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新安志巻四宋羅願
  休寧沿革
公元464年
休寧望縣本歙縣西鄉呉置新都郡以為縣號休陽治靈鳥山在今縣西二里嗣主名休改為海陽移治萬歳山萬安是也晉武帝改為海寧宋大明八年黎陽縣併入海寧梁承聖中復置黎陽并黟歙海寧以為新寧郡陳省新寧郡亦省黎陽隋大業中新安郡于此海寧休寧義寧中郡遷治歙縣唐武徳初縣治萬歳山舊城開元二十八年休寧婺源縣天寳九年徙治西十三里則至今因之永泰元年方清陷州州民拒盜保于縣山險二年賊平又析置歸徳縣大厯四年歸徳縣本縣在唐為上縣本朝為望
  縣境
縣在州西六十五里其境東西廣長六十八里南北一百七十九里百二十歩東至歙縣界二十八里西至黟縣界四十里南至衢州開化界百四十九里百三十步北至歙縣界三十里東南嚴州遂安界百二十六里西南婺源界九十二里東北歙縣界三十里西北寧國府涇縣界百四十里
  鄉里
其鄉十一其里六十忠孝鄉在縣西南其里孝宣仁懷義孝義安樂鄉縣東其里安樂和孝嘉福呉田長汀積善安鄉在縣北其里閑田安樂羣賢移風還珠吉陽鄉在縣西其里興善大和松溪鼓腹永和履仁鄉在縣西其里永康太平仁義仁徳回溪黎陽鄉在縣南其里信行依仁合陽信安懷仁遊山鄉在縣南其里方潭同化重信嘉禾忠義和睦鄉在縣南其里方溪興教輕財富義長樂太清嘉善鄉在縣南其里奉正睦親紹聖從善永豐千秋鄉縣南其里千秋江津仙鳧回口中平通裏永慶和化承端虞芮鄉在縣西其里常樂靖安趨化新析淳義
  户口
公元1172年
天禧中主户萬三千八百二十五口二萬四千六百三十九客户四十六口四百六十六未經界戸三萬二千八十經界戸萬七千八百七十六乾道八年主戸萬九千五百七十九客户
  田畝
田園祖額十八萬六千九百五十畝三角十四歩屯田三百二十一畝三角十二歩經界増多今為三十萬三千九百六十四畝三角二十五歩塘五百一十處堨二百一十處
  租賦
夏稅紬八百三十七匹三丈三尺三寸絹八千二百六十二匹一丈七寸布一千八百二十九匹一丈八尺綿五萬六千八百二十一兩四錢小麥一千八百四十七石七斗三升七合錢五千六百一十二貫六百八十二文軍衫布九百七十二匹一丈七寸租課錢十五貫五百七十五文秋稅糙米三萬八千四百二石二斗三升八合鹽錢一千五百二十四貫七百七文租課糙米一百九十三石一四合五龠熟米一石四斗七升和買紬三千五百二十五匹絹一萬八百七十五匹
  酒稅
公元1139年
酒以紹興九年所収為額計萬八千二百七十四貫五百六十文商稅㑹要熈寧十年二千九百六十六貫二百一十六文今紹興十年所収為額計一千四百二貫四百七十九文坊塲十處河渡
  城社
公元1097年
縣城九里三十歩其坊五海寧晝錦宣化惠化永寧社在縣東南先是元豐末管幹河北保甲馬誠奏乞嚴天下社稷而縣社在酒稅務後湫隘不能壇壝卜遷于城西數請于州部使者不見春秋祈報寄於佛廬驛舍之廡紹聖四年長安張宓為令白轉運使林邵得錢四萬有竒於是始營五壇為庖庫於其東備祭器廟學縣南紹興六年陳尚書之茂為尉縣人相率授業乃以差出錢為屋五十楹
  官廨(倉務驛附)
縣㕔在城内簿尉㕔並在縣㕔西南常平倉在縣東南隅酒稅在西南隅良安驛在城内舊名萬歳驛五畬驛在縣南二十五里皇華驛在縣南九十五里舊名憩賢驛
