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伏先生别集卷之七 (自动笺注)
愚伏先生別集卷之七
 附錄
  
年譜[四]
公元1628年
戊辰 毅宗烈皇帝崇禎元年
(今 上六年)先生年六十六歲。
正月癸亥朔
入望 闕賀班。
仍問 安于 四殿。
○答權仲明書論深衣
 深衣之制。
寒岡未及見。
不敢相質
惟久庵說。
久已得見。
不能盡記。
心中竊嘗疑之。
今請略論。
恨不得九原人相評訂耳。
所謂取便身。
不必拘禮云者
乃因劉說而推廣之。
至於裂去布幅。
取足腰圍
則其果於自是甚矣。
幅廣二尺二寸
而衣身四幅兩邊各除二寸
以爲縫削之用。
腰圍恰成七尺二寸矣。
裳十二幅。
狹頭各八寸
廣頭各一尺四寸
兩邊各除一寸以爲縫削之用。
腰圍七尺二寸
下齊一丈四尺四寸
玉藻所謂縫齊倍要。
深衣所謂要縫半下
皆謂此而互備之耳。
玉藻又曰。
深衣三袪。
袖口二尺四寸
三倍其數則亦成七尺二寸
所謂三袪也。
裁縫度數井井鑿鑿
不可增減分寸
久庵取便身。
任意裁減
又病其三袪二字不可攻破
則乃曰。
方領形有袖口
左右袖口爲三袪。
牽強迂曲
不成說話矣。
天下雖有胖大之人。
其腰必不能七尺二寸
取便則天下之人。
皆將裂去幅廣而後可。
若然聖人
苦必爲二尺二寸之度。
費盡紡績之工。
布帛之縷。
成天下空棄不用之物乎。
不然明矣。
惟所論方領之說。
鄙見亦與相符
而但立異朱夫子之說。
終覺不安
不敢立說
惟久庵敢之耳。
今旣問及。
不敢不直所見
然亦非臆說
乃溫公說也。
禮曰。
曲袷如矩以應方
詳味文則乃是其制本方。
似非旣交自方之謂也。
鄭註云。
如今小兒衣領
語益分明
且今之喪服卽是古制
而其辟領與袷皆方。
安知古者衣領本皆如此耶。
其領旣方。
又無左右襟。
則其勢必不得兩襟相掩
牽引然後方及掖下。
非徒領勢微斜。
不能如矩。
衣裳亦皆後廣而前狹。
寬急不均
竊意當兩袵相對直下
前後方正
牽引拘急之患。
所謂袵當旁者。
謂袵之兩旁相當
非謂在身傍。
其釋續袵鉤邊
雖似太巧。
古人之制。
巧處亦多。
棺束之袵。
質殺之綴旁。
豈不巧乎。
不可以此廢其說也。
寒岡之說。
未及見。
然似聞衣裳共十二幅。
此則白雲吳興瓊山之說。
淺見則猶頗疑之。
若蒙示及全文
當爲卒業
而或有以反復之耳。
乙丑
山人黃縉等上變
宿 闕門外。
○書急難圖後。
丁卯
大司憲
夕承 命趨 謝。
引避而退。
 立等謀叛
將以初四日犯 闕。
三日夕
變始上。
 上下震驚
鞠逆方急。
大司憲李弘胄,大司諫趙翼以趁不請認見遞。
先生代爲憲長
延平乃上箚言。
不過一接逆賊許逌之人。
臺諫以不卽請拏見遞。
前日三司以臣欲問金裕之箚。
反政病風狂易
而終不見遞。
不可不問裕之三司共戴一天云云
延平請問裕之時。
三司臣子不忍聞之說。
先生玉堂
處置兩司箚有云。
李貴病風狂易
而發此無倫之故也。
先生引避請遞。
 不許
 啓辭見文集
戊辰
 命招參鞫。
上箚辭。
 不許
 箚見文集
 批曰。
情外之言。
不必相較。
須勿控辭
出行公。
再箚 不許
引避退待。
就職參鞫。
 箚見文集
 批曰。
予意昨已諭之。
須勿固辭
斯速出仕
仍 下備忘記曰。
此時兩司長官
不可以情外之斥退在。
大司憲鄭某。
命招使之參鞫。
先生又以昨未趨 召辭。
 批曰。
此非循例辭退之時。
勿辭速爲參鞫。
仍 啓曰。
雖蒙 上敎
公議至嚴
不敢不退待物議處置。
後始就職
庚午
 引見入侍參鞫。
 參鞫凡數十日
辛巳
參合司啓
 仁城君珙與逆徒連謀
狼籍於諸賊之招。
合司請以義斷
引見入侍
辛卯
上箚乞遞。
 不許
 
箚辭見逸。
內醫看病
 上疏辭勳。
 不許
 故事
參鞫諸宰俱有勘勳之例。
先生亦參勳籍
上疏辭。
 批曰。
省疏具悉至懇。
今此錄勳。
實是舊例
卿勿控辭
安心察職。
○後自本府發論
得請
二月丙申
引避遞授副護軍
丙午
拜知樞。
丁巳
製進迎 登極 詔敎書
戊午
 親迎 登極詔。
贊禮入侍
己未
入賀班製進箋文。
○三月壬戌朔。
製進 皇朝陳慰進賀表, 進香祭文
壬午
文科講經試官
○四月丁酉
(初七日)陪祭 宗廟
辛丑
知義禁。
壬子
右參贊
○五月壬戌
(初二日)扈 駕迎冊 皇后詔。
辛未
副提學
壬午陪祭社壇禱雨
甲申
上箚請減知義禁。
因請頻 御經筵
 從之。
 先生館職禁府不便
上箚請減
且論逆獄之後講筵久廢
數月以來
 命令之發。
多不和平
如以無據臆說斥大臣。
蔑視責銓官。
苟且修飾臺諫
皆非平日所望於 聖明者。
深居燕閒之地。
所存所養不能深厚而然。
引接臣隣
不可云云
 批曰。
省箚具悉
嘉卿愛君之誠。
兼帶事。
當令該曹考例處置焉。
丙戌
 引見入侍
○六月壬寅
十二(一作三)日 加正憲階。
丙午
入侍晝講
丁未
詣 春堂行相見禮
庚戌
陪祭雩壇禱雨
壬子
 引見入侍
癸丑
上箚乞免
 不許
 
昨日後至
有 嚴敎故也。
 批曰。
家在僻遠則趁未來詣。
勢所然也。
卿其安心勿辭。
哭領相申公喪。
 有挽詞
七月癸亥
(四日)上箚論邊事
公元1647年
 箚略曰。
前後國書答之曰。
我爲民父母
不能保庇於兵至之日。
及其懷戀鄕土
舍命來歸
又從而縛送之。
天理人情所不忍爲。
再三往復
丁寧懇惻
