南望淚如傾。
挽章五言(二首)[洪迪荷衣]
豈是龍蛇厄。
非關運命違。
斯民自不幸。
吾道更無依。
落落危途計。
冥冥大化機。
傷心樂菴月。
照舊巾衣
公元826年
垂絶陶山痛。
三年不盡愁。
先生今又逝。
小子竟誰尤。
江漢扁舟遠。
乾坤萬事悠。
空將臨別語。
南望長流
挽章[金誠一鶴峯]
斯文竟不幸。
吾道何如
頃歲先師
儒林慘沮
賴天未喪。
俾公尋緖餘。
超然高識
海觀龍魚
才豪學又富。
渟滀滄溟瀦。
進可賁皇猷
退以明聖書
云胡命道窮。
大志終未舒。
達施道不偶。
隱求計已虛。
嗚呼授受機。
更作何人歟。
陶丘悲涼
後事噫噓
悠悠千萬世。
大道丘墟
我忝登門
分義曾不疏。
失學寸膠盡。
眞源汚渠
庶幾賦遂初
從公廣居
人事如此
天道誰問諸。
倀倀宇內
末路躕躇
一官縻於玆。
千里素車
幽明終兩負。
俯仰多愧且。
題諸祖幽道
南望空沾裾。
挽章五言(三首)[申光弼]
湖海生人傑。
斯文儘在玆。
不由師友得。
獨與聖賢期。
用舍非吾事。
炎凉此時
半生多少恨。
只應寸心知。
天心那得聞。
世事只堪驚。
久矣期時棟
居然國楨
功名邂逅
義命平生
地下陶山老。
于今典刑
不及陶山老。
於今始見知。
天敎文再喪。
人與道何依。
南極殘夢
西林負宿期。
百年吾輩慟。
無路奉音徽
挽章[林樞]
久仰淸名下。
龍門見知
文章聖奧
忠悃補君遺。
鯤海檣初騁。
鵬程翎已垂。
今朝偏灑淚
非但哭吾私。
挽章[朴光玉懷齋]
閩洛徽音遠。
新奇異論生。
大敎道脈
君復應文明
大命還舛。
窮心自平。
如何遐壽
後死吞聲
挽章[吳健德溪]
英明德業秀而長。
天意如何殲我良。
講學曾尋雲谷主。
修文今作玉樓郞。
再歸亦樂居顔巷
三就難忘補舜裳。
世事悠悠空疹瘁。
長號欲問更茫茫
挽章[門人黃赫獨石]
吾道遼左
文星海涯
賢人相繼作。
天意無期
湖嶺精俱會。
乾坤不衰
聞風猶尙友。
講道同時
書札論心妙。
愚蒙質疑
頹波砥柱
擧世蓍龜
樑壞雖無祿。
宗尙有依。
深衣方見寄。
遺統庶堪垂。
繼軫云亡歎。
重深不憖悲。
生才眞有待。
絶學忍寧爲。
心上經綸密。
人間事業違。
東山望雖切。
南國夢先隨。
廊廟風雲斷。
田園歲月移。
一朝決去
初服得全歸。
出處憂時苦。
安危去國遲。
從知三宿戀
要結九重思。
江漢孤舟遠。
梅牕片月窺。
至今燈下誨。
依舊眼前辭。
奬勵難恩報。
提撕我私
三年築室
一卷尊師
已負淵氷戒。
空成薤露訽。
他時一瓣
慟哭太山陲。
挽章[李輅]
斯文久矣喪吾東。
前有先生後有公。
刻勵擬成三省學。
精深不厭五經窮。
儒林只自邦瘁
講幄誰能迪聖聰
墜緖茫茫難又續。
懦夫無復高風
挽章[門人沈友勝]
樑毁從誰托。
浮生沒科。
天機終莫識。
人事如何
學道傳心未。
思言感懷多。
玄宮千里隔。
南望滂沱
挽章[朴淳思菴]
天畀英姿秀。
人推學業醇。
羲軒古遠
鄒魯泝源眞。
孤雊傷時溺。
危蹤困俗嗔。
伏蒲新渥渙。
耕谷舊棲貧
江漢回棹
風塵再去身。
病淹郵燭夜
愁入嶺雲晨。
聖道遺緖
明庭哲人
素期出處
浮世亨屯
夙昔心相契。
星霜分更親。
溪山俱引興。
約爲隣。
湖外三秋月。
遼西萬里輪。
別離曾幾日。
存沒沾巾
挽章[金彦琚漆溪]
出衆文華妙年
蜚英一代孰能先。
才堪大拜人皆望。
天嗇脩齡世共憐。
門外鶴飛吊客
前鳥集感來賢。
白頭未死叩題挽從此音容九泉
挽章七五言(三首)[門人李好閔五峯]
天遣先生海東
能全賦予斂于躬。
心通大本神應會。
眼徹羣書智已融。
極精微探造化
闡明幽妙
昏蒙
山頹一夕渾無賴。
吾道其衰慟不窮
竹院蕭疏一逕苔。
嗒然相對歲寒
心期已逐浮雲散。
江水悠悠春又回。
凄涼樂菴月。
猶照白雲亭
簡裏音容在。
休言隔杳冥
挽章[門人重厚]
晩覺爲文始得師
百年函丈無違
那知此日無窮獨立長宵何所之。
挽章五言(二首)[門人時望槐亭]
中正元會
高明積功
敷施能有幾。
摧慟遽無窮
毁譽隨人異。
榮哀擧世同。
斯更誰托。
獨自蒼穹
函文依歸日。
林泉退暇時
精微雖莫測。
粹盎正堪思。
擬獲終身幸。
翻成罔極悲。
天心如許
摧咽更何歸。
挽章[門人李惟誨]
小子迷方向。
依歸此生
縱承諄更切。
其奈學無誠。
薄劣慚私省。
愚蒙病篤行。
丁寧在耳
痛哭幽明
吾道墜緖
先生運不亨。
國頹高岳重。
人失瑞龜靈。
天地無窮慟。
乾坤不情
悠悠千萬事。
屈指佳城
挽章[鄭仁寬]
地氣南海
精靈聚此鄕。
千年陶鬱藹。
一代降賢良。
德性洪河嶽。
威儀鳳凰
才明水鏡
文彩雲章
雜霸卑秦漢。
純慕夏商
學皆顔孔孟
排是老荀莊。
源派伊洛
彛倫紀綱
博遊詞藝苑。
約禮經常
早托長松下。
懽爲一雁行。
風馨滿室。
心潤玉輝岡。
恃有儒林柱。
傷摧四十霜。
平生丈夫淚。
那忍彼蒼蒼。
挽章五言(四首)[朴大鵬]
天作無等
奇峯上頭
扶輿二儀氣。
坱圠五行流。
標挺高明域。
根蟠廣博陬。
嵯峨培塿
崔崒嵩丘
玉影南海
祥雲九州
剛風吹不動。
霪霧蔽無由
逈接蓮峯月。
遙連泰岳秋。
馥郁
颼飀
已碎鍾山險。
初無鬼谷幽。
小天登自魯。
觀海見通鄒。
赫可爲韓鎭。
宜降甫侯
丹心白嶽
仁義東周
和色迎鳴鳳
風拔臭蕕。
崆峒期挽駕。
瑤圃誓回輈。
日月開闔
陰陽獻酬
興雲兼致雨。
生瑞且陶休。
永擬南天柱。
方瞻北斗牛。
如何兩楹夢
飜作孔門憂。
哭甚崩沙鹿
疇堪壓楚咻
乾坤獨立
墜緖悠悠
世幾眞男子
先生獨擅雄。
存誠正上。
氣發浩然中。
宦海求名倦。
書林入道窮。
人將問虎語。
傳作啓羣蒙
聲氣相求合。
眞知退翁
一揆存物格。
合德神通
道絶曾南脈。
山頹第一峯。
連逢邦殄瘁
何處高風
成敎東國
優優見禮儀。
數年天不假
一夕無依
雲令龍亡日
風殘虎逝時。
晩生揮淚意。
都只爲公私
已矣經邦志。
蕭然濟世期。
江湖不盡
天地恨無涯。
爲憶平生處。
時多夢裏隨。
那知京洛別。
忽作永離違
