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四 (自动笺注)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四
 疏箚
  
公元1623年
玉堂旱災箚(癸亥)
伏以天災流行
國家代有。
而遇之而懼者常興。
狎侮自肆者常亡。
天道所以不慆
而往事之可爲鑑戒者然也。
頃者 國運中否
政昏刑亂。
八路嗷嗷
皆懷離散之心。
而 宗社之危不啻綴旒
幸賴 殿下以不世出之資。
大有爲之志。
撥亂反之正。
行權合於道。
不終日而會朝淸明
表著彝倫
剗除兇穢
苛征虐斂民所不堪者。
罷去之。
是宜和氣應之。
休徵畢至。
奈之何旬月以來
亢陽爲災。
四野焦乾
種不入土
以貽 九重宵旰之憂。
一札十行
丁寧懇惻
臣等伏讀仰歎。
反覆深思
實未知其故也。
此必天心仁愛 殿下之厚。
欲令 新服之德粹白無瑕
更始之化臻於至理
不待過行失。
而先有以警戒之。
使益自竦動。
不敢有自暇之心也。
然則 殿下所以欽承報答者。
寧可以不用其極乎。
古人之言曰。
應天以實不以文。
避殿損膳
圭璧薦祼者其文。
嚴恭寅畏
側身修行其實也。
今 殿下其所謂文者。
旣已不待政院之啓。
禮官之請。
 裁自宸衷
次第擧行
而 晉接之筵。
 玉色不滿
命令之降。
勤恤屢形。
臣等又有以知 殿下之心尤篤於其所謂實者。
穆然深居之地。
中夜不寐之際。
其所憂勤寅畏者。
有益深焉者。
則是心豈不足以天心
而弭天災乎。
臣等昵侍 帷幄
職在諷議
今不欲廣引前言
泛論時務
以爲仰塞 明旨之地。
請但因 殿下所已行者
反覆推論
而以純心之說爲 殿下獻焉。
夫出治之本在於修德
而學有緝煕
聖敬日躋
則 殿下之德不可不修矣。
爲治之要在於立志
夙夜勵精
圖升大猷
則 殿下之志不可謂不立矣。
政莫急於求賢
寤寐豪英
列于庶位
則 殿下之求賢可謂勤矣。
事莫先於定計
協同 天將
志在修攘
則 殿下定計可謂斷矣。
意諭色授
四方風動
紀綱振矣。
苞苴不入。
請託不行
宮禁嚴矣。
好惡無私
賞罰當理
則倖門閉矣。
喜聞逆耳
舍己從人
言路弘矣。
凡此數者。
帝王盛節
自古人君常患於欲爲而不能
始而無終者。
其病皆在於不能純。
所謂純者。
一而不雜之稱。
伊尹所謂一德
中庸所謂誠是也。
一於眞實不雜虛僞
則不患於不能
一於悠久不雜間斷
則不患於無終
今 殿下旣有其始矣。
第未知燕間蠖濩之中。
淸明應物之地。
果能一於眞實
而無一毫人僞之雜乎。
此則 殿下之所獨知
而非臣等之所得與也。
所慮者。
德崇學進常在眞積久之後。
化成治定可以歲月遽期。
則 殿下所以修德立志者。
能保其無怠乎。
偏黨舊習常存
同寅之效未著
征繕之規摸未定
進討之期茫然
則 殿下所以求賢定計者。
能保其不懈乎。
至於郊畿之近而姦民已有玩法者。
紀綱疑於或弛矣。
禁闥之嚴而女僕得以通行
宮禁疑於或䙝矣。
裁抑僥倖。
而時有啓寵之漸。
從諫如流
而或嚴峻之批。
是則無論他日
而 殿下秉心
已不純一於時月之頃矣。
先賢所謂不世大功易立。
至微本心難保
中原戎虜易逐。
一己私欲難除者。
可畏也。
竊念 殿下沈晦閭閻
志存匡復
其所動心忍性
喫辛耐苦者。
有人所不堪。
而卒能旋乾轉坤
迓續大命無他
純心之效也。
管仲毋忘在莒願於齊桓。
等之所願於 殿下者亦若是而已
伏願 殿下堅固刻厲
執德不移
勿以己私而妨公道
勿以宴安而萌怠忽
毋急近效
持循不已
自然 聖德日新
治化日隆
天祐之。
無不利。
雨暘時若
百穀用成
民安物阜之效。
馴致矣。
豈不休哉。
嗚呼
召公之戒成王曰。
生子
不在初生
自貽哲命
朱子之告孝宗曰。
陛下者我宋之盛主。
而今日者陛下之盛時。
於此而不副其望焉。
祖宗遺黎裔冑。
不復有所歸心矣。
誠以人君正始之初
萬物咸睹。
天命之眷顧方新。
人心祈向方切
於是焉不能奮發剛毅大有猷爲
則亦終於委靡而已故也。
然則 殿下今日
豈不大有爲之會而不可失之時耶。
若或因循放過
漸成玩愒
日偸惰。
日消縮。
歲月如流
事機日遠
萬計茫然
一事可酬夙志
則不惟臣等爲 殿下惜之。
千載之下。
亦必有爲永歎者矣。
惟 殿下深留 聖意焉。
抑臣
等又有所竊憂焉。
天高地下
勢甚隔遠
天氣下降
地氣上升
故能化生萬物歲功成焉。
君尊臣卑
甚懸絶。
君道下濟
臣道上行
故能情志交孚而治化成焉。
古之聖王
智出庶物
而聽於蒭蕘
未嘗自任聰明
獨御萬幾者。
爲是也。
竊覵 殿下英明之質。
冠古無倫
高居下臨
或有眇視臣隣之心。
則雖不期自用
而必有自用之患。
至於賢者日退面諛日至
亢龍所以有悔
而臣等區區之慮。
不得不預爲明主危之。
周子之論治道曰。
純心要矣。
用賢急焉。
等之論。
實出於此
惟 殿下澄省焉則幸甚
玉堂議廢庶人
伏承 聖旨大臣 啓辭。
宰臣司議東宮事者。
臣等竊念廳事至嚴且密。
外朝之人不得聞知
若果叛形昭著
外應現出。
則斷以大義
在所不疑。
設令端緖未明。
證佐未具。
而鑿地逃躱之狀。
極其陰兇。
廟堂臺諫所以請以義斷者也。
臣等雖無狀。
愛君憂國之心。
不後於人。
不敢有他說。
但念論罪而必當以常刑者義也。
好生而欲全其軀命者恩也。
義者出於臣子憤疾同心
恩者發於 聖明惻隱至情
臣等伏覩昨日 答兩司之批。
丁寧懇切
字字由衷
至引廢朝事爲戒。
臣等聚首莊誦。
感極而繼之以隕涕也。
當初 聖上所以之者
極其仁恕
有人心者。
固當銘肝鏤肺。
感戴生死肉骨之 恩之不
暇。
而乃作爲陰計
自重其罪。
至於如此
此乃所謂自絶于天者。
而 聖上仁恕之心。
愈往而愈篤。
但知仁愛之在己。
而不知罪惡之在彼。
 王言一發
四方誦之。
信史書之。
皆將曰。
彼之稔惡如此
而 聖上之施如此
豈不盛德之事。
千古美談乎。
臣等忝居帷幄
職在輔導
且與外廷諸臣各自獻議事體不同
謹具箚以進。
玉堂乞遞疏
伏以聖人稱舜之德曰
