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龙潭先生文集卷之五 (自动笺注)
龍潭先生文集卷之五
 附錄
  
年譜
公元1547年
 皇明世宗肅皇帝嘉靖二十六年(明宗恭憲大王二年)丁未十一月二十七日
(午時)先生生于陜川藍橋里第
 先生先世開京
七代侍中公。
當麗季殉節
六代祖判尹公
不就本朝徵命
避居星州修倫洞。
高祖司猛公。
移卜于陜川藍橋村。
皇考復齋公嘗夢。
一老人賀文章兩奇兒出。
仍寓夢而名之。
曰文曰章。
先生卽其季也。
公元1548年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二歲)
公元1549年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三歲)
 先生幼有孝悌之性。
有疾
不吮乳。
人皆異之。
公元1550年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四歲)
公元1551年
三十年辛亥(先生五歲)
公元1552年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六歲)
公元1553年
三十二年癸丑
(先生七歲)始上學
 先生才氣高邁
性度沈重
纔辨句讀
迎刃卽解。
推類問難
出人意表
往往造字之義質之。
問天於何
地窮於何
大人公嘗奇之曰。
此與晦
幼時相符
見者以遠到期之。
公元1554年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八歲)
公元1555年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九歲)
公元1556年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十歲)
 先生得一對語曰。
雲消碧落眞態
月照澄潭本心
湛然虛明之氣感發夢寐間者
於此可見矣。
公元1557年
三十六年丁巳
(先生十一歲)陪大人公肄業志同齋。
 大人公私淑寒暄金先生之學。
獎進後學
當時及門之士。
先生擩染家庭
文辭夙就
公元1558年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十二歲)
公元1559年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十三歲)
公元1560年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十四歲)
公元1561年
四十年辛酉
(先生十五歲)從伯藍溪公而文。
就讀山堂
作枕銘衾銘。
 堂卽大人公別業也。
先生志于學
友愛愈篤。
聯枕共被
殆無虛日
因作是銘。
公元1562年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十六歲)
公元1563年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十七歲)
公元1564年
四十三年甲子
(先生十八歲)聘夫人忠州朴氏。
 
參判(應福)女。
先生嚴敬宜家
相待如賓
男僕不入於內。
奴婢不得耦坐混處
公元1565年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十九歲)
公元1566年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二十歲)
易于山堂
 先生先聖韋編三絶
熟讀詳味
至忘寢食
公元1567年
 穆宗純皇帝隆慶元年丁卯(先生二十一歲)
藍溪公赴鄕解。
公元1568年
二年(宣祖昭敬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二十二歲)
公元1569年
三年己巳(先生二十三歲)
入德山。
南冥曺先生
 與吳德溪(健),盧玉溪(禛),姜介菴(翼),李竹閣(光友),金東岡(宇顒),鄭寒岡(),崔守愚(永慶),河覺齋(沆),徐樂齋(思遠)諸賢。
講道而歸。
公元1570年
四年庚午(先生二十四歲)
長子翀衢生。
○十二月。
退溪李先生訃。
藍溪公哭于志同巖。
