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李忠武公全书卷之二 (自动笺注)
李忠武公全書卷之二
 狀啓一
  
因倭警待變狀
謹啓爲待變事
今四月十五日戌時到慶尙右水軍節度使元均關內
當日巳時
德鎭僉節制使應麟天城萬戶黃珽等馳報內。
鷹峯烽燧監考李登煙臺監考徐建等進告
今四月十三日申時
倭船不知其幾十隻
大槩所見九十餘。
左道杻伊島經過
釜山指向
連續出來云。
僉使依方略
釜山多大浦右邀擊將軍船。
整齊下海待變云云
必是歲遣船。
而九十餘隻之數多出來
莫測其由。
連續出來
似非尋常
防備瞭望等事
盡心檢飭
晝夜待變。
所屬各官浦。
馬行移。
申飭軍船
整齊江口待變之由。
當日馳啓。
同日水軍節度使元均關內
當日申時
左水使關據加德僉使馳報內。
倭船一百五十餘隻。
雲臺釜山指向
必非歲遣船。
極爲可慮
傳通內辭緣一一枚擧
則動經時刻。
故擧大槩。
爲先傳通
次次傳通待變云。
軍兵整齊江口待變。
觀察使,兵馬節度使,右道
水軍節度使處。
並發移文
沿海各官浦。
一時行移檢飭
因倭警待變狀[二]
謹啓爲待變事
今四月十六日辰時到兼慶尙道觀察使金晬關內
今月十三日
倭船四百餘隻。
釜山浦越邊來泊。
賊勢已至於此極。
可慮
次次傳通待變云。
賊勢熾張至於此極。
不無分犯之理。
軍船整齊江口待變。
而兼觀察使,兵馬節度使,右道水軍節度使處。
並發移文
所屬各官浦凡干瞭望等事
各撿飭。
他餘戰具諸備。
並倍嚴措置待變。
因倭警待變狀[三]
謹啓爲待變事
今四月十六日亥時到慶尙右水軍節度使元均關內
當日酉時
右兵使關。
左水使馳報內。
今四月十四日卯時
嶺山烽燧軍裵突伊進告曰。
倭賊等。
釜山浦牛巖。
三運結陣
日出圍城接戰
放砲之聲震天云
西平多大浦。
已塞其路。
援兵時未馳赴
極爲悶慮。
臣依方略
堅壁固守敵等事。
各別措置事馳啓云。
同道使傳通內。
賊倭當日釜山
圍城接戰緣由馳啓。
而同鎭亦不能制敵。
已被陷城
後賊倭等釜山浦北五里許唐川結陣
先鋒倭人東萊右水營。
次次直發移文云云
故以金海府待變。
當日到彼府。
沿海各官衛將及內地各官。
並發馬行移。
軍馬整齊待變云。
賊勢熾張
至於此極。
釜山巨鎭
已爲陷沒
不勝驚憤
方整江口以待變。
觀察使,兵馬節度使,右道水軍節度使處及道屬沿海各官浦。
幷發傳通
臣所管左道
乃與慶尙道一海相接
賊路要害
道內爲最。
犯境之後
添防雜色
未及調發
各官奔赴一二運軍士。
爲先催促添防。
守城水戰
整齊待變。
赴援慶尙道狀
謹啓爲馳援事。
今四月二十日到兼慶尙道觀察使金晬關內
賊勢大熾。
釜山東萊梁山
已爲陷沒
今向內地
本道右水使盡率舟師
爲截賊船之計。
已令下海
同道列鎭。
皆無船隻
如有右道生變
登時來救事狀啓。
以待朝廷命令矣。
將此意監兵使處通議施行云。
賊勢鴟張
至於此極。
連陷巨鎭
又犯內地
極爲痛惋
膽如裂。
罔有所言。
爲臣者莫不欲殫竭心力
雪國家之恥。
伏竢朝廷往偕之命。
所屬舟師
各官浦。
整理舟楫
以待主將之令事。
星火行移
本道監,兵使處。
並爲通議矣。
有旨內若事勢可行不行
則甚失事機。
朝廷不可遙制
在道主將號令
以臣之一主將
獨擅爲難
觀察使李洸防御使郭嶸,兵馬節度使崔遠等處。
有旨內辭緣。
枚擧通諭
一邊慶尙道廵邊使李鎰,兼觀察使金晬,右道水軍節度使元均等處。
同道水路形勢
兩道舟師某處聚會約束緣由賊船多寡
時方留泊之處。
他餘策應諸機。
急急回答事。
發馬移文
各官浦戰具諸備。
更加勵精待令之意。
行移嚴飭矣。
上項倭寇等作日久
想必勢力疲困
所持戰備
亦似匱竭
因其勢而制之。
正在此時
賊船前後之數。
多至五百餘隻。
在我威武
不可不嚴
揚示掩擊之狀。
使賊震怖
所屬防踏,蛇渡,呂島,鉢浦,鹿島等五鎭戰船
以勢甚孤弱
舟師分軍之順天,光陽,樂安,興陽,寶城五官
並依方略領率
慶尙道馳援。
海路所經本營前洋。
一齊准到
事。
星火行移
舟師諸將如寶城,鹿島等處。
在數三日之程。
文移招集之際。
勢必未及期。
而他餘諸將。
並以本月二十九日營前洋聚到。
申明約束後。
直赴同道計料。
慶尙道廵邊使,兼觀察使,右道水軍節度使處。
文約束。
赴援慶尙道狀[二]
謹啓爲待變事
四月二十九日午時。
慶尙水使答關內
賊倭五百餘艘。
釜山金海梁山,江,鳴,旨島等處屯泊
登陸自恣
沿邊各官浦兵水營
幾盡陷城
烽火夐絶
極爲痛憤
本道舟師抄發追擊
賊船十隻焚滅
日漸引兵
賊勢益熾
彼衆我寡。
未能相敵
本營亦已被陷。
兩道合擊賊船
登陸倭寇
庶有顧後之慮。
貴道軍船
無遺抄發。
唐浦前洋。
進爲云云
所屬師中衛將防踏僉使李純信,左部將樂安郡申浩,前部將陽縣監裵興立部將光陽縣監魚泳潭,遊軍將鉢浦假將營軍訓鍊奉事羅大用右部寶城郡守金得光,後部將鹿島萬戶鄭運,左斥候將呂島權管金仁英,右斥候將蛇渡僉使金浣,捍後將營軍及第大成,斬退將
營軍及第裵應祿,突擊營軍李彦良
申明約束
先鋒將與右水使約束時。
同道邊將定計料。
本營則臣虞候李夢龜留鎭將差定。
防踏,蛇渡,呂島,鹿島,鉢浦等五浦軍官
膽略人假將差定。
嚴飭起送
舟師諸將領率
今四月三十日寅時發船。
以慶尙右所屬本營隣鎭南海縣彌助項,尙州浦,曲浦,平山浦等四鎭
已爲疊入。
縣令,僉使,萬戶軍船整齊
路出待事。
四月二十九日曉頭。
封關賫持
專人馳送。
同日未時
臣所送營鎭撫順天水軍李彦浩奔還進告內。
南海縣城中公閭舍
擧皆一空
煙火蕭然
倉門已開。
穀物頹散
武庫兵器
亦盡虛竭
軍器外廊。
只有一人
其所由。
則賊勢已迫。
一城士卒
聞聲逃潰
縣令僉使。
又從以奔出。
莫知所向
又有一人
負米持長箭。
南門走。
出箭一部許給云云
臣取見其長箭。
則曲浦之刻分明
空城移避之言。
略似近理
下人告難保其必信
軍官宋漢連處分付。
事實如此
則反爲藉寇兵粮
侵漸本道
留連不退
倉庫武庫焚燒掃蕩事。
傳令馳送。
大槩黠賊鴟張
運作賊。
一向內地
席卷長驅
一向沿路
攻陷無遺
陸海諸將。
一無拒戰
已成賊藪。
海鎭所餘者。
只此右水營,南海平山浦等四鎭
今聞同營。
亦被陷沒
南海一島
已作無人之境
所謂右水營。
臣所守之鎭。
一海相接
南海皷角相聞
立人形。
歷歷可數
本道移犯之患。
在朝夕。
極爲寒心
本道內地沿海各官及邊城入防如新選助防軍等精强士卒
咸赴陸戰
邊鎭殘堡。
持兵鮮少
只率水軍徒手之輩。
其勢甚弱。
他無捍御之策。
師中衛將順天府使權俊下海待變。
觀察使傳令
馳赴全州
加之以久任
恒居一聞風聲
挈家荷擔
道途相繼
或乘夜逃遁
窺覘移徙
本營戍卒土着之人。
亦或有如此之類。
要路處。
亡將定送。
摘其逃躱二人
爲先斬頭。
梟示軍中
鎭軍情。
慶尙馳援之命。
如是丁寧
臣自聞聲以來
怒膽輪囷
痛入骨髓
一犯賊窟
忘身效力之衷。
寤寐益切。
舟師右水使合力攻破
期殲賊徒
南海疊入。
平山等四鎭將縣令等。
未見賊面。
先自移避
以臣之孤單客兵
未諳同道水路險夷
旣無引
路之船。
無策應之將。
輕易啓行
不無千里意外之慮。
所屬戰艦集之數。
滿三十隻之外。
勢甚孤弱
觀察使李洸亦已料此意。
本道右水使所屬舟師
亦爲繼臣之後
並力馳援。
事雖急急
必待其援船畢至。
然後約束發船直赴同道計料。
兇醜之徒。
