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伏先生别集卷之九 (自动笺注)
愚伏先生別集卷之九
 附錄
  
崇政大夫,議政府左贊成兼判義禁府事, 世子貳師
知 經筵春秋館,成均館事
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
正憲大夫吏曹判書兼知 經筵禁府春秋館,成均館事
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 世子左賓客鄭公墓誌銘
(幷序。
)[李埈]
公元1623年
公諱經世
字景任
鄭爲晉陽大姓
至公九世祖澤
尙州事。
留一于州
爲州人
曾祖諱繼咸。
強記過人
離騷三過
無遺
累擧不振
祖諱銀成。
考諱汝寬。
皆以德善承家業。
妣陜川李氏
江陽君瑤之後
生公軻之女。
以嘉靖癸亥九月十四日生。
幼有異質
自能言。
小學一卷纔訖。
其餘迎刃而解
過目成誦
微詞奧義
一閱領其趣。
落筆娓娓驚人語。
凡在較藝之場。
每居前列
年十六。
領鄕解生進選
然其趣向之正。
乃於擧業之外知有吾人用力之地。
刻意爲學
從善如登詩以自勉
庚辰
柳文忠公知州事
勸課多士
學政日新
公賓賓然執禮請益
先生異之。
告之以爲學之序。
自是涵而飫之。
有所益
年二十。
進士
二十四。
中 謁聖
名動一世
戊子
擢入藝文館檢閱
玉堂正字
仍 賜暇東湖
俄以史官誤薦下吏
未久而解。
庚寅
外艱
守制於廬。
柴毀不勝喪。
壬辰夏
島夷入寇
公與
公元1592年
同志倡率義旅
時有斬獲之功。
一日賊猝至。
中矢而仆。
母夫人遇害
興世殉焉。
巡察使申于朝。
陞敍佐禮曹郞
疏陳罔功之實以辭之。
軍餉
行到公山遘痘。
幾死而蘇。
癸巳冬
 下敎本道
使之敦諭赴 朝。
贊辭命。
上疏不赴。
甲午服除
拜禮曹郞
未及拜職
旋授弘文館修撰
冬拜司諫院正言
修撰
侍講文學
乙未春
司書,知製 敎。
秋陞校理
上疏請立自強之本。
時當大亂之餘。
國憂方殷
入對言。
古者大有爲之君。
所以根本道者
不過學而已。
所謂學非襲先王緖言而已
有思辨之實積累之漸。
然後由是而進。
由是而明。
旣知此心之由學而明。
則當知此心之非學而闇。
明則光輝旁燭事物
闇則是非懵然不辨
講明此學。
不以敬而持守
將無維持此心而爲涵養之本矣。
 殿下有求之心。
大有爲之效未著
豈非學問之功不純怠忽私有以間之也。
天降大割
百事潰裂
勤於學問
以明治道
舊邦維新在此。
此學不繼。
治道多雜。
國勢不振愈甚
辭氣剴切
音吐洪暢。
 玉色怡然
多所聽納
時 上始講周易。
聖學正宗
不可不講。
而然其義精微難曉。
春秋討賊之義。
當此撥亂之日。
最是急務
一日
 上問程傳與朱子本義異同
公進曰。
前之易。
奇耦未形者也。
伏羲之易。
奇耦之已形者也。
讀易者但就六十四
公元1595年
卦。
文王之彖。
周公爻辭
孔子十翼而已
伏羲先天之學。
莫之聞焉。
至邵子承穆李之傳。
大爲發揮
然後始知三聖之辭皆出於先天之畫。
由是易之本原明。
朱子本義亦明乎此耳。
若程傳則雖不釋先天之畫。
義理精深
所以周經之義也。
此其同異之別。
在學者而言。
程傳爲尤切矣。
一日
 上陰陽昇降善惡吉凶之應。
公進曰。
陽尊陰卑者。
分之常也。
陰昇陽降者。
氣之反(一作交)也。
然常者爲否爲未濟
反(一作交)者爲泰爲旣濟
君德居上而親下須如是。
方可上下相交成世道之泰矣。
不惟治道爲然
修養家之水火交濟亦猶是也。
又曰。
積陽多。
其漸可至於君子
積陰多則去人而之鬼矣。
君子小人之分。
由於是。
陽生物。
陰殺物。
陰陽之氣不同如是
是故
易之貴陽賤陰矣。
每於進講之際。
 上傾心聽納
酬酢如響。
國士之稱。
 賜內廏馬及馬粧。
鰲城每自講筵退語人曰。
鄭某眞侍講之才也。
十月
上疏省墓
許之。
仍令謄出疏本入納。
十一月
還 朝。
請頻御經筵
丙申春
拜吏曹郞
御史嶺南
巡按防戍諸處
俄拜校理,吏曹正郞
丁酉春
上疏解職從戎
專力於奮義討賊之事。
不 允。
七月
拜議政府檢詳
舍人
八月
還拜校理兼弼善。
海岸留屯之賊將再動。
與同僚上箚請守都城
俄還舍人
拜司憲府掌令。
九月
以 御史巡檢嶺西復命
差奮義軍將
遞授成均
公元1598年
司藝。
俄拜副校理
運軍餉畢。
司諫
尋陞承政院同副承旨
戊戌春
左承旨
四月
嶺南方伯缺。
一日於 榻前
 上指公謂曰。
此人有才局。
差遣
時有相臣贊其決。
時當兵革之際。
戎務叢沓
外則濱海之地賊壘相連
內則湖嶺之中 天師彌滿
公能日夕究心
施置有方
催糧凋弊之民。
括兵流徙之日。
不專以調發爲急。
而亦能以寬裕爲政
威愛洽著。
兵民胥悅
藹然有古攬轡之風。
控免牘。
遞授副護軍
先是公爲吏曹郞
升黜流品
以賢邪。
持心如枰。
未嘗爲人輕重
時有嗜利無恥之徒。
自以淸議所不容。
締結同類
搆陷正人
虛捏誣。
白黑雜糅
自是善類無容足之地矣。
尋除靑松不赴。
庚子春
寧海府。
爲政精明峻潔
一以省事不擾爲本。
棄官歸。
坐罷。
辛丑
 特命別敍。
壬寅春
左承旨,禮曹參議皆不赴。
公家食將二稔矣。
與同志相議曰。
維摩詰非有位者也。
而能視人之病猶己之病。
吾徒皆有志澤物
不念康濟同胞耶。
遂各出錢醫局
取其息貿材料
隨病投藥
取先存心愛物語。
名其局曰存愛院。
陰德及物者廣矣。
冬以校正廳堂上召。
被論。
初。
鄭仁弘鄕兵
名以義旅
退後擁兵自衛
殊有不戢之聞。
公偶以所聞言於人。
至是仁弘憲長
捏出不近之謗以劾之。
丁未春
除大府。
其爲治先而後罰。
令行而民信。
鄭寒岡語余曰。
之治
公元1608年
悃愊無華
可爲吏治之師。
戊申歲
 宣廟賓天
哀痛欲隕。
光海卽祚
公應旨上疏
其一款論新政闕失略曰。
竊見 殿下卽祚之初。
銓相除拜之政。
似不出於大公至正之道。
銓相之選乃是大臣所擬
而其人不與焉則命之加擬。
不與則又命加擬。
必得其人之姓名
然後始肯落筆焉。
 殿下參入己意。
任情低昂
至此甚矣。
其人賢否
臣素未知。
設使前後注擬四五人淸名實德盡出其下。
初政淸明
不當私昵
未必然
則其爲累固不大乎。
 殿下延登元老
置之相位
以爲賢於夢卜
則尊之不以貌而以誠
任之不以貳而以專。
然後可得盡其用。
而乃於爲朝廷銓衡
一大除拜
不用其言。
直任己意。
若然獨運萬機足矣
亦安用賢相爲哉。
 殿下愼始之日。
已用如此手段
日後之憂。
可勝言。
 殿下博觀前史
其於公私之辨。
治亂之故。
察之熟矣。
豈不姻婭私昵之有累於聖德乎。
得非新登大位
上下情意未及諳熟
而遽遭危疑之變。
眇然深居
不免憂懼之心。
遂欲廣置親信以爲急難之用乎。
 殿下之慮或出於此
則又大誤矣。
天地所以廣大無外
人主所以尊而無對
無私也。
目今朝廷百官孰非 殿下四體
三軍萬姓孰非 殿下赤子乎。
一視同仁
以得其心。
則不幸遇難。
不爲 殿下捐軀乎。
不此之圖。
而顧欲托於數三親信之人。
親信無幾
而餘
公元1609年
皆爲疏外之人矣。
 殿下之有。
不亦狹乎。
 殿下之勢。
不亦孤乎。
疏進。
海大怒。
托以語逼 先朝
禍將不測
大臣李恒福進曰。
其言雖過。
內懷至忠不能也。
削職還敍。
己酉春
冬至使赴京。
入班。
用玄盤領以朝。
以爲盤領創於後代
