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沙溪先生遗稿卷十二 (自动笺注)
沙溪先生遺稿卷十二
 附錄[中]
  
行狀[宋時烈]
   本貫
全羅道光州平章洞。
   高祖諱克忸
諫院司諫
 贈禮曹參判光原君。
咸陽朴氏。
 贈貞夫人。
   曾祖諱宗胤。
珍山群守。
 贈兵曹參議
靈山辛氏。
 贈淑夫人
   祖諱鎬。
禮縣監。
 贈議政府左贊成。
全義李氏
 贈貞敬夫人
   考諱繼輝。
憲府大司憲
 贈吏曹判書
平山申氏。
貞夫人。
公元1608年
先生諱長生
字希元
其先蓋出新羅
有王子興光。
國將亂。
于光氓庶
孫因籍焉。
至麗代。
益彰大。
八世相繼平章事
洞號平章者。
金氏始也。
入我朝。
世有顯人
左議政諱國光
再參勳盟。
封府院君
原公之考也。
大憲公子重晦。
號黃岡
聰明穎秀
淹貫經史。
蔚爲成材
一時名賢朴思奄淳,奇高峯大升推重焉。
李先生珥。
常以公輔稱之。
不幸早卒。
未及施用
朝野嗟惜
貞夫人。
參贊夷簡公瑛之女。
麗朝太師節公崇謙之後也。
先生以嘉靖戊申七月
八日申時
生于漢陽貞陵洞第。
自幼莊重
不妄言笑
戲狎
識者知其爲德器也。
年十一。
夫人捐背
憲公迸逐于外。
贊成撫養之。
憐其穉弱
常寘膝下
不許就傅
稍長。
自奮發。
勵志聖賢之學。
其於世俗趨好。
一切不屑也。
初從宋龜峯翼弼
四子近思錄等書。
專心探究
不懈益勤。
自是
日益進。
憲公喜曰。
吾兒已如此
無憂矣。
及長。
師事先生
備聞聖學之奧。
潛心力行
自任甚重。
李先生期許特深。
乙亥
大憲公出關西
關西素稱繁華
遊客日以聲色爲娛。
先生省覲之暇。
整頓自持
於衆所好
漠然不以經意
一時稱頌
以爲可及
萬曆戊寅
 朝廷搜謗遺逸
沈潛聖經
篤信古訓
薦授 昌陵參奉
辛巳
大憲公朝 京師
先生隨行
吏曹以祀官不可久曠
換授寧參奉。
是行往返萬餘里。
所以服勤扶養
誠孝懇至
至如飯匙。
亦皆從傍默數
以知安否之候。
壬午
又以才行卓異
陞敍之 命。
是歲。
憲公捐館
廬墓盡制。
喪除。
拜 順陵參奉
辭遞。
已而用前 命。
陞平市署奉事
去職
累拜活人司圃二署別提,司饔院奉事
皆以病辭。
戊子
童蒙敎官
庚寅
例陞通禮院引儀。
辛卯
出監定山縣。
蘇殘補弊
一以忠恕
公元1592年
爲政
壬辰
倭奴入寇
戎事旁午
民伍凋弊
先生策應撫綏
得便宜。
士夫避亂而至者。
盡心周恤
以故使民安之。
羈旅忘其流徙焉。
方伯悃愊無華
爲政不煩褒 啓之。
丙申
秩滿
解歸連山莊舍。
旋拜戶曹正郞
天兵南下
先生調度糧餉湖南
竣事復 命。
未幾
以事免。
寓居海西黃鳳之間。
時新大亂
士學廢弛
先生與門人子弟。
講誦刮磨
窮晝不倦
尋復敍拜丹陽郡
戊戌夏
軍資監僉正,戶曹正郞
不就
南陽府使。
言者以驟陞論遞。
己亥春
除楊根郡守翊衛翊衛
竝辭遞。
我而復拜軍資監僉正。
以屢辭 恩命爲未安。
出謝。
安城郡
畿輔去亂未久。
遺氓凋瘁
先生盡心撫摩
不數年。
幾復其舊。
辛丑
 朝廷設局
校正周易口訣
先生特被 召。
宗親府典簿兼局事。
病未供職
壬寅春
賊臣仁弘用事
設機阱。
以錮士類
先生樂於京師
歸鄕廬。
癸卯夏
除益山群守。
乙巳冬
罷歸
光海己酉
翊衛翊衛
不就
尋拜淮陽府使。
已而換授鐵原。
癸丑
爾瞻希光海意。
謀殺永昌大君㼁。
以及 母后
會。
無賴子朴應犀等殺行商
事發被逮。
爾瞻誘脅應犀等。
使援永昌
搆成大獄
先生庶弟
公元1623年
慶孫平孫等。
竝被鉤引栲死。
戮屍
論以逆律。
