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自动笺注)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奏文
  
公元1630年
陳慰奏文(庚午)
謹奏。
兇鋒豕突
進犯關內
道路阻絶
吉凶互傳。
謹駝一价。
伸問慰之禮事
政府狀啓。
崇禎三年二月初八日
義州府尹李時英馳報
本月初三日有走回人仍石告稱
在虜中聽得奴酋於上年十月初二日
大勢兵馬
直抵長城
穿入關內
十二月初二日
先陷薊州等地
進迫皇城
與天相持二十餘日。
勝負未決
虜中相與誇說等情
得此隨據陳副摠接伴使李碩達馳報
譯官金汝恭告稱
聽得上年十月分。
虜賊自喜峯口犯入密雲
直向昌平
 天朝遊擊迎戰敗沒
賊兵亦多死傷
跪稟副摠則答曰。
道路訛言
誤聽誤傳
不可取信
勿爲提起云云
又聽山西客商趙姓人來到本島言說
傳聞上年十月分。
西㺚誘引奴賊。
前向喜峯口
與天兵戰
奴賊大敗等情
得此前項說話或出於走回之言。
或聞於客商之傳。
虛的難憑
節次宣傳官盧悌誠,李廷楗等入送椵島。
移書副摠。
探問西來消息
島中亦無的確之報。
但言賊兵圍駐 皇城之說。
雖不可信
入自喜峯口
逼近畿服
似非虛傳
摠兵大兵進駐玉田
攔阻賊兵
不敢長驅等情
得此隨准陳副摠揭帖
奴酋犯我 京都
深入重地
幸 皇上赫然震怒
甲兵如雲
謀士如雨
且 神京鞏固
業已挫其鋒而敗
北矣。
此出於登報聞
則 京報大捷
在朝等因
三月初五日
又據接伴使李碩達馳啓。
聽得 天朝滿摠兵督諸將。
與賊大戰
賊領敗卒退屯
永平城中。
十二省兵馬圍駐永平等因
得此又於本月內。
探討奴兵犯 京的報。
以便進慰事理另咨副摠。
仍令差去宣傳李晦詳細探來。
去後准副摠陳繼盛回咨。
節該我兵雖屢奏奇績
中外戒嚴
兼之隔海。
邸報難通等因
准此島中所稱。
互有吉凶
亦未眞的
方深悶鬱間。
四月初四日
據進 賀使李忔山海關另差譯官後覺馳啓。
上年十月二十九日
行到山海關
聽得奴賊於本月二十七日夜長城以入。
進圍薊州通州
十一月二十日
直迫 皇城齊華門外
雖被 天兵殺退。
賊酋遁還。
而餘衆尙復屯據
四出搶掠
兵禍之慘。
有似我國丁卯之變。
臣等一行不得前進
要從天津路得達京師等因
得此臣等竊詳蠢玆兇醜
敢抗 天威
乃至逼犯畿輔
驚動 皇城
凡在食土含血
皆思臠肉寢皮。
況我國之於 天朝
義則君臣
猶父子。
重溟路隔
不得爲索賦赴難之計。
急馳一价以修奔問之禮。
不可小緩。
道路之傳。
疑信難詳。
擧國憂煎
靡日敢安。
卽目我國使臣方在關內
耳聞目見
所報必眞。
合無專差使臣前去進 慰。
仍將本國所造戎器若干
一倂進獻助軍前之用。
另具一本
備 奏 天聰相應等因具啓。
據此臣竊照兇醜匪茹
敢抗 大邦
吞噬全遼。
假氣自大
桀逆
盈。
理必滅亡
豈料蛇豕荐食
一至此極。
聞道傳。
驚而復疑。
累差的當陪臣前往椵島以探的報。
而久未得詳。
及見李忔山海關馳啓。
然後始聞其槩。
雖 天威震疊
賊兵挫衂
而尙據腹裏
肆剽掠。
臣與一國臣民叩心扼腕
不覺西望而血涕也。
臣逖守外藩
旣未能西赴國難
捍 王于艱。
又未能跋涉道路
躬行奔問。
惟有專差進 慰是爲自效之地。
等候的報之間。
又至後時
主辱臣死。
義豈如此
臣之罪戾至此大矣
謹將小邦所造戎器三種
順付陪臣另行封進。
惟 聖明諒察焉。
請復登州舊路奏文
謹奏。
小邦貢道迤從覺華。
險遠難越。
懇乞 聖明許復登州舊路以便享 上。
以全侯度事。
崇禎三年四月初四日
據進 賀兼謝 恩陪臣李忔山海關馳啓。
臣等一行乘船五十日。
始到覺華島
得達寧遠
海程之險。
有難盡陳。
自平島至登州
風便一日程。
而至覺華則殆將倍之。
所謂雙島者。
南北汛口相去絶遠
中間又無島嶼依泊之處。
目見冬至使尹安國到此渰沒
臣亦與書狀官鄭之羽漂浮相失。
萬死出陸。
先將鄭之羽齎擎表文
趁期前赴。
臣則因督帥衙門進呈咨揭及掛號等事
不免留滯
不意奴賊猝犯關內
道路阻絶
不得已將要取路天津以達 京師
自後本國貢道之通。
委極可慮
如蒙早稟 朝廷
從長處置
允爲便益等因具啓。
前來據此行據議政府狀啓。
臣等
公元1621年
竊詳遼陽失之後
本國貢道
只有航海一路
先於 天啓元年五月內。
小邦泛海通貢
卸迫處所經由驛遞
幷命指揮等情
具奏 朝廷
蒙該部題覆定奪
許開登州之路。
已經掛號
來往十許年來經行無礙
却於上年督帥題請更易
使本國使臣下卸覺華島
山海關以入。
陪臣李忔,尹安國業已遵 旨前往覺華島
本處水路之遠。
倍於登州
所經鐵山觜等處波濤險惡
逆礁廉利
旁無島嶼可容停泊
本國船制又鈍樸遲重
不能輕浮水面
往往撞碎淪溺
辛酉以後
陪臣柳澗,朴彛叙,鄭應斗,尹昌立等相繼渰沒
由於遇風漂淌。
誤入此路。
今又尹安國到此覆敗
水路之險。
難形言。
兼且賊勢鴟張
至犯 皇城
中外震驚
道路阻絶
目下陳慰賀節使臣次第將發。
決不可由此路以行。
或致覆敗
以缺享 上之禮合無備。
許多情節具奏 朝廷
許復登州舊路。
允合事宜等因具啓。
臣竊照小邦服事 皇朝
恪修侯度
二百年來
貢使之行。
冠蓋相屬
關梁無阻。
周道如砥。
一自逆奴作梗
遼路斷絶
特蒙 朝廷許開水路以通 朝聘
泛海之行。
不比常程
聖節冬至未免兼賀。
事省禮簡
有虧舊貫
常懷兢惕
負罪戾。
所幸者登萊一路
經過去處島嶼相望
或遇颶風
停泊有所。
候便行使
得以利涉
執壤稱慶
獲免後時
乃於上年
督臣袁崇煥題請改易
使小邦貢船違安就險。
捨邇卽遠。
續有陪臣渰沒之禍。
在臣萬折必東之
誠。
固當不擇夷險
而於 聖朝柔遠字小一視同仁之德。
則必不欲使之冒涉必死之地。
不爲之所也。
竊料天道助順。
 皇靈震疊
彼雖匪茹
豈容久肆猖獗
寧路之通。
當在時月
而惟是覺華之險。
前所陳。
萬分難過
伏願 聖明曲賜諒察
特下該部。
許令小邦貢船復由登州往來
不勝幸甚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敎書
  
公元1596年
不允議政柳成龍辭職敎書(丙申)
公元1621年
若曰
嗚呼
卿將棄予而休歟。
然則其將忘 社稷之憂。
自逸之求歟。
卿必不安爲此矣。
然則其或有大未安於中者。
不能自已歟。
抑予待卿之不誠。
無以使卿安其位歟。
實無此矣。
然則卿之病果深。
筋力果衰。
不堪供職務歟。
不然引疾之告。
奚爲五日而再至歟。
予聞卿病以來
爲之寢寐不寧
嗚呼
卿有大賢之資。
充之學力
王佐之才。
而將之以血誠
自予丕丕基
常在左右
以引以翼。
交修不逮
觀其正色立朝
行己不回
公以處事
莊以接物
予每望之輒起敬
予惟知卿之深。
信卿之篤。
首尾二十餘年。
任之不貳
往往雖有譖毀之者
而予未嘗一毫疑卿。
情好之隆。
始終不替。
此則予雖不言
卿尙克知之。
逮國多難
 廟社播越
控訴 天朝
以亡圖存
其間事機變動
實有極難酬應者。
卿能周旋其際。
善爲詞命
䌤縫之使完。
扶樹之使固。
微卿之力。
國其蔑有濟矣。
今天禍未悔。
國步愈艱。
 皇威雖暢。
賊情難保
而在我自治之道。
日以益懈。
可畏可憂奄奄岌岌之形。
日以益甚
蓋天生卿以爲 社稷
而正有需板蕩之日。
猶可求退耶。
恐卿未之深思也。
頃予多疾。
不堪機務
欲攝以東宮
蓋出於甚不獲已
而卿率庶僚
廷爭甚懇。
條陳國家大計
