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荷谷先生朝天记中 (自动笺注)
先生朝天記中
 [朝天記中]
  
公元1574年
[萬曆二年甲戌七月]
  [初一日]
七月初一日癸酉
晴。
朝。
貢馬三十九疋驚逸入城。
洪純彦,宋大春于參將王永祐。
永祐卽命總官世臣六人四門
發軍根捕
已而
俱得於街路人家
余將笞理馬以不謹護守之罪。
使固請赦之。
伴送國臣追至。
出小城循沙河
至雙屯姚的家午餉
仍憇柳陰避暑
宿于牛家莊二家
莊今名東昌堡
夕有十歲童王九魁大學來讀。
穎悟
余憐之。
贈扇一把
使亦贈筆一管
是日
海州所差把總官王應奎不至
  
[初二日]
初二日甲戌
晴。
朝過武安王祠。
楊照道行七八里。
道斷而潮溝過之。
舟人艤三船以待。
余等乘船。
棹過十餘里。
天妃廟。
泊于三叉河把截千戶城下午餉
一名遼水
渾河太子河合流故名。
其廣類我國臨津
結舟爲浮梁
以渡行人
又歷三官廟西寧堡。
此路舊號泥濘
車馬艱沙。
今則因旱燥乾。
蠅蚋蚊虻撲緣馬驢
騣尾流血
沙嶺僦宿于景順家。
城名西平堡。
備御指揮裴永勳。
遣人送下程
答以帽扇三物。
其單中永勳不書其名。
而代以其弟永吉
問諸通事中朝贈遺我國使臣
每多如是云。
不可
曉。
有守堡官姓林者。
書其妻病證來求藥。
仍致下程
余等不受其物。
令俟張彦龍之至往問焉。
夕。
于景外孫三重年十二歲。
能讀庸學。
贈扇一把
三重扣頭而謝。
禮儀閑熟。
我國則雖年長者。
不知進退拜揖之節。
兒童乎。
可歎也夫
  [初三日]
初三日乙亥
晴。
張彦龍往見守堡官。
書示治病之法。
仍贈蟠散五貼。
備御指揮遣人謝回禮
求醫眼藥及好刀油紙等物。
安廷拒之。
通事尹秀寬所乘車及空車二輛。
牛家莊在後未至。
留廷伴送一人令率來。
歷高橋,平安鋪,平洋橋至接官亭
暫有雨徵而旋霽。
軍官等網魚于濠。
未及烹而午飯已進。
使怒笞下人
又歷新寧鋪至高平
宿賈河家。
城名鎭武堡。
河之家房室頗潔。
三更
安廷追至。
日暮秀寬始到。
秀寬飢至二日
買秫飯以食之。
出新車改載而已先來云。
蓋此處路無盜賊
商旅夜行不避焉。
  [初四日]
初四日丙子
晴而風。
朝。
先遣大春廣寧車輛
伴送國臣亦同往。
又留洪純彦待尹秀寬。
西關門。
十里西頭烟㙜
由築道而行。
望見醫無閭山橫亘連延。
蒼翠極目
是爲北鎭
余思賀先生之德。
而不
公元1610年
可復見。
爲之悵然
盤山驛
未中矣。
馬草料未具。
噴沫躑躅庭中
余見而哀之。
使安廷蘭言于守驛官曰。
遼東以後
各驛守堡等官。
剋减該給草料
以致進貢馬匹十分瘦損
非細故也。
今到此驛。
天日尙早。
而猶不給草料者。
何意耶。
等到廣寧
將條前路不謹之事。
一一披訴於都憲。
若不預告
近於誣汝。
故我聊復言之。
驛官曰。
已命送二車取草。
而該料亦依例備出。
望姑少待之。
幸甚
又令廷呈文
海州把總應奎
擅不發護送軍馬
牛家莊沙嶺守堡官。
驛舍納貢馬。
故將以告於都御史也。
午後
使在中廳。
招余與汝式
露酒數盃。
洪純彦自高平替尹秀寬車輛而來
李摠兵之子昨發遼東
宿牛家莊
今向廣寧
其發軍護送者。
三百餘人
威儀極盛
一老人指之曰。
甚麼大官
而乃如是驚天動地耶。
年前。
都御史以我國驚逸馬疋
具題本。
奉 聖旨護送人馬
而纔到海州
旋卽中止
摠兵子。
只一廩膳生員也。
乃微乎微者。
而多撥軍夫。
一至於此
廢王逞私情之態甚矣。
紀綱廢墜如斯
非所以示遠人之道也。
余暮招白元凱
嘉靖中皇城被圍之由。
元凱曰。
曾於庚戌年
從 聖節使
辰同赴京師
八月初旬
達子二十萬騎自冷口入塞
三河縣通州等處。
十四日。
皇城下。
東北隅
抄殺城外居民者。
不可數計
二十三日乃去。
 世宗皇帝失誤軍機
兵部尙書丁汝夔摠督邊軍務都御史楊守謙等。
二人就誅而虜退。
回程時自哈達門三河縣夏店之間。
空無人烟
積尸如疊。
不忍見云。
初更
尹秀寬始至。
  [初五日]
公元1617年
初五日丁丑。
晝晴
夕雨達夜。
歷來潮溝平句等鋪火燒橋
制勝鋪。
鋪舊繁庶
丁巳年
達子所陷。
今則只有人家數四
而陋不可處。
遂憇于三結義廟。
漢昭烈帝關張二人也。
午後廣寧
未至十餘里。
大春來迎曰。
昨見備御指揮楊大烈車輛事。
大烈云。
卽當仰稟按察司
撥給十七輛。
餘八輛則自有遆運所車矣。
東岳廟
人言頃在六七年前。
達子焚蕩而去。
兵火之後
只有破屋巋然而已
像設毁落
蒿萊遍生。
愴然有舊遺墟之思。
正殿之北。
四石碑。
一曰建廣寧東岳廟記。
弘治七年甲寅
按察僉事鈕淸撰。
一曰東岳神祠靈應文。
弘治八年乙卯
進士潘輔撰。
背剜五嶽眞形圖
抱朴子爲證。
怪誕不經
一曰重修東岳廟記。
一曰東岳行祠碑記
公元1540年
嘉靖十九年庚子
學生黃鑾撰。
殿之西扁有堂。
男女二像。
俗傳無子者祈禱
則必有宜子之祥。
愚民惑之。
爭以香火來祀
又製兒童鞋子
列於其前者無慮百餘隻。
石鼎一坐
嘉靖癸亥春
溥氏所立。
前面朱書東岳廟子孫石鼎贊。
文云
神明眷顧
聖惠溥將
保安續嗣。
萬壽延長
繄民歡悅
升臭登堂
於千萬年。
厥靈洋洋
焄蒿著精。
斯文用章
東岳兗州地
旣有祠廟則又不當䙝祀於他處也。
而况假爲土偶
披袞戴冕。
有類釋氏
復縱愚民
恣行淫祀
無所不至
嗚呼
泰山不享矣。
有二指揮者來言將修此廟。
本衛已差委監視云。
余等還坐于靈星門少歇
廟府廣寧城
傍挹醫閭山
地勢敞豁
夕。
風急雲黑
雨點間作
余與退而先馳入宣化門。
道見達婦六七人
馬神三官等廟。
福田寺
未至內城
于王政家
使與質正隨至。
王政海西向化者。
是三十年來我國舊館人。
去年
因我國通事失其大連
告于御史
累及
被杖三十棍。
徵布四十疋。
故以後閉門拒我國人而不納。
大春至是再三善誘
猶牢不聽
大春言于備御
備御差人來說。
然後乃許云。
遣宋大春致禮物于備御
備御只受其單。
又遣舍人來致
塊。
大春之請也。
是日
使令安廷謂余曰。
以前途驛堡怠慢故將呈文
則恐生事上國
上國人必不安矣。
姑停何如
余從之。
公元1563年
  [初六日]
初六日戊寅
朝雨
書夕晴。
大春都御史張學顔
護送夜不收
御史許之。
安廷呈禮單于摠兵官李成梁
答曰。
不曾受。
可還持去。
亦請夜不收
成梁曰。
知道
又告曰。
遼東以後
驛遆不許入于公館
不肯發軍護送
有乖 朝廷禮待之意。
老爹另敎夜不收
俾於西路例宿驛舍
車馬亦倂催督何如
答曰。
知道
備御下程
大春回禮
備御受之。
都御史亦遣答應官致下程
午後
都御史摠兵官各差夜不收姜得山,唐祿等。
持護牌文來示
是日
使設酌。
以汝生日在於六月二十八日
而有 恭憲王國忌。
退行於今也。
  [初七日]
初七日己卯
晴。
遣安廷回禮都御史
御史受禮單。
仍賞紅布兩端
蘭辭
御史曰。
自是舊規。
不須辭也。
遂請另加護送
如告摠兵官之言。
御史卽招夜不收面命之。
大春再催車輛備御及右衛掌印官。
江西南昌府兪良傑。
興販來稅主人家
召問魏黃門時亮今在何處
答曰。
給事是我表
親。
曾與之相往還
今則以太僕少卿革職
回家與二三門人白鹿洞讀書矣。
余曰。
給事子女乎。
曰有二子一女
長曰汝弼
甲子擧人
次曰汝賢。
國子監生
余細問滕王閣形勝
能言之。
余曰。
府中儒學者有幾人。
曰。
秀才甚盛。
今年進士十七人
府中可中選者不止於此
同鄕王侍郞希烈會試
以謂若多擧南昌士
則嫌外人議其有私
略取之。
余曰。
寧府今尙在乎。
曰。
以宸濠反逆之故。
曾已革去
宸濠有子。
今年五十八。
乞食於人以糊口云。
古今淸風孤節。
敬吾子者幾人。
使之鶚立朝端
則必有虎豹在山之勢。
一因高拱弄權挾私之爲。
斥不復用
天下事亦可卜也。
牛後
余等將訪北鎭廟
海岳具瞻門。
出自外城振武至于廟。
正在醫巫閭山之下。
前建門。
扁曰萬世永賴。
廟宇宏壯深密
重門翼廡。
儼有次第
乃爲閭山神而設也。
五岳之亞。
又有五鎭爲佐。
此其一也。
國家每歲遣一品官。
香幣致祭
正殿之南。
有御香門
安一大香爐焉。
廟中碑凡三十三。
皆永樂以來所竪。
堦下短碣。
東西各六。
通爲十二。
金元舊物也。
記者皇慶至順至正年號
而其餘缺落不堪辨。
廟之東北隅
巖石特立
人傳呂洞賓
公元1572年
遊處
故名曰呂公巖
鍾離權呂洞賓兩像及會仙亭,聚仙石二扁。
又鐫象基局。
巖前有映岫堂。
登眺移日
西墻底亦有石。
穹窿相對
余又往賞。
石下有穴可通人
其名一曰翠雲屛。
一曰補天石。
補天三字
乃今都御史所題也。
刻於隆慶六年五月
石世謂有靈驗。
官府値難决之獄訟
令甲乙共登而自投
則曲者多傷。
甚至於死。
以此占其曲直云。
其說誕不可信也。
石前亦有亭。
其扁有二。
曰覽秀,豁觀。
中立碑。
嘉靖十八年
都御史劉漳奉命來祭。
因留七言長律二篇而去。
有養鹿。
守廟道士言前都御史魏學曾所放也。
馴擾可愛
日斜
余等歸。
道邊有贈都督賈公神道碑
陣亡者也。
  [初八日]
初八日庚辰
晴而風。
有人一白橐駝來。
形貌魁然
背上肉隱起
前後如鞍狀。
跪起隨人指嗾
自言得於虜中云。
余等出自迎恩門
敎場十里鋪大沙鋪。
午餉于壯鎭堡楊文才家。
堡今廢。
又歷四塔鋪。
宿于閭陽驛
驛在醫閭山之南。
名焉
城門外有重修閭陽驛碑。
嘉靖四十三年
僉都御史宗道所撰。
此驛卽庚申年判書祥被圍之地也。
  [初九日]
初九日辛巳
朝雨
晝夕晴。
歷新鋪,楡林塔山山後
公元1500年
鋪。
午餉十三山驛。
驛之東有山。
十三峯秀起。
驛官鳳儀遣人致禮物。
大春以非舊例欲卻之。
余曰。
彼以禮際相接
豈可逆拒而不受乎。
遂命送回禮
午過大凌河。
河水淺。
人皆徒涉
歷凌河千戶所城。
城下武安王廟。
前脩廟碑
弘治十三年所立也。
按察司副使撰。
而其姓名則缺不可識。
又歷紫荊山鋪。