挽章七言(四首)[趙惟誠]
已料區區不可爲。
居然微恙又乘之。
人疑去職今日
自信歸田及此時。
經席奏知期縶絆。
江亭追送分離
可憐眷眷平生意。
略見中道兩首詩。
達天貫古今。
超然獨詣儒林
精明識見龜卜
恢廓胸懷海深
堯舜君民平昔志。
講論洙泗晩來心。
空將大道殉身瞻望無何不禁
慟哭斯人今也亡。
天心人道茫茫
平生學問閩洛
餘事文章漢唐
柱石廟堂有待
修文地下一何忙。
旅魂驚散難招得。
後死那堪踽凉
訓釋雖微大義乖。
周圖曾學說殊差。
往來辨解精切
畢竟忻蒙共協諧
每歎困知多謬妄
幾將雄辯擠排
屢承面命言猶耳。
寥落如今痛徹骸。
挽章[鄭復顯]
泮宮辛亥別。
窮途共餘秋。
痛折擎天柱
沈濟世舟。
儒林無復茂。
學海不能流。
連哭斯文慟。
那堪白盡頭。
挽章[邊士貞桃灘]
從風下聽餘論。
警拔常勤省與存
學極高明推廣大。
行由賢聖淵源
退翁雖去人猶望。
吾道無傳
世欲昏。
休恨經綸時未展。
儒林千載龍門
挽章七言(二首)[金湋桃灘]
退叟南翁相繼淪。
公今又逝復何言。
斯再喪儒林索。
伊洛窮道脈昏。
此日縱悲邦國瘁。
他時應有典刑存。
南宮昔日同僚客。
執紼那堪拭淚痕。
堂堂義氣古人前。
蓋世淸芬四十年。
靈幾時增慷慨
歸來晩節神仙
生前三逕
身後兒孫一廛
無復此生陪笑語。
東風老淚眼雙懸。
挽章[李後白靑蓮]
利欲迷人事事非。
君生南服前徽
志扶衰俗還淳古。
神會遺編闡奧微。
共惜鄕園聊蹔去。
忽聞身世長違
云亡自古時運
可忍今年淚再揮。
挽章[辛應時白麓]
西川攀柏南鄕
水長作惡場。
北闕初傳宣室對
中途何遽
伯牛亡。
士林無地依倣
大厦其如棟樑
不盡三霜餘淚在。
爲君和墨哀章
挽章[朴忠元駱村]
外氏零落
同朝獨有君。
開懷刺刺
撥悶醉醺醺
南北傷別
幽明遽哭分。
天涯地角遠。
無計酹孤墳
挽章[丁焰晩軒]
夫子乘化
斯文天喪如。
庭蘭玉秀
連屋聖賢書。
素志經世
俄時樂飯疏。
終然失慕恃。
我輩但空餘。
挽章[澍]
公元712年
天開太極
夫子挺南陲。
道濟千秋溺。
文扶百代衰。
淵源濂洛
統緖曾思
慟哭今何賴。
空餘疹瘁詩。
挽章[門人溵]
恭惟世胄高陽
燀赫聲名八荒
淸獻裝新活計
鄴侯籤軸舊家庄。
騰翻骨勢猶英凜。
挺特雲仍發揚
國瑞疇垂斷絶
北方吾道輝光
雄基結地抽嵩嶽
華構中天棟樑
開學積功惟敬義。
著書餘事托文章
從前物格皆胡浼。
到此原窮揭正當
理氣本根縷細
性情端的毫芒
庚年已賢哲
丁運初榮吉祥
歧路少差勤闢廓。
正門重塞恢張
爭誇穎悟神捷
獨用眞知典常
陶老禮延相上下。
俗儒慚退竊低仰
管窺斗極推步
蠡飮溟河妄度量
豈期饒喫着。
按驄聊爲肅周行
銀臺幾吸黃甘露。
玉署曾薰紫府香。
堯舜宿心耿耿
魯鄒歸意每惺惺
身關否泰醫難妙。
豎入膏肓藥未良。
陪屨
忽驚隨造化
受恩無復顚狂
安貧僅過顔回短。
養德猶慳闕里長。
南徼近來寂寞
此生今日茫茫
挽章[李景明]
長途猶未半。
吾子竟何歸。
魁偉男兒最。
剛方國士稀。
五經博洽
多士歸依
立志經濟
時定是非
微痾勿藥
大夢遽成違。
邦國樑棟
倫常失徽。
不堪面目
無復接儀威。
痛哭文星墜。
神魂不禁飛。
挽章[尹根壽月汀]
學絶東隅久。
微言講明
更連汾水緖。
爭仰泰山名。
卷裏窮千古
天涯九京
悲風林壑
空復涕縱橫
經濟雖初尙。
行裝豈苟爲。
忠言動前陛。
匹馬向南陲。
政寄林泉興。
還驚疹瘁詩。
高風宇宙
不盡百年思。
汨沒趨名利。
長嗟上蔡譏。
一言誘掖
寸志依違
木稼何遽
烏頭力已非。
南天莽蕩
悵望淚雙揮。
挽章[沈義謙巽菴]
我病方折命。
驚聞子已歸。
精神渾欲喪。
肝膽更誰知。
天意嗟何恃。
斯文奈永隳。
南瞻不盡
倘有九泉期。
挽章[金景生]
超卓聰明質。
精深造詣功。
法筵正義
賢路樹高風。
遠心愈著。
亡道亦窮。
士林無限慟。
豈獨惜元
龍。
伊洛墜遺緖。
陶山落暉
非人有作。
爭奈無依
黃卷趣方得。
蒼生望忽非。
從今一線統。
誰識辨危微。
旅寓終南下。
傷離賞音
程千里遠。
世事一杯深。
豈料臨歧恨
翻成永訣心。
摳衣小子願。
無復追尋
千里從遊處。
今來萬事違。
成纔得所
山毁遽無依
殄瘁傷時運。
蒼茫化機
斯文墜地
誰爲更摳衣
孰謂江南別。
曾含永訣愁。
凄凉斯道托。
冥寞彼蒼尤。
誨語思愈痛。
儀刑想更悠。
此生歸宿計。
今日淚空流。
挽章[徐台壽]
已矣夫子
胡不憖遺
廟堂失鑑
吾道無師
湖嶺曾極
幽明負莫追。
潞公難叫起。
題墓竟伊誰
謹題高峯先生書院(門人柳根西垌)
高峯爲學淵源
師事陶山討論
凡此厥初成者性。
苟求故道之原。
闡明理氣書猶在。
涵養虛靈號曰存。
今到光山祠宇
白首曾是忝登門
月峯書院事實
  書院文獻
公元1572年
隆慶六年壬申冬
(宣廟五年)高峯先生卒。
七年萬曆戊寅
湖南章甫
建祠于叩馬峯樂菴洞。
黃崗
公繼輝按節本道
建之
宣力甚多
且以康津堰畓三十餘石地
入院中。
其後松江鄭公澈監使
亦多顧護
奴婢田士
壬辰倭寇之後
移建于望月峯桐川之上。
樂菴二十餘里。
崇禎甲午(孝廟六年)八月十九日
章甫叫閽賜額
乙未四月初二日
延額。
禮郞元格奉祭文來祭。
公元1669年
祠宇三間
崇禎己酉(顯廟六年)重創
月峯書院四大字。
李山賚筆也。
公元1572年
東齋三間
己酉重創
西齋三間講堂五間
同時重修
明誠三大字,存省三大字,忠信三大字。
同春宋先生筆也。
戌午己未之間時事大變
去尤翁洞主之標。
同春齋額之筆。
庚申復揭之。
公元1565年
月峯書院講堂六大字。
李山賚筆也。
舊揭于講堂之內及揭同春筆。
議者以爲旣揭忠信三字
則此六字不可竝揭。
撤去之。
乙丑春
玉川書院例。
令揭于講堂前面楣下。
(玉川書院額板有二。
懸于堂內退溪先生筆也懸于堂外楣上者。
李山海筆也。)
  高晴沙月峯疏會儒生書
報書至。
如接僉儀。
坼緘三復
披慰滿襟。
來示高峯先生書院請額疏草納。