已犯鳥嶺。
將迫畿甸
本道觀察使獨能奮義。
倡率三軍
直向京師
已爲勤王之計云。
臣及聞此言。
不堪垂淚
撫劍咄嗟
亦欲統率諸將。
奔赴王城
先摧腹內之賊。
閫外封壃之臣。
以身不能自擅
徒自欝抑
含憤自銷。
伏竢朝廷指揮
臣之妄意
今之賊勢憑凌
皆出於不與水戰
使賊恣意登陸
而慶尙沿海郡縣
必多深溝高壘之險。
守城㤼卒。
聞聲慄膽。
咸懷奔潰之心。
圍則必陷。
一無得全之城。
向使釡山東萊沿海諸將。
盛理舟楫
蔽海列鎭。
揚示掩擊之威。
相勢度力。
進退有方
使不得攀緣陸路
辱國之患。
不至於此極。
言念及此
感慨激切
願以一死爲期
直擣虎穴
掃盡妖氛
雪國恥之萬一。
至如成敗利鈍
非臣之所能逆料
赴援慶尙道狀[三]
謹啓爲馳援事。
前因祗受有旨。
與慶尙右道水使元均
合力攻破賊船
所屬舟師諸將等。
四月二十九日
本營前洋。
已爲招集
三十日
發船爲計。
觀察使李洸
亦慮其兵勢孤弱
本道右水使。
率其舟師
繼臣之後
右水使李億移文內。
同月三十日發船云。
待其至。
盛齊兵威
一時發船之由。
已爲馳啓。
內之賊。
將迫畿甸
自臣以下諸將。
莫不憤發
冒鋒决死生。
要截歸路
撞破其船。
庶有顧忌直還之慮。
今五月初四日雞初鳴。
發船直向同道
一邊右水使李億祺處。
斯速馳到事。
星火移文
玉浦破倭兵狀
謹啓勦滅事。
前因祗受有旨與慶尙右水使合力攻破賊船事。
今五月初四日丑時
發船。
本道右水使李億祺率舟師繼臣之後事。
移文緣由馳啓。
同日同時
舟師諸將。
板屋船二十四隻,挾船十五隻,鮑作船四十六隻領率發行
至慶尙右道所非浦前洋。
日暮
結陣經夜。
初五日曉頭發船。
兩道曾與約會處之唐浦前洋
馳到。
同道右水使元均不在約處。
臣以所領輕快船於唐浦馳來之意移文矣。
初六日辰時
元均亦自同營境內閑山島
只乘一隻戰船來到
賊船多寡及留泊處。
接戰節次詳問之際。
同道諸將南海縣孝謹,彌助項僉使金勝龍,平山浦權管金軸等。
同騎板屋一船
蛇梁萬戶李汝恬,所非浦權管李英男等。
各騎挾船
永登萬戶禹致績,知世浦萬戶百祿玉浦萬戶李雲龍等。
同騎板屋二船。
初五日六日續續追到。
兩道諸將招集一處
再三申明約束後。
巨濟島松未浦前洋。
日沒經夜。
初七日曉頭。
一時發船。
指向賊船留泊之天城,加德。
午時玉浦前洋。
斥候將蛇渡僉使金浣,呂島權管金仁英等。
放神機報變。
知有賊船
更飭諸將勿令妄動
靜重如山傳令後。
同浦洋中整列齊進。
則倭船五十餘艘。
分泊玉浦
船滄大船
四面圍帳。
畫綵雜文
帳邊列揷竹竿
亂懸紅白小旗。
旗形如幡如幢。
皆用文綃。
隨風飄轉
望眼眩擾。
賊徒入同浦焚蕩
煙氣遍山。
顧我軍船
顚仆蒼皇
各奔乘船。
呼噪促櫓。
不由中央
緣岸行舟
六隻先鋒
遁出。
臣所率諸將等。
一心憤發
盡死力。
舟中吏士
亦效其意。
奮勵激切
以死爲期
東西衝抱。
放砲射矢。
急如風雷
賊亦放丸射矢。
及其力盡
以其舟中所載之物。
投水不暇
逢箭者不知其數。
游泳者亦不知其幾。
一時潰散
上巖崖。
猶恐居後。
左部將樂安郡申浩。
撞破大船一隻
斬頭一級
船中所載劍甲冠服等物。
皆如倭將之物。
右部寶城郡守金得光。
撞破大船一隻
我國被擄人一名生擒
部將陽縣監裵興立
大船二隻
部將光陽縣監魚泳潭。
倭中船二隻小船二隻
中衛將防踏僉使李純信。
大船一隻
斥候將蛇渡僉使金浣。
大船一隻
右部騎戰統將鎭軍保人李春
倭中船一隻
遊軍將鉢浦假將臣軍官訓鍊奉事羅大用
大船二隻
部將鹿島萬戶鄭運。
倭中船二隻
斥候將呂島權管金仁英
倭中船一隻
左部騎戰統將順天代將前奉事兪㸎。
大船一隻
我國被擄兒女一名生擒
捍後將臣軍官及第大成
大船一隻
斬退將臣軍官及第裵應祿。
大船一隻
突擊將臣軍官李彦良
大船一隻
臣帶率軍官訓鍊奉事卞存緖,前奉事孝誠等同力。
大船一隻
慶尙諸將等。
倭船五隻。
我國被擄人三名生擒
幷倭船二十六隻。
銃筒放中。
撞破焚滅
一海大洋
煙焰漲天。
登山賊徒
竄伏林藪
無不摧心
臣欲抄諸船射夫勇銳者。
追捕登山之賊。
巨濟一島
山形險巇
樹木鬱茂
不能容足
方在賊窟
無射夫。
亦恐有繞後之患。
日亦向暮
未遂其志。
退駐永登浦前洋。
軍卒樵汲
以爲經夜之計。
申時
不遠海中
又倭大船五隻過去
斥候將報變。
故領諸將追逐
熊川合浦前洋。
倭賊等。
棄船登陸
蛇渡僉使金浣。
大船一隻
防踏僉使李純信。
大船一隻
光陽縣監魚泳潭。
大船一隻
統屬防踏謫居前僉使李應華。
小船一隻
軍官奉事卞存緖,宋希立,金孝誠,李渫等同力射矢。
大船一隻
無遺撞破焚滅
夜促櫓。
至昌原地藍浦前洋。
結陣經夜。
初八日早朝
鎭海地古里梁。
倭船留泊之奇。
卽令發船。
內外島嶼
挾攻搜討
猪島
至固城境赤珍浦。
大中船幷十三隻。
海口列泊。
倭人浦串閭閻
焚蕩
後。
望我兵威
畏㤼登山
樂安郡其部統屬順天代將兪㸎同力
大船一隻
同部統將郡居及第朴永男,保人金鳳等同力。
大船一隻
寶城郡守
大船一隻
防踏僉使。
大船一隻
蛇渡僉使。
大船一隻
鹿島萬戶
大船一隻
部統將謫居奉事朱夢龍。
倭中船一隻
臣帶率軍官奉事李渫,宋希立等同力
大船二隻
軍官定虜衛李鳳壽。
大船一隻
軍官侍衛宋漢連。
倭中船一隻
銃筒放中。
撞破焚滅
令士朝食休憇
赤珍浦近處向化李信同稱號者。
望見臣等舟師
自山頂負其兒子
呼泣以進。
小船載來
親問賊徒所爲
則倭賊等昨日到此浦口
閭閻所掠財物牛馬駄去。
分載其船。
初更泛舟中流
屠牛飮酒
唱歌吹笛
達曙不止
暗聽其曲調
則皆是我國之音。
今日早朝
爲半守船
半餘下陸。
向固城矣。
老母妻子
賊相失。
罔知所向
哀怨泣訴
臣憐其情狀
慮其被擄。
誘之以率往之意。
則以其母其妻尋見之故。
不肯從之。
一行將士
及聞此言。
尤極痛惋
相顧勵氣。
同心戮力
直向天城加德釜山等處。
公元1592年
滅其船計料。
賊船留泊等地
形勢狹淺
板屋大船
容戰甚難。
本道右水使李億未及馳來。
獨赴賊中。
勢甚孤危
元均相對畫計
得奇策。
雪國家之恥。
本道都事崔鐵堅牒呈
慮外忽到。
始知車駕移蹕關西之奇。
驚痛罔極
相携終日
五內焚裂
聲淚俱發
不得已
各自回棹
初九日午時
率諸船。
無事還營。
仍飭諸將。
益勵舟楫
海口待變。
開諭罷陣。
順天代將兪㸎所擒我國兒女年甫四五。
根脚居住
莫知如何
寶城郡守金得光所擒兒女一人
其年稍壯。
斷髮爲倭。
推問壬辰五月初七日
東萊東面鷹巖里接百姓尹百連。
年十四。
汝於某月某日某處逢倭。
某某人一時被擄。
當日接戰時被擒緣由及倭賊等凡百所行。
根脚役名。
並爲現告。
招曰。
父則多大浦水軍昆節。
變時生死不得
母良女毛論。
今故
內外祖父母
並不知。
機張居新選金晉明率丁。
日不記去四月
倭賊等釜山浦到泊。
戶首晉明因軍令
使小人軍裝負持
率赴同鎭。
馬飛乙耳峴。
聞倭已陷釜山
還率小人
直走機張縣城內結陣。
軍卒奔潰
晉明率
往其家。
一夜後。
老父及親戚等。
避亂來此。
偶然路逢。
縣境雲峯山中隱伏。
第八日間
倭賊等無數䦨入
小人及兄卜龍等。
爲先被擄。
日暮時。
釜山城中夜後
兄卜龍不知去處
小人船粧下入置。
使不得任行。
日不記一日
賊船三十餘隻。
發向金海府。
半餘下陸作賊。
留連五六日後
今月初六日巳時
一時發船。
來泊於浦經夜。
初七日曉頭。