路上光祿大夫少保左都督忠愍王公神道碑
隆慶壬申六月立。
翰林修撰會稽萬化所題。
萬化戊辰壯元也。
王公名治道
錦州衛人也。
曾任遼東摠兵官
庚午年
山海關調兵回還
聞達子五百餘騎入塞
卽率親兵不滿一千。
往逐之。
達子出長墻。
深入
伏兵四面雲集
全軍皆沒。
麾下義州參將郞得功謂其下曰。
主將已死。
安忍獨生
汝等其各散去。
乃盡棄弓矢
拔劍直前
擊殺數百人而死。
 朝廷恤典極厚云。
爲將而不能持重治道楊照
相繼死于達賊之手。
忠義則雖可尙。
非所大將也。
至小凌河。
藉草少憇
日暮
入凌河驛以宿。
城中人家甚稀。
多有逃屋
蓋曾因飢荒
又經達子之難。
故迄不能蘇復云。
是夜。
余步月中庭。
久不能寐。
  [初十日]
初十日壬午。
晴。
朝起
天氣冷冽
似秋中。
古史所謂
遼左寒者
以此也歟
道中望見大海
松山千戶所城。
未至杏山驛四五里有觀察山。
此山舊名棺材
楊照惡其凶而改之云。
山前有碑。
觀察山界四字
東安門午抵于驛。
環坐中廳設酌。
皆至醉。
  [十一日]
十一日癸未。
晴。
朝過高橋鋪
此鋪與賊路最近
西北虹螺山
烟㙜列峙山上
其外則皆虜庭也。
崇朝可至。
是日
望海距路不數三里
蒼茫拍天
不辨涯涘
島可見者有二。
東岳祠。
午餉塔山千戶城門外寗興家
十二歲童寗汝孝者。
興之族也。
方讀周易上經
余愛之。
贈扇一把
又歷東河
纔有一派淺流。
不知其爲河也。
連山驛。
驛舍牢閉。
余等開鎖而入。
寧遠衛人前參將世祿
初春中風
今則已愈七八。
食飮不消
大便艱澁
故委遣家人禮物來遺甚優。
致病證書一通
求方及藥物
張彦龍答以治療之要。
製平胃散五貼及人參順氣散四貼。
又書桃仁粥,順氣酒法以付之。
且送回禮
夕。
夜不收來言邊上飛報達子聲息云。
吹角護送軍。
余等命軍官點閱兵器
以備不虞
食後。
余等出驛門外。
放火炮。
城中千戶魚化者謂余曰。
此處凡有事變
則必放炮一聲
遠近聞者皆卽入城。
若於閑時
如此
則恐致驚動
余等從其言不試
驛官盛守廉送下程
  [十二日]
十二日甲申。
陰。
朝送回禮于守驛官
參將家人求煎粥米。
一斗
本驛所差探賊夜不收來自塞上
言別無聲息云。
但慮有萬一之變。
不可無備。
故驛官差把摠軍馬
護送余等。
遂命留車輛同去。
馬林有聃。
狂惡愚妄甚者
一夜中盡割四十匹馬尾。
余等聞之極怒。
捉有聃前。
問其情狀
有聃不肯盡輸。
養馬鄭渾杖之八十。
將於回還日上達。
未至雙樹鋪。
寧遠衛軍馬來迎。
過鋪。
天將雨。
余與汝式先馳到乾嶺烟㙜前
雨具
使在後
杖林有耼三十餘。
灰山首山
寧遠衛城外尙爵家午餉
衛亦大鎭
海州同。
衛之南有溫幷。
而余等未及往見。
參將表姪李守來致謝意
送禮物。
余等辭不敢受。
守勳强之。
受禮單及京果二封
參將又欲見醫員。
張彦坐車先去。
不得命往。
日晩
又歷大通殿敎場
女兒河。
曺莊驛
驛舍荒廢不可處。
假宿中廳
  [十三日]
十三日乙酉。
大雨終日
朝飧將發。
元凱廚人先去。
還報之前溪深過馬騣。
不可渡云。
遂停行。
驛廳被雨。
棟宇滲濕。
墻壁崩頹
使徙寓于湯汝紹家。
余與
汝式則仍留焉。
薄晩
斜暉漏出。
余喜
俄而頑雲四合
雨復如注徹夜
余等所處
下安飯凳。
上蓋門板
雖甚草草
而余殊不覺困苦
苟能擴此心而充之
則無入而不自得者亦可馴致
而但氣質物欲
蔽累深固
本然天理
雖或有暫明之頃。
而終不能接續將去。
此深可懼者。
余恒以懍懍耳。
  [十四日]
十四日丙戌。
朝雨晝陰夕晴。
朝。
使以昨日停行。
深咎白元凱
通事催召人馬
將向沙河所。
以爲潦水方漲。
吾等雖可艱涉。
車輛决不能過。
如此霖雨之日。
挺身獨出進退狼狽
必將絶粮之患。
委棄表咨而先往爲未安。
亟遣洪純彦,宋大春等。
懇告不可之意。
往復十餘度。
使猶執不回
遣軍探水淺深
午後
余苦爭不已。
使强從之。
余等出驛門外。
見城中水瀰漫
四面陂塘焉。
中朝城堡之制。
例不設水口
一有雨則水皆由城門而出。
如是
日晩
駁雲漸解。
入夜
月色微明
曉夢陶山先生
卽溫聽厲
無異平昔
請問太極圖疑義
蓋篈方讀此書故也。
先生命篈曰。
聞汝求余筆跡
余將寫一通以贈之云。
夢覺
惘惘然如有失。
  [十五日]
十五日丁亥。
晴。
朝過鹽場
正在海濱
城廨周遭
水環抱之。
涉小沙河
沙河千戶所城。
永和門而入。
出自南薰門。
城中義勇武安王廟。
將渡大沙河
少歇岸上
一名土㙜河
纔發。
護送數十人追余等。
遮路而言曰。
此地賊穴孔邇。
變故可畏
請竢車輛畢到而偕行
余等不得已駐馬楊家山烟㙜前以待之
良久車輛至。
遂過沙河鋪曲尺河,曲尺鋪。
東關驛
驛人以遼東都司將至。
閉門不許宿。
通事等强爭之乃入。
東有羅漢寺
曺莊驛亦有安榮寺焉。
蕞爾一小堡。
寺刹廟堂
金碧相望
可爲世道深歎也。
驛官石大柱致下程
命送回禮
使乘昏出前堦
私占馬裝一不齎來。
笞押馬官金沔鄭亨復俱二十。
又杖養馬鄭渾三十。
前日擅割馬尾之故也。
  [十六日]
十六日戊子。
或晴或陰。
乍雨
朝。
驛官子石承祖年十三。
七言絶句來謁。
求好筆好刀。
余以行李已去
未得贈與
但謝其意而已。
留洪純彦催落後車二輛。
六州河。
河水深可五六尺。
余則借中後提督官陳朝慶馬。
脫縛襪以過。
遼東國賦進表京師
亦到河邊
筏渡河。
余告於使。
請遣通事委致不得拜見之意。
使以人臣無私不從
河上有關
公元1572年
王廟。
杏林千户所城。
一名中後所
道邊有前屯衛杏林遊營忠義叢塚碑記
隆慶壬申
遊擊將軍楊燮立。
碑陰開錄陣亡者六十八員名。
又歷雙墩鋪。
未至沙河五里許。
都司在後
余等避於烟㙜
余固請送人
使乃命安廷致辭曰。
陪臣在路。
禮貌非便。
未敢拜見
故差通事稟知矣。
老爹河上
指示車輛過涉之方。
不勝感喜
適因忙迫
不及遣人以謝。
都司答曰。
吾亦知禮貌非便。
多謝陪臣
落後車輛
已差夜不收催出。
可毋慮也云。
洪純彦追至。
午後
沙河驛城外人午餉
遂入于驛舍
城中里閭荒落
僅存數四
安廷嘉靖丙寅閏十月初五日
達子圍城
穿數十穴以進。
殺戮千餘
虜去者亦如之。
三日而去。
寧摠兵官王治道領兵一萬來救不及
過其地。
焚蕩之餘烟焰未息
流血盈路
達子所殺嬰兒無算
或斬頭。
或斫腰。
溢於海子云
公元1566年
  [十七日]
十七日己丑
大風雨。
朝過拘兒河堡。
狗兒河。
河水有兩支。
因雨方奔急
水底多石。
至前屯衛
火神廟
午餉城外三家
冒雨行。
道邊高門
扁曰勑封少保左都督忠壯楊公之塋。
楊照墓也。
余與汝式,退而。
騎馬大門鎖以入。
穿二廳至其處。
有雙墳
公元1564年
焉。
之父遊撃將軍維大墓也。
墳前竪二碑
一前兵科右給事中王聘撰。
乃維大碑也。
一則之碑。
嘉靖甲子三月立。
翰林編修余有丁撰。
閣老徐階篆額
工部侍郞三槐書。
有四碑。
刻 勑書祭文等。
因雨甚不得細觀。
是日
風雨交作
透入重衣
遍身皆濕。
殆不可堪
又渡石子河。
所過之路。
泥水橫奔
不辨丘原
人馬顚蹶
夕。
纔到高嶺驛
廳壁立圮。
還出城。
寓于畢世濟家。
世濟之孫志道做對句。
余命安廷試之。
夜。
屋漏沾床。
久不得眠。
  [十八日]
十八日庚寅
陰。
朝。
主人世濟者。
奸狡貪惡無比
託言我人廋架上衣
與其子寵極發謾言
通事據理折之
雖少屈。
囂囂不息
不得已多率房錢以塞其口。
世濟又善偷竊
一行人及騾主多失其物焉。
余等先發向關。
車輛則令追至。
且空車一乘
尙未到驛。
留安廷催與俱來
過中前所
鎭遠鋪。
前水大漲。
過涉幾於滅頂
余等出扇數十把。
雇人戴轎以渡。
又過八里鋪
南望望夫㙜
山海關城下。
憩于吳崇文家。
關城洪武初魏公徐達所築。
以其北負角山
南臨渤海故名。
屹然遼東直隷之一大界限
 中朝例差兵部職方司主事一員
以朝夕譏察
行人
雖汲婦樵童
必給文引以爲信。
否則不得入云
余等午餉訖。
城上掛旗。
出晩牌。
余等具冠服
遼海咽喉通遼華夷瞻仰三門而入。
城門開。
重門樓上
大書天下雄關四字
公館在於城內
是爲主事之廳。
掲額曰譏而不征
余等就謁。
各行兩拜作揖
主事答拜
禮訖。
余等立于西。
因進
畢。
又行拜揖禮而出。
主事姓裴名賜
山西人也。
主事都司公文
以次點呼一行人員名。
軍人招白元凱
引余等過職方重地門。
南偏小屋。
二官人先在。
待余等焉。
點名畢。
又過給事進士等坊。
乘驄馬門,少司馬門,郭氏貞節門。
山海衛中後地方巡更冷鋪海表文明門,武安王廟。
出自城西門。
又歷武安王廟。
歲貢生趙鶚家。
貢馬三十九匹到驛。
一匹則因𤸯。
馬官奴金貴同看養
隨車而來云。
時遼東人李相以無都司文引不得入。
洪純彦留告于主事曰。
宰相頃於遼東
募得驅驢以來
已給往還價錢
今聞老爹法度嚴重
不容閑人輒入
故玆敢冒
主事卽命報單來。
點相名許入。
純彦又告曰。
陪臣等以五月初六日起程
西路多水。
致此淹滯
今者車輛未及齊到關門
老爹預命催出。
以俟車輛之至。
卽令發去
何如
主事出牌文以督之。
夕。
主事舍人下程
別致貼書曰。
友生裴賜拜此禮。
今始見之云。
可謂接余等之厚也。
○遼東至山海關
皆隷山東
遼東城山圍三面
其北則無垠
牛家莊以後盤山
都是平曠之野。
一有霖雨
水滀不流。
大爲行路之患。
廣寧
始有醫無閭襟帶之。
十三山而盡。
自此連有高山在北。
或遠或近。
大海在南。
或隱或見。
大抵自遼至關。
與賊庭相接
一馳可至。
邊備最緊。
烟㙜相望
探哨不絶。
高木落。
胡騎出沒
可畏
水之大者三叉
大小凌河,六州河次之。
東有巡按御史副摠兵官布政司都司行太僕寺濟南府通判
海州衛參將備御指揮
沙嶺備御指揮
高平遊擊將軍
廣寧巡撫都御史,都摠兵官分守按察司僉事戶部郞中備御指揮
寧遠衛參將兵備按察司副使
塔山備御指揮
中後所有遊擊將軍
屯衛備御指揮
凡設此等衙門
所以分守關外要險者也。