玄卽齊服
非所用於朝賀大禮
呈文禮部
請易以朝服
兵部本朝之人偸賣焰硝於虜中。
不許年例貿易
公呈文以辨之。
更於年例外許貿二倍數
庚戍春。
復命
光海嘉之
特超一資
公上章辭。
不允
成均大司成
乞暇省墓
七月
還朝
十月
羅州使。
十二月
全羅道觀察使
辛亥被劾。
初。
鄭仁弘上章兩賢
至是公作五賢從祀廟廷執禮契帖序。
其末有曰。
奈何盛典纔擧而邪說便行。
誣賢之語略無顧忌
嗚呼
彼豈無秉彝之天邪。
惟其偏私之見蔽之於前。
忿狠之氣迫之於後。
不覺其自陷於媢嫉之歸。
此其可哀之甚也。
仁弘銜之。
嗾其黨詆之。
壬子直哉獄起。
公被引就理
內官家書以進。
所與妻子往復私札中有上躬者。
則必別行高書。
光海語其侍者曰。
敬謹如是
而寧有生心黨逆者乎。
俄而釋之。
光海殺臨海
加公嘉義
先是
本朝嘗以臨海有疾而聞於上國
臨海尙於天將接待循例隨 駕。
公啓請勿隨駕
至是光海謂其有炳逆折之功。
然非公啓辭之意也。
公堅讓不許
癸丑三月
江陵府使。
乙卯被逮。
以沈憬獄辭
公元1616年
連累也。
丙辰冬
削職而解。
丁巳夏
給牒
癸亥三月
今 上更化
特除弘文館副提學
四月
入謝上章辭。
 上答曰。
卿之上來
日望之。
勞苦遠來。
予甚嘉悅
卿其勿辭。
登對言。
始初淸明之日。
宜首罷內需司以示民無私
因旱上箚略曰。
德崇學進。
常在眞積久之後。
化成治定
可以歲月遽期。
則 殿下所以修德立志者。
能保其無怠乎。
偏黨舊習尙存
同寅之效未著
征繕宏謨未定
進討之期茫然
則 殿下所以求賢定計者。
能保其不懈乎。
至於郊畿之近而姦民玩法
禁闥之嚴而女僕通行
裁抑僥倖。
而時有啓寵之漸。
從諫如流
而或嚴峻之批。
是則無論他日
而 殿下秉心
已不純一於時月之頃矣。
先賢所謂不世大功易立。
至微本心難保
中原戎虜易逐。
一己私意難除者。
可畏也。
伏願堅苦刻厲
執德不移
勿以己私而妨公道
勿以宴安而萌怠忽
毋急近效
持循不已
自然聖德日新
治化日隆
天佑之。
無不利。
雨暘時若
百穀用成
民安物阜之效。
馴致矣。
 上手批曰。
自予忝位。
一人言予過。
今看箚辭。
不覺敬服
故事玉堂無依入侍之例。
經筵官等言鄭某乃讀書養德之人。
頻數引接
 上從之。
許令間日入參。
五月
賜米豆。
時 上待公用異數
公亦感激恩遇
知無不言
規切人主
開導聰明者。
必以格君心之非爲
公元1623年
先。
其所進之言。
所言之事。
不自言於外。
起居之注又未及什一
使其啓沃之言不得傳於後也。
一日
 上講論語宰予晝寢章。
集註自棄孰甚。
 上曰。
晝寢至於自棄乎。
公曰。
先儒有言懈意一生
便是自棄
然則必大段爲惡。
然後乃爲自棄也。
纔有懈惰之念。
便爲自棄也。
凡看此等文字
勿謂豈便至此
更加惕念。
幸甚
又承 問薦張顯光柳袗
文學行誼東南儁望
若蒙收用
必有補於治道
時廢庶人䘭自江華栫棘中鑿穴將出
 上令宰臣所以處之。
與同僚具箚以進。
大司憲李貴至 上前
直斥公不同兩司斷義之請。
公再疏乞遞。
不 許。
又疏請削光海朝嘉義資。
 許之。
八月
盤領搭胡資。
上箋謝。
俄兼藝文館提學
辭不 許。
九月
上箚陳八條
一曰大志
二曰懋聖學
三曰重宗統
四曰盡孝敬。
五曰納諫諍。
六曰公視聽
七曰嚴宮禁。
八曰鎭民心。
初服急務
治道大要也。
其重宗統一款略曰。
爲人後者爲之子
故稱所後父母而服齊斬三年
本生伯叔而服不杖期
誠以受重之義甚大。
而物無二本
無二尊故也。
至於帝王承統
則受宗廟社稷之重。
尤萬萬於卿士家矣。
前代帝王旁支繼而尊奉私親者。
率皆見非於當時
取譏後世
宋英宗
賴司馬,范,呂諸賢。
據經守正
遂以皇伯父稱濮王
乃爲得禮之懿。
 宣廟追崇德興時
亦倣此而
行之。
可謂百工明法也。
至於今日事體
則與此微有不同
蓋 殿下 宣廟之孫。
昭穆不可易。
祖禰不可亂。
只得稱祖。
不敢稱考。
旣已稱祖於 宣廟自稱爲孫。
則雖稱考於所生
自稱爲子。
未有嫌逼之礙也。
司馬公之言曰。
漢宣帝昭帝之後
尊其父爲皇考
不敢尊其祖爲皇祖
呂公著亦曰。
宣帝以兄孫承祖統。
故稱史皇孫爲考
無兩考之嫌也。
此正與今日之事相似
可以明據
宣帝初稱史皇孫爲悼考。
先儒未有貶議
其後皇考
然後范鎭譏其以小宗而合大宗之統。
程子譏其亂倫失禮
今旣避宗廟之稱。
不加皇字。
則於大宗之統未嘗合矣。
無兩考之嫌矣。
今雖公論已定
擧國同辭
安知異日無希固寵巧飾欺罔
程子之所憂者乎。
此誠萬萬非所憂於 聖明之世。
區區愚慮
不得不預爲 明主言之。
惟 殿下堅定明察焉。
朝廷方議號牌,量田。
獻議
冬以嫁女乞暇南歸
 上令本道給昏需。
閏十月還朝
十二月
白虹貫日
上箚請遇災寅畏略曰。
日爲衆陽之宗。
虹是陰沴之氣。
尊卑淑慝宜莫與抗。
正當方中之晷。
直射橫貫之煇。
陰盛干陽。
甚於此。
天道不惂。
變不虛生
意者深宮蠖濩之中。
幽獨得肆之地。
無乃敬畏之念乍弛。
宴安之心漸滋。
有人所不知而天已降監者乎。
伏願 殿下反躬深省
益篤敬畏之誠。
天地陽和之氣。
不以
公元1624年
類而應。
而又何陰盛之足憂乎。
 上答曰。
內省多愧。
天譴宜矣。
箚辭當體念焉。
又論梁德允略曰。
夫刑之輕重
視罪之淺深
權衡稱物
得其平而止。
而其柄在有司
人君不得私意其間而有所指揮
使輕者重而重者輕也。
禮曰。
君者立於無過之地者也。
如此然後可以正人也。
不審 殿下何有於一隷。
不肯自立無過之地。
使應物之地有累於私意
正家及國之道。
不能出於至公乎。
甲子元日
白虹貫日之變。
公乃應旨上箚略曰。
薄蝕雖慘。
猶有常度
隮以陰沴
倏干大陽
謫見於天。
甚於此。
一之可畏
再三乎。
況於月正元日三始履端之辰乎。
此殆不測之禍伏於冥冥之中。
而人莫之知。
故天以是大警動于 聖衷也。
竊念今日民生新離塗炭
憔悴已極。
譬如大病人元氣澌盡。
上一延延僅存
正使安之以枕席
養之甘脆
欲望榮衛完實有同平人
則非可以歲月致也。
況乎攪動之以搖其精。
困苦之以竭其氣。
則其能免於溘然而斃乎。
嗚呼
天之愛民
父母愛子
父母之心。
子憂亦憂。
子喜亦喜。
前項數事旣爲民病
乾文不寧
安知不由於此乎。
昔在丙辰元月
屢有此變。
一月之內。
不啻八九現。
天之所以告戒可謂諄復
昏迷天象
竟至於爲天所棄。
由此觀之。
則天命之不僭
昭然矣。
今 殿下旣有寅畏之心矣。
又有懇惻之言矣。
然又必有不忍
人之政見諸行事。
然後寅畏之心。
實有所施。
懇惻之言。
不爲口惠
而方可以上天仁愛之心矣。
李适擧兵叛。
賊鋒日急
公論江都非計
 大駕南巡
公承 命撿察嶺南
上狀請毋貸犇北之將以振軍律
把截漢江
旣逾嶺。
通諭遠近
召募兵糧
三月復 命。
四月乞遞。
 不許
一日
有勳宰袖箚草來示
大意仁城珙出賊供。
不可早圖
公答云。
諸王子名出賊供者不但珙。
必將次第驚畏
世寧忍使骨肉疑懼往日之爲乎。
兩司議處珙。
公獨不變初說。
勳宰怒甚斥公。
公乃陳章乞免
略曰。
伏聞昨日 筵中。
延平府院君李貴詆臣以不論仁城。
至以奸人目之。
 聖敎有曰。
自古安有身無自犯之事。
預講處置之道乎。
可見大聖人之量超出常情
眞不啻天淵矣。
臣子之事君。
但當自盡其心。
不當苟同於人。
取媚於時也。
臣之素心
以此爲恥
上年論䘭之時。
不能聽人敦迫變其初議。
古之大臣