爾瞻欲以延及先生也。
先生闔門當坐。
親舊震慄
或謨所以紓禍者。
先生夷然不以爲意
但曰。
死生命也。
豈容人力其間哉。
會。
司言不當坐。
又因大臣議。
事遂已。
慶孫被告也。
光海問應犀曰。
金某亦與知乎。
應犀曰。
某是賢者。
某等有謀。
猶恐其聞知也。
及鄭浹誣服
問對亦如之。
自是屛居田廬
杜門不通外人
左右經書
潛玩自適
天啓癸亥
 仁祖大王反正
卽下敎曰。
金某自予初潛。
熟聞其名。
遂以司憲府掌令徵。
先生上疏
辭以老病
因以書勸勵勳宰。
略曰。
不料擎天浴日之功。
遽出於諸公之手。
彛倫於旣墜。
國步於將亡。
此誠不世義擧也。
第念作始非難
有終惟難。
若不善後
人心觖望則義者必曰。
當初義擧
非爲 宗社
富貴功名而已豈不大可懼哉。
書曰。
無疆惟休
亦無疆惟恤。
甚爲諸公憂之。
人主初服
惟在輔導之如何。
我 新宁春秋鼎誠。
玉質幼彰。
正命哲命吉凶之幾也。
宜以格言至論
日陳於前。
涵養薰陶
成就聖德
期致之於三代之上。
然後一世能事畢矣。
又曰。
今日生民
如解倒懸
飢渴之甚。
易爲飮食
孟子所謂事半功倍者此其時
也。
若復因循架漏。
不汲汲於拯濟則其何以大慰顒望哉。
亂後病民之政。
科外之斂。
盡皆蠲免
改正貢案。
量入爲出
杜塞防納。
永絶施奪
如此等事
當如救焚拯溺
不可緩也。
又曰。
賊臣當國
其徒寔繁。
幽廢 母后
斁滅天常
罪實滔天
按獄之體。
不可差等之別。
五刑五流
輕重殊科
指衡審權
務得其中
毋或乘快
致有濫觴之失可也。
或以五王遺禍爲戒
此非君子之言也。
王者用法
惟視情罪之如何。
寧容私意哉。
又曰。
爲今之計。
莫如絶偏係。
公道
無論彼此
惟賢是用
校量短長
而惟器是適。
百寮寅協。
期見至治
不亦美哉
又曰。
曩日貪饕征利
言者非一。
而惟是銓選科擧刑獄之類。
率皆賄成。
 朝廷濁亂
生民困悴
由於此。
正始之初
宜以淸化源。
革痼弊之說。
日啓迪於 聖聰
諸公亦宜淸愼自律
激勵朝著。
毋踵靖國大將所爲
公私幸甚
諸公得書歎服
遂達 睿覽
 上亟稱善。
以爲至論
疏批有曰。
速爲上來
以副予飢渴之望。
先生
上章辭職
 不許
 上將親祭于 私廟
廷臣祝辭
禮曹判書李公廷龜副提學鄭公經世與諸大臣
以爲上以親
繼 宣廟之統。
旁支爲人後不同
不考 宣廟
則於私親
無以考之嫌。
當稱考自稱子。
先生以爲不可
上疏曰。
帝王之統。
雖兄之繼弟。
叔父之繼姪。
皆有父子之道焉。
春秋曰。
躋僖共。
夫子微意可見矣。
四傳之意。
皆以僖公父閔公
是蓋以相繼爲後父子也。
漢宣帝其所生父
尊爲皇考
范氏曰。
宣帝昭帝
則稱其父爲皇考可也。
而議者終不以爲是者。
以其小宗大宗之統也。
程子亦曰。
亂倫失禮
已甚矣。
宣帝行入繼大統
昭帝之後則不可以私親上繼祖明矣。
今 聖上繼承 宣祖之統。
而又以私親上繼 祖廟則正所謂小宗大宗
亂倫失禮者也。
且旣稱之爲考。
必爲三年喪
豈有入承大統
而爲私親三年之理乎。
議者謂宣帝史皇孫
稱考而又加皇字。
名位太隆。
程子謂之亂倫失禮
非以考字爲非也。
夫皇字。
大字顯字之義。
虛字也。
程子之意。
只爲私親不可加考字。
立言如是也。
議者又以考位之闕爲辭。
帝王之家。
只以承統爲主
雖叔繼姪。
兄繼弟。
亦有父子之道焉。
豈可謂考位之闕也。
議者不能精察
轉輾謬誤
臣竊惑焉。
當依程子說。
叔父稱姪。
名義有明據。
無疑矣。
後日入侍
 上曰。
自在閭邸。
學業高明
宿德純茂
常願一見
上來後因有祀事。
未果卽見。
殊非當初至誠企待之意。
今乃相見
何幸何幸
慰諭甚備
先生拜謝
