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晚全先生文集卷之三 (自动笺注)
全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
  
公元1575年
民弊疏(任扶餘時○乙亥)
伏以臣年踰三十。
庸陋無狀
不逮常人
學未通一經
盜竊虛名
玷辱 明時
前年正月
濫被六品之擢。
冒忝郞官之重。
當時不能揆度分義
懇乞辭避
强顔妄出
隨衆進退
荏苒六七朔之久。
卒以奉職無能
逡巡病免
冀得杜門自省
以補前日之愆。
而 聖量舍垢。
不加誅殛
反委臣以百里之寄。
悚惕兢惶
措身無地
獨惟親民之官
莫切於守令。
一命之士。
苟存心於愛物
尙可推移法令之中。
以圖所以及人者。
臣雖凡陋
自幼至長。
父兄之所敎導
朋友之所講劘
聞義理之糟粕
久矣。
其於 君恩民病
豈專瞢然不知所以報恤也哉
以是
不自量力。
扶曳疲駑
守縣任職
于今十餘月矣。
才疏學淺
政拙心勞。
治民御吏。
不得其道。
使 聖澤不究
愁歎如前。
恐懼憂畏
日俟 天誅之至。
其中抑有病根深痼
一朝一夕所由來。
區區一縣之官
不得更張理化之者
則又不得不達於 冕旒之下矣。
赴任之日。
首訪民隱
則民之所苦。
千緖萬端
有難枚擧
其中尤甚
者。
軍卒一族之弊也。
主將誅求多岐
色目如蝟。
富者賣其田。
田盡則逃其身。
貧者無田。
只有而已
守令雖明知當人之已逃。
而以其役價布。
不可以不償。
於是
捉致亡卒之首族。
使之盡列其族而分徵之。
彼首族者。
利於人數之多而分力之少也。
不間其內外親疏。
一例混同
甚者本非其族。
强名之曰其族。
無族之卒。
則徵其執耕。
無執耕之卒。
則徵其切隣
一卒逃亡
十家破産
終亦至於不保。
嗚呼
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之。
列邑守令。
豈皆殘酷嗜害。
樂事掊克者哉。
豈無惻然悼怛。
所以之者哉。
八路之中。
未聞一邑一族之弊者。
此臣之所未解者一也。
 國家貢物本意
只據其土産有無而分定之
使其各以本色之物。
納之該司。
而後百司隳職
奸胥之徒。
因緣舞術。
欲其利歸於己。
而私主人防納之弊起矣。
向之土産之物。
本色之物。
無所施。
而外方各邑。
不免田結之數。
定爲除役。
十倍聚價。
而輪納於私主人之家。
田結多而貢物少。
民力紓。
田結少而貢物多。
民力蹙。
理勢然也。
赴任之後
本縣帳付田結總數而考之。
大約四千八十餘結。
除官屯田
兩驛馬位田。
實數三千八百八十餘結矣。
當初貢物
定爲除役之時。
田結之數。
尙有三千八百八十餘結。
民力不至於大蹙。
其後浦落覆沙。
永廢陳荒及漕軍驛吏復戶之田。
多至七百六十餘結。
貢物除役之田。
僅存三千一百餘結矣。
臣又取燕山九年加定貢案之數。
而較今所納之數。
則如榛子菱芡,中脯之類。
多於燕山定之數。
嗚呼
燕山之時。
昏亂極矣。
無怪貢獻之無節。
厥後 聖神承繼
良輔翼
宜乎改絃易轍
一洗暴君苛法
貢物之數。
反有加而無減
何也。
田結漸蹙。
貢物漸加。
民生幾何不至於窮且困也。
此臣之所未解者二也。
扶餘爲邑
平野多而林麓小。
鹿皮,獐皮之物。
本非所産。
而有所謂韓山定者
所謂沃川幷定者
所謂內廂方物者。
而除役之中。
最重最苦者。
莫此之若也。
是雖當初掌事之臣。
不計土産與否而遽定之
然如此之類。
非獨一邑
而其來已久。
則其勢難以卒革。
宜矣。
至於元貢之外。
自他官移定之物。
定山擣練紙。
美縣乾秀魚。
泰安郡其人之役。
其始也。
雖以本邑之疲弊而移定之
然歲多年久。
疲弊者亦已蘇復
而移定之邑。
以是而復爲疲弊
則其勢自當還送其邑。
或輪移他邑。
無使一邑之人。
偏受其弊。
可也。
爲該曹
者。
不能自爲料理
使郡縣賦徭役。
大爲均平整齊
如有守令之人。
目擊其弊。
陳告其由。
則當如救焚拯溺汲汲處之。
不使少有遲緩
而自春徂夏。
再申帖移。
無可否。
茫然若墜深井之中。
使人愍然不可終日
嗚呼
古之人臣
一夫不獲其所
若己推而納之溝中
今日之事。
不幾秦越人之視肥瘠耶。
此臣之所未解者三也。
各邑樂工之數。
其在遠官
臣雖不能詳知。
傍近隣邑而言之。
不過二名
少則一名而已
而本邑之數。
獨至三名之多。
此必本邑當初人物蕃盛
故定出之數。
獨多於他官。
今則本邑官奴之見存老弱具計。
其數纔二十有二人
樂工三名
依舊不減
遠方之人。
不能自立其役。
三名一月償役之價。
至於六十斗之米。
勿論上番下番
一年十二月
無月不然
車載馬馱駄。
輸入樂工行首之家。
行首樂工
自食三分之二。
用其一分而償其立役之人。
貧寒官奴應是役者。
不傾破家產。
稱貸閭里
收合族親
至死百計
僅能備給。
而及其再應之日。
則光手赤身
更無辦出之路。
逋亡相繼
一邑將空。
而彼行首樂工者。
方且從中操弄
一斗之米。
未準其數。
則託以闕立身役。
面請該官。
星火移文
剝膚椎髓。
無所
不至
人非木石
豈能堪忍
臣於前日
已將此意。
轉報監司
帖移憲府
推治行首樂工濫徵作弊之罪。
而且使該司參詳上番朔數
量定其價。
而乃者聞諸道路
憲府推問行首樂工
而論笞二十云。
嗚呼
傳聞之說。
未必然也。
若然則如彼狐鼠之徒。
民膏自肥者。
投畀有虎。
未爲過也。
而薄示笞罰
一何容恕之多也。
此臣之所未解者四也。
各司窮殘奴婢
與其上代役之布。
本官艱難督辦
升數之細麤。
尺量之長短
一一審擇進退之。
合於可納者則布之兩端
皆踏官印
授之頭目
納之該司。
該司之色吏。
與其所謂主人者。
通同締結
贈賂之優者。
則所納之布。
引而長之。
以爲升準而受之。
贈賂之不優者。
則所納之布。
縮而短之。
以爲升麤而退之
一退之後
雖留數月之久。
非賂則終不受也。
頭目於是
不得已出賜布於謀利之人。
名之曰月利
及其下來也。
三倍本數
而徵於奴婢矣。
非徒此也。
又有所謂靑苧者。
奴子以爲苦役輪回之。
臣於春初
揀其未行者而差定之
其人差定已久。
而邈無形影。
問之則已逃矣。
繼而差正者。
立庭下而訴其寃。
臣進其人而細問之。