  道路
道路有二一通郡城一通黟縣
  山阜
率山在縣東南四十里髙五十七仞周二十一里率水出寰宇志引山海經漸江三天子都在率東蓋此山也而郭璞亦云三天子都山在歙縣界浙山出漢書地理志云浙江黟縣南率山東入海(唐盧潘此以山海經率山地理率山乃作蠻中不可曉)是古浙水之源皆由率山出而酈道元水經浙江水出黟縣南蠻山中北逕其縣縣博山有石特起十丈上有劒杪時有靈鼓潛發又北厯黟山又北逕歙縣東與一小合水縣東北翁山西故城南又西南浙江東逕遂安縣南又左合絶溪溪水始新縣西南逕縣故城南為東西長溪溪有四十七瀬東注浙江葢其詳如此酈道元率山二字為蠻中故率浙江所發之源而直據黟縣為文黟縣石鼓山為騐縣側之水雖亦入浙江未嘗黟山黟山之水自别流入歙則道元蓋誤也而率山水出休寧界中者至歙縣南歙浦然後合揚之水下而為浙江率水未至時歙縣揚之水所併支川巳多勢自足以達矣要之此郡之水皆下為浙故自歙縣言者黟山休寧者出率山績溪者出大鄣山婺源者出浙山故黟山大鄣山皆有三天子都及鄣山之名此其發源著者小水不可勝數唐盧潘廬江四辯山海經廬江亦出三天子都漸江在率東廬江入彭澤西故云今率山歙縣南連延而西曰浙嶺浙水實出其隂又西走(音奏)彭澤凡三百里并水出山陽者皆西流滙于彭澤廬江乎哉是必一水嘗為歙州刺史其所說亦必有據然言山陽山隂之水皆入彭澤則未為當大抵二山之水東南流者皆下為浙江西流乃入彭澤耳浙或作淛(音制)或作漸義並同獨聳山在縣西五十里髙三百仞周四十里有洞邃深唐乾元間嘗投金龍
公元809年
岐山在縣西六十里髙二百仞周二十三里石壁千尺凌霄花縷絡上華時如錦屏有室方十餘丈垂瀑百仞西北半壁大石橋兩山旁有深澗相傳昔有碧蓮花葉徑尺澗中流出唐天寳中僧居石室中猶有龕像講臺石梯之屬乾元中又有道士龔棲霞絶粒隱此山元和四年刺史韋綬感夢精舍乃名石門下巖曰爛錦巖門上盤石雲外座座東之巖曰標霞西巖晞陽東之峰曰凌虚西峰逼霄又名巖在爛錦東者金翠巖前澗曰滌煩泉在爛錦前者澄心北望四里巖曰瑞聖逼霄峰今號天柱峰云(按石橋巖在岐山舊經既有岐山又别出石橋巖今合為一)
公元747年
鳥山在縣西二里髙三十仞周五里嘗有鳳出于此方源山在縣南百十八里髙二百五十仞周三十里本名土山唐天寳六年
鹿髀山(新經作鹿脾)在縣西百五十里髙二百六十仞周十五里昔有採藥者老人鬚眉皓白靈藥示之乃遺鹿脾回顧失其所在
雞籠山縣南九十里髙百六十仞周十五里形如雞籠祥符經云唐開元中有異道士卜居黄山曰确而寒視飛布曰髙而無輔至此山曰是宜為葬地髙可至王侯不然者當致妖異縣人洪真師事道士晝臥室中竊視如蛟龍候覺遂辭去道士亦去之鄱陽真遂遷父骨葬此山真居浙南回玉鄉本好方頗能以小術動人潛謀起事發兵捕殺數十人而真竟不獲乃即回玉鄉置婺源縣以鎮之
松蘿山在縣東北十三里髙百十六仞周十五里山半石壁百餘仞松蘿交映
公山縣南九十里髙五十仞周三十八里上有湖廣五畝中多鯉魚昔有顔公隱此山一旦乘風去歳苦旱禱輙應
黄土山在縣南九十五里髙二百一十仞周十五里連五畬山有水北流縣南衢州常山
白際山在縣南八十五里髙五十二仞周八里東連歙縣嚴州遂安