仍 啓曰。
 私廟稱號
非臣所敢輕議。
而身居憲職
不敢不論
幸得近 耿光
精神衰落
言語拙訥
敷奏之際。
不能詳盡所懷
敢具小箚以集矣。
仍出懷中以達
略曰。
帝王爲治之要。
莫先於學問
學問之道無他
討論聖賢之言。
求其義理之精。
必須體之於身。
驗之於事。
無事則此心渾然
惺惺不昧
澹若止水
及其念慮之發。
察其公私義利之分。
克私猶恐不猛。
擴善猶恐不廣
日用云爲之間。
自得天理之正。
堯舜所謂惟精惟一
孔子所謂克己復禮
子思所謂戒懼謹獨
孟子所謂放心四端者也。
千古聖賢相傳旨訣。
不越乎此。
人君一念之間。
國家治亂興衰係焉。
可不懼哉。
 上嘉納之。
仍曰。
前者疏辭甚好。
朝議已定
不能從。
甚用未安。
尋遞爲司宰監僉正。
六月
因 筵臣建請。
特設成均司業以處之。
使訓迪多士
且 命輔養 元子
先生懇辭不獲
其時師傅諸公
皆極一時之選
先生老成宿望
每於胄筵。
文義之外。
隨事規勸
 元子敬重焉。
未幾
入侍 經筵
力陳老病不能從仕之意。
曰。
非常之任
必待非常之人。
臣則決非其人矣。
 上曰。
師儒之職。
必須長者
然後多士可以觀感
近來士習異前。
故以相煩耳。
八月
復於 經筵啓曰。
年老病聾。
不能決退。
常自媿恥。
請乞歸死鄕里
 上慰留之。
未幾
請歸掃先塋
 上曰。
爲久留。
好爲往還
特於 闕內。
宣醞慰遣之。
仍令本道
備給祭需。
 元子亦面語丁寧曰。
願勿久留
先生歸省墓。
卽拜疏陳謝。
兼以沿路凶歉之狀及民間疾瘼
條列以聞。
上又優納焉。
仍 下敎曰。
斯速上來
以副予望。
先生感激 恩眷
衰老之年。
不可僕僕道路爲也。
上章辭。
仍寓箴規曰。
臣聞張子曰。
以己心爲嚴師
司馬公曰。
平生所爲
未有不可對人言者
伏願 聖上留神於此
政事一號令之間。
皆稟於天君
精察是非而行之。
至於乙丙幽獨之地。
如承大祭
無愧屋漏則 聖學所就。
其可量乎。
 上嘉歎焉。
甲子二月
李适反。
 大駕南遷
先生迎拜於公州。
賊平還都
 上敎曰。
從此
敎導元子可乎。
先生敢辭
入城。
尙衣院正,司憲府執義
三辭不許
因請暇還鄕
六月
萬言疏。
罄陳所懷
略曰。
臣受 恩深厚
絲毫無補
身處田廬
徒切報效之誠。
謹條十三事。
以替
公元1624年
前席之對。
曰立大本
舊業
洪範
小學
盡聖孝。
祀典
九族
體群臣。
聽政
革民弊。
大同
軍政
嚴禁衛也。
 上答曰。
觀此條陳
實是修身救弊之策。
敢不服膺力行哉。
九月
陞工曹參議
憲府治內奴之豪橫者。
事涉 慈殿。
 上下嚴旨
峻責憲府
政院封還
 上益怒。
推責政院。
先生上疏辭職
仍及其事曰。
廢朝失人心。
不可勝記
而內奴之弊居多。
時法官。
豈聞有推治之擧也。
今上有 聖明
故下能執法
 殿下反加峻責
此固出於承順 慈旨
然政院,憲府
不可推詰也。
政院若但奉行無所覆逆
一司足矣
何必政院爲哉。
臺諫若徒含默而無所糾正
則一仗馬也。
將焉用臺諫哉。
此雖小失
尋其病根則專出於私意
若以小事而忽之。
則終必生於心。
發於政。
害於事矣。
伏願精察病根所在
如有毫髮之未克。
痛懲遏絶之。
不使滋長焉。
優答焉。
懇召不已
十月
乃赴謝。
 筵臣言金某以耆耉之人。
旣已上來
宜令出入 經幄
且使輔導 元子
補益必多。
 上曰。
今旣陞秩
可別立稱號。
使敎元子
予亦欲時時接見
遂改號爲講學官
乙丑八月
冊 元子爲 世子
先生特陞嘉善
蓋錄導誨之勤
公元1626年
也。
同知樞府事。
乞暇還鄕
臨行拜疏
略曰。
臣一離京輦。
永隔 天表
伏願 殿下益懋聖學
益進聖德
正大存心