曰常一匹之本。
代以靑苧六斤
已爲過矣。
持納之際。
例爲色吏之所前却
不得已復添二斤
靑苧八斤
一牛之價也。
貧乏飢餓之民。
無從而辦得。
臣聞此之夕。
食不甘味
私竊怪歎
方今 聖明在上
政化更新
役宜無不均之歎。
吏胥宜戢刀鐙之奸。
弊源未杜。
民困益甚
曺植吏胥亡國之說。
至是而驗。
此臣之所未解者五也。
凡此五未解者。
皆爲今日一邑民生迫切之害。
以臣之綿力薄才
微誠淺慮
左計右度。
前思後算。
不知所以處之。
欲隨衆凡例
置之尋常
不問民生利害
不顧事理是非
尸居其位。
送日月。
簿書及期能事
損下益上爲職分
民膏血。
賂啗狐鼠爲當然。
苟保祿俸
榮養妻孥
良策而已
則臣鄙性狷狹
不能耐忍。
違負夙心
委曲遷就之際。
發狂疾。
而身且不能存矣。
欲勉策駑鈍
方物謀慮
革弊除苛。
導宣 聖澤
以解窮民倒懸之急
掣肘矛盾
動輒防礙
更無下手處。
更無開目處。
耿耿咄咄
中夜以興。
自嘆其見事獨遲。
謀始不良耳。
嗚呼
臣之爲縣。
不亦難哉。
前之云。
心所不忍
如後之云。
則力所未及
因仍苟且
虛糜五斗
日月逾邁
奄及一期
坐使窮而無告之民。
流離困頓
轉委溝壑
積惡極。
上帝震怒
澇水溢。
麥穗太半不實
夏旱
連月
稻苗幾至於卒痒。
若更數日不雨。
則永無秋成之望矣。
此皆臣之無狀(狀字下落有字)以致之。
誠何顔面而臨吏民乎哉
是用再度自劾
乞罷于監司不可得。
敢復仰首哀鳴。
冀徹 九重
伏惟 聖慈
鑑微懇。
特 命罷黜
以正居官無狀者之罪。
 殿下亦宜詢咨大臣
力講仁政
君臣相誓。
期以痛變前規
使吾同胞之民。
共沾如傷之澤。
則祈天永命
億萬斯年之休。
其實基於此矣。
不勝懇禱切祝之至。
昧死以 聞。
上嘉納。
中五條。
一一擧行
邑民大悅
(百姓監司等狀云。
等之祖傳言於父。
傳言於子。
傳言於孫。
開國以來
未有如此仁政云。)
公元1593年
退後封事(癸巳)
臣伏以 國運不幸
倭寇犯闕
乘輿西巡
三京失守
 祖宗二百年承奉 宗社
盡爲丘墟
 祖宗二百年休養生靈
爲魚肉。
至於 陵寢之變。
酷烈尤甚
有非臣子所可忍言者
天地開闢以來
有國有家者
未聞有如此之變故也。
 殿下睿質聰明
 臨御日久
民生所以休戚
政治所以得失
未嘗眷眷留念
用人之道。
御戎之方。
無所不用其意。
宜乎治兵强。
民安物阜
山戎島夷
奔走梯航不暇
奈何二十七年之間。
治效未著
人心未服。
 國勢
日以陵夷
民生日以困瘁
天災地變
史不絶書
鬼怪人妖
疊見層出
有識寒心
氣像愁慘
至無前之變。
出於倉卒
圡崩瓦解
山移河決
莫有能御之者
殿下非徒不能圖治初志
失國播越
貽譏後世
雖謂之與末世亡國之君同其慙德
未爲過也。
殿下今日
其思所以致此之由乎。
而亦所以善後之計耶。
孟子曰。
人之有德術智者。
恒存乎疢疾
宋臣陳與義之詩曰。
城南鬼火何事
終待胡鋒作靜臣。
 殿下能因變故
痛心疾首
 宗廟陵寢之耻。
思必雪之。
百姓子弟之怨。
思必報之。
常懷臥薪嘗膽之志。
不忘生聚敎訓之策。
毋急近功
毋計小利
到得異時 國勢極其安固
兵力極其雄强
資糧極其積峙。
器械極其精鍊
然後大而聲罪致討
懸秀吉之頭於北闕之下。
小而陳兵守險。
褫狂虜之魄於東徼之外。
使之遠遁不敢近。
謝罪而輸其情。
則 國家他日太平萬世之基。
安知不本於今日變故之來也耶
 殿下平日事大之禮出於至誠
遠近之者
歎服焉。
 聖天子明見萬里
豈不悉 殿下忠貞哉。
是故
字小之恩。
殊絶他方
冠蓋相望
褒賞優渥
至於急難之奏一聞
而 命大將統精卒。
深入數千
里之域。
期滅賊而復我邦。
玆者賴 天子神威
兇醜退却
三京悉復。
此乃 殿下事大之禮出於至誠所致
而 祖宗在天之靈
亦有以默祐於冥冥之中矣。
然而兇賊雖退。
攻陷殺掠之毒未戢
築城聚糧之計未已
屯聚邊邑
作爲窟穴
其他乞和 天朝
往來朝貢之說。
有奸不測之謀。
臣愚以爲將來之禍。
有甚於今日。
備御之策。
不可不熟講而預爲之措矣。
不審 殿下以爲然乎。
蒙被 國恩
出入仕宦二十餘年。
犬馬猶知報主
臣雖無狀。
自處之道。
豈下於犬馬哉。
前年變生之初。
臣在 輦轂之傍。
罷散之久。
鬻馬而資食
忽聞 大駕西幸
妻孥徒步出城。
流離輾轉
竄身山藪之間。
苟延數月之命。
始於八月之初。
艱到南陽鄕里。
與一二親舊
語及 國事
妄意以爲及今收拾散亡之民。
論之以忠義討賊之意。
而衆或從之。
時節雖晩。
亦可以少報 國恩之萬一。
亦可以少洩臣子之至痛。
而初不料力量未逮
事勢之有碍。
日月不居
節序易變。
自秋徂冬
不覺過送三四朔。
雖時有區區斬殺之賊。
非臣之本意止於如此
而且多有掣肘難處之事。
不免條具各項曲折
申報巡察使
軍人兵器
籍付本府
仍入海
島。
又轉湖西
竊伏僑居
私自惟念
主憂臣辱。
主辱臣死。
如臣者。
不及朝臣隨 駕之列。
退未遂討賊復讐之志。
臣子遺君之罪。
至此而極矣。
席藁私室
日俟誅竄之 命。
而去春除拜之 恩。
遽出於負罪循省之日。
感激惶懼
罔知所處
衰年經亂。
精神內耗
筋力外凋。
疾病侵尋
行將就木
不問差遣
皆做不得
坡州
路邊蕩敗之邑也。
屠殺焚掠之餘。
吏民之存者。
不能二三。
凶賊出沒無常
天兵之往絡繹
政使膂力方强。
才氣出衆之人當之。
一邊捍御
一邊調發
左酬右酢。
前揆後度
不失事機之會。
亦已難矣。
而況如臣之衰病迂拙
本無一能可取者乎。
當上自劾
使 朝廷有處置。
微臣愚意
當國家艱危之際。
承 君父收用之 命。
自知不堪
而退坐辭避
亦非臣子之所安。
間關跋涉
乃於三月二十二日
克達任所
自分僨事辱國
而重得罪於 君父
坐嘯十餘日。
果被使相斥黜
狼狽還歸
跧伏蓬蓽
西望 行朝
但有悲涕
其後未久。
又下再除之 命。
命下數月之後
臣始聞諸道路
疑而未信之間。
忽聞以厭憚而斥罷之。
以臣之衰拙無能
決不敢再赴已試見黜之邑矣。
可歎者。
 君父恩命
不得達於數百里外耳
昨因日邊人歸。
伏聞 大駕進駐海州
還京有日
自今 祖宗震動之靈。
庶可以慰安矣。
都民徯來之望。
庶可以蘇副矣。
臣當裂裳裹足
奉迎 乘輿於路左。
父老同呼萬歲
一瞻 天顔
再覩漢儀
然後歸老窮鄕
以畢餘生。