 巖卽寒暄一蠧先生風詠之所。
而因以命名者也。
公元1571年
五年辛未(先生二十五歲)
公元1572年
六年壬申(先生二十六歲)二月
南冥先生訃。
赴哭會葬
捷鄕解兩試
公元1573年
 神宗顯皇帝萬曆元年癸酉(先生二十七歲)
赴會試。
中進
一等生員二等
 參謁聖廟時。
華人先生
嘖嘖稱歡曰。
眉宇宣朗
德容睟盎。
君子人也。
公元1574年
二年甲戌(先生二十八歲)
泮宮
 是歲。
大招太學生
行三老禮於泮宮
先生往與焉。
四月
講學般若寺
 先生藍溪公取閒靜設帷。
李德章(顯仁)李綏之(景福),安兼濟(國民),金誠甫(允忠),金君曾(應胤),朴知允(以鸞),安(國仁),安(國臣)諸公
皆來會。
拜蘇齋盧先生于泮東寓舍
講論人心道心辨。
 盧先生嘗與晦齋李先生講定補遺大學
又纂人心道心辨。
及是。
先生相確屢廻。
歎曰。
古人出門合輻有如是矣。
贈詩曰。
學必貴傳習
喩之鳥數飛。
非無豪邁質。
存養似君稀。
別試
鄕飮禮于泮東。
 先生重陽會序。
略曰。
吾輩從事學問
若是汨沒擧業
則不有愧於累科之訓耶。
如愧之。
相與約之禮法之場乎。
鄕飮一節
歷代斟酌相殊。
各家之註疏亦多。
至於潔敬
而讓。
辨義而終。
所以淑世敎繼聖學之道。
亶在是矣。
○閔伯嚮(應祺),太君獻(舜民),金汝敬(允欽),邊善源(慶長),琴壎之(應壎),南養仲(致亨),南羲仲(致利),鄭德全(三變),權時望(啓沃),金守愚(允明),鄭子明(士誠),李大仲(介立),權士敏(訥),金公濟(蓋國),孫君立(興禮),鄭公潤(胤金),高子龍(澣雲),權定甫(宇),金仲祥(德鸞)諸公同會
十一月
心經于泮東。
 藍溪公及朴景涵(瀚)河元龍(應圖)李而敬(庭友)鄭子明,許功彦(筬),孫君立彦紹(永緖),敬承(熙緒),朴德凝()諸公
切磋焉。
公元1575年
三年乙亥(先生二十九歲)
般若寺讀禮記。
公元1576年
四年丙子(先生三十歲)正月
以館薦除箕子殿參奉
不就
○撰冠昏撮要
公元1577年
五年丁丑(先生三十一歲)
授永崇殿參奉
就職
 先生以恩授荐降。
義難終辭。
黽勉肅謝
及在直。
取周易及朱子書。
講學不廢。
人謂之讀書參奉
持身謹嚴
盛暑
未嘗露體
見人之善。
若己有之。
不善有望望底意。
○巡相聞先生盛名
使二名薦枕
先生終不近。
巡相歎曰。
不虛矣。
公元1578年
六年戊寅(先生三十二歲)
公元1579年
七年己卯(先生三十三歲)
辭還。
 先生自是專意聖學
廢擧業。
大人公勉之曰。
不仕無義
明經中自有學問
於是
承意明經曰。
聖賢書當玩味奧義
豈可摘取章句
祇爲決科計乎。
註解誦習無遺
公元1580年
八年庚辰(先生三十四歲)
程書節要
 就二程全書中最關性理者節酌之。
以爲下工之要。
公元1581年
九年辛巳(先生三十五歲)
公元1582年
十年壬午(先生三十六歲)
六經蠡海。
 先生博考經史。
大義
至是撰集一冊。
以備參酌
公元1583年
十一年癸未(先生三十七歲)
大人公移寓高靈龍潭里
龍淵精舍成。
 在邑南二十里。
水石之勝。
於是小齋
以爲講學之所。
公元1584年
十二年甲申(先生三十八歲)
東堂試。
公元1585年
十三年乙酉(先生三十九歲)
赴會下第
 
先生入試席。
盡通諸經。
偶誤一字
考官相與議曰。
經術設科
本以經義爲重。
非在音釋
而此德容如彼睟盎。
所難又皆明辨
當置嵬選。
豈可些兒措語。
髦雋之士乎。
先生固辭曰。
國試有程
不可自我壞了。
遂自書不字而退。
考官歎服焉。
公元1586年
十四年丙戌(先生四十歲)
別試及第甲科第三
 同榜南瑾李震申欽韓浚謙弘烈尹泂趙惟直朴承宗德瑞光遠李綏祿韓禹臣李尙毅十三人
考官中有前春役人
夜夢天門
帝命之曰。
此榜第三人
是爾國第一人
其人再入試場
汝其念哉
須得此人出來
可以扶世敎。
及坼。
第三先生也。
備道夜夢及前試自退事。
一座驚異
李枏溪(重茂)誄先生
有秋考官異夢一場之語。
蓋指此也。
隷承文院正字
旋拜內翰
 嘗侍夜對。
上問民間苦樂。
先生對曰。
民之苦樂。
惟在君德
人君明其德則民亦自新。
自新則有樂無苦矣。
上曰。
如何可以明德
對曰。
聖敎至此
生民社稷之福也。
夫德者。
心之
具此理之名也。
人性皆善。
本非不明
私慾之蔽。
如水之滓。
如鑑之塵。
聖凡或殊。
眞妄相雜
苟無存養省察之工。
無以復其初矣。
存省之要。
不過誠敬二字
先儒有言曰。
一誠足以百僞
一敬足以敵千邪。