而絶偏係之私。
以明斷制事。
而戒優游之失。
任人惟觀實地
無眩虛僞
接下務盡誠心
而勿事乎表襮
毋厭逆耳之言
毋輕守道之士。
採納務博。
財擇務精
毋主先入以格群議
毋拘常規失事機。
奮發大志
克臻至理則臣枯死草莽
更無遺恨矣。
 上嘉賞。
仍曰。
予心缺然
勿思永歸
拜掃墳塋
趁卽上來
先生旣歸。
屢陳疏乞遞。
丙寅春
 上遭啓運宮之喪。
先生赴 闕進慰。
旬日
請告徑歸。
政院 啓曰。
金某將下去
當今宿德
無出其右
雖在山林
固當招致
而今者旣來遽還。
 聖上貪賢好德之誠。
不當任其去留
不知其亡也。
 上命留行
先生已去矣。
上疏辭謝
且曰。
勉抑至情
俯就中制
頻接臣僚
講究變禮
臣亦欲有所論列
當初疏章。
略有所陳。
不敢更瀆於哀疚
私親服制
或云當三年
或云當齊衰杖期。
或云當不杖期
論議紛然。
終歸杖期
先生以爲非是
故疏及之。
先是
寧越群守朴知誡上疏
請立 私親禰廟三年
百官從服
其徒李義吉相繼投疏。
力主崇之論。
先生以爲
古今變體
一或差失
不可追。
參互經傳
考據今古
爲書以與朝知舊
略曰。
朴疏儀禮今日之證。
儀禮圖式之意。
正統繼體之子
早卒或廢疾不立。
其子或繼祖或繼曽祖
爲其父若祖當斬也。
故鄭曰。
宜嗣位。
疏又曰。
祖與父合立。
廢疾不得立。
已當立。
受國於曽祖者。
傍支
正統繼體有異。
大院不可宜嗣位合立。
而 主上亦與當立受國於曽祖不同也。
今引而證之。
殊失經旨矣。
朴疏曰。
不可以父之貴賤
擇而取舍之也。
夫以傍支入承大統者。
事體至嚴
自不得顧私親。
非所取舍之也。
朴疏又證以天子建國
諸侯奪宗之說。
奪宗云者
如漢之蕭,曹如爲諸侯則雖支子
當奪長子之宗。
移之於己。
立廟於所封之國也。
漢人奪宗者。
父爲士庶
子爲諸侯
奪宗主祭祀也。
此豈人君私親立廟之意也。
設若 宣廟在世
冊 主上世孫則爲 宣廟之後乎。
爲 大院之後乎。
朴疏又引衛輒禰祖之說。
孔子之罪
實罪其不父其父也。
非槪以禰祖爲非也。
湯之孫太甲
平王之孫桓王
皆繼祖而立
未聞追崇其父。
漢宣。
昭帝從孫
不以史皇孫入廟。
只稱皇考
程子范氏,胡氏。
猶以違禮
公元1401年
亂倫斥之。
朱子載之綱目
若如朴疏則漢宣之禰昭。
亦如衛輒
而程,朱之論亦爲誤耶。
晉簡文
以從祖繼從孫
齊鬱林王魏文成帝
以孫繼祖。
追尊其父。
亦不入廟。
唐宣宗
以叔繼姪。
 皇明建文帝
嫡孫太祖
追尊懿文太子入廟。
揆以儀禮嫡孫爲其祖與父斬之說。
猶有可據也。
商周以下
以孫繼祖者多。
有以祖繼孫。
以叔繼姪。
昭穆倒置
而只以承統爲序者。
帝王士庶不同故也。
父子之倫雖重。
入繼之義至嚴
爲人後
與入承大統
其事雖殊。
不得顧私親。
一也。
愚意當以出後入承者爲本生父母期爲據也。
完城君崔鳴吉
以書抵先生萬言
大意以爲今 上與爲人後有異。
當爲本親三年
先生報曰。
鄭,李兩公
但主稱考之議。
而猶斥三年之說。
是猶失於初而得於後也。
公則一層之說。
必欲爲三年
無乃自信之過而誣古今正議乎。
令箚曰。
鄭經世極言稱考之爲是
爲人後而稱考於本親
見於何經
稱考而降三年之服。
見於何經也。
前日之稱考是。
今日降服非也。
今日降服是。
前日之稱考非也。
二者必有一失云云
此言良是。
以此責李,鄭兩公則可。
移以詰僕則豈非不思之甚乎。
帝王
公元1569年
叔與祖繼姪孫甚多
若如令意則稱所繼之君。
當曰皇從孫皇姪
自稱當曰孝祖父,孝叔父耶。
鄙意以爲當依通典
自稱曰嗣皇某
先君
亦當別有稱號
未有儒先定論
不敢創說也。
禮官所謂有父子之義。
無父子之名者正是也。