自同處至玉浦前洋留泊。
當日接戰時。
倭人船中
我國鐵丸長片箭。
交下如雨
則中之者卽仆。
流血淋漓
倭人急噪顚倒
罔知所措
投水登山
以迷劣之人。
長在粧下。
他餘節次
不得云。
上項尹百連及兒女等。
順天寶城等官。
各別恤事還授。
兇醜之毒。
至於此極。
旣多殺戮
又多擄掠
一方蒼生
靡有孑遺
臣今者歷行沿海
則所經山谷
避亂無處無之
一望等之船。
垂髫戴白
荷擔相牽
掩泣悲呼。
如得再生之路。
或有指示賊蹤者。
所見慘惻
欲載去。
非但其類甚多
第以赴戰之船。
滿載人物
慮有難運之弊。
將以回程時率去。
各令幽隱
愼勿露形
毋致被擄之患。
開諭後。
追賊遠去。
西幸之奇。
罔知所爲
促櫓以還
哀憐之情。
猶且未忘。
此等之輩。
遷日久。
贏粮必罄。
餓斃丁寧
同道觀察使處。
終當探訪
刷還賑恤之意移牒矣。
大抵臣所率諸將吏士
莫不憤激
爭首赴敵
共期大捷
前後四十餘隻焚滅之際。
所斬倭頭。
只此二級而已
而臣未遂殲滅之心。
憤惋益甚
揆其交戰之時。
則勢所然矣。
賊船其疾如飛。
見我師。
如有未及避遁之勢。
則例由岸下。
魚貫行船
勢窮則登陸
今行未得盡殲。
怒膽如裂。
撫劍咄嗟
倭船所載倭物並搜得。
五間之庫盈入而有餘
其餘細瑣雜物
不可盡記。
其中戰用之物。
別聚其類。
金海府人吏官案。
分軍成冊。
各色弓箭等。
秩秩開坐
倭船所載我國可食米三百餘石。
諸船飢餓格軍射夫等糧米。
量宜分給
衣服木綿等物。
爲分戰士
以激其破敵得利之心。
倭人紅黑鐵甲
各色鐵頭口角縱橫
至如廣大金冠金羽,金鍤,羽衣,羽箒,螺角奇形異狀
極侈窮奢
如鬼如獸。
之者莫不驚神。
毀城諸機如大鐵釘,沙索等物亦甚兇恠
軍物中最關一物式抽出監封。
鐵甲,銃筒等物。
樂安郡申浩所斬一級
左耳入樻。
亦爲監封。
接戰時有功臣軍官宋漢連,鎭撫大壽等。
准授上送
他餘上送物件
元數下懸錄。
接戰順天代將船射夫。
同府接正兵李先左臂一處
逢箭暫傷外。
無被傷之卒。
右水使元均
只率三隻舟師
而臣之諸將所捕倭船。
至於射矢奪取之際。
射格二人中傷
主將不戢羣下
無謂莫甚。
同道所屬巨濟縣令俊民
不遠海洋
連日交戰
主將元均
傳檄促赴。
迄不現形
情甚駭愕
伏乞朝廷處置
臣之妄意御敵之策。
不以舟師作綜進退
而全務陸戰守城之備。
使國家百年基業
一朝變成賊藪。
言念及此
哽塞無語
賊若乘船。
移犯本道
則臣願以水戰决死當之。
陸路移犯。
本道將士一無戰馬
策應末由
臣意順天山島白也串,興陽道陽塲牧馬中。
多有戰用可合馬。
優數驅捉
分給將士
肥養馴馳。
用於戰塲
則可致勝捷
此非臣之所可擅啓。
事在急急
故兼觀察使李洸處。
監捉官定送。
而驅馬軍
以各鎭浦奔赴軍。
一二日出調習之意移牒
唐浦破倭兵狀
謹啓勦捕事。
前日慶尙道玉浦等處。
倭船四十餘隻焚滅緣由
已爲馳啓。
釜山之賊。
相繼作綜。
稍稍移犯巨濟以西。
沿海邑戶
焚蕩得利
有若轉燭
不勝憤鬱
一邊徵聚道屬舟師
一邊本道右水使李億祺處。
合力攻破之意移文
水路遙遠
風之順逆
亦難預度
故以六月初三日
營前洋齊會馳援爲言矣。
五月二十七日到慶尙右水使元均關內
賊船十餘艘。
已迫泗川昆陽等地
水使移舟南海境露梁云。
若待初三日約會之日而發行
則慮有其間引類鴟張之患。
軍官萬戶思恭
鎭將差定。
舟師助防將丁傑以左道各鎭浦節制無人
留防興陽縣
策應變事申飭
五月二十九日
臣獨領戰船二十三隻。
虞候李夢龜率領
先期發行
李億祺處。
具由移文後。
直到露梁洋中
則元均只率三隻戰船
移在河東船滄。
見臣之舟師
促櫓來會
詳問賊蹤矣。
不遠洋中
倭船一隻
出自昆陽
遁向泗川
緣岸行舟
先鋒諸將。
促櫓窮逐。
部將防踏僉使李純信,南海縣孝謹
等。
追捕其船。
倭人下陸。
撞破焚船後。
望見泗川船滄。
一山逶迤七八里許
形勢峻險處。
賊倭無慮四百餘名。
長蛇結陣
亂揷紅白旗麾
眩人目。
陣內最高山巓。
設帳幕。
往來紛然。
似聽指揮
倭船狀如樓閣者十二隻。
列泊岸下。
結陣之倭。
俯視揮劍。
揚示陵轢
諸船齊進其下。
欲爲發射
則矢力未及
欲焚其船。
潮水已退。
板屋大船
容易直衝不得
加之以彼高我低。
地勢不利
日又向暮
臣與諸將約曰。
彼敵極有僈侮之態。
我若佯退而去。
則彼必乘船。
與我相戰。
我當引出中流合擊
此甚良策
申約回船未一里。
賊倭二百餘名。
自陣下來
爲半守船
半餘屯聚岸下。
放砲踊躍
若不與戰。
則反爲示弱
汐水將至。
漸可容船。
故臣嘗慮島夷之變。
別制龜船。
前設龍頭
放大砲
背植鐵尖。
內能窺外。
不能窺內。
賊船數百之中。
可以突入放砲
今行以爲突擊將所騎。
先令龜船。
突進賊船中。
先放天,地,玄,黃各㨾銃筒。
山上岸下。
守船三屯之倭。
亦放鐵丸
亂發如雨
間或國人相雜發射
臣益增憤勵。
促櫓先登
直擣其船。
則諸將一
雲集
鐵丸,長片箭,皮翎箭,火箭天地字銃筒等。
發如風雨
各盡其力。
聲振天地
重傷顚仆者。
扶曳奔走者。
不知其數。
仍以退屯高陵
無敢進前之意。
中衛順天府使權俊,中部將光陽縣監魚泳潭,前部將防踏僉使李純信,後部將陽縣監裵興立,左斥候將鹿島萬戶鄭運,右斥候將蛇渡僉使金浣,左別都將虞候李夢龜,右別都將呂島權管金仁英,捍後將臣軍官前權管賈安策,及第宋晟,斬退將前僉使李應華等。
迭相出入
倭船全數
撞破焚滅
金浣搜得我兒女一名
李應華斬倭一級
倭人等遠立觀望
叫呼頓足
大聲痛哭
臣欲抄諸船勇士
進斬計料。
林藪鬱密
日且奄暮。
反恐被害
勿令搜斬。
故留小船數隻
以爲引出殲捕之計。
乘夜回棹
移至泗川地毛自郞浦。
結陣經夜。
接戰時。
賊之鐵丸
中臣左肩
貫于背而不至重傷
軍官奉事羅大用
亦中鐵丸
奉事李渫。
逢箭。
幷不致死
六月初一日曉頭。
慶尙右水使元均謂臣曰。
昨日戰時
故留賊船二隻
遁騎與否探審後。
兼爲搜斬逢箭致死之倭。
元均敗軍之後
軍將
措制不得
故交各處
箭中倭人
次知搜覓斬頭矣。
同日辰時
還言內。
賊倭由陸遠遁
只焚所留之船。
搜斬死倭三頭
其餘林莽鬱密
窮探不得云。
午時發船。
固城地蛇梁洋中止到。
休兵勞軍
結陣經夜。
初二日辰時
賊船駐泊唐浦船滄。
巳時
直到同處
則倭賊無慮三百餘名。
半入焚蕩
又多城外據險
俱放鐵丸
倭船大如板屋者九隻。
小船幷十二隻。
分泊船滄。
其中層樓大船上斗起。
可三四丈。
垂紅羅帳
帳之四面
大書黃字
中有倭將。
前立紅盖
略無畏怖
故先使龜船。
直衝層樓船下
龍口仰放玄字鐵丸
放天,地字大將軍箭。
撞破其船。
在後諸船。
交發丸箭。
中衛將權俊突入。
射中倭將者。
應絃倒落
蛇渡僉使金浣,軍官興陽保人陳武斬頭。
賊徒畏遁。
中丸逢箭者浪藉顚仆
斬首六級
盡焚其船後。
諸船勇士將欲下陸。
窮追搜斬之際。
又倭大船二十餘隻。
多率小船
巨濟來泊事。
探望進告
地形似窄。
不合交鋒
邀擊外洋
促櫓出海
賊船相距五里許。
望見臣等舟師
遁避無暇
諸船追
外海
日已昏暮
接戰不得
晉州境昌信島。
駐泊經夜。
同日唐浦接戰時。
虞候李夢龜。
於倭將船。
得金團扇一柄
送于臣處。
而扇一面中央書曰。
六月八日
秀吉着名
右邊
書羽柴筑前五字
左邊
書龜井流求守殿六字
藏于漆匣。
必是平秀吉之筑前守處。
以爲符信之物。
所非浦權管李英男。
於倭將船。