而彼乃炰烋益甚
顯有脅迫之意。
今幸 聖心堅定
不動於利害之見。
而惟所答國書
仍前不改。
今宜先斬李灤。
以正其中間擅諾誑敵誤我之罪。
改撰答書。
務令明白痛切
安知因此不少變其鴞音耶。
又曰。
歷觀前史
乞和而灑恥者。
句踐一人而他無有焉。
其故何也。
嘗膽抱氷二十年如一日。
此箇堅苦心腸
人人能辦
苟且偸安
日遠日忘
恒人大情也。
試以今日人心觀之。
上年海島之辱。
已盡忘之。
雖以 聖上奮發刻勵之志。
亦恐不如在莒之時。
此皆和字爲祟也。
然彼若帖然無釁。
則我不可先自渝盟以取負約之名。
今旣肆爲不遜之語。
明言越境侵軼之意。
則其情可見
不如乘此機會
說是非
明曲之在彼。
而因與謝絶
以內自強之計。
不敢一毫所恃以自懈。
乃爲以亡爲存之策。
何可一聽伸縮於彼。
束手乞憐
幸朝夕之不亡乎。
又曰。
臣昨見邊
公元1628年
臣馳啓。
有賊駐九連城
以待開市氷合後卽當東搶之語。
走回人所言。
不可盡信。
不可全然不信
連綴此等狀啓。
另爲奏文。
付送于冬至使之行。
而仍請申勅山海寧遠等處軍門
使之詳細偵探
伺其東出
直擣巢穴則乃爲 王師大捷之機。
而彼又形格勢禁
不得肆意侵掠
則我邦亦免屠衂之禍。
惟 聖明財處焉。
 批曰。
省箚具悉
嘉卿憂國之忠。
箚陳之事。
當令廟堂議處焉。
甲子
入侍晝講
丁卯
一會校正書傳
 將進講故也。
甲戌
入侍晝講
戊寅
 引見入侍
○八月癸巳
(初五日)三告加由。
戊戌
應 旨上箚論時事
 
箚略曰。
臣等竊覵 殿下反正之初。
勵精圖治
中外拭目
而式至于今。
治效蔑如
民風日偸
國事日非
若使當初勵精之志果出於誠實
而無一毫虛僞
一息間斷
徵驗見於外者
至於此乎。
惟其發之於言者非心所存
而施之於事者又不能如其言。
表裏不同
前後相違
眞實無妄之道。
不能與天合德
如此而望孚於人。
不可得。
況能孚於天乎。
嗚呼
今日之事。
 殿下以爲不至於遽亡乎。
公私懸磬
賑糶無策
老弱轉乎溝壑
壯者聚爲盜賊
不待外寇之來。
而已有土崩之勢。
及今不爲之所。
後悔無及
若然則議者所請內帑之藏。
蘆田海澤之入。
不啻輕若浮埃矣。
 殿下
公元1633年
何不決善處。
有若占吝之爲乎。
人君之職。
無大於安民
而 殿下六年憂勤
尙未有案堵樂業之效。
憂愁困頓
生意索然
人謀不臧
一至於此
安得不見怒於愛民天心乎。
 殿下一部中庸
聽講已畢。
誠之名義
固已曉然無疑矣。
夫子之言曰。
未讀時是此等人。
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
便是不曾讀。
惟 殿下惕念焉。
 批曰。
省箚具悉
深嘉卿等愛君憂國
箚辭無非至論
敢不惕念而自勉哉。
癸卯。
以 殿講考官詣 闕。
乙巳。
差別試官
丙辰。
合坐都堂
 以史官取才事。
丁巳。
上箚乞解提學
 不許
 與大提學張維官資相礙故也。
箚見文集
 批曰。
省箚具悉卿懇。
自有前規
卿勿辭之。
九月丁卯
(十日)上箚請退會盟祭。
 以 玉侯愆和故也。
庚午
會盟祭。
丙子
以 殿試讀卷官詣 闕。
 取李曼十四人
辛巳
以 配位奠爵官先詣 國子監
壬午
謁 聖。
讀卷官
 取閔光勳五人
丙戌
入侍晝講
○十月戊子朔。
入侍朝講
丙申
入侍晝講
丁酉
扈 駕觀武才西郊
癸卯
承 命往江華考實錄。
癸丑復 命。
 時 上方講書傳。
至朞三百璿璣玉衡
 筵臣欲進講
 上曰。
姑闕之。
以待鄭某之歸云
旣講。
 上命先生璣衡以進。
十一月戊午朔
 召對入侍
癸亥
 召對入侍
丁卯
常參班。
以冠賓赴五峯李公好閔戒。
己巳
迎 勑。
贊禮入侍
甲戌
 世子朝講進讀
庚辰
 召對入侍
○十二月辛丑
(十五日)以 殿講試官詣 闕。
戊申
 召對入侍
 史官日記云。
是時以日寒久停 經筵
至是。
 上御景德宮挹和堂。
 召對參贊官鄭某。
進講書傳
自帝曰龍止時亮天功
 上旣讀一遍
某進曰。
虞聖明之君。
猶畏讒說之行。
後世人君能辨賢邪。
豈不難哉。
大學衍義以爲能盡公明之道。
然後可以察人之賢邪。
不可徒以察察爲事也。
 上曰。
徒明能可以察乎。
某曰。
歷代之君。
不能明而好察。
故終不能辨
若漢,唐德。
徒以察爲明。
故終不能治其國矣。
古人曰。
察察而明。
 上曰。
能察似近於明。
然以察爲明則不能容矣。
某又曰。
出納者。
人君命令可則出。
不可則納。
故今者中朝之制。
命令當則下。
不當則封進云矣。
若宋之李沆
君命所不當則曰。
以爲不可
卽便封還
此君臣之間相信故能然矣。
不然
後世君臣不相得
雖欲如此
乎。
 上曰。
亮字何義。
某曰。
亮者。
君臣上下各治其任。
能成其功之謂也。
人君必須任人爲職。
不然
國必亡矣。
又曰。
共工驩兜之才。
雖曰能治水土。
而但有其才。
終不成績用也。
鯀才高。
試可乃已。
某又曰。
官職數遞之弊。
爲害甚多
改則不能安其職理其事矣。
 上曰。
末俗弊習已痼。
皆懷不安之心。
每爲厭避之計。
必是巧避人言而然也。
某曰。
在昔平時則雖臺諫亦久於職。
庶官不數遞。
如今數改乎。
且六曹官遞易
而下吏則世任。
奸弄之弊。
不能辨矣。
 上曰。
京外之吏有乎。
某曰。
邑吏則不仰視官員
京吏則與官員相昵
實有也。