至如趙相禹疏則雖本於胡氏。
亦非穩當
何者
以祖與叔之尊。
稱子於姪孫之行。
恐無此理也。
儀禮
嫡孫繼祖若曽祖而爲其祖與父服斬者。
祖與父宜嗣而已當立故也。
然則衆孫繼統者。
不得私親服斬明矣。
議者知衆孫不可服斬則乃曰。
 主上循序繼立之君無異
是亦嫡孫也。
豈不異哉。
意必欲自 上爲三年
且爲喪主
主朝夕饋奠
而以衛君弔季氏
魯君爲主爲證。
昔者魯有季桓子之喪。
衛君請弔。
哀公辭不得命
爲主
桓子不可與衛君爲賓主。
哀公爲主
非主桓子之喪也。
乃爲衛君而爲主也。
可以此而傅會於今日乎。
令箚所謂親祭祝號之難。
鄙意亦然
蓋綾原旣稱孝子
 殿下又爲稱子則名分果爲紊亂矣。
其曰。
不爲稱考則事事皆順。
旣已稱考則節節難便者誠是也。
朴疏曰。
臨海無子。
光海罪廢。
 大院君爲第三子。
則 主上當爲嫡統
惜乎駟不及舌
公元1626年
也。
王子中義安爲長。
信城次之
 大院君居第五
義安而綾原爲後
所謂 主上嫡統者。
果然乎。
 主上以支孫。
承 母后之命。
入繼大統
名矣極正
何爲牽合苟且之論。
厚誣天下後世乎。
又其言曰。
 大院君在世則 主上必當讓位
不可幽明有間也。
孔子之不得位
天也。
後世極尊敬。
不敢加以堯舜之位。
分定故也。
周公大聖
居攝政之位。
聖人以魯用天禮樂爲僭。
何也。
惟名與位。
不可假爲也。
李義吉之疏。
言 大院君在則當爲讓位
死生不容有異。
 宗廟享之。
有何疑焉。
此則顯爲追崇入廟之論。
追崇私親
後世之事也。
公私得失
足多辨。
丙寅秋
延平府院君李貴歷訪先生
因及私親典禮
論辨甚多
及其還 朝。
上箚謬稱先生改舊見。
先生假設之辭。
以證其說。
先生上章辨之曰。
臣與李貴
所見本不相符
頃日訪臣。
略有所論。
不肯諦聽
今見其箚辭。
則於臣之說。
截去首尾
只存中間一句與己相近者。
以爲己援。
誠爲可笑
於此事。
不能改舊見。
非敢昏耗
前後異辭也。
丁卯春
西虜入寇
 上幸江都
 世子分朝南下
有 旨以先生兩湖號召使。
先生承 命。
卽出近境。
公元1627年
募兵糧。
湊給 行朝
身詣分朝面對
蓋將以維繫人心
控制三南。
一夕
訛言賊已渡臨津
分朝諸宰蒼黃
欲奉 世子移駐嶺海之陬。
人心波蕩
顯有瓦解之勢。
先生力言非計
請謁備陳利害
 世子首肯曰。
吾意亦然
俄而訛言亦自定。
三月
與門人詣江都
時和約已成。
賊將退矣。
 上卽引見慰諭曰。
卿以老病
盡誠國事
予甚嘉悅
先生因請賊勢稍緩。
解職名以歸。
 上曰。
賊兵尙在境上。
不妨仍帶其職。
脫又有急。
終始盡心焉。
先生曰。
今日講和
固出於不得已
然斥和之議。
不可優奬
 上曰。
卿言固是。
然或以不近之說加之。
此甚非矣。
先生曰。
言者雖過。
不可摧折
今者以言獲譴者相繼
後日誰敢盡言乎。
還鄕區處兵糧
解職閑居
崇禎戊辰秋
拜刑曹參判。
再辭不起
己巳夏
 上爲筵臣曰。
某以宿德之人。
不肯來京。
來亦卽歸。
此予誠意淺薄
遇疏略之致。
何以則可致都下而使久留也。
右相李廷龜曰。
金某生長輦轂下
遯世之士。
年紀雖高。
自 上盡其誠
不以常規則可致也。
 上卽下溫旨
命駕以來
先生陳疎固辭
上手批曰。
卿。
國之大老
德行超倫
今若來在京中
非但士夫矜式
必有啓沃
公元1630年
之益。
故予方側席以待。
 召命稠疊
 辭旨益懇。
先生自念年迫
精力已耗。
不可貪戀 恩眷
全沒去就也。
連章累牘
得辭免。
庚午
優老典。
嘉義
辛未五月
忽有微𧏮。
家人謝客靜養
先生不聽
與門人。
講論不輟
起居興寢
無異平日
至八月
疾頓革。
初三日甲辰酉時