一之微。
御百千之危者。
可不戒愼恐懼於不覩不聞之地。
嚴恭寅畏幽暗細微之事乎。
人君之學。
韋布不同
經綸之業。
章句有異。
根本節目
未嘗不同
而特以處地發施有異耳。
崇高富貴之地。
有聲音綵色之娛。
不能無驕盈之志淫佚之慾。
從而奸邪欺負之徒。
浸潤之讒。
膚受之愬
壅蔽聰明
蠱惑方寸
時君世主不至於覆敗者鮮矣。
殿下英睿之資。
緝熙之工。
須以學問思辨涵養本原
而克去已私。
恒存天理
勿使霸雜用而有齊頭竝出之患。
敬怠相勝而有半上落下之功。
收斂一心虛靈
酬應萬機運用
無所間斷
然後可以明其德而能成天下之務矣。
懋哉懋哉。
上嘉歎之。
仍下詢父母存歿
乃命崇酒宮壺
金盤
御前金蓮燭一雙
使之前導歸院。
先生感而作歌
一世
榮之
以爲金蓮一闋
忠孝俱彰。
尤有光於東坡故事
呈辭歸覲
 柳川韓公(浚謙)贈詩曰。
遠別南陔紫微
紅雲咫尺恩輝
金蓮燭黃金橘
箇箇天香贈子歸。
歷省先塋
公元1587年
十五年丁亥(先生四十一歲)
被召入直翰苑
○十二月。
次子羾衢生。
公元1588年
十六年戊子(先生四十二歲)
藝文館待敎。
應製和光國誌韻。
 時謝恩使兪泓辨誣璿系。
奉天綸音及新刊寶典
回到山海關
關主事馬維銘贈詩
和之
進復命。
上感喜。
親製和之
爰命詞臣賡之。
先生有是作。
候蘇齋先生于泮東寓舍
講儀禮。
 及歸。
盧先生贈詩曰。
聖賢相傳法。
其要惟在誠。
不然那有物。
由此乃能明。
理所根本
千邪之甲兵
端爲徹上道
只得終身行。
公元1589年
十七年己丑(先生四十三歲)
弘文館修撰製敎
經筵檢討春秋記事官。
尋移弘文館校理
經筵讀官春秋記注官
公元1590年
十八年庚寅(先生四十四歲)二月
鄭寒岡磎(緯)。
心經于馬巖。
 馬巖卽李公(大一)所築。
至是請與諸賢講道
先生往焉。
三月
奉命宣撫湖南
 時湖南士林劻勷
道伯不能制。
上命玉筍中有德望者鎭之。
廟堂先生按撫羅州
及到境。
緩其刑法
諭以順逆
衆皆悅服
闔境無事
復命
寵渥尤重。
七月
聞蘇齋先生訃。
赴哭會葬
公元1591年
十九年辛卯(先生四十五歲)五月
賀節使書狀官天朝
 時倭有射天之謀。
要我通信
朝廷不得已許之。
賀節之行。
廷論朋興
一則曰。
彼倭姑無亂形。
奏之誠不敢
一則曰。
彼已有亂跡
諱之乃欺罔也。
先生曰。
有犯無隱
古人事君之道。
但實摭旣著之釁以奏之。
有何不敢
上使金斗巖(應南)亦以爲然。
啓請具奏以聞。
及至天朝
直奏倭
甚悉
皇上嘉之
賞賜車書籍。
九月
還朝復命
公元1592年
二十年壬辰(先生四十六歲)正月
除司諫院正言
不就
○四月。
擧義倭寇
 時倭寇大至
直擣京城
官軍逃竄
大駕西狩
先生募集鄕勇
金松菴()及鄭仁弘
攔折凶鋒
保障江淮
公有將略
衆心歸附
仁弘性強。
互相不協
先生力解之曰。
將心不和
賊之利也。
一心報國之地。
何可自生疑貳。
沮敗大事乎。
五月
晉陽軍需
 
先生義旅運餉事至晉州
州判搪塞之。
招諭使鶴峯金先生(誠一)大怒
拏致州吏及都將杖責之曰。
知義所用
搪塞之耶。
藍溪公上請留招諭使
 時招諭公移拜嶺左伯
義旅無依
士氣沮喪
列邑上疏願留。
藍溪公爲疏首。
而卽蒙允。
得保江右
招諭使奏請行朝
爲從事官
 招諭公素先生忠義可共大事
啓請爲從事官
與議軍務
九月
湖南移貿餉軍民。
 時嶺南被兵荒。
饋糧絶乏
金先生欲求餉於湖南
干戈阻絶
癘疫熾張
人不願行
先生奮然自往。
屢經艱險
南原見湖臬。
湖臬有不肯之意。
睢陽之師三日不食詰之。
準請。
移數千包穀而歸。
江右軍民。
得免溝壑
○時大人公率家避兵崇山
前後離析之患。
書籍之在龍淵精舍者。
沒入兵火
公元1593年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四十七歲)三月
復以軍糧辦運往湖南
中路大人公病報。
歸省覲。
○四月。
招諭使金公訃。
赴哭。
 時先生侍湯在家
金先生訃。
卽赴哭。
備禮返柩。
收得遺衣物及海槎錄。
作詩若序付之。
歎曰。
大事去矣。
人之云亡
決意行朝
六月
西赴行朝
至永柔縣扈駕
 進啓待罪曰。
伏以邦運不幸
島夷犯圻。
廟社受辱
鑾輿播越
爲臣子。
慟迫如何
自夏及秋。
賊勢搶攘
列邑崩潰
行朝消息
阻隔無憑
招諭使金誠一南來
伏聞行在萬安云云
十月
扈駕京師
弘文館應敎
○十一月。
選吏曹佐郞
移拜議政府檢詳
又拜舍人
尋辭遞。
 時方選銓郞。
姜承旨(綖)見金吏判(應南。
)金曰。
