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松江原集卷之二 (自动笺注)
江原集卷之二
 雜著
  
戒子
人有此身。
便有所以爲人之理。
與生俱生。
爲人者。
只合講明此理而謹守之。
不可昏棄
若乃身外之事。
榮悴休戚
卽當一切聽天所爲
無容心焉
其自至者。
亦擇其可而受之。
不至者。
無求之之理也。
此是終身立脚地位
不可分移易
從古聖賢
嘗以自勉
不敢不以待人
相傳指訣
炳如日星
寥寥人世
知此義者蓋寡。
頭出頭沒富貴利達之場。
以爲天下能事
無過於此
冥冥悠悠
滅身無寤。
實見染習之陋。
貧窶困厄之累。
不得不如此也。
後生小子
知思無主
脚跟不定
苟先以干祿蹈利爲意
則卒無以爲人之理。
而淪於汚下
不足爲善
可不懼哉。
今汝之遊宋塾也。
宋必以近思勸學者。
豈徒然哉。
將以講夫所以爲人之理。
而使汝爲善人也。
若干祿蹈利是念。
專心擧業
致力纂組
則余何必勸汝遊宋之門。
而宋亦豈強汝以義理之學乎。
爾其念汝父所以擇師之意。
汝師所以善導之誠。
惟日講明所以爲人之理。
而無慕乎外。
無求乎人。
切以學古希賢己任
不亦快哉
不亦快哉
夫世之擧業干祿者。
不曰爲親也。
非爲己也。
苟親之心。
不願其子擧業干祿
而唯學古希賢是期。
則不知更有何說。
以能捨此而取彼乎。
則不幸早登仕路。
風埃汨汨。
日失月亡。
惟天之所賦於余者。
不能講而守之矣。
昏棄之甚。
悔懊之久。
何足言乎。
是余懲於己而望於汝。
欲以自外至者爲吾榮也。
可能自樹於人所共不能者。
耐苦忍辛。
甘窮樂寂。
無以榮悴休戚撓所守乎。
不然而蠱心聲利。
遺外義理
口孔,孟之書。
而心管,商之事。
則非今日所以責汝之意也。
戒酒
某之嗜酒有四
平一也。
遇興二也。
待客三也。
難拒人勸四也。
不平理遣可也。
遇興嘯詠可也。
待客誠信可也。
人勸雖苛。
吾志旣樹
則不人言撓奪可也。
然則四可
而就一不可之中。
終始執迷
以誤一生
何也。
余休退處
五承恩旨
到今年春。
迫不得已
力疾趨召。
陳疏乞退
志在丘壑
則當杜門斂跡
愼言與行可也。
動靜無常
言語失宜
千邪萬妄。
從酒出。
方其醉時。
甘心行之。
及其醒也。
迷而不悟
人或言之。
則初不信然
旣得其實
羞媿欲死。
今日
公元1577年
是。
明日如是
尤悔山積
補過無時
親者哀之。
疏者唾之。
天命
人紀
見棄名敎者不淺焉。
月之初吉
辭家廟。
出國門。
臨江將濟。
送者滿舟。
回首洛中
追思旣往
恰似穿窬之人。
抽身鋒鏑
白日對人。
惶駭窘迫
無地自容
終日踧踖
如負大罪。
及去而更來于江上也。
先忌適臨。
嗚咽吞聲
哀慘之中。
善端萌露。
慨然自訟曰。
喜獵何到於明道
萌動十年之後
好色何到於澹菴
繫戀於動忍之餘。
難操者心。
易失者志。
心兮志兮。
主張之。
主人翁兮。
常惺惺兮。
不如此言。
何以更見江水兮。
萬曆五年丁丑四月七日
書于西湖亭舍
公元1580年
川館板記(庚辰江原監司時)
天生蒸民
有物有則
人之有道
本可爲善。
只緣敎化不明
無所聞知
雖抱美質
罔由裁成
矧爾蚩蚩
何以革面
余以蹇淺
忝作道主
夙夜慄慄
憂不克荷
化民成俗
不可冀。
開導勸戒
在所不已