惟恐人之不攻吾闕。
而今重臣
惟恐人之不與己同。
同則喜而與之。
不同則怒而罵之。
以此謀國
恐非國家之福。
而士之狷狹知恥者。
寧有長揖而去耳。
安能仰其鼻息
聽其脅制
有如轅下之駒哉。
伏乞 聖慈亟許遞斥。
以厭公議
以安愚分。
 上答曰。
守經不撓
玉堂之任也。
於卿無失
公又上疏乞退
 上優批不 許。
勳宰又有箚攻公益急。
公出東郊
 上箚乞行遣
上答曰。
卿之忠讜
嘉之
公元1616年
矣。
李貴雖有千言萬語
豈有聽信之理乎。
乞退益力。
 上不許
擢拜大司憲
控辭
幷不 許。
極陳難受之義。
略曰。
嘗聞朱子之言曰。
士大夫辭受出處
非獨一身之事而已
其所處之得失
關風俗之盛衰
不可以不愼也。
臣嘗以是觀於廢朝而驗之矣。
其所不欲退者
則雖被物議。
不許辭避
爲其臣者亦貪戀寵眷
晏然不去。
一夫先之
十夫效之。
見聞所慣。
漸成習俗
至於廉恥掃地
利欲淊天。
而國無所賴。
然則一夫進退
關於風俗者果何如也。
目今 朝著淸明
搢紳相讓
蓋無一人忘恥而冒進
而 殿下乃欲使臣一夫之數。
以啓無恥之習。
嗚呼
 殿下之待微臣無乃薄乎。
孔子曰。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於此職。
終不敢就。
伏望 聖慈曲賜憐察
卽許遞改。
使臣終始相持
陷於違忤之誅。
爲情交孚之美也。
 上始許遞。
買舟南歸
是日副提學
公上再辭。
不 許遞。
旋拜承政院都承旨
 嚴旨促召。
公以一向辭退
分義未安。
八月還朝
 上引對慰諭
仍曰。
卿之不辭而去禮乎。
望望然去之。
予甚慙靦
公謝曰。
臣旣得遞免。
趁未付職而去。
前銜豈有辭朝之理乎。
仍啓曰。
臣在鄕時聞政封還內旨
臣甚喜其得體
出納惟允
之任
 聖敎如未盡。
則臣在此任。
不敢封還
 上改容
九月
 上敎曰。
鄭某曾講論一部
盡心論難
古語曰。
無言不
酬。
特加一資
公上疏乞改正
又曰。
抑臣於此願有獻焉。
孔子曰。
千乘之國
節用愛人
敬事而信。
使民以時
聖人治國道要不出此。
中間一敬字爲五者之本。
人主之尤所不可忽也。
竊念 聖明節用愛人與民信使民時等事
已不著力而能。
而或於此上微有著力未到處。
施爲號令之間一毫不謹
則便不得爲敬。
非必肆然自用然後不敬也。
伏願於其已能者。
所以終始之。
於其未能者。
所以至之。
純心積功
推致其極。
程子所謂堯舜之治不過此者
虛語哉。
使一國臣民涵濡 聖澤者。
皆知 殿下典學之功有以致之。
經幄末臣
亦與有榮矣。
 上答曰。
疏末所陳。
實是格言
予當體念
卿其體予至意
勿爲控辭
十月雷雨
與同僚上箚請修省
十一月
三告乞遞。
 上不許
勳宰於登對語侵公。
公上箚乞罷。
不 許。
刑曹 啓請以公州人鄭霶等匿田不賦將梟示
公啓曰。
此輩奸濫。
罪之固當。
人命至重。
一人之訴。
遽梟六首未安。
 上令該曹改議以處。
乙丑正月
兼右副賓客
二月
 世子冠禮
公承 命作圖以
禮畢一階
辭不 許。
公以正二品爲都承旨
舊例
乞遞不 許。
三月
長子喪。
上疏乞護柩南歸
 上曰。
鄭杺竟至不救
予甚嗟惜
子喪解職非例。
不 許。
三告始 許遞。
夏拜大司憲
上箚乞遞。
不 許。
尋遞爲知樞。
又拜大司憲
三告
公元1625年
 許遞。
七月
以先墓加土乞暇。
仍請遞。
不 許。
旣歸。
授議政府右參贊
俄拜刑曹判書
乞遞不 許。
十一月
大司憲
請罷諸宮家沿海魚鹽之利。
士大夫關節干請之弊。
給復內需奴。
丙寅正月
 上遭仁獻王后喪。
欲行三年之服。
公請 殿下不杖期
二月
上箚喪禮六條
其疏曰。
竊覵 殿下近年以來
舍己從人之德。
漸不如初
遭喪以後
又爲至情所蔽。
聽言之際。
有喜同惡異之心。
夫人君居崇高之位。
雷霆之威。
行之以喜同惡異之心。
則惟意所欲。
莫敢忤。
豈不順適己私
其奈莊士日遠
諂言日至
至於喪邦何哉。
臣之所陳。
殆千百餘言。
而無一句半句同於 殿下者。
固知無足取悅而適以疚 殿下之懷。
顧其縷縷不已者。
實出於閑邪弼違之誠。
惟 聖明勿以逆心而求諸非道
幸甚
 上答曰。
觀卿箚辭。
據經引禮
反復論難
足見專門禮學
杖期一節
旣論以父在母喪之禮。
則以杖卽位
何失乎。
此外所論當體念
先是
 上令禮官私親稱號
以爲宗統大義固嚴。
然 殿下旣以親孫入
無兩考之嫌。
當稱考而不加顯字。
廷議皆從之。
至是。
重臣請爲三年喪者。
公以書折之。
俄拜大司憲
副提學
三告乞遞。
俄還大司憲
上箚數千言
略曰。
竊念 殿下憂勤願治四年于玆。
治具之漸張者。
未見其日進
而但見其日退
當 殿下撥亂反正之初。
革舊鼎新
公元1626年
之日。
臣民所以鼓舞聳動祈望於 殿下如何
 殿下所以淬厲奮發自期待者如何
而今日之所成就乃止於此
不惟等爲 殿下惜之。
竊想 閑燕無事之頃。
中夜不寐之時。
必有穆然深思
慨然長吁
不勝憂懼者矣。
惟其鼓作振發之機。
係於 殿下一心
故敢以誠一字
今日應病之藥。
伏願 殿下留神澄省焉。
 答曰。
箚辭俱是格言
敢不惕念而思改哉。
近因哀疚
不接賢士
闕失日積
以此也。
尋遞授副護軍
焚黃乞暇未及行。
復授大司憲
力辭不許
累告始遞。
卽拜副提學
俄遷大司憲
殿試取才。
有循私之語。
公 啓請罷榜。
請擧子勿給燭。
九月
遞授同樞。
冬拜大司憲
病遞。
俄授副提學
乞遞不 許。
十二月
遇次子喪。
丁卯
請遞職歸葬亡子
 上答曰。
觀卿疏。
不覺驚慘
論思之任勿辭。
趁卽往來
仍令給葬需。
盡室南歸
行到淸州
聞奴賊入寇
入朝
嶺南號召之 命。
傳檄道內。
人皆思奮
應募者衆。
閱兵調糧。
將次第前赴。
俄以賊退而罷。
四月
復 命于江都
尋扈 駕還京城
五月
上箚時務略曰。
自古人君非常之變者。
必立非常之志。
然後興衰撥亂
以卒建非常之業。
志苟不立。
因循頹惰
不能自強
終於不振而已矣。
徂玆戎虜之禍。
尙忍言哉。
邊疆失守
列城瓦解
西土生靈
爲魚肉。
至使 君父蒙塵
廟社播越
今之旋 駕舊都
亦燕
雀之處堂耳。
嗚呼危矣
古人云。
多難興邦
殷憂啓聖。
此正 殿下生於憂患之秋也。
願 殿下自沮而益自強焉。
日夜淬厲
毅然發奮曰。
島棲之恥。
可不雪乎。
脅盟之辱。
其忍忘乎。
犬羊之與和。
其可恃而爲安乎。
寤寐一念
在於湔羞雪憤
不以一毫玩愒之心參錯其間
 殿下之志立矣。
俄除大司憲
遞授同樞。
又拜副提學
上箚時務略曰。
天下萬事無一不本於人主之心。
傳曰。
有恥而後能知憤。
知憤而後自強
自強而後能行其政令保其國家
伏願 殿下毋忘會稽之恥。
立之以刻苦之心。
持之以悠久之誠。
則當不患洒恥之無日矣。
移拜大司憲
七月
遞授同樞。
卽拜副提學
解職浴椒井。
 答曰。
勿辭。
趁卽往還
移拜大司憲
上狀辭職
十月
李仁居之變。
還朝四宰
副提學
辭不 許。
戊辰正月
大司憲
參鞫孝立逆獄。
故事參鞫之官有參勳之例。
上疏辭。
四月
除四宰兼知義禁。
五月
副提學
公以館職禁府不便
上箚請減
 從之。
六月
正憲
七月
上箚邊事略曰云云
八月
應 旨上箚略曰云云
己巳春
白虹貫日之變。
上箚請修省
尋乞暇焚黃
四月還朝
以病辭。
 上曰。
予以寡昧
賴卿輔導
卿去未久。
予心茅塞
論思之長。
非卿不可
宜勿控辭
閏四月
承 東朝令。
寫進九思九容
五月