開說君臣分義
至於涕泗橫流
毛髮盡白
至誠所感。
不得不爲之動。
謂與卿協心刻力。
以圖弘濟艱難
庶幾日見遺業重恢
不意卿遽以疾告也。
以卿而退。
予誰與爲國
嗚呼
盡悴之餘。
不得無疾。
年齡不至遲暮
職務不至鞅掌
加護調。
尙堪勉強
願卿諒予意。
毋徒以辭退爲計。
而先爲 宗社念。
嗚呼
義雖君臣
情猶朋友
昔嘗以兩句告卿。
川爲舟楫
羹作鹽梅
今豈宜一日忘國。
尙竭股肱之力。
用副倚毗之誠。
所辭不允
故玆敎示
想宜知悉
伏節死義及守城身死守令。
力戰陣亡卒子孫除職免賤諭敎書。
若曰
嗚呼
閔予寡昧
爲政不德
不弔于天。
下見怒于民。
內治不修
外侮乘釁
關嶺失險。
城池莫守。
曾未逾時三京淪陷
蕩覆之甚。
至有今日
曩令爲吾民者當其寇至之際。
人懷親上死長之心。
各奮推鋒冒刃之銳。
則雖彼兵鋒之盛。
我國忘戰之久。
顚隮潰裂之禍。
不至如此之極也。
顧惟涼德
無以得民之死心。
而反出於古人所謂而後反之者。
實在予。
予何說于民焉。
爾乃乃父
乃能於風靡波蕩土崩瓦解之中。
挺然以進死爲榮。
退生爲辱。
縈帶數雉而策勵飢疲
揚旍前陣衝冒矢石
位列褊裨。
先登賈勇者有焉。
名編行伍
俯身搴旗者有焉。
或死於鼓。
或死於綏。
或死於城守
或死於野戰。
惟其所死之地有難易
立之節有大小
其於徇國之義。
無所愧。
其間又有英聲義烈播在人口
書之信史
可激方來者。
吁其懿矣。
予篤不忘。
付之有司
已行褒賞之典。
未及者。
方令次第施行
以少慰乃祖乃父九地之魂。
而予之嘉奬之心。
進而無已
玆用錄爾子孫
除職免賤有差事目
嗚呼
予雖不殺乃祖乃父
而乃乃父予以死。
殺其祖父而爵其子孫
爾輩於此必有悲哀痛愴不能爲心者。
雖然
君臣父子之倫。
天之經地之義。
所謂民彝也。
是以子死於親。
臣死於國。
所以爲忠爲孝。
前代篤信好學君子
以不得善其死爲懼焉。
乃祖乃父乃能死得其所
君臣父子之倫。
天之經地之義所謂民彝者。
賴而不墜
其爲死亦榮矣。
賞延于世之典。
不得不施于爾輩也。
嗚呼
 廟社丘墟
生靈魚肉
園陵之辱。
不忍言。
則予於此賊。
百世必報之讎。
首碎兇鋒
肝膏野草
戰場枯骨
未收瘞。
則爾輩於賊。
一天難共之痛。
予及爾輩實與同仇。
臥薪嘗膽
予方刻意
枕戈沫血
爾豈忘情
誠能各勵義氣
碎齒裂眥
或思爲卞壺之子
或思爲諸葛亮之孫。
不與賊俱生。
則此虜雖強。
亦無難平之理。
一洗家國之恥。
雙全
忠孝之名。
不亦美乎。
勖哉勖哉。
嗚呼
死地爭先
臣子節義斯大。
忠門錄後。
帝王憲章俱存。
急推酬賞之恩。
庶激幽明之感。
故玆敎示
想宜和悉。
公元1609年
三道制使兼慶尙右水軍節度使李慶濬書(己酉)
公元1592年
若曰
天下孑然獨居之國
四境之外必有隣。
交則爲與。
爭則爲敵。
於是乎聘問往來饔飧賓客之禮焉。
於是乎有命將屯兵守要害暴客之道焉。
古今有國之所同也。
我國北有山戎
南隣海獠
兇狡野心
非我族類
馴驁不常
寇掠頻仍
粤自 祖宗以來
其所待之者。
蓋嘗恩威幷用
而於設險峙糧固守邊圉之事。
致意焉。
顧以昇平日久
習成恬嬉
將不知兵
民不知戰。
壬辰之亂。
賊纔下陸。
所在營寨
望風瓦解
莫有能挫其鋒。
時獨李舜臣戰船迎擊洋中
大捷而鏖之。
 先王懋其績。
遂以三道舟師在海上者悉屬之。
仍令進據形便
修水戰之具。
制使之設。
實自此始。
而賊不敢再窺湖南之徼。
及至丁酉
易置乖方
然後閑山失守南原潰。
南原潰而賊逼畿輔
以此觀之。
統制之良不良
雖謂之係一國存亡
亦非過論
居是地者顧不難乎。
念卿以喬木之家。
大樹之望。
於是任又爲已試之材。
玆以卿爲三道制使尙右水軍節度使
南邊之事。
一惟卿爲重。
卿其體予意。
目今涅齒革面
納款輸平
前所聘問饔飧之禮者。
不得閉關
謝絶
以此爲恃而少忽於戰守之備。
豈不爲撤藩媚盜之愚耶。
所謂不恃敵之不來
而恃吾有以待之者。
是予意也。
予觀自古閫外之寄者。
剛銳貪功者。
必挑怨生釁。
貽患於國。
其闇弱而狃安者。
玩敵忘戰。
卒爲賊所乘。
此二者均之爲不智
惟卿念哉
若其誅求剝割
苞苴輦載。
以爲自固自媒之謀。
不恤軍卒愁怨者。
王法之所誅。
將家之所羞。
不煩爲卿言也。
嗚呼
三道合勢
莫肯相下
則有輿尸之凶。
必須威克厥愛。
連年守戍
何地不苦
而惟海防特甚
尤當念存如傷。
盡自守之方。
克收不戰之算。
故玆敎示
想宜知悉
公元1624年
迎准封 皇勑頒赦中外敎書(甲子)
若曰
聖人大寶
若涉淵氷
 天子寵靈
誕承綸綍
大籲有衆。
更始自今。
洪惟子孝臣忠
實是天經地義
於此獲罪
其在人而曷容。
往者倫紀之憂。
豈得已。
旣以 社稷爲重。
不敢知。
臣民不釋之心。
勉奉 慈旨
率 祖宗克謹之度。
恭請 天朝
虞帝堲讒
交亂震驚莫售。
漢皇見遠。
十行溫諭來宣。
錫之土尊名。
委以藩維重寄
登受下拜
咫尺怳承 天顏
國定民安
毫髮孰非帝力
 恩均大造
豈惟寡昧獨蒙。
運啓重恢
庶見神人胥悅云云
於戲
無彊休亦無彊恤。
何敢自逸於細氈。
能善始貴能善終
與同躋乎壽域
故玆敎示
想宜知悉
公元1626年
皇太子誕生頒赦敎中外書(丙寅)
若曰
流虹報瑞。
一人元良彩鳳頒綸。
萬邦同慶
玆深惝怳
誕誥丁寧
自古國有休禎
莫如天錫祚胤。
四華封之祝聖。
請以壽富多男
伊周雅之頌君。
美其本支百世
恭惟我 皇之濬哲
所謂中國聖人
錫厥庶民
斂時五福
格于上帝
降之百祥
震夙載生
已繫四海之望。
離明繼照。
將至萬年惟王。
率土之均歡。
藐躬之獨喜云云
於戲
媚于 天子
予欲克世忠貞
竭其股肱
爾尙圖報恩澤
故玆敎示
想宜知悉
公元1627年
東宮嘉禮頒敎中外書(丁卯)
公元1621年
若曰
胄子一國之心。
敎已有具。
大昏萬世之嗣。
敬以成親
不顯其光。
誕誥用亶
若稽王化之懿。
必資婦順而成。
聖娰嗣摯仲之徽音
周命用集。
明德陰后禮則
漢道侯興。
肆予建儲之初。
首以擇配爲急。
遵德於先訓。
務求幽閑
法家公朝
爰得族姓
遂以本月初四日丁酉
兵曹參知姜碩期第二女爲 世子嬪。
二十七日庚申
醮戒 世子親迎訖。
六禮旣備。
萬福攸原。
斯爲 宗社洪休
願與臣民同慶
於戲
刑家御國。
何敢怠我治躬
斂福敷民
庶幾錫予保極
故玆敎示
想宜知悉
公元1628年
登極詔後頒赦敎書(戊辰)
若曰
聖人首出
聲名洋溢中華
 恩詔下頒
榮寵焜燿東土
萬物咸賭。
八路同懽
念惟忠順 天朝
寔我 祖宗家法
自頃嗣服
罔愆舊章
凡有覃恩
同內服。
肆當
离明之繼照。
與紆渙號之來宣。
昭回十行
首奬內向之滋篤。
明見萬里
旋軫外患方殷
降錫賚之便蕃
順付回价。
餼牽累重
特輟行人
擴體遠恤下之仁。
厚往薄來之義。
八荒將躋壽域
一邦 龍光云云
是惟寰宇洪休
當與臣民同慶云云
於戲
五百年而有作。
含生幸際昌期
萬世無彊
平當自今日。
故玆敎示
想宜知悉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咨帖
  
公元1626年
正使(姜日廣)回帖(丙寅)
拜違以來
倏爾踰月。
瞻望風儀
再覿無期
玆心耿耿
不能自遣
忽於千萬意外。
奉承寵翰。
恭審星槎臨發。
撥宂留此。
眷眷不忘之意溢於辭表。
自惟涼德
何以得此。
感荷之深。
有難仰諭。
第惟稱許太過
儗議不倫
非不穀所敢承當
三復以還
一味慙悚
至其責勉之語。