只書故大司諫
不書功臣贈職。
爲未妥焉。
無乃諸賢思之不深耶。
退溪先生遺誡
只以退陶晩隱之號。
書於墓石
蓋古之君子官爵外物
而道之所在
位秩崇卑
初無所輕重於其聞故也。
疏草竊念之下。
但書正臣某亦可也。
而揭出大司諫三字
未免隨俗諸賢必欲盡書先生身後爵號
無乃贅乎。
近來託身醉鄕
精力疲憊
晝則應接人事
卒卒無須臾之閒。
加之以女病殊重。
方寸憂撓
不遑及於他矣。
然搆疏草之時。
正衣明燭端坐
靡敢有懈怠何者
上則爲告君之辭。
次則爲先賢之事。
豈容不敬
如是
文字雖或有。
蹇拙處。
若其大體
則皆得其正。
明白而無遁辭矣。
願諸賢。
相信再思
幸甚
  請額疏(高用厚晴沙)
伏以哲王之於崇儒
一視存亡
後學之於尊賢
靡間於遠近
自古及今
其揆一也。
臣等竊伏念故文憲公奇大升
拔萃之氣。
經綸之志。
博學深造闡明義理
道德文章
卓越一世
莫不翕然師宗之。
曾在宣廟朝。
出入經幄
從容陳善
最承禮遇
末年疾作
辭職南歸
宣廟亟遣。
看病
而已不及朝野聞訃。
歎嗟相吊
諫院啓曰。
奇大升博學力行
講明性理
經幄所陳。
無非二帝三王之道。
一世以爲儒宗
不幸有疾辭歸
沒于中道
請官庇喪葬
以示國家崇儒重道之典。
聖旨允許
異數也。
奇大升旣卒之後
士林之薰其德而欽仰者。
痛惜之。
乃於其平日所居光州之地。
創建書院
使士林有所矜式
以爲俎豆之所者久矣。
逮乎先朝
特加恩典
賜諡文憲
豈非斯文大幸
國家盛事乎。
第以扁額之號。
尙未蒙允。
實是聖代之欠典。
而臣等之所共歎惜者也。
昔先正臣李滉
間世眞儒
識見高明
未嘗輕易許人
常與奇大升論辨道學
書尺往復
以爲東方絶學之唱。
嘗稱之曰。
未出而名播邇。
始出而一國盡傾論說太極
足以人意思。
人眼目。
乃知湖南有如人物也。
又啓於榻前曰。
奇大升理學
所見超詣
通儒也。
以此觀之。
奇大升之賢。
無愧古人
而其祠宜在於賜額之列者。
不待等之畢其辭。
殿下亦已洞燭於淵鑑之中矣。
臣等伏覩殿下臨御以來
崇儒樂道之誠。
每切於經席之間。
褒賢賜額之命。
屢及
名世之臣。
則奇升以一國通儒
而獨未蒙賜額之恩乎。
伏願殿下
哲王崇儒之美法。
察臣等尊賢之至懇。
特下賜額之命。
表賢者之祠。
則不爲臣等之幸。
而其於國家樹風作士氣之
豈曰小補之哉。
伏惟聖慈留神焉。
臣等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批曰省疏。
具悉疏辭。
當令該曹擧行
  禮曹回啓
今此儒生
爲文憲公奇升。
千里緘章。
叫呼天閽
願蒙書院賜額之典。
奇大升學問文章
爲世所宗。
多士追仰
愈遠不衰
當此崇儒重道之日。
當依願。
而自前如此事。
出於特恩
非該曹所敢擅請。
上裁何如
傳曰。
依回啓施行
  藝文館回啓
文憲公奇大升書院賜額額號一望
月峯
公元1594年
道山甲午八月十九日落點
桐川
  春秋祭享祝文(金文敬公集)
盛道尊。
惠我後學
玆薦苾芬庶幾來格
  
春秋祭享祝文(宋文正公時烈)
博學雄辯
師表儒林
一方瞻依
式訛其心。
  愼獨齋金先生月峯儒林
諸君不以無似
遠送章甫
勤惠手翰
命以斯文重事
感荷之餘。
不勝瞿然之至。
竊惟存齋先生
實我國儒林之所宗仰
先祖府君所畏敬也。
晩生末學
亦知嚮慕而山仰者。
不下於恒人矣。
第以大賢俎豆之所。
事體重大
其所宗主之任
不可人人而當之。
謏聞淺識
年且耄矣。
其何敢擬議其間乎。
諸賢勤敎。
而顧名反求。
竦然不敢當不敢當
惟願曲加諒察
改求其人。
重尊道之義。
幸甚幸甚
  又
曩以一書
略復淺薄不敢當院長之意矣。
不料君子經時踰節。
終始不置
不遠數百里之程。
再送章甫
盛意眷眷
不懈益勤。
深愧無似
何自而得此也。
集之自知旣明。
而過僉賢同事之屬。
雖在駑劣
敢不奉以周旋乎。
言出而猶不覺愧汗之沾背。
只堪自笑而已
賜額致祭之典。
已果擧行
今無遺憾
斯文之幸。
如何哉。
蒙惠兩先生往復書。
久欲印覽而未果
謹受之。
將置案上
搜閱之資。
祭文亦謹受。
餘倩草不
伏惟
  重修上樑文(選錄先生尹宣擧)
高峯奇先生
高明廣博
卓越英豪
德陽性命之書。
乃家餘業。
退溪推理氣之卞。
師門嫡傳
蔚爲聖世名儒
作士林領袖
噫。
我諸老先生同道
豈獨吾黨小子之所宗。
百世隨踵
千里比肩
幸而出乎玆士。
千里慕義
百世必祀。
可不合祭於其鄕。
第彼德山之新宮
蓋由章甫之別議生同志死同傳。
何必各尊其祠。
所聞行所知。
恐爲末失之禮。
爰從倂二爲一之說。
遂倣向南上西之規。
舊廟新額之宣恩
雖以存齋而得者。
翁思公上座
莫非吾道。
當然
因諸丈之定論
多士成式
順人得地之法。
小大齊心
故易廟改塗之功。
經營不日
禮實稽於賢躅。
事有光於儒林
濟濟蹌蹌
裒衣博帶
幽幽秩秩
脩竹長松
正一家。
父子遺風在是。
景行餘規。
江山之舊記可徵咨我諸生
贊爾六偉。
兒郞偉抛梁東。
馬山一畝宮
翁季巨編大意
江河雄辯英風
  三先生合享時祭文(選錄先生文)宋文正公時烈
訥齋之時。
有奇德陽
亦有兄子。
是爲高峯
超詣之資。
綜博之功。
天人性命
古今事變
以至外學
一皆明辨
退陶推先
屢黜已見。
操戈入室
先生然。
志切君民。
功莫與遜。
惟幾勢死。
素精蘊。
旣見旣識。
斯守之堅。
與時消息
遂指林泉
講道著書
庶追古先
誰謂明誠
未及長安
斯文喪氣
多士摧顔
追慕靡窮。
妥侑廟宮。
恩額來宣。
事面彌隆
  祭存齋先生書院文(沈演)
公元1575年
維崇禎八年歲次乙亥九月戊申朔十五日壬戌
後學靑松沈演。
謹以酒果脯醢之奠。
敬祭于存齋先生之靈。
伏以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百世之下。
斯文永賴。
嗚呼哀哉
尙饗
請享疏
伏以崇儒重道。
聖王美德
從祀聖廡。