移拜大司憲
右手不仁三箚 許遞。
旋拜右參贊
同知 經筵
三告
公元1629年
不 許遞。
拜禮判書
解職南歸
浴椒井 給暇。
七月
辭朝
上疏致仕
 答曰。
卿在經幄
啓沃弘多
速來副予意。
九月
吏曹判書
兼拜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
累辭不 許遞。
公旣不得 命。
公心正色
不激不隨。
庶欲調和士論
忍怨不恤
而范賈之釁。
庶期帖然矣。
庚午二月
知貢擧取才。
品藻高下
毫髮不爽
初。
士之爲文
或以奇怪相高。
自公提衡
時文浮雜無體制者。
始變而尙典雅矣。
四月
椵島亂。
劉興治殺其主將陳繼盛。
 朝廷遣將討之。
公上箚言不可
十一月
遷 穆陵
承 命撰誌文以進。
梓宮啓欑
賀至相値
禮官請哭訖行賀。
公謂一日之內哀樂幷行未安。
請停賀禮
 從之。
尋引疾乞暇而南。
稷山
馳 啓乞解職
 從之。
辛未二月
乞遞文衡
再疏得遞。
三月
大司憲 召。
不赴。
四月
 上用勳宰議。
追崇 元宗
遣使直請 天朝
以爲大禮所係。
雖在病退中。
不可不言
上疏以陳之。
略曰。
追崇所生
躋之祖廟
夫人知其不可矣。
況以 殿下睿好禮。
寧有不知之理。
特爲誠孝所蔽。
自知其過耳。
誠孝豈非懿德
而失其則則爲過。
則者理而已矣。
孟孫問孝
聖人答之曰無違
無違者。
生死葬禮
不背於理之謂也。
臣未知 殿下此擧果能不背於理而合於禮乎。
禮經此。
不啻多矣。
臣請爲 殿下陳之。
儀禮子夏傳曰。
諸侯之子公子
公子
公元1631年
不得先君
公子之子稱公孫
公孫不得諸侯
据此則 大院不得禰 先王
 殿下不得祖 先王
而特以有撥亂反正之功。
大統宗廟主。
彼以 大院爲非私親
 殿下嫡孫當立云者
無據甚矣。
 殿下但知生我者之爲恩。
不念 祖統至嚴
雖制禮之義截然
有分如此
不憚違越
徒以所蔽者厚也。
六月
聞虜騎入寇
舁疾發行
報恩疾甚
不得赴。
自是病勢彌甚
八月
 東朝下札問疾
十月
 上遣醫看疾。
 東朝亦令宮官來問。
十一月
左參贊
辭不 許。
壬申正月
致仕
 上批此非舊臣辭退之時。
調理上來
二月
移卜梅湖
子弟憂公之疾。
以其地淸勝。
有益於蠲滯而養氣也。
三月
上疏乞解本職及兼帶。
 許之。
六月
 仁穆王后昇遐
公以病未會哭上疏
九月大司憲
上狀辭。
癸酉正月
病亟而蘇。
六月十七日丁丑
啓手足
訃至。
 上輟朝賜賻。
特 贈議政府左贊成。
 東朝擧哀
禮官 啓以賓客擧哀之例。
 上敎曰。
此人多敎誨之功。
擧哀何妨
其年八月二十五日甲申
葬于咸昌縣檢湖之西卯向之原。
治命也。
自 上致祭
 東朝別賜賻有加。
宮官致祭仍看葬。
令曰。
鄭賓客平生嗜禮。
宮官失禮
遠近儒士來會四百餘人
公有文集若干卷。
思問錄若干卷。
朱文酌海若干卷。
其規摸之正。
志業之偉。
有以理而求者足以知其心。
公元1633年
事而考者亦將信其跡。
不待後世君山
而亦有知太玄者矣。
公嘗輯古今喪禮
名曰喪禮參考
未及成書
骨格高聳
目光炯炯
神氣肅淸
論議英發
其學以五經四書根基
濂洛諸賢爲正脈
文則講行文公家禮
參之以禮記儀禮諸經。
而於朱子之書。
極力探賾
貫徹天人之微。
洞析王伯之辨。
其存諸心者無雜。
踐諸身者有力
絶群之資。
間世一生
宏博之識。
兼包衆美
以此而行乎家。
事親盡其孝。
居喪盡其哀。
每以養不逮親爲至痛。
衣食不給於身。
粢盛必備其物。
早朝而起。
冠帶謁廟
祭祀之禮。
至老不衰
篤於友愛
女弟貧乏
剖財以均其食。
而家未嘗有宿貨餘糧。
推之以事 君。
忠愛出天。
每於入對之際。
齊戒必預。
意必積。
 朝廷得失
說古治亂
文義之外。
反復推求
歸之於人主
期以感動 天聽
與人言。
剖析至理
色笑有味
隨資所及而誘之。
橫說豎說
聽者忘倦
其施之於臨民則曰。
之而已。
無擾之也。
之而已。
無害之也。
窮民保赤子。
多士養稚禾。
明謹條章
施置得宜
其趣要歸仁厚
其政不流於解弛
在所過。
皆有遺愛
可見子之學成於己而及於物。
其規摸體段之著於風績者。
自不能掩矣。
以此而措之。
經理一世
挽回古道
中遭否塞之會。
深閉寂寞之濱。
無復有意當世事矣。
 聖主更化
風雲遭運
鳴籟應。
意喩色授
所不遇於世者。
至是而始有需用之望矣。
而豈知難進之節已見居位之不安也
當 章陵之議始。
玉堂之長。
博考之 命。
引禮經之說以 啓之。
其言曰。
 聖上以繼別之宗。
踐 宣祖之位。
事體之重何如
可以伸情於所生乎。
尊祖義也。
親親恩也。
義之所存
恩有所屈。
尊之所壓。
不可伸。
其見與勳宰不同
每有所 啓。
輒爲其所醜詆
十年立朝
引退日居其半。
如立矮屋之下。
擡頭不得
尙何望於展布四體乎。
抱負之大。
足以世道之責。
命途之舛。
未免朝野所惜。
豈非賢者無祿之由乎天。
而道之將廢也有其命也。
然而正論姱節
當世重望
東南之士講學論禮者。
率於公而取則
聞其敎而知所向者。
不知其幾人。
則其有功世敎者。
固自有在。
其所施之未究。
奚足道哉。
奚足道哉。
公之平日所上章箚幾數十餘。
辭意直截
文章精妙
其中戊申新政一疏卓犖
癸亥以後所陳。
明白懇至
忠厚之意溢於言表
養氣之直。
辨禮之詳。
求之近代
絶不多見也。
學識之蓄於中者。
旣有其本。
患難之至自外者。
雖不可堪
前後縲絏之遭。
讒毀之來。
一以理而排遣之。
終無所挫抑
可見其知之精而守益固。
養之裕而得益深。
非所良玉之琱磨而益光
至死而愈辣者乎。
其爲詩。
心得而手應。
說道所不形容處。
然待境而成。
未嘗強作
蓋謂詩是
小技。
不可於此枉費心力也。
不喜著書
見人好立私見
有同異於先儒之說。
正色責之曰。
新學後生
惟當篤信師說
究其本義而已
至於假竊形似
簸弄筆舌間。
以爲得而卒無所據。
不爲譏佛罵祖之歸者幾希矣。
臨事愼重輕發
胸襟坦然
不以恩怨而槩諸心。
常恐於此用心一蹉。
未免忮刻之歸。
謙挹自將
絶無矜伐之出於口。
雖以所蓄之厚。
其所自處欿然。
若無所有
常戒子弟曰。
人須有無所知無所能之心。
然後終可至於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也。
至於聲聞之過。
尤其所惡。
常曰。
名之於身。
不啻浮雲
世之有小技而自衒者誠淺淺
至於子弟愛父兄者。
求名筆以鋪張無實之事於身後者。
亦豈誠信事死之義也。
每以世之無人才爲歎曰。
上之所以育才者固無其道。
而下所以自處者。
亦局於卑近
習辭記誦
幸而決科
則視此學爲筌蹄
仕而能學者鮮矣。
識見旣蔑。
踐履亦闕。
而立朝則仁義之陳於君。
下而臨民則敎導之及於物。
何怪世道之愈下而愈晦也。
有以古之養人之道而成就之。
雖在季世
未必無異才之出也。
雅性泊如
世間奇麗之玩。
一無所好
平日寓興者。
泉石之勝。
晩就愚伏山中
臨溪縛數間屋。
濂洛諸書
積年家計
讀書意倦則相羊水石之畔。
樂而忘返
其自得之往往發於吟詠
邂逅晩達
感激 聖恩
黽勉就仕。
若其穹爵腴祿。
實非雅尙所在也。
慨此學之寥寥
士風不競
庶幾整頓墜緖
以卒舊業
疾病遽乘。
南岳新摧。
嗚呼痛哉。
公娶全義李氏
部將海之女。
無嗣
繼娶眞寶李氏
忠順衛潔之女。
察訪壽苓之孫。
參判堣之曾孫
俱封貞敬夫人
二男二女
男長曰杺。
雋才巍科