 上曰。
蠻夷猾夏
寇賊姦究。
何謂也。
某曰。
兵刑國之重任
故必是通知矣。
某仍曰。
隆寒引接
恐傷 玉體
故政院援例不稟 經筵
今則 出御溫室
等之意亦甚便穩矣。
近來之事多有可憂之端。
而備局辭。
自 上雖有聽裁之事。
文書出納之間。
未詳盡。
莫如 親御訪問爲從容也。
如毛將牧馬田獵之說。
雖是乘怒之言。
不必動兵之擧。
不如備之爲愈也。
近日出入登州之狀。
情極
必是 天朝無禁戢之事。
故有此擧也。
 天朝不禁則況我國乎。
不幸而彼若肆其凶謀
竊發海島
何以處之。
莫如枚擧其狀。
密奏 天朝似或爲可。
而彼若知機
必致含怒於我國。
海外藩臣難以得情
而毛將多積寶貨
交結內則
勢必不成矣。
前日文書往來之時。
人皆爲慮。
厥後 天使之往來。
亦有可憂之事。
而終無所患
然在我則宜置防備待之無妨
不備則恐有難處之事矣。
 上曰。
毛將之言。
類如悖戾
不足責。
慮有早晩貽患於我國也。
某曰。
國家治兵
自有古規。
預治舟師
似或得宜矣。
 上曰。
必先叛 天朝
乃侵我境。
無先犯我國之理。
某曰。
彼若擧兵
則我國無可御之勢矣。
 上曰。
於卿意。
何以則可。
某曰。
小臣方略謀猷
本無其才。
然預爲儲兵峙糧。
他日防備之械則可矣。
彼又問江華距京遠近
厥情誠叵測矣。
某又曰。
前日金差龍骨大之來也。
尺量平壤城而去。
今又尺量。
未知其凶謀也。
如今南原人上變告云。
其人本多悖戾之事。
未知其眞僞也。
壬子
芝峯李公
 有祭文挽辭
丙辰
 召對入侍
 史官日記云。
 召對於挹和堂。
參贊官鄭某進講三載考績 陟方乃死。
某曰。
卽位之後
命官之外。
更無所記。
可見人君勞於求賢而逸於任人
又立考績之法。
蓋功不賞罪不罰。
則雖聖人不能治國矣。
明愼二字人君大柄也。
後世賞罰不能明愼
故無勸懲之方。
然後賞。
故人所勸
罪不倖免。
故人有所懲。
至於世則不能盡此道。
豈可治乎。
 上曰。
此言甚是
某曰。
紀綱
弛則國不可爲。
自 先王末年
已有濫賞之弊。
至於曩時則不足陳。
官以賄得。
罪多倖免。
臣愚以爲今亦賞濫而罰輕也。
賞濫則啓希望之門。
人君濫賞。
大有所害。
講畢
某仍曰。
小臣屢陳悶迫之情。
極爲惶恐
犬馬之齒
將至七十。
血氣已衰。
眼力漸眯。
書傳曾所慣讀之書。
而今能解
見多有誤讀處。
決難出入講筵
前達此意。
而 聖上日氣陰霾爲敎。
日雖陰霾
若非老病之人。
至如此。
私竊悶焉。
 上曰。
房暗而然。
誤讀何傷
公元1629年
己巳崇禎二年
(今 上七年)先生年六十七歲。
正月丁巳朔
入望 闕賀班。
問 安于 四殿。
辛酉
詣 闕課春帖子
壬午
 召對入侍
○書崔大容社倉約條後。
奇高峯龜巖書後
 幷見文集
二月乙未
(九日) 東宮朝講入侍
入侍 引見
己亥
上箚論宋匡裕事。
 時匡裕上變
告尹雲衢謀叛
案之竟無實
兩司論匡裕以反坐律。
 不允
先生率同僚上箚略曰。
被告者旣蒙疏釋。
誣告者當伏反坐
百王通行大法
萬口一辭公論
不然
是法不信於民。
而因嫌誣告者將接踵而起。
無所措手足
 殿下何愛於目前之一匈人。
而忍日後無辜之受誣以死乎。
兩司論執
爲此慮。
而 聖批太嚴
至有臣子不忍聞之語。
今日 朝廷
有爲雲衢復讎之人。
而忍 下此敎。
不審 聖人胸次有何留滯不平之心。
而發之於言語輾轉至此乎。
入對極言之。
 上遂從兩司言
中外快之。
辛丑
以 殿講試官詣 闕。
上箚論邊事
 時邊臣馳啓。
毛文龍有東搶意。
 朝廷將遣李景稷爲解棼計。
先生上箚陳六不可
箚見文集
丁未
入侍晝講
癸丑
入侍晝講
○三月丁巳朔。
白虹貫日
己未
率同僚上箚請修省
 箚辭見文集
 批曰。
省箚具悉
深用嘉尙
箚中所獻兢畏二字
約而盡矣。
敢不書紳服膺以副卿等之至誠哉。
但遇災修省之道。
在於改過遷善
卿等須盡言不諱
以補予不逮
庚申
入侍朝講
壬戌
受由南歸
祭墓焚黃
告廟改題。
○四月丁酉
(十二日)西行
壬寅
懷德
歷訪 崇賢書院
戊申
還 朝呈告
 東宮宮官問疾
 說書李尙馨承 令來問。
閏四月
三告加由。
上箚辭。
 不許
 箚辭見文集
 批曰。
予以寡昧
賴卿輔導
時或懲窒
卿去未久。
予心茅塞
及到今日。
尤見其功也。
此時論思之長。
非卿不可
宜勿控辭
甲子
(初九日)入侍晝講
庚午
 東宮朝講入侍
辛未
承 東朝令。
寫進九思九容障子
壬申
入侍晝講
丁丑
入侍晝講
己卯
 引見入侍
○五月庚子
(十六日)入侍晝講
丙午
大憲
丁未
右手不仁之症。
上箚乞遞。
 不許
 命內醫來看病。
 箚辭見文集
 答曰。
省箚具悉
予甚慮念。
卿其勿辭。
調理察職。
再箚 不許
三箚 許遞。
癸丑
右參贊同知 經筵
○七月乙酉
(二日)以浴受由。
丁亥
 引見入侍
戊子
拜禮判書
甲午
入侍朝講
上箚乞解職歸浴。
 不許
乙未
辭 朝宿漢上
戊戌
宿淸心樓。
(驪州)辛丑
宿寒碧樓。
(淸風)壬寅
歷見龜潭
(丹陽)宿鳳棲亭。
甲辰
竹嶺宿紹修書院
丙午
到榮川椒井三浴
移調浮石寺。
○八月。
上狀乞遞。
 不許
辛酉
到家
上疏致仕
 疏略曰。
聖人之言曰。
有道
穀恥也。
又曰。
立乎人之本朝
而道不行恥也。
臣雖無狀。
亦非全然無恥之人。
中宵仰屋
內省自愧者非日月矣。
