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伏先生别集卷之一 (自动笺注)
愚伏先生別集卷之一
 詩
  
忠州蓮堂韻。
留上厓翁。
(時厓翁亦呈辭歸覲
余行一日。)
志道初心漸覺昏。
悠悠終恐闕朝聞
三年已被功名誤。
却悔將身早許君。
重陽日在省中。
以禁醞一壺寄士廓,叔載叔平三友
正値登高節。
空題送酒詩。
遣人穿落日。
要子醉荒籬。
宦況全少
鄕愁獨知
何時一歸棹。
三益追隨
三角寺僧軸
向來慵病愛丘山
強著衫鞾住世間。
靜對高僧永晝
依然淸夢到商顏。
寄題三仙
屈曲川圍麓。
蒼茫野接天。
名區九月
良會三仙
橫笛風外
看棋雨前
丹方欲熟。
早晩倘同筵。
獄中舒懷(幷序)
公元1589年
   萬曆己丑冬
余以玉堂正字
坐曾爲史官薦賊甥。
罷官禁府
曹郞孝伯,衿川守韓益之皆以是罪。
同日被繫。
余念自幼飭行處子然。
持身不敢不謹
取友不敢不端
二紀于此
而顧於立身事主之初。
乃得承望賊臣風旨之名。
爲此啓者未必深文
吾輩自失之罪
亦豈少耶。
省愆追咎
輒以詩之。
孤恩積垢中身
羞道前御是近臣
范曄有名擧世
張公無眼相姦人。
淸時罪網虛三面
遙夜牢愁一巾
聞說賢卿草疏
佇看明詔楓宸
(時成牛溪入朝
頗以救護士林爲言
將上箚故云。
後竟不果。)
樓巖旅館書懷
公元1588年
遠岫欲埋何處雨。
平波猶帶去年愁。
一樽官酒難成醉。
千里鄕心獨倚樓。
送許書狀功彥赴日本
前年子朝北京
今年送子出東海
賢勞爲國子應安。
遠別連年我何耐。
長帆大檝風浪惡。
日暮魚龍詭怪
熏腥濕熱瘴霧昏。
男兒性命可畏
君言此事何足道。
忠信只應吾所賴。
人臣夷險本難擇。
七尺微軀均一
聖朝威德恥爲唐。
平生我亦輕員外
驅使馮夷飛廉
約束島醜輸大貝
歸來袖裏璧尙完。
再拜龍顏八彩
遂令千里樂耕
百年南封脫兜鎧。
書生辦此亦事業
惜別寧爲兒女態
壯哉此語吾所服。
執爵起向樽前拜。
金沙潭(弘敏)赴洛
天風淅淅汀沙
歲暮離愁雁外多。
平地向來能折軸。
長途珍重驅車
金監司(宇宏)挽詞
丱角凝然已老成。
更將詞藻擅華聲。
賦成元氣傳誦
(公早
公元1589年
年有仲尼元氣賦)疏詆妖髡鬼砉驚。
(嶺南士林疏論普雨時公爲疏頭)雁塔名題強仕日。
(公四十三登第)鵬溟風擊幾千程。
周庭喜得牛老
(史官)漢帝能容白馬生
(諫職)短李素深門省望。
(政院)小蘇端合玉堂盛。
(經筵官)天恩便覺山重
仕路難敎去就輕。
供職未曾內外
竭誠惟願贊淸明
搴帷冀境貪汚屛。
(湖西觀察)分竹幷州稚弱迎。
(光州使)平世功名有待
年衰病却相嬰
江湖不盡思君淚。
嶺塞兼勞憶弟情。
神雀忽穿甁口縠。
信鷗終失渚頭盟。
(公構亭洛上。
方有倘佯之計。
)眼前蘭玉餘慶
身後文章令名
幸嘗叨厚分。
那忍拜荒塋。
吞聲一慟吾道
一字題詩一涕橫。
次呈尹希庵(瑱)
風搖屋壁雨淋椽。
道謀生勝計然
無限詩書常滿腹。
有時廚竈不生煙
鸞凰未肯棲叢棘
蛄蟪安能見大年
一掩松門多歲月。
騷人應賦考槃篇。
公元1597年
丁酉冬
楊侍郞鎬經理承命
領兵直到蔚山。
圍倭將淸正于島山。
朝夕且受降
報至。
喜甚
命同副承旨經世齎賀帖問安
馳到安東
王師不利
已退次矣。
憤惋不自勝
寓舍壁上
我寐寧無覺。
天心果孰憎。
頻年左次
何日中興
字宙英雄少。
山河怨恨增。
危欄便北望
遙夜涕垂膺。
公元1600年
兒輩借人蘇詩數卷置郡齋案上
公暇偶閱之。
得和劉景文介亭詩。
下篇有共爲湖山主
出入澗谷之語。
不覺欣然有感于心。
援筆用其韻。
山中諸友
(庚子寧海時)
公元1597年
海邦節候
八月蒸溽
公餘倚南窓
解衣兩足
悠悠忽夢歸。
故山溪水綠。
覺來煩鬱除。
爽氣尙滿腹。
憶昨病休官
幽貞東麓
丘山宿好
於此潛伏
寂寞塵囂
漁樵但相逐。
不料賤姓名。
承恩除目
誰云五馬榮
簡書苦相速。
僶勉出洞壑。
在途躑躅
半年簿領
生憎鬢邊玉。
束帶官長
碌碌邊幅
平生種樹書
偸閒時一讀
長看笏外山。
不作岐頭哭。
緬懷彭澤
遺辭今可續。
富貴危機
側足誰敢觸。
長松翠壁
雲平澗谷
忘機麋鹿
此樂吾甚欲。
寄聲謝山友。
行當返初服
寧海山堂
留別主人趙(光義)。
(○今英陽)
小築臨江曲。
蒼巖翠屛
專城初願
一壑付餘生。
入山霏濕。
衣薰海氣腥。
煩君莫相挽。
欲及春耕
棄牛
誰家病項牛。
放在山阿幽。
雖有戀主心。
而無驅策憂。
上隴芳草
入溪飮淸流
日夕下山臥。
不怨無人收。
寄金汝遇
草茵花幄如帷
定是春光浩蕩時。
離索不堪勝友
過從緣底佳期
愁逢酒陣城將陷。
詩遇神鍼病已醫。
(汝遇見拙製老馬詩。
謂末句豪氣未除。
有些子放不下意思
畢竟佳作云。
余深服其評故及之。
)莫問邇來何事業。
靜中盤水苦難持。
翠屛(應陟)挽詞
讀破千篇賢聖書。
淸時有味樵漁
何妨末俗迂闊
自是高情卷舒
原憲懸鶉貧不病。
榮期帶索樂猶餘。
一遭觀化吾何恨。
浩氣應知返太虛
(公嘗有詩曰。
讀破千篇聖賢
歷覽六道山川
歸臥洛東江上
明月淸風滿船。
觀化前十餘日。
又作不動心賦。
乃其絶筆也。
首尾二句及之。)
挽金汝遇
丱角交情白頭
如何今日便長休
薄雲義氣無地
驚座宏談聽莫由
綠綺已緣鍾子廢。
丹旌應爲巨卿留。
誰知未死傾河淚。
不管泉臺去路幽。
貞敬夫人李氏遷葬挽詞
士行當時大賢
眼看玉滿堂前
溪南(舊壟)拱木千尺
壽洞(新壟)寒煙二年
魂氣固宜無不至。
靈應亦喜從遷。
門生不盡山頹淚。
此日臨詩更泫然
尹希庵挽詞
昔我先君子
稱公好丈夫
小生托契
景仰趨隅
風度豪士
襟期俗儒
傾心意氣
擧足規模
早抱屠龍略。
翻嫌泣玉愚。
大拈題柱筆。
高擲入關繻
蹭蹬終難合。
蕭條自娛
丘園樂土
耕釣良圖
嶽齋郞職。
(以薦除齊陵)丹城竹使符
(以才堪守令薦授)夢回槐國短。
跡與班迂。
晩卜爲號。
(晩居月洞。
自號一松
)餘齡作徒
(平生愛菊
余嘗爲作菊圃記。
)吟詩擊節
遇酒輒傾壺
夜臥連晝
朝飧或幷晡。
身閒貧也樂。
適意老而腴。
鳩守床前杖。
蛇疑壁上弧。
鄕筵方四豆。
屋雷已三
呼。
修短皆由數。
神明豈不扶。
傳家千橘
留慶有雙珠
笛悲堪慟。
銘碑語敢諛。
(聞公臨逝以碣文見托)應知不亡在。
能識此情無。
公元1615年
禱雨九龍淵不雨。
同行諸君
(乙卯在江陵時)
蘊隆東閣幽悁
扶病祈靈九瀑泉
石磴攀緣筇識意。
瑤壇稽拜月臨虔。
風如欲雨來從海。
龍不憂人臥在淵。
聞說桑林方責己。
佇看甘澍窮邊
權司諫(春蘭)
梅花標格鶴形容。
古井波恬起風
暫與鵷鸞卯酉
好隨鴻鵠樊籠
紛紜世事三緘口。
淡泊生涯一畝宮
今日此人那可得。
舊僚空有淚傾涷。
月夜一絶
簡丁士優牧令西歸
獨立中庭月。
悠悠所思
明朝人去後。
誰復問心期。
挽吳黃澗(克成)
公元1598年
幼日桑蓬志
丁年虎豹韜。
穿楊自試
分竹未爲叨。
謾抱平戎策
誰憐泣鏡毛。
纔聞耒陽醉。
遽報屋榮皐。
泉壤悲長隔。
兵戈憶共勞。
(戊戌
余以方伯董提督泗川
君以幕賓從。
)那堪淚盈眦。
難說死猶尻。
金參議道源(涌)
鶴老階庭玉樹叢。
就中翹秀吾公
明時去踏重霄路。
晩歲歸休一畝宮
尙喜修齡未艾
豈知斯道便終窮
傷心記得分携處。
雪漲驪江朔風
公元1618年
戊午十二月廿三日曉有異夢。
覺而記之。
我夢玉皇史。
降我雲錦誥。
雙御數十字。
下有眞君號。
織金縷成。
隷法妙絶
同封瑤華函。
授以鉛汞訣。
俄頃至一處。
宏敞官府
白日八牕靜。
周遭廊廡
執役三人
氣像閒且愿。
合藥或屑瓊。
郁郁香滿院。
忽聞淸蹕聲。
心疑玉皇至。
屛息磬折立。
被命前跪
二女在帝傍。
星眸蕙質
琅然向我言。
子鞈封有日
左辟遂成展。