茲取西山眞先生勸諭二文
採其要旨
合而爲一
揭示村巷
所望於爾民者。
父慈子孝。
友弟恭。
夫和妻順。
必忠信。
行必溫恭
族黨有恩。
鄕閭有禮
敬奉公上
矜恤孤窮
以致一路變爲有道之邦。
仰受。
聖君勞來敬直之化。
不亦休乎。
惟爾有民。
各宜勉旃
萬曆八年庚辰秋七月旣望
觀察使臨汀鄭某。
書。
祭亡女崔家婦
公元1591年
維萬曆十九年歲次辛卯六月某日。
汝父松江翁負譴退在海濱
遙令殯側執事
代奠一杯于亡女崔氏婦之靈。
嗚呼
爾其惠而婉。
資美而淑。
不雕不琢。
而金而玉。
余於擇配
未免愛惑
病人匹。
數月而歿。
年纔升二。
汝甚幼弱
遭茲慘毒
哭擗無節
分死不食
一日屢絶。
聲音所逮。
不忍近。
制畢三霜
小心愈謹。
素飯糲。
十有二年。
哀其日槀。
勸以葷羶
中心隱痛
淚。
激言先。
不可奪。
相對嗚咽
因循荏苒
轉成痼疾
支離久喘。
形容已脫。
不能救。
更申前說
徐當從命
且延時月
前數日。
自求滋味
違親命。
孝則未。
吾將死矣。
暫屈素志
不久而終。
嗚呼彼蒼
與德嗇壽。
理何茫茫
此雖天命
人事致之。
嚴冬冷室。
氷雪生肌
強亦難恃。
病何能支。
家本窮空
鹽米屢罄。
汝於夫家
情事不應
爰立小屋。
奉爾烝嘗
平生至願
力薄未遑
諸般奇蹇
種種悽傷。
潛銷暗鑠。
竟至膏盲。
委之庸醫
猶曰不慈
況茲夭札
職余之失。
百年慙痛。
已矣無及
可痛者。
病不相視
歿不永訣
片田殘口。
分自賜籍。
契券之成。
汝病之篤。
恐汝心動
祕而不發。
此等哀悰。
知乎不知。
所賴迎曙新阡
惟夫是依
生哀雖苦。
死樂無違
惟汝愜願。
亦何悲。
況吾高陽
松梓相望
異時魂魄
相與飛揚
然則父子人間之樂雖少。
地下之樂無窮
又何哀哉
汝亦少寬苦懷
來擧乃翁此杯。
尙饗
趙汝式
吾友汝式
學孔,顔而慕誼,原。
欲死於直。
終死於節。
吁嗟汝式
牛溪
僕知有此事已自弱冠
而始焉名利
中焉侍病憂撓
晩又以麴櫱嗜慾
虛擲難得底好光陰
輥到此白首
雖切窮廬之歎。
嗟何及之有。
今雖刻意看書
衰病已甚
精力不逮
前後遺忘
百不記一。
如此欲窺斑一二。
不亦難乎。
加以僕於讀書
病痛有三。
玩索窮究一也。
貪多欲速二也。
不能專一
泛濫雜書三也。
今當掃除此等病痛
然後可以爲學
而亦不能焉。
可歎
無師友以警發之。
疑晦山積
疵吝隨之。
何奈
然此心耿耿
方期銖累絲積。
分寸躋攀
以不至如大段放倒
幸續垂誨。
勿遽捐外。
至禱至禱
老兄節要
讀至幾遍。
消得幾月。
必有會心自得之處。
幷示一二。
俾得效嚬何如
僕元無記性。
老而益甚
繙動冊子十數過。
至熟複。
茫然未知其說之如何。
今欲逐卷逐書。
拈出一書大旨
小題目。
持敬
存心
讀書云云
列於每卷上下面。
以便記省
領略大義名之於二三字之中。
亦甚不易
可歎
大全緊要工程
退陶先生旣於節要
詳之已無餘蘊矣。
語類中最切要者。
未有表出而誦習者。
今若精加考索類聚
略成次第
彙爲若干編。
則可與節要儷美而竝行矣。
兄須迨此年力未暮。
決意任之何如
至禱
今日無人此等事。
兄固不可辭矣。
千萬入思入思。
節要十冊。
謹已畢讀。
不曾玩索推求
不無感發之心。
而尙未知入頭處。
方且虛心遜志
且讀且思。
庶幾萬一得其路徑矣。