則臣子之分。
更無所恨。
夏秋以來
痢病瘧疾
迭相侵攻。
醫藥無路。
食飮專廢。
氣力垂盡。
而後起。
不得登道向前
徒切 魏闕之戀。
不勝過計之憂。
昧死百拜
上封章。
以爲治之大綱
爲治之急務
分作條貫
以爲中興改紀萬一之助。
大綱先擧。
然後急務可以次第行之。
大綱固當汲汲
急務不可少緩也。
 殿下經變故。
始還舊都
四方臣民
拭目望治。
此正再續天命
再合人心之一大機會也。
建中不拔之業在此。
顚隮遂喪之禍在此。
 殿下可不深思痛念之哉。
所謂爲治之大綱有二。
曰勤聖學立治本。
曰委賢相責治效。
所謂謂治之急務有十二。
久任官以考庶績
敦學校以育人材
曰恤百姓固邦本。
曰罷黷祀以正享禮
曰革內司以祛私藏
崇節儉以變奢侈
曰嚴贜法以戒貧汚。
曰重守令以寄字牧。
曰擇監司以公黜陟
謹選將以專閫任。
曰省宂
食以備軍資
緩刑獄以惜人命
聖學立治本者。
何謂也。
臣聞心者。
一身主宰
萬化根本也。
書曰。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堯舜禹。
天下大聖也。
天下相傳
天下大事也。
天下大聖
行天下之大事
而其授受
告戒之辭。
不過此十有六言
何哉。
誠以天下雖廣。
一心可以包之。
事端雖多。
一心可以總之
心苟不存
一身無主
萬事顚倒
安能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哉。
是以
古之帝王
未嘗不以存心
出治之本。
雖以舜禹之聖。
其於人心道心之分。
尙加精一之功。
朝乾而夕惕
一息間斷
使道心常爲一身之主。
人心聽命焉。
然後見其日用動靜之間。
過不及之差。
天下萬事
不歸大中至正之極。
此乃千聖相傳心法之要。
萬世聖學淵源
實始於此
以是傳之湯。
以是傳之文武
文武以是傳之孔子孟子
孔子孟子傳之程子朱子
孔孟程朱之門。
發明此理。
極明白。
其曰博文約禮
其曰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
其曰尊德性而道問學
其曰主敬窮理等語。
無非舜禹精一之旨也。
孟子曰。
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帝王之學。
雖與韋布不同
然其存心養性
克去己私
大段
力之方。
則亦無不同也。
前後聖賢之訓。
布在方策
求之斯得。
效之斯存。
董子所謂其所聞則高明矣。
其所知則光大矣。
高明光大
不在乎他。
在乎加之意而已者。
正謂此也。
宮庭屋漏之地。
燕閒獨處之時。
收斂精神
凝聚德性
虛明整齊
對越上帝
此亦學也。
廣廈細氈之上。
臣隣引接之時。
討論治道
講劘時政
延訪人才
詢諮民瘼
商確古今
辨別是非
此亦學也。
一日之間。
萬機之來。
酬酢不失其宜。
剖決皆當其理。
使王言一出
天下咸服。
此亦學也。
父母以孝
畜妻子以恩。
反身威如之吉。
幷行不悖其間
使苞苴不得入。
女謁得行
䆠官近習
恪守所掌。
不得橫恣干預
子弟外戚
品食祿。
不得與民爭利
此亦學也。
帝王之學。
只是如此
初無驚天動地高遠難行之事。
要之專一悠久
不至於二三間斷
則其極也至於天地萬物
與天幷立而爲三矣。
 殿下卽位之初。
收召名賢
日御 經筵
慨然有志於此學。
儒臣之陳說義理。
推論道者
酬答如響。
而自 上所見
間或垂質於儒臣
例皆超出人意之表。
一時老師宿儒
莫不驚歎。
嘖嘖以爲可及
而故儒臣李滉已有獨智御世之憂矣。
繼以帷幄名賢
或退或沒。
而群
臣備顧問者。
皆是風斯下矣
 殿下講學求治之心。
漸不如初
一月之內。
 經筵之視。
不過十數日而止爾。
五六日而止爾。
侍講之官
隨例進讀三四板文子
推行敷陳之說。
一切淵默而不答。
臣隣之情。
不通於上。
終乃掩卷無言而退者數矣
自是以後
深宮幽獨之地。
不知 殿下所存者何心。
聲色貨利之慾。
無得投間抵隙
害吾淸明本體否。
抑其發號施令之間。
未免察察細瑣
而反遺其大者之病。
至於 王子山澤之利。
宮禁市井之貨。
而亦不知敎戒撿飭之方。
嗚呼
不見其形。
而影則可察。
以此數者考之。
 殿下於此學。
尙多欠闕之功。
不能如古之帝王
明矣。
臣嘗反覆思之。
以 殿下天資之高。
豈不聖學之爲出治之本。
以爲不足用力於此事哉。
不過以爲世降俗末
人心澆漓
爲治之術。
未可專任儒敎
正心誠意之說。
徒爲古人糟粕耳。
當得人才賞罰
紀綱立而國自治强。
不能比隆三代之盛。
亦可以粗成漢之治矣。
殊不知學之不講。
而心亦不存
方寸之地。
神明外離
物欲來主。
如日月之明。
蝦蟆蝕盡。
昏暗迷惑
顚錯謬戾
辨人物之賢否
則以正爲邪。
以邪爲正。
以終至於
賢者退而不肖者進矣。
欲公賞罰之施。
賞功而實非其功。
罰罪而實非其罪。
至於有功者下。
無功者上。
有罪者生。
無罪者死。
勸懲之道。
乖矣。
何以俊乂而列于位。
當功而罰當罪
有以紀綱以成治道哉。
畫虎不成而反類狗。
學霸不成而反歸霸者之下。
理勢然也。
伏願 殿下
深懲旣徃之失。
以圖方來之善。
勿以聖人之學。
迂遠無用
洗心濯慮。
除去一副氣習
親近儒臣
旁招巖穴
置之帷幄
日資麗澤
勿以年高而自怠於用力
當法衛武公箴警
勿以質薄而自沮聞善
當懲漢後主庸暗
勤勵不息爲功。
怠惰間斷爲戒
積累旣久。
自然心淸氣和
物欲脫落
遇事有裕
天下無難處之變矣。
方今賊兵雖退。
未卽出境
三京雖復
而 廟社無所
朝延體貌
不成摸樣。
急先之務。
不容已之擧。
未知有幾何
而臣姑捨之而不論
以是說爲獻。
知者
必以臣言爲闊於事情不切於用也。
然臣竊觀宋室之末。
君臣顚越海濱
朝奔暮忙。
不能一日安頓
左相陸秀夫猶日講大學章句
以勉進君德
臣子愛君之道。
不當如是耶。
而今日之朝廷
又豈比龍翔怱遽之日乎。
伏望 殿下
以人廢言
而深留 聖
念。
決意力行焉。
賢相責治效者。
何謂也。
臣聞主號令出治於上者。
人主也。
承君之令而致之天下
以成道者
宰相也。
是故
君雖聖。
不可獨治
必待宰相得人
然後始能相須有成
書曰。