治世盛典
夫學足以發明夫子之道。
足以羽翼夫子之道。
則躋配於夫子之廟使斯文有所興起
使後學有所瞻依者。
自是列聖朝已行之規。
而我先王臨御以後
文爲治。
首闡儒敎
重典
多士所願
無不樂施扶奬焉。
名儒祠院。
必賜恩額之典。
夫子廟庭。
許陞配之請。
所以尊賢尙德
風勵士林
興起儒化之本也。
豈不矣哉
竊伏念我國僻
公元1565年
海隅
古無仁賢之化。
麗朝以來
非無名人器士。
而所尙者。
文章勳業也。
文忠公鄭夢周
始傳程朱之學
遭時不幸
未有著述
文康公權近。
文章學識
入學圖。
四端七情
左右書之。
所以理氣發於二歧也。
來學傳襲之論。
無復異趣
或曰中庸章句
氣以成形
理亦附焉。
理氣分明先後
己卯筵臣曰。
學者知性
不必養心
明宗初年
學問之士甚多
而或曰。
無體用。
或曰
先動先動云。
此時有若宋朝初年
太極圖說出。
而士學不正
道術不明
有能自奮俗學
特立獨行
明誠之學。
闡發理氣之蘊者。
有功聖門
如何哉。
國文明之運。
莫盛於明宣兩。
廟之際。
文純公李滉
命世眞儒
蔚爲師宗
沈潛經傳
講明義理
及門之士。
至數百。
而第能入其門。
而得見其宗廟百官美者
蓋亦鮮矣。
時則有若正臣文憲公奇大升
高明卓越之資。
精邃篤實之學。
操存踐履
語默動靜
陶山是式。
立朝經綸
宏綱大用
亦惟退溪是則
陶山退溪
李滉別號也。
大升姿近生知
學到天人
英邁蓋世
簡潔寡許。
至於李滉
誠悅服。
無異七十子之服孔子
亦極加推許
恒遜師席。
每遇
微。
邃旨
輒以叩之於大升
而他門人莫得與焉。
其論四七理氣
始啓千古秘鍵
屢舍己見而從之。
許以獨觀昭曠之原。
篤信奬與之重。
門之游楊
朱門之黃蔡。
何以過此乎。
李滉之學。
實承朱子之學。
大升之學。
李滉之學。
則其淵源純正
造詣精深
可謂百世以俟而不惑矣。
嗚呼
我東自羅,麗以來
文儒碩士
挺生名世
而有衛道之功。
間或躋配於聖廡。
以爲後學瞻依矜式
奇大升李滉嫡傳
首倡絶學
發性理之奧。
而尙不與從祀之列。
此實聖朝未遑之事。
百世公議
愈久而愈鬱。
豈亦有待於今日而然耶。
孔子曰。
君子其所不知。
蓋闕如也。
子貢曰。
夫子之言性與天
不可得而聞也。
臣等以遐鄕蒙學
其於先賢道德學問大頭腦處。
何敢窺其一斑乎。
大升言論德業
載在本集。
不翅粲然明白
至今照人耳目
窮理要旨
著於往復書經世謨猷。
著於論思錄。
文章模範
著於元集。
其外雜出於諸文字者。
不一而足
臣等請述其一二。
以備睿覽焉。
伏願聖明垂察焉。
奇大升天姿英邁
聰明絶倫
自五六歲時
通六生旺之理。
八歲
就學鄕塾
起端坐。
終日對卷。
未嘗怠倦
之容。
兼誦同學諸兒所,讀之書。
古文難解處。
一覽輒通。
此其生質卓異者然也。
及至十四五。
文章已成。
落筆驚人
十行考下。
博覽强記
而以季父應敎奇遵
己卯八賢被禍
無意世路
己(一作乙)巳。
年十九。
聞士林之禍。
閉門垂泣
益無進就之志。
不屑擧子之業。
從事爲己之學。
築室蘆山之中。
讀書勤苦
有若邵氏百源之爲者十餘年矣。
沈潛性命之妙。
硏窮天人之理。
大學格致誠正
以至於修齊治平
中庸天命率性
以極夫無聲無臭提絜綱維
毫分縷析
此其用力精到者然也。
明宗戊午
釋褐登朝
李滉承召在京。
大升往拜一見
欣然契合
爲道義之交歸鄕大升暫留京第。
處士鄭之雲。
來講天命圖說
大升卽其地辨破曰。
圖與說。
有差誤處。
不得定論也。
聞之。
書問之曰。
聞士友間所傳駁正之說。
益覺其疏謬
改之四端純理。
無不善。
七情兼氣。
故有善惡如此則無病否。
大升修書卞答矣。
天命圖說卽鄭之雲所作。
而以圖說往質于其師文簡公金安國
安國曰。
天人性命之理。
非積工。
未易輕議。
置之案上
凝思深究
學者至則出示而語之。
終無一言改正而歿焉。
之雲以此爲恨矣。
中年
招入經明行修之士。
之雲以此圖說往示之。
諸賢皆以爲可。
李滉則作序文嘉奬之。
但其圖中分書以四端發於理。
七情發於氣。
改之曰。
四端
理之發。
七情
氣之發。
所謂理氣之。
互發大升答書曰。
子思孟子所就以言之者不同
故有四端七情之別耳。
七情之外。
有四端也。
今若以爲四端發於理而無不善。
七情發於氣而有善惡。
則是理與氣。
判而爲兩物也。
七情不出於性。
四端不乘於氣也。
語意不能無病。
而後學之不能無疑也。
若又以四端之發純理。
無不善。
七情之發兼氣。
故有善惡
雖似稍勝於前說
愚意亦恐未安。
性之乍發。
氣不用事
本然之善。
得以直遂者。
孟子所謂四端者也。
此固純是天理所發。
然非能出於七情之外也。
七情中發而中節者之苗脈也。
夫理。
氣之主宰也。
氣。
理之材料也。
二者固有分矣。
而其在事物也。
則皆混淪不可分開但理弱氣强。
無眹氣有跡。
故其流行發見之際。
不得過不及之差。
所以七情之發。
或善或惡。
性之本體
或有所不能全也。
其善者。
天命本然
惡者。
氣稟過不及也。
所謂四端七情
初非有二義也近者。
學者不察孟子就善一邊
剔出指示之意例以四端七情
別而論之。
愚竊病焉。
大升答鄭之雲書曰。
退溪安有外感形氣
而其發爲理本體耶。
此亦未安。
孟子之喜而不寐。
喜也。
四凶
怒也。
豈非理之本體耶。
退溪專以七情形氣所感。
故此病。
喜怒形氣所感。
赤子入井之事感。
則仁之理便應。
惻隱之心。
於是乎形。
豈非形氣所感乎。
蓋雖外邊所感。
中間實有是理。
便相契合。
故謂之性發爲情爾。
李滉書曰。
四端七情
對擧互言
而揭之於圖。
或謂之無不善
或謂之有善惡。
則人之見之也。
疑若有兩情
且雖不疑於兩情
而亦疑其情中有二善
一發於理。
一發於氣者。
未當也。
朱子曰。
元亨利貞
性也。
生長收藏情也。
又曰。
仁義
性也。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