實出於君子愛人以德之忠。
其謂王侯之孝當修其大者
直是眞切極至之論。
敢不銘之肺腑以期無墜。
以盡守藩之職也耶
末端所諭。
尤見謙光之盛。
福星所臨。
萬品昭蘇
氷玉高標
一路歌誦
正如大旱甘霖
自舞蹈。
孰有敎之使喜。
又孰能禁之使寢耶。
雅懷超然任之也。
飆輪已遠。
禮難干瀆
盛意不敢不報
謹此附謝。
僭越是懼。
伏幸崇諒。
不宣
副使王(夢尹)回帖
離德日遠
思德滋深。
一心傾嚮
寤寐難忘
玆蒙遠辱敎翰。
公元1624年
奬諭甚勤。
莊誦再四
如對風神
披豁之餘。
不勝銘感
不穀守藩服。
無以奉承先人遺訓
仰答 聖天子寵眷是懼。
夙宵祇畏。
不敢遑寧四年于今
板蕩之極。
無力自振
日益凋。
食日益竭。
目見此賊狺然與大邦爲讎。
不能捍藩敵愾
少紓東顧之憂。
不穀所以腐心焦思實在於此
而今誨諭
惓惓勉礪者亦惟在此。
仰見大君子憂時之切。
愛人之忠。
非常所及
用敬歎。
不穀雖無似。
所不服膺斯訓。
以盡臣子之職者。
有如天日也。
遼民是 聖皇赤子
不敢相恝。
只緣公私匱乏
不能相贍。
一斗之水。
豈足爲惠。
承示但有慙赧
瞻望星槎
近日邊。
意雖相親
禮難干冒
而惟是盛賜。
不敢無報。
附布謝悰
僭瀆爲懼。
伏希容諒
不宣
公元1627年
毛都督回帖(丁卯)
崩天之慼。
率土所同。
攀號莫及
哀痛奈何
念惟督府大人彤玈在手。
受委甚重。
而凶奴未滅。
 弓劍遽捐。
悲憤之深。
尤當不比具僚也。
屬者荐承手帖
誨諭勤至。
其所惓惓小邦者。
出血誠。
感戢在心
難以言喩
夫不恃敵之不來
而恃吾有以待之
不穀雖甚不武
亦嘗聞此矣。
薪膽之憂。
一息不忘。
而奈蕩覆以來
西關一路
骼骴如莽。
千里蕭然
幸而孑遺者。
瘡痍未起
加以穡事不稔。
公私赤立
雖欲調兵峙糧。
以爲陰雨之備。
若涉大水
無津涯。
茫然不知所以爲計。
每念及此
爲之食不下咽也。
示及勝算
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者。
申飭邊臣
相機預圖之。
未由面訴。
專使布謝。
伏惟盛亮。
不宣
都督回咨
信義相勖
共保始終事。
政府狀啓。
該竊照登萊巡撫軍門咨。
所據督府揭報內有等說話
全無事實
出於譸張
此必奸細之人暗行交構
督府未及究察
生疑惑。
臣等驚駭未定
繼以憂歎
李适本以梟獍之性。
妄恃搏噬之功。
意望不滿
遂生逆節
稱兵向闕。
自就誅夷
初非嗜殺而成其叛。
義立原非悖逆絶理之人。
又與韓潤不相識
與爲內應
萬無其理。
況旣非議政。
不曾充差進貢
爲此言者
可謂欲巧而反拙矣。
小邦所恃爲輔車之勢者。
督府爲重。
故凡所以奔命督府者。
一以誠心從事
謂宜肝膽相照
猜嫌不作
而乃有不近之言媒孼其間
雖以督府之明。
不能不動。
至以細察奸竇。
嚴加防備等語飛報軍門
嗚呼
讒者之效。
一至此哉。
兩葉不斷
尋斧柯。
長此不已
弊將若何
合無將此事情移咨督府
明白開陳
彼此洞然
纖芥無疑
允宜便益等因
據此爲照。
人之所以相與共事
期以久要
死生顚沛
不貳不惑者。
徒以有信義也。
此之苟無。
則疑生至親
忿起平地
細務且不克濟
大事乎。
古人片言傾心
千里對面者。
信義之致。
豈不偉哉。
當職督府
未有望履之緣。
而蒙期待奬許不淺。
雖知涼德無以堪之。
中心感激
不敢自外
至於惠徼 皇恩
俾延餘
緖。
再造我邦命。
則雖督府非有私于當職
亦非望報而有施
小邦君臣感德之念。
未嘗須臾忘也。
只緣殘破之極。
財殫力竭
所以供事幕府者。
率多不庀。
若其歲時交際承候起居之禮。
亦皆丈來寸往。
無以報稱
曠度包容
不與相較。
當職以不敏爲愧矣。
今玆咨內所據。
揭中所稱。
他亦不欲深說。
只尹義立內應一款。
尤是大段脫空
義立亦嘗伺候幕府矣。
雖其才質駑鈍
不能稱任使之意。
至其潛謀叛逆
與賊交通
以取赤族之誅。
萬萬無此理矣。
古稱流言止於智者
豈以督府之智。
而猶有所未及舒究耶。
乃若當職不能無小憾於督府者則有之矣。
始者督府裂眥北望
唾手東來
單兵棲迫。
聲彰聞
使賊奴逡巡畏後而不敢進
當職前在閭閻
固已心壯而口誦之矣。
故自忝位以來
益切傾響。
與之周旋
幾年于玆矣。
常謂死生安危
義無獨殊
乃今督府不能無動於王仲祿之言。
憂我國眞有叛臣。
越海飛報
如備大敵
而終不肯馳一介行李報知我國。
使自爲計。
不幾見溺而不援耶。
平日倚恃之意果安在哉。
督府於此必有說矣。
當職之言。
有進於此者。
小邦祖先以來
世篤忠貞
累蒙 列聖褒奬之典。
天下所知也。
況 神宗皇帝終始拯濟之恩。
君臣上下銘鏤心肝
萬死思酬。
皇天后土
實鑑此心。
有以國亡不敢有貳。
實未知携貳二字何爲而發也。
督府朝廷命吏
苟貳於督府
是貳於朝廷也。
小邦人民果有此
等情狀。
何不白敎告。
使得誅治。
隱然及之於軍情申報之文。
遂致朝廷情形微變爲虞。
豈但小邦不幸哉。
此則臣隣所不敢言
心所未安。
不敢有隱。
如或內懷未安。
含蓄不發。
不以實心相待
自疏外于督府
義之所不敢出也。
緣私喪未葬。
 詔使又臨。
今始土露。
遲晩是愧。
誠願自今以往
一以信義相勖
兩心坦然
無所遮藏
使交搆之人無隙可抵。
以共保終始。
協濟大事
不勝幸甚
軍門(崇煥)揭帖
不穀輒有冤痛事情
不容含嘿。
謹具一本
上聞 朝廷
一面咨報訖。
竊念媾倭款奴兩句
當初大人題本中語
若不另行籲號大人閤下
循例移咨
有如衙門之例。
則揆之情禮
似不當然
敢不煩複
垂諒察焉。
不穀猥蒙 聖天子恩典
守藩服。
今已七年矣。
綢繆陰雨
保固強圍之心。
未嘗食息忘。
壬辰兵燹
翦焉傾覆之後
生齒未及繁庶
財粟未及儲峙
城池器械未及修繕
猝遇丁卯之變。
寇勢甚盛。
無力捍御
避入海島。
苟保朝夕。
幸賴天心悔禍
虜自求和
遂與之羈縻
以緩目前之禍。
此則 朝廷所已洞燭
以不自強
失守邊封爲罪。
則死無所辭。
苟曰誠心乞和
有若納款之爲。
冤痛甚矣。
至於與倭爲媾之云。
訛言之無理。
一至於此
聞之骨驚
寧欲無生。
小邦不幸傅海而國。
與彼爲隣。
不能閉關謝絶
不許來往
涅齒卉服
本非族類
國中民俗
視同蟲豸
不忍相近
今使村閻下賤與爲婚媾
死且不從
況自祖先以來世守侯服
沐浴聲敎
而忍爲嫁女娶婦之事。
以貽千載之羞乎。
事之不近。
甚於此。
流言之行。
當止於智者
而乃大人之明。
不加舒究
至形於奏牘
嗚呼
是亦命也。
不穀之所大懼者有焉。
大人勳名聞於海外
德望重於喬嶽
隻字片言
世榮辱。
不穀竊伏下風
引領增氣
一朝遽得此言於所依歸之地。
以此痛徹心膂
惟恐不見白於大人
則終無以自解天下也。
嘗聞古昔聖人所以成天下之務者。
以其能通天下之志也。
今天下大擔負
都在大人肩上。
匹夫匹婦不獲
固宜微細畢察。
以通其志。
不穀深冤至痛不在微細者乎。
大人諒之。
在公牒。
不敢覼縷
公元1630年
閣部回咨(庚午)
軍務事。
崇禎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准 欽命出鎭云云
大學士孫咨前事照得平島戮帥云云等因
准此査照
先該本年四月內。
據陳副摠接伴使李碩達在島馳報
本月十二日
都司劉興帶領降㺚五十餘名。
將陳副摠以下將官等殺叛亂等情
得此卽將治行緣由小邦發兵討逆事情
另具一咨
專差譯官
將要發送部下
爲緣本賊作梗
海路不通
姑停未發間
今馳前因當職爲照犯上作逆