若然此後更須消得一年兩年工夫
未知以如此罪病。
果能撑到一兩年否也。
節要中論爲學之要。
有曰操存
收心
涵養
持敬
敬之要則正衣冠。
思慮
整齊肅。
不慢不欺
不過此數語。
而其推廣張皇
無非從此中出
然則節要中論功程
一卷足矣
一卷中一足矣
一書一條
足矣
一條中一足矣
一句一字足矣
服行之如何耳。
苟無此志。
不以服行爲貴。
則雖讀盡諸經。
不錯一字
何益之有。
節要千言萬語
無非爲己切實之事。
而特於讀書窮理主敬存心
尤致丁寧
其中拈出最緊要切於初學工程者。
類聚猛省
猛省加功
則如我衰耗之學。
庶可易得其門戶
而有所持循矣。
(分門類聚。
略有頭緖
)願老兄任之如何
不但於吾衰耗
有大裨益
嘉惠後學
庸有極乎。
至禱至禱
(此非纂述
又非增損前輩所爲
只是節要中節要。
使蒙學易得其入處而已
操存持敬節要者,類聚
則甚便觀者也。)
來示云云
無非自召。
只好反躬而已
人言深淺
何足較乎。
一番聞此言。
一番好消息
誠願我耳不絶人毁我底話頭也。
不可不來有三。
年少積憤之餘。
論議日激。
而吾力將不可止。
一也。
衍僧及鄭約等四人(汝會子也)之口。
連累許多搢紳
頃日鄭緝者云。
若然則兩鄭以下
駢首就誅。
吾力甚單。
難以動天
二也。
鄙病大作
數日內將入。
此後無人任此事救此輩之死
三也。
三條之外。
聖上驚心鬱氣
而待朝。
無異聞變之初。
此時一向退後
不一來謝可乎。
所欲陳者非一。
而病
未果
兄可默會
江原集卷之二
 疏箚
  
請封標魯山墓道疏(爲江原監司時)
公元1576年
道內寧越郡
魯山君墓。
纔數尺。
歲久頹落
埋沒草間
素無標石
人不知爲魯山君之墓。
樵牧相尋
行路咨嗟
臣伏魯山君曾臨御一邦
君道焉。
降封爲君。
墓道儀物
自有其制。
無異賤夫之瘞。
臣實傷之。
伏願下旨。
改築其墓。
立標石。
一依禮葬。
則揆之禮法
亦無愆越矣。
古帝王之於敗亡之君。
葬必以厚。
仇敵項羽
高皇帝葬以魯王
革除如建文。
成祖皇帝葬以天子
帝王盛擧也。
頃在丙子年間。
遣官致祭
其意甚厚。
今用一品禮。
魯山君墓。
遣官致祭
則援古證今
實爲允當
伏乞聖慈幸賜察焉。
公元1589年
擬救崔永獄事箚(己丑爲委官時。
當崔逮繫
俟刑推命下。
陳箚論救
以此草。
盛貯囊中
未幾
崔蒙放。
未果上。)
臣將崔永獄事
參詳首末
反覆舒究
當初討逆起。
流言行於都下曰。
所謂三峯崔永慶也。
又聞。
賊招有崔三峯在智異山下之說。
智異山周回數百里
蟠據數郡之地。
晉州居其東。
永慶家適在是
邑。
以此其言尤行。
喧騰萬口
不可止遏
卽全羅監司狀啓中所引。
亦此說也。
及永慶被逮下獄之日。
供辭以爲十餘年前。
曾與逆賊一度相見之後
未嘗交親
寒暄書問
不相云云
逆賊文書中。
雖無永慶書札
逆賊與永慶書一張
又出於永慶家。
以此自上疑其欺罔
三峯之說。
則迄無端緖可尋。
臣意竊以爲永慶。
旣以不學無識之人。
孝友固窮之名。
過爲名流推許
目爲高士
至於徑敍六品之職。
一時物論
固有不厭者矣。
其與逆賊親密與否。
未有聞也。
三峯之說。
無端緖。
而直以姓崔居晉州之故。
附合飛語以殺士。
獄情
國體
誠爲不可大者矣。
惟是永慶自以爲未嘗交通書札
逆賊與永慶一書在焉。