蘧蘧下界客。
怪來室有光。
滿牕山月白。
呂郡守(大老)
公元1610年
卓犖奇男子
軒昂丈夫
文華世業
意氣拘儒
鵬擊重溟翼。
驊馳九軌途。
立揚方得路
致澤有良圖
大學鹽案。
偏成枳棘株。
酸鹹違俗嗜。
局促轅駒
世亦君平棄。
吾將隱者徒。
棲遲樂耕釣。
沈晦謝圓觚。
郡紱初非願。
君恩未忍孤。
病深聊臥閤。
來暮聽歌襦。
桂辣難移性。
泉淸合汚
還尋遂初賦。
歸老水雲區。
貴詘心何樂。
安道卽腴。
不嫌牙齒廢。
寧恨渥丹枯。
課子探經史。
邀隣共榼壺。
恬愉得喪
偃仰軒虞
謂必靈春壽。
如何病鶴癯。
未爲神所勞。
終與化俱徂。
知己云亡矣。
從人問慟乎。
歡情那可忘。
交道未曾渝。
雪榻論襟夜。
寒坰敍別晡。
(公嘗乘雪訪余。
晤宿玉成
庚戌冬
余赴錦城
邀拜道左
日暮而別。
雪榻寒坰
記實語也。
)風標猶宛是。
精爽已難呼。
書疏來往
心肝鬱紆
幽明永隔
宇宙長吁
何處春谷
深埋不夜珠
題詩執紼
愁思滿平蕪
金上舍(以亨)
公元1617年
蓮籍頭行着姓名。
急鞭歸馬都城
(君丁巳李榮久將疏請廢妃。
不應榜而歸。
)眼前道義千金重。
世上芬華一羽輕。
瑚璉未成人識寶。
楩枏方長鬼凋
古今何限頑公耇。
天問篇中淚自傾。
黃會元(號海月軒)
天敎勝地詩仙
驅駕風雲百篇
東海若將雄筆捲。
亭畔桑田
追次黃會甫大夫人壽席韻。
頌禱之意。
綠髮靑瞳繡茵
定應扶護有明神。
樽前兩箇斑衣舞
膝下常時扇枕人。
萱草映階翻淑景
荊花滿樹殿餘春
年年此席開無算
會待西王母下巡。
李伯明
端恭雅飭章程
此舅階庭合此甥。
不問可知薰炙力。
與交能釋吝驕萌。
朝譆夕瞑緣何病。
位下年卑但令名。
聽說三郞峻茂
善家餘慶後當榮。
全淨遠爲本道都事不赴。
寄詩來。
次韻答之。
(時鄭造爲監司)
坦坦非難見。
滔滔所之
用行義分
潦止豈身私。
大水誰能涉。
沈痾不可爲。
丁寧難進字。
此道未全衰。
李正郞景結茅于楊根之先塋斜川里。
以一冊寫陶翁斜川一篇于首。
要諸名公和之
千里求於余。
不作入城書已久矣。
續和而不敢寄。
至足在忘物。
至樂在心休。
達人蓬蓽
自有逍遙遊
世道塞竇
出門同流
安能任乾沒
甘作逐浪鷗
善君避煩囂
結屋狐丘
依依
悄悄朋儔
時逢農圃老。
濁酒獻酬
問君方寸間。
還有外慕不。
珪組亦何樂。
或招刀鋸憂。
富本不可求
可求無用求。
  附識
公元1618年
    上年
余在山居
李君子陵斜川詩帖寄示
余語
余方持括囊之戒。
旣和而旋縮之。
今年趨召入
子陵方以騎曹郞從宦于朝矣。
持是帖屬余曰。
前作今可出矣。
不敢隱。
遂書以歸之。
但與子陵今皆爲出門人
是則可愧
然霽行潦止。
自當與時消息
庸何歉焉。
李子時觀察嶺南(幷序)
    孔子曰。
斯民也。
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
曾子曰。
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
如得其情。
哀矜而勿喜。
孟子曰。
治人不治反其智。
聖賢之於民。
寬恕惻怛如此
世之論治歸咎於民習之不美者
顧不謬歟。
嶺南之民。
樸而不華
馴而不驁
率之爲善易。
驅之從惡難。
見於方輿所載。
前輩所評者。
班班可考。
近歲乃以豪悍格官令稱
豈嶺之俗美於古而惡於今耶。
其必有所以
而非民之罪也。
今日得公爲觀風
此嶺民之幸。
而公游刃
亦必有餘地矣。
入境而察之。
則當有以
知吾言之不誣矣。
英妙當年宣慰公。
褰帷今去又觀風
欲知嶺外民生苦。
破屋荒疇一望中。
政要推仁與布公。
今人往往威風
憑君報與張持國
朱博持刑本不中
(右二首
持國韻。
持國之詩用意甚好。
而上一句頗有抑揚
恐觀者不深察
故爲一轉語。)
嶺路前年値大無。
空無納官租。
使家却作豪民看。
狼藉笞鞭不用蒲。
雨露要須勝雪霜。
鷹鸇自是鸞凰
久知詩禮家學
會見絃歌一方
(右二首用他韻。
以此贈公
無乃醫家所謂實實而虛虛耶。
寬猛相濟
不得不如此也。)
沈舍人(光世)
地望鳧州緖。
風流檜老甥。
十年愁瘴熱。
千載河淸
未展鵬溟翼。
空留鳳沼名。
沾詩今日淚。
聯審舊時情。
挽韓柳川益之
昭代掄才將相兼。
羽儀朝著見鴻漸
中年大名猶盛。
(公爲鄭仁弘,李爾瞻輩所構陷
不測
在謫累年
士大夫敬慕不衰
)晩歲尊道益謙
(公爲國舅。
未嘗片言干預時政
)德器未爲廊廟用。
高明還被鬼神嫌。
傷時反袂千行淚。
不爲吾公孰爲沾。
挽李興海浩然(宜活)
眉宇軒然氣度溫。
大賢家世典刑存。
纔騰驥步雲路
佩魚符滯海門
千里兩情惜別
一痾三日忽成冤。
難將
殀壽齊毫嶽。
久把心肝弟昆
墓道徵文那忍負。
(公以先公墓表見托。
諾而未成。
)郵筒留札不堪繙。
(公十月尙在案頭)重泉若見吾兒面。
說空山哭斷猿
愚伏先生別集卷之一
 敎書
  
逆賊梁景鴻等伏誅播告八方敎書
若曰
天地陰沴之鍾。
梟獍蘖牙於邦域
宗祊靈長之會。
鯨鯢磔戮於藁街
常刑旣盡於彝章
誕告可已於中外
亂賊何代不有
悖逆此類最凶。
五流五宅之鄕。
罔念幷生之德。
一朝一夕之故。
久稔射天之謀。
繼賢腹心
密通書檄
約韓潤以嚮導
將據要衝
又稱平遼之剋期
欲致誕隣之胥伐。
旣是讒言罔極寧不禍應且憎。
將謂鬼神之莫窺。
竟爲徒黨之所發。
陰謀祕計已盡輸於榜笞
妖腰亂領尋卽就於鈇鑕
事異潢池盜弄
實係國步安危
云云
於戲
無禮於君。
輿憤必切於食肉
何快於是
邦憲寔嚴於瀦宮。
愚伏先生別集卷之一
 咨帖
  
毛都督(文龍)揭帖
層氷積海。
音問莫憑。
一念瞻遡。
曷嘗少弛
履玆新春
惟茂天休
福祿川至
驕虜妖氛
指期佇息耳。
冬間
譯官張禮忠處諭帖
似有不能釋然不穀者。
不勝瞿然
不穀大人
赤心相托
數年以來所以應命承敎者。
不敢自盡于心。
或有不及
坐力竭。
非敢恝然
中間一二
煩言
不介在心胸。
豈有陽諾陰違。
密爲隄防
大人所疑者哉。
讒來不入。
是謂相信
事過卽忘。
乃爲盛德
不穀所望大人者此爲眞切。
願深諒之。
不然
不穀何所恃於知愛之地耶。
比緣敝邦多故
久闕專候。
玆遣重臣
委布微悃。
聊附簿儀。
希崇照。
毛都督回帖
千里馳書
告以所聞
相急之義有同骨肉
不穀大人眷存
六年于玆矣。
常時銘感之心。
曷嘗少懈。
而今日則又倍蓰矣。
厚誼無以爲謝。
但此人兄弟皆以勳業重臣
忠藎素著
藩翰于外。
謀猷于內。
古人所謂御侮先後者。
豈有此理
必以告者誑也。
詩云。
采苓采苓。
首陽之顚。
大人察之。
卽其心跡如有一毫可疑
不穀不能覺察幾微
其聞大人之敎。
寧有執迷不悟之理。
大人以此爲決。
不置其間
則幸莫甚焉。
提兵協守之示。
雖出於輔車之義。
旣無此事。
不當過慮
綏靜兩利之語。
爲眞實相久遠交驩之道。
彼此之所當勉也。
深感佩。
山川雖間。
肝肺相照。
臨楮興懷
形留神往
別幅菲儀
庸伸虔敬
伏惟崇諒。
登州軍門揭帖
不穀叨守外藩
亦聖天子疆場之臣也。
地隔重溟
無路攀拜。
竊伏下風
懷想德誼
日久矣。
今有切迫事情小邦存亡者。
何敢自外仁度之內。
而遂默不告耶。
不天
上年被兵禍。
公私懸罄
而今又荐以大旱
野無靑草
孑遺民生
喁喁待盡
議賑無
告糶無隣
至於立視其死。
憫蹙之極。
直欲寧丁我躬
不可得。
痛苦痛苦
念惟父母孔邇而因極有地。
敢不干冒
具咨告急
如蒙一視同仁
特與施行
小邦赤子不歸枯魚之肆
餘波所及
宗社之不亡。
秋毫皆盛賜也。
豈勝銘鏤
秋序漸涼。
祇祝旌節增重
不腆土宜
聊薦遠誠。
伏希莞領。
陳副摠(繼盛)回帖
氷海連空
音耗莫憑。
引領西望
但切懸情
玆承手帖
就審徂入春
牙纛增重
區區欣慰