好察邇言
隱惡揚善
執其兩端
而用其中
所謂兩端
非指善惡二者而言。
若然則是就善惡之間。
用其半上落下道理
不成義理
不成說話矣。
義理無窮
而人之見識不同
仁者見之謂之仁。
知者見之謂之知。
其所見。
各自爲說。
雖所論皆
大小厚薄不等
理所必至
所謂兩端
而惟舜能於衆論不同之中。
準之以在己之權度
擇其善之至者用之。
其所以謂大智也。
臣等竊觀今之論廢人祬者。
其說亦有兩端焉。
其一以爲 聖上於祬。
仁恤極其至。
非唯處之以不而已
則爲祬之道。
所當撫躬銜 恩。
感戴 洪造
視圍籬如廣廈以沒其齒。
而乃掘土穿穴
跳出其外
以爲逃竄之謀。
正使兇計無他
只在偸生
其負 恩亡命之罪。
自有其律。
不可縱捨
兩司之論。
士師執之之義。
臣等固未敢以爲非也。
其一以爲周官八議
議親之文。
今祬雖非同氣
猶是天屬
不可不親
使其外應現出。
叛狀昭著
固無議爲。
若止於亡命苟活而已
用法之際。
容有所議。
或者之論。
三代議辟之遺意
臣等亦未敢遽以爲是也
臣等見理未精。
不足折衷群言
而亦嘗爲 殿下反覆思惟
所以盡道之方。
當初 聖敎所云。
發於天理眞切
合乎人心之所安。
超出常情利害之外。
同符古昔帝王之事。
此則 殿下在己之權度
而爲至善所在
餘皆落在第二義矣。
臣等區區之慮。
以爲 殿下今日用中之道。
在於是。
前日獻議之時。
敢於 聖敎之外別立議論。
終始將順爲辭。
其心蓋欲以第一事望於吾 君父也。
論者又謂異日意外之患不可不慮。
此則固出於憂國遠圖
定命訏謨
非臣等迂腐所敢輕論。
但以常理推之。
則天眷 聖德
畀以大命
反正之日。
巿不易肆。
此豈人力所及
十年憔悴之民。
膏血已竭。
須臾無死
見今日。
有如倒懸人安臥於枕席之上。
撫我則后。
虐我則讎。
生民大情也。
孰有病風狂易之人。
萬死一生之計。
父母而從仇讎哉。
變故之來。
不可逆覩
而求之事理
似不如此
爲今之計。
上下同心
大小協力
經治庶政
戢寧小民
使朝廷尊重
邦本鞏固
精神折衝千里之外。
則雖有兇猾之輩。
自絶覬覦之心。
竊恐廟算所以計安社稷者莫急於此。
而他非所深憂也。
大抵兩司所以固爭者法也。
 殿下所以不忍者仁也。
斯誠所謂各盡其道。
而臣等所職
又以從容諷議
密贊 聖德爲事
事體兩司不同
故今不敢輒爲斷義之論。
以變前說
竊意二論不可相無。
竝行天地之間。
自不相妨
而今兩司之意。
以臣等久不陳請爲非云。
臣等欲言則有乖初見
終默則又違舊規。
前跋後㚄
不知所出
伏惟 聖明天地父母
深加憐察
曲賜陶鎔
許遞臣等職名
無令久叨 帷幄
以全公私
不勝幸甚
弘文館八條
伏以天下之事有本則必有末。
有本而無末。
是爲源盛而流涸也。
天下之事有實。
然後有效
無實有效
是爲表曲而影直。
此皆必無之理。
愚智之所共知也。
恭惟 主上殿下恭儉憂勤
勵精宵旰
半歲于玆。
而上則天心未豫。
災異屢現。
水旱隔幷
星緯愆行。
下則民情愁怨
殿屎方聞
都下數驚。
閭井騷然
憂虞之象日著。
治平之效無期
是何 殿下畏天勤民若是其至。
符驗之應於外者
不以休和耶。
臣等愾然而歎。
恍然而惑。
實未知其故之所在也。
雖然
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仁者之事而聖人之訓也。
故曰。
愛人不親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以此而論今日之事。
意者 殿下所以立本務實者。
必有所未盡其道也。
臣等昵侍 帷幄
職在責難
蓋嘗爲 殿下深憂熟慮
所以贊襄 聖德者。
而得八目焉。
悉皆根本之論。
切急之策。
應病良藥
而於機務設施之方。
則有所不暇及焉。
一曰大志
凡人有所猷爲
志必在前而爲之鄕導
故有
其志則成其事。
無其志則蔑其功。
志有大小
其所成就者亦隨而大小焉。
此志之所以一身之帥。
而爲萬事之綱也。
孟子曰。
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
不敬其君者也。
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
賊其民者也。
呂氏曰。
不如堯。
孝不如舜
不如孔子
自棄也。
朱子曰。
立心之則。
當以盡者爲準。
不當以不盡者爲法
此臣等之所謂大志
稱願於 殿下者也。
竊念 殿下志存匡復
運啓重恢
彝倫於旣斁。
存 廟社垂亡
 殿下之所成就
已不可謂大矣
然此特事功耳。
德業未可擬也。
伏願 殿下奮發乾剛
卓立此心。
進德則必期於作聖。
致治則必期於雍煕
斷然古昔帝王爲則。
不以漢唐中主自待
佛氏所謂大願
將家所謂大策
然後又須辦得堅忍之心。
硬着眷梁。
必要擔荷
立定脚跟
不要退轉
發一令則必先思之曰。
聖人如是乎。
一事必先思之曰。
合於聖人乎。
事無大小
動皆求合聖人
不敢一毫放過
則是亦聖人而已
聖人豈有以異於人哉。
等於晉接之際。
以此言進。
而 聖意退託
不肯擔當
此固出於謙光之盛德。
然亦竊料 殿下未必不以腐儒之言迂遠無實
不可底行云爾
則是 殿下立志不高。
雖有睿智之資。
超越之才。
不過循常守文之良主。
牽補架漏之治道而止。
豈不爲大可惜哉。
惟 殿下抗志遠圖焉。
二曰懋聖學
夫人心之動。
易流而難保
道心之發。
至微而難見。
公元506年
也精以擇之於將發之際。
一以守之於旣擇之後。
使天理常存人欲不萌。
日用之間。
一事不得其中
舜禹授受微旨
萬世治心之要法也。
千聖一心
王同法。
舍此之外。
更無他道。
而至傅說
必以學之一字反復於其君者。
豈不以學于古訓
然後擇善執中之功。
方有所攷據持循也耶
旨哉朱子之言曰。
夫學固非讀書之謂。
然不讀書
無以爲學。
誠以硏窮義理
辨別是非
以爲去取於審幾應務之際者。
不能不於此也。
而況主一身。
韋布不同
萬幾之暇。
燕間之中。
