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五 (自动笺注)
愚伏先生文集卷之五
 疏箚
  
擬上箚
伏以金浦山所墓號議定事。
禮官啓辭。
儒臣博考事 命下矣。
竊念 聖敎旣以依漢故事爲言
兩漢諸帝之崇奉私親
而避陵字不用者。
宣帝戾太子葬地曰戾園
史良娣戾后園。
史皇孫曰悼園。
此外如安,順,桓,靈則皆追尊所生考妣爲皇爲后
故其葬地直稱曰陵。
此則蔑禮踰制之甚。
乃 聖明之所深惡而不欲爲者。
竊想 聖意必欲依宣帝故事
稱之以園。
庶免君臣混稱之嫌。
無不可。
但臣之愚意
今此葬禮
旣已遵禮經之訓。
儀物之附於墓者。
皆用大夫之禮。
盛德事也。
臣民之所悅服
後主之所矜式
實在於此
而墓之有號。
又非大夫之禮。
如以墓爲係干葬一邊事。
得無容有更議者乎。
於此時。
忝在儒臣之首。
疾病纏綿
不能自力就列
區區所懷
不敢隱。
非欲自以爲是也。
竊念臣本以管窺之學。
重以膠柱之見。
其於議禮之際。
有終執迷之患。
此非微臣一己私憂而已也。
懇乞 聖慈狼狽之狀。
特命遞斥。
毋使久據論思之席。
或致公私兩妨。
不勝幸甚
請姑停園號箚
伏以臣伏奉 聖旨
因禮曹啓辭。
令藝文館堂上定園號備望 下者
臣旣不量才分
冒據館職
而大提學
公元前71年
金瑬方奉使于外。
在臣職分
不敢有辭
謹與提學李弘冑相議撰定
別單書 外。
臣之愚見
不無可疑者。
玆敢略陳梗槩。
以備採擇焉。
竊念 殿下誠孝出天。
車冠百王
當此送終大事
其欲自盡之心。
豈有窮已
而上宗統
下循廷議
抑情屈意
俯從禮制
儀物之附於墓者。
悉用大夫之禮。
此是盛德事也。
臣民之所歎服
後王之所矜式
在於此。
今墓亦葬一邊事。
而墓之有號。
又非大夫之禮。
前後異制
容有可議。
如或立園爲祭一邊事。
則祭以諸侯
論說紛然。
臣不欲固執己見
遽有爭辨
其間亦有一節未安。
當初旣以 大院君墓山爲未盡吉。
早晩必有移奉同塋之擧。
一園之內。
不容立名號。
若以今日之號加之於 大院君之墓。
則又爲以尊從卑。
於禮不順
豈不爲大未安乎。
臣意 殿下卽阼
四年于此
而 大院君之墓。
未有名號
今於別宮之葬。
先立殊稱
似非一日不可緩之事。
莫如姑爲停寢
他日移奉 大院之後
徐議名稱
合事宜。
伏願 聖明留睿念。
禮官問于大臣
更容熟講施行
幸甚
臣前在玉堂
欲以此意略及博考
同僚以有違常爲言
泯默而退。
今承 聖敎
適當此事。
不敢不以前日之所欲言者仰達焉。
抑臣於此又有所深憂隱慮者。
今日大臣禮官
老成練達之人。
於此等莭目。
豈不及。
而覆 啓之際。
未免有雎盱囁嚅不能盡言之患。
豈其心不忠於 殿下哉。
伏見近
日前後 聖敎
率皆過於嚴峻平恕不足
其間或有不誠之發於不平之心者。
頃日勿令百官來參之 敎是也
 殿下平日
何嘗有如命令乎。
竊料 聖上抑情從禮
本出勉強
而非其所欲。
平居必有鬱鬱不樂之懷。
左右便近之人。
不識禮制
未必不爲外廷簿視私喪之說。
則以 殿下至情所在
安能不爲怛然而悲。
瞿然而疑乎。
旣有此念留在心中。
觸事而發者。
又安能鏡明水平
而常得其正乎。
遂致上下疑阻
情意不孚
發言慮事。
動以激惱 宸衷爲懼。
雖有所見
不能直遂
嗚呼
此豈天地交泰
朝著和平之福哉。
外廷百僚孰非 殿下臣子
而故欲薄於 殿下所生乎。
人同秉彝
斷無此理。
伏願 聖明虛心察理
去留滯。
常令胸次寬平
一毫悁忿之私。
凡有施措
開心見誠
明降指揮
登進大臣
傾倒商確
可否相濟
和衷之慶。
國家有賴
而其於 殿下寧神養性調保氣體之道。
大有益。
豈不幸甚
臣身散地
不當越職事。
目見時事多艱。
氣象不佳
區區平日感 願忠之
不敢有懷不達
犯分之誅。
實所甘心
惟 聖明諒其愚衷而恕其僭踰焉。
弘文館
伏以臣等伏見完城君崔鳴吉箚子
旁搜曲引
出入經史。
縱之以懸河之辯。
而被之以變幻之文。
使人一爾看過。
恍然莫知其端倪也。
雖然
禮必有義。
論禮者必先明其義。
公元前72年
曰。
其數易陳也。
其義難知也。
今日之喪者。
當以厭屈爲大義
 聖上旣以支孫入承大統
爲 宣祖之後
所生父母當爲私親
其義皦然
靑天白日
一國之人。
愚智皆知之矣。
旣是私親則安可不爲降屈
而得伸其本服乎。
力主三年之議。
乃爲親則長孫之說以文之。
而終則曰。
宗統所厭。
出於何經
其言可謂肆矣。
 聖上於 大院君。
固爲長子
而於 宣廟則爲庶孫而非長孫也。
臨海旣死。
光海罪廢之後而言。
則 大院君於次爲長。
而自本初天倫而言。
則爲衆子而非長子矣。
子夏傳曰。
適子者。
無適孫。
適孫當爲祖後。
在所不疑。
適子在則皆爲庶孫
適子亡。
然後之適孫。
其義嚴矣。
今乃謂自今日言。
則 大院君爲長子
而 殿下長孫
不亦誣乎。
禮。
公子爲其母練冠麻。
麻衣縓緣
旣葬而除之。
子夏傳曰。
何以不在五服之中耶。
君之所不服。
子亦不敢服也。
疏謂子亦不敢服者。
謂君之正統也。
非所謂厭於宗統乎。
以此而言。
則 殿下旣承 宣廟正統
別宮之喪。
 宣廟所不服。
則 宣廟不在
而尙有餘尊之厭。
 殿下不得三年
亦甚明矣。
彼以三年爲斷者。
不亦誤乎。
禮曰。
大夫降其庶子
其孫不降其父。
鄭玄註。
不厭孫故也。
以此文爲 主上三年之大證而曰。
 宣廟在。
亦當不降。
嗚呼
眞可知其一不知其二矣。
庾蔚之言曰。
此謂凡庶子。
鄭玄謂祖不厭孫耳。
非謂承祖之重而可得伸其私服也。
以此而言。
承祖之重者。
父服不得伸矣。
彼謂前日之稱考是。
今日降服非者。
不亦誤乎。
禮曰。
天子建國
諸侯奪宗
此謂天子封建諸侯
惟其有功
以漢而言。
蕭何曹參未必長子
故謂之奪宗耳。
今日之謂也。
彼謂 殿下不世之功
雖非長子
猶當奪宗
長子乎。
是欲使 殿下旣承 宗廟大統
而又爲宗子於 大院君。
豈不二尊之歸乎。
必欲如此
無寧以 大院君直入 宗廟李義吉之說。
然後方爲一統
無二尊之譏矣。
彼亦知此說之得罪公議
故乃爲別廟之論。
其言不幾首尾衡斷而自相矛盾乎。
其曰。
無論當立不當立。
爲君之父母則一也。
寧有庶孫承重不得父其父乎云者
父子常情言之則固也。
禮制變節言之。
則亦有所不然者。
賀循之論廢疾不立之父祖有曰。
雖不立。
位在嫡正。
父之所繼。
己之所承。
故爲三年
今 大院君爲 宣祖支子
可比之於繼體之適子而不降乎。
其曰。
合司所謂父爲士。
子爲天子諸侯
祭以天子諸侯
乃指始受命之君云者
不知何所祖述而云耶。
王莽文飾經術
移漢九廟者之言。
合司必不肯取而爲證。
斯言亦甚矣。
合司之論。
臣等亦未知有何來歷
而以事理推之。
則苟非始受命之君。
豈有子爲天子諸侯而其父爲士者乎。
若以大宗無后支子入承者言之。
則自有降殺之禮。
不得自伸於本親也明矣。
元始之奏。
初非王莽之所獨爲。
設使出於意。
但論其言之是非
不當訊其人之賢否
聖人不以人廢言公心也。
若如鳴吉之論。
呂不韋之書。
不當編於禮記
范曄後漢書可焚也。
禮曰。
服術有六。
一曰親親
二曰尊尊。
凡人之情。
親親之恩。
常患於有餘
尊尊之義。