拜藝文館檢閱
次曰㰒。
志行不几
儕輩愛重
不幸短命
適生員盧碩命。
敎官宋浚吉
側出一男曰櫟。
萬戶
檢閱一男一女
男曰道應。
女幼。
盧碩命有二男二女
男曰思永
女幼。
宋浚吉二男二女
皆幼。
銘曰。
河洛祕靈。
載萃于商
文儒挺粹。
道義漱芳。
學穿經籍
氣軼靑蒼
羽儀多士
玉筍周行
蜚英盛際
罔試不能
秉銓化地。
持心如稱。
孰才短長
爰尺爰繩。
盛名所在
群讒迭乘。
逮至昏朝
世道益漓。
此宜三黜
彼固一時
十載習坎
其德不緇。
素位而行。
險不夷。
 聖主更化
人惟求舊
首聘碩士
置之左右
宗伯之長。
天官之首。
希音幾閟。
至寶始剖。
公何答 恩。
臣職庶盡。
有過匡救
其善將順
六條禮說。
一片忠悃
報 恩未了
何不憖。
才難之歎。
自古而然。
在衰世。
益罕其賢。
墜緖誰理。
此學誰傳。
此後胚胎
又閱幾年。
公昔臨湖
慘埋雙劍
公今卜湖。
玉樹忍掩。
來生業緣
一丘邱同占。
保佑仍雲
有繼無忝
通政大夫弘文館副提學,知製 敎兼 經筵參贊官春秋館修
撰官李埈
撰。
愚伏鄭先生神道碑銘(幷序)[趙絅]
公元1630年
崇禎庚午
愚伏堂鄭先生以疾 賜告歸鄕
左參贊
不赴朝已。
壬申
據禮乞致仕
 不報
明年六月丁丑
卒于尙之墨谷田舍。
訃 聞。
 上恫傷。
輟朝二日
賵賻如禮。
 特贈議政府左贊成。
其年八月甲申
卜竁于咸昌縣檢湖西卯向之原。
事官庀焉。
 上又遣郞。
文以祭之。
粤廿一年甲午
孫侍講咨議道應。
諸公門下士若而人。
令式樹碑于原。
手故副學蒼石公之狀。
漢陽趙絅曰。
大父始雖以科目進。
匪躬之晷。
靡非格致之學。
立朝五十有餘年。
雖處艱難顚沛中。
何嘗不以勉吾 君。
可謂有始有卒
宜得直而不華者銘傳於後。
顧與大父幷世而生。
大父平生者已作陳人
一人在。
執事寔吾大父愼簡之寮。
且知大父深。
敢屬以顯刻。
對曰。
唯唯否否
以郞寮事公。
覿德心醉者有年
今於公幽隧事。
宜無待子之請之勤禮之恭。
言之不文
行而不遠。
子之訓也。
吾敢違之。
實彫篆之不足
曷能形容大君子事業文章
子盍改圖
道應氏更跽爲禮。
執而不移
終日倦色
累辭不獲
疾病間之。
歷歲于玆。
始繙其狀而序之曰。
公姓鄭氏。
諱經世
字景任
號愚伏堂
生而秀朗
才學語。
小學一卷
文理驟達。
他書肯綮處。
迎刃縷解
妙能辭章
年十六。
公元1633年
儁鄕解。
雅志不亶擧子業
從善如登詩。
以見其志云。
庚辰
文忠公尙州
功令學子
公執請益
文忠獨視韙之。
告以古人爲學之序。
公悅服膺
二十。
進士
二十四。
登 謁聖科。
第二名。
萬曆丙戍也。
京師人未見公面。
相傳其文以熟。
選入院爲副正字
戊子
薦拜藝文館檢閱
俄轉奉敎
己丑春
 宣廟選曹趣塡玉堂南床員。
極選也。
自昔難其人。
惟以二人備擬
公爲正字
又 賜暇湖堂
時榮之。
先是
公以史官入侍 經筵
 宣廟委巷義。
左右莫能對。
公進曰。
此出檀弓
猶言曲巷
 上甚悅。
及退。
目送之。
無何
玉堂之 命。
不特際遇有時
稽古之力也。
逆獄起。
公曾在史苑。
誤薦賊甥震吉。
韓柳川下吏尋釋。
庚寅
外艱
壬辰島夷難作
嶺南刳於兵最先而酷。
尙之人士糾合義旅
推公倡。
猝遇賊。
中矢仆。
母夫人與次子興被害
巡察使狀 聞。
拜禮佐。
拜疏辭。
義旅餉向湖西
遘痘殊死而蘇。
制除
拜禮兵郞未拜 命。
修撰正言
修撰文學
乙未
校理,知製 敎。
時大盜猶據左腹
君臣旰食
公上疏請立自強之本。
登對進言曰。
古者大有爲君所根本道者
不過學而已。
所謂學非襲先王緖言遺經訓釋而已
有思辨之實。
積累之漸。
然後由是進。
由是明。
旣知此心由學而明。
當知此心非學而闇。
明則光輝
旁燭事物
闇則
是非懵然不辨
天降大割
百事潰裂
勤於學問
以明治道
舊邦維新在此。
此學不繼。
治道多雜。
國勢不振愈甚
辭氣慷慨
敷奏洪暢。
 天顏爲之怡然
又曰。
 聖意以易爲聖學正宗故難已。
開 筵首講是書。
然其意精微難曉。
春秋復讎之義。
最是今日急務
 上仍問程傳本異同
公推三聖
下及邵,穆李發揮皆出先天之畫。
仍明程傳本所以然之故。
明剴有味
 上稱善。
必曰國士國士
 賜內廏馬馬粧以奬之。
丙申
天官員外繡衣 命按嶺戍。
還拜校理
丁酉春
正郞
上疏解職從戎
竱力復讎事。
 不許
秋拜中書
俄遷玉堂兼弼善。
元均李舜臣
山陷
天將楊元棄南原走。
國中凶凶
賊鋒且至。
與同僚上箚。
請守都城以牢人心
俄還中書
改掌令。
又承繡衣 命巡嶺西
還拜義將
又以校理督運軍餉已。
司諫陞同副承旨
戊戌
由左承拜嶺南觀察使
 特命也。
壬辰以來
南服糜亂
吐內餓虎之喙。
逐寇 天兵亦且累萬。
治法征謨。
更僕難數
公能撫民以寬。
轉餉以時
民皆按堵
士無飢色
報政未半。
聞厓相被群小去國
知事無可爲。
累上辭章
遞授軍職
尋除靑松不赴。
庚子
寧海
棄官罷。
明年 特敍。
明年
拜左承禮議。
不就
冬以校正廳堂上召。
丁未
除大丘府使。
治先敎化郵罰
鄭寒岡語人曰。
大丘之治
悃愊無華
可爲吏治師。
戊申
 宣廟賓天
光海嗣位
公因求言上疏萬言
上言恤民節儉
言宮闈不嚴
仕路混濁
姻婭用事
終言人主一萬化之本。
丁寧勸誡
懇懇懃懃
疏入。
海大怒。
命焚之。
托以語逼 先朝
將繩大何
賴右相李公恒福爭之強。
削職
未幾還敍。
己酉
冬至使朝 京。
主客令我國使臣以玄盤領入班。
以爲盤領非禮服。
玄且齊服
用於朝賀大禮非禮
遂呈辨禮部
又呈文兵部
以爭我國人偸賣焰硝中事
不唯誣枉雪。
許我買焰硝比前倍數
復命
海大悅加資。
公上章辭。
不許
國子長。
冬遷羅州
又拜全羅觀察使被參
先是
鄭仁弘上疏誣毀兩賢
公於五賢從祀執禮契帖序。
奈何盛典才擧。
邪說便行等語。
仁弘聞而嗛之。
其黨因是中之。
壬子直哉獄。
遭誣逮。
中使家書以進。
光海覽訖。
左右曰。
私書中婦人諺書。
如語及上。
必別行高書。
其家之雖婦人小子亦知尊君義。
此與逆乎。
無何得釋。
癸丑
江陵
乙卯
又爲沈憬妄引下理
光海雖知其誣。
故遲其決以待贖鍰
門人漢魏劭事。
質之寒岡
寒岡曰。
無害
古人有行之者
散宜生是也
公聞之與書曰。
古人雖有爲之者
今日事異。
爲我諸君
君子愛人以德
斷置道理爲之。
請與諸君別。
深幽圜墻中。
載罹冬嚴。
善宰臣或勸公呈病曰。
應敎李溟言病保放。
爲近例。
公答曰。
自是眞病。
吾無病。
可以陽病甘心謾上。
公元1616年
聞者歎服
前後凡三阨保宮
眠食擧止不少變常度。
怡然處順
一聽之天。
唯取聖賢書益加硏窮
丙辰冬
削職脫圄。
丁巳
告身
自此遯荒六年
嘗在玉成書院
諸生會者數十餘人
講家禮。
時上下歊赩。
諸生流被體。
不能堪。
端坐終日
髀不動搖
色無少倦。
持敬然也。
癸亥三月
 仁祖王靖 宗祊
收萃昏朝擯斥士類潤色中興
公首也以弘文館副提學徵。
詣 闕上章辭。
 批曰。
卿之上來
日望之。
勞苦遠來。
予甚嘉悅
遂 賜對
進曰。
始政之初。
宜先罷內需司以示無私
民心
又因旱上箚。
指陳乘輿闕失
不避忌諱
有曰。
先賢有言
不世大功易立。
至微本心難保
中原戎虜易逐。
一己私意難除者。
可畏也。
願執不移
勿以己私公道
勿以宴安怠忽
自然治化日隆
雨暘時若
百谷用成
民安物阜矣。
 上手批曰。
自予忝位。
一人謁予過。