其地自遼東至鞍山六十里。
鞍山海州衛六十里。
海州牛家莊四十里。
牛家莊沙嶺六十里。
沙嶺高平六十里。
高平盤山四十里。
盤山廣寧五十里。
廣寧閭陽五十里。
閭陽十三山四十
里。
十三山至小凌河六十里。
小凌河至杏山三十八里。
杏山連山五十里。
連山至曺莊五十里。
曺莊至東關五十里。
東關沙河三十六里。
沙河高嶺五十里。
高嶺山海關五十里。
凡八百三十四里。
  [十九日]
十九日辛卯
晴。
朝。
大春主事廳告曰。
昨日陪臣領受大禮
卽欲親謝而未敢。
小的扣頭來致謝意
主事曰。
有何大禮
不敢不敢
大春又請曰。
陪臣卽目切欲往觀海上。
故敢稟。
主事答應官何邦彦曰。
我欲偕往。
而禮無方便。
故玆未果焉。
汝可具酒飯
陪臣以去云云
此亦前所未有之事也。
其待余等至矣。
午。
邦彦促余等行。
遂歷敎場
循城而上
中途有樓據曲城
瞭望之所。
余等暫登眺
其上設火炮之具。
又歷大小灣鋪,神器庫。
城上器械精備
分號明白
行十餘里至觀海亭
亭正俯海水
乃城之盡處也。
亭有二扁。
聞人楊選所題。
有海天一四大字。
巡按直隷御史吳子元書。
壁釘詩甚多
歷堦而下
擧武數十
又構小亭
扁曰天空海闊
兵部主事孫應元新構海亭記。
文字簡古
東州外史王朝相者爲之跋。
又有吳子元五言古詩二十六韻
東北偏。
天開海岳碑。
亭下洪濤舂激可畏
是日
烟霧澒洞
不分東西
等極以爲恨。
上觀海亭
邦彦已設卓面祗待。
余等入就坐
中朝之禮。
南客北。
與我國異
海口千戶郭文中亦與焉。
品極盛。
余等與之從容酬酢
邦彦爲人溫雅
將罷。
邦彦四時歌詞以示余等。
蓋述讀書勤學之意也。
余等辭邦彦
又往城頭
日已西矣。
于時翳氣開朗
滄溟呈露
乾端坤倪
杳無際涯
壯觀也。
風惡不得久留
將行
又觀亭西碑。
之前後。
刻觀海亭記及海吼賦。
兵部主事楊琚撰。
入自城南門。
中前所,巡更鋪。
穿曲巷
出自西門歸所寓。
余等委遣宋大春
致謝意於主事
一行車輛
以晩牌過關
只有空車一乘輪敗不至
貴同所率貢馬一疋亦來。
夕。
邦彦遣人致拜帖于使。
又送蘇四卷
  [二十日]
二十日壬辰
陰。
夕夜微雨
朝遣宋大春致禮物于主事
主事命受單來覽訖曰。
此禮何爲耶。
大春曰。
此是陪臣年舊規。
主事雖是舊規。
但余何敢受遠人重禮
大春頭更請。
主事曰。
决不敢受。
大春又出別單告曰。
陪臣到此。
老爹卽送下程
昨往觀海亭時。
亦另差答應官設酒飯
不勝感激
無以奉敬老爹
玆將土物
略表下情
主事取單見之。
有喜色。
大春曰。
畫硯是文房物。
故余受之。
不敢領。
大春曰。
此是陪
公元1563年
誠心奉敬之物。
老爹留以賞人。
主事曰。
余爲陪臣誠心
不敢違謹受。
大春曰。
前單所載。
乃恒年舊規。
更望府留。
主事曰。
然則當點受。
乃只留笠帽,貼扇,油扇,理中元,筆等物。
留白米二帒曰。
當以奉老母云。
大春二錢謂曰。
拜上
陪臣回來時當送禮
安廷送禮物于參將林岐。
岐以修築長城邊上
家人來致下程
送禮于何邦彦
午。
空車至。
西關頭,巡更冷鋪
通遼海。
右護京畿門。
欽賜勸義祠。
祠前建門。
扁曰左都督忠愍張公之塋。
石河二帶兩水
間有接官亭
亭有蟠
又歷紅花店,半山鋪,范家店,海洋城,涉湯河
至深河驛。
宿于元鐸家。
城外鄕約所。
余問于鐸曰。
鄕約所始自何日乎。
鐸曰。
去年秋
巡按御史此地方人遵行呂氏鄕約
令其孝順父母
敬事長上
約正公直等員。
公直直月也。
如此驛則每以朔朝。
詣所隷撫寧縣
署名卯簿
違者有罰云。
卯簿
如我國公座簿然也。
凡欲爲事者。
在於先定其志。
不爲衆議之所搖奪可也。
天下豈有不可爲之事。
而或不能然。
其可爲長太息也。
  [二十一日]
二十一日癸巳
乍雨而陰。
朝過楡關
關自漢唐來爲東北重鎭
 中朝山海關後遂廢爲內地
興山鋪,周摠兵村。
撫寧縣
兵部尙書翟公神道碑門。
宿于城外李塘家。
縣曩有達子諜者中國衣冠
潛投城中探覘。
事覺被誅。
故亦不許國人入城云。
  [二十二日]
二十二日甲午
或陰或晴。
朝將發。
車輛多在後者
留安廷催來。
碧霞元君行祠
涉楊河。
兔耳山,背陰鋪。
午餉于雙望鋪周文相家
郭家鋪十八里鋪八里鋪
路傍巖石亂布。
一石嶐然
號李廣射虎石
刻爲虎頭
一石凹容數升。
張果飼驢石槽
世人之好怪可笑
又過東關遆運所,碧霞元君行祠養濟院玉皇祠。
僦于南門外秀才大寶家。
安廷至。
說車畢到而先來
人之子景晦
點茶來待余等。
聞金參判啓之卒。
深爲吁歎
  [二十三日]
二十三日乙未
晴。
秀才朱邦敎來見。
讀書經。
解文字。
余欲觀其所作。
邦敎取其自製經書三道來示余。
仍請余出題以試。
余拈說命衣裳在笥一句
命之製義
文成粗可觀。
朱景䀲示戚摠兵止止堂稿三帖。
一帖祭文
一帖錄雜著。
一帖詩歌
祭文中有陣亡將士文。
祭纛文。
舊部遊擊將軍陳公文
言辭激烈
忠義凜然
使人有興起之心。
斯人殊不
公元1371年
多得也。
其名繼光。
今爲右都督鎭摠兵官
山東登州衛人也。
有賣中朝登科錄凡三卷
洪武四年吳伯宗一百二十人內。
我國金濤中丙科四名
名下高麗國延安縣云。
蓋 高皇帝依元制。
許每科解擧人三名赴省
而後以弒君殺使之故。
不行
可爲深恨也。
公元1563年
  [二十四日]
二十四日丙申
晴。
余贈朱景筆墨
又留筆一管朱邦敎。
朝。
車輛在後者皆至。
言泥路方險。
數十牛纔曳一車
故致淹滯云。
余等遂定行計
歷冠英門,縣學社。
由臨灤門而出。
門外江山秀麗
渡小灤河,大灤河
兩水間又有一小支河。
河水不甚廣。
北望十許里有夷齊廟
將以回程日往賞。
孤竹遺址
碑刻孤竹故城五字
舊日之跡。
今已夷漫滌蕩
無一可尋。
獨淸風爽然。
萬古如昨。
未至安河墩。
午餉柳陰
又歷安河墩院,沙河窩。
沙河七家嶺驛。
宿劉九彛家。
是日
貢馬一匹死于道。
車三輛至城外
  [二十五日]
二十五日丁酉
晴。
朝。
貴同以貢馬之死
欲出驛丞文憑
伴送國臣要貴同多出賂物。
余聞而遣宋大春詰之。
國臣卽來。
面數其咎。
國臣顔色甚沮。
又余等在路上
裁减車輛之數。
國臣則持都司勘合
字。
必責出二十五輛。
以圖價銀而去云。
以上通事大春知而不告。
必有通同作弊之由。
附過
又詰國臣
國臣不肯明言
可惡也。
余見嚴嵩南宮奏議
中有薛文淸從祀覆議
備載一時朝紳異同之論。
今錄其文。
文曰。
本部於禮科抄太子少保禮部尙書詹事府詹事等官霍韜等各議薛瑄從祀等因
俱奉 聖旨禮部知道
欽此送司。
臣等看得衆議祀典
篇牘繁多
不能悉錄。
請撮其辭之槩。
以俟 聖明采擇焉。
尙書霍韜曰。
造詣不及董仲舒
誠篤似之。
穎悟不及韓愈,毆陽脩。
篤行過之。
粹精淵醇不及程顥
渾厚師之。
從祀孔廟
薛瑄無愧
侍郞張邦奇曰。
篤實足以砭僞。
中正足以律偏。
純粹足以訂雜。
臣愚以爲從祀無疑
詹事陸深曰。
本朝理學爲宗者自始。
考其平生出處進退言論風旨
不合聖人道者鮮矣。
從祀之選。
不可
少詹事孫承恩曰。
理學莫盛於宋。
使而生其時
未足多也。
而在今日
則可無崇重乎。
故以爲祀之是。
祭酒王敎曰。
著述所存
固雖少讓於前賢
德馨之美。
亦足感發後學
以之從祀
未爲不可
學士張治曰。
純粹可以偏駁
篤行可以澆漓
廉介可以貪鄙
退可以奔競
惇大可以淺狹
薛瑄從祀之典。
似不可緩
府丞守中曰。
議從祀者。
道德爲重。
著述爲輕。
當以天理人心裁之。
不當惑於浮議之私也。
表章從祀
無出右者
庶子楊維傑曰。
潛心孔顔
抗志程朱
若秩之從祀
實足以彰我朝人文之盛。
諭德龔用卿曰。
其人誠賢也。
不必著述可也。
之賢而特允其從祀
主張斯文
實在此擧。
屠應峻曰。
堀然興起
卓越自信
卒爲本朝理學名臣稱首
以之侑坐孔庭。
且與古祭于瞽宗之義合。
洗馬徐階曰。
以身衛聖道
非徒托諸空言
誠祀以示向往之端。
風勵之意。
其於聖化。
亦豈小補
鄒守益曰。
考其出處進退之間。
折節權姦
不謝恩於私室
曲法貴近
不懾志於臨刑
濡滯相位
一時翕然尊信
揆之於古。
近於狷者之流乎。
從祀
以昭國家之盛。
其於世敎
未必無補
中允李學詩曰。
之專言性理綱常
彼其醇也。
修身以道。
彼其正也。
侑食孔庭。
揆之禮意
最爲有得。
秦鳴夏曰。
反躬實踐
遡尋正脉
使學者曉然知所趨向
此其功誠不在著述下。
而祀之。
庶幾繼往開來
永光吾道
閔如霖曰。
明盛之世。
卓然有見
居敬盡誠爲學
從祀
實斯道之幸。
贊善閻樸曰。
體認精詳
造詣深粹
昭代之士。
曾無若者
之祀。
而誰祀哉。
司直謝少南曰。
從祀孔廟
當論其學術醇駁
不當論其著述有無
國家眞儒
宜以第一
從祀
實協公義
呂懷曰。
其學已有諸己。
寢寢篤實而有光輝
特加從祀之典。
鼓舞感孚
不有振刷興起
流求源。
以上繼往聖之傳者哉。
編修王同祖曰。
言行篤實許衡
出處峻潔楊時
以之從祀
誠爲無忝
趙時春曰。
言必底績
行不愧心
者。
百年以來
實難其人。
是亦聖人之徒
聖人之祀。
於理爲當
唐順之曰。
之可附於祀典有四
無歉於祀典者有二。
宜如臣瞻臣得仁所疏。
黃佐曰。
誦法著述與其躬行
孔子之道無愧焉。
列之從祀
典禮爲宜。
侍讀胡經曰。
從祀之。
生學子。
在於敦行不在乎多言
務於實勝而不貴於虛談
吾道幸甚
以上二十三臣。
言雖人人殊。
而其以爲可祀則一也。
庶子童承敍則曰。
莫如姑緩。
以俟將來
贊善浦應麒則曰。
董仲舒韓愈王通諸人
亦各曠千古而後始定。
雖以俟後世可也。
是以不必祀。
而其辭猶婉。
希顔則曰。
可爲一時豪傑
不可謬稱理
學之宗支
可享一方明禋
不可濫叨聖門禮樂
臣請莫若罷之便。
此直以不可祀矣。
給事中丁湛等則曰。
傳曰。
三人占。
則從二人之言。
仰贊聖明
爲必可祀者也。
等爲薛瑄從祀
始見請於㙜章。
詳延廷議
諸臣之奏。
無非以我祖宗列聖培養作興有餘年之久。
孔庭俎豆