謂之跋扈
無禮於君。
罪在必誅
逆臣興治擅殺主將
又殺 欽差
以及無罪將士
四行悖逆
略無顧忌
跋扈無禮
至此而極矣。
島中汹汹
皆言此賊將率衆投奴。
又言將直犯登州
禍機甚迫。
不容少緩。
而事在疆場之內。
守藩之義。
當如鷹鸇逐鳥雀。
縱則有罪
千里請討。
勢又無及
忠憤所激。
不自量力。
敢爲先發後聞之計。
一面發兵馬。
水陸齊進以圖掩擊
一面將此事意具咨部下
擬於擧事之日。
星夜馳報
目下有漢將陳琜進等留在席兩島。
興治叛狀。
不勝憤惋
至於流涕
願領所率軍丁效死軍前
帥臣義之。
卽許船載以行。
約束已定
俟風便。
不意興治偵伺知機
率其兄弟
乘船西去
小邦之所欲討者只興治一人
興治旣已離島。
島中所留兵民
莫非 天朝赤子
雖有被脅從賊之罪。
決不可以兵相加。
卽便飭令諸將。
姑爲住箚便地
案兵無動。
廣加哨探
伺其還島。
則或云興進攻長山石城諸島
盡殺守將
另差部人入送奴穴。
約於六月投降
而今又退以七月爲期
奴騎數百。
留待獐子越邊。
云興治本欲投奴。
而緣衆怒難犯
不得如意
且畏本國討罪之擧。
進退狼狽
不得已歸命 天朝
這等說話
皆出傳聞
未得眞的
深欲差人部下
仰候處分
而迤西諸島
已爲治所有。
海路阻絶
無計得達。
玆因本國書狀官鄭之羽還自京師
接得各部咨文。
又見本官諭帖
備審能柔能剛。
操縱在掌。
披雲覩日。
不足以喩其快也。
小邦祖先以來
素秉禮義
恪守藩屛
二百年有餘矣。
豈有一朝見 朝廷命將遭變疆場之內。
而恬
動心
坐視不討者乎。
鄭之羽狀啓中言本國資助興治之說。
入於閣部之聽。
聲罪致討之心。
方切于中。
給餉與馬之云。
不近甚矣。
是則自比逆亂
甘爲賊黨
天日在上
非可誣也。
遵依內事意。
相機進退外又將原初所具興治征討咨文一度
一倂付呈前去
煩爲査照施行
劉副摠(興治)回帖(庚午)
停橈伊始
卽馳專价。
惠書問訊
極其繾綣
勖之以戮力同心
此固不佞所願望於大人者。
曷勝欣幸
向日之事。
已成過空之雲。
不必更爲提起以存形跡
彼此坦然
不留一點疑阻嫌恨之懷。
然後得兩一意
共濟艱難
來諭所謂盡死心死力以圖報效者。
直是說出赤心之語。
令人竦然感歎
漢人之出陸侵掠
自毛陳時已然
邊民苦之久矣。
而終不敢下手相抗者。
特以 天朝黎庶之故耳。
頃日興師之擧。
雖出於萬不獲已
而寧有移怒儲胥
視同草菅之理。
此必流離者所述。
出於道傳之誤。
大人過聽之耳。
彼時將兵之官
島中往來者。
則輒令監置一處
以防漏洩
此則其時事勢不得不然。
而亦未嘗妄行誅殺
徐而察之則可知其誣矣。
喋喋至此
亦似多言
然因來示及之。
初非有小滯也。
嗚呼
昔年先副摠解棼釋兵之事。
邦君臣固已銘骨不忘。
況聞橫屍戰場
大名宇宙
則又壯而義之。
有若曠世卷中人矣。
不佞大人
雖無一日望履之雅。
而願見典刑之念。
實切于中。
倘自今賓主
驩。
脣齒相依
得見大人策勳
以成先副摠爲國盡忠之志。
節義功名合爲一傳
則 聖天子外藩守臣亦與有榮矣。
豈不幸甚
副元帥鄭忠信劉興治帖
竊謂日月所照。
霜露所墜。
凡生廢置威福之權。
當自 聖天子出。
春秋所謂大一統也。
向者
足下二難流離異域
備嘗艱險
萬死一生
自拔豺虎叢中。
亦惟 聖天子之恩。
不可忘也。
至於副摠節下橫屍戰場
爲 聖朝大節
天下之人義而壯之。
況在我國之人素所愛慕者乎。
足下來在東江
未嘗不以慕副摠之心慕足下也。
一朝忽得邊耗。
說稱島中亂作。
陳繼以下將官皆被殺。
害幷及 欽差
足下專輒之。
傳聞汹駭。
皆言將叛 天朝
直犯登州
且有潛師東搶之計云。
國中上下大小莫不心痛膽怒。
思欲聲罪致討
玆承 朝旨
問罪之師
且爲待變之擧。
誠以大一統之義不容一日泯滅故也。
尋聞足下囚服待罪
歸命 天朝
則始訝當初邊耗或出訛誤
等待的報之間。
不敢遽然罷兵
今則足下已領兵還島。
不爲 聖天子逆臣已明。
頃得閣部咨文諭帖
亦有相機慰撫
或待以不死。
毋致紛紜等語。
是則 聖朝必以繼盛之死
由於衆怒
褒忠典當及於同氣
足下今爲前罪可貰。
後效可責之人矣。
昨有 朝命許令班師
玆遣幕下褊裨。
告以終始曲折
蓋始之興師
本欲爲 
天子討罪
非有私怨也。
今之罷兵所以奉承 聖天子之意。
非有私恩也。
自今以後
但當同心敵愾
務令邊境寧謐
則不本國之幸。
足下之幸。
而終爲 聖天子純臣
兄弟聯芳。
垂名竹帛
豈不懿哉。
惟此之望。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箚
  
公元1595年
玉堂自強箚(乙未)
伏以天下之事千變萬化
無一不本於人主之心。
先儒所謂大根本者此也。
是以
人主眇然之身。
深宮之中。
一念之微毫釐之差。
似若無甚大害於事。
符驗之應於外者捷於影響
政治得失
國家存亡
於是焉係。
豈非可畏甚者乎。
竊觀今日國家之勢。
流離傾覆之餘。
其幸不絶而僅延者。
有如一髮之引千斤
淪亡之禍迫在朝暮。
此正皇皇汲汲
食不下咽之日。
中外之人。
率皆玩愒爲事
志氣餒薾。
筋骸慢弛
目前苟安之心。
持久經遠之慮。
至於懲前毖後之謀。
及時自強之策。
則悉付之無可奈何
束手深拱
坐待必至之禍。
偸安之習。
日狃月熟。
不獨外方
都下爲甚
不獨委巷
朝廷爲甚
甚至大臣安危之責。
不肯極力擔當之計。
盡瘁之義或歉於具瞻之位。
臺諫匡救爲職。
而未聞有直前敢言之風。
委靡之形漸見振綱之地。
嗚呼
上天降割
亂離瘼矣。
 國將喪矣。
無可往矣。
凡有血氣
誠宜振腕沫血
有以自奮
而乃泄泄沓沓
日趨婾惰
其勢若有所使
公元1630年
不能自已者然。
豈非可怪懼哉。
臣等蓋嘗深思故而有得焉。
其言當不外前所大根本之說矣。
竊念 殿下遭亂以來
憤深戴天
痛積嘗膽
其欲復讎洒恥之心。
庸有極哉。
遜避退託之念。
橫在一邊
不惟作於念慮之微。
往往發於 命令之間講論之際。
雖以大臣宰從苦口開陳
而終不爲之釋然焉。
惟其存諸心者如是
故凡於立政改紀撥亂圖治之事。
一切未嘗自任
有如期滿之官束裝治任
坐待交承之至者。
嗚呼
 殿下身當付畀之重。
目見艱危之急。
而猶不肯自當其憂。
在下之人。
誰肯爲 殿下佛時仔肩
以當其潰裂之勢哉。
今日人心不振
庶事之日隳。
莫非 殿下一念之誤爲之根本
則 殿下安忍一念之改。
而輕 社稷之亡哉。
至於頃日不敢入 廟之敎。
則又不惟使百僚解體
衆聽惶駭
而其戚我 先王
亦已甚矣。
臣等請爲 聖明探本而陳之。
之死也。
魂氣旣散。
不可復聚。
而所賴自家精神便是祖考精神
七日戒。
三日齋。
求諸上下陰陽
先集自家精神
一氣所感。
無不應。
奏假之際。
洋洋降臨
此 先王所以重廟享。
黍稷明水
取膋焫蕭
無所不用其誠者。
蓋求以聚祖考已散之精神也。
易於渙,萃二卦
王假有廟。
渙者散也。
 祖宗精神易散。
故至廟以聚之也。
萃者聚也。
聚己之精神
至于廟而聚祖宗精神也。
而其效之大。
則又至於民之萃也。
以是而堅其歸向之心。
民之渙也。
是而收其蕩析之心。
此假廟之義所以取於二卦
而其在今日
不可以不急急焉講而行之也。
嗚呼
 廟寢爲墟。
鐘簴成塵。
 祖宗在天之靈
其亦渙散無所止矣。
棲遑無所托矣。
禴祠烝嘗
雖或代人致虔。
而 祖宗之顧歆。
其亦不可得而必矣。
 殿下於此
豈不爲之怛焉以傷心乎。
於是而不思所以聚精會神是用孝享
無使 祖宗之靈久彷徨於外。
而乃曰。
罪人也。