常患於不足
先儒之言曰。
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
蓋恐以恩掩義也。
彼乃謂不可以尊尊而廢親親
亦與先儒正相反矣。
 聖上誠孝出天。
其所不足而當勉者。
在於恩乎。
范宣之答蔣萬。
主意在於次孫當持重
則與今日當行三年
自相不干
而謂之分明盡出今日事。
其他叔世之禮。
不足爲後世之折衷者。
悉皆援引立證
亦可見其論之駁而不精矣。
嗚呼
在廷之臣。
孰不欲引君於無過之地。
而上自大臣。
下至韋布
論議堂堂
不謀同辭
則此所謂人心之所同然
而敢將一己私見
以戰已定之公議。
爲別廟軒架等論。
略無辭讓愼重之意。
至謂滿朝名流擧陷無父之罪。
使三公不安
擧朝失色
不亦痛哉。
臣等俱以謏聞寡見
其於禮學
尤甚懵然
而然於今厭降大義
出於良知本然之天。
而得於萬口一辭公論
忝居論思之席。
得在可言之地。
竊想 聖明非必有惑志於彼。
而猶令廟堂回啓。
蓋欲令是非明白
不厭熟講
大臣大約
不欲深較。
臣等區區褊淺之見。
猶有所未
不敢默默
伏願 聖明垂察焉。
憲府君德
公元前71年
伏以天下之事不進則必退。
不日躋則下究於愚。
不日升則終趨於亂。
方其退步之初。
人莫之覺。
日退日遠
至於望燕而歸
必然之理。
豈不大可懼哉。
古昔聖人所以兢兢業業
寅畏小心
惟恐一念之或忽者。
爲此也。
臣等竊念 殿下憂勤願治四年于玆。
治具之漸張者。
未見其日進
而但見其日退
當 殿下撥亂反正之初。
革舊鼎新之日。
臣民所以鼓舞聳動
祈望於 殿下如何
 殿下所以淬礪奮發
自期待者如何
而今日之所成就
乃至於此
不惟等爲 殿下惜之。
竊想間燕無事之頃。
中夜不寐之時。
必有穆然深思
慨然長吁
不勝憂懼者矣。
嗚呼
資美如 殿下
志大如 殿下
好學如 殿下
愛民如 殿下
而治效之著於外者
反出中主之下。
循此日退。
則將不免亂亡之歸。
求之事理
豈不可怪。
良由大臣所以同心同德寅亮天工者。
不能盡道。
百僚所以夙夜匪懈贊襄庶績者。
不能稱職
以致宵旰日勞而食效日遠
有君無臣。
豈不千載永歎乎。
雖然
天下萬事無一不本於人主之心。
故曰。
君仁不仁
君義不義
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國定矣
然則今日世道所以汚隆
殿下安得以不自任
而臣等亦安得不以望於 殿下哉。
臣等聞凡事所以日進而無退者
而已矣。
誠者。
眞實無僞之謂也。
悠久不息之謂也。
苟能行之以眞實之心。
持之以悠久之功。
何德不修
何功之不
成哉。
易曰。
忠信所以進德也。
修辭立其誠。
所以居業也。
聖人所以德久業大
日新富有者。
誠爲之本也。
等之事 殿下亦已久矣。
雖其寂然不動之地。
不得窺測
然而執表而占裏。
觀跡而察心
則亦有可得以言者矣。
辭氣之發。
未免抑揚
政令之施。
或出於文具
則 殿下眞實無僞
未能如古之聖人矣。
始初淸明
動皆慮善
而曾未數年。
漸不克終
則 殿下悠久不息
未能如古之聖人矣。
子思之言曰。
誠者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
使子思非聖人則已。
子思聖人也。
今日治效之無物。
不足怪。
不但爲臣僚之罪也。
 殿下於此
可不惕然深省而思有以誠之乎。
其所謂漸不克終者。
臣等旣發其端。
而終不悉陳。
區區忠愛之心。
有所慊然不安者。
得以究言之。
改紀之初。
特設裁省廳。
國家經用
悉從儉約
上供之物。
減之又減。
大臣慮其太苦難繼。
則 敎之曰。
比閭閻時。
不爲苦矣。
其爲民惜財之意出於
而今喪祭之用。
賓客之費。
務令豐侈
此則恭儉節用不如初也。
愛惜民命
視猶赤子
有犯殺人之罪。
拏囚嚴究
勳臣貴近
不饒貸。
今則方伯枉殺毛髮不動。
守令恣殺而坐席帖然
夫殺其管下
殺人異者。
特不償命耳。
寧有罪輕刑重。
殞斃人命
全然不問者乎。
此則惻怛愛民不如初也。
銓選之地。
特 旨屢下。
輕用爵賞
仕路淆濁。
則愼簡之公
不如初矣。
內言之出。
外言之入。
不由喉舌
從旁蹊。
宮禁之嚴。
不如初矣。
至於優容直言之漸不如初
則爲失愈大而爲憂愈重。
臣等請別論之。
臺諫者。
國家綱紀
公論宗主
明王誼辟之所倚以爲耳目
暴君昏主所畏不敢肆者也。
自古國家所以亡。
其道非一。
拒諫自用
受禍尤酷。
 殿下歷觀前古
豈不知此。
厭聞之病。
愈往愈深。
臣等固知致此之由矣。
 聖質英明
超出前代
俯視臣隣
皆莫己若。
而論事之人。
措辭失當
風聞不的
以致不快於 聖意
凡有所論。
一例持難。
未見轉圜之盛。
時觸批鱗之怒。
此在諸臣。
不爲無以自取
而 殿下所以臺諫者。
不當如是
古人所謂威加四海而屈於匹夫
智出庶物而聽於至愚者。
豈不盛德事乎。
人主之威。
過於雷霆
賞之使言。
猶恐難於犯顏
一言不合
輒加詰責
有如訟官之盤問證佐以求違端者。
不從物論
特 命遞去。
臣等不知今日朝廷能有硬脊強項者幾人。
終不爲之挫折
爲國盡言哉。
莊士卷舌而退。
懦夫含默苟容
則雖有危亡之禍迫在朝夕。
而 殿下無由得聞。
不亦危乎。
 殿下以不世出之資。
大有爲之志。
而持此五不如
以缺四方之望。
此臣等之所以爲 殿下深惜者也。
臣等伏覩前日下政院之 敎有曰。
諫院不考該曹文籍
構出一張浪說
使遠近之人不能無憾朝廷
其失不亦大乎。
臣等竊爲 殿下惜此言之駟不及舌也。
夫 殿下之自初至今
誠勤恤者。
豈爲欲見知於民
乎。
只以君之愛民
父母愛子
天理當然
不得不愛耳。
所謂眞實無僞之心。
由中自然之發。
故 殿下深居九重
不大聲色
八方含生無不歸仁
誠之不可有如此者
 殿下終始此心。
益篤其仁。
薰蒸透徹之效。
至於鳥獸咸若
不但止於百姓之稱仁而已也。
不能此。
而或一毫求知之心。
便是內交要譽之念。
聖人胸次
何可一刻留此一點査滓
孔子所謂先難後獲
孟子所謂有事勿正。
董子所謂不謀其利。
不計其功者。
正立心源頭。
不容毫釐差處。
學者帝王同一心法也。
 殿下平日豈不熟講深體。
而乃爲此言。
歸咎於諫官乎。
若使此言爲一時氣不平
偶未致思之發。
乃是時病痛。
猶未甚害。
不然則臣等竊恐 殿下之存主處失其赤子之心
而施之政事未免爲假仁之歸矣
此豈臣等所望於 殿下者哉。
伏願 殿下反求痛省。
深思病根所在
隨動隨靜。
常加拔本塞源之功。
使動於中者無一念不實
發於言者一句不實
施於政者無一事不實
粹然聖人之事自期
而加之以不息之工程
今日如是
明日如是
積以歲月
少間斷。
如此德業日進
治效不日著。
則臣等當妄言之誅矣。
獨恐 殿下英睿太過
視臣等所論。
以爲腐儒迂闊之談。
不肯喫緊用力耳。
臣等又念凡人之情。
對人則莊。
獨居則四。
勝己者處則敬心生。
不若己者處則驕心生。
無彊輔則有過而不知。
故雖以子夏之賢。
猶以離群索居爲懼焉。
旨哉程子之言曰。
主一日之間。
接賢士大夫之時多。
可以涵養氣質薰陶德性矣。
今 殿下之不接臣僚
已過半歲
德性已成。
無藉薰陶
深宮獨居之地。