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庶事康哉
易曰。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者此也。
然統百官庶務
位勢之尊。
貳於人主
其權亦已重矣。
苟非其人。
則范睢所謂妬賢嫉能
御下蔽上。
禍成於下。
而主不知者
亦可畏也。
故人主之職。
相爲大。
其求之也甚勞。
得之也甚逸。
旣知其賢。
則推其誠心而信之。
優其禮貌待之
隆其權勢而重之。
使小臣不得以間之。
如是而後
始克展布其所有。
無疑沮撓奪之患。
之任庶官庶官得其職。
以之撫百姓百姓安其業。
以之鎭四夷四夷服其威。
風俗厚而敎化行。
妖孼息而祥瑞至。
天下之事。
無不如吾所欲而治道成矣。
 本朝議政之員。
其任則論道經邦
燮理陰陽
其位固非人人而冒處也明矣。
所謂論道燮理云者
亦豈無所猷爲
坐談空言
而使陰陽哉。
 祖宗朝相業
皆以黃喜,許稠爲言
然其輔導設施之功。
比之,宋之名相
不知果能無愧否乎。
而以近世之事言之。
三公最是宂官
無不可堪之人。
人主所以責任者不重。
宰相所以自任者輕耳。
天下人材有限
有限之中。
德量才識
又有大小淺深不同
而其大而深者。
難得也。
嗚呼
才難之歎。
自古有之。
末世偏邦
公輔之才。
一何獨多耶。
周官曰。
官不必備
惟其人。
三代以上
不可容議。
漢之高祖
獨相蕭何
宋之太祖
獨相趙普
皆至十餘年之久。
卒能平大亂一天下。
以成三四百年之王業
二帝者。
皆以英雄之姿。
豪傑之才。
一時人材
雲合霧集
豈其蕭何趙普之外。
無可用之人耶。
政以宰相材難得。
宰相之位。
不可以苟充也。
得其材而委任之。
則相一人有餘
不得其材而委任之。
則雖幷相十人而不足矣
商高宗寤寐思賢
帝賚良弼
宋仁宗召相富弼
而天下相慶。
任相之道。
果在多乎。
今之卜相則不然。
不問人物凡庸
衆望之未滿。
惟其身無大累而位已躋於崇班者。
則隨其資格先後
上列書。
或三或四而不厭其多。
雖或顯有物議
而或爲當路者所親厚。
則間亦推轂而躋引之。
首相有闕則左相升之。
左相有闕則右相升之。
右相之闕。
以次充之
除目未下。
物色先定。
及夫作相之後
貪權樂禍。
植黨固寵者。
不足道也。
其稍知廉恥。
謹愼自守者。
又止以杜門謝客
不受朝紳私謁
能事而已
國有收議之事。
則例含糊雷同
不肯立異
涉事體之關重者。
則持其兩端
而終以裁自 聖斷四字
之而已。
是故
庶事渙散而無總會之處。
紀綱廢弛
政令不一
國非其國而不可爲矣。
徃年賊變之報。
日急一日
備邊大臣
相顧錯愕
一人擔當自任
大策備戰守。
李綱之爲者。
無他
擇之不精
而苟充其位。
任之不專而泛授以事。
平時無預定之策。
事急之後
手足忙亂故也。
伏願 殿下
思君相相須之義。
今日因循之幣。
得一賢相專任以事。
漢高之於蕭何
宋祖之趙普
數依天章閣故事
引入內殿
詢以當世之事。
賜筆札。
俾陳其所欲爲者而施行之。
方所大小時務
皆令關宰相
使之日坐政事堂
六卿以下
各以公事來聽指揮
人才邪正
吏治得失
民生休戚
軍政之修壞。
財力之饒耗。
敵國之畏侮。
無不責之宰相
而要其成效
毋預疑其權太重而猜防之。
毋遽聽其賤陵貴而撓沮之。
紀綱成於上。
無人自爲心之患矣。
號令出於一。
無作舍道傍之幣矣。
庶事安有不理
治效安有不著者哉。
齊桓。
一霸者耳。
公元1347年
而能專任管仲
以成一匡之功。
苻堅
一戎主耳。
而能專任王猛
以成治强之業。
況以 殿下明聖
尋求今日第一流
置之輔相之位。
委任責成之。
何患於國之不治哉。
雖然
 殿下出治之本。
不能先立於 殿下一身
亦何得天下之賢才
委 國家大事
而卒有所成哉。
漢武帝汲黯之忠。
不能以爲相。
相者
曲學阿世公孫弘
宋理宗每稱朱熹之賢。
恨不得與之同時
目前不知眞德秀之爲大賢
終始委政信任者。
史彌遠賈似道之奸耳。
二君本心之明。
終爲物欲掩蔽
而失其用捨道故爾。
然則臣之所論爲治之
雖曰有二。
而勤 聖學
又爲任賢相矣。
伏願 殿下留念焉。
久任官以考庶績者。
何謂也。
聞天不能自治天下
而立君以治之。
不能治萬事。
設官以分之。
內而六部庶司
外而方伯州縣之官
是也
然而事必練而後諳。
功必久而後成。
則居是官者。
安能一朝夕之間。
一旬朔之內。
可以察其任盡其職哉。
是以
古之帝王
不爲擇人
而久於其任。
如漢之爲吏者。
長子孫。
居官者。
以爲姓號
陽城
諫議七年
宋之劉溫叟
中丞十二年
郭進之守西山二十年
李漢超守關南凡十七年。
皆以久任致效者也。
我 朝今日之任官則異於是
各司參下之員。
雖有計朔遷動之法。
例皆循虛名不責實效
見任之官
初無奉職之心。
以便自營
架漏苟度。
僥倖不敗。
待闕升遷得計
至於六品以上
六曹郞官各司參上之員。
今日除此而明日移彼。
乍忽授京職
而遽復遷外任
其中久任者。
不過四朔五朔半歲一歲
不爲遷除
則必被駁遞矣。
顯而臺諫侍從
尊而卿相宰列。
移東補西
數遷尤甚
紛紜呈告之習。
爲難救之弊。
遞 命纔下。
而除 命旋出。
昔者之疾。
今日卽愈
避事之跡益露。
而不知以爲嫌。
祿之計益巧。
而不知以爲恥。
百官逆旅過客
百司奸胥窟穴
如此而望庶官之各得其職。
庶事之各就其緖。
不亦難乎。
伏願 殿下
當初設官分職之意。
今日百務墜廢之故。
爲官擇人不爲擇官
嚴其箇滿之法。
殿最之際。
不循虛名而必核實效。
使能者盡其才。
不能者盡其力。
茂材異等有功績者。
褒贈祿秩而不改其官。
必待箇滿而後遷。
地望隆重難於其代者。
則雖十年之久。
亦不害於仍任。
異日之 特旨超遷
在於此等人。
功績不顯
著。
不至於不能察任者。
特加策勵而使之益盡其心。
不可輕遞於箇滿之內。
庸劣無能
尸素度日者。
其崇名蔑實。
手滑言侫者。
斥去不用
善於防遏奸濫。
利柄不歸猾吏之手。
不幸其所䧟者。
當先推考
察其緘答之辭而處之。
勿爲輕罷其職而墮於奸計
宰執臺侍之有病者
雖聽其呈告
不得旬月之內輒至三度
使得調理復出
病重不能出者。
必待三十日之限而後遞免。
旣免之後
不必旋授他職。
使之優遊調息
無拘束迫促之患。
無實病而託稱呈免者。