不可以履 太廟之庭。
聖王所以罪己責躬者本不如此
而於 殿下平日奉先之孝。
亦太乖矣。
夫廟以宅神
致死之。
不仁也。
今以事生之道言之。
人子事親
不幸而遭倉卒之變。
不能先人之業。
不免胥及於顚隮
而終幸得返於室堂焚燬之後
親靡安處
寄寓荒涼
方將就省慰安不暇
而反曰。
我棄基矣。
不可以履父母之庭。
定省之節。
甘旨之供。
不肯躬親
父母心安乎否乎。
人子之道得乎失乎。
設使父母怒之。
猶當婉容愉色
起敬起孝。
深受其罪。
使可哀而已
不當自絶於親如此
未必怒乎。
 殿下誠於中夜靜坐之際。
捐去他念。
以是而思之。
必將有大不忍於此
不勝悔於前日之敎者矣。
此而不悔。
是必前所一念之誤者。
爲蔽已錮。
雖其 祖宗之靡依。
子道之大虧。
皆忍恝然
臣子理直之言。
亦有所不得入矣。
豈以 聖明而有此哉。
伏願 殿下穆然深思
幡然改圖
卽下明旨
申戒有司
修祀事。
格于 先王
上以萃渙散英靈
下以萃
渙散人心
所以慰答 祖宗
悅服百姓者。
幷皆次第修擧
毅然重恢光復之業爲己任
愾然討賊復讎事爲己憂。
布告中外
策勵臣隣
授政分職
使各自效。
而躬勤於上以董率之。
如有不職
卽糾以有司之法。
誠心以導於前。
紀綱以驅於後。
使內外大小曉然皆知 聖上之心奮然有爲
非復前日退託
則孰不懽忻感悅
作心振氣。
殫竭筋力
以趨於事乎。
大臣必能奮庸煕載
夙夜匪懈
濟時艱矣。
臺諫必能遇事盡言
犯顏不諱
肅風采矣。
以至於大而六部
小而百司
必能恪勤職事矣。
內而都下
外而四方
必能奮迅自勵矣。
曷敢有玩愒偸安
泄泄沓沓
不率我 聖上風動之化乎。
譬如天道之運於上。
一息之停。
日月往來
寒暑推遷
四時五行雷霆風雨
各宣其氣。
各敷其化。
百物生焉。
歲功成焉。
豈非易而簡乎。
殿下一念自強
便是體乾之功。
而措之事業
無所爲而不如其志。
端拱九重
意諭色授
百寮聳動
萬里奔走
以之治兵軍政修。
以之理財儲峙廣。
之而賊可討讎可報。
重恢光復之業。
不難致矣。
豈不盛哉
古之英雄豪傑之主。
喪亡塗地
而其氣益厲。
未嘗摧敗挫衂之故。
而少輟其有爲之志。
一旅之衆。
十乘之車。
二城之地。
初非可恃以自強
而終能出死得生
亡爲存。
丕基於旣傾之後
國祚垂絶之餘。
況今淪敗雖極。
而所賴以爲力者。
不啻倍蓰於彼焉。
誠能以 殿下英武
將之以必爲之
志。
不以摧敗喪沮
今日之勢。
至於終不可爲哉。
但患無其志耳。
傳曰。
志立而事半。
又曰。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旣立而行之以至
則天無難濟之事矣。
伏惟殿下深察焉。
公元1597年
玉堂請守都城箚(丁酉)
公元1592年
伏以國事至此
可謂急矣。
累卵非危。
漏船爲固
淪亡之禍。
迫在呼吸
今日不言
則臣等爲負 恩矣。
深明已然之故。
而冀 殿下改圖
願 殿下勿諉之於眉燃之難救。
勿諉之於蒭言之無取。
而試 垂察焉。
百年大木枝葉未有害。
而揭然而蹶者。
根本撥也。
方今國家之勢。
蓋無一枝一葉不受其病。
都城不能守。
則是幷根本而絶之也。
國將何所以立乎。
往在壬辰
國脈未甚斲喪
 王綱未甚陵夷
民庶而富。
其心未甚離散
而 大駕一動
未出都門
而民不知有 君上
當時播越顚沛之狀。
至有臣子所不忍聞者。
其得免於覆亡保有今日
蓋天幸耳。
天幸其可再徼乎。
今日之事。
又與壬辰相懸
都城一步
則民皆仇矣。
無可往矣。
 宗廟亡矣。
在廷諸臣孰不知此。
近日 廟堂之議。
以爲移避之擧。
不得已
惡是何言耶。
賊在境上今幾年矣。
而 廟堂諸宰於守御攻戰之策。
一事着實講究
每以都城不可守。
根本之地爲可棄而走。
有守城之說。
則群起而非之。
或目之以大言
或斥之以愚人
雖以 聖上高世之見。
不免此。
此非 聖上之見於此
所不逮。
是皆諸臣之罪也。
枕戈沫血之志。
苟安目前之心。
悠悠泛泛
玩愒度日
使 聖上高居俯臨之。
無事可恃以爲經遠之計。
邊警乍急則先爲保妻子之謀。
搬移家累
繈屬出城。
使閭巷民望而效之。
數日之內。
至於都市空虛
其在今日
 聖上固已預見未然之前
宜以都城爲難守也。
雖然
今日之計。
未有都城圖存之理。
都城一棄。
四方瓦解
 命令不通
適足以增彼虜之銳氣
乘勝長驅
直擣無人之境
一隅何處爲固地。
鴨水前頭
蹙蹙靡騁
蹈海之外。
更無他策。
思之至此
心膽欲裂。
頃日 聖敎有曰。
國勢雖迫。
上有父母之邦
次有 天將布列中外
我國寧有終不振之理。
痛切之言也。
今日事勢雖極危迫
不至沒奈何
備邊諸宰。
未有汲汲措畫以爲守御之計。
斂手端坐
但以徐觀賊勢爲言
未知彼賊將不守而不入。
不戰而自退乎。
是其末梢
不過欲使 殿下躬駕而尋壬辰之轍。
豈不痛哉。
伏願 殿下深爲 宗社之計。
堅定固守之志。
毅然奮發
勿爲私念所撓奪。
燕閑之所深思
朝晝之所猷爲
復讎洒恥之外。
更無他事。
使中外士庶曉然知 殿下討賊之心。
決死守之義。
疲憊者厲。
恇怯者勇。
潰散者集。
國事尙可爲。
臣等竊見古昔王當危難之際。
莫不躬擐甲冑。
櫛沐風雨
親當矢石
或自覘賊營。
履至危而求
萬死得生
今者羽書交馳
事機方急。
 天將在城。
夜不安枕
巡城練兵
日不暇給
而 殿下穆然深居
視若他家事。
揆之事理
豈宜如此
夫以我國民窮財盡
不能自強
 殿下宗社難保
號籲於 天朝
至誠所感。
王師再出
大將來臨
民心有恃。
此乃拯己之兵也。
活我之師也。
 殿下宜以血誠相待
接見之際。
損去繁文
單騎而進。
密席而坐。
警急則告。
計策則問。
日以望救之意。
垂涕泣而道之。
約以相隨騁騖於 王師之後
則彼旣承 天子嚴命
保存藩邦爲任。
寧有不動於 殿下誠意
不盡心於備御耶。
招撫我軍。
協助 天兵
以爲死守之計。
今日都城不至於終不可守也。
雖然
欲守都城
先守長江
爲善策。
往年 殿下以此爲敎。
至以汪立信之語爲證。
 睿算所在
非偶然。
而數年以來
守灘之事。
有同兒戲
不成模樣
如此而欲御此賊。
豈不難哉。
聞天將將分兵據守江津
兵法得地形者勝。
此固爲全勝之算矣。
伏願 殿下申勑有司
告諭臣民
親御六轡
厲氣巡城
督帥諸將。
視師江上
因巡上流之形。
嚴勑防守之事。
使旌旗鼓甲精彩頓變。
京師形勢自爾壯固
先聲所及
士氣百倍
八方民庶懽忻踊躍
孰不願爲 殿下致死力乎。
賊奴聞之。
未必不爲之氣挫。
長驅之勢或可以少沮
然後俟 天兵大集
鼓行而南。
兇醜不足平。
中興不足致矣。
臣等俱以迂腐
忝居帷幄
徒懷死辱之心。
未有借筯之謀。
特就前後 聖算之已及者。
而爲 殿下勉焉。
惟 殿下不但發之於號令
必求施之於事爲
積誠意以得天將之▣。
上游以壯天塹之勢。
而又必堅定志意
鎭靖人心
以爲守邦之本。
今日急務實不外此
抑臣等於此願有復焉。
人主之憂。
莫大直言不聞。
以言爲諱
未有甚於今日
大計日誤。
國事日非
而無一人盡言於 聖明之下。
但務爲順旨之計。
 殿下之臣。
豈皆阿諛之輩而惜身之人哉。
良由 殿下執德不弘。
厭聞已過。
逆耳之言發於進戒之際。
則輒下臣不忍聞之 敎。
塞忠諫之路故也。
傳曰。
畜君何尤。
書曰。
自用則小。
惟 殿下加之意焉。
則 宗社幸甚
臣民幸甚
公元1608年
應求言 敎疏(戊申)
公元1630年
伏以臣伏三月初一日 備忘記。
一札十行
丁寧懇惻
憂民保邦之意發於血誠