亦安能保無尤悔之作乎。
竊覵數月以來
 命令之發。
多不和平
平日不同
得非索居已久之致乎。
仰惟 哀疚之中。
羸憊已甚
比來旱熱之酷。
倍於常年
不得日 御經筵以勞 玉體
而時於氣爽之朝。
暑退之夕。
登進大臣
商確機務
引接儒臣
講論經義
則不惟於進德修業之功大有裨益
其於開釋湮鬱
節宣氣體之道。
所補亦不細矣。
嗚呼
今日國家之事。
岌岌甚矣。
內而民愁兵怨。
財力虛竭
外而強寇伺釁
四郊多壘
天災物怪
式月斯生。
今年螟螣之災。
八路同然
存亡危急之會決於呼吸。
而臣等旣無致用之學。
又非識務之才。
不能出奇謀建大策以爲扶傾補敗之業。
獨念君臣上下方在漏船之上。
一人任爲己憂。
極力擔荷
悠悠汎汎。
但爲歲月偸安之計。
不知如此委靡
終欲稅駕何地。
思之苦痛
寧欲無生。
惟其鼓作振發之機。
係於 殿下一心
故敢以誠一字
今日應病之藥。
蓋謂根本之地誠意一立
其他自當綱擧目張
不如意
周子所謂正其萬事理。
朱子所謂正其者雖若迂緩
而實易爲力者。
皆此意也。
伏願 殿下留神澄省焉。
公元1627年
上論事箚(丁卯)
伏以臣等竊聞。
 朝廷人虜庭。
以問安王弟爲名。
遺書虜酋。
使輟留兵。
此事出於 聖算。
廟堂知其不妥
不能力爭云。
臣等愚慮
以爲此事之行。
不便者二。
不可者二。
夫與虜交書。
初出於甚不得已
兵交使在其中
兵家常事
旣已通使則其有辭命。
在所不已
今則虜旣還窟。
而專遣使价。
通書信。
此豈不得已之擧乎。
且若致書於阿酋。
不致書於國汗。
非惟事體不然
虜若認爲不敢致則招辱莫甚。
認爲不足致則見怒必大
此其甚不便者一也。
若欲幷致書於國汗。
交際之始。
宜有幣物
厚之後難爲繼。
薄之則意必不滿
此其甚不便者二也。
毛帥之反覆饒舌
素矣。
必以羈縻藉口
讒我於 天朝久矣。
而虜兵纔輟。
使价隨之。
得無有以讒人之口。
而來 上國之疑乎。
此其大不可者一也。
夫 聖慮所以必及於此無他
但欲彊場之內無留雜種
而彼之桀驁
必不於一言之頃便許輟還。
或以悖慢之言加。
豈不爲難處乎。
 朝廷何苦爲此不必爲之擧。
以買其辱乎。
此其大不可者二也。
前日虜書之來。
顯以留兵給糧爲言
悖逆無理
不啻甚矣。
 朝廷當責以渝盟
使卽輟回。
而乃以緩辭答之。
有若信義相期者然。
此已失之東隅
而今又輕着一手
以爲有害無益之擧。
竊恐他日之悔有不可勝言者矣。
聞胡差以督馬一事尙留肅川。
等之意。
莫如改撰國書
嚴辭峻斥。
明曲之在彼。
馳送于金起宗處。
使之換付。
而遣人一節
姑爲停止
徐觀其勢。
而爲之後圖。
似爲妥當
伏惟 睿算留神澄省焉。
(前一日。
備邊司。
以不遣使意言大臣
請再 啓力爭
而又恐朝議不一
將自本館上箚。
是日
大臣 啓請蒙 允。
不上。)
玉堂從諫
伏以人主之德。
莫大聽言而莫小於自用
國家興亡治亂
由於此。
古之明王
大臣重臺諫。
不詢則已。
詢則必用。
不言則已。
言則必受者。
以此也。
頃日趙絅之疏。
雖未知所論云何
朝報中見其大槩。
近日臣僚所難言者也。
剛直不撓之氣。
在所奬。
而疏入累日
置之不報
設使所言不中
亦當開譬曲折
示優容相可否之意。
不宜如此藐藐
視之若無。
聖人之待蒭蕘
不如是也
至於 私廟魂宮祇迎一節
初非大段難處之禮。
大臣所言。
亦無不可從之事。
而詢而棄之。
如待小各司草記者然。
若是獨運萬機足矣
安用大臣臺諫爲哉。
太平無事之時。
不可肆然自用
況此危急存亡於呼吸之日乎。
甚非臣僚平日所望於 聖明者也。
明日祇迎之禮。
請依大臣所言。
趙絅之疏。
亦乞卽日 開答。
以恢舍己之量。
以盡聽言之道。
不勝幸甚
玉堂時務
伏以自古人君非常之變者。
必立非常之志。
非常之計。
然後興衰撥亂
轉禍爲福
以卒建非常之業。
苟或志不先立。
計不素定
因徇頹墮
不能自強
則終亦必亡而已
豈不大可懼乎。
徂玆戎虜之禍。
尙忍言哉。
邊疆失守
列城瓦解
西土生靈
爲魚肉。
至使 君父蒙塵
 廟社播越
今日旋還
燕雀之處堂耳。
嗚呼危矣
然而虜退之後已踰一月
恬嬉寂寥
未聞有非常擧措可以慰悅中外神人之望。
激動忠臣義士之氣者。
而 殿下之罕接臣隣如舊
厭聞直言如舊
一切擧措
皆與平日無異
臣等甚惑焉。
豈有以 殿下明聖
躬歷艱危
備嘗憂辱
而反以尋常施措
今日之事乎。
無乃屢經禍變
志氣薾然
付之於無可奈何
不爲之所乎。
是則不然
古人云。
多難興邦
殷憂啓聖。
此正 殿下生於憂患之秋也。
願 殿下自沮而益自強焉。
誠能日夜淬厲
毅然發奮曰。
島棲之恥。
可勝雪乎。
脅盟之辱。
其忍忘乎。
大羊之與和。
其可恃以爲安乎。
寤寐一念在於湔羞洩憤
不以一毫宴安玩愒之心參錯其間
則 殿下之志立矣。
不可不選。
不可不鍊。
糧餉不可不峙。
器械不可不精
不能提兵深入
掃穴犁庭
他日虜來。
亦可堅守而擊却之。
不至於前日束手無策
倘或 王師出征
命我協勦。
則亦當整徒旅裹餱粻。
敵愾之義於遼瀋之東。
策出於此
則 殿下之計定矣
然後日與大臣備局疇咨講劘
凡係內修外攘之事。
畫一立條。
責厲臣工
屢省乃成。
今日一號
明日一事
如初學之逐日課程
族次施行
着實用力
一月則有一月工夫
一歲則有一歲工夫
無得悠悠汎汎。
坐失事機
蓋制和
之權初不在我。
而虜入我境。
無所創畏。
一夕安寢
而秦兵又至者安保其必無。
尙可耽延舒緩
不汲汲以圖之乎。
臣等聞 廟堂方議修攘之策。
所不究。
其間不無可論者。
臣等請得以言之。
發遣將官於各道主鎭官
使之操鍊管內軍兵
臨亂率以赴敵
此固善矣。
但念人才實難。
八箇兵使。
尙患於不得其人。
許多主鎭將官
又安能人人得才充之乎。
且我國無養兵之資。
不能分兵農爲二。
故操鍊之事。
必於農隙
一年之內。
不過操鍊數朔。
則其餘八九朔。
京官安坐無事
而費郡邑支供
其弊之及民者多矣。
 廟堂非不慮此。
猶且之者
以外方尤難得將才也。
等之意。
此將非如大將統御三軍之比。
不過巡行管內若干邑。
挑選兵丁
敎習技藝坐作而已
但令主鎭官移文管內守令。
使之各選境內一人
不拘有職無職儒生武士
惟務得人
得之後。
會坐而明試之。
拔其尤一人以爲主鎭把總
屬以治兵之事。
挑選不敢不精
敎鍊不敢不勤
本道兵使又以三農之暇。
巡歷撫循之。
聚閱而犒賞之。
以得其心。
賊至則令兵使領進。
豈不簡而有要乎。
御敵之備。
莫如用砲。
其力可以及遠。
其巧可以命中
威聲可以辟易人馬
誠使一軍各置砲手三千。
以爲先鋒
則雖強寇無不摧敗
往年逆适以若干降倭置之前列。
官軍莫能當。
今年安義之戰。
中丸者無不倒斃
可以見矣。
宜令下四道丁壯膽氣膂力者。
兩南各三千五百
名。
忠淸道二千五百名。
江原道五百名。
如此派定
總爲萬名。
敎習而操鍊之。
則不旬月
皆爲一等妙手矣。
但欲其事。
必利其器。
而我國鳥銃
不能堅緻
易破而難中。
亦宜分定於統制使及慶尙左右兵水使。
使之措貿倭銃。
又令東萊府使發稅銀以貿。
或遣譯官載物貨。
往貿於對馬島。
如此多般措置
萬柄鳥銃
不足辦矣。
議者或謂砲非難習之技。
人人可學。
宜令步卒盡爲砲手
此固好矣。