須察其情迹事勢難易輕重而爲之處置
大槪始焉擇其人而授之任
中焉要其久而理其事。
終焉考其績而收其效。
然後朝無倖進之路。
位無冒處之員。
廢者修而墜者擧。
 國家之事。
漸有條理矣。
伏望 殿下留意焉。
敦學校以育人材者。
何謂也。
臣聞爲國人材爲先。
人材之成否。
實係於敎養之如何。
敎養之道。
學校是也
三代之後
惟漢之明帝能留念於此事。
尊師重道
臨雍拜老。
宗戚子弟
莫不入學。
東漢人材之盛。
後世莫及
在後嗣。
主德昏暗。
黨禍斯酷。
其所維持扶植
使群雄相視不敢發者。
數十年之久。
及乎趙宋之興。
太學之外。
增置
武學宗學
當時學制之詳。
又皆前代之所未備者。
至於靖康建炎之間
而文武將相之材。
前後輩出
雖其厄於小人
而志不克伸。
功不克濟
然其慶曆元祐敎養之效則不可誣也。
 本朝學校之盛。
在 世宗朝極矣。
敎育之化。
無愧漢宋。
自是之後
文章節義之士。
德量輔弼之賢。
世不乏人
雖或間爲奸臣之所搆陷。
而鮮能保其身者。
然其斬伐銷鑠之餘。
尙有一脈之不絶。
至于 殿下初年
頗有風動之漸矣。
惜乎。
司化之臣。
無能體 殿下至意
師儒之選。
例歸宂雜之流
十數年來
學校一事
朝廷置之相忘之域。
近日士風澆薄
不忍言也。
如此士子
他日爲公爲卿。
臺諫侍從於朝。
未知 國家何所恃倚爲治。
而方倭賊長驅之日。
守圡典藩之臣。
望風投甲而走。
知邊掌兵之官
仰天束手而坐。
無人材之歎。
未有甚於今日
此雖非一朝一夕所由來。
而 國家養育之道。
不及祖宗盛時
明矣。
嗚呼
七年之病。
而求三年之艾。
苟爲不蓄。
終身不得
殿下自今其不思所以敦化本育人材之方乎。
漢高
不事詩書之君。
而能於兵戈倥傯之日。
孔子以太牢。
光武
方天未平
而首起
太學
二君者。
可謂知所先務
先儒以爲大過人者。
謂此也。
伏願 殿下還都之後
收拾板蕩
經理廟社之外。
首及黌舍之修。
預選儒林之所宗仰者。
置之師長之任
鎭定浮薄
陶成敦厚
略去虛文
漸向實地
學制當依安定湖學之規而增損之。
人材必期他日適用之器而成就之。
宗學宜遵 祖宗舊典修擧之。
武學倣宋朝之良法增設之。
要皆極擇敎官
而期於有效
太學則又以館閣重臣有名望者兼總之
頻數課業
考試能否
 殿下亦於暇日
時時臨幸
禮謁先聖
饋餉諸生
仍使儒臣執經問難於前。
推究義理
以考所詣之精。
旁及治道
以察經綸之蘊。
至於安民之術。
御戎之策。
理財之道。
莫不詢問
而使之各陳所見
如此二三年之後
士習漸變
人知所向
積以歲月
久而不懈
濟濟生此之盛。
必有其日。
而文王以寧之休。
不獨專美於周矣。
伏望 殿下留念焉。
百姓固邦本者。
何謂也。
臣聞民依於君。
依於民。
民而非君則不相保資生
君而非民則與共守而圖存
君民之不可以相無也如此
然民之於君。
初無一定之位。
亦無一定之人。
視其仁暴之所存
而爲之向背去就焉。
故書曰。
撫我則后。
虐我
則讐。
是則雖曰民。
而非君則不相保資生
去彼之暴。
就此之仁。
只在一擧足之間。
自古未聞有患無君之民也。
君之於民則不然
只有此民而已
而其心一離
則不復合
其勢一散
則不可復聚。
而昔之萬乘
今爲獨夫矣。
故以成王之賢。
不得不畏於民喦。
而民爲邦本之戒。
所以昭載於書經也。
三代以後
願治之君。
不以養民爲先。
輕徭薄賦保之
勸課農桑以業之。
賜田租之半。
或勤歲時之問。
少遇水旱之災。
則發倉賑救
猶恐不及
如有不得已之役。
則計日而免其常賦
所以厚其生。
安其業者。
無所不用其至。
百姓愛戴其君。
子弟愛戴父兄
平居則竭其力以奉之。
有難則忘其死以衛之。
國有磐石之安。
民無土崩之患矣。
臣伏見 殿下卽位以來
歲比不稔。
民失其業。
役煩賦重。
無樂生之心。
久矣。
加以令利於肥已。
名目誅求
邊將急於酬債。
設差備而漁奪
繭絲重於保障
鞭扑先於撫摩
上之使下
不以人道
下之視上。
疾若仇讐
至於賊變之後
孑遺之餘。
窮困益甚
渙散亦極矣。
膏血已竭。
刀鋸割剝不止
筋力已盡。
鷄犬驅催日急
離鄕去土。
餓殍相望原野
棄子遺妻
顚仆不絶於道
路。
怨上之言。
不啻祁寒暑雨之咨。
召敵之心。
無異干將鏌鋣之慘。
死長之義不敢望
倒戈之變深可虞也。
伏願 殿下
下罪己之詔。
亟施安民之政。
貪官託稱兵餉
徵斂無藝者。
必治而不貸
奸吏因緣作弊
操縱尤甚者。
必誅而罔赦。
均節貢賦
而使無懸殊之歎。
輕平力役
而俾免偏重之苦。
安集流亡
蠲除逋欠
多般撫恤
得其感悅
渙散人心
庶有收拾之勢。
扤捏之邦本
庶有鞏固之望矣。
伏望 殿下留念焉。
黷祀以正享禮者。
何謂也。
臣聞傅說之告高宗曰。
黷于祭祀
時謂弗欽。
禮煩則亂。
事神則難。
孔子曰。
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
可謂孝矣。
先王制爲祭祀之禮。
以寓夫報本追遠之意。
吉凶異節。
疏數不同
三年之內。
專以事生之禮事之。
故有夕入奠。
日祭上食之儀。
及其撤几祔廟之後
始以神道事之。
四時有享。
朔望有奠。
有事則告。
新物則薦。
盡其誠敬
潔其粢盛
完其犧牲而已
此乃禮之正也。
漢之立原廟
綱目特書其始。
以示非古。
先儒以爲祖考精神
分而不專。
而月遊衣冠之禮。
已有黷䙝之譏矣。
恭惟我 世宗大王孝思之誠。
出於至性
及其晩年
春秋漸高
深念 廟享之禮不得
其如在之誠。
乃於 寢殿之旁。
別立 文昭殿。
三時視膳
一依事生之禮。
此則漢家原廟之意也。
 列聖相承
 昭穆旣序。
則位數之多。
膳品之繁。
世益而代增。
歲月積久
人情玩狃。
獻官執事之臣。
誠意衰歇
筋力怠倦
已不足觀
而典僕下輩媟嫚之事。
不可忍言矣。
臣竊以爲 世宗殿之設。
特出一時自盡之誠。
不料後日黷亂之弊。
至於如此耳。
一國臣民
心知其未安。
而口不敢議其非禮
況以孝子慈孫亡如存之誠
而遽罷 祖宗相遵之祀乎。
 列聖因循至今
理勢當然耳。
然以今日之事言之。
其勢亦不可不罷
何者
兵亂之後
民力凋瘵
繕修之役。
難及此殿。
一當罷也。
財賦殫竭
祭享之需。
難繼此殿。
二當罷也。
因乎事勢之難復而不能復。
又得孝子慈孫隨時處變