易簀正寢
嗚乎痛哉。
中子判書侍側
與門一用先生平日所定喪禮
蓋以家禮爲主
用儀也。
季子判公。
係官于朝。
疾病
亟馳歸。
未及見。
殯後方至
訃聞
 上震悼
禮官 賜祭弔孤。
致賻有加。
 世子講行素。
宮僚曰。
昔我蒙學
扞格特甚
實賴金公
有所啓發
其恩何可忘也。
亦遣宮官致祭
於是
相弔於野
搢紳相弔於朝。
門人黃勉齋晦庵儀。
白布巾加絰素帶以喪之。
旣而筵臣 啓曰。
金某宿德
有功斯文
宜加追典。
且助襄葬。
 上命本道護喪營墓。
是年十月十九日
葬于鎭岑縣城北里
丙子
用議者特 贈資憲大夫吏判書
旣而宅兆不利
辛巳正月初九日
移窆于連山縣高井山牛頭里先祖妣許氏兆後坤坐之原。
西北大憲公墓一里
碑誌墓表具焉。
先生天賦敦厚
氣貌和粹
謙沖樂易之資。
方正確實之操。
公元1581年
自然近道
承家訓。
已知向學
從事師友之間。
慨然求道之志。
專意性理之學。
其所以爲學者
必以讀書窮理爲先。
反躬力行爲主
故其讀書也。
整勅衣冠
端拱危坐
專心致志
終日沈潛
字求其訓。
句探其義。
少有疑晦仰思俯讀。
必得通貫而後已。
窮晝夜。
寢食
必以默識心融精思實得爲務。
如是者自終。
如一日焉。
最以小學
爲學者之基本
尊信服行
以爲終身準則
每夜必誦庸,學,心經近思錄等書。
循環純熟
如誦己言。
先生始自以爲質魯而難成。
及其用力之久。
通透融釋
看書析理
迎刃而解
無有窒礙處矣。
躬行也。
必以居敬爲主
常曰。
聖人之心。
明鏡止水
湛一虛靜
外物不能侵亂
至於衆人
率多擾攘
動時多而靜時少。
必須敬以直之
然後爲學始有湊泊處耳。
故雖在紛華波動之時。
幽獨得肆之中。
肅然不亂。
炯然不昧
是故操存日固。
養日熟。
大本旣立
萬事萬物
各有條理而不紊矣。
故其見於日用者。
步履安詳
不失尺度
居處恭謹
無少放過
莊重徐遲。
嚴毅宏深
儼然人望而畏之。
及乎接其顔貌
聽其辭氣有自然之和氣薰襲於人。
故無貴賤
少長
無不慕悅化服焉。
其居於家則每
公元1629年
蚤起
盥櫛束帶
展謁家廟
退處書室
靜對几案
不以事物經心
閨庭之間。
斬然有序
親在
左右就養
極其方。
撫恤卑幼
慈愛周洽
死喪之威。
情文備至
祭祀
誠敬兩盡
己巳贊成夫人之喪。
先生方在海西
忽覺悲情內集。
涕淚不禁
不數日訃
壬辰
長子檃在他所。
遇賊被害
先生輒覺終日悲楚
此皆誠意純篤而然矣。
諸父
如事所生
友愛弟妹
老彌篤。
財物自占薄惡
悉以饒厚與之。
慶孫等死非命
追念如一日。
痛悼之意。
不覺發於聲音
傍人爲之感動
蓋其篤恩義
正倫理者。
可謂盡善盡美矣。
見於仕進者則官守不擇大小
盡心奉職
年多州縣
愛人利物之意。
出於
癸亥以後
立朝亦無多日
終不能展盡所蘊。
知無不言
言必中理
隨事匡救
補益弘多
愛君憂國之誠。
不以退處有間也。
論治道則必以明天理以行王道
正人心以矯偸俗
紀綱
革弊瘼。
先務
本末備具
可擧而行。
非但空言而已也。
其於師友之間。
恩義兼至
宋龜峯闔門遘禍
無所歸。
先生盡心周旋
奉養
以終其世。
 仁祖卽位
先生率同門上訟寃
待其遺孤
無異同氣
鄭松江澈爲挾憾者所搆。
目爲姦魁。
公元1623年
作陷人之一大阱。
平日相識
亦或乘時下石
以傳時論
朝著諱言姓名者三十餘年矣。
先生慕其忠直
辨明心跡
訾謷
不顧也。
癸亥登對
歷陳誣衊之狀。
請復官爵
先生
一如事親
甲申
谷歿。
先生方在憂服
爲制師服
遠赴臨之。
朔望
而哭之。
忌日齋素
終身不廢。
龜峯亦然
自是
師友之義。
復明於世也。
接引後進則雖幼賤者。
開心見誠
反復誘掖