苟不捐去紛華
親近書冊
則衆欲之攻心者。
左右而至矣。
豈不危哉。
 殿下臨御以來
日接臣僚
講論經義
商確治道
不以盛暑而廢。
微恙而輟。
 殿下之於學。
可謂篤好矣。
獨臣等之所慮者。
一暴十寒之勢或相妨奪。
反躬體驗之功或有未至耳。
伏願 殿下講學以致其知。
力行以踐其實
虛間靜一之中。
戒懼之心無少間隙。
幾微萌動之初。
省察之功務益精審。
應酬之際。
必要一循天理
以驗講論思索之力。
應酬之後
必要心地虛靜
以爲學聚問辨之基。
如此不已
自然行解相資
動靜交養
博文約禮之功。
無所偏廢
舜禹精一
庶有得之矣。
三代以下
非無明君英辟爲世所稱。
而不講於聖人之學。
一時所爲雖或偶合於道。
而規摸布置畢竟卑近
無足觀矣。
惟 殿下爲戒自勉焉。
三曰重宗統
禮。
爲人後者爲之子
故稱所後爲父母
而服齊斬三年
公元1122年
本生伯叔
而服不杖期
非薄所生也。
誠以旣爲之後
受重之義甚大。
而物無二本
無二尊。
不得不爲之隆殺也。
至於帝王承統
則受宗廟社稷之重。
億兆臣民之主。
其義之重。
又萬萬於卿士大宗之後矣。
前代帝王旁支入繼。
尊奉私親
稱皇稱帝者。
率皆見非於當時
取譏後世
宋英宗則賴一時正人司馬,范,呂諸賢。
據經守正
痛排異議
遂以皇伯父稱濮王
王子宗樸襲爵奉祀
乃爲得禮之懿。
而我 宣廟追崇德興之時
亦倣而行之。
可謂王之明法也。
至於今日事體
則與此微有不同
蓋 殿下
 宣廟之孫。
昭穆不可易。
祖禰不可亂。
只得稱祖而不敢稱考。
旣已稱祖於 宣廟自稱爲孫。
則雖稱考於所生自稱爲子。
未有嫌偪之礙。
禮官之議。
請於 親祭或遣官時。
稱考而不加皇字。
自稱稱子而不加孝字。
餘皆遂用 宣廟時例。
此非禮官自爲臆說也。
司馬公之言曰。
漢宣帝昭帝之後
以孫繼祖。
故尊其父爲皇考
不敢尊其祖爲皇祖
呂公著亦曰。
宣帝以兄孫嗣祖統
故稱史皇孫爲考
無兩考之嫌也。
此正與今日之事相似
可以明据
禮官建議如此
而 殿下從之。
其於尊重宗統
崇奉私親之道。
兩得無所失矣。
其時論事之臣。
猶執稱爲伯叔之文。
而以稱考爲非
且曰。
當以 宣廟爲考。
此則未然
立後者必以子行爲後。
昭穆不紊。
故得稱所後父母
所生伯叔
宋英宗
我 宣廟之事是也
今 殿下旣是 宣廟之親孫。
則何可稱考而禰其祖乎。
且若稱 宣廟爲考。
則 大院當爲兄矣。
何得伯叔稱乎。
明臣所謂漢宣帝若陞一等而考昭帝
則又將降一等而兄史皇孫者。
確論也。
宣帝初稱史皇孫爲悼考。
先儒未有貶議
其後皇考
然後范鎭譏其以小宗而合大宗之統。
程子譏其亂倫失禮
今旣避 宗廟之稱。
不加皇字。
則於大宗之統。
未嘗合矣。
無兩考之嫌。
而必稱爲伯叔
父子之名。
終無所施。
 聖敎所謂豈有有祖而無父之理者。
可謂一言而斷之矣。
議臣此論。
雖有語焉不詳之病。
而其於正統不可干之大義
截然而難犯矣。
 殿下未可以少之也。
竊念 殿下英明冠古
學識超詣
其於公私輕重恩義屈伸之間。
灼有定見
斷無可疑
獨臣等所慮者則有之焉。
程子之論濮議有曰。
奸邪之人。
希恩固寵
務爲巧飾
欺罔聖聽。
陛下之心。
無由而悟。
今雖公論已定
擧國同辭
安知異日無希固寵巧飾欺罔
程子之所憂者乎。
萬一奸人倡爲邪說曰。
生育之恩不可不致隆。
宗廟之序不可虛一世。
以動 聖聽。
則此所謂小宗而合大宗
天地常經亂矣。
嘉靖年間
張璁霍韜桂萼席書之徒。
鼓作邪議
肆爲眩亂
遂以 世宗所生興獻王稱考稱皇帝
反以 孝宗皇伯考。
顚倒繆戾
變易天常
莫此爲甚
說之可畏有如此者
然亦 世宗之心。
徒知生我之爲恩。
罔念
統之尤重。
奸人得以中之耳。
此誠萬萬非所憂於 聖明之世。
區區愚慮
不得不預爲明主言之。
惟 殿下堅定明察焉。
四曰盡孝敬。
孝子之至。
莫大尊親
尊親之至。
莫大乎以天下養。
帝王之孝也。
聖人之論孝。
不以能養爲貴。
而以能敬爲大。
所謂能敬者。
引之於善。
諭之於道。
有過則諫。
使無陷於不義
如舜夔夔齊栗
使瞽瞍允若是也
竊念 反正之日。
未遑他事。
卽率在廷
朝慶運。
位號旣定備禮奉迎
備物以養。
所以悅豫其心者。
無所不用其極
 殿下之孝可謂至矣。
然臣等竊聞。
近日政令之未盡善者。
或出於 曲從慈敎
不得自由云。
臣等不勝驚憂
亦嘗以宛轉幾諫之意屢陳于 榻前
而未蒙 允許
臣等固知 聖意所在也。
十年幽閉之餘。
再享長樂之養。
今何忍違拂其心以失其懽。
此 殿下仁孝至情也。
曾子之命曾元曰。
爾之愛我不如彼。
君子愛人也以德。
小人愛人也以姑息
以此而言。
則 殿下之於 慈殿。
可謂能養。
不可能敬矣。
且如元帥之請耕蘆田以爲軍餉
禮部請減嘉禮踰制者以省經費
刑官之請治作挐宮奴以祛民瘼
皆出於軍民國家大計
以 殿下之明
不知輕重所在
而獨以不敢違之一念
不能爲以德之愛大孝之事。
臣等竊惑焉。
近聞有人於驪州境上。
當街打人曰。
汝雖死我不怕
雖 主上無如我何。
聞者駭而審之。
則乃 慈殿宮奴云。
此豈 慈殿之
所知
而其驕橫之習。
殺人白晝無所憚矣。
豈不爲大可畏之漸乎。
若此不已
國人將歸怨于 慈殿。
不敢言而敢怒。
 殿下寧可以小不忍
而忍 慈殿之得罪百姓乎。
惟 殿下盡敬而大其孝焉。
五曰納諫諍。
天下之患。
莫大直言不聞。
直言不聞。
鹿馬易形於前。
而君莫知之矣。
孟子曰。
畜君何尤。
畜君者好君也。
世之人君能知畜君之爲愛君者鮮矣。
訑訑之色。
拒人千里
諤諤之言。
如水投石
莊士日遠
諂人日至
至於危亡不救
不亦可哀之甚乎。
詩云。
殷鑑不遠
夏后之世。
願 殿下鑑於古昔
鑑於廢朝之事足矣
竊覵 殿下寬仁而愛士。
思深而慮遠
其於聽納之際。
不憂其扞格矣。
聖人之言曰。
法語之言。
能無從乎。
改之爲貴。
巽與之言。
能無悅乎。
繹之爲貴。
悅而不繹。
從而不改。
末如之何也已
聽言之要法也。
 殿下於進戒之言。
正事之論。
率皆雍容酬答
未嘗厭惡之意。