今日省箚辭。
不覺敬服
故事玉堂長入 侍甚簡。
 經幄諸臣合辭言鄭某乃讀書養德人。
破例頻接。
 上從之。
令間日入參。
際遇之始也。
 上待公禮異諸臣。
感激 知遇
知無不言
言無不盡
蓋其言從婉曲
因講起義
愈出愈新。
前人未發處多。
又承 上問。
張顯光柳袗行誼文學輔治道。
 上嘉納。
時有告廢庶人鑿垣欲跳者。
執法勳宰俱請斷義。
公執不猗。
李延平貴 上前誶公。
公再上章乞遞。
 不
公元1623年
許。
俄拜藝文提學
辭又 不許
上箚陳八條
一曰大志
二曰懋聖學
三曰重宗統
四曰盡孝敬。
五曰納諫諍。
六曰公視聽
七曰嚴宮禁。
八曰鎭民心。
言言鑿鑿中窾
至重宗統
築底反復
無有餘蘊。
末乃曰。
 殿下今於 典禮
公論所在
是稽而行之幸甚
第恐異日巧舌飾羽
𧫩(一作滿)讕圖寵輩出
 殿下其絶之邪。
其後果有橫議鋒生
卒如公言
是年十二月
白虹貫日
明年甲子元日
白虹貫日
公應 旨上箚略曰。
三始履端之辰。
謫見天若此。
此殆不測之禍伏於冥冥中。
人莫之知。
故天以是大警動于 聖衷也。
亡何
逆适擧兵叛。
公建入江都非計
 大駕遂南。
仍承 命檢嶺南
多所規畫
騰狀以 聞。
其後勳宰恚公不論仁城。
 筵中四言詬詆。
公上章乞行遣
以嘉公忠讜爲 答。
乞退益懇。
 上愈不許
擢拜大憲
控辭 不許
又陳難受之義。
引朱子之士大夫辭受出處
關風俗之盛衰
 上始許遞。
卽日買舟南歸
副學 召命踵至
一日內旋遞旋拜也。
公又上章控辭者再。
 不報
移拜知申事。
 召旨甚嚴。
還朝
 上爲之引對慰諭
公旣謝。
 啓曰。
臣在鄕時聞政封還 內旨
臣喜其能行古道也。
臣今忝是任。
 聖敎如有未盡。
封還奚敢後人
 上改容
九月
 上敎曰。
鄭某曾講論一部
盡心論難
古語曰。
無言不讎
特加一資
公上章乞改正
獻言
孔子曰。
千乘
公元1625年
國。
敬事而信。
節用愛民
使民以時
聖人治國道要不出此。
其中一敬字爲五者之本。
施爲政令之間。
一毫不謹
便不得爲敬。
伏願純心積功
推致其極。
使一國臣民涵濡 聖澤
皆知 殿下典學之功。
則 經幄末臣
與有榮矣。
 上嘉公格言。
十月雷雨
與同僚上箚請修省
登 對。
又被勳宰惎之。
上箚乞免
 不許
乙丑正月
兼右副賓客
二月
 世子冠禮
公承 命作圖以進。
禮畢
一階
辭 不許
三月
長子檢閱杺痘殞京邸
公請歸。
 上曰。
鄭杺竟至不救
予甚嗟惜
子喪解職非例。
三告乃 許。
夏拜大憲
辭 不許
尋遞。
又拜憲長
謁告至三。
四宰大司寇
辭 不許
還拜憲長
請罷諸宮家擅海堧魚鹽利。
士大夫關節
請勿復內需奴。
丙寅正月
 上遭 仁獻王后喪。
欲行三年制。
公議不杖期
以綾原君爲喪主
 上屢下疑難之敎。
於是公率諸諫官合司爭之凡三十餘。
啓文皆公筆。
語婉義正
不敢一辭
俄又上箚進喪禮六條
首言曰。
竊瞯 殿下至情所蔽。
有喜同惡異之心。
夫人君居崇高之位。
雷霆之威。
行之以喜同惡異之心。
惟意所欲。
莫敢忤。
豈不順適己私
其奈莊士日遠
諂言日進
至於喪邦何。
臣之所陳千百言。
一言同於 殿下者。
適足以疚 殿下之懷。
顧其縷縷不已者。
實出於閑邪弼違之誠。
惟 殿下勿以逆心而求諸非道
公元1626年
 上批曰。
據經引禮
反復論難
足見顓門禮學
但杖一節
旣論以父在母喪之禮。
則以杖卽位何失
先是
 上令禮官私親稱號
以爲宗統大義固嚴。
然 殿下旣以親孫入
無兩考之嫌。
當稱考而不加顯字。
廷議咸允。
崔完城鳴吉朴知誡
制定後請爲三年喪
公以書折之。
不回
俄拜大憲
俄移副學。
三告遞。
又還大憲
上箚數千言
大意治道有日退無日進爲言。
且曰。
鼓舞振發之機係於 殿下一心
以誠一字今日應病之藥。
 上曰。
近因哀疚
不接賢士
闕失之積。
以此也。
尋遞以副護軍
乞暇焚黃未發。
大憲辭。
旋改副提學
俄還大憲
時 殿試主司有私者。
公論罷榜。
且請建法勿給擧子燭。
冬又拜憲長請急
俄遷副學。
乞遞 不許
旣以疏請歸葬次子喪。
 上曰。
觀卿疏。
不覺驚慘
論思之任勿辭。
仍 令本道庀葬。
行到淸州
聞奴警入 朝。
嶺南號召之 命下矣。
傳檄一道
應募者衆。
將橐糧坐甲
畫日以進。
聞賊退。
獨身江都復 命。
四月
 大駕還京。
五月
公上箚論時務略曰。
自古人君非常之變者。
必立非常之志。
然後興衰撥亂
志苟不立。
因循頹惰
終於不振而已矣。
徂玆戎虜之禍。
尙忍言哉。
西土生靈
爲魚肉。
至使 君父蒙塵
 社稷播越
今日之旋 駕舊都
燕雀之處堂耳。
古人云。
多難興邦
殷憂啓聖。
此正 殿下生於憂患之秋也。
願 殿下自沮
而益自強焉。
寤寐一念
在於湔羞雪憤
不以一毫玩愒之心參錯其間
則 殿下之志立矣。
俄遷大憲
又由同樞拜副學。
上箚論時務
大意與前箚同。
而請立刻苦之心。
持之以悠久之誠。
拳拳焉。
月間
來去副學,大憲四宰甚數。
戊辰
大憲
參鞫孝立逆獄。
故事參鞫官錄勳。
公上疏辭。
除四宰。
知義禁。
浹月還副學。
六月正憲
上箚論邊事
己巳春
白虹貫日變。
上箚請修省
乞暇焚黃
還朝
以疾辭。
 上曰。
予以寡昧
賴卿輔導
卿去未久。
予心茅塞
論思之長。
非卿不可
閏月
 東宮令寫進九思九容
俄而移拜大憲
以手痿三告得遞。
旋改四宰
兼知 經筵
請告三猶 不許
俄拜宗伯
乞解浴療疾
仍乞致事
 上曰。
卿在經幄
啓沃弘多
速返副予意。
九月
吏曹判書
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
公意以爲文衡政柄俱是用聰明地。
吾老不可堪其任。
連章累辭益堅。
 上猶不許
強起之。
惶恐眡事
一心奉公
不激不隨。
薦進良士
明白是非己任
物論恰然矣。
知貢擧也。
先觀文從字順理明如何進退之。
奇怪險僻
絶不得逞
時文之習。
幾乎一變
庚午十一月
遷 穆陵
承 命改撰戊申誌文以進。
 上有善改之 敎。
已而以病乞暇下鄕
中途力乞解職
 上用勳宰議。
將行 追崇
欲直請 皇朝
公曰。
以是禮爭之者我也。
不可以疾爲解而不卒吾
忠。
上疏
疏幾千有百言
一生邃於禮學者盡於此
而引君當道之誠亦盡於此
傳言忠臣死不忘君者。
其謂是歟。
全文在本集。
六月
聞奴警。
舁疾登程
報恩
疾甚不得進。
 東宮下札問疾
 上遣醫看疾。
 東宮亦令宮官來問。
壬申
致仕
 上批此非舊臣辭退之時。
調理上來
已而
上疏乞免參贊及兼帶。
 許之。
夏六月
 仁穆王后昇遐
公以疾不能會哭。
上疏待罪
九月
大憲辭。
癸酉
疾漸谻而病。
六月十七日
啓手足
前一日。
家人曰。
送我必以禮。
訃 聞。
東宮擧哀
禮官啓以賓客擧哀例。
 上敎曰。
此人多敎誨之功。
擧哀爲宜。
及其葬也。
 東宮賜賻有加。
宮官致祭
且令看葬曰。
鄭賓客平生嗜禮。
宮官失禮
葬之日。
縫掖來會四百餘人
乙亥
嶺南士子建議
配享公于道南書院俎豆之。
至丁酉
刊出先生文集
秩凡十。
思問錄若干卷。
未及剞劂氏
公之學出於西厓相。
西厓之學出於退陶先生
退陶平生尊信朱晦庵
大中至正
必以晦庵爲則。
朱書中公卿大夫知舊門人問答書札關於學問者爲十冊。
名曰節要
公於書無所不讀。
最深於朱書
故立 朝議論
 經幄講說
所不朱書中來。
可謂有味乎其言之也。
當 仁祖初年
寤寐儒學
遂置公論思地。
不離者幾十年