宜得其人焉。
以彰國家之盛。
則如者。
無忝玆選矣。
故集衆之思。
無或疵議
推仰先哲之心也。
庶子童承敍程朱高第羅從彦李侗尹焞黃榦
尙未得祀。
近時儒者吳與弼胡居仁陳獻章
應從祀。
舍彼取此
似爲未徧。
贊善浦應麒亦曰。
之後世。
二臣之言。
無非必久而後定。
聚訟之議。
不嫌異同
愼重祀典之意也。
臣等切惟光岳氣分
無全士。
度長絜短
自有可觀
薛瑄造詣
其視宋儒
雖若有間。
然實爲本朝理學之倡。
必若從祀
無以
臣等推仰先哲之心。
與諸臣一也。
乃若與弼諸人
亦皆爲一時士論之所推許
同地近。
臣等難以軒輊决擇其間矣。
衆言析諸聖人
議禮諸天子。
仰惟 皇上神謨聖學
卓越千古
頃者諸所祀典彛章
悉加裁正
所謂考諸三王而不謬。
諸天地而不悖也。
惟玆
公元1540年
孔廟之祀。
關係萬世
天下之所仰瞻
實爲重大
臣等愚昧
不敢輕議。
伏乞 聖明特賜睿斷
垂式萬世
不勝幸甚
又看得尙書霍韜奏內。
欲將宋臣司馬光陸九淵
議黜從祀
司馬光平生所學。
惟是濮王之議。
父子之倫。
委爲昧禮
若其公忠鯁亮
勳業偉峻
爲宋一代名臣
無問不肖
皆知尊信
未可一眚病之。
陸九淵資稟高明
見道超悟
學術論議當在薛瑄之右。
今議進
九淵似難遽罷。
臣等看呂懷奏內。
欲將道統正傳
皆欲進廟堂
系之四配之下。
十哲四科之賢。
親受聖敎者也。
濂洛諸賢。
似難越居其上。
以上合無照舊祀。
伏乞 聖裁
嘉靖十九年(庚子)三月初五日
奉 聖旨聖賢道學不明
士習流俗
朕深有感焉。
薛瑄自振起。
誠可嘉尙
公論而後定。
宜俟將來
童承敍浦應麒議是罷。
司馬光陸九淵從享
四配等位次。
歷代秩祀
又經我 太祖欽定
都只照舊
今後不許妄議云云
文淸祀典
卒定於近日
可見公論不終泯也。
陸九淵從祀則嵩之他文有曰。
在於嘉靖九年
而我國人全不聞知
誠可驚駭
然則邇來之旅請從王守仁者。
實本於此而發也歟
堂堂聖廟
本爲崇德報功以淑
人心
而今乃雜以異學之流汚之。
此實我 中朝之一大闕典也。
霍韜請黜九淵則是矣。
而欲幷去司馬公者。
專指濮王一事而言。
附會奸計也。
其亦可唾也夫
矧嵩之以司馬濮議
爲昧父子之倫。
九淵文淸之右。
以爲不當罷者。
足以見嵩之心術也。
呂懷進道正傳四配下者
極是曠世卓見
而乃不用
何耶。
嗟乎
天之喪斯文
一至於斯乎。
余觀此文。
嘅念世道
不勝惄焉。
午後
車輛陸續齊到。
先發去。
  [二十六日]
二十六日戊戌
晴。
過古七家嶺新店鋪,忙牛橋。
午餉子店李閔家。
又過狼窩鋪,鐵城,坎鋪,板橋鋪
豐潤縣
宿于義豐驛西顧敖家。
夕。
驛門臨眺
  [二十七日]
二十七日己亥
晴。
車二輛未至。
留宋大春催來。
朝渡還鄕河。
自河以西至薊州地方。
有雨則路絶
牛家莊四站。
故人得過
必乘船於此河。
以達于 帝都云。
午餉于沙流河急遆鋪。
中廳掲扁曰且止。
隆慶三年正月
知縣事王納言題。
午後
過梁家店城。
保障門。
出自寧靜門。
又過五里橋,攤船河漢陽公雍伯種玉碑。
碑在嘉靖十四年知縣麻强建。
縣之得名以此
事載太平廣記。
其說極無謂
關王廟
玉田縣
公元1524年
東門
門外東門橋。
城下創建東門橋記碑。
穿城中歷淨業寺三官廟光啓門,大方伯門,鵬鶚高搏門,文廟
縣雖小而人居富密。
出自西門
入于陽樊驛。
驛中有新遷驛記碑。
嘉靖三年
按察副使熊相撰。
  [二十八日]
公元1557年
二十八日庚子。
晴。
朝。
留安廷車輛未至者。
過永思堂十里鋪
路傍有僧數三人烹茗而遺。
是日熱甚
馬上西瓜數三片。
胸膈猶覺煩欝
及啜此。
頓忘其苦。
信乎茶茗能解渴也。
歷彩亭橋鋪。
鋪有橋。
竪兩碑以記其役。
嘉靖丁巳
又歷枯樹鋪。
午餉眞武廟
地勢頗高。
林木森蔚
亭午無風
熱不可堪
午後
歷別山店,謊粮墩。
人言唐太宗高麗
不利而還
半途糧盡
衆心汹懼
恐敵兵乘其隙。
累土十餘所。
被之以米。
用示積畜多云
唐時
薊州內地
烏有此事。
好事附會而爲說也。
不足信
又歷雲禪寺村。
遠望曠野烟霧微茫
雜樹成行
所謂薊門烟樹者此也。
三河邊。
船帆檣如簇。
呼船以渡。
河有石橋
未至州城
漁陽傍近莫違忠家。
違忠引余與汝式至別廳。
待以茶果
夜。
沐髮
此州卽古漁陽郡
安祿山叛據之地也。
晉劉越石曾死於此
嗟呼
越石徒以忠義自任
而竟不能有成就
卒之束手
而死於他人之手。
其志之廣誠可憐。
而其才之踈不足稱也。
惜哉。
曉夢子昂
  [二十九日]
二十九日辛丑。
晴。
是日
車輛多未至者。
不得已停行焉。
余乘昏。
與莫違忠共坐
中朝稅斂多寡之數。
違忠答曰。
一頃百畒
凡耕一頃田者
歲中最豐則納銀七八兩。
不稔則二三兩。
此外又有雜役
如出牛驢
官酒
苑馬之類。
色目繁多
貧者則至典子賣女以償之。
大率一頃者。
有年則收二百斛。
則百餘斛。
其在飢歲則得六十餘斛。
中人十口之家。
纔可自給
而今賦役極重
一頃之出。
不足應縣所需
故民胥怨咨焉。
余曰。
你亦苦此役乎。
違忠曰。
余則在族人官下
不爲此等差役云。
中朝在官者。
足以庇其族。
所以富益富而貧益貧也。
誠可痛憫
余嘗患我國之貢額煩重
民不堪命
今聞中朝如此
愁怨之聲。
普天下皆然矣。
華夷雖有內外
而其違憂懷惠之性。
則環四海如一
仁人君子所宜動念也。
余又問州官姓名
違忠曰。
知州姓王
同知姓衛
州判姓黃
而其名則皆不能記。
余詢其政績美惡
答曰。
知州上任月餘
不會做而都要錢
州判尙書之子
爲人驕傲
喫酒不親民事
同知則在
官極有惠政
今陞通判以去
其去也。
州民遮道留之。
不得則曰。
願乞公靴一隻
以寓去後之思。
遂懸於樓上而事之如神明
余曰。
前此亦有會做者乎。
違忠曰。
汪洪,馬豸,王明者是其人也。
徽州府人
曉練民事
剖决如流。
豸。
大同府人
勤於爲政
達夜不寐。
懷慶府人
性甚勁直
三人者皆有遺愛焉。
洪陞兵部郞中
豸陞工部員外郞
兵備副使
俱受褒賞云。
余曰。
知州到官未久。
何以知其不會做乎。
違忠曰。
爲人上者一動手。
下皆知之。
經月之久乎。
又說前知州酗酒不事事
御史所劾而罷。
因效其醉倒僛俄之狀。
以爲戲笑
由是而觀之。
長民者每以黎庶蠢蠢
侈然以肆於其上。
殊不知民雖至愚而神。
是是非非一出公心
不可威勢利口誘焉者也。
凡人忽不之念者何哉。
余欲書此問答之辭於一紙
以遺觀民風者。
使知所懼焉。
(後見通報
衛同知之名曰重輝。
今爲河間府通判。)
公元1574年
[萬曆二年甲戌八月]
  [初一日]
公元1557年
八月初一日壬寅
晴。
朝過永世橋。
南橋有修橋碑。
薊城
由平津門而入。
旌表田,振孝行門,勑封監察御史江門拱護神京門,三世尙書第尙書坊,褒封繼美門,薊門勝槩樓,都憲坊,太史坊,淸朝四諫門,武
公元1628年
安王廟,顯祐坊,獨樂寺司徒行署寺。
觀音之閣
居中巍峩
出自都門
城中行人
肩袂相磨
路爲之塞。
太史坊卽翰林檢討成憲家也。
憲在戊辰年
封太子詔於我國
又歷天仙神祠蟠龍山五里橋十里鋪二十里鋪,邦均店。
余患熱甚
先鞭白澗午餉處。
密雲副摠兵官中途
午後
又過公樂店,關王廟東嶺急遆鋪。
渡草河過草橋店。
三河縣三河驛。
驛門外有修驛碑銘幷序。
巡撫都御史李貢撰。
中廳扁曰皇華堂。
左右竪碑各一。
皆記重修之事。
嘉靖戊申
戶部主事周俶撰。
嘉靖內寅。
南京戶部郞中致仕喬伊撰。
大廳掲額駐節二篆
車輛至者纔十餘。
縣車送達子而去。
故未能遆載。
坐車人等
道遇達子
爲所侵突
多失其物。
或被捶云。
是日
洪純彦留薊州催車不至
  [初二日]
初二日癸卯。
晴。
朝留安廷催車。
白浮圖鋪至夏店。
余與汝式于張廷福家啜之。
廷福仍出西瓜以待。
與之錢不受。
余贈油扇一把
余等遇國子監生本子立于道。
言係浙江州府仁和縣人
曾往三河縣看親
今返北京云。
與之語。
氣象雅馴
遂請下坐路傍樹陰敍話
余等先通姓名
本書示曰。
山野
愚。
幸逢使君
乃良遘也。
謹以賤名通上。
以爲辱。
余又書紙以問曰。
海外鄙生
每歎孤陋
不得與知中朝禮制
今聞王陽明從祀文廟
而命其裔襲爵云。
未審此事定於何年。
而出於誰人建明乎。
乞詳示。
本答曰。
陽明公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也。
天賦挺秀
學識深純。
闡明良知聖學
又有攘外安內之功。
 穆宗皇帝嘉其績。
封其裔爲新建伯
今年
江巡按御史論其學眞足以往古不傳之秘。
從祀孔子廟廷。
 聖旨禮部
尙未覆。
此其大較也。
若欲備知
陽明文錄。
有年譜。
可買查之。
謹覆。
余曰。
敬承誨語。
自慰幸。
但於鄙意不能無疑者。
敢布之。
陽明之所論著
篈嘗略窺其一二矣。
千言萬語
無非玄妙奇怪之談。
張皇震耀之辨。
以爲獨得焉。
至曰。
如其不合於吾意。
則雖其言之出於孔子
不敢以爲信然
此其猝迫强戾之態極矣。
是果古昔聖賢虛心平氣中正和樂氣象乎。
且世之所推陽明者。
以其良知一說也。
而愚竊惑焉。
所謂良知云者
天理本然之妙也。
不待强作
而人皆知愛親敬其長。
則凡爲學良知
別無尋討處矣。
但人之生也。
氣質物欲
迭蔽交攻
天理本然者晦。
聖賢敎人
必也
居敬以立其本。
格物以致其知。
然後可以人倫而成聖學也。
今如陽明之說。
則是棄事物。
廢書冊。
兀然獨坐
蘄其有得於萬一也。
烏有是理哉。
陽明之學所以釋氏之流
不可以爲訓者也。
吾子其思之。
本曰。
敎諭陽明之學爲近於禪者
以其獨言良知未及良能故也。
良知卽體。
良能卽用
豈不以體立而用自行乎。
若禪則外身心事物。
而流於空寂矣。
陽明亦建有許多事功可見
要識陽明
須於其似禪而非禪者求之。
中庸所謂則明矣。
此言何謂也。
惟其高出於人一步
就以禪擬之耳。
至若不合吾意者。
雖以孔子之言不信
此亦自信以理之意而極言之。
自外孔子也。
孟子所謂聖人復起