則安知逆賦實多交通之簡。
而永慶滅除無餘。
今此一書
特其漏落者乎。
聖旨所以目爲欺罔
而欲加窮問者也。
臣聞。
治獄貴於得情
不得其情而治之。
則必有橫罹之患。
無以服人之心矣。
今觀逆賦與永慶一書
遠在十年之前
短札寂寥
不及他事。
則永慶之茫然未記。
容有此理。
而今世之人。
固有一面相知
修起居之禮者矣。
況永慶實與逆賊親密
逆賊遺渠書札
雖能滅除無餘。
豈能懸知渠書不雜於賊家文書
而敢以不通一書爲供。
陷於不測之誅乎。
揆之情理
恐不如此
臣之妄料。
永慶雖或與逆賊相識
不至於親密交通
可以無疑
決知不然矣。
然則與之親密者。
未必與知逆謀
而況不親密乎。
今永慶之弟。
已死於杖下
金榮一亦將隨斃。
今又刑訊永慶。
一次無生理
凡民無辜
不可枉殺
士大夫乎。
竊惟念。
飛語起獄
本非聖世美事
罪名不章。
遽加刑戮
非但聖上事過之悔。
亦將啓後來無窮之弊。
臣職爲大臣
任專廷平
不敢抱懹默默
敢此冒昧獻讞。
干犯雷霆
無任席藁俟罪之至。
公元1592年
體察兩湖時疏(壬辰)
臣謬膺重寄
宣撫兩湖
兩湖民力已竭。
非復曩時之盛。
今日之事。
誠可寒心
幸民心思漢。
義兵蜂起
固知兵分勢弱。
未易進取
而亦可藉爲聲援
以疑賊衆
我朝以廉恥士大夫
衣冠舊族
守門戶。
倡率鄕閭
隱然有封建之利。
祖宗百年積累餘澤
雖曰固結於民。
兩湖世家
不忘本朝之功。
不可誣也。
軍興日久
財粟殫亡
而較諸他路。
猶爲粗完。
以攻則不足。
守則有餘
大駕遠狩西方
兩湖爲國
守。
此殆天意
夫豈人謀
重念湖西壤接圻輔。
都城士庶
方謀效順
湖南左通嶺路
嶺南義軍
相繼獻馘
大駕不可輕冒險難
東宮業已受命東來
一葦于海。
兩湖之民。
號令嶺服。
收用三路豪傑
聞風而起者。
豈不益堅徇國之心乎。
西寇日思衝突
北狄又圖窺覦
兩宮在西方。
東宮兵力單弱
徘徊三縣
不早定。
雖恃天必助宋。
而深懼事有大謬也。
伏望大駕移蹕定州
以待天兵
直擣箕城
東宮來駐兩湖
親率大衆
北指京都
南北合勢
中外齊奮
此正古人所謂首尾之勢。
安知天心終未悔禍乎。
天兵未易渡江
賊勢終不可遏。
大駕亦宜自謀
漸圖浮海。
以答兩湖怨思之心。
乘舟雖危。
不猶愈於棄疆土渡遼水乎。
昔唐亦宗分兵靈武
以命肅宗
肅宗西北之兵。
建中興之業。
若使同時
形勢銷弱
號令隔絶
雖天未厭唐。
而唐之復爲唐。
未可知也。
伏願殿下深思往事
俯察時勢
大駕雖不欲輕去西土
許令東宮舟于江華
臨完山。
豈非宗社生靈之福乎。
嗚呼
宗廟灰矣。
四京淪矣。
只有慶基一殿
巋然獨存
臣恐聖祖在天之靈
不能無望冥冥之中也。
公元1593年
行朝獻議箚(癸巳)
領敦寧府事寅城府院君鄭澈伏以。
臣竊聞兇醜餘孼
尙屯釜山
蓋房種田
爲久駐之計。
又以界碑謊說
誑惑天將
至於李提督卷兵還京。
危機交急。
間不容髮
幸賴宋經略不以提督之退爲是
至令我國急遣陪臣
請兵天朝
此實一大機會。
第恐陳奏往復之間。
經時月。
師老意怠
殲賊無期
不勝痛迫之至。
嗚呼
收復三京
得有今日
秋毫帝力也。
蓋嘗驗諸旣往
考之將來
以我國民心兵力。
雖閱累歲而經百戰
決無退賊之期矣。
豈不寒心
雖然
安可徒仰天兵。
束手旁觀乎。
亦當盡其在我之道而已
收餘兵而討殘寇。