今年齡愈邁。
疾病愈深。
精神耗脫。
無以方物發慮
肢節痿廢
無以陳力就列
任所不能者止。
森然法度之語也。
先王之制。
人臣致仕
以七十爲節。
蓋以筋力可及者期之也。
今臣犬馬之齒六十有七。
筋力之不可及
已不古人懸車之年矣。
於今夏五六月間。
一病經旬
萬事灰心
惟恐一朝溘然
使世之持淸議操筆而評之曰。
某也竊位明時
無所猷爲懷祿不去。
竟死於旅邸云。
一生講禮
九泉蒙羞
寧不冤哉。
此心耿耿
至今猶在。
此臣之所以凋年惜景
撫枕悲吟
思欲納祿深居
畢命之下也。
臣聞聖王使臣也。
以禮而不爲拘迫
君子愛人也。
以德而不以姑息
伏願 聖明使臣得以禮進義退。
自免鍾鳴漏盡夜行不息之譏。
則使之以禮。
愛之以德。
無大於此
事關治道
不特微臣幸而已也。
嗚呼
生逢 堯舜
便欲永訣
豈臣夙昔之心。
而命不身謀
事與心違
愚衷悃悃
不能盡。
臨紙涕零
精爽飛越
 批曰。
久在經幄
啓沃功多。
予嘗嘉歎
今辭至此
心甚缺然矣。
卿所帶本職
旣已遞改。
勿生退休之志。
速爲上來
以副予意。
九月
吏曹判書被 召。
○十月。
上疏辭。
 不許
 疏略曰。
疾病深痼
無路趨 召。
昧死封章
懇祈遞免。
出於片片赤心
而 聖明方且視爲遊辭僞讓
直以好爵縻之。
此豈 聖明平日推誠體下之道。
古人所謂辭小取大以退媒進者。
不幸至臣之前矣。
噫。
世雖有甚無恥之人。
寧有昨日禮部陳病乞退
而今日得天官便卽抗顏者乎云云
 批曰。
除拜此任。
實在辭疏未到之前
卿勿以爲嫌。
須速上來
俾無久曠之弊。
再疏辭。
 不許
 疏略曰。
古之君子
量而後入
不入而後量。
臣雖愚懵
自揣甚熟。
何敢不量而冒入。
以 上誤 聖恩
中誤 國
事。
下誤臣身乎。
知舊之責臣者皆云。
 君召不趨
堅坐三辭
得無涉於偃蹇不恭乎。
噫。
誠然矣。
人臣所以事君者。
一進一退
惟義是視。
不可但以聞 命奔走爲恭也。
正臣李滉之言。
進而進者。
進爲恭。
不可進而不進者。
進爲恭。
可之所在
恭之所在
旨哉言乎。
今日之義。
彷徨不敢進者。
所以爲恭也。
 批曰。
卿固合此任。
須勿更辭。
速爲上來
以副予望。
十一月
承 命西行
庚子
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
丁未
入城 肅拜
上箚幷辭兩職。
 不許
 箚略曰。
人物權衡
章司命
國之重任
二者爲最。
政使其難其愼。
必得其人。
各責所長
猶懼不堪
一朝總而委之於昏憒拙陋之人。
此猶負僬僥九鼎而益之以黃鍾
迫之令起。
而不憂其覆壓撞碎。
僬僥死無惜。
獨如鍾鼎何。
嗚呼危矣
伏願 聖明曲察愚臣瀝血之懇。
非出於備數例讓。
收回 成命
改授可堪之人。
愚臣之幸。
國家之幸也。
 批曰。
提學之任
卿實合宜
須勿控辭
再箚 不許
○十二月辛亥朔。
呈告有 溫諭
壬子
進政廳。
 先生旣累辭不得 命。
不獲已供仕。
則務以恢張公道
裁抑僥倖。
收人才。
調劑士論
仰答 聖明知遇之恩。
先生已病矣。
欲退不得
居常鬱抑不聊
先生一表
一妹壻求官甚切。
終不爲之地
人或以爲言。
先生謝曰。
豈不思。
兩人不堪任使
不敢私情所在而輕 朝廷爵祿耳。
蒼石每歎此等至公無私
不可及云。
乙丑
詣 闕課春帖
乙亥
詣 闕課迎祥詩。
丙子大政
丁丑大政
戊寅
製進梁景鴻等伏誅 敎書
公元1630年
庚午崇禎三年
(今 上八年)先生年六十八歲。
正月辛巳朔
 親行望 闕禮入班。
癸卯
入侍晝講
○二月丙寅
(六日)兼知春秋
辛酉
監試試官
 作文諸生略曰。
國家設科之制。
四書五經義取生員者。
蓋以經術養士也。
壬辰兵亂以後
廢書不讀。
爲京外士子之痼弊。
常時四書五經束之高閣
不曾致力講明
故及到場屋。
茫然不知所以措辭下語
不得已竊取他人之作。
以爲僥倖之計。
竊取不足公然傳寫
一人作之。
百人傳之。
每場作者不過六七人
擧場無拖白之人。
有司不得已
而就其中以足其額數
嗚呼
此豈設科取士本意耶。
諸生亦必有深憂痛歎者矣。
有司方欲痛革此習。
今但無論主客
雷同者則盡行抹去。
無論工拙
自作者則擇而取之。
額數不滿則取之於經義
平時亦有以經義爲主篇而見取者。
諸生有能通經義者。
以義爲主篇。
不須雙頭破題
求合舊樣。
但將題意討論敷繹。
有如論體亦佳。
切勿因循弊習
隨波逐浪
但患業之不精
毋患有司不明
甚善甚善。
自是多以經義取士
文體丕變矣。
庚午
兼知 經筵
○三月甲申
(初四日)差文科會試試官
○四月庚戌朔。
以冠賓赴左台戒。
 卽金公瑬。
壬子
入侍晝講
丙寅
榜會于忠勳府
仍餞蒼石李公
 有序文。
桐溪鄭公
戊辰
入侍晝講
庚子(一作午)。
 引見入侍
乙亥
詣 闕課端午帖。
戊寅
上箚論邊事
 時椵島亂。
劉興治殺其主將陳繼盛。
 朝廷將遣李曙,鄭忠信等討之。
先生上箚言不可略曰。
當初群議以爲此賊必擧軍投虜。
背叛 天朝
其終又將挾虜勢以令於我。
惟有仗義興師
爲 天朝叛逆
存亡度外耳。
引對之際。
大計立定
旣而聞之則非徒渠不投虜。
且以應虜構誣繼盛。
上聞 朝廷
彼其擅行戕殺
肆爲誣罔之罪。
不容誅。
而與虜連謀之狀。
未著明。
在我亦姑無受危迫之機。
於此而置存亡度外
爲僥倖萬一之計。