不任遠誠。
頃因邊臣馳報
聞有匪茹深入之變。
雖知出於虜中誇詡之道傳
而猶不得不爲之驚愕
謹已火急差人就探。
的報未至。
而此書發矣。
書中旣無那消息
前日之言。
定是虛妄
令人憂疑頓釋。
不翅披雲覩日也。
示喩沿途設撥。
無事時巡緝作挐棍徒
有事時騰時報變以便防援
此是第一長算
敝邦之所願欲者。
當以示喩曲折行會于義,鐵兩邑
令一遵約束。
緩急無違悞矣。
但念邊地疲氓
慣經漢人侵暴
今與撥夜相挨。
或未諳此是牙下法度中人
不無魚駭獸散之患。
則甚非細憂。
望嚴加鈐束
使無相擾。
令民案堵
遇有作挐先棍。
一一緝捕
解到軍前
則敝邦受賜多矣。
豈不幸甚
義存同舟。
心如合符
雖隔重溟
無異面對
不宣
陳副摠移咨
公元1630年
爲胡差脫逃
延邊封。
義州一城
酷被傷殘
懇乞嚴戢軍兵
以懲後來
保民命事
據議政府狀啓。
崇禎三年三月二十日
平安道馬節度使馳報
本月十七日
義州府吏李億狀告
胡差仲男等入接本府
將要過江
望見漢船數十艘汎海來到
卽撥帶胡三名前去
唐船處所擒捉漢人一名走向水上去訖
漢人騎步幷約五百餘名。
直到本府南山擺陣
闌入城裏
言說你們同謀容匿
窮搜遍索。
無所得。
又稱透漏事情
故令脫逃
本府制使李時英綁縛歐打
或亂射或挾梱。
兩脛幾至折傷。
不省人事
命在晷刻
滿城居民
被打射。
將官汝海被箭四處
左臂又被破傷
判官白光宗,玉江萬戶柳江出身李季榮等二十餘人
逢箭被創
各項官藏貨物
沒數掠奪
仍將李時英將官戰馬衣服等物。
城中凡有頭畜過涉船四隻。
幷爲搶去。
又該龍川府使李瀞所報相同等因
據此具報
竊詳我國不幸
密邇強寇素爲邊患
丁卯之變。
被兵禍。
兩西生靈
已盡虔劉
城池器械
無復可恃。
不得已而與之羈縻
以緩目前之禍。
其情誠亦慽矣。
其時卽具一本
上聞朝廷
初非有隱於父母之邦而暗與交通也。
夫旣與羈縻
則使在其間
往來通問
自是常事
前後金差之來。
摠鎭亦無不知。
未嘗鼷鼠千斤之弩者。
蓋深量我國形勢不欲開邊釁以貽禍於我國也。
今者摠鎭將官領率軍兵
揚帆過江
迫近城外
則彼旣日覩官兵
之來。
逃逸之患。
勢所必至
何待我國邊吏之漏通。
摠鎭軍兵闌入義州
奪我牛畜
掠我官藏。
不遺錙銖
掠貨物。
邊臣想已關報摠鎭
必當査處
至於府尹李時英累度中箭。
又被酷刑
此外龍川前節制使汝海判官白光以下將官
無不中箭逢刃。
幾至死域。
滿城居民亦皆酷被鋒鏑
瘡痍狼藉
戕害我人
摠鎭之意。
而鎭下將領
橫怒所發。
遵法度。
致有此變。
我國至誠事上
天朝同一家。
雖有失悞之事。
未嘗兵刃相加。
至施酷刑於守邊將官
實二百年所未有之擧也。
摠鎭如燭此間情節
亦必有處斷之擧。
合無備將前由。
另咨副摠。
嚴行禁戢相應等因其(一作具)啓。
據此爲照。
小邦與虜羈縻
出於千萬不得已之計。
區區拱北之忱。
日照臨。
自聞伊賊入寇
心膽掉裂。
兵力單弱
不能敵愾之志。
其與貴鎭同舟共濟之義。
固已十倍前日矣。
今者仲男之來。
亦令儐臣劃卽報聞
想貴鎭之所明知也。
及至鎭下兵船來迫義州城
彼乃自爲瞭望
先知逃逸
豈仍小邦透漏所致
不圖官兵有此移怒之事也。
非但前頭嫁禍明若觀火
義州一城被傷之慘。
實屬駭異
煩乞貴鎭曲察小邦事情
嚴究作挐軍丁
使邊城纔聚之民得保存
不勝幸甚
公元1627年
答金主帖(丁卯)
天下孑然獨處之國
四境之外必有隣。
交則爲與。
兩國共享安寧之福。
爭則爲敵。
生民胥被屠戮之禍。
上天
孔仁
好惡必有在矣。
我與貴國
守界限。
無相侵伐
幾年于玆矣。
往日之事。
彼此得失
悉置不論
從今伊始
永堅和好
以承上天愛民之心。
乃至願之所在也。
寡弟旣蒙厚遇。
專使護還。
足見信義不淺。
且承來書
申以結好之意。
期之久遠
豈獨爲我國之福耶。
深喜幸。
繼自今兩國之民越境逃生者。
各相刷還。
毋得容住。
當如所示。
惟是我國人被擄在貴境者。
懷思父母鄕土
舍命脫來
乃是恒人至情
上天之所矜憐也。
我爲民之父母
不能使之保存被兵之初。
及其來歸
又從以縛送之。
此於天理何如
決不爲此
幸願諒之。
抑數月以來
心有所介然致訝於貴國者。
不一一吐露
不以誠信相待也。
當初約誓
旣以各守封疆爲言
而輟兵之後
餘衆尙留我境。
驅民作農。
顯有久住之狀。
貴國所不知耶。
若然則誓墨未乾而盟已渝矣。
欲使我何恃於貴國
而永爲久和好之計耶。
甚非當初所望
願細思而善處之。
若果仍留不撤。
深恐戰爭方始
兩國不得和平之福。
到伊時。
無歸曲於我幸甚
此是赤心相告以求敎耳。
更希諒察
公元1630年
答金主帖(庚午)
接壤而國已幸。
況又證天成約。
結爲兄弟
來書所謂天成和好者。
豈容人力
無論彼此強弱
惟當敬承天意。
共享太平之福。
何可有一毫輕忽之心哉。
書中乃以四事爲言
有若督過者然。
私心不安
略陳之。
毛文龍之事。
已往
不須多言
但彼是天朝將官
當初果有貿換相資之事。
近日兵火之後
公私蕩然
因之饑饉連年
國中生靈
喁喁待盡
何暇及人。
其云全賴朝解者。
以告者誑也。
況今劉興跳踉海中
肆行搶掠
本國苦之久矣。
有何心情
管他飢飽。
邊上小民私相買賣者則容或有之。
自今當申飭禁斷也。
逃還人現出者。
前日隨卽刷送。
今則日月已久。
絶無來者
設或有之。
旣聞官家刷還之令。
藏蹤逃匿
惟恐不深。
雖欲搜括
不可得矣。
此意前後已累言之。
有以諒之也。
義州之事。
所謂劉興肆行搶掠者。
彼其乘風擧帆。
直到城下
欲得貴國差人
而脫失之後
謂我國通謀故縱
大肆忿狠。
府尹以下被創刃。
幾死而蘇。
此乃差官之所目覩傷嗟者。
自此常謂貴國知我急難之義。
不料今日以此咎我也。
北邊潛商。
原係我國禁令。
犯者輒死。
非不嚴。
而今見來書。
有此云云
必是邊臣奉法不嚴
亦或奸民爲生理所在。
不憚犯禁
極爲痛駭。
雖我無招來之事。
貴國逃役之民或相因依。
此則來諭是矣。
今當另差剛明官員
着實禁斷也。
惟是兩國各有封域
各有民人
當初約誓
旣以毋相侵越爲言
而來書乃有待發兵等語。
非所望於久遠相期之地。
如何如何
人之相交
貴在兩心相信
若見一事不如意
便生疑怒。
則雖匹士之交。
不能久全。
兩國之君各爲百萬生靈計。
可容如此耶。
蒼天下臨
百神傍質。
赤心相與
全終始。
甚善甚善。
近因島中
亂作。
仍有東搶之形。
邊情洶洶
不得不調兵待變。
以此邊上多事
前日治所物貨
趁未辦出。
以致許多夫馬暴露淹滯
深用未安。
然事急力綿。
在所諒恕也。
愚伏先生別集卷之一
 疏箚
  
公元1595年
弘文館箚(乙未)
伏以近因軍務世子裁決之敎。
大臣宰從連日陳啓
而聖批嚴峻而牢拒。
臣等且驚且惑。
實未知聖意所在也。
夫以皇勅旨坦然明白
聖明於此無所不察
堅執意見
托爲辭說
欽遵聖旨爲敎。
臣等今亦不必更爲他語。
聖上事大
如子事父。
請以人子事親之道。
反覆推明之。
凡人子受父母之命。
籍記而佩之。
時省而速行之。
務在奉承其命而已
不能深察父母命言之本意
或以一毫私意參錯其間
認彼爲此
事與命異。
則雖所行皆是。
未免違命之歸。
未必是乎。
其不貽怒於父母
見非於鄕黨
吁亦難矣。
聖明試將皇上勑辭。
澄慮深察之。
皇上本意
許世子裁決一國軍務聖明之敎乎。
總督之稱。
不過專閫以便宜。
只要責成
而原其降勑之意。
則不孤聖上奏請之望。
以示他日冊封微旨也。
其曰俟有成功。
另議優處者。
蓋以說盡無蘊矣。
今若擧一國軍務世子裁決
則不幾於認彼爲此
事與命異者乎。
必將貽怒於天朝
見非於人議。
他日之虞或出於意慮所不及。
豈非可懼之
甚乎。
綸綍之言。
下及於外藩陪臣
一國無前之事。
郊迎纔罷。
聖敎遽降。
上乖皇命
下咈衆情
加以引喩失義