雲山在縣西二十三里髙百五十二仞周五十二里武洪水出焉舊名郎山天寳六年
遊僊山在縣南四十五里平地特起四十仞周五里南有石壁削成百尺闊四十餘丈
白嶽山在縣西四十里髙二百仞周三十五里中四起絶壁斷崖松蘿森靄頂有池水清徹可鑑池西石室方圓五丈寰宇志云白嶽山峰獨聳有峻崖小道憑梯而上三面絶壁三百餘丈不通攀縁峰頂闊四十畝有故階迹瓦器池水石室亦嘗有學僊者居之其東北石壁五綵状樓臺空中勢欲飛動又如神僊五六人憑闌觀望久視之乃知非
蜜多巖在縣西四十七里祥符云木中出蜜昔長吏嘗遣人取之梁任昉為太守遂止今不復有寰宇志云蜜嶺木蜜木空石罅所處險逺長吏每遣百姓就采之任至罷祥符以此巖為任昉罷取蜜處因以寰字志所載附見今人多指淳安縣園頭蜜山為即蜜嶺此巖為蜜多恐自以僧居梵語為稱耳
石坼山在西北四十一里髙百二十仞周六里夾溪水出焉其巖石中坼
南當山在縣西三十六里髙八十五仞周四里
  水源
水出山北流百七十里合吉陽水溉田三十頃
溪水出浙嶺東流縣南百一十一里溉田二十七頃一名漸溪古漸池也漢志云漸江水出黟縣南東入海今嶺屬婺源而溪屬休寧古皆屬黟
源水出方源山北流四十里合源坑水
源坑水出鹿髀南流百五十里溉田三十一頃
夾溪水出石坼南流六十七里合吉陽水溉田十頃五城水出縣南三十里北流溉田四十頃寰宇志云傍有五城村古之大鎮五城斜隅相對又有二大墳昔有人發之鐡厚二尺纔破則雷雨晦冥人懼而止
南當水出南當山東流百五十里溉田三十二頃
尼潭在縣西北六十里澄徹百丈石壁旁聳昔有尼居其側
  古跡
斷石村在縣西三里舊名呉口村西南有石壁下臨深溪祥符經云昔兩舟泊此潭一祭一否夜半有神人徙祭者之舟於北岸有石五丈自壁而墜碎其一舟其墜處今為石室因名斷石
休陽縣在靈鳥山上其故城基猶存
海陽縣在今縣十三里萬安山上
隋廢海寧縣南當水口山下(寰宇志又有廢北野縣今按北野自在歙縣界中)
  祠廟
城隍廟中順梢雲廟在縣東揚山廟在西龍王廟游山廟在南夾溪廟在西北
  道觀
公元1107年
崇寧觀在吉陽松溪里舊白鶴觀大觀元年八月敇改
  僧寺
公元865年
普滿禪院忠孝鄉孝義里舊報國禪院唐咸通六年大中祥符元年十月敇改
公元868年
建初寺忠孝鄉孝義里舊崇法寺唐咸通九年建國開寳九年改賜(新經云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賜與祥符不同)
公元636年
新屯寺在黎陽鄉合陽里唐貞觀十年建(新經天祐三年十二月建與祥符不同)
齊祈寺在和睦太清唐㑹昌中
公元810年
石橋院在履仁太平唐元和五年先是刺史韋綬夢僧來謁曰能相記否不省僧言昔與公同修證今二千石遽忘我耶所居在公部下休寧石橋巖旦問左右無知者索圖經閱之巖在縣西六十里有石室講堂佛像遣視信然乃建精舍㑹僧元立游方來問所須願住此巖是為開山第一
公元867年
䕶國仁王院在良安鄉萬安唐咸通八年
公元636年
州院嘉善睦親唐咸通中建(新經貞觀十年二月建)
公元910年
山院在良安鄉羣賢唐天祐七年
公元874年
蜜多院在履仁太平唐乾符元年
公元910年
陽山院在忠孝鄉懷義唐天祐七年
公元873年