生擒蔚山私婢億代巨濟兒女毛里等而臣親問
億代招內。
日不記十五餘日前
爲賊被擄。
嫁從倭將。
恒在一處
將身過人
氣力强壯
可三十。
晝則高坐船上層樓
黃錦衣。
金冠
夜則入房就宿。
衾帳枕席
皆極奢侈
各船羣倭。
暮來謁。
俛首聽命
如有違令
斬戮不饒
時或持酒來供。
或笑或語。
鴂舌之言。
能解聽。
但蔚山東萊全羅道等語。
一如我國之音。
當日接戰時。
倭將所坐層樓
箭丸交集
初中額上。
顔色自若
及其箭貫胷膛。
失聲墜落云云
今之所斬倭將。
必是筑前守。
初三日曉頭。
發向楸島。
傍近島嶼
挾攻搜討
幷無賊蹤。
仍而日暮
固城地古屯浦經夜。
初四日早朝
進屯唐浦前洋。
小船候望賊船
而巳
時。
同浦居土兵姜卓稱名人。
避亂登山
遠望臣等。
欣然來告曰。
初二日唐浦接戰之後
倭人等多斬死倭之頭。
同聚焚燒
仍向陸路
路逢我人
無意殺害
痛哭以歸。
同日唐浦外洋
被逐倭船。
今向巨濟云。
故更與諸將。
申明約束
將欲發船。
本道右水使李億祺。
戰船二十五隻。
來會于臣所駐之處。
諸船將士
常慮孤弱
而連戰方困之餘。
得見援師。
莫不踴躍
臣乃與李億祺。
討論破賊之策。
仍以日暮
與之偕行巨濟,固城兩境鑿梁洋中
結陣經夜。
初五日
朝霧四塞
至晩乃捲。
欲討巨濟遁泊之賊。
懸帆出海
巨濟向化金毛七八人
同騎小艇
欣迎來說曰。
唐浦被逐倭船。
巨濟移泊固城地唐項浦云。
故促到同浦前洋。
南望鎭海城外數里許野中
甲兵千有餘騎立幟結陣
遣人探問
咸安郡崇仁
率兵一千一百騎。
追賊到此云云
仍問唐項浦海口形勢
則遠可十餘里。
廣可容舟。
故先使數三戰船。
審地理。
而賊若追逐
則佯退引出事。
嚴飭以送。
臣等舟師
潛形隱迹
以爲狙擊之計。
而所送戰船。
旋出海口
放神機報變促
赴。
戰船四隻於浦口
使之伏兵後。
促櫓以入。
兩邊山麓挾江二十餘里。
其間地形
不甚狹窄
可與容戰之地。
而諸船魚貫齊進。
首尾連接
至召所江西岸。
黑質倭船大如板屋者九隻,中船四隻,小船十三隻。
依岸到泊。
其中大一船。
船頭別設三層板閣
丹靑粉壁
有若佛殿
前立靑盖
閣下垂黑染綃帳
面大白花紋。
帳內倭人無數列立。
又倭大船四隻。
出自內浦。
聚于一處
皆揷黑幡
而各幡白書南無妙法蓮花七字
及見臣等兵威
亂放鐵丸
如霰如雹。
諸船圍立。
先使龜船突入。
放天地字銃筒。
貫徹大船
諸船迭相出入
筒箭丸。
發如風雷
良久接戰
益振威武
臣之妄意以爲彼若勢窮。
棄船登陸
恐未盡殲。
而我當佯示退兵
解圍却陣。
則彼必乘隙移舟。
左右尾擊
庶可盡殲事。
傳令後。
退開一面
層閣之船。
果由開路而出。
黑染布帆
兩竹俱懸。
他船翼挾層閣
中流促櫓。
故諸船四面圍匝。
挾擊猶亟。
突擊將所騎龜船。
又衝層閣之下。
仰放銃筒。
撞破其閣。
諸船又以火箭射中其紗帳布帆
烈焰遽熾。
閣上所坐倭將。
中箭墜落
他倭船四隻。
乘此蒼皇之隙。
懸帆北走
臣與李億祺等所率諸將。
分運接戰
又盡圍抱
許多舟中賊徒
投水不暇
攀緣岸下。
或登山北走。
戰士持槍劍挾弓矢
盡死追捕
斬頭四十三級。
倭船全數焚滅後。
留一船。
以開歸路
日已曛黑
登陸之倭。
未盡殲捕。
乃與李億祺。
乘昏還出海口
結陣經夜。
初六日曉頭。
防踏僉使李純信。
以唐項浦登山之賊。
必乘所留之船。
乘曉潛出
率其統船。
移進海口伺其出。
而全船捕獲飛報內。
當日曉頭。
移到唐項浦外口。
俄有一倭船。
果自海口而出。
僉使不意突擊
一船所騎幾至有餘名。
而我船先放地,玄字銃筒。
一邊長片箭,鐵丸蒺藜大發火等。
連續射投。
賊倭等奔遑罔措
退遁設計
以要鉤金
牽出中洋。
半餘投水沈死。
其中倭將。
約年二十四五歲。
容貌健偉。
服餙華麗
杖劍獨立
與其餘黨八名
指揮拒戰
終不畏忌
故僉使極力射中。
杖劍者。
逢箭十餘度後。
失聲墜水。
卽令斬頭。
他倭八名
軍官成玉等。
同力射斬。
當日辰時焚船時。
慶尙右水使元均南海縣孝謹等。
同處
沈死之倭。
廵覓拯出斬頭。
多至五十餘級。
倭船之頭。
別作凉房。
房內帳幕
皆極侈麗
傍有小樻。
盛文書。
取見則倭人三千四十餘名分軍記。
而各其列名之下。
着名塗血
必是歃血同盟之書。
件記六軸及甲胄,槍劍,弓弦,銃筒,豹皮鞍甲等物上使云。
故臣親審其分軍件記。
着名血染之迹。
果如所報之辭。
其爲兇狀。
不可形言
倭頭九級內。
倭將頭。
李純信別標上使。
倭人旗幟
染色相殊。
前日玉浦赤旗
今日泗川白旗
唐浦則黃旗
項浦黑旗
其所自。
必分其衛部而然矣。
歃血盟章。
又致如是
曾懷叛侮之心。
備設軍兵之狀。
益加想焉。
同日
雨下雲瞑
海程莫辨。
移屯項浦前洋。
休撫戰士
夕向固城地亇乙于塲洋中經夜。
初七日早朝
發船至熊川地甑島洋中結陣
天城,加德賊蹤探望船將鎭撫李荃,土兵吳水等。
斬倭二級
巳時
還言內。
加德洋中
倭人
同騎一船
見我奔北
極力追射盡斬。
三級一級
慶尙右水使軍官名不知人
小船
威力强奪云。
各別饋酒。
卽令還送于天城等處。
午時
永登浦前洋。
則倭大船五隻,中船二隻
出自浦。
遁向釜山
而諸船從逆風促櫓。
相望五里許。
追至外洋
則賊倭等船中卜物。
投水中。
虞候李夢龜。
大船一隻
洋中全捕。
頭七級。
又一隻下陸焚滅
蛇渡僉使金浣。
大船一隻
洋中全捕。
斬首二十級。
鹿島萬戶鄭運。
大船一隻
洋中全捕。
斬首九級
光陽縣監魚泳潭,加里浦僉使具思稷同力
大船一隻
下陸時。
追捕焚滅
具思稷。
斬首二級
呂島權管金仁英
斬首一級
所非浦權管李英男。
小船突入追射。
斬首二級
其餘空船一隻
海中焚滅
倭人或斬或溺。
殲盡無餘。
諸船將士
心膽快然
因向加德,天城左道雲臺
分兩邊。
挾攻搜討
賊徒移舟遠遁
無形影。
初更
巨濟川梁松津浦經夜。
初八日
原地馬山浦,安骨浦,浦,熊川等處。
賊蹤探見船定送。
出陣原地甑島藍浦洋中
日夕望船還來言內。
並無賊蹤云。
還到珍浦經夜。
初九日早朝
船到熊川前洋結陣
分遣小船加德,天城,安骨浦,浦等處。
更審賊蹤。
俱無形影
到唐浦經夜。
初十日
到彌助項前洋。
與右
水使李億祺,元均等。
罷陣各還矣。
加德搜討之日。
仍向釜山等處。
欲殲厥種。
而連遇大賊。
轉鬪海上
兵粮已盡。
士卒困憊
戰傷者亦多。
以我之勞。
敵彼之逸。
實非兵家良策
况又梁山一江
地勢隘狹
堇容一舟
賊船連泊。
已得據險之勢。
我欲與戰。
則彼不出戰
我欲退還
則反爲示弱
設欲指向釜山
梁山之賊。
相應繞後。
則他道客兵。
懸軍深入
腹背受敵
固非萬全之計。
本道兵使關內
犯京兇醜
奪騎漕船
西江下來
漕船奪騎。
萬無其理。
意外之變。
不可不慮。
臣與李億祺相議。
更探加德等島。
迄無賊蹤。
然後旋師還營。
加德以西縱橫出入之賊。
旣多焚船。
又多死傷
登山漏捕之徒。
必走釜山等處。
備說兵威
自是以後
庶有顧忌之念。
前後討賊時。
南海以東熊川等七八邑父老士女避亂之輩。
竄伏山谷
觀望臣等追擊賊船
如得再生之路。
莫不欣欣來說賊之去留
窮極指示
極爲慘惻
倭船所得米布等物分給
使之安居
其中向化鮑作之輩。
携親挈家
率其隣族。
自投營城者連續不絶。
前後來托之數。
幾至二百餘
名。
而各勤其業。
鎭長安居
營近長生浦等草土豐衍
人戶阜盛處。
分接安護。