新進中可任銓選者誰也。
姜曰。
李(廷龜)趙(守翼)當薦。
金曰。
朴某何如
姜曰。
吾雖未曾識。
時論皆以嶺南第一流推詡矣。
其後先生果應首薦
選注公平
不敢以私干謁
公元1594年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四十八歲)正月
以司諫院正言被召
 藍溪贈詩曰。
好去舍人弟。
寒天赴遠京。
深懷烏反哺
政怕日西傾。
風樹有曾哭。
鼎茵非仲榮。
惟知便養急。
不是功名
○按藍溪公行狀。
曰。
汝其立身顯親哉。
將父終養也。
歷訪東岡(宇顒。)
 時金先生患痢坐調。
先生往診之。
上疏和議
 時湖南啓請和倭退師
時論以爲靜寇息民之道。
先生抗疏斥之。
略曰。
島夷糜爛國家
于今三載
欲逞射天
旋肆滅虢。
讐深戮辱
誠不欲俱生於一天之下。
離之故宮
瘡痍
之餘氓。
滿目愁慘
二百年宗社之羞。
何時可雪。
十三代陵寢之變。
萬世不忘。
師本無名。
其心難測。
自爲敗盟
和難信。
金虜之愚宋可痛
匈奴之背漢可鑑云云
安邊機務八條
 曰擇監司守令。
曰選將鍊兵。
屯田積倉
占地據險要。
輕賦節財用。
撫軍民得死力
用人不拘品。
曰立信義奸猾
四月
移寓京畿南陽
 先生久縻於職。
不得歸省
心常悒悒
將欲挈家近畿
適有友人南陽宰。
爲占小莊。
故陪親暫寓焉。
十一月
書金東岡
 論崔守愚先生伸冤事。
鄭愚先生(經世)之意。
亦與之同。
公元1595年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四十九歲)
除淳昌府使。
赴任
旋拜弘文館校理
 先生家貧親老。
故有是除。
陛辭日。
疏論君德政弊。
且上東宮書。
極言進修之方。
上優批嘉尙
備局啓曰。
朴而章才德兼全。
學識有餘
置之經幄
可備顧問
今畀一小縣。
使朝著失望
上曰。
依啓。
卽召還。
大人公慶基殿參奉
俾酬榮養之願。
又命畫先生像賜之。
以慰倚閭之望。
蓋欲使先生常在經幄也。
公元1596年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五十歲)
承命經筵講官職。
 時上方讀易。
講官鄭愚先生
以體府從事出外
故命以邃於易學者代置經筵
大臣不拘資格
先生薦進
公元1597年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五十一歲)正月
乞暇歸鄕
歷省先塋
○三月。
避兵水原海莊。
○五月。
校理被召
 疏陳亂後道路餓殍之慘。
輕徭賑飢
保養遺民之意。
抵書鄭寒岡
托子羾衢。
 書略曰。
平生知己
莫如吾令。
而晩擧豚兒
才氣可敎。
早晩成就
惟令是恃。
十二月
擢拜水原府使。
 時有一王病狂喪性。
黜居是府。
恣行閭里
殺越無忌
持兵入府。
脅逐府使。
府使蒼黃走避
先生下車
王子復提刃直入。
欲刺狀。
先生
然不動。
諭以義理
王子瞿然感悟
爲善人。
公元1598年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五十二歲)
解官
赴召製進敎諭慶蔚將士文。
○四月。
陪親還鄕第。
水原志成。
○六月。
伯氏藍溪公卒
 先生自從宦。
久闕聯枕。
至是倍加悲慟
公元1599年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五十三歲)正月
大人公遘疾。
 時鄭寒岡先生修道寺。
先生書問親證。
鄭先生答以八耋癃患。
非所敢知云云
子翀衢。
李白沙(恒福)李月沙(廷龜。)
 時兩公天朝辨誣而還
先生聞而歎曰。
爲國之誠。
可以竹帛矣。
爲人臣者體此而盡忠
何患專對也。
遂遣子賀之
三月
大人公憂。
尋丁大淑夫人憂。
 大亂之餘。
禮道壞缺。
先生一遵朱文公家禮
情文具備
弔者取則焉。
公元1600年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五十四歲)
公元1601年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五十五歲)
服闋
○十一月。
成均典籍
(同僚金尙憲尹煌崔光弼朴震元大司成李廷馨司成鄭穀
)○拜尙衣院正。
 先生草土之餘。
新付典籍
供職月餘
病呈
徑歸。
又有是命。
扈聖武原從勳。
公元1602年
三十年壬寅(先生五十六歲)正月十一日