婉而不迫之意。
三當罷也。
伏願殿下
下議大臣
上裁 聖衷
四時之享。
行于 宗廟
節之祀。
行于 陵寢
罷去 文昭
幷及 延恩
昭格齋醮之設。
亦可推類而幷罷。
以正 國家祭享之典。
則事神之禮。
斯無黷亂之嫌。
福祿之降。
萬世無窮矣。
伏望 殿下留念焉。
內司以祛私藏者。
何謂也。
臣聞王者
天下一家
三代以上
藏富
於民。
有若所謂百姓足。
君誰與不足
是也
三代以下
藏富於府庫
已非帝王盛節
況於府庫之外。
別設一司於內。
以爲私藏乎。
我 朝之置內需司。
雖非始於今日。
而其傷政害治之端。
不一而足
內奴之居於外方者。
有何功勞於 國家
免役復戶。
獨異齊民
使之驕橫閭閻
陵轢守宰
有似化外無統之民。
內奴之貢布
雖使守令催督
出納之數。
有司不得預知
其司之官
但奉 內旨
用於某事。
賜於某人
歸於燕私之費。
無補軍國之需者。
不知其幾鉅萬
中間奸濫之弊。
不可勝防。
則至令其司之官
得用刑訊
使若一朝廷然矣。
諸葛亮言於後主曰。
宮中府中
俱爲一體
不宜異同
古之明王
宮禁大小之政。
無一不領於冢宰
而制以有司之法。
故君無私人。
無私政。
內外一體
血脈貫通
無壅隔塞之患。
天下之勢。
合則强。
分則弱。
今以海外偏小之邦。
自分其民。
自裂其財。
使不得合而爲一
可乎。
唐明宗
五代少康之主。
而乃廢去內藏
以革宿弊
況以 殿下之聖。
不爲唐宗者乎。
伏願 殿下
天地無私之量。
帝王至公之道。
快革內需之設。
永祛私藏之累。
自今外居奴婢
同於各司公賤之例。
不必復戶
公元1086年
以示偏私於民。
收其貢布
納之司贍而別置之。
戶部總其一年所納之數。
而逐歲 啓聞。
自上如有不得已支遣之處。
則 命有司而供之。
要當節其浮費
豫爲蓄積
他日用以易胡人之首。
宋太祖遠圖
一國臣民
皆仰 殿下大德
而自請輸財助邊
如漢之卜式者必多有之矣。
伏望 殿下留念焉。
崇節儉以變奢侈者。
何謂也。
臣聞奢侈之害。
甚於天災
蓋天之流行。
雖甚可畏
而其害之所被者。
或有遠近輕重不同
而亦出於一時偶然
未必今年如是
明年如是矣。
上之人。
發倉以賑之。
蠲賦以撫之。
則民雖遇災。
忘其害焉。
奢侈之習。
則其害有不然者。
主化之人。
不以儉約躬率之。
宮室衣服飮食之間。
一有繁華之念。
而未知所以制之。
則下之效上。
疾如影響
俚語有之。
宮中好高髻。
四方一尺
其爭奢競侈。
務爲相勝
天下同於靡靡
至於不可救矣。
歷代帝王有志化俗者。
漢文帝身衣弋綈
晉武帝之焚雉頭裘
唐玄宗之焚錦繡珠玉
皆有意於躬修儉德
以化天下
文帝則能移風易俗
終致富庶之盛。
二君則旋肆淫奢。
自蹈亂亡之禍。
何哉。
文帝之儉。
以誠不以僞。
以實而不以名。
終始如一
自然有其效者也。
二君之儉。
初非出於誠意
欲求崇儉之名。
一時作爲之心。
終不能勝其本有之奢慾耳。
國土瘠民貧。
綾羅錦繡之產。
珠玉金銀之貨。
其在 祖宗朝
上自尙衣進御之用。
不至卿大夫士庶冠服
率皆朴而不華
儉而不奢。
第宅間架之制。
各有等級之殊。
不得踰越。
飮食之品。
不過時産之魚菜
無遠方珍異之味。
當是之時。
人多遠慮
俗有厚風。
公私之儲俱裕。
水旱之災。
不能爲民之害矣。
夫何數十年來
人心漸壞 俗習大變
奢侈之風。
日新月盛
服飾則矜華麗而恥儉素
第宅則慕崇廣而陋卑狹
飮食尙豐侈而厭簡淡
無禁防。
無法制。
上下無復等威
而各縱其所欲。
其所以致此之由。
豈無所自歟。
嗚呼
物極必有非常之變。
識者之知有今日
久矣。
伏願 殿下
因玆蕩敗之後
率以躬行之化。
卑宮惡衣
大禹儉德
不殖貨利
成湯聖敬
貴遠物而賤土産之用。
勿事營爲而竭工匠之力。
後宮不得珠翠錦繡之飾。
戚里不得輿馬聲色之欲。
思與上下同其更始
期以收桑楡之效。
風俗漸厚。
奢侈之習。
庶可變矣。
常人之情。
由儉入奢易
由奢入儉難。
必也在上之人。
以誠
持之以久。
使躬修之化。
薰蒸透徹
旁達無礙
人皆心服誠感
然後有始有終
不爲晉武帝唐玄宗歸矣
伏望 殿下留念焉。
嚴贓法以戒貪汚者。
何謂也。
臣聞害民之事非一。
聚斂爲害民之大。
壞俗之事非一。
贓汚爲壞俗之甚。
蓋寘守令之官
共理憂者
爲養而已
頭會是事
但爲自肥之計。
則民日益困。
邦本病矣。
爵以榮其身。
祿以厚其俸者。
所以勵其廉恥
爲下民之表率
偸竊官藏。
自甘穿窬之行。
則是衣冠之列。
隱然一盜賊。
廉恥因而掃地
士風日以壞敗矣。
是以
漢唐以下之君。
稍知爲治之務。
粗成少康之效者。
史氏必記其政曰。
贓吏之法矣。
光武之於歐陽歙
雖其弟子千餘守闕求哀
而竟不免死。
祖之王全斌
雖有平蜀之功。
而終不能贖其黷貨之罪矣。
 國朝贓法。
非不嚴密
其在令甲可見矣。
所患者。
 朝綱廢弛
不能自行
釀成貪汚之習。
馴致士風溷濁
不日月矣。
或科外斂民。
以輸權門
竊取官穀。
入私第。
枉法徇私
受賕無厭
在外之官
則自 上間御史
按察不法
而所捉例皆細瑣不關文書
至於推考罷職而止耳。
在內之官
則但發於臺諫論劾
公元1087年
例視以風聞而不核其實
遞罷未久。
旋復收敍
物論素著
人情亦不深惡。
除歲遷。
歷敭淸顯
位至卿相比比有之。
由是朝著之間。
貪風大熾。
淸議不行
至於賊變以後
州縣之官
無復畏忌
公然船運。
以供妻妾之奉。
多買藏獲。
圖子孫之業。
遂致兵食耗竭
賑救無策
嗚呼
可勝痛哉。
伏願 殿下
自今以來
勿問內外之官
貪汚之跡。
顯發公議者。
必核其虛實
果其不虛也。
則嚴治而不饒
錄案顯戮
與衆同棄。
可也。
其在疑信之間。
無明訂可徵者。
則罷而不敍。
以懲其不謹之罪。
亦可也。
令聞御史之出。
則例藏匿不法文書
巧爲粉飾
苟圖無事
是則御史之遣。
無益於懲貪猾
而只長其詐僞之風矣。
臣之愚意
觀察使職兼風憲
久居一道之內。
巡察之際。
足知守令之賢否
而貪臟之迹。
有見聞之路。
其所聞。
密遣都事
出其不意摘發之。
單騎親往。
不拘遠近
大者 啓聞治之。
小者自決而懲之。
則守令憚其風采
凜乎常如御史壓境之日。
不敢爲非法。
貪贓之吏。
庶有畏戢之心矣。
伏望 殿下留念焉。
重守令以寄字牧者。
何謂也。