而銃器火藥
所難備。
姑得萬名。
足以辦此賊矣。
旦於武科規矩中。
令取鳥銃三發二中以上
國俗重科擧。
必將爭起而習之。
此亦勸奬一道也。
等之見。
砲手當爲今日治兵先務不可緩者也。
至於積峙糧餉
又是莫重之急務
而 廟堂未有善策
實緣公私板蕩
着手無地
非其智有所不及也。
惟有經用一事爲若可講。
而又不能大爲變通
只汰得一微官
減得若干下吏而止。
議減 祭用御供。
則其名甚大。
其實縮節無多
大將軍官。
雖未知名額幾何餼廩幾何
而度亦應不甚小。
用以扈衛
得力亦不甚多
而終不能罷去
蘆田設屯。
魚鹽收稅等事
亦係拮据軍餉之事。
兩司論執逾月
尙未得請
如此欲望省費財。
以裕軍食
不幾捧土而塞孟津乎。
嗚呼
國家危亡之禍。
旣以剝床而及膚矣。
可以有益治兵積餉。
則當無所不用其極
而餘皆不暇計也。
臣等切願 殿下明降指揮
先罷內需司。
以其入屬之度支
使爲軍需。
公元前74年
無得他用。
其他 廟堂所講。
臺諫所論。
悉皆次第罷行。
雷厲風飛
勿用平日常套
聳動軍心
且令大臣以下至于內外庶官
下及閭閻品官士子
不爲兵者。
皆出一疋布。
自願加出者聽。
則度一年所收。
不下累十萬疋。
兵食稍裕。
間歲以爲常。
則所補當亦不細矣。
以此意 下惻怛之敎。
使外方實之家。
各出其仰事俯育之餘。
徇國家之急。
躬率之下。
必有洒泣應命者矣。
臣等竊料內需司歲入
必不甚多
雖罷之。
不足以補軍食什一
而但念此司之設。
爲人私藏
三代聖王之制。
而 列聖因襲
已過百年
四方之人。
皆知其不可罷久矣。
一朝聞此令之下。
凡有血氣
孰不感動奮發
仰 殿下至公無私之德。
思 殿下憂惶切迫之心。
願爲致死力乎。
若然蘆田設屯。
可以回 慈殿之聽。
魚鹽收稅。
可以愧諸宮家愛財之心。
義氣所激。
或將請還之不暇矣。
此臣等之所謂非常擧措
而願 殿下之行之也。
臣等俱以迂腐書生
不識時務
軍旅之事。
尤所未學。
而乃敢發此口喋喋者。
誠以國事至此
杞國愚人不敢謂天不崩。
苟有所懷
惟當各思自效
不可拘於語默常節
譬如大廈將顚
處於下者
將疾急聲
以盡其擎撑之力。
不可以吾力不及拱手坐觀也。
雖然
等之拳拳於 殿下者。
不在事爲之末。
在於立本之地。
前所立志是也
衛爲狄所滅。
文公野處漕邑者凡有幾年。
而卒致革車
公元前65年
三百乘。
騋牝三千。
而狄不敢再窺。
越王句踐棲於會稽
臣妾於吳。
十年生聚
十年敎訓
卒成沼吳之功。
以雪其恥。
臣等不知此是甚精神甚麽筋骨
而能致此乎。
觀其衣用大布。
用大帛。
嘗膽於坐。
軾蛙於道。
二君堅固刻厲之心。
未嘗一息弛也。
往日之事。
已不可勝悔。
而言之亦無及矣。
然猶有可諉者。
 殿下所以屈己忍辱者。
豈不小屈所以大伸。
暫辱思所以久榮乎。
苟不於此孜孜矹矹
不遑寢食
以爲自強之策。
他日賊來。
無以待之
則 君臣上下不免淪胥以亡。
幸而不亡。
屈辱之甚。
將有十倍於今日者
天下後世皆將以 殿下偸安苟活之主而已
豈不痛哉。
伏願 殿下豎立此志。
終始靡懈。
如寄足於百尺竿頭
托身風濤漏船之上。
毋狃於目前之小安而忘日後之憂。
毋徇於文爲之細節而忽遠大之慮。
以毋爲二君者之罪人
則 宗社幸甚
生靈幸甚
玉堂時務
伏以 主已辱矣。
 宗社將墜矣。
民生困而兵不可調矣。
財力竭而糧不可峙矣。
朝夕虜來。
無以待之矣。
正使大小臣隣奔走竭力
汲汲遑遑
救焚拯溺之爲。
尙恐無救淪亡
奈何一時氣象舒緩寬縱
泄沓悠汎。
略與平日無異
至使敵人之來覘者。
燕雀處堂之譏。
嗚呼痛哉。
意者天之將喪我邦。
而奪之魄乎。
不然
何其一世之人而
公元前74年
靡哲不愚耶。
臣等中宵仰屋
拊膺長吁
蓋嘗深思熟慮
而得其故焉。
今請畢其說而受妄言之誅。
不忍含糊泯默
欲說不說。
而負 殿下於呼存亡之日也。
臣等聞天萬事無一不本於人主之心。
此乃聖賢明訓
事理必然者也。
臣等竊覵 殿下所以修德立政者。
一年怠於一年
聖敬常歉於日躋
志氣漸流於宴安
至于今。
雖新經大亂
備嘗艱苦
而猶不能慄慄危懼成湯
懲毖後患周成
秉心塞淵如衛文。
施爲命令之間。
率循故常
殊未有喫苦茹痛奮發更始之意。
天下大本所在不立如此
則臣工之惰寙。
庶事隳廢
日趨危亡之域者。
其故可知也。
臣等前日所論毋狃於目前之小安而忘日後之憂。
毋徇於文爲之細節而忽遠大之圖者。
蓋已微發其端。
而未敢索言。
請條陳一二。
而願 殿下反之也。
臺諫者。
人主耳目朝廷紀綱也。
臺諫得其職。
紀綱擧而國家安。
不然則廢而亂。
故古之明王
倚重優容之。
所言雖或過當
未嘗挫折僇辱者。
蓋恐直氣之或傷而紀綱不振也。
在治猶然
況當危亂之日乎。
城門開而言路閉。
前宋所以亡也。
今者賊猶在境。
戒嚴未解。
一言忤 旨。
峻批輒下。
或斥以構陷
或比之誣告
處置請出而直加遞改。
是則城門未開而言路猶閉矣。
臣等未知國家之事終何所底止也。
至於頃日備忘
乃以嚴治爲 敎。
則其挫折之又已甚矣。
臣等未知彼有何罪。
而 殿下欲治
何律耶。
竊恐 殿下於此
未免失言矣。
孔子之言曰。
君子其室
出其言善。
千里外應之。
況其邇者乎。
其室
出其言不善
千里之外違之。
況其邇者乎。
不識 殿下何故而出此言。
以逆閉直臣之口。
而以重失遠邇之心乎。
臣等竊爲 殿下惜之。
外攘內修當先
欲治兵則積餉爲急。
今日之務有大於此者乎。
可以有補於軍餉
則餘皆不暇計也。
等之以內需之入付之度支者。
誠出於不得已大計
而 殿下顧以 祖宗舊規難於輕議。
此是安常守故之見。
已非興衰撥亂之道。
而下至於魚鹽收稅。
蘆田設屯等事
非難從之請。
兩司論執
終始持難。
頃日之 敎。
極其委曲
而終未有大服人心
其所設三不可者
特爲私恩兩字所拘而已
臣等未知無兵無食。
不能存。
則諸宮家獨能享有其富。
其所聚有不爲大盜積乎。
臣等竊料 殿下之明非不及此
其所留難至此者。
未必不以羈縻一毫可恃。
而幸賊之或不來耳。
若然豈不千慮一失乎。
王恢
燕人之習胡事者而其言曰。
匈奴和親
不過數歲。
卽復倍約。
其他晉宋前車之轍。
尤爲較然可戒也。
朱子之言曰。
國家恢復大計
邊陲備御常規者。
講和之說也。
蓋謂人心有恃而緩於自治也。
豈不大可懼哉。
宋太祖內帑之錢以爲軍餉而曰。
以此胡人之首。
其時契丹猖獗
不如今日
國事危急
又萬萬不如今日
而乃能輕舍私藏
徇軍用。
可以爲法後世
近日施措乃有愧焉。
臣等竊爲 殿下惜之。
禮曰。
國亡大縣邑。
卿大夫士皆厭冠哭於太廟三日
不擧
之者曰。
祖宗基業虧損也。
今二糜爛
萬姓魚肉
何啻一縣一邑之比哉。
厭冠哭臨之禮雖不可擧。
享祀縟儀。
權從減損
賊平而復常
恐亦無歉於奉先惻怛之誠。
而 祖宗陟降之靈。
亦必安於此而不樂於豐豫矣。
掌樂院爲秋享之用。
文移外方
招集樂工
遠近瞻聆。
駭然而驚。
怫然而憤。
將謂朝廷恃和忘虜。
認爲太平
禮樂文物
悉用舊章
則何可家置一喙以喩之。
其間又有流亡絶戶侵及族隣之弊。
小民無知嗟怨詈。
何所不至
以此而爲備禮之饗。
臣等愚慮
慽慽焉有所不安也
如曰祭不可無樂
則此又有證。