燒香院在萬安鄉長汀唐咸通十四年
公元636年
方興寺在和睦鄉方溪里唐貞觀十年
修善尼寺忠孝鄉安里唐貞觀十年
公元899年
嘉祥尼寺忠孝鄉宣化里唐光化二年
  賢宰
劉曇淨元光彭城人父慧鏡以孝曇淨篤行有父風解梁安成王左常侍父卒奔䘮不食飲者累曰絶而復蘇哭輙嘔血服闋因以成疾㑹有詔薦四科叔父慧斐薦以應孝行武帝用為海寧曇淨以兄未為縣因以譲乃除西安行叅軍
公元1066年
吕大防字微仲京兆人治平三年太常博士知縣事先是大防監察御史裏行侍御史知雜吕誨侍御史范純仁言叅知政事歐陽修首倡濮議宰相韓琦附㑹皆當黜未報因各納補官告牒家居待罪帝命閤門告牒還之又令中書劄子趣使赴臺供職繳還劄子前後所奏九状申中書堅辭臺職二月十四日帝閱等奏問執政如何韓琦對曰臣等忠邪陛下所察歐陽修御史以為理難並立若臣等有罪即留御史若以臣等為無罪則取聖裁猶豫久之乃令出等曰不宜責之太重也於是降知蘄州純仁通判安州大防有是命元祐中首相
葛勝仲魯卿丹陽大觀初禮部員外郎議禮忤權貴出知縣事勤恤民隱奨進士類金公安節童幼使與諸子偕學卒顯當世勝仲後為大司成文康紹興中南蘭陵陳之茂阜鄉為尉邑人爭從講學相率出錢庠校以其贏買書千巻之茂日至諸生講說成就子弟顯名達官邑由此益多學者二公發之之茂勸民縣市内外數里城而不擾官至尚書
  祁門沿革
公元765年
祁門望縣本黟縣地西南有兩巨石夾溪相對閶門東北涌流左右雲峰削成其中平坦回數唐永泰元年土人方清作亂(新唐書蘇州土人方清歳凶為盜依黟歙東南厭苦李光弼分兵討平之或云亳土人或云蘇州豪土皆誤也)屯石埭城因權立閶門縣以守之至明年方清因其壘析黟縣六鄉饒州浮梁縣地以為縣合祁山閶門名之曰祁門在唐為中下本朝為望
  縣境
縣在郡西百八十里其境東西廣長百四十五里南北百五十五里東至黟縣界五十里南至浮梁界九十五里西至浮梁界九十里北至池州石埭界六十里東南浮梁界百四十里西南浮梁界百八十五里東北石埭界百一十里西北石埭界一百有五里
  鄉都
其鄉七其都二十有三製錦鄉在西南其都和光遐岑日新安福歸化鄉在東其都歸仁義成沙溪武山鄉在南其都化成昌福廣鄉在北其都萬石泉善和上鄉在西其都文溪順定儒教仙桂上下在西上鄉其都晝錦新豐下鄉南塘安定安福尤昌善和儒教四都又各分上下凡二十有三
  户口
天禧中主户五千六百一十七口七千八百六十三客户三百有四口四百二十六未經界户二萬五千九百有七經界萬二千二百三十三乾道主户萬一千五百七十五客户三千九百六十一
  田畝
田園祖額十九萬九千五百六十三畝三十八歩半經界為七十萬有竒今為七十一萬七千六百三十六畝二角六歩塘二百三十七處堨九百七十五處
  租稅
夏稅紬三百二十二匹六尺絹三千二百五十四匹八寸綿七千九十九兩小二斗七升錢四千九百四十九貫七十四文秋稅糙米萬五千三百七十四石三斗五升五合鹽錢五百六十一貫三百一十一文租課熟米三斗一升黒豆六斗和買紬千九百八十八匹絹五千五百一十二匹
  酒稅
公元1139年
酒以紹興九年為額萬一千八百三十一貫六百四十七文商稅熙寧十年二千九百八十八貫八百八十七文今紹興十三年為額一千八百三貫五百九十文
  城社