頃日 筵中。
天語丁寧曰。
人主之聽諫固難。
人臣進諫亦難。
大哉言乎。
聖人置鼓立木之心也。
然而退省政事施措之間。
則終未見有翕受敷施之盛
風速雷決之美。
夫不從不悅則猶有可覬。
從而不改。
旣悅而不繹。
則終無望矣。
聖人所以不能如何
可畏也。
惟 殿下聽言底行焉。
六曰公視聽
人君藐然之身。
深宮之中。
兆民之衆。
萬幾之煩。
聰明知慮
不能徧察而周知
故設爲三公六卿百執事治天職。
又置諫諍之官以爲耳目
使天下之事無不輻湊於吾之視聽
聖人所以明四目四聰之道也。
後之庸君
不能公其心思
廣其聰明
必置私人以寄耳目
所謂私人者。
非必宦官宮妾也。
或以戚里
以便嬖。
可以順適吾意。
無所違忤者皆是也。
始焉親近之。
終焉信任之。
以爲眞能不欺我者。
又知親信此輩本非正道
必爲公朝直論所不容。
私爲蹊逕
密相咨訪
彼以憸邪之心。
幽陰之地。
何所不至哉。
變亂曲直
換易忠邪
惟快己意之愛憎
不顧國家安危
端人正士識微奉身而退。
謇諤奔逬而出。
朝廷爲之一空而國隨而亡。
古人所謂偏聽生姦。
獨任成亂者。
此之謂也。
孔穴之多。
甚於廢朝
故臣痛陳講說之際。
以爲先事之規。
初未謂 聖朝亦有此事也。
後聞 筵臣之啓。
以爲外間之言或不由喉舌
而得達於 聖聽。
街巷之間。
已有竊議私憂者云。
嗚呼
此豈 聖世所宜有哉。
傳說之訛也。
萬一有之。
則是天未欲平治我東。
而使 殿下尋已覆之轍也。
豈不痛哉。
記曰。
無私覆。
無私載。
日月無私照。
奉是三者以勞百姓
此之謂三無私。
惟 殿下公聽而竝觀焉。
七曰嚴宮禁。
王化之成。
必本於內治
君德之累。
甚於女謁
歷觀前代
理亂之源恒由於此。
可不愼哉。
深宮固門。
閽寺守之。
內言不出。
外言不入。
古者士大夫家法也。
況乎君門九重
穆如天。
布以象魏
守以虎旅
而君處其內焉。
門曰天門
法宮
地曰禁地
此豈甿人賤隷雜還之地哉。
十餘年來。
內治無法
闕門之外。
男女騈闐
苞苴者往焉。
馱載者入焉。
不惟貴戚之家嬖倖之臣得以交通貨賂
雜進珍奇
下至閭閻巿井賤嫗醜媪。
不問菜果魚餠
微細之物。
苟有所齎。
無所阻。
至於政由賄成。
刑以貨免。
官方淆亂
法紀頹廢
可駭者。
私家女僕宿留大內
敎坊妓樂喧咽於掖庭
百年凝嚴之地。
變爲醜穢之場。
嗚呼
尙忍言哉。
 反正之初。
首聽臺諫之言。
嚴禁女人
得出入。
悉罷選上。
各歸郡邑
宮門肅然
望之難近。
正始初淸明之一大政也。
曾未數月。
有信通行之 命。
雖知出於 慈殿之意。
識者固已憂之矣。
頃聞屋轎聯襜。
其從如雲
出入翩翩
略無呵禁
道路之人。
駭目驚心
以爲廢朝之習何爲復見於今日耶。
臣等私竊痛傷
前日 筵中。
雖蒙 聖慈委曲開譬
而終未能釋然於心也。
數日以來
竊聞廢朝宮人復有寅緣入侍於 慈殿者云。
使此言而虛也。
則臣等雖有妄言之罪。
而於國家幸矣。
使此言而不虛。
則 殿下宮禁不幾無法
末流之弊。
可勝言哉。
惟 殿下深察而痛防焉。
八曰鎭人心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所謂固者。
安而不搖之謂也。
人心一搖
則國無所依。
故曰慘於敵國之變。
以內潰之禍甚於外侮也。
邦本之搖有二因焉。
力竭不支則搖。
心懼而不安則搖。
猶病之有內外因也。
竊觀今日之勢。
外方之民。
力竭不支
京師之民。
心懼而不安
公元1531年
豈不汲汲然殆哉。
十年塗炭之極。
蘇息未久。
適値無之歲。
又有調兵峙糧不得已徵發
力竭不支
其所也。
獨其會朝淸明
巿肆不易
宜民懽悅
案堵樂生
而乃驚懼脅息不能自安
其故何哉。
臣等亦嘗深思而得其說矣。
天命人歸。
有廢必興。
自是常理
愚下之民。
不知帝王之有眞。
徒見變革之甚易。
不能驚動之心。
其間或有兇悖不逞之徒
私爲犯上不道之語。
前日就戮者之爲。
民安得以不驚且懼耶。
定之無他
推赤心置人腹而已
頃於治逆之日。
情跡疑似不明者。
悉用曠蕩之典。
歡聲霆震
遠近風動
自是以後人心帖然
此是一大明驗也。
臣等愚意
撥亂之初。
人心未定
譏察之擧。
實出於防患遠慮
在所不已
然若久而不罷
則是蓄疑以待民也。
竊恐人心不安
未必不由於此也。
詰姦慝刑暴亂
自有司寇主之。
國家又有捕盜廳。
足以譏察非常
其實而無其名。
不亦便乎。
惟 殿下長慮善處焉。
臣等俱以迂疏
不識時務
凡此所陳。
非有奇謀異計
只是平日常談
區區愛君之衷。
猶自以爲食芹而美。
不敢外此而爲說焉。
誠願 殿下勿以尋常而忽之。
一得之愚
安知不有益於聖人之智乎。
召公之戒成王曰。
生子
不在初生
自貽哲命
今天其命哲。
吉凶
命歷年。
知今初服
等之拳拳於 殿下者。
亦惟此耳。
伏惟 殿下留神澄省焉。
玉堂災異
伏以盈天地之間。
二氣而已
而陽大陰小。
陽尊陰卑
陽淑陰慝
陽生陰殺
雖其對待大分
兩立不能相無。
至於流行運用之際。
則必其大而尊者常勝。
而小而卑者常不勝
淑而生者常盛。
而慝而殺者常微。
然後爲得其道。
而無陰疑必戰之患。
品物生殖之功焉。
然而陰陽不能自和。
一時主張世道之人有以盡其調燮之方。
然後乃能致之。
裁成輔相
參贊化育
所以爲人君之職。
聖人極功也。
迺者日虹之變。
極爲驚慘
雖不知某事之失有以召之。
亦未知將來有何徵應
而以理推之。
則日爲衆陽之宗。
虹是淫沴之氣。
尊卑淑慝宜莫與抗。
正當方中之晷。
直射橫貫之煇。
陰盛干陽。
甚於此。
豈不可畏哉。
竊念 殿下臨御以來
宵旰憂勤
罔敢遑寧
施爲注措
大闕失。
前史罕書之變。
見於今日
臣等旣憂且駭。
莫知其故之所在也。
雖然
天道不慆
變不虛生
之適然則慢天也。
不可爲也。
意者深宮蠖濩之中。
幽獨四之地。
無乃敬畏之念乍弛。
宴安之心漸滋。
有人所不知而天已降監者乎。
此則 殿下之所獨知
而臣等雖昵侍近密
亦有所不得以窺者也。
詩曰。
昊天曰明。
及爾出王