春秋之法。
當祭而卿卒則不用樂。
叔弓之卒。
去樂卒事。
君子以爲禮。
況此喪亂孔棘之日。
緣 先祖聞樂不樂之心。
姑毋用樂。
未爲欠闕
所謂禮。
先王未之有。
可以義起者。
庶幾矣。
至於 興慶遷葬之事。
出於誠孝至情
又聞儀物已具。
不至大費財力
臣等不欲以姑徐爲請。
以傷 聖情。
而但念兵戈甫定。
未息肩。
殿屎方深。
瘡痍未起
西關一路
戰骨盈城。
餓殍相枕
極目悲傷
淚溢于眥。
況以 殿下赤子視民之心。
中夜思之。
無以爲懷矣。
而況 大院衣冠卽安於此
歲月已多。
初無水土崩圮朝夕不安之患。
而乃於此時徵民人
遷奉新園
似非急急不可
之擧。
脫或未及襄而邊鄙再聳。
則其爲狼狽倉皇
將有不可言者
此亦不可深長思也。
禮曰。
禮。
時爲大。
順次之。
臣等未知今日擧時乎不時乎
臣等聞 成廟卽祚之後
 德宗陵寢
一無修改廣之事。
儀物之附於墓者。
悉仍世子之制。
是知聖人所以盡孝於親者初不在儀文之末。
利民人安社稷
永國祚於無窮
爲眞大孝也。
伏願 殿下姑先專意一力修攘之計。
徐待數年之後賊退民安
時和歲豐
而議此禮。
幽明之間。
無所歉。
四方聞之曰。
我 殿下心急刷恥
至情所在
亦皆停寢云。
則其於感發人心
鼓動義氣之效。
爲益豈不大哉
凡此數事。
雖非國家所以存亡
足以使士氣鬱抑
輿情疑惑
日往月來
四方解體
至於不可收拾
人心向背
所係非細
而又恐 殿下偸安姑息之念。
日滋長於隱微之中。
終無以自強
則雖謂之因此亡國
亦非過論
臣等安得不以縷縷於 四聰之下乎。
嗚呼
往日之事。
尙忍言哉。
百年禮義之國
堂堂千乘之君。
而下戎虜要盟
正使此奴終始帖然
已爲難雪之恥。
況其溪壑難盈。
釁隙易生。
萬無帖然之理乎。
傳曰。
有恥而後能知憤。
知憤而後自強
自強而後能行其政令
保其國家
伏願 殿下毋忘會稽之恥。
勿弛嘗膽之憤。
立之以刻苦之心。
持之以悠久之誠。
則當不患刷恥之無日矣。
今日人謀事力
決無重恢之望。
所望者惟天道順耳
豈不甚難。
皇天無親
惟德是輔。
 殿下所以懋修德政以享天心者。
其可有一毫怠忽乎。
願自今每發一號作一事
必先自思曰。
可以合天心否乎。
合則行之。
否則寢之。
事事如此
日日如此
高高在上
日監在玆者。
寧不默佑冥冥之中乎。
易之大有上九曰。
天佑之。
無不利。
孔子傳之曰。
天之所助者順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
又以尙賢也。
是以天佑之。
無不利。
等之所望於 殿下者惟此而已
抑臣等於此又有所憂焉。
竊見 殿下臣僚進言
每爲優奬之語以答之。
夷考施措之間。
則終未有翕受敷施之實。
臣僚進言於 殿下者。
本欲其底行可績而有涓埃之補耳。
豈望其一字一句褒美之榮而已哉。
聖人所謂悅而不繹。
從而不改。
末如之何
朱子所謂柔道不戰而屈天下忠義之兵者。
甚可憂也。
若然則雖嘉猷格言日陳於前。
而何益於事哉。
惟言不可用則勿苟爲褒美
苟其可用則必見諸行事。
大舜好察用中之事也。
君道幸甚
國事幸甚
論答虜書箚
伏以今日國事之急。
已到十分地頭
發言盈庭
有得失。
卒無一定可恃之計。
廟堂權時之論。
欲以目前之禍。
違天理咈人情
大失兆民之心。
目前之禍未必能緩。
日後之憂將有不可勝言者。
至其守正之論。
理直氣壯
辭嚴義正
張維所發六難
可謂說盡事情
而亦
言作何責應可以其後
不免古人所謂說病證甚危急
而無甚治法
李貴恇怯叫呼
口燥舌乾。
不能已也。
嗚呼
無兵無食。
器仗蕩然
兩西一路
千里空虛
不幸賊來。
了無蕭葦之防。
亦何恃而不恇怯乎。
但以事理度之。
則此奴之與我和。
本欲忘躡後之憂而專力西向
則今不必此若干逃俘。
遽爾動兵
臣於前日 引見筵中。
略陳此意。
李貴斥臣爲迂。
臣亦不能固爭而退。
然朝中有心計者。
多言如此
豈必人人皆迂。
惟其出於懸揣臆料之言。
故人不能必賊之不來無所畏也。
法曰。
不恃敵之不來
而恃吾有以待之
正今日之所當急急講究者。
御戎之無上策久矣。
而況於今日乎。
臣聞。
兵家勝負不在強弱
在於曲直
臣請以此言爲今日所恃待敵者可乎。
自古國相平。
必還其侵地
返其俘獲者。
所以誠信也。
未論前代之事。
只如向年日本通信之後
我國被擄人一一刷還。
前後幾萬餘名。
是則倭雖狡詐
猶知以信義相交也。
今虜無故興兵
蹂躪疆土
虔劉民人
鹵掠財產
妻妾婦女
及其約和退之後
反令我國刷還其擄逸人口而曰。
陣中所獲。
卽爲吾民。
頑悍道理
自古戎狄之所未有也。
前後 國書答之曰。
我爲民父母
不能保庇於兵至之日。
及其懷戀鄕土
舍命來歸
又從而縛送之。
天理人情所不忍爲。
再三往復
丁寧懇惻
未嘗一言許還。
而彼乃責以愆期
炰烋益甚
向日江上
之書。
顯有脅迫之意。
其輕我甚矣。
廷議犬羊不足與較。
初旣忍辱。
今且從之。
當初 引對時。
一原大臣三司官外。
皆主此議。
而 聖上毅然斷之曰。
寧國被兵
決。
不忍爲。
嗚呼
 聖上此言。
卽殺一不辜得天不爲之心。
遠近聞之。
蓋已有感激流涕者矣。
以此而言。
則我直彼曲。
不啻天淵
勝負之形。
當有所在
而議者但欲低首下心
惟令是供。
不亦誤乎。
今幸 聖心堅定不動於利害之見。
而惟所答 國書
仍前不改。
前見其書。
雎盱囁嚅
不能明快剖釋
猶恐隻字片言觸動其怒。
適所以增彼之驕傲
何望於息爭乎。
今宜先斬李灤。
以正其中間擅諾誑敵誤我之罪。
改撰答書曰。
兩國約和。
本爲保全生民之計。
縛送赤子
令就斧礩。
所不忍。
前書已屢言之。
不料奉使之臣自爲許諾
相欺誑。
不惟得罪於我。
貴國之所深惡。
故今已懸之藁街矣。
旦以貴國號令嚴明
豈不禁戢將士
使不得越疆侵掠
而乃謂其主必族數挐捕。
如此而曰。
不壞兩國大道
吾未之信也。
交隣之義。
情意相通
赤心相告。
幸勿爲訝。
如此措辭
務令明白痛切
語婉而氣直
則彼亦人耳。
安知因此不少變其鴞音耶。
設或虜性貪暴
欲求逞。
彼爲 王師所壓。
不敢空壁大擧
自取批亢擣虛之禍。
出兵則我可以數千砲手守要害以待之
彼亦豈能每勝。
四方之人聞虜再動。
則必相與唾掌而起曰。
 君旣以故而受兵。
吾屬安得以不致死乎。
公元前55年
忠臣義士膽氣自倍。
必有推鋒爭死之人。
豈非師直爲壯
而爲今日之所可恃乎。
抑臣於此又有所慨然者焉。
歷觀前史
乞和而洒恥者。
句踐一人
而他無有焉。
其故何也。
嘗膽抱氷
二十年如一日。
此箇堅固心腸
人人能辦
苟且偸安
日遠日忘
恒人大情也。
試以今日人心觀之。
上年海島之辱。
已盡忘之。
雖以 聖上奮發刻礪之志。
亦恐不如在莒之時。
此皆和字爲祟也。
然彼若帖然無釁。
則我不可先自渝盟以取負約之名。
今旣肆爲不遜之語。
明言越境侵軼之意。
則其情可見
不如乘此機會
說是非
明曲之在彼。
而因與謝絶
以內自強之計。
不敢一毫所恃以自懈。
乃爲以亡爲存之策。
何可一聽伸縮於彼。
束手乞憐
幸朝夕之不亡乎。
臣本腐儒
不學軍旅
今老且病。
昏憒益甚
方物出謀。
不及人。
區區杞國之憂
亦不後於恒人
故前在備局。