以司憲府執義承召。
上疏辭。
(疏在集中)
 答曰。
辭退待。
翌日遞。
述懷詩。
戒次子羾衢。
 詩曰。
林深不厭從窮寂。
巷僻無妨馬車
努力須穿三載榻。
苦心宜讀百家書。
文章從古寧無術
堂室由來必自廬。
句法江西雖可學。
六經根柢未應疏。
十四日
弘文館應敎
(同日
副提學李廷馨修撰李志完。)
 自是聖注彌隆
遍歷淸顯
十六日
肅謝
○十八日。
承命校正經書板。
○二十一日。
侍講院弼善。
○二十四日。
拜兼輔德
(同日
副賓客奇自獻。
)二十七日
入侍朝講
講書無逸
 因進啓曰。
逸者。
人君之所戒也。
周公叔父之親。
冢宰之位。
贊襄之思。
輔導之方。
所不至。
丁寧告戒不過如此
人主龜鑑
捨是書何以哉。
伏惟殿下嗣服之初。
勵精圖治
不敢自逸
至誠事大
竭力攘夷
洪濟艱業。
復舊物。
萬世無疆之休。
而亦無疆惟恤。
夫何近日以來
朝綱墜紐。
官僚怠職。
宮省糜費夥多府庫空虛
公家賦斂煩重生民困瘁
睿智未盡聰察
無乃宴安之氣勝。
儆戒之志怠歟。
其對病之藥。
不過誠意正心講明治道
虛懷遜志進諫諍。
講道誠正
終無體驗之要。
納諫虛遜
未免面從之弊。
二者之功。
又豈在於持敬之外哉。
必也因此心之靈而存之於精一之中。
知此理之妙而窮之於思辨之際。
戒愼其所不覩。
恐懼其所不聞。
驕吝自滿之志。
偏狹迂滯之見。
消瀜渾化
飛揚馳騖之患。
酬應萬機
平章協和之道。
在於是矣。
上嘉納焉。
二月十三日
弘文館典翰。
 與同僚合啓。
崔守愚先生冤死
二十六日
通政大夫
弘文館提學
閏二月初三日
承政院同副承旨製敎
經筵參贊官春秋修撰官。
初四日
入侍朝講春秋
(領事金命元。
特進官宋言愼洪履祥
臺諫鄭穀
史官好善。)
 進啓略曰。
春秋大義
霸功王道
而以罪
罪賢賢爲戒
有國者當講明扶持
不可一日廢者也。
一日不明
亂國戕賢之輩接跡而起。
不可遏矣。
國朝事言之。
子光罪惡
置重辟。
不過出外尋死而已
無所顧念金宗直之後
此及罪罪賢賢之義不明也。
上曰。
講官之言。
實壯國脈之良劑。
七月二十二日
入侍朝講
(領事李德馨右相柳永知事洪進特進官成泳。
)○九月初四日。
移拜左副承旨
入侍晝講
(左相金命元吏判李光庭玉堂閔慶基
)○十一月。
成均大司成
 進箚曰。
臣聞治天下。
正風得賢才爲本。
培養士類之道。
可不愼重歟。
列聖右文興化之盛。
邁越前代
不幸近者禍獄屢起。
學問深邃
踐履篤實者。
輒目之以異趨
自是士氣沮喪
尋章摘句之是務。
而爲冒祿干利之計。
講學修已之方。
漫不知何事
所以人才日下世道之日卑者也。
臣竊觀今之學校
徒尙虛文
一無實用
且計圓點增解額之事。
貢擧詭遇之道也。
君子小人之分。
不由纖毫義利之間。
導率之以此則不過推而納諸利牿者也。
風俗何由而正。
賢才何由而得。
誠願殿下
精一之學。
緝熙之工以主敎於上。
百僚師師
禮讓成風
則凡爲士者。
藹然感化
所以趨向矣。
然後歲論其賢者能者於朝。
忠信篤行之士如斯拔。
功利末藝之徒不得干進
則庶見都兪極治矣。
繼自今廢泮製試取之法。
參酌程伊川胡安定之古規。
設立學制
答曰。
箚論甚是
移拜司諫院司諫
○十二月初六日。
弘文館副提學
子翀衢。
靈川舊居
 
有詩曰。
中庸一部贈之歸。
有意其間汝必知。
子路問强尼父答。
昭昭聖訓余欺
公元1603年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五十七歲)正月
承政左承旨
旋拜吏曹參議
○二月。
上疏校正賞典
○三月十三日。
移寓于京明禮洞。
 自南陽
挈家
十五日
退休講禮木川
 時與鄭寒岡先生
講究禮說。
士友多從之。
四月
判書奇自獻參判許筬
合啓待罪
 
 啓曰。
歲杪太常前官宋克訒閔機等罪名
誤書
臣等不察之失。
惶恐待罪
傳曰。
待罪
五月
承政院都承旨
 應旨製進醫國策(在集中)
六月十九日
冬至正使
上啓辭。
 略曰。
朝廷體面
必以座目爲先後者。
乃是由來舊規也。
臣於座目。
在宋駿之下。
而今此使行。
臣爲上使。
駿爲副使
事體未安。
請改差以安愚分焉。
傳曰。
依啓。
宋駿又啓曰。
奉使天朝之任
在德望之輕重
豈以座目定其高下乎。
同是通政
分爲上副
題目已播。
名號已定
朴而章之啓。
雖出於謙讓。
不可一時區區之嫌。
輕易陞降也。
依前差。
以重政體
傳曰。
朴而章之啓。
未爲不是
已改啓下。
不可紛紛改之
廷議以爲彼此得體
二十五日
拜吏曹參議
○七月十四日。