過自菲簿。
一則罪人
二則曰冒據。
前後聖批多有臣子所不忍聞者。
百僚惶駭
庶務隳廢
若此騷擾之擧。
平時猶且不可
況今危急存亡之日乎。
伏乞聖明深思勑旨意務盡欽遵之道。
無爲違越之歸。
不勝幸甚
弘文館箚(乙未)
公元1657年
伏以祇承聖批。
顯有退托之意。
臣等聚首垂涕
不勝憫迫之至。
竊伏聖上憂勤圖治
三十年于玆。
修德立政之間。
大闕失。
不幸千古未有之變。
廟社丘墟
彊場屠衊。
乙夜丙枕之上。
反躬省愆之際。
悲憂惕念。
無所不至矣。
然而事或關運。
寇非我致。
外侮之來。
聖哲之或不能免。
而天未絶宋。
民猶思漢。
在天祖宗之托。
擧國臣民之望。
咸在聖躬
則淨雪深讎。
光復舊物
殿下之責也。
誠宜奮發擔當
勇往直前
益勵嘗膽之志。
不替沫血之誠。
有以慰答神人
再造邦家
奈何過自菲薄
徑思退遜
曲引皇勅之辭。
牢拒臣僚之請。
今日之事。
莫有大於聽斷戎務
而將付之問寢視膳之地。
委以專決
欲與聞。
上負祖宗之托。
孤臣民之望。
未知於聖上心安乎否乎。
前後聖敎之下。
慘痛懇惻
臣子所不讀者
況於世子仁孝之誠。
其爲憫迫憂遑。
必有不可勝言
而廢食籲呼之餘。
意念愁鬱之極。
有疾病乘之。
則以
 聖上慈愛憂疾之心。
得無有大傷悔者乎。
況乎王者爲國
唯當順人而已
今者百僚在廷
血誠呼訴。
輿情所同。
固已洞燭
此而咈之。
則未知殿下將何恃而爲國乎。
伏乞聖明更加三思
亟從廷論
以定人心
不勝幸甚
公元1595年
弘文館箚(乙未)
伏以百僚造庭
累日號籲。
血誠之積。
訖可回天
而聖批之下。
愈益嚴峻
臣等相顧驚惶
不勝憂懼
此必天不悔禍
陰誘聖衷
使一國庶務無主張。
至於渙散廢壞而莫之救也。
不然
豈以聖上之明。
而反不察乎此耶。
嗚呼
百年忘戰之餘。
強寇猝至。
兇鋒所向
列鎭瓦解
以之長驅
何往不可
浿江以西。
曾無天塹之固。
屯駐平壤
終不能進一步向前
使龍灣一隅爲我土。
君臣上下得保今日者。
天意乎。
兩湖雄藩
國之天府
而迤東一帶
皆被屠躪。
西路頭。
未有藩籬之限。
而終得完全
使今日調兵出糧皆有所賴者。
天意乎。
運際厄會
淪敗塗地
略無自振之勢。
而幸以聖明當之。
格天有誠。
使皇家馬遠外藩圖存者。
天意乎。
此數者皆非人所及
莫之致而至焉。
天之佑我。
可見矣。
殿下誠宜奮發擔當
自誓于心曰。
祖宗基業傾覆
旣丁我躬
重恢之責。
是誠在我。
銳志宵旰
躬勤聽斷
而於修攘之策。
戰守之務。
致意焉。
以無負上天眷顧
奈何厭倦退托之心。
發於臥薪嘗膽之日。
頻下未安之敎。
驚駭臣民之聽。
甚至大臣
之。
諫官爭之。
侍從執之。
百僚言之。
一切揮屛。
堅守不回
理明而不察
言直而不從
不類聖明平日擧措
此臣等之所以深疑於此
而必以爲天欲禍我也。
豈不大爲憂懼哉。
回天心。
只在聖上一振作之頃。
安危轉移之機。
間不容髮
伏乞聖明加警畏。
急思改圖
上答天意
下慰民情
不勝幸甚
公元1598年
辭慶尙監司疏(戊戌)
公元1630年
伏以臣積勞傷氣
積憂傷性。
危症一發
百病交攻
驅馳則勢所不堪。
調攝則時非自便
不得已冒昧呈告
日俟嚴譴
今者伏見朝報
則該曹以調理公回啓蒙允。
是則朝廷猶以臣疾爲可以黽勉
本道事爲
不甚緊急也。
嗚呼
臣亦人耳。
五臟焉。
九竅焉。
有分氣力或可自強
則當此岌岌之日。
安敢以自己疾病
仰瀆君父之聽。
自取避事之誅哉。
臣之得病
今已二十五日
寢食俱廢。
不離席者又已十餘日矣。
道內公務
皆已委之於都事。
所自句管者。
邊報馳啓一事而已
而成貼之際。
倩人扶起。
側臥着署。
䙝慢亦已太甚
閉眼僵臥
百事不理
僅爲有息之屍。
令士民。
已不知有方伯矣。
如此尙可一日冒據。
句當方面之任乎。
如使該曹知臣疾病果爾深重
而非出於詐稱
則必不以調理公責於今日。
以重誤國事也。
顧今國內含生
不與此賊有共天之痛。
而臣之情事
則又倍於平人萬萬。
不惜一塊肉
不怕片時
痛。
畢命干戈之下。
乃其至願
東洋敗還之日。
北望拊膺
心膽俱碎
至今思之。
夢悸食噎。
近聞天威所震。
兇醜盡遁。
雖其不得殲殄滅。
使片帆不返。
爲國家深痛。
孑遺餘生。
得見妖氛澄豁。
舊疆重恢
亦足一快
躍馬疾馳
釜山臨滄海。
放聲一慟
尙可以少洩悲憤
而此不能
他又何望。
痛切公私
非惜身之計。
病纏心髓
已無陳力之路。
恩奬未答。
罪戾先積。
伏枕流涕
不知所言。
臣之病勢如此
已不供職
而又有一事決不敢冒處者。
監司之職。
在於黜陟
不能乎此。
爲失其職。
國家亦安用監司哉。
臣卽見朝報言官以臣爲受人指揮
一守令。
其言發於論劾大臣之章。
若是則臣誣上行私
得罪朝廷
公論旣發。
不敢自爲分疏
以此事實狀有不如此者
臣於到界
卽到安東
則府使鄭賜湖已有告病乞遞之語。
臣亦素知其有病。
心甚憫之。
而特以國事急。
至誠開諭之。
嚴辭拒絶之。
其後累累呈狀
竝皆不許
一向治事
閱月瘝曠益甚
本府之事將至於不可收拾
然後不得已啓請罷黜
其時狀啓。
曲折備具
聖明所已燭。
非可得以誣也。
此則雖使賜湖自言。
不敢謂臣有他意
言官所論乃如此
此必臣之平日處心行事不能一出於公。
不能使人不見疑於流言取此也。
名器至重。
公論至嚴
身爲方伯
得此題目
臣雖無恥。
亦將何顏面居守令之上。
以爲黜陟號令乎。
伏乞聖慈
憐臣病勢深重
察臣情跡狼狽
賜罷斥。
使得屛死丘壑
入地銜感
結草圖報
若其命之以曠官行私之律。
使就司敗
伏刑章。
亦不敢辭
伏惟聖明垂諒焉。
公元1623年
乞寢給昏需之命箚(癸亥)
臣於昨日
病伏私室
聞有下諭本道題給昏需之命。
感激之餘。
不勝惶悚縮恧之至。
臣竊聞禮。
尊者有賜。
少者賤者不敢辭
君父之賜。
無可辭之禮。
而古之人臣
辭君賜而不受者亦多有之。
誠以君臣交際之間。
賜予辭受之節。
必當求合於義
不敢苟也。
臣竊見先王盧守愼柳成龍尹國馨諸臣受由下鄕之日。
皆有賜物
乃以其人等老親
孝理之化。
不得不急於老老以及人也。
至於婚姻之禮。
人家所重。
要非君上所宜軫念
況今國計蕩然
經費不繼。
歲又大歉。
民將餓死。
不當一微臣。
至煩各邑公儲以爲宂費也。
家世淸寒
祖先以來
凡干昏喪大事
悉皆隨家有無
不求豐備
貧者不以貨財爲禮。
自是理當如此
非敢僞讓
實出情願
伏乞聖明曲賜照察
收成命。
庶上無謬恩之譏。
下免冒受之誚。
不勝幸甚
公元1625年
乞遞職疏(乙丑)
公元1630年
臣頃以先修治事。
仰瀆天聽
蒙賜恩暇。
至命本道備給澆奠之需。
恩霑存沒
極幽明。
卽宜歸掃荒塋。
以爲親榮。
翌日旋有除命
臣又傷暑病重
遲留至今
人子私情
不勝懸鬱。
將扶癃病
寸寸下去
而顧惟冒據之地。
非他閒慢庶司之比。
聖明耳目之所寄。
朝家綱紀所托
而以長爲名。
其責尤重。
決不帶職遠離
以速瘝曠之誅。
懇乞聖明特賜照察
卽許遞差。
上存公家事體
下全臣子職分
不勝幸甚
公元1627年
辭職箚(丁卯)
公元1629年
伏以臣衰朽頹齡
遭殃禍。
積傷之餘。
百疾侵凌
去冬以來
羸惙益甚
而忽値主辱之日。
但有臣死之義。
驅馳累月
不敢言病。
筋力精神
蓋已弊脫而無餘矣。
還朝之後
冒昧呈告
冀得投閒靜閉
以延一日之命。
而賊猶在境。
邊聳未息
黽勉扶曳
旋卽出仕
然初非有供職之望也。
臣之種種疾沈痼之狀。
數年之內。
縷縷陳達
不啻屢矣。
不敢更爲煩瀆以溷淸聽
目今眼疾甚苦。
兩睫腫爛。
不能開視。
赤翳攀睛。
咫尺不辨物此則平生無之證。
而今忽有之。
閱月不瘳
此必心肝鬱熱血枯之致。
一時外感之發也。
當此國家危急存亡之日。
豈不知人夙夜之義萬倍平日
疾病如許
末由自力
備局公坐
不得進參者已踰半月