必從吾言。
孟子之心亦未始平矣。
故當以意逆志
不可以文害辭也。
本亦淺陋
習於章句之末。
聖學淵源
毫未之有得也。
敬以管見陳覆。
老先生折衷以敎之。
幸幸
不敢虛心受敎也。
余曰。
篈竊聞孔子曰。
博學於文。
約之以禮。
孟子曰。
學而詳說之。
將以反說約也。
然則居敬理二者。
不可偏廢也明矣。
陽明良知之說。
日用應接之事。
古今聖賢之書。
一切放置
不入思慮
只要想像一介良知
使之忽然
覺於霎爾之頃。
此非釋氏之遠事絶物而何
揆之孔孟之訓。
同耶異耶。
昔者
江西陸子靜曾有頓悟約之說。
朱子深排之。
遺餘力。
陽明之論。
則本諸江西而文之以經書
又加奇險者也。
恭惟朱子前聖未發之道。
其所論著
盛水不漏
毫髮遺恨
大學章句
尤其喫緊着力者也。
陽明則乃敢輒以私意
改定章句
肆詆訶。
無所不至
且刻朱子像。
置諸左右
朱子書。
一有不合
則起而杖之云。
何等氣象
而何擧措乎。
此其爲學
不必深辨。
可見心術也。
吾子乃引孟子言以陽明之謬。
不亦誤乎。
平生所願
欲學朱子
而未之有得
獨於背朱子妄出他意者。
則言之及此
不覺痛心
所以陽明異端
不容有小避。
伏望珍砭可否
餘在通州
再話從容
蓋本欲與等敍會於通州宿處
余言及之。
洪純彦自薊州來。
余等以日將仄。
與本騎馬同行
未至鴈郊鋪別本
午餉王澤家。
使先去。
余等在後稍歇。
率洪純彦過鴈橋鋪。
潞河
河水一名會通河
本朝永樂以來所鑿以通漕運者也。
舳艫接尾。
檣竿離立
不可數計
眞天下之都會也。
船上見一秀才姓史者
自言寧波府人
余等暫與相話。
下船潞河驛。
入于通州城孟守約家。
夕。
余等坐中廳。
陝西擧人王之符亦來宿此家
相與邂逅
欲召通事敍話而皆不在
余召而深責之。
余等將食夕飧。
約之明早相會
  [初三日]
公元1555年
初三日甲辰。
朝陰。
大雷雨
夕晴而猶陰。
朝。
王之符送禮物于余與汝式
杜律一部
皮金三張
余等報之以笠帽二事
油扇十把。
二管
二丁
之符又求本國紙。
卽出十番以贈。
汝式質正條件問于之符。
之符只答三事
題其紙後曰。
承敎數物(黃花菜
馬蹄鹽。
)出自陜西者。
可得而知之。
出自別省者。
知之未詳
不敢妄言
悉數物而不遺者。
方術之士也。
聖門
玩物喪志
在吾儒。
博學小人
是故
區區未暇此也。
惟亮之。
蓋我國之質正文義也。
承文院官略不加意
及其拜表日迫。
令書員抄出吏文俗語以爲問。
其最可笑者。
或雜以淫褻戲慢之語。
中朝人多嗤之。
此乃我國有司之過也。
之符所答。
正中我國之弊。
可愧也夫
安廷三河追至。
午後
余與汝式率廷見王之符。
坐定訖。
余等各書姓名字號籍貫以示。
之符亦如之。
字國瑞
號覺吾
陝西西安府長安縣人
乙卯擧人云。
之符亦問余等科目
次第
談話良久
余問曰。
陜西大地
長安周漢舊都
流風餘韻。
想未斬焉
感發興起者必有其人。
尊崇古昔聖賢
之符曰。
皆尊孔孟程朱之道。
余曰。
近世有爲陸子靜王陽明學者
異於程朱所爲說。
後生莫不以爲理學之宗。
先生其亦聞之否。
西之人。
亦有慕仰者乎。
之符曰。
陸子靜是禪敎。
王陽明僞學
吾地方人則皆闢之矣。
余曰。
陽明良知之說。
是乎非乎。
之符曰。
良知之說。
倚於一偏
非僞而何
陽明聚徒講學於家。
一日
陽明之妻出外
詬其門第(第疑作弟)曰。
你何敢相率而師矯僞者乎。
門第由是多散去。
聖賢豈有不能刑家
致有此事之理乎。
然則陽明之學。
决知文飾外者多矣。
邇來請從祀者。
徒以陽明之第子多在朝著。
故欲尊其師。
廷議或不直之
是以
巡按御史上本已久。
禮部尙未定奪矣。
余曰。
先生之鄕。
必有前輩倡明聖學者。
願得聞之。
之符曰。
呂壯元
西安府寧縣人
平生著述極富。
以道爲己任
一方學者莫不尊仰
其次南京兵部侍郞韓朝江。
咸寧縣人
爲學者也。
二人皆已作古。
今則有南京吏部尙書致仕王用賓者。
朝邑縣人
不着學問
蔚然有德望焉。
此吾鄕賢之大槩也。
之符
公元1570年
又問曰。
貴國亦有心學之賢者乎。
余答曰。
高麗朝。
鄭夢周首明大道
東方理學之祖。
至我朝則金宏弼趙光祖李彦迪徐敬德先生
超然獨得於簡編之中。
造詣深純。
踐履篤實
至於近世
退溪先生李滉
爲學一以朱子爲師。
動靜語默
出處進退
皆與之暗合。
後學宗仰之如泰山北斗
已歿於庚午歲
今已五年
士林悲慕如一日焉。
之符締聽久之
又問曰。
無有生存者乎。
余曰。
成運李恒二人
年過七十。
篤於爲學
屢徵不起
雖暫至京而旋亦退歸
盧守愼
今爲右相
有得反躬向裏之學焉。
後學自奮於聖道者
無慮三十人
此皆由於中朝 列聖正學天下
故雖以我國偏小之壤。
而亦得與於斯文之盛也。
余問曰。
海外之人。
其於中朝之事。
所不與聞
而但入境以來至於三月之久。
無所聞知
就與聾瞽同類
不勝私憫。
伏聞 聖天子冲年明睿
諸君布列 朝廷
天下無虞矣。
之符曰。
 聖天子明睿
而特以年幼
馮太監保,張閣老居正摠攝朝政
閣老好人
而制於馮太監
不得有所作爲
科道官有封章。
皆未能行其志。
今日亦可謂太平之世。
而但馮太監弄權
此爲可憂耳。
曰。
先生旣在陜西。
則知王行人鶴乎。
之符曰。
與吾同閈
曾任太常寺卿
被劾回家。
頃有薦之者
不肯出仕
今年五十八。
余問其歷官遷次
之符曰。
自行人陞給事中
稍至都給事中
超擢應天府
仍遷太常寺正卿云。
余等將出致辭曰。
陜西與海東
相距萬里
今之相遇
眞天幸也。
切欲從容侍話
而但恐嚴程將戒。
必有整飭行李之事。
不得卒承誨語。
無任悽黯之至。
之符曰。
鄙意如來諭。
吾今往遵化縣
同年楊摠督
不久當還京裏
切擬就拜于玉河館。
遂揖而退。
之符臨發。
油紙
汝式輟所坐與之。
方今人人皆推王氏之學。
以爲千古之秘。
而之符獨排之。
可謂狂流砥柱也。
余行千里
始得此人。
豈非幸哉。
夕。
使得南京酒。
與余等共酌。
是日
葉本不至
有故也歟
  [初四日]
公元1604年
初四日乙巳。
晴。
朝。
車輛俱未到而使堅欲先發
余固爭之。
請待其齊至。
使大怒
已而
通事李廷敏來言車十輛畏逢達子
由他路渡河云。
不得已從使發行
仍留安廷催未到者。
關王廟,遆運所。
通州城東門
誥封右僉都御史楊𦠅門,忠烈名臣門,通流閘,大運中倉甲辰進士門。
出自西門
穿外城
葉氏貞節祠,大運西倉
大通橋
橋正跨潞河
漕船賈舶
皆從其下而過。
橋右有碑。
又歷三官廟玉皇廟天仙廟,觀音寺
午餉成國公希忠別墅
此家舊爲摠兵官者所創。
後屬太監
復轉買於朱云
結構甚侈。
別於宅後高築石假山
穴其下爲溫房六七處。
東西南北
可以通行
又從中而上
建凉廳三間山巓
稍下四面
皆有小屋連絡之。
亂植。
怪巖競秀
殆如天作者焉。
有自成國公舍人者居其家。
成國公已死於今年。
而其孫襲爵云。
有言曰。
高明之室。
鬼瞰其屋。
此家已更三主
而俱不能守。
豈非窮奢極欲者。
天之所惡。
故旋得而旋失之歟。
噫。
可不戒哉。
午後
又歷淸眞禮拜寺,嚴淨寺天仙廟,護國靈應觀關王廟東岳廟海會寺,朝陽橋火神廟
朝陽門
京師之正東門也。
入門過大慈延福宮,大市街,廣仁街,長安街會同館玉河東堤翰林院詹事府,玉河橋
玉河館。
館在玉河之南故名。
館有東西二所
余等寓于東館
館之制。
後建大廳
翼以東西兩房
自廳前延以月廊。
接於中廳
而又有東西房。
左右長廊
此爲一行所處之地也。
是日
車輛不至
貢馬三十二匹入城。
而林有聃,鄭渾等率馬七匹
落後不至
山海關以西。
今隷北直隷
其地南北皆山。
水之大者
大小灤河潞河等。
間或曠野
不甚遠。
繁庶關外爲最。
通州皇城四十里間
室廬連接京師
召公受封之地也。
今爲四方之極。
城池文物可謂盛矣。
但燕,遼之壤。
僻在一隅
久爲耶律鐵木,奇渥三虜之所汚染
風俗不美
余所過之地幾四千里。
而人皆善偸竊
爭鬪
腥臊之習猶在。
可惡也。
關內帶邊。
邊備嚴緊
山海關參將
永平府薊州
俱有兵備
山東按察司副使
管粮儲戶部郞中
薊州則有摠督軍務都御史而居于遵化
有都摠兵官而居于密雲
雖稱薊州而皆不在州城中。
通州漕運之會。
故有管倉戶部郞中焉。
關內地。
山海關至深河驛六十里。
自深河至撫寧縣四十里。
撫寧永平府七十里。
永平七家嶺驛六十里。
七家嶺豐潤縣一百里。
豐潤玉田縣八十里。
玉田薊州八十里。
薊州三河縣七十里。
三河通州七十里。
通州京師四十里。
凡六百七十里。
  [初五日]
初五日丙午。
陰。
朝洒雨。
貢馬七匹車八輛至。
  [初六日]
初六日丁未。
或陰或晴。
安廷率空車五輛。
至自通
州。
元凱得全章通二卷來示
六月初一日
止今月初四日。
且載逐日彈駁銓注辭謝奏請等各項題本
但卷中只錄題本首詞及 聖旨而已
其事之始末則不得詳知。
故余就其內抄出十八本。
元凱書手詳錄以來
  [初七日]
初七日戊申
陰。
遣宋大春呈報單于鴻臚寺
寺官曰。
不齊
何以見朝於明日乎。
大春曰。
來者三十一人
而獨五人在後未至。
但聞已於昨日朝自通州發車云。
想必齊到於今日。
故望以明早見朝。
寺官曰。
你言亦似有理。
但我等不敢一刻朝廷
豈可以不齊之人而請見朝乎。
决不可也。
大春曰。
使臣等到此已四日
而尙未見朝。
若更遷延
當過數日。
故玆以爲悶。
寺官曰。
然則你以明日呈單。
請面見云。
 中朝之制。
皇帝視朝以三六九日。
前此使臣之來。
其見朝不避此日。
以上王大臣佩劍闌入之故。
不許外國之人隨班視朝之日。
非惟外國
凡十三道藩臬各省之臣皆然。
而今鴻臚寺特許面見者。
序班我人久不見朝。
深爲悶迫之意。
告于寺官
故許之云。
然夫王大臣之事頗詭秘
似由內官引進
道路之言
皆指太監輩。
而方其斷罪也。
矇矓處决
不爲別白
尋之計。
只殺其人以滅跡
其事慝矣。
當國輔臣
不得辭其責。
而乃反設爲視朝之日不見外臣之法。
何意耶。
人君嚮明而治。