 仁祖禮遇眷注至矣。
公故遭可爲之時。
遇事精白
論思
要以引君當道
 上
虛己以聽。
猶恐一日公之不在側也。
雖絳,灌,許,史之貴。
得間之。
朝紳中稍向儒學者。
擧皆慕用公。
而至觀公登 筵講義及疏箚之文。
莫不嘖嘖稱說
李文忠梧里公每自 講筵出。
語人曰。
鄭某眞侍講才。
豈惟今之第一
古亦難得
任叔英才高。
眼空一世
獨於公。
心服靡間。
公於 宣仁兩朝
所上疏箚累十餘章
隨事盡言
立意雖殊。
大要不見一語格非誠正外者
文章爾雅
事理俱該。
豐而不餘一言。
約而不失一辭
眞得告君之體云。
李命俊言金,趙二奚曲逕媒進
 仁祖盛怒
司政院爭之不得
及公一上箚。
 天意氷釋
擧朝相慶。
傳誦其箚。
 仁祖嘗敎曰。
賴卿輔導
懲窒遷改多矣。
嗚呼
可以君臣矣。
或疑公遭所賢之主。
不能陶鑄至治
秖以侍講鳴。
不佞曰。
難言也。
賈生,董后元建武時
治安策天人而已
兩程朱夫子不能有爲慶曆淳煕之朝。
公獨奈何
是固難言也。
雖然
使吾君崇儒重道。
不雜以伯。
備嘗險阻艱難
終始典學不衰者。
誰之力也。
公於己巳乞退疏曰。
立乎人之本朝
道不行恥也。
臣雖無狀。
全然無恥之人。
一朝溘然旅邸
使後之持淸議操筆而評之曰。
某也竊位明時
生來歸云爾。
則臣一生講禮
九泉蒙羞
寧不冤哉。
道之不行
公故已知之矣。
爲人長身廣顙
神采爽朗
雙目炯炯
聲如洪鍾
聰明絶倫
涵養積厚
不爲崖岸嶃截
驚俗取名
不爲和光同塵之事。
嶷嶷自立
平居議論渾厚平鋪
雖素不識公者。
一見公。
知其爲長德君子也。
養生送死
無違之道。
事上臨民
積誠敬之實。
其他群行卓卓
難以殫記。
石公嘗稱曰。
愚伏聰明絶人
識處極微
見處極高。
五賢退溪先生
或有所讓處矣。
以爲知言
無論性理學
災異軍旅
公故不屑
而遇災進言
無不合。
臨危劈畫
效於蓍龜
可謂博大眞儒哉。
雅性愛泉石。
就愚伏山中
臨溪結數間屋。
左右圖書
積年計。
讀書之餘。
相羊水石間。
得之趣。
往往發於吟詠
其爲詩。
不用力而天機自動
然公嘗曰。
詩是小技。
豈可費用心力無用處也。
字法遒媚逼古
未嘗以是語於人。
不喜著書
見人立異論。
背於先儒之說者。
正色責之曰。
新學後生
惟當篤信師說
假竊形似
簸弄筆舌
不幾於譏佛罵祖耶。
臨事愼重
若千匀之弩。
謙挹退讓
絶無矜伐之色。
常戒子弟曰。
人須有無所知無所能之心。
然後終可至於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也。
公於晩年
朱子大中封事序碑銘祭文爲十冊。
名曰朱文酌海
蓋與節要表裏云。
鄭故晉陽望族
九世祖諱澤。
麗末牧尙州
留一于州
遂居焉。
曰諱繼咸。
於公爲曾祖
曰諱銀成。
曰諱汝寬。
公祖若考也。
皆以行義世其家。
鄕黨師之。
妣陜川李氏
江陽君瑤之后
生公軻之女。
公貴推 恩三代
妣亦封貞敬夫人
公凡
再娶。
前夫李氏
全義
祖縣監時敏
部將海。
後夫人李氏
系出眞寶
曹參判堣之曾孫
祖壽苓。
黃山察訪
父潔。
忠順衛。
丁亥
歸于公。
天性柔嘉慈良
舅姑孝而敬。
君子無違行。
工於女紅
好讀內訓烈女傳等書。
財利之說。
未嘗出諸口。
庶出御女僕。
皆有恩意
公寢疾。
夫人曰。
男子不絶於婦人之手。
婦人不絶於男子之手。
夫人應曰。
曾已聞而知之矣。
公常以強輔稱。
夫人公卒二年而終。
距其丙寅。
得年若干
葬與公同原。
二男二女
長杺。
弱冠決科
珥筆史苑。
以爲有父風。
不幸蚤卒。
郡守活女。
男道應。
遺逸徵。
拜 侍講咨議
女。
奉事趙漢叟。
次㰒。
宣敎郞
娶縣監姜𨓯女。
蚤歿無后
女。
盧碩命生員
宋浚吉承旨
以賢進講 胄筵。
側室子櫟。
萬戶
咨議持平柳袗女。
二男三女皆幼。
奉事三男
幼。
思永,全翼耇,李松來妻。
生員出也。
奉光栻,羅明佐修撰閔維重妻。
承旨出也。
道徵
櫟出也。
銘曰。
百家烽湧。
吾道浸孤。
道一于東。
煕朝盛儒。
粤惟陶山
嫡傳晦朱。
懿哉愚伏。
陶軌夙趨。
婆娑黨塾
委已盤盂
發而摛辭
鑿精祛
學成而進。
賢路不嶇。
簪筆史苑。
上下董狐
盛之玉堂
香按恩紆。
艱危進說
亦咎之謨。
或荒或理。
遭昏道癯。
尸土忘勩。
出疆忘軀
其所遇。
誠節卓殊
 聖人中興
訪落須臾
佩玉長裾
陳必唐虞
南宮禮樂
錘爐
文鼎輕重
舍公誰須。
公旣知遇
珷珉必區。
彼論禮者。
削稜謂柧。
公何害。
公不聖誣。
顧瞻漢庭
申商交途。
疇不我誕。
疇不我愚。
死不詭遇
確乎夫夫
有墓于咸。
面勢檢湖。
湖水濔濔
公名與俱。
九京難作
蛾子長吁
正憲大夫原任政府左參贊趙絅
撰。
崇政大夫,議政府左贊成兼判義禁府事, 世子貳師
知 經筵春秋館,成均館事
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
正憲大夫吏曹判書兼知 經筵禁府春秋館,成均館事
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 世子左賓客愚伏鄭先生墓表
[權愈]
愚伏鄭先生卒而葬今六十二年。
大學士趙公絅旣序銘于神道
永嘉權愈又約最家國記載
謹表諸墓曰。
公諱經世
字景任
晉州人
其先家于尙。
八世
曾祖諱繼咸。
 贈承旨
祖諱銀成。
 贈參判。
考諱汝寬。
 贈左贊成。
行誼相承
於州里。
妣 贈貞敬夫人陜川李氏
生公軻之女。
公祖世其貤贈
公貴也。
公生而有秀質
八歲小學
未竟帙。
通悟留礙
遂進餘書。
能立趣而上志。
從善如登詩。
西厓柳先生聞道學之要。
自厲
二十。
進士
後四年。
乙科
院薦爲檢閱
奉敎
玉堂南床
湖堂
公少以文學著。
登朝
凡所一二雖差極選
先公者。
 上命吏曹南床缺。
南床錄厪二人
不能擬奏
 上特令擬二人
拜公
公元1596年
正字
蓋 上知通經學。
欲亟處之經幄也。
庚寅。
丁外艱
壬辰倭難起。
尙爲賊所道。
公倡募兵
謀拒擊賊
賊觸公不意
中兵仆。
母夫人及弟興世遇害
遂走兩湖
募兵爲復讎計。
道病痘。
不克擧其意。
制除
正言修撰
校理
南寇未平
入對言。
 殿下大難
誠欲大有爲
宜勤學明治道
 上方講易
公又言易聖學之源。
義深卒難解
春秋復讎大義
若時所宜講。
臣爲 殿下急之。
又對傳義同異。
陰陽吉凶消長之理。
多所甄開。
 上稱相屬曰士之甚。
丙申春
拜吏曹佐郞
 上以公明易。
特命校理
一日講罷
 上問揲蓍法。
公令內侍折枝來。
分指掛揲。
筮史宿習者。
因究言其理。
 上悅。
特賜內廏馬馬粧。
遷吏曹正郞
丁酉春
文忠公體察使。
辟公從事
公上疏乞遞銓曹
專力復讎
不許
舍人
時閑山軍敗。
南原陷。
賊勢熾。
幷兵而北。
國中䳱。
公請都城持中外心
 拜奮義將
尋 拜司諫
陞同副承旨
戊戌
特 拜嶺南巡察使
嶺南不解累年
民死散。
 皇朝兵列屯湖嶺
列城騷擾
相奉猶不能給。
公撫瘡痍軍食
注錯機宜
州縣蒙其濟。
文忠公黜去。
群姦公欲幷斥。
公辭遞。
丁未
出守大丘。
戊申
 宣廟薨。
海立
求言
公上極言私溺之失。
海大怒。
焚其疏欲繫鞠。
李相恒福力爭
削職
己酉
奉使如燕。
近事使用盤領朝見
公呈文禮部。
請朝
公元1597年
服入班。
又呈文兵部
痛辨我人賣焰焇與虜事得白。
仍許買焰焇視前倍之。
不適所見命者而已
光海悅。