溢於言表
而又慮 聰明或有未及
幽隱難於自達
許令中外之人各盡所言。
噫。
第五倫詔書
而決光武之爲聖主
臣雖愚懵
奉讀 聖旨
有以知 殿下憂勤初服
勵精大猷
思欲翕受敷施
奮發有爲
不肯因循牽補
苟安目前而已盛心也。
嗚呼大哉
智慮淺短
經術空疏
旣非識務之才。
無適用之學。
尙安忠言谹論可以副 殿下之望。
而動 殿下之聽哉。
顧念今日國家之勢。
十棋九卵
未足以喩其危。
驚濤敗楫。
未足以喩其懼。
俯仰呼吸
未足以喩其急。
 殿下㷀然諒闇之下。
慘焉哀疚之中。
深憂默念
夙夜淵谷
四顧茫然
未有涯際
至誠求助
不暇成王訪落之日。
則凡在臣民
義當灑
敷對未暇
況臣受 恩深重
銜感已久。
何敢自諉庸陋
泯然一言以負 殿下乎。
臣誠有所不於此
而亦不欲廣引前言
泛論治道
徒爲觀聽之美。
不切應病之用。
請卽 殿下恤民之旨與夫近日之事。
反復推明之。
惟 殿下裁擇焉。
恤民之實。
於寬其力厚其生。
而二者之本。
在於節儉
不能節儉
而求以輕徭薄賦以恤其民。
譬猶不塞其源而欲絶其委。
豈不傎哉。
況今兵戈喪亂之餘。
生齒未息
田野不闢
出郊而視之
蓬蒿荊棘一望無際者。
在在皆然。
粟米麻絲之出於土地者。
不能百一於平時
此正君臣上下惡衣菲食
爲民惜財之日。
奈之何奢侈之風。
經亂愈甚
下士衣綾段。
韋布服紬絹。
吏胥賤隷華重肉。
是乃收以溝澮而泄以尾閭
古人所謂奢侈之災甚於水旱者。
大可懼也。
宮省事禁。
不得以知之。
而只以供上紙一事言之。
則其品之美好
倍於 祖宗朝規式
而少或不謹
則該司官員。
各邑守令。
無不坐罷。
中外承風
鬪爲佳品
費財已多。
而猶懼上納之際或遭點退。
厚齎綿布以賂其吏。
其爲浮費不亦甚乎。
而竊聞此紙初不盡爲 御用
羨餘之數。
或以頒賜諸宮。
終歸防納之資。
或自 闕內不入其紙。
而直受價錢
數年以來
傳聞藉藉
嗚呼
是亦不可已乎
低其紙品。
省其羨數。
取足爲 宮中之用而止。
則民受初政之賜。
豈不厚哉
臣之所陳。
只此一事
願 殿下觸類焉。
正殿未成。
行宮褊陋
不稱
 至尊居養之所。
而然猶侈於堯之土階
高於禹之卑宮
敞於夫差積薪
安於衛文公野處
生聚敎訓之前
雖或不遑此事。
未爲大欠。
其時當國之臣。
自不免於貪贓狼籍
傑構而處。
其心蓋懼 上意或怒其豐於自奉
儉於君父
且其飾爲治安之言。
諱民愁歎之狀。
開導人君宴安之心以固其寵者。
乃是小人常態
於是建議以爲法宮不可不立。
鞭催孑遺形骸
椎剝瘡殘血髓
未及半。
而民已困於塗炭之中矣。
可勝痛哉。
頃者 殿下山陵大役
 詔使接待等事
深愍民生不堪供應
許以宮闕都監所收米布移用
而又令毋得再行分定
臣知 殿下微意
不以建宮爲急明矣。
山東民所願得須臾無死
以見德化之成也。
人心不常
入奢最易。
願 殿下固守焉。
至於 山陵 詔使等事
乃是送終事大莫重之禮。
固宜極其誠敬
不敢有秋毫未盡之事。
然於其間亦豈無虛文浮費在所當已者乎。
亦宜明降指揮
其中不當於禮而有傷於民者。
幷令蠲罷
不勝幸甚
臣聞 懿仁王后之喪。
都監當事之臣。
過於勤幹
定名目。
罔有紀極
竭盡民力
務爲觀美
至於 梓宮至山。
經夜幕次
前例油幕排設
而乃起造假家。
羅絡山上
望之神力所爲云。
推此一事
餘皆可知
嗚呼
臣子誠必信之道。
豈在是哉。
(此事雖涉細碎
亦係傷財害民一段
而啓後日無窮之弊。
其時失火之變。
實由假家。
不可以不戒也。
)且與健元陵同在一山之內。
石欄麟馬凡附於陵者。
其崇
壯麗悉皆倍之云。
臣非目覩
不敢以爲必然
萬一有之。
則母喪踰於父喪。
臧倉猶且構譏於孟子
況以子孫之喪踰於祖先
揆諸情義
豈不大段未安乎。
惜乎其時在廷諸臣。
無以此言謦欬於 先王之側。
使 先王無以自說於後世
此豈 先王與 殿下所知乎。
臣嘗痛之。
以爲忠於君父不當如是
不敢不盡於今日。
伏願 殿下深思熟察
以前事爲例。
只以曾子愛人以德之訓爲法
只以 太宗大王追奉健元陵之制爲憲
以彰我 大行大王恭儉之德。
千萬幸甚
(臣非欲使 殿下天下儉其親。
誠以踰於 先祖
自是義理不安
孟子所謂不得不可以爲悅者。
政使有財。
猶不當爲
況今事力
又是無財之甚乎。
臣又聞近日 山陵起役
用民已多。
而旋因妖書之出。
卽便停止
別求他山云。
臣在遠外
未知書中所言有何熒惑
聖人言作降之百祥
不善降之百殃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人之殃慶禍福
豈死後葬地之所能爲也。
所謂惑世誣民
充塞仁義之說。
識理君子所宜道也。
如使術家之言果一一有驗
李淳風郭璞之輩。
自占天下第一吉地
使其子孫世爲王侯將相
其後未聞有顯者。
此其怪誕不足信明矣。
以 聖上之明。
所宜火其書而痛絶之。
使不得流布於世。
而乃 命看審他山
有若崇信之爲者。
輕棄 先朝已卜之地。
不惜疲氓已用之力。
使 衣冠之奉不以時定
不幸遷延時月
至於後期而慢。
豈不重爲未安。
臣竊惑之。
)臣又聞 詔使之行。
義州至於 國都
迎接館待禮極豐盛
糜費之資。
動以萬計
雖以平時富庶之力。
一經此行。
沿路枵然
矧在今日
幾何不至於枯竭耶。
其間許多浮文末節當省與否。
不敢知。
彩棚一事
臣亦知之。
極爲鄙俚
眞聖所謂優倡之戲。
不當陳於禮樂之地。
勞民費財
又且不貲
無益有益
甚於此。
亂離之後
累接 詔使
公元1606年
而不設此戲。
其於大禮
未始欠闕
因而廢之。
合事宜。
而聞丙午詔使之來。
又復設之云。
兵戈以來
至急之務。
至切之事。
多所未遑
顧此戲玩之具。
豈是首先還復之擧哉。
今於擧國悲慘之中。
必停此戲。
臣願自今伊始
永爲停罷
使雖至昇平百年
物阜民安之後
亦不復作此非禮之禮。
浪爲勞費
不勝幸甚
嗚呼
記有之。
國無九年之儲曰不足
六年之儲曰乏。
三年之儲則曰國非其國也。
成周之法。
上自天子
下至庶人
用財也莫不有制。
一年之入而四分之。
用其三而儲其一。
三年之儲。
則又成三分
恰支一年之用。
所謂三年耕。
一年之食。
九年耕。
三年之食者此也。
是其節以制度
量入爲出
峙其贏餘以擬不虞
故雖遇水旱之災。
師旅之變。
無加賦之患。
而國無乏用之憂。
降及後世
用財無制
取民無藝
興功役。
恣爲浮費
不足則加賦以繼之。
不足橫斂充之
是乃量出爲入。
以財徇欲。
財安得不傷。
民安得不困乎。
竊聞近歲國家經費之數。
一年之入。
不足以供一年之用。
所謂國非其國。
不足以言之。
婚姻喪葬賓客之禮。
愈務華盛
雖以稱貸市廛之藏。
引用來歲之貢。
而猶不知反求節儉之道。
豈有千乘之君作此寒乞兒計活。
可以爲國者乎。
平時無事
或可如此支撑
架漏度日
不幸有數千里之旱蝗。
不幸而有乘釁寇敵
則臣未知何以處之。
何以應之。
民愁兵怨。
盜賊四起
君臣上下泣涕漣如
至於淪胥
已。
思之至此
氣唈心悸
此臣之所以太息流涕
繼之以痛哭
願以節儉之說。
今日恤民之本。
雖如 山陵 詔使大之禮。
請從儉約
得罪於 聖上孝敬之聽。
不避也。
伏願 殿下誓告大臣
嚴勑有司
內自宮闈服御之用。
外而至於朝廷之禮。
下而至於閭巷之俗。
無不節之儉約之制。
然後一洗前規
定爲成法
略倣成周四分三之制。
守之以堅苦之心。
持之以積久之功。
庶幾寸有所進而尺有所長
日計不足歲計有餘
如此十年民財不阜。
民力不舒
國用不稍裕。
邦本不稍固。