使天下之人皆得而見之可也。
烏有自藏之如是乎。
誠不知其然也。
車輛久不至。
伴送一人
雇人驢各二往迎于中途
夕。
申璨,張彦龍先至。
通州運車輛皆爲達子所占。
故璨等只得推車十輛。
分載五車之物。
寸寸步進。
以之艱關留滯云。
已而
車輛皆到。
會同館送余等枕褥衾毯一件及各人臥具
  [初八日]
初八日己酉
朝陰而洒雨。
晝夕晴。
朝遣李廷敏往鴻臚寺
呈報單。
光祿寺珍羞署下程錢粮
白米一石八斗
酒九十甁。
五斤十兩
鹽醬九斤
香油四斤八兩
花椒九兩
菜參十五斤。
凡此物件
五日一次
舊例也。
高雲程與鴻臚寺主簿國臣會同館副使王定寶來。
令余等與一行各具冠服
敎見朝日禮儀
  [初九日]
初九日庚戌
晴。
是日見朝後見堂。
五更
余等率一行
冠服東長安門外。
通事申璨,尹秀寬,軍官鄭雪,官奴孫鶴看房。
安廷以病不從
余等歷上林苑監,大德靈應廟太醫院欽天監鴻臚寺敎坊司工部
兵部
憩于門外西廊
昧爽
城門啓鑰
門官催入。
余等歷金水橋承天門,端門
憩于闕左門
所經之處。
相距甚遠。
皆布甓於地。
金水者。
玉河上游
端門內。
有宗廟。
右有社稷
承天門前大明門。
門外正陽門
皇城南門也。
門左右。
五鳳樓
殿屋蓋以黃瓦。
將出
擊皷午門之東。
撞鍾午門之西。
後鳴三聲
內外班齊
 帝出御皇極門
門卽舊奉天門也。
千官騶從
皆由東西偏門而出。
廣庭寂然
但聞劍戟相響而已
千官則入于皇極門之庭。
余等與十三道諸省官
班于午門外
余等齒于各官之末。
通事以下
立於監生之前
望見六大分立門外
形貌奇偉
少焉
午門三門闢。
鴻臚寺序班
引余等上御路。
五拜三扣頭
遂由右掖門而入。
石橋
文武東西相向
糾儀御史列於中庭
余等就其後而立通政司前奏事。
十三道差來人入見畢。
序班引余等跪於御路上。
鴻臚寺官持掲帖奏曰。
朝鮮國差來刑曹參判等三十一員名見。
此官不奏使臣之名者蓋怯也。
余等三扣頭而復跪。
 帝親發玉音曰。
與他酒飯喫。
聲甚淸朗
余等復三扣頭
序班引出
還由右掖門。
歇于闕右門傍
已而朝罷。
千官出。
余等詣光祿
寺喫酒飯
在闕左門內。
未徹。
數十人布囊爭掠卓物而去。
余等若不遽起。
則幾不免沾汚衣服
又謝 恩於午門外
一拜扣頭
出自東長安門
宗人府吏部戶部
至禮部將見堂。
入于大廳東廊內。
良久
左侍郞翰林院學士汪鏜坐堂
十三道獻表文方物
導以法樂
郞中員外郞主事觀政進士吏員行揖禮後序班引余等跪于月㙜上。
主客郞中王庭詩以掲帖告于侍郞曰。
陪臣見。
侍郞曰。
起來
余等兩拜作揖
侍郞不答。
復跪。
伴送國臣咨文授使。
使奉告曰。
國王咨文
侍郞命受之。
復曰。
起來
余等出。
尙書萬士和
以往祭 穆宗昭陵不在焉。
大廳之扁曰崇化
余等還坐東廊
通事呈表文於儀制司
見有一人投文牌以入。
又有官人軍民十餘輩隨之。
呈訴狀於月㙜下。
侍郞命受而付司務廳已。
則還於大廳後房决事訖。
罷堂而出。
於是余等歷往主客司,儀制司行禮
使先入
兩拜作揖
郞官答拜
及余與汝式則但答揖而已
客司只有王郞中
儀制司則郞中鄭汝璧
主事支可大,鄒應柱在焉。
禮畢
余等過文德坊歸館。
洪純彦因留在部。
下馬宴及賞賜日期
吏員輩曰。
不可速爲。
皆延其日期而答
之。
其意蓋欲邀賂也。
又問實錄事
吏曰。
 穆宗實錄已纂。
而 世宗實錄未畢云。
儀制郞中鄭汝璧召純彦謂曰。
我見國表文。
足見敬奉朝廷之意。
你國必是服箕子遺敎如此也。
不勝喜歡
因取表筒結裹等具。
細玩嗟歎之。
純彦見滕季達部門外。
季達曰。
內資惟一若有書信
則須於習儀之日傳我。
我當往路上以候。
余在京時。
鄭參議付書於余。
俾之轉致季達
故余令純彦訪之。
今得相遇
可喜其不浮沈也。
光祿大官署送猪肉三十六斤。
五日一次之例也。
  
[初十日]
初十日辛亥
晴。
朝遣通事元凱,宋大春,李廷敏,申璨。
馬官金沔等。
方物貢馬於禮部
主客司郞中一一解㸃閱
豹皮二令因濕傷兩處變黑。
郞中通事還將去向日晒乾。
然後受之。
夕。
洪純彦,安廷俱有詩。
各述思親之意。
余亦同所感者故和之
  [十一日]
十一日壬子
晴。
色甚皎。
散步中庭久之
因詠古詩共看今夜月。
獨作異鄕人之句。
懷抱不平
  [十二日]
十二日癸丑
晴。
朝。
主客司員外郞拱宸來坐提督廳。
余等具冠服往見。
各行兩拜作揖而退。
中門扁曰春官行司
令宋大春禮單
員外答曰。
本不受。
公元1529年
還持去。
仍謝陪臣厚意
洪純彦,安廷等往告曰。
上年
本國奏請改定 宗系續載會典等事
而必待實錄之完。
然後方修會典云云
小的等在路聽得實錄已皆完了
會典之新纂。
不知何以爲之。
陪臣呈文本部
故敢稟。
員外曰。
 穆宗實錄則已畢。
而 世宗實錄則更有幾年功夫矣。
會典則各司今方抄出新事類
移報翰林院
本司公事採錄
實任之。
嘉靖八年奏請之詞。
已載於其中
他年之事。
俟檢出而備書。
陪臣若欲呈文則亦無妨也。
純彦等退。
員外更招以語之曰。
會典時屬纂錄
呈文不可言其已完也。
純彦曰。
小的等欲聞會典修纂之始。
非謂其已完也。
且俟呈文之淨寫。
然後先達老爹
取進止爲計。
員外曰。
知道
本館提督主事唐鶴徴出使于外。
拱宸員外代署其任云。
萬尙書回自昭陵
將行見堂禮。
尙書令以後日行
是日乃使初度之日也。
盛設酒饌
余等共會于月廊。
又召一行左右坐。
歡飮而罷。
  [十三日]
十三日甲寅。
晴。
是日習儀朝天宮
曉。
余等率一行文德坊。
下馬大明門。
又過前軍左軍都督府西廠長安街
宮城歷灰廠,靈濟宮西城宮,觀音寺
大市街,靜妙庵,歷代帝王廟,景德街,白塔寺
朝天宮
宮前高門
等由西偏門憩于樹下
質明
中門內搥大皷
千官朝服東西魚貫而入。
余等隨之。
國子監生順天府生員僧道皆與焉。
鳴鞭班齊
樂作行四拜而跪。
通政鴻臚等官前奏慶賀
節次畢。
又行四拜而跪。
已而搢笏起舞蹈。
又跪。
萬歲者三。
又起。
四拜而罷。
宮之制。
中爲三淸寶殿
左爲威靈祠。
右爲顯應祠。
前門扁曰紫虛欝秀
門千户萬
崇極宏麗
是爲接天神之所也。
嘉靖年間
道敎盛行
 皇帝淸齋西城靈濟二宮
昕夕道士相處
不治天下事。
文案積滯
動以數三月計。
而其顧命之際。
卒誅妖黨。
正刑章。
可謂而亦晚矣。
其後自 穆宗以至于今。
無營奉之事。
故宮內荒草滿庭焉。
但 太祖爲法也。
僧道兩司
緇黃汚穢之流而廁玉珮鏗鏘之地。
何以後嗣而正四方乎。
是以
今日歷城中。
白塔寺妙應禪林門正當坊曲要鬧處。
黃紙寫勸出大齋施物文張於路上
其中至以奉旨爲言
此必髠徒矯誣假是也。
誠可痛憎
觀音寺逼近西城宮而構。
見有設齋香火羅列
鼓震動。
噫。
輦轂之下尙如此
其在州郡可知
也。
千官之罷禮過此者多。
而略不爲動念者何耶。
余思之。
其所由來者久矣。
平日竊怪崔錦南中國之俗曰。
道佛鬼神
以爲中華文物禮樂之所聚。
遐荒僻村則容或禱祀之處。
烏有天下皆然之理。
今而目擊
則斯言誠不誣矣。
夫以京師四方之所會。
而彼乃肆行無忌如斯
則必是在朝之聞見習熟
不爲汲汲然救正之計故也。
吁。
可謂怪且駭也。
  [十四日]
十四日乙卯。
或陰或晴。
午後小雨
是日習儀朝天宮
使以病不往。
余與質正率一行前路靈濟宮
取道宮前蓬萊門。
過以昏黑不能記。
朝天宮演禮昨日
洪純彦遇滕季達家人路上
以鄭子中書及余所草小札幷付之。
余蓋欲與季達相見
附致微意故也。
先是
純彦欲聞實錄會典等事
通書許贊善家人俞深。
深至是。
答書約相見云。
  [十五日]
十五日丙辰。
晴。
朝。
將行見堂禮於尙書
尙書令兼行明日下馬宴。
余等改定本國呈文
添入再行題本等語。
蓋前文則只請移文翰林院
故余等以謂未盡也。
是日中秋日也。
與使及質正共坐前廳
酌數杯以賞月
見有放炮火者不絶。
問諸館夫則乃平江伯
家所爲也。
平居無事
乃以炮火
爲娛耳目
接賓主之具。
不亦悖妄無知甚者乎。
  [十六日]
十六日丁巳
晴。
是日行下馬宴。
朝詣會同館
尙書未至。
余等坐於東廊館。
中門扁曰柔遠
尙書高儀所書。
大廳有二額。
萬國來同
擊敎四訖。
光祿寺少卿來。
點閱卓饌而去。
錢員外送茶
遣安廷致謝
尙書至。
余等排班祗迎。
尙書入于廳後。
少焉
改穿新服而出。
堦之西。
龍亭一坐
尙書率余等一拜扣頭
鴻臚寺鳴贊贊禮
已而尙書入。
面南而立
使先行兩拜作揖
余與質正亦如之。
尙書答揖
尙書坐。
使則坐于東。
余與質正則坐于西。
通事以下
行禮後列坐于東偏
樂作酒進雜戲
凡七爵而罷。
下人入撤。
尙書又率余等一拜扣頭龍亭前。
蓋謝 恩也。
余等祗送後錢員外見禮
遂歸館。
今日雜戲之人。
或抽出玉珮
盛開彩花中虛之器。
此必是幻術
而余等爲所眩。
而目不能燭破其邪妄
有愧於傅(一作博)奕多矣。
夕。
光祿寺珍羞署送 欽賜物件
白米三石六斗
五斤十兩
酒七十二甁。
鹽醬九斤
香油四斤八兩
花椒九兩
菜四十五斤。
活羊七隻。
鵝七隻。
雞九隻。
果子四盤。
茶食四盤。
  
[十七日]
十七日戊午
或陰或晴。
是日乃 聖節也。
詣闕賀禮
余等五更初。
東長安門
門已開矣。
遂入憇于闕左門
左掖門。
弘政門至皇極殿庭。
弘政門乃 皇極門左門
其右曰宣治殿。
東西兩樓
嵬然相向
東爲文昭閣。
西爲武成閣。
質明
雞人獻時。
唱曰。
日出卯。
四表萬方
於是 皇帝出御殿上
奏表訖。
千官賀禮而出。
儀衛之盛。
軍容之整。
輅駕之衆多
法樂之鏘亮。
不可形言
且每門以象守之。
其數至夥。
千官班列則頗不肅焉。
是時。
西蕃達子剌麻國亦入于西庭
余等出至左掖門外
千官顚擁。
久之方散。
光祿寺喫酒飯
西蕃三國亦在焉。
西蕃西戎
達子脫袴露陰。
恬不爲恥
故人謂之狗西蕃
剌麻國在南鄙
㔆(一作劗)髮被服
中國僧徒同。
此輩重譯來朝
可見大一統之美也。
余等又謝 恩於午門前而歸。
錢員外來館。