情也。
便見乘氣以行之實。
四端亦氣也。
朱子曰。
惻隱者。
氣也。
其所以能是惻隱者。
理也。
此語尤分曉
又曰。
朱子曰。
天地之性。
太極本然之妙。
萬殊一本也。
氣質之性。
二氣交運而生。
一本萬殊也。
氣質之性。
卽此理墮在氣質中耳
非別有一性也。
愚謂天地之性。
是就天地上摠說。
氣質之性是從人稟受上說
天命之性。
譬則天上之月也。
氣質之性。
譬則水中之月也。
月雖若
有在天在水之不同
然其爲月則一而已矣。
今乃以爲天上之月是月
水中之月是水。
豈非所謂不能無礙者乎。
至於就。
天地上分理氣
太極
理也。
陰陽
氣也。
人物上分理氣
則健順五常
理也。
魂魄五臟
氣也。
理氣在物。
雖曰混淪不可分開。
然不二物之各爲一物也。
故曰就天地人物上分理與氣。
固不害一物自爲一物也。
若就性上論
則正如天上之月與水中之月。
乃以一月
其所在。
分別言之爾。
非更別有一月也。
今於天上之月屬之天水中之月屬之水。
亦無乃其言之有偏乎。
而況所謂四端七情者。
乃理墮氣質以後事。
恰似水中月光
而其光也七情
有明有暗。
四端特其明者。
七情有明有暗者。
固因水之淸濁四端不中節者。
則光雖明。
未免波浪動者也。
又曰敢問喜怒哀樂之發而中節者。
發於理耶。
發於氣耶。
而發而中節
無往不善之善。
四端之善。
同歟異耶。
朱子曰。
氣則能凝結造作理。
却無情意
無計度。
無造作。
只此凝聚處。
理便在其中
今曰互有發用
而其發又相須
則理却是有情意。
計度
造作矣。
又似理氣二者。
兩人然分據一心之內。
迭出用事而互爲首從也。
此是道
築底處。
不可以毫釐差者。
於此有差
無所不差矣。
其所反復辨論
淸通灑落
前人之所未發者甚多
其後文成公李珥論互發之說而以大升之辨。
直截明白
勢如破竹
又曰。
議論發越
學者是之。
所以斯文大公案也。
李滉又以物格說問大升曰。
其用雖不外人心其所爲用之妙。
實是理之發見者。
隨人心所至。
無所不到
隨遇發見
無不到者。
理至神之用也。
大升答曰。
無爲之體。
至神之用等語。
闡發幽隱
尤極精密
細看其間
恐有不自在之累云。
後來諸儒論辨曰。
高峯此言。
寂寥一句語。
見其自在字。
則實得或問理詣其極之意。
此似精的
以是爲正云高峯
大升別號也。
於此可見造詣精微矣。
嘗與故儒臣李恒
太極圖
以太極與陰陽一物
無道器之分。
大升以書辨之曰。
太極圖上一圈。
所謂太極也。
次下一圈
所謂陽動陰靜者也。
中小圈。
太極本體也。
所謂陰陽而指其本體不雜陰陽爲言者也。
陰之靜則是太極之體所以立也。
陽之動則是太極之用所以行也。
太極非以陰陽體用也。
太極體用
陰陽而後見爾。
太極無象
陰陽有氣
故其流行
公元1568年
之際。
不得不如是云。
同時文正公金麟厚其所論。
貽書李恒辨明之亦與大升之見符合
皇明學者羅欽順號整菴
作困知記以理氣一物朱子所謂所以然者爲不然
若着所以字。
則便成二物云。
又以道心爲體。
人心爲用。
此書新出。
而世之學者能辨是非
或有深悅而篤信者。
戊辰五月
大升大司成
詣闕玉堂副提學盧守愼
共論困知記。
守愼整菴之言爲至當
無以議爲。
大升力辨其非曰。
朱子以爲道心源於性命之正。
人心生於形氣之私。
固以理氣
分而言之矣。
整菴認理爲氣
理氣一物
故以道心爲性
人心爲情種種新奇之說皆從此出。
何可背聖賢相傳不可易之說。
而從羅整菴新奇乎。
遂著困知記論以辨之。
蓋其正見
不眩似是之非。
而闡吾道本原
闢異端之邪說
反復紆餘
光明俊偉粹然一出於正。
李滉所以斂袵者特深也。
蓋其韋弦相益。
宮徵相合
曠世一遇也。
後來諸儒以爲大升之於李滉
若橫渠之於程氏。
西山之於朱子
斯言得之矣。
李滉與書曰。
戊午入都之行。
極是狼狽
而惟以自幸者。
得見吾明彦故也。
明彦
大升之字也。
又曰。
公以英邁之氣。
棟樑之具。
未出而名播遠邇
旣出而一國盡傾。
與人書曰。
今擧多得人。
其中奇明彦文章人物
過於前所聞。
國家得此儒用。
斯文大慶也。
其後入朝辭歸也。
宣廟延問曰。
有欲薦者乎。
今世爲學問之人。
獨擧大升以對。
稱以通儒李滉累朝老臣
閱覽己卯乙巳諸賢。
歷事明宣兩朝
一代名賢
無不出入門庭
而及其契許推薦
大升是先。
見重如何哉。
儒臣張顯光之言曰。
退溪常以斂藏廉退淸修苦節之道。
自守焉。
高峯每以超揚發越直截峻特之義。
自勵焉。
氣像不合
惟其篤信不二
愛好無射之意。
愈往愈密。
致慤致勤。
不但高峯取裁退溪
退溪亦多見益於高峯云。
嗚呼
己卯乙巳以來
善類斬伐
士氣摧折
正論屈而不伸。
儒化廢而不興者。
幾數十年矣。
大升正色立朝
獨持風裁
時尹元衡李樑
當路用事
欲害士類
大升氣勁言厲。
幾跲而復起
竝世諸君子。
協力攻斥。
廓淸朝著。
恢張公道
出入經筵
極陳己卯乙巳士禍。
開悟上心
卒伸公議
昭雪幽鬱之冤。
遂擧貤贈之典。
又撰誌狀祭誄之文。
闡揚道德之懿。
自此士學因可以知方
斯文可賴而不墜矣。
由是言之。
大升表章先賢
崇道
公元1567年
學之功。
實無愧於古之大賢矣。
丁卯年五月
恭懿殿大喪
令政院考制以聞。
退溪在京。
以爲在禮嫂叔無服
上合無服
莫敢違。
大升以遠接使從事
後入城曰。
仁廟君臨一國
今上自有繼體之服。
豈可援嫂叔之禮乎。
李滉聞而思之。
瞿然改其前見曰。
若非奇明彦
未免千古罪人
又貽書朝中曰。
不有君子
其何能國云
相臣尹斗壽曰。
丁丑十一月國喪
雖有一二異議
定爲繼體之服。
上下無間
高峯精詣
退溪服義
一國賴之。
其利博哉云。
其後明宗附廟之曰。
仁宗徑遷之議。
大升力言其非。
破邪說。
原廟儀節
德興典禮
皆從大升之議。
不至於違禮
流俗之不悅者多矣。
竊伏大升文集
亂失板。
微言徽行
日就湮沒
惟訽翰諸公之所贊述者。
猶有可考者矣。
相臣文忠公朴淳之詩曰。
羲軒古遠
鄒魯遡源眞。