則臣請伏鈇鉞之誅。
以謝面瞞之罪。
 殿下雖欲赦之。
而臣亦不敢承也嗚呼
恤民固邦之說。
臣旣因 聖旨所及略陳於前矣。
至於使民遠近響應
鼓舞風動
固結不可解。
則又不在於此
臣請得以究言之。
哀公問服民之道於孔子
聖人宜以端本淸源之論直指君心。
而乃曰。
擧直錯諸枉則民服
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誠以君心之邪正公私
民有不得知者
而觀於進退用舍之際。
其中所存
判然黑白可見
而至愚而神者。
以爲向背焉。
聖人之言。
嗚呼旨哉。
者人之所同好
惡者人之所同惡
人君誠能好惡以正。
取舍以公。
則彼同有秉彝者。
孰不懽忻感悅
以爲已歸乎。
是其一擧措之間。
感應神速
甚於桴鼓
民心旣服。
令行禁止
君所爲。
而危可使安。
弱可使強
天下無難事矣。
其或不然
好人之所惡。
惡人所好
三軍可奪帥
也。
匹夫不可奪志
咈然而怒。
渙然而散者。
其能威制而力縶之乎。
竊見 殿下卽阼之初。
登黜進退
擧皆有以大服民志
旬月之頃。
四方風動
而獨其銓相除拜之政。
似不出於大公至正之道。
閭巷竊言
有識懷憂
雖以臣之愚。
極知 殿下內擧不避親之盛意
而猶不能釋然識者之憂也。
蓋其當初李貴所論一紙草戚聯名者。
固爲 新政藥石
而臣意猶謂其時大小除拜
悉從首擬。
蓋 聖上哀痛之中。
但任該曹所擬
未嘗一毫己意參入其間
非有私於此三人也。
惟其秉銓之臣。
陰揣 上意
謂必有私
淸班重地
連絡注擬
媚悅取寵
自謂得計
而導主爲非
略無忌憚
鄙夫情態
爲可憤耳。
若其銓相之薦。
乃是大臣所擬
而其人不與焉。
則命之加擬。
不與則又 命加擬。
必得其人之姓名
然後始肯落筆焉。
 殿下參入己意。
任情低昂
至此而甚矣。
不惟不能釋然識者之憂。
雖 殿下亦無以自解天下後世矣。
其人賢否
臣所未知。
設使前後注擬四五人淸名實德盡出其下。
 初政淸明
不當及於私昵
未必然
則其爲累顧不大乎。
馬援之功。
則像之雲臺可也。
有橫渠之學。
登之薦剡可也。
苟非其人。
與其以私妨公。
不若避嫌之爲愈也。
 殿下延登元老
置之相位
以爲賢於夢卜
則尊之不以貌而以誠
任之不以貳而以專。
然後可得盡其用。
而乃於爲朝廷銓衡
一大除拜
不用其言而直任己意。
若然則獨
公元1644年
萬幾足矣
亦安用賢相爲哉。
(本朝之制。
三公失權
惟兩銓相擬薦乃爲其職。
而今不得其職。
大臣不可則止之義。
豈但苟充員數而已
李元翼乞免之請。
出於實病。
然恐 殿下所以待之者。
未必不有以致之也。
)殿下愼始之日。
已用如此手段
日後之憂何可勝言。
三司噤默
寂無一言
 殿下之廷。
能爲讜論
不避權貴不爲無人
側聽累月
亦無所聞
彼豈以此事爲盛擧也。
亦豈皆其所好哉。
其心不過以爲親愛所辟。
不可公道勝耳。
則吾君不能
莫大乎此。
臣竊痛之。
及其一脈公論
發於草野之章。
則彼亦不能自安法語之言。
方爲辭避之計。
而 殿下又示以非常之數。
使之委蛇盤礴
尙據其座。
不識 殿下必任此人。
有何大益於 國家
而輕大臣公論之失。
一擧兩得之。
重失遠邇之心乎。
一兩月來
國言愈騰。
至於屈指而數之曰。
某也常以定自當
而今其子爲某官。
其黨爲某官。
某也常以調護自任
而今其身爲某官。
若以 殿下爲輕用爵位
以爲酬報之資者然。
噫。
設使其人眞有定策調護之功。
以 殿下之明。
不爲安,順,桓,靈之擧。
況我 殿下簡在 先王
慈孝無間
孰敢貪天之功以爲己有。
而盜 殿下爵賞乎。
此其爲必無之理明矣。
而人猶有所云云者。
豈非前日之擧有以衆人之口。
形跡所似。
人情易疑。
 殿下亦安能家置一喙而人曉之耶。
 殿下養德潛宮。
十有七年
孝恭儉。
樂善好學之實。
聞於遐壤
一朝 正位宸極
萬物咸覩。
朝野拭目
想望太平
而乃擧措偏私
見疑
公元1630年
四方
今夫一邑之宰。
其所不過百里
到任之初。
一失吏民之心。
則後雖欲鎭定保合。
爲善治
用力甚勤。
而見功甚難。
況乎一國之大。
萬姓之衆。
人各有心。
而顒望之初。
未有厭服之。
後日收合之難。
如何哉。
安危之機。
間不容髮
此臣之所以私憂過慮
中夜仰屋長吁者也。
然臣竊料 殿下潛心經訓
博觀前史
於是非公私之辨。
治亂興亡之故。
察之熟矣。
豈不姻婭私昵布列朝端
有累於 聖德
而非盛世之事乎。
得非新登大位
上下情意未及諳熟
而遽遭危疑之變。
眇然深居
不免疑懼之心。
遂欲廣置親信
以擬急難之用乎。
 殿下之慮或出於此
則又大誤矣。
天地所以廣大無外
人主所以尊而無對者。
以其無私也。
若天有私覆。
則有所不覆而爲不大矣
有私載。
則有所不載而爲不廣矣。
人主有私比。
則有所不比而爲不尊矣。
目今朝廷百官
孰非 殿下四體
三軍萬姓
孰非 殿下赤子乎。
一視同仁
以得其心。
則不幸遇難。
不爲 殿下捐軀者乎。
不此之圖。
而顧欲自托於數三親信之人。
親信無幾
而餘皆爲疏遠之人矣。
 殿下之有。
不亦狹乎。
 殿下之勢。
不亦孤乎。
無過於此者矣。
且夫自古戚里之中。
亦豈無可用之人。
明王誼未嘗尊寵信任之者
以此關通內外
蹊徑無礙
內之可以毀譽是非以蔽聰明
外之可以門庭招權勢以作威福
於是士大夫嗜利無恥者。
相趨
附。
競爲阿黨
排擯異己
斥逐忠賢
勢必至於亡人之國故也。
伏願 殿下深惟前失
亟思改圖
恢弘公道
屛退私昵
收人望。
列之庶位
然後圖事立政
則詢於朝而不謀於家。
(人君三公腹心
六卿股肱
臺諫耳目
誠能得人信任之。
垂拱南面
而事無不
無不凝。
如或內懷猜疑
密行防察
或訪於姻婭親黨
或咨於左右便嬖
讒言必入而賢者日疏。
不可爲矣。
大抵不能誦言於朝。
公爲啓達。
寅緣曲徑以入者。
交構之言。
人主深察痛絶之。
然後無偏聽生奸之患。
況可咨訪而導之以言乎。
)爲官擇人
則求之於宦官宮妾不知姓名之流
而不求諸交通締結倚附幽陰之類。
(頃在二十年前。
士大夫家有穿穴蹊逕
交通宮禁者。
淸論唾鄙。
視若浼己。
十許年來
朝無淸議
門大開。
縉紳之家能以此事爲恥者。
有若干。
於是宮闈成巿。
各立門戶
各招貨賂
邊將守令。
皆有定價
爵賞刑罰
不由公道
至於君臣上下仁義
懷利相接
不惟下之人不能言君上過擧
上之人亦無以正臣下之罪惡
依阿淟涊
諂瀆成風
以至于 先王末年
而朝著之穢濁極矣。
今於端本正始之日。
若不杜絶此路。
使宮闈肅然
士大夫耳目所慣。
恬不知恥
遺風餘習。
易至滋蔓
蔓難圖矣。
深可懼也。
)天位天職與賢者共之而不敢私恩地則日月之更萬方咸仰朝廷淸明遠近悅服王化行矣(臣聞聖人之言一字不苟
故得其褒者榮於華衮
受其貶者威於鈇鉞
以各當其實故也。
近見 殿下敦諭卿相之際。
多爲品藻之語。
萬一或不稱實。
則於聖人語默
豈不有損。
而人亦有窺其淺深竊議之者矣。
易曰。
君子其室
出其言善則千里外應之。
不善千里之外違之。
言之不可不愼
而繫於人之向背如此
幷乞 留念
)抑臣之爲說。
又有進於此者。
非臣之說。
先儒之說。
先儒之說。
聖人之說也。
伏願 殿下以爲常談死法而遽厭棄之。
幸甚
聞天萬化無一不本於人主之心。
人主心正
則內而宮壼
外而朝廷
近而輦轂之下。
遠而至於率土之濱。
無一不歸於正。
所謂皇建其有極。
孟子所謂一正君而國定者
此也。
雖然
人心所以常患於難正者。
己私害之也。
人主之心則其受攻於物。
萬倍焉。