倭船被擄我國人
得生還。
無異斬倭。
焚船時。
各別搜覓
愼勿妄殺事。
申飭約束
諸將等被擄人生男女六名內。
他餘人。
年或迷弱。
被擄日淺
賊之所爲
莫知如何
其中項浦外洋
鹿島萬戶鄭運所擒東萊私奴億萬
年今十三。
斷髮爲倭。
推問招內。
東萊東門蓮池居人
生變卽時
父母入城。
日不記四月
賊倭無數來集
圍城五匝。
餘賊遍野
先鋒之賊被甲。
各持大郅介。
廣大頭口百餘人
突入衝城。
一邊橫立竹梯
處處踰越。
城旣見陷。
殺伐斯極。
小人蒼黃間。
相失親兄。
莫知所向
仰天呼泣。
有一倭扶手刦率。
直到釜山
留五六日後
移載其船。
船有七八倭。
見我喧呼揮劍欲打。
率往之倭。
翼而掩之。
潛置粧下。
而所泊倭船元數。
不知其幾許
載船過五六日後。
大船三十餘艘。
同時發船。
指向右道。
其中層閣船。
將帥所居
諸船雲集其下。
似聽其令。
有時數三船式。
運作賊。
焚蕩閭閻
劍害牛馬
布穀雜物
駄載其船。
如是者日或再三
而所經島號村
名。
莫知何方。
而今六月初五日
一運四船。
偕往鎭海船滄。
半餘入城。
未久。
鎭海城外數千兵甲。
突入同縣
兵勢滔天
則入城之賊。
大叫奔還乘船。
促櫓至中洋。
又見風檣戰舸。
蔽自西海
賊徒自知蹤迹莫遁
唇燋口燥。
心膽俱摧。
棄其大船
合乘小艇
不遠浦口
促櫓奔入。
小人昨日被擄鎭海寺奴羅斤乃等。
大船棄置
仍而被擒。
倭人持槍鐵丸
朝夕之飯。
半雜沙土
他餘事。
語音相殊。
未能解聽云云
浦前洋接戰時。
鹿島萬戶鄭運所擒天城水軍鄭達望。
年今十四。
推問招內。
生變後隨父母入山
迫於飢困
日不記今六月初生間。
天城近野
田收穗。
連命下來
爲倭所擄。
當日永登近處岸泊船。
倭人所得物貨
曝陽擧風。
而我國舟師不意突進
倭人顚倒失措
卽斷碇索。
呼噪乘船。
遠遁外洋
力盡被捕云。
各人等俱是弱齡
爲倭所擄。
離棄親鄕。
所見矜惻
各令所擒之官
賑恤安居
事定後。
還送舊土事
各別開諭
倭船焚滅元數七十二隻。
倭頭八十八級。
左耳沈鹽。
入樻上送矣。
當初約束時。
諸將軍卒等。
要功貪利
先斬頭。
反被其害。
死傷者例多。
射殺後雖未斬頭。
力戰者。
爲首論功申令
四度接戰時。
逢箭死倭極多。
斬首不多。
慶尙右水使元均
接戰翌日
分遣挾船
庶幾收斬。
而慶尙沿海鮑作等。
逢箭死倭。
多數斬來。
臣以他道大將捧上未穩。
元均處入納事開說以送。
元均李億祺等諸將所斬。
幾至二百級。
漂溺海中
斬首沈失。
其數亦多。
倭物內不關倭服米布等物。
分給戰士
饋餉軍卒
軍物中抽出最關之物。
開坐于後。
虞候李夢龜所得倭將符信,金團扇,藏漆匣及防踏僉使李純信所納倭將分軍件記六軸。
幷爲監封上送
接戰時。
士卒箭中人中
臣所騎船正兵金末山,虞候放砲鎭撫張彦己,順天一船射夫私奴貴實,二船格軍私奴莫大,鮑作內隱石,寶城一船射夫官奴起伊,興陽一船箭匠官奴難成,蛇渡一船射夫鎭撫張希,呂島沙工土兵朴古山,格軍朴宮山等。
鐵丸致死
興陽一船射夫牧子長水
下陸倭賊追斬時。
逢刃致死
順天一船射夫保人朴訓,蛇渡一船射夫鎭撫金從海等。
逢箭致死
天一船射夫貴希,光陽船格軍鮑作南山壽,興陽船船將水軍百世,格軍鮑作文世,訓噵正兵春日,射夫正兵福壽,內奴高朋世,樂安統船射夫趙千軍,水軍進近無上私奴世遜,鉢浦一船射夫水軍長春土兵張業同,放砲水軍成福等。
中丸不至重傷
防踏僉使率奴彦龍,光陽船放砲匠徐千龍,射夫白內隱孫,興陽一船射夫正兵裵大檢,格軍鮑作末孫樂安統船長興助防高希星,綾城助防崔世,寶城一船軍官金益水,射夫吳彦龍無上鮑作欣孫,蛇渡一船軍官陳武晟,林弘,射夫水軍壽,陳彦良,新選許福男,助防田光禮,放砲匠許元宗土兵鄭於金,呂島船射夫石千介修宣,有石等。
逢箭不至重傷
各人冒犯矢石
决死進戰
或死或傷。
致死屍身
各令其將。
別載小船
歸葬本土
妻子
他恤施行
不至重傷人等
分給藥物
十分救療事。
各別嚴飭諸將。
則毋狃一捷
慰撫戰士
更勵舟楫
聞變卽赴。
終始如一嚴飭
罷陣。
中衛將權俊,前部將李純信,中部將魚泳潭,後部將興立左部將
浩,右部將金得,左斥候將鄭運,右斥候將金浣,龜船突擊及第李奇男,臣軍官李彦良,左別都將李夢龜,右別都將仁英,捍後將臣軍官前權管賈安策,及帶率軍官奉事卞存緖,羅大用,前奉事宋希立,李渫,申榮海,及第孝誠,裵應祿,定虜衛李鳳壽等。
奮不顧身
終始力戰
羣下吏士爭首赴敵人等論功褒奬事。
若待朝廷命令磨鍊
往復之間。
時月遲延
加之以行在所隔遠
道路阻塞
不能通行
劇賊未退。
不可逾時
慰激軍情
以勤當前之事。
爲先參酌功勞
分秩一二三等。
別狀開坐
當初約束時。
雖未斬頭。
死力戰者。
爲首論功
力戰各人等。
臣親執磨鍊一等參錄
見乃梁破倭兵狀
謹啓爲捕斬事。
有旨書狀未到之前
慶尙海路之賊。
同道右道沿海之地。
稍蠶焚掠
已犯泗川昆陽南海等境。
本道右水使李億祺,慶尙右水使元均等處。
文移約束
或全船捕斬。
或合勦滅後。
六月初十日
營緣由。
已爲馳啓。
而有旨書狀廵察使關又到矣。
作綜出沒
之賊。
這這勦滅
互相文移約束
整理舟楫
慶尙道賊勢探問
則加德,巨濟等處。
倭船或十餘隻。
或三十餘隻。
作綜出沒
本道錦山之境。
賊勢鴟張
水陸分犯。
處處熾發
一無拒戰
以致長驅之勢。
本道右水使約會
今七月初四日夕時
約處準到。
初五日
相與約束
初六日
舟師
一時發船。
昆陽南海境露梁。
則慶尙右水使。
修緝破頹戰船七隻。
領率同處留泊。
洋中齊會。
再三約束
晉州地昌信島。
日暮經夜。
初七日
東風大吹。
不能行船
到固城地唐浦。
日暮樵汲之際。
避亂登山同島牧子金千孫。
望見臣等舟師
奔遑進告內。
賊船大中小幷七十餘隻。
當日未時
永登浦前洋。
巨濟,固城地境見乃梁到泊云。
故更飭諸將。
初八日早朝
指向賊船留泊之處。
至中洋望見
則倭大船一隻中船一隻
先鋒出來
見我師後。
還入其結陣處。
追至則大船三十六隻,中船二十四隻,小船十三隻。
列陣留泊。
而見乃梁地形狹隘
又多隱嶼。
板屋戰船
自相觸搏
固難容戰。
賊若勢窮。
則依岸登陸
引出山島洋中
以爲全捕之計。
而島在於巨濟,固城
之間。
四無游泳之路。
雖或登陸
餓斃丁寧
先使板屋船五六隻。
追逐其先鋒之賊。
揚示掩擊之狀。
則諸船之倭。
一時懸帆追逐
我船佯退而還
彼賊逐之不已
出洋中。
更令諸將鶴翼列陣
一時齊進。
各放地玄字,勝字各㨾銃筒。
先破其二三隻。
則諸船之倭。
挫氣退遁
而諸將軍吏
乘勝踴躍
爭先突進
箭丸交發
勢若風雷
焚船殺賊。
一時殆盡
順天府使權俊。
忘身突入。
先破層閣大船一隻
洋中全捕。
倭將幷斬首十級
國男一名生擒
光陽縣監魚泳潭。
亦爲先突。
撞破層閣大船一隻
洋中全捕。
射中倭將。
縛致臣船。
未及問罪
逢箭甚重。
語言不通
卽時斬首
他倭幷斬十二級。
國人一名生擒
蛇渡僉使金浣。
大船一隻
洋中全捕。
倭將幷斬首十六級。
陽縣監裵興立
大船一隻
洋中全捕。
斬首八級
又多溺死
防踏僉使李純信。
大船一隻
洋中全捕。
斬首四級
而只力射殺
不務斬頭。
二隻追逐撞破
一時焚滅
突擊及第李奇男。
大船一隻
洋中全捕。
斬首七級
左別都將營軍官前萬戶思恭,賈安策等。
層閣
二隻
洋中全捕。
斬首六級
樂安郡申浩。
大船一隻
洋中全捕。