昨日延詔大禮
亦不隨班
揆之分義
豈容如此
臣實憂惶
不知所出
懇乞聖慈曲垂憐察
將臣本職及藝文館提學備邊提調
竝許遞免。
使就軍職散班
得以安心將息
不勝大幸
抑臣有一事涉於自已
而實關於朝廷大體者。
不得以不言也。
故事臺諫遞。
則必
公元1630年
付他職。
若無實職之窠。
則入啓送西授西班職。
終不得無棄置不爲之所者。
祖宗朝尊重臺諫美意
列聖二百年以來未之有改也。
頃者臣忝爲憲長
以罪引嫌而遞。
吏批旣已送西。
而兵批終不付職。
越三日而始授西樞
竊怪之。
似聞其日以習儀之故。
兵批政官元不詣闕
只有參知入直
致令如此云。
此已誤矣。
越三日付職之際。
又無具由待罪之事。
直將三日前送西之人。
本日遞差之人騈首列書。
昧然啓下。
是則該曹之見。
不以此事爲駭。
而視臺諫庶官也。
竊恐他日曹郞吏援此爲例。
此後臺諫之見遞而不得付職者。
或將比比
祖宗舊規之墜廢不行
實自臣始。
豈不大可懼哉。
以此尤不欲濫廁宰列。
自重罪戾
臣雖狷狹
豈以數日不得職之故。
一毫悻悻之心哉。
千萬無此。
欲以朝廷政體而已
聖明諒察焉。
公元1628年
辭職箚(戊辰)
伏以臣於昨日
退遂俱難情事狼狽
冒昧陳箚。
恭竢嚴譴
不自意聖批溫諄。
曲賜開諭
誠感激。
不欲再有煩瀆。
反復思惟
終有所不就職者。
略陳其一二。
而聖明察之也。
當初李貴之言。
發於憂憤之深。
而其悖理無倫則固已甚矣。
遂致兩司多官一時引避
而臣於處置之際。
不能其所發。
信口信筆
觸犯重臣
未免胥失之歸矣
然亦豈有私忿其間哉。
厥後李貴長書抵臣。
說豎說。
無非不忍正視之言。
信如所論。
則臣雖具五刑以死。
亦有餘罪矣。
震薄悸慄之極。
寧欲逐段自列君父之前
然後退就司敗
求以自辨。
而旋念輕怒善罵。
乃是此人一生病痛
必非有陷人刑戮之意。
且以私相往復書尺之言。
上徹宸聰
分義所不敢。
遂隱泯默
中心則實不能自安也。
今則旣已露章上聞
其所不可與共一天者。
前日抵臣書中一句語也。
其言雖比前低平。
汎稱三司
其實指斥臣身
臣何敢不爲瞿然乎。
情外之言。
其小者可以容受
大者
不可斯須以爲罪。
所以雖欲仰體聖意
不與相較。
而終有所不敢者也。
抑臣之爲此
非欲屑屑然與之爭較。
所以尊重臣而審自處也。
念臣當此鞫逆方急之日。
召命臨門
不得趨詣。
非徒在例當遞。
乃是大段違誤之罪。
而臣於肅謝之日。
通身流汗
冒夜而退。
感風寒。
病勢甚重。
不能出門
不得扶曳再避。
異常時。
不敢呈告乞遞。
求之義理
不敢抗顏出仕
臣之情事
十分憫蹙。
天日在上而未蒙下燭
則臣置身何地。
伏願聖慈特賜矜憐
亟命遞改。
使臣至於三瀆而自陷於大僇
則此乃天地生成
父母保庇之道也。
不勝懇切迫之至。
擬上箚
公元1636年
伏以臣迂滯昏陋。
觸事懵然
六年之間。
所在不能擧職
孤負聖明任使意者多矣。
今者崔始量照律公事
公元1630年
改付標入啓一事
又是不擧職之尤者。
臣實慙惶無面於諸大夫之後也。
夫以當初之後所告觀之。
則始量當爲謀逆甚者
聖明特察其冤。
拔之千仞之坑。
置之平地之上。
崔琇父子粉骨糜頂。
不足以報聖恩之萬一也。
至其供辭之際。
不免有欺罔之犯。
聖明不直雷霆之威。
有司以照律。
有司當案斷罪
不可一毫低昂也。
大明詐僞條有曰。
對制詐不以實者。
杖一百徒三年
所謂對制。
註謂親被顧問也。
始量旣承傳旨推問
不以實對
則照以此律實無可疑。
而及其一經何問
則政院輒以非密而妄言有密者加一等之文應之。
所謂非密而妄言有密者。
律文明有註釋
乃是誣告上變之類。
與始量所犯全不相干
故臣等昨承嚴旨
雖極惶恐
不得不入啓。
誠以法如是
不可更重之也。
聖明終不省錄
直命改付標以入。
有司恐忤聖意
明知其非律文本意
不得不付標以入。
於今日。
乃爲張釋之罪人矣。
臣雖萬萬無狀
何敢爲一始量。
舞文以欺聖明哉。
誠恐此路一開
他日用法
皆爲之輕重
而民無所措手足也。
干冒至再。
極知死罪
而忝爲奉法之官
職當謹守三尺
不敢不以告焉。
聖明恕其僭而察其忠。
則非臣之幸。
國家之幸也。
公元1628年
處置兩司箚(戊辰)
竝引嫌而退。
淺近之言。
猶必察焉。
其未善者則隱而不宣
聖人聽言之道也。
迺者聖上求言之敎。
出於遇災側修之誠。
李埈,許䙗等所論。
雖有過中之失。
而其心則發於應旨盡言之忠。
豈有忘君負國重臣言者哉。
聖上之竝皆優容
正大廣大之量。
臺諫主一時言路通塞。
惟當將順不暇
何可反爲請罪乎。
前後鞫獄懲討之典。
昭如日星
容此一二人危峻之發。
寧有混淆是非之理。
此又重臣過慮也。
其置而不論
無所失。
獻納沈之源正言吳端大司憲洪瑞鳳執義金槃等。
竝命出仕
公元1629年
處置兩司箚(己巳)
竝引嫌而退。
聖人心切愛民
故殺人者死。
傷人抵罪
皆以其彼之施於人者施於其身。
所以嚴懲惡而厚愿民也。
謀叛大逆何等罪惡
而任其以私怨構誣而莫之恤乎。
被告者旣蒙疏釋。
誣告者當伏反坐
百王通行大法
萬口一辭公論也。
聖敎以爲雲衢明有不道之言。
匡裕所告亦不盡虛。
是則不然
臣等謹案大明誣告條。
云若二事以上
輕事告實
重事招虛者反坐
雲衢輩雖有謗訕不道之語。
謀逆之狀。
未有端緖
卽律所謂輕事告實
重事招虛也。
若以其所告之事虛實相間
不用反坐之律。
則是法不信於民。
而因嫌誣告者將接踵而起。
何所措手足乎。
聖上好生之德。
何愛於目前一凶人。
而忍日後無辜之受誣以死乎。
兩司論執
公元1630年
爲此慮。
而聖批太嚴
至有臣子不忍聞之語。
聖明俯臨百僚
無所不察
今日朝廷。
有爲雲衢復讎之人。
而忍下此敎乎。
至於弘遠之妾。
旣以誣告處絞。
則敬賢不當受賞云者
亦是稱停功罪之論。
聖敎以爲惡敬賢之受賞宜矣。
臣等不審聖人胸次有何留滯不平之心。
而發之於言語輾轉至此乎。
臣等竊有所未安焉
兩司所論。
未見有失。
請大司諫徐景雨,司諫鄭弘溟大司憲李弘冑,執義邦直等。
竝命出仕
愚伏先生別集卷之一
 辭狀
  
公元1611年
辭全羅監司狀(辛亥)
受氣虛薄
稟質羸弱
幼多疾病
長益痿瘁
犬馬之齒行將五十。
古人所謂始衰之年也。
元氣漸耗。
客耶易侵。
少失將護則百交作
平居惴惴自持
如保嬰兒
尋常職務
已不能堪。
況此雄藩重地
承流宣化
了辦軍民財賦等事
決知一日不勝委寄
受命之初。
瀝血草疏
自列駑劣無能
疾病不堪之狀。
冀蒙矜察
適値其時玉候違豫
不敢以私懇仰聒於靜攝之地。
泯默赴任
非不量而冒入也。
到職次則又不敢以賤疾自暇。
僶勉作氣
晨夕疲精。
旬月以來
夙患心病大作
喜怒易常。
政令乖當。
時或痰火上攻。
則頭旋眼暈
輒欲仆地。
屛事瞑目
久而得定
以若精神
安能置身軍民之上。
以誤一路之事乎。
近又聞諸道路
臣之不肖姓名
被人拈出。
至溷天聽
臣雖未見本藁。
不知措語如何
中心驚懼
若隕淵谷
罪戾之蹤。
不敢一日冒據。
以辱外臺重寄
伏乞聖慈深加矜愍
特賜譴罷。
使得歸死丘壑
以安愚分。
以厭公議
不勝幸甚
公元1625年
乞遞大司憲狀(乙丑)
公元1630年
伏以臣所冒據之職。
爲任極重
因私受由。
出外方者
決不可仍帶。
此理甚明。
辭朝之日。
泯默退者
誠以一辭不獲
難於瀆撓也。
扶病登程
寸寸作行。
本月初十日得到家。
道中觸冒暑熱
毒氣入腹。
精神迷罔
呼吸短促
食入輒歐。
着便魘。
委頓床席
奄奄如澌盡之人。
竊念內傷已極而外感又重。
必須積久將護
可望蘇息
父母墳加土之事。
又須病瘳之後方始起役
還朝之期。
早晩難定。
瘝曠至此
人臣分義之所當得哉。
伏枕一念
耿耿在此。
憂惶憫迫。
不知所出
伏惟聖慈天地父母
體下之仁。
何所不及
乞賜矜察