又曰。
上帝臨汝
無貳爾心。
伏願 殿下遇災而懼。
反躬深省
益篤嚴恭寅畏之誠。
使本源之地澹然淸明
一點私邪之念得以螮蝀其間
積久純實
少間斷。
則子所謂
省察之功。
極於天地位而萬物育。
董子所謂正心之效至於陰陽調而風雨時者。
庶幾可致。
而今日之變。
乃爲天心仁愛
玉成 聖德之事。
豈不休哉。
嗚呼
天人一氣
本無彼此
感應之速。
甚於聲響
人主之身。
與天爲體。
上下流通之妙。
又非凡人之比。
其於日用動靜之間。
其所以感之者
尤當無所不用其極也。
凡善者皆陽淑之類。
而以生育爲德。
凡惡者皆陰慝之類。
而以殺伐爲事
古人之言曰。
一念之善。
慶星卿雲
一念之惡。
烈風雷雨
蓋言陰陽之氣各以類應。
念慮之微。
不可不愼也。
由此推之。
一念不善
一念白虹也。
一事不善
一事白虹也。
雖無謫見於天者。
已爲可畏
況有之乎。
伏願 殿下愼之又愼。
臨淵谷。
自裏至表。
微至顯。
惟一善字是務。
使德性常用物欲不行
則天陽和之氣寧不以類而應。
而又何陰盛之足憂乎。
今日之事。
言者非一。
而臣等不敢毛擧以贊應天之實。
惟有 殿下一心
乃爲萬事根本
由是悅豫天心
由是鞏固邦命。
民愁可以紓。
兵怨可以解。
無所用而不利
此乃提綱挈領之論。
而臣等之職。
不當舍此而爲言
終始敬畏之說爲 殿下惓惓焉。
惟 殿下勿視爲常談死法
而深加惕念。
則 宗社幸甚
臣民幸甚
公元1624年
應求言箚(甲子)
伏以臣於前月初。
聞有白虹貫日之變。
不勝惶駭
與同
公元1531年
僚詣本館上箚。
論天感通之理。
遇災寅畏之道。
冀贊 殿下應天之實。
旋奉 明旨
大小臣僚各言闕失
手札十行
丁寧懇惻
憂懼省躬之誠。
溢於言外
臣伏再三
感激于中。
思欲殫竭愚衷少答勤敎。
才識凡庸
智慮淺短
累日沈吟
搜索胸中
未有嘉謨竑議可以上裨 聖化。
下益時務者。
亦以終年 經幄
日蒙晉接
凡 衮職之或闕。
時政之或失。
耳目所得
心思所及
隨事盡言
未嘗有隱。
蓋已罄竭而無餘矣。
不敢更有覼縷以爲重複之言。
中心耿耿
猶有所不自釋者焉。
乃於前月二十七。
本月初一等日
日官以此變上。
嗚呼
薄蝕雖慘。
猶有常度
隮以淫沴。
倏干大陽
謫見於天。
甚於此。
一之可畏
再三乎。
況於月正元日三始履端之辰乎。
此殆不測之禍伏於冥冥之中。
而人莫之知。
故天以是大警動于 聖衷也。
竊想 殿下穆然高居
愀然深念
有如渡河人中遇風
四顧茫然
未有涯際
其所以望助於人者。
不翅大聲疾號矣。
於此而默無一言
則臣忍人
而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試因常日所陳於 榻前者而申復之。
以外此而無他奇策也。
聞天道遠而難知。
人事近而易見。
故曰。
善觀天者於人。
前日 聖敎所謂人事多愧於下。
天譴宜作於上者。
眞知本之論也。
臣竊今日之事。
可以病民而召怨者固非一端
其初皆出於 聖君賢相改紀圖治
愛民憂國心耳
何嘗一毫厲民之意哉。
特其
施行無漸過於猝遽。
節目不簡而傷於煩碎
裁省大同二局之設。
非不美。
非不密。
變易舊套
排置新規
愚下之民。
安於習熟
駭於創見
固其常情
而利不十而變舊。
識者亦憂其蹉跌
未及行而雎盱者半。
一國民情
不安矣。
至於蕩滌逋欠
尤是仁政大者
而該曹於事目磨鍊之際。
不思他日可繼之道。
一切蠲免
要以大悅民心
 御史宣諭之日。
父老軍民鼓舞懽躍
如解倒懸
其後不能如其言。
軍士價布。
匠人價布。
不計流亡絶戶
竝皆次第催捧。
民情失望矣。
竊念今日民生
新離塗炭
憔悴已極。
譬如大病人元氣澌盡。
上一延延僅存
正使安之以枕席
養之甘脆
欲望榮衛完實
有同平人
則非可以歲月致也。
況又攪動之以搖其精。
困苦之以竭其氣。
則其能免於溘然而斃乎。
撥亂之初。
謂宜與之休息
務爲寧靜
姑勿大有作爲
但爲補塞罅漏之計。
今日一民瘼。
明日一弊政。
譬如治絲
解結則止。
譬如引水
決壅則止。
得寸得尺
漸入佳境
月計不足歲計有餘
待其呻吟稍定。
財力漸裕。
然後易轍改局之事。
方可徐議
而今謀始不審
未免攪動之矣。
已展者雖不可縮。
稍裁闊狹
毋爲一切之法以困苦之。
回生起死之效。
庶有所冀。
少遲則無及矣。
近聞廟堂議。
於今所收大同米。
八斗內量減半數云。
則臣所願稍裁闊狹者。
幸莫甚焉。
而顧臣所慮者則有之焉。
中外行用木布。
竝依 祖宗朝
舊式
五升三十五尺爲準。
有成命。
而旋爲該曹所持
沮格不行
外方軍士價布不滿七八升四十五尺者。
旣到還退
 恩旨丁寧
許令收捧而終不得納。
出月利改備然後納之云。
嗚呼
何等政體耶。
竊恐今日量減米斗之議。
或爲駭(一作該)曹所格。
復如前日之爲。
刮毛龜背
不得成而殼已穿矣。
豈不危哉。
臣頃聞張維之言。
湖南之民。
已罄。
等所收。
三分減二。
亦難辦納云。
此非民心頑悍
故逆官令。
實緣上年旱澇相仍
凶歉太甚
飢寒切身
大命近故也。
伏願 殿下急召大臣
與之商確
民所堪。
中分減一。
三分減二。
寧使國用未裕。
毋令民力太竭。
畫爲定數
明告中外
以應損上益下之義。
幷與木布升尺。
依前日成命。
斷然施行
更無沮格之患。
目下寬民之效。
可立見矣。
臣又聞往在廢朝
晝夜經營
費盡心機者。
在於土木一事
而他如租稅軍資惟正之供
則置之相忘之域。
當時度支之官
目見掊克之輩馳騖四出
恣爲橫斂
不忍幷督常稅。
任他早晩
以故辛酉三手糧。
壬戌稅米三手糧竝皆未納。
至于癸亥
則竝本年條所納。
叢沓一時矣。
夫以一歲之收。
三年之入。
雖在豐穰
所不堪。
況當大無之年乎。
甚於曩時之怨所由而起也。
嗚呼
宵旰憂勤
念切惠鮮
蠲除苛暴
亦非不盡
攢眉搔首
怨讟朋興
聞者怫然
謂爲民習可惡
然若徐究其情。
則可爲惻然而非可怒也。
今夫暑雨祈寒
天序常事
而亦
公元1623年
怨咨者。
誠以所仰賴惟有君耳。
況乎水火餘生。
遭逢 聖代