加資。
不許
出牧羅州
尋拜湖南觀察使
鄭仁弘疾公。
風其黨劾之。
壬子直哉獄。
公被誣繫
俄釋之。
乙卯秋
爲沈憬所誣引下理
光海旣知公無所坐。
而留不決。
所爲私焉者。
門人憂迫
散宜生古事
可以釋公者。
將無不趨也。
公固止之曰。
君子愛人以德
若強我處不義而盤罪者。
請與諸君絶。
宰臣憂公久繫者曰。
囚病且少挺。
屬病
公曰。
不病敢言病乎。
不聽
聞者敬服
丙辰冬
削職解舍
自是六年屛居家。
癸亥
 憲文大王淸宮
而首拜公副學。
召至京卽賜對
時議欲爲擧義設科
公曰。
是私擧義人。
不可
 上從之。
又言革新維初
宜先罷內需司。
會久旱。
上箚言 上心怠忽之漸。
及條弊萌。
無所顧避
 上手批敬納之。
諸筵臣言鄭某讀書養德久。
宜頻侍 經筵
 上命日參筵。
公以成就君德己任
有可言無不言。
 上所疑難
發微旨參衆端
反覆端辨。
辭氣弘裕
 上甚鄕納之。
李延平貴議不中
乞解 不許
拜藝文提學
時 朝廷議刊光海所上 宣廟徽號
公請幷去祖字。
蓋光海時陰臣求準上意
遂稱祖。
故公欲以時正之。
議終不行。
 上將親祭私 廟。
命群臣議稱謂
諸議輕重
多不得所
公曰。
上以孫承大統
旣不考 宣廟
無二考之嫌。
宜稱考而
公元1616年
去顯字。
稱子而去孝字。
李相元翼及諸大臣皆是公言
遂定
公上箚論八條
三重宗統
證論古今
且曰。
稱謂旣正。
安知後不爲希恩之臣所壞誤邪。
敢預爲 明主言
 上將大學
會公乞暇去。
筵臣言鄭某在。
乃可講此書。
盍姑俟其歸。
 上從之。
甲子逆适反。
 上南幸
命公檢察嶺南
未幾賊平還朝
 拜大憲
辭遞南歸
 拜都承趣召。
至。
 上引見慰諭
公謝。
仍進曰。
封還內旨
古道也。
 上敎或不可者
敢不封還
 上以公講說有法數。
特召論經而已
 上曰。
某講魯論盡心
特命加資。
乙丑
兼右副賓客
 世子冠禮
命公作圖。
禮成
一階
參贊刑判。
復 拜大憲
丙寅春
 仁獻王后之喪。
 上欲三年制。
喪制國葬儀。
公與諸學生伏閤
凡三十餘 啓。
皆公手所定草。
禮經大訓先儒論辨固爭之。
 上降杖期
他如始命。
公以言不用避。
遞爲同樞。
冬移副學告病
 上遣醫占病。
 世子亦遣宮官問疾
丁卯
虜大入邊。
 上幸江都
命公與旅軒張公之嶺南
召募調兵饟。
剋日赴難
退罷兵。
江都扈駕還。
上箚曰。
願 上日奮厲
無或倚小安而忘遠圖
不邇而虜復來者
幸而不亡。
屈辱必倍今十之。
又陳鍊兵之策。
凡數千言
戊辰夏
正憲
箚論邊事
大略虜必渝盟
宜先具奏 皇朝
請命山海軍門
伺虜東出
直擣巢穴
如此
中國必大利。
虜亦形格。
公元1628年
不能侵軼我也。
 上不能從。
時 上講書經
公製渾天儀
己巳
引疾乞解。
 上曰。
予賴卿輔導
時或懲窒
論思之長。
非卿不可
 拜禮判。
致仕
 不許
九月
 拜吏判兼兩館大提學
公曰。
所叨皆國重任。
年力無能爲也
固辭 不許
乃出承事
論除謹。
知貢擧
公明
諸生詩文要理長。
無得用險怪語。
於是時文頗變。
十一月
遷移 穆陵
 命公改撰誌文
尋乞暇。
道上疏乞解。
 許之。
辛未春
乞解文衡
又 許之。
大憲
四月
 上將追崇 章陵。
公曰。
吾敢曰不可證移。
而不復言乎。
上疏爭之。
 不報
公始議稱謂
 上從公議
後議喪制
不盡從公言。
不行三年
及論追崇
 上不復省公言
然言禮者莫長於公。
壬申
公年七十。
致仕
 不許
乞解本兼。
 許之。
此公之歷世昏明中外踐更也。
國有中失之事。
輒守宜論奏。
或用或不用
而蓋皆出於誠正之學。
其卽乎耳目之前
視於未事之後者。
若數一二。
一言應實
公實眞儒統類者已。
諸疏在文集中。
風容俊偉
志行修。
事親無所違。
居喪喪禮
痛倭之共一天
凡倭中物。
輒斥不忍視。
叔父篤老
奉養若事父。
女弟貧羸
撫視極其
端然自守
不爲傾側
公所得之雅似者也。
公旣質有其內而首嚮正學
不淫於他雜業
不以分異人爲高。
尤甚於禮。
無日不在是。
辭受進退
惟道之從。
不或奪於當世之操。
公元1633年
充養旣厚。
誠敬形於體貌
望之知爲有道君子。
嘗居愚伏山中
自號愚伏
日與學者講讀
又嘗謂圃隱寒暄一蠹晦齋陶山五先
前後嶺南百里之內。
尙又嶺之上流一都會也。
遂建書院洛濱
號道南
幷享五先
使學者知道脈之在此云。
光海時屢患公於居室
誦讀不輟
不以橫禍動其心。
居正衣冠端坐
不或有懈色。
通明惠和
不以格物
不苟假人以色。
士或有折辨先儒者。
必責之曰。
新學篤信先師
若穿崖穴肆異論。
罪也。
常誨子弟曰。
學者當於致至處求及。
又曰。
若無所知
能無不知。
若無所能。
能無不能
此公之終始所體訓也。
爲文
不作浮靡語。
要使言不羨乎情。
豐約所適
理達指明
有足感起人者。
不喜爲詩。
然遇境寄興
體裁正而音韻諧。
古人制造
目想意解。
所不通。
公之修身藝能如此
嘗侍 經筵
 上問賢士
進旅張先生柳公袗。
皆得其意。
佳隱沈公大少從公遊。
公器之。
周禮一部曰。
子有斯世之責。
努力習此經。
後沈公以文學節行顯。
州郡
必廣敎諭
鄕里
好開導人
四方學者繼于門。
公之薦引賢德
奬進後學如此
李相元翼,李相恒福嘗與公同侍 經筵
出曰。
鄭某眞侍講才。
古今幾矣。
蒼石李公埈曰。
愚伏識處極微
見處極高。
陶山不能絶也。
一時諸賢宗讓類如此。
公以癸酉六月丁丑卒。
臨歿謂家人曰。
必以禮。
訃聞
 上震悼
輟朝弔賻
特贈左贊成。
 世子擧哀
禮官言賓客歿不擧哀
 上以公敎誨功多。
 命擧哀
八月甲申
葬于咸昌檢湖卯坐之原。
 世子宮官致祭視葬曰。
鄭賓客平生嗜禮。
無失禮。
葬之日。
來會者累百人
公卒葬年日。
而以禮爲終始如此
公凡再娵。
夫人全義李氏
部將海之女。
無子。
後夫人眞寶李氏
忠順衛潔之女。
有禮行。
後公二年卒。
葬與公同原。
二男二女
長杺。
檢閱
有才學。
早卒。
次㰒。
無後
適生員盧碩命,判書宋浚吉
側室子櫟。
萬戶
檢閱一男一女
男道應。
學行擧爲諮議
奉事趙漢叟。
生員一男二女
思永
壻全翼耇,李松來。
判書一男二女
男光栻。
正郞
羅明佐,驪陽府院君閔維重
櫟有一男道徵
諮議二男四女
長錫僑。
縣監。
錫玄
參奉元祉,李允諧學生黃鍾大,申康濟
側室子錫閏。
奉事二男
長夭。
次遠
郡守
思永二女
壻金彥弼正字申㴒。
翼耇有二男三女
五徽五彩
壻李河龍,金澩,金浣。
來有五男
基輝,基安,基茂,基輔。
光栻有四一女
炳文
縣監。
炳夏。
牧使。
炳遠。
察訪
炳翼。
縣監。
壻元夢翼。
判官
府院君二男三女
男鎭厚,鎭遠
文科
女長適李晩昌。
次今 中宮殿下
申錫華。
錫僑有二男五女
道徵六男一女
公子內外孫曾也。
統之公始問學西厓柳先生
西厓學于陶山李先生
陶山承述朱
子。
嘗節掇朱書
名節要
朱子四子書
近思錄之意也。
公又選朱集中疏序碑記爲十冊。
名酌海
合絡節要表裏
以足陶山之意。
本末以澤乎其身。
而發爲言行。
可以見公之學淵源所漸。
 宣仁之朝。
敬禮蓋(一作益)至。
人以公王者之人而居近列正議
不可謂藏。
治言亦徒有以焉爾
豈未値其誠也。
節然也。
公歿三年
嶺南諸儒配享公于道南書院
遺文十卷
思問錄若干卷。
提學權愈。
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