斬首七級
鹿島萬戶鄭運。
層閣大船二隻
銃筒貫穿諸船。
挾攻焚破。
斬首三級
國人二名生擒
呂島權管金仁英
大船一隻
洋中全捕。
斬首三級
鉢浦萬戶黃廷祿。
層閣一隻撞破
諸船挾攻。
合力焚滅
斬首二級
右別都將萬戶宋應珉。
斬首二級
興陽統將前縣監崔天寶
斬首三級
斬退將前僉使李應華。
斬首一級
突擊及第朴以良。
斬首一級
臣所騎船。
斬首五級
遊軍一領將孫允文
小船二隻
放砲追逐登山
五領將前奉事道傳
國人小男三名生擒
其餘倭大船二十隻,中船十七隻,小船五隻等。
左右道諸將。
同力焚破。
逢箭投水溺死者。
不可勝數
倭人四百餘名。
勢窮力盡
自知難逃於閑山島
棄船登陸
其餘大船一隻,中船七隻,小船六隻等。
接戰時。
落後遙望焚船斬殺之狀。
促櫓逃遁
終日接戰
將士勞困
日且曛黑
窮追不得
見乃梁內洋
結陣經夜。
初九日
加德指向安骨浦。
倭船四十餘隻留泊。
探望進告故。
本道右水使及慶尙右水使。
議討賊之策。
日已向暮。
逆風大起
不可進戰
巨濟溫川島經夜。
初十日
頭發船。
本道右水使。
同浦外洋加德邊結陣
我若接戰
則留伏馳來事約束
臣率舟師
鶴翼先進
慶尙右水使。
繼臣之後
到安骨浦。
望見船滄。
大船二十一隻,中船十五隻,小船六隻來泊。
其中三層屋大一隻,二層大船二隻
浦口向外浮泊。
其餘船。
鱗次列泊。
同浦地勢狹淺
潮退則成陸。
板屋大船
容易出入不得
再三誘引其先運船五十九隻。
於閑山島海中引出
無遺焚滅斬殺
故勢窮則欲爲下陸之計。
據險結船。
畏㤼不出。
不得已
令諸將等迭相出入
天地玄字銃筒及各㨾銃筒,長片箭等如雨放中之際。
本道右水使定將伏兵後。
馳來合攻
聲勢益倍。
屋大船及二層大船所載之倭。
盡死傷。
死傷之倭。
一一曳出。
小船載出。
他船之倭。
移載於小船
合入層閣大船
如是終日
故亦爲幾盡撞破
餘生倭賊等。
爲下陸。
而下陸之賊。
未及盡捕。
居民竄伏山谷甚多
盡焚其船。
致成窮寇
竄伏之民。
未免魚肉之禍。
故姑退一里許經夜。
一日曉頭。
還爲圍抱
賊倭等蒼黃絶碇。
乘夜逃遁
探見昨日戰處。
則戰死之倭。
十二處
聚積焚燒
尙有餘燼之骨。
手足狼藉
浦城內外
流血滿地。
處處赤色
賊人死傷
不可勝計
同日巳時
山江海浦口,甘同浦口
並爲搜探。
俱無賊形
自加德外面
東萊雲臺
列船結陣
嚴視軍威
探望賊船多寡告事
加德鷹峯,金海金丹煙臺等處。
候望軍定送。
同日戌時
金丹串定送望軍慶尙右水營水軍水光進告內。
煙臺探望上去時。
峯下小庵有一老僧。
率往煙臺
梁山金海兩江深處及以兩邑看望
賊船分泊之數兩處
合計猶有百餘隻許。
所見如是
而聞近間一日
五十餘隻。
或作綜連。
十一日
本土同江入來
昨日安骨浦接戰時。
放砲聲。
夜幾盡遁還。
只餘百餘隻云云
可知畏怖逃遁之狀。
十一日
暮投天城堡暫留。
欲使賊疑我久駐之慮。
而乘夜回軍
十二日巳時
到閑山島
則下陸之倭。
連日飢饉
不能運步。
困睡江邊
巨濟軍民等。
已斬三級
其餘賊四百餘名。
脫遁無路。
有若籠中之鳥
而臣及本道右水使。
道客兵。
兵粮已乏。
錦山賊勢鴟張
已到全州事。
傳通繼至
同道下陸之賊。
巨濟軍民
同力斬獲後。
級數移文事。
同道右水使處約束。
十三日
還營。
臣諸將所斬倭頭九十級。
左耳
沈鹽入樻上送
當初約束時。
諸將軍卒等。
要功設計
爭相斬頭。
反被其害。
死傷例多。
旣爲殺賊。
則雖未斬頭。
當以力戰者。
爲首論功事。
再三申令
級數不多。
慶尙道立功諸將等。
小船在後
觀望幾至三十餘隻。
旣爲撞破
雲集斬頭。
大槩臣諸將所斬。
及慶尙右水使元均本道右水使李億祺等所率諸將所斬。
幾至二百五十級。
其間溺死洋中
或斬頭沈失者。
亦不知其幾許
倭物內不關衣服米布等。
分給戰卒
以慰其心。
軍物內抽出最關者。
開坐于後。
中衛順天府使權俊,中部將光陽縣監魚泳潭,前部將防踏僉使李純信,後部將陽縣監裵興立右部將蛇渡僉使金浣,左斥候將鹿島萬戶鄭運,左別都將萬戶思恭賈安策,右斥候將呂島權管金仁英,左突擊龜船將及第李奇男,保人李彦良左部將樂安郡申浩,遊軍將鉢浦
萬戶黃廷祿,捍後將營軍官前奉事大福及第裵應祿等。
每次接戰
忘身先赴。
以致勝捷
極爲可嘉
倭物。
一路絶阻。
上送不得
接戰時士卒中
營二船鎭撫順天水軍金鳳壽,防踏一船別軍光陽金斗山,呂島船格軍興陽水軍姜必仁,林必近,張千奉,蛇渡一船甲士裵中之,鹿島一船陽新選朴應龜,康津水軍姜莫同浦二船格軍長興水軍崔應孫,樂安船射夫私奴,營龜船土兵私奴金末孫,丁,興陽二船格軍私奴上左寺奴貴世,寺奴末連,營傳令船順天水軍朴戊年,鉢浦一船長興水軍李機,興陽水金軒,興陽三船私奴孟水等。
中丸致死
臣騎船格軍土兵金國,朴凡,金延近,鮑作張同高風孫,防踏一船格軍土兵姜突每,水軍鄭貴連,金水,金士化,土兵德成,孫元希,鎭二船格軍正兵蔡洽,水軍梁世卜,河丁,射夫新選金烈,鎭龜船格軍水軍允方徐于東,金仁山,金加,赤,李水背,宋雙傑,呂島船破陣軍金漢京土兵水軍趙尼孫及宣有守水軍李匡亥,林世,尹希,孟彦浩,田銀石鄭大春放砲匠徐
世,朴文,金錦近,本營一船水軍鄭元方,鮑作李甫仁,土兵朴突,蛇渡一船水軍崔宜式,金今,沙工朴近世崔白水軍金弘屯,水軍兪必丁,李應弘,朴彦海,申哲,姜牙金,軍官田光禮,鎭二船格軍鄭可當,鄭當,吳凡,鹿島二船軍官成吉伯,新德壽水軍姜永男,朱必,崔永安土兵私奴毛老孫,射夫長興士閔時澍,格軍興陽水李彦丁,樂安一船格軍鮑作業,世千,李淡,孫望龍,郡二船射夫金鳳壽,鮑作禾里,壯軍朴如山私奴難孫,寶城無上吳欣孫,格軍奴孚皮,興陽一船鮑作高邑,南文,進官奴之南,同縣二船放砲正兵李爛,射軍私奴吳茂世,格軍私奴風自東,奴大福,奴金孫,保人朴千私奴八連,奴欣每,奴每孫,奴克只,保人朴鶴鯤,光陽船都訓噵金溫,無上金淡代,格軍先,營龜船格軍土兵金延浩,奴基,洪允世,丁傑,張水,崔夢漢,水軍鄭希宗,趙彦孚,朴開春全巨之,營三船鎭撫李自,趙得,朴先厚,張年,格軍鮑作李文世,土兵金年玉,奴鶴梅,奴駬,朴外,鉢浦一船土兵
李老郞,李仇連,水軍道本浦二船水軍崔己,金信末,崔永,興陽三船私奴風世,鮑作馬仇之,望己,欣福等。
中丸不至重傷
各人等。
冒犯矢石
决死進戰
或死或傷。
致死屍身
各令其將。
別載小船
歸葬本土
妻子
他恤施行
不至重傷人等
藥物十分救療事。
各別嚴飭
鹿島萬戶鄭運所擒巨濟烏陽浦鮑作崔弼招內。
被擄未久。
語音相殊。
他餘所言。
不能知聽。
全羅之兵。
前日焚船斬殺時。
或發說拔劍示勇。
觀其辭色
其所爲。
則專爲直向全羅之計。
來泊巨濟島見乃梁見敗云。
順天府使權俊所擒京中保人金德宗招內。
日不記去六月間。
賊倭不知其數。
四運
小人携率自京下來
二運釜山江邊結陣
一運山江結陣
又一運全羅道赴戰
倭人言語
聽不得。
一運京城時方結陣
避匿人等
掛榜知委
無遺入接。
奴使喚。
小人率來。
倭將接戰時被殺云。
五領將崔道傳所擒京中私奴仲男,私奴龍伊,慶道比安接私奴永樂等招內。
賊人下來時。
到龍仁。
國兵相逢接戰
國人退兵
及到金海
江。
倭將以書通諭諸倭。
有若我國將帥約束之狀。
則諸倭等擧手指西。
每稱全羅道
至或拔劍擊物。
一如斬殺之狀云。
光陽縣監魚泳潭所擒慶道仁同縣小男謹身招內。
小人同生妹。
一時避亂入山