幾於社稷矣。
今者賊使之來。
不如因此罷兵明言於渠曰。
始聞汝等無故戕殺主將
擧國咸憤。
方議興師問罪
今聞汝言。
則繼盛旣以衆怒而敗。
汝等又請命於 朝廷
是於 天朝不爲叛逆之臣。
特爲罷兵云。
則名正義直。
順事實。
可以讋彼之膽而
感彼之心云云
時 聖算堅定
至有動撓軍情者論以重律之 敎。
先生未及聞知
箚上 留中
問政院曰。
鄭某未見判下而陳箚否。
政院以實對
五月丁亥
(八日)三告加由。
上箚自劾乞罷。
 不許
再箚 不許
 箚辭見文集
 批曰。
得見判下公在於陳箚之後
則似無所失。
宜勿控辭
戊戌
 引見入侍
庚子
入侍晝講
○六月己巳
(廿一日)謁 聖廟
庚午大政
辛未大政
 東宮下酒饍。
壬申呈告
丙子
承 命改撰 穆陵誌文以進。
 時將有遷奉之擧。
以前不錄璿派。
故 命改撰
七月庚辰
(三日)三告加由。
辛巳
上箚自劾乞罷。
 不許
 箚見文集
大政時有齋卽誤擬之事。
 批曰。
無心之失。
所難免。
宜勿固辭
出行公。
命招出仕
承 命製進副元帥鄭忠信劉興罷兵帖。
 見文集
時 廷議以此文措語爲難
先生操筆立就。
 上稱善。
乙酉呈告
 命調理出仕
上箚乞遞。
 不許
再箚 不許
 箚略曰。
今日 國家之勢。
岌岌累卵
所恃以爲元氣者。
分離乖隔
不合不公
作好作惡
各以其意。
天下之事合則強。
分則弱。
必然理勢也。
是以往。
將見日就渙散
至於淪胥而後已。
豈不大可憂哉。
政使開誠
心布公道
不立私黨
人所信服者。
秉其臧否之權。
責之以銓敍流品
保合大和
猶恐人心不似我心。
做時不似說時。
難於寅協無間以濟于艱危
況臣駑劣無能
最出輩流之下。
而又是數十年來名目中人
雖欲仰體 聖心
同人于野
人誰肯相信
況其病衰昏耗
日甚一日
一有動作
疵病百出
不能小效涓埃
報答 知遇之恩。
臣雖不明
自知甚審。
如是貪戀 榮光
遲回不退其與性命之情以饕富貴者。
相去幾何
而 聖明亦安用如此陋夫爲哉。
 批曰。
省箚具悉卿懇。
宜勿固辭
從速出仕
壬辰
承 召詣政廳。
癸巳
 命招出兩題下湖堂。
科次其製。
甲午
上箚論 君德
 時有二宮奚因曲逕以進。
李公命俊疏中及之。
備局回 啓。
大忤 聖旨
 上辭氣極厲。
至令査出言根。
直啓媒妁
擧朝遑遑
景象不佳
先生乃上箚略曰。
此事微細
不足以煩 殿下厲聲
前後聖敎愈往愈嚴。
至有臣子所不忍聞者。
此雖在下不能無失
而 殿下所以之者
則恐不當如此之太峻也。
宮省事禁。
外人所得知者
若其本無是事
街巷傳聞之誤。
則 聖明平氣而答之曰。
是事矣。
萬一有之。
聖人以下安得無過
改之爲貴。
 聖明惕念而答之曰。
當卽改矣。
若是則 聖人胸次
都無一事
光明灑落
廣和平
上下之間。
情意流通
都兪吁咈氣像
可見於今日矣。
惜乎 聖明之學。
中和極功
猶有所未至。
情之未發。
不能無所偏倚而失其中
其發也。
不能無所乖戾而失其和。
無以天下大本行天下之達道也。
至於近日之怒。
則又不止於發不中而已
辭氣之間。
殆有怒髮衝冠之色。
以此而施於下賤
尙猶不可
而況三司乎。
而況大臣乎。
張思叔
匹士也。
詬詈僕夫
程先生責之曰。
何不動心忍性
今以 千乘之君。
酬應大臣
可用如此聲色乎。
伏願 殿下虛心於觀理應物之際。
用力於難制易發之地。
使忿戾之氣雲銷霧捲。
回思頃日之事。
必有不勝其悔者矣。
前日 命令發於忿氣
如査出言根。
直啓媒妁
參酌擧行等事
法司政院該曹之所不遵奉者。
明白 下敎。
悉令停止
快示悔謝之意。
日月之更。
萬目皆仰。
愁慘之狀。
變爲和樂
 君德之幸。
無大於此矣。
 批曰。
省箚具悉
嘉卿愛君之誠。
所陳査覈之事。
當勉副卿意焉。
自是 上怒遂解。
人皆相慶。
傳誦其箚。
甲辰
 引見入侍
○八月。
三告加由。
上疏乞免
 不許
 時有城門榜書
三告得請
不獲已上疏陳情略曰。
嘑蹴之辱至微
死生之事甚大。
然而終不肯受者。
誠以恥之於人大矣。
無則非人故也。
何敢曰己無是事
人言何恤。
靦然士夫之列乎。
若然則臣與其人。
無以
矣。
 聖明亦安用如此無恥者爲哉。
伏願 聖慈察此苦意。
亟賜鐫斥
 批曰。
兇人之事。
不足介意
匿名之謗。
不必啓達。
勿辭。
出行公。
以杜後弊。
上箚乞遞文衡
 不許
再箚 不許
 疏略曰。
臣今齒髮益衰。
精神益耗。
且自哭子悲傷之後
目常腫爛。
不能開卷讀數行書已五六年矣。
古人爲文
以多積而薄發爲能。
天下安有不耕而獲者乎。
以此神思消落
語意拙澁
尋常知舊間書尺。
把筆沈吟
索然不應
況望其修治辭命
應對 天朝
交好隣邦
不至於敗事乎。
臣雖不明
自知則審。
決不敢代大匠斲以血其指云云。
 批曰。
文章過人
氣力未甚衰老
宜勿控辭
壬申
(廿五日)入侍晝講
甲戌
差別初試試官
○九月。
以加土呈告
 時又有金吾謗書
設意巧慘。
先生遂決歸志
告入六日
始 命給由。
庚寅
(十四日)合坐都堂
 與僚官取才玉堂錄事
十月庚申
(十五日)以 殿講試官詣 闕。
乙丑
入侍晝講
○十一月丙子朔。
製進 穆陵遷奉挽詞
己卯
開 穆陵玄宮
入班變服緦。
陳慰于 四殿。
丙戌
 親祭 穆陵
曉祇送昏祇迎。
戊子
詣 穆陵進香班。
哭臨于靈幄殿
庚寅
入望哭班。
壬辰
上箚請權停賀至望 闕禮。