縣城五里百四十七歩坊曰遷善崇賢豐化升俊社在縣西先聖廟縣南
  官廨
縣㕔在城東北隅丞㕔在西簿尉㕔在西北監務㕔在西常平倉在縣㕔南省倉在西北酒務西南
  鎮塲
公元1153年
大共鎮在縣北紹興二十三年正月罷収坊塲一處河渡
  館驛
祁山驛在城内文溪在西六十里舊大北
  道路
驛路東通黟縣西通浮梁北通石埭小路南通浮梁界百二十里
  山阜
祁山縣東北一里髙四十仞周二十五里三靣石壁中有石室五丈二丈青蘿巖亦曰棲真旁有涌泉乳泉味甘山西半壁昔有石丈餘墜溪中處有龍骨存焉
大共山在縣北五十里髙六十仞與寧國府太平縣
分界
厯山在縣西八十五里髙二百五十仞北接池州石埭界絶頂有池中有石焉北有管公明僊壇
舉根山在縣西七十里髙九十仞
南山在縣西南七十里髙八十仞與浮梁縣分界水入饒州主簿山在縣西六十里髙四十五仞西南浮梁方輿記云昔有黟縣主簿廵厯到此愛其幽竒解印隠居終身不返
新安山在西九十里髙四十仞
新婦山在東北二十里髙四十仞周二十六里方輿記云有三石峰望之如人每春雨初晴霞翠明媚則若彩服靚妝之餙
道人山在縣北十五里髙九十仞周二十九里半壁巖巖前有池昔有學僊者居之
赤嶺在縣北百二十里髙三十仞周十五里北屬池州石埭舊名血嶺唐刺史馮宿改焉祥符經云赤嶺下有大溪昔人為梁取魚魚不得下遂飛越嶺而去人復於嶺上張網其飛不過者皆化為石遇雨則赤故謂之赤嶺浮梁縣因此得名呉都所謂文鰩夜飛觸綸葢此類云
武陵嶺在縣西四十里髙三十五仞周二十八里始時道險陿捫蘿乃得上唐元和中鑿為盤道至今利之五峰巖東北十里昔有韓氏子坐禪於此常降乳虎
  水源
大共水出大共南流八十里溉田五頃三十畝西南流百二十里入浮梁
大北水出歴山東流五十八里合大共水溉田十七頃十七畝
北水出舉山東流五十里溉田二十頃西入浮梁
盧溪水出南山屈流三十七里合大共水溉田八十頃
新安水新安山西流三十三里溉田五頃三十一畝入浮梁
武亭水出亭山南流四十五里合大共水溉田八頃四十畝入浮梁
義城水出玉嶺東入坑溉田二頃二十畝
赤溪水出亭山西流五十里合大共水溉田十二頃八十畝
溪水武陵山西南流六十里入鱅口合大共水溉田一頃
閶門灘在縣南十三里衆水所注夾灘有大石對踴故號閶門自餘怪石叢峙迅川奔注摧艫碎舳十嘗七八經唐世兩賢路旻甘節疏導乃為安流
懸雲灘在西南十五里奔浪洑流艱險之最
  古跡
梅鋗城在縣西十五里沛公南陽呉芮之将梅鋗與偕攻析酈降之項羽相王百越諸侯封為衡山王都邾其将梅鋗功多封十萬户即此
  祠廟
城隍廟縣城西呉長史祠堂縣東三里唐呉仁歡始因以置縣者也范不婁廟在縣西八十里方輿云南鄱陽范不婁領數百人明堂木於呉山中木長百尺川谷阻深不可出懼而據山作亂竟死於此斯亦不足祭已厯山廟在厯山祥符經云昔管公明學道於此後人立廟厯口廟在縣西鱅口廟在縣南道人山主者廟在縣北並未詳
  道觀
公元984年
元觀祁山之前相傳梅鋗故宅民間所祭明府古冠服旁為垂髫女子得僊娘云唐大厯中置觀名龍禪太平興國九年敇改通玄今為洞元
  僧寺
公元861年
悟法寺製錦鄉舊萬安唐咸通二年相傳梅鋗今人猶指殿後磚甓為其處寺前有修徑徑淺水水外髙林過者多謂似天竺山靈隱寺
公元980年