諄諄不倦
讀書
必使辨明句讀
玩素義理
以俟其自得而體之於身心
驗之於事爲
大要立志爲先。
躬行爲實
隨其材品
多方開導
見其爲己務實
則心悅而色喜
若己有之。
或涉於浮泛
丁寧戒之。
其授書次第則始以小學家禮
次以心經近思
以培其本根
以開其門路
然後及於四子五經
循循有序
階級甚嚴。
於時文華藻之末。
未嘗及於言議也。
嘗謂學者曰。
理氣混融
不相離。
權陽村近以謂兩邊出。
退溪李先生滉以謂互發。
皆見有未透。
而失之二岐也。
先生曰。
之者
氣也。
所以發者。
理也。
理者。
太極也。
氣者。
陰陽也。
今曰。
太極陰陽互動
則不成說話矣。
太極陰陽
不能互動則謂理氣爲互發者。
豈不謬哉。
此言。
聖人復起
不能易者
也。
又嘗論大學物格知至曰。
朱子所謂物理極處無不到者。
謂物之理詣其極。
無復可格者。
世皆以謂吾之知到極處
是則是知至也。
物格也。
物理言之。
則謂之物格
以吾心言之。
則謂之知至
雖是一事
言各有當。
不可不明辨也。
鄭愚經世又謂無不到者。
物理來到吾心也。
譬如請客而客來云爾
大失朱子之意矣。
蓋人窮物之理。
而理之在物者旣詣其極。
則知之在我者。
亦隨所詣而無不盡矣。
程子所謂纔明彼。
卽曉此者正謂是也
物理本具吾心。
豈有來到吾心之理乎。
又嘗論中庸戒懼謹獨曰。
戒懼是兼動靜說。
謹獨是單就動處說。
集註
戒懼常存敬畏云者
是無動靜未嘗不戒懼也。
雖不見聞
不敢云者
是雖未有見聞之時。
而亦不敢忘其戒懼也。
於謹獨。
常戒云者
申言上文所謂戒懼者是兼動靜也。
於此尤加云者
始就動之端。
尤致其也。
其答胡季隨
戒懼屬靜。
謹獨動者
朱子初年所見也。
至於論人道心
則黜羅氏性情之說。
論心性情意。
則辨胡氏二岐之惑。
一以朱子之訓爲主
此皆百世以俟而不惑者也。
又嘗曰。
司馬公所平生所爲
未嘗不可對人言者
吾嘗持守
戒。
不敢失也。
又論東方道學之統。
鄭圃隱夢周絶學於麗季。
寒暄宏弼繼墜緖於我 朝。
微言未著
至道未暢。
靜庵趙先生光祖誠明之學。
任君民之責。
立朝施設
蔚有可觀
遺風餘韻。
足以聳動百世矣。
自是厥後
間有一二儒賢挺生名世
而未見有卓然道者
退溪先生群賢斬伐之餘。
能以興起斯文己任
沈潛經傳
講明義理
守一己之謙德
後學來世
其功可謂大矣
至如白純粹。
洞徹無滓。
眞知實踐
聖人宗旨
考之言行無瑕尤。
措之事業合時宜
出處以正。
進退以義。
任繼開之丕責。
道脈無窮者。
惟吾先生一人而已
其所論道學之淵源
先哲本末
而審於取舍如此云。
先生平生
不事著述
讀書
輒記所疑。
經書辨疑八卷近思釋疑一卷,疑禮問解八卷書疏雜錄若干卷。
藏于家。
又有刪定申義慶所編家禮集覽三卷喪禮備要一卷
備要刊行已久。
遐方委巷
無不遵用焉。
然此書刪定未盡。
徑先流布
先生蓋未善也。
仍復修改
先生歿後。
又爲追刊。
故有前後本焉。
先生平生用力
多於禮學也。
先生昌寧曹氏。
追封貞夫人。
判敦寧府事昌陽光遠之孫。
公元1572年
知中樞府事大乾之女。
貞淑柔嘉
甚有婦德
年三十六卒。
始葬連山縣居正里。
壬申
改葬于鎭岑。
辛巳
遷祔牛首里。
三人
長檃。
壬辰被害者。
次集。
吏曹判書
承訓傳業
一時儒宗焉。
次槃。
曹參判。
三人
壻。
監察景霱
牧使韓德及。
一人夭。
側室六人
曰榮。
生員
曰檠。
曰杲。
曰榘。
曰槼。
曰棐。
進士
二人
壻。
李栖李名鎭。
判書
側室二人
曰益炯。
曰益煉。
生員
二人
壻。
生員金泰立,鄭廣源。
判。
六人
曰益烈。
郡守
曰益熙。
副提學
曰益兼。
早魁司馬
死節於虜變。