並爲被擄上京
妹則倭將相奸。
月日不記下來時。
國兵相逢
初日
倭賊得勝
二日
不勝退兵
三日
國軍全數退兵
直下海江
所騎船隻
不知自何來。
他處領來。
某處指向之語。
不能解聽。
但指手向西。
必是全羅道指向之語。
而倭將當日接戰時。
射斬我國兵馬。
接戰時我不與抗戰
則揮劍踴躍
乘勝追逐
彎弓突擊
則必皆逡廵却步
倭將雖嚴督戰
不敢出云。
熊川縣監許鎰所率同縣記官朱貴生言內。
金海府內生內需司奴李水。
今七月初二日
縣居其父母相見來到言內。
本府佛巖滄到泊倭人等。
全羅道接戰云云
各船防牌之外。
槐木三板
添造堅緻
自中相約三運
屯泊海城內外
留屯之賊。
一夜望見漁火
恐或全羅之兵來蹙。
驚喧噪。
罔知所爲
東奔西走
良久乃定云。
各人所供。
不可一一取信
而分三運粧船。
指向全羅之言。
則似有可據之路。
一運之倭七十三隻。
巨濟島見乃梁來泊。
已爲臣等所滅。
二運之倭四十二隻。
安骨浦船滄列陣
而亦爲臣等所敗。
無數死傷
乘夜逃遁
更引其類。
連兵合勢
長驅來犯
至於腹背受敵
分勢弱。
極爲可慮
治兵整旅
枕戈待變。
更通卽時舟師進事
本道右水使李億祺。
約束罷陣。
被擄生擒人。
各令所擒之官
賑恤安居
事定後。
還送舊土事開諭
將軍吏等。
奮不顧身
終始力戰
累度勝捷
行朝隔遠
道途阻塞
軍功等第
若待朝廷命令磨鍊
無以感動軍情
故爲參酌功勞
一二三等別開坐
當初約束
雖未斬頭。
死力人等
臣親見分秩。
磨鍊一㨾參錄
移劃軍糧
謹啓爲移上事
營及道屬各鎭浦軍糧元數。
三度討賊
曠日在海
許多戰船軍卒飢餓
軍糧不敷
已盡分給
賊未退去
連續下海
他無辦餉之路。
極爲悶慮。
不得已鎭在順天府軍糧五百餘石。
本營及疊入防踏鎭。
興陽軍糧四百石。
呂島,蛇渡,鉢浦,鹿島等四浦
各一百石先可移上。
以備不虞事。
移牒廵察使
釜山破倭兵狀
謹啓焚滅事。
慶尙沿海之賊。
三度往討後。
加德以西。
頓絶形影
各道彌滿之賊。
日漸流下。
將乘其退遁
水陸合攻
本道左右戰船合七十四隻。
挾船九十二隻。
嚴整理。
八月初一日
本營前洋。
準到結陣
申明約束之際。
尙右廵察使金晬關內
上犯賊徒
晝伏夜行
梁山,金海江等處。
連續下來
卜物滿載
顯有逃遁之跡云。
故同月二十四日
右水使李億祺等發船。
舟師助防將丁傑。
爲率領。
南海觀音浦經夜。
二十五日
到蛇梁洋中約會處。
同道右水使元均相逢
備問賊奇後。
偕到唐浦經夜。
二十六日
風雨交作
未能發船。
日暮巨濟島。
乘夜潛渡。
二十七日
熊川浦後洋院浦經夜。
二十八日
慶尙道陸賊體探進告曰。
固城,鎭海,昌原兵營等地留屯之倭。
今月二十四五日夜間
盡數逃遁云。
必是登山探望之賊。
望我舟師畏威
遁走船泊處。
同日早朝發船。
直向梁
山,金海兩江前洋。
原地仇谷浦鮑作丁末石稱名人。
被擄第三日
自金海江還言內。
同江留泊賊船
三日間。
多數作綜於沒雲臺外洋
促櫓出去
逃遁之狀顯然
小人乘夜逃還云
故加德島北西岸
藏船隱泊。
而防踏僉使李純信,光陽縣監魚泳潭。
加德外面
潛形隱伏
山賊船。
使之探望來告。
申時還來言內。
終日看望
只有小船四隻。
出自兩江前洋。
直過沒雲臺云。
仍向天城船滄經夜。
二十九日
雞鳴發船。
平明兩江前洋。
東萊地長林洋中
零賊三十餘名。
分騎大船四隻,小船二隻
自梁山出來。
望見我師
棄船登陸
慶尙右水使所率舟師
專爲撞破焚滅
而左別都將臣虞候李夢龜。
撞破大船一隻
斬首一級
分兵左右
欲入兩江
江口形勢隘狹
板屋大船
容戰不得
初昏
還到加德北邊經夜。
元均李億祺等。
達夜謀議
九月初一日
雞鳴發船。
辰時
過沒雲臺
東風遽起。
波濤洶湧
以制船。
到花樽龜尾
大船五隻相逢
而到多大浦前洋。
大船八隻。
西平浦前洋。
大船九隻。
絶影島。
大船二隻
依岸列泊。
三道水使所率諸將及助防將丁傑等合力
無遺撞破
滿船所載倭物戰具
勿令搜得。
並爲焚滅
倭人望風登山
斬頭不得
絶影內外面。
打盡搜討
無賊蹤。
乃令小船
馳送釜山前洋。
探審賊船
則大槩五百餘隻。
船滄東邊山麓下至列泊。
先鋒大船四隻。
邀出草梁項云。
卽與元均李億祺等。
約束曰。
以我兵威
若不討還師。
則賊必生輕侮之心。
乃指旗督赴。
右部將鹿島萬戶鄭運,龜船突擊將臣軍官李彦良,前部將防踏僉使李純信,中衛順天府使權俊,左部將樂安郡申浩等。
先登直進
先鋒大船四隻。
爲先撞破焚滅
賊徒游泳登陸
在後諸船。
仍此乘勝
揚旗擊皷
長蛇突前。
鎭城一山五里許岸下三處屯泊之船大中小幷大槩四百七十餘隻。
而望我威武
不敢出。
其諸直擣其前。
船中城內山上穴處之賊。
持銃筒挾弓矢
擧皆登山
分屯六處
俯放丸箭。
如雨如雹。
至於發射片箭。
一如國人
放大鐵丸
大如木果者。
或放水磨石
大如鉢塊者。
多中我船。
諸將等益增憤惋
冒死爭突。
天地
將軍箭,皮翎箭,長片箭,鐵丸
一時齊發
終日交戰
賊氣大挫。
賊船有餘隻。
三道諸將。
並力撞破後。
逢箭死倭曳入土窟者。
不知其幾數
急於破船。
斬頭不得
欲抄諸船勇士
下陸盡殲。
而凡城內外六七處。
立之騎馬示勇者亦多。
無馬孤軍
輕易下陸。
亦非萬全之策
日且奄沒。
留在賊藪。
恐有腹背受敵之患。
不得已領諸將回棹
三更
還到加德島經夜。
梁山金海留泊之船。
或云漸還本土。
數月之內。
自知其勢日孤。
咸聚釜山城內
官舍盡數撤去
築土造家。
已成巢穴
多至百餘戶。
城外東西山麓
閭閻櫛比
連墻接屋
亦幾三百餘家。
皆是倭人自作之家。
其中大舍
層階粉壁
有若佛宇
其所爲。
極爲痛憤
接戰翌日
又欲還突。
焚蕩巢穴
盡破其船隻
上去之賊。
彌滿諸處
斷其歸路
則慮有盡成窮寇之患。
不得已水陸俱擊。
庶可盡殲。
而加之以風浪逆截。
戰船相觸。
多有破碎之處。
修緝兵船
優備軍粮
又待陸戰大遁之日。
擬與慶尙監司等。
水陸俱進。
殲討無餘。
初二日
罷陣還營。
虞候李夢龜所斬倭頭一級
本無左耳
耳根割取
公元1587年
沈鹽上送
丁亥年被擄逃還營水金介東,李彦世等招內。
小人等擄去之倭。
本無左耳
今見倭頭。
眉目宛然
倭人年老
以自中酋長
作賊爲事
嗜殺人云。
蛇梁權管李汝恬生擒倭人道同招內。
日本上國倭。
挈家率妻以來
所居一境之倭。
皆厭赴戰
入山谷。
而六七月之間。
日本之使挾山搜得。
滿載船中
仍送于此
近日高麗之人。
多殺我類。
勢難久留
還本土之際。
如是被捉云。
巧詐之言。
雖不可信
然其年旣少。
其狀若愚。
粗有疑似之端矣。
前後四次赴敵
十度接戰
皆致勝捷
論將功勞
則莫逾於今釜山之戰。
前日戰時
賊船之數。
不過七十餘隻。
而今則大賊巢穴列泊四百餘艘之中。
盛陳兵威
乘勝突進
略無畏挫。
終日奮擊
撞破賊船有餘隻。
使賊心膽落
縮首惶怖
雖未斬馘
力戰之功。
超過前時
依前參酌功勞分等。
磨鍊別狀開坐
而順天監牧官趙玎。
慷慨發憤
自備船隻
率其奴子牧子
自願赴敵
倭人多數射殺
倭物又多捜得之由。
中衛將權俊。
再三論報
臣之所見
如是
鹿島萬戶鄭運。
公元1592年
起變以來
激發忠義
欲與賊同死。
三度討賊
每爲先突。
釜山接戰時。
亦爲冒死突進
賊之大鐵丸
貫穿頭頂致死
極爲慘痛
諸將中別定差使貟。
各別護喪
其代以他有武才計慮人。
斯速差除
催促下送間。