崇法禪院縣城舊名西林水陸院南唐時太平興國五年十月勅改
公元899年
珠溪夀聖院在福廣鄉舊名珠溪資福院唐光化二年大中祥符三年敇改有唐時禪師塔五六十年前嘗遷之骨身宛然
公元896年
忠國顯親下院在福廣鄉舊名霄溪資聖院唐乾寧三年大中祥符八年敇改永恩建炎初改今名
公元1015年
廣福寳林禪院在僊柱上鄉唐末有僧清素言從五臺眉目秀髪覆額俶儻異時縣人鄭傳保據司徒師造其壘求安禪之地傳為言紫溪西峰有地數畞無人跡古木清秀澗中洞穴神龍居之其旁可以安禪師曰吾今夕飛錫往觀之傳館之於樓扃鐍嚴甚比夜半失之及明寝自若也謂傳曰吾已用錫表其處坤山而壬首自此以往者涉溪三十六度嶺二十四傳使人視之上新有行跡他皆如其言大敬異之為築室百餘間白刺史陶雅請於楊氏上元寳林禪院開壇度僧光化二年也傳嘗以久旱結采為樓從師求雨師表於樓之四隅曰雨於竹外已而果然揚州旱令屬郡徧禱羣祀偉人自稱汪王為雅言師乃水晶宫菩薩也有五龍可往求之乃請師師曰吾已遣施揚州晝夜楊氏封禪大徳住山十七年聚僧數百人一旦盡散其衆而逝其骨身在今塔下始師作歌偈有文殊遣我來之語元豐三年賜號應大師饒州奏請賜神慧禪師紹興十三年八月加神慧永濟禪師先是楊氏遺師紫衣不受求錦襖著之每往還池陽有馮姥者見常迎勞為設酒乃脫襖為贈使遇禱雨暘出而浴之并錫杖鐡笛戒牒見存而院以熙寧二年夀聖寳林隆興間夀聖例改廣福
公元767年
青蘿院在福廣鄉青蘿巖之下唐大厯二年大觀中僧道清好為禪自以住山不能出乃私榜其院為禪院每使其徒出旁近招僧之遊能為禪者使挂鉢於此卒年九十餘院有辟支佛舍利塔
公元861年
厯口資福院在孝上鄉唐咸通二年
公元899年
石門禪院製錦唐光化二年
公元896年
靈泉院在福廣鄉泉水唐乾寧三年
公元861年
崇福院在僊桂上鄉唐咸通二年
公元889年
吉祥院僊桂上鄉唐龍紀元年
公元861年
普安院在僊桂上鄉舊名永安唐咸通二年熈寧三年六月敇改
公元865年
横山尼寺製錦唐咸通六年
東松菴在縣西三十五里官道上先是地當往來之衝而邸舍遼逺暮行兩山間過者患之悟法寺僧子珣少游四方嘗叅雲居心印禪師迨老而歸乃當官道為廬舍數十間設薦榻持薪水蔬米以勞迎四方來者至則如歸時熙寧間士大夫多為詩美之元豐中王荆公江東提刑過此止宿留詩山中其後汪丞相布衣鄉里及為少傅仗節歸作詩曰萬夫屹立臨衝四十年前謁上峰名遂歸來人物青青惟有歳寒浮梁朱氏子以試經得度益精晝夜坐禪間則誦經尤好為西江月誦法華滿二萬過有蓮華座下以足跳去之年八十一其徒永凈繼之繼凈者應昇縣人尤善遇客住菴二十餘年整葺殆遍今年七十餘
  碑碣
新路記在縣南十三里古堤上唐刺史范傳正詞今亡
  賢宰
呉仁歡縣人方清之亂仁歡率衆破賊刺史孫綽上其事代宗嘉之因置祁門縣仁歡朝散大夫石州刺史賜金紫旋拜本縣令殁葬縣西二十里
公元862年
路旻不知何郡人元和中為令鑿武陵嶺石為盤道閶門灘善覆舟斗門以平其隘號路公溪後斗門咸通三年令陳甘節以俸募民宂石積水横梁因山𣲖渠餘波入于乾溪舟行乃安
 
 
 
 
 
 
 新安志巻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