 時方遷 穆陵
梓宮出在幄殿
啓殯吉辰
適與賀至相値
禮官 啓以自 上望哭訖。
旋服吉行賀。
先生以爲一日之內哀樂幷行
實爲未安。
乃上箚略曰。
國事不幸
今有遷 陵之擧。
 先王梓宮
出在幄殿
初喪言之。
則爲方在欑宮
露次變禮
比之 大內常節
尤爲慘痛
於此時。
一遵平昔常例
賀慶爲名而盛服行事
則禮之不稱情
甚於此。
吉凶相襲
古人所禁。
一日之內。
哀樂幷行
寧有是理。
伏乞裁自 聖衷
或下詢廟堂而用其中
不勝幸甚
 批曰。
省箚具悉卿意。
箚辭當議處焉。
大臣權停。
癸巳
 望哭啓殯入班。
丙申
入班再望哭釋緦。
 曉閉 玄宮
未時虞故也。
丁酉
辭 朝。
取道枔川。
李完相國
 先生此行。
實無再來意。
欲與李相相訣也。
稷山
上狀乞遞。
 許之。
○十二月。
授知樞。
甲寅
(十日)還家
公元1631年
辛未崇禎四年
(今 上九年)先生年六十九歲。
○二月。
上疏乞遞文衡
 不許
 疏略曰。
臣駑姿驥
蚊力山任。
常恐 寵過而災。
負重而踣。
臨淵集木
八年一心
至於銓柄文衡一時荐加。
則心悖膽慄之極。
無所措躬矣。
幸賴 聖德如天。
使得
從容退閒。
自免罪戾狼狽之歸。
誠感激。
不知死所
惟是文衡重任
尙在肩上。
念臣前後歷敭
非不可堪之地。
其中尤不近似者。
此職爲最。
況今頹齡日邁
眞氣日耗
以此氣力
生入修門
瞻依 耿光
自知難必
況望其陳力就列
從事筆硏詞翰之間乎。
懇乞 聖慈曲垂憐察
將臣兼帶大提學特與遞改。
此外 經筵職名及 世子副賓客
一倂鐫去。
使得安心屛伏
收召魂魄
以延歲月之命。
則天地生成之恩。
何可量也。
再疏 許之。
 疏見文集
 下該曹 許遞。
三月
大司憲
上狀辭。
許之。
患脚弱證。
行步甚艱。
○四月。
上疏請勿 追崇
 不報
 時 上用勳宰議。
追崇 元宗
 召諸大臣詢之。
以爲不可
 上欲遣使直請 天朝
百僚廷爭不能得。
先生以爲大禮所係。
雖在病退中。
不可不言
上疏極諫略曰。
追崇所生
躋之祖廟
夫人知其不可矣。
況以 殿下睿好禮。
寧有不知之理。
特爲誠孝所蔽。
而不自知其過耳。
誠孝豈非懿德
而失其則則爲過。
則者理而已矣。
孟孫問孝
聖人答之曰無違
無違者。
生死葬祭不背於理之謂也。
臣未知 殿下此擧。
能不背於理而合於禮乎。
儀禮子夏傳曰。
諸侯之子公子
公子不得先君
公子之子稱公孫
公孫不得諸侯
據此
大院不得先王
 殿下不得祖 先王
而特以 殿下撥亂反正之功。
上承大統
宗廟主。
彼謂大院君非私親
而 殿下適孫當立云者
無據甚矣。
禮曰。
服術有六。
一曰親親
二曰尊尊。
親親恩也。
尊尊義也。
人情常患於以恩掩義。
春秋傳曰。
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
今 殿下之於親親
固爲篤至
第未知無害於尊尊否乎。
臣愚見。
 殿下之恩。
幾於掩義矣。
同於己者。
則許之以識禮。
寵之以愛君
若將加諸膝
異於己者。
則斥之以臣子不忍聞之語。
若將墜諸淵而不恤也。
是以行。
則將見阿諛順旨日進
莊士儻言
無由而至 殿下之前矣。
豈不危哉。
臣嘗見 聖敎若曰
漢唐以下人主賢於予者。
亦皆爲之。
何爲不然
臣爲 殿下惜此言之駟不及舌也。
諸葛武侯所謂妄自菲薄
引喩失義
塞忠諫之路者。
不幸而近之矣。
子之言曰。
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
不敬其君者也。
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
賊其民者也。
是故
立心之本。
當以盡者爲法
不當以不盡者爲準。
今 殿下以上智之資。
聖賢之學。
而乃奉親之事。
不求合于義理當然之極。
以後中主之事自劃。
此政所謂第一件事讓與別人
不惟平日立心不當如此
竊恐所以致孝大院君者。
亦未得爲盡道也云云
疏入。
 留中不下
領相吳公讀此疏。
語人曰。
儒臣告君之語當如是
爲之歎賞
已。
六月
聞虜賊入寇
力疾赴難
行到報恩
疾甚不得赴。
上疏陳情舁歸。
 疏略曰。
主憂臣辱。
主辱臣死。
臣雖無狀。
亦知斯義。
臣於本月十三日。
聞金虜猝至。
都下洶駭。
雖知積病危困之極。
萬無得達之路。
寸寸前進
以道爲期
登程九朝暮。
始到報恩地。
眞元澌盡。
氣息奄奄
僵仆路傍。
更難自力
孑孑孱生。
更無報 恩之地。
有臣如臣。
不如死之久矣。
瞻望 宸極
涕血交零
不知所言。
自是病勢彌留
藥餌無效
八月
 東朝下札問疾
賜藥物及食物
 
前後凡數十次。
十月
 東朝宮官問疾
 文學沈演。
承 令來問。
遣醫來看病。
閏十一月
左參贊
上狀辭 不許
○與宋浚吉朱書
 時先生精神昏錯已甚
至於子弟名字押署字劃。
皆忘之。
然於禮記朱書等書。
擧輒成誦
數行俱下。
先生之於學。
可謂天得
公元1632年
壬申崇禎五年
(今 上十年)先生年七十歲。
正月
上疏致仕
 不許
 疏略曰。
臣少而讀禮
老而無成
但知七十致事禮經
全文
人臣盛節
知進不知退。
大易深戒
顧其蒲柳易衰。
稀年難到。
則常恐一朝溘然死於尸竊之中。
以爲 淸朝之羞。
此心耿耿
日夕不忘。
幸賴天之靈。