軍官萬戶思恭
假將差送。
接戰時。
中丸致死
重傷士卒
防踏一船射夫順天水軍千回,呂島船分軍色興陽水軍朴石山,蛇渡三船格軍綾城水軍金開文,營捍後船格軍土兵奴守培,沙工鮑作金叔連等。
中丸致死
臣所騎船格軍土兵寺奴張開世,水軍鮑作金億富,金開東,營捍後船水軍李宗,格軍土兵金江斗,朴成世,營龜船土兵鄭仁伊,朴必,呂島船土兵世仁,射夫金希全,蛇渡一船軍官金鵬萬,沙工土兵水軍元世,格軍土兵水軍崔翰光州水軍裵植,興陽一船格軍鮑作北開,營虞候船射夫鎮撫仇銀千,防踏一船格括軍奴春好,奴輔灘,同鎮龜船格括軍奴,奴延石,寶城水軍李加福,寶城無上欣孫等。
中丸不至重傷
臣所騎船土兵水軍金永見,鮑作今同,防踏龜船順天射夫新選朴
奉等。
逢箭暫傷外。
無所傷。
上項各人等。
釜山之戰。
冒犯矢石
决死進戰
或死或傷。
屍身載船歸葬
妻子等。
他恤施行
不至重傷人。
分給藥物
十分救療事。
各別嚴飭
倭物內米布衣服等物。
戰士賞給
軍器等物。
並爲開坐于後。
泰仁居業武校生宋汝悰。
樂安郡申浩待變軍官
四度討賊時。
憤激忠情
挺身突入。
效死力戰
曾斬倭頭。
前後軍功
參一等。
故陪持啓本上送
倭甲五部一金甲。
兜鍪三。
長槍二。
倭銃筒四。
倭大碇四。
倭騎鞍一部
於赤一部
倭超床一。
各色衣七。
婆羅二隻
鉛鐵二百三十斤。
鏃箭十二部五介
倭長箭五部二十三介。
倭無鏃箭二部十一介。
倭爐一。
倭鼎一。
倭樻一。
國長九介
鎌子一柄
地字銃筒二柄
玄字銃筒二柄
碗口一彫。
一令
被圍倭兵逃還狀
謹啓爲相考事。
七月初八日
慶尙道閑山島前洋接戰時。
逢箭倭四百餘名。
絶島下陸。
有若籠中之鳥
當過旬日餓斃。
丁寧
同道右水
使元均
其所舟師
圍抱四面
無遺捕斬。
臣及右水使李億祺等。
罷陣還師
元均厥後誤聞賊船多至。
解圍而去。
下陸倭人等。
伐木爲槎。
盡渡巨濟
鼎裏之魚。
終至脫漏
極爲痛憤
請鄭運追配李大源祠
謹啓鹿島萬戶鄭運恪謹職事
兼有膽略
可與論難
而起變以來
激發義氣
爲國忘身
念不少弛
勤於邊事
猶倍前時
臣之所恃者。
只此鄭運等二三人
三度戰捷。
每每先登
釜山大戰時。
輕身忘死。
先突賊巢
終日交戰
力射猶亟。
不敢動。
寔運之力。
而當其回帆
鐵丸致死
凜氣精靈
空自泯滅
未聞於後世
極爲慘痛
李大源祠室。
尙在其浦。
招魂同榻
設奠供饗
一慰義魂。
一警他人
防踏僉使李純信。
盡瘁邊備
變後愈勤。
四度討賊
必先奮擊
至於項浦接戰時。
射斬倭將。
其功超等
只力射殺
不務斬頭緣由
各別褒啓。
褒賞之文。
獨不參純信之名。
軍情駭恠
諸將中權俊,李純信,魚泳潭,裵興立,鄭運等。
別有所恃
與共死。
每事同論畫計
權俊以下諸將。
陞堂上。
唯此純信。
未蒙天恩
伏竢朝廷宣褒之命。
封進紙地狀
謹啓行在所所用紙地優數上送有命
而啓本陪持之人。
跋涉道途
有難擔運。
先以壯紙十卷
監封上送
裝送戰穀狀
謹啓順天前訓奉事鄭思竣。
以變生後復人
奮發忠情
慶尙道連境要衝地光陽縣錢灘伏兵將定送後。
凡干埋伏御敵等事
設奇策。
使賊不敢近境。
鄭思竣約與同府奮義之士前訓奉事李義男等。
聚義穀。
都載一船
向行在所矣。
備邊司關內。
箭竹優數上送
釜山奏捷啓本。
陪持之人。
陸路上歸。
跋涉道途
勢難賫持
不得上送
鄭思竣等上去時。
長片箭竹及紙地等物。
幷爲監封。
同船同載
膳狀別錄上送
順天府使權俊,樂安郡申浩,光陽縣監魚泳潭,興陽縣監裵興立等
舟師衛部將
營前洋結陣待變。
各狀論報內。
沿邊各官。
有生變。
軍粮元數外別置
國運不幸
大駕西狩
已至六朔。
許多將士
支供難繼。
臣子之情。
不勝痛哭
別置軍粮等物。
各載船隻
自募人準授進上計料。
而守令等得達無路。
枚擧狀啓之意。
牒呈云矣。
權俊。
外軍粮一百石。
他餘雜物
上項鄭思竣等義穀
運船合載。
爲先上送
申浩,魚泳潭,裵興立
進軍軍器等物。
各載其船。
各邑自募人準授上送
各各膳狀成給。
反汗一族勿侵之命狀
謹啓爲相考事。
兇賊彌滿諸路。
唯此湖南
幸頼天佑
粗似保完
獲成一國根本
勤王恢復
皆由此道。
而上年六七月之間。
六萬軍馬許多兵粮
盡喪於畿甸
兵使所領四萬之軍。
亦盡於凍餒
廵察使又率精軍而北上
五義兵將相繼興師而遠赴。
自是以後
一境騷動
公私蕩盡。
雖有老弱之民。
而輸兵運粮之際。
鞭扑輒隨。
倒顚溝壑比比有之。
加之以召募使下來。
不分內地沿海
軍數卜定。
督之甚劇。
則各官難於充數
防邊之卒。
亦多抄去。
體察使從事九貟
分撿列邑。
督發餘丁。
邊鎭軍器
又多輸移。
復讎義將從厚等。
又從而起。
內寺無遺抄發。
募官今始下來
迭相捜括
殆無虛日
民生愁怨之聲。
屬耳不絶。
國家興復之期。
大失所望
一隅孤臣
北望長痛
心死形存。
前年有旨書狀內。
各官流亡軍士
侵及族隣者。
限事定一切蠲除事。
聖旨丁寧
爲臣子者。
莫不揮涕感發
當此危難之日。
戍卒一人
可敵平時百名
一聞勿侵之令。
咸懷圖免之計。
去朔十名赴防之邑。
今朔則僅到三四。
昨日十名留防者。
今日則未滿四五。
不月之內。
防戍日虛。
鎭將束手無策
乘船討賊
何頼以制之。
守城拒戰
何頼以爲之。
因循責立。
則有違聖敎
遵奉下書
守邊無人
此間便宜斟酌處置事。
論報體察使矣。
回答一族之弊。
最是病民甚者
丁寧聖敎
所當遵行不暇
所報內辭緣。
亦爲有理。
御敵撫民
兩得其便云。
故各官物故全絶戶
姑勿都目事行移矣。
大抵藩屛一失
毒流腹心
此實已經之驗。
而况本道防軍數。
非如慶尙道例。
番入防之軍巨鎭則多不過三百二十餘名殘堡則少不滿一百五十餘名。
其中久遠流亡物故
未本定者
十居七八。
當身現存者。
太半
老殘。
若令全除一族
則守城船格。
無所措。
極爲悶迫。
備邊奉承傳行移內。
近見討賊
如水戰。
戰船優數加造云矣。
戰船行移未到之前
臣已令營及鎭浦多數加造。
一船射格幷一百三十餘名之軍。
充之末由
是尤悶慮。
一族等限事定。
仍前施行
稍稍辨覈
以紓民怨
最是當今急務
伏願朝廷更加商量
姑停一族勿侵之令。
永全南荒恢復之基。
水軍入防之數。
彼其鮮少
闕防負罪之輩。
或投屬召募軍。
或爭附義兵矣。
今如春防孔棘之時。
防御軍士
移屬他處
無實邊之意。
一切他處勿移事。
各別宣諭
合事宜。
三朔
四色防軍
平日專爲變生時補軍之資。
當此大變
元軍不多。
除四色之軍。
則尤無防戍之路。
下海餘暇。
修改戰船
操鍊兵備等事
專責水卒
四色防軍等。
並與陸軍勿爲除防。
無遺率防之意。
各鎭浦。
並爲撿飭。
廵察使移文
裝送戰穀及方物
謹啓
九月
順天居起奉事鄭思竣。
與同府奮義之士校生鄭𢣐等。
聚義穀。
同載
船。
行在所上去
故營及舟師各官。
順天,光陽,樂安,興陽等官守令所封別進上等物。
各各膳狀開錄。
而鄭思竣處準數上送
海西水路
風勢不順
鄭思竣中路觸寒
病勢沈重
不能進去而還來。
同生弟臣軍官鄭思竑。
使之賫持上去
臣所封別進上長片箭等雜物誕日冬至正朝方物進上
鄭思竑及營鎭撫良幹
一時準授。
義穀所載船。
同載上送順天府使權俊所封別進上
亦爲膳狀成貼。
同載一船
光陽,興陽,樂安等官。
各其官船
以自募人準授上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