臣聞漢宣帝之言曰。
民之所以安其田里
而無歎息愁恨之聲者。
政平訟理也。
與我
此者
其惟良二千石乎。
蓋守令者。
吏民之本。
委以百里之命
一方之民休戚係焉。
其爲任亦重矣。
擇之不可以不精。
任之不可以不久。
待之不可以不重。
擇之不精無以得其人。
而民受其害矣。
任之不久無以成其化。
而事不就理矣。
待之不重則無以勸其心。
自勵意怠矣。
自漢文景之後
孝宣久在民間
知民疾苦
故於守令之任
尤致其意。
二千石之有治效者。
或以壐書勉勵之。
增秩賜金
而不輕於遷動。
公卿有缺。
以次補之
至於孝明
郞官上應列宿
出宰百里
而卻館陶公主之請。
家家法。
其以民事爲念。
守令爲重如此
三代以下致治之隆。
在數爲尤盛也。
我國雖壤地偏小。
八道郡縣之數。
至於三百六十之多。
則守令之遍得其人。
其勢亦難矣。
三品以上薦擧之法。
爲文具。
歸於無用
薦擧之際。
不復用意
苟充姓名
以塞其責。
攀緣請囑
奔競而圖得者十居七八。
擇之不精
旣已如此
赴任之後
例多不稱之責。
臺諫彈論之。
御史狀 啓之。
災傷不以實而見罷者有之。
漕運不及時而被黜者有之。
簿書期會之踰其限。
飮食烹飪之失其宜。
殿最之居下者不一其事。
數年之中
至於三四遞易
而新未必勝其舊。
八道之內。
六期滿朔之守令。
不過一二人而止耳。
而其稍有政績。
列於使命之褒 啓者
則又遽命升敍而遷於他官。
治不見效
不蒙惠。
而數易之害。
無異無良之守令矣。
宜乎吏緣爲奸。
民失其業。
生理日窮。
至於父子兄弟不相保也。
伏願 殿下
申明薦擧之法。
不論文武
惟其賢能
籍其姓名二冊
一置之 座側。
一下銓曹
守令有闕。
按其籍而除授之。
拜辭之日。
 引見便殿
問以治民之道。
丁寧戒飭
使知感懼。
治郡之績。
則以興學校字困窮
百姓安樂
敎化流行爲上。
課農均賦役。
恩威幷行
盜賦屛息爲次。
以先後實
務爲修飾
以干百姓之譽者爲下
雖其才有高下
治有優劣
而苟不至於昏庸泛濫
不可一日在職者。
則皆當存而勿遞。
使之劘以歲月
期成其效。
雖有在法當罷之罪。
而情涉眚災者。
亦可權宜處置
小則推考
大則降資。
及其秩滿將遷之時。
通考前後所犯。
或貶付西職
或越祿幾等。
以示其罰。
貪虐病民
罪重而難恕者。
則從律科斷。
幷及於擧主
而嚴其連坐之法。
其洽效最著。
異於常等者。
一依漢宣褒崇之典。
如此而後
守令之選始重。
而字牧之任可寄矣。
伏望
殿下留念焉。
監司以公黜陟者。
何謂也。
臣聞朝廷者。
監司之本。
監司者。
守令之本。
監司賢否
在於朝廷
守令之勤怠。
係於監司
姚崇當世時務之急。
而以擇十道監司爲先者。
誠以監司之任
專制方面
黜陟守令。
承流宣化之責之重。
非他藩臣之比也。
臣竊見朝廷近日監司之除。
自 上特遣之外。
多在於時所不歸之人。
或以刑跡之嫌而自求出外
不待其求而銓曹直擬差遣
方面重之任
反爲朝廷左遷之職。
故雖有材器之人。
例皆先存避謗之意。
不爲擔當之計。
其下於此者。
文簿之煩。
精力已弊。
時日醉夢之間。
巡行之際。
但以抽點軍器
擲奸莞楮。
爲應文之具。
而審藥撿律之輩。
因而憑藉
公然徵斂
無事生事
只係於行賂多寡
而守令治效之有無
內民情之苦樂。
則不得聞其詳矣。
及其殿最
時擇其一二無勢力之守令。
備數貶黜
以塞其責而已
如此而欲公其黜陟
使守令有所勸懲而成治效。
無異却步而圖前也
臣願殿下八道之中。
視其郡縣多少
事務之煩簡。
疇咨僉擧。
必得材器相當之人而授其監司之任
且令於朝士之中。
自辟其都事
不必拘以周年之限。
惟以治事見效爲期
公元1095年
使之風勵守令。
務盡其職。
百姓則必期於安集
軍卒則必期於訓鍊
倉廩則必期於充實
城池則必期於完治
凡百廢墜
不修擧。
以此責之。
使不得草草苟度待朔交代之計而已
則膺是者。
料理一方之務。
不啻若憂其一家之事。
而守令之一黜一陟。
不得不由於公道矣。
伏聖 殿下留念焉。
邊將專閫者。
何謂也。
臣聞將者。
三軍司命
選擇之方。
不可以不謹。
故曰君不擇將。
以其國與敵也。
將帥之才。
豈易得哉。
智必能謀。
勇必能戰。
仁必能守。
忠必不欺
而又能愛撫士卒
分食投醪之惠。
恤病有㕱疽之恩。
然後將帥之才始備。
而可膺閫外之寄
國有長城之恃矣。
我 朝選將之道。
未嘗不致其謹矣。
近世所謂將帥之臣。
大槪多出於善事權貴之人而見其粗通文字
便利言語
則遂以爲能堪將帥之選,而薦拔之。
出身十年
致位節度使者。
前後不絶。
平時則惟知掊克豐己。
浚下媚上
無異晩唐債帥
變則恇怯失措
進退無據
捧首求生
而以走爲第一
如此而望其修明軍政
激勵士卒
折衝御侮
安國家。
豈不誤哉。
此乃近日不遠之殷鑑
而尙及此時。
所當汲汲改圖者也。
嗚呼
天生一世之人。
自足一世
事。
今日文武之中。
果無將帥之才乎。
要在 殿下隨其已試之能而揀拔之。
築壇授鉞
專委閫
待之以恩。
結之以信。
御之以威。
勿易勿改。
期其效於數年之後
凡干軍政
許以便宜從事
無內牽制之患。
又令招納遠近失業流移之民。
厚加撫諭
給牛貸糧。
營屯田。
略依李綱淮南襄漢之規。
使士卒樂於飽煖。
而有投石超距之勇。
敵人畏其威信
(信字下落而字)絶鯨奔豕突之心。
然後以戰則勝。
守則固。
蜂蠆之毒。
困獸之鬬。
不足爲吾之患矣。
竊念今者。
兵民殘敗
財賦匱竭
郡邑灰燼
器械蕩然
十年之內。
恐無收拾經理之策。
嶺南尤甚
選將守御
在所最急。
湖南形勢
嶺南相依
防備之具。
不可差等
安民和衆
募兵積粟
補敗爲成。
轉危爲安
廟堂之上。
必有預定之算矣。
伏願 殿下深念而亟圖之。
冗食以備軍資者。
何謂也。
聞天所生
財貨百物
只有此限。
有限之物。
供其無窮之用。
不爲節之
則其勢必至於匱乏
而終爲無政之國矣。
故曰。
生財大道
之者衆。
之者寡。
之者疾。
之者舒。
古者裕財足食之道。
不過如斯而已
非徒在古爲然
我朝 祖宗之時。
賦稅之入。
自有常度
撙節其用。
量入爲出
朝無浮宂之費。
有陳朽之富。
故雖當師旅之興。
不患軍資缺乏
自三四十年之後
 朝綱漸墜。
百司失職
其所刻剝軍民脂膏骨髓
以供軍國之需者。