故古之聖王
兢兢業業
持守此心。
雖在紛華波動之中。
幽獨得肆之地。
未嘗少放於軀殼之外。
以爲物引。
是以
寂然未發則鑑空水止而萬理皆備。
感而遂通則隨事順應品節不差
窮理擇之於先
主敬以守之於後。
則不能以與此也。
虞書所謂精一執中
孔子所謂格致誠正
克己復禮
予思孟子所謂明善誠身
示人用力
不啻丁寧
而 殿下講究方冊
不啻詳且悉矣。
臣之淺陋
非惟不敢覼縷
亦無容覼縷
獨恐非知之難。
行之惟艱。
深宮燕閑之中。
萬幾紛沓之際。
所聞行所知之功。
或有未至。
生處難熟。
熟處難忘
聖作狂。
在於一念之間耳。
伏願 殿下裁決庶務之暇。
不廢講學之功。
常以義理澆灌心胸
游心昭曠之原。
不爲私欲之累。
使淸明本然之體常在常覺。
以爲處事應物之本。
惰慢邪僻不設於身。
視聽言動一由乎禮。
使吾之所以治心檢身無所愧於屋漏
刑家御國之效。
自然薰蒸透徹
無所不及
豈不盛哉
召公之戒成王曰。
惟王受命
無疆惟休
亦無疆惟恤。
嗚呼曷其。
奈何不敬
又曰。
生子
不在初生
自貽哲命
今天其命哲。
吉凶
命歷年。
知今初服
肆惟王其疾敬德
讀書至此
每歎其誠懇足以警動幼主
未嘗擊節諷誦
至于今日
益知其言之深切
而繼之以隕淚也。
昊天不弔甚矣。
謀之不臧久矣。
國勢委靡
日就不振
如日下山
如水赴壑。
 殿下嗣守基業
所謂無疆惟恤。
祈天永命今日
墜失厥命亦在今日
而其幾之決。
在於敬德敬德之間。
 殿下其可自逸乎。
其可自滿乎。
可不敬德乎。
天命眷顧之新。
人心祈向之切。
此正先儒所謂時乘勢。
有爲之會也。
伏願 殿下惕念而奮發焉。
嗚呼
臣之所以拳拳於 殿下者。
只此前後二三策而已
無他奇計可以仰備採擇
然懋聖學以建民極
公取舍以服民心
崇節儉以厚民生
君人之道大略擧矣。
其所以片片說出者。
無非愛君憂國赤心
惟 殿下察之。
第念愚忠所激。
言語樸直
忤犯貴近
搪探時諱
罪當萬死
苟利於國。
非所敢計也。
之言曰。
而後諫。
其君未信則以爲謗己也。
念臣數年春坊
昵侍耿光
涓埃無補
虛竊寵榮
固知無所取信於 殿下
純愚伉拙。
不爲邪枉之狀。
則或有以洞燭之矣。
伏惟 殿下勿以謗訕見疑
勿以犯分爲誅。
亦勿以狂妄處之。
但許優容而已焉。
國家幸甚
生民幸甚
請從五賢文廟疏(代本道儒生等作)
伏以天下之言有關治道之大。
而行之無朝夕之效。
不行亦無立至之禍者。
時君世主以爲迂遠
不加省納
殊不知基業之久促。
治化汚隆
人心向背
實係於此
前史之所惜。
而後日之當戒也。
正臣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彥迪李滉五賢者。
乃吾東方豪傑之士也。
學問道德之懿當式於後世
繼往開來之功當享於文廟
以 殿下之明。
豈不灼知灼見
以此言進者。
亦可謂萬口同辭
百年定論矣。
然而 兪音久閟。
縟禮遲延
公議逾激而乾剛益亢。
臣等竊想 殿下天縱睿智
日躋聖敬
其於五臣之賢。
必與之心融神會
而有不同時之恨。
從祀兩廡之請。
初非逆耳之言
其所留難至此者。
 殿下之心必以爲言雖大而不適實用
禮雖盛而不切於時務。
格而不行
非國之所以存亡
置而不擧
非世所以治亂
曷若今姑舍此。
從事於架漏補弊
目前之急云耳
然則 殿下以此擧爲不韙
以爲不急
等之所以裹足千里
披肝叫閽者。
爲此懼也。
臣等請爲 殿下
探本而言之。
夫人所以能群居而不爭
人主所以能以一身億兆
帖然而不危者。
莫非三綱五常道綱紀乎宇宙
三綱五常所以維持
莫非聖賢者出而爲之匡直之振德之也。
東方僻處海外
中華聲敎所不曁。
所以能君君臣臣父父子夫夫婦婦。
得免於被髮左衽者。
箕子之化。
箕子之後千有餘年。
邈然一人能嗣其餘徽。
聖學
世道踳駁
而國不能爲國矣。
幸而天佑斯文
鄭夢周倡之於麗季。
五賢闡明之於本朝
使孔孟程朱之敎晦而復明
三綱五常之道斁而復敍。
使吾赤子漸仁沐義於 列聖敎化之中。
使吾 社稷轉危爲安兵戈寇亂之餘者。
秋毫皆其力也。
在於民則
公元1604年
祀於社。
在於農則祀於稷。
在於國則祀於宗廟
在於道則祀於文廟
古今祀典之所同。
而 殿下嗣服之後
數年之間。
視群臣猶四體
凡有微勞小伐。
不有酬報之。
而獨於五賢崇報之典。
以爲不急
則臣等竊恐古人所謂輕重舛施者。
不幸而近之矣。
甲辰至于今日
歲月非不久矣。
太學至于八方
自公至于庶民
詢謀非不僉同矣。
秉彝好德之天。
愈久不墜。
高山景行之慕。
有生所同。
 殿下以此一二人阿好之論哉。
聖人之言曰。
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惡惡之。
此之謂民之父母
一國所好在於五賢
則 殿下亦旣好之矣。
一國之所欲在於從祀
則 殿下何故而不欲之耶。
 兪音一下
千里響應縟禮一擧
八方鼓舞
精神所萃。
國勢磐石
 殿下何憚而不爲耶。
 衆志不通
輿情益鬱。
士趨靡定。
邪說間作
裂裳長往之歎。
發於韋布之流
 聖明於此
穆然深思也。
 嗣服之初。
有姑後日之 敎。
四方傳誦
皆知 聖明於此非有所持難。
特以三年之內有所不忍焉者。
翹首拭目
佇待今日
而又有待後之 敎。
四方缺望
莫曉 聖意所在也。
聖人之言曰。
如知其非義
斯速已矣
何待來年
不義之當已。
義之當行
皆貴於果決。
而不貴於遷延
如知其義。
斯速行矣。
何待後日
因循擔閣
蹉過盛事
實非臣等之所望於 聖明也。
臣等竊聞 聖敎有曰。
 先朝之所未行。
不敢輕議。
此則出於 聖上孝謙遜不敢
自居盛心
臣等固已擊節贊誦之矣。
然以臣等所聞
五帝不相襲禮。
三王不相沿樂。
聖繼神承。
損益因時。
不務於必同。
故舜之去四凶十六相
皆堯之所未行。
周公之制禮作樂
武王之所未遑
如使先王之所未行。
後王不敢輕議。
古今國家
惟刱業之君有施措。
繼世之主。
皆將束手閉口
無所猷爲矣。
豈有是理哉。
況此五臣之賢。
 先王之所嘗嘉奬褒崇
所不至。
今日縟禮之擧。
乃爲繼志述事大者
不當以輕議有疑也。
臣等又聞 聖敎有曰。
上下之間。
情志旣通。
則雖遲時月
有何所妨。
等之歎服
未有於此 敎。
而臣等之所疑鬱。
未有甚於此敎也。
易曰。
鶴鳴(鳴鶴)在陰。
子和之。
夫子繫之曰。
二人同心
其利斷金
同心之言。
其臭如
如此然後可謂交孚矣。
今於尊道重事
上下相持
不相聽信
假借色辭
而謂之情志旣通。
等之所未聞也。
情志不通
則通猶有望。
旣通而不行
則又何所望。
亦終不行而已
等之疑鬱。
安得而不滋甚乎。
伏願 殿下深思五賢之功當與於俎豆
洞察群下之情擧切於尊道
上以盡善繼之志。
下以貽燕翼之謀。
使聖賢之道中正之學。
如日中天
萬邦咸仰。
士有定向
無異師。
邪說者不得作
吾道幸甚
國脈幸甚
臣等嶺外人也。
僻處深居
淺學謏聞
雖於五賢之道。
無所明。
緇衣好賢之誠。
亦出於天賦之彝。
引領 明時
傾耳盛擧
近聞賢關瀝血之章十六上。
不得 命。
極知草莽之言不足回 天日之聽。
區區愛君之誠。
不忍遂默不言
如蒙 聖明特賜垂納。
不以疏賤而忽之。
不以迂遠而乘之。
則臣等之說行。
等之說行。
太學論行
太學論行
五賢道行
賢關多士不以奚爲後予致怨於 聖明矣。
情迫辭蹙。
不知所裁。
伏惟 聖明留神澄省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