令洪純彦,安廷呈文進見曰。
明日呈本部。
故來取進止
員外從容覽畢曰。
我曾已備知此事矣。
會典今方續纂。
可以呈之。
但此文更寫一件來。
我欲詳見。
純彦再告曰。
司裏王郞中(名續之)遆。
卽今掌印郞中
則必未知始末
望說與掌印老爹何如
員外曰。
知道
安廷卽寫呈文一通
付小
甲進于員外
大春呈段帳,藥帳,書帳員外
員外點以朱筆牙子
帳者。
列書買貿貨數目之帖也。
  [十八日]
十八日己未
晴。
午後小雨而雷。
是日詣闕謝 恩。
呈文禮部
余等曉至東長安門外。
平明
入 闕上御路。
下馬宴及欽賞
行五拜三扣頭禮。
萬尙書亦來謝押宴焉。
歸館朝飧後。
余等就禮部坐于東廊
呈文
先稟於王郞中。
郞中見畢曰。
可以呈之。
該吏序班議曰。
前日見堂時。
尙書不在
未及行禮
呈文之際。
合行兩拜云。
日晚
尙書及新授右侍郞翰林院侍讀學士林士章坐堂
余等進跪于月㙜上。
尙書問曰。
有何稟事。
洪純彦持呈文授使。
使擧之以手。
外郞取去。
置諸尙書䅁上。
其文曰。
朝鮮國差來進賀萬壽聖節陪臣曹參判朴希立謹呈爲辨誣事
先該萬曆元年貳月內。
本國宗系弑逆兩項誣情節。
備由具奏
陪臣吏曹判書李後白齎擎奏聞去後
蒙部題稱朝鮮國封王李(康獻王舊諱)。
代王氏以開國
作我東藩
守臣而來王。
輸忠北闕
子孫相繼垂二百年。
據稱宗系有本源
旣與李仁人(人疑任之誤。
下倣此。
)不同
又謂國祚由于推戴
亦與弑王氏無與
在我 皇祖大訓
固得于一時傳聞
在伊裔孫辨辭
出于一念誠孝
合無念其世秉禮義
克篤忠勤
其所請。
恭候 命下。
文翰林院
請出內府續修會典新書朝鮮國一冊。
將李(御諱)幷陪臣李後白奏呈
略節纂呈御覽
附錄本條之末。
庶 祖訓會典因以兩存
傳信傳疑各有攸據。
又將伊父祖李(恭僖王諱),李(恭憲王諱)先年所奏情詞本部議覆
欽奉 聖旨
備細開載于 世宗皇帝實錄
垂示永世
仍降 勑一道
諭以 聖意
一以答遠臣昭洗其先世之誠。
一以彰 聖朝以孝治天下之義等因
具題欽奉 聖旨
是該國前後奏詞。
史館備書。
纂入 皇祖實錄內。
新會典。
候旨續修增入。
仍寫勑諭王。
欽此
陪臣李後白齎捧到。
勑諭爾祖李(康獻王諱)久蒙不韙
我 列祖垂鑑
已爲昭雪改正
玆者纂修實錄
欲將前後奏詞備行採錄
以垂永久
朕念爾係守禮之邦。
且事關君臣大義
特允所請。
卽命禮官抄付史館
備書于 肅祖實錄內。
後修新會典。
並爲詳載
以慰爾籲雪先世懇情。
爾其敦忠孝。
恪守屛藩
深思誣玷之難磨。
永保令名於不替。
欽此
本國已遣陪臣陽原(原當作元)謝 恩外其 聖勑內詳新會一節
一國臣民翹手企足以待者。
月于玆。
卽目卑職等爲
公元1563年
賀節
前到京師
竊聞會典適屬增修。
 聖旨之行。
正在今日
如蒙乞査上年題准事理
再行題請
文翰林院
依各年 聖旨及部行文內事理。
會典本國項下
將 國祖與李仁人本非一李
係新羅司空以來歷十六代至(桓王諱)。
是實 國祖親父。
及 國祖之奉藩
爲因一國推戴
一毫之疑等情
備由開載
仍依嘉靖四十二年事例
新會內改文字
備咨本國知會
庶 聖恩有終而舊冤永雪。
不勝幸甚
爲此具呈者。
純彦告曰。
陪臣上老爺。
竊聞今方纂修新會典云。
本國宗系事情
老爺俯賜成就
尙書曰。
這箇事情
時未曉得
査看替你行。
余等起。
行一拜。
尙書命止之曰。
不須拜。
仍復跪。
遂揖而退。
伺候東廊
尙書細看呈文
送于右侍郞
相與講議往復
良久都吏通事來。
洪純彦趨赴月㙜上。
尙書曰。
此事已爲題過。
實錄完後自可以行。
不敢再題。
純彦對曰。
此則陪臣亦知之矣。
但聞今方纂修會典
陪臣之意。
老爺通査各年事例。
再行題請
文翰林院陪臣等其將回話於 國王
而 國王感激之意。
何可量耶。
尙書曰。
會典今雖纂集
內院尙未設局
開局則你國之事。
自可增入矣。
不須題請
公元1572年
此意回報陪臣知道
右侍郞於都吏曰。
通事本國通事乎。
都吏曰。
本國原來通事也。
侍郞顧語純彦曰。
此事已悉之矣。
實錄時未完了
待其完則自當增錄。
决無遺漏
不須題也。
此意歸報陪臣
純彦扣頭而出。
堂後余等遂歸。
今日呈文
該吏高雲程幸其有事
睹爲奇貨
邀索賄賂
恐嚇萬端
雲程謂洪純彦曰。
玆事係吾一言重輕
你可將三十兩銀以贈我云。
可見此輩之無至此極也。
使通事金鸞孫,李廷敏呈事完廻還
告示開市兩通狀于通政司
轉付禮部
夕。
兪深有書與洪純彦。
文多不曉。
略曰。
其實錄。
 穆宗六年戊辰
翰林無事下工
修完
受恩典訖。
 世宗四十五年乙丑
林修多年
講讀降調
是以沈滯
其八年三十六年事則去年惠來物。
不得絲毫
故此當該不發。
然此不難矣。
實錄完。
會典
必得五年之外。
而欲會典者。
已經百餘年。
如此遷延
亦甚不平
玆事參論
遲早尤緊在禮科。
而禮科有三位。
與吾相契
他曰。
今辛未
翰林俱閑。
會典欲題與云。
機會極妙云云
  [十九日]
十九日庚申。
晴而風。
朝。
錢員外來館。
洪純彦,安廷就告曰。
老爺之敎。
昨日呈文本部尙書分付
公元1565年
云云
員外曰然。
你爲一國大事呈文
故我不敢止之。
而我意以爲 旨意已下。
實錄畢則自當纂入。
不須再題也。
純彦曰。
此則已知之矣。
遇會典新修時。
事類浩繁
外國之事。
則恐或至於漏落
如是更稟。
員外曰。
 聖旨丁寧
萬無漏落之理。
純彦又告曰。
 世宗實錄之完。
當在幾時
會典開局
亦在何日
答曰。
 世宗四十五年實錄甚多
更待一兩年後方得完了
會典則各衙門今只抄送內翰而已
開局則未知其早晚也云。
夜。
洪純彦,安廷來獻酒。
與退而共酌。
  
[二十日]
二十日辛酉。
晴。
是日
國子監
朝。
東華門東廠御馬監育才坊,大興縣,育賢街。
國子監
余等具冠服趨進于 聖廟外門
是爲持敬門。
監人開鑰。
又由廟門西偏而入。
廟額先師廟
余等四拜于庭。
仍陞廟上
歷瞻位次題號
中曰 至聖先師孔子之位。
東曰復聖顔子述聖子思子,先賢冉雍閔損端木賜卜商仲由
西曰宗聖曾子亞聖孟子先賢冉耕宰予,言偃,冉求顓孫師
版皆用木。
漆以朱。
汝式東階
余則循西階
各闢東西廡門而審視
東廡先賢澹㙜滅明原憲南宮适,商瞿漆雕開司馬耕有若巫馬施顔幸
公元1444年
曺䘏公孫龍顔高壤駟赤石作蜀公夏首,后處,奚容箴,顔祖,句井彊,秦公祖句玆,縣成燕伋顔之僕樂欬狄黑孔忠公西蒧,施之常秦非申棖顔噲先儒穀梁赤高堂生毛萇后蒼杜子春韓愈程顥邵雍司馬光胡安國張栻楊時陸九淵許衡
西廡先賢宓不齊公冶長公晳哀,高柴樊須公西赤,梁鱣,冉孺,白虔,冉季漆雕哆漆雕徒父商澤任不齊公良孺公肩定,郭單,單父,冉旂,左人郢鄭國原亢廉潔叔仲會,邽巽,公西與如,陳琴張步叔乘先儒左丘明公羊高服乘孔安國董仲舒王通周敦頤歐陽脩,張載程頤胡瑗朱熹蔡沈眞德秀吕祖謙薛瑄
廟東庭有 御製新建大學之碑。
正統九年三月初一日立。
卽 英宗皇帝宸翰也。
其文曰。
皇天仁愛下民
必簡聖人
君之師之。
聖人得位則兼君師之事。
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是已。
不得乎位則專師之事。
立敎垂範
孔子是已。
君師者。
師事者。
敎被於後世
非得孔子立敎。
則雖前有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
世莫之知矣。
故曰。
生民以來
未有盛於孔子
子之功。
萬世之功也。
孔子所謂敎。
其道仁義道德
其事父子君臣尊卑內外
器易
公元1443年
詩書春秋禮樂
皆本於天也。
凡爲天下國家者。
誠能純用孔子之道。
則天地以位。
萬物以育。
彼其名爲用孔子之道。
而效不至焉。
信用之不篤。
加有異術邪說間之也。
國家自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曁我 皇祖 皇考
聖相承。
天成命。
顓顓焉一惟孔子之道是尊。
於凡施政敷敎取人理民
一惟孔子之是用
不作他術。
至於四方郡邑海隅邊徼
靡不建學設敎
崇祀先師
海外藩國蠻夷酋長
慕仰德化
遣子入學
歷世以來尊尙孔子
未有如我 祖宗之世之盛者也。
朕以涼德
承天序。
欽惟古昔大典
 祖宗垂統盛心
夙夜孜孜
圖惟善繼
北京故有學在宮城艮隅
庳陋不稱
正統八年秋
有司撤而新之
左廟右學
高廣靚深
所以奉 明靈
來學
凡百所需
靡不悉備
材出素具
不及民。
年春成。
朕躬釋奠先師
循古典也。
退卽學之彛倫堂。
儒臣講經
卿大夫百執事之臣。
縫掖之士。
兵衛之帥。
拱侍而聽。
殆以萬計
已而有司如故事記其成於碑。
嗟夫
子之道。
天下國家者。
不可一日而闕。
學校之敎。
化民育才者。
不可一日以怠。
京師首善之地
所係之重且大者乎。
書諸貞石
昭示後人
俾咸務欽承
丕顯皇明治化之盛。
與天日月相悠久云。
廟門石皷十枚
左右各五。
余等廵東西廡訖。
又赴廟門以觀所謂石皷者。
此卽周宣王時舊物也。
石理剝落橫缺。
字僅可辨。
古籀文也。
字形類今小篆
難以了了
所謂珊瑚枝柯
欝屈蛟蛇走者。
虛語也。
居于左者一枚
中穴爲臼。
散落荒野之際。
民家不知。
取作臼以舂米。
故今尙仍其舊而不改云。
東竪一石碑。
愜山潘迪書。
蓋記石鼓字之可辨者。
翻以楷書
世人識者也。
余等摩挲歎息
宛然目覩岐山大蒐盛禮
不勝千古無窮之感。
有人打碑
將以遺余等。
在西廡時。
門下鎖未開。
監人啓之則監人曰。
必得三十把好扇。
然後可開。
走而不見
艱得乞還
其際晷刻頗久。
監生坌至
余請作揖
上階立談話。
應天府高淳縣楊守中號致菴者。
穎悟可愛
持其扇請與余換。
余依其言。
扇面七言長律一篇
余問守中曰。
王陽明之學何如
曰。
陽明單說良知
正是僞學
余曰。
然則今日何以推崇陽明者衆。
至欲擧從祀之典乎。
守中及二三監生記姓名者答曰。
此亦非天下通論