詣本曹獨政。
 時鄭思恕爲大靜
辛礎爲寶城
金孝可爲江陰
二十日
嘉善階。
付大護軍
 崇秩
重使行也。
二十五日己卯
奉表辭朝
 
上使宋省菴(駿)書狀李斗峯(志完)也。
諸宰餞行者皆曰。
晉甫軍官之盛。
不如朴叔彬之澹泊云。
二十八日
松京
歷拜先塋
謁圃隱鄭文忠公祠。
○八月二十七日。
渡江
○十月二十一日。
孤竹祠。
夷齊廟
淸風臺。
○十一月初三日。
朝天宮
入參演儀。
初五日
午門
行見朝禮
遂進禮部
行見堂禮。
初九日
參賀班。
是冬至翌日也。
○十二日。
會同館賜宴
翌日
詣午門謝恩。
○二十五日。
午門賞典
退受上馬宴。
翌日曉。
詣午門謝恩兼辭朝
奉回咨退。
○十二月初二日。
旋旆
歷謁三義廟
岳飛王祥墓。
公元1604年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五十八歲)正月初三日
海州衛
遇鄭陳奏使(穀)敍話
初五日
越江。
○二月二十三日。
還朝復命
○聞金東岡喪。
公元1603年
 癸卯十一月
金先生卒。
先生使還。
始聞而作詩哀之。
二十五日
副提學
拜禮曹參判。
○四月。
拜吏曹參判兼同知禁府成均館事
衛都總副總管
○移拜司憲府大司憲
○五月。
與諸宰設端
陽會司譯院。
○辭遞還鄕
焚黃祭。
○六月。
副提學被召
伸辨晦齋李先生誣事
 時憸人有論李先生躡足群奸之中。
浮沈風波之際。
不當儒先之列。
又曰。
當士禍之日。
不極言盡論。
是必有所指矣。
又曰。
請殺無罪王子
又曰。
人皆有是非之性。
固且歸而求之。
自當訝於良知之天。
不必惑於李滉之說。
又曰。
輕改大學章句不可云云
嶺南儒生多以辨誣事上來
先生筵奏甚力。
備忘記曰。
諸儒跋涉遠來。
闕庭庭試慰送。
先生膺命官。
試題綠衣言事
入格十三人
八月
大司憲
○十二日。
參賀班。
上尊號。
○九月。
金柏巖(玏)之安東
○十二月。
拜大司諫
避嫌啓。
 以前日在外不參臺啓避嫌辭。
鄭寒岡先生亦以大司憲避嫌
啓曰。
司諫朴而章在外踰年。
處置之辭不論
此一款不可朦朧就職
引嫌而退。
臣亦臺列之參。
乃在疏入之前
豈可無指斥之言而偃然處置乎。
請遞臣職云。
十三日
拜漢城府左尹世子副賓客
二十三年乙巳(先生五十九歲)
外補寧海府使。
 先生朋黨之弊。
忤時議。
出補是府。
○文磎與吳思湖(長)書曰。
南來士類
斥逐殆盡
叔彬亦以言事補外寧海矣。
召拜曹參判兼承文院副提調禁火提調
寧海志成。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六十歲)
外補丹陽郡
公元1597年
 丁酉亂。
與天楊鎬
竝轡疾馳
百官不能趨陪
宣傳官柳永緖趨進執靮
先生啓請褒功
忤時議。
黜補是郡。
莅任。
鄕士設約。
興學校。
敦尙孝悌
朴大菴訃。
(有挽祭)○
解官歸。
○作自警詩。
 先生小序
余自登朝以來
經干戈。
再赴天朝
虛送光陰伶俜之間。
嘗作詩示志曰。
深愧平生遂初
經年役役三餘
風塵過知非日。
空逼行年六十蘧。
承命主試增廣試。
 試題
以先義理之說策士
金轃於篇終。
退溪李先生義理之學。
憸人所害。
先生稱其論議有餘
欲置選。
時參試官有近當路者。
篇終語爲妄發。
呶呶不遜
先生慮害及先賢
竟不取。
南角山水淨寺
 鄭芝軒子明省吾大仲金晩翠公濟松巢定甫南賁趾羲仲諸賢。
同宿唱酬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六十一歲)
省墓藍橋
因會講于武屹山房
 登伽倻。
海印修道
下倫洞省先塋
至武屹。
諸生聽講
武屹乃鄭寒岡先生藏修之所也。
鄭寒岡論禮。
 
先生問。
童子不杖乎。
不冠則不論乎。
鄭先生曰。
童子三加之前
豈有冠絰之理耶。
鄙意如是云。
玄風
謁道東院
寒暄金先生墓。
○撰先世墓誌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六十二歲)正月
大司憲被召
論啓鄭仁弘
 時凶徒爾瞻朴楗李惺等。
上大漸之幾。
思欲媚附光海。
故潛送司圃署別坐李憺。
締結仁弘而疏劾柳相國(永慶。
)動搖離間宮闈
先生李大諫(效元)等論啓。
二十四日
副提學
辭遞還鄕
○二月。
宣祖大王昇遐
赴闕哭臨
 鄭寒岡先生抵書略曰。
京中士友皆謂令公奔哭。
莫不跂望
令公不得不及時啓行
幸另諒卽發如何
文武百官
當以布裹紗帽生團領麻帶白皮成服
前銜堂上以上皆同焉。