得至謝事之齡矣。
古人以老不致事
比之於鍾鳴漏盡
夜行不息
甚言貪戀冥行
當止而不止也。
若此者臣之所大恥
而 聖明不當以此期待臣隣也。
臣之出身事主今四十有七年矣。
雖其志慮淺短
知識蒙昧
不足圖事立功
進思盡忠
退思補過之誠。
純然赤心
未嘗一日暫離於黼座之傍。
今臣自此辭矣。
昂首層霄
霱雲入望
臨紙涕零
不知所言。
 批曰。
省卿疏章。
予心缺然
此非 先朝舊臣辭退之時。
卿須體予至意
調理上來
更勿爲如此之言。
二月
移卜梅湖
 寓墨谷族人家。
三月
上疏乞解本職及兼帶。
 許之。
 疏略曰。
臣之病勢危篤
已到十分地頭
蓋其引年乞退
實出於悶迫祈懇之血誠
前日伏奉 聖旨
敦諭不許
至有調理上來之 敎。
是則 聖明以臣爲遊辭僞讓也。
臣本伉拙。
未嘗矯飾之事。
於七十垂盡之年。
學爲雎盱前却之態。
以釣能讓之名。
神明必殛之矣。
今臣之所大悶不聊者。
 聖明不許致身
職名尙在身上
進退無據
至此而甚矣。
懇乞 聖慈亟遞
職名
得安待盡云云
八月
 授知樞。
上疏陳情
 時 仁惠王后昇遐
有期
先生以病未赴哭。
上疏陳情
九月
大司憲
上狀辭。
 許之。
公元1633年
癸酉崇禎六年
(今 上十一年)先生年七十一歲。
正月戊申
(十六日)病革
 語澁痰作。
氣息奄奄
若將垂盡。
而謂夫人曰。
男子不絶於婦人之手。
婦人不絶於男子之手。
夫人對曰。
嘗聞之熟矣。
先生喜。
顧侍者曰。
婦人文字
亦有好時。
且曰。
送我必以禮。
門人有言古人臨終
遺表者。
亦有遺書者。
先生欲應。
已不能言。
十餘日後證勢稍歇。
六月丙寅
(初六日)前證復作
 自此不能語。
專不省事
丁丑(十七日)亥時
終于墨谷寓舍
子時卒襲。
 是日大風雨。
戊寅小斂
己卯大斂
 東朝又下札問疾
賜藥食物
未至而先生已卒。
訃聞
 上輟朝賜賻如例。
 東朝擧哀別賜賻。
擧哀禮官啓以賓客不應擧哀
 上敎曰。
此人有盡心敎誨之功。
雖無前例
擧哀何妨
遂 命行之。
七月辛亥
(二十一日) 命贈左贊成。
○八月己巳
(十日)告 贈職
焚黃
書銘旌。
壬午
文學鳳瑞以 東朝令來致祭
 令曰。
鄭賓客平生嗜禮。
宮官往毋失禮
且 令看葬而來
癸未
曹佐郞李裯依例來致祭
甲申
葬于咸昌縣檢湖之西酉坐卯向之原。
 始先生卜新兆葬二胤。
占其上一穴以屬意
至是遂用之。
遠近儒士會葬四百餘人
乙亥崇禎八年冬
配享本州道南書院
 補遺(案譜中有未及采錄當日者。
且有道院祔享以後事實
故幷爲僭補如左。)
公元1604年
甲辰十月
上答西厓柳先生朱書書。
 柳先生節要付之。
因與書曰。
此中有無光風霽月
但世之讀者
未免先向蠶絲牛毛上尋討頭緖。
失却天高海闊胸次
卽今中原論議老先生者。
正坐不善耳。
先生復之曰。
節要謹已拜留。
今世讀此書不善何限
敬誦來敎
令人悵然
以先蠶絲牛毛上尋討頭緖爲病。
末學不能無惑焉。
顏子夫子立之卓爾
博文約禮上做起。
今欲識老先生天高海闊胸次
所謂蠶絲牛毛者。
不可不先尋討
而遽厭棄之。
區區竊謂易先以但。
然後語意明白
更乞有以反復敎之。
千萬。
柳先生又答曰。
人患不能蠶絲牛毛耳。
苟能之。
海闊天高其中
別樣事。
示諭易先爲但甚當
中庸言尊德性而道問學
不曰問學而尊德性
畢竟
歸宿處。
不可不思耳。
○又嘗因 中朝參將胡澤督使本國許款倭賊之議寄答。
先生曰。
天理人欲
同行異情
如使在我復讎雪恥之誠堅定於內。
待時以發。
則雖如句踐所爲
不害爲與時消息
而吾之所以自信者。
自可對越神明無愧
不然而欲出於偸生釋怨之計。
則雖日談復讎。
終歸無實
只此一念
天人之分判矣。
每見來諭
輒令疲懦增氣
不知今日群心又復如何也。
蒼石先生西厓集。
先生書下曰。
嘗見先生往復愚谷書。
論難義理
有非他人所得聞者。
而當愚谷無妄被逮之日。
盡歸散失
今之所存
才什之一。
可勝惜哉。
丙午○作金省克墓銘
 金公文學有時望。
不幸遽沒。
柳先生慟之。
令求壙文於先生
蒼石講討山莊
 時先生新構書室
杜門靜居
溫繹經傳
日暮道遠之憂。
李先生方家食。
來爲旬月留止之計。
先以一絶贈之曰。
頤養年來得力深。
靈㯲不受一塵侵。
潭邊鼇柱如許
那及超然物外心。
先生和之曰。
當時只要入山深。
離索那禁鬢雪侵。
三夜對床晤語
碧潭晴月證同心
因與講論心經而罷。
西厓先生而亦有詩曰。
林下光陰惜已闌。
心期不在利名間。
寒泉舊事今能續。
只恨
同人會面難。
○後蒼石以屛詩示之。
先生與書曰。
其中操心一篇
不能無疑者。
朱子所謂不容毫釐差處。
請悉之以求正焉。
操存省察雖同是心地上工夫。
時分不可混。
中庸首章故君子二段。
朱子獨分作二截。
其意極精
先儒止水中間一點動處之譬。
亦儘明白
至於克治之云。
則又是審幾後下着力之事。
所謂發於形氣
利心纔動。
己私攻克等語。
皆是省察克治工夫
不屬操心事。
蓋此處工夫極細。
故着語極難。
有曰。
戒愼恐懼
不須說太重。
又曰。
不是着力把持
只是操。
一操便在這裏
又曰。
要在腔子裏。
只是於思未萌知覺不昧處。
略綽提惺。
不令昏放耳。
未說到人心道心天理人欲分界處也。
第念老兄用力於此文字不爲不精
日用間亦必有體驗之功。
今於貽燕之文。
必不胡說
鄙見未透。
生分別耶。