蓋嘗略言及此
書生說兵。
人皆聽爲無用大言
病伏旅榻。
咄咄書空
愚衷耿耿
終不能自默於 黈纊之下。
獻芹雖愚。
不爲不愛君也。
臣昨見邊臣馳啓。
有賊駐九連城以待開巿。
氷合後卽當東搶之語。
走回人所言。
不可盡信。
不可全然不信
連綴前後此等狀啓。
爲虜情奏文。
付送于冬至使之行。
而仍請申勅山海寧遠等處軍門
使之詳細偵探
伺其東出
直擣巢穴
則乃爲 王師大捷之機。
而彼又形格勢禁
不得肆意侵掠
則我邦亦免屠衂之禍。
臣之愚意
竊謂此
不可緩之計。
宋克發行之期。
只隔六七日。
事勢忙急
敢此幷陳。
惟 聖明財處焉。
玉堂應求言箚
伏以 國家不幸
遭此否運
兵戈喪亂之後
荐以數千里之旱。
百萬生靈
勢將靡有孑遺
民之旣盡。
國將何依。
思之氣唈。
寧欲無生。
況我 殿下藐然之身。
寄於億兆之上。
目見將墜之形。
不啻九卵之危。
憂懼憫迫。
又當如何耶。
一札數百餘言。
丁寧懇惻
欲聞讜直之言。
以爲消弭之術。
其望助於臣民者至深切矣。
臣等昵侍帷幄
職在論思
何敢唱而不和
以負厚望
第惟救弊之策。
應急之方。
諸臣已多言之。
繼此而至者。
將相續於公車之下。
惟 殿下之所取而無窮
臣等不欲以迂腐之見。
復效已陳之蒭狗
靜思所職在於本根之地。
不敢舍此而汎論。
請以 聖德之所欠闕者。
今日弊源所在
所論雖若迂遠
其實 聖德之所欠闕
天心所不享。
而於應天以實不以文之道。
尤頗親切
惟 殿下澄省焉。
 聖德之所欠闕者何也。
誠實未至也。
臣等竊覵 殿下反正之初。
嚴恭寅畏
勵精圖治
宵衣旰食
不敢荒寧
中外拭目
指日望治。
而式至于今。
治效蔑如
民風日偸
國事日非
若使當初勵精之志果出於誠實
而無一毫虛僞
一息間斷
徵驗見於外者
至於此乎。
惟其發之於言者非心所存
而施之於事者又不能如其言。
表裏不同
後相違。
眞實無妄之道。
不能與天合德
如此而望孚於人。
不可得。
況能孚於天乎。
禮曰。
體信達順
信者反身而誠也。
順者和氣致祥也。
今玆之旱。
若指爲某事之應。
漢儒五行傳之誣耳。
臣等有所不敢取焉。
而其不能體信不能達順則固也。
臣等所論。
實非穿鑿之言也。
且以今日應天道言之。
則遇災而懼。
側身修行其實也。
居正殿。
減膳撤樂等事皆其文也。
言可底行
不能採用
求言亦文而已
何足動天地乎。
成湯之六責。
在於身嬰白茅之後
固爲有實以先之。
其所自責者。
又是深憂而內自訟之辭。
非所以禱於天。
亦非所以告於民。
聖人務實而不務文。
有如此焉。
降及後世
因旱求言
已成故事
不過爲文具之一節
而苟有聽用之實。
則猶不害爲以實之道。
旣求而棄之則虛文之甚耳。
伏願 殿下一一採用
以盡誠實之道焉。
抑臣等之憂者有之。
前日沈悅之箚。
出於當事者深憂熟籌之餘。
鑿鑿可用
大臣回 啓。
藥價一事外悉請施行
而黃籖所 批。
不用者殆半。
張維,兪伯曾,朴炡等所言。
又皆出於應 旨之後
而亦未見有翕受敷施之實。
至於裁減 上供一節
又屬之於該司。
此豈該司所能爲哉。
凡此皆已未免爲不誠之歸矣
又未知此後凡幾人言幾事幾策見用。
則臣等安得不以爲憂乎。
嗚呼
今日之事。
 殿下以爲不至於遽亡乎。
閭閻飢餓之狀。
孰能盡徹於 細氈之上乎。
臣等近聞一村婦忍飢累
公元前69年
日。
稚子啼呼無以哺之。
其夫又自公而歸。
索飯甚急無以與之。
則泣曰。
爲人家婦
兒飢不能哺。
夫飢無以炊。
安用生爲。
赴江而死。
耳聞心痛
食不下咽
竊想 殿下聞之。
必爲之䀌然以傷矣。
荒村蔀屋
如此何限
入秋尙然
徂春可知
公私懸磬
賑糶無策
老弱顚乎溝壑
壯者聚爲盜賊
不待外寇之來。
而已有土崩之勢。
黃巾榮之徒。
何嘗不生於飢饉
而終至於亡人之國
及今不爲之所。
後悔無及
所謂乘馬班如
泣血漣如者。
不亦慘乎。
若然則議者所請內帑之藏。
蘆田海澤之入。
不啻輕若浮埃矣。
 殿下何不夬決善處
有若占吝之爲乎。
嗚呼
人君之職。
無大於安民
應天之實。
亦無大於此者。
 殿下六年憂勤
尙未有案堵樂業之效。
憂愁困頓
日以益甚
樂生之心。
索然盡矣。
人謀不臧
一至於此
安得不見怒於愛民天心乎。
病民之事。
諸臣已盡言之。
其所不及者。
如各衙門貿販
軍官出入縱橫
與民爭利
餘丁布徵督之令。
侵及族隣。
急於星火
事雖微細
足以積怨傷和
而其大者
曩日奸贓之輩。
設私莊。
奪人土田
名之爲鎭。
識者知其不祥
而數年以來稍稍還復
外方之民。
不勝其苦
頃因臺諫 啓辭。
監司査覈
而竟寢不行
其故不難知也。
 命令格於權貴
惠澤屯於下行
民安得以不困乎。
近聞有人設莊於砥平
而以大君爲言
嗚呼
 聖世豈有此事。
大君年幼
非所知。
此必內奴之汎濫奸猾中間托稱
斂怨
於民。
累盛治。
傳聞不可盡信。
而萬一有之則尤爲痛駭。
凡此皆宜有以處置之。
以爲慰答民心之地。
不可斯須緩也。
嗚呼
今日國事
百度渙散
莫可收拾
必亡之形。
不待明者而知之。
所恃惟 聖質英明
決非亡國之君耳。
伏願堅持 聖心
奮發有爲
勿歸之於天數
勿諉之於時勢。
使初年勵精之志無少懈弛
毅然鞏固邦本
挽回世道自期
勿以細娛而忘遠大之慮。
勿以虛文而廢眞實之功於臣等所論誠實二字
勉勉用力
豈不足以仁愛之天而綿國祚無窮乎。
 殿下一部中庸
聽講已畢。
誠之名義
固已曉然無疑矣。
夫子之言曰。
未讀時是此等人。
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
便是不曾讀。
惟 殿下惕念於此
無徒記誦爲學
君道幸甚
國事幸甚
公元1627年
  題愚翁玉堂丁卯箚後
 古今事變無窮
事變之來。
必有一世偉人隨事盡言
開悟主心。
裨益治道
若唐之陸敬輿
宋之李伯紀是已。
今日之事言之。
朝廷狃於和議
苟安目前
不爲自立之本。
是時愚翁玉堂
前後上箚。
明白正大
變化開闔
無不切中時弊
百世之下。
直與陸,李二公之見。
相表裏
其所言多直截
使當前諱言之朝。
不可容者也。
而 聖明乃降溫諭以答之。
無幾厭聞之色。
倘蒙次第施措
國恥不難雪。
中興之業不難致。
吁亦盛矣。
蒼石老人書。
公元1628年
請姑停 親祭箚(戊辰)
伏以祭盟之期只隔二日
而 王候之愆和
尙未復常
群下之情。
莫不憂憫。
而 聖明不加念。
啓請愈勤而 天聽愈邈。
臣等姑亦無論其他
請以聖人事質之。
聖人之所愼者。
在齊與疾。
聖人於事無所不愼
於此尤加愼焉。
則天下之事所當愼者。
有過於此者。
而 聖明忽之。
可謂一擧二失矣。
瘡口未合
元氣未完。
而欲試之於登降拜跪之間。
夜霜露之氣。
此固至危之道。
而諸臣之所憂者也。
齊有七事
不問居一焉。
故自 上致齊之日。
則凡入啓文字
不敢疾病字。
此乃致愼之至也。
況於齊日而受鍼。
濃汁未乾。
而以交於神明
豈不爲大未安乎。
臣等忝侍帷幄
職在輔導
其所以致憂於 聖躬者。
不但在於氣血愆和而已
則何敢心知不安
默然不以告乎。
所重有在。
則他餘弊端等事
不可顧。
累次退日。
不足計。
加深思。
亟命禮官涓吉辰。
以待平復之期。
不勝幸甚
公元1629年