卽許遞改。
使臣得以安心靜伏。
專意調治
全軀命。
免官謗。
不勝幸甚
愚伏先生別集卷之一
 啓辭
  
論進圭啓
古人尙右
以右爲尊。
所謂儐者由右。
相者由左。
所謂宛然左辟
所以避右。
不敢居也。
擧動時進圭受圭。
無由左之文。
而臣妄意由右未安。
前此每每由左矣。
更思之則奉圭之後
所重在圭。
儐相不同
伏念自上
授受之際。
由左似不順便
今日爲始將欲由右。
而事與初變。
不敢不啓。
憲府避嫌
前日聖批指鹿之喩。
推求日後之弊而極言之耳。
非指今日之事也。
但其辭氣之間。
鋒穎太露。
摧折有甚
不惟不能優容而已
不審聖明自廣狹人。
何至於此極也。
欲與同僚從容陳達
以冀開納
同僚直爲引嫌
相繼避退
臣則適因他事避嫌
今始瀆冒。
所失尤大。
請命斥臣職。
憲府避嫌
臣前忝禁府堂上時。
判府事李貴以慶尙監司鄭蘊狀啓末端誤引律文之事。
輕蔑朝廷
直請拏鞫。
臣意以爲不過不識事體耳。
可以至於拿鞫乎。
判府事金瑬以爲不當
只請推考
蓋其事理如此
非有一毫他意也。
至於頃日政院之啓。
則以常規言之。
果似未安。
而身居喉舌之地。
不忍士子隕命拷掠之下。
以傷欽恤之德。
不免有此微稟。
或一道。
豈有私於窮鄕一介不識面目之人乎。
暮見李貴啓辭。
一則曰。
凡係嶺南之事。
臺諫莫敢指論
二則曰。
臺諫緘口不言
後患也。
語意所在
不可曉。
不過忿懥之發。
未免顚錯
不欲相較。
而第臣以嶺南之人。
方忝臺席
顯被重臣緘口之斥。
勢難仍冒。
請命罷斥臣職。
公元1627年
復命啓(丁卯號召使時)
受命下去
敢不竭盡心力
而才疏事難。
了無一事仰副委寄之意。
今當復命
無可陳白
惟是各邑義將等盡誠於國事者。
則不蒙蔽不達
善山義將金澃。
勤幹有才。
布置得宜
固城義將盧克福。
遍走閭閻
涕泣開諭
誠意所動。
人皆樂應。
十室殘邑
甚夥。
星州義將天封高靈義將李見龍義城義將守經,仁同義張慶遇等。
亦皆盡心召募之事。
而其爲人可備百執事之任
或令銓曹甄錄注擬
以爲日後激勸之地。
則其於國家培養奬成之道。
所補當不細矣。
至於應募納穀之人。
未必皆有希冀之心。
而自國家酬報之典而言。
則除表表朝官外隨其所多少
以爲所施輕重
不可已。
故謹具其人職役姓名
紙書啓。
其他所納零星者。
調度使李埈自初句當義糧
自當一一陳達
不敢竝煩。
愚伏先生別集卷之一
 書
  
公元1624年
與張旅軒(甲子)
公元1630年
國有罔測之變。
旋作無前之慶。
臣子之情。
憤喜交集
伏惟卽日
道體起居對時增福
經世
奉命南來
準擬一造門屛
今聞大駕已於昨日回鑾
更無巡歷各邑之事。
將自此直向京城
覿德之願。
又成差池
以爲恨。
竊想今日正是勉爾遁思之時。
和上來之敎。
不忍違。
未知計將安出
願聞其槩耳。
復命之日。
必下詢行止
故尤欲
知之。
示及焉。
公元1628年
金沙溪(戊辰)
道中宋孝子書。
有命枉訪之意。
感喜之深。
無以仰喩。
昨奉台惠書
知喪餘日迫。
不能出入
此是無分於承誨。
引領下風
但切悵歎。
經世
扶病西遡。
元氣薾然
幸得達。
決無供職之望。
此間情緖
高明有以心會也。
疑問三冊。
謹如敎持去。
以多問寡。
盛德之事。
但念空空無以起發
以此爲愧耳。
握手說。
句讀明白
無可疑。
惟是記文裏親膚
賈疏令裏親膚
兩句本自文從字順
高明必欲改裏爲裹。
終始堅執
不肯聽人說話
此深所未曉。
其賈疏一款句讀
未免崎嶇詰曲
雖蒙再三提示
終不敢聞命
高明若不暫舍舊見。
則竊恐終無爛熳同歸之日。
可歎可歎
公元1625年
與韓益之(乙丑)
生於台慈。
以舊義言之。
逐日相見
未足以慰愛慕之情。
三年之間。
拜門屛者不過八九遭而已
蓋欲深避嫌疑。
而亦門庭寂然
全不似國舅家。
酬酢之際。
一語及時事。
私竊歎服
此等云云
固可付之悠悠
而乃以相告者。
欲台監益愼於應接之間。
免得關通內外之謗。
卓然終不失正人君子之名耳。
公元1620年
與李叔載叔平
(庚申)
數日來僉況何似
懸仰
卽見而得書。
銳意屛山事。
欲令生爲之經紀其間
想此老必不細聞外間論議也。
以不
敢之意答之。
不封以去
幸照後糊付來使如何
大抵鄙見
本以一府兩設爲難
當初答君邵時。
有所重有在奈何不得之語。
中聞僉兄語亦甚切至
有故可據
略及孝伯書中。
初見尙未全變。
雖無外議
不敢必主此事。
外議紛然耶。
然答書中亦不敢悉陳此意耳。
頃見季華書。
一府論議不一
而兩丈必欲勝之後已。
政使勝之。
擧措促狹
猶未盡善。
況未必勝耶。
不勝憂慮云。
觀此則決難遽擧。
如何如何
大事也。
人或有咈然者。
則千萬未安。
不如姑徐之爲得也
答李叔載
曉窓擎書。
比日德履珍勝。
欣慰
就想階庭菊花方盛。
而此間適有小釀
明明乞佩一叢來臨如何
無饌可供。
只欲相對一笑
不敢邀請禮矣
公元1623年
李叔平(癸亥)
疏藁甚盛。
但其推恕罪人情事處。
過於詳悉
此言旣出於聖敎
不必縷縷至此
故欲抹去數行。
唯在量處
親親之義。
不可有罪廢者。
固是好議論
三代之法。
公族有罪
磬于甸人
其所以伸親親之義者。
只在於不刑于市而縊于甸人而已
何嘗廢其大辟耶。
此說亦恐行不得也。
聖上分明說盡親親之道至矣盡矣
臣子當歸美而將順之。
不宜自爲立論以掠其美。
此等處亦加刪潤如何
李叔平
卽想孤坐峽中
官況如客。
不勝寥寂
慮無已。
吾人來學力。
寧以些少出入一毫介然胸次耶。
庭空吏退之後
讀書桂林
未必非天有以玉成之也。
此間或疑生與老兄論議不同
兄亦未免不豫色云。
眞是淺丈夫不知吾輩肝肺
妄有云云
不滿一笑
然兄亦當知有此言。
故聊以相報耳。
月澗兄書中語
第一論議
令人媿服
公元1624年
李叔平(甲子)
謹承垂復。
辭意懇惻
慰豁未了
繼以一喟。
人生窮達淹速
不有數。
何足一毫介於胸次
只是相愛不能惋惜耳。
聖明之所軫念
廟堂之所規劃
無非保民一事
而澤不下究
殿屎日聞
迂愚無狀
久忝論思之地。
未有一事裨補
而徒竊寵祿
慙懼日積
不知所以自處也。
知禮地僻務閑。
謂可自安衰境。
而承示。
不堪之狀。
一至於此
此豈老兄一家之憂耶。
良可浩歎
李叔平
前承兩書
深慰懸想
所論皆是識務之語。
諷誦歆歎
恨不能盛之白玉堂
而使老拙猥居前列耳。
逆适尙稽天討。
今據鳳山
前頭只有一帶臨津天塹
臣民之憤。
直欲膽裂
昨到用安。
聞兄行已到嶺上
不勝驚慰。
謂必相遇
安保
乃知以無及赴難
歸鄕曲而倡義
深喜
生之受命
爲此事。
而非藉重於老兄
無以辦此。
敢以從事啓請
忠憤所激。
不嫌於降屈也。
今日宿咸昌。
當卽龍宮醴泉等處。
欲與兄先爲商確
留此一日
明早未可馳來耶。
公元1629年
李叔平(己巳)
公元1630年
履玆新正
惟德年進
茂迓洪休
遙切慰賀。
生。
汩沒塵埃
得兩鬢華髮。
寧有好意思耶。
向蒙長牋見敎
不啻丁寧
有如提耳面命
所謂君子愛人
三復感歎
銘佩不敢忘。
但知食祿
昔人所恥。
生雖無似。
豈不知此。
六年棲遑不能去者。
誠以聖恩隆重
未忍便永訣耳。
且道此未忍訣之心。
天理人欲耶。
其分不難知也。
嘗念齊宣王以羊易牛
不能反求其心。
四境不治之問。
顧左右而言他
爲人槩可想見
孟子以爲足用爲善
不遇而去也。
遲徊眷戀
不忍便出晝
觀其曰王如改之
卽必反予。
又曰。
諫於其君而不用則怒等語。
分明是有言而王不能用。
而猶庶幾悔悟也。
聖賢至誠惻怛之心蓋如此
況今生逢聖明
厚蒙知奬
所謂致澤之會。
只是自家無此伎倆可以仰答隆眷耳。
孔子曰。
君子之事君。
進思盡忠
退思補過
將順其美。
匡救其失。
是以上下相親也。
六年經幄
未嘗不盡於此
隨事進規
蒙嘉納。
臣子之衷。
安得不感激思死職耶。