 贈持平
曰益勳。
主簿
曰益煦。
正字
早夭
曰益炅。
進士
五人
壻。
府使李淀,判書李厚源,修撰張次周生員海寬,沈若濟
景霱二女
壻。
縣監愼暻,成璹。
韓德及三子
郡守壽遠宣傳智遠,志遠。
三女壻。
李汝洪,金敏成,李時挻。
三子
曰益熀。
曰益炡。
曰益熞。
檠二子。
曰益燧。
曰益烜。
一子
曰益炆。
二人
壻。
宋有鎭,李俶
一子
曰益燉。
三人
一子
曰益㷍。
一人
壻。
宰。
五女
幼。
內外曾玄孫摠二百餘人
嗚呼
先生道德學述之懿。
後生末學所可窺測
時烈最是晩進
不敢有所容議。
然間嘗惟念竊求其始終
追記平日言行梗槪
蓋大憲公通才
學。
大振厥聲。
先生承緖業。
已得文獻之傳。
先生卓絶之姿。
應奎躔之瑞。
不由師傳
默契道妙
任斯文之重。
而倡聖學世則實我東晦翁嫡傳也。
先生旣承其學。
得聞大道要則一意擔當
銖累寸積
自少至老。
祁寒署雨。
造次顚沛
未嘗臾之間。
以至於誠純一。
觸處洞然
明以察其微。
太極陰陽萬事萬物之理。
貫於一而無餘。
剛以任其重。
古今聖賢至德懿行之美。
備於己而不遺。
用力之確也。
事物糾紛
不能奪。
自守之篤也。
死生交變。
不能移。
威儀容止之則。
猶謹於衰暮耆艾之境。
戒懼省察之功。
益嚴於幽暗隱微之中。
工夫日新
上達不已
至其晩年道尊德盛。
渾全
崇深廣博
不可涯涘
沖和之氣。
達於面背
豈弟之意。
溢於言笑
神定而貌莊。
色溫而言厲。
動靜語默
徐泰詳緩
自然之中。
成法分明
燕居油油
樂易多恕。
及其酬酌事變
斷以義理截然不可犯者。
此則淺陋愚昧可知可見者也。
嗚乎
先生學已至於高明
勉勉乎如未及見。
德已臻於純茂謙謙然如未有得。
年已踰於八袠
玩索之功。
日加一日
悠然不知老之將至
觀於外則可謂安且成矣。
而測其內則蓋有人
及知而獨覺其進者存焉。
宜其學成而行尊。
道純而德備。
蔚然一世儒宗矣。
中庸曰。
不學
學之。
弗能弗措也。
不問
問之。
弗知弗措也。
有不思。
思之。
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
辨之。
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
行之。
弗篤弗措也。
一能之。
己百之。
人十能之。
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
雖愚必明
雖柔必强。
歷選古今
如此用力
以至于成。
先生者蓋無幾焉。
此殆天相斯文
篤生先生
以爲爲學標準
使資敏者不敢躐易以騖於虛遠
而資魯者不肯自畫
勇猛奮發
知恥力行
必蘄于有成
先生之功豈少哉。
孔子曰。
遵道而行。
半途而廢
勉焉日有孶孶
而後已。
不知年數不足
程子曰。
少而好學
可愛
老而好學
可愛
使後世年力衰遲
懼於難成而懈於用力者。
先生之風。
亦必有所感發興起者矣。
蓋天旣生谷於前。
高明超絶之資。
關啓鍵。
洞開道學源委
日星乾坤
又生先生於後。
篤實踐履之學。
眞誠積久
卒究聖賢成法
模範乎來裔。
天之所以生我先生
啓我東方道學之統者。
夫豈偶然哉。
易曰。
崇禮卑。
崇效天。
法地
抑兩先生氣象造詣
各有相近者。
而其於朱子所論二程夫子文王治岐
公制禮之不同
亦或庶幾焉爾
後之知德者。
或有考焉。
則亦庶乎言之不誣也。
公元1650年
崇禎紀元後庚寅四月日。
門人通訓大夫行司憲府執義宋時烈
謹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