未及究。
先竭其力。
望仁深故歸怨速。
乃其必至之理。
古人所謂人不怨暗主而怨明君者。
曲盡人情語也。
至於管餉之遣。
只是調度之換稱。
爲名。
適行貿穀之實事
朝廷處置亦未爲無以取怨也。
目今春和已屆。
東作將始。
枵腹望哺之民。
未聞賑貸之議。
徵租之吏日來扣門
欲供無資
不供則鞭箠見骨。
扶携轉徙之外。
無上策。
嗚呼
野有餓莩
山有盜賊
此豈聖世所宜聞哉。
臣愚竊願亟講節用之策。
行薄斂之政可乎。
國之大事無過於祀。
聖人猶曰。
凶年以下牲。
則其餘宜無不殺者矣。
請令廟堂反復商評。
已經裁省之外。
又行裁省
上自祭享御供之需。
下至百官廩祿
百工稍食
悉皆權從減少
至於汰去宂員之政。
朝廷蓋已講究纖悉
而各衙門軍官不在其數。
臣意邊警乍緩。
民志已定
扈從留都大臣體察使諸大將軍官亦限秋成竝行權罷。
然後通計今年合支之數當用幾石
又取京中兩湖諸倉已捧之數通計幾石
若或收支之數與之相當
諸般名色應捧而未捧者。
竝皆權行倚閣
癸亥稅米
亦姑住催
以待新穀
其中不應收捧而尙掛文簿者。
悉焚其券。
使貪官汚吏不得憑依假借
爲國斂怨
德音所曁。
遠邇風動
謳吟歌舞
只在一轉移之頃耳。
竊料今之議者見臣此論。
以爲書生大言
不適實用
雖 殿下未必不以爲迂矣。
然天
所生
只有此數。
盡入於官則民失所天。
張角榮之變。
何嘗不生於飢餓乎。
催科之與撫字
勢相妨奪。
先民有言曰。
催科不擾。
催科中撫字。
今臣所論。
實本於此
蓋欲 聖明催科中行撫字之政也。
惟 殿下加之意焉。
至於軍旅之事。
臣尤懵然
然臣前所陳無大徵發
姑爲設險自守之計。
召募土兵
以除南民遠戍之苦者。
蓋爲千慮一得
 聖意甚然之。
而特以我國進退
制在 天朝
不能施行
遂致行齎居送
千里騷然
往者已無可悔。
若或今年如此
明年如此
則此正未及交兵
而內自潰之勢也。
今旣毛兵形勢不能責我以協討。
則臣之前議。
容或可用
此則尤係除民疾苦。
安固邦本之一大機關。
不得不竝陳於今日。
非欲論兵
又是保民之說也。
嗚呼
天之愛民
父母愛子
父母之心。
子憂亦憂。
子喜亦喜。
竊料天之於民。
亦必如此
前項數事。
旣爲民病
乾文不寧
安知不由於此乎。
故臣敢以寬民一事
爲悅天心之本。
雖是陳言
實有至理
惟 殿下加之意焉。
竊伏惟念
昔在丙辰元月
屢有此變。
一月之內。
不啻八九現。
天之所以告戒可謂諄複
昏迷天象
益肆狂戾
竟至於爲天所棄。
自速顚隮
由此觀之。
則天命之不僭
昭然矣。
今 殿下旣有寅畏之心矣。
又有懇惻之言矣。
然又必有不忍人之政見諸行事。
然後寅畏心實有所施。
懇惻之言不爲口惠
而方可以上天仁愛之心矣。
惟 殿下
實其心。
不懈終始焉。
詩曰。
殷鑑不遠
夏后之世。
書曰。
與治同道
不興
與亂同事
罔不亡。
伏願 殿下近事大戒
同道於商宗,周宣
則 宗社中興之慶。
臣民太平之福。
豈勝幸甚
病伏私室
心懸 黼座
危悰所激。
不能擇。
惟 聖明裁察焉。
玉堂論梁德允
伏以天下之事有涉於細微關於大體者。
如今法司所論梁德允之事是也
德允
賤隷也。
何足以汚法司之筆。
而論之不置者。
誠以所損於 聖德非細也。
德允所犯。
臣等雖未得其詳。
閭巷竊言
以爲夢弼復生
憂憤之辭也。
法司之官
秉法不搖。
直加囚禁
彼於 殿下私人
尙能不饒如此
況其餘乎。
謂宜 聖明深加嘉奬
許以強項
使公道所恃大行
作奸者有所畏不爲
而今大失所圖
除刑決杖之命。
遽下於規例之外。
夫刑之輕重
視罪之淺深
權衡稱物
得其平而止。
而其柄在有司
人君不得私意其間而有所指揮
使輕者重而重者輕也。
 殿下於此
不免蔑法之失。
日月之食。
人皆見之矣。
及其臺諫有言
翻然改之
無所吝惜
付之有司而己不與焉。
日月之更。
人孰不仰。
遲留累日
不賜允兪
 殿下於此不免拒諫歸矣
禮曰。
君者立於無過之地者也。
如此然後可以正人也。
不審 殿下何有於一隷。
不肯自立無過之地。
使應物之地有累於私意
正家及國之道。
不能出於至公乎。
臣等竊爲 聖明深惜此一着也。
諸葛宮府一體
不宜異同之論。
深得治體
朱夫子亟稱之。
以爲合於周官之法度
 殿下平日誦此。
豈不歎其公平廣大胸次
憂國切至忠誠
而人在眼前
不能割舍
到手頭。
便成錯繆
竊恐循此以往。
有無限不好事
臣民仰戴 殿下
見平明之至治者。
無乃歸於左乎。
等於此又有所大懼焉。
萬一有復於 殿下曰。
尊爲民主
不得一事自由
寧有是理。
婉辭微說
陰移 殿下屈己從諫之心。
則是導 殿下自用
他日肆然人上
莫之敢攖之患。
自此而始矣。
今日德允輩之地。
可謂得計
而於 殿下宗社生民之計。
豈不大誤乎。
伏願 殿下卓然自立
穆然深思
順志之言乃爲疹疾
逆耳之論實吾藥石
事無大小
不憚自屈
大舜舍己從人
不過此。
豈不盛德事乎。
臣等俱以庸陋
不足輔養 聖德
而職在論思
不忍納 君於有過之地。
緘默不言
以負知遇之恩。
區區一德允之事尙不能動
則臣等實亦無面於咫尺之地矣。
伏惟 聖明垂察焉。
玉堂處置兩司
竝引嫌而退。
言及乘輿
天子改容
事關廊廟
宰相待罪
諍臣風采
所以爲國家之元氣
紀綱所由立也。
諸葛武侯之言曰。
諸有忠慮於國者。
但勤攻吾之闕。
則事可成
賊可死。
功可翹足而待矣。
隨事胥匡。
以廣忠益
此政今日大臣之所欲聞者也。
廢朝十餘年來。
愎諫自用
喜同惡異。
一時嗜利無恥迎合苟容之輩。
布列臺閣
但以隨聲和爲事
君上之非。
莫之敢矯。
至於上驕下諂。
言路塞而禍階成。
嗚呼可勝言哉。
 聖上臨御之初。
恭以接下。
聽言如流。
諫諍之臣。
各自奮勵
明目張膽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爲心。
其間雖或有微細風聞未免失實者。
豈可因此
一例揮斥
有同見噎而廢食乎。
人主所畏者。
在於臺諫
若有一毫輕視之心。
則亦終無所畏
肆然自聖之患。