徵兵不可廢也。
不可緩也。
第自兵興以來
殘敗已甚
民力物力
蕩盡無餘。
轉輸供億
一出於民。
小民無知
叩心蹙頞
以爲國家新經喪亂
有以撫摩煦媮不暇
夫何使我至於此極。
一聞徵募
逃潰相繼
無肯起而應命者。
外寇未退。
邦本已蹶。
皮之不存
毛將焉傳。
宜令大小任事之臣。
深體聖上惻隱之心。
先思根本久遠之計。
如非繫干軍旅
不敢一事擾民
徵募之際。
又將哀痛切迫之意。
遍諭民。
間使人人曉然知今日之勞民動衆
迫於
公元1591年
不得已
初非君父本意
不忍一毫怨懟之心。
所謂悅以使民
忘其勞者。
庶幾近之。
古人天命人心去就離合
帝王戒者。
豈有他哉
誠以保民而王。
然後可以祈天永命
舊邦維新故也。
伏願殿下留神焉。
臣頃自兩湖
趨召行朝
途中日日所聞覩。
無非小民餓莩顚連之狀。
昨又聞自京來者之說。
浿江以東
直至京都
無論老幼,壯弱,士族氓庶
率皆蓬頭鬼面
奄奄垂絶
開口指腹
欲語未語而死者
坐而便旋死者
坐而瞌睡死者
行且力盡
立而僵仆死者
母旣死而赤子牽衣啼且死者
新屍舊骸。
狼藉撑拄
瘞之未暇
都用火燒
燒所未及
盡輸烏鳶
一日之內。
死者不知其幾。
未死者。
亦已神離形脫。
次第就死。
未及終。
不覺酸噎
死者已矣
孑遺之民。
亦將殲滅無餘。
祖宗二百年休養生靈
一朝殆盡
嗚呼痛哉。
今日雖似中興
有上無民。
何以爲國
朝家賑救之道。
不爲不急
而自
未聞有一人能膺此寄。
活此民者。
故有三。
不甚動念
一也。
雖或動念
而不誠不力
二也。
諉以無穀。
三也。
誠能宰相中。
擇其惻怛愛民如古之趙彦遠者。
賑恤使。
得知民疾苦。
幹辦曉事之人。
從事官。
專掌賑飢
又令度支
兩湖列邑中未經兵倉糧稍裕處。
支撥斛米豆。
分輸饑饉郡邑
以供荒政
量其人口多少
以爲增減
穀少而民多。
不足接濟
先朝刊行救荒撮要中所載救荒之法。
最爲切要
可擧而行之。
嘗觀昔日奉命賑飢之臣。
多不知有此法。
雖或知之。
而又莫有試行其法。
州縣見糧旣少。
以爲饘粥不足徧及
則不免以生水投之粥中。
攪令稀淸而飮之。
穀少水多
仍致腫脹泄痢之疾。
死相望。
鮮有全活
此在昇平之日。
已有此患。
況今殘敗之餘。
公私儲蓄
赤立蕩然
不用變通之法。
何能爲無麪之不托乎。
今日饑饉日甚
時已過矣。
事機切迫
不容一刻少緩。
伏願殿下斷自宸衷
卽日議行
則故孑遺之民。
猶可及救。
不然而例下有司。
遷延弛慢
事不時定
則臣滄溟之水。
無救於涸中之鱗。
將無以副聖上如傷之念也。
且今所達。
陳所聞而已
竊念諸道被兵之處。
饑饉死亡之狀。
與此無異
民間富室
或有多藏窖米。
閉糶不出者。
朝廷能不爵賞
使之分授流民
隨力賑濟
視所賑之多少
第其爵之高卑
則必有樂出而應命者矣。
此亦荒政一端
古人之所嘗行者也。
伏願殿下留神焉。
又念征南將卒。
皆在嶺外
道路懸遠
霖潦彌時
稟達往還之際。
緩而不及於事。
兵貴拙速
事難遙度
況又東郡遺氓
日望還都
拯已水火之中。
不啻大旱雲霓
兼且永柔小縣。
久供乘輿
物力殫竭
勢將不支
謂宜漸次前進
自永而海。
自海而
而漢。
以之慰故國來蘇之望。
便軍書往復之路。
則不幸甚
伏願殿下留神焉。
昨聞聖旨獨斷衣帽制度
一從漢制
有以大聖作爲
出於尋常萬萬。
一變