朱夫子嘗曰。
舍之則藏
用之則行難。
蓋謂自家無可行之道也。
自顧其中
空空無所有。
爲甚愧懼
奈何奈何
靜中傍觀
必有所得
因便數數提撕
使有以行其萬一。
甚善甚善。
李叔平(庚午)
久知令兄四方之志已倦。
一壑之趣方深。
難於起動
恩除之下。
便有感激之衷。
前書以來謝勸之。
往歲城南臨別之語。
自是一意緖。
不能不無適相期待也。
承示。
以致仕之年自限。
夜行不息爲戒
讀之令人爽然增氣
始知靈澈之句未免刻薄語矣。
敬歎敬歎。
其中有一二宜復者。
略陳之而明者察之也。
君子之於言也。
理在可言則言之而已。
人之信與不信
君父聽納與否。
命也非所管也。
令兄前日之疏。
不能廟堂之所聽施而已
若謂群飛蔽天
三至投杼
老兄之言。
得無近於尤人耶。
其以避朋比之嫌。
不敢見責者。
固是固是。
生當頓首受罪不暇
鄙淺之見則亦有不然者。
使老兄以言觸諱
陷於危地
爲生熟視不言
則固爲左儒罪人
今但不見用。
從容呈告而歸。
此是好出處
乃於其間
向人呶呶
費力分疏
未知於道理如何
而只論利害
似亦不當如此也。
西厓先生群小誣詆
至有杞郿塢之謗。
視之若無。
不動毫髮聞人有欲陳疏。
則貽書痛責
使不得爲。
老先生當日所遭逆境
今日老兄所遭
不翅十百。
廓然大胸襟。
和平灑落
不曾一毫悁忿之念。
曷嘗容欲吐不吐之蠅介在咽臆間耶。
吾輩出入門墻二十餘年。
所當學者正在此等處也。
蒙敎文山四句語。
(一時赫赫有矣
千載赫赫者幾人。
一時赫赫者。
不能千載也決矣。
)十分奇壯。
直令懦夫
昂。
爲之三復擊節
然其語意微與聖賢所以敎人不同
學者若得其言而不得其心。
則必有輕內重外之病。
切切然以驚世動俗爲心。
爲名與爲利淸濁有間
役心於外。
則同是爲人之學。
如何如何
古人所謂好名之嫌則無以爲善者。
所以中人以下也。
信筆及此
未知於道果能不相遠否。
  別紙
昨値歸人告忙。
對客作報。
悤悤不能盡意
迨切恨歎。
來書末段。
稱道太過
期待太重。
一生肝膽相照之地。
不當爲此指擬不倫之語。
令人縮恧安也
蒲柳以下數行語。
又有悲涼意味
得非一時屬筆呼之際。
不覺離群索居之懷。
以致如此耶。
抑或偶爾氣不平耶。
望須日間平心易氣
常令胸次坦然
不但爲養生之法。
亦於來書所謂究竟法者。
爲助不細也。
李叔平
承書慘痛
不知所言。
大都好物堅牢
彩雲易散琉璃脆
命物者之意。
不可如此
亦復奈何
古人情之所鍾
正在我輩今之所當勉者。
在於委命節情。
不以死傷而已
鄙生至今保存
亦賴此四字得力
此是眞切經歷之言。
幸勿視以汎然相慰譬語也。
投紱之計。
雖出至情
棄歸則未安。
而蒙許又不易
更須細量善處
不必汲汲臨穴永訣之計。
羸悴之極。
不可觸寒遠行也。
公元1631年
李叔平(辛未)
一生同志
莫如吾輩三人
而乃於今大議論。
不免有些牴牾
亦可謂不幸
所恃爛熳同歸必不遠矣。
大槩先輩所造地位高下淺深
不可輕易論說
南溪所見
得無失之於率易耶。
且其立言措意多有未瑩。
令人不得解見。
必須相對一番痛說。
生心神昏日甚
片言半句。
不得分明酬酢
況今衆說紛糾
愈見而愈難解
奈何
所願僉兄與南溪密切提撕
期於判斷大論
至善至善
士林公論
本非一人一家私事
而況退陶先生至精大之論。
可以己意揣度驅率
以爲初年之見。
以爲責備之論。
欲爲與奪其間也。
更願細量。
答金汝遇
承俯詢行止
生之愛老兄。
無異骨肉
自欲其榮之心言之則願往赴。
自欲其寧之心言之則又願其毋往。
反復思之。
不知所以爲兄計也。
雖然
榮辱窮通
身外事也。
老得小科。
爲榮幾何
而以千金之軀。
沈痼之疾。
氷雪之途。
冒晨夜之苦。
其不病且殆。
幸也。
幸何可必也。
然則兄之此行。
得無古人所謂忘生徇欲者。
爭不多耶。
充類盡義之論。
非兄不敢發也。
千萬諒察
若其氣力之支勝與否。
兄當自知
僕姑論其理而已
數日來寒氣酷甚
社門縮坐。
猶有受凍之慮。
不謂兄乃有遠行意。
甚矣技癢之爲。
而恐閔生之說亦有以動之也。
明甫兄近欲來訪。
如能撥置
事。
和暖連轡以來
快談穩話。
坐臥自適燠室之內。
則其爲樂或可以抵當一科
如何如何
答黃會甫
當初知必有外議。
眼中忽見英拔之標。
誤謂聖人之於人。
亦不保其往。
此子無害於可妻也。
卽得示諭
縷縷出人意思所未到處。
見愛之深。
何以及此
深感深感
期待太過
責望太重。
不惟老拙蹙然發汗
他人見之。
亦必鼻笑之矣。
千萬莫作如此見解
至善至善
第有一說
人於迷途上。
回車復路則善矣。
若執其初而不許自新
李固朱穆初亦應梁冀,梁商之辟。
亦可擧平生而棄之耶。
論人處事
緩則流於失己。
峻則歸於傷物。
得中爲貴。
非爲姜君分疏
願以廣賢者之意耳。
柳季華
頃見權生得惠翰。
比日晴姸。
學履增勝
不可言
生亦粗保。
屋宇之役。
尙未合尖
日間殊覺意緖汩沒。
可歎
先生文集
寫出一本
未及校正
欲於道南作文會。
讎校更寫一件。
而外騷動
尙未全寢。
恐難如計。
携入屛山
分寫正本
藏之深處
以待太平
示意得之
近欲謀之安仲
道南輸送屛山耳。
前書枉訪之諾。
而今日入山棲
仍向城山
恐有題鳳之歎。
作此留之。
以替面論耳。
書面之稱。
心中不安
何可論他人所處如何耶。
朱子夫子字。
退溪先生字。
發於至意
非姑爲謙讓而然也。
後學空空
無實
而據其名爲己有。
則與僭竊何以異耶。
願勿如是
千萬。
公元1621年
柳季華(辛酉疏論爾瞻時)
意外專人惠書
深感
就審家內痘患已熄。
眷集匀慶。
尤切欣慰
醴人之擧。
初看已知不是義氣
其事之不難知。
較如黑白
士友識事理者。
以爲不可不應
爲之苦口論說
不相聽信
或以兩是當之。
私竊慨然
今得別紙所論。
節節皆與鄙見符合
古人所謂千里如合席。
信哉信哉。
但若去此人以下一款。
鋒穎太露。
未知其所往復者保無透漏耶。
此等論議
屋下說則可。
形之筆札則似不合時宜
幸願節愼爲佳。
柳季華
下嶺以來
常切瞻泝。
玆承惠翰。
審官萬福
諡大禮
無撓過行
不勝欣慰
作官隣邑。
固知不便
而猶謂以賢者處之。
則亦無甚難。
承有棄歸之計。
可歎
然如不至十分難耐
則纔赴任所。
旋卽投紱
非分盡職之義。
聖明所以左右者。
極不尋常
千萬諒之。
勿輕爲決去
甚善甚善。
如生誤恩竊祿
無裨補。
本合退休
而顧今時事艱虞。
君父方在憂危之中。
便爾求退
甚非見危授命之道。
僶勉趨朝
出於甚不得已
朋友相愛之人。
四面醮責。
感則有之。
而謂之知心則未也。
奈何奈何
答申汝涉
詢及儀節
乃是亡於禮之禮。
淺陋何足以知之。
第旣蒙俯問。
不敢闕然不報
姑陳,臆見以備採擇
奉安群主。
初行祫祭
而以禫服卽事
涉於苟簡
未禫之前
遽用吉服
又於情禮不安
喪主所以致疑也。
然祔及告遷。
皆以衰服入廟。
豈不親喪在身
雖於廟中不敢遽變耶。
來示所謂旣許以墨衰常祀家廟
可以禫服奉安廟主云者
恐爲得之
大祥翌日
安行祭。
乃是權宜不得已之禮。
不可祫祭稱也。
如何如何
掌令昆弟
想來在其處。
幸更面論
務令安於情而無闕於禮。
甚善甚善。
更有一節
朱子陸子壽書云
必不得已而從高氏之說。
祥祭之日。
未可撤去几筵
直俟明日奉主祔廟
然後撤之。
於今日。
不可不知也。
答趙汝完(光璧○辛酉)
信息絡繹
深用慰豁。
前見抵無悔書。
知微意有在。
但謂士論當聽於淺劣
則恐未免輕言之失矣。
示諭病若危重
則馳往救藥
至情不容已者。
不暇顧。
若欲假此爲辭。
以濟不欲行之本意
則恐不安
惟望細思以處之耳。
答金萬悅問目
墓祭與廟祭自別。
有故不得上墓
則行之於墓下齋宮
或設壇行之似得。
行之於家廟
無意義。
如有癘疫不得已之故。
則勢須廢之。
但恐有疏則怠。