可慮也。
 殿下近日擧措
微似有此。
兩司所謂訑訑聲色
不惟兩司憂之。
臣等亦憂之久矣。
目今喪亂之餘。
尤當翕受敷施
以盡衆論
使言者各效所見
不宜靳固沮抑以鬱其氣也。
頃日憲府所論。
非不可否之發。
而 聖批之下。
過於嚴峻
至以立異大臣爲非
臣等恐子思之所憂於衛侯者
不幸而近之矣。
兩司之官
但有盡職之事。
本無可避之嫌。
請大司諫張維,掌令李潤雨,權鑊,持平李基祚,獻納鄭百昌正言啓榮
竝命出仕
公元1626年
上議禮箚(丙寅正月)
臣等伏聞禮官相臣議定 主上私親之服。
只依禮經爲人後者爲其私親一條
齊衰不杖期磨鍊入啓云。
臣等區區之見。
竊有所未安。
且念臣子愛君之心。
平日微細動靜
莫不欲其悉當於理。
而無一毫過擧
況於今日
公元1616年
終大禮。
上關宗統
事體苟有一毫不合於禮。
是使 君父不能立於無過之地。
爲後世所譏。
臣等誠不忍默默而負 殿下也。
臣等謹案禮經曰。
庶子爲父後者
爲其母緦。
傳曰。
何以緦也。
尊者一體
不敢服其私親也。
然則何以緦也。
有死於宮中
則爲之三月不擧祭。
因是以服緦也。
此則士大夫事也。
賈氏疏。
天子諸侯庶子後者
爲其母所服云何
曾子問曰。
古者天子練冠燕居
鄭云
庶子爲王。
爲其母無服
所謂練冠
卽無服之制也。
又案禮。
公子爲其母練冠麻。
麻衣縓緣
旣葬而除之。
傳曰。
何以不在五服之中也。
君之所不服。
子亦不敢服也。
據此數條。
今日 殿下之服其可議也。
竊料相臣禮官非不知此。
而其心必曰。
 聖上誠孝出天。
當此創鉅痛深之地。
不忍無服以喪之。
臣子亦何以此爲請。
寧受譏於後世
不忍拂 殿下今日至痛之情。
此則徇情之見。
姑息之愛。
非所愛君以德。
引君當道之事也。
聖人制禮之意極其精微
一毫不得
一毫不得
若以一時苟且之見有所低昂
則是爲非禮之禮。
非所以致其君於堯舜也。
如曰。
 聖上正嫡也。
不可庶子王者擬之。
則此又不然
禮有祖庶禰庶之文。
故曰。
正體在於上者。
謂下正猶爲庶也。
正體在上
卽 宣廟之謂也。
下正卽 殿下之身也。
禮文之意。
豈不明甚矣乎
夫禮莫大尊祖
帝王之家。
比之士大夫尤萬萬焉。
今 聖上上承 宣廟之統。
踐 宣
廟之位。
行 宣廟之禮。
與 宣廟一體
事體之重如何
可以伸情於所生乎。
尊祖義也。
親親恩也。
義之所在
恩有所屈。
尊之所厭。
不獲伸。
天地常經
古今通誼
以 聖上之明
豈不深察於此
而徒徇一時孺慕之情乎。
前項所引公子爲母之禮。
乃是君在時事
雖與今日之事有異。
而禮有餘尊所厭之文。
蓋天諸侯不比卿大夫
雖旣沒之後
猶有餘尊也。
然則今日之喪。
 宣廟所不服。
 殿下餘尊所厭。
不敢服。
乃爲得禮之宜。
而初非所以薄於所生也。
伏願 聖明穆然深思
未便信。
問之儒臣
詢于大臣
禮官更議酌定
期於得中
不勝幸甚
喪禮
伏以臣誠迂腐
無所肖似
久叨言地
積尸素。
頃値國家大變禮。
 君父大過擧。
而終不能隨事匡救
狼狽而遞。
上負 隆眷
下乖夙心
中宵仰屋
旣悲且慙
不敢以不見信之故而遂輟不言
初欲竢 肅謝之日。
卽爲申複
不料犬馬之疾一向沈綿
旬月之內。
就列無路。
其所言者
不容遲緩
不得不徑進一箚。
仰瀆 宸嚴
仍念前日爭不直截
倉皇之際。
論辨不詳
無以開悟 聖衷
聖明於摧慟之中。
不能深究言者之意。
以致言之愈苦而聽之愈藐。
此其上下之間皆未盡道。
請援引經義。
剖析群言
罄竭愚陋之見。
而又慮滾同說出。
指意不明
謹倣先賢奏箚畫一之規。
開列于後。
以便省閱
伏願 
聖明段深究。
求其言意所在
或賜開納
則非臣一身之私幸而已也。
抑臣於此有所憂焉。
竊覵 殿下近年以來
舍己從人之德漸不如初
 遭喪以後
又爲至情所蔽。
聽言之際。
有喜同惡異之心。
異於己者。
則雖元老大臣至誠惻怛之言。
外爲優奬而實棄不用
同於己者。
則雖荒雜無倫悖理妄作之言。
其所論而許以讜直
至於崔鳴吉一人之身也。
其所兩句
禮經全文也。
是則皆是。
非則皆非。
而 惡一句異己
則置之不省
一句之同己。
則用之如不及
(崔箚有云。
從死者。
從生者。
今日之喪。
不以大夫則過而非禮也。
不以諸侯則不及而非禮也。
先是
崔建初喪殯斂當用王子夫人之禮。
 不報
是卽禮官
諸侯祭器
)夫人君居崇高之位。
雷霆之威。
行之以喜同惡異之心。
則惟意所欲。
莫敢忤。
豈不順適己私
其奈莊士日遠
諂言日至
至於喪邦
何哉。
臣之所陳。
殆千百餘言。
而無一句半句同於 殿下者。
固知無足取悅
而適以疚 殿下之懷。
顧其縷縷不已者。
實出於閉邪弼違之誠。
惟 聖明勿以逆心而求諸非道
幸甚幸甚
 一。
禮經不杖期條曰。
爲人後者爲其父母報。
傳曰。
何以期也。
不貳斬也。
何以不貳斬也。
持重大宗者。
降其小宗也。
今日之禮者。
以此爲據。
已極分明襯貼
而議者或謂爲人後云者
族人而言耳。
今 主上以孫繼祖。
不可爲人後矣。
意者前日聖敎所謂出繼降殺有異者。
亦必以此而言也。
此言似矣。
而實有不然者。
上文
斬衰三年條曰。
爲人後者。
疏曰。
下當有爲所後之父五字而闕之者
所後或父或祖。
其人未定故也。
夫其人未定
立文不曰爲人後
而當如何立文耶。
此非必指族人而言也。
下文緦麻三月條曰。
庶子爲父後者爲其母。
天子諸侯正統旁期服圖。
亦有爲祖後爲曾祖後之文。
據此數條。
則凡言爲後者。
不必族人明矣。
今 殿下於 宣廟
初非應立之長孫
特以丕應人徯。
恭行天罰
然後內受 慈殿之旨。
上承 天子之命。
以光紹大統
爲 宗廟社稷主
此是大變革大非常之事。
其與循序內承之君自不相同
則果非入承而何哉。
旣是
則與出繼何以異哉。
出繼云者
自此之彼。
敵偶之詞也。
承云者。
外至內。
尊敬之詞也。
文雖不同
意非有異。
前日 啓辭所謂士大夫家言之則曰出繼
帝王家言之則曰入承云者。
蓋已十分明白。
特 聖明蔽於至情
意其有異。
或雖知其無異
而強以爲辭耳。