太半歸於內外奸吏偸食
尸位竊祿之員。
無功受廩之人。
又不知其幾何
兵曹遞兒之職。
猥濫尤甚
或有安臥其家。
終年不仕。
而得付高品之祿者。
 國家賞功酬勞之典。
反爲該曹悅人市恩之資。
稅入之數至狹。
耗費之地。
煩宂如此
宜乎倉儲聲竭。
而國無數年之支也。
矧今經變之後
千里之內。
山川草木
村野鷄犬
無不被其慘酷之禍。
滿目赤地
不見人煙
府庫財帛
倉廩米粟乎。
付 國事無可奈何之地。
坐待糜爛滅亡之日則已矣
如欲厲志自强
立國保民
他日雪恥復讐之計。
人和之外。
兵食最急。
省節浮費
豈非今日切務也。
意內則汰去宂員之無功濫食者。
漸爲撙節蓄積之圖。
外則兼幷小邑。
減省守令之數。
隨其品秩
制其衙祿。
使足以支其私屬一年之供。
樁管耗穀。
不得私用
徃來使价。
支用幾何
民間口食
分給幾何
逐月會計
報于監司
歲末合計留庫實數
漸次作米。
別置一庫
別爲會計
監司時遣幕佐
抽栍斗量而撿勅之。
則不十年
兵食稍備。
急有濟矣。
伏望 殿下留念焉。
緩刑獄以惜人命者。
何謂也。
臣聞獄者。
天下大命也。
死者
不可復生
絶者。
不可復續。
故書曰。
與其不辜
寧失不經
帝王之治天下
刑罰非其本心
之而從者
不得已以刑而一之
非人君之私怒也。
天討也。
不公心平其意。
小以一己偏係之私。
參錯其間
則失其輕重之本則
而非天討也。
其有乖於帝王欽恤之德。
大矣
舜之誅四凶
罪在四凶而舜不與焉。
四罪天下咸服。
惟其用刑之當於人心也。
漢文帝之除肉刑唐太宗之減笞背。
皆有得於哀矜惻怛之仁。
二君之治
幾致刑措
若以重法深文
可以鎭定天下
畏服人心
,隋之祚。
不止一傳而遽絶。
法律之用。
果重於詩書矣。
宋太祖嘗讀二典歎曰。
堯舜之時。
四凶之罪。
只從投竄
而何近代法網之密耶。
自是
大辟者。
情理深害。
多得貸死
臣下有罪者。
未嘗殺戮
先儒以爲本朝家法
遠過,唐者。
以此也。
恭惟我朝,列聖相承
治尙德敎
而恤囚之典。
讞獄之法。
亦無不曲盡其詳。
訊杖厚薄之式。
死囚三覆之,啓。
至於隆寒苦熱
慮有留滯之冤。
屢下丁寧之,敎。
列聖之心。
漢文帝唐太宗之心也。
惟其
或有權姦執命
屢起猪觜之獄。
朝紳韋布羅織鍛鍊
天地之和。
邦國之脈者。
不一其人。
雖其魑魅之狀。
終不能逃於禹鼎之下。
昭雪之 恩。
及於泉壤朽骨
畢竟所補。
不及所傷
而其遺毒餘烈。
至今使人短氣也。
 殿下仁厚明睿之姿。
嗣 祖宗大之業。
適丁 國家屯蹇之運。
逆臣之亂。
推鞫未畢。
而 宗廟之變。
繼起其間
三省大獄
至於三年之久。
桎梏 楚之下。
豈無一夫一女含冤枉死之人耶。
至於 殿庭設鞫。
雖有 祖宗朝舊例
然 法殿非施拷掠之所。
 至尊非親莅鞫之身。
禽獸之死
不忍聞其聲。
而古之君子
遠庖廚。
況於大臣
況於侍從平日優禮親信之人。
而忍視其苦楚之狀。
忍聞其號痛之聲乎。
驚駭人情
傷損事體
所關非輕。
中興之初
亦宜斟酌損益
以新一國臣民聞聽
訊杖厚薄不如法者。
亦 命有司
一依 祖宗定之式。
權臣隨意增加
以快一時報復之私者。
一切改定不用
申命八道監司帥臣
係干軍令之外。
大小刑獄
皆令愼審
不得取快目前
使 殿下好生之德。
流於邦域之內以無所壅閼
則祈天永命之本。
基於此。
不犯有司之治
可見於今日矣。
伏望 
殿下留念焉。
臣之所陳十二條之說。
今日中興經國之務。
不可一者也。
然不委任賢相
責以治效。
則亦無所總攝齊整
而此十二條者。
皆爲虛文矣。
是則委任賢相
豈非十二條之綱哉。
嗚呼
不能內修
何以外攘
周宣王側身修行
以修其德。
任賢使能
以修其政。
王化復行。
而能成玁狁于夷之功。
光武講論經理
夜分乃罷。
而不知其疲。
則德之修於己也。
知人善任
寇,鄧,耿,賈之賢。
宣力內外
則政之修於國也。
是以
終能削平群盜。
匡復舊物
下此則晉元帝偸安江左
唐肅宗之趣取大物
宋高宗之忘親釋怨
內修之道。
有所未盡。
外攘之功。
亦多有愧。
幸而王導溫嶠郭子儀李光弼李綱張浚宗澤岳飛諸君子。
奮忠仗義
竭其心力
故雖不能平一海內
廓淸氛翳
而亦扶持撐拄
守其宗祧
至於百餘年之久矣。
其在今日
不敢知 殿下所以修之於內。
以爲外攘之本者。
其視周宣漢光如何
其視,宋之數君。
如何也。
臣病伏窮鄕
身遠 闕下
雖未聞 朝廷今日行某政。
明日出某令。
今日進某賢。
明日祛某弊。
然竊見軍民之怨。
日積於下。
而上不知所以恤之。
寇敵之謀。
日深於外。
而內不知所以備之
政本
未淸。
而倖門大開。
公道之不張。
私情太勝。
功一而賞殊。
罪同罰異
出於上者。
不能匡正之。
出於下者
無以撿制之。
使人心解體。
紀綱紊亂
 國勢奄奄
朝不保夕
其他流傳之說。
又有不勝其可憂者
嗚呼
何等時節
何等變故
綢繆之策。
當用何等擧措
而 殿下深居禁中
罕接群臣之面。
大臣以奉行文書己任
臺諫掇拾細事盡職
甚者荒耽酒色
貪嗜貨利
置 國事茫昧不可知之地。
孰肯如周公之坐而待朝。
武侯經事綜物哉。
日往月來
因循荏苒
內修不擧
外攘無本
則中與之功。
決不可期。
不測之變。
又非前日之比矣。
少康有田一成
有衆一旅
而能用舊臣靡。
寒浞而復禹績
有志者事竟成也。
伏望 殿下勤勵自强
勿沮勿挫。
修身任賢
立經陳紀
於臣所陳大綱急務先後本末
一一循序力行
不爲浮言所動。
卑論所壤。
人事旣盡。
則天命亦新。
如是而 國勢不振
仇敵不滅。
臣甘受妄言之誅。
不審 殿下任事之臣。
曾爲 殿下言及于此
宵旰之餘。
亦嘗念及於此否乎。
以臣之微賤疏遠
揆以義分
安敢妄有辭說。
輒論軍國大務
自取越職之罪哉。
但以愛君之誠。
不繫於官之大小
地之親疏
微臣報國之願。
非獻一得之愚
則更無少效之地。
故上嬰 龍鱗
下忤朝列
盡底蘊而極言之。
惟 殿下財察哀憐之。
 睿覽之後
亦宜宣示 東宮
仍令下付大臣
上下交修
恢復功畢。
則臣流落窮荒
轉死溝壑
亦無餘恨矣。
亂離呻吟之中。
不勝忠愛之情。
薄紙胡寫。
不成倫。
罪涉不敬
萬死難赦。
無任戰慄隕越之至。
昧死以 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