怠則忘之弊耳。
康生(喬年)
見書知安。
甚慰別後之思。
別紙所論。
論議甚正。
識見甚高。
讀之令人竦然
前日相對
心固已奇之。
猶未知所得之已造此境界也。
僕之遷居之計。
果出於喪患之餘。
雖非專以地理爲必可信
而實不能一刀兩段如君所示。
雖謂之不能踐言
無以自說矣。
中間堂構一款。
尤爲之瞿然
然亦不敢抛棄舊基。
只欲新卜小屋以遺稚孫耳。
愚伏先生別集卷之一
 序
  
月蓬詩集
公元1581年
往在萬曆辛巳
月蓬柳侯出宰吾尙
是時牧使西厓柳先生
副提學被召還朝
尙之民。
惄然赤子之失乳焉。
之治不亦難乎。
而侯能呴濡撫摩之。
使之謠騰一境
余方弱齡
隨鄕父老後。
公事其室而拜之。
得其爲人簡淡溫雅
可愛不可慢也。
侯素有詩才。
時以製錦之暇。
寄興拄笏吟詠之間。
長篇短什
流播里巷
爲邑人所膾炙
余亦得而誦習焉。
後此五十年。
而今牧使至。
則以先大夫所以愛尙民者之。
民亦愛之如月蓬焉。
一日
詩稿一帙示余曰。
先人之作蓋不止此。
而惜兵火散失之餘。
十不存一二。
今欲入梓以壽之。
可以一言侈之耶。
退而卒業焉。
昔日之所誦習者皆在其中矣。
噫。
余非知詩者。
且此詩非有待於人言而傳。
不敢承命
顧其俛仰今昔之感。
不能忘于懷者。
遂書此以歸之。
亦欲知公之所以名于世者不專在於詩也。
公元1582年
壬午司馬榜會圖序
年友李迪夫。
一日余言曰。
李君叔平今以三陟守來肅命
將赴于官。
壬午同年無恙都下者十有二人
各佩一壺
敍別便地
因爲榜會。
勝事也。
以告于首揆
首揆亦善之。
以爲如何
余曰盛矣。
子盍以遍告耶。
遂約日齊會于忠勳府
竟夕之晤。
甚懽也。
臨別
相與嘆曰。
壬午於今四十有九年矣。
懸弧壬午者。
其髮已蒼艾矣。
司馬壬午者乎。
宜其在世無幾
落落如曙天星矣。
幸而存者。
山川間之不相見
殆如曠世人矣。
又其幸而同居京輦下者
各爲職務所絆。
役役於卯申。
其得盍簪聯席
握手而吐心如今日者
百歲之中能有幾耶。
噫。
其可忘也耶
宜入繪畫
列其姓名
錄其歲月
使他日情隨事遷
感慨係之之際。
一展看。
賞心一助也。
遂以屬之夫及仲幹其事。
額用仙源篆。
寫用梨川筆。
令余敍其槩。
崇禎三年四月日序。
愚伏先生別集卷之一
 論
  
藏絲付吏論
臣論曰。
有問於臣者曰。
僕射山濤
豈不誠廉矣乎
人與之絲。
受而藏之閣。
終不肯用。
後當推撿之日。
取以付諸吏。
積年塵埃
封印如故
時人莫不歎服
嗚呼其賢矣。
臣應之曰。
可以爲賢矣。
惡能廉。
古人辭受之際。
其法甚嚴。
非其義也。
非其道也。
一芥不以諸人
故其言曰。
無處而餽
之。
是貨之也。
焉有君子可以貨取乎。
相也。
之者
邑令也。
邑令而私致饋於相。
亦可謂其來也以道而其接也以禮乎。
不過行賄也。
不過爲阿大夫之求譽也。
行賄求譽。
不但無處
百斤繭繅。
不但一芥
則始之受之者已傷於廉矣。
烏可恕其終之不用也。
傳曰。
可以取。
可以無取取。
傷廉
在於不可取而取之者乎。
曰。
受而不却。
不欲其異於時也。
閉而不用
則以心却之者多矣。
豈若小丈夫然哉。
屑屑然自以爲潔。
以取能讓之名哉。
曰。
是大不然
君子律身行事
一視於義
故義之可爲。
擧世違之。
而必行焉。
不可爲。
擧世履之
不從焉。
求其無悖於義而已
又安求其必同於時乎。
人之不能力於爲善
爲因苟且行者
皆不欲其異於時之心有以使之也。
爲害不大乎。
如子之言。
則不受齊金者。
未免屑屑之譏。
而能却人馬者。
反爲取名之人乎。
此說若行。
將率天下同流合汚之行。
而無篤信自好之士矣。
先儒之言曰。
好名之嫌則無以爲善。
蓋懼此也。
矧乎貨賄之際。
君子所愼。
而令之於相。
無私交。
則當其絲之來也。
直言而却之可也。
婉辭而拒之亦可也。
無辭而受之。
未有處也。
閣非鬲縣之藏。
受是僕射之手。
其後之用與不用
不當論也。
朱子之評晉人曰。
一面淸淡
一面招權納貨
以此見之。
其時士習鄙陋甚矣。
君子之所深恥不爲者也。
惜乎以一時甄拔之賢。
而欲同於招權納貨之俗。
不亦惑之
甚者乎。
或曰
淸而畏人知者
所謂眞淸也。
其畏人知者乎。
其終也取以付吏。
誠出於不得已也。
不然則終不使人知矣。
不亦善乎。
曰。
淸畏知者
自守廉介之操。
篤行於己而不爲表襮之事。
求聞於人耳。
安有效人汚濁之行。
掩己淸簡之實。
以爲畏人知者
近於人情哉。
意者東京之末。
黨錮諸賢。
激濁揚淸爲事
汚穢朝廷
節相高。
而終至於禍結搢紳
騈首就死
放曠之風。
遂盛於晉。
遺棄名敎
不顧行撿。
恣爲溷穢之跡。
以懲淸㳘之禍。
立心
不能自拔流俗
其弊終至於此也。
嗚呼
律之以古人辭受
謬矣。
較之以執牙籌田園之相。
晉國之士
當爲巨擘矣。
臣謹論。
愚伏先生別集卷之一
 拾遺
  
翊衛司衛黃公墓碣文草
公諱憕。
字伯康
上世有諱瓊。
爲新羅侍中
有諱公有
高麗明宗
殿中監
李義方。
挈家長水縣
黃氏之貫長水自此始。
有諱鑑平。
號逸齋
學徒師事者。
五世君瑞
資憲判江陵
殿中監以後厭王氏之亂。
晦跡不仕。
江陵公力學勵行
知天命有歸。
始臣我朝鮮
子翼成公厖村諱喜。
爲國首相
身係安危廿四年。
卒配世宗廟庭
翼成公之三子
長判中樞胡安公致身
季領議政成公守身
中子典籤
保身
門戶盛滿
解綬歸田
爲漁樵隱
有子曰從兄
繕工監副正。
於公爲曾大父
有子曰瓘。
金海府使。
公元1615年
五子
最後生曰孝獻
曹參判。
於公爲皇考
德行卓絶
世稱淸白吏
嘉善
超擬大提學望。
松溪應仁嘗曰。
畜翁文章典雅
勝於柳村
柳村卽其兄汝獻。
世稱鄭黃蘇者也
公十二歲而孤。
兄弟四人
皆育於母夫人尹氏家。
及壯。
外王父坡城君金孫召語曰。
而父早世
而母窮居
而等可取才吏曹做一官
公獨不然曰。
吾父以文行一世名家
不克紹厥志。
一朝騈首求祿
可愧
吾姑讀書求志以待時非晩也。
坡城君太息而許之。
自此學益篤志益勵。
不以貧窮少沮
乙卯司馬
聲聞漸徹。
於是府都事
遷典牲署直長
陞引儀。
改工曹佐郞
洪川縣監。
大夫人在嶺外
憫就遠道
臺諫以厭殘邑啓罷。
卽歸尙州田舍
無何
翊衛司衛率。
仍除報恩縣監。
六年善政
吏民畏愛
考滿
拜引儀兼參軍
遂換司導寺主簿
司僕判官
拜星州判官
節稅均役。
鰥寡
州捕劇盜
判官以治。
引及平民
莫辨虛實
公設計。
縛別人稱所引名示盜曰
此汝所謂某人云。
信否
盜曰。
是卽其人也。
得知所引皆誣。
遂禁逮捕
只罪其魁。
閭里安妥
在官六年
疾歸
州人立碑莒縣頌德
萬曆元年癸酉十月日。
卒於新德里別墅
壽五十三。
以其年月日。
葬於功城縣墨坊先兆次。
天性端雅慈祥
不用箠楚而人自讋伏
不致惠以悅而人無敢怨望者。
心志堅定
不撓譽毀
常從自得也。
鄕行業俱修。
在官不肯事權貴。
汲汲進取意。
素愛白華
公元1595年
獻壽峯之勝。
結廬其間
拾取八景
求詩仲父柳村
序有曰。
吾季畜翁之子自少力學
探奇摘異。
眞可具眼目者也。
詩有曰。
煙霞技癢在。
非子孰能爬。
初欲卽閒終老
卜名區。
陳力養親
又不享年
不暇遂其志。
在工曹也。
語人曰。
蔭官文士間。
陽尊而退譏之。
偏親嶺外
不若南中薄縣以養。
郞官虛號
於吾何有哉。
搢紳聞之。
莫不讚歎
母夫人卒享二邑孝養
逾九十。
卒於公歿後。
配坡平尹氏
謹順淑明
甚得婦道
卒於萬曆乙未十一月日。
葬與公同域異墳。
有男女。
女。
士人象德
早歿。
男曰俊元。
寧縣監。
錄宣武原功臣一等
追贈父母封爵承旨
尹氏夫人
前此墓碣
題無辭。
故今因改題而遂銘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