烈公高敬命之詩曰。
異代私淑
淵源考亭
忠臣慶會之文曰。
凌韓駕
文章餘事。
紹程承朱。
道德踐實
文成公李珥曰。
氣槪豪俊
經濟自任
士類領袖
文敏公金輝之言曰。
聽其言論
長江河。
順流東下
胸中已覺春氷融釋
直諒多聞
備此三者。
學者仰之若泰山
公元1577年
北斗云。
儒臣李植曰。
高峯中年登朝
士大夫望之若祥麟瑞鳳
以爲重。
每朝廷有大議論。
必待高峯片言而決之。
時當善類斬伐之際。
權奸濁亂之時。
士氣萎爾不振
高峯特立其間
若防之制水。
引進名賢
摧逐奸小
力挽淸議
修明敎條
士林以爲
領袖
論思經幄
勸講明切
於義王霸之辨。
古今治亂之幾。
君子小人進退消長之戒。
無不詳論極陳之。
上亦虛心傾聽
日加奬厲
時人以小己卯目之。
明宣之際。
朝廷復正矣。
大升歿後。
世道便乖。
東西分黨。
搢紳相軋
先輩務爲調劑者。
不得免焉。
識者因此高峯若在。
黨論庶可調劑云。
可謂深知善言之也。
壬申年
宗系辨誣使。
承召入
以病遞職決歸也。
一時名勝
傾都出餞漢江
坐客問曰。
以公之文章道學
何不萬言疏而歸乎。
答曰。
時君不聽則徒見已能。
無益國事矣。
又問曰。
士大夫立身行已。
可以終始持守云何
答曰。
幾勢死三字
足以盡之矣。
蓋謂君子出處
當先審其幾。
不違於義
而且知時察勢。
苟且之患。
終以守死善道爲期而已
聞者歎服
宣廟大升在道有病。
特遣御醫
齎藥以救。
未及而卒。
震悼嗟惜
使之以禮
庇葬。
大升經席論思之言。
史官抄出於起居注
集爲一冊。
以備睿覽焉。
可見際遇隆重
不幸早世
使其英才達識
至公血誠
未盡白於施用者。
非時運之所關。
志士所以至今於悒者也。
大升天分甚高。
絶類離倫
至行高識
已著於髫齔之日。
稍長志學
卽以古聖賢自期
精思妙悟
勇往實踐
其累之功。
人莫能及也。
立朝設施
蔚有可觀
遺風餘韻。
足以聳動後世
而道之大原
首出闡發
明白痛快
爲學者之正法
其功反有賢於一時利澤之及人者矣。
惟我湖南
遠在海濱
古無儒賢倡導之化。
人文未備。
風俗貿貿
文忠公張維之言曰。
湖南自是鬼蜮之窟。
金麟厚奇大升出。
而爲士者始知有爲己之學。
名儒繼作云者
正是實事也。
大升南中多士
講學風詠瑞石之間。
道內諸生
薰沐最久。
咸在陶鎔
藍田古制
白鹿講規。
皆承其指授
而務適時宜。
修擧綱條
舊俗一變
儒敎蔚與。
名人輩出
忠臣義士
前後相望
世稱文明之鄕
多士之區。
是誰之功也。
至今閭巷之間。
有志之士讀其書而味之者
欽其風。
而慕其
咸知好善惡惡
子孝而臣忠
崇吾道而斥異端
博文約禮之旨。
操存克治之方。
瞭然若親承提
誨。
作興焉。
文德業。
不大矣哉
大升道學
非臣等末學所可形容其萬一。
而但當以諸賢之所論者陳之。
豈敢無稽之言乎。
今世衰微
異端恣行
甚至於害國凶家。
而迷不知反。
豈不痛惋哉。
究厥所由
此殆師學不明
士趨未定而然也。
今若表章道學正傳
俾咸有觀法
則於國家敦本興化
不爲無助。
而亦可爲息邪說正人心之急先務也。
臣等縱昩蛾述之功。
久沐莪育之化。
當此聖代文治之日。
敢陳聖廡從祀之請。
伏乞聖明
俯垂睿鑑
廣詢廷臣
發德音。
特下允兪
豈惟一方多士慶幸
抑亦國家百世光美也。
臣等瞻天望聖。
無任激切祈懇之至。
請享疏[鄭禮煥]
伏以臣等聞文廟制祀之義將宗德報功也。
故臨之以夫子
列之以羣弟。
以及歷代德翼經之諸先儒
有以聖道而闡聖言者
無不與從侑侑之典者。
皆以其德與功也。
皇朝成化中
儒臣劉定之文廟從祀議曰。
邱明以下經師二十二人
當世降道微之時。
守其遺經
轉相付授
講說註釋
各竭其才。
以俟後之學者
則其爲功。
殆如文。
武。
成。
之子
孫。
衰替無所振作
尙能保守姬姓之宗祧
閱歷春秋不。
亡而幸存者也。
仲尼素王也。
七十子
譬則助其創業者也。
經師
譬則助其垂統者也。
外此而於經敎無所表章
儒術未有發明
諸葛武侯之才。
論者推爲伊,呂之亞。
而猶不得進而班焉。
蓋觀乎。
此。
祀典精義大致
足以想像萬一者矣。
鄭康成之學專名物。
王輔嗣之道雜老莊
不可謂醇乎醇者。
而尙爲其解經之功。
天下萬世
同祀而無異議。
況乎之德之功。
竝美匹休
聖道精蘊
太平後學
有如正臣文憲公奇大升者。
至今未遑文廟躋享之禮。
臣等以先鄕邦後進
服膺其敎。
景仰其風有素矣。
方當文母垂簾
聖明繼照。
一初新化
攷攷尊儒右文家法
而我先朝高明厚博之業。
開物成務之功。
是究是儀
善繼善述
將以顯承乎堂搆之丕責。
而永鞏我萬億無疆洪基
則臣等不於此時。
相率一籲。
更待何日乎。
玆敢齋沐治疏。
胃陳士林公議
惟聖垂察焉。
臣等竊伏惟念東僻海隅
人文晩闢。
及乎麗季。
文忠公鄭夢周
始倡程朱之學
時値搶攘
未有著述
繼此而宏儒碩德
非不磊落相望
講明經旨。
理氣二歧之論。
已不
公元1558年
免爲正見之差。
自是以往
一轉有理先後之說。
再轉而有心無體用之論。
三轉而有性先動先動之辨。
有如宋朝初年太極圖未出之前
聖門旨訣。
茫無頭緖
迨我明宣兩朝
治敎休明
正臣文純公李滉
程朱正脈
蔚爲宗師
沈潛經傳
剖析性理
大升資隣生知
貫天人。
造詣特達之識。
深造自得之功。
實爲嫡傳高足
操存省察
語默動靜
是式。
居家行誼
立朝彌綸
是範。
亦極加推許
稱爲畏友
朱子之於蔡元定
每遇前賢不發之秘。
後學揀難之問。
則累復長牘。
聯翩郵筒
必以質於大升
欲待此以決不決之疑。
見重師門
有非同門之士所可幾及矣。
顧臣等末學淺衷
何敢潛易評論古君子成就地步
而以得於前輩尙論考之。
築室蘆山之下。
十餘年向裏喫緊
有似邵堯夫百源靜坐
一出見知李滉
至謂之戊午入都之行。
惟以得見大升爲幸。
有似乎裼中立之吾道南矣。
論思一書
所以闡發帝王大道
敷陳誠正極功
必欲致君堯舜
挽回至治者。
無愧程叔子爲眞侍講
往復四篇
則以柔心遜志
精探性情理氣之奧。