南人皆尊陽明
北人
排斥之。
從祀之議。
今尙未定也。
已而門開。
余入廡。
不暇守中細話
可恨
余等出自廟門
門外長廊內。
列賜進士題名記碑。
無慮四三十。
未能遍觀
蓋列新進士姓鄕貫於其上。
考官一人
奉 勑作記。
持敬門之左爲致齋所
右爲神庫。
廟庭有井。
味甘冽。
余等又至彛倫堂。
堂在廟之正西。
是爲祭酒常坐之所。
東西有齋。
東曰率性誠心崇志。
西曰脩道正義廣業。
俱有繩愆廳。
學徒不處
墻壁頹塌
堂後有敬一之門。
門內敬一亭
列代 御製 御書
循亭而東至道堂
堂西隅有三鼎
圓徑極深廣云。
元時所鑄。
是爲釋菜烹飪之器。
堂之西廊
扁曰五經館。
意是藏書之室。
其中塵土堆積而已
又迤東至啓聖祠。
祠在聖廟之後西偏
余等四拜于庭。
是爲叔梁紇之廟。
曰啓聖公孔氏之位。
東曰先賢顔無繇孔鯉
西曰先賢曾點,孟孫氏。
東廡先儒程珦蔡元定
西廡先儒朱松
余等周視旣畢。
是日頗熱。
使出坐于祠門外樹陰
余與汝式
監生敍話彛倫東廳
中立碑。
列書祭酒而下歷官姓名
坐定
來者二十餘人
書名號示。
汝式書問禮文疑處。
皆答曰。
古云。
天子議禮
有司禮之人。
等之
公元1530年
所敢與也
汝式曰。
昔。
張橫渠敎學者必以禮。
奚必爲天子而後可行禮文乎。
皆曰。
張子是有官守者。
如是云。
余等將出
贄禮筆墨等物以贈之。
諸人雜起。
相爭捽奪。
無復倫次
余等甚鄙之。
俄聞使先去。
余等卽與監生輩辭揖而出。
士風不競如此
時事大可爲寒心
復歷舊途歸館。
街中風埃眯目。
不可開睇。
今日伏覩 聖廟之制爲近於古矣。
丘文莊公嘗恨宣聖之稱。
不合於禮。
從祀者之多其人。
發於論著之間。
今之制未知更定於何時。
意必嘉靖年。
而未能的知其事之首末
可爲深歎嘅也。
陸九淵僞學與於廡祀者。
在於嘉靖九年
見於嚴嵩南宮奏議者可攷。
而亦未知何人之所建明也。
至如陽子
論其變士風
闢異端。
以正持身
進退不撓
則不減於昌黎
而今從祀
乃以濮議一事
纖人張𤧚所論奏
而躋之聖廟
夫濮園之論。
本爲歐陽子大疵。
而反以是可以從祀
則不亦汚聖門而誣歐陽者乎。
左丘明名號
以朱子之言證之。
只是秦史官左氏
矣。
因仍謬誤而不改。
是亦在所改正也。
胡安定亦在可否之間。
延平勉齋先生尙未與於廟享之位。
安定不可先入也。
於啓聖祠之設。
允合幽明之宜。
可謂曠世盛典也。
大學本爲首善之地
非徒文具爲也。
今見廟宇深密
森蔚
堂齋靚潔。
地位幽閴
眞可師生講道之所。
而爲師者倚席不講。
弟子散處閭閻
祭酒司業
以驟陞大官爲念。
監生
歲貢
以得添一命爲榮。
慢不知禮義廉恥爲何事。
學校廢墜至於斯。
宜乎人才不古若也。
嗟呼嗟呼
余自昨日受風深重
頭痛岑岑
往監強勉行禮
頓覺神觀不平
及歸所寓。
至夕痛不可堪
煎飮參蘇飮一貼。
暫出
到夜輾轉
心熱上攻。
殆未得寐。
曉頭小眠而覺。
  
[二十一日]
二十一日壬戌。
晴。
是日開市
朝。
錢員外提督廳。
牙子等先呈雜色貨物於廳前。
已自閱視而後乃許賣買
旣畢。
其人又將所得
呈于員外而方出去
其意蓋欲防檢禁物也。
禮部都吏來館。
通事等曰。
前日呈文
尙書下于主客司
以備會典新修時査考
平時呈文不可行者
尙書不下該司。
而今如是
可見其必行於後日也。
余頭無異昨日
只啜白粥
入夜合煎參蘇飮兩貼而飮。
汗出沾衾。
曉。
疾勢向痊。
  [二十二日]
二十二日癸亥。
晴。
是日開市
滕季達答書。
約以相
見於天壇
夕。
余始能食。
  [二十三日]
二十三日甲子。
晴。
是日開市而罷。
中朝之制。
三日開市
錢員外逐日來視。
余見一行之人眩於賣買
如狂如癡
一在內者
呼之不答。
往往多錯應。
可惜貨利陷溺人心
至於斯極也。
所患
今日始快差。
比數日來
夢寐之中多攪擾
家間未能無事而然耶。
抑以風熱在心之故耶。
  [二十四日]
二十四日乙丑。
晴。
夕。
與使出坐月廊。
大春來求別卜。
余却之。
使言押馬官等以余載貢馬道死之故。
聞見事件中恐得罪落職
請余刪沒。
不可
使因言前例如是
余應之曰。
我國之風。
不論是非曲直
以爲前例莫敢搖改。
以此二字僨事
若比之於古。
則類宋朝和親二字也。
使默然
  [二十五日]
二十五日丙寅。
晴。
是日往賞天壇
朝飧後出正陽門
過正陽橋
不二三里至天壇
壇門未開。
墻上太常寺公文
不許閑人輒入
通事票帖以示。
乃開鎻。
東偏小門。
步穿中門壇下
壇制規爲圓形象天
堊塗其隙。
其層有三。
上構享殿
殿亦三層
瓦色上玄中黃下碧。
殿有上帝虛位
東以 太祖皇帝配之。
主則藏於殿北皇乾殿。
殿中琉璃
戶皆貫靑珠爲簾以垂之。
棟柱飾以黃金
螭龍盤屈
眩怳不可正視
用人工極矣。
壇之東西大屋
言是藏祭器之所。
近仍 嗣皇新登寶位
未擧大享之儀。
庭內雜草羅生
之前大享門。
又有一門
鎖不通人
門外圓丘也。
四墻外皆
亂植欝然
滕季達與其一人來。
將與余敍話
未及相楫(一作揖)。
提督差吏尾余等行。
洪純彦恐其漏洩止余。
季達其然
不覺吐舌曰。
然則當於後日發程共話崇文門外
余因令純彦遺以小札二幅筆墨,白貼扇,油扇等物。
皆受之。
可見中朝法嚴至於如是
殊有缺於一視同仁
罔間內外之意。
可歎也夫
余等又循外墻而南。
至于圓丘
過望廣廈三處
蓋以靑瓦。
人言 皇帝祭天沐浴室及皷樓也。
圓丘前門
扁曰慶利。
其東建石門
題曰諸司官下馬
自門至丘甚遠。
使以困憊不往。
余等先去。
其丘形亦圓。
碧琉璃爲底
句不植足幾於傾跌
闌干染以碧色
歲久頗有缺落處。
之後又有皇雩殿。
傳聞 成祖以後例擧時事於大享殿
嘉靖朝。
議者以爲不合
故今則祀於圓丘云。
疑此得禮本意也。
余等坐于丘之中層瞻眺
已而使隨至。
天壇圓丘兩處
逼近城市
地界閴靜
林樾掩翳
殊有塵外之思。
中朝人亦多來遊焉。
日西
余等出至石門栢樹下暫開酌。
植栢縱橫成列
天壇相望處有地壇
未及往觀。
余等將至正陽門
滕季達於道。
季達與余相楫(一作揖)而曰。
久聞盛名
今玆相遇
喜幸實深。
不得從容爲恨。
余與之往良久
約以崇文門外敍話
季達謂洪純彦曰。
自往貴地以還
感 國王厚恩
每每不忘。
無以爲報。
韓翰林想念無已
使臣之來。
雖欲致書 國王
而無便未果矣。
且 穆宗實錄不多。
已先畢。
而 世廟實錄雖未成。
自內緊催。
不出明必完。
完後旋修會典
我當力圖備錄貴國 宗系改正等事情。
鄕曲故舊入內局。
可以易圖
而韓爺亦嘗言之耳。
鄙意須歸 啓 國王
言訖鞭騾而去。
蓋畏人見也。
  [二十六日]
二十六日丁卯
晝晴
小雨而雷。
是日上馬宴。
余等纔到會同館
尙書卽至。
不及焉。
遂行宴禮如下馬宴時。
尙書臨去。
通事曰。
明日以後數日朝中有故。
可於二十九日謝 恩云。
夜聞新鴈。
(後見通報
尙書以二十八日受命
分獻夜明于夕月壇云。)
  [二十七日]
二十七日戊辰
晴。
夜雨
朝得海鹽徐咸所著 皇明
公元1531年
名臣披閱
次見其續集張孚敬一條
實爲國子監改定聖廟名號去就
從祀位次等事
首末雖未備載
而其梗槩則略見焉。
今謹錄於此
其文曰。
孔子稱號從祀諸賢。
國初大學士吳沈
曾作孔子封王辨以言其非。
成化中華亭夏寅論奏云。
孔子萬世道學宗主。
宜稱先聖
不當稱帝稱王
釐正十哲之位。
寢室叔梁紇
而以顔路曾晳孔鯉爲配。
其間若公伯寮,荀卿王弼賈逵馬融杜預獲戾名敎者。
罷黜之。
弘治初
程學士敏政有議。
大略同。
正德初
祭酒謝鐸亦謂叔梁紇當別立一廟
及欲罷黜吳澄從祀
下禮部議
阻格不行
嘉靖十年
公復建言
 上從之。
天下大成至聖文宣王號。
通稱至聖先師孔子
大成殿改爲先師廟
四配十哲
兩廡諸賢。
悉去宋時封爵
俱稱先賢
毀去塑像
代以本主
黜去公伯寮,秦冉顔何荀卿戴聖劉向馬融賈逵何休王肅王弼杜預,吳十三人從祀
林放蘧瑗鄭衆盧植鄭玄服虔范寗七人
各祀于其鄕。
后蒼王通胡瑗歐陽四人增入從祀
又于殿後別立一祠
中設聖公叔梁紇位。
顔路曾晳孔鯉孟孫氏爲配。
程珦朱松蔡元定從祀
正禮順。
一洗百王
陋。
昭代盛典云云
孚敬卽張𤧚也。
孚敬乃 世廟賜名也
玆事至重且大。
而成於一姦人之手。
誠可世道深嘅也。
雖然
不以人廢言
則今之制。
後來君子參酌而取之。
庶幾乎
  [二十八日]
二十八日己巳。
晴。
午後鴻臚張主簿高序班
會同王副使宴于月廊。
故事也。
質正以祖忌不與焉。
酒酉。
各書姓名官職字號以相示。
張主簿琉球國通事也。
余問琉球國事。
答曰。
二年一次進貢
其國不設科擧。
孝廉取士
國王姓尙。
東海至于國界
不測其里數之多少
順風則凡七晝夜
方泊于岸云。
  
[二十九日]
二十九日庚午。
晴。
是日謝 恩于闕。
上馬宴也。
 帝不陞殿
余等就午門外
五拜三扣頭而出。
鴻臚寺堂上以我國人赴闕者二十七員名。
嫌其數少。
伴送國臣頸。
將撻而釋之。
向夕
有禮庫子丘宗義持票帖來。
序班高雲內閣
受奬朝鮮國王勑書。
上年冬季
遼東巡撫御史張學顔以我國累送被虜人口。
具本請賞
至是禮部以今月二十二日。
覆本奉 聖旨
(姓諱)屢次送還人口
具見忠順
賞銀一百兩。
四段
紵絲十二表裏
奬勵
其餘都依擬。
余與使磨鍊卜駄之數。
凡六十九駄。
  
[三十日]
三十日辛未。
晴。
朝。
錢員外兵部車駕司主事曺銑來驗包。
並在提督廳。
令吏來書包數而去。
舊例
提督兵部郞官入于館中廳
余等具冠服行禮畢。
閱包物。
或有抽看之時。
今也錢員外以我國素秉禮義
不肯違禁之物。
未可以他國例視之
特免驗包之禮。
蓋重待我國之至也。
高雲程來。
通事等問其受勑與否。
雲程曰。
凡往內閣時。
必賂門子而後方入。
汝可與吾五兩銀。
當依汝言聞見而來
洪純彦折之
雲程大怒起去
大抵雲程貪黷無忌至於如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