制忿篇末藥山語固好。
常念明道先生遽忘其怒。
而觀理之是非
一語爲制忿之要法。
未可舍此第一說話而求之於彼。
以此修改如此
書稟班祔位於鄭寒岡
 時先生方立廟。
一龕內有前配位及亡弟位祔入相礙之端。
故別紙就質。
而答書引朱子說有曰。
妻先亡。
別廟
弟亡無后
別廟
須各以一室爲之。
不可雜也。
此與家禮班祔條不同
可疑
然妻與弟不可同祔一室
意則又更分明
公元1607年
丁未上元日
叔父察訪公及鄕老燕集存愛堂。
 時鄕達尊有主簿宋公,縣監金公,縣監尹公
察訪公亦耆矣。
命是集曰白首會。
先生子弟之禮。
侍坐終日
以詩祝賀
遂爲歲例
壬子○答安東士友書。
 時花士林欲以鶴峯先生權松巖幷享於靑城鄕社
書稟位次
先生答謂山林高蹈
論官爵者固是。
第未知鶴峯之於松巖
年紀相後幾何
平日相從
前輩之而不敢抗禮耶。
若雖有少長之差。
不至於行相截。
則 王朝官爵不可遽絀而壓之。
齒爵均爲達尊
鄕飮酒禮
位遵於尊東
老老貴貴之禮竝行不相奪。
今當以二賢齒爵相懸
互爲參酌
務求安於二賢之心而合於一鄕之議。
甚善。
又謂鶴峯旣祀於臨河
則似不必重設
朱子祠徽州者六。
建寧者四。
在漳汀者各二。
此則或在州學
或在縣學
或在書院
不妨重建
旣以鄕社爲名。
則與此事體有不同
此雖盛問之所不及。
而旣蒙不遺。
不敢不悉布耳。
林遂先生議。
只祀松巖靑城
公元1614年
甲寅四月
屛山書院柳先生奉安文。
戊午
○撰臨川書院鶴峯金先生奉安文。
 以臨河鄕改爲院時。
己未○撰沖齋忠定公神道碑文。
公元1620年
庚申春
三書院諸士友書。
 舊祀退陶李先生廬阜道祠
時花士論
奉移西厓位版屛山
奉移鶴峯位版臨川
以爲卜日合享之擧。
而使兩生齎書條稟。
先生答謂配享固重。
施之於兩先生
則恐無過重之疑。
然全無差別
果似未安。
當依南康濂溪祠配兩程式
西厓先生柳公鶴峯先生金公
尤似停當
如何
坐次只依文廟
豈容他說。
四聖之坐。
當初皆在東壁一行
後因殿宇不能間架
遂分坐東西
今奉兩先生
作一行于東壁
未知如何
然分坐亦穩。
坐次先後
後學所敢妄論。
當依先生平日相處如何
而爲之序次爲得。
況年不及肩隨
而位在絶席
無異議矣。
答全沙西喪禮問。
又書譬勝喪。
 幷見文集
辛酉○撰鶴峯先生神道碑文。
癸亥○書辨李芝峯採薪錄。
 詳見文集
公元1626年
丙寅七月
柳先生諡狀
 先生嘗答蒼石書曰。
形容盛德
不比他人
銘誌一字
不可輕易
鄙意吾輩未必便死。
惟於未死之前我。
日斯邁而月斯征。
庶幾或有進益
無忝老先生門人
然後
發明之。
爲實語。
至是始撰。
丁卯○撰南溪書院柳先生奉安文。
公元1629年
己巳三月
屛山設祭文。
 始移祔廬院也。
縣中諸賢不欲撤屛山祠宇
先生以合享爲重。
貽書縷縷
至是。
遠近士林建寧故事而復設之。
書答月澗懼塞錄。
 月澗先生朱書要語最切於身心者。
名曰懼塞錄以求正
先生答其書曰。
老兄精力有以及此
感歎無已
前日鄙論。
蓋欲涵泳全書
益知其味之無窮。
然哀境精神
易爲疲倦
西厓先生所謂中流失船。
一壺千金者。
政自切當耳。
與張谿谷(維)辨厓老戊戌事。
 時張公撰白沙諡狀而錄戊戌間事
微有失實處。
先生與書略曰。
丁奏辨誣行
厓老未卽自請。
正以危機交急之日。
當百責之萃。
柳潚以憚行激主怒。
至若甲午和議
出於石尙書
成於宋經略
非我國之所自由。
而彼乃以此西厓
竊料台見必不以其時攻和者爲正論
故索言及此
辛未○撰盧蘇齋從享五賢廟及元位告由文
 追補
庚子
( 顯宗大王元年) 賜諡文肅公
公元1605年
乙巳八月
曹正郞呂聖齊
奉 命宣諡于昌寧縣衙
 時咨議公爲縣宰
丙辰
( 肅宗大王二年)入享于開寧德書院
 以佔畢齋新堂先生幷享。
而是年春。
儒生上達
五月
 宣額而致祭
癸酉道南儒生上疏陳請
改諡文莊公
 道德博聞曰文。
履正志和曰莊。
公元1577年
丁丑十一月
入享于慶山孤山書院
 退陶先生先生舊嘗杖屨於此
士林慕其遺芬
以元配位同日奉安
丙戌祔享于大邱硏經書院。
 
舊祀退陶先生而以寒岡配享
至是又以先生配享
己酉
( 正宗大王十三年) 上命文集
 時六世嗣宗魯
金吾郞被 引見
 上屢稱先生德業
因有是 命。
以原集別集年譜等冊進呈
公元1616年
丙辰九月
 上遣官致祭家廟
 時 上眷金吾公克家學之美。
擢置臺端
因曠感於先生
製文以侑之。
丁卯
( 純祖大王七年)門人後裔設修契所於愚伏山中
 始先生在時。
大諫洪公鎬倡船巖結之議。
先生以書止之。
至 健陵辛亥
門人後裔黃景幹等各出財力。
合謀拮据
遂於是年春。
建立此所。
蓋爲本院計也。
乙未( 憲宗大王元年)十月二十二日丁丑
奉安位版于愚山書院。
 卽先生本院也。
六世宗魯配享
江陵士林
退谷書院
 先生守江陵時
禮學爲治。
至誠敎導
習俗丕變
文風大振。
人皆感服
思慕不已
遂建祠而俎豆之。
癸未(今 上二十年)十一月
士論峻發
上疏請升 廡。
 批曰。
省疏具悉
疏辭果出於崇賢重道之義。
朝家靳施。
卽重其禮也。
 再疏。
 批曰。
朝家之重其禮而靳施。
尊賢之意也。
 三疏。
 批曰。
已有前批。
更待後日公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