 一。
禮經杖期條曰。
父在爲母。
傳曰。
何以期也。
至尊在。
不敢伸其私尊也。
至尊謂父。
私尊謂母也。
今之議者或云。
 主上旣承宗統
不可無厭屈之義。
宗統之重。
不啻父在。
可權依此經之文。
降從杖期之制。
此亦似矣。
而實有不然者。
使今日之喪無經可據
則援而附之於此
猶或可矣。
 殿下持重大宗
旣已明甚
則降其小
宗。
自有明文
何可捨此定制
附列於不近之文。
以爲起之事也。
特 殿下孝思無窮
必欲自主其喪。
故強用此條。
取便於以卽位
而雖宗統之重。
亦有所不恤焉
此豈臣僚平日所期於 聖明者哉。
當初 殿下所以撥亂反正者。
非有樂乎其位。
但以 宗社爲重。
四方黎獻所以鼓舞愛戴
無思不服者。
亦感 殿下之此心耳。
乃今親親之恩反重。
尊祖之義爲其所掩。
得無四方黎獻之望乎。
旣主 宗祧
又主私喪
古今天下
斷無此理。
今雖已過。
猶可及改。
朱子以服已成而中改爲未安者。
門人喪製服。
旣用俗樣。
而又欲改從古制故云爾
若其輕重失倫如今日之事。
所謂一日不可居者。
何可諉之於已成。
不爲之中改乎。
況此去杖一節
又非改製服之比。
寧有未安之理。
設或未安。
猶愈於過制失禮之未安不啻萬萬矣。
竊聞大臣三司今已次第停啓。
微臣片言
固知無益於事。
然言之入不入。
在於誠之不至
區區積誠
實非一日
萬一天啓 聖衷
幡然改圖
則安知寢郞一言
或辦寤主之功乎。
臣竊不勝祈懇之至。
 一。
禮經不杖期條曰。
爲君之父母長子祖父母
傳曰。
何以期也。
從服也。
父母長子
君服斬。
鄭註
此爲君矣而有父若祖之喪者。
謂始封之君也。
若是繼體
則其父若祖有廢疾不立。
今君受國於曾祖
疏曰。
封之君
祖父不爲君而死。
君爲之斬。
臣亦從服期也。
若是繼體則其父若祖合立。
而爲廢疾不立。
己當立。
受國於曾祖
案此一條
向年朴知誡疏中所據以爲證者。
頃日崔鳴吉箚中所謂受國於祖。
據此條而言也。
其實有大不然者。
此條所謂君字。
正統相傳之君。
其父若祖皆合立。
己亦當立。
而受國於曾祖
故上無所厭。
而得爲其父祖
本服三年
今 主上以支孫入承大統
上有所厭。
當初群臣皆以降服爲請。
此是天理當然
禮制有截
不得不爾耳
群臣孰不知 聖上誠孝
故爲此語。
請薄於所生耶。
 聖上明知其然
初終極之中
勉抑至情
降從期服
盛德事也。
此條所爭。
今可置之勿論
惓惓愚忠
猶欲 聖明察見知誡之言未免爲誤引。
鳴吉所論親則長孫之云。
無事實。
乃與李貴無理之言。
不大相遠
日後之憂。
終未能釋然忘情
故附之于此
以見其與今日事不同云
 一。
禮曰。
凡喪父在。
爲主
又曰。
親同。
長者主之。
不同
親者主之。
此類不一
其所謂主。
爲主治喪事與賓客爲禮耳。
非謂長子長孫執喪三年主奉饋奠者也。
但攷朱子家禮喪主下註文。
可知其所指之不同矣。
別宮之喪。
適在大內
 殿下主治喪事
如禮所謂
長者主之。
則固亦無害。
至於躬爲喪主
執喪奉奠
決然不可
而一二異議之人。
不知禮文所指各自不同
必以 主上
自爲喪主爲當然。
至有綾原君不可喪主之語。
不敢爲此論者。
其心其見果何如也。
今日喪主
他日旁題奉祀之人。
不敢爲此論者。
題主之日。
何以處之也。
今日 殿下主喪
他日綾原奉祀
則是爲喪有二孤
豈有如此之禮哉。
前日攝行之 敎。
本非 允從之意。
大臣乍見玉堂之 批。
遽輟廷爭
固爲失之不察
亦其誠意未至。
街談巷議莫不訝惜。
而臣之愚意
獨以 殿下所以待遇臣僚者。
不出於誠心
爲尤大未安也
臣僚所爭果爲不是
則顯斥亦可。
嚴譴亦可。
如其不然而實出於愛君之心。
則快從公論。
痛謝前非
乃爲大聖人之事。
不當依違其間
從不從。
外爲不誠之言。
解散廷請之擧。
而內無見從之實。
以負群下顒望之心也。
臣之此語。
不但爲此一事而發。
誠願 聖明日用云爲
皆以實心行之。
於此一事
當務實。
亟 命綾原君爲喪主
毋留攝之一字他日拒諫張本
幸甚幸甚
 一。
禮。
天子七月而葬。
諸侯五月而葬。
大夫三月而葬。
士踰月而葬。
以降遲速爲禮。
其節不可亂也。
初喪五日成殯。
六日成服
其他踰制之禮。
皆已旣往不可追。
此乃群下之罪。
非但 聖上之失也。
獨有前頭葬期一節
比之殯斂
尤爲大段節目
明載禮經
古今通行
此正上下和衷
期於得禮
以贖前罪之日。
若更於此蹉過
不惟
無以自說於天下後世
抑恐 祖宗在天之靈赫然降監
不以爲韙。
 殿下於此
寧可不爲惕然乎。
宋文公卒。
厚葬
車馬重器備。
七月而葬。
君子華元,樂擧於是乎不臣
聖人前書八月宋公卒。
後書二月宋文公
詳其年月以著其僭。
胡氏又以爲棄君於惡而益其侈。
聖賢垂戒之意嚴矣。
今若葬用五月
在廷當事之臣。
不免華元,樂擧之罪。
推此義也。
則 殿下厚葬其親。
亦非所以敬親。
而明春秋之義者。
不以爲孝。
豈不可畏哉。
 一。
古人云。
議禮之家。
有同聚訟
是今昔之通患
況今日之事。
又是變禮難處者。
其有異議
無足深怪
聽訟之人虛心察理
不以己意自作主張
曲直之決。
不甚難。
臣請無多說話
但問今日之事有所厭乎。
無所厭乎。
若謂之有所厭則廷論勝。
若謂之無所厭則異論勝。
只此兩言可以今日之訟。
而雖以 殿下主張己意之見。
不能之無所厭。
則其曲直之形。
勝負所在
斷然可見
而議者所謂祭以諸侯
屬非疏族許多立論
皆爲不攻自破之說矣。
臣非以強辨取勝爲心。
以此事非他閑爭競之比。
 君父得禮失禮
有過無過
皆判於此
韓愈所謂不勝無以爲道者
蓋有所不得已也。
右畫一六條。
淨寫臨進。
伏聞喪主一節。
已 允大臣之請。
不勝欣快
有如披雲睹日。
乃知 聖上抑情從禮之盛高出百王
而臣之進規之言。
是以愚窺聖之妄發。
死罪死罪
旣已攢寫
難於截去。
敢此投進。
伏乞 聖慈察其情而恕其罪。
幸甚幸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