先生入闉。
參議廟堂
仍退住南陽
以待國葬之期。
七月
還鄕
僑居眞寶三昧村。
漁湖精舍
 
朝廷旣經臨海之獄。
又治相之罪。
多所連累
先生見幾還鄕
不得時事
作詩寄意曰。
出門無所適。
搔首踟躕
漁浦新築
龍淵戀舊居。
流年蟋蟀
淸夜蟾蜍
美人千里
憂時欲上書。
三十七年(光海主元年)己酉(先生六十三歲)七月
南遊德川院。
 與鄭寒岡李日新(天慶)李竹閣李雪壑(大期)成浮査(汝信)鄭桐溪()河滄洲(憕)朴无悶(絪)河松亭(受一)權東溪(濤)權霜巖(濬)朴龍湖(文楧)諸公
重修院錄。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六十四歲)
歷省先塋
仍遊江湖
 與禹東溪(伏龍)同宿逆旅
布被不掩足。
相與笑曰。
吾輩今日
庶不負所學矣。
五月
寄詩送黃參判(暹)赴天朝
(在集中)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六十五歲)
除吏曹參判。
不就
 時世路益險。
難進之義。
已辦於心矣。
鄭寒岡先生書勸起曰。
令公學識
須出大謨猷
以壯國脈
以副山野之望。
三月
養松亭成。
 
亭在靈川舊莊
自是
先生晦迹林泉之意。
四十年壬子(先生六十六歲)
次子羾衢中進士
哭次子婦玉山張氏。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六十七歲)二月
貞夫忠州朴氏。
 葬于京畿楊根烏賓驛。
四月
寄詩送鄭愚赴任江陵
(在集中)
六月
禮官柳潚
 時死囚朴應犀告變
國舅金悌男被殺。
禮義柳潚以爲悌男以謀逆之首。
賜死王法
該曹決不可告訃於慈殿而進喪服矣。
先生以子無
讐母之義責之。
困往見其叔夢寅曰。
延興雖以逆名賜死
在慈殿則當服喪
該曹卽宜訃聞
而令姪獨立別議。
慢不告訃。
是豈臣子之道乎。
曰。
令言甚當
作詩諷鄭仁弘
公元1608年
 先生仁弘有舊
戊申論啓之後
遂成嫌怨
至是。
見其僨事
作詩諷之曰。
羅鶴林言眞的訣。
保初雖易保終難。
君於中夜深思處。
回首平生不忸顔。
抵書南雪蓑
(以恭)
 
略曰。
竊聞三司交章
論處義。
攻斥全恩。
是可忍也。
不可忍也。
大君雖出賊犀之誣招。
八歲穉兒
萬無謀逆之理。
況慈殿全廢尙食
誓欲同死。
如有不諱
今日延臣。
不免萬古罪人矣。
吾輩不能救正
無以先王地下云云
四十二年甲寅(先生六十八歲)正月
上疏永昌大君
黜補靑松務官
 大君黜居江華
時論益峻。
先生陳疏主全恩。
竟被彈駁
貶補是府。
之任
愛周王巖壑之勝。
每公餘。
肩輿往遊。
嘯詠忘歸
不以落拓介意焉。
遣子羾衢。
鄭桐溪謫所
 鄭先生以言獲罪
安置大靜
先生遣子餞之。
約其子昌謨婚。
罷官歸。
 群奸傾軋故也。
四十三年乙卯(先生六十九歲)三月
萬言疏。
不報
仍命削職放逐
 群奸構殺大君
又有廢大妃之論。
完平李相公上劄請盡孝慈殿。
語甚剴切
海大怒黜之。
付處洪州
至是先生抗疏
略曰。
巫蠱之事。
非聖氣像
其言妖惑
其事難明。
一時罪人
不堪嚴刑
譸張虛言
爲全喘息須臾間者
今皆捃摭爰書
撰成赦文。
上告七廟
下誥八縣
以此人心疑惑
聚首相顧
以爲造訒等負此罪名
今復爲論思之職。
更擧大妃之事昭昭矣。
牛童馬卒
亦皆傳說
如臣疏遠者。
猶得預聞憂惶
李元翼兩朝宗臣
受恩偏重
豈可自同凡臣
囊括避咎
越視國事
不爲救正耶。
封疏以爭。
亦且晩矣。
又曰。
西巴放麑
樂羊食子
後人論其事曰。
放麑違命
推其仁則可以
國。
食子雖徇君。
推其忍則可以弑君。
此正善觀仁暴之情狀者也。
今謂禍根
請殺無罪無知之兒者。
樂羊之徒也。
愛君以德。
必欲保全殿下仁心者。
西巴之流也。
殿下當於平朝未接物之時。
平心和氣
以理返觀
今日賢邪。
不難卞矣。
臣嘗讀宋臣朱熹兩宮疑阻之疏曰。
君臣父子之義。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雖有襁褓之兒。
見父則笑。
雖有強暴之人。
見子則憐。
此是天賦之性。
不待勉強而後如此也。
兩宮閡隔
恩禮兩闕
人言藉藉
遠近相駭。
草野之人爭仗義而起。
夷狄問罪之師
當此之時。
欲以義固人心
其可得乎。
此言懇到直切
至今讀之。
不覺起感而流涕也。
又曰。
金悌男賜死之後
多定軍人
擁衞殿之事。
是必聖上有意外之變。
宮城圍立之例。
而外人不知其意。
至有囚母后謗語
臣嘗聞此言。