以新汚俗
不牽於拘攣之議。
而高出於百王之上也。
豈不盛哉
豈不美哉
但念喪敗之餘。
凡百士民
資力罄竭
今欲驅而責之以換易衣冠
一從漢制
則勢有所不得行者。
之而不行
非所以爲法矣。
曷若少俟戎衣之定。
民力之蘇。
然後徐議處之之爲得也
沈括筆談論。
自唐以後
衣冠文物
多染胡風
至於蒙古腥羶之後
中華之制。
又非宋朝之比矣。
此尤當商確古今沿革之故。
可者從之。
不可無從
可也。
夫議不審則法不當
不當則法屢變。
法屢變則不從
一變使民從之。
與屢變而民不從
斯二者孰得孰失。
伏願殿下留神焉。
嗚呼
天下之患。
莫大無可奈何而畫之。
今日大病根株
正在於此
發憤厲精
猶懼不濟
此以往。
事可做。
古之遇此等變故者。
一則寢苫枕戈
二則曰臥薪嘗膽而已
曷嘗泄泄沓沓
悠悠唯唯如今日乎。
李綱之告其君。
反覆剛明英斷
恢復之本者。
誠以興衰撥亂
固非尋常塗轍所可辦也。
今我殿下仁明英斷
首出庶物
雖在危急倉遑之際。
其所籌謨
每聳羣聽
惟其任事之臣。
才識不逮
未能導揚聖意
聖意於是
以爲致玆亡國
國無賢臣
遲我復國
國無良佐
一味退託
置之無可奈何而止。
可勝歎哉。
伏願殿下勇猛奮發
慨然恢復己任曰。
昔予之至誠圖治
自許如何
一朝顚覆
何爲而然。
究厥所由
痛心刻骨
凡事之已過而未快於心者。
與夫將行未中於理者。
切切然悔而改之
思夫古帝王遇此變者。
何以自處
料理如何
注措如何
貶損如何
爲國爲民。
不遑他務。
惟公惟義。
未暇他念。
又於君臣之間。
情意孚感
無間隔。
光武開心見誠
宋祖之洞開重門
都兪之際。
和氣洋溢
咨詢之下。
羣策畢擧
俯仰顧眄之間。
精彩立變。
不煩號令
四方風動矣。
伏願殿下加意焉。
在行朝。
曾蒙獻議之命。
行事怱迫。
未暇披陳瞽見
今當遠離
不勝犬馬之懷。
敢貢言。
無任隕越戰栗之至。
進止
公元1593年
赴京時箚(癸巳)
領敦寧府事寅城府院君鄭澈伏以。
臣前承聖旨
急發奏請
徑出於臣行之前
束装半月
將俟奏請使越江而尾之。
聞奏請之行。
經略所沮。
半途而回。
意謂朝廷不果遣。
則宜有以之者
或奏或咨。
一本文書
順付聖節之行。
命臣齎擎以去
側聽旬日
以俟指揮
昨日之夕。
祗受有旨。
伏領處分
臣將朝夕過江
臨當去國
不勝區區之慮。
敢陳出位之言。
聖明留意焉。
奏請之擧。
有萬可爲。
無一可已。
不可經略一言
與其奏咨而廢之。
李提督旣主界碑之說。
石尙書不能無惑
危機之急。
間不容髮
雖有經略揭帖
痛闢其議。
深陳利害
明白切至
本國反無一言以自辨。
則將何以解尙書之惑。
而回撤兵之議耶。
況聞賊兵已陷咸安
將犯湖南
其間要害
只有一帶晉陽
設若天兵不及掎角
將來禍機
難勝言。
未知朝廷何以其後耶。
臣愚過計
以爲專遣使臣
哀鳴懇告
第一策也。
經略所沮。
不能自由
則成一文書。
星夜追赶
付此臣行。
第二策也。
於斯二者。
皆已蹉
過。
只令臣等草草呈文
事體不重。
殊非告急辨誣之意。
玆固落在第三策也。
伏願聖明相度事機
咨詢廟堂
就臣所陳三者。
從長擧行
無後日之悔。
不勝幸甚
無任震汗隕越之至。
取進止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