請停毛營遣重臣箚(己巳)
公元前65年
伏以臣竊聞李景稷之行。
明日當發。
此是廟堂之所建白
 聖明之所頷可。
固難輕議。
愚臣淺見
猶有所疑。
不容默默
略陳之。
前此十年間。
未嘗有遣重臣之時。
而今忽有之。
無可藉以爲名。
適足以致彼之疑怪
不可一也。
邊臣狀啓。
只是道聽
未有動之形。
不當遽爲解棼
計。
使彼果有不善意
則又豈一价行李所能回哉。
不過虛費厚幣而已
不可二也。
廟堂之意。
本欲因此探得島中實狀。
倏忽往返之頃。
雖古之善覘國者。
不能詗察虛實
得其要領而歸。
徒勞無益
不可三也。
今爲虛喝所動。
作此手忙脚亂之擧。
彼若知之。
後日虛喝無已
而吾之力殫矣。
不可四也。
了無大故而輕遣重臣
設或他日事有大於此者。
則將何以應之。
豈不爲甚難處乎。
不可五也。
前日 引見筵中。
廟議欲直擧往來行言破疑阻。
以伐兇謀
果能如此重臣亦可遣也。
只恐此非譯舌所辦。
揭帖又是 王言
何可輕擧傳聞之說。
以開辨析之端乎。
不能爲此停當
則又是閑漫揭帖
何至煩重齎持乎。
不可六也。
臣意竊以爲可便停止
設令不可便停。
亦當徐待毛有見之來。
其所言。
從容商確而處之。
不至於後事失機
不當如此忙遽也。
愚者千慮
或有一得
下廟堂。
熟講施行
致事而後悔。
不勝幸甚
請遇災修省
伏以天人相感之理捷於影響
善感之則和氣應。
以不善感之則戾氣應。
其理甚明。
不差毫髮
自古聖帝明王莫不嚴恭寅畏
小心翼翼者。
蓋愼所以之者也。
臣等竊見 殿下卽阼以來
兢畏憂勤
罔或遑寧
理言之則和氣當應
天災物怪殆無虛月。
頃日白虹之變。
尤極驚慘
天道不差者獨差於今日乎。
必 殿下所以之者
公元1627年
猶有所未至也。
臣等歷考前史
此變之生。
多在於衰叔之世。
而其占爲百殃之本。
未論前代
且以 殿下之所嘗遇者觀之。
甲子丁卯
皆有兵禍
豈不大可畏哉。
善乎董仲舒之言曰。
天心仁愛人君
自非無道之世。
盡欲扶持全安之。
胡氏亦曰。
克謹天戒
則雖有其象而無其應。
不克畏天
災咎之來必矣。
伏願 殿下體上仁愛之心。
益盡平日兢畏之道。
使剛健之德日積於中。
淸明之政日行於外。
一時陰沴之氣。
自當雲消霧釋於大陽之下矣。
太戊修德
祥桑枯死三日
公言善。
熒惑徙舍一度
實有此理。
非可誣也。
伏願 殿下以爲難而絶之。
以爲易而忽之。
亦勿以天變偶爾不畏焉。
則 宗社之慶。
臣民之福。
可勝言哉。
苟或不然
災咎必來而傷敗乃至
天之所以仁愛者。
亦安可屢冀也。
臣等俱以無似
忝侍 經幄
不能秋毫有所補裨 聖德
目見天變之慘愈往而愈甚
憂懼之極。
無他計策
只以兢畏二字爲獻。
此雖腐儒常談
而遇災側修之本。
無有易於此者
伏願 殿下深加省念實用力焉。
公元1630年
請勿用兵椵島箚(庚午)
伏以事機至乎前者
其變無窮
故吾所以之者
亦隨而變。
不然則爲刻舟求劍矣。
當初椵島報至之日。
群議以爲此賊必擧軍投虜。
背叛 天朝
其終又將挾虜勢以令於我。
不從則大禍立至。
從則無以自立天地
此地頭。
何暇成敗利鈍之慮。
惟有仗義興師
爲 天朝叛逆
其濟則 社稷之福而天下之幸也。
不濟
與其屈首受辱
苟延歲月
而終亦不免於亡。
無寧立義自靖
殉道而斃。
故 引對之際。
上下志同
片言之頃。
大計立定
危迫之極。
存亡度外故耳。
旣而聞之。
非徒渠不投虜。
且以應虜構誣繼盛。
上聞 朝廷
彼其擅行戕殺
肆爲誣罔之罪。
不容誅。
而與虜連謀之狀。
未著明。
在我亦姑無受危迫之機。
於此而置存亡度外
爲僥倖萬一之計。
則恐非所隨時應變之擧。
而或幾於輕 社稷矣。
議者多謂 天朝處置必出於唐之所以藩鎭者。
而我乃不曾 稟請徑行擒討
則科官或參奏之事。
則臣知其出於過慮
而猶不敢謂必無是理也。
臣之所大懼者。
古之帝王能違衆獨斷
而卒成大功者。
以其明見可勝之形也。
今在我兵力
不足一戰而取興治之首。
亦 聖算之所洞料也。
當初所謂大計定者
不過輕兵潛入
用奇幸勝
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
經營招集
已浹一旬
而射格幷計。
不滿五千。
大小通數
不滿六十。
其弱甚矣。
加以候風行船
遲速難期
機事易泄。
彼必爲備。
衆情危懼
以爲憂。
而獨 聖心堅定
毅然不動。
必勝之形。
而 持太銳之志。
臣竊惑之。
臣非敢首贊大計退有後言
誠以事機變遷
不可執一應也。
今者賊使之來。
朝議厚遇遣還
使彼不疑而兵隨其後
臣意軍聲已動。
萬無不聞之
理。
遇之雖厚。
適足以益其疑。
祕之雖密。
而終不諱其實
不免欲蓋而彰
求巧而拙。
不如因此機會
 下敎罷兵
明言於賊使曰。
始聞汝等無故戕殺主將
擧國咸憤。
方議興師問罪
今聞汝言則繼盛旣以衆怒而敗。
汝等又請命于 朝廷
是於 天朝
不爲叛逆之臣。
特爲罷兵云。
則名正義直。
順事實。
可以讋彼之膽而感彼之心。
其與兵進失利無端罷兵者算之。
得失相去遠矣。
樓緩之言曰。
講亦悔。
不講亦悔。
今日之事。
臣亦曰。
伐亦悔。
不伐亦悔。
何者
大計中沮。
事過悄然
則惜不能衆論
使奇功不立。
不伐之悔也。
萬一蹉跌
師徒失利
則惜不能從衆議以損威靈。
此伐之悔也。
秦昭王之言曰。
匀吾悔也。
寧亡三城而悔。
無危咸陽而悔。
臣亦願 聖明不能立功而悔。
無蹉跌失利而悔也。
動靜之間。
利害甚大。
職忝籌邊
不敢緘默
惟 聖明裁擇焉。
近日 聖敎未安箚
伏以近因宮奚一事
擧朝遑遑
自大臣。
下至司政院。
不得安其席。
此事微細
不足以煩 殿下厲聲
前後 聖敎愈往愈嚴。
至有臣子所不忍聞者。
此雖在下不能無失
而 殿下所以之者
則恐不當如此之太峻也。
當初李命俊之疏。
出於愛 君憂國之衷。
而言人之所難言。
其曰。
臣雖不能王素
而 殿下不能宋仁宗云者
懇惻深切
以 殿下仁聖
寧有咈然
此者乎。
昨日諫長之除。
出於 特命
以是益知 殿下之心未嘗逆耳命俊之言也。
獨其備局回啓之辭。
傷於撲直而欠於委曲
有以激 殿下之怒。
所謂在下不能無失者。
蓋謂此也。
然原其心。
則亦以平日望君堯舜之心。
八年之內。
絶無聲色嗜好之蔽。
一朝忽聞此言。
驚駭憂懼之念弸鬯於中起
而爲防微杜漸之計。
不自覺其言之過重耳
寧有一毫不敬之心哉。
所謂畜君者好君。
而陳善閉邪。
爲眞敬君也。
宮省事禁。
外人所得知者
若其本無是事
街巷傳聞之誤。
則 聖明平氣而答之曰。
是事矣。
萬一有之。
聖人以下安得無過
改之爲貴。
 聖明惕念而答之曰。
當卽改矣。
若是則 聖人胸次都無一事
光明洒落
廣和平
而上下之間。
情意流通
都兪吁咈氣象
可見於今日矣。
惜乎 聖明之學。
中和極功
猶有所未至。
情之未發。
不能無所偏倚而失其中
其發也。
不能無所乖戾而失其和。
無以天下大本行天下之達道也。
至於近日之怒。
則又不止於發不中而已
辭氣之間。
殆有怒髮衝冠之色。
以此而施於下賤
尙有不可
而況三司乎。
而況大臣乎。
張思叔
匹士也。
詬詈僕夫
程先生責之曰。
何不動心忍性
今以 千乘酬應大臣
可用如此聲色乎。