不覺寒粟遍體也。
至於移御法宮
實是盛事
獨慈殿留在行宮。
供帳蕭條
問寢亦稀。
此豈聖上之心哉。
必是慈殿不得釋然殿下
不肯殿下移御也。
人皆以此致疑於殿下
者。
無非造訒等陷君之罪也。
開陳事理
以至誠感動。
奉慈殿而移御群疑氷釋
了然知今日事非殿下本心也。
又曰。
永昌之事。
臣旣發端於前。
若不盡訟於後。
則當受不盡言之罪。
寧爲刑戮所加。
不忍終負於聖明
敢以素所欲陳者仰達焉。
聞天之道。
而已
聖人之德。
好生而已
佗人尙然
天顯之親乎。
孟子曰。
仁人之於弟也。
藏怒焉。
不宿怨焉。
親愛之而已矣
今此永昌
以爲作大逆。
八歲穉兒
豈有心於爭位乎。
以爲不謀作逆
則似爲不得其死然。
然則殿下好生之德。
親愛之道。
恐或有所未盡也。
淮南王長
明有叛形。
文帝廢徙於蜀。
窮命毒。
奄忽於道。
以今之。
其法似寬。
尺布斗粟之謠。
終爲文帝之病。
象以殺舜爲事
及舜爲帝則封之有庳
如舜可謂善處人倫之變者也。
致君不以爲期
反欲出於文帝之下。
是不近於吾君不能之賊乎云云
先生將陷不測之地。
而素負重望。
人稱祥麟瑞鳳
爾瞻亦曰。
不忍厚誣戕害
由是不逞不敢肆其猘牙。
而至被是命。
遂還眞寶僑莊。
 有詩曰。
邇來好懷
悒悒心常悵。
呼兒洗叵羅
滿酌松花釀。
居然醉鄕
身世相忘
自是托跡山林
傷時憂國之意。
每形於吟韻。
書朴旡悶姓名於壁。
 桐溪鄭公安置也。
朴公致書仁弘
彎弓朝陽一鳳之語。
先生聞之。
書其姓名壁上曰。
此人所見正大
書名常目
用替顔面
四十四年丙辰(先生七十歲)
編輯昇平世稿。
○撰皇
 考復齋公行狀
(在集中)○讀朱書
作自警詩。
四十五年丁巳(先生七十一歲)
龍潭里
○貽詩高陽校會儒生
 時以佔畢齋金先生請廡事。
道內章甫
會于高陽校。
議疏擧。
先質于先生
先生以詩止之曰。
天綱地紀渾壞了。
扶植斯文不暇論。
多士咸服歸之。
李白沙謫北靑。
題詩傷之。
 李相公獻議忤旨
竄北靑。
先生聞而題古詩傷之曰。
天爲吾王扶社稷
肯敎夫子生還
鄕約洞規。
 
五常十晦。
導諭鄕俗
月朔講會
吳思湖(長)訃。
 吳公伸桐溪鄭公
謫兔山三年而卒。
先生慟惜不已
抵書鄭桐溪謫所
 略曰。
往年修書約婚
竊擬尊駕解還成禮。
到今天日愈邈。
惠霈無期
不得不及時過行
悵恨不可量也。
海西凶音
令人驚愕
況尊座慟衋之情。
尤當如何
每念德溪翁之後事。
不覺潸然淚下云云
四十六年戊午(先生七十二歲)正月
西宮之變。
 群凶以內咀呪
外應逆謀之說。
廷請廢慈殿幽于西宮
先生聞變歎曰。
斁倫亂常
至此極矣。
徹夜不寐。
先朝舊恩
憂傷作詩曰。
沈沈斗鑰鎖西宮
思子臺空起夕風
仙馭乘雲終不返。
孤臣淚盡穆陵東。
四十七年己未(先生七十三歲)
寓星州延鳳村。
慕德窩成。
 先生移寓於此
生徒來學者衆。
家塾不能容。
鄕里共成一堂
先生講道之所。
扁以慕德
寒岡先生抵書略曰。
皇天供以無疾病
隣里助以講道棲息之所。
又曰。
爲國贊猷。
鄕里慕德
心經要義
○聞吳牗(澐)訃。
(有挽詩)○勖諸生廢擧講學
 先生彝倫斁喪。
士類陷於名利
使門人廢擧業。
講明義理
鄕飮禮于慕德窩。
 李東湖(𥳕)自泗陽多士來謁。
先生使門生共行鄕飮禮。
公元1620年
 光宗貞皇帝泰昌元年庚申(先生七十四歲)正月
鄭寒岡
(有挽祭)
公元1621年
 熹宗哲皇帝天啓元年辛酉(先生七十五歲)
桑梓謾錄。
 谿文公抵書略曰。
老兄安臥衆楚之中。
偃息桑梓之下。
風雲變態
消遣枕邊
無非平日德學之效云云
公元1622年
二年壬戌(先生七十六歲)二月
寢疾
 沈疴屢日。
猶使門生周張程朱之書。
聽之不倦
七月
疾革
 謂門人子弟曰。
吾家世守淸白
以及吾身。
幸免
忝先。
無所憾。
遺命身後官銜
副提學書之。
宣祖末命帶職
八月二十六日
考終于寢。
 村舂不相
市撤屠宰
十月十七日
士林會葬于星州蝟谷負卯之原。
 會葬者數百員。
門人諸子環絰致哀
時在廢錮
不得訃聞
敬亭李公(民宬)以詩哭之曰。
哀賻阻恩頒
公元1623年
 毅宗皇帝崇禎三年(仁祖文大王三年)乙丑。
行狀成。
 龍州趙文簡公(絅)所撰。
公元1618年
 肅廟戊午
士林奉安位版于星州晴川書院
 金東岡先生揭虔之所也。
公元1570年
庚午
陜川山祠成。
公元1606年
 英廟丙午
神道碑銘成。
 大提學白閣姜公(鋧)所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