剛腸强力
戰勝紛華靡麗
交。
蠶絲牛尾
置水不漏
仰高鑽堅。
不得不措者。
庶幾乎朱夫子當日工夫
其他文集之流布。
語錄之緖餘。
可以衣被羣蒙
風動百世
卽此盛德
卽此實蹟
參之以後儒之頌慕。
質之以諸家尊信
大升腏食文廟
夫孰曰不可
雖然
此猶汎論其德行而已
夫四七理氣之論。
學者眞切又切之關鍵
而斯道之統。
所賴以接續維持者也。
語入錙銖
別秋忽。
盈箱堆架。
無異甲乙聚訟
大升究心精微
倡立已見。
辨正理氣互發之爲語病
破理一物之爲悖經。
其所立論一字一句
無非百世之可法者。
臣等請以其言之雜出於遺書者。
殿下誦之。
在昔廟朝
處士鄭之雲。
天命圖說
當時諸賢。
莫不歎賞
李滉則以序文以奬之。
但其圖中分書以四端發於理。
七情發於氣。
改之曰。
四端理之發。
七情氣之發。
其後之雲。
又以其說來講於大升
大升卽其地辨破曰。
圖與說。
有差誤。
不得正論也。
聞之。
書問之曰。
聞士友間所傳駁正之論。
益覺其疏謬
改之四端純理。
無不善。
七情兼氣。
故有善惡
如此則無病否。
答之曰。
子思孟子所就以言之者不同故有四端七情之別耳。
七情之外。
有四端也。
今若以爲四端發於理而無不善。
七情發於氣而有善惡。
則是理與氣。
判而爲兩物也。
七情不出於性。
四端不乘於氣也。
語意不能無病。
而後學之不能無疑也。
若又以四端之發純理。
無不善。
七情之發兼氣。
故有善惡
雖似稍勝於前說
愚意亦恐未安蓋性之乍發。
氣不用事
本然之性。
得以直遂者。
孟子所謂四端者也此固純是天理所發。
然非能出於七情之外也。
七情中發而中節者之苗脈也。
夫理。
氣之主宰也。
氣理之材料也。
二者固有分矣。
而其在事物也。
則皆混淪不可分開。
但理弱氣强。
無眹
氣有跡。
故其流行發見之際。
不得過不及之差。
所以七情之發。
或善或惡。
性之本體
或有所不能全也。
其善者。
天命本然
惡者。
氣稟過不及也。
四端七情
初非二義也。
來學者。
不察孟子就善一邊剔出指示之意。
例以四端七情
別而論之。
愚竊病焉。
又答之雲書曰。
退溪曰。
安有外感形氣
而其發爲理本體耶。
此亦未安。
孟子之喜而不寐。
喜也。
舜之誅四凶
怒也。
豈非理之本體耶。
退溪專以七情
形氣所感。
故有此病。
喜怒形氣所感。
赤子入井之事感則仁之理便應。
而惻
隱之心。
於是乎形。
豈非形氣所感乎。
蓋雖外邊所感。
中間實有是理。
便相契合。
故謂之性發爲情爾。
退溪
李滉號也。
其又答書曰。
四端七情
對擧互言
而揭之於圖。
或謂之無不善
或謂之有善惡。
則人之見之也。
疑若有兩情
且雖不疑於兩情
而亦疑其情中有二善
一發於理。
一發於氣者。
未當也。
朱子曰。
元亨利貞
性也。
生長收藏
情也。
又曰。
仁義
性也。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
情也。
便是乘氣以行之實。
四端亦氣也。
朱子曰。
惻隱者。
氣也。
其所以能是惻隱者。
理也。
此語尤分曉
又曰。
朱子曰。
天地之性。
太極本然之妙。
萬殊一本也。
氣質之性。
二氣交運而生。
一本萬殊也。
氣質之性卽此理墮在氣質中耳
非別有一性也。
愚謂天地之性。
是就天地上摠說。
氣質之性。
從人稟受上說
天命之性。
譬則天上之月也。
氣質之性。
譬則水中之月也。
雖若有在天在水之不同
然其爲月則一而已矣。
今乃以爲天上之月是月
水中之月是水。
豈非所謂不能無礙者乎。
至於天地上分理氣
太極
理也。
陰陽
氣也。
人物上分理氣
則健順五常
理也。
魂魄五臟
氣也理氣在物。
雖曰混淪不可分開。
然不二物自爲一物也。
公元1572年
若就性上論
則正與天上之月與水中之月。
乃以一箇月。
其所在。
分別言之爾。
非更別有一月也。
所謂四端七情者。
乃理墮氣質以後事。
恰似水中月光
而其光也七情
有明有暗。
四端特其明者。
七情有明有暗者。
固因水之淸濁
四端不中節者。
則光雖明而未免波浪動者也。
又曰。
敢問喜怒哀樂之發而中節者。
發於理耶。
發於氣耶。
而發而中節
無往不善之善。
四端之善。
同歟。
異歟。
朱子曰。
氣則能凝結造作
理却無情意
無計度。
無造作。
只此凝聚處。
理便在其中
今曰。
互有發用
而其發又相須
則理却是有情意。
計度
造作矣。
又似理氣二者。
兩人然。
分據一心之內。
迭出用事
而互爲首從也。
此是道理築底處。
不可毫釐差者。
於此有差
無所不差矣。
其所反復辨論
淸通灑落
前人之所未發。
皇朝學者羅欽順所作困知記。
又以理氣一物
朱子所謂所以然者。
不然
若著所以字。
則便成二物云。
以道心爲體。
人心爲用。
此書新出。
而世之學者能辨是非
或有深悅而篤信者。
大升力辨其非曰。
朱子以爲道心原於性命之正。
人心生於形氣之私。
固以理氣分而言之矣。
今此羅氏
認理爲氣
理氣一物
故以道心爲性
人心爲情
種種新奇之說。
從此出。
何可背聖賢相傳不可易之說。
從彼似是之論乎。
遂著困知記論以辨之。
蓋比二說
光明俊偉
粹然一出於正。
李滉所以斂袵者特深。
而伊後先正臣文成公李珥,先正臣文元公金長生,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
瓚享譜承。
單傳密受。
遂以大升一言
奉爲昏衢之燭。
指南之車。
至今名理家步步趨趨。
講劘服習
則此不但吾東儒門正論
抑將爲萬世心法淵源
其所剖破性理頭腦
開示學海津筏者。
有功聖門
如何也哉
程朱之門。
傳道受業之賢。
師說理窟者。
何限其人。
門之謝,呂,游,楊。
朱門之楊,蔡,葉陳。
俱未聞說到此義。
宋明以來
以道相授受之諸儒。
何基,王,履祥
講論心學
有餘蘊。
而亦未嘗推明此義。
程朱之微啓端倪
以待後人至精至微者。
歷幾百年而得大升
毫分縷析
放彌卷密。