甚非臣隣平日所望於 聖明者也。
常見 接下思恭
爲 殿下盛德
爾汝之稱。
未嘗及於庶官
大臣言。
致敬盡禮
有若幼少
公元前68年
之於尊長
其於九經大臣之道。
可謂盡矣。
一朝一女僕之故而之如此。
臣竊傷之。
曾子之言曰。
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所謂忿懥者。
忿而又忿之辭也。
今日 殿下之心。
始忿而又忿矣。
宜其發之不得其正也。
伏願 殿下虛心於觀理應物之際。
用力於難制易發之地。
使忿戾之氣雲消霧卷
回思頃日之事。
必有不勝其悔者矣。
前日 命令發於忿氣
如査出言根。
直啓媒妁
參酌擧行等事
法司政院該曹之所不遵奉者。
明白 下敎。
悉令停止
快示悔謝之意。
日月之更。
萬目皆仰。
愁慘之象。
變爲和樂
臣民國家之幸。
猶爲第二件事。
君德之幸。
無大於此矣。
臣聞孔子曰。
君子事上
進思盡忠
退思補過
將順其美。
匡救其惡。
上下相親也。
臣雖無狀。
服膺斯語。
首尾七年
聞有一言一事恐累於 聖德
隨卽入告
登之章箚。
未嘗隱默不言
此則 聖明之所洞燭也。
當初 嚴批之疊下也。
臣病中聞之。
不覺起立
驚嗟憂怖
欲效匡救之力。
而病未之能也。
今則 雷霆之威漸向收霽。
而群臣之進言亦已備悉
不當更爲贅語
顧念前日
願忠之心。
耿耿猶在。
不欲遽棄。
精忱所激。
必有不擇而發者。
臣實懼焉。
然求其本心則此乃所以上下相親之道。
惟 聖明諒察焉。
請權停冬至賀禮箚(議大臣權停)
伏以臣輒有妄見
所不安於心。
不敢出位爲嫌而泯
不言也。
今十八日冬至 望闕賀禮
乃是自 上逐年常行係干侯度之儀。
百官已依該曹公事。
再經演習矣。
念國不幸
今有 遷陵之擧。
 先王梓宮出在幄殿
初喪言之。
則爲方在殯宮。
露次變禮
比之 大內常節
尤爲慘痛
竊料 聖上誠孝天至
小心畏忌之衷。
有益深而不能自已者。
於此一遵平昔常例
賀慶爲名而盛服行事
則禮之不稱情
甚於此。
吉凶相襲
古人所禁。
不如權宜停止之爲得也
臣又聞本日是 啓殯吉辰
而或啓稟退定之議云。
如果退定而不相値則猶未甚害。
萬一不然一日之內。
哀樂幷行
寧有是理。
竊恐禮官未及省覺
而臣之膠滯
以爲不可行也。
臣雖職非典禮。
忝在 經幄末班
與有補 衮之責。
凡有所思
義當隨事悉陳。
日期又迫。
未暇通議禮官
不免率爾仰達。
實深惶悚
伏乞 聖慈曲賜諒察
裁自 聖衷
或下詢廟堂而用其中
不勝幸甚
公元1631年
請勿奏請追崇疏(留中不報辛未)
伏以臣屛伏窮廬
與死爲隣。
 日邊消息
不能以時聞知
晩因道傳
恭聞頃日嘗有遇災求言之 敎。
許令中外臣僚極陳 聖躬闕失
而臣方疾病沈困
神思慌茫。
終不能少效愚見。
仰塞 明旨
於此負 聖恩多矣。
罪死不赦。
昨日忽聞本月二十日 登對大臣詢以追崇之事。
大臣以爲不可
而 聖斷赫然
自用不回
卽下遣使奏請
 命。
病中聞之。
不覺起坐
臣之迂滯
以爲 聖躬闕失無大於此
此而不言
無復人臣匡救之義矣。
正臣汲汲獻忠以贖前罪之秋也。
冒死言之。
而其言實出於片片愛 君之赤心
願 殿下以不敢言而敢怒者視之
愚臣之幸。
固死有餘榮。
而於 聖德
亦爲大幸矣。
追崇所生
躋之祖廟
夫人知其不可矣。
況以 殿下之明睿好禮。
寧有不知之理。
特爲誠孝所蔽。
而不自知其過耳。
誠孝豈非懿德
而失其則則爲過。
則者理而已矣。
是故
孟孫問孝
聖人答之曰無違
無違者。
生事葬祭不背於理之謂也。
臣未知 殿下此擧。
能不背於理而合於禮乎。
有以明其不然也。
禮經之論此不啻多矣。
向日張維所進典禮問答
蓋已詳矣。
請取其尤襯貼明白者。
爲 殿下陳之。
儀禮子夏傳曰。
諸侯之子公子
公子不得先君
公子之子稱公孫
公孫不得諸侯
據此則 大院不得禰 先王
殿下不得祖先王
而特以 殿下旋乾轉坤撥亂反正之功。
上承大統
爲 宗廟主。
彼謂 大院君非私親
而 殿下適孫當立云者
無據甚矣。
又曰。
公子之子孫
有封國君者。
世世是人也。
祖公子。
據此一國子孫臣民
自今日至萬世
當祖 殿下
不當祖 大院君。
豈不較然明甚
而 殿下但知生我之爲至恩。
不念 祖統之爲至嚴
雖以 聖人制禮之義截然有分如此
不憚違越
此豈平日所望於 
聖明者哉。
今之主張此論者。
不曾精硏義理
博考經訓
徒以常人膚淺之見。
謂此一擧眞可尊親顯親
而不思違禮越法不能爲孝。
甚者至爲倫紀不明之說以䝱迫之。
此其無稽妄發。
不足眩亂 聖聽。
而終不能不入其說者。
徒以所蔽者厚也。
禮曰。
服術有六。
一曰親親
二曰尊尊。
親親恩也。
尊尊義也。
人情常患於以恩掩義。
春秋傳曰。
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
今 殿下之於親親
固爲篤至
而第未知無害於尊尊否乎。
臣愚見。
 殿下之恩幾於掩義矣。
竊料一國臣民之見。
愚智貴賤莫不皆然。
而惟 聖見與一二臣同耳。
臣竊惑之。
書曰。
有言逆于汝心。
必求諸道。
有言遜于汝志。
必求諸非道
聖人之公於聽言勇於自克如此
今 殿下悉皆反之矣。
同於己者則許之以識禮。
寵之以愛君
若將加諸膝
異於己者則斥之以臣子不忍聞之語。
若將墜諸淵而不恤也。
嗚呼
是以行則將見阿諛順旨日進
莊士讜言無由而至 殿下之前矣。
豈不危哉。
而況二三大臣者。
 殿下股肱也。
擇之旣審矣。
任之旣專矣。
有不詢。
詢之必用其言。
有不議。
議之必推其誠。
今乃却之不用
而繼之曰。
心所在不難知也。
噫。
 殿下之輕大臣亦已甚矣。
如此欲望同心合德
弘濟艱難
不亦難乎。
 殿下此擧。
雖謂之一人三失
不爲過矣。
竊爲 殿下惜之。
今旣大臣之言。
如水投石
極知具臣愚陋之言不足爲寸莛於洪鍾
有懷
言。
則臣爲不盡忠於 殿下
故寧言不見容而退伏 嚴譴
不忍含默不言
而負 殿下隆恩也。
臣嘗見 聖敎
不能記其全文
而其大意若曰
漢唐以下人主賢於予者亦皆爲之。
何爲不然
臣爲 殿下惜此言之駟不及舌也。
諸葛武侯所謂過自菲簿。
引喩失義
塞忠諫之路者。
不幸而近之矣。
子之言曰。
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
不敬其君者也。
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
賊其民者也。
是故
立心之本。
當以盡者爲法
不當以不盡者爲準。
殿下以上智之資。
聖賢之學。
而乃奉親之事。
不求合乎義理當然之極。
以後中主之事自畫
此政所謂第一件事讓與別人
不惟平日立心不當如此
竊恐所以致孝於 大院君者。
亦未得爲盡道也。
臣之平昔惓惓於 殿下者。
不願在三代之下故。
老㜑心切。
索言及此
惟 殿下勿視爲空言幸甚幸甚
臣蒙 恩遞職之後
時未知見付何職。
瀝血緘封
急於上徹
又恐使价遄發。
無及於事。
不得已原任之銜冒達 殿陛
死罪死罪
無任兢惶激切之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