于以繼往聖而開來學矣。
其視漢晉間一經之師。
規規訓詁文義之間。
而未聞有存養踐履之實者。
德之高下
功之大小
奚啻天淵相懸哉。
然而經師無不獲躋於從祀之列。
大升則獨遲升配於夫子之庭。
豈不大爲士林
公元1579年
齎鬱。
而在聖朝崇儒重道之治
亦詎非一大缺典也乎。
嗚呼
己卯乙巳以來
善類斬伐士氣摧折
正論屈而不伸。
儒化廢而不振數十年。
大升正色立朝
獨持風裁
時當元衡李樑用事
大升氣勁言勵。
幾跲而復起
竝世諸君子。
協力攻斥。
廓淸朝著。
旣又出入經筵
極陳己卯乙巳士禍。
開悟上心
卒伸公議
昭雪幽鬱之冤。
遂擧貤贈之典。
仍撰誌狀
祭誄之文。
闡揚道德之懿。
士流由是興起
斯道賴此以不墜
至若禮制一事
可見大升精微之見。
動合天理人情之正者。
粤在恭懿殿大喪時。
李滉以爲在禮嫂叔無服
上合無服
莫敢違。
大升時以遠接使從事
後入城曰。
仁廟君臨一國
今上自有繼體之服。
豈可援嫂叔之禮乎。
聞而思之。
瞿然改其前見曰。
若非奇明彦
未免千古罪人
又貽書朝中曰不有君子
其何能國。
相臣尹斗壽
曰。
高峯精詣
退溪服義
一國賴之。
其利博哉。
高峯
大升之號。
明彦
大升表德也。
其後明宗祔廟之日。
仁廟徑遷之議。
大升力言其非。
破邪說。
原廟儀節
德興典禮
皆從大升之議。
得以無悖天秩之常。
允合人情之安者。
雖以其
公元1639年
諸事功之粗淺者言之。
亦可謂命世眞儒
士論砥柱
故國名碩贊美推服
同然一辭
槪可證嚮。
文忠公朴淳之詩曰。
羲軒古遠
鄒魯溯源眞。
烈公高敬命之詩曰。
異代私淑
淵源考亭
忠臣慶會之文曰。
凌韓駕文章餘事。
紹程承朱。
道德踐實
文敏公臣金繼輝之言曰。
聽其言論長江大河
順流東下
學者仰之若泰山北斗
文靖公李植之言曰。
士太夫望之若祥麟瑞鳳
以爲重。
每朝廷有大議論。
必待其片言而決之。
時當善類斬伐之餘權奸濁亂之際。
士氣萎薾不振
其間若防之制水。
引進名賢
摧逐奸小
力挽淸議
修明敎條
士林以爲領袖
論思經幄勸講明切
至於義理王霸之辨。
古今治亂之幾。
君子小人進退消長之戒。
無不詳論極陳之。
上亦虛心傾聽
日加奬勵
時人以小己卯目之。
文正公宋時烈之言曰高峯博學雄辯
天人性命之理百家衆技之說。
一皆明辨
退溪屈己見而從之。
許以獨觀昭曠之原。
可謂操戈入室者。
然則臣等今玆之請。
固有所受。
而非敢以無稽之言
猥瀆於崇嚴之聽也。
嗚呼
大升生長湖南
德邵道尊
藍田古制
白鹿講規。
無不修擧而興
廢焉。
化成鄕黨
恩及黌塾
遺風餘韻。
至今慨然感激矣。
等之千里裹足
控籲雲天
豈出於陽浮慕。
而可已而不已哉。
伏乞聖明下詢廟堂
博採公議
特降先正臣文憲公奇升文廟從祀之命。
光聖德。
以幸斯文
臣等無任齊聲叫閽顒俟兪音之至。
批曰。
省疏具悉近日有臣筵奏。
文廟從享莫重之禮乎。
爾等退修學業
太學通文
伏以朱子沒。
吾道東
自麗季文忠公鄭先。
倡明絶學之後
羣賢輩出
以應我聖朝文朋之運。
惟其沈潛篤實地負海涵
直尋洛閩正脈
蔚然百世師宗者。
文純公李先生是已。
是以當世從遊之士。
之如山斗
之如蓍龜不啻七十子之服孔子
而第能入其門。
而得見宗廟百官美者
益尠其人矣。
時則有若文憲公先生剛毅英邁之姿。
高明精密之學。
得其依歸
傳其心法
操存踐履
陶山是準。
進退語默
退溪是式。
退翁恒遜師席。
每遇微言邃旨
輒以叩之。
退門高弟。
不爲不多。
而獨許以通儒
宣廟延問當世好學之士。
退翁獨擧
峯而對之。
四七理氣之辨。
退翁亦屢舍己見而從之。
奬許之重雖程門之游楊
朱門之黃蔡。
何嘗於此乎。
退翁之學。
實承朱子之學。
高峯之學。
退溪之學。
則其淵源純正
造詣超卓
可謂百世不惑矣。
足以發明夫子之道。
足以羽翼夫子之道。
則躋配夫子之廟。
使斯文有所興起
使後學有所觀感者。
自有列聖朝美規。
而奇先生之尙不與從享之列者。
此實士林未遑之事。
抑豈不有於今也耶
孔子曰。
君子其所不知闕如也。
子貢曰。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以聞也。
生等以管見淺識
其於先賢道德學問大頭腦處。
何敢窺。
其萬一。
而第其言論德業
載在本集者。
不翅燦然明白
至今照人耳目
窮理要旨
著於往復之書。
經世嘉謨
著於論思之錄。
其餘諸賢之奬許文字
不一而足
不待生等煩瀆
而僉尊想必慕仰矣生等居生本道
叫閽之議齊發
裹足
玆以仰告
伏願賢館。
特思共濟之義。
亟賜回諭。
以爲及期封章之地。
千萬幸甚
太學答通
右文爲回諭事。
通意謹悉
高峯奇先生道德學文
爲斯文宗師。
今此聖廡從享之論。
在後景仰之道。
敢有異議
以敬通。
俾卽封章
期於竣事之地。
幸甚
敍述
宣廟嘗問朝士學問者於退翁
退翁對曰。
奇大升博治超詣
可謂通儒
或疑先生以行不及知。
退翁亦曰。
高峯事君以禮。
進退以義。
何謂不及知。
眉巖文節公曰。
奇高峯困知記論。
快哉
所謂攻其心腹我所辨。
枝葉耳。
梧陰尹文靖公曰。
高峯精詣
退溪服義
一國賴之。
其利博哉。
思菴文忠公詩曰。
羲軒古遠鄒魯㴑源眞。
黃岡文敏公曰。
聽其言論長江大河
順流東下
學者仰之若泰山北斗
霽峯高忠烈詩曰。
異代私淑淵源考亭
忠臣日休堂曰。
凌韓駕文章餘事。
紹程承朱。
道德踐實
旅軒張文康公曰。
不但公取裁於退翁
退翁亦多見益於公。
澤堂李文靖公曰。
公之道。
蓋與退溪同。
不獲展於明良之際。
惟其講明羽翼者。
於簡策。
實與洛閩所遭
同符
谿谷張文忠公曰。
先生其亦天之所命。
而得與於斯文者。
尤菴宋文正公曰。
博學雄辯
師表儒林
李文成公沙溪金文元公尤菴宋文正公瓚享譜承。
單傳密受。
高峯四七理氣說。
爲昏衢之燭。
指南之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